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堂笔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小学学习阶段是小学生认知世界、学习知识的奠基阶段,它除了能够帮助小学生认知与积累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小学生指明了人生的价值方向,成为他们以后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基石。而现代化科技手段,比如幻灯投影、录音视频、语音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增添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课堂知识的容量,使得小学语文教育更具有时代性。比如,四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文《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两篇文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很方便地利用投影设备或者视频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直观的讲解授课,从而使学生快捷地接触到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和蟋蟀生活的巢穴状态。然而这种方便快捷的即时性教育模式也很容易忽视掉小学语文知识所具有的实践性,压缩了书本所传递的知识厚度,一味地增强学生的好奇感而阻碍了他们对文章的情感解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传统课堂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科技方法相结合,不仅要让学生认知世界,而且要为他们建立良好的价值情感取向。此外,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世界已经有了模糊的认知能力,但学习的能力和知识还不够完善,也需要教师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四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中,从海潮的形成、雅鲁藏布大峡谷到火烧云等,这些宏观的形象都需要教师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进行认知,但是这些认知的基础还是要建立在继承传统教学观念、进行基础性知识的学习的基础上,比如字词等。生字词的笔画和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还需要教师以传统性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和指导。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不仅在于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更需要教师合理运用传统“书本+黑板”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提高。
二、教师应突出人文性,及时调整教学的重点和策略
教师的课堂教育价值取向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情况,教师怎样教以及以什么方式来教,都会直接影响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比如,一位注重知识内在价值的语文教师,不仅会对学生的语言运用情况进行课堂考核,而且也会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层面内部所蕴含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与引导。
在这种知识与价值观念兼顾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更要制定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区分每节课的课堂教学重点,从而展现出小学语文所具备的人文性。就小学四年级上册课本中的《去年的树》《颐和园》及《秦兵马俑》等课文来说,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普及生字词的基础知识,更要兼顾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和引导。比如,《去年的树》的故事情节和其蕴含的感情,不仅需要学生去读,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语去复述,用感情去讲述鸟儿与树的故事,教师要有侧重地进行课堂教学。而《颐和园》《秦兵马俑》等课文的教学则需要教师在讲解课文的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普及,而不是只对课文中文字层面的知识进行串讲。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还不知道中华民族的历史,更无法体会这些民族遗产的珍贵价值,而教师将侧重点向历史层面倾斜,不仅可以为学生普及历史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进行了心灵上的指导,同时也是对学生价值情感取向的培养。
同时,小学四年级语文的课本内容也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认真解读,如古诗的学习,四年级上册有两篇《古诗两首》,而下册则增至《古诗三首》,可见新课标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进行了能力上的提升,而这种提升不是跨阶段的,它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能力增长,它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引领学生突破自我。在如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多数忽略了中国古诗词的文化内涵,而是侧重于对古诗词背诵熟记及对古诗主题的理解。现代化的科技教学方法虽然便捷了教师的课堂引入和讲解,但是“快餐型”的文化输入并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也不能提高教师课堂的讲课效率。因此,针对不同的语文课程,小学语文教师应有侧重地进行课堂教学,将不同的教学策略运用到不同内容的课堂教学中,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感和认同感,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
三、将课堂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
如今,在学生的学习方面,阅读成为很枯燥的内容,无论是读书笔记还是家庭阅读作业,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学生都能够在网络上找到各式各样的“快餐型”阅读经验,稍加改动便可成为他们阅读作业的答案。但是,这种阅读行为并不能提升学生的文学品位,相反只会让他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随波逐流、迷失自我。因此,适当进行课堂知识延伸,是使学生建立阅读习惯的必要前提,而教师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向学生甚至家长提出一些阅读建议,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在社会快节奏的影响下,虽然不少的动漫、影视作品等可以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但是这种懒惰的学习方法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容易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勤奋,使他们的文学品位越来越低下。适当进行课堂知识的外延,让学生在家长和教师的督促下养成阅读的习惯,逐渐养成自律的能力,这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初级学习阶段的重要科目,不仅需要学生摆正学习态度,更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对课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规划和调整。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抛弃,新式的教学技巧和科技手段也要不断地引入课堂中去,从而完善课堂输入的方法和输出的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新的提升,而课堂知识的延伸与阅读习惯的建立,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品位和审美水平。
参考文献:
篇2
在师范的三年里,我所学的知识泛而不精,很多的知识不能用在实践中。当我第一次接手一个班级的时候,内心里是忐忑不安的,担心自己不能将他们管好、教好。因为我知道我将要面对的是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小孩子,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最后是什么主要就是看我在上面怎样涂、画了。我不能误人子弟,不能辜负了家长们的托付。我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教学用书。学习好教学大纲,虚心地向其他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开始积累了一些经验,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总结了可行的教学方法,为今后的教学打好了基础。在这期间,学校领导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指导我怎样备课、上课。在刚参加工作的那一年,还让我代表学校参加镇举行教学技能比赛。在这种情况下,我要求自己要尽心尽力地搞好教学工作,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出一份力。在我任教的几年里,我所教的班的语文成绩都能排在镇里的中上。2001年四年级镇的水平,我班语文成绩排在第八名;2002年镇没有进行统一的水平测试,2003年毕业班水平测试,我班语文成绩排在镇的第七名;在2003年举行的从化市小学教学设计评选中,我的教学设计《丰碑》获得了三等奖;2003年12月辅导我班的***、***两位同学参加市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能力竞赛,其中***同学获得市的一等奖,在我镇是唯一的一个获得一等奖的学生。***同学获得了三等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了收获,我对教育教学的兴趣和信心更强了。
二、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文化素质。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我感到仅仅依靠自己目前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要总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还必须吸取其他人好的方法、经验。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经常看一些有关教育教学的报刊、杂志,如《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师道》《广东教育》等,吸取别人的精华为己所用。我非常珍惜每次的听课和学习活动,在2003年8月份的新课程标准学校时,本来不是我参加的,但我仍主动地要求参加,每次的听课和学习活动我都是早早地到场,寻找最佳位置,生怕自己看不清、听不清。听课时我认真地做好笔记,回到学校再去仔细地分析、总结。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时间长了,积累的心得也多了,许多好的教学方法,我都能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当中。与此同时,我还明白: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去运用才是最好的。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我一出来工作就报考了教育学专业的自考专科,现即将毕业。除此之外,我还参加了镇举办的计算机培训课程,并取得较好的成绩,现在学校里的全部资料、文件都是由我打印的。
三、大胆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自从去年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后,语文的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开放了。除了让学生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所在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比较落后。这使得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十分艰难。经过多次实践,结合自己的实际,我认识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首先应该从基础抓起,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以后的课堂教学里,我就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课堂上尽量用一些图片,录音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些课文适合演课本剧的,我就让他们自己表演课文,让他们融入课文的情景当中,并且评选出最佳的小演员。通过这些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文是学生最头疼的事情,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我让学生留意身边的人和事物,尽量写一些真实的事情,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给予一些作文水平高的同学授予“写作能手”“小作家”的称号,以激发他们写作文的热情。学生每一节课都上得兴致勃勃,每一节课学生和我都有不少的收获。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学好语文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我希望学生在课外也能主动地学习语文。所以在课余时间,我除了要求学生完成一些必需的书面作业外,还要求他们自己动手制作手抄报、制作作文集等。发下报纸后,我要求他们认真阅读,并让学生找出报纸里面写得好文章,摘抄其中的好词好句。这些的作业,使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增长了见识,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越来越爱上语文课。
篇3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的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七一九年级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但这个要求在实际的学习中是远远没有达到的。
小学本应是最轻松、最有时间看书的时候,然而现在的小学老师也在追求名校升学率。虽然国家一再强调减负、减作业,但现状却是作业一年比一年多。到了小学四年级,是要做得昏天黑地的。抱着赢在起跑线上的观点,家长也忙着让自己的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奥数班、英语班、舞蹈班等等。孩子连玩的时间都少得可怜了哪还有时间去一本正经的阅读呢?偶尔看看的也不过是质量不高的搞笑书,比如播音漫客啦、爆笑校园啦。
初中,还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已经过早的被套上考试的枷锁,成绩已成为压在学生身上的一座山。家长、老师关心的是你考了多少分,而不是你看了多少书。有些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数量简直少得可怜。
高中,一切都跟着高考这根指挥棒走。一切的时间都用在了高考的科目上。社会、家长乃至学校都把重心放在了数理化上。甚至有些领导、老师认为语文学不学都能考到几十分,读名著又不能读来分数。
加上学生对名著不感兴趣,认为其枯燥、难懂,篇幅过长,也不愿意在上面花时间。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谁又能真正静下心来了呢?
读课外书,虽然不再会被斥责为看“闲书”了,虽然已经名正言顺的成了语文课的“正业”。但是外在环境对语文的不重视必然导致学生对语文的轻视,对阅读的忽视。所形成的直接后果是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少、阅读时间短、阅读不得法。
教学十几年来,感觉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情感越来越脆弱,语言表达越来越苍白。这不能不说是巨大的遗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把学习过于功利化之外就是学生的阅读数量、质量严重不达标。要解决这个问题在现阶段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还是可以想办法改善这种状况的。
增加学生阅读的方法
要改变学生阅读不足的现状,笔者觉得要做好以下几点:
1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就会产生阅读冲动。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我想要做好两点:
第一点是做好语文老师的引领作用。现代社会要求我们不只是一个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还要求我们能做一个学习型、学者型的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更需要以其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老师的学识渊博、睿智风趣让学生从心里敬佩老师,从而喜欢上语文。从而产生一种读书的原动力。身体力行是最有说服力的。
第二点是做好语文课堂的引导作用。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文课本中有较多的地方涉及名作名家。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把这些相关的作家作品尽量介绍得生动有趣,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他们的读书欲望。从而逐渐的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只要学生认识到了语文的世界是如此的广阔,品尝到了乐趣,就对课外书籍产生了亲切感,这样循序渐进,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就会日益浓厚。
2 做好课堂外的计划指导工作
学生有了兴趣,有了读书的渴望,但也不是读得越多越好。老师不能放任自流,应该作必要的引导,要做好一些相关的安排。
首先是书目的选择。既要选择经典的好书,又要关照到学生的兴趣;既要规定一定的数量,也要把握每本书的质量。书有良莠之别,虽然开卷有益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有时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学生的判别能力毕竟有限。教师要培养他们的精品意识。帮助他们择真而读(真,真知灼见),择善而读(善,思想健康),择美而读(美,审美情趣)。除《自读课本》和大纲上推荐的中外名著之外,可以推荐学生订阅一些既贴近当代生活,又有学习指导意义的报刊、杂志。
其次是时间的控制。不能让学生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让学生由以前的少读书甚至不读书的极端走到课堂上、课堂外都读书的极端。中学生的课程比较多,从早到晚,都少有个人支配的时间。因此,应鼓励他们在平时见缝插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课外阅读。老师要做好时间安排,有些书假期可以在家里阅读,有些可以在语文早读时朗读,还有些可以课前五分钟背诵。这样尽量把学生玩游戏、看网络小说的时间抢占过来。有效的增加学生的阅读时间,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篇4
(一)学校办学理念的价值导向。
我校的发展要求从令人惊艳的“东湖现象”,走向内涵发展的“东湖形象”,实现品质办学的“东湖映像”。因此凝练出“蒙以养正、厚德强能”的办学理念,制定了“培正致远、润理传道”的教师培养目标,以“学正、身正、心正”的“三正课程”的实施推进,立足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情意。课堂是教师发展的主阵地,对“课堂”的研究,能够实现教师发展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落实我校的办学理念。
(二)我校课堂教学需求导向。
我校年轻教师多,经验不足。现有教师32名,35岁以下教师有21人,占全校教师总数的65.6%,缺乏名师引领,区级学科带头人仅2人,环境、设备、生源、学生成长慢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校教师职业热情明显下降。反观我们的课堂,有我们的优势与问题。
我校教师课堂的优势:
1、教师对知识点的把握、教学大环节的设计能做到心中有数。
2、教师注重学生课堂常规的训练和习惯的培养;有的老师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控,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我校教师课堂的主要问题:
1、课堂上教师的主导性太强,讲授过多,提问过碎,讲的非常辛苦。
2、学生思考、交流、动手练习、大胆表达较少,质疑更少,学习主动性不强。
通过对我校办学理念的解读,教师课堂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老师们非常认真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教师热情持续下降。这种种现象都让我们不得不深深思考:怎样让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变得简单有实效,学生喜爱,于是我们想到了以“简课堂”的研究作为撬动点,在进行课堂改革的同时促进教师的发展。
二、什么是“简课堂”?
确定了研究主题以后,我们对“简”进行深刻的解读,“简”是返璞归真,大道至简。作名词表示古代用来写字的竹板。作形容词,表示不复杂,简单、简易。作动词可以表示简化。那我们的“简课堂”的“简”该指什么呢?该研究什么呢?我们邀请了课题研究专家贺慧校长,课堂教学专家杨长俊校长、廖惠渝老师对“简课堂”研究的内涵、方向与内容进行了指导。通过指导,我们进一步明确了:
“简课堂”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原则,从孩子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活动的空间,有自己的思想,有活跃的思维,有盎然的情绪,有创新的火花;“简课堂”耍从校本出发,激活教师资源,探寻课堂的本质,追求大道至简的课堂;“简课堂”是在课堂上呈现出目标简明、结构简实、方法简宜的特征,教师包办少,学生习得多的状态。
根据理解,专家的指导,我们界定了我校“简课堂”的内涵:“简”课堂就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形态,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发现学生的真问题,开展学生的真活动,启迪学生的真思维的课堂,是目标简明、过程简实、方法简宜,让学生充满学习动力与张力的课堂。
三、“筒课堂”的执行策略。
经过全校对“简课堂”内涵解读,教研组讨论,老师们基本达成一致认识,确定了“简课堂”教学按大版块推进,实施结构化教学,并提炼出“简明・简实・简宜”课堂特征与“教学目标简明,教学过程简实,教学方法简宜”的要求。
(一)教学目标简明。
1、根据“标准”梳理目标框架。
每学期初,各个备课组共同开展目标解读活动,依据课程标准、教师指导用书目标指导以及上学年同学科教师的经验交流,梳理本册教材的目标框架,做到对整册教材目标心中有数。
2、根据学情制定课时目标。
“简”课堂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发现学生的真问题,开展学生的真活动,启迪学生的真思维的课堂,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课时目标,不盲目依据教师用书的建议安排设置目标,目标高于学生实际,学生无法掌握,目标低于学生实际,学生又没有了兴趣。
3、根据课时目标确定环节目标。
“简”课堂就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形态,让学生充满学习动力与张力的课堂。这就要求整个教学目标的达成要在教学环节中落实,在课时目标设置时要注意思考这些目标需要几个环节达成,各个环节的环节目标是什么?环节不宜太多。
(二)教学过程简实。
1、环节目标清晰,教学环节清楚。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环节目标的设计实施教学环节,这样进行的课堂教学会呈现结构清晰,环节清楚的特征,在教学中教师更加容易把握教学的流程。整个教学过程显得简洁明了,利于课时目标的达成,便于教师驾驭,乐于学生接受。
2、版块式推进,教学重点突出。
教学中将环节目标架构下的教学环节呈版块式推进,重点突出,能够让教师和学生更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环节,从而掌握重点内容,突破难点,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加扎实有效。
3、精讲巧练,落实评价。
练习要有针对性,利用教师评价、小组合作评价和同学互评相结合,在课堂上更有效率地理解与掌握新内容,扫清问题。
(三)教学方法简宜。
1、“交流式教学”促进学生更加自主学习。
交流式教学时教学中大量采用“教师主导,学生主说,版块推进”的课堂教学教学方式。
“简课堂”最大的特征是“简单、扎实”,要求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这样的指向,让老师们开始思考,如何将自己从“滔滔不绝”中解放出来,让教学的效果更好。语文组高年级的老师们思考在哪些地方让自己“少讲”,让学生讲,学生能够讲什么呢?通过讨论,大家想能否在阅读课的“第一课时”的字词理解上采用“教师主导,学生主说,版块式推进”的形式展开教学,通过学生当小老师,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落实教学目标,提升学生学习、表达能力。结合研究主题,语文组在专家指导下多次开展了课例尝试,效果很好,孩子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六年级卢老师说:“采用这样的方式的教学,我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聆听孩子们的回答,评价孩子的回答,更好促进孩子们能力的提升。”
高年级的孩子有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低中段的孩子怎么办?他们还不具备这样自主梳理、归纳的能力。中段李锐老师和陈怡老师结合高年级的“一课时”结构,设计制作了“东湖小学四年级语文学海导航练习册”,分为课前预习与课后检测两大版块,课前预习从字音、字形、词意、整体感知与摘录笔记五个方面引导孩子进行课前预习,课后检测侧重于对课文的理解。在练习册上,学生能够清晰地知道从哪些方面进行预习,生字的抄写、摘录笔记的数量采用横线自助式,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生字的难易程度来确定自己书写的个数。在课堂上,小组内的同学根据分工与自己练习册的完成情况在全班进行交流,提高了中段孩子对阅读课文“一课时”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课堂上,学生从相关知识的梳理、选择、板书的设计以及语言的表达等多方面进行互相评价,为了让自己交流更有质量,每个同学都努力让自己的交流更有“含金量”。
2、“小组合作式评价”促进学生更加扎实学习。
“小组合作式评价”是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互检互查问题,互帮互助解决问题的评价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无法时刻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情况,也无法解决每一个孩子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除了课堂上能解决的部分外,大量的问题都落在了课外,这无形中加重了教师与学生的压力和负担。采用“小组合作式评价”可以在课堂中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在小组内互相检验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情况,同学互帮互助,及时解决个别问题,集中反馈共有问题,便于教师更好的把握学生掌握的情况,减轻教师与学生的负担,提高课堂的效率。
四、“简课堂”给我校带来了什么变化?
(一)课堂在变化:教师的“滔滔不绝”变成学生的“洋洋洒洒”(交流式教学渐成主旋律)。
1、语文阅读课的“一课时交流式”教学。
阅读课的“一课时交流式”教学主要采用“教师主导,学生主说,版块式推进”的形式展开教学,通过学生当小老师,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落实教学目标,提升学生学习、表达能力。各个学段按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实施。
2、数学组“练习课交流式”教学。
数学组根据学科特点,在练习课上尝试“交流式教学”,采取“自主完成,组内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开展教学,通过小组内解决基本问题,全班交流练习中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易错易混点的提醒等,落实练习目标,及时反馈学生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管是什么学科的课堂,我们都能欣喜地发现,教师的“滔滔不绝”逐渐被孩子们的“洋洋洒洒”所替代,老师们的课堂也变得更有思考与深度。
(二)教师在变化:从“不能放”到“要放开”。
课堂如何“简”,老师们从控制“讲授”时间出发,每节课争取“少讲”。原来老师们认为的“不能放”,其实是“可以放”的,老师们发现,以环节目标的落实为依托,版块式推进自己的课堂,可以使自己的课堂变得“简明、简实、简宜”。语文课堂上,孩子们可以上讲台讲字词、课文结构;数学课堂上,孩子们可以上讲台分析题目;科任课孩子们也可以上台表演。参与的孩子越来越多,老师们都感概,其实“放开了”,会发现原来我们孩子的能力也很强。
二年级的语文刘英姿老师在一节语文练习课中请孩子评讲书上的练习,一位同学上台评讲用音序查字法查“仰”的时候,非常完整地表述了查到该字的过程,存请同学做补充和建议的时候,一名孩子站起来说:“你只教了我们“仰”这个字是怎么查到的,我建议你还要说一说音序查字法的方法与步骤。”听到这个孩子的建议,刘老师大吃一惊,孩子的思维与能力有时会远远超出我们的预设,“放手”居然获得这样的“精彩”,这更加坚定了刘老师放手让学生说一说的想法。
(三)学生在变换:从“不敢说”到“都能说”。
我校84%左右的孩子都是“农民工”子女,有很大一部分孩子都很不自信,上课不发言,就是发言声音也很小,通过一阶段的尝试,我们发现学生也在逐渐变化着。学生在课堂上变得自信,发言更加积极,语言表达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通过专家指导课、行政视导课等研究课中学生发言情况的统计,每一节课大约有70%及以上的孩子有发言表达的机会,通过一上午的学习,基本上每个孩子都能有发言的机会。
三年级组的赵俏佚老师在锦江区“呈现过程,学会学习”第一课时主题研讨中献课,得到专家和同仁的好评。在整个磨课的过程中,赵老师发现自己班上学生的变化很大,赵老师在反思中这样写道:采用“小老师”的方式,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所有学生的努力,在课堂上发现孩子们有了可喜的变化:相对于以往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畏首畏尾”的状态,让学生当小老师之后,孩子们敢于表现,愿意交流自己的意见,说话声音洪亮,对于有争议或者别的“小老师”说得不正确,自己不同意的部分,能够积极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小老师”的交流方式,我们发现学生变得有信心了,这种信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展现,不仅仅是语文课上,其他课学生也更加积极努力展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