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调查体系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统计调查体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统计调查体系

篇1

所谓林业统计调查运行体系,就是按规定要求完成整个林业统计调查过程的工作体系。在林业统计调查工作过程中,其运行轨迹涉及到四个方面:即主体、客体、宿体和载体。显然,要想使林业统计调查活动得到有效开展,就必须建立有效的林业统计调查运行体系,把林业统计调查主体、客体和宿体之间的矛盾转化为林业统计调查活动的动力,实现三者的对立统一。不难看出,完善的林业统计调查运行体系的基本框架由以下四个部分所组成:①林业统计调查组织管理体制。一方面是林业统计管理体制它提供如何处理委托关系。另一方面是林业统计调查组织架构,它提供统计调查信息流动的途径,涉及到林业统计调查机构与林业统计调查客体之间、国家林业统计调查机构与地方林业统计调查机构之间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组织体系。②林业统计调查信息技术,即采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使林业统计调查资料按所设计的途径得到及时的传送、整理、储存和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在林业统计调查运行体系中,这部分是脉络。③林业统计调查监督保障体系,即如何对林业统计调查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监督、评价和跟踪反馈,确保林业统计调查个体的合法权益。在统计调查运行体系中,这部分是保障。只有以上这三个方面都建立起完善的运行机制并实现有效的衔接协调,林业统计调查运行体系才能畅通无阻。①林业统计调查管理体制。中国目前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8]。这种管理体制既非集中型,也非分散型,并且与其他一些国家的集中分散型也不一样。初看起来,这种管理体制具有双重领导、双重保障,但实际上却是统计不到位,责任不清楚。就林业统计调查运行角度看,林业统计工作常常受到干扰:一方面,统计业务、编制、经费由国家林业局统一领导,主要考虑党和国家要求,考虑国家林业统计为制定政策、决策提供依据的需求;另一方面,调查数据由基层统计部门搜集提供,而地方党政领导要求统计为地方管理服务,形成了统计信息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不仅增加了统计调查无法满足各级政府需求的现实问题,而且还因为利益需求,在统计数据上甚至在统计报表上做文章,虚报假报等现象。②林业统计调查组织保障。基层林业统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根据《林业统计管理办法》,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可以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专职、兼职统计人员。但由于编制限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9]:首先是专职人员学历不高的多,缺乏林业统计专业知识的多;二是基层人员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三是上岗前的培训实施不到位,接受培训提高的不多。由于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善了统计业务工作环境,从而为林业统计调查工作创造了良好客观条件。但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林业统计信息的传递手段滞后,社会化程度不高,林业统计的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组织,缺乏专业人员队伍,难以为新时期的林业建设提供有效的服务和保障。硬件设施和软件工具不配套,系统集成化程度低,完整的林业统计数据库体系尚未形成。信息资源管理不规范,设备的利用率低、配置低、性能不高,难以对大量统计信息进行处理和管理。致使林业统计调查的数据对林业经济的贡献率低。同时统计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和统计信息的标准化工作的滞后也严重制约了林业统计调查办公自动化的建设。林业统计调查资料的真实可靠,是林业统计调查的最基本要求,但是在中国却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监督体系的不完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依法统计很困难。虽然中国早就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使中国的统计工作有了法律依据,但离真正的依法统计还有很大差距,而据此制定的《林业统计管理办法》的颁布同样没有很好的对林业统计调查的实施起到法律保障作用。②利用社会舆论对林业统计调查中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批评的机制尚未形成。③林业统计调查质量评价、跟踪体系不健全。中国目前正在努力研究这个课题,但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效,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林业统计调查评价、跟踪体系,其结果就是对一些林业统计调查数据的来源和合理性难以做出解释,对一些林业统计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难以做出说明[10]。

篇2

需要指出的是,课题是问题,但问题不一定都能选为课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发展的今天,诸方面的问题复杂多变且往往交织在一起,如人才流动往往与政府导向、人事制度、工作环境、激励机制等有关;物价波动往往与经济发展、商品供求、货币政策、市场投资、政府监管、社会稳定等有关。这就要求研究人员具有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善于从众多复杂的问题中找寻一个或一些问题,使之成为我们进行研究的课题。

一、选择课题的基本原则

(一)明确调查目的。即通过调查采集什么数据或解决什么问题。统计调查是一项目的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应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来选题,不宜盲从、切忌附和。一般来讲,课题的选择应关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难点、疑点问题,做到与时俱进,并将个人的研究兴趣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相结合,勿偏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题;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重视社会实践,强化应用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以微观研究为主,切忌大而空;历史研究、超前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以现实研究为主,找寻有利于解决当前经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二)实用,可行。统计指标是统计的语言,统计用数据说话,不是无中生有,得出的认识结论是有方法依据和信息支撑的,比起单纯的理论说教,能给人以更具体、更实在的感觉。统计所研究的量不是抽象的量,它是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客观反映,是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具体体现。实际上,各种统计方法均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研究的总结,再反过来应用于对客观事物的研究。因此,统计研究成果应能解决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具体问题,能够“制造”或“使用”。

统计研究不能离开具体的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是指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智力层次、研究能力、思想水平、心理素质、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等。研究者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自己的能力与调查课题的难易程度是否相称。

(三)具有创造性。统计研究不是“复制”,它要认识前人或他人没有认识或没有完全认识的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解决前人或他人虽然认识但还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是对事物运动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探索活动。但现实生活中要找寻这样的统计课题并进行有效研究较困难,因为,统计研究不同于其它方面的科学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所选统计课题完全无人涉足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要求其具有创造性也是相对而言的,能做到诸如所依据的理论、所采用的统计方法等方面与前人或他人有所不同或不完全相同就可以了。尽管如此,研究者的目光仍然尽可能聚焦于统计研究的前沿,以新的视野去研究。

(四)遵循科学规律。规律是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的哲学范畴,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重复性的特征。人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规律,但能认识并利用它为发展社会经济服务。统计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揭示事物的运动过程和客观规律,用以指导人们的统计实践活动。因此,课题的选择必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不能臆造。因此,选择什么问题做为统计课题,必须充分考虑研究的客观条件,必须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并对某些空白予以填补,或对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某些不正确的观点予以纠正,使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更加完善。

(五)具有研究价值。所选课题要有研究价值,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理论价值是指学术价值,即有利于发现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有利于检验、修正、创新和发展统计学科理论和理论体系。实践价值是指应用价值,即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这就要求所选课题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发展方向,不能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形势或有悖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同时选题要切合实际情况,针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良倾向、薄弱环节和突出矛盾进行研究;选题还要考虑其研究成果是否具有推广价值,推广范围越大,课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就愈高。

二、选择课题的要求

(一)要面向社会实践选题。就目前如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究、去解决,如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环境污染问题、重复建设问题、能源短缺问题、房价过高问题、贫困大学生问题、就业难问题、犯罪问题等等。面对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这些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认真审视、筛选,并根据需要与可能,选择与市场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问题做为课题。

(二)选题要具体明确,大小适中,难易适度。选择的课题一定要具体,清新,那种模棱两可的、针对性不强的课题往往缺少科学性,只有对问题有清晰透彻的了解,才能为建构指导研究方向的参照系提供重要依据;课题范围不宜过大,否则调查工作将无从下手,甚至有可能造成主次不分,达不到预期的研究目的;课题范围不宜过小,否则其普遍性不强,缺乏实用价值,没有必要进行研究;课题难度不宜过大,否则或因理论性太强使研究半途而废,或因实践经验不足无能为力完成,或因主客观条件限制而流产;课题不能过时,过时的课题尤雨后送伞,因它被前人或他人进行过大量的研究,结论已十分清晰,重新进行研究费时费力,毫无意义;课题不宜过于超前,因为统计研究不同于其他科学研究,它要用数据说话,如果课题过于超前,在现有条件下将无法研究。

(三)选题要有创新性。如前所述,选择的课题应是前人或他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为了满足创新要求,就要通过书检或网检,弄清所要研究课题是否“公众公知”,或是否与他人的研究课题雷同。如果不认真审视,草率上阵,要么价值逊色,毫无研究意义;要么低水平重复,涛声依旧。

(四)选题要有可行性。如前所述,选题要与研究者的科研能力,文化素养, 综合实力等相适应,同时还要满足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的要求。课题的选择虽然要求对事物的运动过程和变化规律进行探索,意在创新、拓进。但课题内容过疏或过难,且与自己的专业工作毫无关系或关系不密切,研究时缺乏实战经验或力不从心,将欲速不达。因此,要选择自己学有所长的研究方向,要能激发自身的研究兴趣,扬长避短,密切联系自身工作实际,并能发挥团队优势,协作攻关,才能实现预期目的。

三、 选择课题的过程

(一)深入社会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相关数据,提出问题,并初步确定选题。统计研究的本质是要提示事物的运动过程和变化规律等。因此,它要求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切忌无中生有。

(二)立项背景与意义分析。如相关研究现状分析:概述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进展情况;本研究项目对促进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提高工作质量等的作用和意义等。

(三)拟订项目实施方案:①课题名称;②具体研究对象和内容;③研究拟达到的目标;④拟解决的主要问题;⑤项目的预期成果形式(调研报告、论文、著作等);⑥项目的预期效益(包括实施范围与受益范围等);⑦本项目的特色、创新及推广应用价值;⑧本项目研究解决相关问题拟采取的主要方法等。

(四)预调查。对于规模较大、难度较高或以前无经验的调查项目,为获取相关数据并验证该课题的价值和可行性,在正式进行调查之前,有必要进行预调查。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数据探凝过程。

篇3

计算机辅助抽样管调查系统体现了信息化时代中以技术手段为先,融合传统理论的发展思路。借用电话、网络等信息化发展手段,计算机辅助的抽样调查系统将能够具有更加灵活的调研方式、更加自动化的调研流程以及更加标准化的调查程序。可以说,随着抽样调查技术在国内外的学术机构和市场研究机构中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手段更多地成为革新抽样调查技术必不可少的桥梁。因此,如何有效地引入现有的信息化手段,充分地利用电话或网络的现代通讯技术,使抽样调查能更适用于信息化时代,这成为了摆在调查研究者面前的最大问题。而软件作为保障系统顺利运行的精髓,也是保障系统能顺利运行的必要条件。因此,想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辅助的抽样系统进行调研,就有必要对该系统软件进行充分的解构与分析。与计算机辅助的抽样系统硬件构成类似,系统的软件架构也可以有两个层面。

1系统软件的层面

计算机辅助抽样调查的指软件的架构,它指由不同的软件开发商推出的抽样调查软件。在层面上的软件,无论由哪家软件厂商生产,一般都包括抽样调查管理台、抽样调查监控端、抽样调查访问端以及问卷设计器几大模块。

1.1管理台

管理台是抽样调查系统中调研管理人员对整个系统管理的平台。它集成了以下功能模块:(1)系统设置模块,对整个系统进行设置。(2)项目管理模块,对项目进行管理。(3)样本管理模块,按调查者的要求在总体中选取样本。(4)人口分布管理模块,按设定的人口分布状况选取被访问对象。(5)访员管理模块,对访问人员进行管理。(6)属性配额、问题配额设置,通过该模块可根据某一属性或者某一类为题来设定访问对象的数量。(7)禁用电话号码管理/网络IP管理模块,可禁止使用系统内的某些电话线路。(8)问卷设置模块,可设置选择访问所需问卷。(9)样本统计模块,这个模块主要是在被访问对象总体中选取样本,并对样本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10)访员统计模块,对团队内参与电话访问的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其访问对象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的功能性模块。(11)答卷统计模块,对访问的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分析。(12)答卷导出模块。

1.2监控端

监控端就是为了使系统运行顺畅,对整个系统内的各个部分,进行监督和控制的子系统。监控端通常包括以下模块:(1)项目监控模块,此模块是对系统所要运行的项目整体进行监控。(2)样本监控模块,对要访问的样本进行监控。(3)访员监听、监看模块,通过这个模块,系统管理者可以全程监听和监看访员对受访者的音频和视频访问。

1.3访问端

访问端是执行视频或音频访问的执行端,它主要由电脑自动或手动拨号模块、访问执行两个模块构成。系统管理者可根据需要,运用此模块的功能来选择拨通受访者的电话或者音频、视频终端进行访问,还可以设定定时预约访问,录音等功能。通常设有如下模块:(1)电脑或手动拨号模块。(2)执行访问模块。(3)设定约访模块。(4)设定拨号异常和访问异常结束模块。

1.4问卷设计器

访问问卷是一个访谈、访问的核心是灵魂。抽样调查的目的是要根据定问卷对受访者进行访问。问卷设计器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模块:(1)设计问卷模块。(2)自动差错和对错误进行定位模块。(3)设定调试参数模块。(4)调试问卷模块。(5)问卷导入/导出模块。(6)打印问卷模块。

2系统软件的内核层面

内核层面指的是CATI系统所用的数据库,它包含了系统执行项目中的所有数据。依据不同的系统建设规模,可搭配不同的数据库。目前,常见的被系统用来搭配的数据库有三套。

2.1 Oracle数据库

Oracle在数据库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Oracle关系数据库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适用于各类大、中、小、微机环境,能在所有主流平台上运行,完全支持所有的工业标准。

2.2 SQL Server数据库

篇4

在科技全球化背景下,体育科技全球化是必然的趋势。这一趋势对我国体育科研工作者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其快速发展带来了机遇。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我国体育科研工作者共同面对的课题。从体育科学的发展趋势来看,不少基础学科已进入饱和状态,发展易遇阻碍,大都进行横向转移,各学科和各部门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要想全面、准确、深刻地研究各种体育现象,研究者必然要涉及这些影响因素的学科知识,才能全面地、客观地提示体育的本质特征与规律。

陕西省作为教育大省,拥有众多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包含丰富的科技资源,然而要符合体育科学的发展趋势,就必须在如此众多的科技资源中,找到并分离出哪些可以直接转化为体育科技资源,哪些资源可以为体育事业利用,进而总结出陕西省与体育领域相关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现状,找出不足,提出相应建议。因此,开展对陕西省科教系统体育科技资源现状的研究,对充分利用科教系统体育科技资源,推动陕西省体育事业更好发展,具有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本研究以陕西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体育科技资源为研究对象;对陕西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进行调查,运用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体育学的理论以及其相关研究成果,分离出可为体育事业利用的科技资源,对陕西省普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体育科技资源的现状进行研究,找出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建议,为陕西省体育事业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期刊和互联网权威网站、中文期刊数据库等,广泛查阅涉及科技资源的研究成果,如陕西省科技厅2008-2011年科技年鉴,陕西省教育厅关于陕西省高等院校的内部资料,陕西省体育局2008-

2011年科研成果报告等,为本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2.2.2 专家调查法。根据研究需要,设计了专家问卷(一),并将问卷呈送给15位体育理论管理专家。根据他们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了补充和修改,统计处理后成为专家问卷(二)、专家问卷(三)。问卷共发放3轮,每一轮15份。

2.2.3 问卷调查法。针对研究中所涉及的问题,在设计问卷过程中,向体育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及部分领导征询了意见,并采用专家调查法,对问卷进行检验。将问卷呈送给15位专家进行检验,经3轮专家调查确认,问卷有效性较高。

2.2.4 数据统计法。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所得资料及信息建立数据库,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2.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运用Excel进行制表、绘图。

2.3 总体研究思路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调查以及专家调查问卷,初步确定出与体育领域相关的内容,筛选出可为陕西省体育事业利用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对其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不足之处,并结合体育发达国家和我国体育发达省份相关经验,提出相应的建议。

3 结果与分析

3.1 陕西省科教系统与体育领域相关行业科技资源现状2008年,从陕西省科技人才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陕北科技人才总数占全省的比例为2.19%,关中占93.1%,陕南占4.80%;2011年,陕北科技人才总数占全省的比例为2.34%,关中占93.4%,陕南占4.23%。仅四年时间,这种地区间人才结构的失衡状态进一步加剧,关中地区科技人才进一步聚集,陕北陕南则进一步相对减少,导致陕南、陕北与关中地区体育科技人才失衡现象严重。

3.2 与体育领域相关的科研院所物质资源现状 2011年,陕西省科研机构仪器设备原价达到142.84亿元,每一科研院所拥有仪器设备原价为1559万元。西安市科研机构拥有仪器设备原价为125.39亿元,占全省的87.8%。其中,与体育领域相关的独立科研院所拥有仪器设备原价为25.60亿元,企业内部科研机构拥有仪器设备原价为5.47亿元。通过与这些单位的相关人员座谈,发现科研院所所占面积较小,发展空间局促,主要用于自己的研究,从事体育方面的研究很少。

3.3 与体育领域相关的科研院所财力资源现状 2011年,陕西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达到268.22亿元。从经费筹集额构成上看:政府资金、企业资金成为经费来源主渠道,分别占到49.3%和42.1%。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到277.04亿元,其中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R&D经费支出分别占3.5%、14.5%和66.5%,用于试验发展的经费投入力度明显较大。

以西安市为例,2011年,西安市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为204.70亿元,占全省的76.3%,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为207.87亿元,占全省的75.0%。在2011年与体育领域相关的科研院所的经费筹集额中,与体育领域相关的企业单位为12.57亿元,独立科研院所为37.57亿元,分别占10.8%和6.1%。从经费来源看,与体育领域相关的独立科研院所89.0%的科技活动经费来源于政府资金。

总体说来,陕西省高等院校,拥有信息资源丰富,专利申请量占全省比为37.5%,专利授权量占全省比为52%。专利、科技论文、专著作为信息资源的一部分,如能在这些科研成果中选择与体育领域相关程度较高的内容加以利用,必然会对陕西省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3.4 陕西省科教系统体育科技资源存在问题分析

3.4.1 陕西省体育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体育系统内部,例如陕西省体育局的直属单位及各高校的体育部门和体育院系,在数量和能力上都一定的局限性,在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上和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差距,导致了陕西省从事体育科研活动的人才比重偏低。

3.4.2 人力资源与经费投入不足导致陕南陕北在参与体育科研方面与关中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陕西省体育局课题立项120项,其中陕北地区申请5项,陕南地区申请9项,关中地区申请106项,2011年陕西省体育局课题立项116项,陕北地区申请8项,陕南地区申请5项,关中地区申请103项,区域之间的失衡现象比较严重。

3.4.3 缺少相关领域具有号召力的学科带头人参与体育科研。此种人才必须具备两个特点:①在自身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②要有十分显著的社会影响力,可以通过其强大的号召力,整合各领域、各地区甚至各国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陕西省更缺少相应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引进和培养领军人物来为体育科研服务。

3.4.4 陕西省科技活动投入在全国排位靠前,但是科技产出的位次却比较靠后。与北京、上海、湖北和广东等地区相比,陕西在拥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数量上与之相近,体育科技成果却差距明显,其科研院所与高校主要以部门配置和学科设置为体系,各自为战,缺乏交流,创新能力有限,制约了陕西省体育科研持续发展。

4 结论

4.1 科教系统体育人力资源,虽然人数众多,但是大部分都局限在自己的研究范围内,并没有横向的联系,缺乏交流;体育科技人才和从事于体育相关科研的人才的知识层次虽逐年提高,但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仍相对缺乏;陕南、陕北和关中地区体育科技人才失衡严重。

4.2 科教系统体育物质资源,与体育领域相关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拥有的实验室和试验设备数量众多,但是运用于体育领域的较少。

4.3 科教系统体育财力资源,投入逐年增加,但大多数都集中运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与体育领域的联系不多,各单位之间缺乏交流,需要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缺乏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各部门与体育部门的合作。

5 陕西省科教系统体育科技资源利用建议

5.1 体育系统与其他相关行业部门要不断更新观念,把握机遇,打破陈旧落后的研究体系,转变各自为战的传统观念,在陕西省体育科技发展中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

5.2 冲破以行业划分、部门配置和学科设置为标准的研究体系、加强合作与交流,推动陕西省科教系统体育科技资源协同创新,加快陕西省体育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5.3 作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管理者和指导者,政府部门应出面组织、协调与体育科研相关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帮助双方建立一个体育科技资源交流的科研合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5.4 吸引和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建立统筹科技人才新机制,增加经费投入,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地区间人员交流。

参考文献:

篇5

鄂州市2014年常住人口105.88万人,全市9万中小学生中,留守儿童达7000余人[2]。各乡镇分布不均衡,有的学校七百多人只有四十多名留守儿童,有的学校达到在校生的一半且这一数字仍在增加。

1、留守儿童与务工父母之间日常亲情互动。

父母外出务工65%的一周左右、33%的半个月至一个月、2%的一个月以上与孩子联系一次,和孩子见面的多为半年以上一次。电话是父母与留守儿童最重要的联系方式,亲子间互动形式和内容单一、贫乏。通话的时间多数在3分钟之内,话题主要是:学习、饮食、健康、安全、听从监护人和老师的话,较少谈起孩子的心理感受、同伴交往等话题。

2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与心理情况。

在家里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之后,少数学生选择看课外书或偶尔进行体育运动,大多是看电视、玩游戏、闲逛、买零食吃等方式来打发业余生活。寒暑假最大的愿望是能到父母身边一起生活。80%的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20%的留守儿童“偶尔想念父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些孩子容易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大多数孩子在不开心时,会出现一些“想早点长大独立”,“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想法;个别儿童甚至想过短暂离家出走。

3、家庭教育与生活环境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80%。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的占52%,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占45%,而通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习的仅占3%。监护人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0%。近80%的监护人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只是孩子问到了就回应一下,发现出格的问题就临时处理一下,没有长期的教育计划和安排,良好的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调查统计95%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5%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或独自生活。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帮助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对留守儿童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缺少与留守儿童精神上的沟通、道德上的引导。

4、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上游,成绩优秀的较少,良好地居多。其中,有56%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占21%,将困难放弃不管的占23%。有些监护人由于要承担繁重的家庭内外事务,时间精力有限,对孩子的学习几乎起不到任何帮助作用。

二、存在问题分析

1、精神心理问题:性格柔弱内向,内心孤独、自卑、怨恨父母。

农民外出打工的时间正是孩子最需要父母关爱的时候,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的“缺位”,容易在孩子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形成一些精神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遇到麻烦就会产生柔弱无助、孤独无靠的感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柔弱内向。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有自豪感需求,希望别人有的东西自己也能够拥有。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及时满足自己的愿望,和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有的孩子认为父母没有本领,被迫外出打工,导致家里穷和父母不在身边照顾自己,由此产生怨恨心理。少數儿童因长期没和父母接触产生了即使父母在家时也遇事找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解决的倾向,与父母的感情有陌生感。

2、家庭教育与生活问题:教育工作不到位、监护过分溺爱。

多数农民工不注重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外出打工大多数时间没有过问孩子。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孩子们对学习和生活,尤其是生理和心理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教育的缺失使他们不能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

3、学习问题:家庭学校沟通不够、缺乏家庭监督。

多数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监护人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习情况,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有些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或较少关注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在学习上做减法,在其它方面做加法,出现厌学现象。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不遵守道德、违背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

三、工作对策

政府与社会方面:我市各级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农村经济,但对农民外出后所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系统性解决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政府应积极介入。

1、对城区现有就近入学政策作调整。允许鄂州市农村留守儿童随父母在城区租住地就近入学,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进城读书的障碍.

2、大力发展鄂州农村绿色生态经济。支持农民工在居住地因地适宜的开展创业和就业。

3、加快新区发展,吸引农民工就近就业。鼓励有条件农村家庭市民化,减少农村人口,减轻农村就业压力。鼓励新区就近招聘有未成年孩子的农民工就业,农民工可早出晚归避免成为留守儿童家庭。

4、对市域内聘用有未成年孩子的鄂州市农民工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设置奖励措施,增加农民工本地就业的机会。

5、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到对各级党委政府的日常考核项目中,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项资源,形成合力有利于工作平稳地长期开展。

6、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要设置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专项经费,支持农村教师发挥他们最大的潜能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相关工作。

7、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作用。挖掘组织优势,鼓励社会热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以“爸妈”等方式帮助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不能只是走走秀,做做样子。

家庭方面:1.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父母要认识到他们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父母外出打工不能以耽误孩子的教育为代价。对于有条件的农村父母,要尽量将孩子接到身边,实在没有经济能力,就必须要为孩子寻找一个能较好履行各项职责的监护人,同时还要定期与监护人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动态,要给予孩子精心的呵护和全面关怀。

2、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工作之余有机会的还是要积极学习,不断提高。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父母们要跟上时代步伐只有不断学习掌握现代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在难得的相处时间里,孩子对父母的行为举止印象是十分深刻的。优良的作风和行为习惯不是口头上讲讲而已,需要亲身示范。

3、父母与孩子、监护人和学校多联系、常沟通。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于留守在农村的孩子,父母可以通过写信、打电话等方式与孩子多联系、常沟通,要了解孩子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况,并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让孩子感觉到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总能感受到他们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要给予孩子基本道德教育,要告诉孩子哪些该做,哪些不能做,要树立留守儿童的基本价值观,随时解决孩子的思想和情感问题。家长应主动与孩子的班主任加强联系,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及发展变化,尽量避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4、父母参加学习,接受技能培训,寻找本地良好的就业机会。父母留在孩子身边对于已出现不良苗头的留守儿童尤其重要,能及时化解和消除较多隐患,能积极地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

学校方面: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农村学校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呵护。首先,教师对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及心理方面要给予额外的关心和爱护,多沟通,多交流,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其次,学校和教师要及时发现留守学生中出现的不良倾向并认真处理,深入了解并进行跟踪教育。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

2、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平台大力发展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使社会真正和谐。

3、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对所有留守儿童逐个建立学习、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的联系。学校班主任要定期家访,与监护人或监护人要经常性的沟通,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4、加大留守儿童工作的考核力度,给予工作经费是教师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有力保证。农村学校师资普遍不强,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家务负担都很繁重,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特别关照“留守学生”。面对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给予必要的工作经费和补助才能让他们的心理能够达到平衡,有利于这项工作的稳定和长期开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

篇6

我国从1999年开始进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至今已进行了12年。普教系统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连续开展,为普教系统的会计人员了解我国会计改革的现状和趋势、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变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国家为提高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而对会计人员进行的综合素质教育。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是建立结构合理、运行规范、管理严格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制,通过持续、有针对性的教育,提升会计人员政策、业务水平和会计操作技能。

但是,现行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特别是普教系统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在教育效果检测方面,既有“考”的问题,又存在“如何考”的问题。改革普教系统会计人员继续教学,不仅教学内容要满足会计人员的要求,而且在考试考核形式方面要满足普教系统管理方面的要求。

二、问卷调查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目前普教系统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本调查问卷选取浦东新区普教系统会计人员和管理者为样本,共收回问卷139份,有效问卷135份,有效回收率97.12%。其中了解了目前普教系统会计人员对继续教育中考试考核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需求情况,最后提出了对策和改革建议。

三、问卷调查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本文将简要分析被调查对象背景和继续教育学习的情况,重点介绍被调查者对考试的认可情况。

表1 会计人员基本情况调查

从表1可以看出,本项目有效填报者为135人。被调查者学历以本科为最,占63.7%,目前职称以初级居多,占39.26%,中级职称占28.89%,无职称者占31.85%;会计人员基本都担任会计和出纳职务,占90.37%。

表2 从事工作年限及参加继续教育天数

从表2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平均从事会计的年限大于平均从事教育财务工作的年限,说明被调查者对会计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在过去的5年中,被调查者平均参与教育系统继续教育学习的天数为15.38天。

表3 认同的考核方式

表3是对大家希望采取的考核方式的调查,其中认同度最大的是开卷考试形式,达到65.2%,超过了一半比例,是绝大部分学员的愿望。认可“开闭卷相结合”的比例达到27.4%,也有一部分人员没有拒绝闭卷考试。综合看来,被调查者还是比较偏爱开卷的。

四、建议

普教系统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国家为提高普教系统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而对会计人员进行的综合素质教育。普教系统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持续、有针对性的教育提升普教系统会计人员政策、业务水平和会计操作技能。因此,要全面、系统、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就要从考核内容、形式、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选择相对完整、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和实现教学目的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模式存在诸多弊端,比如内容重理论、轻应用。且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考试多,应用测试少;客观试题多,不定答案的分析试题少,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较大。这样的考核方式单一,评价片面,缺乏考试的反馈机制。仅仅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点的考查,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仍得不到检验。这样的考试模式有可能将学生引向僵化、死板的学习轨道。

普教系统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考核应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线的原则。考试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显示功能、反馈功能和导向功能,根据学员的课堂互动情况改进考核方式。具体的考核方式可多元化,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确定,重点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能,实施模块式(理论+技能)考核。这样可以更全面地考查普教系统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会计学会学术研究组.关于普教财务管理工作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报告[J].教育财会研究,1998.4.

篇7

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增进学生的体质状况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高校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其自身素质能力的高低,对于课程执行的效果、保证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正在推进普通高校体育课改的改革,这对普通高校体育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沧州市而言,绝大部分体育师资是由国内高校体育院系培养的,所以,在这种形势下,推进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事业,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推动。

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也是一项完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体育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是这项系统工程的关键所在。在终身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除了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以外,经常性、制度化的继续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从体育教师的自身发展来说,高质量的继续教育来也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高校体育师资质量的整体实力提高不是简单的引进几个高学历的体育人才就能解决问题的,他需要整个体育教师队伍进行继续教育。

本文以“终身教育”理念为依据,把体育教师特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和沧州市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沧州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不足。

2.沧州市高校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调查分析

为了解沧州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情况,特制定了体育教师问卷和领导问卷。体育教师问卷共发放102份,收回98份,有效问卷98份,回收率为96.07%,有效率为100%;领导问卷共发放32份,收回31份,有效问卷30份,回收率为96.87%,有效率为96.77%。对以上数据分析处理得出以下结论。

2.1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层次发展不平衡

当今社会,科学在不断的发展,各门学科的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和丰富,这就要求教师们要不断的进行学习。教育学家指出,学习应该是人一辈子都必须都不能间断的事情,每个人生阶段都有不同的内容需要学习。通过对沧州市高校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尽管体育老师所接受的继续教育形式不同,但是,基本上所有的教师都接受的继续教育这种教育形式。通过对不同年龄段曾经参加继续教育的体育老师进行调查发现。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所参加进行教育的比例是不同的,这一方面是由于不同年龄教师的体育教师,深受自己所处年代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一定程度对进行教育具有排斥性,另一反面,面对着继续教育这种机会,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有着同等的机会。当前,高校继续教育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都分配给了中青年教师,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快,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青年教师往往面对这职称晋升的压力,不得不去接受继续教育,以提高自己的学历。从统计数据看出,沧州市不断年龄段的体育教师接受进行教育的愿望还是比较强的,每个年龄段曾经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比例高达80%以上,这充分说明了沧州市高校体育教师进行教育事业发展的还是比较好的。

2.2 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选择权不大

数据得出,沧州市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中,教育内容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新课改知识,体育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体育理论知识、师德、计算机、其他知识。新课改知识所占比例最高,这是因为新课程改革在推进的原因,为了推进新课改的进行,学校会联合教育部门给老师进行新课改的培训,以保证教师能够适应新课改中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在实地调查中,通过和体育教师的交谈,得知每年暑假当地教育助管部门、学校都会举办关于新课改的培训。在教师所参加的培训中,关于心理学的只是所占比例也是相当高的,这是由于当前学生的心理状况变的越来越复杂不容易让人琢磨,体育教师只有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的体育需求,才能更好地教好地体育课,保证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体育教材知识也是新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需要加强的一方面,师德是衡量一个教师的根本,没有崇高的师德,就不配做一名教师,也就无法培养做一名优秀的学生,因此,在日常的培训中,对教师师德的培养也是十份重要的,也必然在继续教育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篇8

目前农村公路存在着技术等级低、路况差、设计不符合规范、交通安全设施不完善、管理措施缺乏等问题。随着近几年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用机动车和农村驾驶员数量迅猛增加,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车、路矛盾的加剧,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状况令人堪忧。在保证使用安全的前提下找出合理而经济的改善方法,这在我国的农村公路上目前急需解决的内容。

二、农村公路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分析

(一)人的问题

农民交通安全意识薄弱。通过实践走访沿线居民,对其进行交通安全意识的问卷调查以及对话交谈,发现农民交通安全意识十分淡薄,诸如农民走路行走乡路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随意横穿乡道公路、搭乘农用车, 拖拉机、摩托车超载营运等现象突出;农村地区农用车、拖拉机驾驶员安全素质和驾驶技能较低,一些农用车、拖拉机驾驶员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超载超速、争道抢行、疲劳驾驶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交通违法现象普遍。

(二)车的问题

所调研的镇中心乡村道路交通呈现出城市交通的特征。当地农民用农用运输车、变型拖拉机、摩托车等安全性能较差的车辆上路载客,农村农用运输车、变型拖拉机中老旧破车、无牌车、报废车上路行驶的行为增多。

(三)农村公路的技术问题

1、线形不良和线形组合不良,直线桥接小半径桥头曲线,小半径平曲线,连续下坡加小S弯道等。

2、路面损坏。由于超载车辆的行驶,对路面碾压导致路基沉降,路面下沉。经实地调研发现,道路上紧急刹车现象普遍,紧急刹车的车辆多为大型拉土拉煤拖挂车,此现象也使道路存在严重交通安全隐患。

3、交通干扰对于行车的影响。路侧做小生意的现象严重,路侧街道化,行车的横向干扰严重。

(四)交通安全设施问题

1、标志、标线损坏,缺失严重

标志问题:经沿线走访勘察,对于沿线标志标线进行详细观测分析,发现许多道路标志折损、老化问题严重,调研道路有两处与铁路交叉,交叉口处标志破损老化严重,标志表面反光效果差,夜间基本无反光效果

标线问题:针对调研路段走访,整段道路基本看不到标线,基本的中央分隔线磨损严重,难于辨识。该段道路刹车痕迹较多,紧急刹车对标线的损坏尤为严重。

2、路侧防护设施损坏、缺乏

防撞护栏:农村公路技术等级较低,防撞护栏等基础设施在设计时均未考虑设置。在小半径平曲线,长大下坡等危险路段发生事故时,车辆驶出道路后人车俱毁,事故严重程度较高。

3、诱导设施缺乏

调研路段存在长下坡接“S”型弯道,经调研发现“S”型弯道视距不良,缺乏必要的视线诱导设施。

三、交通调查与分析

(一)交通量

1、提取调研路段工作日一天16h交通量数据(参照标准折算系数折算后)统计后的出如下结论:

依据该日交通量随小时变化的直方图可以看出,该段农村三级道路存在早晚高峰,早高峰时间大致为8:00-10:00,晚高峰时间大致为18:00-20;00,其中15:00-16:00存在一个小的高峰,推测为夏天时,农民下午外出工作时间推迟的原因。

依据高峰小时系数可以推测出早高峰小时为7:00-8:00,晚高峰小时不是很明显,时间段大致在17:00-20:00;早高峰小时系数为66.75。晚高峰小时系数为71.66.,由比较66.75

(二)车速

1、样本量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六个断面均采集样本量140个, k0005+300、k0007+300、k0008+150、k0009+550、k0010+170五个断面样本可用数量为138个,样本可利用率为98.6%,k0009+350断面样本可利用数量为133,样本可利用率为95%。

分析:调研三级农村公路设计行车速度为60km/h,由数据可以看出,该段三级农村公路平均车速为55.06km/h,中位车速为53.56 km/h,85%车速为65.21 km/h,由85%车速大于道路设计速度,可知部分车辆存在超速现象,由分车型车速统计发现超速车种主要为小汽车,且小汽车速度在部分路段高于70 km/h,说明该三级农村公路存在小汽车超速现象。

四、交通安全设施调查与分析

(一)标志、标线问题

1、调研路段多数无标线或标线缺失严重,致使行人与车辆、车辆与车辆混行现象严重,这是导致该路段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2、调研路段部分标志牌发生弯折,破损,老化,部分标志牌被沿线树木、建筑、广告牌遮挡,无法起到指示或警示作用。

(二)路侧防护、诱导设施问题

1、限宽墩在长期使用当中发生了严重的磨损、破坏,同时限宽墩表面无反光或警示性材料,车辆夜间行驶时难以观察,易发生碰撞事故。

2、限宽墩受猛烈撞击发生变形、移位,失去限宽作用。

3、交叉路口处涂有红白相间警示图案的警示桩被撞歪或人为破坏、丢失,失去交叉口处警示作用。

4、铁路与公路交叉口处交通安全设施混乱,标志牌表面无反光材料,夜间基本无反光效果。

5、路面排水设施差,雨天时,部分低洼路段积水严重,在对路面造成损坏的同时使路面湿滑,对行车不利。

五、改善对策

(一)建立健全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管理机制和宣传教育

镇村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乡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深入推进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农村公路交通安全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 应当进一步完善政府统一领导, 交管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要把交通法制宣传教育作为交通安全工作的基础, 积极推动各职能部门认真履行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法定职责的义务。

(二)道路条件及交通安全设施改善对策

积极筹措资金, 加大投入, 加强乡村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和安全设施建设。可对一些高速公路上拆下的旧的护栏进行维修,翻新,将之应用到低等级的农村公路上)等措施,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

篇9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统计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违法违纪行为。有的领导干部为了追求所谓政绩,授意、指使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或者统计调查对象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有的单位和个人为了骗取荣誉和利益“按需要报数”,“按计划报数”;有的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明知统计数据不实,却不履行调查核实职责,个别的甚至主动迎合领导意图,进行作假。为了杜绝这些现象的发生,我国家统计局在2005年底,陆续对统计调查体制进行改革势。我国统计调查体制在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之后,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现行统计调查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收集上来的统计数据质量不高。我国统计调查数据仍然存在不准确、数据缺失、时效性差等问题。从根本上讲,我国统计调查体系抗干扰能力还很差,易受政治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统计调查数据的可检验性较差;统计指标体系设计不够合理;统计调查、整理的过程耗时过多,效率低下,缺乏时效价值。

第二,地方统计局与国家调查队在数据上发生矛盾,这样得到的数据质量不高。

第三,抽样调查的统计调查方法依然没有得到重视及推广。我国统计部门把建立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及其他统计方法综合应用的先进、适用、合理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作为统计调查方法的发展方向。然而目前各部门尤其是基层统计部门由于受到统计人员专业素质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简单的全面调查方法仍占主导,既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又使收集到的数据缺乏时效性。

第四,对统计调查监督有难度,相关统计调查管理监督的措施不够健全。目前由于对网络检索系统中所得到的数据缺乏有效监控,人们往往忽视了数据质量。大部分统计单位对数据准备、录入缺乏审核和监控等质量监控措施,著录标引的检查一般采取相互审核或自己审核的方法。缺乏科学的统计调查数据质量的监控和评估会造成统计调查数据不同程度地脱离实际,从而给相关领导部门的决策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科研部门的研究成果也会让人产生怀疑。

三、对统计调查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我们要遵循目标导向、质量导向、效率导向这三大原则的基础上对统计调查体制进行大单的改革。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

1.重视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配用

要大力支持和鼓励统计人员树立“不卑不亢”的精神。统计工作就是用数据说话,钉是钉铆是铆,在数字面前不能丧失原则。越是随意改动统计数据,统计部门越是没有地位,社会的公信力必然就越差,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因此,需要在行业内认真研究如何树立统计人员威信的措施,职业道德建设是基础。

2.制度建设是前提基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目前,局队关系处理缺乏规范化制度细则,国家仅提出原则性大框框或底线,造成多数省队基本按照平行关系在运作,仅靠目前局队长个人关系作铺垫的办事基础是不稳定的、不长远的。因此,应该制定涉及局队主要业务部门的日常协调准则,使大家有章可循。

3.调查方法要灵活运用。统计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自主、灵活地采用相应的调查方法。国家和省级统计部门对地方和单位的统计数据作经常性的抽查,以统计法律法规作保障,规范调查方法的合理运用,循序渐进,最终实现统计调查体制的根本改革。

4.进一步加大对基层统计的投入。加快统计机构统计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步伐,改进统计调查和数据管理手段,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努力实现统计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5.加强对调查队系统的监督,建立统计违法案件通报制度和统计调查行政执法责任制。第一,对具体部门来说,垂直管理后,地方政府平级单位往往放弃对垂直部门的经常性权力监督,监管的重任就全部落在了上级部门和上级监管机关身上,而上级的监管致命无法进行经常性监管,因此,导致信息不对称,形成了一个监管真空。因此,必须强化调查队系统的监督管理。第二,在立法上应增加罚款额度,以打击统计调查的违法者。

综上所述,我国统计调查体制改革面临着诸如此类的实际问题。真正好的统计方法制度应该是能让老百姓都熟知、都说有用、都夸好的统计方法制度,而不是只为几个考核指标而忙的统计方法制度。所以只要更新观念,方法得当,改变现行的统计调查体系是能够得到的。只有不断提高对统计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持实事求的原则,才能开创更富有生命力的统计调查事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M].人民出版社,2009.

[2]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R]2006.01.04.

[3]王桂菊等.试论改革统计调查体制的重要性[J].现代经济信息2010(5).

[4]张继良.统计调查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值得关注[J].统计与决策,2007(7).

篇10

一、统计调查工作的内容

统计调查工作是统计工作的第二个阶段,是根据统计研究分析需要达到的预定目的、要求及任务,通过多种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法,分步骤、有计划、有组织的完成对各个单位的资料搜集、整理等工作,通过对事物的客观登记、分析,最终得到一个能真实、客观反映原始资料的工作过程。在整个统计调查工作中,搜集得到的资料包括这样两种:其一,搜集的资料没有被调查单位进行任何加工、整理,即所谓的原始资料、初级资料;其二,是指那些已经同某些部门或者其他统计机构加工整理得到的资料,这些资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整个调查对象的总体性特征,即次级资料,也被称作为间接资料。这些资料都是以原始资料作为对象加工得到的。统计调查工作与普通的了解、原因查找等一般性调查相比,具有共同之处的同时也有其特殊性,例如其更注重通过对资料的某一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该因素在整个事件发生过程中体现的规律,同时也可以通过分析这些规律得到其对事件的作用原理,为事件的预期进展等提供可靠的预期。

二、现行统计调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搜集得到的统计数据质量较差。

从现行的统计调查数据的质量来看,统计调查数据依然存在着数据不准确、内容缺失以及时效性较差等问题。从本质上讲,我国的统计调查工作体系抗干扰能力依然较差,容易受到行政、政治等外在因素的干扰。同时,统计调查数据的可检验性相对较差,而且在统计分析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不能根据实际的统计分析对象确定科学的指标体系,造成在统计调查工作中,统计调查内容以及整理过程消耗过多的时间,工作效率低、时效价值较小,不能满足当前对统计调查工作的要求。

(二)统计调查工作队伍稳定性较差,业务专业知识亟待更新。

因为统计调查体制、方法与制度等存在不完善性,而且统计调查工作存在其自身的特殊性,容易造成统计调查队伍存在着思想不稳定、业务知识需要更新与提高等问题。首先,基层政府的统计调查部门存在着明显的人才、资金缺乏等问题,而基层统计调查部门的工作任务相对繁重,两者之间矛盾的加剧使得基层工作人员不能很好的应付来自工作的压力,进而产生畏难、厌倦的情绪;其次,统计调查部门参与的调查工作种类很多,他们的素质参差不齐、时间相对较为紧张、专业性要求也不一样,而统计调查部门因为没有特权优势,因此在工作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难度与复杂性;再次,统计调查部门缺乏系统的培训,工作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亟待提高,使得部分业务的工作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有的统计调查工作人员整天忙于工作,经常加班加点,没有时间进行学习、对外交流等,直接导致其职业生涯受到影响。同时也给整个对外建设及稳定性带来影响。

(三)统计调查方法及手段相对落后。

当前,很多部门的领导与管理人员对统计调查工作的现代化重视不足。例如,对统计调查工作的信息现代化、管理机构决策能力的提高以及资金的投入等不予重视。部分单位在统计调查工作中仅仅只采用计算机进行类似工作汇总、指标计算等工作,并没有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信息技术引入到调查统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同时,所进行的统计调查分析工作也只局限于事后进行,即针对统计调查数据进行单一的讲解与说明,不能通过网络技术达到信息实时共享的目的。所以,急需对现行的统计调查体制与制度进行合理改革,只有在确保统计调查的制度与体制适应了经济体制的转变之后才能更具活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反映出事件的客观实际情况,得到正确的事态发展规律,最终能够更好的发挥出统计调查的服务、咨询与决策功能。

三、提高统计调查工作水平的相关建议

(一) 合理应用统计调查数据处理方法。

首先要建立并形成必要的周期性普查工作,将抽样统计调查工作作为调查工作的主体,同时辅之以重点调查、科学预测以及全面的综合调查统计方式,形成一个完善的统计调查方案体系。其次,对形成的全面统计调查报表进行精简分析,以达到提高统计调查数据整体质量的目的,通过重点推广、合理抽样调查的方法提高应用水平。

(二)提高统计调查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

通过提高统计调查分析人员的工作能力,使他们在正确掌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及分析方法之后,能够对统计指标体系进行合理设计,形成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法。例如,针对不同的统计调查对象采用不同的计算、分析方法,例如判别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相关分析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等。同时,还应该提高统计调查工作人员应用现代计算机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能力,使得他们通过计算机应用软件达到“一专多能”的水平,同时还可以达到提高统计调查工作整体质量、确保数据精确性的目的。

(三) 提高统计调查队伍的创新能力。

在统计调查队伍建设过程中,应该以培养具有强烈事业心与责任感的统计调查工作人员为主要目的,提高其法制观念,使得其成为拥有现代技术知识以及统计调查技能的统计调查工作人员。在队伍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深入统计调查工作人员队伍工作一线,积极的了解统计调查工作人员的思想动态,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基层工作人员接近生活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解决他们的工作、生活困难;其次,强化对宏观知识的培训,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对外交流的良好环境与学习氛围,在培训过程中注意通过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等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再次,要积极健全并形成科学的考核体系与激励制度,为优秀的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事业发展舞台。

(作者单位:云南省陆良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参考文献:

篇11

自从1978年国家统计局恢复成立以来,到目前为止我国逐渐建立起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和“一局三队”的组织结构系统。根据我国行政体制的划分,从中央政府到乡镇政府一共分为五级政府,根据《统计法》规定,县级以及县级以上的各级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乡镇设置专职或者兼职统计员。实践当中,很多乡镇设立了统计站(所)进行统计工作。由此可以发现,我国政府的统计工作实际上实行“五级管理”设置,即国家、省、地市、县(市)、乡镇五级。根据《统计法实施细则》第四章规定:县级以上各级政府统计机构受本机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双重领导,在统计业务上以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领导为主;乡、镇统计员和乡、镇统计信息网络在统计业务上受县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领导。实际上形成了统计机构是随各级政府层层设置,“一级政府一级统计”的现状。

从统计调查体制来看,我国实行的是“全面调查、全面报表、全面上报”的体制。目前,我国的统计调查形式是以全面调查为主,辅之以非全面调查的方式。统计数据上报的方式是以统计报表为主,其他方式为辅。这种方式下对符合条件的基层单位进行全面调查,并按月、季度填报统计报表,然后再由基层单位按照行政层级层层上报统计报表。因此,政府的统计数据是通过基层向上级逐级汇总就可以得到最终相对比较真实的统计汇总数据。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干部考核制度需要量化的数量来支撑,因此统计数据作为一个现有的数据,成为干部政绩的最主要量化指标。因此造成统计数据不准确的现象频繁发生。

二、存在的问题

1、统计法规体系不完善。就目前的《统计法》的内容来说,统计部门的经费保障、统计工作计划的制定、执行和检查,新增调查项目的审批程序等方面,尚未作出明确的规定。

2、统计标准尚未统一。《统计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家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以保障统计调查中此阿勇的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和统计编码等方面的标准化”。但是在实际当中,除了统计编码和分类目录是统一的之外,其他的标准尚未建立起高度的统一性,这也是造成目前不同统计数据之前出现矛盾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3、“统计过剩”。“统计过剩”是指统计量远远超过了统计这自身承受能力的限度和社会利用者实际需要的限度,出现了太多的剩余统计。由于重复统计、多余统计、过时统计现象的不断发生,“统计过剩”成为阻碍统计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统计制度改革建议

目前,我国政府统计体制改革模式比较常见的主要是“中央和地方二元体制”、“一垂三统”模式、“上划下管”模式等。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前两种模式。

1、“中央和地方二元体制”。这种模式是指分别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统计体系,二者相对独立,互不隶属。在此基础上,再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统计体系的调查内容、职责和范围。这种体制模式可以避免地方再统计上各自为政、制度不统一等问题。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会造成人财物等资源的浪费。

2、“一垂三统”模式。这种模式是指由国家统计部门统一管理县级以上各级统计机构,在业务上面实行垂直领导的方式,而在统计经费、人员编制等方面是国家统计部门统一管理。这种方式下可以避免地方政府对统计数据的干预,各级政府的权、责、利明确清晰,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促成良性循环机制。但是这种模式的统计经费完全由国家财政负担,因而会加重国家财政负担。

基于以上的认识,对于统计体制改革的建议如下:

1、确立统计体制改革的目标

政府统计体制改革应该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改革措施,建立一套符合经济发展的统计体制,达到全面、及时、准确收集、统计数据的目标,将“信息、咨询、监督”等统计功能发挥的更好。

2、遵循“统一规划、整合资源、联合推进”的改革原则

既要满足当前统计工作的需要,也要考虑未来经济发展和国际标准的要求,在统计制度改革上将这两者相结合。将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充分结合,有效利用现有的形成资料和数据,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确立统计体制改革的重点

哲学上要求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抓住主要矛盾,因此在统计体制改革上要抓住改革的侧重点,对改革进行深度上的调整和改进。

(1)统计报表制度的改革。经济内容的不断变化使得统计调查内容的不断增加,政府主管部门的统计机构对企业要求上报的统计报表口径范围不一致、计算方法不统一、报送次数不规范等原因,造成了基础统计数据的失真。因此建立一套统一的统计报表成为解决该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将政府综合统计部门针对基层企业上报的各种统计报表,通过优化设计、重新整合、规划化培训等形成一套针对基层上报统计报表的制度。

目前,部分省市探索实施统计制度来进行制度的改革。统计制度是统计机构根据被企业的委托,在权限范围内以被单力企业的名义行使法律行为,由该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归属于被单位的一种新型制度。这种形式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产生的中介服务。对于部分统计实力薄弱的企业来说可以更好的保证统计工作的质量,提高统计数据的有效性。

(2)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改革。统计调查体系的基本模式应该是以完善基本单位的名录库为前提,以周期性的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适当采用全面通缉、典型调查、重点调查、科学推断和分析评估等多种方法体系相结合。因此,建立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规范化的抽样调查为主体的统计调查体系是提高统计调查效率和数据准确性的必然选择。

周期性的普查在方案设计和组织实施过程中,应该突出“准备充分、分工明确”的原则。普查方案的设计要统一、简洁地整合各类统计调查项目。在整个过程中注意普查与常规统计报表的衔接统一问题,避免出现组织方式、划分标准不一致的情形。

抽样调查具有灵活、精确、高效的特点,因此可以积极采用新的统计技术不断的改进抽样统计的方法。将抽样统计应用到不同的领域,比如农业、服务业等。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可以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采用抽样调查和科学推算相结合的方法,更好的发挥抽样调查的作用,不断扩大抽样调查面,尽可能的降低误差,提高精确性。

参考文献:

[1].廖海容.试论我国政府统计现状及其制度改革――以统计数据研究为角度[D].上海:复旦大学.2010.10.22.

[2]施东惠.我国地方政府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2011.9.

[3]周志洋.我国政府统计体制改革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5.7.10.

篇12

我国现行的事故统计,指标过于简单,尤其是缺少国际通用的一些重要指标,如“受伤人数”“损失工作日”等绝对数指标, “伤害频率”“伤害严重度”等相对数指标,均未列入统计指标,致使统计分析工作无法深入。而其他非结果统计,如执法统计、职业卫生统计等指标繁多,尤其是某些指标无统计意义。

一般而言,统计分析使用的指标多是相对数指标。如前所述,国际劳工组织建议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分析指标有“伤害频率、伤害发生率、伤害严重度、平均每个伤害案例损失的工作日数” 4项,实际上可归纳为两项,即“频率”和“严重度”,因为4项指标中的前两项说的都是频率,后两项说的都是严重度。这4项相对数指标一律用“工时”和“损失工作日”来计算,其中发生率也可以用1 000职工人数或10万职工人数为分母,但如这样计算,还须考虑这些职工正常工作的小时数。也就是说,最终还是折算到“工时总数”和“损失工作日总数”来使用的。这4项相对数指标非常重要,有很好的可比性,对分析起到巨大作用,没有这4项指标,比较、分析和判断就不可能做到。

但是,如没有绝对数指标“工时”和“损失工作日”为基础,用于分析的相对数指标也不尽合理,如用百万工时计算死亡率,就比用千人职工计算死亡率更科学。举例来说,为了计算方便,假设在同一统计周期内,两个企业的死亡人数都是1人,每天都工作10小时。其中,职工人数为1 000人的企业因停产等原因,只工作了100天,100人的企业正常工作了1 000天,那么,“千人死亡率”分别是1和10,但“百万工时死亡率”都是1,“百万工时损失的工作日”“平均每起死亡事故损失的工作日”也都是6 000天。应该说,两个企业安全记录同样好是合理的,如果说1 000人的企业比100人的企业安全记录好10倍,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工时”和“损失工作日”是必不可少的指标。

统计方法

各种统计调查方法构成统计调查体系。长期以来,我国的统计调查体系是以全面报表制度为基础,适当辅之以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我国的《统计法》规定,建立一个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和综合分析等为补充的统计调查体系。因此,要努力改变过去过分依赖全面定期统计报表的状况,抓紧建立抽样调查制度,确立抽样调查的主体地位。如:2008年,国家安监总局对全国3个省的煤矿企业进行职业卫生情况调查;2012年,对4个省工矿商贸企业进行职业卫生调查;2013年,对近800个产煤县开展安全状况评估;2014年,对26个省开展职业病防治状况评估,这些都是采取抽样调查方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是统计观念转变和统计方法转变的积极尝试。

事故统计是法定的最重要的结果统计,可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统计相结合、以抽样调查为主、统计报表为辅的方法,把事故统计做深做细。其他统计多数是辅的非结果统计,统计方法可灵活多样,几乎可完全由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来取代,这样的数据会更准确,效果会更明显,没必要采取统计报表方式。安全生产各项统计,即使采取统计报表方式,统计周期也应在现有基础上大幅延长。

统计范围

国家安监总局的事故统计范围应仅限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如农业、行政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职工伤亡事故也纳入统计范围,应按不同分类来统计和分析。而对于交通运输事故,国家安监总局作为国务院安委会办事机构,可接受并客观罗列这些事故统计数据,但不能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合并统计,更不能合并分析,这是由以下几点决定的:一是法规决定的,要依法统计、依法公布。二是体制决定的,分管部门不同,要各负其责。三是范畴决定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属于劳动关系范畴,交通运输事故属于公共安全范畴。如卫生计生部门既统计疾病死亡也统计职业病死亡,同样是病,同样是死亡,但他们从未将两者合并统计,因为疾病死亡是公共卫生范畴,职业病死亡是劳动关系范畴,在统计的基本原理上就不允许。四是性质决定的,造成死亡的原因差别很大,企业职工死亡是劳动中造成,有自身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公共旅客死亡是在旅行中造成,流动过程中的外部因素为主;职工死亡多数是在固定场所中,两者预防事故的方法不同。如两者合并统计,接下来的分析工作就没有意义,也没法进行下去。

统计改革

我国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体系改革的最终目标,应是遵循国际准则,借鉴先进国家成熟做法,按照我国法律法规的合理规定,结合我国实际,深入改革统计体系,逐步实现与国际完全接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有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可将他们的做法加以改造,变成我们的东西,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可做国家间的横向比较。主要的统计指标与其他国家普遍性一致,统计结果就能做对比分析,有助于认识我国事故预防水平在国际上所处的位置。现在我们研究与国外对比,展望未来发展目标,没有相同的指标和统计口径,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就不会很高,特别是不用“工时”一类的通用指标来比较,许多问题不可能说清楚。

可实现国家统计局提倡并正在推行的企业一套表制度。如美国要求企业把每个伤害都进行记录,表格清晰明确,易于操作。据美国测算,记录一个伤害14 min可以完成,书面报告一个伤害22 min可以完成,企业做一次汇总统计55 min可以完成。

可直接、快速地从企业获取基础数据。数据直接取自于企业,不需要进行中间环节加工和过滤,不必层层统计上报,能更好地保证数据真实准确。

可大量解放统计人员。把腾出的人力用于开展统计数据审核和监测工作,而不是用在催报数据和简单的数据处理上面。

可开展灵活多样的统计调查。可采取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多种方式,取得专项的、重要的统计资料,作为报表统计制度的延伸和深化,每年或几年调查一次就能达到目的。

统计体系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经过国际劳工组织长期研究和完善,以及许多国家多年实践的检验,国际通行的职业伤害统计方法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实用性,但是否符合我国实际情况,还需深入调查研究,做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以下因素还应引起重视。

篇13

抽样调查是一种专门组织的非全

本文出自/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在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观察,借以推算总体指标数值的一种调查方式。抽样调查及其推断分析方法不同于其他调查的方法。首先它选取单位的时候,是按随机原则抽取调查单位,抽取的组织方式和方法又有多种如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简单随机抽样、整群抽样、机械抽样、类型抽样和多阶段抽样等。其次,抽样推断是建立在概率论的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基础上的科学推断方法。

抽样调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从原则上讲,取得大量现象的数量方面的资料,在许多场合都可以运用抽样推断的方法取得;在某些场合,甚至还必须应用抽样推断的方法取得;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1、对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的现象总体,必须应用抽样推断的方法。对于无限总体的调查是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的。也不可能对具有破坏性的产品质量检查和检验等进行全面调查。只能使用抽样推断的方法。2、有些总体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但实际上不必要进行全面调查。例如,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统计数据是反映中国基本国情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从建国以来我国进行过五次大型的人口普查,掌握了大量的人口数据。但是,人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

本文出自/口的变动情况不可能,也不必要进行全面调查。3、抽样推断的方法,可以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的监控。抽样推断不仅广泛用于生产结果的推算和估计,而且应用于对工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监控,经常监督和检查生产过程是否存在某些偏差,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以便于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预防。4、利用抽样推断方法,可以对于某种总体的假设进行检验,来判断这种假设的真伪,以决定取舍。5、抽样推断得到的资料,可以补充全面调查所得到资料的不足,从而对全面调查的质量进行检查和修正。6、抽样调查还适用于这样的场合,调查对象总体中包括的单位很多,而且缺少原始记录可供参考。这样的场合很难进行全面调查。如果需要了解情况,取得全面资料,那就必须依靠抽样调查。

三、抽样调查在统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如今书刊和报纸上,经常有抽样调查分析报告及相关的文章,但绝大多数没有说明进行的是什么性质的抽样调查。是概率抽样还是非概率抽样?因为两种抽样的样本的代表性和适用条件是不同的。理论上非概率抽样是我们对研究的问题掌握的不够充分或问题本身比较特殊,很少有人涉及时运用。它不是按照同等机会原则抽取样本,而是根据人们的主观经验或其他条件来抽取样本,样本的代表性小,抽样误差比较大且无法估计。概率抽样要求把人为的主观因素全排除在外,使抽样过程客观而自然,让样本趋近于总体。要力求客观决定,概率抽样就要有一套严密思索和符合数理原则的程序。否则就会在实践中产生一些非概率抽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