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理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地理教学理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地理教学理念

篇1

当今世界,知识飞速发展,学科间横向联系、相互渗透越加紧密。知识面狭窄的单领域人才,已不能满足当今时展的要求,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可能走得很远,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在地理课程中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感到有些困惑,本文将就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及教学策略问题进行探讨。

一、 利用课本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二、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重地理基础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考试虽然不是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四、捕捉教学信息,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重视自然和社会热点问题.中考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试题多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立意命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去审视、分析、评判他们熟悉的地理事实、地理环境和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在复习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要提供事实材料或背景,指导学生获得信息,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思维对事件作出评判。因此,在学习中要十分关注社会热点和国际焦点问题,例如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环境是全球人们最关心的五大问题,人类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这些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就成了一项全球性的全民战略。对未来的公民,目前的中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应成为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的核心。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必须对人类当前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给予相当的关注,要求学生掌握“全球性问题”的概念,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可行性途径,加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意识。

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拓宽,思维也逐步地从具体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强有力的影响因素,无论是从思维的模式、方法或就其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应认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技艺,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篇2

一、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探究初中地理生活性应用

1.以实用性教学为原则,提升初中地理教学应用价值

初中地理教学的要旨在于学生知识掌握与运用的能力得到全面培养,为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前提条件。从这一基本方向来看,有效渗透实用性教学理念是教学发展的关键,帮助学生形成知识内容的认知心理。将地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相应知识应用部分与具体的实际生活元素的结合,全面引导学生对教学知识内容的正确认知心理,促使学生能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形成相同的学习心理。推动学生知识理解与掌握的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对教学实用性原则的有效落实提供重要的保障作用,体现初中地理教学在新课标教学背景下所具有的应用价值,满足教学发展的切实需求。

2.以探究能力培养为基础,有效激发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探究式教学在初中各学科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从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可以看出,通过实际生活的具体应用,引发出学生相应的问题,同时学生结合教师所提出的生活问题进行思考,而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具体思路进行正确的引导,为学生学习产生相应的铺垫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探究性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研究与应用能力行,促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够不断提升,让学生充分认识初中地理学科具有的现实性,从而达到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基本目标。

二、立足教学内在价值,满足初中地理教学实用性要求

1.针对教学内容,融入生活性元素

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探索性,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但是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并不能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相应的带动作用。将生活元素进行有效地融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生活元素的应用主要体现的不仅仅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重要的则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及学习态度,对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供了内在推动作用,满足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需求。

2.结合生活实际,展现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特征

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构建的合理性,能够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具有潜在的推动作用。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有效填充生活性元素,促使学生能够以实际应用为载体,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过程变得更为直接,并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切入角度形成有效的启发。这是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知识理解与掌握能力形成直观培养的根本体现,也是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进行引导的关键,为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产生全面的促进作用,生活化教学理念所具有的功能性同时也能够得到更为深入的挖掘。

3.培养实际运用能力,丰富教学知识生活元素

有效融入生活元素,从客观角度来讲是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具体深化,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实用性,提升教学效果。促使教学过程中能够展现出生活实际应用的价值。

三、结语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核心在于全面培养的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从发展角度来看,学生知识需求特点的不断转变,对实用教学的发展要求不断提升,因此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研究与探索还应深入研究,从而达到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理念研究与应用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孙婷、李国红.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2013(08).

篇3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焕发了无限的生机,教学理念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效果开始凸现。然而,尽管如此,在当前的初中地理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部分教师依然过分强调间接经验的传授,以提高分数为目标,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教师主宰课堂教学,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大行其道。学生被动的听,被动的记,缺乏学习积极性。而更多的学生则认为地理是无关紧要的“副科”,觉得地理是不需要理解和思考的,缺乏对地理的学习动力,课堂缺乏活力,造成书本知识与实际动手能力的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脱节,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很多地理教育工作者面对这种现象也束手无策。而情境教学正是改变这一教学现状的有效教学方法,所以探讨现代教学理念下初中地理情境教学对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代教育理念下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的实施

初中生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其逻辑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情境教学正是基于初中学生这一特点,通过教师创设的竞赛、调查、角色扮演、游戏等学习情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鲜活的生活事例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觉到地理课是丰富多彩、充满乐趣的,能从具体活动的经验中抽象出更复杂的概念和思想,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被广泛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一些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和视频等充分融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一个逼真的,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初中地理教学中一些抽象的知识点比较多,如何将这些平常课堂中不便演示的地理现象真实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获得直观的体验和感受,一直困扰着地理教育工作者,而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例如在讲解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特点和情形,运用多媒体动画来模拟真实的情境,变抽象为直观,学生积极性大大提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对地球运动的规律有深入了解,这种方法还可以用到洋流、大气运动、大气的热力状况、水循环等教学中。再例如,谈到中国人口现状时,让学生知道中国人口对环境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我播放了一段纪录片《别挤了》,学生们看到画面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看到众多的乘客你推我攘的挤公共汽车,就对这个问题有个透彻的了解。

2.利用图片、资料创设情境

初中地理教材上有大量精美的图片,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素材,将传授地理知识和训练读图能力有机的结合,也可起到传统课堂讲授无法比拟的效果,有时一幅图片传达的信息往往是教师用了很多语言上的解释也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天气变化,通过挂图,在课堂上放置很多不同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天气是变化的,然后分组让学生探讨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利用地图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一图多创设、多图多创设、带问看图,看图回答等等,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进行选择。利用教材插图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分析与综合的能力,而且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

3.运用活动创设情境

初中学生多表现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持久、表现欲强烈等特点,致使长时间的课堂授课容易造成疲倦、走神,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作为地理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情况及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小组竞赛、角色反串、上网查询、社会调查、游戏活动等等,在具体活动设计和安排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地球运转规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扮演地球、月球、太阳,然后按照各自规律来旋转,让学生能亲身体验到星球的位置及运动规律。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高涨,既学到了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合作能力。再例如讲到宗教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种宗教,然后搜集资料、讨论这种宗教的分布、教义等特征,最后让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交流,有的组用英语介绍,有的组以表演等方式进行,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结语

总之,情境教学方法迎合新课改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初中地理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失为改善当前初中地理教学困境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常蕾.《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地理课堂》.科学大众.2008,(08):20.

篇4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不但要领会课标,设计好各环节如何渗透教学目标,还要吃透教材,突破教学重难点。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进教法和学法,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教学之路,不断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高境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教学设计不仅研究教学内容,还要研究课堂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作业形式、预习复习任务的布置和检查等。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研究,课却上出了新意,学生的参与度就很高,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都得到了体现。

课堂教学设计还要探索教材处理的新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结合实际,学习对学生有用的知识,注意引入生活素材,激活学生求知欲望。还要注意对无效教学环节删除,为关键环节增效。课一开始,怎样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都要视需要而定;课堂的活动和讨论要能引发学生思维交锋。教学内容和形式要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和学生认知水平安排,避免为活动而活动、为讨论而讨论。保证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2.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好功课的内在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较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或负担过重的感觉。教师自始自终凭借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活动等有意义的信息或技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意境,引发学生强烈渴求知识的欲望,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和寻求知识。

课堂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要富有启发性、有趣性。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创造情境,引发学生求知欲,唤醒学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以地理课为例,课的起始阶段,可用疑问启思、练习启疑等方式激趣,使"课伊始,趣味生"。课的发展阶段,可用揭示矛盾、比较对照、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等方式激趣,使"课正行,趣正浓"。课的结束阶段,可用质疑问难、讨论延伸等方式激趣,使"课已尽,趣犹存"。教师呈现信息技能技巧,学生对上课富有亲切感,又怎能不激起内心的涟漪,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因此,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就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习有用的地理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主导理念。 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及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的综合含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使学生享有对教育的"参与性"和"选择性",注重学生的全员发展、全面发展、全程发展和个性发展。在现在的教学体制中,学生的基础与能力良莠不齐,在地理教学中,往往能力强的学生思维敏捷,积极发言,更为自信、乐观、积极进取,更能在地理课堂上展现自我,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做地理课堂上的旁观者,对地理缺乏兴趣,知识面窄、技能较差,难以跟得上整体学习的步伐,发言不积极,学习被动,在教室中表现的较为低调,甚至有厌学情绪。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学生认为地理不是主要科目,或者在中考中所占的分量少,是一门不重要的学科。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与我们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违背,与新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相违背。

篇5

一、强化地理学科意识教育,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向学生讲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有些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低下,对地理学科的重要意义理解得不够深刻,认为地理是一门可有可无的科目。针对学生的这种思想,我从地理学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的重要价值与意义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进行重新认识,如地质矿产的发掘勘探、自然环境的研究与保护等,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二)让学生增强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要想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成效,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非常重要。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浓厚兴趣。如结合本地区一些奇特的自然地貌向学生详细介绍其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自然环境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有助于地理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向学生灌输科学的学习思想。有些学生对地理学习重视程度不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地理学习的科学性存在着认识上的偏颇。有些学生认为学习地理就是背一背概念,机械套用几种理论,这种思想是非常片面的。其实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就像学习数学一样需要理解,靠死记硬背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了地理学习研究的几种科学方法,让学生明白:平时不努力,靠最后的临时抱佛脚是不行的,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学习。

二、强化先进教学手段运用,有效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兴趣。在地理教学中,许多内容是比较枯燥的,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尤其是教学信息的严重不足,让教学课堂变得较为空洞。此时,运用多媒体手段为教学活动补充丰富的影音资料作为教学信息,可以有效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人口与人种等内容的时候,我就选取了不同肤色的人种影音片段辅助数据和文字说明,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增强。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难点。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讲授与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与接受复杂的地理规律和地理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解,有些知识点就是非常难以让学生理解透彻的,而运用多媒体手段则可以将复杂的内容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或模拟展现出来,提高教学形象程度,既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又降低教学难度。如在教学海陆变迁内容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动画模拟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直观观察,深化理解,提高教学成效。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强化互动。为了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教学。多媒体手段可以为师生互动教学活动提供翔实的素材,促进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如在进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节内容的教学时,我选取了某地区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以多媒体手段播放影像资料,引导学生开展辨析与交流,教学效果就比较显著。

三、强化自主探究模式教学,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合理开展分组。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分组教学活动,一定要把握好分组的原则。在一般情况下,许多教师都习惯于按照位置进行分组,其实这样的分法是不标准的,应当将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与能力作为分组的标准,将班级地理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与相对薄弱的学生均衡地分布到每一个小组里面,确保学生在开展自主性学习的时候实力均衡,也便于各个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相互帮助。

(二)科学设计题型。在自主性探究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探究题是重要的载体。在这一载体内容的设计中,教师要把握好几个原则,首先是全面性原则,探究题要全面体现教学目标,整个地理教学活动要始终围绕着探究题的研究与讨论开展,其次是逐层深入原则,组与组学习探究题时要相互联系,并逐步加深难度,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抓住问题的重点。

(三)发挥引导作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依靠自己和小组的集体智慧来完成教学目标,但是这样做并不是全盘否定教师的作用,让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旁观者。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发挥好启发引导作用。在学生遇到难点环节的时候,教师要及时予以启发引导,重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方面的启发引导,还要指导学生交流完善学习成果,提高教学成效。

四、强化课堂教学空间拓展,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一)开展课外参观活动。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活动应当是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的模式,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45分钟的同时,还要充分拓展教学空间。我紧紧抓住各种有利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活动契机,让学生增加地理知识积累,如组织学生参观团市委组织举办的以“魅力家园”为主题的地质展览,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参观活动中加深对地质知识的理解。

篇6

二十一世纪已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即知识创造财富为主的时代。因此,世界各国无不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以适应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的需要。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则依“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即“教育要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进而使学生能适应时代的特点,迎接时代的挑战。”

初中地理的教学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尊重学生独立的个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因为学生的遗传因素、生存环境、主观能动性及心理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初中地理教学就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和个性品质

(一)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指对发散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培养

传统的地理教学,由于习惯于提供无可质疑、不容争议的现成结论,势必导致学习方法上的思维定势。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则应高度重视学生思维中的独立自,鼓励他们自觉选择、矢志突破、发奋构建。

1、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或某一地理事象对其他地理因素产生的影响,是错综复杂、变化多样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寻找解决地理问题的多种途径、多种方法,进而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这一思维方式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把握多种不确定因素,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和思维束缚,从而漫游在一个开放的广阔的崭新的思维天地之中。

2、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教师可以采用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进行训练,例如经常要学生看地图说地理分布、看漫画讲地理含义、看图表分析地理规律、看景观联想地理特征等。通过这些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

(二)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培养,主要指对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审美素质的培养。

1、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调查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哪些是学生不感兴趣的,做到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来进一步探求新知,这样,学生的个性思维才能活跃起来。另外,地理教学中以兴趣为出发点,只能激活学生的个性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还必须引导学生思维创新,形成创新性人格。创新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它是个人智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马斯洛说“创造首先强调的是人格,不是其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主、自由、明晰、整合、自我认可等,或者说创新性的人。”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在激活学生的个性思维之后,我总是鼓励学生大胆思维、想象、并采取分组讨论或辩认的方式将学生的个性思维进一步激活、拓宽,因此每次讨论,辩论之后,都使部分同学产生意犹未尽之感,也因此激励学生更好地为下次辩论的成功做准备。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在共同的讨论中,也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养成了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及自主探知的学风。即养成了良好的做人心理素质和做学问的心理素质。

2、思想品德的培养地理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应使学生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放眼世界的胸怀,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关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学生通过的学习,不仅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责任感,也因此激励学生要刻苦学习,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在自主学习,实践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及创新能力。

3、审美情趣及素质的培养地理学科知识中,拥有大量的自然美景、图片,也有许多美的诗句,美的品德,美的情操等内容,非常有利于审美素质的形成。因此,地理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地图艺术、多媒体手段、诗词歌赋、音乐等把同学带入美的情境中去,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地理课堂教学及一切课内外教学活动,均表现为信息的交换,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通过分析地图、地理图表中以及地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差异,创造性地把各种地理知识组合在头脑中。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中、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对地理事象间相互联系的理解及某些创新思维的结果是否正确,往往还需通过课外观察、观测及地理科技实验加以验证,因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观测及科技实验技能亦不容忽视。教师可将地理知识设计成地理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观测及科技实验,重新发现,予以培养。

地理知识包罗万象,所有与人类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以及目前人们关心的问题,都是我们学习和活动的内容,如大的课题有天文、气象、水文观测活动,大气、水体、噪声及环境污染监测报道,地质地貌、生态系统的实地考察,资源开发、能源利用方式的调查,农业生产、工业布局采访,家乡人文、文化采风等,每个主课题根据现状和条件可设计若干个分课题,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是创造发现的源地、创新能力形成的基地。

篇7

具体说来,探究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

1、具有主动性

探究性学习不能只是流于形式,必须是学生主动参加活动。因此,从心理学角度看,探究性学习要顾及学生主体的好奇、兴趣、疑问,教师要注意挖掘。

2、具有问题性。

“探究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它强调了学生自主把握知识的生成过程,然后运用知识去自主解决问题,以解决问题为主线。

3、具有开放性。

探究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个性发展,同时学习目标也具有开放性,在内容上也是开放的。探究学习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采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也不是唯一的,具有多元性,因此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4、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就是把思维的空间交给了学生,那么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新思维、新创意、新设计。同时,周围的客观环境也会有新的变化,对此,教师要随时发现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况并善于捕捉,以促使学生兴趣的火花不断迸发,使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二、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1、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

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设计探究性问题。创设有利于自主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趣,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获得情感体验。

2、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

探究性学习形式多样,在校内要查阅资料,动手做实验;在校外,到工厂、社区搞社会调查,这些场所都需要教师认真组织,周密安排,以免组织不当,费时费力,影响效果。

3、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

对探究的课题确定是全过程关键的第一步,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和研究成果的质量。教师要注意引导并与学生一起参与全过程。在这一 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坚持学生自主性原则,又要引导学生走出误区。

总之,地理教师要努力促使自己变革教育观念,并将新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其具体的行动要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不能只满足于做一个地理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开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使中学地理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在多种学习机会中,学生有可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三、探究性学习实施的途径

目前,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还处在尝试阶段,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从教材中确定探究的主题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成因等知识,虽然前人已有定论,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问题设计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的过程。如在学习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民族》一课时,可将“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某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等作为探究课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利用网络及各种媒体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探究的课题要注意适合学生进行研究,不切实际的大而空的课题往往得不偿失。

2、从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亲身参加生活实践活动,如收集资料、调查、访问等去直接感受。如学习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水资源》这一课时,要求学生调查家乡的水资源利用情况,调查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进行,由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可设计如下课题:⑴当地用水资源有哪几种类型⑵当地用水分为几类 ⑶当地以哪种灌溉方式为主 ⑷当地种植的农作物与水资源是否适合等等,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组指定一 名学生作为课题负责人,各小组带着自己的课题进行探究活动,最后全班会战,这样可使学生知道家乡的水资源利用类型,并提出一些节水的建议和措施。

3、引导学生写探究日记

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随时记录下来,随后如有了新的思索和发现,再跟踪记录。这样长期积累,就可以把平时所记的整理成探究报告,学生会一步步走上成功的阶梯并养成了探究的好习惯。

4、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渗透探究学习的思想

篇8

在过分强调地理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指导下的地理教学,大多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出的学生知识面窄、技能差、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新地理教材为此专门把“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作为一大理念,旨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新教材中能设计成探索情境的素材非常多,教师在教材处理时应着力去挖掘这些素材,其教学策略应以努力创设探索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为要领。如在“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的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表演来引发学生的探索:一位同学表示太阳,两手平伸为太阳光线,另一位同学拿着地球仪围绕太阳公转。紧接着问学生:当地球直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怎样变化?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必然会认真观察后续演示,在演示中探索其变化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动手、动脑和自己进行总结、探索、发现新知识的氛围之中,其效果非常好。

让我们试想一下,讲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海水表层温度盐度的变化、洋流分布、气温、降水的变化等,如果都采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形成因子分析去探索分布规律知识,其效果肯定比教师单纯地讲述或让学生死记课本知识要好得多。

二、挖掘教材内容的启发性,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主要是依据教学大纲、运用地理教平共处材教学,大纲规定了明确而详细的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师只是把这些现成的东西落实到教案上,再通过课程教学灌输给学生。而教材标准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作为基本理念。为此,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把教材作凭借,把教师置于组织者和指导者的地位,多角度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使教材的死内容变成活知识,再把学活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成为教材处理与教学策略研究的重要视点和课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中启发性素材,创设“启发”情境,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以思考和实践。如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区位理论”,可让学生分析所在地农村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及产生原因,农业地域类型的变化及导致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所在城市工业发展特点及产生的主要区位因素等等,通过补充实例分析,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产生质的飞跃。

三、充分体现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的开放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内容上新教材提出了大量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地关系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则由原来的重“本本”、重理论,变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重实践教学。

高中地理新教材在人文地理内容安排上注重人类活动与环境的互动。因此,教学中应随时实施开放性教学,以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产和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地理问题。如在第七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学时,教材中提供了有关交通运输网中线和点建设的一些典型案例,教学中,不能简单的分析它们建设的区位因素,而应该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通过对交通运输建设区位因素的分析,培养学生地理分析能力;二是引导学生用案例中的问题解决思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交通运输建设中实际问题能力。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交通运输建设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然后再要求学生完成本单元“练习篇”第2题。这一过程仅能达到第一个目的,为了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我进一步设计了我国交通运输建设和布局方面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东部与西部比较,哪一部分铁路较密集?以什么走向为主?这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今后我国铁路

篇9

所谓成功教育,就是转变教育观念和方法,通过老师帮助学生成功,学生尝试成功,逐步达到自己争取成功。它是追求学生潜能发现和发展的教育,是追求学生自我教育,是追求全体学生多方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成功教育的成功是是不断发展,不断提高。成功的最高境界和目的是主体获得自己争取成功的能力。每个人都渴望取得成功,这种取得成功的内驱力有一定的先天因素,但更多的是个人在后天逐渐积累和形成的。下面就把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一些经验与点滴思索,与各位分享。

一、兴趣是成功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一)以趣导学。兴趣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催化剂,是学好地理的最好的的老师,教师幽默风趣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学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好地理的自觉性。所以每一堂课前,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课前导入。如在讲初中世界地理《南亚》时,以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吃饭进餐,西方刀叉东方筷,南亚印度你猜猜?在押韵词句、奇风异俗的引导下,学生的好奇心一下被激活了。学生听完这一开场白,个个学习兴趣盎然,当然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提高了。

(二)以趣促学。 语言是传授地理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地理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取决语言水平的高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科学准确、精炼通俗的语言固然重要,但如果水平适当用一些趣味语言,那就可使地理课堂妙趣横生,满堂生辉。

二、让学生树立自信是成功教学的第一秘诀

“我坚信,我能行”这是我上每一节课前让学生大声说的一句话。居里夫人有句名言:“我们应该要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高尔基也曾经说过“只要满怀自信的人,才能任何地主都把自信沉浸在学习和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人们也常用“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说明只要有恒心、信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的道理。

历来人们只信奉“失败是成功之母”,当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遭遇挫折的时候,作为教师肯定会拿这句话为自己的学生鼓劲。的确,我们能从许多名人志士身上找到经历多次失败,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对于儿童,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儿童,新的失败,不但没有成为成功之母,反而往往成了他们新的更大的失败之母,这不是大家都亲眼目睹的事实吗?对于他们来说,缺少的正是成功的机会,新的成功可以使他们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得以发展。所以,要让学生能在上你课时体验到成功,先得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记得2009年在我班上的一个女孩叫刘阳,每次上我的课都低头,头发又长,以致我上了他二个星期课也没有看清他的脸儿长怎样,开始我以为他上课的习惯是这样,开始我没有太多注意。后来我发现这位女生的地理成绩特差,在每一次月考时,只考了8分(中考总分40分),当时我想直接找她谈心,但一想如果这时找她,他会更自悲,得有一个合适机会。机会终于来了,我了解到这位女孩子画画很利害,于是我叫她帮我画北美地形图。帮我画好后,我找了她,先是表杨了她画画很好,后我们又聊了聊学习上的事,问她哪科最好,哪科不好,最好她低着头说地理很差,初一、初二没有考过及格。我说没有关系,初三是重新学,你能学好的,要相信自己。她带着怀疑的眼神走了。以后上课我很注意她,每次做练习时,她能做的我叫他到黑板前面来做,然后让大家给予掌声鼓励。慢慢地,她学习地理有自信了,也有一些兴趣了,上课时头也抬起来了,上课时也会自信地举手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期末考试得了30分(中考总分40分)。成功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思想理念,它要求教师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中,发现学生的潜能,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实施成功教育的主体是面对全体学生

成功教育者在理念上,承认所有学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具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并且对每位学生的成功抱有期待和热情,坚信他们都能成功。“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成功教育,所有的孩子都可成才”,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确立的一个理念。教育家周弘说过“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

得到尊重与欣赏。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在教师确立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的教育信念的前提下,通过教师帮助学生成功,学生尝试成功,最后逐步达到学生自己争取成功。其核心就是通过每一次的成功经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取得多方面的成功,并为学生今后的社会成功作好各方面的准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应该这样鼓励他们:在为别人或期待别人鼓掌时,请千万不要忘了为自己鼓掌。作为老师,要充分认识到赞扬赏识的力量,我们面对的是孩子,赞扬与赏识带给孩子们的正是他们所需要的心理上的满足。赏识,有助于激励学生成功成才,同时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石。

[ 参 考 文 献 ]

[1]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0年第12期.

篇10

展示案例可以在课前或课中,一般是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进行。地理案例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图形(地图)的、数据的、景观的等形式,可采用印刷、网络、音像等多种媒体展现。声像一体化的案例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

以上述案例为例,教师先展示“珠海蚝屋”景观图和下列文字材料:千百年来,村民从海岸沙堤中掘出大量蚝壳垒墙作房。这样的房子冬暖夏凉、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很适合岭南的气候。明清时期,蚝壳墙多半出现在众人景仰的祠堂里,或是有钱人家的宅院里。蚝墙之所以被大户人家格外青睐,是因为它的防盗功能――若有贼黑夜之中贸然翻墙入院,非割得他“损手烂脚”不可。现在留存的蚝壳建筑物屈指可数,以唐家镇的宗亲祠堂和斗门南门村的赵氏祠堂最出名。教师图文并茂地展示案例材料,学生似乎来到了“现场”,很快就进入了情境,充分感知了案例。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

当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后,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剖析解惑。教师的设疑,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达到“诱敌深入”的目的,否则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探究的信心。根据上面的案例,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①蚝屋有什么特殊功能?(这是浅层次的提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探究案例,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

②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解释当地为何建筑蚝屋?(这是针对前一层次的提升,要求学生由对前一层次问题的认识上升到对原因的分析上)

③蚝屋在当代有何价值?你认为政府有必要出资修建蚝屋吗?(这是较高层次的提问,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教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问,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集体归纳,回归教学内容

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和核心环节。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将地理案例的内容与相应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揭示地理案例与地理原理之间的联系。在这个阶段,教师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或小组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在各小组巡回指导,倾听他们的激烈讨论,或回答学生的提问,或指点一些关键问题。经过上一步的“思维过程”,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了亢奋状态,急需进行交流。在学生汇报分析结果时,教师不能在案例讨论中插入“专家式”的建议或事实,要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积极参与交流和研讨,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实践。

四、总结评价,提升学习水平

案例讨论后,在各种见解跃然出现时,教师要把好讲评关。一个案例可以允许存在多种正确的解决办法,教师对案例讨论的结果不应“一刀切”。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要把讲评重点放在学生讨论的质量上、思路上,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及讨论的优点和不足,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和肯定每个学生及每个小组探究的成果,让学生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

篇11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强调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地理,使地理生活化;在情境中“问”地理,使地理问题化、过程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获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因此,要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教学设计与转变教学方式三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学观念,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活动意味着师生互动,意味着师生共同参与,意味着师生相互建构,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2]教师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必须具备以下理念:

1.生活性―回归生活

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程和教学,才能具有深厚的生命力。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因此,教学要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课题,从学生经验出发。教学联系生活,让学生关注在生活中我们是怎样面对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这样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才会融合起来,使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发展性―发展性教学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构建新课程精神指导下的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强调地理课堂上师生互动,关注地理课堂中愉悦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成为地理课堂的主人,让地理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使学生学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生命性―生命化教学

“教师与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交流,不仅是知识的交流,而是生命的对话与沟通。”[3]要把地理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和感悟,这是新课程地理教学的最高境界。地理教学过程是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尊重的过程,也是生命的自我展示、自我生成、自我超越的过程。使学生养成环境伦理,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由此可见,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追求并非只是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

二、重视教学设计,是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1.重视教学目标设计

地理课程的目标是地理课程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是地理课程设置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这种预期结果产生于地理课程实施之前,表达了设置地理课程的一种期望。[4]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具有“指挥棒”作用,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都要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

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地理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从事什么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获得什么知识、技能;通过什么活动的过程,学生从中获得什么学习的方法;通过什么活动学生体验、感悟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至少要包括学段,单元,课时三个不同的层次级别。课时目标的设计是完成单元目标的关键,课时目标相对于单元目标要更具体,具体到可操作,可评价,可测量。

2.精心进行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

问题是地理课堂教学的核心与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有效性,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前提,是学生主动探索创新的基础。实际上地理课堂的不断前进过程就是学生对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可见地理教学设计中设计有效的问题尤其重要。

3.正确处理教学内容的预设与生成

地理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动态的过程中会不断有新的情况生成,教师不可能预先考虑到地理课堂所会发生的种种情况。教师需要随时对预设做出调整。地理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因此地理课堂不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而是根据学生变化的学习需要,精心预设与及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

三、转变教学方式,是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提倡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地理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境导入主动参与有效建构迁移巩固”是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模式,创设有效情境要联系现实生活,境中见疑,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学生是否真正参与,探究的充分度是关键,学生在参与探究的基础上自己得出结论,发现地理规律,生成新的知识,欲使学生具备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还要根据这些地理原理、规律设计变式练习,通过练习得以达成。

2.充分运用地理图表

地理是一门空间概念很强的学科,许多知识都反映在各种图表上,图表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运用图表教学,能活跃课堂后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中地理特征等内容面广量大,有的比较枯燥,运用图表使这些内容变得直观通俗易懂,运用图表可将地理知识转化为感性材料,通过教学活动化感性材料为学生的理性认识,从而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利用空间思维与空间想像转化为巩固空间概念和形成空间思维能力。

3.重视讲练结合

讲练结合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融阅读、讨论、讲授、练习于一体的教学方法。讲练结合的目的是在获得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把所掌握的知识运用于学习实践活动中,通过学习实践,巩固和加深已学知识,并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无论是教师的讲还是学生的练,都离不开教师对教学整体结构及所教知识熟练掌握和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因此,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提高教学技能,讲要有导向性,练要有针对性。

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讲练结合需要课堂精讲与能力训练交替同步运作。讲是教师的一个教学过程,练是学生的一个学习过程,讲练结合,才会达到最佳的课堂境界。

4.科学的学法指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保障。老师要让学生先学,让学生按照老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在导学设问的引导下学。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教”。在这个“教”的过程中,教者要做的事情就是“授之以渔”,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5.运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处于特定的案例情境中,要对地理情境中包含供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索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有利于提高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经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好案例是运用好案例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选编有代表性的案例,所选案例必须符合教学目标,要来源于生活实际,紧密围绕所学地理知识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理论,以达到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地理基本理论的目的。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将地理案例的内容与相应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提示案例与地理原理之间的联系。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出规律性的地理知识,还要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使学生开阔视野,调整视角,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思考。

6.重视课后反思

教学的有效性总是在反思中不断提升的,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所得,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要着重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教学方法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在对具体内容的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采取个体独立探究,还是小组合作互动。是适合以教师讲授为主,还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作全面的反思,对于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教基(2001)17号

[2]余文森《教学的有效性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0.(139)

[3]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9.(63)

篇12

0122-01

对地理事物属性的抽象概括叫做地理概念。初中地理课本中出现的地理概念非常多,这些地理概念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等特点,将地理概念讲得通俗易懂是教学的难点。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教学地理概念的方法。

一、图示法

(一)地图法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门面”,学生通过观察地图,能够形成地理表象,然后结合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概括,从而理解地理概念。

例如,在讲解“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借助地图(如图1),分别讲解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这4个地理概念。从图1我们可以看到,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由于受到地势和地形因素的影响,可以将青藏地区与其他三个地区区分开来。根据是否受到夏季季风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将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区分开来。从地图上看,我们对各个地区的划分范围及各地区所包含的主要省区就一目了然了。

(二)概念地图法

概念地图法是通过连线来表述地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在识别了与某一主题有关的地理概念后,先对这些地理概念进行层次归纳,在制作概念地图时,沿着等级层次来创建网络模式,使学生能够识别地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提供与知识点有关的知识背景,以便学生加强新旧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完善概念图。例如,自然环境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地质环境等,其中水环境又包括陆地水环境、海洋水环境,陆地水环境包含了地下水、地表水,而沼泽、湖泊、冰川等属于地表水(如图2)。这个概念地图将自然环境中各种地理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以层次结构的形式进行整合排列,由上而下,由总到分,与人脑存储知识的方式相类似,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自然环境这个地理概念。

二、比较法

学生对某一个地理概念的理解程度体现学生对此地理概念的掌握程度。假如学生能够利用地理概念的正反例证进行识别和归类,或者明确区分相似地理概念之间的异同点,则说明基本掌握了这个地理概念。例如,教学地形、地貌、地势这3个地理概念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比较法学习,地形是指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按形态可分为丘陵、平原、高原、山地和盆地;地势是指地表形态起伏的高低与险峻的态势,包括坡度的陡缓程度或地表形态的相对高差和绝对高度;地貌是指地表起伏的形态,如陆地上的平原、沙丘、山地等,海底的大陆坡、大陆架、海底山脉等。地形和地貌都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地形是指大范围的宏观的地表形态,而地貌是指小范围微观的地表形态,地形侧重于根据地面的形态来分类,而地貌侧重于从成因上来划分。利用比较法学习,可以明确二者在地表形态的范围和分类上的区别。此外,地势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高低起伏,地形和地貌指地面的形状,地势指地面的高低,前二者与后者的属性存在差异。

三、联系实际法

篇13

初中地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意义;策略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曾明确指出,要让学生通过地理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资源观念与环境观念,懂得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如此,不同时期的初中地理教材中,可持续发展观念一直是教学的重难点,必须让学生掌握好,教师要发挥好地理教学的引导作用,从学生学习的身心特点着手,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让学生学会爱护自然、环境,为和谐环境的构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阐述了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策略。

1教师需树立可持续发展教育观

教师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教育观,是能否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关键环节。因此,地理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地理知识体系,全面了解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理论知识,深入探究地理教学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点,制定出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目标,创新可持续发展教学方式,这样才可以为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奠定基础,真正适应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需求。

2以课堂为出发点

课堂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实际的初中地理教学中,不仅要完成基本的地理知识讲解,还要重视对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的重点分析。比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这节课之时,一来要将我国的环境资源优势讲解明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来还需将我国的国情劣势讲解清楚,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具有危机意识,从而让学生理解我国基本国策的由来。此外,在地理课堂中,还可以将热点新闻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开展讨论活动。比如,在学习《长江》相关的内容时,可以对长江的生态环境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养成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为我国土地、资源、人口的和谐相处奠定基础。

3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念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也能够更好的发展,保证人类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共同发展,促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所以,对于那些坚信先污染、后治理或一味保护环境、资源的发展观,都是不对的。从全球角度来看,发展中国的环境污染情况较多,其原因是:(1)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较慢,加之人口较多,需受两方面的压力;(2)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和先进技术水平较低,导致在环境被污染之后,不能够及时采取科学的解决手段;(3)发达国家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影响,将释放较多污染环境的工业迁移到发展中国家中,因此,切不可坚持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如果偏执的坚持经济发展,只会遭到更为严重的教训。同时,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单纯去保护环境与资源,则会受到更大的伤害。鉴于此,发展中国家想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发展的同时采取科学的手段去保护环境与资源。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根据全球发展史得知,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会对全球环境造成污染,甚至会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得到毁坏。比如:土壤污染、森林破坏、酸雨、工业污染等问题,不仅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还会给后代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之中,教师不能只从人类的角度研究人口问题,更应该从地理环境的大系统对其人口增长和环境进行分析。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根本,给了人类生活的空间,所以人与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人类无法离开环境,离开环境的人类无法生存。但较多人类总是会为了极小的利益而牺牲环境,从而获得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环境问题,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人类必须正确看待自己的经济行为。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意识到当前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不断提出创新的治理策略,让学生从小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从而在现实生活中用自己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5以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地理科目本身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多开展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还可以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产生期盼心理,又符合学生感性认识事物的特点,可以达到巩固探新的目的,最为重要的是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坚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使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都处于可持续发展之中。

6结语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发展的关键,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此时期正是学生各观念形成的最佳时期。在实际的初中地理教学之中,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可持续教育观,以地理课堂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并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还要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将有极大受益,会为学生的人生指明正确的道路,有助于实现我国经济、土地、资源、人口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波,郭斌.初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分析[J].生活教育,2016(09).

[2]刘金阳.初中地理教育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策略研究[J].才智,20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