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教育含义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教育含义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教育含义

篇1

二、遵循语言教学规律,优化课堂教学目标

学生80%以上的知识接受和技能训练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因此课堂教学是汉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首当其冲。传统的“应试教育”不足之一即在于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表现为“教学内容繁杂,”目标不明确不突出,对学生学习态度、兴趣、自信心、学习策略及习惯的培养都没有具体目标,无的放矢。课堂教学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这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教学全过程都必须围绕这个目标来展开和完成。新的《汉语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阶段汉语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包括“知识、技能、情感、策略和文化”等五个方面。在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首次把“情感、策略和文化”引入教学目标,并实现目标分极使之更加层次化、具体化,这无疑给新时期汉语教学指明了方向,对基础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带来生机。因此,我们必须克服过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以新的教学总目标为依据,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大到学年、学期目标,小到一节课目标。建一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以情感为核心,把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因素列入教学目标并使之具体化,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层次和个性差异。达到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篇2

为响应新课改,生物教材在不断的进行更新换代,不断的迭代过程中,插图的数量明显增加了。从最新的教材使用情况来看,插图在教材知识体系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事实上,插图中不仅仅包含了大量的文字信息,概括了生物学过程,是生物学发展过程中重要结果和结论的体系,是经典案例的积累和结晶,表达了大量的知识点,更是弥补了文字在达意上的短处,让学生对知识体系有了更加直观的认知。

相关研究表明,插图的审美属性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人类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中学时代开始养成,这个阶段的学生求知欲旺盛,对生动,形象,具体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色彩亮丽的插图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们不知不觉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三、初中生物教材插图教学现状

前文中已经说明了教材中插图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教师们并没有适应新教改的迅猛发展,教学思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在教学实践中那些精美的插图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充分的利用。

经调查发现,教师们对于教材插图的使用存在一定弊端。首先是没有认识到插图的重要性而将它束之高阁。当然这也有插图不合适带来的影响,但是很多教师认为这些插图没什么实质用途,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利用到这些插图。这就造成了很严重的资源浪费。其次,一些教师已经认识到插图的重要性,并运用到了实际教学中,但是没有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领会到一些重要插图的深刻内涵,没有挖掘出其内在精髓。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对图片的认知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内容上。在观察过程中也缺乏耐心,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插图质量的不达标也造成插图教学实施力度不够。因为毕竟图书的出版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一些图片没有达到教师的满意度,教师弃之不用,同样是插图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相反,很多老师认为在信息时代,互联网上能找到一些比教材中更合适的图片,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更多的采用多媒体技术,更多的选择了迎合学生心理,紧贴时事的图片充实教学内容。

四、插图教学的实践研究

理论上讲,教材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知识点,吸引其目光,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反馈到学习成绩上也一定是更积极的效果。这样就形成一个正反馈,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所以如何能让插图教学有效的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实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究的问题。关于如何增强插图在实际教学中的利用价值,作者总结了这样一些策略。

(一)引导学生描绘插图

有一些很重要的插图能够全面考核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能力。让学生对插图进行二次描绘能够更加锻炼其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加牢固的记忆了知识点。

比如细胞结构图,教师可以借助标本,模型,以及实物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更直观深刻的印象,然后再要求其对细胞结构进行绘图。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会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纸上谈兵。

(二)帮助学生建立图文连接

事实上,教材插图,包括一些图表,都内含了很多文字信息。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对插图进行文字转换有助于学生理解插图,记忆插图。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插图进行语言描述。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书中的文字信息来自制插图。这不仅仅能够帮学生全面理解知识点,更能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三)让学生带有目的性的识图

篇3

一、歧义的理解

1.歧义与多义

多义一般指词的多义,歧义一般指结构词组或句子的多义。很多语法书往往将多义与歧义混为一谈,将两者视为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表达方式。但多义并不等于歧义,歧义与多义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术语。多义现象是属于语言范畴的事,而歧义是属于言语范畴的,是使用语言材料时产生的问题,是应当避免的现象。多义性是语言单位的一种特性,是有限的语言材料能适应千变万化的表达需要,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所以它属于正常的现象。

2.歧义与模糊

歧义和模糊虽然都是语言的普遍现象,但却是语言学里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各自有着特定的内涵。歧义是一种语义不确定现象,在结构上可作两种或两种以上分析,即同一语言形式表达的不同意义都是合乎语法和逻辑的。模糊是语言形式所反映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限,意义之间难以绝对划分清楚。

3.歧义与笼统

歧义与笼统是有区别的。“笼统就是概括性。它是语义的普遍属性。”笼统是由于语言的概括性产生的,指语义中个别成员不具体、不确定。如“动物”一词概括了人、马、猴、狗、猪、羊……,并不指明指称其中的哪一种。“人们承认这些事物有差别,也不见得忽视这些差别,只是这些差别在使用这个符号的语境中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而歧义是由于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对立产生的。比如“奶油”和“面包”是对两种食品的概括,而“奶油面包”则包含两种意义,一种是联合关系“奶油和面包”,另一种是偏正关系,“有奶油的面包”,是歧义组合。

二、歧义的成因

关于歧义的成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同音词或同音词语造成的歧义。“qizhong”这个语音形式,在“qizhong”

考试”这个语言环境中就有“期中”和“期终”两个意义,这就产生了歧义。

2.由同形多义词或同形短语造成的歧义。多义词“走”它有“跑、移动、离开、死亡、通过、泄漏、改变原样等意义”,“他走了三天”中的“走”有“移动、离开”等意义。兼义词“锁”它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在“自行车没有锁”一句中就产生了两种意义。

3.结构关系不同。如“出口商品”有两种结构关系一种是偏正关系,指“出口的商品”一种是动宾关系,指“商品是出口的”。

4.结构层次不同。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可进行两种层次划分一种是“咬死了|猎人的狗”一种是“咬死了猎人的|狗”。

5.语义关系不同。如“军人妻子”有两种语义关系一种是领属关系,指“军

人的妻子”一种是同位关系,指“妻子是军人”。

6.语义指向不同。如“这些苹果孩子们都吃了”句,“都”的语义可以指向“苹果”,意思是苹果都被孩子们吃光了“都”的语义也可以指向“孩子们”,意思是所有的孩子都吃苹果了。

7.施受关系不同。如“鸡不吃了”句,“鸡”和“人”都可以是施事,即“鸡不吃食了”或“人不吃鸡了”。

8.词语辖域不同。如“新学生宿舍”中的“新”可以指“学生”,也可以指“宿舍”。

9.词的次范畴小类的语义特征不同。如“屋里摆着酒席”可指“屋里正在摆酒席”,“摆”的动作尚在持续也可指“屋里有酒席”,“摆”的结果已经存在着。

10.蕴含不同。蕴含是指在没有话语之外的知识参加的情况下,从甲可以推断出乙的含义,即有甲就必有乙。如甲“他弟弟是大学生”,这就意味着乙“他弟弟是学生”。由甲推出乙无需借助句外其它因素的帮助。一个句子如果有几种不同的蕴含,常常会产生歧义。

11.预设不同。预设是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假设,是会话双方都已知道的常识,或听到话语之后能够根据语境推断出来的信息。一个句子如果有几个不同的预设就会造成歧义,如“他跑得快”,这句话有两个预设一是他参加过赛跑,跑的结果是速度快,二是他准备参加赛跑,可能他跑得快。如果说话人和听话人的预设不一致,会造成歧义等。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消除歧异的策略选择

语文表述上的歧义现象已经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影响到了我们的教学,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应用和表达能力,帮组学生克服歧异,进行正确的语言表述。

1.语义消除歧义

有歧义的格式没有产生歧义,是因为词义相互制约,排除了产生歧义的可能。“语法上容许存在的歧义现象,如果与语义发生了矛盾,歧义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所以,结构歧义的排除,语义应该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对同学的关心”有歧义,“同学”既可以理解为施事,也可以理解为受事。而“对祖国的热爱”,“祖国”只能是受事,不可能是施事,就不存在歧义了。“采用语义制约条件来进行歧义消解显得很方便,很有效。”这些都说明了语义制约对歧义消解的重要性,这种提醒和暗示将有效地帮助学生从语义角度消除歧义。

2.语境消除歧义

实际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多歧义,原因是语境起了作用。换句话说,语境是人们不自觉地消除歧义的一种客观存在。应该鼓励学生在进行交流时,给对方更多的语境感受,如: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还是你自己写吧)。与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请你帮忙改一下)。

3.语音消除歧义

有些歧义只在书面语言中存在,改用口头语言表达就没有歧义了。这是因为口语能体现不同的语调、重音、停顿和缓急,双方对话,说话的人可以充分利用上述语音条件,听话的人又可以随时插话,要求对方重复或补充。这些辅的表达手段正是区别某些歧义的有效手段。在进行授课时我们反复告戒学生要根据现实的语言环境,以及语言特征进行表述,如:我准备好了。可以理解为“由我来准备好了”,也可以理解为“我已经准备好了”。

4.语法手段

语法上容许存在的歧义现象,如果与语义发生了矛盾,歧义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反之,当语义上出现复杂的交叉搭配现象时,语法结构又对它有制约作用,使有可能存在的歧义得以排除。

歧义是语言中常常存在的一大难点,对歧义现象的认识以及克服也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本文对歧义的概念特征、形成原因和克服语言歧义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希望对我们改进初中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吴英才,李裕德.现代汉语的歧义,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熙,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

篇4

阅读作为语言学习的主要方式,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们获取信息、进行学习的最基本途径。高职汉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汉语教学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结业考试也把阅读理解作为考查的重点,而提高阅读成绩的关键在于优化阅读策略。阅读策略是指为了有效地组织和安排阅读活动而采取的行动和步骤。它包括阅读观念和阅读管理两个部分。阅读观念具有稳定性与可变性,它受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个人经历与传统学习的影响。正确的阅读观念需要培养,更需要长期的锤炼与不断修正。阅读管理是读者调控阅读过程的手段与措施,它包括认知与情感两方面的因素,两者是阅读活动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只有协调得当,阅读活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阅读过程具有双重属性,有向两个极端发展的倾向。揭示并处理好统一体中各种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对立的因素,才能把握好阅读的方向,确定好活动效果的准则。阅读规律决定了阅读过程具有对立统一的特性,这些特性之间相容而不重复,相关而又独立,简练而明晰,对指导阅读过程具有策略性的意义。同时,他们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可灵活处理,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概括地说,阅读过程可以分为宏观阅读和微观阅读两个部分。微观的阅读过程是“自下而上”阅读模式的过程。这是一个生字、词语、词组、句子等详细而精确的辨认过程,其得到的意思也是这些语言意思相加的总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解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阅读活动被称为“重新架构作者理念的解码过程。”宏观的阅读过程是“自上而下”阅读模式的过程。它是选择最少的必要语言提示来进行猜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是主动参与者,他不但要借助语言的表音系统、句法系统和语义系统重建书面语意义,而且要借助个人的先期经验及对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对信息进行再次加工,前瞻结果。在阅读测试中,考查“微观”能力的检测点主要体现在事实细节、猜测、理解词义等题目上,考查“宏观”能力的检测点体现在文章主旨、深层判断、推理判断与推测结果等题目上。近几年高职汉语结业测试题重点检测考生对语篇的领悟能力,在选材上趋于多样化、现代化和生活化,注重语言与文化相结合,并增加阅读量和提高读速。针对以上情况,我们的阅读教学策略应该是:整体规划,阶段侧重,强化阅读宏观意识与微观意识,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统一于具体的阅读过程中,才能很全面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给学生的听、说、写的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通过阅读训练丰富其词汇量,培养其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汉语语言技能,真正提高汉语课堂教学的质量。阅读微观意识的培养可从处理冗余信息、快速捕捉有效信息入手,传授学生阅读的方法与技巧,不拘泥于对个别与阅读理解考题无关的词、句或段的理解。具体地说,可以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式,调整读速,利用文中的“信号词”来解题。有些信号词预示前后内容相同或相似,或者相互补充,遇到这类词,可适当加快阅读速度,或可借此推测生词的词义。阅读宏观意识是指理解全篇的逻辑关系和文章的组织结构,以及进一步综合运用已知的有限信息的能力。培养宏观意识可以用缩写和编写提纲的方法进行训练,也就是把文章段落先缩写为句子,后再缩写为短语,进而把整篇概括为简明的提纲。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确定主次信息点,过滤冗余的信息,浓缩关键信息,最后把信息点概括成为连贯的短句或纲要。此外,还要教会学生,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词可以帮助确定文章的主旨大意和基调,暗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放慢速度,其信息往往是答题的主要依据和线索。微观与宏观意识结合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阅读模式相互作用的结果。阅读文章时,一个活动是从生字词、词组、句子等语言形式上进行字面理解,另一个活动是在理解字面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自己原有知识重建信息。学生以自身的认知行为作基础,理解文章是基于他们对已有经验的推测或利用已有信息对新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二、培养阅读技巧

篇5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辨证的说,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二、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

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2、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因此,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第一,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积累:一是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二是积累语言形式,背育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句,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的段落;三是积累语言范例,主要指背育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著的片段等;四是积累语言形象,对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我们的学生,思维就有了凭借,表达就有了材料。第二,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第三,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3、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现代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处理好几组关系:第一,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其选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第二,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形成复杂的意义形态。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不拘泥于“一课一题”,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使教学成为一团“乱麻”,相反,要透过复杂的问题,抓典型,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既有主题,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4、重在牵引、护航与调控

第一,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语文学习不管形态如何多样,但其价值应定位在对人的关怀和促进人的发展与创造上。如果把每一次语文学习看作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小场景”的话,那么每一次语文学习都贯串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创造。第二,促进学生对话的生成并调控语文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其话题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调控。而过去,我们太注重自己对教学的把握与控制了,把教学当作表演“教案剧”的舞台,从而步入了僵化、机械化的“死胡同”,难以自拔。其实,某次语文教学只能是一个可能世界,而不是一个必然世界,正如我们的未来世界一样,站在现在的时空里所做出的判断,只能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因此,语文学习与教学是在师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寻找话题而展开的。生成与调控是新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我们要顺应这一特点,把语文教学弄得有声有色。

总之,中学生是我们的未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并贯彻实施。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中学汉语言学教学办好了,就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打好了基础。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方能得到弘扬。

参考文献:

篇6

一、语块的基本概况

(一)Z块定义

“语块”起初称为“组块”,主要是用以表示个体信息构成的更大单位的成果,即信息加工的记忆过程。最早在语言研究中应用“组块”概念的是学者Becher,其从语言学视角将“组块”改为“词块”,之后Lewis又将其称为“词汇组块”等。[1]人们对“语块”的定义探索从未停止过,但无论如何定义“语块”,大家都是从词汇视角对其进行的研究。在众多“语块”定义中,Wray提出的“语块”定义比较具有代表性,即一连串连贯的、不连贯的、预制的词或者其他意义单位,都整体储存在于记忆中,在使用时可以直接提取,不需要语法生成与分析。

(二)语块分类

语块理论的诞生主要是以英语语言作为基础的。因而,语块分类主要是针对英语开展的,但汉语语块分类至今都没有固定标准,但大致分类有:

词语组合。对外汉语中的常用语块搭配数量很多,如根据作用发挥构成的语块,像安排工作、安排住处、布置会场、瞻仰伟人等。[2]

习惯用语。习惯性用语语块还包括谚语语块、熟语语块以及成语语块等,如雪中送炭、锦上添花、失败是成功之母、螳臂当车等。

特定词语结构。例如,“不仅......而且”“只要......就”“不但......而且”等等。

二、语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引导教材编写

对外汉语中的语块教学可以通过对常用句式或词汇单位的反复讲解与练习,达到让对外汉语学生既能掌握汉语语法又能开展汉语交际的教学目的。[3]因此,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有所侧重地强化语块指导与锻炼,合理创建汉语语块资料库,能够促使对外汉语教材简要实用,最大程度避免语法教学和词汇教学相互孤立的状况,提升教材的灵活性与实用性。

(二)有利于丰富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的传统语法教学与交际教学法,分别存在的重语法轻交际、重交际轻语法的问题。当前应用到的语块教学法并非是对传统语法教学与交际教学的否定,而是对两者的更好结合,有助于提升对外汉语学生的语用能力、语法能力以及词汇水平。因此,语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三)有益于提升教学效果

根据实践检验发现,语块教学法对国外学生学习汉语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教学效果非常明显。比如,有助于降低母语对汉语学习造成的负迁移影响,提升学生汉语语言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各种语言障碍等。另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语块教学法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增强对外汉语的教学质量与成效。

三、语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一)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语块意识

语块理论给予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启示就是记忆单元的转换,把微小词语单元逐步转化成较大语块,从而拓展短时记忆的储存量,强化记忆效率。由于人脑处理信息的规模有限,因而为了持续接受新的信息,实现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则需要将有待处理的信息逐步转成“自动化”,以此腾出更多的容量空间来处理新信息。[4]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寻找与确定汉语语言材料中的具体语块,营造浓厚的语境,对语块实施充分练习。从中可以看出,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语块意识是有效应用语块教学法的重要路径。

(二)科学整理常用的对外汉语语块

虽然语言体系中的语块数量庞大,但如同常用词、常用字在整个字词系统中有限的数量一样,经常应用到的语块数量也是非常有限的。为进一步提升对外汉语教学效率,教师有必要结合每个语块的使用频率,按层级科学整理出常用的语块表。但值得注意的是,整理出来的常用语块不但要明确难度等级,而且还应区分书面语块、口语语块、固定语块、弹性语块以及功能语块等,争取做到语块对外汉语教学法的效率最大化。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块的能力

语言中蕴含的语块数量不计其数,单凭教师的课堂讲解与训练远远不够,这就使得培养对外汉语学生自主学习语块的能力十分必要。譬如,Lewis提倡的从观察、假设到验证的语言学习模式,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逐步掌握语块,而非仅仅依靠教师进行讲授。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引导与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汉语语块,即主动搜集各种汉语学习材料,包括口头的与书面的等,并有意识的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归纳与积累语块,以此深化学生对汉语语块的认知与理解,进而为提升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语块对外国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提升具有重要功能。学生在学习汉语语言过程中累积的语块越是丰富,其组块能力就越强,在进行汉语听、说、读、写时,短时记忆给大脑造成的负荷量也就越小,从而促使解码速度进一步加快,理解与表达能力也就越强。所以,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语块的地位与作用,切实提升对外汉语学生的汉语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健.语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99-104.

[2]鲁川,缑瑞隆,刘钦荣.汉语句子语块序列的认知研究和交际研究[J].汉语学习,2002(02):13-23.

篇7

(一)趣味汉字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形声字的理解。形声字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真正理解“形旁”“声旁”的意义,并能够将其融会贯通,深入理解形声字的意义。在教学这一课时,我特意给学生讲了一个有关的故事:一个财主少爷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木桥上淘米,便上前有意戏弄,吟道:“有木便为‘桥’,无木也念‘乔’;去木添个女,添女便为‘娇’;阿娇休避我,我最爱阿娇……”结果,少女也是读过书的,对这样的财主少爷十分厌恶,不客气地说道:“有米便为‘粮’,无米也念‘良’;去米添个女,添女便为‘娘’,老娘虽爱儿,儿不敬老娘……”财主少爷碰了一鼻子灰。这个小故事中少爷和少女的打油诗通俗易懂,涉及了“桥”“娇”“粮”“娘”四个形声字,通过偏旁的拆分与组合,把形声字的基本特点既形象又生动地展现出来。对联对得妙,同时加强了学生对形声字的辨别能力,让形声字的教学更富有生趣。

(二)趣味汉字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字形的记忆。会意字、象形字与形声字相比,更富有形象性,相对比较容易理解,但是由于现代的简化字与造字时的文字相比,有的地方已经简化,不再是最初的模样,这时,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一些,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时配合教学内容加上生动、活泼的趣味讲解,学生对于字形就能形成更深的印象。比如“忐忑”二字,就是会意字,表示的是心神不定的意思,字形表示的是:心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上上下下的,就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这怎么能够宁静呢?教师在讲解这两个字的时候,可以配上形象的多媒体动画,表现出“心”上下不宁的感觉,通过这样有趣地讲解、展示,学生就会很直观地记忆字形,并形成十分深刻的印象。许多汉字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趣味讲解,比如“炎”“炙”“逐”“盥”“轰”等,都可以借助汉字自身的构字法,用形象的事物来描述或者模拟,编故事做动图,加深学生对字形字义的理解。

二、趣味汉字教学与文学常识积累相结合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的目标更为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而这其中文学常识的积累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传统的文学常识教学往往与汉字识记教学一样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僵硬模式,不但十分枯燥无味,而且由于学生学习时不理解、没兴趣,常常弄得张冠李戴,唐朝的诗人变成汉朝的文学家,宋朝的文集变成了清代的著作,对于作家的作品特点、写作手法也难以形成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文学常识教学过程中,结合有趣的汉字故事,抓住文学常识中与汉字有关的趣味“点”来进行教学,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趣味汉字记忆作家名人的字号。比如,作家老舍的笔名就起得很有意思,他的本名叫舒庆春,字是“舍予”,很明显,他的字“舍予”,就是他的姓“舒”拆开来而成,而他的笔名“老舍”也就是在字的“舍”前冠上一个“老”字。这样的拆分与组合,正是汉字的构字、构词的魅力所在。以这种方法来取笔名的还有很多,比如杨木易、李木子等。在讲解作家名人的字号时,多关注这样的“点”,自然会让学生背诵时形成较深的印象,想起姓名就能联想到字号,记忆起来更为轻松。

(二)利用趣味汉字记忆作品和作品集。比如,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且介亭杂文集》,这个文集名中的“且介”两个字,就是从“租借”两个字中拆分转化而来,先生的目的是暗示自己其时所处的是“半租界”。因而理解了“且介”的由来,对于这个作品当时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等就有了更深地了解,对作品集的记忆也更为容易了。

(三)利用趣味汉字积累中国古代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的文化常识是比较庞大的,也是比较难以掌握的一部分语文知识。因为古代的文化常识往往涉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表述也大多是文言文,学生理解、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学时要教会学生善用“巧劲”,让学生在娱乐和趣味中积累,在形象和生动中理解。比如,关于古代“阴阳”之说,有文章说“阳,高明也”“高明”的意思就是高而光明,所以“山之阳即山之南”,对于这样的文化常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一边讲解字义,并引申说明其文化内涵,一边画图说明,让学生结合汉字的“趣”来理解、积累这个文学常识。

三、趣味汉字教学与汉字魅力熏陶相结合

《新课标》中,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不仅在“识字与写字”这一方面提出了分阶段不同目标,而且在让学生感受汉字魅力的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比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等。因而汉字魅力熏陶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很重要的部分,需要教师多方努力达成教学目标,而利用趣味汉字教学展现汉字魅力是一个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趣味汉字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汉字的艺术感。趣味汉字教学能够将汉字的起源、原理等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比如“山”字,虽然只有3画,结构也很简单,但在书法家的笔下却似一幅写意的水墨画,粗重有力的笔画,绘出了一座座山峰高高挺立的形象,这也正是汉字象形因素中,模天地万物之状,展万物之灵秀的浓厚艺术力量。

篇8

一、教学模式的转变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课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 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是一种“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传播大量的理论知识,且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比较强。但缺点在于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而且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学生一般都不会进行主动学习,缺乏创新性与独立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符合创新型人才的标准。因而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汉语文教学的质量势在必行。创新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创新模式教学模式更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参与学习管理,提出问题并独立解决,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查阅书籍、观看网络资料等来进行自主探索,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大胆创新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与我国新教育理念相吻合,而且还有利于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帮助中国学生走出教学壁垒。但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相对较少的知识点,对于目前我国的教育现实来说不能完全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因此,应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既能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又能有主动学习的机会,使其向创新型人才更快更好地转化。

二、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彻底解放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上,学生已不再是简单的储存器,而是一个个有强烈的表现欲望的个体。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种良性的竞争关系,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学生主动参与,充满了自信,这种教学模式加强了师生的互动与学生自学的能力,有利地活跃了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要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提供的课程中间,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课。这种人性化的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满足了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为学生发展个性、走向自立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汉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交流、互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这种快乐的学生环境中逐渐提高汉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汉语文的方法。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组织者,要彻底改变权威灌输的做法,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平等的语言情感交流,改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倡导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要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学生能在朗读过程中和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产生思想的碰撞。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诵水平,在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悉心指导,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朗读的热情,形成阅读的快乐。鼓励学生说话时有中心,有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鼓励他们积极进行课外阅读中外文学名著、文化名人散文、优秀报刊等,从中汲取营养,提高汉语文素养。在广泛阅读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作品,谈自己的理解,或读书笔记,或片段练笔,或心灵感悟等等,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注重观察,写真情实感,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篇9

学习迁移(transfer)是心理学上的概念,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相互干扰、阻碍。由于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汉语属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而英语属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两种语言的差异远大于共性,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汉语在大多数时候都起着负迁移的作用,在农村初中情况尤其明显,笔者长期在农村初中任教,教育相对不够发达,小学英语教育起步晚,发展慢,基本没有专业英语教师,导致学生基础低,初中英语教学设施缺乏,缺少语言环境,无法实现用直接法来进行教学,更多的时候必须要把这两种语言的方方面面进行对照教学与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能尽量减少汉语的负迁移影响,充分利用汉语的正迁移作用。关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造成的负迁移,前人多有论述,本文仅从英汉语音、文字、语法及文化背景四个方面来挖掘两种语言的某些共同点,探究汉语正迁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一、拼音/语音

汉语拼音分为声母和韵母,英语音标则分元音和辅音,辅音相对于声母,元音则与韵母相似,汉语音节中可以没有声母,但是不能没有韵母,同样英语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但是不能没有元音。汉语声母b、p、m、f、d、t、n、l、g、k、h、s、z、w与英语辅音/b/、/p/、/m/、/f/、/d/、/t/、/n/、/l/、/g/、/k/、/h/、/s/、/z/、/w/发音是很相似的,当然也正是由于这种相似性导致初学者在学习这些辅音时在其后多加了一个尾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把这些尾音去掉。此外有三个辅音/?/、/ ? /、/ ? /在汉语普通话中找不到相对应的音,所以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来说,是很难读好的几个音,但是我所在的农村初中,学生平时更多的还是使用本地方言(闽东方言区)进行交流,笔者发现,本地方言中“我”的发音中就以/ ? /开头,“是”的发音就以/?/或/ ? /开头,把当地方言融入课堂中,学生感到十分亲切,也很容易学会这些音标。元音方面, /i:/、/i/,/u:/、/u/, /a:/、/a /与汉语i, u, a发音类似,学起来基本没什么困难。总的来说,英语和汉语在语音方面还是能找到很多相似之处。

二、文字/单词

汉字是一种表意和表形文字,汉字中的“上”、“下”、“刃”、“本”等是表意文字,“日”、“水”、“山”、“人”、“马”等则表示事物的形状,而英语单词则是表音文字,无法从单词本身看出单词所蕴含的意义,所以导致背单词就让我们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却收效甚微,从这种层面上说,两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汉字六书即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事实上会意字很类似于英语的合成词,如汉字“日”和“月”构成“明”字,有日又有月自然明亮,英语中如“text”+“book”=“textbook”(教科书),也是我们很容易猜测出词义的。此外,汉字不是表音的文字,但形声字中的声旁,也可以被认为是个表音的部分,而英语单词中也有一些可称为象形文字,如“bed”很像一个床架,“eye”就像是双眼在鼻梁上,“U-turn”中的字母U,就是一个形状的直接表述。另外英汉中许多拟声词发音都差不多,还有两种语言互相借用的外来词,这些都能很容易的被学生记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偶合的情形,如give(给)和cut down(砍倒),它们的汉语和英语读法竟然基本一致。

此外可以用汉语迁移来纠正学生学习单词时的一些错误行为,在记忆单词时,初学者经常采用拼读记单词,这种方法不利于背记大量单词,如同我们小学认字时,也不是一笔一画地记。还有的学生在写作业时,某个单词其中一个字母写错,他/她就会把这个字母而不是整个单词划掉,在它上方或下方改过来,这也是一种不正确的做法,应该把整个单词划掉重写,如同一个汉字中某个笔画写错,我们也不是孤立地把这个笔画改掉,而是整个字改过来。

三、语法

汉语和英语属不同语系,语法方面也是大相径庭,如汉语中词形没有变化,而英语中名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和动词都有丰富的词形变化;汉语中有许多没有谓语的句子,而英语中谓语是必不可少的,诸如此类差别就形成了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主要障碍。

然而,虽然英语和汉语在语法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我们还是能总结出一些相似处:

1、汉语和英语在词的分类上有着相似的分类,英语和汉语一样,虚词数量比实词来的少,但出现频率比实词高。

2、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结构都是“主+谓”,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一致的。英语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在汉语中都有类似的体现,如英语S+V+O+O句型中,把表人的宾语称为间接宾语,表物的宾语称为直接宾语,在汉语中,我们根据离动词的远近分别称为远宾和近宾,实际上也是一个道理。如下例:

―I give him a book.

直接宾语 间接宾语

-我给 他 一本书

近宾 远宾

3、英语中常把时间和地点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总是放在前面,如:

―I saw him at the train station yesterday.

―昨天在火车站我看到他了。

上述例子中我们看到英汉状语位置完全不同,但是我们却能轻易地从汉语文言文中找到状语后置的大量例子,如“段于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等这些句子中的地点状语放在“于”(类似英语表示地点的介词at和in)后面,在课堂中引进这些例子让学生对英语状语后置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他们学科互通也有很好的帮助,激发学生兴趣。

四、文化背景

每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它们的语言环境,同样,中国与西方在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同时我们也能够找到一些类似的情形:

1、姓名

汉语和英语在姓名构成方面,中国人姓名由姓+名构成,英语由名(given name)+姓(family name)构成,大多时候省去中间名(middle name)或只加一个字母,区别只在于它们的位置。而姓的来源却十分相似:

⑴表示颜色的白、蓝、朱、黄、乌都是中国人常见的姓,而英语中表颜色white,black,green,brown也随处可见。

⑵表示职业的,汉语中的司马、屠、陶、贾、乐等,英语中有Smith, Cook, Fisher, Miller等等。

2、委婉语

任何一种文化中都存在着语言禁忌(linguistic taboo),现代中国人对数字4的忌讳犹如英语文化中对数字13的忌讳一样,有关死亡的委婉语,中国人说升天、归天、去世、走了、不在了等等,英语中说gone, pass away, go west, be in Heaven等,简直是如出一辙。有关排泄的委婉语英语中wash one′s hand和汉语的洗手也是完全相同。

总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对本族语的干扰加以抑制,同时尽量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共同点或相似点,提高语言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 勉 语言的正负迁移和外语教学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 第2期 第128-129页

[2] 史莹娟 英汉语音正迁移探究 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 第3期 第62-64页

篇10

一、一次函数教学中体现的数学教学设计

一次函数时初中数学的重要知识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一次函数提出了六点教学要求,其中对一次函数图像提出的要求是:能画出一次函数的图像,根据一次函数的图像和表达式y=kx+b(k、b为常数,k≠0)探索并理解k>0时和k

笔者根据这一要求,在一次函数定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来探索一次函数图像的规律。学生们都曾学过描点法作图,一次函数也可以用此方法来完成,而一次函数又与前面学到的函数的图像不一样,就是只要确定坐标上的两个点就可以做出图像来。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做出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能够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可以抽两三个同学到黑板上画出一次函数的图像,一般的学生是根据一次函书,任意地确定出五六个点的坐标从而得到了一次函数图像。事实上,在学生在确定第三个点的坐标时就已经能够猜想出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根直线,这样的直觉就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思维基础。这个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通过描两个以上的点到两点确定一次函数图像这一过程,从而认识到“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一规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把表达式和图像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这一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一定要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有的学生自己就可以掌握到的知识和规律尽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有些则需要教师的一步一步的引导,这都需要教师能够准确判断。同时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以便解决“突发事件”,否则,自主学习就会沦为形式主义了。这一设计能够为学生以后的代数和解析几何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数学思维的基础。

二、一次函数教学中体现的数学教学思想

在学习初中一次函数时,大部分学生都会感觉一次函数比较难。事实上,只要能够把握数学思想,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根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数”与“形”反应了事物两方面的性质,数形结合,主要指的是数与形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形解数”即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达到优化解题途经的目的。纵观多年来的中招试题,巧妙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一辆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由赣州匀速驶往南昌,下列图像中能大致反映汽车行驶路程s(千米)和行驶时间t(小时)的关系的是( )

为了鼓励小强勤做家务,培养他的劳动意识,小强每月的费用都是根据上月他的家务劳动时间所得奖励加上基本生活费从父母那里获取的.若设小强每月的家务劳动时间为x小时,该月可得(即下月他可获得)的总费为y元,则y(元)和x(小时)之间的函数图像如图所示.

(1)根据图像,请你写出小强每月的基本生活费为多少元;父母是如何奖励小强家务劳动的?

(2)写出当0≤x≤20时,相对应的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若小强5月份希望有250元费用,则小强4月份需做家务多少时间?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数形结合的例子,都是从“数”到“形”的思想的应用。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就是在图像上由相应点得出对应的坐标,形成由数表形,由形反应数,数形相统一的结合。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主线之一,可以帮助师生解决函数问题、方程与不等式问题、三角函数等后期数学遇到的较复杂的问题。

数形结合具体思想简而言之就是把数学中的“数”与数学中的“形”结合起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通过数形之间的对应和转换来解决数学问题。在中学数学的解题中,主要有三种类型:以“数”化“形”、以“形”变“数”和“数”“形”结合。首先以“数”化“形”中,“数”和“形”是一种对应,有些数量比较抽象,难以把握,而“形”具有形象,直观的优点,能把具体的思维表出来,对解决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只要把“数”的对应---“形”找出来,利用图形就能解决问题。其次以“形”变“数”中,要正确地把图形数字化,仔细观察图形的特点,挖掘其中的隐含条件,充分利用图形的性质,正确把“形”化成“数”。最后“数”“形”结合中则要把“形”直观与“数”的严密结合起来。要想提高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能力,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引导学生学会联系数形结合思想、理解数形结合思想、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掌握数形结合思想。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是一个既易且难的过程,说其容易,是因为其知识点多是基础性的。而一次函数教学又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转折,不仅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同时奠定高中数学的思维基础。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着很多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对传统的审视与选择,需要教师对自身原有的教学习惯作出革命性乃至颠覆性的判断,简单的数学知识如何教的有滋有味,永远是初中老师思考的主题。

参考文献:

篇11

一、汉字笔顺纠正―以“国”为例

1.发现问题

在让学生做自我介绍时,学生已经会说:“我是泰国人。”“我来自泰国。”这样的句子,但让他们书写时笔者却发现很多学生的笔顺存在错误,尤其是“国”字的书写笔顺错误尤为明显,据笔者观察,很多学生写“国”字时都先写外面的全包围结构,而且书写时像画圆圈一样一笔就完成。

2、分析问题

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对于教师来说,汉字的教学是难点,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书写汉字也是学习汉语的大难点,特别是对于汉文化圈以外的学习者来说尤为如此。比如说泰国学生,泰文是属于拼音文字,都是由泰文字母和声调符号组成,与汉字的结构和书写方式差别较大,泰国学生已经习惯了泰文的书写方式,所以书写汉字对于他们来说难度较大。泰国汉语初级学生看着教师的板书能够慢速地模仿写汉字,但普遍存在笔顺错误,原因就是他们不习惯汉字的书写方式,也不了解汉字的书写笔顺。

3、解决问题

由于书写汉字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所以学生都会对书写汉字具有畏惧情绪,笔者的学生就是这样,笔者在课堂中都会安排学生进行适当的抄写,他们虽然能模仿书写,但都会很吃力,所以他们不喜欢在课堂中较多地练习书写,这也就决定笔者不能在课堂中只让学生练习汉字以纠正其笔顺错误,而是在语言教学中穿插汉字笔顺教学,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设计来源

泰国清莱府最北部是著名的“金三角”,即与老挝、缅甸相邻,在平常与学生的交流中他们会经常提到老挝和缅甸;英语是泰国学生的必须课,学校也比较重视,部分学生也有想去美国和英国的愿望;泰国中学生大都是追星族,在平常的交流中了解到他们除了喜欢中国的明星外,还喜欢日韩的一些明星,所以也会经常提到日本和韩国。为了让学生学习他们在平常会经常提到的国家名称,笔者设计了国别名称教学,目的是让学习内容贴近他们的学习生活,也是为了纠正他们“国”字的笔顺错误。

(2)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泰国中学生常说的国家名称和“国”字的书写笔顺。

教具:各个国家的国旗。

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询问学生是否记得已学过的“我是泰国人,我是中国人。”;(2)说出“中国”、“泰国”,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其意思,并且询问学生他们知道的国家名称;(3)学生回答后将所学生词写在黑板上:“中国、泰国、英国、美国、老挝、缅甸、日本、韩国、朝鲜、新加坡”,在其过程中放慢速度让学生跟着抄写并提醒学生注意看笔顺;(4)在黑板上按照笔顺写出“国”字并在每一笔画写完后用阿拉伯数字标出笔画数,然后再抽点学生到黑板上模仿写出来;(5)给学生讲“国”字的书写顺序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里最后封口”,在说口诀时用手依次写出笔画,以便帮助学生进行理解;(6)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各个国家的名称并根据黑板上的笔顺写“国”字;(7)让学生看着生词的汉语拼音尝试读生词;(8)教师纠正学生发音并带领学生朗读两遍;(9)将准备的国旗贴在相应的国家名称后面,让学生看着国旗尝试识别各国的名称,并抽点学生将相应各个国家名称的泰语写在国旗后面,对于积极踊跃者给以适当鼓励;(10)教师带领学生朗读生词一遍;(11)教师读生词的泰语,让学生读出相应的汉语;(12)教师纠正学生不准确的发音。

(3)教学总结

让学生尝试拼读汉语拼音有利于学生对汉语拼音进行复习巩固;给学生展示“国”字笔顺的方式形象直观,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笔顺;让学生看着国旗识别国家名称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能够使学习变得更有趣;给学生适当奖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些学生对“国”的笔顺展示方式比较感兴趣,他们认为也是练习书写汉字笔顺的好方法。

二、汉字笔画纠正―以“ 月”为例

1、发现问题

笔者曾任教于位于泰国北部清莱府的一所中学,靠近泰国第二大城市――清迈,邓丽君曾经在泰国清迈开演唱会,因此她的歌对泰北地区影响较大,在泰北的大街小巷都时常能听见她的歌声,尤其是《甜蜜蜜》,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吟唱几句,笔者曾经设计过歌曲《甜蜜蜜》的教学并付诸实施,由于学生对她的歌比较感兴趣,所以笔者也设计了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的教学,据笔者了解,这支歌曲也比较受学生的欢迎。

由于学生比较喜欢这首歌,所以大部分学生都会自己把歌词抄写在本子上,由于还没养成正确的汉字书写习惯,所以即便是抄写也会将一些汉字笔画写错:

学生将“月”的笔画“横折勾”直接写成“竖钩”。由于涉及到名词“月亮”,笔者也抽点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月”的拼音与汉字,学生能写对汉语拼音,但书写“月”字时却出现将“撇”写成“竖”的情况,笔者也对其进行了纠正,

2、分析问题

汉字的书写方式与泰文的书写方式差别较大,再加上初级阶段的学生练习书写汉字的时间较少,还没有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所以不仅在笔顺上会出现错误,在笔画上也会出现错误。笔者曾经问过学生会出现缺笔和笔画错误的原因,他们有的回答是由于抄写太粗心,部分学生回答是因为他们学习写汉字的时间较短,练习时间较少,而他们刚开始学习写汉字时就是学习“横”、“竖”基本笔画,所以他们都习惯用“横”和“竖”去“拼凑”汉字,这也就会导致他们将“撇”也习惯性地写成“竖”。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当让学生书写汉字和相应的汉语拼音的时候,笔者很多次都发现学生能够正确地书写汉语拼音,却不能正确地书写汉字,“月”字就是一个例子,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能够根据生词的发音写出正确的汉语拼音,但写汉字对他们来说也比较困难。学生向笔者反映:因为汉语拼音跟英语的音标有很多相似点,他们都会寻找相似点然后进行对比记忆,所以学习效果会好,而汉字与泰文和英文字母差别较大,他们找不到共同点,所以记忆起来会比较困难。

3、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汉字笔画书写错误和记忆汉字形体困难的问题,笔者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这主要是由于汉字形体与学生母语符号系统的巨大差异造成其无法寻找到有效的记忆方法,所以笔者决定帮助学生寻找一种有效记忆汉字形体的方法,学生如果能够记住汉字的形体,那么书写汉字的笔画就会变得相对容易。

泰国教育比较重视对学生画画水平的培养,因此泰国中学生几乎个个都是画画高手,据笔者了解和观察,泰国老师都喜欢让学生在他们的作业本上画画,比如,高中生的英文作业都会让他们在相应的名词和句子旁边用画来表达其意义和场景,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生词和句子,也起到加强记忆的作用。笔者由此受到了启发,也决定通过让他们画画来记忆汉字形体。

汉字也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尤其是象形字,很多象形字的形体都跟图画相似,“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月”的形体就可以用图画表示出来,因此笔者在课后点评学生作业时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月亮,然后笔者在其旁边写出“月”字,并让画画的学生按照所示范的正确笔顺和笔画在黑板上书写一遍,其他学生则在自己作业本上画出月亮并按照示范正确地书写“月”,写完后让学生看黑板的图画和汉字,让其进行对比,并提醒学生“月”字像他们画的月亮一样不是竖直的,而是有“撇”画。

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月”字的笔画和笔顺,笔者还用笔记本电脑给学生播放了“月”字书写笔顺的动画。

三、结语

学生的笔顺和笔画错误在汉字书写中是一个大问题,它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并纠正,但同时这项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教师采用恰当的方法去训练学生,也需要学生自己经过长期地训练以养成汉字的书写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书写笔顺。

书写汉字和记忆汉字形体对于初级阶段的泰国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特点采用一些巧妙方法来帮助学生对汉字形体进行记忆和正确地书写汉字笔画。笔者采用将画画与书写象形字结合起来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其中找到共同点,有利于他们对汉字形体的理解和记忆,笔者认为这也是一种可行性方法。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展示汉字笔顺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书写笔顺。

篇12

关联理论对隐喻的隐含属性的认知过程具有更直接的解释力,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隐喻本身是一种在更广阔的语境中所出现的特殊话语现象;二是就隐喻这种特殊话语现象的本身特点来说,隐喻的含义往往要通过说话人以一种更为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其命题形式和命题态度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直接或是间接的关联,因此听话人不能从中直接提取所需信息,必须通过相关性推理才能获得其真实交际意图,而这种关联需要听话人借助语境用推理才能获得,这是理解隐喻的隐含属性的关键,尤其是要理解某个弱隐含的隐喻,需要掌握有关该隐喻所有的语境信息。

隐喻的隐含属性的矛盾性很重要,这种矛盾性是指句子意义在逻辑上与语境的矛盾性,而隐喻意义是基本语义与语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隐喻往往被定义为通过一个概念来谈论或说明另一个概念。而在隐喻隐含意义的表达和传递中,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通过某种句法手段被并置或等同起来,就形成了一种语义上的错误或矛盾搭配。因此,隐喻在揭示事物的某些特征的同时掩盖另外一些特征,这样就可以赋予该事物以新的意义,即隐喻的运用及隐喻隐含的理解接收其实是一种意义发生冲突和新意义诞生的过程,因此在理解隐喻这种特殊的语用现象时,最关键的就是在看似合理的各种关联性中,抛开原来已被掩盖特征即冲突意义所引发的关联性,找出新生成的符合该隐喻所在语境条件下的真正的关联,也就是交际过程中人们所期待的最佳关联,最终获得隐喻深层的隐含意义,而并非仅仅其表层意义。

二、关联理论视角下隐喻翻译策略

1.隐喻―――明喻(加喻底)和明喻一样,隐喻也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但和明喻不一样的是,这种比较是一种暗示而不是清楚表述出来的,因此这就要求受体用更多的努力去理解其中隐含的联想意义。如果这种可称之为“关联”的联想意义,对于我们来说是明显且熟悉的,那就很容易理解和翻译。然而,由于文化背景、思维习惯和认知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我们会常常很难理解其中的隐含意义。为了取得最佳关联和最大限度减少受体推理所做的努力,译者可以把本体的隐喻翻译成喻体中更熟悉和更容易理解的明喻。一些译者认为,翻译应该尽量按照字面意义,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一些字面易理解的译文往往不是最好 的译文。有时原文作者欲传达的模糊信息也应该体现在译文中,这也与“信”原则相符合。同样的,在隐喻 翻译中,尽管直译通常是有必要的,但把原文的隐喻转换成明喻常常会取得更佳的效果,因为不论从认知方法还是语言范畴方面,这两者都是共鸣的。而且把原文隐喻转换成明喻一个最突出的优点是能保留和原文一样的形象概念,还能避免突然出现的隐喻对读者造成的冲击,因此达到逼真的效果。由此可见,对两个不 同事物相似性进行比较,这作为明喻和隐喻的共同特点,能够在很多情况下使隐喻翻译达到最佳关联。

2.英汉翻译中的隐喻―――隐喻。若翻译小单位的隐喻词语和短语,译者更喜欢在目标文本中用一个相对应的隐喻来代替原文中的隐喻,比如“sit on /ride the fence(骑墙)”,“store of hope(希望之仓)”,“search the needle in the sea(人海捞针) ”和“Our blood boils.(我们热血沸腾)”。如果在原文文化中,一个隐喻包含和目标文化相同或极为相近的喻体,译者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再现原文隐 喻所持有的意象,而且译文读者也不需要打破他们自己的文化来获取最佳关联,因此可以大大减少推理努力。

3. 英汉翻译中的隐喻―――喻底。当译者遇到与原语言的历史、地理和民间风俗等有关的文化特有的隐喻时,像“to be all ears”和“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closet”,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是隐喻和明喻间的转换和不同隐喻间的替换都不能很好的传达原文隐喻的意义或者会给读者增添不必要的麻烦,此时就无法避免地采用意译的策略,也就是忽视原 文意象而直接译出其中的隐喻意义,从而传达更多与原文相关的信息。一些习语、谚语、典故、神话故事和专有名词中所包含的隐喻是很难向外国读者表述清楚的,有的即使解释得很清楚,要引起共鸣也是不容易的。因此,在隐喻翻译中,当遇到表面上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译者可以采取这种实用的翻译策略。

三、结语

隐喻不但是认知模式的一种,也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文化现象,英汉文化的不同,又使英汉隐喻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我们以认知为出发点,通过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对语言形式的内在认知机制进行研究,充分理解其共性与差异,这样才能增强两种语言互译的准确性,促进跨文化交际。从关联理论角度,翻译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认知动态过程,是一种能够传达最佳语境效果和达到目标读者的期望,来作为隐喻翻译有效性的保证。本文介绍和评价了关联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并分析了最佳关联在隐喻理解和隐喻翻译中的应用。而翻译本身主要是一个语用概念,语用翻译不仅涉及语码的转换,而且译者要依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因此,译者的任詹坏要解决文本中的语言问题,而且更要高度地重视文本的语境问题。

参考文献:

[1]从文体功能看语言变异的翻译――比较《围城》一封家书的两种译文[J].张文涛,刘继华.外语学刊.2005(02).

[2]直接翻译――关联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J].张春柏.中国翻译.2003(04).

篇13

很多初中汉语教师的课堂提问比较随意,往往是想到什么就提问什么,并且问题的内容也没有明确的针对性以及目的性,这必然会使得课堂提问缺乏实用性,不能满足学生提升汉语水平的实际需求。

2.课堂提问多且无逻辑性

有些初中汉语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存在误区,常常会认为课堂的提问越多越好,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上也出现许多与实际相脱离且没有提问价值的内容,最终导致教师的提问与学生实际脱离,使得教学过程中接二连三地出现问题,并且大量的提问也常常使学生来不及思考,这样一来浪费课堂提问时间,二来不利于学生汉语能力的提升。

3.提问后未能及时进行评价

课堂提问结束后,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就会使课堂提问的引导作用降低。初中汉语教学中,教师因为设置了大量的问题,因此常常会出现学生回答上一个问题后,直接判断学生回答的对与错后,就接着进行下一个问题的提问,这样就会导致课堂提问变得被动,失去了师生互动的乐趣。

二、提高初中汉语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及有效性

1.巧设问题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为使课堂提问达到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目的,教师在提问时应掌握一定的技巧。首先,教师应巧妙选择提问的角度,在变化中进行提问的创新。提问应尽量避免概念化、单一化,并且问题不能始终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方面打转,而是理论结合实践,并采取新颖的提问方式,使问题更加形象,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其次,初中汉语课程中的有些内容看似比较平常,但是其意蕴却往往比较深刻,此类文章的课堂提问中,教师应善于从无疑中找出疑点,以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最后,教师应提出一些具有矛盾冲突的问题,这是因为学生往往对与自己的认知相矛盾的问题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及好奇心,教师如果能够抓住课本中本身存在的矛盾,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2.问题的难度应适中

问题的难度适中,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不会陷入提问无用的尴尬境地,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就会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然而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存在两种极端的状态,一种是比较容易的,没有探究性;另一种是比较难的,问题的涉及面较广,学生往往无从下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就应该根据课程内容,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生活经验、教学的范围进行界定,因为生活化的问题既不会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也不是简单的动动大脑就可以得出答案,而是需要掌握问题的思维方向,采取层层递进的思维方式,才能逐渐深入到问题的中心,从而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不断掌握课文的重点以及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