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行业的税收筹划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电商行业的税收筹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电商行业的税收筹划

篇1

小微企业到“线上”开网店主要还是为了扩大销售,迎接“新消费”时代的变化与挑战,更多是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再次提及,要扩大小微企业享受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范围,大幅降低企业非税负担,并进一步压减涉企收费项目。其实,从营改增等一系列税改政策来看,国家一直在提高对小微企业的“纳税宽容度”。

篇2

首先,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来看,许多商业银行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开始跨地区扩张,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甚至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扩张,因此拥有数量众多的分支机构。由于税收政策的规定,这些商业银行无法以企业法人作为一个纳税主体进行纳税,而是必须以分支机构作为纳税主体进行纳税,进而拥有数量众多的纳税主体。这就产生了纳税机构与法人机构的不匹配,导致商业银行难以在每个分支机构都配备足够优秀的税务管理专家,并且也导致在法人层面进行税收筹划难度增加,税务风险增大。

(二)业务复杂容易滋生税务风险

商业银行拥有庞大的金融业务产品线,除了传统的存、贷、汇等传统业务,还拥有资管产品、债券、外汇、黄金、金融衍生产品等众多结构复杂的金融产品,有些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还涉及到其他金融机构的参与,并且多个金融产品之间还会进行多层嵌套和包装。复杂的金融工具的金融活动,导致税务管理工作难以涵盖其中的各个环节,因此很可能会出现纰漏,最终造成税务风险。

(三)业务与税务活动沟通不畅容易滋生税务风险

一般情况下,一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仅需要业务层面的设计与构思,还需要税务管理人员对其涉税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以确保纳税义务发生时,税务部门能够依法进行纳税。当前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商业银行为了抢占市场先机,加大了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创新速度。然而,商业银行在对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进行创新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情况下仅局限于业务层面创新,忽视了让税务管理人员参与产品的开发与决策,最终导致产品的研发忽视税收成本分析和缺乏详尽的纳税操作规程,可能导致产品经济利益降低,税务风险提高。

(四)税收政策缺乏统一解释容易滋生税务风险

受到我国税务管理体制的影响,地方税务机关对于一些税收政策的解读存在着巨大偏差。例如,2016年5月1日金融业营改增政策实施后,各省市国税局对贴现业务应税收入的认定存在巨大差异,有的省市将贴现息差全额作为应税收入,有的省市则以商业银行按权责发生制确认的贴现收入作为应税收入,这一差异直到国税总局出台财税〔2017〕58号文对贴现业务应税收入作出明确规定才得以解决。

综上所述,受到经营特点、业务复杂、沟通机制和税收政策影响,商业银行的税务管理难度日益增加,税务风险不可忽视。

二、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税务风险管理

(一)分支机构的设立、迁址、撤并等情况

税务风险分析:根据税收政策,在相关事项发生前后的一定期限内,税务工作人员应依法进行税务登记、变更和注销。如果没有及时完成上述工作,将由相关部门进行监督审查,按照要求进行整改,并视具体情况进行一定处罚。因此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根据税务的登记、变更和注销政策限定工作范围、业务办理时限和申报要求,进行商业银行税务管理。

关键控制活动:①银行的税务机构在处理设立、变更及注销的有关税务工作时,应及时与行业监管、本地税务等部门沟通,优化工作流程。②商业银行应要求各个业务部门及时整理相关书面资料,以便相关工作顺利开展。③商业银行应形成税务登记管理的完整体系。在处理税务登记工作时,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在主动获得相关材料后的一个月内完成工作。在办理变更税务登记时,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之日起30日内(无需工商登记的,必须经过相关权力机构允许之日起30日内),携带相关凭证向有关部门进行申请。④税务管理部门应通过多个渠道,对各地区的税收优惠、财政鼓励政策进行广泛了解,以便最大力度获得财政和税收政策支持。

(二)业务创新及金融产品的研发

税务风险分析:金融业务创新是指商业银行利用新技术、新思维或者新的组织形式,构造新的投融资模式,从而取得经营成果的活动。税收政策对金融业务创新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具有较大影响,因此税务及风险分析应该融入到金融产品研发和创新过程中,防止业务创新活动出现偏差。

关键控制活动:①商业银行与税务部门应积极融入企业研发活动,对相关创新活动出具税务风险识别报告,商业银行管理层应根据报告做出调整和规范。②业务部门在进行创新活动时,应该及时、准确向税务部门提供全面、详尽的业务资料,以有利于税务管理工作的实施。③税务部门应该认真听取各部门的建议,对困难事件应及时提供帮助并快速解决。④应加强对税务部门人员的培训,尤其是培训既懂税务知识又懂商业银行业务知识的符合型人才,确保其能够胜任银行税务风险管理需要。

(三)发票管理

税务风险分析:取得合法有效的发票对于纳税申报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到纳税工作的合法合规性。所以,发票的合法性、有效性检查也是有效控制税务风险的重要环节。商业银行提供的服务业务种类多样,采购工作的数量和金额也十分巨大,因此商业银行应当依法合规地向客户提供发票,同时应当确保依法合规取得外部发票。

关键控制活动:①发票领购审批管理:营改增后,商业银行必须根据实际经营状况,设定各个纳税主体单张增值税发票的开票限额以及增值税发票领用数量,尤其是管理好风险较高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限额和领购数量。②发票的开具:商业银行应确保开出的每张增值税发票都是依据真实发生的经济活动,确保税收分类编码和税率适用正确,坚决杜绝虚开增值税发票。由于2016年营改增之后商业银行才接触到增值税的管理,在这方面的税务风险防控上,商业银行还有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相关内控管理制度。③发票的取得:商业银行必须严格规范发票查验工作的流程并确保查验流程切实执行,以确保将伪造发票、虚假发票拒之门外;确保及时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认证,避免因没有及时认证导致进项税额不能抵扣,造成税收负担提高;对于电子增值税发票,由于其可以重复打印,商业银行应设计合理的报销流程,避免相关发票重复报销。

(四)重大合同签订或条款变更

篇3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一些国内大型工程企业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的竞争,其中不乏一些大型骨干工程企业已进入国际一流承包商行列。根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gineering News-Record》简称ENR)最新统计,2013年已有55家中国工程企业进入“全球最大国际承包商”排名行列①。

然而,在中国工程企业参与国际工程市场竞争并取得快速进步的同时,仍然不乏的失败案例,如2010年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承揽的沙特轻轨项目巨亏41.53亿元,2011年中国海外工程总公司在波兰的A2高速公路项目巨亏3.95亿美元。导致这些项目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均是由于在项目投标和实施阶段对项目相关风险认识不足,防范措施不够所造成的。

本文根据作者近年来所参与海外EPC项目投标报价和项目实施中所积累的经验,对中国企业参与海外工程项目所可能面临的主要项目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和剖析,并提出相对的风险应对策略。

一、海外EPC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一)项目财务风险管理的定义

风险是指在某一特定环境下,某一特定时间段内,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②。项目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是对潜在的损失进行规划、识别、评估和应对的过程,目的是将用于规避风险的成本及所可能造成的损失最小化,实现项目目标的主动控制过程。

项目财务风险是项目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对项目财务管理目标所造成的不确定性影响,从而使项目蒙受损失的可能性。项目财务风险管理是对可能影响项目财务目标的内外部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和制定风险应对方案的管理过程。

(二)建立和健全海外EPC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我国一些工程企业在初涉海外工程市场时,往往重经营、轻管理尤其是对财务管理重视不足,一些项目在投标阶段甚至没有财务人员参与,导致风险评估方案漏项、风险成本估计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项目实施过程中风险管控体系不健全,风险监控和风险防范措施不合理,造成额外的效益损失。海外工程项目投资额普遍较大,动辄上亿甚至数亿美元的项目屡见不鲜,为全面识别、评估和应对工程项目的各类财务风险,企业应重视项目的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首先,大型EPC海外项目投标之前,企业应建立跨部门的项目风险管理团队,其成员构成除了项目管理、工程技术等专家之外,还应吸纳涉及财务、法律、公共安全、保险等领域的专业人员,必要时还可引入第三方专业咨询机构,以保障从不同业务角度对包括财务风险在内的各类项目风险进行识别和测量。其次,项目财务风险作为项目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运用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方法对项目潜在财务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建立风险矩阵模型。最后,根据项目财务风险分析评估结果,按照企业的风险偏好类型制度风险应对策略,形成项目的财务风险方案,为项目投标报价和项目实施提供决策支持。

二、海外EPC工程项目主要财务风险的识别及应对策略

(一)汇率风险

海外工程项目多以美元或欧元结算,近年来由于美国次债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美元和欧元汇率日益走低。以笔者所参与的某一大型项目为例(合同工期39个月),2010年合同签约时的美元汇率为6.82,而到2013年10月末美元汇率为6.14,三年时间人民币升值约为10%,如果项目未做任何汇率风险规划,无疑将会对项目效益造成重大影响,甚至吞噬项目利润。因此,企业在海外项目投标和实施过程中应采取必要措施规避和降低汇率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

第一种汇率风险规避方法是利用非金融衍生工具的自然避险法。如项目采取议标方式时,可以要求业主提高预收款的比例,并将部分预收款及时结汇提前锁定项目收益;另外也可在合同中加列汇率浮动条款,要求业主对超过约定汇率变化上限的部分进行补偿;其次也可根据汇率变化预测情况在报价中增加部分汇率风险费用,以弥补项目未来的汇率损失;再次,合同执行阶段应尽量采取与EPC合同相同的货币进行分包结算以规避汇率变化风险。

第二种汇率风险规避方法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企业可以利用的主要金融工具包括远期结售汇、远期合同套期保值、货币期货套期保值、货币期权套期保值、货币掉期、出口宝(汇率锁定)等。但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与操作复杂、风险大,需要企业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风险管控能力。

企业财务部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应建立主要外汇币种的汇率监控和跟踪机制,定期编制项目外汇汇率走势及预测分析报告,及时根据外汇汇率走势及市场判断,综合运用上述两种方法制定合理、有效的汇率风险规避方案和措施,锁定汇率成本、降低汇率风险。

(二)税务风险

税务风险主要来源与对项目所在国税法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充分,以及跨国交易经验的欠缺所带来的纳税成本不确定性。税务风险会极大地增加或减少项目税赋,直接关系到项目收益,因此税务风险对海外EPC项目影响的程度和级别很高,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

执行大型海外EPC工程项目一般需要安排若干的分包合同,并涉及技术转让、贸易、劳务等不同的业务类型,所牵涉的国际税收关系复杂。为合理进行税收筹划,适度转移项目境外成本,降低境外税负,应在项目启动和策划阶段开展目详见的调研工作,研究所在国的相关税收法律政策,必要时引入国际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对项目的合同模式进行咨询和方案设计,充分利用双边税收协定的优惠政策,制定和优化税收筹划方案。另外,在项目执行中企业应尽可能地实施属地化管理,聘请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项目当地财务人员核算和管理项目外账,进行纳税申报和税务管理。

(三)信用风险

目前,我国工程企业海外项目的主战场仍多为非洲、南美、中亚及东南亚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由于政治环境欠佳,经济发展滞后,法律意识不强,因此业主违约或延迟结算工程款的现象时有发生。

为规避业主的信用风险,企业首先要在项目投标之前对业主的资信状况、财务业绩、项目融资方案等进行尽职调查;其次,尽量采取信用证方式结算合同款项;另外,一些出口信贷融资项目应要求业主方购买出口信用保险。

(四)资金风险

海外EPC工程项目一般周期较长,项目建设周期内资金流的波动较大,项目资金收支在时间上和币种的不匹配可能会给项目正常的资金流动带来不确定性;另外,项目资金管理活动中可能存在的漏洞或薄弱环节也可能会给项目带来非正常性的经营损失。

企业实施海外EPC项目时,应重视资金收支风险管理。一是要贯彻和执行资金预算管理制度,及时编制和修订项目资金计划,采取措施平衡资金盈亏,提高项目资金的流转速度和使用效率;二是加强资金使用环节的控制,对项目资金支出进行限额管理,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银行账户管理和印鉴票据管理,严格执行资金支付授权审批制度;三是要加强资金管理业务岗位管理,确保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四是对境外项目的保函业务、信用证业务等担保业务的办理要严格控制;五是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项目资金管理的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查漏补缺,弥补管理漏洞和强化管理薄弱环节。

总之,风险存在于未知,财务风险是海外EPC工程项目风险管控的核心,中国工程企业在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过程中,风险与机遇并存,如何应对各种财务风险,需要参与海外项目的财务人员与时俱进,坚持学习和研究,不断增强适应大型国际工程项目运作的专业技能,敏锐地捕捉和识别各类财务风险,并采取科学合理的规避措施防范风险,为中国工程企业走向世界而保驾护航。

注释:

①《ENR》网站.

②刘平《保险学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07月。

参考文献:

篇4

所谓税源管理简言之就是指对各税种税基的控管,它是做好各项征管工作的基础。它包括对经济运行的管理和税收执法的管理两个方面。税收来源于经济,来源于社会产品价值C+V+M中的国民收入V+M部分,它们又分别构成税制中不同税种的税基。而现代税收理论中对商品流转额的课税税基又涉及全部的社会产品价值C+V+M,这就意味着必须把全部的经济活动纳入税源管理的范围,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行跟踪监控。但这只是理想的目标。

税源管理还有另一方面,就是对纳税人的管理。因此,对税源的管理离不开对创造和拥有财富的纳税人的管理。在现实工作中,由于多种原因,税源流失,偷税、漏税、骗税、欠税等影响税收收入的情况仍较为普遍,具体表现在:

从税务部门看:

1、由于受管理资源短缺的限制,税源监控管理乏力,纳税申报质量不高。当前,税收监控水平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监控网络不健全。由于税收信息化网络建设步伐滞后,国税与地税、银行、工商等部门联接的全国性信息网络尚未建立,再加之法人支付单位"多头开户"现象普遍和现金结算的大量存在,致使税务机关通过系统外的信息对纳税人收支状况、纳税申报真实程度的监控非常有限。二是监控管理不到位。一方面,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申报、税负、纳税、税源等变化情况没能得到有效监控,申报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合法性偏低,出现了大量低税负、零申报、负申报等异常申报。另一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发票、税控设备、账簿等税收监控手段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事前和事中的有效监控作用,纳税评估等监控也未完全到位。

2、由于管理的缺位,依法治税还未能真正落实到位。1996年以来,各级税务机关逐步建立起了新的税收征管模式,初步实现了税收的相对集中征收,实现了税收管理从“保姆”式管理向按环节管事的根本转变。但由于新的征管模式取消了专管员管户制度,使许多地方在建立新的税收征管模式中出现了税收管理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税源管理出现缺位和内部岗位、环节间工作衔接不够严密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纳税人经营情况深入了解不够,税交多少由企业申报,税务机关主要从纳税资料上进行分析,无法做到对每一户纳税人实行税源监控:二是注重了大户的管理,而忽视了小户及个体工商业户的管理,以致造成漏征漏管增多,税收流失加大。

3、由于缺乏整体的管理监控机制,管理的效能不能充分的体现。虽然税收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税收征收、税务管理、税务稽查、公文处理等诸多领域。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征管基础信息普遍存在不完善、不准确等情况,税收征管软件还难以对征管信息进行集中处理、深加工,信息共享程度低,计算机应用于税收征管的功能、作用还相当有限。“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实质并未被大多数基层税务部门充分理解。计算机信息资源共享不充分。其次,税收征管基础资料不规范、不完善,不能为税务管理、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料。

在从社会和纳税人的角度看:

虽然我们进行广泛的税法知识的宣传和辅导,应该说治税的环境和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有所提高,但偷逃税现象仍较为普遍,税款流失教为严重,每年税务稽查查处的大要案和纳税评功的税款都有相当大的数额,从一个成面反映稽查和评税的效果,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管理上的缺位和企业偷漏税的严重,纳税人不遵从税法要求,不登记,包括不办理工商登记和虽然办理工商登记但不办理税务登记。不申报,包括办理税务登记后不申报纳税和虽曾申报纳税但因种种原因又中止申报纳税。申报不实,零、负申报居高不下,通过各种办法少列收入或多列支出,企业财务信息失真,利用所谓的“税收筹划”进行虚假的申报。严重干扰了税收秩序的良好运行。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切实加强税源监控管理,实现两个“零距离”非常必要,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二、加强税源监控管理,实现两个“零距离”的途径

随着“一窗式”管理和“流程再造、业务重组”的顺利运行,各调查执行分局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加强对所辖地区税源的监控管理,确保应征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完成好组织收入任务。

税源管理包括宏观税源管理和微观税源管理两个方面。而各级基层税务机关的税源管理主要是对微观税源管理。其?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行为主体和标的物。税收政策的执行主体是纳税人,施行的对象是纳税人生产经营的过程及其结果,体现为纳税人的收入或支出,收入是生产行为,支出是消费行为。税款收入最终是来自纳税人的收入,意味着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的减少,是对纳税人收入的一种转移,是一种经济资源或社会财富的转移。而在现代社会中,税收具有的内在的调节功能使征税的对象不只局限于纳税人的收入,还有纳税人的资产、行为等。因此,对税源的监控就不能只停留在对纳税人的收入上,还要对纳税人的资产、行为实施监控。当然,资产是由收入不断转化积累形成的,因此,需要对纳税人进行动态监控。

同时由于基层税务机关管理缺位,税源不清、监控不力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加强税源管理,可使税务机关摸清税源变化状况,分析税源的地区分布、行业分布、税种分布、纳税人分布;抓住税收管理工作的重点,调整管理的目标,落实责任,有针对性地实施管理,堵塞税收流失的源头,从根本上治理收入流失的问题。因此,加强税源监控管理,实现两个“零距离”的途径,应从加强对纳税人管理和税务机关本身管理两个方面入手。

(一)以《税情监控册》为载体,构建三级税源监控体系。

以《税情监控册》为主要手段的税情监控是镇江国税的特色性工作。税情监控的重要性,体现在它是流程再造理论落实到具体税收工作中的重要的理论补充和手段延伸,是对流程再造的一次完善和提高。在目前征管改革刚刚到位的背景下,做好税情监控工作,加强对税源的管理,具有很大的作用。对于如何用好这本监控册,除了在要做到“二个实”,即真实、务实外,重要的是要突出发挥它的作用和价值,真正在落实上发挥监控册应有的效能。结合我们征管工作的实际,要以《税情监控册》为载体,构建税情监控三级体系,强化税源监控,使监控工作做到全面监控,突出重点,抓住异常,及时处理。

1、以责任片、责任人实施一级监控,即零距离监控。税源所依存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每天在发生变化,税源的流动性和可变性大大增强。一级监控是根据所辖地区经济发展的形势和特点,对税源实行全面、细致的监控,其特点是各责任片、责任人掌握自己辖区内纳税人的涉税信息,由点成面,使全地区税源监控不留空白,形成最为严密的税情监控。一级监控要求纳税人信息完整、正确、及时。在实现“零距离”一级税源监控管理方面,要采取了以下四项措施:一是明确岗位责任。对所有的一般纳税人按户分配到税源监控管理岗位,并明确和落实监控管理责任。通过把监控管理工作落实到具体人员身上,使基层监控管理岗位的工作变得更加明晰、具体、有效。二是动态管理监控。按照《税情监控册》的要求,动态了解掌握纳税人的涉税信息,重点掌握对税源变化有影响的各项监控指标。三是监控报告制度。各监控管理人员到企业进行调查了解,取得动态监控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检验纳税人申报数据的真实程度,定期写出《分析报告》。四是深入企业。要求责任片人员,要经常深入到企业相关科室,从总体上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相关财务指标;到生产一线去了解生产流程、原材料耗用情况以及实际生产情况;对商业企业,到经营场所了解实际经营项目、经营规模等情况,对其涉税情况必须“一口清”。

2、以分局为责任人实施二级监控,即关键性监控。作为分局一级要对分局所管辖的入库税款前30或50位的企业,以及重点个私企业列入分局一级重点税源档案库。明确分局负责人对重点企业的税源监控,分局领导必须亲自掌握。要经常对这些企业实施“管户制”,对企业生产情况、营销情况、原材料、产品库存等情况要了如指掌。对重点企业监控做到位,基本上确保税情监控总体上到位。对企业采取二级监控中,有助于得到正确性、真实性的信息。这有利于及时摸清收入家底和税源增减变化情况,据此编制税收计划、分析收入增、减变化情况就比较客观、真实,能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增强税收计划编制的科学性,收入分析的真实,从而有效解决以往收入计划编制、分析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机械性,从根本上杜绝“有税后收”现象的发生。

3、在全局实施三级监控,即督察性监控。一是以重点税源监控软件来进行税收预警。以重点税源户的实际销售等相关财务指标、应征税款、实际缴纳等税收数据作为监测指标,及时把握全方位重点税源大户的生产经营和税收的变化发展动态。二是对异常申报户进行纳税评估,通过高平台系统、金税工程提取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异常数据,确定税源监控目标,下达监控指令,提出具体的监控意见和上报时限。三是对实施税务稽查提供案源。

实行三级税情监控,可以使我们的监控工作有了三个变化:

一是变事后监控为全程监控,采取事前介入,事中管理,事后监督的方法,把监控工作贯穿于企业涉税行为的始终,变被动为主动,使服务、管理、检查等各个工作环节紧密衔接,产生联动,发挥合力,一方面督促纳税人严格执行各项规定,依法照章纳税,另一方面税务机关也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企业纳税能力,正确把握税收发展趋势,做到底数清楚,情况准确。

二是变时点监控为动态监控,企业的经营信息瞬息多变,按月、按季的时点监控只能反映企业某一阶段的经营状况、纳税信息等,而动态监控则可以反映企业任一时期的相关信息,较时点监控更加灵活、更能够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

三是变表层监控为深层监控,从以往的单纯掌握重点税源户基础信息、纳税数据等情况,转变到建立在纳税能力评估、行业综合水平评估基础上的指标监控。

(二)以现代税收征管体系为依托,建立有效的税源监控网络

税源监控是现代税收征管体系功能的体现和作用对象,而征管从收入角度看是掌握税源、把税收从潜在状态转化为实际入库税收的管理过程。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税收征收管理对税收的基本方面具有决定性影响,也是税务部门内部唯一可以控制的方面。

随着税收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计算机网络建设基本到位,江苏征管信息系统、金税二期工程、税收信息集中等都已经稳步运行,以现代税收征管体系为依托,建立有效的税源监控网络,实行对税源进行立体监控的条件已经具备。

1、建立税收预警系统,研究微观税源控制方法。

为了建立现代税收征收管理体系、有效地监控税源,应该在全面估算各地区纳税能力,制定征收率控制目标的基础上,建立税收预警系统,研究微观税源控制方法。一是开发设计出税源管理信息管理软件,建立纵向可与各级税务部门联系的征管数据库,横向可与各部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互相交流的反映市场动态的数据库,并科学地将这些信息分类、解释、分析,对相关指标超过设定值的地区、行业、企业及时给予“报警”,充分发挥“团队”管理税源的效应,以便税源管理者比较及时、直观的了解所辖地区的税源变化发展的动态情况。二是建立异常申报的预警系统,这样可以使管理责任人根据日常管理情况和纳税人自查情况,把异常申报纳税人列为重点管理对象,加强巡查力度,严密监控其发票使用、库存、销售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同时,纳税评估人员可根据税源管理责任人的监控情况,确定评估重点,找出管理漏洞,制定管理措施。从而使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零、负、低申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三是建立税款征收入库预警系统,通过对已申报税款的开票、解缴、入库实现全过程的监控,使日常管理人员及时掌握企业未申报、已开票未入库、在途税款等,以实现应征与入库的“零距离”。

2、发挥“票表比对”效能,实行双向监控体系。

要实现税源管理信息由利用单一的纳税申报信息向利用综合信息转变。金税二期工程较好得做到了对增值税发票的“防伪”工作,企业开具发票的信息全部集中在系统中,“一窗式”的管理不仅方便纳税人申报、报税、认证的便捷,更重要的是对企业的申报信息和金税工程抄、报税的信息可以及时的比对,实行有效的“票表稽核”。从而加强对企业纳税申报信息的监控力度。对两者信息不符的要及时查明原因,并作为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重点,从而保证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

3、加快“税银库”联网步伐,实现多渠道监控。

“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并不意味着只依靠税务部门自身的计算机网络,而应“借水行船”。有必要在统一规范的前提下,抓紧研究制定和完善税收信息的法律法规,以保证税务机关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和联网后所建立的制度具有法律效力。如对税银库一体化上,要加快联网的步伐,同时,在联网的方式上要通盘考虑,不要单兵作战,各自为政。在此基础上实现税收信息与金融、海关、外汇管理、工商管理以及千家万户的企业等各种信息资源的充分和自动交换,提高税收信息的社会化程度。借助社会网络及银行、电信等部门的计算机系统优势,分别进行网上申报纳税、银行网点申报纳税、电话申报纳税等,使纳税人缴税难的问题得以解决。在目前纳税人资金流难以有效控管、货物流仅靠纳税人自行申报信息又难以掌握真实情况的情况下,只有把纳税人放到行业和产业链中,全方位采集其货物流和部分资金流信息,包括企业自身提供的信息(企业基础信息和纳税申报信息)、行业信息、产业链信息,以及从行业主管部门、工商、银行、技术监督、海关、统计、审计等职能部门获得的第三方信息,缓解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将这些外部信息与企业的纳税申报信息、一窗式管理信息相比对,从而加强对企业纳税申报信息的监控力度。

(三)加强税源管理基础建设,建立健全规范的管理体系

完整的税收收入管理体系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性的严密的整体。税收收入管理体系不是简单地以组织收人为中心,而是从经济与税收的内在关系出发,利用税收收入预测技术和纳税能力估算结果,制定科学的税收收入计划,利用现代税制、征管体制和综合考核体系,实现税收的宏观调节职能,同时获得税收收入最优化。

一是要建立税收收入预测体系。税收收入预测体系技术在现代已经非常成熟,尤其是依靠计算机可以很容易地处理大型预测模型。对于税收收入预测应建立一套大型动态组合模型。这个组合模型应包括决定税收收入的四类因素:经济因素、税政因素、征管能力因素和征税环境因素。预测目标应包括总目标、分税目标、分地区目标、分行业目标以及动态目标等。

二是要建立税收收入分析体系。对于月度、季度、年度税收收入情况分析,主要是针对本期的收入情况分析收入的特点,收入增、减的主客观原因,完成收入所采取的措施。其分析的基础信息应该是?《税情监控册》以及征管信息系统中的基础信息,而不是凭空捏造,靠个人的主观臆断。

三是以落实“五清”完善“五责”为基础,形成税情监控的责任体系。??市场经济社会最需要“理性精神”,人们必须依靠“理性”思维研究制度建设。提高税源管理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水平,取决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在具备了一定技术手段的前提下,管理就是决定的因素。科学严格、合理合法的管理,可以创造条件,改变环境,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强化税源管理就应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严密有效的规章制度。

(四)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框架下的诚信纳税机制,健全税情监控的法律规范。

税收管理必须有完善的法律作保障,必须赋予税务机关相应的权力。除正常的管理权和检查权之外,税务机关还应有对企业开设账户、资金往来、对外投资等的知情权,要从立法上赋予银行等金融部门一定的义务,这也是新经济时代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网上支付越来越多,必须通过立法形式明确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税务部门定期提供纳税人开立账户、资金流动等信息。银行部门要加强对纳税人开户的管理和现金使用的管理,严格执行银行法、现金使用管理办法等金融法规制度,严格限制现金交易的额度,超过一定金额的现金提取要问明用途,及时报告税务部门。否则,追究银行部门主管人员和当事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