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疾病护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治疗方法
2.1治疗药物前列地而脂微球载体制剂(凯时),10ug/支,保存条件0~5℃。
2.2用法将前列地而脂微球载体制剂10ug溶解在1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注射,每天一次,连续用药14天为一疗程。
3治疗结果
3.1观察指标
3.1.1间歇性跛行的行走距离,每增减100米为一级。
3.1.2静息痛,分无痛、较痛、很痛、难忍疼痛四级。
3.1.3溃疡面积以长径*短径为测量标准。
3.1.4皮肤感觉按无痛、麻木、麻痹三级。
3.1.5踝/肱指数通过多普勒测得的踝动脉和肱动脉的血流量比值。
4最终疗效评价标准
4.1各观察指标的疗效评定标准(见下表)
表各观察指标的疗效评定标准
4.2最终疗效评价标准
4.2.1显效五项观察指标中至少一项达Ⅳ级,其他都不低于Ⅲ级。
4.2.2有效五项观察指标中至少一项Ⅲ级,其他都不低于Ⅱ级。
4.2.3无效五项观察指标至少有一项达到Ⅱ级,其他都不低于Ⅰ级。
4.2.4恶化五项观察指标中有一项达到Ⅰ级。
5治疗结果
5.1结果显效3例(占16.7%),有效12例(占66.7%),无效3例(占16.7%),本组总有效15例(占83%)。
5.2副反应全组未观察到严重静脉炎、头痛等副反应。在注射过程中,有8例主诉注射部位有疼痛感,其中3例于注射后出现血管段微红、轻压痛,分别于注射后2、3、5小时后体症消失。
6护理
6.1使用本药的护理
6.1.1本药为前列地而脂微球载体制剂,故应冷藏保存,但应避免冷冻,宜注意冰箱中的温度和放置位置。
6.1.2报道本品偶见过敏性休克,首次注射前应测量病人的血压,同时准备抢救药品,注射液静脉注射时应缓慢,随时询问病人主诉感觉,发现不适和异常,应立即停用,进行观察和处理。
6.1.3由于本制剂对血管内壁有一过性刺激,有时会出现注射部位血管疼痛发红、硬块、瘙痒等症状,故注射后应用生理盐水滴注,以减轻对血管壁的刺激。
6.1.4本制剂注射时,应避免与其他药物混合,尤其是血管增容剂(右旋糖酐、明胶制剂等)混合,以免影响药物的疗效。
6.2观察项目的护理
6.2.1皮肤溃疡面的观察本组采用照相对比测量,故原则上将最大的、最容易拍摄的溃疡作为观察病灶。每日进行创面护理,以免继发感染,影响疗效结果观察。
6.2.2病情观察和护理使用本制剂曾有过加重心、肺水肿,使眼压增高、胃肠道出血、口腔炎等症状,故应加强对心肺功能、消化系统等方面的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副反应症状。
6.2.3加强血栓方面的护理定期进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聚集情况、血脂、血糖、肝功能和尿糖、大便隐血等实验室检查,及时发现异常,判断与本药是否有关。
6.2.4某些药物的使用影响药效故在护理上应积极配合医师,防止使用对血液凝固织容系统、血小板功能影响的药物以及血管扩张药、对微循环有影响的药物,前者如噻氯吡啶、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潘生丁、华法令、肝素、尿激酶等。后者如已酮可可碱、激素、氯贝特、吡醇氨酯、硝酸脂、烟酸类、细胞色素C、右旋糖酐类等。
6.3心理护理
6.3.1用药前对病人的心理护理本药为一种新型的血管扩张剂,除疗效外,尚存在一定的药物副反应,故在使用前,应详细阅读说明书听取医师对药物的介绍,掌握使用特点和有关知识。本药品作为对慢性动脉闭塞症引起的四肢溃疡及微小血管循环障碍导致的四肢静息痛治疗药物,应向病人及家属作较详细的介绍,说明某些病例用药后无效的可能,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反应,解除病人的焦虑、恐惧心理,使病人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中接受治疗。
6.3.2治疗过程中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对不同病人对新药治疗的不同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诱导,大部分病人往往看好新药,而忽视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部分病人有时对新药作为试验对象而存有疑虑,对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一切细小现象均疑及与使用新药有关,故主诉甚多。我们应针对不同病人的特点,细致了解病人的心态,然后给予启发和解释,以区别是否属药物反应,必要时与专题负责医师联系。
6.3.3疗程结束后对病人的心理护理为进一步提高对慢性闭塞性疾病的治疗质量,治疗结束后对显效病例的鼓励,对有效病例嘱咐保健事宜,以进一步巩固疗效,对无效病例的心理安慰,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7讨论
随着血管外科的发展,下肢动脉缺血症不断地被医务人员研究和解剖,文献报道目前疾病在我国以每年60万的数字在递增,其中有5%~6%的人被迫截肢。由于目前盛行的内膜剥脱术和旁路转流术远期疗效尚不满意,因此,血管扩张剂、血小板凝集抑制剂、微循环改善剂等药物不断被开发应用,其中前列地而近期被探索试用。可是静脉应用该药经一次肺循环约80%~90%失活,推广动脉用药方法,技术要求高,不易推广。目前有静脉一次性给药的方法,但剂量增加了4~8倍,伴之血管红痛、全身发热、腹泻、肝功能损害副反应骤然增加,且药物选择性差,即只扩张正常血管而缺血组织血管不扩张。
前列地而脂微球载体制剂将药物包裹在脂微球中,采用0.2um的脂肪微粒,既具有了靶向作用(在病变末梢血管部位集中释放),又防止了肺代谢的失活,注射用量可大为减少,缓解了静脉注射的副作用。本组18例,有效率达83%,而无一例出现肝功能损害等毒副反应,而减轻静息痛则更为明显,缩短了间歇性跛行距离,促进溃疡面的愈合。在治疗过程中,准确的授药技术,做好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和各项指标的观察护理,对保证顺利完成治疗和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篇2
1.3采用方法采集时尽量避免家属在场观看,以免新生儿哭闹引起家属紧张不安,无形中又增加了护士的压力,影响采血的成功率。运用足底定位斜刺采血法,新生儿沐浴后,将新生儿平卧,操作者左手推住新生儿左足,暴露足底,右手轻轻的按摩或热毛巾敷足底采血部位,使其自然充血。用75%酒精棉签消毒采血部位待干,右手持采血针沿新生儿足踝外侧向足底外侧缘做垂直线,此线与足底外侧缘交界为采血点,沿此点进针,针头与皮肤呈40°~45°斜刺进针,深度0.5~1.5mm,不要用力挤压,血液很快涌出聚成血珠,使血自然渗透至滤纸背面,血斑标本合格。
2结果
2.1一针成功率采用足底定位斜刺法,一针采血,血量渗透均匀,血斑直径≥8mm,定位斜刺采血法100例,一针成功99例,成功率99%。
2.2穿刺点止血时间采血后用消毒干棉签轻压取血部位使其止血,止血法平均(5±7s),通过对100例筛查新生儿进行比较:
3采血时的注意事项
3.1采集时尽量避免家属在场观看,以免新生儿哭闹引起家属紧张不安,给家属必要的解释,劝其不必紧张,采血不会给新生儿造成身体大的伤害,采血前必须带口罩、帽子,按正规化洗手,采用一人一针,操作前后进行空气消毒,30分钟后方可操作,同时要严格三查七对,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3.2调节室温28-30℃,当室温过低,新生儿因四肢寒冷,血流缓慢不畅,因局部血流量不足而导致采血失败。室温过高,新生儿大量出汗,因汗液中含水分99%,固体成分不到1%,大量出汗可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流量不足,血液粘稠度增高会使外周阻力增大,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流至局部的血流量仍缓慢不足,造成采血斑过小,而且血滴到圆圈内迟迟不渗透,严重者可导致凝固而需重新采血。
4护理体会
4.1此法采血一针成功率高足底定位斜刺采血法,斜刺进针的部位为足底浅静脉收集足皮静脉网,汇入足背外侧缘静脉处。穿刺点为浅静脉汇聚点,血量丰富,出血快,对滤纸片渗透好,渗透均匀,又由于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脂肪层组成,常规“直刺法”易入皮过深,针头易到达皮下脂肪层,此层血管相对较少,血流欠丰富,用力挤压易挤出脂肪颗粒,是导致采血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定位斜刺采血法位置更精确,效果更好。
4.2操作简便易行,效率高,足底定位斜刺采血法不采取任何辅助工具,定位准确有效,避免了针刺过深及反复穿刺,大大缩短了采血时间,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4.3对新生儿及家属的影响足底定位斜刺采血法只需轻轻挤压,血斑标本即可合格,有效地降低了因血量少而反复用力挤压所致新生儿长时间哭闹及家属紧张心理,同时穿刺后止血时间并不延长,降低了新生儿痛苦,家属易于接受。
5讨论
篇3
不同雾化时间家庭雾化有效率的比较,见表1。不同雾化时间患者依从性情况的比较,见表2。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对象中,有1例发生口疮,发生率为1.39%;有2例发生声嘶,发生率为2.78%;所有研究对象均未出现皮疹。研究对象发生各类不良反应3例,总发生率为4.17%。
3讨论
篇4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基础护理,试验组患者接受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基础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用药护理。在患者治疗过程中,由于经常服药,容易产生厌恶感,可能发生不吃药、自己减少药量的情况。由于无法遵从医嘱服药,因而很难达到治疗目的,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病情的改善。护理人员要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向患者说明不按时服药的后果,引起患者的重视。(2)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神经内科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后遗症的几率较大,致残率较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协助患者进行神经功能锻炼。药物治疗结束后定期到医院复查,还要向患者普及神经内科疾病的相关知识,让患者认识、了解疾病,掌握疾病的预防、治疗方法,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心理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保持良好沟通。许多患者由于疾病产生伤感、抑郁、烦躁、孤僻、易激动等不良情绪。对此护理人员要耐心与之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解答患者疑问,尽量帮助患者消除顾虑,配合治疗。(2)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患者初入医院时,容易产生陌生感和焦虑感,护理人员及时主动与患者接触,真诚地与之交流,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建立信任感。同时主动向患者介绍医院情况、治疗方法等,消除其心理顾虑,自觉配合治疗。(3)争取家属配合。在治疗过程中向家属进行宣传教育,普及疾病知识,避免患者受到不良外界刺激,争取家属的配合,加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4)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病房的环境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起着巨大作用,适宜的温度、湿度,良好的通风,柔和的光线,干净的床单、被褥都会让患者感到温馨和舒适,有助于患者康复。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共设20道题,每题分值为1~5分,最终得分>80分视为非常满意;60~80分视为比较满意;<60分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等级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篇5
1.1.1给予良好的病房环境:周围环境是诱发精神病患者发病的重要外界因素,因此提供舒适、安全的病房条件是预见性护理干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护理人员要以极高的洞察力随时观察周围环境,消除一切会引发暴力的不确定因素。首先,根据患者教育背景及病情轻重安排房间,对于病情不易控制、暴力倾向严重的患者要给予单人病房;其次,要定期对病房进行卫生清理,保证房内安静、无其他无关人员,走廊内无吵闹、喧哗声;同时,还要严格实行危险物品管理制度,清除病房内能作为暴力攻击的物品,若发现室内物品、门窗有损坏要及时维修,并做好防护。
1.1.2提高有关暴力行为的心理护理: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仔细查阅患者病例,详细评估患者病情,并掌握其易诱发暴力行为的自然因素,严密监控患者行为以及心理变化,这有利于预见性护理的实施。日常接触时,要以友善、和蔼的态度,真诚、耐心的行为感化患者,使患者消除戒备心理,自愿接触护理人员实行进一步沟通;同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准确的预测患者需要,满足其合理要求,让患者体会到舒适的生活条件,减少不良情绪及暴力行为的滋生。通过观察患者,护理人员还要快速掌握患者出现暴力行为的先兆,如突然击打物体、握拳不放等,并随时记录其行为变化,为预防各种暴力行为的发生做好充足准备和紧急预案。
1.1.3适当丰富患者住院生活:长时间独处及单调的生活不利于精神疾病患者病情的控制,甚至可加重病情。所以,护理人员可为患者提供适当的娱乐活动,并全程陪伴、给予相应奖励,用以分散患者注意力,提高患者生活乐趣,减少紊乱行为和暴力行为。但要注意活动的量及度,若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停止,并针对其行为采取有效的疏导措施。
1.1.4掌握控制患者情绪的护理技巧:给予冲动早期有效的安慰护理,可诱使患者离开发病环境、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因此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控制患者情绪的技巧,根据先兆症状给予预见性的护理干预。在察觉发病先兆时,首先要给患者营造一个放松、安静的环境,同时面带微笑并平视其双眼,使患者感觉自己处于一个平等、祥和的社会,用以消除其紧张情绪;然后,用和蔼、平实的语气同患者沟通,鼓励其吐露心声,并持有同情态度,使患者不良情绪得以发泄,同时找到倾诉的对象,有利于减轻其激动程度,降低暴力行为的发生率;还要授予患者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对于控制良好者可给与适当物质奖励,提高其战胜病魔的信息。
1.1.5加力行为发生过程中的护理:若实施有效治疗及护理后,患者仍有暴力行为,护理人员还要给予针对暴力的护理措施。因此,要预见性的掌握控制及约束患者暴力行为的措施,同时学会自我保护。患者如发病出现暴力行为,在确保人员安全的情况下,护理人员要以大胆冷静的态度处理现场,时刻同患者沟通,制止其暴力行为。对于口头劝说无效,仍在实施暴力行为的患者,要注意转移其注意力,在必要时对患者实行约束,并隔离到安静房间,将其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
1.2护理效果评定标准
将护理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其中显效:患者精神疾病症状得到改善,护理期内未见暴力行为或出现暴力行为后得到显著控制,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有效:患者出现暴力行为的频率减少,出现后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较护理前有所提高,但不及显效;无效:患者精神疾病未好转,再刺激情况下依旧出现暴力行为,生活质量较低。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及有效率的总和。
1.3统计学处理
评价观察组及对照组的护理效果,并记录相关数据。应用SPSS19.0完成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取t检验,计数数据应用卡方检验(χ2),求出P值。若有P<0.05,说明两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显效37例(60.66%),有效18例(29.51%),无效6例(9.83%),总有效率90.17%;对照组:显效25例(40.98%),有效19例(31.15%),无效17例(27.87%),总有效率72.13%。对两组数据卡方检验后,得χ2=7.610,P=0.022。表明P<0.05,说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数据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男性暴力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极大,好继发于精神方面的疾病,如不加以控制,将严重威胁患者家属及社会人员的生命安全。临床上除强调有效的治疗方式外,高效的护理措施也必不可少,一般的护理措施包括医院常规护理、遵医嘱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但这些方式对于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来讲并不足够,因此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干预,用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率及对社会的危害程度。预见性护理干预包括:
①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病房条件,消除诱发患者发病的外界因素;
②积极地与患者沟通,掌握患者的生活习性及心理、行为变化,并适当提供文娱活动,转移其注意力,使其感受到社会生活的温暖和乐趣;
篇6
特需病房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应运而生的一个特殊病房,是医院为满足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特殊群体病人对医疗护理较高要求而专设的病房。所收住病人有外宾、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有外资、合资企业的白领阶层,也不乏有一定经济实力并有特殊要求的病人,相对于国内一般社会阶层来说,在总体上,所收住对象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较强的经济支付能力,较高的文化层次。
1.2环境要求
病房应有较好的适合病人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如:宽敞、独立成套、清洁整齐的病房,良好的生活娱乐,通讯联络设施,可随时提供医疗监护设备、专家的随访,并考虑到病人的特殊要求,提供必要的包房和会客室等。
1.3技术要求
1.3.1全科性综合病房
由于收治病人病种的多样性,包括血液、肾脏、消化、心血管内科、泌尿、血管、普外科、神经内外科、妇产科、小儿科、骨科、眼耳鼻喉科、皮肤科等,医疗护理涉及多科室,具有综合性。
1.3.2全面的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
努力满足病人和家属随时会提出的一些特殊要求,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健康指导。因为这些特殊群体有选择治疗医院的自由,对所患疾病有一定的认识,比较注重个人治疗需要的特殊性和保健指导,在医院的选择上注重适合自己疾病治疗的医疗护理质量和特色服务。因此特殊病房的建设只有在医疗护理服务方面保持优良传统,并不断进取,努力创造新的特色,才能提高信誉,增强竞争力。
1.4病房应具有较强的人文氛围病房管理中既要严格执行医疗护理,有关外事,干部保健等制度,又应更多地为病人着想,适应他们的需要,为病人的治疗创造较为宽松的条件和文化氛围,如在文化生活、外出活动、病人伙食、来访接待、家属陪伴、代办事宜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二、特殊病房护理特色
护理服务是病房重要的基础工作,特需病房更应努力满足病人对医疗护理高质量,广泛多样的需要,提供最佳护理,在创造护理服务特色上下功夫。
2.1全科护理
全科就是护理服务工作除了有一些常规的、共性的基本内容外、还应有各专科疾病的一些特殊的技术要求和一定的特色服务。要求护士在业务技术上下功夫,要严格认真贯彻医嘱,既要踏踏实实地做好常规护理工作,又要努力对患有不同病种的病人特殊的护理要求落实完成好,增强护理本身应有的实力,使病人对病房的全科护理建立起一种时时在在的信任感。由于特需病房收住对象的特殊性,病种复杂多样性,且各专科无固定医生在病房内,有时患者病情来势凶险,时间紧迫,着无疑给给护理服务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和一定的难度,但也最能体现护理质量。有一位香港百岁老人,因糖尿病并发严重感染、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大出血、机体因严重失血而致肾功能损害,脑组织缺氧,全身皮肤由于重度失血营养循环障碍而致褥疮等,对这位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高龄病人,全科医护人员共同配合抢救,经70天治疗护理,病人终于康复出院。
2.2全程护理
全程就是从病人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中要尽可能通过我们的护理服务让病人得到身心两方面优质护理,除了做好病人入院、特殊检查、手术前后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外,每位护士对所负责病人身心问题要了如指掌,不放过病人治疗过程中病情变化,使病人与病房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乐于接受治疗,增强治疗信心。护士应做到任劳任怨,冷静地对待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的种种情况,善于观察进行心理分析,耐心做好相关工作,以情动人,以诚感人。如从病人入院时的接机服务甚至是外籍病员不治而亡的尸体托运回国等系列服务就是全程护理的一个缩影。
2.3全方位护理
全方位护理是既要为患者,也要为其家属;既要在患者治疗护理过程中,又要在其非治疗过程中;既有涉及院内,也有涉及院外等的各项联系服务,都要努力尽可能地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方便、指导,及时解除后顾之忧,满足一定文化需求。由于病人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担任着不同社会角色,对所患疾病有不同的认识,对医疗、护理水平有不同的需求,文化差别形成了人们在观念和意识上的区别,因此我们在护理服务中应注重病人的社会性,注重多元文化在护理服务中的体现,以现代先进护理观和技术为指导,以病人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贯彻整体护理思想,为病人提供多方面、多层次、全方位、高水平的护理,如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导医、导购、导游、做礼拜、参观寺庙等信息。
2.4护理服务艺术
由于特需病房所收住对象的特殊性,面临这样一些经济富裕、社会地位高的群体及面对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怎样开展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经过多年护理服务实践与研究,形成了“不、情、忍、乐、全、换”六字服务艺术。“不”即不断提高对病人及家属说一个不字,想方设法解决所提出的困难和疑问。“情”即真情相对,情义无价,以情动人,以诚感人。“忍”即对过分要求,挑剔的病人,忍让在先。“乐”即千方百计让病人得到满意、快乐。“全”即提倡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换”以心换心、换位思考,以适应不同层次病人的特殊需求。几年来,由于护理特色的形成,使病人满意率100%,病人周转率快,病人入住率逐年增加,与历年同期比较:1998年较1997年增加30%,1999年较1998年增加70%,1999年较1997年增加了120%,连年来,特需病房多次获得市级“三八”红旗集体、“巾帼文明岗”、卫生系统“共青团号”、市“十佳特色班组”等光荣称号。
三、体会
篇7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999年12月~2000年10月上海市孕肝监护中心共收治孕妇211例,年龄最大40岁,最小22岁,平均27岁,高龄产妇(≥35岁)15例。其中放弃妊娠15例,顺产87例,占44.3%;产钳助产3例;剖宫产106例,占54.08%(106/196)。产褥期5例,妊娠剧吐10例。共分娩新生儿202例,双胎6例,死胎4例,孕妇死亡2例,其中伴有肝肿大31例,脾肿大37例,肝脾肿大51例。
1.2病因分型见表1。表1妊娠肝病病因分型(略)
1.3主要并发症见表2。表2妊娠肝病主要并发症(略)
1.4几种严重并发症的病因分析见表3。表3几种严重并发症的病因分析(略)
1.5肝病孕妇与正常孕妇的产后出血率比较见表4。表4肝病孕妇与正常孕妇产后出血率比较(略)注:P<0.05,差异有显著性
2产妇护理
2.1产前监护正常妇女妊娠时,肝脏负担加重,尤其晚期,这是生理性的。当妊娠出现病理性肝损时,容易发展成重症肝炎或暴发性肝衰竭。1993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院资料指出,晚期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者,其中10.6%为重症肝炎[2]。本资料显示重症肝炎占6.63%(13/196),与护理、治疗水平增高有关。乙肝孕妇的流产、早产、死胎、死产、新生儿窒息率及新生儿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产妇[2],见表3。本资料显示乙肝孕妇的早产、死胎、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69.3%、75.0%、57.0%。因此,产前监护尤为重要。
2.1.1肝功能轻度受损的患者应卧床休息,补充足够的营养,做好心理。据资料报道[3],正常孕妇有45%伴有不同的心理症状或神经系统症状,如焦虑性状态、抑郁性状态、强迫性症状等。通过对本组患者调查发现有64.5%(136/211)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状,尤其是乙肝患者或合并乙肝的患者94.8%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状,见表3。主要为担心胎儿发育、疾病的传染性及自身疾病的预后。我们在积极治疗肝脏疾病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存在具体情况,采用解释、疏导的方法,告诉患者目前对小儿免疫预防有很好的方法,有效率达95%以上。运用心理学知识,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及母体肝病的恢复。
2.1.2病情危重、黄疸较深以及伴有胆汁淤积的患者除重视心理护理外,应重点观察病情变化,监督低蛋白饮食,给予低脂、高糖类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以补充所需营养。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消耗。准确测量、记录血压、呼吸及出入量和大便情况,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性报告医生。
2.1.3晚期妊娠预产期前1~2周,常规应用VitK1以预防产后出血,对病情严重和并贫血者及时补充凝血药物,纠正贫血。晚期妊娠伴有宫内窘迫征的孕妇,应每2h监测胎心率,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伴有其他合并症者应对症监护。
2.2产后护理孕肝患者应严格做好消毒隔离护理,分娩时,使用一次性备皮包和一次性塑料膜垫,使用后打包焚烧,产床用0.5%过氧乙酸溶液擦洗,有布类污染,用1∶40金星消毒液浸泡5~10min后,送清洗房处理。产后加强营养,进清淡、易消化、丰富维生素、高蛋白质的食物,少量多餐,以补充消耗。
2.2.1产后出血的护理见表4。本组孕妇伴有肝病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4.18%,明显高于正常产妇12.7%[4]。经χ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所以对本组患者临产前应积极纠正并发症,改善凝血功能,纠正贫血,常规备血。产后严密观察阴道出血的量及恶露情况,及时给予止血及缩宫剂。对大出血者,应严密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
2.2.2剖宫产术后护理伴发肝病的孕妇提倡实行剖宫产术。本组孕妇剖宫产者106例,占54.08%,所以应做好剖宫护理。孕妇病室每日紫外线消毒,病床用1∶40的金星消毒液擦拭。严格饮食卫生,手术刀口每日消毒2次,常规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2.3合并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患者应按肝昏迷及肾衰护理。
3乙肝的免疫阻断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的40%~70%将成为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5]。而HBsAg及e抗原均为阳性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造成婴儿感染率更高,几达90%~100%。婴儿感染后除成为携带者外,部分可发展成肝炎,甚至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5]。HBsAg阳性母亲在分娩过程中使婴儿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6]。这是由于母血中的HBV在分娩时可经胎盘创面进入胎儿血循环或由于母血及阴道分泌物使婴儿破损的皮肤与黏膜受染,也可能因婴儿吞咽母血及阴道分泌物而经胃肠道受染。此外胎内传播为另一途径,但仍以前者为主。产后母婴的直接密切接触也是使婴儿受染的原因之一。有资料报告高危儿童的免疫失败,未经产前阻断者高达20%左右。所以现在提倡产前孕期28周起给携带HBV孕妇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400u(HBsAg、HBeAg及HBV-DNA阳性者注射400u)每4周1次,直至临产,至少3次,这样使宫内感染率可以下降8%~10%,新生儿出生16h内肌肉注射HBIG100u或200u,2周时再肌内注射1次。满月接种酵母重组乙肝基因疫苗5μg,此后2个月龄及7个月龄重复接种共3次(即1、2、7程序)。这样的产前、产时、产后阻断措施,可使HBV母婴传播阻断率达到95%左右的免疫阻断效果,是目前最高的免疫保护措施。只要很好贯彻母婴免疫阻断措施,则在1~2代之后,我国就可以基本控制乙型肝炎的流行。
4结论
妊娠合并肝病的病因复杂,以乙型肝炎为居多,占55.45%。并发症多,精神心理障碍占64.45%。在乙肝病因中占94.8%,乙肝孕妇的早产,死胎,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69.3%、75.0%、57.0%。产后出血在孕肝患者中占34.18%差异有显著性(P<0.05)。重症肝炎占6.31%。临床通过合理的饮食护理,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细致的护理工作,正确的乙肝免疫母婴阻断,可以明显减少妊娠肝病的并发症,控制乙肝病毒在新一代继续感染。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1.
2郑怀美.现代妇产科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211-212.
3临床产科学编委员.临床产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6.
篇8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如妥善固定导管,保持气道通畅,严格无菌操作等。集束化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集束化护理管理:成立集束化护理小组,小组人员由EICU主任医师,护士长,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组成。组员查阅有关预防非计划拔管的文献,并以指南和循证医学为基础,设计出人工气道病人的治疗护理方案,具体方案如下:
1.2.1加强人工气道管理
合理气道的湿化,维持呼吸机湿化器温度50℃,吸入人体的温度为37℃;使用温湿交换装置湿化气道;采用适时吸痰技术;使用密闭式吸痰管进行吸痰;气囊压力保持25cmH2O~30cmH2O;妥善固定病人的气管导管。
1.2.2病人管理
为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将病人的床头抬高30°~45°。
1.2.3肢体约束管理
有资料显示因约束问题导致拔管的患者占总拔管人数的51.16%。对于昏迷、烦躁、麻醉未清醒的患者,给予及时的约束,约束的肢体应处于功能位,约束时应松紧适度,以能放入一指为宜。加强巡视,每2h放松约束带一次,避免局部皮肤磨损、血运不佳等情况。
1.2.4镇静管理
对于插管时间长及躁动、有强烈拔管倾向的患者,遵医嘱使用右旋美托咪啶作为镇静剂,应用Ramsay镇静评分3分~4分为宜;在评分的基础上调整镇静药物的剂量。
1.2.5人工气道的风险评估
掌握非计划拔管的评估技巧。责任护士应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并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心理状况、镇静指数、约束情况,定时观察插管深度、固定情况、气管插管的气囊是否漏气、约束的可靠性等,以便及时发现和阻止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现象,确保患者的安全。
1.2.6有效的沟通
加强护患沟通,减轻病人插管的不耐受,采用非语言交流。护理人员应向清醒患者解释气管插管的目的、作用及自行拔管的危害性;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意外脱管、肺部感染、医疗纠纷及机械通气时间、住院费用、住EICU的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两组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2.1集束化护理干预可降低人工气道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医疗纠纷发生率
本研究显示,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后,集束化组病人的意外拔管率、肺部感染率、医疗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值<0.05)。说明集束化护理干预可降低人工气道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医疗纠纷发生率。这可能是集束化护理干预是一种全面的主动的预防措施。在集束化护理实施前,集束化护理小组成员查阅了有关预防非计划拔管的大量文献,制定出护理措施。并集中学习集束化护理理念、具体的操作方法及意义等,培训后进行考核。在实施过程中,集束化护理小组通过动态的观察,掌握本组病人现存或潜在的危险因素,提出以下解决的护理问题:人工气道管理、病人、肢体约束、病人的镇静、人工气道的风险评估及护患有效沟通,然后查找资料,寻找循证依据制定护理干预措施,因此,集束化护理干预与传统的护理措施比较,更具有目的性。如实施妥善固定、有效的使用约束带和镇静、气道正确的风险评估及护患有效的沟通相结合,使非计划拔管率降低。
篇9
1.2方法
1.2.1抢救措施
①吸氧:为患者提供高流量吸氧,在吸氧过程中采用抗泡沫剂将肺泡内泡沫清除。②吗啡:起到一定的镇静效果,同时减轻心脏负荷,舒张小血管。③使用利尿剂:发挥拓展静脉、利尿的功效,减轻肺水肿症状。④使用血管扩张剂。⑤使用洋地黄制剂。⑥氨茶碱:发挥正性肌力、解除支气管痉挛、利尿、扩张血管的作用。
1.2.2护理措施
1.2.2.1心理护理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患病突然,变化迅速,病情危急,使得患者高度恐惧,产生紧张甚至消极悲观的情绪,不配合相关治疗和护理。护理人员应留意观察患者,适当抚慰,如果患者出现不良情绪,护理人员积极主动与其进行交流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构建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医患关系。护理人员在抢救过程中不得慌乱,沉稳操作,降低患者和家属的紧张情绪。
1.2.2.2吸氧和心电监护
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心电监护和持续高流量吸氧。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功能损伤严重,使得组织严重缺氧,如果患者血氧饱和度低于95%时立即提供高流量鼻导管吸氧(6~8L/min)。病情严重的患者给予面罩加压给氧,给氧时留意乙醇湿化情况,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该降低乙醇浓度。如果患者同时出现氧气和二氧化碳时,需要进行低流量持续给氧。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律失常并发症,遵照医嘱进行全方位心电监护,动态监测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现象。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危急,变化多端,需要进行动态监测,有助于治愈急性心力衰竭。
1.2.2.3用药护理
①吗啡:采用时需要留意患者是否出现血压骤降、恶心、心动缓慢、呼吸不畅等。有颅内出血、呼吸衰竭、神志模糊、慢性肺疾病、休克、低血压患者不得使用。②氨茶碱:室性心律失常、休克、低血压、猝死等均为不良反应,在这种情况下静脉注射必须缓慢,将0.25g氨茶碱溶入到40mL质量浓度为0.5g/mL的葡萄糖液中,并必须将静脉推注时间控制在15min内;氨茶碱具有增加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因此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者不能使用,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时需要减轻剂量。
1.2.2.4与日常活动指导
大多数患者都是急诊住院,病情危急,发病时尽量卧床,采取半卧位缓解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尽力帮助患者清洁皮肤、进食服药、洗漱、排便、日常护理,并与家属一同帮助患者翻身,避免出现并发症;危急症状逐渐消失后鼓励患者进行适当锻炼。住院治疗过程中必须食入刺激性小、易消化的食物,不得摄入钠盐,预防低钠血症的出现。
1.2.2.5出院指导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大多数都还需要做好出院指导,指导内容包括药物、运动、饮食等方面,引导患者及家属了解有关发作诱发因素,避免急性心力衰竭复发。
2结果
68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抢救成功,6例死亡,抢救成功率为91.18%。同时,68例研究对象中30例非常满意,16例比较满意,14例满意,不满意8例,护理服务满意度为88.23%。
篇10
内瘘术后,最关键的护理是观察术肢切口部有无血管杂音,如无应考虑血栓形成,要及时报告医师采取措施;同时,伤口敷料包扎不可过松或过紧,过松则可能导致伤口渗血多,过紧则会导致内瘘封闭,笔者的体会是包扎后绷带可勉强插入一个小指头为度,且可闻及血管杂音;经过精心护理后,一般10天左右可拆线,拆线后应鼓励患者多做术肢的活动,增加血流量,促进内瘘成熟。6~8周后,内瘘静脉扩张,管壁增厚,即可正常使用。
2内瘘的穿刺护理
2.1严格无菌操作,提高穿刺技术,确保一次成功进行穿刺时,操作护士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内瘘感染,因一旦感染,轻则进行抗感染治疗而暂停使用内瘘,导致病人痛苦增加,重则内瘘闭塞甚至导致病人的菌血症或败血症,危及患者生命,增加医患纠纷;同时,操作护士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穿刺技术,我们的经验是,持针手握紧穿刺针翼片,另一手固定内瘘血管,快速刺入内瘘后放平针头再调整进针深度,这样病人痛苦较少,不紧张,反应很好;新进护理人员我们一般要求其先观摩2个月以上,再通过模拟穿刺考试合格方可在内瘘条件好的病友进行首次穿刺,如一次不能成功则更换资深人员。
篇11
1.3护理严格按照本院对入院患者制定的医护条例执行。
1.4结果经过我院科学积极的治疗和护理,15例患者临床治愈;3例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随访发现心脏进行性增大或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减弱;2例死亡。对我院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后发现,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护理上,许多问题应引起心内科医护人员的关注,其治疗和护理应当具有规范性,科学性,下面就这个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2护理干预
随着整体护理的逐步实施和完善,护士在疾病控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完善相关护理,对提高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病人的康复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2.1一般护理嘱咐患者平时应该注意休息,这是减轻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的有效措施。急性期必须卧床休息,无并发症可卧床休息一个月,合并心力衰竭严重者可休息6-12个月,直到症状消失,心脏功能恢复正常。症状好转后方能逐步起床活动,室内应保持空气清新,注意保暖。
2.2饮食指导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进食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物,避免着凉、腹泻等情况发生。禁食刺激性食物,禁烟酒,对心力衰竭的患者还要注意低盐饮食。
2.3心理护理心肌炎患者病情轻重不一,易出现两种相反的心理状态:一种认为自己症状不重,掉以轻心。忽视休息治疗;另一种缺乏信心,产生悲观恐惧情绪,因此,医务人员当向病人做有关本病的常识介绍及各种使用仪器的必要性。使之能正确对待疾病,消除焦虑急躁的情绪,保持健康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4合理用药在急性期应用促进心肌代谢的药物,如ATP、辅酶A、肌苷、1.6-二磷酸果糖等药物静脉滴注。用药原则谨遵医嘱。
2.5病情观察医护人员应定时给患者测量体温、脉搏,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呼吸频率等方面的变化,以及时判断有无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少数患者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病的同时还有其它疾病或症状,在治疗过程中难免遇到突况,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报告医生,以便于采取相应的护理。
2.6出院指导嘱咐患者出院后合理休息、适当锻炼、加强营养、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3护理体会
绝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经及时的治疗和科学的护理后是可以治愈的,但由于误诊或护理不当而引起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发展到扩张型心肌病,最后心功能不全猝死。因此护理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时应首先熟悉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病程及愈后的相关知识,应强调一般护理,加强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分散或转移其注意力,患者更应重视皮卧床休息,减轻心脏压力,劳逸结合以及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配合综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冯冲,陈国伟.病毒性和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9,26(5):196-120.
[2]赵建萍.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J].中医药研究,2001,17(4):33-34.
[3]陈怀生,温隽珉.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治及相关问题[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6):510-512.
篇12
1.2病案讨论
教师对讨论内容和结果在进行整理、总结、分析之后,联系相关学科知识和基础理论,针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刻地点评,其目的,能够使我们的同学尽快的习惯临床思维方法。此阶段,案例中的关键点及案例讨论中存在的长处和不足必须要特别的讲明,把病案中涉及到的理论背景重点指出,结合相应的学科知识做必要的强化,以此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的疾病。
1.4设计实例
例如在进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的护理教学时,以一个典型的病例导入新课。如:患儿,男,11个月,因哭闹,多汗一个月就诊,混合喂养,未添加辅食,母亲妊娠晚期有肌肉抽搐史。小儿常居在室内,经常腹泻,至今不能扶站。查体:体重9kg,身长70cm,发育营养尚可,前囟2cm×1.5cm,枕秃,未出牙,方颅、肋缘外翻,肝右肋下1cm,脾(-),轻度“O”型腿。病例中播放患儿的临床表现,尤其是骨骼改变引起的几种常见体征(枕秃、方颅、肋缘外翻“、O”形腿等等),结合发病机理及图片进行讲解。采用多媒体形式,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佝偻病患儿的症状和体征,严重患儿出现的后遗症,加深了学生对佝偻病临床表现和护理的认识,并在看完病例后提问:判断小儿生长发育是否正常?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表现?常见病因有哪些?首先,以问题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心去听课,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其次,教师精讲佝偻病各期的临床特点,讨论出现上述体征的发病机制,然后请学生讨论,并且提出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最后,在案例讨论结束时教师进行总结,内容包括讨论情况、学生发言和对案例的分析等,并将案例进一步引申,与相关理论相结合,从而归纳出重点内容。
2病案教学应用的启示
2.1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病案教学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时间和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2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是学生构建知识的组织者和促进者,病案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觉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
病案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一个决策者的角度出发,根据案例中所提供的资料,作出自己的判断,案例讨论的结果也可能略有差异,没有人告诉你答案。在这样一个主动思考和参与的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4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都是个难题。案例的设计和选择中,不同学科的知识被整合在了一起,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教师的适当引导,各科临床知识与基础知识间的应用和联系实现了活学活用。由此可见,病案教学法培养了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
篇13
2、急救护理
2.1院前急救及时正确评估病情,安全转运。
2.1.1护士应具备急性酒精中毒与脑出血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到达现场后,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立即清除呕吐物及口鼻分泌物,意识障碍者给予口咽通气管,避免舌后坠,氧气吸入。清醒患者详细询问病史、饮酒量、饮酒后受伤的情况、快速全面的体格检查。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神志意识、瞳孔和肢体运动改变及GCS评分。
2.1.2建立2条静脉通道,确保输液及用药通畅。迅速使用脱水剂和纳洛酮治疗[3]。纳洛酮具有抗凝、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血流量,改善脑循环,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从而逆转脑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使患者清醒,对改善预后有明显作用。
2.1.3镇静剂的应用:酒精中毒合并颅脑损伤的病人,在病情观察期间一般禁止使用镇静剂,以免影响病情观察。但对狂躁不安易对自身、他人及客观环境造成破坏者,应适当使用镇静剂,以顺利治疗、转运、检查。镇静药物以选用作用时间短的药物如安定、氯丙嗪等。
2.2院内抢救时10分钟内完成
2.2.1使用POCT快速采血,积级为需要手术的患者做好术前准备。为完成头颅CT后确定为颅内血肿和大量脑出血直接送手术室的抢救病人争取了宝贵时间。
2.2.2到医院后立即行头颅CT检查,并动态头颅CT观察以明确颅脑损伤的类型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及时的分流到手术室和住院科室。
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3.1意识的观察:意识状态是判断酒精中毒和颅脑损伤病情发展趋势的可靠指标。采用GCS评分法作为评估颅脑损伤的重要依据。切忌将昏迷当入睡。醉酒后枕部着地的患者,即使意识清醒也要与其对话,了解患者的定向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如GCS评分减少,出现由烦躁不安进入昏迷状态,提示颅内病变加重,颅内血肿形成,脑组织水肿致颅内压增高。
3.2瞳孔的观察:瞳孔的细微变化可反应病情的发展。如发现一侧瞳孔散大,对光放射消失,应高度怀疑脑疝或颅内血肿存在。
3.3生命体征的观察:酒精中毒的患者血压偏低,颅内压增高者血压偏高,所以酒精中毒致颅内损伤患者血压正常也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4、讨论高血压患者,死亡率较高主要可能的原因:
1.饮酒后,乙醇作用于脑中突触后膜—氨基丁酸受体,从而抑制了y-氨基丁酸对脑的制作用,引起中枢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