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畜牧业发展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经济经过改革开放,在发展现代化畜牧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进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总体上全区草原畜牧业仍处于由传统的游牧、半游牧经济向现代商品经济过渡阶段,不仅速度慢、水平低、不稳定,而且基础脆弱、环境恶化、后劲不足,牧区畜牧业发展缓慢、投入不足;草原退化严重、畜草矛盾尖锐;抗灾能力弱、生产不稳定;生产责任制不够健全、一部分牧民生活还比较困难。草原畜牧业和牧区经济在由温饱型向效益型转变、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诸如,牧民生产规模小与全国大市场的矛盾;工牧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协调;牧区出现剩余劳动力,就业不足;草原畜牧业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仍然较大。企业生产多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自主研发、科技创新的比重普遍不高,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较大,评价值排位靠后。招商引资结构不优、民间资本活力不足。现代畜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足。第三产业水平低,三次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3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树立生态优先的科学发展理念
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长期发展模式的重大选择,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产值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必须寻求一条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实行低度消耗资源的生产体系和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它包括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基本任务,促进民族地区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3.2探索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模式
草原畜牧业是草原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但它属于弱质产业,尚未真正摆脱传统“粗放型”与“掠夺式”的生产方式。为了畜牧业产量与产值的增长,往往对草原过度垦殖、掠夺式利用,造成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畜牧业生产受到制约的恶性循环,所以单靠发展第一产业牧区无法彻底摆脱草原保护和开发的困境。当务之急是就是调整牧区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因地制宜探索牧区可持续发展模式。
3.3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草原牧区产业可持续发展要与草原生态保护有机结合。一是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以生态畜牧业、生态林草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环保产业等为主体的生态产业、绿色产业体系,以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和合理替代。二是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需要资金的投入、科技的应用,要求产业发展、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加速改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的局面,增加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经济激励,调动人们参与的积极性,视其类型的不同逐步实现产业化或市场化、民营化等,作为一系列产业或行业,直接参与产业发展及调整,成为优化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2
2015年牧业年度,全市牲畜总头数达到2136.67万头只口,同比增长9.27%。其中牛存栏200.0万头只,羊存栏1715.12万只,生猪存栏195.86万口,同比分别增长0.47%、10.35%、4.54%。其中牧区牲畜总头数为593.14万头只口,较上年同期增长11%,占全市牲畜总头数的27.8%;农区1543.52万头只口,较上年同期增长8.6%,占全市牲畜总头数的72.2%。2014年全市牲畜出栏868.8万头(只),同比增长7.5%。牲畜出栏率44.4%,比上年增长1.5个百分点,其中生猪出栏117.09万头,同比增长5.5%;牛出栏64.4万头,同比增长3.0%;羊出栏681.12万只,同比增长8.3%。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26.2万t,其中猪肉产量3.83万t;牛肉产量9.8万t;羊肉产量10.8万t。牛奶产量达到124.7万t,禽蛋产量达到4.15万t。
1.2饲养品种
我市肉牛养殖品种主要以西门塔尔和三河牛为主,以及少部分蒙古牛、安格斯和杂交牛;肉羊养殖品种主要以呼伦贝尔羊和呼伦贝尔细毛羊为主,以及少部分杜泊羊、德肉美、小尾寒羊和杂交羊;奶牛养殖品种主要以荷斯坦和三河牛为主。
1.3养殖区域分布
三河牛历经100多年培育历程,是多品种杂交和同种选育提高两个不同阶段形成的育成品种,是我国第一个完全知识产权,自主培育的乳肉兼用型优良品种,主要分布于我市岭西地区。岭东地区饲养的肉牛品种主要以西门塔尔牛为主。呼伦贝尔羊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而培育成功的地方优良品种,主要分布于我市牧业四旗,海拉尔区、满洲里市和额尔古纳市也有部分存栏。呼伦贝尔细毛羊是根据我市岭东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及市场需求,以呼伦贝尔羊为母本级进杂交改良培育成的细毛羊品种,主要分布于扎兰屯市、阿荣旗、莫力达瓦旗和鄂伦春旗。我市奶牛养殖目前主要集中在扎兰屯、阿荣旗、牙克石、海拉尔、鄂温克、陈旗、和额尔古纳七个旗市区,奶牛存栏占全市奶牛存栏的84%。
1.4养殖方式
我市肉牛肉羊生产总体上以放牧加补饲的形式为主,但因养殖的生态环境条件和饲草料来源不同又存在一定的差别:在饲养管理上岭西牧业四旗是大群常年草原放牧,接羔时适当补草;岭东四旗市是小群体大规模田间地头、山坡水沟放牧,秋季留茬、冬春农副产品补饲的半放牧半舍饲。
1.5规模化发展情况
据农牧业局畜牧业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年底,全市存栏1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户)达到850个,存栏奶牛17万头,占全市奶牛存栏总数的40%,同比增加10%;出栏1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户)达到843个,出栏生猪37.6万头,占全市生猪出栏总数的63.1%;出栏10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场(户)达到13465个,出栏肉羊432.4万只,占全市肉羊出栏的72%。
1.6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截止2014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棚圈约12.4万座,面积达1724万m2,其中牧区共有各类棚圈19355座,面积达391万m2。牧区共有固定棚圈11023座,面积达156.2万m2。全市现有各类棚圈可满足约1400万个羊单位过冬需要,基本可以满足全市日历年度越冬牲畜需要。牧区四旗拥有各类应急饲草储备库80座,饲草储备能力达到8万t。按照《呼伦贝尔市促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规划(2014-2016)》建设目标,我市将在牧区全面建成以旗级应急饲草储备为主导,牧户自主储备为主体,苏木乡镇和嘎查为补充的三级应急储草体系。年储备应急饲草达到10万t以上。牧区四旗建成60座以上应急饲草储备库,旗级至少1座2500t以上的应急饲草储备库,苏木乡镇1座1500t的应急饲草储备库。
1.7扶持政策
(1)国家和自治区良种补贴项目。我市享受国家良种补贴政策的旗有5个,分别为新右旗、新左旗、陈旗、鄂温克旗和阿荣旗,其中阿荣旗从2014年开始实施此项目。国家良种补贴主要为种公羊补贴。2015年下拨我市国家良种补贴资金1415万元。自治区良种补贴项目主要有种公羊补贴、肉牛冻精补贴和良种肉牛基础母牛补贴三项。我市享受自治区“涉牧三项”补贴政策的旗市有7个,分别为新右旗、新左旗、陈旗、鄂温克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莫旗。肉牛冻精补贴由盟市统一招标采购,种公羊由项目旗市自行招标采购。2015年自治区下拨我市良种补贴资金1370万元。
(2)在生猪和奶牛规模养殖场建设方面,国家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对达到标准的养殖场从养殖设施、粪污处理、相关配套设施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扶持规模分别为25万元和80万元。
(3)饲料基地建设方面,国家推出了“振兴奶业苜蓿行动”,按照集中连片的要求,以3000亩为一个项目申报单位,对种植苜蓿的奶牛养殖场、专业合作社及饲草企业给予每亩600元,每个项目区180万元的资金扶持。自治区政府配套实施了苜蓿种子田和苜蓿饲料地项目,单个项目规模低于国家项目要求,每个项目区为1000亩集中连片。扶持资金分别是每亩1200元/亩、600元/亩。
(4)在奶牛人工改良方面,国家向奶牛养殖场(户)免费提供优质冻精,数量不限。
(5)自治区印发了《专项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实施方案》,计划每年安排资金6000万元,用于提高奶牛养殖的规模化水平,这个扶持方案出台后,对于奶牛养殖业提高规模养殖水平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6)市政府制定了《呼伦贝尔市肉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印发了《呼伦贝尔市肉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已经把大力发展肉产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畜牧业发展的重点。
(7)市政府先后印发了《呼伦贝尔市促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规划(2014—2016年)》和《关于加快推进农区畜牧业发展的意见》,从2014年起到2016年,市政府将连续三年每年各安排资金5000万元,专项用于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推进农区畜牧业工作,各旗市区也将按照市财政安排的资金规模进行相应配套。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
受饲料市场价格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的影响,养殖业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2014年国家出台并实施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对养殖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约束逐渐趋紧。
2.2市场和疫病影响突出
近年来,受国际乳制品价格不断下跌和乳制品进口数量急剧增加的影响,我市奶业生产出现严重“滑坡”。2014年受小反刍兽疫疫情影响,我市活畜市场流通受到一定限制,肉羊出栏价格一直低位徘徊。
2.3增产和增收难度加大
随着消费者对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逐年提高,保障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的压力逐年增大。受养殖成本、市场价格和疫病等多方因素影响,部分养殖户养殖效益明显下降,甚至亏损,农牧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
3“十三五”期间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3.1加强基础设施改扩建,加快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
通过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中央预算内生猪奶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和畜禽健康养殖建设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提高全市各畜种规模化养殖水平。以“五化”为发展起点,支持全市养殖场(户)进行设施、管理、技术升级,提质增效,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
3.2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保障市场有效供给
贯彻落实《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年)》和农业部《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农牧发[2015]7号),充分发挥我市农牧结合的区域优势,加快肉牛、肉羊和奶牛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养殖效益,切实保障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
3.3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进畜禽良种化
在全市建成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多畜种、多层次种畜禽繁育体系,肉牛、奶牛、肉羊、马、生猪等基本实现良种化。在保证畜牧品种适应性的基础上,围绕提高繁殖率和产出率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开发,努力建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畜牧良种繁育基地。
篇3
畜牧业发展现状
.畜牧业持续性发展,规模养殖增加
年利辛县黄牛存栏.万头,同比增长.%;出栏.万头,同比增长.%;生猪存栏.万头,同比增长.%;出栏.万头,同比增长.%;山羊存栏.万只,同比增长.%;出栏.万只,同比增长.%;家禽存栏万只,同比增长.%;出栏万只,同比增长.%;奶牛存栏 头,同比增长.%;禽蛋产量.万t,同比增长.%;肉类总产达.万t,同比增长.%;畜牧业产值按可比价计算达到.亿元,增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全县各类规模养殖场 个,规模养殖大户 个,年内新建、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个,新增规模养殖大户个,规模养殖比重达.%,同比提高个百分点。
.产业链条持续性延伸,项目建设取得进展
安徽浩翔农牧有限责任公司新建存栏头国家级种公猪站和存栏 头的纯种母猪原种猪场;安徽正源乳业有限公司存栏 头奶牛的二期工程正式投产见效,日产鲜奶t;安徽绿膳坊食品有限公司生猪、肉牛屠宰加工企业投入运营;年产万t颗粒饲料的心连心饲料厂和波福特肉禽加工厂正式生产。年新建个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改造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全县个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通过项目建设,改善了办公条件,完善了防疫基础设施,提高了服务能力。年实施畜牧上台阶工程,利政号文件下达了畜牧上台阶工程的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由县政府组织、领导抽调专家每月对乡镇督查指导次,年终总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靠政策拉动,科技推动,政府、科研院校、畜禽养殖场联动,全面提升畜牧业科技含量。畜牧局共引进个项目落地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全县畜牧业社会投资累计达.亿元,新增产值.亿元。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及畜产投入品质量监管措施到位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完善,采取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和平时补免相结合,口蹄疫、禽流感、猪兰耳病、猪瘟强制免疫应免疫畜禽密度达%,全年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加强肉食品市场检疫,全面推进产地检疫工作,杜绝病害肉上市,保证消费者吃上放心肉。对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畜牧业投入品严格监管,全年抽检兽药批次,饲料、饲料添加剂批次,没收并销毁假冒伪劣兽药、饲料价值万余元。全县无动物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加强种畜禽场改造升级,规范生猪和黄牛人工授精改良站、点运作,高效做好国家生猪和肉(奶)牛良种补贴工作,落实专项资金万元,全县良种普及率达%。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应保尽保,参保率%。
存在的问题
年利辛县畜牧业健康发展,养殖规模扩大,数量增加,生产效益提升,科技含量提高,增强了动力和活力。但同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新的动物疫病不断出现,面临新的挑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二是一些规模场的发展理念、科学饲养水平滞后,片面追求数量导致生产效益较低;三是多数利用搬迁民居和旧的学校改造的养殖场,排污设施没达到标准;四是产品加工业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偏低;五是个别乡镇的畜牧养殖业用地,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六是养殖业用电优惠政策不能完全落实到位;七是服务手段跟不上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对策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抓机遇,加快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和生产方式转变,用足、用活国家惠农政策。围绕建设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外向型畜牧经济的发展。依托资源优势,打造名优品牌,实现畜牧经济的稳步发展。
.深入推进畜牧上台阶工程,大力推广畜禽品种改良
畜牧上台阶工程实施年来,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都十分重视,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养殖户得到实在利益,提升了利辛畜牧业的总体水平,对拉动利辛县经济的增长、提高利辛的知名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应着力抓好畜牧上台阶工程各项措施的落实。按规章办事,靠技术推进,努力再创利辛畜牧业的新辉煌。改良当地品种是提高畜禽品质的重要手段。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利辛县黄牛改良率已达到%以上,生猪三元
杂交已达%以上,改良效果显著,生产效率提高。应加快资源开发利用,面向高端市场,生产高档牛肉,以满足消费市场需求,快速提高养牛经济效益。继续实施黄牛、生猪三元杂交改良模式。
.实行健康养殖,抓示范、带全面
抓好标准化、规范化养殖场建设,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对符合标准化的养殖企业予以资金技术支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居住养殖区域,逐步减少分散养殖,积极推广猪、沼、菜综合利用等生态养殖模式,积极申报绿色品牌,不断提升畜牧业科技含量。切实把健康养殖作为重点抓手。凡新建的养殖场、规模养殖小区,必须按标准化建设要求,实行严格的审批建档制度,粪污不能达标排放的不允许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环境不受污染。目前,应加快推广安徽浩翔牧业有限公司标准化建设的做法,应积极鼓励、引导农民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提高科学化饲管水平。
.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合力打造名优品牌
随着利辛养殖规模扩容数量增加,畜禽品质提高,资源优势明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创名牌占市场,应在畜禽产品加工业上做文章,延伸产品链,增加畜产品的附加值,方法可采取生产企业和加工企业的有效对接,靠龙头带动,优势互补,专业合作,利益共享机制,打造利辛畜产品名优品牌,实现畜牧经济快速的良性发展。在利用本地畜牧资源的同时,还应保护好地方优良品种,如黄准海白山羊、皖北黑猪等。进一步提高黄淮海白山羊无公害养殖的品牌效应。
篇4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肉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促使我国养殖户的不断增多,并为其带来了较高的效益,但是我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促进草食畜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本文在此进一步探讨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
1 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
1.1 资金投入不足
草食畜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已经引起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并在资金上和政策上,给予高度支持,对草食畜牧业投资力度较大,但仍有一些特别的偏远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投资力度相对较小,而且到位情况较差,再加上一些养殖户贷款难度较大,这主要是因为许多养殖户缺乏有效的担保,所以无法顺利的进行贷款,进而造成资金短缺,大大限制了养殖户的发展。
1.2 良种化程度低
良种化程度低是我国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之一,发达国家的草食家畜良种率在90%以上,而我国的良种率仅为15%~30%。发达国家过去的草食家畜品种都比较早熟,而且是小型品种,随着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大型品种逐渐增多,并取代了过去的小型品种。
1.3 现实生产力落后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高新技术方面也取得显著的成果,这也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受到资金投入情况、认识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高新技术无法落实到实际中,进而导致我国草食畜牧业现实生产力较为落后。
1.4 养殖效益差
虽然我国具有丰富的草地资源,但是缺乏营养水平较高的品种,所以进行放牧时,不仅不会增加牛、羊的份量,而且还会浪费草地资源。同时我国的牛羊出栏速度慢,饲养时间较长,这样牛羊过冬次数就会有所增加,在冬天,牧草的质量较差,这样就会降低牛羊的份量,同时还会增加牛羊的养殖成本,使得养殖效益大大降低。
2 促进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2.1 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要想促进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必须有足够的资金做保障,所以必须加大对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首先政府应采取重点支持的方法,先给予养殖龙头企业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使其变得更加强大,以此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使得其它养殖场、养殖区也壮大起来,与此同时政府还应鼓励各个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对于进步较大、发展较好的企业,可以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对企业进行鼓励,促使养殖企业向着更高层次发展。
2.2 全面实施品改工程
为了提高繁殖率,应引进繁殖率高的母畜,对于品种较好的母畜,应禁止任意宰杀,使得基础母畜群体扩大,增加繁母畜比重。加大对小型种畜龅姆龀至Χ龋鼓励有相应的条件的养殖户进行修建,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养殖,并选出优良的种畜,进行杂交改良。同时对于加强对用于引进良种、冻精的授配站的建设力度,使其覆盖面积有所增加,进而提高我国的良种化程度。
2.3 加强对科学技术的推广
为了充分发挥草食畜牧业的有关高新技术的作用,还应加强对高新技术的推广,将其充分落实到实际运用中。所以可以组织建设技术服务机构,向养殖户宣传相关的高新技术,以及牛羊养殖技巧,病害的有效防治等相关知识,使养殖户充分认识到高新技术的重要性,并能够主动学习高新技术,丰富养殖户相关理论知识,将其合理运用到实际中,以此提高其养殖水平,加强养殖的效果,促进养殖效益的有效提升。
2.4 提高养殖效益
为了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效益,还应采用合理的养殖方式,减少养殖成本,因此可以采用农作物秸秆青贮技术,将秸秆青贮作为牛羊的饲料,这样就会大大减少对草地资源的利用率,而且是变废为宝,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观念。而且采用秸秆青贮作为饲料,可以大大节省养殖户的成本,提高养殖效益。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采用三元种植结构,如“小麦-玉米-薯类”的轮作模式,以此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进而为牛羊提供更多的饲料。
3 总结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草食畜牧业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国家和政府应加强对草食畜牧业的投资力度,并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技术,提高养殖企业的养殖水平,降低其养殖成本,实现养殖效益的不断提升,从而促进我国农业长久、快速的发展,这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篇5
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对策
和静县位于新疆中部,天山中段南麓,周边与乌鲁木齐市、新源县等15个县市毗邻。和静县东西长435km,南北最宽达150km,行政区域面积39686km2。其中,山地36768km2,占比92.6%;平原2918km2,占比7.4%[1]。和静县是新疆地区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新疆最大的高山牧场—巴音布鲁克草原便坐落在这里。其草群构成主要以线叶蒿草、苔草、针茅、冰草等为主,平均生长高度为15~30cm,最高生长高度为42cm,牧草生长期为180d,植被覆盖率80%,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1和静县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和静县的草原畜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就其整体而言,其发展水平还处于一个较低的阶段。大部分地区仍然在沿袭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没有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在促进畜牧业发展中的作用,倾向于重经济发展、轻草原的生态保护性利用。因此,在草原畜牧业迅速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一些经济与环保,草原与牲畜的问题和矛盾。
1)草原承载力过重,草原建设不足。草场的生态环境是制约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以自然放牧为主的粗放式管理的畜牧业,不能按照草场的生态承载能力来有序合理地控制牲畜的规模。目前和静县现有天然草场面积235.66hm2、可利用草场202.70万hm2,占草场总面积86%。和静县牲畜最高饲养量达到170万头(只)左右,2015年末存栏107.23万头(只)。牲畜的大量增加远远超过了草原的的自然承载能力,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同时面对不断退化的草原环境,人们并没有秉承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及时以合理保护和有序开发的方式来建设草原,导致草原的自我恢复能力受损,最终制约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
2)养殖模式落后,产业化程度低。和静县的畜牧产业的发展,也只是以放牧散养为主,没有开发出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新兴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同时受地理位置所限,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程度较低。其畜产品也只是以初级产品的形式面向市场,没有建立起具有规模效益的畜产品加工产业,从而导致畜产品的附加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3)草原经营机制不适应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要求。目前牲畜养殖以放牧散养为主,草原公共资源共享,大部分牧民为获得较大经济利益,大量增加牲畜数量,竞争性掠夺草原资源,导致草原资源日益枯竭,从而不利于现代化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2对策
1)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饲草料来源问题一直是制约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针对目前草原生态环境日益破坏的现实,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根据草原畜牧业的生产特点,因地制宜地实行农牧结合、以农促牧的发展策略,合理调整农区的种植结构,并加强草料地的建设及替代饲草料的开发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畜牧业良性发展。要注重现有人工草料地的科学种植,加强高产饲草料基地建设,以保障牧业定居区草料供给。还可以加大对农区农作物秸秆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力度,大力发展饲草料加工业,以更大的比例替代饲草料。
2)加快推进养殖方式转变。根据天然草地资源状况、草场基础设施建设和饲草料贮备等情况,因地制宜,积极做好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养殖模式的转变。对于承载能力强的天然草场,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可采用放牧+补饲的生产模式。对于一般的天然草场,可建议开展暖季放牧+冷季定居点舍饲养殖的模式,同时更加注重定居点基础设施和人工草料地的建设,以保证牧民的养殖经济效益,促进草原畜牧业的转型。
3)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程度。围绕当地优势产业,倾力打造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优势,加强以龙头企业、合作社为主的新兴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水平,提高畜产品的附加值,如巴音布鲁克羊和巴州牦牛等特色有机畜产品的开发利用。同时还应注重对畜产品企业品牌的培育、经营和打造,着力推进草原畜产品的品牌建设,提升巴音布鲁克区域有机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竞争力和附加值,努力形成新型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4)改善草原经营机制,提高草地综合生产能力。要注重天然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而更加注重对草原的生态保护建设。全面推进草畜平衡,加快实施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天然草原围栏建设、天然草原退牧还草等草原生态建设项目,不断提高草原的生态环境和自我修复能力。做到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做到保在用前,先保后用。要加强对天然草地的监测,不断完善放牧制度,严控牲畜进出各季草场的时间,不能提前进入或逾期滞留草场;再者,还要重点关注对春秋季草场的保护利用,在春季牧草返青期严格执行禁牧和划区轮牧制度,以保证牧草的生长期和产草量。
5)注重技术应用与创新,提高牧区综合生产能力。要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及方法,依靠新科技,提高牧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可通过培训来提高和指导牧民的饲养管理技术水平,例如推广长草短喂、三贮一化等草料加工技术,以提高饲草的综合利用率和转化率。
篇6
翠华镇的传统产业是畜牧业,是翠华镇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畜牧业的不断发展,畜牧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翠华镇的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翠华镇的畜牧业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为了使翠华镇的畜牧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对翠华镇的畜牧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畜牧业的经济投入力度。根据翠华镇现有的优势,根据资源优势,合理的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打造一个生态畜牧业结构。充分发挥当地特色,并进行发展,建设一个特色畜牧业结构,和旅游也充分结合,发展翠华镇的第三产业发展,从而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1 翠华镇概述
翠华镇位于云南省大关县南部,是大关县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翠华镇总人口3.2万余人,总面积为185.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1377公顷。翠华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年降水990毫米。主要作物是生产玉米、红薯、花生、洋芋以及烤烟,主要的经济林有核桃、板栗、花椒以及漆树等,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石灰、铁、铜、锌、铅等。2015年翠华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4245万元,人均收入5090元,畜牧林收入占总收入的51%。
近年来,为发展翠华镇的地理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翠华镇政府提出了发展的“三三三”计划,即突出“三区”、发展“三产”、推进“三化”。“三区”就是突出城区、郊区和农村之间区域上的特点,用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翠华镇的经济;“三产”就是重点进行畜牧业、林果业和蔬菜产业的发展;“三化”就是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生态化的进程。
2 翠华镇畜牧业现状分析
2.1 优质杂交品种覆盖率低
近几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翠华镇的进行优质禽畜品种的杂交和改良,提高生猪和黄牛的品种质量,对翠华镇的畜牧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得良种黄牛率达到了65%,良种生猪达到90%,但是除了生猪和黄牛之外,其它的禽畜并没有积极的进行杂交和改良,从而导致整体上优质禽畜的杂交品种较低。
2.2 畜牧业不具备自身的特色
现阶段,翠华镇的畜牧也仍然在大多数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和普通的禽畜品种进行养殖。随着我国对畜牧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畜牧业的养殖当中,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建立属于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例如,市场中的肉鸡占有大量的市场,但是土鸡相对较少,土鸡又以其口感好、健康市场需求更高,翠华镇就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特色畜牧产业。
2.3 优惠政策较少
在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禽畜的良种补贴,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以及等能繁母猪的补贴等多项补助,从而保证了翠华镇畜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但是,在扶持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策还是相对较少,畜牧业大多数还处在一个自发的状态,另外,一部分的养殖户还受到传统观念和资金短缺的双重制约。虽然政府联合信用社发放养殖业贴息贷款,为一些小规模的养殖户提供了方便,但是由于贷款资金少,期限又短,难以形成一种养殖规模。
3 翠华镇畜牧业发展对策
3.1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可以有效的提高翠华镇的经济效益。翠华镇现阶段仍以生猪的生产为主导的产业,应该在此基础上大力的对草食牲畜进行生产,例如牛羊,也要加快鸡的养殖,从而提高牛羊肉和禽肉的比例,使得翠华镇的产业不是单一的以饲养生猪为主,而使以猪为主,牛羊鸡为辅的合理的产业结构。加强对玉米、秸秆以及氨化养殖牛羊,使得产业结构像节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3.2 打造特色畜牧业
要想打造特色畜牧业,就要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翠华镇以土鸡为特色,就要在大力发展土鸡产业的基础上,因为现在人们更加追求无公害食品,就要求采用无饲料和添加剂的饲养方式,保证土鸡对人们使用的健康。现阶段,市场上肉鸡很多,而土鸡的市场相对较少,就需要翠华镇在选种上要力求本地品种,从而保证土鸡的品种质量,从而使翠华镇的畜牧业特色化。
3.3 充分落实工作
首先,翠华镇要抓住国家政策,进行畜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农村小额贷款政策的扶持力度,从而为大型的养殖户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政府要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进行财政上的扶持。其次,要加强对畜牧业的科技培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管理,引进引进禽畜优良品种,保证繁殖的品质,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再次,要尽快尽力农牧业的信息网络,做好信息咨询服务,为翠华镇所有的养殖户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帮助。第四,切实做好防控工作,做好应急处理的机制,并建立相应的养殖档案,从而强化禽畜产品的质量,保障安全。最后,应该加强对农村养殖户的引导工作,用大户代替小户的方式,加大对大户的扶持力度,加强对小户的管理,促进传统的畜牧业像现代化、专业化的畜牧业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于自身的品牌,形成翠华镇畜牧业的优势。
总结
综上所述,根据对翠华镇畜牧业发展的深入分析,对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合理的解决措施,在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打造自身产业的特色化,并充分落实各项工作,从而促进翠华镇畜牧业像规模化、产业化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畜牧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以来,潜山县按照“典型示范、效益诱导、良种先行、科技服务”的工作思路,坚持良种、良法、良舍、良料,搞好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力度,狠抓项目实施,有力推动了全县畜牧业发展,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肉、蛋、奶等主要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目前,潜山县畜牧业处于生产不断发展、质量稳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的新阶段,其已成为该县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为此,对潜山县畜牧业的发展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推进该县畜牧业的发展。
1 潜山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1.1 畜禽生产稳定增长
2010年底全县有各类规模养殖场户730户,养殖专业村3个,拥有市级以上养殖示范小区2个。生猪、家禽的规模饲养比重分别达到40%、43%。2010年全县实现生猪生栏25.2万头,家禽出栏352万只,肉牛出栏5 200头,羊出栏1.28万只,肉类总产2.45万t,禽蛋总产1.05万t,同比增长8.60%、15.40%、30.00%、2.40%、4.30%、0.96%。2010年,全县新发展畜禽规模户65家,新发展良种母猪620头,新增育肥猪2.2万头,新增家禽47万只,新增肉牛1 200头。2011年全县生猪、家禽的规模饲养比重已达到41%和44%;生猪、家禽良种率分别达到95%、91%。
1.2 产业化进程加快
2011年全县培育发展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县级龙头企业10家,各类合作经济组织22家。
1.3 基地建设稳步发展
黄泥镇胜利、前进等村的养猪小区,入驻养猪大户90多户,年出栏肥猪超过2万头,黄铺镇古墩村养鸡小区,入驻养鸡户64户,年出栏肉鸡可突破100万只。2010年,全县新建生猪圈舍500 m2以上的24家,建筑面积1.4万m2,新建禽舍1 200 m2以上的13家,建筑面积1.9万m2,新建牛舍600 m2以12家,建筑面积0.85万m2、新发展市级龙头企业3家,2011年新建标准化畜禽圈舍5.3万m2,引进良种母猪550头。
1.4 疫病防控逐步完善
各地按照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的防疫目标责任书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层层抓落实,认真开展春秋两季突击强制免疫及平时新补栏畜禽的补针工作,积极做好生猪定点屠宰的检疫及畜产品市场的监管,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2011年,全县畜禽死亡率被控制在3%以下,全县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2 存在的问题
2.1 观念束缚,投入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群众仍囿于“养猪为过年,养禽换油盐”的自给自足的观念,对如何扩大畜禽生产、发家致富方面想得不多;一些干部仍囿于抓粮食油料和经济作物的惯性思维,对如何引导农民兴畜致富、做大做强农业方面重视不够。潜山县目前畜牧业生产投入主要依靠广大农户自身缓慢积累,政府公益性、基础性投入较少,规模化养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县财政在每年拨付畜牧在编人员经费的同时,虽安排20万元补助乡镇兽医站和防控疫苗费,但仅够维持正常工作运转。
2.2 技术服务体系脆弱
近几年来,潜山县从事养殖业的农户大多依靠自身的力量,自己摸索良种引进、良舍建设、良料配方、良法饲养等经验,缺乏应有的技术指导,养殖成本高,效益低。乡镇兽医站人员老化,设施陈旧,经费不足,难以承担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管理重任,村级防疫员经费得不到保障,防疫体系不全,关系不顺,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同时由于动物疫病种类增多,疫情复杂,加之散养农户“重治不重防”,防控难度越来越大,农牧部门忧心忡忡。
2.3 龙头企业缺乏,产业化程度低
多年来,虽然在品种改良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资金投入少,品种改良的规模小、范围窄,目前当地生猪品种正逐渐退化。再加上以农村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所占的比重低,产业化程度和科技含量偏低,缺乏对畜产品的进一步精深加工,无产业链条,一般多限于自产自销,抗风险能力差。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饲养管理体系,饲养、管理、防疫、治疗水平低,挫伤了农民养殖的积极性。龙头企业是引导农民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来,潜山县畜牧业发展缓慢,很大程度上就是缺少加工、流通型龙头企业的带动。农户一方面担心买难,另一方面又担心卖难,尤其是养殖业,多是投入大、存放难的鲜活品,一旦不能及时销售,农户就会蒙受重大损失。因此,迫切需要龙头企业引向市场,带动发展,而且“散养”对生猪市场管理也带来新的问题。
2.4 市场行情波动过大,养殖标准化程度低
目前,畜牧业价格过多地依赖市场调节是影响其生产快速发展的最关键原因。由于单个养殖户不能掌握市场价格,农民得到的实惠相对较少,一旦猪养殖的数量多,价格就会下降,养殖户只好大量减少头数。一旦价格涨上来了,存栏量又少了,养猪户还是没有得到实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养殖户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无自主发展的能力。目前多数养殖户仍采用传统的饲养方式,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养猪业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对标准化的认识还不到位,标准化生产技术不能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
3 对策
3.1 创新畜牧业发展理念
畜牧业在潜山县农业结构中既是短项,又是增量。当前,畜牧业的发展正处在由粗放型向精细型、传统型向现代型、资源转化型向市场适应型转变的时期,迫切需要充分地认识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的模式,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因此,潜山县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地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切实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中之重来抓,积极引导广大农户改变传统的养殖观念,大力推行健康的养殖方式,着力提高养殖水平和产品质量,全面推进潜山县畜牧业发展。
3.2 扩大财税支持
3.2.1 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形成标准化创建长效机制。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及人畜饮水等专项资金时,要重点考虑畜牧业的发展,并给予其大力支持。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有关部门要增加资金投入,以加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良种推广和标准化养殖小区示范建设等作为重点支持内容。为减轻养殖农户负担,降低畜牧业生产成本,应继续清理畜禽养殖和屠宰加工环节不合理的税费,继续将饲料产品的优惠税收政策落实到位[1]。
3.2.2 改革财政资金扶持方式,实行以奖代补,确保标准化创建落实到位。长期以来,主管部门在扶持畜牧业项目中采用“先给钱,后办事”的办法,结果经常是争取项目时下急上不急,项目到手后上急下不急;或者是无论方案做得多好,实施时经费总是不够;或多或少地出现资金挪用等违规情况。为此,需要改变财政资金扶持方式,建立投入新机制,出台“以奖代补”政策,改“事前补贴”为“事后奖励”,由业主按事先制定标准先组织实施,按照建设标准验收,验收合格后给予奖励扶持,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项目实施标准硬、监管易、效率高。通过实施“以奖代补”建设标准化万头猪场项目,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养猪业[2]。
3.2.3 创新金融手段,实现多元化融资。需积极地进行研究探索,利用金融手段,引导资金投入,满足畜牧养殖的标准化创建对资金的需求,解决仅靠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为此,一是加大政府金融倾斜,运用贴息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畜牧业的贷款。政府需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养殖户标准化生产的贷款贴息,支持畜牧业的标准化改造发展[3]。二是吸纳民间资本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到与现代畜牧业建设,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三是积极试点养殖环节的保险业务。为增强养殖户的风险承担能力,提高其投资能力,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政府可选择开展生产环节的保险业务,引导、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大力开发畜牧业保险市场,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畜牧业保险,加快畜牧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畜禽品种的政策性保险制度。
3.3 创新产业技术
3.3.1 促进畜牧业科技进步。一是加强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抓好畜禽品种改良、动物疫病诊断及综合防治、饲料配制、草原建设和集约化饲养等技术的推广。二是加快畜牧兽医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培育畜禽新品种。三是强化畜牧业科技教育和培训,提高畜牧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的整体素质。四是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不断提高畜牧业发展的技术装备水平。务实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畜牧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支持畜牧业科研、教学单位与企业联合,发展畜牧业高新科技企业[4]。
3.3.2 探索生态环保养殖方式。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是标准化创建的核心内容。一是探索发酵床养殖方式。为实现养殖无排放、无污染、无臭气,可以利用现代微生物发酵处理技术,该技术将营养学、生物学、环境卫生学、土壤肥料学等学科集于一体,以低成本、高产出、无污染为原则,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养猪体系。二是探索规模养殖场的污水深度处理技术。为满足畜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可以采取严格把关、提高产业标准等措施实现污水处理的现代化[5]。三是探索农牧渔结合,实施生态养殖,发展循环农业。推行“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循环经济模式,加大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力度,合理布局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将养殖场建设与沼气建设配套起来,既解决清洁能源问题,又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美化净化农村环境,实现良性发展。
3.3.3 推广标准化养殖模式。标准化养殖是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畜牧业的必然方向和重要内容。养殖标准化在大型养殖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其同时也是推动农户小型规模养殖走向专业化,并形成稳定的增收渠道的重要方式。为此,要创新家庭标准化养殖模式,实现农户专业化生产。针对大部分农户在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的冲击下逐步失去了畜牧业收入的现实,为帮助农户养殖实现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可以借鉴其他先发展地区适合农户采用并稳定增收的养殖模式。通过新模式的推广运用,引领农户加快畜禽饲养方式的转变,跨入标准化、专业化养殖行列[6]。如湖北省推广的养猪“150模式”,一经推出,便广受养殖户的欢迎。该模式集成全进全出、负压通风、自动温控、隔热保温等10项先进技术,即建1栋全封闭式标准猪舍,进行标准化饲养,实行全进全出制度,每批饲养育肥猪150头,具有操作简单、规模适中等优点。在标准化养猪“150模式”的启发下,湖北省又陆续推出了蛋鸡“153模式”、养羊“1235模式”、养牛“165模式”,共计建成各种模式2.31万栋。
3.4 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一是建立畜禽养殖档案。要求全省所有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户,种畜、奶牛养殖场(小区)、户建立养殖档案,按规定的内容如实填写,并按信息管理要求定期上传汇总。二是建立养殖场管理备案制度。可按照养殖场规模大小,分别建立养殖场管理备案制度,实施动态管理。三是建立畜禽标识管理制度。通过整合畜牧兽医系统内部职能,实施畜牧兽医综合执法,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具体负责畜禽标识管理。四是加强畜禽屠宰加工环节监管。推行屠宰加工企业分级管理制度,开展畜禽屠宰加工企业资质等级认定工作,扶优扶强。五是加强畜产品市场监管。为确保畜产品运销畅通,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畜产品市场,严禁地区封锁。为保证上市肉类的质量,应落实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瘦肉精等违禁药品使用的查处力度。加强对液态奶和其他畜产品的市场监管,完善液态奶标识制度[6]。加强兽药质量和兽药残留监控,强化动物卫生执法监督。
3.5 提升组织化水平
3.5.1 提高养殖户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采取政策扶持、项目带动、示范推广等措施,积极地引导农民组建各类畜牧经济组织,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组织或行业协会,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政府和业务部门应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思路,积极支持,加强引导。要在提高龙头企业的实际带动上下功夫,大力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养殖农户”的发展模式,与养殖户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随时解决养殖户在产前、产中、产后出现的问题,真正地发挥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经营中把利益最大限度地让给养殖户,使养殖户在企业的带动下,真正获得摸得着、看得见的实惠,从而实现生产与经营的分离,养殖户专心致志搞生产,龙头企业脚踏实地搞经营,逐步走上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路子。同时,加快培育和引进畜禽饲养及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立足当地畜禽遗传资源,创建地方特色品牌。引导规模企业、中介组织与养殖户结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营共同体,推进畜禽产业化进程,培育龙头企业。
3.5.2 创新新型利益分配机制。引导农民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化运行机制。从而依托龙头企业,推进“公司+基地+标准化”生产。为推进龙头企业开展“公司+基地+标准化”生产,财政在农业板块项目中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畜牧标准化养殖项目建设,以“以奖代补”方式,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及与龙头企业有紧密合作关系的专业合作社、养殖户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和种源基地。
3.6 加强动物防疫
3.6.1 加强物防疫员的培训和管理。对新发展的规模养殖户,应以“资源节约、质量安全、环境友好”为基本目标,做到“选址适宜、布局合理、设施完善、设备配套、防疫严格、管理规范、废污利用、排放达标”[7]。继续推进对兽医管理体制的改革,健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稳定畜牧兽医队伍。
3.6.2 实现防疫制度化。加大春季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力度,加强畜禽检疫和疫病监测,切实落实计划免疫、消毒灭源等措施,强化动物疫病防控,确保动物疫情稳定,保障畜禽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实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做好畜禽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控工作。完善动物疫病监测基础设施,建立健全疫病监测体系,重点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预警。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依法实行强制免疫。按照“全年防疫、四季防疫”的理念,“春秋集中免疫,月月定时补针,定期监测抗体”的防疫制度,确保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6种重大动物疫病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做到种畜禽无主要疫病,从源头上提高畜禽健康水平。同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应急预案,加大疫苗、物资、消毒药品的储备,强化应急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实现防控的机制化、制度化,应急处置常态化[8]。为有效地防止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切实保障畜禽生产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要切实落实动物防疫双轨目标责任制,完善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将政企、技企联系制度落到实处,强化春秋两季集中强制免疫,做到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免疫密度、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100%[9]。
4 参考文献
[1] 叶学芳,高静,王亦春.以标准化养殖助推生猪产业跨越发展[J].四川畜牧兽医,2008,35(11):23-24.
[2] 湖北竹溪以奖代补促畜禽规模养殖迅猛发展[J].湖北畜牧兽医,2010(5):40.
[3] 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4号[J].中国饲料添加剂,2007(6):53-55.
[4] 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7(9):12-15.
[5] 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J].北方牧业,2007(5):6-7.
[6] 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J].中国奶牛,2007(3):2-4.
篇8
1.3畜产品加工情况。鄂前旗共有农牧业合作社209家,正常运作的部分合作社仅局限在蒙古族传统风干肉加工制作上,利用传统的风干肉加工技术和当地的气候优势,在冬季将牛羊肉进行分割、风干后主要是在旗内销售,少部分销往鄂尔多斯、呼和浩特等地区。鄂前旗目前仅有一家建于80年代的屠宰场运行,仅能提供简陋厂地,管理极差。鄂尔多斯市恒科农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年屠宰加工30万只羊、10万头牛的肉食品加工基地处于试运营阶段,而蒙力、熹里和二道川供销合作社的屠宰加工企业,目前正处在建设阶段,短时期内还不能承担起畜产品加工流通作用。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能起到引领带动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实力弱,作用发挥不够,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产品加工转化率极低、附加值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对农牧民增收后劲不强。
2.2现代经营理念推进力度缓慢,没有充分依靠鄂托克前旗独特的生态、环境、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认证,使得地方优势特色产业没有成为发展优势,没有解决农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2.3相关企业、农牧业合作社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缺乏农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使得农牧民不能及时、准确、有效的掌握产品的销售信息,导致农牧民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信息不对称、农畜产品进入市场难,运销环节多、成本高等问题。
2.4农牧业产业项目协调带动、引领示范作用发挥不充分,一些有项目的户子,由于发展生产的能力、后劲不足,不能充分发挥项目的应有作用去推动现代农牧业发展,还有的户子通过项目,实现了现代农牧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但没有帮扶带动周边农牧民去发展生产。
3建议
3.1统筹谋划,注重分析预测。旗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结合鄂托克前旗现代农牧业发展现状,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现代农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注重绿色农牧业基地建设的同时,强化龙头企业培育,发展市场化、标准化、品牌化农牧业;引导和支持农牧民走商品化发展模式,积极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绿色有机农牧业、旅游休闲农牧业、特色农牧业发展,有序推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市场贸易等产业融合发展;
3.2不断培育壮大农牧业龙头企业。围绕肉羊、肉牛等主导产业,制订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重点扶持自身能力强、诚信度高、带动能力好的农牧业企业,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牧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依托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提高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转化增值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篇9
1.生态畜牧业基本情况和管理措施
1.1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生态畜牧业是指运用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并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农、林、草、牧、副、渔因地制宜,合理搭配,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畜牧业产业体系,是一个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多目标、多功能、多层次、多成分的组合合理、结构有序、开放循环、内外交流、关系协调、能协同发展和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是技术畜牧业的高级阶段[1]。生态畜牧业主要包括生态动物养殖业、生态畜产品加工业和废弃物(粪、尿、加工业产生的污水、污血和毛等)的无污染处理业。
1.2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及畜产投入品质量监管措施到位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完善,采取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和平时补免相结合,口蹄疫、禽流感、猪兰耳病、猪瘟强制免疫应免疫畜禽密度达100%,全年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加强肉食品市场检疫,全面推进产地检疫工作,杜绝病害肉上市,保证消费者吃上放心肉。对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畜牧业投入品严格监管,全年抽检兽药78批次,饲料、饲料添加剂62批次,没收并销毁假冒伪劣兽药、饲料价值12万余元。全县无动物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加强种畜禽场改造升级,规范生猪和黄牛人工授精改良站、点运作,高效做好国家生猪和肉(奶)牛良种补贴工作,落实专项资金325万元,全县良种普及率达96%。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应保尽保,参保率100%。
2.生态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013年瓮安县畜牧业健康发展,养殖规模扩大,数量增加,生产效益提升,科技含量提高,增强了动力和活力。但同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新的动物疫病不断出现,面临新的挑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二是一些规模场的发展理念、科学饲养水平滞后,片面追求数量导致生产效益较低;三是多数利用搬迁民居和旧的学校改造的养殖场,排污设施没达到标准;四是产品加工业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偏低;五是个别乡镇的畜牧养殖业用地,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六是养殖业用电优惠政策不能完全落实到位;七是服务手段跟不上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3.解决对策及发展前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抓机遇,加快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和生产方式转变,用足、用活国家惠农政策。围绕建设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外向型畜牧经济的发展。依托资源优势,打造名优品牌,实现畜牧经济的稳步发展。
3.1深入推进畜牧上台阶工程,大力推广畜禽品种改良
畜牧上台阶工程实施2年来,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都十分重视,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养殖户得到实在利益,提升了瓮安畜牧业的总体水平,对拉动瓮安县经济的增长、提高瓮安的知名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应着力抓好畜牧上台阶工程各项措施的落实。按规章办事,靠技术推进,努力再创瓮安畜牧业的新辉煌。改良当地品种是提高畜禽品质的重要手段[2]。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瓮安县黄牛改良率已达到95%以上,生猪三元杂交已达98%以上,改良效果显著,生产效率提高。应加快资源开发利用,面向高端市场,生产高档牛肉,以满足消费市场需求,快速提高养牛经济效益。继续实施黄牛、生猪三元杂交改良模式。
3.2实行健康养殖,抓示范、带全面
抓好标准化、规范化养殖场建设,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对符合标准化的养殖企业予以资金技术支持[3]。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居住养殖区域,逐步减少分散养殖,积极推广猪、沼、菜综合利用等生态养殖模式,积极申报绿色品牌,不断提升畜牧业科技含量[4]。切实把健康养殖作为重点抓手。凡新建的养殖场、规模养殖小区,必须按标准化建设要求,实行严格的审批建档制度,粪污不能达标排放的不允许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环境不受污染。目前,应加快推广标准化建设的做法,应积极鼓励、引导农民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提高科学化饲管水平。
3.3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合力打造名优品牌
随着瓮安养殖规模扩容数量增加,畜禽品质提高,资源优势明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创名牌占市场,应在畜禽产品加工业上做文章,延伸产品链,增加畜产品的附加值,方法可采取生产企业和加工企业的有效对接,靠龙头带动,优势互补,专业合作,利益共享机制,打造瓮安畜产品名优品牌,实现畜牧经济快速的良性发展。在利用本地畜牧资源的同时,还应保护好地方优良品种,进一步提高公害养殖的品牌效应。
3.4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加大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
加大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坚持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和日常补免相结合。坚持综合防控原则,强化基层防疫人员的管理,努力提高防疫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责任心,保证免疫质量和效果。加强疫病监测,创新动物防疫新机制,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为确保消费者吃上优质安全的畜产品,业务部门应切实加强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饲草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规范动物产地检疫,提高畜产品检疫、检验技术水平,实施畜产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实行从畜禽生产到餐桌全程监管,严格打击使用违禁药物的违法行为。切实加强全员素质提高。根据瓮安畜牧产业发展需要,抓好人员政治业务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技术支撑作用,做到管理规范、责任明确、奖惩分明。 [科]
【参考文献】
[1]吴限.我国畜牧业调整的目标与保证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4):224.
篇10
1.1节能
我国虽然是能源生产国,但油、气、电等清洁能源价格较高,养殖业难以承受,而价格低廉的煤炭,会被环保法律禁止,因此,养殖场利用动物自身产生热量取暖等节能养殖业技术至关重要。
1.2环保
从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猪场拆迁形势看,养殖业正面临一场艰难的环保革命。中国农村的污染源80%以上来自于畜牧养殖业,养殖业的污染已经不容回避,养殖场要想继续生存和发展,环境养殖、工艺技术的采用,是国内养殖业唯一出路。
1.3土地资源
养殖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场地往往受到气候、地形、水源和周围土地资源等因素影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很多地方政府不愿发展养殖业,因此适合养殖业发展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必须率先抢占土地资源。
1.4低利润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资本进入养殖业,也随着养殖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提速,养殖科学管理理论的普及,养殖技术的提高,生产成绩大大提高,养殖产品将丰富多样,供应充足。因此养殖业的暴涨暴跌,过山车式的肉蛋价格不复重现,养殖保持低利润是趋势。
2改善畜牧业发展规模场监管
针对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以提高养殖业规模化管理的效率及效果:
2.1创新基层技术推广工作
在充分分析当地畜牧业发展要求,农民养殖户技术需求的基础上,以适应当地发展主导产业为核心加强基层农业畜牧技术推广及普及。由县农牧部门牵头,聘请农牧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当地的农技推广工作进行指导,并在区域内设置产业科技示范户及示范基地,针对规模场监管制定专门的操作规范,提高规模场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及规范化水平。明确各层各级的技术推广工作,其中技术指导员作为最基层的推广人员,要深入农民养殖户的养殖圈舍,亲临现场对其进行技术指导,并做好相关生产咨询及服务。此外,要加强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为其提供更多“充电”的机会。全面提高技术人员的技能及综合素质。
2.2加强畜牧业服务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规模场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与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手机等传播方式相比,网络信息技术传播速度更快,信息量更大,对养殖户也掌握了基本的网络技术,建立技术网站,开发技术指导视频,甚至可以通过即时通讯工作与养殖户进行面对面的视频指导。因此可提高养殖业信息的效率,促进养殖技术的普及。
2.3加强动物防疫条件监管
通过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和监督,推进规模养殖场内布局合理、人畜分离、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具有必要的消毒设备,无害化处理设施及病畜禽离圈舍等标准化建设,建立免疫、用药、检疫申报、疫情报告、消毒、无害化处理、畜禽标识使用等制度,健全养殖档案、免疫记录、诊疗记录、畜牧投入品使用记录等,制定规模养殖场各项人员岗位职责,实施封闭管理,提高规模养殖场管理水平。
2.4强化生物安全措施
监管严格管理封闭管理。闲杂人员、车辆、用具不得随意进入养殖区,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确保“外病”不传入;严格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确保“内病”不外传;病死畜禽要在动物防疫监督员的监督下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处置,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必须达到100%,并做好无害化处理登记,凡擅自剖检、丢弃、转运、加工、贮藏、食用病死畜禽的要依法严惩;严格动物隔离制度。对新调进的动物要进行隔离观察处理,隔离场所要远离养殖区,隔离期间要专人定时观察,一旦发现异常,要立即上报,并做好无害化处理的准备,严格养殖场消毒制度。要建立日常消毒、集中消毒和突击消毒制度,科学规范使用消毒药品。要按照不通畜禽种类、不同的生长阶段,正确使用畜禽饲料;饲喂健康饲料,保证原料安全,所选原料无残毒。要应用微生态制剂、低聚糖、酶制剂、酸制剂、防腐剂、中草药等绿色添加剂。不应将含药的前、中期饲料错用于动物饲养后期,不得将成药和原药膏直接拌料使用。不得在饲料中自行再添加药物或含饲料添加物;安全使用兽药。要做到合理用药、科学用药、对症下药、适度用药,只能使用通过认证的兽药和饲料厂生产的产品,以避免产生药物残留和中毒等不良反应。尽量使用高效、低毒、无公害,无残留的“绿色兽药”,要在兽医指导下规范用药,不得擅自用药。在畜牧生产实践中规范用药,留监控体系,制定违规的相应处罚手段、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药物残留的发生,确保动物食品的质量安全。
2.5加强监督执法力度
加大对动物规范养殖场的监督检查和依法查处力度,建立健全规模场监管档案。对不符合动物疫病条件或未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依法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发证机关要收回并注销《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并由动物卫生监督所依法予以处罚。对未按照免疫程序实施强制免疫或强制免疫不到位的,造成疫情发生或扩散的,依照规定法律法规追究相关责任人法律责任。
篇11
1 湟中县城郊畜牧业生产现状
湟中县总面积2 700 km2,有耕地5.65万hm2、林地2.81万hm2、草地9.65万hm2。辖10镇5乡、393个行政村、总人口50.25万人。2011年实现农业生产总值21.99亿元,其中畜牧业总产值9.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894.27元,畜牧业人均纯收入占1 212元。全县猪、牛、羊、鸡存栏分别达到17.55万头、10.76万头、33.94万只和34.75万羽,出栏分别达到14.91万头、6.65万头、26.45万只和39.39万羽;肉、蛋、奶、毛产量分别达到25 792、2 440、65 922、487 t,同比增长17%、36%、18%和11%。
近年来,湟中县畜牧业依托三面环卫省会西宁的区位优势,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把推进规模养殖作为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着力点,促进当地畜牧业发展。以小南川奶牛养殖、康城川肉牛肉羊养殖和西川生猪养殖及仔猪繁育三大生态养殖示范园为主的青海湟中湟水源地生态养殖示范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养殖园区内基地总量达到95个。2011年园区总产值达到1.672 7亿元,比2010年增长0.121 7亿元、增长率为7.8%。目前园区内良种奶牛、肉牛、肉羊、生猪和良种蛋鸡存栏总量分别达到0.5万头、2.3万头、1.9万只、4.2万头和10万羽,肉牛、肉羊、生猪、肉鸡出存栏总量分别达到1.8万头、0.8万只、4.9万头、12万羽。
2 工作中呈现的五大亮点
一是建基地。新建各类养殖基地15个,其中生猪养殖基地3个、奶牛养殖基地1个、肉牛肉羊养殖基地6个、家禽养殖基地2个、特种养殖基地3个,新建基地数量位于全市第一,全县养殖基地总量达到80个,处于全省领先。二是扩规模。对17个基地改造升级,基地畜禽出栏和存栏都比2010年显著增长,园区总产值达到1.672 7亿元,比2010年增长0.121 7亿元、增长率为7.8%;良种奶牛存栏数量总量达到5 095头,出栏肉牛7 650头,肉羊8 200头,存栏良种蛋鸡5万羽。三是提标准。按照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标准,通过改造升级,2012年认定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基地3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基地12个,已建成基地中已认定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基地数量达到了4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基地数量达到了34个。四是促改良。2012年引进各类良种畜17 955头只;完成牛改1.8万头(其中冷配1.15头),绵改3.2万只,猪改1.6万头,推广良种雏鸡28万羽。五是抓补奖。按村进行联户承包,全面完成了各乡镇的基本情况统计、414个村实地构图和室内电子绘图、16个乡镇12.97万hm2基本草原划定和10万多户农户信息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录入等工作,现已通过省级验收[1]。
3 发展城郊畜牧业的制约因素
3.1 基础设施仍薄弱
由于长期的农牧业投入不足,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起步晚,覆盖面小。受客观条件限制,农机具配套率低,机械化物质装备较差。特别是长期以来,对农业区的草地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水土流失严重,饲草料产业发展滞后,草场得不到有效治理和充分利用。
3.2 经营方式仍粗放
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步晚,传统的“一家一户”为主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农牧业结构调整缺乏重大农牧业项目支撑,特色优势产业尚未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之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低,没有形成品牌。
3.3 农业人才仍匮乏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农村精英阶层的大量农业劳动者流失,素质老弱化,缺乏懂知识、有技术、有素质的农业人才,影响现代农牧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型经营方式在农村的扩散。
3.4 支持资金仍不足
示范区建设迫切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县级财力有限,争取中央和省级建设项目较困难,整合县政府各部门的资金集中打造示范区的机制尚未形成,农民贷款难,企业流动资金紧缺,融资渠道窄,招商引资难度大。
4 发展城郊畜牧业的思路
重点创建奶牛、肉牛肉羊、生猪三大特色产业核心示范园,并在空间布局中的“三带”区域内,高标准建设生产示范基地。
4.1 奶牛产业示范园区
产业展示园:按照“完善功能、扩大规模、设施配套、提升档次”的建设原则,扩建现有的田家寨镇新村青海圣亚高原牧场、李家台村春源奶牛养殖场2个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形成“一园双核”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园,建成全县奶牛发展的展示区和样板区。
园区功能定位:①全县奶牛规模化养殖示范中心;②现代化养殖设施与装备展示中心;③奶牛规模化养殖技术孵化基地;④全县重要的奶牛生产及饲料种植基地;⑤龙头企业奶源供给基地;⑥奶牛产业化经营的典型和样板。
主攻方向:坚持以奶牛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设为重点,集中打造全县的奶牛产业带和重点乡、村奶牛基地,提高规模化养殖比重和产业集中度,加大品种改良,推广良种、良料和良法,推进青贮玉米等饲草料基地建设,率先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奶牛单产,增加牛奶总产。
核心区:以田家寨镇李家台和新村为核心区,按“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模式构建。
辐射区:辐射带动田家寨周边其他村,并在上新庄镇、大才乡、多巴镇、拦隆口镇、鲁沙尔镇、西堡乡、汉东乡、上五庄镇和李家山乡9个乡镇中的20个重点村,建设高标准规模化养殖小区。
4.2 肉牛肉羊产业示范园区
产业展示园:在上五庄镇友爱村,高标准、高起点建设1处肉牛肉羊标准化养殖示范园,细分功能分区,配套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成全县肉牛肉羊产业发展的展示区和样板区。
园区功能定位:①全县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示范中心;②现代化养殖设施与装备展示中心;③肉牛肉羊繁育和育肥技术、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展示中心;④全省重要的肉牛肉羊生产基地;⑤龙头企业优质牛肉、羊肉原料供给基地;⑥肉牛肉羊产业化经营的典型和样板。
主攻方向:以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设为重点,集中打造全县肉牛肉羊产业带和重点乡、村肉牛肉羊养殖基地,提高规模化养殖比重和产业集中度,加大品种改良,推广良种、良料和良法,推进饲草料基地建设,推行标准化养殖技术,增加牛肉羊肉总产。
核心区:以上五庄镇友爱村为核心区,按“园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模式构建。
辐射区:辐射带动大才乡、共和镇、上新庄镇、上五庄镇、拦隆口镇、田家寨镇、土门关乡、鲁沙尔镇、多巴镇、西堡镇、李家山镇等11个乡镇中的59个重点村,建设高标准规模化肉牛肉羊养殖小区。
4.3 生猪产业示范园区
产业展示园:在李家山镇崖头村,高标准建设1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园,配套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成后,成为全县生猪产业发展的展示区和样板区。
园区功能定位:①全县生猪规模化养殖示范中心;②现代化养殖设施与装备展示中心;③生猪高效繁育和育肥技术、全价饲料配方技术、机械自动化养殖技术展示中心;④全省重要的生猪生产和猪肉供给基地;⑤生猪产业化经营的典型和样板。
主攻方向:按照“统一规划、规模建棚、提高档次”原则,着力建设高标准规模化养殖小区,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单产水平和生猪育肥效果,提高全省市场猪肉供给能力。
核心区:以李家山镇崖头村为核心区,按“园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的模式构建。
辐射区:在“三带”中的拦隆口、多巴、共和、李家山、西堡、上新庄、鲁沙尔镇、田家寨镇等8个乡镇的30个生猪重点养殖村建立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
5 对策
5.1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科学发展畜牧业,以保证农户的收入为主线,从传统的畜牧业生产转变成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明确每个领导的发展目标任务,使领导参与到实际的监管监督中去,并对领导的工作结果进行考查与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其年终奖的考核项目之一,推进现代畜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快速发展。
5.2 打造示范园区
加强湟中县示范园区的建设,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头作用,重点推进小南川奶牛养殖区、西纳川肉牛肉羊养殖区和西川生猪养殖及仔猪繁育养殖区建设,提高园区畜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5]。
5.3 增加资金投入,加大项目建设
积极争取各级支农资金,完善多方式、多渠道、多元化畜牧业投入机制体制。加大养殖场建设、病虫草害防治、畜禽良种工程等项目的建设。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投入,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
5.4 推广现代科技
一是加强科技培训。培养一批懂知识、有技术、有素质的畜牧生产队伍。二是加强科技推广,大力推广科技新技术,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建立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三是加强良种引进和繁育,提高养殖效益。引进良种畜,全面提升畜禽生产性能和品质。通过推广现代科技,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6-8]。
5.5 强化防检监管
认真贯彻畜疫防治的“双轨”目标责任制,强化行政轨的工作力度,完善“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机制,进一步加强产地检疫、屠宰检疫以及执法监督,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防止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为养殖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4,9-11]。
5.6 加强草原保护
一是积极贯彻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促进绿色、生态、有机的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大天然草场保护和建设力度,积极争取草场建设和保护项目。三是扩大人工种草规模,努力推进草业产业化进程。四是积极开展种草养畜,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饲养方式,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1,12]。
6 参考文献
[1] 杨永奎.加快推进湟中县现代畜牧业进程的思考[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2,42(2):50-51.
[2] 安维军.青海省湟中县畜牧业“十一五”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十二五”发展规划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3):64-65.
[3] 王燕明.湟中县特色畜牧业发展思考[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1,41(2):40.
[4] 李积花,王曙光.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9(3):57-59.
[5] 李启光,伊万娟.加快农区畜牧业发展 培育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J].青海草业,2005,14(2):39-41.
[6] 周明秀.玛沁县畜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青海草业,2004,13(3):54-56.
[7] 王慧.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380-381.
[8] 刘春鸽,孟繁锡.中国有机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世界农业,2006(11):18-21.
[9] 彭中山.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草业与畜牧,2007(5):58-60.
篇12
一、引言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畜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所占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在畜牧业发展不断壮大、效益渐好的今天,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出现的问题也日益凸现,为保障畜牧业稳步快速发展,完善和健全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对保障农村畜牧业的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用科学发展观谋划畜牧业,可以更科学地配置农业资源,有效转化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客观分析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发展优势,前瞻性、全局性地科学谋划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如何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畜牧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驾驭畜牧业发展的实际能力,是每位畜牧科技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目前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1.生产方式滞后
个别农村地方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
2.技术和知识更新问题
规模养殖发展的要求与滞后的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一些基层的兽医工作者,很多没有经过专业学校系统培训。而从畜牧专业学校毕业的人员,多数在县级或较大的乡镇工作,由于缺乏进修和技术更新,知识严重老化。目前,乡镇防疫技术力量薄弱,很难承担繁重的疫病防治工作任务,堵、防、检、控等综合措施的落实缺乏应有的人员和技术支撑。
3.规模养殖标准不高
相当一部分规模养殖场虽然存出栏量上去了,但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和规范化要求有一定差距。
4.基础设施及畜禽产品安全问题
由于投入不足,畜禽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总体薄弱,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畜牧业饲养方式落后,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动物疫病防治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5.队伍建设问题
个别基层单位防疫组织和队伍不稳,经费得不到保障,防疫工作的机制问题需不断解决。
三、发展对策
1.科学转变经营方式
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逐步减少散饲养户,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必须经畜牧兽医部门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允许新建。坚持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与环保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
2.科学谋划畜牧业的发展策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时期决策、管理、服务部门和生产主体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从战略高度统筹畜牧业,摆脱目前困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应用,通过“阳光工程”、“科技进万家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全面积极推行“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防疫严格、设施齐全、治污达标、管理科学”规模养殖的畜牧业,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联合建设养殖小区。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建立一批科学养殖技术示范区和合作社组织,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加大畜牧业技术推广,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强力抓好畜禽良种的引进和繁育,良种普及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重点推广青贮种草养畜技术、标准化养殖技术、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高效养殖技术、发酵床生态养猪及瘦肉型猪配套饲养技术、优质肉兔生产等实用技术。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预测预警,及时市场信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
3.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
3.1加大投入品监管,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规范产地环境、饲养、用药、防疫标准,控制农残、药残;要加快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对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志、市场准入等全程监管;强化产地检疫,规范屠宰检疫。
3.2加大疫病防控,降低养殖风险。科学地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县、乡(镇)、村动物防疫机构,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增加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避免疫病给畜牧业带来风险。
3.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畜牧业可持续性、连续性、可再生性发展的前提。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畜禽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畜牧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必须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实现畜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促进畜牧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四、畜牧业发展方向
篇13
1.2畜牧业发展的效益和结构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的效益明显增加,比如目前猪肉价格呈现上涨的趋势,在管理机制和饲养技术配套的情况下,能很好的调动农民养殖的积极性,促使饲养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具有可观的效益。此外,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牛羊肉的需求量也带动了产量的增加,表明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1.3畜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明显
趋于畜牧业产品产量增加和价格回升,肉类产品需求加大,畜牧业效益增加,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农民效益也在逐渐提升。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的主要方式,也促进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
2畜牧业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2.1扶持政策和价格因素
近年来我国实行了多种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很好的推动了粮食产业和畜牧业。通过扶持政策使得粮食逐年增产,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基础原料。另一方面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将畜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促使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加上近年来畜产品价格的逐渐提升,进一步助推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2.2畜牧业生产方式逐渐转变
随着畜牧科技的不断进步,畜牧业的生产方式也在发生了变化,整体发展逐渐趋于集约化、生态化、标准化和可持续化发展。而目前很多畜牧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也带动和引导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逐渐变化,一方面解决了畜产品加工难的问题,延长了产业链条,另一方面更能与国际市场接轨,增加畜产品的流通和可持续发展。
3当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存在问题
畜牧业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畜产品繁育设施落后,对于国外优良品种和技术的依赖性依然很高。同时重大动物疫情十分严峻,防疫人力和物资投入不足,严重影响畜产品的质量,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制约畜牧业发展。另外,畜牧业生产方式也相对落后,散养户较多,饲养水平低,缺乏预防意识。从发生的疫情来看主要集中在散养户中间。另一方面畜产品流通绿色渠道还没有完全形成,制约着畜产品健康和农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