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居家安全教育实用13篇

中学生居家安全教育

篇1

教育支出突出于消费性支出的快速增长阶段。本世纪初,西安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迎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高校的扩招,教育事业体现出了产业发展的特征,推动了居民教育支出快速增长。2002年至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同比增长幅度维持在10%以内,年均增幅达到9%,同期城镇居民教育消费支出同比增幅基本维持在10%以上,年均增幅达到10%,教育消费平均增幅高于消费性支出1个百分点。五年中,其在消费性支出中的比重在10.8%到12.9%之间,仅次于食品消费位居第二位,体现出“民以食为天且以学为重”的特点。

教育支出跟随于消费性支出的稳定增长阶段。2007年以后的五年间,教育消费的高增长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国家加大对教育乱收费的治理力度,其相关支出开始走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育消费快速增长的势头。2007年至2011年,西安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快速增长,年均增幅达到13%,而同期人均教育消费支出增幅开始平稳回落,年均增长10.3%,其增幅低于消费性支出2.7个百分点。五年中,教育占消费性支出比重平均为8.1%,较前五年降低了3.6个百分点,位居食品、居住、衣着,交通通讯等支出之后。

二、横向对比:教育消费支出高位盘旋,比重位居首位

消费性支出居低位。2011年西安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6457.8元,低于广州、深圳8000-12000元,位于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第13位,与长春、哈尔滨相近。

教育支出居高位。2011年西安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消费性支出1239.5元,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4位,低于第一位的宁波市289.5元,与第二位、第三位、第五位的广州、南京、深圳基本持平,高于最低的的成都市596.4元。

教育消费比重过高。2011年,西安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7.5%,为十年间最低的一年,比最高的2003年低5.4个百分点,但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仍位居第一位,并且在数年数据对比中比重始终处于第一位,而其它城市教育消费所占比重一般都在5%左右。

三、教育消费内部构成呈现新特点

幼儿学前教育支出较高。近年来随着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幼儿园的收费标准逐年攀升,且收费名目繁多,增加了托幼费支出。据调查,近五年来西安大部分幼儿园收费都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2007年以前的收费标准。西安城镇居民家庭调查资料显示:2002-2006年,全市人均托幼费支出分别为23.9元、21.8元、43.5元、20.5元、13.7元;2007-2011年,全市人均托幼费支出达34元、50.1元、58.4元、72.3元、108.4元,最近五年内人均托幼支出比前五年高出50元左右。

学生学校教育支出降低。在教育费用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学生在校学杂费费用表现出两个不同的阶段,2002-2006年,学生的非义务教育学杂费大幅度增长,从2002年的329.4元增加到2007年的474元;在2007-2011年,学生的非义务教育学杂费却在逐年减少,降到2011年的300.5元。而义务教育学杂费从2002年起开始逐年下降,由2002年的105.1元下降到2011年的36.4元。这两项费用主要构成了学生在学校的教育费用,十年中,两项费用合计支出减少97.6元,其所占教育费用的比重也从2002年的59.7%下降到2011年的27.2%。

学生社会教育支出暴涨。除了政府提供的学校教育外,社会提供的校外教育市场也如火如荼,各种名目的教育机构,家教团队拉长了教育的产业链条,丰富了教育产业内容。学生的培训班和家教费支出逐年增长,从2002年的39.7元增加到2011年的335.7元,十年间增长了7.5倍,增幅在教育费用中最高也最显眼,所占比重也从5.5%上升到27.1%,成为继学校学杂费用之外的另一项重要支出,也成为一项最抢眼的教育消费支出。 据相关调查:从参加培训班的种类看,市场划分很细,39%的孩子参加了奥数、英语、作文等学习提高班;17.6%的孩子参加了绘画、器乐、舞蹈等兴趣特长班和棋类、球类、游泳等智体促进班;还有12.9%的学生参与了全套文化课程班。

成人社会教育支出大增。为提高个人能力,不断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得城镇居民在成人教育方面更加有理由跟进。调查数据显示:西安城镇居民人均成人教育支出由2002年的31.2元增加到2006年的63.1元,又经过了几年的增长达到2011年的96.2元,十年间人均成人教育支出增长了2倍。其所占教育费用的比重从2002年的4.3%提高到2011年的7.8%,较十年前增长了3.5个百分点,成为教育费用中一个重要支出领域。成人教育支出增长主要原因为:一是大学生毕业后,工作之初有进一步补足学校学历教育与工作实践之间专业不对口的愿望。二是离开学校较久的人,知识需要更新扩充,选择参加培训班,学英语、考各类证书、读在职研究生等方式提高自己。三是退休人员为丰富业余生活,纷纷走进老年大学,学习一些相关的艺术项目。四是考驾照是成人教育中最火的一项支出,也是成人教育支出中的一项比较大的支出。多方面因素促进成人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消费比重逐年上升。

择校费用支出暗流涌动。择校是最近几年中令城镇居民头疼的一件大事,在城镇居民家庭支出中是除购房、购车以外最大的一笔消费。择校费支出多则7、8万元,少则1、2万元,西安城镇居民择校费用从2002年的人均86.5元增加到2011年的236元,10年中人均增加了149.5元,其所占比重也从2002年的11.9%提高到2011年的19.0%。

教材支出增长较平稳。西安城镇居民人均课本及参考书支出从2002年的83.6元增加到2011年的90.4元,10年中一直在80元左右徘徊,教材属于变化最小的教育支出内容。

四、教育消费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成为入学难的主要屏障。目前,西安市城六区拥有小学397所,中学201所,但中小学分布不均衡且教育资源差异较大。小学数量和中学数量成为一种“金字塔”形状,对幼儿入小学、小升初产生了压力,也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带来了“入学难”的屏障。为使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家长往往通过课外培训班、家教等手段“拔高”孩子的成绩。据调查:在小学三四年级以后,孩子身上背负的课外辅导班少不了英语、奥数、奥语这几门功课,大约55%的家长期待通过增强课外补习达到择校的目的。

低收入群体教育消费能力较弱产生教育差异。西安城镇居民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消费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差异性较明显。2011年,西安市城镇居民家庭按收入五组等分排队中,占20%的低收入组人均教育消费878.7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66.9%,其中:低收入组的学校学杂费费用是全市平均水平的74%,社会教育中的培训班消费是全市平均水平的81.3%。低收入家庭尚能承受学杂费等基本教育消费,而高昂的择校费等软性教育消费却让中低收入户难以承受。低收入家庭择校支出仅达到全市平均水平的30.9%,成人教育支出仅达到全市平均水平的41.6%。产生差异性的主要原因:一是低收入组家庭选择收费较低的学校,学杂费支出较少。二是很少参加社会上的各种培训班,降低了高昂的家教支出。三是还有一部分低保户可以享受到教育补助。

“两免一补”政策不足以平抑择校的暗伤。择校以及择校费问题偏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尽管在最近几年政府增加了教育投入,居民家庭学杂费支出减少效果明显,但是由于择校费的存在和居高不下,学杂费降低的空间没有择校费上涨的空间大,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的总负担仍没减轻。

幼儿教育收费标准之高直追高等教育收费。目前供养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学杂费和生活费大约在15000元-20000元,而供养一个幼儿园的孩子一年大约支出12000元,甚至更多,在整个教育链条上是仅次于高等教育的又一项昂贵消费,幼儿教育的投入成本与收费标准的合理性值得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西安家庭教育消费负担相比其它城市较重。西安市属于西部省会城市,从消费性支出的排序上看,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在第13位左右,而教育消费却排在前列。2011年西安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绝对数高于平均水平的城市约300元,教育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高于平均水平5%的比重约3个百分点,西安教育消费较消费性支出增长的差异性主要缘于一是西安市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教育需求旺盛。二是我市的教育消费环境与其它城市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教育市场有效供给力不足,值得进一一步研究和思考。

五、几点建议

(一)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大学区计划落实

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是导致教育不公平和教育乱收费的重要原因之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全社会教育总供给能力,逐步解决西安优质教育资源紧缺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更高、更好的教育之间的矛盾是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治本之策。希望以即将落实的“西安教育大学区计划”试点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师资培训和交流力度,积极探索校长和骨干教师在不同层次学校之间的定期轮岗制,形成制度化、规模化、长期化,促进教育系统内人力资源的流动、优化,保证师资资源配置的均衡性。

(二)建立合理渠道,增强升学考试公开性

入小学和小升初虽然不经过统一考试,但是各学校自立门槛,尤其是名校的“章法”变化多端,家长不得不投其所好,揣摩、打探各个学校的招生方案、时间、人数等,走马灯似地带着孩子参加多所学校的考试,给家长和学生都增加了很大的思想压力,因此要建立一种更加合理的升学渠道,做到信息、渠道的公开、公正、透明,避免一些学校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造成社会不平等现象。

(三)增加财政投入,扶持软硬件较差的学校

近几年,西安市执行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积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尽管增大财力使很多学校的硬件环境上了一个层次,但是软件管理上仍然参差不齐。政府应继续发挥财政在教育投资中主渠道的作用,在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上向普通学校倾斜,使学校之间均衡发展,以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原则。

(四)强化价格引导,规范幼教收费标准

篇2

一、活动主题

扬长征精神,承美德风尚,享快乐暑期

二、工作内容

(一)弘扬长征精神,培育爱国情怀

各村居委、学校要有机结合建党95 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的主题,组织未成年人开展红色经典诵读,观看红色电影,咏唱红色歌曲,参观革命历史遗址、革命先辈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斗争史,进一步加深对革命精神的感悟,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1 )"观长征影片,做红色传人 "少儿暑期观影活动(各村居)

(2 )"中国梦想,橙色力量"——八一消防参观活动(部分村居)

(3 )"共圆中国梦"综合专场欣赏(旗忠村、元祥居委)

(4 )中小学生"墨香书法"征集展示活动(各村居)

(5 )组织开展"7+1 "爱国主义系列教育活动(各学校)

(二)参与实践活动,分享公益乐趣

积极引导中小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走进校外教育活动场所,主动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和科技探索活动。围绕"实践体验、科技探索、快乐公益"三方面,通过科技、文体、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等体验活动,向中小学生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功能,增强他们的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和人文素养。

(1 )"发现上海、生态体验"马桥镇2021 年青少年科技夏令营活动(马桥强恕学校、马桥实验小学、民办马桥小学)

(2 )"科技列车马桥行"科普系列活动(科技小能手< 金星村、民主村>、新能源之旅< 同心村、友好村>、我爱科学秀< 敬南居委> )

(3 )"暑期科普乐"科学商店进社区活动(夏朵园居委、飞碟苑居委、华银坊居委)

(4 )"恕风苑"乡村少年宫社区行(创意彩泥乐< 敬南居委7.27>、娃娃学沪剧< 马桥居委7.13>、科技头脑OM 秀< 俞塘村> )

(5 )"小豆老师才艺多,社区服务显身手"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娃娃学太极< 飞碟苑居委>、小小豆画创意多< 夏朵居委>、纸艺真奇妙,你我来学学< 华银坊 > )

(6 )"社校携手共建 丰实五彩假期"马桥文来外小教师进社区志愿服务(相关村居)

(7 )"花样少男少女"——花艺课(部分村居)

(8 )音乐之谜——少儿音乐赏析互动活动(乐康苑居委、俞塘村)

(9 )"古韵悠悠, 诗情脉脉——中华古诗词诵读(文体中心)

(10 )"古藤少儿,浓浓诗情"——新诗作征集(文体中心)

(11 )"晒晒我家的书架"活动(各村居、学校)

(12 )"让领巾飘扬"助老服务活动(各村居)

(三)传承美德风尚,提升文明素养

根据闵行区创建全文明城区工作要求,以打造"洁净马桥、秩序马桥、诚信马桥、尚德马桥"为引领,通过未成年人感悟身边美德风尚,传承优良家风家训。

组织学生开展"平安马桥——我是交通安全小卫士"活动,大力弘扬现代文明交通理念,提升学生的文明交通素养;开展以"洁净、秩序、诚信、尚德"四个关键词为主题的宣传语征集活动等,引导未成年人做文明有礼之人,做文明新风尚的传递者,共同克服陋习,为闵行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积极行动起来。

(1 )"平安马桥——我是安全小卫士"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各村居)

(2 )"争做美德少年,争创美丽家园"小卫士护绿行动(各村居、学校)

(3 )"洁净、秩序、诚信、尚德"宣传语征集活动(各学校)

(4 )"向陋习说不,为文明点赞"——发现美,记录美,传递美2021 上海市少儿新闻大赛(各学校)

(5 )"手拉手,一起走"——爱心义卖活动(夏朵园居委、飞碟苑居委、华银坊居委)

(6 )"我的青春结,我的中国梦"编织活动(部分村居)

(四)强化安全教育,促进健康成长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意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和法治教育。各学校、村居要结合市教委和市未保办联合发布2021 年"中小学生暑期安全提示36 条",利用电子屏、宣传栏、安全告知单等各种形式深入开展暑期安全宣传。重点加强未成年人防溺水、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教育,努力提升未成年人识险、避险、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

倡导"绿色生活"理念,指导未成年人科学合理安排假期生活、积极参与学生暑期阳光体育活动。同时,结合全民健身日,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组织好文体资源配送和展示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认真做好"爱心暑托班",为小学生提供公益性暑期看护服务。充分利用区域内的教育资源,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1 )"安全须知记心头,快乐暑期伴我行"暑期中小学生安全专题教育(各学校、各村居)

(2 ) "远离毒品,健康成长" 马桥镇2021 年青少年禁毒自护夏令营活动(马桥强恕学校、马桥实验小学、民办马桥小学)

(3 )"远离新型毒品,珍爱生命"禁毒讲座(各村居)

(4 )"含苞待放的花蕊"——青春健康讲座(元吉居委、元祥居委、俞塘村)

(5 )"关注食品安全,关爱你我健康"食品安全小课堂(部分村居)

(6 )"健康护航,快乐成长"医学知识小课堂进社区活动(夏朵园居委、乐康苑居委、敬南居委、飞碟苑居委、旗忠村)

(7 )"爱心暑托,成长无忧"爱心暑托班活动(马桥强恕学校、马桥实验小学)

(8 )"全民健身日,你我齐参与"少儿体育游戏趣味比赛(各村居)

(9 )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上海市青少年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健康知识网上竞赛(马桥强恕学校、马桥实验小学)

(10 )组织中小学生参加2021 "禁毒365 "网络禁毒知识竞赛(马桥强恕学校、马桥实验小学)

三、工作要求

(一)明确职责,完善工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

各村委、居委和中小学要充分认识暑期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抓手,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暑期工作的领导,成立以行政负责人为组长的暑期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增强责任意识,完善组织体系,组建工作团队。要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暑期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因地制宜,认真制定好暑期工作计划,为暑期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2、巩固管理机制

继续坚持"社区活动全覆盖、载体建设多样化、管理服务属地化"的原则,巩固"社区组织、学校配合、各方参与"的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形成横向联结、纵向贯通的暑期工作管理网络。各部门、村居、学校要进一步完善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确保暑期工作的实效性。各中小学要切实落实暑期走访工作机制,尤其要关心特殊学生、困难学生的暑期生活,协助村居做好各类学生的社区报到和服务工作。各村居要进一步完善活动场所的配套服务,落实好辅导老师,安排好活动内容,做到制度落实,安排合理,设施到位,责任到人。有关职能部门要发挥职能优势,为村居暑期活动提供过程指导和服务。各部门、学校、村居要共同做好困难家庭、特殊家庭等弱势群体学生的暑期关爱工作。

(二)围绕主线,强化安全责任

各部门、村居、学校要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主线,将安全工作放在假期工作的首位,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切实将学生暑期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各村居、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参加各类集体活动时的安全预案和应急处置机制,确保学生活动安全。

各学校要在暑假前对学生进行开展文明上网等网络道德安全教育,通过印发《中小学生暑期安全提示36 条》等做好学生的安全、法制宣传。通过发放《告家长书》、家长会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长切实履行监护人责任。

各村居、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丰富形式,有效开展好针对未成年人的交通、用电、防火、饮食、游泳、防范电信诈骗、预防毒品和救护知识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切实提高每一个学生识险避险、自救互救的意识和技能。

各村居要及时对暑期活动场所、设施的安全以及周边河道安全设施、警示标志等进行全面的检查,消除安全隐患。

派出所、综治办、文化等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学校及周边环境治安的综合治理,加大网吧、游戏机房等娱乐场所及荧屏声频的管理和监管力度,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村居要主动了解周边包括网吧、游戏机房等在内的文化娱乐场所的状况,发现问题及时举报。

(三)整合资源,丰富暑期生活

各部门、村居、学校要依托社区平台,加强统筹协调,积极挖掘资源,精心设计、开展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暑期活动,确保暑期活动的有效开展。要积极协调、增强乡村少年宫开放课程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加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资源开放力度,为未成年参与社会实践搭建平台;切实做好"爱心暑托班"政府实事项目;提高暑期社区活动点及各类场馆资源的利用率,为未成年人提供就近的社区实践活动,丰富未成年人的暑期生活。

(四)主动对接,加强信息沟通

各部门、村居、学校要加大对暑期工作的宣传力度,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要加强信息沟通,及时上报活动信息,及时反馈工作进展与成效。要注重暑期工作资料的积累与整理,根据镇暑期办的要求及时做好各类数据及总结、评选材料的报送。

【各学校、村居暑期工作计划和暑期工作总结(含暑期特色项目申报)分别在7 月6 日、8 月18 日前报送社事办(教委)】

马桥镇未成年人暑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六年六月二十二日

未成年人暑期工作计划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落实《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积极参与闵行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广泛发动未成年人在2021年暑期中积极参与各类实践体验活动,激发未成年人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过一个"安全、健康、快乐、有益"的暑期。经研究,特制定2021年__镇未成年人暑期工作计划。

一、工作主题

扬长征精神,承美德风尚、享快乐暑期。

二、工作目标

1、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未成年人暑期工作管理原则,成立暑期工作领导小组、暑期工作办公室,不断深化以社区为依托、家庭为保障、学校为指导的暑期工作运行机制。

2、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意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和法治教育,确保"两率"(即暑期内学生非正常死亡率、犯罪率)为零。

3、整合社会教育资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以下简称"三个注重")建设工作,引导未成年人走进社会大课堂,继续开展"金__百科时间"系列主题教育,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以全面提高的同时,尽情体验快乐假期。

三、工作要求

(一)健全网络,完善齐抓共管的暑期工作机制

成立暑期办,深化以社区为依托、家庭为保障、学校为指导的暑期工作运行机制。

1、镇暑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蔡静怡

副组长:曹 频

组 员:朱月兰、杨超群、谢荣兴、曹崴、姚炳华、陈明、王丽萍、平海兰、冉佩红、汤盛秋、陶艳辉、顾华斌、袁文军、唐颖萍、尹纪平、黄保龙、唐晓安、杜蔚红、李言、沈爱悦。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由曹频兼任,成员:周逸青、陈辰、马洪波、徐凌冉,办公室设在镇社事办(镇政府主楼301室),联系电话:64655208.

2、学校要建立暑期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制和值班制,建立学生人生安全应急系统和重大事件及时上报制度,坚持信息渠道的畅通。

3、各村(居委)要相应成立由主任、团支部书记、青保干部、户籍民警、校外辅导员等组成的暑期工作领导小组。

各社区要做到四个"有":有固定场所,有专人负责,有工作制度,有活动内容。要遵循以人为本,分类分层服务的原则,不断开发和拓展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和服务项目,丰富青少年的暑期生活。

4、推进学校选派优秀教师担任社区暑期活动辅导老师工作。

各校要选派工作责任性强、协调能力强的老师进社区,担任暑期辅导老师。

(二)整合资源,创设良好的暑期生活环境

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协调有关部门,共同为学生的暑期生活创设良好的环境。

1、各中小学校在放假前要向家长发一封《告家长书》,让家长了解中小学生暑期安全提示36条,提出暑期安全要求及对家长的建议,让家长明确假期生活的要求和安排,指导并参与学生的假期生活,切实履行监护人职责。

学校要安排行政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共同做好家访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暑期活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就近服务学生的要求,开放学校教育资源,在校门口公示暑期教育资源开放的项目与时间,在开放过程中,要以学生安全为基本保障,给予学生积极地指导。

2、镇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安全办、文体中心、水务站具体任务:司法所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早期预防和科学矫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有效遏制各类涉及中小学生案件的发生率。

安全办、水务站对辖区内的事故易发点作一次检查分析,在江(河)边、水塘边等危险地点设立安全警示牌,作好防范措施,防止一切非正常事故的发生。综治办、文体中心加大对学校及周边环境治安的综合治理,加大网吧、荧屏声频、游戏机房、卡拉OK厅、营业性舞厅的管理和监督力度,规范未成年人娱乐服务,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食监所、卫监所要关注环境安全、饮食安全和心理安全,指导学生和家长掌握疾病防控知识,增强学生和家长的安全防范意识、预防事故发生。

4、镇文体中心、镇乡村学校少年宫在暑假中要免费为青少年开放图书馆、活动室等场所,并配合镇暑期办开展好学生活动、青少年读书征文、体育锻炼等暑期文体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场馆资源的利用率。

5、镇社区学校、团委、妇联、社工站等部门要积极利用社区资源,扩大"爱心暑托班"的服务对象,丰富服务内容,落实特殊家庭未成年人的帮教结对等工作。

进一步加强对困难家庭学生、行为偏差生的关爱和教育;重视和关心随迁子女的暑期生活,把"随迁子女学校"的暑期工作纳入我镇暑期工作的范畴,为随迁子女创造良好的暑期生活。

6、各村(居委)聘请辅导员老师,共同订好暑期工作计划开展各项暑期活动,组织高中学生及大学生到社区担任居(村)委会主任助理等社区志愿者挂职锻炼。

(三)实践育人,开展体验教育主题活动

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引导未成年人积极走进"社会大课堂",继续深入开展"金__ 百科时间"系列实践体验主题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三个注重"宣传教育工作,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契机,以闵行创建文明城区为载体,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创新活动载体,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家庭育人的作用。

1、"红色之旅

铭记历史"系列活动

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契机,举办"弘扬长征精神"经典传承之红色六一系列活动:观看红色电影,阅读红色故事、咏唱红色歌曲,走访红色后代,参观红色遗址、写红色英雄人物介绍。广泛开展"铭记历史 寻访红色足迹"、"品味经典,影视展演"、"弟子规夏令营"、"传承国画经典"、"体验军营生活"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斗争史,进一步加深对革命精神的感悟,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2、"倡导绿色

健康成长"系列活动

倡导"绿色生活"理念,指导未成年人科学合理安排假期生活,积极参与学生暑期阳光体育活动,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做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预防与干预工作。深入推进"三个注重"宣传教育,引导家庭成员参与社区共建,共享健康幸福,共筑美好家园。开展"安全护航,远离毒品"、"变废为宝绿色行","公园健康跑"等亲子互动的主题活动,使未成年人树立安全意识,学习防范知识,掌握自护本领,克服陋习,懂得健康生活,弘扬文明新风尚,给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增添一抹绿色。

3、"美德风尚

践行文明"系列活动

根据闵行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要求,以打造"洁净闵行、秩序闵行、诚信闵行、尚德闵行"为引领,通过未成年人感悟身边美德风尚,传承优良家风家训,参与社会文明礼仪学习与实践,结合__镇本土特色,充分利用已认定的志愿服务岗位、活动项目和实践课程,组织高中学生开展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真实记录和积累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经历,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绿口袋 环保伴我行"特色活动、"弟子规传统文化讲座"、经典传承之"成语故事大赛"、"乐读园 亲子践行"、"乐学院 区域送课程"、"尊老爱老树新风"、"关爱生命守护平安"等主题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做个文明有礼的闵行人,做文明新风尚的传递者,共同克服陋习,为闵行创建文明城区积极行动起来。

4、"实践畅游,体验快乐"系列活动

围绕"实践体验、科技探索、快乐公益"三个方面,引导未成年人走进文化经典,感悟书香魅力,鼓励他们走进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参与各类科技探索活动,以此提升未成年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开拓学生视野。广泛开展"金__百科时间"系列特色活动——鸟课堂、手工皂制作、玻璃博物馆DIY,"亲子户外拓展行"、"爱心暑托班"、"动手制作创意无限"等畅游实践系列活动,从而开拓学生视野,传承科技文化,在着力提高未成年人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促进亲子感情、家庭和谐,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四、信息反馈

各村居委暑期办要加强信息沟通和联络,确保每周有简报、有反馈,及时汇报工作进展与成效,并上传镇暑期办邮箱__;重点推介暑期特色活动项目、典型做法、工作进展、活动亮点和良好效果,进一步营造全镇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镇暑期办对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五、时间安排

1、6月29日:宣传发动,召开镇暑期工作动员大会;

2、7月1日至8月26日组织学生暑期活动;

(1)暑期工作交流例会为每2周一次,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2)8月21日(周五)上报暑期活动总结材料;

3、8月26日(周三)下午召开暑期工作总结表彰大会。

未成年人暑期工作计划为进一步贯彻落实 《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积极参与闵行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和吴泾镇创建上海市文明镇工作, 吴泾镇暑期工作领导小组 按照 市、区各级部门关于暑期工作的相关要求, 设计了一系列适合未成年人参与,有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 社会实践和体验类活动,引导全镇未成年人合理安排暑期时间,过一个"安全、健康、快乐、有益"的暑期。

一、工作主题

扬长征精神、承美德风尚、享快乐暑假

二、工作目标

1 .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吴泾镇未成年人暑期工作管理模式,成立吴泾镇暑期工作领导小组、暑期工作办公室,不断完善家、社、校共建的暑期工作运行机制。

2 .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引导未成年人利用暑期走进社会大课堂,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参观体验活动,提高未成年人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激发未成年人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3 .强化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确保暑期未成年学生的非正常死亡率、犯罪率"两率"为零。

三、工作内容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1 .镇层面成立暑期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委员赵艳同志任组长,副镇长彭秀峰同志任副组长,组员包括镇团委、妇联、文明办、综治办、社发办、社区办、教委办、文体中心、安监所、水务站、社区学校等部门负责同志。

镇暑期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暑期办设在教委办,办公室地址在镇政府1 号楼120 室,联系电话:64525931 .

2 .各村(居)委要相应成立由村(居)书记或主任、青保干部、片区民警、校外辅导员等组成的暑期工作领导小组。各居委暑期活动要做到四个"有",即:有固定场所,有专人负责,有工作制度,有活动内容。要遵循以人为本,分类分层服务的原则,不断开发和拓展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和服务项目,丰富未成年人暑期生活。

3 .各中小学要明确专人负责暑期工作,做好暑期值班,要建立学生暑期安全应急机制和重大事件及时上报制度,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学校可选派有责任心、协调能力强的优秀教师进入

对口社区担任暑期活动志愿者。社区要积极与学校负责老师保持联系,及时将学生在社区参加活动的情况与老师沟通,共同合作开展好社区暑期活动。

(二)整合各方资源,创设健康向上的假期环境

1 .各中小学在暑期放假前要向家长发一封《告家长书》,提供吴泾镇暑期活动菜单,提出暑期安全监护要求及建议,让家长明确假期生活的要求和安排,指导并参与学生的假期生活。学校要安排行政干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暑期做好家访工作,指导家长家庭教育方法,切实履行监护职责,要建立好暑期学校与家长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及时掌握学生暑期生活动态,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暑期安排一次学生返校日活动。学校要督促老师和家长在暑期合理安排学生课业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就近服务学生的要求,学校的体育活动场所、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教育资源在暑期要向学生开放,学校要在校门口公示暑期教育资源开放的项目与时间,并在开放过程中给予学生指导,做好安全保障。

2 .镇综治办、安监所、文体中心、水务站具体任务:综治办在暑期一方面要加强对社区青少年的禁毒反邪教、法制宣传教育,另一方面要联合文体中心等有关部门对影像制品、书籍经营场所以及文化娱乐市场进行检查与监督,重点加强对网吧、游戏机房的检查和专项整治,严禁未成年人进入,同时结合文明城区创建,继续做好校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安监所要对辖区内青少年经常出入的事故易发点(如商场、超市电梯,公共体育场器械等)作一次排查分析,防止非正常事故的发生;水务站要对辖区内河道、水塘进行一次安全检查,设立好安全告知牌和警示牌,尤其是对易发生溺水事故的地点,要加强巡查和劝阻工作,严防儿童溺水事件发生;文体中心暑期要免费为青少年开放图书馆、活动室等场所,并联合镇暑期办开展好青少年读书征文、百年电影阳光行、体育比赛等文体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场馆的利用率。

3 .镇团委、妇联、社区学校要利用各自资源,一方面认真开办好"爱心暑托班",精心设计好暑托班活动内容,让未成年学生在暑托班不仅有所玩,而且有所学;另一方面要落实特殊家庭未成年人的帮教结对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困难家庭学生、行为偏差生的关爱和教育;要重视和关心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暑期生活,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创造良好的暑期生活。再一方面可组织中学生及大学生到社

区担任村(居)委会主任助理等职务,参与挂职锻炼。

4 .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场监督所要关注好公共卫生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指导社区居民掌握疾病防控知识,增强学生和家长的公共卫生安全防范意识、预防事故发生。

5 .各村(居)委一方面要制订好详实的暑期工作计划,设计好丰富多彩的暑期活动,吸引社区青少年积极参与,同时要指导学生填好《吴泾镇青少年学生暑期活动记录卡》;另一方面要利用电子屏、宣传栏等深入开展暑期安全宣传工作,宣传市教委、市未保办发布的"暑期安全提示36 条",营造安全的社区环境;再一方面要特别关注社区内留守儿童,特殊家庭儿童的假期生活,发现特殊情况要及时与镇相关责任部门沟通。

(三)注重实践育人,开展形式多样的暑期活动

2021 年暑期,镇暑期办整合镇域各类教育资源,围绕"扬长征精神、承美德风尚、享快乐暑假"主题,设计了一系列有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暑期活动。

1 .共享快乐暑假-青少年成长体验活动

一是 开展好"希望·旅程"吴泾镇来沪青少年服务学习夏令营活动。7 月1 日至5 日,第四届"希望·旅程"服务学习夏令营活动将在华师大附属紫竹小学举行,来自香港理工、上海交大和华师大的120 名师生和吴泾镇350 名左右来沪青少年将再次相聚紫竹,通过5 天的营会帮助来沪青少年拓展知识视野,学习不同文化,促进全面成长。二是组织开展"华师政治·英武村校"爱心暑托班活动。7 月4 日-7 月27 日,由华师大政治系与英武村合作开设英武村校,村校课程由华师大志愿者设计,内容包括时政讲座、趣味手工、高校参观等,充实青少年的暑期生活。

2.开启红色之旅-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一是 开展"志愿老兵进校园, 追忆往昔话幸福"吴泾镇青少年纪念建党95 周年系列活动。一方面邀请抗美援朝老兵走进校园,给青少年讲战争故事,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怀,一方面组织中学生参观吴泾消防中队,开展一日营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军人生活,学习军人顽强坚韧的精神;二是开展"水上知识记于心,安全保障伴成长"闵行海事局开放日暨吴泾镇青少年暑期夏令营活动,组织青少年参观闵行海事局文化展览厅、政务厅、指挥中心等,并乘坐海事巡逻艇参观黄浦江闵行辖区水域,感受海事工作环境。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海事文化,提高水上自护意识,热爱吴泾家乡。

3.畅享绿色生活-青少年健康成长活动

一是 在 6 月底组织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吴泾镇禁毒社工进校园活动,邀请禁毒社工为青少年学生讲解毒品预防知识,指导青少年加强自我保护,自觉远离毒品;二是在7 月初 开展"关注青春健康,展现靓丽风采"吴泾镇青少年青春期教育系列讲座活动,由优秀青春期辅导教师为青少年讲解异性交往知识和青春期自护知识,帮助青少年度过晴雨期; 三是组织开展"食品安全记心间,健康生活常相伴"吴泾镇青少年食品安全夏令营活动,组织青少年参观市场所快检实验室,观摩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学习食品安全知识。

此外,村(居)委层面、各中小学还将开展包括动手做、环保志愿者行动、趣味亲子运动会、职业体验等各种形式,近百项丰富多彩的暑期活动,帮助社区青少年度过一个充实、欢乐、安全的暑假。

四、督导考核

1 .加强沟通联系。各村(居)委暑期工作站要加强与镇暑期办的信息沟通和联络,遇突发事件要及时上报,凡大型集体活动或外出活动要报镇暑期办备案;

2 .加强信息宣传。各居委暑期工作站要确保每周有活动信息,要及时汇报暑期工作的进展与成效。

3 .督查考核。各居委要至少明确一项活动作为重点开展项目,镇暑期办在暑期工作结束后将对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优秀项目进行评选,并予以表彰报区优秀。

五、活动时间安排

1 .6 月28 日下午宣传发动,召开吴泾镇未成年人暑期工作会议,布置相关工作;

2 .7 月1 日至8 月26 日,各居委和学校组织开展学生暑期活动;

篇3

一 安徽城乡居民教育消费现状

1 城镇居民教育消费

近几年来,安徽城镇居民的各项消费支出保持全面增长,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消费结构也由原来的生存性和温饱性向发展性和服务性升级,其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城镇居民教育消费支出快速增长,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镇居民消费中增长最快的项目。

1992―2003年安徽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支出增长了2.91倍,而同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分别增长了2.75倍和2.33倍,人均消费支出的增幅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说明人均教育消费倾向是有所下降的,但居民教育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快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从而使得教育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指标从1992年的5.1%上升到2003年的5.9%,上升了0.8个百分点。

2 农村居民教育消费

我省农村居民的消费也呈现出符合国家总体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现状,教育消费份额上升,成为农村居民消费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农民投资教育的信心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家庭已经或打算把收入的一大部分拿出来供子女读书。据安徽统计年鉴可知,2005年与1990年相比,农村居民用于文教方面的支出份额已由4.96%增长到11.69%,2005年人均教育消费额达到了256.8元。

虽然我省农村家庭教育消费份额在家庭消费总额中比列增大,但由于农村家庭整体收入水平有限,所以实际教育消费水平仍然不高。而且进行教育消费其实不只是单纯支出教育费用就可以了,事实上在进行教育消费的同时必然会带动一些家庭难以负担的间接消费,交通费、食宿费、穿着费、日常活动费等等一系列费用使农村居民家庭感到无奈,这往往导致了直接消费的抉择,一些农村子女因为支付不起昂贵的大学生活费而停止求学,教育消费被迫停止。

二、从不同角度比较安徽城乡居民教育消费

1 城乡居民教育消费水平的比较

(1)城乡居民教育消费的动态分析

从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使得安徽省城镇和农村人均收入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与此相应,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和教育消费支出也随之迅速上升。

根据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表,我们可以看出,安徽农村居民的教育消费呈逐年上涨的趋势,这也主要是因为中国的进一步开放,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农村居民更注重子女的教育消费,另外,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农村居民教育消费观念的改变,也使得这一部分支出逐年增加。

教育消费倾向是指家庭教育支出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由于在农村,居民的文教服务费用主要来自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因此采用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来代替教育消费,虽然可能会夸大家庭人均教育消费支出,但仍然可以反映农村教育消费的变化趋势。据安徽统计年鉴,1990年农村居民文教费仅占可支配收入的4.74%,那么其中教育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就更少了,而到了1995年,该比列有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6.10%,此后,教育消费倾向逐年上升,到2000年,文教费占可支配收入的8.00%,并且在此之后也是逐年上升的。从城乡对比来看,农村居民文教费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却大于城镇居民文教费占生活消费的比重,这主要是因为城乡收入差距太大,且在2000年以前,城乡教育消费结构差异不是很明显。但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就业形式的紧张,城镇居民家庭大大地增加了对子女教育消费的支出,这也说明城乡教育消费差距将有可能进一步扩大,缩小城乡教育消费差距还有很长的路。

(2)城乡居民教育消费的静态分析

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我国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随着利益分化程度的加深,社会上产生了新富层和贫困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迅速扩大。

由于农村居民主要以农业为主,可支配收入差距不是很大,而不同阶层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明显,这就使得城镇各阶层教育支出差异明显。我们将城镇居民划分为七类: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户、高收入户、更高户。其中城镇居民各收入的差距大于消费性支出差距,而消费性支出差距大于教育支出差距。这也说明,在城镇各收入阶层居民的消费观念中,子女都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的分配与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家庭教育投资意识也逐渐增强。

2 城乡居民教育消费结构的比较

我省城乡居民教育消费结构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城乡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基本支出两个方面:

(1)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非均衡

1986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管理体制,其中规定,乡村义务教育实行三级办学、两级管理的体制,即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在资金渠道上确立了利用财、税、费、产、社、基等来源多渠道筹措经费,而在事实上,我国农村的义务教育主要由乡级政府负责。筹资、借贷建校便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全国有80%以上的小学和64%以上的初中设置在农村,“筹资办学”在《义务教育法》颁布后使得农民承担可义务教育半数以上的“义务”。

安徽处于我国中部地区,无论是从教育质量还是从教育的基础设施状况来看,城乡义务教育的发展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也就使得我省城乡居民在90年代以前,用于义务教育的消费差距明显。

(2)城乡高等教育基本支出的比较

农村税费改革后,中央与省级政府逐年加大了教育财政支付力度,农村地区务教育经费的来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2001年启动的“两免一补”工作也使农村居民负担大大减少。2000年以来,我省城乡居民教育消费的差异原因之一就是高等教育消费。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公布的居民储蓄意愿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城市消费支出中增长速度最快的

就是教育,增长速度为年均20%左右,这在安徽城镇居民家庭中有着突出的表现,而且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居民高等教育消费越多,目前,我省农村平均每个村只有3―4名大学生,而且由于农村环境艰苦,大多数农村学生往往通过兼职或拿奖学金等方式取得学费和生活费,这大大减轻了农村家庭的教育消费支出。

3 城乡教育发达程度的比较

城乡教育发达程度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教育是否发达取决于师资水平的高低和教学设施的好坏。

目前农村家庭在于女教育消费方面存在两种趋势:一种是农村内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往往由于对农村学校教育质量表示不满而采取让子女转学,转到镇上或其它一些好学校,这样一来,孩子的住宿费、转学费等等就使得家庭开支加大。另一种是农村内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他们反映“现在教学质量差,孩子上学也不容易,学不好也没办法,让他们毕业后回家学个手艺也就行了”。

由此,教育环境的好坏,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消费的发展。对于农村来讲,重点要解决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育负担等方面的问题,这是缩小城乡教育消费差距的前提。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影响安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城乡收入差异、居民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教育水平的发达结构。如何有效措施缩小城乡差别,避免造成人才培养的失衡,社会发展的失序,进一步扩大城乡之间的差别,影响我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带来新的社会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提高农民教育消费。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陈旧但又艰难的话题,我们应该积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增强农业科技转化能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从而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含量,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入,在此基础上,切实提高农民的教育消费水平。一方面,家庭收入增加直接导致父母花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费用也会增多,另一方面,收入的提高还会强化父母对子女教育质量的偏好,愿意在子女的教育和培训上更多的投资,以提高子女的文化素质。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国家和政府的导向功能。许多农村家庭不愿投资教育不是因为不想,而是被“巨额”学费、生活费吓怕了。政府应当加大宣传,使缺乏教育投资观念的农民认识到这种手段的高回报率,认识到其长远收益,了解各种缓解贫困生费用困难的政策,减轻农民的心理负担,使之正确认识教育消费。

篇4

一、新居民儿童服务体系建设实践情况

1、建立健全底数清楚、动态准确的新居民儿童登记管理体系。一是强化新居民儿童人口和居住信息登记管理,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定期开展专项排查行动,在着力构建新居民人口信息实时管理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新居民儿童信息采集,定期分析新居民儿童数据变化情况,实现新居民儿童动态化、数字化管理。二是实行新居民儿童分类分情管理,根据是否辍学、居住年限、日常表现等内容,对新居民儿童实行分类分情管理,重点对辍学在家、问题新居民儿童进行排摸登记,并与全县各综治工作站、新居民子女学校及时进行信息比对,全面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建立相应档案,为服务管理工作提供准确、详实的信息资料。

2、建立健全全面覆盖、均等服务的新居民儿童卫生服务体系。一是做好新居民儿童免疫接种工作,认真贯彻《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落实新居民儿童免疫接种属地化管理政策,及时为新居民儿童免费办理预防接种卡证和第一类疫苗免费接种服务,让新居民能享受到同等的权利和预防接种服务,目前嘉善县共有28410名新居民儿童接收预防接种。二是做好新居民子女学校饮食卫生工作,结合浙江省卫生强县创建、食品安全大整治百日行动、爱国卫生月等活动,加强对新居民子女学校的卫生管理,全面建立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管理员制度,切实提高新居民子女学校食堂的自我管理水平,新居民子女学校未发生食物中毒事件。三是广泛开展新居民儿童健康教育工作,借助新居民协管员日常办证契机,及基层新居民办证窗口、卫生院等阵地向新居民家长发放《健康指导书》等各种健康宣传资料,并结合各种卫生纪念日、宣传日,多种形式深入新居民子女学校开展新居民儿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增强新居民儿童的卫生防病意识。

3、建立健全公平共享、优质服务的新居民儿童学校教育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多方协作的共育模式,成立了以常务副县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推进新居民子女教育工作,严把“三个关”:一是把好入学关,由新居民事务部门等部门核准入学的四个条件,教育部门按照审核情况来接纳新居民子女入学;二是把好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安全关,加强对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校园安全、接送车辆安全、招生、卫生等方面的督查力度,确保消除安全隐患;三是把好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的收费关,严格制止乱收费现象,对符合条件的在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就读的学生继续实施减免课本费政策。二是充分发挥公办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展公办中小学吸纳新居民子女入学的空间。同时,对就读新居民子女学生实行无差异化教学,所有中小学实施混合编班随班就读,倡导融合教育来全面提升育人效果,促进新居民子女和本地户籍学生共同发展。2014年上半年,嘉善县义务段新居民学生人数为21979人,其中公办吸纳为17956人(小学14004,初中3952),公办吸纳率为81.7%。三是着力加强新居民子女学校的管理,加强对新居民子女学校的督导评估和年度考评工作对通过考核的新居民子女学校给予经费奖励和补助,嘉善县至今已安排奖励补助经费达1000万元,有效改善新居民子女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加强公办学校和新居民子女学校结对管理工作,挑选公办学校的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到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担任管理者,全面负责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并选派 12所公办学校参与对嘉善新居民子女学校管理;和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嘉善新居民子女学校的安全管理督查整治制度,如接送车接送和车辆安全管理制度、食堂卫生改造和管理制度、饮食卫生和防疫接种管理制度、消防器材配备和使用制度以及校舍安全检查制度等。四是强化新居民子女学校教学质量检测,通过开展新居民子女学校教师培训、县教育局研训中心教育教学工作调研,共同做好新居民子女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做到“五个统一”,推动我县新居民子女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提高。

4、建立健全预防为主、社会联动的新居民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体系。一是建立新居民家庭教育工作模式,以创建“幸福家庭”为重要载体,建立健全“新居民家庭、教育机构、政府部门、房屋出租人、用工单位”五位一体的联动机制,成立了嘉善县新居民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嘉善县新居民家庭教 育工作的意见》,并建立县、镇(街道)、村(社区、企业)三级新居民妇女工作组织网络,成立嘉善县新居民妇女联合会1个,镇级新居民妇女代表会9个,规模以上企业 “新居民妇女之家”90个。二是建立新居民家长学校,组织构建县、镇两级新居民家长学校组织网络,针对新居民家庭教育需求,采取集中授课、交流心得、互动游戏等形式将青少年心理特点、沟通技巧、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及预防等知识纳入家庭教育教学内容之中,进一步提高新居民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以及与沟通能力。目前,共开展培训33期,受教育新居民家长3606人。三是建立新居民儿童综合帮教机制,成立“新居民阳光家园”组织,组建了一支学历素质较高、家庭教育经验较为丰富的“新居民阳光妈妈”队伍,提供“以新育新”式的综合帮教服务。在新居民子女发生打架斗殴或轻微犯罪时,及时介入提供“一对一”结对帮扶,协调新居民家长、学校及新居民青少年,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截止目前,共帮扶结对新居民青少年70人。四是推出新居民家庭教育“新蓓蕾成长”计划,配合嘉善县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制定出台以新居民家长学校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新居民家庭教育互动平台基本建成、新居民家庭教育志愿队伍逐步充实为目标的新居民家庭教育“新蓓蕾成长”计划。

5、建立健全普法为主、均衡发展的新居民儿童综合素质提升体系。一是加强新居民儿童普法教育,加强“六五”普法教育“五个阵地”建设, 优化新居民普法宣传队伍配置,建立新居民六五普法“乡音”讲师团,重点突出对新居民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举办新居民学校学生“热爱祖国、勤奋向上”法制宣传教育系列活动,以“我爱祖国我爱党”征文比赛、“小手牵大手”法律知识竞赛和法制教育手抄报比赛为内容,加强在校新居民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工作。二是加强新居民儿童思想教育,在新居民子女学校柳州学校、车站路小学建立新居民道德讲堂,在新居民儿童中开展弘扬社会公德和开展法制教育,提高新居民儿童道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依托新居民“乡音”讲师团成员深入新居民子女学校开展“中国梦”、“十”精神宣讲活动,引导广大新居民儿童树立科学的信念、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丰富“新居民儿童”新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以弘扬“善文化”为契机,积极培育新居民儿童文化事业,鼓励有才艺的新居民儿童加入县新居民艺术队,定期进企业、进集聚区进行公益演出,丰富新居民文化生活。同时,组织开展新居民亲子运动、新居民文艺汇演等活动,进一步提高新居民儿童自主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今年共开展文艺演出28场次,参与新居民471人。

6、建立健全布点合理、运行有效的新居民儿童合法权益维护体系。一是建立建立新居民妇女工作体系,成立全市首个县级新居民妇联,扎实推进县、镇(街道)、村(社区、企业)三级新居民妇女组织网络建设,并成立新居民巾帼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新居民儿童法律维权、家庭教育等志愿服务,共成立新居民巾帼志愿者队伍9支,新居民巾帼270人。二是打造“团组织+ ‘青年之家’”的新居民青年工作体系,率先成立了全市首个县级新居民团工委,在各镇(街道)全部建立功能齐全的“新居民青年之家” 9个、服务点298个,并充分发挥“12355”青少年热线、“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等平台作用,免费为新居民团员儿童提供现场法律咨询和帮助申请法律援助等服务,积极维护新居民儿童合法权益,关心帮助弱势新居民儿童健康成长,接待新居民团员儿童法律咨询66人次。三是建立“一社双工”新居民儿童关爱联动机制,在全县范围招募持证社工和义工志愿者担任新居民儿童维权法律顾问,依托致和社工服务社为新居民青少年提供法律咨询、建议、等综合维权服务,切实维护新居民儿童合法权益。目前嘉善县共有持证社工277名。

二、新居民儿童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随迁的新居民儿童违法犯罪问题较为突出。因新居民家长观念、工作时间、高考政策的影响,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新居民学生六年级毕业或初中阶段辍学在家,由于缺乏有效的教育约束体系以及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的情况较多,盗窃等犯罪案件比较多发。据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以2011年为例,全县当年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人员总数为1460人,其中新居民未成年人为73人,总占比为5%,在全县被采取刑事措施的未成年人中占比93.59%,同比增加2.29个百分点。同时,盗窃等侵财性犯罪占比为80.8%,同比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

2、县城区新居民子女义务教育入读公办学校难度较大。因魏塘街道、罗星街道、开发区(惠民街道)集聚了全县70%左右的新居民人口,其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嘉善县12所新居民子女学校主要集中在这三个镇、街道,学校间为争夺生源,存在无序竞争、恶性竞争的现象,直接影响了新居民子女教师质量以及对教育教学方面的有效投入。同时,新居民随迁子女学前教育机构也存在着无序管理的现象,无证的幼儿园、幼托所数量较多,缺乏有效的监管,安全隐患比较突出。

3、新居民家庭教育氛围还不够浓厚。虽然嘉善县妇联在新居民家庭教育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因新居民家长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工作时间长、人员流动性大等客观情况的影响,新居民家长对子女家庭教育重视程度还不够,在具体的教育方式方法上掌握不够,与子女主动沟通交流意识仍旧比较差。同时,部分职能部门也并未有效地将新居民家庭教育纳入本单位的年度 工作计划。

三、新居民儿童服务体系建设思考

新居民儿童问题是我国改革和发展带来的一种特殊现象,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它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促进新老居民和谐生活需要解决的一个难点,也是加强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点。为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新居民儿童问题,采取必要措施,做好新居民儿童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

1、构建新居民儿童服务管理保障体系。新居民儿童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需要明确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并强化工作职责,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统分结合、部门合作的组织保障体系。教育部门要不断提高新居民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吸纳率,规范学前教育,加强对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的扶持,提高教学质量;司法部门要加强对新居民儿童的普法宣传,深入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积极预防新居民未成年人犯罪;新居民事务部门要创新新居民儿童宣传教育方式,利用互动性强、新居民儿童易于接受的宣传教育载体,进行科技、文化、法制等宣传教育;卫生部门要进一步扩大新居民公共卫生均等化覆盖范围和服务项目,使新居民儿童享受均等化的卫生服务。同时,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设立新居民儿童服务体系建设专项经费,保障新居民儿童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持续有效开展。

2、加强新居民子女学校教育与管理。目前嘉善县新居民民办学校12所,2所公办学校全部吸纳的新居民学生,新居民学生人数达2.19万余人,受学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育环境等因素,新居民子女学校教育参差不齐,进一步整合嘉善县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新居民子女学校考核管理和软硬件建设,为新居民子女创造良好的就学环境。

3、加强新居民家长学校建设。充分发挥新居民家长学校在增强新居民家庭成员沟通能力、交流家庭教育经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创新新居民家庭教育课程编排模式,根据新居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不同学龄段孩子家长、不同职业层次家长的需求,编排新居民家庭教育课程内容,形成“菜单式”点播服务。借助集中授课、观看录像、交流心得、互动游戏等新居民家长参与度高的教学形式,增强新居民家长与子女的参与度,取得新居民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提升家长学校办学质量。

4、充实新居民儿童关爱队伍力量。建立由热心新居民儿童教育工作、具有较高文化教育素养的社会各界人士组成新居民儿童服务志愿者队伍。另一方面,协调有关部门动员离退休干部、党员、教师、新居民家长、政法干警、青年志愿者及其他社会工作者,充实新居民社工队伍,共同参与到新居民子女的教育管理中来,开展新居民子女的教育帮扶、心理辅导、法律援助、社区矫正等志愿者活动。对有不良行为、刑释解教等“问题青少年”,要落实专人做好帮教工作。

5、关注新居民子女心理健康。由于新居民家庭环境、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综合影响,新居民儿童自闭现象比较普遍,他们遇到问题不愿沟通、不擅沟通,缺乏有效的疏导途径,造成许多新居民青少年心理障碍,容易引发激情犯罪、暴力犯罪。一方面要在新居民子女学校开设心理课程和配备新居民儿童心理疏导室,为新居民子女提供心理疏导服务,解决其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惑和增强新居民子女对心理辅导的认识,以缓解新居民子女在融入当地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同时,组建新居民心理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到新居民子女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专业知识讲座与辅导,解答新居民子女心理疑惑和提高自我心理调试能力,塑造健康积极的人格。

篇5

本课程植根于全国中小学生远程教育技术专委六年来对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成果;九阶成长教育体系情感牵引教学模式以及体验式、类别化授课方式。在训练中创设场景、环境,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受,在感受中成长,让学员在亲身的行动体验、情感体验和思维体验中达到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所要求的标准,提高抗挫折能力,情感表达能力、自我规划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充分激发潜能,让孩子更加优秀!阳光少年应该拥有独立、自主、迅速完成目标的能力;应该拥有敢于竞争,坚持到底,乐观向上的精神;应该拥有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能够学以致用;能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充分实现个人价值。阳光体现为生存能力和发展的能力。

二、活动的目的磨砺教育的主要内涵:一是磨砺阳光体质;二是磨砺阳光心里素质,创设各种情景,锻造孩子们的抗挫折能力,感恩情怀;三是在活动中培养孩子们的生命价值观;四是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对父母、国家民族的责任意识,建立健全的高尚人格精神。磨砺身心,激发感悟,促进成长,升华理想---培养具有阳光人格、阳光情感、阳光体质、阳光学业的阳光少年。

三、活动的指导思想

阳光少年实践活动遵循青少年自我成长科学发展轨迹;行动力自我认识思维逻辑观察体验情感自控注意力时间管理行为效率自我成功。

磨砺教育是整个阳光少年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阶段,分为五个步骤;感知认识激发学习自强。在实践和行动中感受困难和挫折,深化人生磨砺的认识,从而激发内心强烈的感受,形成学习的动力,建立自强向上的心态和行为模式。

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方案

一、活动宗旨:

通过在全市小学生中开展争当安全小卫士的活动,让小学生学习安全知识,在参与社区安全建设的宣传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养成安全的好习惯。同时建设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体系,为未成年人创设良好的安全成长环境。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上海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

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

三、参加对象:

本市小学生

四、活动安排与内容:

(一)、20xx年x月12月开展社区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各区县组织小学生,以《安全小卫士中小学生安全知识手册》为主要内容,与社区居民开展社区安全教育互动活动。

1、组成安全小卫士宣传队调查所在社区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以书面报告形式上报社区居委会。

2、安全小卫士宣传队现场绘制安全教育宣传画,在社区进行宣传展示,并为居民讲解,让居民从中了解安全教育的有关知识。

3、安全小卫士宣传队为居民送上安全教育方面的情景剧表演,向居民宣传交通安全、消防安全、计算机使用安全、家庭安全、饮食安全、生活安全等内容。

4、安全小卫士宣传队与居民一起进行防火自救实地演习,让居民了解一些灭火的方法,增长自救、他救的技能。

(二)、20xx年x月20日举办第四届杜邦杯上海市小学生安全教育活动市级竞赛。竞赛内容包括:情景判断、灭火比赛、动手制作、亲子小品表演、安全知识抢答。

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方案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方案1、每区县在广泛开展活动的基础上选派一个代表队参加市级决赛:代表队由3名小学生(至少1名女同学)及其中一名同学的家长组成。

2、亲子小品表演:由家长和学生一起以安全小卫士为主题进行小品表演,时间不超过5分钟。

3、动手制作:由3名小学生围绕《安全小卫士中小学生安全知识手册》有关内容,完成指定操作。内容包括:灭火比赛、动手制作。

4、知识抢答:由3名小学生围绕《安全小卫士中小学生安全知识手册》有关内容,现场抢答。

5、上述几项总分计团体成绩。

五、报名时间与地点:

篇6

社区;网络安全;教育

社区安全是确保社区居民生存和生活以及发展的基础,也是社区发展与存在的前提条件。一个社区在安全方面做的好和坏与社会甚至国家稳定的大局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正改变着社区居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其开放性、互联性及共享性程度越来越大。小到一个社区大到一个国家,会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网络安全威胁,甚至可能造成社区电力、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安全隐患[1]。由于网络对于社区影响的广泛性与深刻性,社区居民对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社区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安全问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社区与社区网络安全教育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作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2000年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指出,“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规模做了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2]。目前,我国学术界就社区给出了多种定义,尽管下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在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上认识是较为一致的,认为一个社区应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同时认为,社区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有研究表明,近几年我国社区家庭是使用网络最多的群体,几乎每个家庭都涉足网络。社区居民作为应用网络非常广泛的人群,他们对生活、学习以及对于人生的认识往往由于网络的融入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尽管一些社区居民掌握了一定的网络安全知识,但使用网络时却缺乏相应的网络安全意识,这就使社区居民在运用网络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方面的安全问题。这不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也引起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社区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居民网络安全意识淡薄

由于我国社区网络安全教育滞后,一些社区居民的安全观念陈旧、自救自护意识不强、自我防范意识较差。同时,许多社区居民在主观上不重视网络安全教育,缺乏“网络安全观”理念,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网络安全事件不会发生到自己身上,其网络安全意识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因此,一些社区居民在使用网络时往往会成为网络诈骗的受害对象,他们在网络上受骗上当主要表现在:其一,在与网友进行聊天时上当受骗。许多犯罪分子通过网络平台与人聊天,从中寻找目标来实施诈骗,而大多数社区居民由于网络基础知识欠缺,在与网友聊天时,往往会把个人信息泄露出去,从而成为犯罪分子的诈骗对象。其二,使用网络进行交易时上当受骗。近几年,由于方便快捷、价格相对偏低,网络购物逐渐成为社区居民购物的一种方式。一些社区居民对网络购物所涉及到的安全知识不太熟悉,导致他们在网络购物过程中,很容易把个人信息泄露出去而被不法分子利用,这样就会造成个人财物损失。其三,在网络上获取信息时上当受骗。现在,国内和境外的一些敌对势力利用网络抹黑中国,在互联网上刊载许多具有煽动性、反动性以及低级庸俗的文章,大肆宣传西方思想、文化等。由于一些社区居民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还不太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外来思想的冲击。如果他们长期受到西方不良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就有可能误人歧途,并实施违法行为。

(二)社区居民易受到网络失范行为的影响

网络失范行为主要包括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和网络失德行为。当前社会网络传播速度较快,但我国网络法律尚未完善,网络道德还需要建构,这就使得一些社区居民网络行为规范意识比较淡薄,在思想上与行为上形成了一种网络是没有道德空间、没有规则的错觉,进而实施一些网络失范行为。网络失范行为主要表现在:其一,运用互联网对市场经济秩序与社会秩序进行破坏,例如,使用网络技术复制制作作案工具盗取他人财物,以及在网上从事赌博与交易等违法行为;其二,运用互联网侵害他人的人身权利,如利用电子邮件来散布一些虚假信息、泄露他人隐私、对他人进行心理上与生理上的攻击以及冒用他人网名而损害对方声誉等;其三,运用网络黑客技术危害互联网运行安全,黑客入侵是近年来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体系中影响力最大的威胁因素,当计算机系统本身存在一定的漏洞时就会为黑客提供可乘之机[3],包括擅自中断计算机网络通讯服务和侵入特定计算机信息系统以及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等。

(三)社区居民运用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又被称作因特网性心理障碍,是由于人们长期应用网络而造成一种着迷网络的状态,进而给人们带来一种不能抗拒以及想再次进行使用的欲望,除此之外,人们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会有依赖性。网络成瘾包括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信息成瘾以及网络交易成瘾等几类。当前网络成瘾的居民在社区并不少见,网络成瘾往往让社区居民从心理感到非常无助,非常痛苦,这一现象也引起了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对此,相关部门专门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网络成瘾症的学生人群在社区居民所占比例为6.8%,相当多的学生成绩不理想而选择了放弃学习以及退学,其中因使用网络成瘾而荒废学业的学生人群占比在60%以上。与此同时,网络成瘾的社区居民大多数情况下沉溺在网络带来的虚拟世界里,他们不愿意面对现实社会,这就使得他们不愿意与人交流和接触,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弱。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一方面,大多数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学习非常紧张,被老师与家长管得较严,几乎没有自由,在进入大学后,学习的氛围变得相对轻松,于是就在网上放松自己,这种情况男生比较常见;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在进入新的人际交往领域与学习环境之后,一旦受到挫折就会感觉失落,此时他们一般会把网络作为寄托,在网络上寻找朋友聊天,向网友倾诉所遇到的烦恼。另外,还有一些社区居民由于好胜心比较强,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某种诉求没有满足或者受到了某种伤害,于是便在网络上寻求心理补偿。这样久而久之,上网时间会逐渐增加,从而导致网络成瘾。

三、社区网络安全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宣传

一是社区领导要重视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是社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社区居民法律意识和自律能力的有效途径。二是创办一些网络安全主页并及时登载网络安全的一些法律法规,便于社区居民学习网络法律法规知识,或者通过知识竞赛、专题讲座和黑板报等方式促进他们了解网络法律法规知识。同时,应举办社区网络安全演练,加强相关训练,以强化社区居民的网络安全意识[1],他们在思想上构筑一道防线,自觉抵制网络上的虚假信息与违法内容,从而维护网络安全。

(二)创造一种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社区网络文化是一种互动性与开放性的文化,社区在制定安全教育规划时,可以从安全文化的顶层设计入手,大力营造安全文化氛围,使社区安全管理制度与居民的生活活动具有较强的文化约束力。[4]对此,社区可以针对居民的身心特点开展一系列健康的社区网络文化活动,尽力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增强他们辨别不良信息与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社区也可以联合高校通过开展“网络文明”讲座等形式讲授社区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力求给社区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网络文化环境。

(三)增强网络安全教育的师资力量

目前,我国社区网络安全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一般没有网络安全教育的教师,大部分网络安全教育课程由保卫干部承担,导致社区网络安全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尽管社区网络安全教育师资不足,但还是要做好网络安全教育,以确保社区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一是要强化对保卫干部的培训,努力完善其知识结构;二是社区可以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邀请高等院校专家和教师来到社区开展网络安全教育讲座或者培训活动,为增强社区网络安全教育实效发挥积极的作用;三是在社区网络安全教育过程中,纠正以往只教理论知识不注重技能培训的做法,可邀请有关专家进社区开展社区网络安全教育演示、演练活动,推动社区居民自觉参与到社区网络安全教育实践中来。[4]

参考文献:

[1]罗志成.关注网络攻击对社区安全的影响提高社区网络安全应急响应能力[J].国际博览,2010(03).

[2]张海波.社区在公共安全管理中的角色整合与能力建设[J].江苏社会科学,2011(06).

篇7

自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总结共同点认为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投资形成的体现在人本身的具有经济价值或心理收益的资本,是蕴含在人自身的各种知识、技能及健康素质的存量之和。即人力资本投资就是对人的素质的投资,将此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2.1研究的误区

我们可以发现,对人智力和体力方面的投资成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而人的健康状况,无疑是一种人力资本质量的体现,是一种健康资本储备。而在过去人们往往过多的只考虑教育的投资效应,忽视了卫生医疗对人力资本的维护或损耗的补偿。因此,将二者有机结合,把教育视为人力资本智力因素提高的主要途径,卫生医疗视为人力资本体力因素再生产的重要保证。

此外,人力资本投资主体多样,以往的人力资本投资主体多以国家社会层面的人力资本投资为主,认为国家及社会中正规的、有一定数量的投资是全民族素质提高的关键,却忽视了家庭及个人对自身人力资本投资的巨大热情,他们所关心的是经济支出为自身的生活目标服务,取得人生生涯发展的效益等。可以发现近年来社会个人用于自身素质提高的投入日益增大,成为人力资本投资活动中不可小觑的力量。

2.2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

假设人力资本投资的范围包括教育和健康等投资,其中教育投资包括正规教育及职业培训教育,所以用每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等支出项目中的分地区数据代表安徽省国家及社会层面的正规教育投资及职业教育投资。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卫生医疗费用代表国家或社会层面的人力资本体质健康投资。

LIG=EIG+HIG 公式1

从个人层面上看,人力资本投资是个人为了提高个人社会适应力,增强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是个人进行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因此居民个人消费支出中的教育及医疗保健支出成为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来源。在我国将居民个人消费分城镇和农村区别度量,因此综合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相应数据进行。

LIP=EIP+HIP公式2

3 安徽省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分析

安徽省作为中部的不发达省区,国家社会、民众个人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及健康方面的投资力度如何,与全国平均水平有多大差距,本文试图通过定量的数据分析,揭示其投资总量和结构特点。

3.1国家社会的人力资本投资

从静态的角度,2004年安徽省国家社会教育经费总量投入为146.20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38.69亿元,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5.25亿元 ,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2.26亿元,人均使用国家社会教育经费为226.28元。2005年全国共投入教育经费5706亿元,人均教育经费436.42元。安徽省人均使用国家社会教育经费与同期国家人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仅占58.6%。2006年安徽省利用国家卫生经费投入总量为34.76亿元,人均卫生经费52.73元,同期全国卫生总投入1296亿元,人均卫生经费98.59元,安徽省卫生经费人均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6.5个百分点。

从动态的角度,一方面从教育投资考察,安徽省1997年至2005年国家社会在教育方面的人力资本投入量表现快速增长的态势。1997年安徽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量为64.55亿元,人均教育经费105.66元,同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2063.38亿元,人均教育费用为166.90元,至2005年安徽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额以年均11.1%的增长速度发展到166.65亿元,人均教育经费以年均10.3%增长速度增长到255.75元,同期全国范围教育经费总额及人均费用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1.2%、11.1%。安徽省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年均增长幅度虽然也超过了10%,但其数值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值也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考察人力资本健康投资,安徽省1997年至2006年国家社会在卫生医疗方面的人力资本投入量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1997年安徽省财政支出中卫生经费投入量为10.10亿元,人均卫生经费16.54元,同年全国财政支出中卫生经费投入量为382.89亿元,人均教育费用为30.97元,安徽省人均卫生经费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有待改进。至2006年安徽省财政支出中卫生经费总额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3.2%,人均卫生支出年均增长速度为以年均12.3%,同期全国范围政支出中卫生经费总额及人均支出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3%、12.3%。安徽省在卫生投入的政府开支中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2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

从地区文化传统来说,安徽具有一贯重视教育的习惯,特别是皖南地区,人们世代以读书为荣,相应个人家庭对教育投资力度较大;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个人医疗保健,注重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家庭对其成员的医疗保健投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安徽省地处中部,区位优势不显著,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其他发达省区相对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上升幅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在有限的经济收入下,个人家庭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也就显得力不从心。

从城镇、农村两个不同主体考察对个人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状况,投资总量处于增长的态势,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对教育及健康素质投入的数值却存在明显的差距。1997年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教育费用、人均医疗保健费用分别为358.83元、92.99元,农村居民投入量仅占城镇居民投入量的35.8% 、46.8%,同年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教育费用、医疗保健投入量分别为448.38元、179.68元,农村居民投入量占城镇居民投入量的比例为33.1%、34.8%。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安徽省个人家庭人力资本投入量都偏低,分别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71.9%、81.7%。至2006年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教育费用、人均医疗保健费用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9.3%、16.85%,农村居民人均教育费用、人均医疗保健费用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5%、14.3%,可以发现健康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教育投入的增长速度,说明同期安徽省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力度不断推进,对居民支出结构的影响逐渐增大。同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教育费用、人均医疗保健费用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0.4%、13.2%,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教育费用、人均医疗保健费用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7.5%、11.9%。从增长速度看,安徽省居民个人家庭教育投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健康投资的医疗保健投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

虽然近年来安徽省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付出了较大的努力,从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人力资本投资总量都明显提高,但可以发现,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差距,并且发展结构出现一定变化,人力资本健康投资逐渐引起更多的关注,而在城乡之间也存在增长速度的差别,这与安徽省实际省情相关,与安徽省经济发展政策及社会改革措施实施情况相关。

4 对策建议

安徽省人力资本投资无论在总量还是在人均水平上都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种现状不利于安徽省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因此,应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人,以高尚的事业激励人,以优厚的待遇抓住人,以规范的制度留住人,从而形成一个人力资本投资的良性循环。因此,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考虑:

4.1从上至下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安徽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策略,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保证对人的尊重,鼓励人们的创新意识,这将提高人们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体质健康素质。居民从自身未来发展前景考虑,应加强身体锻炼,注重医疗保健,同时提高受教育年限及受教育质量,注意个人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4.2实行物质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同步发展战略

篇8

乐飞家园

延伸到8小时以外的安全

目前,萝岗街道共有外来人口约3.29万人。这些外来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多数为企业务工人员,就居住在企业周边。这些区域通常治安较差,容易引发一系列安全问题。同时,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单独居住,生活单调、乏味,缺乏沟通,容易引发孤独抑郁等心理不适,诱发自杀等极端行为。于是,针对辖区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特点,萝岗街道开展了以“乐飞家园”为代表的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促进项目,通过推进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公寓式管理新模式,引进专业管理队伍,实行企业化管理。

刚一走近乐飞家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禁系统,着装统一的值班保安人员正在引导持卡住户刷卡进出。据乐飞家园物业管理公司总经理陈映珊介绍,员工公寓人口密度高于其他住宅小区,“一般是普通住宅的3~4倍,因此安全管理尤为重要。”乐飞家园小区规划面积近11万m2,计划建造22栋楼,建成后可容纳2~3万人。目前已建成6栋,入住人数约5000人。乐飞家园拥有完善的监控摄像、门禁系统,整个小区所有、楼层走廊等公共区域均覆盖在监控系统下。住户从进入小区大门,到楼层门禁都使用“一卡通”,“再加上宿舍锁匙的防御作用,每一个进入小区的人除了室内以外,基本处于安全监控体系之中。” 陈映珊介绍说。此外,小区的监控中心、各个门岗、巡逻岗等,都有专人进行24小时值班、巡逻,这种封闭式的管理充分保障了小区的整体环境安全。

除了完善的硬件设施,在走访中,记者感受最深的,是乐飞家园的人文关怀。

乐飞家园的住户来自五湖四海,年龄以18~23岁为主。如何真正把乐飞家园打造成他们在外务工的另一个“家”,广州乐飞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也做出了很多尝试。乐飞家园为居民专门开办了健身房、游乐室、阅览室、乒乓球室、舞蹈室,充分利用人员和硬件设施,积极开展各种社团活动,调动居民积极性。目前,乐飞家园拥有文学社、乐队、篮球队、乒乓球、艺术团、书画协会、台球、街舞社团等各类社团组织,定期组织各式活动,让居民拥有展示的舞台,同时创造参加更高层次演出和展示的机会。在乐飞家园里,有广东省征文比赛的亚军,也有萝岗区大型文艺晚会的司仪。这给居住在这里的80后、90后们,提供了一个个性成长的空间,让他们感受到工作以外的成就感。

走在乐飞家园里,会发现道路两侧有长长的“金雁家乡报阅报栏”,湖南日报、四川日报、吉林日报等务工人员的“家乡报”,拉近了务工人员和家乡心灵的距离。后面的空地上,还有居住在此的务工人员认养的“开心农场”,在属于自己的一小片土地上,种上点木瓜、西红柿,享受播种和采摘的乐趣。

此外,乐飞家园还开创性地启动了专业社工服务。社工通过主动上门探访等形式,了解住户的心声,与他们交朋友,帮助他们疏解心情、解开心结,让他们更加快乐地融入到工作生活中。在乐飞家园里,记者还看到了社工和当地居民一起手工制作的剪纸、一起设计布置的“家乡之窗”看板和地图。逢年过节,乐飞家园的社工还会组织不能回家的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庆祝活动,大家一起逛花市、包饺子、舞醒狮、猜灯谜,给予居民心灵的慰藉。

乐飞家园始终为在此处居住、生活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安全、舒适、便捷服务,切实将安全、健康的理念,延伸到了外来人员工作的8小时以外。

体育演艺中心

保障人员密集场所安全

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以下简称“演艺中心”)是广东地区首个按美国职业篮球比赛国际标准设计建设的篮球馆,也是继北京五棵松体育馆、上海世博会演艺中心之后,全国第三个集体育、演艺活动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场馆,举办过NBA中国赛、亚运会篮球赛及各类演唱会等上百场大型活动,参加人数超过30万人次。

演艺中心副总经理于明告诉记者,演艺中心作为大型公共活动场馆,是萝岗街道的消防重点单位。针对这一情况,演艺中心积极完善配置消防硬件设施,加强消防管理,预防大型场馆火灾事故和人员踩蹋事故。

演艺中心配备有高标准的消防设施设备,配备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防排烟系统、应急广播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防栓系统等消防设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演艺中心还配备了国际领先技术的“智能应急疏散照明系统”,能根据火灾发生的区域智能选择紧急疏散指示标志的指示方向及应急照明的区域,快速指示人员疏散。

在拥有强大硬件设施的前提下,演艺中心还苦练“内功”。根据《大型活动消防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定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每年固定开展2次应急演练,组织密集人群疏散、自救,控制初起火灾。同时强化志愿者参与防控火灾能力,每当举办大型活动时,场馆组织志愿者一方面进行观众进场、退场的疏导工作;另一方面协助安保开展安全工作,制止参会人员携带火柴、打火机等违禁物品进入场馆。

此外,针对演出后人群聚集,易发生踩踏事故的问题,演艺中心出资,在每次演出前后,开通专门往返市区的接驳专线。既缓解了周围交通压力,也有效解决了演出结束后人员的疏散和安全问题。

幼儿园 着眼细节的安全教育

篇9

一、温州市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现状

(一)温州市中小学生溺水事故统计(以2013年数据为例)

2013年温州市上报中小学事故共计86起,有72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其中溺水死亡43人,平均每10天约1名中小学生溺水死亡,占非正常死亡的60%。溺水成了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杀手,必须对此高度重视才能防患于未然。

(二)温州市中小学生发生溺水死亡事故的特点

2013年温州市中小学生溺水事故呈现3个特点:1.发生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五月份至十月份,占全年的74%,并且这些事故大都发生在放学后、节假日、休息日及高温时段;2.地点主要发生在农村,尤其是地处边远和环境较为艰苦的农村,并且,大多发生在无人看管的江河、池塘、水库、U型水渠等野外水域;3.对象多数为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和新居民子女。

二、温州市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安全意识淡薄

学生安全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不强,这是溺水死亡的主因。爱玩水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难以抵挡游泳带来的乐趣。每到夏季,无论在城市的游泳池还是乡村的河流中,都可见到一群群在水中嬉戏的孩子们。然而他们在享受清凉的同时,往往忽视了游泳潜在的危险,容易发生溺水事故。特别是居住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新居民子女,在没有征求家长的同意下,经常自行结伴到野外无人看管的江河、池塘、水库、U型水渠游泳戏水,很多学生自己虽不会游泳,但在其他同伴邀约情况下,也冒险入河戏水。由于同伴大多年纪小、能力有限,缺少大人的陪护,对当地水域情况不了解,而且没有掌握游泳和水上救生技能,一旦遇险,惊慌失措,难以互救,极易发生群死的溺水事故。以上几起学生溺水事件,主要问题就在于学生安全意识薄弱,私自结伴到野外冒险入河游泳或戏水而引发悲剧。

(二)家长教育监管不到位

中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需要监护人足够的监护和教育。家长作为中小学生的主要监护人和家庭教育者,在预防学生溺水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家长,特别是外来农民工家长主要精力都放在生计上,由于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对孩子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和游泳技能的培养。还有的家长长期外出务工,干脆将孩子委托给老人照管,没有尽到对孩子的监管义务,对孩子往往采取放任自流的教育态度,以至于学生放学后、双休日、节假日等家长与学校监管空白期,私自外出游玩,下水游泳,导致溺水事故频发。瑞安市陶山镇中学2名学生不幸溺亡的悲剧,主要问题除了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外,另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孩子都为新居民子女和单亲家庭子女,家长教育监管不到位引起的。

(三)学校教育流于形式

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无疑是培养学生防溺水安全意识和提高学生自护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也是应对当前中小学生溺水死亡事故居高不下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中小学防溺水教育形势却不容乐观,大多还停留在“作秀”层面,大多应付检查,流于形式,缺乏操作性,没有探索到行之有效的实施途径和方法,着眼点主要强调学生溺水事故发生在校外及节假日期间等客观原因,没有认识到学生溺水死亡事故的根本原因是管理教育上的失误。经常是等出现学生溺水死亡事故后,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催促下,才根据文件要求开展整改和教育,其内容是有限的,不系统的、不规范的。

(四)政府危机意识不强

1.宣传管理力度不够

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只重视面上的应急,忽视了点上的预防,误认为防溺水宣传教育就是学校事情,根本就没有深入农村进行宣传,导致村民对学生防溺水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政府对河道管理力度不够,导致一个十分令人担忧的现象就是在很多河流的河床上,挖砂石的机械随处可见,但挖砂石后留下的深坑却没有人进行回填,也很少竖警示牌。这些难以看出深浅的“陷阱”非常多,边上是松软砂石,踩上去容易陷进去,这成了吞噬孩子生命的“血盆大口”。

2.场馆建设滞后

夏季天气炎热,是游泳、戏水纳凉的时节。城市的游泳场地多,大都配备救生员,而且大部分学生会在家长的陪同下游泳,因此溺水的可能性不大。但由于农村学校及附近基本上没有配套建设游泳池,农村学生就只能到野外江河、池塘、水库、U型水渠游泳,而这些地方深浅莫测、危机四伏,以致成为吞噬生命的“黑洞”。另一方面,中小学生课外活动场馆建设滞后,学生放学放假期间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导致很多学生喜爱的活动无法开展,给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和新居民子女自行结伴戏水提供了可能。

3.缺乏应急处置能力

目前,许多乡镇街道尚未完全树立学生防溺水应急管理意识,把学生防溺水应急管理当作学校内部的管理,将学生溺水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干预处理当作应急管理的全部内容。没有专门的救援队伍和装备,没有开展相关的应急救援演练。在真正面对学生溺水突发事件时,将会是方寸大乱,束手无策。因此,政府急需加强学生溺水应急管理工作。

三、温州市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学生自主树立安全意识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安全管理要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自为性,使学生在安全管理中学会自我思考、自我选择和自主判断,自觉遵守学校所倡导的防溺水规章制度,积极参加老师、家长提供的游泳技能培训和溺水自救本领,自主树立安全意识,做到游泳“六不一会”:不私自下水游泳或到水边玩耍嬉戏,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监护人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盲目下水施救,会基本的应急自救、求助、报警方法。如果发现有学生擅自下水游泳,也应立即向老师或父母报告。

(二)家长加大教育监管力度

家长是安全知识的传播者,是安全行为指导者,是安全行为实施的监督者。双休日、节假日是学生溺水事故多发时段,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对孩子的活动要知去向、知内容、知同伴、知归时,切实担负起对孩子的监管责任。对于长期外出务工的家长一定要交代他们的近亲或者村干部对其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和监管,有效预防留守儿童溺水事故的发生。另外,家长一旦发现有学生在水边玩耍或游泳,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孩子,都要及时进行劝阻,以减少意外事故发生。有条件的家长可以教会孩子掌握游泳本领和溺水自救技能。在有安全保障的场所适当进行游泳技能训练,从而使学生在水中遇到突况时,能够运用所学会的游泳知识和技能,妥善地进行应急处置;要让孩子知道在遭遇险情或发现有人溺水时,一定要立即大声呼喊救人,不要冒然下水营救,最大限度的避免溺水事故的发生。

(三)学校教育规范化、系统化

1.开展隐患排查,做好源头预防

针对学生溺水死亡“四多”“二无”的特点,学校要组织人员对校园及周边的水域开展一次全面的排查整治。对校园内的河流、池塘等易发生溺水的地方要设置警示标志、添设救护器材、加装防护设施。对校园周边的河流、废弃水库、在建工地、人工开挖或自然形成水潭、U型水渠等存在的隐患,及时告知师生、家长及当地政府、水利等部门,要求主管部门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学生溺水事故发生。

2.加强宣传教育,增强防范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是预防学生溺水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学校要组织开展以“预防溺水,珍爱生命”为主题的“六个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即一次主题班(团、队)会、一期专题黑板报、一次视频讲座、一次防溺水课外作业、一份学生承诺书和每日放学前一次安全提示教育,提醒学生牢记“六不一会”,进一步提高学生防溺水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开设游泳课程,提高自护能力

只有教育孩子学会游泳和自救,才是减少孩子溺水身亡的最好方法。因此,学校要把游泳课作为一项必修课,作为体育达标项目,纳入教学考核。特别是我市地处沿海、农村河道纵横的情况,应以学生为本,将游泳训练和自救知识教育正式纳入全市中小学生教材中,列入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的重要内容。另外,还要利用体育课或安全知识讲座,对学生讲解游泳基本知识、游泳安全注意事项及一些简单的自救、互救常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4.举行专题培训,争取家校共管

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发送警示短信、印发《告学生家长书》等措施,定期向家长开展预防溺水安全教育专题培训,利用身边惨痛的案例向其讲解双休日、节假日是学生溺水事故多发时段,要求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提醒学生家长切实履行监管职责,使家长在学生上、放学路上,中午、傍晚、双休节假日、暑假等脱离学校和老师监管的时段,切实担负起监护人的责任。及时与家长签订防溺水安全责任书,切实增强家长特别是留守儿童监护人、单亲家长、新居民的防溺水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争取家校共管,多方联动,共同做好中小学生溺水防范工作。

5.开展暑期学生安全千万家教师家访活动

各学校要逐班排查,建立留守儿童家庭和新居民子女家庭名册,做到不遗漏一个学生。根据排摸情况,由学校领导分片包干划定责任区,在放暑假前由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带队开展一次暑期安全千万家教师家访活动,向学生和家长通报溺水事件,借用惨痛的案例进行警示教育;特别是对容易发生问题的新居民和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学校务必要明确责任人,逐一上门面对面将防溺水要求告知到位,向其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要求家长切实履行监护责任,做好孩子的安全监管和教育,保障孩子生命安全。

(四)政府高度重视,多措并举

1.拓宽教育渠道,加大宣传力度

乡镇、街道要高度重视学生防溺水工作,通过电视台、互联网、手机短信平台、电子显示屏等渠道,以电视滚动条、宣传栏、宣传标语、贴安全告示等形式,进一步加大了中小学生防溺水教育的宣传力度,努力拓宽防溺水宣传教育渠道,强化了全社会共同监管学生安全的责任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人人讲安全、人人关心学生安全和各级政府、各部门积极合作、齐抓共管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良好氛围。

2.加强管理力度,减少事故“陷阱”

政府、水利部门应加大对河道管理的力度,在河道内竖起警示牌,最大限度地防止在河道内挖砂取石,对挖砂取石后一定要回填深浅的“陷阱”,对工地水塘等危险水域要督促施工企业进行填埋或建立围墙,在可能发生溺水事故的水塘、水渠、河流等危险地段设立防溺水警示牌,标明“此处危险,严禁下水游泳”、“此处曾溺水死亡**人”等内容,防止学生溺水事故的发生。聘请一些热心群众、教师、离退休人员等义务监管员(志愿者)组成夏季孩子安全监护小分队,在关键时段对容易引发溺水事故的危险水域进行巡护,对有玩水苗头和下水游玩的学生及时予以制止;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孩子生命安全的浓厚氛围。

3.兴建游泳场馆,丰富活动内容

政府要通过财政投入、体育彩票基金、企业捐助、个人集资等多方筹措专项资金,在水源丰富、有条件的村镇或学校兴建游泳馆让学生游泳。对于一些边远贫穷的地区,可通过调查摸底,选择适合游泳的安全河段,就地取材,围起天然游泳池,配置好基本的安全游泳设施和人员,避免学生私自到危险水域去游泳或玩耍。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少年宫的作用,积极开展春泥计划暑期快乐营活动。暑假期间,由于新居民子女居住条件简陋,高温难耐易结伴到野外嬉戏,而又水性不好,极易发生溺水事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广泛动员新居民子女和留守儿童参与学校少年宫和暑期快乐营活动。同时建议企业在节假日期间开设场所容留管理新居民子女,预防学生溺水事件发生。

4.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乡镇、街道要加强溺水应急救援演练,完善溺水应急处置预案,为应急车辆、船舶配齐救生圈、长绳等必要救护设备,确保一旦发生落水求助,快速出击,全力开展救援、打捞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溺水死亡事故的发生。健全事后处置机制。对溺水死亡事故现场,地方政府和公安、、民政等职能部门要形成联动,及时介入,做好死者家属安抚及善后处理工作,做到快速处置,措施到位。避免因善后工作处置不当引发不安定因素。此外,密切掌握“网上网下”动态,快速处置苗头性的滋事行为,有效防止网络炒作,坚决防止事态扩大,确保社会稳定。

中小学生溺水死亡事故,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典型的社会安全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通力合作,形成各负其责又整体配合的管理模式,才能防患于未然。

篇10

为了方便社区居民就医,我们打破了卫生工作的常规模式,在各街道办事处和部分居家委会建立了38个社区医疗服务站,开通了社区服务流动车,在全省率先组成了由107名医护人员参加的"寻呼医生"队伍。还建立了192个老年医疗服务工作点,为2万多名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并为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的老年病人,设立了配有专门医护人员的托老站,提供全方位服务。目前,全区社区医疗卫生覆盖面已达到90%以上,开创了为居民定期查体与疾病抢救、日常咨询与档案管理、治疗疾病与生活保健、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四结合和送医进社区、医疗在家门的社区卫生新局面。

在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中我们突出了居民参与和社会参与两个重要环节,组成了由机关、企业、院校、部队、居民、青少年近两万人参加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围绕文明社区建设,积极开展法律咨询、拥军优属、救助贫困美化家园等志愿者活动。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开展的"百团助百户"救助特困家庭小学生、下岗事业青工再就业巡回指导服务等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孙金龙、、赵勇、原国家民政总部部长崔乃夫、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董凤基、王修智、陈光林和山东省副省长张瑞风、团省委书记李群等领导同志先后视察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的工作并给予了充分肯定。服务站、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分别获得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杰出集体提名奖"和山东省"先进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等荣誉称号。

二、坚持突出特色,因地制宜,优化文明社区环境。

近年来,在创建社区文明活动中,我们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熏陶作用,因地制宜,逐步形成了"一个中心,四个区域"的文明社区建设格局。"一个中心"即以**广场周围的南山住宅小区为建设重点,突出社区经济特色,逐步形成**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四个区域"即:南片以海伦广场周围的**实验小区为建设重点,突出社区服务特色,逐步形成社区服务标志区。北片以海琴广场周围的水清沟、洛阳路住宅小区为建设重点,突出广场文化特色,逐步形成社区文化标志区;西片以海云广场周围的兴电小区、北山小区为建设重点,突出治安管理特色,逐步形成社区治安标志区;东片以待建的海情广场周围的兴隆山庄小区为建设重点,加快村庄改造,逐步形成社区环境标志区。

以棚户区改造和旧城改造为契机,以广场建设、绿地建设和楼院改造为重点,对社区环境进行大规模综合整治,先后兴建了海云、海伦、海琴等4处现代化大型广场,其中占地4万余平方米的海琴广场已成为**市市内四区最大的居民区文化广场,并被评为全省优秀文化广场,海云广场被评为全市十佳文化广场。我们采取见缝插针的绿化美化方式,在全区建设大型草坪、绿化带50多处,街头绿化景点20多个,绿化覆盖率达到34.2%,并建成南山文化公园、嘉禾路街心公园等一批群众休闲娱乐场地,许多新建小区成为花园式小区和绿化达标小区。为居民群众提供了整洁、优美、舒心、安全的生活休闲环境。

我们加大了文明社区形象的宣传力度,在繁华区域增设大型公益广告牌4块,在主要干路和居民区设置100余块文明用语、格言警句的文明告示牌,使"参与、互助、和谐、文明"和"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等一批文明社区建设的口号遍布全区,家喻户晓。在全区营造了创建文明社区的浓厚氛围。我们还把社区治安工作作为创建文明社区的主要内容,不断完善打、防、控联动的社会治安防范机制,实施科技创安、强化人防、物防、技防措施,使安全小区覆盖面达到90%,目前全区已有27个居家委会分别被授予省市级社会治安先进单位称号。如:四机一家委会等社区连续10余年未发生治安刑事案件,群众称为安全放心小区。

三、强化主题抓教育,寓教于乐,提高居民整体素质

97年初,我们在全市率先开展全方位社会教育。即:在社区中以培养"四有"新人为根本,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融多种教育形式于一体的、齐抓共管的思想教育工作新思路。以"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城区,树**形象"活动为主题,以市民文明学校、社区党校等为阵地,全面实施"文明在**"社区系列素质教育活动,组成了社区教育义务演讲团,设立了教育奖励基金,坚持常规教育和重点教育、文体活动与课堂教育、典型教育与全面推广、广场文化与庭院文化、自我教育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形成了全社会重视社区教育,积极参与社区教育的浓厚氛围。

一是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如围绕建国五十年、迎澳门回归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使馆事件,及时在社区内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其中,我们借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和迎接澳门回归之际,以社区新旧变化为题材,举办了"时代变迁摄影展",以此对群众进行爱国爱家教育。特别是国家做出取缔""组织决定之后,我们在全市第一个组织了以"崇尚科学,破除迷信"为主要内容的由我们自找素材、自编自绘的200余幅漫画下社区巡展。期间,还邀请了全国故事大王葛维河等专业人员组成的故事队,多次下社区为三万多居民举办了揭批""的故事会。该活动在中央电视台8月6日、8月8日的新闻30分栏目进行了滚动式播放。

二是积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展自我教育。我们立足社区,组建了1000余人的群星艺术团,各街道办事处和各居委会分别成立了腰鼓队、锣鼓队、秧歌队、太极拳队、健美队等文体活动队伍,积极开展以群众自娱自乐为主要形式的广场文化、楼院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还充分利用一年一度的糖球会、群众文化艺术节等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做到了一年四季活动不断,楼院、广场好戏连台。特别是"华星杯"文化衫自绘大赛,连续举办七届,涉及到北京、上海、天津、香港等大中城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们还积极开展社区群众体育活动,在全省率先举办了以社区为单位吸纳驻区企事业单位、部队、院校参加的首届社区体育运动会,促进了社区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是充分发挥阵地作用搞好社区特色教育。我们在街居社区先后建立了市民文明学校、社区管理学校、社区党校、文化活动室、少儿活动园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分层次、有计划、按阶段地经常开展各具特色社区教育。如:居家委会选举工作结束后,针对新任居家委会书记主任缺乏社区管理知识经验的实际,分三批进行了政治、业务培训;对从下岗职工中招聘的社区助理和由机关下社区蹲点的干部进行了《居委会组织法》和社区管理应知应会知识的培训;我们还利用市民文明学校,对居民进行家政、科普、保健、法律常识等方面的教育。另外,根据青少年特点我们与**剧院联合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区属和驻区的45所中小学中开展了以"爱祖国、爱科学、爱学习"为主题的影视文化教育活动,该活动以童话寓言、校园生活、家庭亲情、少年英杰、名人传记、重大事件、科教片、科幻故事片以及名著改编的故事片、反映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动物世界、科普知识、军事大观及与课本有关的专题影片和戏剧为主要内容,突出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到目前为止,共放映或演出100多场次,观众达10万余人次。并适时举办了戏剧、电影、电视评论或专题演讲,激发了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占领了校内外思想文化阵地,陶冶了中小学生的情操,这种大规模连续性的教育形式为全市第一家。我们还利用节假日时间开展"假日雏鹰小队"活动,组织青少年围绕住宅小区的美化、亮化、绿化主题,展开想象,提出自己对文明小区的创意和设想,并为他们创造了自己动手建

设家园的一些简易条件,在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中,使他们的理想与道德得到了升华。

生动形象的活动极大的吸引了群众,教育了群众,提高了群众的文明道德素质,增强了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如:我们在社区中开展的"我为社区捐本书"、"楼道卫生接力赛"、"社区公约大家评"、征集"文明格言"和"金点子"等活动,得到了群众的积极响应。其中"我为社区捐本书"活动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收到社会各界捐赠的书刊五万余册,充实了社区的图书室。再如:我们开展的"金点子"征集活动,广大社区群众围绕创建文明社区献计献策,提出的"金点子"达1359条,对改善城区面貌,搞好社区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文明格言"征集活动,提出的文明格言涉及面广、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经筛选将优秀格言汇编成册,已成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四、搞好四个配套,强化措施,保证活动健康发展

为了保证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健康发展,我们加强了组织网络、干部作风、民主政治、财力机制等四个配套建设。

在组织网络建设方面,我们建立了区、街、居三级文明社区建设领导组织,形成了以以社区党建为核心,理顺了四个关系,即:协调理顺街居党组织与社区单位党组织的工作关系、社区党组织与群众自治组织的领导关系、街道办事处与驻区单位的协作关系以及居委会与物业管理组织的互助合作关系。通过理顺关系、建立网络和工作协调,为文明社区建设的地区性、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提供了保证。

篇1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为目标,按照“创业实干打硬仗,建设创业型城市”和建设“首善之区”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全区综合治理各项任务,通过抓重点、带一般,抓有形、促无形的工作方式,着力解决辖区内存在的娱乐环境格调低、生活环境脏乱差、居住环境隐患多等突出问题,为广大居民群众的生活、学习、工作提供环境保障。

通过整治,使辖区内达到“五无、三健全、一改观”的要求,即:无严重危害群众人身安全的治安隐患,无严重影响群众出行安全的交通隐患,无严重影响教学、消防、居住安全的火灾、崩塌隐患,无影响居民群众正常生活的违法建筑、占道摊点、马路市场和噪声污染,无“脏乱差”地段和卫生死角;交通配套设施基本健全,环卫基础设施健全,校园内部安全、经营、卫生管理机制基本健全;辖区治安及卫生环境明显改观。

二、工作任务:

1.全面调查、清理辖区内出租屋和网吧等娱乐场所,配合派出所依法打击利用出租屋、影吧、咖啡屋等场所进行色情、赌博、涉毒活动的不法行为,打击传播、销售物品的违法犯罪活动,从严打击容留、胁迫在校学生、等不法行为,对涉校案件的查处和督办率达到100%;打击辖区校园周边的流氓团伙和黑恶势力,加大对强迫学生交“保护费”、抢夺学生财物、敲诈勒索学生等违法行为的督办力度。

2.社会、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任务是:帮助家长更新教子观念,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明确为国教育子的责任和义务:传授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指导家长掌握科学教子方法,交流和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提高家长教养子女的能力: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增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素质教育的意识,形成育人整体全力,使之成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3.与派出所、工商和文化管理等部门联系,依法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定期整治,严格管理和控制经营形式和范围。要采取严厉措施,查禁书刊、音像制品,打击教唆青少年犯罪的活动:对台球室、游戏厅、录像室、歌舞厅进行整顿,设点过多的要适当集中,设点离学校太近的要迁走。严禁少年儿童进入“三室一厅”活动。

4.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社区教育基地,健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居民群众共建点,发挥离退休老同志、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等在培养青少年中的积极作用。

5.社区积极与文艺、影视、广播、出版、新闻等部门联系,为青少年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引导青少年追求高上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倡导正确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篇12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坚持邓小平理论,按照“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区党工委区办事处的工作要求,结合社区实际情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新机制,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社区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有效工作机制;逐步形成较完备的社区本稿件属于服务网络体系,合理开发配置社区资源,不断完善服务配套设施,发挥社区功能;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党员的凝聚力、战斗力,建设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形成社区建设的骨干力量;构建教育与文化阵地,提高居民文明素质,推进文明社区建设向深度、广度发展。基本建成管理有序,服务体系完善,居住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社会风尚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的“安居乐业”的文明社区。

二、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

(一)社区党建

发挥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建为“龙头”,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战斗力,按照社区党总支部三年工作规划要求,落实各项工作目标。

(二)社区服务和社会保障

以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为宗旨,积极推进社区服务和社会保障,逐步建立社区服务和社会保障运行机制。

=、以服务老年人为重点推进社区服务。把搞好社区老年人的服务作为重点。进一步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重点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使社区居家老人能够获得就近、便捷、专业化的护理照料,逐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形式、覆盖面广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以扶助弱势群体为重点,推进社会保障工作。全面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方位”的原则,认真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继续做好帮困基金募捐工作。以睦邻活动为载体,使弱势群体得到更广泛的社会关怀。

(=)以安置“====”人员为重点,推进再就业工作。依托社区全方位、多渠道广开门路,群策群力,挖掘、创造有发展前景、且适合“====”人员就业项目,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以“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和维护社会稳定为工作目标,以“三增强”(增强社区党建的拓展力、增强社会管理面的控制力、增强社会治安齐抓共管的合力)、“三降低”(降低刑案发生率、降低群体*率、降低重新犯罪率)、“三提高”(提高“安全小区”覆盖率、提高刑案破案率、提高民事纠纷化解率)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社区居民创造安全、安宁的生活环境。争创市级安全社区。

(=)巩固深化“创安”工作。坚持“创安”责任书签订、考核评比等制度,继续依托物业加强灯光、封闭管理、科技防范设施等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小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增强居民自防意识。控制居民区可防性案件和"六类"恶性案件发生,社区刑案总数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积极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落实稳定工作领导责任制、超前排摸纠纷等制度,抓好日常和重大活动、重要节日期间*和各类不稳定因素化解工作。继续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做到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群访事件和民转刑案件,严格控制进京*,降低群访、个访和重复*率。

(=)强化外来人口管理。坚持“加强领导、长效管理”的方针,以暂租房屋综合管理为突破口,严格证件化和动态化管理,坚持教育、服务相结合,提高外来人口素质。。

(=)加强社区法制建设。充分发挥司法科、法律服务所、等社区法制机构作用;进一步利用市民学校等法制宣传阵地开展法律、道德、治安防范、见义勇为等宣传教育;发展培育社区法律志愿者队伍,法律服务向弱势群体和家庭扩展;认真推进“四五”普法教育,强化对居民的法律服务,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社区环境

以建设绿色生态社区为主线,以实现“天蓝、地绿、路畅、居美”为目标,逐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使社区总体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争创省、市级绿色社区。

(=)结合城市改造,推进绿化、美化工程,逐步提高绿化水平,提高绿化履盖率和人均占有绿地面积;创建绿化精品小区。

(=)进一步提高小区管理水平。继续深化物业单位、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社区民警共同参与管理的“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在保持管理效率的同时,降低管理成本,逐步形成政府、社会、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

(=)提高居住环境质量。通过拆违补绿、沿河改造等扩建绿化面积。积极与有关职能部门协调,进一步清除淤泥,力争消除黑臭现象。

=、社区科、教、文、体事业

(=)以提高居民素质为目标,推进社区教育。按照高质量文明社区创建的目标,推进社区科、教、文、体等事业。发挥社区力量,形成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终身教育为目的,坚持全民、全程、全方位的方针,努力发展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社区教育体系。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学院、市民学校、社区学校基地等作用,为社区居民创造一个学习、培训、娱乐、休闲的学习环境,提高社区居民整体素质。深入开展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实践锻炼,丰富和完善学生课余和课外活动内容、形式和空间。对特殊青少年教育形成教育关心网络,控制和降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加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调整完善社区文化中心的项目设置、场地利用,加强规划管理。实现图书馆电脑化管理,藏书量达====册。创建“万家示范图书室”。加强社区科普活动中心建设,建造一定规模的科普宣传画廊,形成“学习科技、宣传科学”的氛围。建立“社区科普网”,创建市级科普社区。

(=)以社区体育、健身苑点为基地推进社区体育。加强社区全民健身苑的建设和管理,加大管理力度,做好器材维修、更新工作,建立一支全民健身点活动器材志愿者维护队,形成有效管理机制。积极为社区居民服务,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建立具有特色的群众体育队伍,开展丰富多彩体育活动。

=、社区人口计生工作

以生殖保健服务为重点推进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育龄夫妇生殖保健服务。加强以现居住地计划生育的管理(包括外来流动人口),积极开展避孕知识的宣传教育,确保计划生育率达===%,避孕措施及时率达==%以上。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围绕把xx社区建成社会治安良好、社区环境优美、社保体制健全、社区文化丰富、人民群众满意”的安居乐业高质量的新型社区的目标,不断推进和深化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市级文明社区其主要目标是:

(=)建立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新机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特别要在运行机制上不断探索和完善。

(=)加强居民楼组和家庭建设。楼组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重要的着力点。要继续加强文明楼组和五好文明家庭的创建工作,文明楼组和五好文明家庭数要达到==%,开展各类特色楼组的创建活动;社区志愿者活动进楼组、进家庭,广泛开展楼组内、邻里间互帮互助的志愿者活动。

(=)以人为本、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要达到“两提高”目标,人的素质的提高是根本。要采取各种教育方法和活动载体,宣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培育“四有”新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德治”教育与“法治”建设相结合,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营造良好的社会新风尚。

社会风尚良好。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体系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社会持续稳定,居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社区文化丰富多彩,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系列,建成社区成员具有较高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市级文明社区。

三、主要措施

为了实现xx社区三年规划,主要措施是:

=是以社区党建为“龙头”,不断增强党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战斗力。

进一步增强党组织在社区中的影响力。要加强党组织对社区工会、妇联、共青团群众组织的领导,并充分发挥社区工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以此不断增强党组织在社区中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是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社区管理水平。

加强社区工作者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努力建设一支高效运作并能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奉献于社区建设事业的社区居委会工作班子,把学习提高素质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切实履行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各项职能。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居民群众,一切依靠居民群众,从居民群众中来,到居民群众中去”和“把居民群众观点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这一根本宗旨和工作方法。

=是整合社区资源,形成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合力

篇13

妇女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期,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女子“完全人格”的思想,加强对女子的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赋予我国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女子教育蓬勃发展开来。西安市回民坊是西北地区回民聚居地之一,传承着深厚的伊斯兰文化。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回民坊依然能够保持原其本来特色,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得益于伊斯兰教传统和其它各种教育。伟大的先知说:知识是伊斯兰教的生命,是信仰的基石。伊斯兰自古以来尊崇知识,重视教育。近年来,西安市回坊女子受教育状况明显好转并有显著提升,这对于她们的自身和整个民族,以及国家的进步和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以西安市回民坊为例,调查与分析了当地回族妇女的受教育现状,与此同时,也反应出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西安市回民坊又被称作“回坊风情街”,位于鼓楼西侧,今属莲湖区管辖。坊上面积为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为3万人,其中80%以上是回民。西安市回民坊初型为宋,成型于明中叶前后,清同治年间又有所发展,从而形成七寺十三坊的格局。其坊上女性教育因伊斯兰教传统具有一定独特性。

《古兰经》赋予穆斯林女性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回族女性从小时候起就受到家庭和本民族的保护与尊重,培养起平和安宁的性格。先知在经文中说道:“知识是伊斯兰教的生命,是信仰的基石”、“求学问是男女穆斯林的天职”。穆斯林传统上十分重视学习,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回族女性只像传统的中国汉族妇女一样在家“相夫教子”,并不参与社会事务,所以这种优良的传统并没能从实质上给她们带来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和地位。直到20世纪初,“在民主思潮的推动下,回族中的有识之士对清真女学加以改进,除了学习经文和伊斯兰教知识外,又加进了汉语文化课,这便是过渡性的回民女子小学”。[1]1930年,西安回民创办了淑德女子小学和西安洒金桥西寺的回民女校,而洒金桥西寺女校就是回坊上最早的女校。随着回民女学的兴起,女子教育状况渐渐好转。但真正使女子教育走上新台阶的是新中国的成立。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为调查回坊居民不同年龄阶段男女的受教育状况,本次调研随机抽取了21岁至30岁之间、31岁至40岁之间、41岁至50岁之间、51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各40位居民做了问卷调查,样本共计320份。见表1、表2:

表1 回坊回族男性居民受教育状况表:

20-30 31-40 41-50 51以上

大学 40.9 10.5 10.28 3.8

专科 31.8 10.56 2.56 3.8

高中 18.3 26.31 20.51 26.92

初中 4.5 31.58 43.58 34.62

初中以下 4.5 21.05 23.07 30.86

附:百分比=调查中男性该学历人数/调查中该年龄段所有男性人数

表2 回坊女性居民受教育状况调查表:

20-30 31-40 41-50 51以上

大学 18.18 15 — —

专科 21.73 15 — —

高中 30.32 30 24.14 14.29

初中 17.13 10 41.38 21.42

初中以下 12.64 30 34.48 64.29

附:百分比=调查中女性该学历人数/该年龄段所有女性人数

根据以上表格,结论如下:

1.回坊回族女性居民受教育现状逐渐改善。根据表2横向数据分析,不同年龄阶数据显示出女性本科、专科学历逐步增长,而初中和初中以下学历则逐渐降低。样本中女性的本科文凭从41岁以上的0%增长到21至30岁之间的18.18%;女性初中以下的人口比率从51岁以上的64.28%降低到21至30岁之间的13.64%。其原因如下:

社会环境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惠及全国各族人民。回坊回族居民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情和美食手艺吸引了国内外友人,促进了其自身商业的发展,同时,随着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加强,回坊居民也日渐更新陈旧的观念,更加注重加强自身的教育和修养。在女性教育方面,坊上回民大都持有男孩女孩都一样的观点,过去女学生辍学、早婚以及舍女保男的思想都已不多见。国家政策因素: 1955年5月,国家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1989年9月,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教育。当前国家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少数民族教育方面,政府加大了资金和师资的投入并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推动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办学质量的提升和高校扩招政策的促进:学校教育越来越规范,设施越来越完善,师资力量不断提升;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也为更多的回坊回族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创造了条件。家庭教育的配合:家长逐渐认识到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环节中的重要作用,增加了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并主动与学校配合,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学生学习自觉性的提高:在当前社会环境影响和学校、家长的努力与配合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增强,因此,高学历人群逐步增长,女性受教育状况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

2.从各个年龄阶段分析,回坊回族男性受教育水平都要高于女性,近年来男女受教育水平逐渐平衡。这表现为男性高学历人群多于女性,低学历人群少于女性。比较两组数据,男性本科、专科文凭比率始终高于女性,而女性初中以下文凭比率则远远高于男性。而年龄介于21---30岁之间的男女受教育水平逐渐接近。根据实地调研分析如下:

首先,少数坊上回民对女性受教育依然存有偏见。访谈中,仍然有家长持有女孩学历太高不容易在坊上找对象、女孩子终究要嫁人、读书无用的陈旧思想。但这种观念只存在于经济条件偏差的家庭中,或者年龄较长的人群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综合发展水平的提升,这种生存和处世理念已经没有太大的生存空间。其次,坊上缺少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和不少家庭不能为女孩子们提供一个理想的受教育环境,因为缺乏有效地引导,她们彼此影响,对学业不够重视。坊上的学校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坊上人聚居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大家庭式的群体,对内凝聚力大,孩子们之间的友谊深厚、容易彼此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一个学生不学习其他学生也跟着不学习的怪现象。这就需要学校和家庭加强对孩子们的引导,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实现她们共同进步。第三,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的地位不断提高。女性在家庭中、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女性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以及家庭的和睦,回坊居民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女性受教育方面其大都持支持态度。站在女性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回坊大多数年轻女性已经不再把视野局限在回坊,也不再把自身生活的轨迹局限于家庭,她们的求知欲望强烈,企盼更好的发展前景。这些因素都成了近年来女性文化程度提升的原因。

3.41岁以上回坊回族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这组样本数据中,该年龄阶段的女性本科专科学历均为零,而且51岁以上女性初中以下文凭居于64.29%的高度。在的调研中发现,这一年龄阶段的妇女大都无业或者从事个体经营,其经济生活状况相比其他年龄组稍差。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很难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国家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鼓励创业、再就业的措施。关于这一年龄阶段妇女受教育状况,主要可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

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回坊回民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同时又存在家庭子女较多的现象,许多家庭无力支付学校教育费用;又由于当时的国家教育政策不够健全,学校教育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另外,根据这一年龄阶段的回民反映,的因素是导致这一时期学校教育停滞的重要原因。

宗教教育是回族女子先于学校教育所接受的启蒙教育。西安市回坊地区的宗教教育主要是在经堂或在家中进行的。她们所接受的宗教教育主要包括对伊斯兰教经文的研习以及学习阿拉伯语。于此同时,她们学习本民族的历史,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伊斯兰崇尚和平的精神,倡导万物和谐;他们珍惜真主赐予他们的一切,勤恳本分。这些信条促进了伊斯兰民族良好品格的形成,规范了民族的行为。因此,伊斯兰女性大多宁静平和、乐于助人。

在回坊妇女的受教育过程中,宗教教育与普通教育彼此融合、相互促进。回族居民不仅认识到普通教育对适应社会的重要性,更认识到它不可或缺的价值。因此,回坊居民极其重视学校教育。调研中,在女性接受学校教育方面回坊居民几乎没有重男轻女的偏见,适龄女童都能接受学校教育。而且,回族女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方面也与男学生和汉族学生无异。但是,当前回坊地区学校教育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具体分析如下:

1.坊上学校教学质量偏低。存在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学校硬件设施配备不足,学校周围的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在周围中小学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坊上学校的竞争力明显不足,出现生源外流的现象。以两所学校为例:庙后街小学在校生人数仅为230人左右,二十五中初中部在校生300余人,高中部在校生400余人,而且回族学生所占比率大幅度降低。同时,目前坊上学校的生源大都不是当地的学生而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通过与坊上居民座谈了解到,他们大都倾向于将孩子送到坊上的学校接受教育,家长放心而且能节省费用。但是针对于坊上学校教育的现状,他们只能将孩子送往坊外的学校。所以,当地居民对于改善坊上学校的教育水平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2.学校教育工作亟需完善。在于家庭教育的配合上,坊上人因大都是个体经营者,平时很难抽出时间来教育孩子,与校方的配合不够。特别是当前坊上学校即将转变为民工子弟学校的情况下,不少家长没有更多的耐心和信心把时间、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孩子身上,造成了孩子的放任自流,而仅仅通过学校教育又不能完全收到好的效果。这就造成了个别家长埋怨学校、学校有苦难言的现状。因此,家长和学校双方都提出了加强彼此之间沟通和交流的要求。只有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配合下才能实现理想的学校教育。在提高学校教育水平方面,坊上学校的领导也提到了当前教育硬件设施和师资方面所存在的不平衡问题,国家大力资助重点学校,造成普通学校优秀教师大量外流,学校教学质量也随之降低,又因为学生成绩无法与重点中学相比较,导致学生大量流失。另一方面,重点中学向家长收取的费用也加大了家庭的负担,造成了学生对社会学校的感恩意识淡薄。

3.在调研过程中,大多数家长对于政府政策和校方在民族问题上的处理都是满意的。因此坊上人说“汉回一家人,谁都离不开谁。”少数坊上家长对民族政策存在一些偏见,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没有受到足够的尊重和平等的待遇,国家和校方没有充分地给予应有的尊重,但这只是个别现象。据资料分析,家长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偏见,大都是因为家长和教师在处理校园纠纷时所产生的矛盾没有得到妥善解决造成的,并不影响民族间的团结和友谊。

成人教育也是妇女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回坊地区女性受教育程度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地的成人教育更是刻不容缓。笔者以大学习巷为例做了实地调查,了解了当地的妇女成人教育状况。

该社区设置了妇女学校、家长学校等机构加强对妇女的成人教育。在妇女学校的设置方面社区坚持以邓小平和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方针,以实现社区现代化为总目标,全面提高女性综合素质,组织妇女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以及经济建设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高妇女综合素质和进一步增强女性群体意识,更好地发挥广大妇女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教学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对广大妇女定期开展法律法规教育、组织辖区内育龄妇女学习计划生育知识、根据实际需要,每月组织辖区妇女上课、每年组织辖区妇女同胞集中联谊交流一至二次,以及妇女学校及时向上级妇联反馈本辖区妇女工作状况和要求等。大学习巷社区的妇女成人教育工作不仅是针对于妇女本身开展的,更旨在提高一个家庭的综合素质、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当地女性成人教育工作的开展,在解决了妇女自身发展困境的同时,也提高了该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改善了社区居民的生活状态。

但是笔者也了解到,大多数回坊女性安于现状,极少关注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导致国家在该地区实施的促进再就业政策实施效率不高、生存状态改善缓慢。因此,提高妇女受教育水平不仅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更需要提高妇女参与的积极性。

结语

通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西安回民坊回族女性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男女受教育水平也逐渐平衡。回坊回族女性普遍认识到将宗教教育和普通教育结起来的重要性,并且付诸实践。她们自主接受宗教教育一方面是延续原有的传统,坚定信仰;另一方面是自身的需要,特别是老年人更能从中找到慰藉。回民坊上的回族女性同样也认识到接受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他们逐步摒弃了过去“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选择一种更适应社会发展的生活方式。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回坊社区逐渐显示出一片欣欣向荣和谐的景象。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百姓对于坊上的教育现状并不十分满意。例如:坊上居民大多认为回民坊上的学校教育质量远远没有市里其他学校的教学质量好,为了使孩子到市里重点学校上学,高昂的择校费加重家长的负担问题;坊上学校的生源流失带来的恶性循环问题;回民从商的传统对孩子学习所造成的影响问题;高学历的回族女性由于受传统影响婚嫁观问题;回民对社会评价等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参考资料:

[1]丁勇国.回族史话「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