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丹麦的设计背景。丹麦属于北欧国家,这里地处欧洲大陆北部,属高纬度国家,受海陆位置和西风环流的影响,这里比同纬度地区气温明显偏高,但温和的夏季仍然短促,冬季依旧寒冷而漫长。寒冷的气候不适宜长时间的户外活动,这使得北欧人不得不栖居于室内,也导致他们非常重视家庭的温暖生活,讲求舒适性和人情味。而久居室内的行为也形成他们较为平和、宁静和细致的气质特征。这亦影响到他们对材质的特殊关注和对精致细腻的细部追求。北欧地区属于多云的地区,降雨量大,充沛雨水滋养了这里广阔的森林。由于北欧地区的冰盖消退的时间晚,这里的森林林木种类比较少,生态环境比较单一。除木材外,其他的天然资源比较缺乏,特别是矿产资源比较稀缺。在农业社会和早期的工业社会中,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依赖性很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乏的资源使得北欧国家相较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是贫穷和落后的,并一度产生了令人生畏的“北欧海盗”。能商则商,不商则盗,北欧海盗们无形中促进了欧洲大陆先进文明在北欧国家的传播。然而落后却不屈的民族往往能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着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北欧国家在历史上较为远离欧洲主体的成熟文化,但也形成了自身浓重的地域文化色彩。作为北欧国家的丹麦与其他北欧国家在地理、文化、语言、政治、经济等方面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和很大的趋同性,历史上这一地区的政治单元分分合合、相互交融,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才逐步形成现在这样五个独立的国家。作为其中一员的丹麦在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表现出许多北欧特质,这些因素也深深地影响着丹麦的设计风格。19世纪以来,北欧国家为摆脱贫穷落后的国家状况而做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并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摆脱了经济上的贫穷,并建立起为世界所瞩目的国家福利体制和社会民主制度,形成一个全民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成为北欧国家的代名词,而这也导致了北欧国家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民主社会结构,各阶层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差距较小。人数众多的中产阶级有着一种务实、平和、理性的工作和生活态度,讲求工作的效率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他们要求一种稳定安宁的生活状态并追求良好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情趣,节俭经济的同时又要优雅体面。而国家的艺术领域的审美情趣也正是由这些社会的主体来决定和影响着,于是设计没有朝着贵族化和奢侈品的方向发展,而是体现出一种理性的大众化和平民化倾向。
2哥本哈根的景观设计
哥本哈根是一座海滨城市,在17世纪,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Christian IV)加大了首都的贸易与防卫力度,并延伸了哥本哈根的水域。在他统治期间,第一次对克里斯蒂安海港(Christianshavn)进行了规划。该海港由荷兰测量学家和防卫专家约翰·瑟普(Johan Semp)规划并于1617年建成。他用几何学原理构建了哥本哈根国际港口的形象,并为哥本哈根的滨水景观奠定了基础。哥本哈根的室外空间的设计,在许多方面考虑了人的需要,比如享受阳光、户外休息、体育活动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哥本哈根的城市景观设计中对低碳出行和儿童活动的充分考虑,城市中有完备的自行车交通系统和丰富多样的儿童活动设施。在哥本哈根,你可以发现这个城市充满了各种色彩和不同风格的建筑,哥本哈根的城市面貌呈现出丰富多面而又不失统一协调的景象,多样的建筑外立面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但是,彼此之间又显现出高度的协调,不同风格和年代的建筑排列在一起,既不显得突兀仿佛又,哥本哈根中世纪形成的结构与大面积低层建筑造就了它的气候。这种物质结构可以减弱风速,减少阴影并有较好的日照,在这样的光照和气候条件下,各种颜色显现出更加鲜艳的视觉效果,丹麦的景观设计比较注重色彩与质感的协调,丰富的色彩和不同质感的建筑材料交织在一起,使哥本哈根的景观空间在各个角度都呈现出绚丽的画面。以“超级线性公园”为例,三个色彩鲜明的区域分别有着自己独特的氛围和功能,红色区域为相邻的体育大厅提供了延伸的文化体育活动空间,黑色的区域是当地人天然的聚会场所,绿色的区域提供大型体育活动用地。在三个区域的基础之上,展示全球60个城市上百件艺术品。在设计的过程中,让当地居民充分参与。避免先入为主而实现了最大的公共性。BIG认识到这个项目不仅仅是一个城市设计,更是一个全球城市最佳展示区。除了公共家具,在植物的选择上也强调物种多样性:日本的樱花,落叶松;中国的棕榈;黎巴嫩的雪松等等。
由于其中世纪的城市结构,哥本哈根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街道很狭窄,广场也相对较小,这就在建筑高度与底层区域之间建立了有趣的关系。当空间有限时,它拉近了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建筑立面之间的距离,从而产生了一种丰富的观感环境。城市中心仍保持着中世纪的街道格局,有着宜人尺度的古老的建筑仍占主导地位。
篇2
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全国各个地方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各大城市,由于一些现实因素以及城市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其成为人口聚集的主要场所,而城市中的建筑对人们的生活又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它不但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居,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影响[1],所以城市建筑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和文化内涵都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怎样做好设计好一个城市的建筑,其周围环境和景观的设计都是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将艺术设计和景观环境相结合的理念,不但可以很好的解决景观设计过程中的审美问题,还可以显著提高整个城市建筑的艺术文化内涵[2]。该设计理念必将越来越受到建筑景观设计者的关注,这也是未来城市景观设计的大趋势。
1.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所谓环境艺术设计就是指对环境艺术空间进行规划,并综合计划艺术构想方案。这里面不但包括了材料与色彩、空间与装饰、环境与设施等方面的设计,还包括了审美功能与实际使用功能的合理协调,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的手法[3]。景观环境艺术设计简单得说就是将环境中的景色进行美化,其设计的主要内容就是塑造建筑整体外部空间的视觉效果。景观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过程综合性极强,它的基础就是设计艺术学,另外所设计道德学科还有:美学、建筑学、行为学、心理学、历史学、哲学以及城市规划学等学科。
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城市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环境艺术设计在社会行为以及社会心理方面的重要意义。环境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其构成以及空间形态也慢慢成了学者的研究热点。针对城市建筑景观环境设计,一定要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根据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以及人文地理,采用合适的设计方法,巧妙地将艺术和设计结合到一起,这样有助于城市景观的深化发展。
2.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景观设计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即首先只考虑建筑的规划设计,待建筑完工之后,然后在空闲的地方建设花园、水池、草坪等,而实际的景观设计不只是这么简单,一个完整的建筑设计必须综合考虑环境设计,也就是说要在环境设计的基础上对整个建筑进行规划设计。在建筑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整个项目的开展以环境设计来指导完成。比如,在建筑设计的初期就应该将一套建筑所要设计的花园和草坪等项目纳入建筑的设计范围,所有的景观项目都必须贯穿于整个建筑的设计,以确保景观和建筑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环境艺术的设计方法继承了古建筑的设计理念,将现代先进的设计理念和传统的设计方法相融合,表面上看很古板的设计最后表明都是非常成功的。另外,在景观环境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还是环境,各项设计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就是保护环境,以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城市建筑景观设计现状
就目前我国城市建筑景观设计的总体情况来看,在设计过程中尚存在着许多问题,显然这些存在的问题严重降低了环境艺术性在整个城市建筑景观中所起的作用,对城市建筑景观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具体来说,我国目前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中尚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为:
3.1缺少内涵
当前,在建筑规划过程中不少城市都非常重视绿化,在景观进行设计时, 较为常见的现象就是大量使用花坛或草坪,这样做不但使环境的整体艺术效果不好,违背了环境艺术的美观性,还会显著增加城市绿化的投资,导致严重的浪费现象。此外,这种设计方案只是单方面注重绿化,导致整个城市景观看起来得显得优点单调,无法很好的彰显当地的人文地理特点,人们看到的是整个城市没有内涵而单调的一面,对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3.2缺乏特色
很多城市当前都出现了盲目跟风的现象,有些城市在景观设计过程中为了追求景观的艺术效果而引进大量的外来品种,而没有结合植物自身的特点以及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的引入。这种不加选择的引进外来品种的做法,不但使得景观建造的成本大大增加,还导致不能有效的利用本地的品种,没有本地的物种则整个城市便缺乏个性,无法全面的展现城市的特色。
4.景观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
4.1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在整个城市建筑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环境艺术的设计,该设计不仅要充分且合理地体现建筑景观的特性和功能,还必须考虑整个环境的艺术效果要好,景观设计非常关注整体的统一与和谐,但是也不能完全忽视细节部分。在设计时,必须将每个组成要素都纳入到考虑范围之内,并且对各个部分的特性都要进行合理的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将每一个要素融入到整个景观的设计中去,才能实现整体与部分的自然统一。
4.2设计与历史人文相结合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而且每个地区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生活居住习惯,这就使得不同城市不同地区所产生的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人文的不同对建筑景观的设计有着深远地影响,在建筑景观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适当考虑当地的历史人文以及文化特色,设计完成的景观必须体现当地城市的特点,即将当地的文化内涵融入到建筑景观中去,使其能够承载一定的人文、历史精神,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建筑景观的社会地位,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精神思想,这一点体现了建筑景观设计的功效。
4.3有形与无形的结合
建筑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个极其重要目标就是艺术性,针对居住的建筑来说,这一点也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居住基本功能,景观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主要是室外空间,而此处讲到的空间还有有形和无形之分,所谓有形空间指的是效果、形状、颜色等,整体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有形空间的主要体现形式;而所谓无形的空间侧重点为整个空间所带给人们的自然、舒适、统一、和谐的感受,还有它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感。有形和无形的空间艺术它们给人们带来的感受还有造成的社会效果都是无法估计的,在环境艺术空间设计时,必须合理考虑有形空间的特点和无形空间的特点,并且将这两种空间的设计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好的景观环境。
5.结语
城市景观环境艺术设计其过程非常复杂,综合性极强,不但要求设计人员有各学科的知识文化积累,还要求其对城市的发展及其文化内涵有一个很好的掌握。在设计时,不仅要巧妙地展现出当地的历史人文特点,也要注意自然与建筑景观的和谐统一。在确保建筑景观艺术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其对社会、对环境的影响。只有综合考虑各个因素,才有可能实现环境与景观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篇3
Key words: wetland; function; significance;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首先,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其次,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屏障;另外,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还具有降解过滤污染物的功能,使当地河流下游区域受益。总而言之,各类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湿地的功能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
1.1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修复保障功能
湿地在蓄洪防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2湿地含有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
其中包括数以万计的鱼类、鸟类、植物和浮游生物,是物种天然的基因库、种质库,成为科普和科研基地。
1.3湿地具有多样的生态景观形式
湿地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与飞翔的水鸟、自然生长的水生湿生植物、浮游生物和蓝绿色的水面,给人以丰富的景观体验。
2、城市湿地景观的意义
近年来,为了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增强景观类型多样性,人们开始认识到滨水湿地的潜力,并对滨水湿地拥有的开放空间、生态功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利用。城市湿地景观以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领土特征为指导思想,以形成开敞的自然空间地带,接纳大量的动植物种类,形成新的群落生境为主要目的,同时为游人提供生机盎然的、多样性的游憩空间。
2.1提供自然生机的休闲游憩空间
湿地景观因其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以及水给人以天然的亲近、柔和之感,为人们提供了自然亲切、生机盎然的景观体验。
2.2调节城市小气候
在城市功能上充分利用湿地渗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导雨水的排放,调节区域性水平衡和小气候。
2.3再造丰富的生态系统
湿地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健康合理的可持续发展。
3、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
3.1保持原有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湿地系统,与其他众多生态系统一样,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特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组成生态系统。在对湿地景观的整体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以整体的和谐为宗旨和最终目标,包括设计的形式、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生态设计的。
1)调查研究原有环境是对其进行湿地景观设计前必不可少的环节
景观规划设计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大程度的理解之上。对原有环境的调查,包括对其原有自然环境的调查和对周围居民情况的调查,如对原有湿地环境的土壤、水、动植物等的情况,以及周围居民对该景观的影响和期望等情况的调查。这些都是做好一个湿地景观设计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充分掌握原有湿地的情况,才能在设计中保持原有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态;而掌握了居民的情况,则可以在设计中考虑人们的需求。这样能在满足人需求的同时,保持了自然生态不受破坏,使人与自然融洽共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持了湿地网络系统的完整性。
2)利用原有的景观因素进行设计是保持其湿地系统完整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利用原有的景观因素,就是要利用原有的水体、植物、地形地势等构成景观的因素。这些因素是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不少设计中,并没有利用这些原有的要素,而是依设计者所谓的构思肆意改变,从而破坏了原有生态环境的完整及平衡,使原有的系统丧失整体性及自我调节的能力,沦为仅仅是“美学”意义上的存在。
3.2植物的配置设计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之一,也是景观视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植物的配置设计是湿地系统景观设计的重要一环。对原有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一是应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二是尽量采用本地植物。
多种类植物的搭配,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相互衬托,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效果,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也能够互相补充,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完全或半完全(配以必要的人工管理)的自我循环。具体地说,植物的配置设计,从层次上考虑,有灌木与草本植物之分,挺水(如芦苇)、浮水(如睡莲)和沉水植物(如金鱼草)之别,将这些各种层次上的植物进行搭配设计;从功能上考虑,可采用发达茎叶类植物以有利于阻挡水流,沉降泥沙,发达根系类植物以利于吸收等的搭配。这样,既能保持湿地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带来良好的生态效果;而在进行精心的配置后,或摇曳生姿,或婀娜多态的多层次水生植物还能给整个湿地的景观创造一种自然而且和谐的美。
3.3水体岸线及岸边环境的设计
岸边环境是湿地系统与其他环境的过渡,岸边环境的设计,是湿地景观设计需要精心考虑的一个方面。在有些水体景观设计中,岸线采用混凝土砌筑的方法,以避免池水漫溢。但是,这种设计破坏了天然湿地对自然环境所起的过滤、渗透等的作用,还破坏了自然景观。有些设计在岸边一律铺以大片草坪,这样的做法,仅从单纯的绿化目的出发,而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功用。人工草坪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弱,需要大量的管理,如人工浇灌、清除杂草、喷洒药剂等,残余化学物质被雨水冲刷,又流入水体。因此,草坪不仅不是一个人工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相反加剧了湿地的生态负荷。对湿地的岸边环境进行生态的设计,可采用的科学做法是水体岸线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还可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的区域,种植湿地植物。这样做,可使水面与岸呈现一种生态的交接,既能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又能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生活的环境,还能充分利用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从而带来良好的生态效应。并且从视觉效果上来说,这种过渡区域能带来一种丰富、自然、和谐又富有生机的景观。
城市湿地景观的设计建造不论是建园理论,还是应用技术以及后期管理养护,都还不够成熟,有待于广大的园林界的学者和工作者的重视和完善。相信结合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现代生态学理论、时代要求以及历史文化特点,湿地景观定会成为21世纪风景园林事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篇4
“公共艺术既是一种外在的、可视的艺术运作和存在方式,同时在整体上又是一种蕴涵丰富社会精神内涵的文化形态。它是艺术与整体的纽带,是社会公共领域文化艺术的开放性平台,也是当代政府公众社会和艺术家群体之间进行合作与对话的重要性领域”。公共艺术属于城市美学的研究范畴,具有多元性、艺术性、文化性和生态性。
1 现代城市景观公共艺术设计的研究现状
现代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公共艺术起源于美国的20世纪30年代初,在中国现代城市景观中的公共艺术是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起源。由于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大众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再满足于遮风避雨和简单的衣食住行。于是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现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连接人与环境的纽带,是城市环境景观的集中展示,同时还承载着人们从私密空间走向开放空间的心理需求。解决公共艺术在城市环境中功能设计与设计功能的问题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是更重要的问题。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的密切联系,具备着展示与陈设的功能与作用。它体现着城市的生活价值取向及文化内涵,凸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形象、发展艺术文化、美化城市环境、传承地方传统,与城市景观的其他要素共同构成了城市的本质,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往往具有实用性与艺术性等多重功能。
2 灯光景观设计的设计理念
景观照明的发展建设在我国起步的较晚,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大城市在景观照明发面形成先驱,认识到开发城市景观照明的重要性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进入21世纪,灯光景观早已超出了单独的泛光照明的范围,在国内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代都市中,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夜生活的时间也会随之拉长,各种照明设施延续了白天的时间,夜晚所呈现出美丽的灯光景观作为一种展示城市形象的“名片”展现在市民面前,开发城市夜晚景观对于凸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形象、发展艺术文化、美化城市环境就显得越来越必要。如北京长安大街及王府井景观照明的工程;重庆“光彩”工程等等。这些成功之作,对以后的景观照明工程起到了启示的作用。从单一的视觉刺激发展成为包括听觉、视觉、动感甚至味觉等全方位的感受体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城市繁荣的特征之一就是美丽的灯光夜景。设计者是依据自身的艺术修养和科技知识而创作,灯光的调度设计也应随环境及意境而变化设计,它不仅注重周围空间环境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及由此对人们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因此城市照明由理念跨入艺术领域,一切居住、娱乐、社交场所的灯光环境均应满足主题的表现和视觉的舒适性要求,使人们在现代都市中照明技术与艺术相交融中体验到高品位视觉享受。
灯光景观设计体系包括两部分:灯光体系和景观体系。以笔者居住的城市的安徽六安皋城广场的景观灯光设计为例:皋城广场是六安人民社会活动的中心,用于休闲、聚会集散、交通、商贸交流等。同时也是作为城市的开放空间展示着城市的人文景观环境空间,在进行广场的景观设计时应从形象、功能、环境等综合考虑。广场以各种灯光为主要媒介,既要考虑细部的照明也要考虑结合街区的大环境,与周边的各种建筑物融合、互相渗透,共同来体现夜景的氛围效果,以塑造六安这个中等城市的公共空间的夜间形象,也是六安城市景观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景观中灯光的设计,可以达到与外界在时间空间上的延续,提高城市的风貌及艺术的内涵。皋城广场的设计与周边的环境具有连续性,有道路、建筑、庭院、小品等,它们与皋城广场共同存在,在设计时进行了整体的考虑,同时灯光是作为引导人们进入广场空间的指示性存在而设计的,利用灯光的不同颜色、色性,突出光色影效果与主景观火炬融合的综合体现。并在广场里重要节点设置灯光,用以延续行人步行空间及广场空间。作为市民主要休息与休闲的夜晚,一个舒适的灯光是至关重要的。同时限定广场空间的形状及空间序列以加强景观中灯光设计的效果。灯光类型的选择和景观设计中所运用的布灯方式,以一种艺术性来达到景观中的灯光装饰效果。体现了皋城广场的空间风格特征,增加整体环境的美感和意境,符合人们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
灯光景观设计不仅体现艺术上的审美性,更重要的是包括实用上的功能性,景观,无论是硬质景观还是软质景观都是灯光景观设计所创造的空间以及其表现的依托。硬质景观主要是指能够体现城市的休闲、娱乐、购物、工作等各个方面的机能,主要是人为的构筑物;而软质景观主要包括河流、城市绿地、自然山体、湖泊等自然景观。另外,景观还具有人文特性,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习惯所能构成不同的城市人文景观。从城市艺术审美设计的角度来说,灯光体系包括灯光的色彩和亮度则是由灯光的光色系统及观赏空间组成。在设计时要做到主次分明,体现主光源的同时,也要兼顾好辅光的效果。创造整个公共空间的灯光气氛时,需要既能显示出视觉焦点的中心,又能够更好的突出了景观设计的主题和主体,因此先确定主题的景观色相设计,光色设计时应根据整体空间的特征、形态与性质等的要求,再来确定整体的氛围,同时其运用也要考虑起伏的变化,全面考虑色调的运用做到冷暖、明暗、繁简,来配合烘托景观空间的体现,通过不同的色彩层次组合,获得一种立体的空间光感。和谐的搭配是使空间的氛围渲染、景观的艺术形象更有感染力,又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感觉。而如果使人产生眼花缭乱、头昏目眩的感觉,这就失去了最初的灯光带来的意义。
在城市景观中展现空间中对象的变化特点,要求灯光设计通过光的亮度变化、色彩的变化来表现,设计时需要结合具体对象的使用功能、风格特点、材料、周边环境等情况来综合考虑,还要考虑其景观的整体性、层次感以及要与周边的环境相适应,力使整体公共环境设计有良好的积极的氛围。德国专家卡博士曾指出优良照明需要遵循的八条基本指导方针,对景观照明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城市景观中的灯光设计不仅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协调,还可以创造出健康、美丽、舒适夜晚环境。
同时还对整个公共空间的光污染进行净化,减少甚至消除光污染与光干扰,从而使人们有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创建和谐社会。建筑物的外观在夜间利用灯光的投射加以表现,其取得的效果与白天的感觉会有相当的差异,所以在灯光的设计上我们不一定需要取得和白天一样的效果,重要的是将建筑物的特色表现出来。人是灯光景观设计中主要的服务对象,因此为提升品位,首先注重“以人为本”,并且灯光景观设计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工作学习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设计时首先需满足“以人为本”。 现代计算机的辅助设计、灯光的集中管理,激光艺术等装置照明科技和产业的不断发展,为灯光设计的不断发展提供更高技术支持,都为城市的光环境景观设计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如何做到广场景观中灯光的协调与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是融为一体的,首先景观灯光设计要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融合。展现公共空间中的人文魅力,展现出人类发展的历史和智慧。为体现现照明技术在灯光和人文上的进步,应尽量运用绿色照明技术。我们应该在设计中倡导一种运用最少的光,创造出最精彩空间的思想。尽量选择使用节能环保的灯具及绿色生态的能源,从而推进灯光景观设计的和谐、生态发展,使人们养成自觉的意识,使节能成为景观设计中亮度的一种属性。
景观设计中灯光的审美既是光色的传达,在公共环境中,也离不开艺术灯具的造型设计。景观中灯具类型主要有装饰性、功能性和两者兼具的类型,要纳入一定区域,融合在整个大环境之下,与景观环境的布局相协调,以表现不同区域的空间特点,要通过灯具的装饰艺术性的功能体现,既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及功能上的需求,又形成独特的景观风貌。在景观的表达方面,不同的灯具种类、不同的布灯方式,可以起到空间限定的作用,不仅对不同的区域性质进行划分,还对人们的行为加以限定和引导。
目前灯光景观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景观照明的目的就是让城市亮起来,但过度则导致亮度失衡,认为“城市越亮越好就越现代”,结果是城市亮度过高和能源的浪费,光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由于目前我国各地电力不均现状,亮度失衡容易引起视知觉的心理影响和能源的损耗。过高的亮度不仅达不到景观审美的需求,还会造成光的污染和能源的浪费,并导致视觉中心和亮度的层次缺失。避免盲目的照抄照搬,我们应认识到,灯光设计表现的载体是以城市景观设计本身为载体,我国许多城市的灯光景观处于发展个性与特色建设阶段。设计者应如何把特色放在第一位,不滥用彩色光,以灯光的自身表现为要素魅力,目前的发展阶段,缺乏必要的规划和设计,与公共环境中整体的风格设计特征不协调,很多设计均采用各种各样的彩色光,景观设计的效果极其混乱,只重视唯美,缺乏对人性合理化的需求。
随着城市景观“亮化”的迅速发展,使城市夜景观也亮如白昼,光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成排的灯箱广告及各种灯光标志,商业区的霓虹灯、灯箱广告越来越多,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在一些城市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一味的要求“亮”、“光”而忽视了景观中作为主体“人”的感受。
现代城市的景观建设是城市形象重要的外层表现,公共艺术的作用尤为突出,能够凸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形象。灯光设计是城市景观公共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艺术化的灯光设计是现代化设计中灯光运用的必然趋势,是体现城市形象、经济发展的内涵要求,也是人们文化素养和审美心理越来越高的具体表现,有利于居民在与夜晚城市景观灯光中相互影响,形成人们心理上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基金项目:1.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化强省战略下安徽省城市形象塑造研究―以城市景观公共艺术为视角”,项目编号:AHSK09-10D190。2.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安徽省城市景观中公共艺术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0sk392)
参考文献:
[1] 王燕.城市夜景观规划与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9.
[2] 黄艳,吴爱莉.环艺照明设计[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78.
[3] MINKAVE城市灯光环境规划研究所. 21世纪城市灯光环境规划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秦汉.灯光的艺术设计[J].光源与照明,2004(1):34.
[5] 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81.
[6] 王莉.论城市夜景照明的景观特性[D].南京艺术学院,2004.4.
篇5
前言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就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遵循生命的规律。如反映生物的区域性;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依靠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风和降水;选用当地的材料,特别是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注重材料的循环使用并利用废弃的材料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减少维护的成本;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化的保护与监理;发挥自然的自身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等等。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城市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建设生态城市已经为世人认可并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城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途径,因此重新审视城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
1、统一的原则:也称变化与统一或多样与统一的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时,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变化太多,整体就会显得杂乱无章,甚至一些局部感到支离破碎,失去美感。过于繁杂的色彩会引起心烦意乱,无所适从,但平铺直叙,没有变化,又会单调呆板。因此要掌握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的原则。 运用重复的方法最能体现植物景观的统一感。如街道绿带中行道树绿带,用等距离配植同种。同龄乔木树种,或在乔木下配植同种,同龄花灌木,这种精确的重复最具统一感。
2、调和的原则:即协调和对比的原则。
植物园林景观设计时要注意相互联系与配合,体现调和的原则,使人具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找出近似性和一致性,配植在一起才能产生协调感。相反地,用差异和变化可产生对比的效果,具有强烈的刺激感,形成兴奋、热烈和奔放的感受。因此,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常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或引人注目。当植物与建筑物配植时要注意体量、重量等比例的协调。如一些粗糙质地的建筑墙面可用粗壮的紫藤等植物来美化,但对于质地细腻的磁砖、马赛克及较精细的耐火砖墙,则应选择纤细的攀缓植物来美化。南方一些与建筑廊柱相邻的小庭院中,宜栽植竹类,竹竿与廊柱在线条上极为协调。一些小比例的岩石园及空间中的植物配植则要选用矮小植物或低矮的园艺变种。
色彩构图中红、黄、蓝三原色中任何一原色同其它两原色混合成的间色组成互补色,从而产生一明一暗,一冷一热的对比色。它们并列时相互排斥,对比强烈,呈现跳跃新鲜的效果。用得好,可以突出主题,烘托气氛。如红色与绿色为互补色,黄色与紫色为互补色,蓝色和橙色为互补色。我国造园艺术中常用万绿丛中一点红来进行强凋就是一例。如英国的谢菲尔德公园,路旁草地深处一株红枫,雄红的色彩把游人吸引过去欣赏,改变了游人的路线,成为主题。
二.生态景观设计中的方法
1.关于标志性建筑的符号化
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指城市的“形象代表”,它是城市风格最重要的视觉识别之一。在功能上,标志性建筑大多是城市的地标,同时,也是人们认知城市的最直接的载体。标志性建筑超越于建筑本身,具有社会价值观。它的形式只有满足了社会文化心理才能纳入整个社会的认知体系,成为社会的风格代表。紫禁城与长城之于北京,凯旋门、埃菲尔铁塔之于巴黎,维多利亚湾之于香港,已经是社会文化的意义。
2.关于城市雕塑、纪念碑作为城市美学的符号化
作为综合性的三维空间艺术,城市雕塑是生活、艺术、科学、技术、时代精神和大众情感融于一体的空间造型艺术,被称为“城市的眼睛”。它是城市美学中的关键元素。具有优秀艺术品质以及内涵特别的雕塑和纪念碑,堪为城市的标记。雕塑和纪念碑作为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直接表现城市景观个性的重要标志物。其形式有庄严宏伟的,也有寓意深刻的、有形态优美的、也有拙朴活泼的;既有表现当地古老传说的、也有表现历史故事的,它们是一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是时代经济与政治浮沉、变幻的见证,作为物化的时代文明,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程。如广为人知的深圳特区的“垦荒牛”、广州的“五羊”(图2)、哥本哈根的“美人鱼”、布鲁塞尔的“撒尿男孩”等。
3.植物配置生态设计
3.1改变观念,精心设计
这一点对城市绿化建设来说相当重要。分析当前城市绿化的现状,最大的误区是为了美观而种树,随处可见在水泥板的包围中种一棵树,建一花坛等,给人一种造作的感觉。要走出误区,就得从根本上改变观念,将森林引入城市。从设计上把关,抛弃陈旧思路,参考当地的生态特点。而对于设计人员来说,且不可把设计仅仅当成是在图纸上作画,更不能只重视“艺术性”而忽落了其他的功能性。也不要为了迎合少数人的心理去做违心的设计。
3.2合理选择树种,努力营造接近自然的生态。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之一,也是景观视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植物的配置设计是环境系统景观设计的重要环节。对园林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一是应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二是尽量采用本地植物。多种类植物的搭配,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相互衬托,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效果,对景观功能的处理也能够互相补充,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完全或半完全(配以必要的人工管理)的自我循环。具体地说,植物的配置设计,从层次上考虑,有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之分,将这些各种层次上的植物进行搭配设计;从功能上努力营造接近自然的生态,保持环境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带来良好的生态效果;而在进行精心配置的多层次性还能给整个景观创造一种自然的美.
3.3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
利用植物的配置,形成一定的植物生态结构,利用植物有益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达到增强人们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在公园、居民区,尤其是医院、疗养院等医疗单位,应以园林植物的杀菌特性为主要评价指标,结合植物的吸收CO2、降温增湿、滞尘以及耐荫性等测定指标,选择适用于医院型绿地的园林植物种类,如具有萜烯的松树、具有乔柏素的柏树,具有雪松烯的雪松,香花中的芳香植物等。
3.4 耐污型人工植物群落
以园林植物的抗污染特性为主要评价指标,结合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吸收污染物特性等测定指标,进行分析,选择出适于污染区绿地的园林植物。以通风较好的复层结构为主,组成抗性较强的植物群落,有效地改善重污染环境局部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对人们健康有利。
结语
城市园林的生态景观,是城市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景观系统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设计。景观设计师需要在思想中树立生态的观念,从而在对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设计中,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另外,对已建成的绿地要做生态效益评价,提供城市绿化生态效益方面的基础控制数据,为政府行业管理部门提供对生态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理论依据。
篇6
一、 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以及课程教学现状
1、国外城市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景观设计学起源于美国,目前,绝大多数的美国高校的景观设计专业是从农学院的园艺专业中发展出来的。20世纪,农学院继续发展,景观设计从园艺专业中逐步发展成长并分离开来,但在有些院校里,景观设计还只是建筑或规划专业下的方向。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哈佛大学成立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形成了建筑、景观设计、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已有逾百年的发展历程。
2、国内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的景观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范围主要在艺术、农林、建筑等高等院校中。并且其发展速度迅猛,从最初的几个到目前的近千个,但是城市景观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无体系性;师资素质有待提高,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理论与实践脱节和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因此,如何使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反映时代特点,满足城市建设对艺术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所培养人才的素质,是目前我们高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体系构建思考
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年轻的、应用型专业方向,其教学体系的建构既要符合设计艺术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而他的教学内容首先是应该重基础、善应用;其次,作为一个交叉性特色浓厚的专业方向,他需要吸取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园林设计等专业和学科的成熟理念和方法。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内容应由三大层面的知识体系组成。
1、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
基础层面的学习是指学习和掌握设计艺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内容。主要涉及绘画、设计基础、设计表达、形式美法则、赏析、制图、创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内容,是学习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点把握的一个方面,把专业的基础层面巩固稳定,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的操作。
2、专业设计、设计理论与方法
专业设计和设计方法与理论层面的学习是指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教学主体,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内容,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论、设计理论以及设计修养等课程涉及例如各科设计原理、设计哲学、环境生态概论以及中外建筑史等内容;专业设计包含空间设计、园林与景观艺术设计、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等内容。这个层面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未来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专门人才,具有综合的设计能力,是专业方向的重要支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
3、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
专业实践层面的学习是指教学与市场应用相对接部分的教学内容。该部分的内容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协调工作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主要途径。主要涉及了景观艺术设计考察调研、景观艺术设计实践课题以及到专业设计公司实践实习等内容。
总之,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组成应具有艺术性、科学性、实践性等特点,突出专业方向的基本特征,明晰培养目标,做到重应用、善实践。多给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机会与环境,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和动手能力。
三、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思考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拥有一支高质量、高水平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对于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和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建设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很多高校中存在这样的现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对教师的启用具有局限性。学科的重点教师主要是由学建筑专业的教师组成,在教学中只会套用建筑学的理论,而忽视了美术造型基础的训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另一类教师是由一些学纯艺术专业的教师组成,在教学中只注重纯艺术的表现,而轻视对工程技术知识的传授。
目前,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所包括的范围除了室内空间外,还包含了室外环境的景观艺术设计。因此,要求教师队伍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即景观艺术设计的教育工作者宜以本专业出身的教师为基础,辅以园林、环境工程、环境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师资力量,共同构建景观艺术设计的教育队伍。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前高校传统的教学方式局限于学校生活和课堂教学之内,影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维发展。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独立自主的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在实践中增强自主性和自信心,发展创造性的品格。
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实践的过程。因此,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尽量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与实践保持紧密联系。如在课题设计之前,除了介绍有关课题设计的知识和方法外,适当增加设计案例的介绍。另外,可以通过参观一些相关的优秀实践作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设计作品的建成效应并对其进行评价总结,从而对设计课题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在设计课题的选取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如鼓励学生将公司或企业的课题带到学校里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在设计的实践中,将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是一门对自然环境及已有环境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的学科与艺术。因此,作为一门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和谐关系的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和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正适应了当前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设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景观艺术设计应形成自己的景观设计教学特色,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基础理论扎实,设计能力全面,实践组织能力强的新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高级人才。
篇7
城市与艺术的发展彼此交融互鉴已经是一种长久存在的文化现象,在艺术史的发展中许多著名的艺术大师都曾在城市的建筑上留下自己的艺术作品,而一些艺术家则将城市的风景加入自己的作品中,成为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
1.城市景观设计中的绘画艺术
1.1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包含城市中的街道、广场、建筑物、园林绿化等形成的外观及气氛)是指景观功能在人类聚居环境中固有和所创造的和谐景观美,良好的城市景观设计可使城市具有自然和人文景观艺术,丰富优美的城市空间和景观环境,让人们生活在其中感到舒适、自在,得益健康,同时具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内涵。城市景观设计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也为城市建设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
1.2绘画艺术
绘画艺术是将客观物象经过高度概括与提炼的具象图形进行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它是对客观对象的浓缩与精炼、概括与简化,突出和夸张其本质因素。它是一种文化和地域的表现,也是传播信息的载体,接收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其表现形式具有图形的通俗性与造型艺术的基本特征,表现较为自由,充满个性。在绘画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其绘画呈现方式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架上绘画,可承载和使用的材质工具也由架上转移到人们生活的空间中,比如墙上绘画及大地艺术等。
1.3城市景观设计中的绘画艺术
对于城市景观设计中的绘画艺术,一是具有绘画性的宣传画、广告与海报。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商品的层出不穷与摄影术的产生,将人类带入一个影像获得与复制非常便利的时代,使得以前以单纯宣传为目的的招贴、海报等已不能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因此,城市景观中为达到某种目的和效果,各式宣传画也更加注重人们观看中的审美需求,表现在立意避免过于直白,色彩及其它造型要素更加具有艺术性、绘画性。二是艺术墙绘、涂鸦等具有装饰美化城市景观、人文艺术功能的绘画,以及由绘画艺术发展而来的大地艺术等。此类绘画艺术主要以个人或自发组织的小团体为单位进行艺术绘画。例如:四川美院黄桷坪校区周围的建筑等,其它艺术区周围的街道及建筑上的艺术涂鸦。
2. 绘画艺术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
绘画艺术自产生以来,就在不同的阶段和历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被人赋予了各种功能,当人们超越了生存需要的层面时,绘画艺术的功能便回归到探寻和表现人的精神。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造型艺术创造并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外在景观,展现着城市的内在传统和文化气质。绘画艺术作为造型艺术的主要表现方式和不同的风格,发挥着不可小觑的力量。
2.1绘画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直接应用
从城市功能的角度来看,城市中的公共活动是城市灵魂的体现。倘若一座城市中没有了人们的活动也就变成了废城。绘画艺术经过历史的累积,艺术风格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接暇。 城市景观设计的公共空间中,主要表现为街头涂鸦、大地艺术及城市宣传画。
第一,街头涂鸦艺术。涂鸦艺术发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纽约布朗克斯区,指艺术上的
各种颜色交融,以抽象的感觉描绘出一种色彩的特殊风格。在现代的城市中,街道不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而且还是展现人们形形生活的舞台。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说到:“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了生气,城市也就有了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在街道的艺术元素中,与雕刻雕塑艺术、街道整体风格的设计铺装,相辅相成地展现街头艺术文化的就是街头涂鸦艺术。例如:美国纽约街头涂鸦诠释了城市中的居民自由、充满活力、创造力的精神风貌。北京798艺术区的墙头涂鸦,它秉承了涂鸦艺术的原始风貌,尤其浓郁的“厕所文学”味道,碰撞出关于高雅与低俗的关系的新理解;上海莫干山路200米的沿街墙壁上,布满了各色充满灵性、风格迥异的涂鸦作品,为上海国际大都市增添了独特韵味;广州的越秀南路,重庆黄桷坪艺术区等多个城市都因为大大小小的涂鸦让城市的街头充满了活力与创造力。
第二,大地艺术。大地艺术是与景观设计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艺术流派,本质上是从架上绘画极简主义分离出来。例如:国外艺术家罗伯特•史密森的《螺旋形防波堤》让我们想起日本地震海啸时海水直接漫过防波堤的场景;克里斯托夫妇的《包裹岛屿》让我们想起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巨大生态灾难;瓦尔特德玛利亚的《闪电原野》让我们思考大自然的力量;国内中青年景观设计师也有一些大地艺术景观作品,比如俞孔坚的《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王向荣的《厦门海湾公园》、朱育帆的《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庞伟的《美的总部大楼》等等。[1]这些艺术作品显示了大地艺术与景观设计的具体应用。
第三,城市宣传绘画。城市宣传画主要是以线描绘形象的形式画在墙体上,是以宣传教育、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如今的城市宣传画更注重将城市的特色与当地的民俗传统文化相结合,用形象生动,风格明快,特定意义的主题,彰显着城市的特色,影响着城市文化。比如贵州的城市宣传画中人物多着少数民族的服饰,色彩鲜明,纹样繁复,画面内容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气息。
2.2绘画艺术在城市景观建筑设计中的间接应用
从后印象派塞尚开始,西方绘画进入现代艺术范畴,艺术的形式开始纷繁多样,开放的艺术思潮产生了不同的绘画风格、艺术派别,设计师便开始从中寻求设计灵感。身为家具设计师和书籍封面设计师的雷格莱恩就吸收了立体派绘画的特点,将其运用到他的园林设计中。雷格莱恩在1925年法国巴黎举办的“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上,展出的泰夏德住宅庭院设计就直接借用了立体主义绘画的语言形式。绘画艺术在城市景观设计尤其是在建筑风格、雕塑小品、园林设计得以广泛的应用。绘画与设计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城市文明的发展。
3.绘画艺术对城市景观设计的作用与影响
一个城市的魅力取决于它独特的文化品格。城市文化形象的定位与推广已越来越成为城市经营与城市营销的重要谋略。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将艺术语言从主题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从而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而城市的公共空间设计的视觉感受与城市文化内涵的挖掘给予绘画艺术更新鲜的活力。例如:风格派艺术家蒙德里安创作的《百老汇爵士乐》是其在纽约时期的重要作品,它明显地反映出现代都市的新气息。画家用活泼跳动的彩色直线,组成小小的长短不一的彩色矩形,分割和控制着画面。画面以明亮的黄色为主,并与红、蓝间杂在一起形成缤纷彩线,在这其中又散布着红、黄、蓝色块,营造出节奏变换和频率震动,它既像是充满节奏感的爵士乐,又仿佛夜幕下办公楼及街道上不灭灯光的纵横闪烁。而这一幅反映城市景观的作品对后代的建筑及其装饰影响很大。 [2]城市的发展可以为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灵感和符合时代的艺术观念,而造型艺术在城市景观的运用可以为城市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并重新塑造城市文化形象。
4、结语
绘画艺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相互影响和应用,让城市景观更巧妙地接纳绘画艺术及其它造型艺术,使城市更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品味,同时,也给城市居民带来更多的城市文明和艺术上的享受。
参考资料
[1]阿福 曹杨,艺术区与城市发展[J].城市环境设计.2009.02
篇8
彼得・拉茨作为这一理念的开创者,在当时20世纪60年代的大工业时代萧条的德国饱受争议,但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以及人们对产业类景观的认识加深,拉茨教授的设计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在世界范围内为产业类景观的改造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
1彼得・拉茨简介
彼得・拉茨1939年出生于德国达姆斯塔特,父亲是一位建筑师。由于父亲的影响,他对建筑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从中获得了许多重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1964年拉茨从慕尼黑工大景观设计专业毕业,后来在亚琛工大继续学习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1968年拉茨建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并在卡塞尔大学任教,在那里,他有机会与很多工程师、艺术家和建筑师合作,接触不同的行业和技术。
2拉茨的设计思想
拉茨认为,景观设计师不应对一个地段作过多的干涉,应对现存的要素尽可能利用,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场地的结构特征,摆脱“形式追随功能”的传统做法,力图使自然和技术达到境界的完美统一。
拉茨教授的设计理念是对于传统美学观念和价值观的挑战,他反对田园牧歌式的景观形式,相对于人工建造景观,他认为“这些景观侧面反应了文明的历史进程,没有理由视而不见,甚至将其抹杀”。同时,他也对传统的美学观念进行了有力的冲击,在他的设计思想中,工业废弃地具有别样的魅力,那些生锈的钢板不但不是丑陋的,而且在历经沧桑而呈现不同纹理之后,具有特殊的美学含义,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人类的奋斗史。这种逆向思维似的理解使他的作品如此的与众不同,具有震撼力。
拉茨认为越是“糟糕”的场地越是存在潜在的趣味性,它不止是作为一个物质实体而存在,它还包括一些文化和价值层面的范畴;同时,一些看似消极的效果在另一个侧面看可以是积极和令人兴奋的,因为它们能为场地将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3拉茨的主要作品
3.1萨尔布吕肯市的港口岛公园
距离卢森堡不远的萨尔河沿岸有一处重工业采矿区。位于萨尔区首府萨尔布吕肯市的港口岛公园是拉茨工作组在旧工业区改造再利用方面的第一个项目。
二战之前,这里一直是煤炭运输港口。二战遭到严重破坏后,港口淤积,仓库、储藏室埋在一片废墟中。这片位于市中心的废弃地应该成为城市生态更新的核心,应该反映它的历史,它的基础构造应重新连接破碎的城市片断。为了使人们早日明了这一点,进行下列实验是很有必要的:在事先不知道结果的情况下,拉茨开始挖掘碎石堆,寻找可用的材料。
在这些“发现”的材料中,有价值性的东西自然浮现出来:墙体、小路、楼梯、小丘乃至花园。使用这些材料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废墟原有的物质本质,这是一种形式的创造。
拉茨的设计还将小花园置于碎石瓦砾堆中,意图在于创造一个在公园中央受到保护的、天堂般的花园,使其免受周围两条高速公路噪音的干扰。水景方面,水池是公园雨水系统的一部分,收集场地中所有的地表水和排放水。落水墙是氧化和净化设备,水池中的水被水泵抽到墙内高处,再从不同高度落下。它同时也用来对付噪音,欢快的落水声可以使周围机动车道的噪音退后(图1)。
图1
3.2哈拉雅垃圾填埋山
哈拉雅是以色列特拉维夫阿亚伦平原上的一座大型垃圾填埋山,场地里有两条深深切入平原的狭窄河床、陡峭的山坡,几乎是一片荒原高地的景象。现状中有很多植物仍在炎热、干燥还有沼气污染的环境中旺盛生长,另外还有一个很好的体验,就是从山上欣赏特拉维夫城的天际线(图2)。
图2
拉茨和他的团队在对场地进行了评估后认为,哈拉雅山是可视的,甚至是一种象征,否认了一些将其简单地作为大地艺术作品来处理的手法,因为这样做将会掩盖甚至抹杀场地在时间作用下形成的空间结构。在充分尊重现状和景观效果的前提下,最终对哈拉雅山做了以下几方面处理。
一是为了避免垃圾在雨水的渗透下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在河床设置了新的溪流并在沿岸种植植物。
二是在不破坏山体轮廓线的条件下种植植物和建设构筑物,在坡地的处理上也尽量不去破坏原有的坡形和土壤的赭石色。
三是在山脚的台地重建农耕地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四是将山顶处理为开敞的地中海风景,极富象征意义,同时在山顶切开一个切口设为观景平台,在这里可以观赏美妙的天际线。夜晚来到哈拉雅山的高处能看到远处特拉维夫城灯火明灭的璀璨景象,反过来说,在特拉维夫的高楼大厦也可以看到微微发光的哈拉雅山(图3)。
图3
哈拉雅的改造极大体现了拉茨对于废墟的看法和其“从废墟到废墟式保护”的理念。简单概括来说就是极大地挖掘“废墟”本身的信息,并对其加以整合和利用,使其重新焕发生机。
3.3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
德国西北部平原莱茵河以东,是著名的鲁尔工业区,其中的煤炭、钢铁工业因周期性的金融危机缩减,留下了一片奇特的风景:空间破碎,环境被破坏,地面上留下很多积水的煤坑、洼地和矿渣堆,土壤被碳氢化合物与重金属污染。当地政府决定必须重建这片风景的生态基础,为这片有着250万居民的地区吸引到新的投资。这也就是国际建筑展埃姆舍(Emscher)公园的最终目的,简称IBA。从1989年至新千年,IBA为地区改造树立了典范。
在埃姆舍公园中,又包括了众多景观独特的公园,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是其中之一。面积200hm2的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是拉茨的代表作品之一,公园坐落于杜伊斯堡市北部,这里曾经是有百年历史的A.G.Tyssen钢铁厂。尽管这座钢铁厂历史上曾辉煌一时,但它却无法抗拒产业的衰落,于1985年关闭了,无数的老工业厂房和构筑物很快淹没于野草之中。1989年,政府决定将工厂改造为公园,成为埃姆舍公园的组成部分。拉茨的事务所赢得了国际竞赛的一等奖,并承担设计任务。经过努力,1994年公园部分建成开放。
规划之初,小组面临的最关键问题是这些工厂遗留下来的东西,如庞大的建筑和货棚、矿渣堆、烟囱、鼓风炉、铁路、桥梁、沉淀池、水渠、起重机等等,能否真正成为公园建造的基础,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又怎样使这些已经无用的构筑物融入今天的生活和公园的景观之中。拉茨的设计思想理性而清晰、他要用生态的手段处理这片破碎的地段。
首先,上述工厂中的构筑物都予以保留,部分构筑物被赋予新的使用功能。高炉等工业设施可以让游人安全地攀登,眺望;废弃的高架铁路可改造成为公园中的游步道,并被处理为大地艺术的作品;工厂中的一些铁架可成为攀缘植物的支架;高高的混凝土墙体可成为攀岩训练场(图4)……公园的处理方法不是努力掩饰这些破碎的景观,而是寻求对这些旧有的景观结构和要素的重新解释。设计也从未掩饰历史,任何地方都让人们去看,去感受历史,建筑及工程构筑物都作为工业时代的纪念物保留下来,它们不再是丑陋难看的废墟,而是如同风景园中的点景物,供人们欣赏。
图4
其次,工厂中的植被均得以保留,荒草也任其自由生长。工厂中原有的废弃材料也得到尽可能地利用:红砖磨碎后可以用作红色混凝土的部分材料,厂区堆积的焦炭、矿渣可成为一些植物生长的介质或地面面层的材料,工厂遗留的大型铁板可成为广场的铺装材料……拉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工厂的历史信息,利用原有的“废料”塑造公园的景观,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了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
第三,水可以循环利用,污水被处理,雨水被收集,引至工厂中原有的冷却槽和沉淀池,经澄清过滤后,流入埃姆舍河。在一个理性的框架体系中,拉茨将上述要素分成四个景观层:以水渠和储水池构成的水园,散步道系统,使用体验区,以及铁路公园结合高架步道。这些景观层自成系统,各自独立而连续地存在,只在某些特定点上用一些要素如坡道、台阶、平台、和花园将它们连接起来,获得视觉、功能、象征上的联系。
由于原有工厂设施复杂而庞大,为方便游人的使用与游览,公园用不同的色彩为不同的区域作了明确的标识:红色代表土地,灰色和锈色区域表示禁止进入的区域,蓝色表示为开放区。公园以大量不同的方式提供了娱乐、体育、和文化设施。
独特的设计思想为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带来颇具震撼力的景观,在绿色成荫和原有钢铁厂设备的背景中,摇滚乐队在炉渣堆上的露天剧场中高歌,游客在高炉上眺望,登山爱好者在混凝土墙体上攀登,市民在庞大的煤气罐改造成的游泳馆内锻炼娱乐,儿童在铁架与墙体间游戏,夜晚五光十色的灯光将巨大的工业设备映照得如同节日的游乐场(图10)……我们从公园今天的生机与十年前厂区的破败景象对比中,感受到杜伊斯堡风景公园的魅力,他启发人们对公园的含义与作用重新思考。
4结语
总的来说,拉茨的设计展现着理性的光芒,也是生态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将场地现有的要素和信息等“碎片”加以整理,使其达到一种内在逻辑的关联性,然后通过最少的干预将这些片段加以组合,使其显现灵活和不确定性。这种设计手法是开创性的,除了为产业类景观提供借鉴外,也推进了整个景观建筑学的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在新旧交替的时期,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一些旧的重工业区正面临着衰落,在这个城市快速更新的复杂时期,拉茨的一系列作品对于我国设计师们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向荣. 生态与艺术的结合──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J]. 中国园林, 2001,(02) .
[2] 彼得.拉茨,孙晓春. 废弃场地的质变[J]. 风景园林, 2005,(01) .
[3] 刘晓明,肖玲. IFLA主席A・S・施密特教授及其作品[J]. 中国园林, 2000,(02) .
篇9
Key word: blue ecology, natural water, close water space,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今科技的高速发展,及快速的城市化使城市的水体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美国麦克哈格为代表的景观师,强调“设计结合自然”,生态主义在水体景观设计中越发受到重视。但目前许多景观设计仅仅把“生态”当成口号,并没有尊重水体景观的“生态性”。因此研究水体景观设计思路和方法意义重大。
1.往年的溪流今天在哪里?
我们发现,往年的那些如丰富的神经一样遍布大地的溪流,也悄然消逝了。或许是因为自然界到处存在洪水隐患,或许是因为人们认为混凝土加固的河流更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然而我们不得不正视目前我们城市水体景观体系存在着问题。
1.1城市水体不成系统,死水没有动起来。
“财富在集聚,河流却在衰落”,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导致城市水体的原有的水网体系遭到破坏,水体流动性降低,断头水,死水过多。仍然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泉城济南趵突泉的水还是流向大明湖的,如今水网的终端导致大明湖水没有源泉,趵突泉也因没有大明湖水的循环补给,由常年泉变为季节泉。
1.2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等,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城市老城区、某些小城镇没有统一的排水系统,生活废水大都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华”现象比比皆是皆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水体的戏剧化加深:燃气系统普及,人们不用塘草作为燃料;加之农用机械的普及,水牛饲养的减少,导致某些小城镇内的池塘已经杂草丛生,从而导致水体含氧量的不足,水体景观生态系统处于瘫痪中。
1.3水体被渠化、坝化,导致水体生物多样性减弱。
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人们开始河湖的改造计划,运用“现代主义”手法规划水体。大多数河流和小溪都被调节、拉直、滥用、甚至开凿成为管道运输了,进一步改善后的情况,对可怜的水系来说,情况越来越糟。
为预防洪水,城市修建了防洪堤,水体岸线被渠化,变得刚硬,水生生态系统与陆生生态系统完全分离,导致两栖类生物和部分爬行动物无法生存,水体没有了活力。
河流被拘禁在混凝土当中或被限制在平行的两个堤岸之间,为保证枯水期“城市水景常存”,很多河流中间加上了橡皮坝的截水,导致回流生物不复存在,河流也变成了死水……
1.4岸线缺乏设计,滨水空间缺乏规划,水体景观效果差。
水体遭遇厄运的原因,预防洪水,城市化,破坏森林等。岸线缺乏设计,滨水空间缺乏规划,水体景观是没有得到改善,在视觉上表现了技术统治者的观点,甚至认为预制混凝土开上去“比天然石头铺砌更让人愉快”。
2.城市水体景观生态性评价
城市中水体景观系统涉及水生生态生态系统,及滨水区域的湿地生态系统,为城市中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部分,人类的亲水性更加深了对水体景观的依赖。
2.1健康水系
健康水系是用于定性地描述一条河道或相邻冲积平原的排水、水质、生物、以及生态功能,可以概括一下关键词:
(1)“安全”满足防洪能力,边坡维护避免土石松动、落石、低滑、塌落现象。
(2)“生态”满足涵养水源所需的生态基流量,有较高生物多样性,水体自净能力强。
(3)“美观”“可达”主要指滨水生态系统的景观效应――水的亲切感和景观异质性。
2.2水流的形态
城市水体多经过人工改造,水流形态过于单一。而自然水体的水流形态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深潭(水生生物常流量时之生存空间及垂钓景点)、浅濑(水生生物洪水期之避难空间)、急流(水流湍急、溶氧量较高)、缓流(枯水期水体常见形态)岸边缓流(生物多样性丰富)、回流(急流区周围的回流区对逆流生物意义重大)。
不同的水流形态分别适合不同的水生和两栖动植物生长环境;流况愈多,则生态性愈高,有利于水中生物之栖,水体的自净能力也较强,景观效果也较佳。
2.3水体生态指标体系
2.3.1定性指标
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主要通过水体表观现象和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指标反映。
(1)水体表观现象:水体是否清澈、无意味,有无污染物、漂浮物等。
(2)生物多样性:水体生物多样性是否丰富;水生生物及岸边植物生长如何,能否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
2.3.2定量指标
水体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状况如何,主要取决温度、溶氧、导电度、PH等定量的指标体系,通过运用生态学手段,使水体的指标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其中,溶氧为判断水体水质程度最重要的指标,可维持水中的水生物的生长和水质净化的有利环境;导电度、PH质可以判断水体是否盐碱化。
3.城市水体景观生态设计手法
基于生态主义的景观设计,不仅要求城市水体满足安全和景观功能,更重要的是建立可持续的水体蓝色生态体系。
3.1构建蓝色生态水体网络框架与滨水区生态保育目标
3.1.1网络框架的构建
城市水体需要脱离原来沉闷的混凝土砌筑的岸线和肮脏的河沟形象,以新的方式展现在大家面前。借鉴台湾基隆城市水体景观设计做法,通过整理水系,“疏通”、“清淤”,疏通连活,填满端头死水,对现状水体密布区域做节点处理,形成点线面相结合水体系统。
3.1.2生态保育目标
维持滨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完整,以减缓各种人为活动对水域环境的冲击,通常建立滨水廊道的保育目标:
(1)滨水保留区(蓝线范围):为滨水泛洪平原的范围,建立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禁止一切建设活动。
(2)滨水缓冲带(绿线范围):在溪流两岸或生态敏感区设置宽度不一的绿化带,沿着河岸种植树木、停止喷洒药物,减缓人类活动的影响。
(3)滨水开发带(灰线范围):须进行各种积极开发经营,对滨水区域的开发强度加以限制,以保护水体生态系统。
3.2精心设计水体形态,营造自然蓝色生态空间
坚持“蓝色生态”的设计理念,河湖水系整理须在安全、景观兼具并重下,规划接近自然形态的水系――溪畔、深潭、浅滩及高滩地,游憩亲水空间,及防砂坝,潜坝,固床,增设鱼道,维护生态环境并可防止洪水灾害,达到环境和谐。
避免干扰动物栖息地,城市水体改造尽可能保留原有“孔穴”、“乱石堆”、“巨砾石块石”或“岩石落差”,整治后方能营造出湍流,急流,水濑或深潭,浅滩等自然生态环境。人工水体用“置石”、“跌水”等生态方法整治水系;以增加水体的流动性,提高水中溶解氧,为动物栖息提供良好的“小生境”。
3.3建立自然河道和洪泛平原,提高水体的生态滞洪功能
径流应该从源头开始控制,借鉴德国鲁尔区水景设计案例,首先提供一个功能性的自然河道和洪泛平原,提供防洪能力和污染物的吸纳潜力;其次在洪泛平原、河道与河岸提供一个完整的生态栖息地。
江河等带状水体有较强的流动性,避免河道硬化,使部分雨水渗入地下,以减小江河对洪水的压力。对于喀斯特地貌的城市河道体系,规划水系应该保持其较高的滞水性,保留较多的地表水,强化水体的景观效应,同时为湿地生物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
3.4合理设计滨水断面和生态堤坝,使堤坝内外形成和谐的关系。
混凝土、块石堆砌的护岸,破坏河道的生态与稳定。借鉴荷兰鹿特丹水景设计案例,采取土石、植被固定等通水断面,可用麻绳网或木排桩护岸加以固定,并紧邻岸线出可以设置滞洪性质的景观步道;城市水体两岸植被覆盖良好,河道稳定且具良好的城市生态景观。
设计透过性坝体或防砂坝、鱼梯,维护生态循环。为兼顾生态与灾害防治须兴建防砂坝时,则坝体设计可采梳子坝,以利自然输砂平衡及鱼虾之回游;防止水体渠化,增强水体的生态性。
3.5规划水体景观岸线,营建生态亲水空间。
水体岸线是人与水对话的重要部位。水体岸线设计最主要是岸线平曲线设计和驳岸形式规划,营造一个集休闲、娱乐、运动为一体的滨水空间。
(1)生态岸线:以“自然式”驳岸为主,顺应原有地形与岸线。设计凹槽空间,以供洪水期间水生生物栖息避难;合理进行植物配置,打造“水生湿地系统”。
(2)生活岸线:保证城市滨水地区的完全开放与共享,满足人们游玩、休憩、交往、观光的众多需求。可以采用“引水岸线的设计”、“栈道”、“亲水平台”等形式。
(3)公共岸线:城市公建集中的岸线。避免采行平行等宽护岸,岸线上可以设置“公共建筑”、“码头”、“小沙滩”、“亲水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
(4)滨水区的开发性:滨水建筑的密度和形式不能损坏城市景观轮廓线,并保持视觉上的通透性。功能的多样性滨水区应提供多种形式的功能,如林荫步道、成片绿茵休憩场地、儿童娱乐区、广场、游艇码头、观景台、赏鱼区等。
4.结语
风景旧曾谙,现状城市的自然水体已不复存在;它们或被封闭于地下管道,或被混凝土和人造堤坝阻挡着……渠道化的水流通道现在必须被恢复为健康:水体岸线设计、河道修复、水质改善、湿地生态栖息地的修复与创造、景观美质增进等,使整个城市绿地与城市水体形成蓝绿交织的生态网。我们急切的希望水体能够自组织运行,健康的水体景观系统得以恢复。
参考文献
[1]傅伯杰.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1
[2]王海珍.水生植被对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的作用[J].自然杂志2002,24
[3]汤姆・特纳.景观规划与环境影响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信息
篇10
P901
“生产性景观是建立的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包含人对自然的生产改造和对自然资源的再加工,是一种有生命、有文化、能长期继承、有明显物质产出的景观。” 它在作为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还能创造经济效益,为城市里的居民提供新鲜的蔬菜瓜果等。
一、生产性景观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
生产性景观具有一般绿地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不仅仅是指它的直接生产效益,还包括在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效益。
1、 在经济方面的意义
图1 城市农业帘
生产性景观,不管以何种形式呈现,首先还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即便是将它景观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产量,还是会有可观的产出。例如,瓦格纳和詹森.格林姆所设计的垂直生产性景观——“城市农业帘”,用标准水培设施将种植的蔬菜悬吊于建筑表面,就是如此景观化的设计,在两个星期内种植出的粮食作物,也足够供应建筑中心的餐厅。(图1)
其次,相较于传统景观,生产性景观建设和管理投入低廉。例如,沈阳建筑大学里的稻田景观,每年仅需要几名普通农民就能很好的完成从插秧到收割的全过程。
再次,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推行生产性景观,在形成有地方特色城市景观的同时,也补偿了城市农业种植用地,一定程度上缓解用地危机,并创造了经济价值。“前我国要求住区绿化率不得小于30%,如果我们转变观念,将小麦果树等农作物用于住区绿化,则全国的住区建设都将节省30% 的耕地占用,并有可观的经济收益。” 仅如此,生产性景观还为城市开拓了新的城市空间,不但各种规模的闲置土地都可被利用起来,而且还发展了屋顶、墙面等一系列的垂直农业。多样性的不同空间和方法将最大化城市食物生产的微观规模效益。
2、在环境方面的意义
相较于人工草坪等传统景观,生产性景观将创造一个更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由于人为介入较少,且最适应当地的环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就形成大量的生物群,为昆虫、鸟类等小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因此在城市多发展一些具有生产性的景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展生物多样性,
此外在城市中种植食物还给废弃物带来了巨大的利用良机,生活垃圾几乎含有所有农作物所需的一切养分(氮、钾、磷以及其他微量养分)。通过堆肥、雨水收集、污水处理等手段,可以将这些水和养分重新利用起来归还于土壤中。
3、在社会方面的意义
在消费方式上,生产性景观给了我们另一种选择。除了通过标签来了解食物外,我们可以从视觉上、触觉上、嗅觉上却全方位的感受整个食品生长的全过程。如果将生产性景观融入我们的生活,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看到粮食在哪里,如何和何时生长,并且可以自己参与进来,进行种植和采摘。生产性景观能够对食物的生长有更直接地控制和监管,对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能够做到有效的防范,最终让消费者放心。
而且,生产性景观还附带有教育功能。在当今,经济的进步也带来了高速的技术发展,我们沉溺于现代化技术的同时,也疏远了土地,疏离了我们的供养之源。人们忙于在网上开辟农田、养殖种菜时却对真实的土地视而不见,甚至很多年青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从这个层面上说,在都市开辟农田种植农作物,给了都市人一个亲近土地、探索作物生长、了解大自然节律的机会。并在参与的同时,也能领悟到对于土地、自然以及生命的尊重。(图2、图3)
图2在沈阳建筑大学里的稻田景里学生正在劳动
图3在小毛驴农园里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
同时,生产性景观的设计增加了社会活动,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社交和互动平台。它给人们通过分享种植知识、技能和经验来进行交往创造了机会,用一个公有的方式,在城市公共空间种植食物,打破了人们在不同年龄、阶级和性别差异的壁垒,冲击了人们的“所有权”感,并唤醒了协作意识。
二、生产性景观在施行时所面临的阻力和挑战
首先在经济回报上,城市农业用地和商业用是有本质区别的,相同的一块商业用地如果换做生产性景观的建设在经济利益上无疑是微利的。因此,对于很多高度依赖土地出让的地方财政而言,生产性景观建设也就很难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其次在观念上,一直以来,粮食种植都被认为是在遥远的地区或农村,那里大片稻田、玉米地和其它粮食作物覆盖着辽阔大地,对城市而言是相对偏远和落后的。人们从未想过把粮食种植引人城市中心,特别是从审美的角度去考虑,把稻谷、小麦和摩天大楼联系在一起,把粮食种植当作景观去欣赏。 再者,在管理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风险。当生产性景观处于公共空间最可能面临的一个风险就是——公地悲剧。如果管理不善,再加上市民的素质水平参差,很有可能造对生产性景观的破坏。南宁,在城市建设中,曾经将扁桃、芒果、菠萝、蒲葵作为行道树种植,但是在成熟季节,却发生了夜间被盗和破坏的事件,结果枝叶由于拉扯而大片折断。此外农产品还有可能在成熟季节坠落,造成大面积地面污染,甚至使行人滑倒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同时如何解决收割之后场地的安全隐患也至关重要。
三、总结
生产性景观在城市发展中所具有的优势正在渐渐显露出来。从实际上看,生产性景观在城市里也正是在一步步推行,近期城市农业运动以及相关主题和活动的展开都表明了生产性景观时代的临近,尽管如此,目前尚无一致的认可来把生产性景观嵌入现代城市的核心规划中,生产性景观始终是在被动狭小的空间下发展,它的生产性和审美性的融合何时会在在城市中心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还需政府、城市规划者以及公众的一致努力!
参考文献
⑴生产性景观访谈[J].景观设计学,2010,01期:70-78
⑵张玉坤,孙艺冰.国外的“都市农业”与中国城市生态节地策略[J].建筑学报,2010(4):95-98
篇11
个性与包融
前面谈到在理论上任何一座城市都应是不同的,但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融合是一种必然。巴塞罗那、巴黎、罗马等城市之所以能够成为全世界城市景观中的灿烂明星,与其城市建筑景观、人文艺术等方面的艺术特性密不可分。巴黎可以有卢浮宫,也可以有艾菲尔铁塔、拉德方斯和蓬皮杜艺术中心,这些当时标新立异代表设计艺术最前沿理念的作品,看似与巴黎古典的艺术风格迥然不同,但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些正好体现了法兰西民族追求艺术自由、善于接受新事物的浪漫情怀和民族性格。北京的鸟巢奥体中心、国家大剧院、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等诸多当代标志性建筑的国际方案竞赛,也显示了中国当代在设计艺术方面已经进入了开放的时代。国内外优秀的设计师可以同台竞争,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也随之空前活跃。设计思想的开放与包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千百年来56个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化,其基本特性就是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兼收并蓄”的开放、融合是其文化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源泉之一[5]。另一方面,追求艺术个性与创新是设计艺术的最高境界。对于设计艺术而言,创新贵在坚持人与自然的对话,贵在地域文化精神的传承,贵在全球化视野与对人及其生活方式的尊重;艺术个性是特色,而不同文化的包融则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设计文化领域,近代中国落后了,但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与世界交流的日益广泛,以及设计艺术作为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日益受到重视,设计艺术作为产业必将蓬勃发展,在21世纪涌现出世界级设计大师是完全有可能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设计理论也必然会尽快形成。
城市管理与设计艺术
篇12
引言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囊括了城市及地区规划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甚至景观设计等,在人类的生存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引导着社会的发展,协调着人们的生活。环境艺术不同于普通的艺术,其设计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充分应用各种技术手段,使人们的生活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日提高,高楼大厦平地而起,人们对于生活的享受不再局限在吃饱、穿暖的层面上,而是越来越追求拥有良好的居住环境、舒适的居住场所,因而对住宅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受众对建筑中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需求
(一)、自由、快乐的审美需求
建筑中的环境设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人们文化意识和审美思想高度概括和集中的表现。相对于其他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和人们的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或者说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因此,人们对于文化和艺术最基本的审美需求也在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中有所表现。当代人们对于建筑中环境艺术设计自由、快乐的审美需求成为了最基本的审美需求。中国传统建筑中往往将对文化的传承和对受众的教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在审美取向上更多地担负了沉重的文化使命和社会使命。
(二)、动态的审美需求
对于动态的需求一直是指导环境艺术发展的重要审美需求。人们对于建筑中环境艺术的体验过程是一个运动的过程而非静止,观赏者需要从外到内再到外对于环境艺术进行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变化的感知体验,而不像欣赏一幅美术作品那样需要驻足观赏和研究。建筑中环境艺术设计者应该充分发挥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充分利用欣赏者视角的变化为其营造出不断变化的文化氛围和艺术体验。同时,由于时间也在不断变化,设计者应该能够根据时间的推移如日夜的交替和季节的变化让环境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意境,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三)、多元艺术的审美需求
多元艺术的审美需求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受众需要的是多感官、立体性的审美体验而非单一性的审美体验;第二,用户需要的是多元文化风格和艺术风格的审美体验,而非单一文化风格和艺术风格的体验。
当前人们对于建筑中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体验和感知不再是单纯依靠视觉的体验和感知而是各种感官共同形成的复合型、综合型、多元的审美体验。人们对于建筑和环境的感知是通过所有的感官形成的对于空间和时间上的共同感知。建筑中环境设计本身便是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的构建过程。设计者通过颜色和造型给人以视觉感官上的体验,通过材质给人以触觉感官上的体验,通过水、风给人以听觉感官上的体验,通过树木、花、草给人以嗅觉感官上体验等,通过对这些艺术元素的融合给人以情感和心灵上不同的体验。这些不同角度、不同感官上多元化的体验便是受众置身于建筑环境中所感知的综合性、符合性的审美体验。
二、 城市建筑景观设计现状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城市建筑的景观设计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环境艺术性在城市建筑景观中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建筑景观的发展。具体而言,目前我国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特色
目前,不少城市都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引进不少外来的品种。有些城市的景观设计,只是单纯地追求景观的艺术效果,而没有根据植物自身的特点进行选择性的引入。这样盲目引进外来品种的方式,不仅给景观的建造带来了较大的成本,还使得本地的物种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这就容易使整个城市的景观缺乏个性不能很好地展现出当地的特色。
(二)、缺少内涵
目前,不少城市的建筑规划都比较注重绿化。在对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大量使用草坪或花坛的现象较为常见。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环境艺术的美观,使环境的整体艺术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还增加了城市绿化的成本,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浪费。另外,这种单方面注重绿化的设计方案,还使得整个城市景观的内容显得较为单一,不能很好的展现出当地的人文地理特色。容易使整个城市展现出单调而没有内涵的一面,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三、建筑景观室外环境艺术设计
(一)、艺术设计的过程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抽象性
所谓的限制性信息,是指它可以准确的用语言进行表达,而非限制性信息,无法运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本身带有很强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它需要用自身的感觉来体会,但是每个人的感觉又是不同的,所以很容易出现很大的模糊性。但是,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深刻的认识得,一定要传播的文化信息肯定不是限制性的确定信息,而是这种非限制性的,正是这种模糊的、非限制性的信息,才更需要人们去不断的联想。
环境艺术设计进行研究主要是根据人与建筑的关系为切入点,而人作为一种复杂的高级动物,他的品味和感觉很难做到高度统一,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具有很大的复杂性,覆盖范围又非常的宽泛,对于文化建筑所传达的信息,没有必要整体把握,进行感受和分析仅仅需要抓住最主要的一点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一点。例如,上海东方东方艺术中心(图1):似五瓣之莲花,三个音乐厅如珍宝般地被装在里面,中心外壳通透,外壁点缀有七彩陶瓷珍珠。整个建筑充满活力,如流动的曲线般优美。
图1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二)、建筑的人性化信息与传达手段的多元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尤其是高新科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获得了空前的发展:①人们因为不同的原因聚集在了一起,从而传输的载体和介质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②传播的速度和手段都与之前有很大的不同,以往的那种单一的信息交流方式被打破,呈现出一种网状的态势。③文化建筑的艺术设计可能会带来的视觉信息传播,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跨越民族以及国界,还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以往的那种自上往下的传播格局这种传播方式甚至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它在某种程度上是整个社会网络关系之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参与到信息的交流中。
上海大剧院(图2),是中国传统图腾的现代诠释。地基是方形的、屋顶是拱形的,象征“天圆地方”。侧墙正面装有玻璃,面向广场,可以使人们饱览全城景胜。
图2上海大剧院
四、城市建筑室内各部分环境艺术设计
在同一栋住宅建筑物里,考虑到建设成本及可操作性的问题,在建筑设计时,楼层上下的建筑设计如出一辙,对于每家每户的住宅设计,只可能提供相应基础的空间条件,如一致的厨房、浴厕的位置。不同家庭的风格只有在不同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才得以体现,所以设计师应根据不同家庭的需要及追求设计出不同的个性化室内环境。
在探讨住宅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内容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住宅的基本功能,即工作、学习、娱乐、饮食、休息等,这些功能的存在导致了不同房间的不同设计,造成了卧室、书房、客厅之分。而各个房间不同的布局,亦是住宅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不一样的平面用材与色彩、照明的应用使得不同房间各显其职。
结束语
城市景观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不仅需要各方面的知识文化背景,还要求相关人员对城市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将当地的历史人文特色巧妙地展现出来,还要充分考虑建筑景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仅要保证建筑景观的艺术特性,还应重视其对环境、对社会的影响。只有对各个因素综合考虑,才能实现景观与环境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篇13
1.城市湿地公园概念与特质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根据“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规定:湿地公园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它既不是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城市公园,它是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城市湿地公园深受居民欢迎,主要因为其具有不同于一般性公园的特质,它除了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游憩等基本功能外,还在自然生态、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等几个方面表现突出,具体如表1。
表1 城市湿地公园特质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功能分区模糊不清
城市湿地公园大多形式一致,功能分区较为模糊不清,模仿重复现象普遍,缺乏特色,这就造成湿地公园内容过于混乱,既不利于管理,又很难充分发挥景观效应。
2.2景观要素与湿地环境相矛盾
硬质设施过于明显是湿地公园存在的普遍问题,其中包括设施用房、休息场所、道路、小品等等。除此之外,湿地公园中还存在着水体设计过于僵化,植物搭配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都是湿地景观要素在规划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和改善的重要方面。
2.3景观设计理念的滞后
城市湿地公园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是评价城市湿地公园的一个指标,而其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其景观规划也尤为重要。合理的景观布置可以形成多功能、多样化的景观环境,使民众全方位感知湿地景观,为民众提供交流的活动场所。目前很多城市湿地公园只是进行简单的功能空间划分,或追求图案式的平面安排;设计过于追求形式,缺乏地域特色;而且较少考虑使用者的行为,缺乏对公众参与性的考虑。
3.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
3.1景观功能分区多样化
景观在功能分区上不应和其他公园有太多雷同,应充分发掘城市湿地公园独具的景观潜力。根据游憩活动的不同,城市湿地公园可以做以下分区:观赏型活动区、体验型活动区、认知型活动区、科普型活动区等,具体如表2。
表2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分区
类别 Category 内容 Content
观赏型活动区 Ornamental activity area 湿地景观观赏、观鸟观鱼、观察湿地的净化程序等
体验型活动区 Hands-on activity area 湿地滨水体验、采莲等
认知型活动区 Cognitive activity area 湿地博物馆参观、湿地动植物识别等
科普型活动区 Science-based activity area 植物习性观察、湿地生态系统观测、湿地的景观变化等
3.2景观要素营造彰显湿地特色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时,在满足生态适应原则的前提下,景观营造方面需综合考虑水岸、植物、建筑小品、道路、城市特色、文化因素、功能要求、以及周边环境等等。
3.3打造城市文化特色
文化背景对于营造景观特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特色,也包含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城市中的湿地公园建设应考虑到这个因素,湿地公园不单单是亲近自然,更是亲近这座城市,湿地公园中的一草一木,都应包含着这个城市的特征,湿地公园中的道路小品,更应该展现这座城市风采,让时间停留在这里,拒绝外界的干扰。
3.4周边环境的合理过渡
目前有关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大多是关注于湿地公园内部的内容,而忽略了湿地公园周边环境的设计。周边环境的好坏不单单和湿地公园密切相关,还能够对湿地公园的景观效应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考虑湿地公园周边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城市湿地公园的选址一般选择非市中心地带,交通方便且远离城市污染区的地方,沿城市河道为宜。为了满足湿地植物以及景观要求,最好是有丰富地形和大量天然植物。城市湿地公园的周边环境十分复杂,包括公路、居民住宅、河道等等环境,所以,要对不同的环境进行实际分析,做出适宜的选择才是正确的规划方法。
3.5景观要素的结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