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旅游开发的好处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一些学者将其关注重点放到了乡村旅游开发的模式上,希望通过对现有模式的分析和总结,探索出具有规律性的发展模式,并基于实践基础对各地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和模式进行预测和建构,旨在为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提供指导和帮助。但是,通过对当前文献的梳理发现,大多数学者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仅停留于初步描述、介绍阶段,缺乏对各种发展模式的运作过程及内在矛盾与冲突的深层次分析。鉴于此,本文基于三个不同模式的开发案例,重点分析开发模式对乡村旅游的影响机制及其内在利益冲突,以期对当前乡村旅游开发活动有个全面的认识。
二、山西T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利益冲突
(一)T县基本情况介绍:
T县位于山西省中部,依山面水,交通便利,面积609平方公里,辖四镇九乡,总人口2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万。全县有国家级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1个,市级2个,县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0个。目前,T县农业旅游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2010年全县观光农业旅游人数达到了6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500万,带动农户3万人,极大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T县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内在冲突
1.地方政府主导型
案列一:龙山景区位于T县西南部,距县城20公里,植被茂密,风景秀美。2009年T县政府主导成立龙山景区开发公司和景区管理局两个机构,对龙山景区进行统一规划和经营管理。次年3月,T县政府以每亩3万元的价格征收村民土地600亩进行景区扩建。在政府 的支持下,龙山景区于2010年被评为3A级景区。
在案例一中,政府主导了旅游开发的全过程。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开发活动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公司化的运作机制也为旅游开发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加快了旅游开发的进程。依靠这种模式,景区旅游不断繁荣,票价不断上涨,现已达到每人90元。经过政府征地,景区规模不断扩大,游客数量和营业收入也持续增加。2012年暑期,景区创纪录的接待游客38735人次,营业收入达531万元。然而,在旅游开发稳步推进的同时,一些暗含的冲突却引起了外界的关注。冲突的双方分别是当地村民和地方政府,其矛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润分配;二是补偿分配。
利润分配,这里主要是指景区的收入分配。景区于2010年5月开始收取门票,票价为每人40元。为了动员村民配合,旅游公司承诺将门票收入的15%返给村里,作为收入分红。随着景区的繁荣,票价一路上涨,但门票收入分红却维持在刚开始的水平,这引起了村民的强烈不满。
其次是补偿分配的矛盾。为了扩大景区规模,当地政府加大了征地力度。我国法律规定,征地需要对农民作出现金补偿。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征地补偿标准常常被压低,引发了实地农民的生存危机,由此也引起村民的强烈不满。
乡村旅游开发的初衷是带领百姓致富,村民作为旅游发展的主体,理应是主要受益者。但在政府主导的开发模式中,农民在利益分配的博弈中却时常处于不利地位。不平等的利益分配激起了村民对政府和旅游公司的不满和愤怒,引发了如堵路、堵门等反抗活动。这些活动进一步恶化了村民与政府间的关系,同时也威胁到旅游的开发与持续发展。
(三)农民自主经营型
案例二:峪沟古村位于T县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此地历史遗存丰富,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2007年5月古村作为景区正式对外开放后,村内不少农户做起了农家乐,一些有条件的农户还提供住宿和娱乐服务,完善了村落旅游的功能,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
在上述案例中,村民依托古村资源发展旅游,最大限度的避免外部力量的竞争,进而成为旅游开发的主要获益者。村落型的农家乐经营模式形成了集聚效应和口碑效应,促进了当地旅游的发展。但因其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所以在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冲突与矛盾。其中,一个最为显著的冲突是收益分配不均而导致的恶性竞争。调查发现,全村现有农家乐21家,其中11家集中分布在村口处,其余的散落在古村内部。位于村口的农家乐由于交通便利,生意较好,年收入在15万元左右;而村内部的农家乐,客源相对较少,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下。这就导致了各农户之间的获益不均,长此以往,一些村民在不平衡心态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就会上街拉客,降价抢客,引发恶性竞争。
由此可见,村民自主经营型的旅游开发模式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其主要矛盾由外部转移到了内部。乡村旅游开发并不能使全部村民均富,反而还会促使村民分化。利益不均使得村民之间产生竞争和冲突,进而影响旅游开发的持续发展。
三、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矛盾解决对策
(一)建立公平的对话机制
重视当地居民的主体地位,保护其应有的发展利益。形成一种各利益主体参与的定期对话机制,合理调解双方矛盾。政府要加强对各种村民联合组织的引导,完善其对话功能,使其肩负起开拓市场、维护权益的职责。
(二)建立健全多元补偿机制
首先,健全经济补偿机制。切实保护村民利益,尤其是那些未直接参与旅游开发,却要承担开发代价的村民。向其提供必要的经济补助,提高其对旅游开发的支持度和满意度。
其次,完善土地补偿制度。参照农民土地补偿标准,合理给付土地补偿费用,保障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和生存安全。
(三)完善行政监督机制
篇2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2―0059―04
一、调研背景
近20年来,我国的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迅速成为旅游业中的一个新亮点。广西乡村旅游除局部区域外,总体开发程度不高,开发时间较晚。但近10年来,广西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主要以桂北区域的龙胜和阳朔的乡村旅游为代表。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在广西农民脱贫致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对广西乡村旅游的研究非常少,也不系统,从中国期刊网检索只有lO余篇论文对广西的乡村旅游进行了探讨。文军等(2003,2005)对广西资源县牛栏江村和富川县秀水村的乡村旅游开发进行了个案研究。李丰生(2005)对阳朔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开发进行了探讨。刘慧贞(2005)以阳朔为例对民居旅馆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探讨。粟维斌等(2005)对龙胜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探讨,李广宏等(2006)对龙胜大寨红瑶村开发乡村民俗旅游的“限量”进行了研究。王晓丽等(2005)基于整个广西层面对广西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了研究,宋书巧等(2006)对广西乡村旅游进行了实证分析。当前对于广西乡村旅游研究除王晓丽等(2005)对广西乡村旅游发展是基于宏观层面的研究外,其余作者均是以阳朔和龙胜等乡村旅游开发较好的村寨为例的个案研究。研究方法涉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也有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但对于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现状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是空白。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基于对广西乡村旅游开发尚缺乏比较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方面还无人研究的情况,在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的支持下,课题组于2006年5月一2006年12月,分批对广西已开发乡村旅游的村屯进行了调研。旨在系统调研广西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乡村旅游开发对广西农民脱贫致富的作用,以期揭示乡村小型民营旅游经济发展机制等问题。调查范围涉及整个广西区域,主要调研的县市包括龙胜、阳朔、恭城、临桂、灵川、资源、灵川、桂林市近郊、乐业、田东、田阳、南宁市近郊、武鸣、靖西、东兴、北海市近郊等县市,调查村屯或乡村旅游景点共32个,调查对象为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及对照样本(未进行乡村旅游经营的村民)。为保证本次调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次调查通过实地调查、问卷法与深度访谈获得第一手调查资料。问卷采用面对面的调查方法,调查完即回收问卷,未能完成调查的样本不列入统计分析中,共完成调查样本250份,其中有效样本213份。深度访谈在征得被采访人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录音后整理,每次时间为2―3小时,共完成12份样本调查。本论文的内容取自调研中与广西乡村民营旅游经济实体发展现状相关的经济实体的基本信息采集模块和一些实地调查内容的总结。
三、数据分析
(一)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开展的业务种类分析(可复选)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主要从事住宿与餐饮经营,分别占调查总数的74.2%和79.3%,即绝大多数的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开展的经营为“农家乐”,即提供住宿,也提供餐饮。其次是从事旅游商店和旅游交通的经营户,分别占总数的29.1%和14.1%。值得一提的是,旅游商店也同时具有为本村人提供服务的功能,旅游交通也多不是专门的旅游交通设施,如扬美古镇的牛车,是轮流上班的,牛在农忙季节主要作耕田用,在不当班时,可兼作力车来拉农用产品与农用物资。另外,如龙胜县平安村和金坑的小面包车,主要从事旅游包车服务,但在客源不足时也作为农村货物运输工具,如运输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往往是一车多用。从事较高层次的乡村旅游景点经营、流程管理和制作作坊的农户比例不高,这不仅说明广西的乡村旅游开发多处于初期阶段,而且也从另一方面折射出广西乡村旅游客源量不稳定,市场需求尚未进行良好的开拓,旅游收入不高,难以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入驻。事实上也是,广西的乡村旅游开发多是各自为政,没有进行系统规划与开发,与其他旅游经济相比,乡村旅游经济似有“小农经济”之嫌。从事租赁服务等比例很低,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广西乡村旅游开发中外来经营者不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以原有的乡村住宅等进行“农家乐”服务的只有开发的最初期才用,在乡村旅游开发相对比较成熟的龙胜平安、恭城红岩、阳朔等区域的“农家乐”多为重建,为开发乡村旅游而专门重新建设的,一般档次较高,服务也上了一定的层次,利润也可观,这一批经营户往往文化层次比较高,有较强开拓意识。
(二)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经营收入变化趋势分析
从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的收入变化趋势看,明显变差占总数的3.29%,这属于正常范围的小概率事件。变差的占23.9%,说明相当一部分经营出现滑坡现象。究其原因,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经营变差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部分是早期开办乡村旅游的经营户,经营初期虽然客源相对比较少,但由于竞争对手不多,利润还是相当可观,后来由于经营户增多,而客源的增长速度又相对滞后,因而收入变差。另一部分变差的经营户,也是因为竞争加剧,虽然客源也相对增长了,但与新的经营户相比,由于其设施相对落后,加上文化水平、经营与管理水平等诸多原因造成收入降低。从总体来看“明显变差+变差+不稳定”只占总数的30%,说明广西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与目前的统计数据与分析报道是相符合的。
“相对稳定+变好+明显变好”的经济实体占总数的70%,其中“变好+明显变好”占总数的38.5%,大于“明显变差+变差+不稳定”之和,从正面说明了广西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相对稳定的经济实体占31.5%,即三分之一弱的经济实体的经营状态比较稳定,说明广西的乡村旅游在稳定的前提下得到了较快速的发展。总之,从广西旅游经济实体的经营收入变化趋势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广西的乡村旅游业在稳定的前提下得到比较迅速的良性发展。
(三)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的经营场所与员工分析
当前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的经营场所属于自有财产的占总数的77.5%,即绝大多数经营户是利用自有财产即自有住宅进行乡村旅游开发,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当前广西的乡村旅游开发还处于初期阶段,说明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绝大多数都是本地村民,映射了广西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对加快广西农村脱贫致富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花钱购置+租借经营场所”的经营户占13.6%,显示外来经营户比例不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外来资本对广西乡村旅游的影响不大或投入不高,说明目前广西乡村旅游经济普遍存在投资效率不高,无法吸引到大量的外来资金。使用“公共/免费资源”的实体占8.9%,说明广西乡村旅游开发中公共资源比例不高,集体经济在乡村旅游开发与其经营中影响不大,公共资源对乡村旅游的影响力非常有限。
从当前员工来看,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规模普遍偏小,自己既是老板又是员工的占99.1%,开夫妻店的占总数的72.8%,子女、父母也部分参与到经营中来。有合伙人和雇工的实体数相对较少,分别只占总数的2.8%和17.8%。从员工结构来看,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员工以本人及爱人为主,即夫妻店占绝对优势。总体来看,广西乡村旅游经营性质多为家庭式的经营,合伙经营和雇工经营比例不高。这可能与当前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规模偏小、总体经济落后、客源偏少和不稳定有关,经营者不敢或无法扩大经营规模。这也是广西乡村旅游开发出现的一个新的问题,盲目的、小规模的、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容易出现竞争加剧,抢客拉客现象严重,多数经营户只是争抢现成的客人,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去加强宣传和开拓客源市场。
(四)乡村旅游经济实体服务对象与收入比重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乡村旅游经济实体服务对象均以外地游客为主,这说明开发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从其收入比重来看,占家庭收入小于20%为7.5%,占家庭收入40%以下总计占26.3%,这从一方面说明乡村旅游开发后农民收益得到提高。占家庭收入比重大于60%和80%分别为19.7%和34.7%,两项之和为54.4%,这说明乡村旅游开发后,乡村旅游经济实体收益提高比较明显,旅游开发在家庭收入中的贡献率较高,说明当前广西乡村旅游开发收益程度比较高效,未来发展潜力比较大,开发乡村旅游对农村居民脱贫致富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从年经营时间来看,当前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全年经营占82.2%,其他仅占17.8%,说明广西乡村旅游开发以全年经营为主,受季节和淡旺季的影响小。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广西旅游开发现状与开发目的都以纯粹的乡村旅游开发为主,以乡村旅游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而真正能体现乡村民俗和反映乡村特色的项目不多,也反衬出乡村旅游开发与农业的结合程度不高。这说明了广西乡村旅游开发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目前乡村旅游只是在资源条件和交通条件比较好的乡村开展,旅游开发的目的以单极旅游业开发为主,旅游业与农业及其他行业的协调发展方面还体现不够。
(五)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运用现状分析
在调查中,安装了电话的经营户占96.2%,没有安装电话的仅占3.8%,这说明电话服务在广西乡村旅游经营中使用率很高,是当前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的主要通讯与联络方式。但在广西乡村旅游已有网络预定服务的仅有3.3%,没有提供网络服务想法的经营者占75.1%,说明广西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用现代信息网络的程度不高。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主要在龙胜平安和阳朔等区域有提供网络预订服务,这些区域是广西乡村旅游最为发达的区域,来本区域的游客结构也与传统的乡村旅游结构大不相同,如在龙胜平安外籍游客的比例高达50%左右。准备提供网络预订服务的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占16.9%,远大于已提供网络服务的3.3%,说明随着广西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使用信息网络技术的潜在的用户群将不断扩大。没有安装网络预定服务的经营户占75.1%,这说明绝大多数的经营户还没有意识到网络信息带来的好处,也说明广西乡村旅游从整体上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开发状态。与网络预订服务相对应,用电脑进行经营与管理的经营户占5.2%,大于提供网络预订服务的经济实体,这一部分中尚未开展网络预订服务的经济实体将是最有可能近期进行网络预订服务的对象。总之,广西乡村旅游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现状以电话为主,电脑管理与网络通讯业务也在逐步开展,但当前总体应用水平很低。
(六)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创业感受与满意度分析
对于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的创业感受来看,“非常后悔”的比例很低,只有O.47%,“比较后悔”的比例为3.76%,两者之和为4.23%,在总体中只是小概率事件,这反向说明了目前广西乡村旅游开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说明广西乡村旅游业开发潜力较大。创业感受为“一般”的经营户占17.4%,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乡村旅游经营户经营效益与其设想存在差距。“比较庆幸与非常庆幸”之和为78.4%,占绝大多数,这正面说明了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良好。
与创业前比,收入“很不满意”的占3.29%。“不满意”的占7.51%,这说明有lO.8%的经营户对当前收入感到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的占89.2%,其中表示“一般”的占26.3%,这说明与创业前相比,总体满意度还是比较高,与创业前的收入相比较,感觉“满意”的占60.1%,说明广西乡村旅游开发给广大农村带来了好处,农民受益了。与前几年的收入相比,感觉“很不满意+不满意”的占32.4%,这说明在广西整体乡村旅游呈良好发展势头的形势下,与前几年相比,相当一部分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的经营收入呈下降趋势,这应引起广西政府部门的警惕。感觉“一般”的为28.6%,与创业前相比变化不明显,但感觉“满意”与“非常满意”的经营户比率下降到39%,与创业前“满意度”相比较,呈现出明显的下降的趋势。因此如何实现广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与竞争对手相比,感觉到“很不满意+不满意”的占25.8%,感觉“一般”的占39.9%,“满意+非常满意”的占34.3%。这说明与竞争对手相比,占约40%的经济实体生意差别不明显。感觉不满意的比例比较高,说明与竞争对手相比,有相当一部分经营户的竞争压力比较大。感觉“满意与非常满意”的比例只占1/3强,说明处于竞争优势中、自我感觉良好的经营群体比例不太高,说明在广西乡村旅游开发中优势群体的比例不算高。
(七)乡村旅游经济实体来源与经营性质分析
从广西乡村民营旅游经济实体来源来看,经济实体基本上是自己创业的,占经济实体来源总数的97.7%,属“竞购的”与“继承的”分别只占0.47%
和1.88%。这说明广西的乡村旅游创办的历史不长,还没有经历代际相传,这与当前广西的乡村旅游开发现状是吻合的。在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竞购比例很低,反映了当前广西乡村旅游开发者基本是本地村民,尤其是本村农民,外来竞争者极少。从经营性质来看,“家庭性质”的占97.2%,“朋友合伙经营”只占2.8%,说明广西乡村旅游开发多以家庭为经营单位,这与目前广西的整体小农经济的经营模式是一致的。
(八)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创业资金来源分析(可复选)
从当前广西小型民营旅游经济实体创业资金来源看,动用自家积蓄的占90.6%,说明开办乡村旅游实体主要依靠自家的积蓄进行。另外银行贷款比例为31.9%,说明依靠银行贷款来创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的比例不高。亲友借款的比例为43.2%,说明在广西农村乡村旅游开办者开办原始资金从亲友得到的帮助多于从银行的帮助,至少在数量上是这样。民间信贷的数量为0,说明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创办者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对开发前景不明朗,不敢从民间进行借贷,或者民间借贷体系不完善。在创业中享有政府补贴的仅有1人,占比例的1.4%。说明在广西乡村旅游创业中,政府的支持力度很小,至少让创业者感觉很少。对于政府部门来讲,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应引起政府部门与研究部门的高度重视。
四、结论
本模块分析的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当前广西乡村旅游业务种类比较单一,乡村旅游项目多以“农家乐”为主,即主要开发住宿与餐饮,其它方面的开发还相当滞后,开发项目少,特色不突出,将来可能会严重制约广西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2.广西乡村旅游开发、经营与管理大多尚处于比较粗放的阶段,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多,有特色的不多,经营管理基本上是“家庭式”的经营与管理模式,除电话非常普及外,利用现代管理手段与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经营管理的不多。
3.广西乡村旅游开发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首先是经营收入相对比较稳定,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多数从乡村旅游开发中获得利益,说明乡村旅游开发对广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另外乡村旅游经济实体满意度比较高,对发展前景多持乐观态度。在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中,外来经营者比例很少,广西乡村旅游的利益基本没有被带走,反映了在广西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民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4.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经营规模普遍比较小,抗风险能力比较弱,经营者多依靠积蓄、亲友和银行获得创办的主要基金,从政府和民间信贷部门获得的支持不多,说明广西乡村旅游尚没有引起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这可能与政府一般无法从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获得税收利益相关,结果可能会导致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关注减少,如长此以往,将会严重影响广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一、低碳旅游
2003年英国政府在《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此后,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内涵不断得到拓展。目前大家比较公认的概念是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特征,以较少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作为一种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发展战略,逐渐得到各国的接受,并引领着人类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转变。
低碳旅游正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是旅游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响应方式。旅游业本身是低碳产业,其单位增加值能耗为0.202,仅为工业的1/11,具备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基础。但我们也不能受旅游是“无烟产业”传统思维的束缚。旅游业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负有5%的责任,目前来自旅游业的碳排放量约以每年2.5%的年均速度增长,奢侈浪费现象的存在更是促使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因此,旅游产业具有一定节能减排的空间。
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观念、发展模式和消费方式,低碳旅游的内涵是以环境为中心,以减少对环境的伤害为重点,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旅游经济模式。它涉及旅游各个方面,要在不降低质量的同时在旅游过程中进行节能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包括旅游生产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开发、服务提供;旅游消费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降低碳排放。蔡萌等学者认为低碳旅游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
二、低碳旅游开发原则
(一)节能减排原则
发展低碳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降低旅游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旅游节能减排,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的用水用电量降低20%的要求。因此,推行低碳旅游开发首要原则就是节能减排,高效利用旅游资源,减少能源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中的损失和浪费。
(二)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这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作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的实践方式之一,低碳旅游也应该遵循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要把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环境自我净化能力的范围之内已经得到旅游开发的公认。低碳旅游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不降低旅游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也是降低对环境的干扰和影响。
(三)低碳教育的原则
旅游业是窗口行业,旅游者通过旅游,亲身体验低碳生活,能够更加理解低碳的重要性,对于推广低碳理念,传播低碳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低碳旅游开发中应充分考虑其教育功能,使得旅游者能够感受到低碳生活方式带来的好处,并促使其实施低碳生活方式的自觉性。
(四)各方参与的原则
低碳旅游涉及到旅游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只有宾馆饭店、景区景点经营者、基础设施建设者、旅游产品生产者、旅行者等各方切实遵循低碳旅游的理念,将高效运用资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落实在行动中,才能将低碳旅游真正落实到实处。
(五)发展和应用高新技术的原则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旅游业要“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旅游的三大基础之一,也是低碳旅游落实节能减排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三、低碳旅游开发要素
作为一种旅游发展方式,低碳旅游开发有赖于主管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者各方的参与,也应该从各方的视角,围绕旅游活动开展的要素实施低碳开发,如营造低碳旅游吸引物、建设低碳旅游设施、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培育低碳旅游体验环境等。
(一)营造低碳旅游吸引物
低碳旅游吸引物可以使各种自然低碳景观,也可以使人工低碳景观,还可以是多样化的低碳旅游产品。低碳旅游吸引物的营造方式可以是开发低碳旅游区、策划低碳旅游活动、改造低碳产业园区或社区、修复受损地区恢复低碳面貌等。
(二)建设低碳旅游设施
低碳旅游设施是基于低碳技术改造或直接利用低碳产品建造的基础设施或专用设施。这些设施体现低碳旅游要求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改造或建造过程中的低碳材料的运用;二是运行过程中的低碳排放。低碳旅游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环境、能源供应设施等;专用设施包含住宿、餐饮、购物、娱乐设施。建设低碳旅游设施的主要途径是节能减排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如新型能源交通方式的采用,循环污水处理技术的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新型节能建筑材料使用等。
(三)倡导低碳消费方式
低碳消费方式主要指旅游者在消费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减少个人的二氧化碳排放。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的碳排放主要体现在交通、住宿、饮食、购物等环节。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主要是提倡尽量选用公共交通工具、徒步、自行车等低碳交通方式,不用一次性餐具,选择环保酒店、商店,参加低碳旅游活动等。
四、低碳旅游开发模式
在低碳旅游开发模式上,俞棋文认为利用岛屿、内陆湖泊和海岸线等天然的低碳景观,发展岛屿型、内陆环湖型、海岸型低碳旅游开发模式;利用低碳建筑、低碳游憩设施、低碳社区,发展城郊离岛型和卧城旅居型低碳旅游开发模式。总结其在论文中提出的五种低碳旅游开发模式,结合生态旅游等开发模式的研究,我们对低碳旅游开发模式总结如下:
(一)功能分区模式
与生态旅游开发的功能分区模式一样,这一开发模式主要应用于自然低碳旅游吸引物的开发。其目的是避免对生态环境较好、生态脆弱区域的环境破坏,同时又能优化旅游资源配置,保证旅游活动的正常开展。低碳旅游的功能分区模式不同于生态旅游功能分区的严格要求,其主要是对自然低碳旅游吸引物的产业功能进行分区布局,以实现对自然资源保护、能源合理利用、降低旅游生产和消费碳排放的目标。如在低碳旅游开发中注重对区块特色的分区建设,如森林绿肺、生态聚居区、地毯农业观光区、新型绿色产业园等。此外,各种低碳要素也要围绕这一功能分区进行配置,以其实现高效的资源利用,如以福建平潭岛公交主导发展模式(TOD)交通布局为例(见图1)。
(二)社区参与模式
与生态旅游开发的社区参与模式不同,低碳旅游的社区参与可以是作为低碳旅游区的一部分参与低碳旅游,也可以将社区本身作为一个低碳旅游区开展低碳旅游。同时,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强调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决策和发展利益分配两个阶段,而低碳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式则强调对低碳旅游社区(或聚居区)系统性规划和管理,并且保证区域内碳排放量的有力监控和低碳技术的有效使用。社区既参与低碳旅游资源的建设,更参与低碳生活方式的实践,如在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的离岛区域开展低碳旅游区实践。
(三)产业带动模式
这一模式适用于欠发达地区的低碳旅游开发。这些地区由于工业发展起步较晚,经济规模和工业体系尚未定型,其产业结构向低碳经济运行调整的成本低、阻力小。因此,可以利用承接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契机,选择低碳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并做好三大产业的合理布局,在产业升级的同时带动低碳旅游的开发。如水利工程建设带动的库区低碳旅游发展。
(四)主题体验模式
主题体验的低碳开发模式主要以旅游者能够参与的方式开发低碳旅游。如低碳工业园区、低碳旅游度假区等。在这种开发模式中,旅游者可以亲身体验零碳出游或低碳出游的生活方式。
五、小结
总之,低碳旅游作为近年来旅游可持续发展和旅游业节能减排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从理论到实践都是旅游业界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对低碳旅游开发要素和开发模式的探讨也停留在比较粗浅的层次,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大家就这一问题展开更多的讨论。
参考文献
1、梅燕.发展低碳旅游五大措施[J].商业研究,2010(9).
2、石培华,吴普.发展低碳旅游的思路与举措[N].中国旅游报,2010-01-08.
3、江丽芳,王晓云.从生态旅游到低碳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深化[J].中国集体经济,2010(6).
篇4
从2004至2005年,是石榴红村乡村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该阶段主要进行了村容整治和景观规划。新调任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兼大队长朱虎带领村民拆牛栏、猪圈、土厕所,挖沟渠、修路、开鱼塘、建果林,完成了村容的初步整治。在村容整治的基础上,石榴红村进行了有步骤的景观规划。首先,针对村民先祖多从安徽、江西迁来,确立房屋改造为“粉壁、黛瓦、飞檐、马头墙”的徽派风格。在房屋改造的同时,村委会还邀请景观设计专家对村景进行了规划。经过规划设计,村民房屋前后建设了绿色植物种植区,村内新修了水泥路、彩砖人行道,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电力、电信、闭路电视、自来水、太阳能热水器等设施实现了户户通,建成了4000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小广场和共1700平方米的会议室、医务室、图书室和警务室。至此,一个规整有序的徽派风格村落建成,一套套干净整洁的“农家乐”向游人开放。
(二)发展阶段:农家乐的兴起
从2005至2007年,是石榴红村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该阶段农家乐正式兴起。期初,最先参与房屋改造的4家农户自发经营农家乐,由于游客供不应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他村民见状也争先恐后地按统一规划进行了房屋改造,经营农家乐项目,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等旅游产品。至此,石榴红村以“住农屋、吃农饭、干农活、享农乐”为核心的农家乐正式兴起并初具规模。
(三)成熟阶段:休闲体验乡村旅游逐渐形成
从2008年后,石榴红村乡村旅游进入成熟阶段,休闲体验乡村旅游逐渐形成。该阶段,由于石榴红村知名度不断提高,游客逐渐增多,乡村旅游在经营农家乐的基础上开发了蔬果采摘、菜地认养、休闲垂钓、野趣烧烤等休闲体验式旅游项目,提高了游客的参与性。至此,石榴红村休闲体验乡村旅游逐渐形成。
二、石榴红村农民收益调查分析
在对石榴红村农民收益情况进行调查之前,笔者先对收益这一核心概念进行探讨。收益,名词,等同于利益、好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在其书中他这样对收益进行定义的: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20世纪初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尔文?费雪发展了经济收益理论。在其《资本与收益的性质》一书中,首先从收益的表现形式上分析了收益的概念,提出了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精神收益、实际收益和货币收益。194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中,把收益概念发展成为一般性的经济收益概念,他定义收益为:“在期末、期初保持同等富裕程度的前提下,一个人可以在该时期消费的最大金额”,此定义没有明确说明什么叫做“同等富裕程度”,因而引起了许多争论。本文针对石榴红村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农民收益解释为农民所获得的利益与好处,具体包括精神收益和经济收益。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针对部分农民外出务工的情况,笔者选择常住农民256户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入户调查,旨在客观全面的了解石榴红村农民在乡村旅游开发前后的收益情况。
2.调查方法
笔者采用的调查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其中以问卷调查为主、访问调查为辅。此次调研为了覆盖石榴红村所有农户,我们对256户常住农民进行入户调查,共发放问卷256份,当场回收250份,问卷回收率97.7%。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当地农民的人口特征和收益情况。
第一部分共设3个问题,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是否从事旅游行业等问题,其中针对从事旅游行业的受访者增设所经营旅游项目的调查。关于对人口特征的调查是为了判断选取的调查样本的结构特征与该村居民的总体结构特征是否一致,关于对从事旅游行业的农民进行旅游项目的调查是为了了解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方式和乡村旅游对农民的惠及程度。
第二部分从被调查者家庭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获得的精神收益和经济收益两个方面进行调查,共设4个问题。精神收益方面,主要询问被调查者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获得的精神收益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经济收益方面,主要询问被调查农户的收入来源以及在乡村旅游开发前与开发后年人均收入。
(二)调查分析
1.人口基本特征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被调查农民当中:男性占52.8%,女性占47.2%;大部分年龄段在45~54岁(占38%)和55岁(23.6%)以上;从事旅游行业的农户有56户(占22.4%),其中单纯经营农家乐项目的农户有14户(占5.6%)、单纯经营蔬果采摘项目的农户有35户(占14%)、同时经营农家乐和蔬果采摘的农户有7户(占2.8%)(见表2.1、2.2)。根据笔者与石榴红村村委会相关领导的访谈得知,统计结果基本符合石榴红村农民的实际情况,因而保障了调查结果的可靠性。根据以上数据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一方面,石榴红村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农户不到全体农户的四分之一,乡村旅游惠及的农民较少;另一方面,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形式比较单一,只有农家乐和蔬果采摘两种形式。
2.农民收益情况分析
(1)精神收益情况分析
通过表2.3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石榴红村农民普遍认可在乡村旅游中获得了精神收益,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改善了乡村环境和交通状况”(100%的赞成率,下同),并极大地“提高了地区知名度”(93.2%),同时“增加了居民自豪感”(90.4%)、“提升了居民主人翁意识”(84.4%)。
(2)经济收益情况分析
①通过表2.4的分析可以看出:石榴红村农户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100%)和农业生产经营(97.2%),收入来源于旅游经营的农户不足四分之一(56户占22.4%)。笔者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得知,石榴红村大部分农户家庭都是以青年人外出务工、中老年人进行农业生产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模式,只有少部分农户(56户占22.4%)以旅游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
②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乡村旅游开发前后石榴红村农民收入有明显增长。如图2.1所示,开发前有24.8%的农户年人均收入小于2000元,大部分农户(占64%)年人均收入集中在2000―5000元,少部分农户(占11.2%)年人均收入在5000―10000元,没有农户年人均收入在10000元以上。乡村旅游开发后,石榴红村所有农户年人均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其中6.8%的农户年人均收入在2000-5000元,17.2%的农户年人均收入在5000―10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户(占50.4%)年人均收入集中在10000―15000元,四分之一的农户(占25.6%)年人均收入在15000元以上。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开发给石榴红村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收益,农民的收入普遍有所提高。
3.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得出以下结论:①石榴红村农民在乡村旅游开发后获得了明显的精神收益,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改善了乡村环境和交通状况”(100%的赞成率,下同),并极大地“提高了地区知名度”(93.2%)。②在经济收益方面,石榴红村农户年人均收入整体有所提高:乡村旅游开发前,大部分农户(占64%)年人均收入集中在2000―5000元;乡村旅游开发后,一半以上的农户(占50.4%)年人均收入集中在10000―15000元。③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惠及农户较少,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形式单一,旅游收益分配不均衡。石榴红村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农户不到全体农户的四分之一(占22.4%),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只有农家乐和蔬果采摘两种形式。
三、优化石榴红村农民收益的措施
(一)扩大石榴红村乡村旅游规模
要改变石榴红村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惠及农户较少的现状,笔者认为首先要扩大石榴红村乡村旅游规模,把蛋糕做大。旅游规模的大小直接取决于旅游景区景点的数量和吸引力,景点多、吸引力大、游客停留时间长,旅游规模自然扩大。因此要扩大石榴红村乡村旅游规模,需要引进投资建设吸引力大、独具特色的景点,如建设乡村茶园,培育优良茶树品种、传播茶文化艺术、举办茶艺比赛等,或开发培育花卉产业,来吸引游客、留住游客,从而产生规模效应,使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惠及更多农民。
(二)创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形式
针对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形式单一的现状,笔者认为需要丰富并创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形式。具体而言,政府要开拓思路,激励农民发现其自身经营特色,使农民之间形成错位经营、互补经营。比如部分农户可以经营乡村茶庄,吸引游客来此采茶、品茶、学茶艺等,或者有些农民擅长民间艺术如折花、剪纸等也可将此开发成特色旅游产品,从而丰富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形式,同时也使其收益来源多样化。
(三)均衡乡村旅游收益分配机制
篇5
一、引言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是带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思路。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开发冲击了农村社区传统的生活方式,引发了乡村生产方式和村民思想观念的变革。因此探讨旅游开发对当地旅游社区的影响及社区居民对其的感知意义重大。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以吉林朱雀山滑雪场为例对这方面内容展开研究。
坐落于朱雀山公园内的朱雀山滑雪场位于吉林市东南,距市区仅8公里,是国内距市区最近的森林滑雪场。这里以山景奇特,场地开阔,雪量充沛,雪质松软而备受滑雪爱好者的青睐。朱雀山位于吉林孟佳村境内,该雪场的开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孟佳村村长的敏锐直觉。朱雀山雪场开发之初,除几家国有雪场之外,其他形式的游乐型雪场尚不多见,因此,投入经营之初效果极好。雪场经营至1999年,林场以180万元的价格买断了对朱雀山雪场的经营权并经营至今。虽然村民仍可以从事相应经营,但与雪场的关系由最初的参与关系转变为与林场的雇佣关系。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并配合深度访谈的实证研究方法。
问卷设计。经查阅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并结合专家访谈,问卷共设计了38个问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调查,此次调查地点选择在朱雀山滑雪场所在的孟家村。共发放问卷112份,回收问卷98份,有效问卷数达87.5%。
样本抽取及问卷发放与回收。问卷发放采取以户为单位的随机抽样,问卷发放后,调查者帮助被调查者理解问卷并当场收回,以保证问卷质量和回收率。同时调查者也通过与当地居民的深度访谈,获得了许多问卷未涉及的旅游感知信息。
三、研究结果
(一)被访谈居民的基本状况
本次访谈的样本中,朱雀山滑雪场周边被访谈居民中男性占56%,女性占44%,以45-54岁年龄段为主,文化程度集中在小学和初中,24%的被访谈村民收入来源以旅游业为主,大多数被访谈村民以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占访谈总数的40%。
(二)旅游开发对孟佳村的经济影响及村民的感知
总体看来,当地村民认为旅游开发给孟佳村带来的经济影响还是利大于弊的:84%的人都认为旅游开发给村中带来的好处要大于坏处;但当询问村民是否希望旅游业成为本村主要产业时,表示同意的村民只占60%,其余40%则认为无所谓,笔者认为差异存在的原因主要是旅游开发仍只能使少数人受益。
有67.0%的被调查者认为雪场的开发只能使少数人受益,经过调查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雪场承包,村民的参与机制不健全。朱雀山滑雪场已不属于村上所有而由林场承包,因此门票、滑雪设备租赁、相关管理工作等旅游直接就业的收入自然不能进入村民的腰包,村民可以参与经营的项目为马爬犁、狗爬犁、羊爬犁、滑雪教练等林场工作人员无力承担的工作。二是村民自身素质有关。一些有实力的村民就在自家开办农家乐餐馆,自己当上了老板。接送游客提供拉脚服务的面包车、出租车也是村中居民新的生财之道。但村民原有经济实力、居住位置等直接影响着自身的收入水平。一些自身实力不强的村民则无法从中分得一杯羹,雪场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孟家村的两极分化程度。
(三)旅游开发对孟佳村的环境影响及村民的感知
旅游开发前,孟佳村居民主要靠务农维持生计,村内主要为村民自建土坯房和瓦房;村中交通道路多为土路。旅游开发后,村中道路的建设目前成绩斐然,除了少数几个较小的沟沟岔岔,村上基本做到了村上的公路修到每一户村民的家门口。除了道路的建设,许多外来企业和人员也纷纷在孟佳村投资建设餐饮场所,经济实力好一些的居民纷纷成立农家乐餐馆,目前孟佳村共拥有大、中、小型餐饮场所54家,其中农民自己建立的农家乐饭店大约占30%左右。这些旅游设施的兴建极大改善了孟家村的整体环境风貌。
但负面的影响也不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有32%的居民反映旅游破坏了乡村宁静的自然氛围,有村民反映旅游旺季,一大早上六点就都是车的马达声,根本睡不好觉;其次,“建筑规划造成景观不协调”的调查项目上,40%的居民表示同意,有村民解释:“在朱雀山旅游刚火的时候,很多外来的都一窝蜂到这建饭店,建到一半就没钱跑了。”这样盲目上马的项目给孟佳村整体建筑的和谐美观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四)旅游开发对孟佳村的社会文化影响及村民的感知
1.对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东北农民传统而典型的生活方式和节奏是严格顺应耕种节气变化的。“猫冬”成为东北农民司空见惯的过冬方式。整个漫长的冬季,村民大多都处于无事可做的农闲时期,打麻将、打扑克等赌博活动在村中盛行起来。但自从村中发展旅游业以来,村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68%的村民认为旅游业开发加快了日常生活的节奏。在形成良好习惯,改变陋习方面,旅游开发对整个孟佳村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84%的村民同意这一看法,冬天有了打工的机会,同时一些高素质游客的涌入都使村中冬季聚众赌博的现象已经明显减少;由于道路的畅通,与外界联系机会的增加,76%的村民都同意旅游开发促进了孟佳村城市化进程。
2.对居民价值体系的影响
纯朴、实在、不精于算计是孟佳村村民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农民思想面貌的写照,访谈过程中,很多村民都颇为自豪地说:“我们村上的人都行,互相关系都不错。”但前文所述教练欺诈现象,向游客收取高价现象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民风潜移默化的变化,48%的村民认为旅游增强了自己的商品经济意识。
四、结论和建议
尽管朱雀山雪场的开发给当地村民创造了一定的就业机会,一些居民也确实从中获得了不少的收益,但由此带来了负面影响也亟待解决,为促进朱雀山雪场的长足发展,切实实现乡村旅游的扶贫功能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的根本,为了雪场的旅游开发,建设必要的旅游服务措施,实现景区整体的规划协调,村中对雪场附近土地进行了重新的规划和利用,很多农田被征用以便进行相应规划建设,很多农民因此失去了往日赖以生存的耕地,不得不另谋出路(如外出打工),生活方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应对农民们被征用的土地进行合理赔偿,同时采取合理的征用方式,这都直接关系到农民未来的生活质量,这些方面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激化村委会与农民的矛盾。
(二)完善村民参与机制
不同开发模式(村民自己开发,由外人承包,旅游公司的加盟等)下村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势必存在差异,社区参与机制才是决定村民态度的根本性要素。通过参与,使当地群众既能充分而公平地从旅游发展中获益,也通过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提高使社区群众获得更多的自我发展机会,从而实现旅游以及整个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而目前孟家村乡村滑雪旅游开发过程中最欠缺的就是村民社区参与机制,除部分村民参与到旅游业经营中来,大多数村民都被排除在旅游开发之外。
(三)提升村干部与村民沟通效果
客观地说,村干部的职位不高,但其作用的重要性却不容忽视,正如孟家村村委会一位工作人员所形容的:“村长就像一根针,村民和上级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都要透过他的针眼而过。”特别是如前文所述,在村民素质还普遍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村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更显得十分重要,而就目前情况看,村民对旅游开发经营状况的不了解以及漠不关心的态度均反映出孟家村村干部在与村民沟通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能有效避免的“村干部经济现象”,降低村中的贫富分化。
(四)提升村民整体素质
民主决策的普及和有效沟通的基础都有赖于村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访谈样本中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该村村民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村中的中老年妇女,很多被调查的中老年妇女表示自己不识字,基本不出门。这不仅影响着村民提供的旅游服务的质量,对旅游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健全都有很大的影响,如何建立相关的培训机制提升村民整体素质是雪场未来经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罗常勇.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村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11).
[2]王琼英.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型及保障机制[J].农村经济,2006(11).
[3]高谋洲.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反贫困[J].农业考古,2007(6).
篇6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增长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来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又一股“旅游热”。全国各个地方政府在大环境影响下纷纷视旅游产业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地方旅游景点做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建设。在旅游业开发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是保证旅游经济长期增长的基础。但是,在各地的开发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对景点的毁灭性发展、管理混乱、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等,这就偏离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从长远看将对地方旅游产业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理念的指导下,为解决旅游开发与保护矛盾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1]。本文通过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市的旅游开发现状与前景进行反思,对各方面资源有限的中小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产业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现实情况
厚重的历史文化、旖旎的自然风光、鲜明的区位优势、充裕的客源市场是任何一个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基石[2]。1994年1月,汉中市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极多,其中历史遗迹有:古汉台、拜将坛、武侯墓、张良庙、蔡伦墓、张骞墓、李固墓、灵崖寺、马超墓、栈道、石门石刻、华阳古镇等;自然风景有:天台山风景区、哑姑山风景区、午子山风景区、南湖风景区、长青风景区、圣水寺、红寺湖等;生态景观有:大熊猫保护站、朱■保护站等。汉中市地处成都至西安的连线中心位置,再加上西汉高速(西安至汉中)、宝巴高速(宝鸡至巴中)、十天高速(十堰至天水)、西汉高铁、柳林机场的相继建设、开通,汉中盆地逐步成为秦巴山地间各地旅客南来北往的中转站。汉中市具有建立一个全国著名旅游城市的客观条件。
但是,在汉中市目前的旅游开发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困境,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由于汉中市属于地处中国西部的三线城市,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有限,汉中市全部旅游景点不可能同时开发、齐头并进,这就造成了各个旅游景点小而分散,无法形成规模性开发,没能形成产业发展的势头;其二,部分景点在开发过程中忽视了对景点的维护,游客高峰期景区内环保、卫生等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这将对汉中市长期的旅游发展带来破坏性的损失;其三,旅游局等旅游主管部门也有很多无奈之处,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需要餐饮、住宿、交通运输、安保等一系列相关产业和其主管部门的大力配合,否则的话既破坏了汉中市旅游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又难以形成以旅游产业为中心的相关产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繁荣局面。
秀美的长青华阳景区地处汉中市洋县境内,景区内共包含着两项旅游资源,即华阳古镇和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既有古镇传承千年厚重的历史韵味,又有景区山清水秀灵动的自然风光,现已被汉中市政府开辟为新兴旅游区,旅游开发的潜力极大。笔者认为,在汉中市旅游开发过程中可以将财力、物力集中投入到如长青华阳景区等少数几个有发展潜力的景点上,借助已有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响亮名声在全国创出品牌,以开发重点景点来吸引客源,带动全市整体的旅游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开发,再以整体的产业发展来促进特定景点继续提高质量、完善服务、推进保护、扩大影响。
二、提升定位
从旅游景点的风景与生态开发上讲,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的旅游开发就不能只局限于城市自身的小环境,而应当将中小城市的发展与周边大环境结合起来。汉中市的发展同样不能局限于汉中市自身已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扩大旅游开发的范围,提高自身的旅游定位。汉中市地处秦岭与巴山的环抱之中,秦岭是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秦岭就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秦岭是中华生物生灵的庇护所,是中国大陆腹地最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世界同纬度不可多得的生物基因库。秦岭是陕西可持续发展、建设西部强省的战略宝库,是陕西打造“山水秦岭”旅游形象的战略基地。因此,开展对秦岭生命、生物、生灵的研究,开展对秦岭历史、人文、旅游现状的研究,保护好秦岭、建设好秦岭、开发好秦岭,就成为省市两级提升旅游定位、开发旅游经济的重点。对于长青华阳景区而言,从地理环境上讲,长青风景区属于秦岭山脉的范围,符合“山水秦岭”的开发战略。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物种繁多,生物多样性特性突出,被称为中国“动植物生态资源宝库”,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科考价值,整个景区就是一个极其丰富珍贵的生物基因库。因此,长青景区在宣传、介绍、建设时可以主动提升自己的定位,与“山水秦岭”联成一体,以风景和物种打造景区的“名片”。
从旅游景点的历史遗迹开发上讲,华阳古镇坐落在群山环绕的长青华阳景区之中,是高山中的小盆地,面积约7平方公里,秦汉成集镇,唐宋设县治,至今已2000余载。汉代开拓的傥骆古道横穿其境,古镇上蒸笼场、骡马店、火池坝、牌坊沟、三官庙、得意阁、魁星楼、太平桥、店铺、商旅、帮会、集市的痕迹无处不在,清道光年间雕梁画栋的戏楼、鳞次栉比的明清老宅、庙宇、堰渠、残桥等遗存随处可见。古城镇与古村落的价值包括文化历史价值、建筑价值、旅游价值、经济价值等[3],华阳古镇历史悠久,明清建筑众多,其旅游开发的价值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利益不言而喻。
众所周知,人们外出旅游的动机,难以整齐划一,而感受不同城市的独特个性,是影响旅游者做出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事实上,个性差异越大,越能引起旅游者的兴趣。我国旅游城市中,不是以古都闻名,就是以山水见长,如何对旅游城市定位,消除“千城一面”的现象,形成自己特色,确立鲜明的旅游形象,是旅游规划不得不思考的问题[4]。如果汉中市只以长青保护区的风景和华阳古镇的历史将长青华阳景区打造成汉中市的旅游“品牌”,则缺少最能吸引游客眼球的“景点核心”。因此,打造长青华阳景区时必须寻找能够凸显汉中市地方旅游特色的“景点核心”,如峨眉金顶的“佛光”、陕西黄陵的“祭祖”、北京的故宫等。
蜀道是中国古代贯通秦巴山脉的交通生命线,是中华文明全盛时期的文化轴心,是汉、唐文明走向世界的基地,是南北丝绸之路的连接线。蜀道是西部全盛时期中华文明的大舞台,是秦皇、汉武成就文韬武略的根据地。汉代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千古流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作诗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的主体在汉中市,汉中市是世界著名的“栈道之乡”,是秦巴七条蜀道的交汇点,是蜀道文化的载体。而长青华阳景区就是其中一条重要蜀道――傥骆古道的所在地。因此,以蜀道作为汉中市的旅游特色,宣传、开展对傥骆古道的历史、文化、旅游、生态、生物、地质、技术等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将秦岭与蜀道结合起来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让这一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大放异彩,全面提升汉中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旅游定位,以秦岭――蜀道研究带动长青华阳景区的旅游开发,再以特定景点发展推动城市整体旅游经济前进,进入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状态。
三、矛盾与建议
毫无疑问,进行旅游开发并不是摆张桌子收门票那样简单的事,它将涉及环境保护、历史遗迹保护、宣传、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抓住机遇、及时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以长青华阳景区旅游开发为例,汉中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工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最核心又最难解决的矛盾就是资金问题。由于我国旅游资源的国有性以及资源的非流通性,在法律上,风景名胜资源和文物保护单位的经营权是不可转让的,这就决定了我国旅游“政府主导、间接融资”为主的开发模式,包括政府主导模式、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模式、经营权出让模式三类[5]。以地方政府的力量开发出一个知名的旅游景点,需要一大笔资金,各方面的费用可能会达数百万元(包括修路、通车、人员工资等费用),会给政府财政增加负担。近几年间,汉中市在全国的旅游地位不断提高,对外宣传也一步步加强,旅游业获得了省、市政府空前的重视,也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大环境有利的情况下,对汉中市包括长青华阳景区在内的各个旅游景点的开发工作将带来极大的便利。在旅游景点和政府主管部门积极进行招商引资的基础上,本地和外地的旅游公司就有可能主动向知名旅游景点投资,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开发资金就可能及时到位,对内对外的开发、建设、管理、宣传等工作将会顺利开展。
第二,景点的管理工作将关系到景点的生死存亡。这里所说的管理包括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两大部分。对于内部管理而言,管理者应当采用灵活的企业化管理方式,发挥工作人员的效率,而不被僵化的机制所束缚。目前全国较为完善的旅游景点在内部人员管理工作中纷纷采用了“旅游社区管理”的方式。社区旅游的概念核心是“社区”,将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作为衡量社区旅游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6]。“古镇旅游社区是古镇旅游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它关系到古镇旅游的经营管理能否顺利进行”[7]。汉中市的旅游景点开发可以借鉴社区模式,将长青华阳景区的原住民吸收到管理工作中,成为最基层的管理人员,并使之分到旅游开发中的一杯羹,在得到实际利益后原住民会对景点的开发与管理由衷赞成。对于外部管理而言,景点不能只管收门票,还必须担负起维护景点的责任。古村落(镇)旅游开发利用必须以古村落(镇)的合理保护为前提[8],古城镇旅游开发与古城镇保护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古城镇保护就没有旅游吸引物,不进行旅游开发古城镇保护又缺少物质保证[9]。保护区生态旅游需要在保护区管理局或者是在当地政府统一管理下经营和管理,这有利于解决保护区与旅游公司、当地政府、社区居民之间以及社区与旅游公司间的关键矛盾问题[10]。在地方政府的统一调派管理下,保护好自然原生态的生物、植被、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景点,同时还要保护好景点的环境卫生,不给游客以脏乱差的印象,也不能因为旅游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尤其是对于游客,必须提供热情的服务,否则将会逐渐失去游客来源。
第三,旅游开发并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部门能办成的,它需要在汉中市政府的明确支持下,旅游局与交通、宣传、环保等部门积极配合,并获得当地人民赞同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因此,做好上下关系的协调工作就成为景区开发的当务之急。如汉中市的对外交通问题在西汉高速公路修成后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长青华阳景区由于地处高山峻岭环抱之中,对内交通仍有阻碍。汉中市的旅游管理部门积极协调交通等部门,设立小型旅游运输公司,增加自市内而来的旅游专线车,同时配备导游,既可解决旅游交通问题,给旅客提供方便,又可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地方政府给予旅游景点的优惠政策应当涵盖相关各部门,如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发展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收取资源保护管理费政策、减免税收政策、工作人员编制优惠、人员经费支出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11],尽量协调各部门同时努力,将旅游业建成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因此,长青华阳景区的旅游开发需要注意的不仅仅是自身一处景点,而是要在政府管理部门的领导下统一管理,以旅游景点为中心对相关产业环节做协调开发,既有助于汉中市全面展示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也会给城市整体的经济建设带来极大的便利和好处。
第四,对于旅游开发来说,宣传工作将是重中之重。不论是对于本地人还是对于外地游客,旅游景点吸引游人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将自身具有吸引力的优点介绍给游人。尤其是对于长青华阳景区这样的景点,既需要宣传自己的风景秀美、民俗风情,也需要重视宣传景区的历史遗迹、蜀道遗存和文化地位,以提高自身在游客心目中的位置,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目前而言,大多数游客们只是注意到了长青景区的秀美风景和农家饭的鲜美,对华阳古镇的历史遗迹和傥骆古道的人文景观了解较少,不利于打造持久、响亮、特色的地方旅游品牌。因此,在中小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过程中,除了注重自然风光的宣传外,还应当充分利用地方留存至今的历史文化遗存,通过媒体宣传和导游介绍扩大历史景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将成为历史名城和历史景区旅游开发的关键。
四、结语
旅游开发中强调“和而不同”,即是强调“整体协调与突出特色相结合”[12]。笔者认为,在中小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整体协调和突出特色应当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城市整体旅游景点发展与特定景点旅游开发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在整体发展中突出特定景点、以特定景点带动整体发展;二是旅游景点普遍需要的优美风景和历史遗迹基础与特定景点独特罕见的景色和遗存相结合,打造出地方城市的知名旅游“品牌”;三是旅游产业和相关产业链条上的相关环节与特定景点的发展建设相结合,以特定景点经济开发为核心带动相关产业环节的经济全面发展。通过景点、景色和遗迹、经济三方面的“和而不同”,克服资金、管理、协调、宣传四方面存在的矛盾与困难,人力、物力、财力、地理、交通、服务等方面都受到限制的中小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产业才可能取得更长远、更显著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烨.黄姚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市场论坛,2010(1):78.
[2]杨爱荣.政府在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主导性探析――以焦作市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39(5):57.
[3]曹龙霞,杨慷慨.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略论[J].旅游纵览,2012(5):97.
[4]张彦娣.城市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4(1):35.
[5]刘玉芝.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与保护新模式探析[J].对外经贸,2012(8):66-67.
[6]侯宝锁.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研究――以诸葛八卦村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348.
[7]吕勤,黄敏.国内古镇旅游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1):11.
[8]邵秀英,任俊英.古村落景观构景及其旅游功能研究[J].山西建筑,2011,37(27):4.
[9]郑春霞.古城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8(2):34.
[10]方怀龙,等.林业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矛盾起因及对策[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27(4):256.
[11]陈景欢,戴瑞坤.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的思考[J].绿色科技,2012(6):263.
[12]王瑜,吴殿廷,朱桃杏.论旅游开发中的“和而不同”[J].人文地理,2011(2):129.
Think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Medium and
Small Historic Cities
――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angqing Huayang Scenic Area in Hanzhong city of Sh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LIU Peng
篇7
以少数民族传统活动为主题的民族节庆活动,由于其形式多样多彩,且多以传统活动内容为主,具有较强烈的能动性。这对于参与其中的旅游者来说有助于调动人们参与其中的积极性,旅游也会变得更加真实,能够满足旅游者对异域民俗文化的体验需求,如祭祀性的节庆活动,摩梭人的“转山节”让参与的人们充满敬畏。其次,开发民俗节庆旅游项目会将地方文化以动态形式得以呈现,?榈胤铰糜畏⒄褂朊褡逦幕?对外传播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而丽江就有极富标识性民族特色的如三朵节、火把节、剽牛节等,因此开发丽江节庆旅游有利于地方旅游品牌形象的建设,同时也会成为当地居民的民族性和民族文化精神寄托的展示平台。
(二)开发节庆旅游能够有效保护传统地方文化
开发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出发点是为了更好的展演出最原汁原味的文化场景,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再现。而且少数民族传统项目极富趣味性、参与性,可以带动广大群众参观和体验,对民俗的传播和保护大有裨益。例如,丽江三朵节期间的东巴祭祀活动,庄重神秘极具民俗内聚力和吸引力。东巴祭祀活动的武道场活动主要以武术为主,内容包含刀舞、棍舞、剑舞等,活动形式有个人的弓弩舞、剑舞等,还有两人相互对打和群体型的对垒决战场面,场面激荡惊险就如古时战争场面的再现。另一方面。开发节庆旅游能够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二、丽江节庆旅游开发的优势
(一)丰富的民族节庆活动
开发以少数民族传统活动为主题的节庆活动,既具有竞技性和娱乐性的的民族活动,又具有浓厚的宗教仪式性色彩。旅游者可以通过参与活动的形式,来感受地方及民族的生机和活力,例如纳西族的三朵节上的赛马活动、傈僳族的刀杆节的上刀杆等。每一次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的举办,对少数民族地区都会带来长期的综合经济刺激,与此同时节庆的后续旅游效应也会有大幅度的增长。
(二)节庆旅游良好的市场前景
丽江拥有庞大的旅游客源市场和节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将是非常巨大的机遇,而且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独有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也发展了自身的文化。特别是当今丽江旅游出现文化庸俗化、低级化的情况下,开发节庆旅游不失为营造旅游亮点的创新之处。
三、丽江节庆旅游的开发对策
(一)节庆旅游开发必须依托本族文化资源打造品牌形象
从目前国内各地区举办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旅游的情况来看,除了西藏藏族赛马节、蒙古族那达慕具有较高民族节庆社会名气外,其他地区或民族的节庆效应表现并不十分突出。这其中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其他地区民族旅游品牌打造的不成熟,有些地方旅游甚至还没有民族旅游开发的项目。丽江自身旅游品牌已形成了独具品牌的影响力,若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节庆打造出新的品牌形象,无疑是对本地区旅游产业的一次创新和升级。
(二)引入市场运作机制进行节庆旅游开发
篇8
近年来随着国家环境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改善生居环境呼声越来越高,她看到禹州西部旅游开发带给当地居民种种好处,这几年来打工返乡潮使好多人无所事事,她毅然决然放弃自己呕心沥血创办的建材加工企业,承包荒山三万余亩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改善家乡环境,为当地人创造发展的就业机会。谈及为什么要放弃已经做成功的企业去做这种满是风险的事,她只是淡淡地谈到,自己富了也要为家乡做些贡献,乡亲们也应该过上有蓝天白云的生活,这也是她当年在心中给乡亲们的承诺。她是谁?她就是禹州大地家喻户晓的华夏圣迹园董事长李应粉。
篇9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第三产业,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宿迁旅游资源丰富,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虽然旅游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宿迁旅游业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很多旅游资源没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如何有效的开发利用宿迁现有的旅游资源,成为宿迁旅游业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宿迁旅游开发的现状
目前,宿迁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兼备。以洪泽湖、骆马湖为代表,还包括花卉、意杨林、嶂山森林公园等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以西楚文化旅游资源、泗水文化旅游资源、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等人文旅游资源。
在景区建设方面,目前,宿迁旅游建成了一个3A级旅游景区——乾隆行宫、十个2A级旅游景区,虽然资源类型多样,但品级不突出,很难形成远程吸引力。宿迁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旅行社建设方面,旅行社有41家,占江苏省的2.6%。在旅游商品的开发方面,特色旅游商品还处于有待开发状态,尤其是地方特有的土特产品,在开发方面缺少思路。
2.宿迁旅游开发的条件
2.1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江苏省发现的最早的五万年前人类活动所在地——下草湾文化遗址, 2002年11月至2003年1月对泗水国王墓进行考古挖掘,其规模超过扬州广陵王陵墓。乾隆行宫重檐斗拱,金碧辉煌,是京杭大运河沿线保存最为完好的皇家建筑群。西楚霸王项羽出生地项王故里,建筑古朴,宏伟庄重。
2.2区位独特,交通便利
宿迁位于江苏省北部,徐、淮、连的中心地带,处于陇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交叉辐射区。京沪、宁宿徐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徐宿淮盐高速公路横穿东西。205国道、京杭大运河、新长铁路穿越境内,市区西距徐州观音国际机场60公里,北离连云港白塔埠机场100公里。
2.3资源丰富,物产丰饶
宿迁是著名的“杨树之乡”、“水产之乡”、“名酒之乡”、“花卉之乡”和“蚕茧之乡”。宿迁境内有洪泽湖、骆马湖、大运河、淮河等水体资源。以洋河、双沟为代表的大曲酒在明清时就享有盛名。洋河酒在1915年就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
2.光秀美,生态优越
洪泽湖、骆马湖以及古黄河、大运河风光带风景宜人。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驻跸宿迁,赞叹其为“第一江山春好处”。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25.5%,被誉为“华东的一块净土,江苏的两湖清水,淮海经济区的一片森林和黄淮海地区最大的氧吧”。
3.宿迁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3.1对旅游扶持力度不够
虽然宿迁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已开始重视发展旅游业,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对旅游的发展力度还是明显不够。就宿迁旅游在全省的地位来看,无论是接待的入境旅游者数量与旅游外汇收入,还是接待的国内旅游者与国内旅游收入,均在全省13个地级市位居倒数第一位,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差距还很大,宿迁旅游业的发展任重道远。因此,政府对旅游产业政策扶持和旅游投入的力度还需要加强。
3.2旅游市场基础薄弱
宿迁旅游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现有的旅游产品尚不成熟,市场吸引力不足。据调查显示,长三角以外的国内大众旅游知道宿迁的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宿迁旅游了。这说明宿迁的旅游还缺少旅游知名度和旅游吸引力。
3.3旅游产品体系不健全
宿迁旅游业因起步较晚,现有旅游产品多以相对较原始的历史文物、红色景点和河湖为主的“一站式”观光型产品,特色参与性项目和生态休闲产品尚未开发,商务、会议旅游、度假产品及其它专项旅游产品尚未起步,尤其缺乏龙头旅游项目,整体旅游形象不突出,缺乏支撑,旅游产品体系有待建立。
3.4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
旅游的六大要素以及信息服务等产业要素中,相对更重视行、住和景点观光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商品、娱乐及信息服务业的开发体系尚未建立。宿迁旅游供给质量整体水平还很低,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设施数量不足、档次不高、食宿接待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旅游者多层次的需求,接待规模和功能都还需提高。
3.5城市旅游功能较薄弱
目前,宿迁的旅游只是局限在开发宿迁的旅游线路,而这些旅游线路只是单个的个体,未能与周边城市共同整合发展,加强区域的合作力度。因此,宿迁的旅游的区域辐射带动效应较小。城市旅游功能的薄弱进而对宿迁的旅游客流量形成重要影响,使得宿迁旅游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4.宿迁旅游开发的对策及建议
4.1加强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对宏观规划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旅游的发展前景,没有政府支持,就没有了发展动力。对于旅游基础薄弱的宿迁,政府可以从规划、协调、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从而有利于扩大宿迁旅游经济的覆盖面,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宿迁真正的经济增长点,让旅游在市场竞争中健康、成熟的发展。
4.2做好宣传促销工作
旅游促销在旅游开发中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应做好宣传促销工作。在宿迁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出行度假也成为一种新的需要。当地人对本地的热爱会体现在经历过良好的出游体验后乐于向别人介绍,这对于旅游促销来说意义重大。另外也可以用组织活动、网络、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的方式来进行宣传促销活动。
4.3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宿迁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秀的城市,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可以根据宿迁具体情况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例如,宿迁酒文化源远流长,洋河大曲、双沟大曲就名声远播,酿酒历史悠久,酒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发展酒文化旅游的优势。宿迁还被称为“花木之乡”、“项王故里”、“杨树之乡”、“水产之乡”和“蚕茧之乡”。相应开发“花卉之旅”、“名人故里之旅”、“生态之旅”等旅游产品。可以根据宿迁的资源优势来开展旅游节庆活动,如每年定期开展花木展,品酒活动等,将他们融入到旅游活动之中。
4.4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政府在加大景区开发与建设的同时,要重视并支持相关产业的发展。只有吃、住、行、游、购、娱同步协调发展,才是真正的旅游业。比如在旅游购物方面,针对宿迁的名酒效益、水产品的资源丰富,可以把他们作为一个旅游购物点,引导各种资金参与宿迁市旅游购物点的建设。在住宿方面,加强旅游饭店结构调整,对现有宾馆、饭店进行适时更新、改造,提高中低档饭店的比重。
4.5加强区域合作力度
宿迁是一个经济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旅游优势也不明显,要想发展旅游业,宿迁旅游业应主动走出去,与苏北、苏南等城市积极合作,将宿迁景点融入到其他城市旅游线路中去,协同开发,联合促销,形成四至六条有较高知各度和吸引力的特色精品旅游路线。改进促销方法,提高促销水平,增强客源市场的针对性,走旅游协调开发之路。
5.结语
在宿迁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做好宣传促销工作、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并不断的增强区域合作力度和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努力将宿迁旅游开发做好。
【参考文献】
[1]宿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2000-2020)[Z].宿迁市旅游局,2006.
[2]刘沽灵.黑山谷旅游开发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技术与市场,2008(1).
篇10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而旅游景点的开发也是旅游业的重心。这里的旅游景点是指能吸引游客并能产生观赏价值和收益价值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孙文昌认为:“旅游开发是一项综合性开发,也是有一定空间范围的区域旅游开发。它是根据当地的条件,运用适当的资金、技术手段,通过科学的调查、评价、规划、建设、经营等,使未被利用的资源得以利用,已被利用的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加强,并对资源、市场、产品、商品、人才等进行综合研究,确定发展方向,搞好相应的设施配套,创造更佳的效益,使旅游业在区域内得以建立、完善、发挥和提高。”[2]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如何促进农村建设已有不少举措。那旅游业与农村建设有无联系呢?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如:左辉通过研究城郊旅游开发,调查出了在城郊开发旅游的可行性与优越性,同时还罗列了开发项目,这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另外,吴四军对奉贤地区农业旅游的研究更加表明了农村旅游的发展势头,他对奉贤的成功进行了分析,这对农村旅游开发有了推进作用。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开发旅游的可利性,对农村景点的开发提出了一些构思。
二、旅游现状分析
从游客的角度讲,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大多只能在周末或黄金周出去旅游。而黄金周出游又会出现游客较多的问题,人们一般选择近程短期旅游,如一日游。由于城市污染比较严重,平时工作压力大,人们希望到一些空气清新可以放松心情的地方游玩。另外由于近年来全球范围的“民族旅游”、“文化旅游”、“历史旅游”、“遗产旅游”、“怀旧旅游”等的普遍兴起也反映了人们“怀旧、求异”的心理需求,即人们对于那些传统的没有什么新意的景点已经疲乏,不再产生兴趣,亟待寻找新的需要;从经济发展角度看,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郊地区小城镇由于受到城市经济辐射和小区域集聚效应的双重影响,发展较快(尤其是大中城市周边地区表现突出,如北京、石家庄、杭州等周边县市),当地人的出游愿望逐渐增强,但是由于时间和金钱的限制还不可能完全进行远距离的旅游,本地有特色的旅游景点便成为了他们进行短期出游的首选。[4]每个省市城区建设都基本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结构,所以短程周边旅游,农村可谓是近水楼台。
三、保留农村特色,作出农村特色
目前许多农村城区发展旅游业,如婺源乌镇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可是不是所有的城乡都有这样的地理优势,所以有一些地方为了发展旅游大力建设旅游设施,如开发大批土地修建度假村等,这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带来了大量收益,但同时也带来了荒废土地、搁置农时的问题。这就促使我们探索一种能够保留农村特点的新项目。黄震方等人认为,开发观光农业是城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并提出城郊观光农业的开发内容,主要有农业观赏、农业示范、农业耕作、乡村民居、乡村民俗、乡村商贸等,通过开发形成具有观光游览、生产加工、度假休闲、健身娱乐、文化商贸等多种功能的农业旅游区。建设与发展观光农业,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新的活动空间,减轻了假期城市人口压力,缓解市区及旅游热点的拥挤程度,而且对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土地使用效益,合理控制农村的城市化程度,美化城郊环境,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目前正兴起的油菜花观赏。油菜花开花的季节在每年三四月份,油菜花观赏的兴起创造了旅游高峰期。如婺源的油菜花,以及江苏附近所兴起的看油菜花热。这就很明显地体现了人们追求田园生活、回归大自然的心情。这在利用了农时的同时,也达到了欣赏效果,还保证了土地的利用,也提高了人们的精神素养。为此我提出这样一个设想:将农时与旅游结合。众所周知,由于一些原因,现在的年轻人已很少接触农村生活,以至于不认识五谷杂粮,不知如何春种秋收。我们可以针对这一特点开发一个新项目,即在准备播种收割的时候宣传鼓励人们加入农事,参与农作物的种植,如让有兴趣的游客参与一些播种收割等活动,这样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让人们领略农村风光,放松心情,而且能增加人们的成功感,更能起到教育的作用,特别对于青少年,这远比背诵多遍的“粒粒皆辛苦”要有效。另外也可以开发一些度假村。这里度假村不是指那些奢侈的度假别墅村,而是将农家房舍改装,通过强化环境来突出特色。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花费不高,可以针对大多游客;二是人们所追求的不是简单的居住享受,而是体验农村生活,领略那里的人和事,所以越贴近农村生活、不刻意修饰的生活越能吸引人们的观光。
四、结语
目前国家一直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给予农村许多优惠政策,以解决“三农”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农村有效开展旅游建设前景将非常可观。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在农村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它将会给农村带来很大的经济收益,而且不荒废农业的正常劳作,并且会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减缓大量农民工涌城的现状。旅游与农村建设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发展、和谐统一、同步双赢的关系。
如何将此观点成功实施很关键。本文提出一个观点,即“取强增强,整合资源,打出品牌”。每个地区、每个乡村都有着各自的优点长处,如地理优势,这是传统旅游所采取的开发策略,还有一些历史古迹、民间艺术等,这些不应简单地向游客展现一些物质形象,而应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与游客的精神思想相结合,即人们在游玩的时候思想上能有所感悟,能够增加人们的文化情怀。但不论如何都要将其优势打出品牌,成为系统的旅游景区。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而且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对国家的文化保护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鸣.旅游景点该往何处走?[J].华夏透视.
篇11
一、引言
旅游业发展实践表明,旅游开发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旅游活动对景区的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大气质量下降、植被退化、野生动物的活动受到干扰、土壤硬化、景观质量下降等等。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自然保护区的深入调查,我国超过22%的自然保护区因开展旅游而遭受破坏, 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现象[1]。对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矛盾的经济协调手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然景区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游客的进入,因此控制游客规模是解决旅游开发中生态环境破坏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少数自然景区尝试实践“小众”旅游策略[2][3],其中王朗自然保护区的“小众”旅游模式较为典型[4]。但大部分自然景区在实际旅游运营中都没有严格限制游客人数,并尽可能多的接待游客。这是因为“小众”旅游重保护轻开发,无法满足利益相关者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事实证明,对于现实中的政府、企业、个体而言,经济利益的诱惑更大,生态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往往被各种经济利益所否定,结果使景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只停留在口号层面而难以付诸于实际行动。
二、基于经济视角看待自然景区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一)经济利益是自然景区保护与开发之间矛盾的核心
生态环境保护与获取经济利益对于自然景区而言,是难以取舍的两个方面,不保护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开发则背离了当地居民和政府的期望,背离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为了现实的经济利益,利益相关者都有最大限度开发利用景区资源的倾向。所以自然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自然景区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其实是一个经济问题。保护是必要的,但发展同时也是必要的,只有找到解决这一经济问题的办法,才能调和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
以黑瞎子岛为例。我国于2008年10月14日从俄罗斯手中收回了黑瞎子岛一半的。在此之前俄方曾有传言,认为黑瞎子岛被我国收回后,其生态环境必将遭受破坏。因此,黑瞎子岛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黑瞎子岛是全球少见、受人为干扰最小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市场调查显示,黑瞎子岛的旅游开发将具有广阔的客源基础,当地政府不愿错过发展旅游经济的机遇,有利用黑瞎子岛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强烈愿望。如果要完好地保存黑瞎子岛的生态环境,就需要对来黑瞎子岛的游客人数进行严格限制,但这种旅游开发模式不会为利益相关者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且同地方政府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愿望相违背。目前,黑瞎子岛正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与大规模旅游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矛盾的焦点是利益相关者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二)可用经济调节手段缓解自然景区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
当前,关于旅游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口号、呼声很多,但大多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基本没什么作用。保护生态更多意义上成了一种招牌,其背后往往是对经济利益的渴望与追求。管理者、学者也提出了许多在旅游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但真正奏效的对策却很少。大部分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决自然生态环境破坏这一问题的:制定正确、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加强对旅游运营者及游客的监督与约束;增强相关组织、个体的环保意识。但相关的对策建议只注重了保护与发展这一对矛盾中保护这一个方面,而没有很好的回答如何在保护的同时满足利益相关者对发展的要求;而对发展的诉求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拦的,这也是这些对策建议不能真正奏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上文所述,自然景区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经济问题。经济问题可尝试通过经济手段来解决,但目前从经济手段角度来探讨景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林越英曾提出了旅游环境保护的十大经济手段,分别为旅游税、旅游发展基金、旅游风景区资源税、保证金与押金、排污收费制度等[5]。本文主要从“旅游消费期权”的角度来探寻解决景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经济手段,以期能很好的调和景区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尖锐矛盾。
三、应用“消费期权”协调景区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一)概念的提出
传统意义上期权的概念是指在未来一定时期可以买卖的权力,是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量的金额(指权利金)后拥有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指美式期权)或未来某一特定日期(指欧式期权)以事先规定好的价格(指履约价格)向卖方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特定标的物的权力,但不负有必须买进或卖出的义务。目前“旅游消费期权”的研究还处于一片空白,没有搜索到相关的研究成果。旅游产品跟其他产品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本文对期权的概念做了引申并将其运用于旅游消费之中:旅游消费期权是指旅游消费者以当前景区门票价格所购买的未来某个时段内的旅游消费权利。
(二)旅游消费期权策略实施方案
1、将景区未来一定时段内的旅游消费权益在现期进行发售。首先将自然景区在现在和未来单位时间内的游客规模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以防游客的大量进入对自然旅游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然后以当前的门票价格或旅游包价向旅游消费者发售未来一定时段内景区的部分旅游消费权,消费者可以凭此权益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来景区进行旅游消费,同时消费者所购得的这种预期旅游消费权可以在市场上转让或买卖。景区不宜把未来一定时段内的所有旅游消费权都作为期权销售,以期在将来分享资源增值的好处。
2、出台相关法律和制度来规范旅游消费期权的运作。实施旅游消费期权策略也有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一些投机者可能会对热点景区的旅游消费期权进行炒作,从而影响普通大众旅游消费的基本权益。因此,在实行旅游期权策略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法律和规章制度,限制投机者对这种旅游消费期权的过分炒作。同时也应该防止景区和投机者联手炒作景区的消费期权,而损坏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3、实施严格的旅游消费期权发售准入制度。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对旅游消费期权的发售主体进行资格约束,只允许那些严格遵守生态环境标准和保护原则的景区发售旅游消费期权,并为其旅游消费期权的发售提供便利或创造条件。因为旅游消费期权的发售可能会在短期内为利益相关者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因此,严格的准入制度将迫使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切实的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而不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过度的开发利用景区的资源。
4、建立景区旅游消费期权发售的便捷渠道。便捷的发售渠道对景区旅游消费期权的发售至关重要,景区可以同主要客源市场的旅行社、银行网点、邮局、甚至大型商场合作,请其代为宣传、发售景区的旅游消费期权,从而建立旅游消费期权发售的便捷渠道。景区也可以考虑向主要的客源市场片区派出旅游消费期权发售员,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成立旅游消费期权的发售机构,负责发售的宣传、联络和具体实施工作,保证发售渠道的畅通,使旅游消费期权的发售能够取得成功。
(三)实施旅游消费期权策略的意义
1、避免对景区资源的集中利用从而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实施旅游消费期权策略,可以将景区当前集中的旅游消费需求分散到未来一定的时段内,从而减轻景区当前的旅游接待压力,避免当前对景区的集中利用而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景区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如有些景区在开发初期由于消费需求旺盛而超负荷地接待游客,结果使旅游资源质量下降,影响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实施旅游消费期权策略,有助于从时间上对自然景区的客源进行分流,避免对自然景区资源的集中需求和利用而对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仍以黑瞎子岛为例,市场调查表明黑瞎子岛旅游是比较受欢迎的旅游产品,游客的需求旺盛,在景区的发展成长期会有大量的游客进入,游客的大量进入又必将破坏景区的自然生态。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可以把黑瞎子岛的年游客人数控制在50万人次以内,在这种情况下,8平方公里湿地公园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基本不会受到影响。但同时为了缓和旺盛的旅游消费需求,景区可以将未来20年的旅游消费权益的50%作为旅游消费期权进行发售,从而将消费者当前强烈的旅游消费需求分解到未来的时间段之中。
2、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经济诉求。通过发售旅游消费期权,虽然在单位时间内景区的游客接待规模较小,不会对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太多的负面影响,但景区却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多的经济收入,这些经济收入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地方发展经济的诉求。地方可以利用这些经济收入作为资本投资于其它社会经济领域,既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又减少对资源的过度利用。通过发售旅游消费期权,可以使地方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短期内取得可观的经济收入,为地方积聚发展的能量,提高地方的资本投资及发展能力。
3、可协调自然景区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发展是地方和当地居民的权利,任何组织、单位和个人都没有阻止地方利用特色资源发展经济的权力;但同时,保护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自然生态资源是一种公共物品,地方部门和居民也没有权力通过牺牲生态资源来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如上文所述,景区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其实是一个经济问题,其关键是地方和相关个体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经济问题需要通过经济手段来解决,实行旅游消费期权策略,一方面可以把景区游客的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这样的游客(下转19页)(上接23页)规模基本上不会对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但同时,景区的当地政府和当地居民又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满足其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经济的需求。因此,旅游消费期权策略是解决自然景区开发和保护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的经济策略。
4、有利于自然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控制游客规模但同时又发售旅游消费期权的策略有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长久经济利益的获得。如可在黑瞎子岛既控制游客规模,又同时发售旅游消费期权。在这种模式下,假设景区将年游客规模严格限制在50万人次以内,且从开始就取得了未来20年的旅游消费期权收益5亿元(黑瞎子岛当前门票价格为200元),则按照当前资产无风险收益率7%计算,20年后地方将实现净资产19.35亿元,同时景区的生态环境也得到很好保护,仍是非常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可实现可持续发展;地方所能实现的经济收益会越来越多,且能实现经济、生态效益的共赢。但如果景区大量接待游客,并为大规模接待游客而大肆建设,则在生态景观被破坏的情况下,景区的旅游资源价值会出现贬值,会影响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地方依托景区所实现的经济收益会越来越少,经济、生态效益最终均会受影响。
四、结语
发售旅游消费期权有助于调和景区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长久经济利益的获得;同时既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利益相关者对经济利益的要求和渴望,又可满足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要求。但本文只限于理论探索,在社会实践领域,发售旅游消费期权的可行性如何,它的限制性因素和负面影响如何消除,该策略的社会认可度如何,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同时本文从经济手段的角度对自然景区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协调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 甄翌.自然保护区旅游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02):94-95.
[2] 连玉銮、石应平.关于小众型生态旅游及其适应性的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5,(03):189-193.
篇12
1研究背景
社区既具有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又是可以把握的实体。因此,从社区参与的角度来发展旅游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尽管社区参与对旅游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当地居民和他们所在的社区常常被作为开发的客体,而非开发的主体,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大量的利益从社区居民身边流走,而对于社区居民来讲却不得不承担因旅游开发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这就会在无形中影响社区参与的积极性。旅游与社区分离发展所带来的严重的社会、经济、文化与环境等方面的消极影响已引起了广大专家学者及业界人士对传统旅游发展模式的反思。如果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社区居民利益享有者的主体地位长期受到忽略,其参与性长期得不到重视,最终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会受到影响,出现多克西(Doxey)所说的现象,即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经历欣喜(euphoria)、冷漠(apathy)、恼怒(annoyance)、对抗(antagonism)和排斥(xenophobia)几个阶段,最后当当地社区的环境和社会文化遭到严重破坏时,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就会处于敌视、对抗的状态。因此,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如果社区的参与性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社区参与旅游过程中的利益没有得到明显的体现,会导致旅游业与社区居民处于长期对抗的局面,从而不利于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2实践意义
实现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而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实现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是以社区参与为核心的,没有社区的参与,就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好地体现社区居民的意愿,就会出现偏头倒的现象,即只一味地注重旅游发展而忽略社区的发展,最终就会影响到旅游与社区共同的发展,影响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及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实现目的地社区发展和地方旅游业发展即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必须重视社区参与在实现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澄碧湖风景名胜区位于百色城东北7千米处,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桂西旅游环线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1988年公布的第一批省级名胜风景区之一,同时也是广西大型水库之一。澄碧湖全长127千米,湖水面积39平方千米,总库容量113亿立方米,正常水深65米,是广西最大的淡水湖。风景区以自然山水为主体,水面开阔明净、湖水终年清澈透明、湖边周围山地肥沃,漫山遍野种上了杧果、荔枝、龙眼、木菠萝等亚热带水果,是集休闲、度假、商务旅游和水上娱乐于一体的好地方,被誉为“大海的女儿”和被誉为桂西的一颗“璀璨明珠”。该景区自开发以来,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10年该景区共接待游客3471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23028万元,分别较上年同比增长20%和63%。由此可见,社区旅游不断发展为当地经济的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支撑点。但伴随着旅游业发展给当地经济带来巨大增长效应的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给景区及当地社区居民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景区土壤和水质受到污染、空气质量下降、社区居民的安全性降低、民族文化遭到破坏等影响当地社区居民根本利益,影响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因此,以澄碧湖景区作为实证研究对象,探讨社区参与实现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由此而言,加强澄碧湖景区基于社区参与的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研究,寻找兼顾从社区参与的角度去探讨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模式,不仅可以为社区参与的有效实施和社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意义,而且对确保澄碧湖景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维护景区的生态平衡,促进澄碧湖景区旅游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一体化发展,维护社区居民的主体利益权,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提高景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理论意义
31为社区参与的有效实施和社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意义旅游活动一般是在社区内展开的活动,社区是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社区参与被视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旅游与社区的一体化发展是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效益最优化的生态机制,也是研究旅游影响的重要评判方法,而社区参与是实现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未来的社区旅游发展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专家与业界能充分认识到实现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目标措施实施的重要意义。尽管社区参与的重要性在实现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如此重要,但由于社区参与在实施过程中受到社区经济发展水平、体制、政策、居民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制约了社区参与的程度和效果。因此,从社区参与的角度去研究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为社区参与的有效实施和社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意义。
32有利于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被认为是“无烟产业”,但大量的事实证明,旅游业并非“无烟产业”。如果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理念,一味地强调其经济效应而忽略其社会、环境效应,“无烟”就会变成“有烟”。伴随着近20多年来,国际国内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我国的旅游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然而,旅游业在产生巨大经济效应的同时,其产生消极影响的案例也是层出不穷,如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大量游客的涌入,给景区和当地社区带来了大量的生活垃圾;景区植被由于过度践踏而造成水土流失;各种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变了土地原有的利用方式,破坏了原有协调的生态景观等,这些消极影响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将会使整个旅游行业处于萧条、瘫痪的局面。因此,为了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健康、协调的发展目标,必须加强社区的参与,以此兼顾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效应,实现旅游业真正意义上的“无烟产业”。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加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性,能使社区居民认识到旅游业是与其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能为他们带来长久丰厚利润的产业,有了这种认识,当地社区居民就能在参与旅游业的过程中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并把这种行为感知给其他外来人员(如前来观光的游客、外来的投资商以及外来的务工人员等),唤起自己及外来人员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重视意识。由此可见,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有了当地社区居民更好的参与,社区居民会对环境质量、游客容量等问题给予关注,并监督和指导旅游企业、旅游者的环保政策和环保行为,最终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实现旅游与社区的协调发展。
33社区参与旅游是对旅游地旅游产品的重要补充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活动的六大要素,而这六大要素也构成了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的最重要的旅游产品,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只有高质量、优质化的旅游产品才能够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才会使其获得满意的旅游经历,而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和自然生态系统,游客真实的体验性是衡量旅游产品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所在。
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以发展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重资源本体而忽视社区文化环境的营造已与现代旅游发展背道而驰。随着现代旅游消费理念的变化,传统的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的消费观念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为了与旅游者的现代旅游消费观念相适应,做大旅游产业规模,就必须对传统旅游产品进行创新与变革,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和相关旅游资源,考虑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结合地方经济优势产业和产业特点,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对传统旅游产品进行创新与变革的过程中,社区本身的传统文化为现代旅游产品设计创新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旅游区的旅游资源都是由当地居民创造而成的,如闽南的客家土楼、桂林龙胜的龙脊梯田以及丽江、平遥的民居,都是当地居民经过长期的劳动并结合实地条件的智慧结晶;社区居民特有的类似摩梭族“走婚”、藏族“转山”、侗族“大歌”、傣族“泼水节”、壮族的“敬老节”、苗族的“花山节”、“飞歌”以及彝族的“火把节”、“花脸节”、“摔跤节”的生活习俗也都是一种体现当地人文特色的旅游资源。因此,旅游发展中的社区的参与,能够很好地体现原汁原味的传统社区文化,向游客展示的生产、生活、表演、服务等活动也都是当地社区居民的真情流露,使得游客不仅能体验到纯正的民俗文化,获得高质量的旅游经历,而且在展示当地文化的过程中能够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促进旅游产品的创新。
34有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考虑社区因素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社区居民作为旅游开发的利益主体之一,承担了旅游开发的一系列隐性成本,如资源、环境、社会文化等。若在旅游发展中,不考虑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和要求,使他们不但不能享受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好处,反而还要去承担旅游开发所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资源破坏、传统文化被侵蚀等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当地居民就会对旅游发展产生排斥甚至抵触的情绪,这样将有悖于旅游可持续发展所提倡的满足当地社区需要的要求和代内公平的原则,导致社区与旅游业的关系紧张,从而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必须更多地去满足当地社区的要求和利益,把居民自身的利益和旅游开发挂钩,让社区居民认识到其自身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收益的多少。这样,他们就会很自觉地来维护社区的形象,提高服务质量,保护环境卫生,从而使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是一句空话。
35有利于维护社区居民的主体利益权
社区居民作为旅游活动的利益主体之一,有权对旅游活动的开发与规划发表意见甚至直接参与决策。发展人类学观点认为,社区参与旅游的意义在于尊重旅游目的地居民的主人地位,进而获得他们的全方位支持。其中,“主人地位”就是指社区居民的利益主体权。社区居民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主人,理应在旅游规划和管理过程中占有领导地位。他们有权知晓旅游开发将对本地未来一段时期社会文化、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而对是否进行旅游开发、开发的速度与时机以及如何保护当地的社会文化等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36有利于实现景区和社区的和谐发展
发展旅游业对景区内的社区将会产生诸多影响,这个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但同时又伴随着一些消极影响,从社区参与的角度探讨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就是更多地发挥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减少或避免其消极影响,保障社区居民在参与旅游过程中受益的权益,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加强社区居民积极投身景区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的力度和强度。社区居民在参与的过程中,景区也会由于当地社区的大力支持,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从而实现景区、社区两者双赢的目的。因此,从社区参与的角度探讨旅游与社区发展,有利于景区与社区的和谐发展。
4结论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如果社区的参与性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社区参与旅游过程中的利益没有得到明显的体现,会导致旅游业与社区居民处于长期对抗的局面,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旅游自身的发展,更不利于实现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因此,要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实现旅游与社区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能忽略社区的参与性,社区的参与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唐顺铁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研究[J].地理研究,1998,17(2):145-149
[2]王潇怀,程鑫浅谈社区参与在健康促进中的作用与形式[J].现代预防医学,2001,28(1):99-109.
[3]毛彦斌社区参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途径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08(10):198-200
篇13
正是两年多的多头管理、多方运作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促使当地政府转变了观念。1998年,经营权重新归还给诸葛村。经过几年的实践,诸葛村探索出“村委会+村属旅游公司+文保所”的管理模式,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和责任。
所以,诸葛村的成功,其实实质是:第,行政村统一了古民居的产权和经营权;第二,建筑的保护与开发直接关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完善了利益共享机制和保护权责。对村里而言,产权和经营权的合为一体,让经营管理变得更为有效,村里对村落保护以及旅游开发拥有自,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更好地进行资金配置;对村民而言,关系到切身利益,因此对村内建筑、环境的保护与维护则更为自觉;政府通过文保所对村内建筑的具体保护措施予以把关,从宏观层面对古建筑进行了有效的保护。
“开平碉楼及村落”、“福建土楼”分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说明乡土建筑已经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文化遗产资源。但是这类民居不同于其他遗产的关键在于,它有人居住,它们的产权和使用权属于村集体和个人。如何保护?如何发展?在迅速城市化的中国,这是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我相信群众。”这是诸葛村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要把古村落保护好,关键是要让老百姓从保护中获得真正的回馈,得到真正的实惠。这样老百姓才会配合,不会抵触。无论发展旅游还是做博物馆,一定要改善老百姓的居住环境,要让他们感受到保护的好处,然后才有自豪感、才会有保护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