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旅游城市建设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旅游城市建设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旅游城市建设

篇1

二、宜昌“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现状

(一)宜昌“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优势条件

1.丰富的旅游资源。宜昌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境内西陵峡是长江三峡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大坝、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闻名遐迩,还有屈原故里、昭君宅第、长阪坡、关陵庙和三游洞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目前,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41家,其中5A级4家、4A级14家、3A级17家。旅行社125家,其中全国百强社3家,5A社3家、4A社4家、3A社14家,出境组团社6家,赴台旅游资质社3家。有星级饭店55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10家、三星级30家。旅游客运公司15家,旅游客运车辆500台;旅游船公司7家,豪华游轮15艘。持证导游3508名。宜昌享有发展智慧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走智慧旅游城市之路,发展旅游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是推动宜昌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2.有力的政策支持。政策的支持和导向对一个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宜昌关于加快发展智慧旅游产业,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方针。市领导马学军指出:“加快发展智慧旅游产业必须充分利用智能化手段,建设集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为一体的旅游信息化体系。坚持以游客为本,以强化互动体验为中心,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突出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四个基本功能,建设智慧旅游服务体系。积极创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把宜昌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智慧旅游城市。”宜昌提出要以提升宜昌市智慧旅游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为动力,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分阶段推进“宜昌智慧旅游产业”建设,把宜昌建设成为全国智慧旅游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智慧旅游之都。3.广泛的市场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众化、散客化旅游时代的来临,自助游成为旅游的全新趋势。与传统大众旅游相比,自助游目的地范围极广,旅游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日益凸显。智慧旅游将网人合一,实现旅游者深度参与、生命体验。因此,高效的自助游在智慧旅游环境下将成为未来宜昌旅游最受欢迎的出游方式。宜昌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必将进一步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消费需求,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便捷、智能化的旅游休闲体验。4.过硬的技术支撑。在建设智慧城市方面,宜昌具有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竞争优势。近年来,已建立起了三峡云计算中心,绝大多数旅行社、旅游景点、宾馆酒店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广泛开展网络视频、微博、互联网社区、短信平台营销甚至线上虚拟旅游的体验式营销等模式,基于互联网的旅游城市营销系统建设和旅游服务平台建设日趋成熟。以秭归县为例,一是全力打造智慧旅游,建设全县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基础感知体系和文化旅游基础通信网络;二是成立秭归文化旅游信息中心;三是建设面向全县文化旅游企业、游客和公众的文化旅游行业管理平台和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四是建设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文化旅游WAP门户;五是全面拓展门户网站、手机、移动智能导览仪、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站、呼叫中心、咨询服务中心等和文化旅游服务渠道。

(二)宜昌“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发展现状

早在2008年,宜昌就已经接受了“智慧旅游”的概念,并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在全省率先推出“旅游年卡”,这仅仅是一个起步。2014年,宜昌提出用3年时间冲刺文化旅游千亿产业,全市拟开工和在建续建重大文化旅游项目133个,包括平湖半岛旅游综合开发、荆门山文化旅游城、关公文化旅游城等。三峡人家风景区全面实施了数字化景区建设工程,包括电子门禁、智能监控、多媒体展示、车辆调度、LED信息、电子门票和智能全景导游图等系统,工作人员可实时了解各景点在任何时间段内的游客流量,并对车辆、人员等合理调配,保证游客的安全及游览秩序,对景区及周边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监控。三峡大坝实施了自动化办公OA系统,近年来建立了电子门禁系统、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数字监控系统、GPS旅游车辆管理系统等智能化管理系统,新建的游客换乘中心,可实现游客自助购票打票,同时为游客提供了微信公众号,以了解景区相关信息或进行预约游览参观。景区可有效知晓当前的游客流量,方便安排出行。多数景区都设置有完整的游客中心触摸屏和液晶显示系统、景区标识牌系统和景点语音解说系统。全市4A级以上旅游景区都建立了企业网站,游客可以浏览产品、在线咨询、自助下单,旅行社可独立开展网上预订售票业务。但受制于智能手机未完全普及、支付技术尚不成熟等多因素影响,宜昌市智慧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空间还很大。宜昌自然风光景点多位于山区,手机信号难以全面覆盖。对这样的景区来说,建立智慧旅游体系困难重重。智慧旅游的实现,依赖于一个城市整体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宜昌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的范围相对狭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宜昌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发展对策

(一)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要扩大全市网络覆盖率,使城乡都能实现无线和有线的全面覆盖。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建设水平,完善旅游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系统完善包括宜昌旅游网站、微博微信、手机电脑客户端在内的综合化的旅游城市营销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城市交通、餐饮、医疗等配套服务,为打造智慧旅游城市提供优化的环境保障。重点建设好“导航、导览、导游、导购”为主要内容的智慧旅游体系,快速发展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旅游电子商务,打造一卡通旅游结算平台。

(二)提高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是开发商、景区、信息通信行业等相关单位及全体市民共同参与的旅游城市信息化的创新活动,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网络不安全的威胁和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宜昌市要加强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监管力度,不断提高宜昌市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信息化安全管理水平,充分保障网络信息安全,为进一步开展高效的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奠定基础。

(三)加大对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

宜昌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正处于加速推进阶段,不仅需要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在资金、技术等各方面都要跟上建设进程。国家或政府政策的引导对宜昌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发展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宜昌市要针对本市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规划,出台相关政策,为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积极营造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为宜昌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创造有力的投资环境,提供资金支持。

篇2

规划旅游发展定位与目标

东京都政府在2001年设立了专门负责旅游管理的行政机构――观光部,隶属产业劳动局。2002年在日本国内率先制定颁布了《旅游产业振兴规划》。为了申办奥林匹克运动会,东京制定了《10年改造东京计划》(2006年12月颁布),提出了建设世界各国人们向往的魅力都市的口号。为了从旅游的角度充分开发地方特色,东京都政府于2007年3月制定了新的《旅游产业振兴规划》。新制定的旅游规划也是为了应对当今世界各城市激烈争夺国际游客的国际形势,以及战后出生高峰人口进入退休年龄,年轻人口比例减少,城市都市活力下降等国内问题。

2002年的《旅游产业振兴规划》确定了旅游的产业地位,旅游业被定位为东京都的重要产业。在2007年3月颁布的新的《旅游产业振兴规划》中,东京都旅游开发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具有活力与风格的世界都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东京都政府制定了旅游产业振兴的三大战略措施:向世界宣传东京都的魅力、开发旅游资源和完善旅游接待体制。其基本内容还包括: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2012年达到700万,国内旅游接待人数达到5亿,旅游消费收入5兆日元,经济的波及效果达到10.7兆日元(约909亿美元),创出的就业职位预计66万人。

实施城市魅力宣传战略

在2001年开始制定旅游产业振兴规划的时候,东京进行了旅游业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发现伦敦、香港等国际旅游大都市的国际旅游接待人数远远超过东京,甚至韩国的首都汉城(首尔)也比东京多接待了147万人。因此加大了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新一轮的规划中仍然将旅游宣传促销作为重要的战略内容,宣传的重点内容为都市魅力。其宣传战略主要通过三方面来实现。

首先是积极开展城市整体营销。东京都的旅游城市宣传战略被看做是东京赢得奥运会主办权的城市营销活动的一部分。都政府通过民间团体向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国家宣传促销东京。在纽约等一些海外城市选聘旅游代言人,由代言人选聘当地的旅行社访问东京,为他们提供旅游情报,让他们能够开发访问东京的旅游产品,给东京带来游客。2002年东京都就提议成立了“亚洲旅游促进协议会”,与亚洲其他八个城市结成了联盟共同开展旅游促销活动。为了让旅游者能够充分了解到最新的旅游信息,东京都设立了东京旅游信息网,印制了大量的旅游宣传册子和地图,免费分发给旅游者,便于他们自己在东京独自游览。宣传资料和网页使用了八种语言。为了能让中国大陆和大陆以外旅游者都能准确地获取旅游信息,中文的旅游信息网做了简体字和繁体字的两个版本,所有旅游宣传资料也都有简体字和繁体字两个版本。旅游宣传完全根据各个国家旅游者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

其次,积极招揽国际会议。东京都将国际会议作为宣传东京,提高东京国际知名度的大好机会。针对近年来东京召开的国际会议数量排名下降的趋势,东京都加大了会展人才的培养,对国际会议的招揽和会议主办在资金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协助安排。

第三,积极通过大型节事活动机会宣传东京都市魅力。东京国际马拉松赛和东京国际动画展销会等赛会已经在国际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像东京国际电影节、东京时装周、狂热东京爵士、三宅摩托车大赛等国际性的节事活动。东京通过支援这些活动的开展,努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宣传东京的魅力,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

推进城市魅力打造战略

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东京都非常重视个性魅力的打造。东京作为日本的首都,在江户时代就已经形成相当的城市规模,当时的城市景观给日本人和当时到访的外国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在高速经济成长和城市扩张中,相当多的老建筑和街景被破坏。为此,在最近的几次旅游规划中该市都强调了历史建筑物的保存和利用,保护具有传统历史文化的商店街。东京从江户时代开始就是一个以水边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都市,而调查发现现在国内外旅游者对河边水景资源利用不足,因此近期规划中提出重点打造东京水边城市景观。在东京都的景观规划中指定了“水边景观形成特别区域”,从旅游的角度推进河道两岸的景观建设,形成与水上风光相协调的有魅力的景观空间。根据规划,东京都改造了河、码头和河川两岸的景观,开展了“运河复兴运动”。利用水边的旅游资源开辟水上餐厅,水上结婚晚会等水上活动。

除了传统的城市魅力的保护和再挖掘,东京都还利用现代城市的特色,开发出具有魅力的新的旅游资源。东京的制造业、科学技术、动画、体育和商业设施非常发达,政府支援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利用这些优势形成了产业旅游、购物旅游、修学旅游和体育旅游等具有新的都市魅力的旅游产品。

强化旅游接待设施与体制建设

近年来,由于海内外游客的增加,成田国际机场国际线的容量已经达到了极限,东京将原来主要作为国内机场使用的羽田机场扩建,新开辟国际航线,大量增加了中国、韩国等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的航班,并且积极推动横田军用基地的机场设施军民公用,确保旅游交通通畅。

为了表达对世界各地游客的热烈欢迎,东京都建立了外国游客欢迎卡制度。欢迎卡用多国语言印制,卡上印制了东京的地图、旅游景区、购物和餐饮等旅游相关设施的介绍和联络地址、电话,并且介绍了在紧急情况下的对应方法和应急电话。使用欢迎卡的外国旅游者可以享受到旅游景点、饭店、交通等很多旅游设施的优惠服务。这项措施一方面让旅游者感觉到东京的热情,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高物价带来的旅游成本压力。

东京都在建设和改善旅游接待环境方面,做出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在东京都政府、羽田机场和上野车站设立了为旅游者服务的旅游信息中心,还在各机场车站码头和一些景区设立了旅游咨询处。旅游者在这些地方可以获得免费旅游咨询和取得多种语言的导游资料。东京的公共旅游交通非常便捷,在游客需要的每一个路口都有明确的指示路牌。为了帮助外国旅游者克服语言障碍,旅游交通和设施多用多种语言和图案来标示。例如地铁除了用日、英、韩和中文语标示线路和车站名以外,还用罗马字母、数字和不同颜色来标识,任何不懂日语的人都可以自由自在的独自游览东京。东京都还招聘有海外生活经验的人登录成为东京旅游志愿者导游,用7种语言为外国旅游者提供导游服务,并用外国旅游者最受欢迎的旅游资源,开辟了多条推荐给外国游客的旅游线路。

巴黎推动旅游业发展的若干典型做法

旅游业是法国首都巴黎的支柱产业之一,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香榭里舍大街、凯旋门、巴黎圣母院为世人所熟知。多年以来,巴黎一直是世界上接待游客最多的城市,同时也继续保持着全球第一大国际会议中心的地位。据统计, 2009年巴黎接待的入境过夜旅游者790.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占法国整个国家的一半以上。巴黎之所以一直能够保持着世界第一大旅游城市的地位,除了其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地理条件、丰富多彩的旅游景点和资源,也与其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坚持不懈地改善和提高旅游设施、服务质量以及积极的对外宣传推广措施密切相关。

修缮重点和具有指标地位的旅游景点

位于巴黎郊区的凡尔赛宫享誉全球,被列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吸引逾300万名游客参观,是法国国内重点和具有指标地位的旅游景点。而其中的镜厅则是宫内最著名的建筑,以设有357面落地镜而得名,被视为宫内最辉煌的瑰宝。但因年代久远,天花板和墙壁封尘褪色,部分镜面出现裂纹。为此,法国政府耗资1200万欧元对镜厅举行了为期长达4年的维修。有关方面请来大批历史学家、建筑师、油画专家、博物馆环境专家、防火专家、维修专家参与。凡尔赛宫镜厅于2007年6月27日对外重新开放,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各国游客。

家庭旅馆管理规范化

为了进一步加强旅游的吸引力,巴黎市政府发动市民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家庭旅馆便是手段之一。家庭旅馆通常位于旅游景点或城市郊区,多是由一个家庭空出几间房子作为客房出租经营。巴黎的家庭旅馆大体分两种,一种是“B&B家庭旅馆”,一般给客人提供住宿和早餐。这种旅馆与一些经济型旅馆有类似之处,却更多了一份家庭式的温馨。另一种是房主将自己的房子完全提供给客人,客人来去自由,还可以自己买菜做饭,就像住在自己家里一样。选择这种方式的游客大多时间比较宽裕,可以在巴黎停留较长时间。

为保证家庭旅馆的服务质量,巴黎市政厅和巴黎旅游局于2005年4月联合发起了针对家庭旅馆的《巴黎客房质量公约》。公约规定,家庭旅馆房东的年龄必须在18岁以上;精通法语,基本能用英语沟通;熟悉巴黎各区情况;待客热情友善,并能保证服务质量;喜欢与人沟通并乐于了解外国文化,对任何人不应有任何歧视;必须将房门钥匙交给客人等。房东如果有违约行为,罚款额则最高可达1400欧元。

打造购物天堂形象

购物旅游是巴黎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巴黎奥斯曼街区是欧洲最大的商业中心,每年平均接待1.2亿顾客。非欧盟国家的国民,在巴黎大型百货公司购物时可以享受到12%的退税待遇。“巴黎购物”行动于2007年首次推出,获得了2000家商店和350名旅游职业人士(旅馆、餐馆、运输公司老板)的襄助。巴黎市旅游局根据游客的消费剖面图,设计了几种不同的购物路线,分别为豪华路线:到富人街区逛高档商店和世界著名的时装设计师的商店;时髦路线:到时髦的商店购物;或是对“热衷购物”的游客提供“浪漫”购物旅游等。

此外,1月份是巴黎旅游淡季,一些旅馆老板因此提出了旅馆房间价格减价40%以吸引游客的构想。这个行动首先针对欧洲邻国譬如德国、比利时、西班牙或意大利游客,但是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等新兴国家的游客也是争取吸引的对象。

组建旅游救援特警队

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外国游客因银行卡、现金、支票或证件在巴黎闹市不翼而飞而求助于警察局,为此巴黎市警察局专门组建了一支援助这些游客的特警队。为了不让外国游客的“天堂之旅”变成“受难之旅”,巴黎市警察局从各区调动了100多名会外语的警察,他们分别掌握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德语、阿拉伯语、日语、汉语或哑语,将专门负责救援财产或证件被窃的游客。这些特警执勤时会佩戴特殊的徽章,因此很容易被认出来。巴黎市警察局表示:该局人员首先要答复受害者各种问题,让他们前去距离最近的警察局,让他们放心。在外国游客报案时,会外语的特警队员将帮助同事处理问题。为了更有效地反扒窃,巴黎市警察局还在夏乐宫、香榭丽舍大街等游客集中、犯罪分子也频繁出没的地方加强了警力。

推出中文旅游指南和中文导购服务

巴黎既是中国游客到欧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也是中转站。为满足越来越多中国游客的需要,巴黎各大旅游景点纷纷推出以中国人为服务对象的华文旅游观光手册或介绍读物。从2006年7月开始,中国游客一到达巴黎的机场,就可领取巴黎免费旅游的中文指南和地图。在“窗口”行业或景点,如巴黎大百货公司、国际连锁旅馆、埃菲尔铁塔、凡尔赛等都已准备有中文介绍或中文导购。巴黎大部分酒店雇有会讲汉语的员工,并在自助餐内提供中式食品,酒店客房内也专为中国旅客提供可以泡茶用的开水,并且也开通了中文电视节目。

此外,2006年4月,中国“银联卡”先后在巴黎和法国国内多个旅游城市登陆,拥有人民币账户的游客可以在当地农业信贷银行所属的提款机上提取欧元消费。银联卡是人民币账户,持卡人消费时按当天的比价折算,外汇结算则由中国银联和法国合作伙伴之间完成。巴黎许多知名百货公司都接受银联卡,以方便中国游客购物。

积极鼓励和推动会展旅游业

巴黎还是一座“世界会议城”。它以明媚的风光、丰富的名胜古迹、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及现代化的服务设施,迎来了众多的国际会议。据ICCA统计,2008 年举办国际协会会议最多的城市是巴黎(与维也纳并列第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总部均设在巴黎。

首届巴黎国际旅游展(MAP-Le Monde)于2008年3月13日到17日在巴黎凡尔赛门(porte de Versaille)展览馆举行。该项展览会总共吸引了10万公众参观者和1.5万专业人士。巴黎国际旅游展汇集了旅游业的主要参与者,包括旅游办事处、旅行社、航空公司、铁路公司、旅馆、豪华游轮公司等。参展公司约有2000家,其中近40%是外国公司,约有300多个旅游目的地。

巴黎政府非常重视会展业的发展,除了在整体促销方面协助会展企业之外,巴黎政府和其他地区政府都在优化交通设施和场馆建设方面作了很大投资,从而协助展览业的发展。此外,法国有一个OJF的机构,这是带有公益性的中介机构,此机构的主要功能就是检查和统计法国地方每个展会的情况。对每个展会参展商的数量和构成及其比率变化,观众的数量和构成及其比率变化,项目成交额,展览规模的变化,人才管理方面等都有系统的考察和具体的数据体现。这样确保了巴黎展会信息的透明和公正,也让巴黎的展会更有竞争力。同时,这也使“巴黎――会展之都”更具魅力更值得信赖。

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1965年新加坡独立以来,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殖民地迅速变成一个新兴工业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金融中心、空运和海运中心、贸易中心。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旅游业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旅游业的兴旺发达,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外投资。1973年新加坡入境旅游者突破100万大关,1979年超过香港(213万)达到248万人次。以后的10年(1978~1987年),入境旅游者以年均13.8%的速度增长,1987年达到369万人次,同年旅游收入为22.1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6.6%,占国民生产总值10.6%,占外汇总收入的17%,成为新加坡除制造业和通信业以外第三创汇行业。1990年入境旅游者进一步发展到520万人次,几乎高出本国人口的一倍,新加坡也因此被誉为“亚洲旅游王国”。

数据来源:《经济日报》,2011年2月15日。

新加坡发展旅游业的做法与经验是:

打造花园城市

20世纪60年代,位于市中心的新加坡河和冷河盆地原是又脏又乱的地方,粪便、污水、垃圾都直接被倒入河中,污染严重,传染病流行。1972年政府投资4000万新元(约合2000万美元)实施“10年清河计划”,有关部门为住户提供现代化卫生设备,搬迁了饲养场,整修了河道,使该地区面貌一新。随着水质改善,已可供人们垂钓、游泳,沿河两岸成为风景优美的公园。

新加坡国家环境发展部负责制订绿化规划,在全国范围开展植树造林运动。一切空地和水域岸边都种上花草树木,并向立体绿化发展,桥墩与路灯杆上有藻类花草盘绕,人行天桥两侧设有花槽,甚至连露天停车场也用特制镂空水泥板拼装而成,然后在板空内种上绿革。政府规定,凡征用土地而闲置一年以上不开工者,都得种植苗圃或草坪,以美化建筑环境。这样,市区人口虽然集中,高层建筑林立,却没有拥塞之感。政府对城市卫生工作管理十分严格,禁止在一切公共场所乱丢果壳纸屑、吸烟、随地吐痰,违者罚款高达500新元(相当于人民币1500元)。市民和游客为适应环境,外出游玩不带香烟,改变了一面走路一面吸烟的习惯。

培育礼仪之邦

新加坡于1978年以“礼貌是我们的处世态度”为主题,开展了全国文明礼貌运动,持续数年。从空中小姐、出租汽车司机、导游、宾馆服务员、商店营业员到政府官员及一般市民,都能做到礼貌待人,服务周到。1990年11月16日,我国一代表团乘新加坡航班回国,因飞机故障推迟起飞4小时,机场当即免费供应点心、饮料,还发给每位旅客一张纸征求意见。若旅客需通知单位和家属,在填写电话号码后,即可由机场打电话转告飞机晚到的时间。文明的社会环境使国外游客感到宾至如归,离开时产生下次再来的愿望。据统计,1980年到新加坡的游客中,有57%是旧地重游的。

以物美价廉吸引游客

新加坡的食、住、行、游、购、娱的优质服务是有口皆碑的。但更加重要的是能做到“价廉物美”。据新加坡旅游促进局1988年调查:在新加坡、曼谷、马尼拉、雅加达、香港、悉尼、汉城、檀香山、洛杉矶、巴黎、伦敦和东京12个城市中,新加坡的旅游费用最低。如2名游客在一座城市逗留3天,住豪华旅馆,三餐均在旅馆享用,乘出租汽车观光(以5公里/日计),每天人均花费东京需200美元,香港为103美元,新加坡只要68美元。这是新加坡能够吸引大量旅游者的重要条件之一。

建设先进而完善的旅游设施

新加坡地处交通要冲,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具有现代化的陆海空交通设施和四通八达的通信系统。樟宜机场是国际一流机场,每天有100多班飞机抵离,每天接待1100万乘客,1988年被评为“世界最佳服务机场”。1990年11月新建的“航空城”启用后,年旅客吞吐量可达2400万人次。海港每年有3万多艘船只抵港,年货运量达1.28亿吨。全国有6条高速公路,56座立交桥,并有高效的地铁系统。1987年底,新加坡已有68家宾馆,24696间客房,该年度客房使用率为79.3%,其中拥有400间以上的豪华宾馆32家,大部分由国际饭店集团所有或经营管理。威士汀•斯坦福酒店有72层,高240米,被称为世界最高的宾馆之一。一流旅馆设备先进豪华,服务一流,而房价较低。

打造“亚洲会议首府”

新加坡是组织国际会议吸引商务游客的理想场所,政府专门设有国际会议局。新加坡可供大型国际会议使用的场所超过百处,可接待千人以上会议的宾馆就有10家。20世纪80年代兴建的世界贸易中心大厦有一座可供4000人开会的会议厅,备有12种语言的同声翻译设施,还有2个大型展览馆和30个常设展览馆。1990年超过300名出席者的国际会议达40多起,其中包括8000人的国际眼科学会,5000人的牙医学会和5000人的世界医疗器械技术大会等。会议游客逗留时间一般在7天以上,人均消费800美元,比一般旅游者的消费额高出2~3倍,成为新加坡创汇的一个重要来源。

购物、餐饮和娱乐三位一体

新加坡充分发挥自由港免税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商品销售业务。70年代中期建立的“新加坡手工艺中心”,用招标方式吸引各国商家来此开店,推销工艺品并表演技艺,共有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马来西亚、阿富汗、泰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30多家工艺品商店,成为集亚洲民间工艺品之大成的陈列馆。在中心还设有特色小吃店,隔天晚上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戏剧表演活动,它是新加坡购物、饮食和娱乐三位一体的旅游热点。1989年由旅游促进局和民航公司合办“国际购物节”,招徕了大量游客,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

发展特色旅游,开辟新客源

新加坡虽然是弹丸之地,又缺乏自然资源,但珍视民族文化遗产,并精心设计特色旅游项目。新加坡的唐人街、马来村、印度小街、阿拉伯街以及外国租界的建筑群,都十分重视保护和维修成为吸引游客的文化特区。有名的“虎豹别墅”已改建为“中国神话公园”,陈列着“西游记”、“白蛇传”等神话人物1000多个雕塑,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1972年起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兴建圣陶沙岛游乐中心,该中心设有珊瑚馆、海事博物馆、西罗索古堡、奇石馆、猎象馆、艺术村、溜冰场、高尔夫球场、人工湖、度假夜营、儿童乐园、晚间音乐喷泉。此外,还有动物园、植物园、鳄鱼园、飞禽园、东海岸公园等各具特色、令人赏心悦目的旅游点。

以浮动税率调节淡旺季旅游业

新加坡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全国旅游促进会是政府的旅游咨询机构,由来自工商部、交通部、旅游促进局、航空公司、民航局、旅游协会、旅行社协会、餐馆业协会等11个部门和团体组成。主席由工商部提名,国会批准,委员由主席推荐,部长批准。主席代表政府与国外旅游部门签订合同、协定。旅游促进局是执行机构和行政管理部门,在海外国际大城市如法兰克福、伦敦、巴黎、纽约、洛杉矶、东京、香港、台北、苏黎世等设立办事处。主要任务是进行市场调研和宣传,制定法规条例;提出发展规划、方针政策和工作计划;协调和督促有关部门进行通力协作,但不直接经营管理具体旅游事业。

由于客源量经常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有所波动,因此旅游企业除了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价格外,政府还在税收上加以调节。在正常情况下,旅游税率旺季时可高达36%,而在不景气时则会下降到12%。旅游促进局可根据条例,从旅馆、餐馆营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率的税额,并对外资旅馆餐馆加收附加税(3%),作为开发旅游事业的一项固定财源。这些不仅符合了旅游经营者的需要,还进一步推动了新加坡旅游业的发展。

坎昆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经验借鉴

坎昆是墨西哥享誉全球的国际热带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它位于加勒比海北部,尤卡坦半岛东北端海滨,是一座长21公里、宽仅400米的美丽海滨城市。20世纪60年代,坎昆是个仅有300余人口的僻静小渔村,70年代初,坎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愿望获得国家层面的支持。1972年,墨西哥政府在这里投资3.5亿美元建设综合旅游度假区和自由贸易中心,重点发展旅游业。墨西哥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大量有实力、具有国际眼光的外国企业前往投资兴建高品位的宾馆酒店和旅游服务设施。1975年,坎昆正式开始接待游客。经过30多年的建设,坎昆已发展成为世界最知名的滨海旅游度假城市之一,当地居民约123.8万人,各类酒店共计110家,其中五星级酒店70家。酒店平均入住率达75%,旅游外汇年收入约为32亿美元,占墨西哥旅游外汇年总收入的40%。2009年,到访坎昆的外国游客约280万人次,人均消费约为120美元/天。

统筹规划,注重环保

墨西哥对坎昆综合旅游度假区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进行高起点、高标准、国际化的统筹规划,以高品位为目标,邀请国际知名公司协助编制规划,促使这六大要素的国际化改造和同步协调发展。在酒店规划建设方面,坎昆着力打造大型综合度假酒店,除考虑住宿、餐饮、会议等功能外,还依托红树林等资源,在度假酒店内兴建集红树林探险、大型水族馆、水上乐园、高尔夫等为一体的主题乐园,以满足入住旅客的不同需求,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卖点。坎昆在统筹规划中十分重视生态环保,其经典生态环保案例之一是库库尔坎滨海大道两侧的规划设计。一侧是滨海度假酒店,另一侧则是保护完好的红树林,这一建设布局完美地体现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生态环保理念。

政策支持、资金投入

墨西哥政府对其主要客源国――北美和欧洲国家实行免签证政策。为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和吸引更多的外资,自2007年4月1日起,针对欧美以外国家投资者的长期有效签证期从原先的3年延长为5年,旅游签证允许停留时间也增至180天。办理签证工作日从原来的1个月减至12天。坎昆发展经济的策略是,把旅游打造成高附加值产业。投巨资建设市内免税购物区是举措之一。墨西哥政府赋予坎昆的旅游免税政策为其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每年给坎昆带来巨额外汇收入。

市场导向,立足周边

坎昆吸引国际客源立足周边市场,如美国、加拿大游客约占外国游客总数的80%,西班牙等欧洲游客约占外国游客总数的20%。开发飞行航程约3小时的周边国家客源市场是促进坎昆旅游业迅猛发展的有效举措之一。

综合配套,区划科学

坎昆市划分为国际机场区、旅游度假酒店区、市民居住区3个部分,功能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完备的公交网络连接3个功能区,覆盖几乎所有酒店、餐饮、购物和娱乐场所。游客居民各取所需,相得益彰。市区的各行各业均为旅游业服务。

以本土文化促旅游发展

墨西哥政府制定了“玛雅世界”旅游规划并推出“玛雅大海岸”生态旅游项目,以推动整个尤卡坦半岛旅游业的发展。本土玛雅文化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到坎昆旅游。据统计,外国游客中1/3以坎昆为中心到附近尤卡坦半岛各玛雅古迹参观。

打造“国际会展之都”

坎昆在调整其旅游发展思路时明确提出了将坎昆打造成“国际会议之都”的战略举措。“墨西哥―中美洲国家能源首脑峰会”和“北美安全与繁荣联盟首脑会议”已在坎昆定址召开,其他众多的国际会议和博览会也在此举行。

发展海上旅游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9年到访坎昆的外国游客中,有近1/3来自海上邮轮,占到了33.72%(60%来自航空,6.28%来自陆路)。为发展海上旅游,坎昆还倾力打造国际一流的邮轮母港。

创新促销推广方式和手段

为给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坎昆设立了众多游客服务中心。一到坎昆,访客就会收到游客服务中心派发的各类推介材料。服务中心一般设有几个至十几个工作台,每个工作台一名工作人员,均统一着装,为游客提供各类旅游信息和相关咨询。

营造安全诚信文明的旅游大环境

坎昆优良的旅游大环境体现在:国际化的英语语言环境;良好的社会治安;优等的旅游商业信誉;严格的食品安全控制;文明友好的本地居民和包容的跨文化氛围;环境友好型的人文景观;国际一流的医疗急救体系。

重视人力资源培训,严格规范管理

坎昆拥有众多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经营的酒店,这些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十分注重人力资源培训和旅游服务质量,强调培训要针对世界各地游客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的个性化要求,并制订与之相适应的培训和管理方法。众多国际酒店管理集团落户坎昆也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旅游要素的国际化改造进程,如在坎昆的酒店区,几乎所有的当地人都能讲英文。值得一提的是,坎昆旅游要素的国际化改造从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礼仪素养和文明素质。

瑞士旅游业管理模式和经验借鉴

位于欧洲腹地的瑞士,虽然只有4.1万平方公里的面积、760万人口(截至2010年底),资源匮乏,但瑞士旅游业十分发达,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报告显示,瑞士旅游竞争力多年一直位列世界第一。多年来瑞士每年的游客均达6500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逾1300万人次,年均旅游收入近130亿瑞士法郎。世界经济论坛(WEF)于今年3月7日公布的《2011世界旅游业竞争力报告》显示,在世界各国旅游竞争力排名中,瑞士荣登榜首,被评为在旅游业的发展上最有吸引力的国家。

突出“品牌”:旅游宣传促销的着力点

对于世界各国的旅游爱好者来说,说起瑞士的旅游,都会脱口说出一串著名的旅游品牌“少女峰”、“瑞士冰洞”、“达沃斯”、“滑雪场”,等等,但是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这些著名景区位于哪个州、哪个区。这正是瑞士突出旅游品牌开展旅游宣传的效应。

让当地人受益: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瑞士,如果要实施一个旅游工程,必须由当地人以民主形式同意后才能实施,这是联邦法规赋予的权力。显然,这就决定了,旅游资源开发要受制于当地政府和当地人的认可度,这就让从事旅游业的企业必须要认真考虑和保护好当地人的利益。

据有关资料,在瑞士伯尔尼格林瓦德村的4000多居民,绝大多数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旅游业,从旅游业获取的收入是这里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正是这种紧密的联系,让当地居民十分支持旅游业的发展,以至于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了200年,还越来越火。瑞士有关法规明确规定,包括旅游业在内的许多行业,如果出现新的就业岗位,必须以当地人为先,只有在当地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去做,或没有人愿意做,才能招录外地人。

完善的经费来源:旅游业发展的可靠支撑

瑞士政府(主要是指州政府)每年在旅游促销经费上的投入较大,而且连续、稳定,这是旅游业得以不断发展的可靠支撑。

瑞士旅游经费主要来源有三个渠道,分别来源于顾客、企业和政府:一是过夜税――来源于游客。例如在瑞士的达沃斯,每位游客住一晚要付1.5法郎的游客税。二是旅游促销税――来源于企业。瑞士对于旅游企业及在旅游业中受益的行业企业,都要征收旅游促销税,税额是根据企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获利程度确定的。三是政府直接补贴――来源于政府。这部分补贴有明确的规定,必须严格执行。

会展与运动:带动旅游业腾飞的双翼

会展、运动既是旅游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带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点,在瑞士旅游业发展中尤其明显。

瑞士每年举办的国际性、区域性会议超过2000个,因会议而带来的外国游客超过3000万人。每年1月份在瑞士山区小镇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政界、经济界要人和新闻媒体3000多人出席会议。瑞士每年举办160多个全国性和国际性展览,参观者近千万人次,其中国际知名的展览有世界“五大车展”之一的日内瓦车展、世界最大的钟表珠宝展“巴塞尔钟表珠宝展”等。正是由于这些著名的会议、展览活动落户于此,才带动了瑞士的日内瓦、苏黎世、巴塞尔、洛桑和圣加仑等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瑞士是著名的滑雪胜地,境内有200多个滑雪场,冬季有滑雪、雪地高尔夫、雪地汽车、狗拉雪橇等各种冰雪运动。徒步、轮滑、山地自行车运动在瑞士十分普及,瑞士全国有65000公里为登山健行者而设的登山徒步路径,骑自行车在瑞士旅游尤其方便。在瑞士的旅游产品中,以运动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这类产品游客参与性强,重复旅游性强,所以每年回访游客很多。

传承文化:旅游业的重要使命和内在元素

瑞士人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在重要的旅游景区,经常可以看到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和介绍当地文化发展的博物馆。瑞士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钟表博物馆,并建立了多个专题博物馆,如自然历史博物馆、奥林匹克博物馆、交通博物馆等,向来往旅游者展示了他们的文化发展脉络,推介最具特色的东西。“最民族的就是最世界的”,正是瑞士注重保留并传承了当地文化,才赋予了瑞士旅游的无穷魅力。

瑞士以怀旧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更是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瑞士有十分发达的电气火车和轮船,但在一些景区游客仍可以体验到乘坐老式蒸汽火车和轮船的乐趣。在山区的农家还为游客提供睡在仓房里的稻草床。瑞士还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起源于14世纪的苏黎世六鸣节、露天会议、赶雪节、母牛决斗、良马展览比赛会、日内瓦攀城节、伯尔尼洋葱市场等,这些传统的节日被发扬光大,成为吸引游客的一个亮点。

保护环境: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

瑞士从小学就开展的旅游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内容就是要保护环境。在瑞士有一个著名的国家公园,这里既是旅游景区,更是环境教育的基地,也是世界环境保护的典范之作。瑞士发展旅游业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然保留着200多年前山清水秀的原貌。

瑞士把严格的环境保护意识融入到了旅游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从一个旅游开发区的规划、建设,到旅游酒店运营,再到游客的管理等,都会体现环境保护的理念。例如,在山顶的酒店,如果游客过多就会订不到房,因为所有景区的价格体系和人员进入体系都是经过环境科学家们精心考察后制订的。瑞士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法规体系非常完善。在瑞士几乎每一个山村都有一座污水处理厂,生活用水必须经过处理达到一定标准后,才能对外排放。

相关链接

东京旅游业开发的多方参与机制

东京都在旅游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实施中非常重视多方的参与。政府在制定旅游规划中广泛听取了各方意见,确保发展战略为各方共识。例如东京在编制最新一期的旅游产业振兴规划前广泛听取了各方意见,草案颁布以后又收集了400多位各方人士的修改意见。旅游规划会对各级政府、旅游企业与团体和居民在旅游振兴事业中的责任做出明确规定。政府成立观光事业审议会决定关于旅游事业的规划和重要事项。东京都政府和中央政府、临近各道府县政府、下属各区、市行政机构,以及旅游相关团体形成了一个沟通网络,定期交换信息,协调发展,对居民和旅游相关的非政府组织提供情报,创建一个居民多方参与旅游开发与管理的良好平台。为了扩大公众参与决策,协调有关旅游城市建设的问题,东京都设立了由学者、本地旅游企业和地方行政人员组成的“旅游城市建设推进协商会”。通过多方参与,形成了广泛认同,为旅游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良好基础。

中国成为瑞士最重要客源国之一

篇3

智慧城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透明、充分的信息获取,广泛、安全的信息传递,有效、科学的信息处理,均衡而有效地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并使绝大多数市民能够享受到智慧城市的服务和应用,这将有效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开启了探索未来城市发展的新道路。近年来,一些国家、地区和城市先后提出了建设“智慧国家”、“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和计划。新加坡、美国和韩国等众多国家都先后启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在解决交通拥堵、食品安全、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等各种城市发展难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催生大规模新兴产业等方面,智慧城市都大有为。

2、智慧城市与智慧旅游概念简介

所谓“智慧城市”,是指通过广泛采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运转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发展智慧旅游首先要构建数据中心、沟通服务端和使用端。三个部分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相互联结。服务端是直接或间接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使用端为广大的旅游者,拥有能够上网的终端设备,尤其是超便携上网终端;数据中心由大量存储有各类旅游信息的服务器组成,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进行数据的维护和更新。数据中心即是智慧旅游的云端,可以称为旅游云,将服务端和使用端联系起来。服务端将自己的各类信息及时放在数据中心,无须再自己购买服务器和维护信息;使用端根据自己的要求,从数据中心提取信息,需要服务时可以与服务端进行交换,使用端可以直接向服务端付费,也可以通过数据中心付费。

3、我国智慧旅游城市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所有的一线城市、50%以上的二线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仅2012年就有北京、常州、南京等26个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设列入本年的工作计划。更有不少企业在研制用于旅游方面物联网的传感器设备和技术,也有个别企业利用云计算技术搭建中小酒店的管理平台。一些高校已经开始相关的研究。但是在智慧旅游城市蓬勃发展的今天,其存在的问题也亟待解决,不容忽视。

一是缺少统筹管理和顶层规划。各地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基础参差不齐,低水平重复建设,实用主义现象严重的情况,造成投入成本增高、资源利用率低等后果。

二是轻制度安排,重硬件建设,政策法规依据不足。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未形成严格规范的组织管理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智慧城市建设成效,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不良影响。

三是缺少核心技术及产品,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高端芯片、关键组件、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储备不足,缺乏技术创新带动,发展后劲不足。 四是信息安全隐患堪忧。由于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依赖国外,甚至一些规划设计可能由国外的组织和企业主持或参与,可能造成国家安全隐患。

五是缺少统一标准和规范。智慧旅游城市建设覆盖诸多领域,目前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建设标准和评估标准等来约束和指导。

六是缺少合理的产业规划和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智慧旅游城市建设进程和产业发展不协调,商业模式单一,主要依靠政府的投资和管理,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4、对策建议

基于我国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特提出了以下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规划设计,进行合理有序布局。从国家层面制定智慧旅游城市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我国智慧旅游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加强总体规划设计,统筹推进,指导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有序开展智慧旅游城市建设。

篇4

Keywords: low carbon cities; A low carbon economy; Low carb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城市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城市的发展消耗全球85%的资源和能源,排放了85%的废物和二氧化碳,导致了全球气候和环境的日益恶化。全球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

1.建设低碳城市,建设经济生活

关于一个城市如何朝着低碳道路发展的问题,我们首次需要以碳减排促进其经济转型。在工业领域,通过工艺改造和设备的更新换代确实可获得显著效果,但随着这一进程的不断深化,根据经济学中的边际效应,其效果的递减难以避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工业领域实现碳减排就会变得不现实了,而是要求我们将目光转向更宽广的领域。强度减排的核心要求,是以较少的碳排放量获得更大的产出。对于企业而言,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增加相对减排的空间,通过改造技术、完善管理和提高员工技术水平,可以有效地实现节能。

从城市的角度来讲,减排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推动企业获得上述进步是一个重要措施;致力于招商引资合作,支持本地先进的企业的发展壮大,让先进生产力“稀释”存量经济的碳强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措施;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在人类生活消费中提倡低碳模式亦是不可或缺的措施。在工业及服务业领域,面临出口的企业更需低碳改造来应对发达国家的碳关税这一贸易壁垒,迎合环境保护及低碳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低碳产业发展;抵制贸易保护,主动出击通过外贸等手段积极应对碳关税。

我国的低碳城市发展应以京津冀经济发展圈作为代表。京津冀作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极,在低碳方面的发展积累了一定量的优势。以京津冀为例从低碳经济的定位、发展模式和低碳经济的内容核心竞争力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战略建议: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低碳经济的内容应该有所不同;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低碳产业发展,能够通过提过低碳产品服务创造价值;除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政府应该注重国内市场需求的开辟根据地方的优势不同,有意识地打造不同特点的低碳环节进行分工;京津冀经济圈依照已经建立的产业合作协议,可以就低碳经济的发展形成低碳城市联盟;从技术、人才、品牌和碳市场等方面培养核心竞争力。

2 .承德的城市发展现状及问题

承德建市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承德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客观地看,承德的发展还是相对滞后,工业化、城市化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建设国际旅游的战略意义所在,就是承德不走传统的工业化路子,而是通过自身独特资源和环境优势最大化,弥补工业化、城镇化不足的劣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承德市作为河北省的中心城市,改革开放以后在城市各个方面建设上都率先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高碳城市,从承德市总体层面看,显见的有3种问题:一是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格局的不合理,就业—居住—服务空间的错位配置,职住分离带来了诸如低效出行等一系列不集约行为;二是私人汽车无节制的发展造成城市的拥堵,承德市从人口上来说,在中国不算是个大城市,但是现今“堵车”现象已经司空见惯,高耗建筑,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高耗材的豪华和异性建筑,由于建设国家旅游资金的注入,承德市各个星级酒店正在大力兴建,有的甚至达到了奢侈的程度,这容易造成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过度浪费;二是在施工过程中,节能环保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环保措施。这种高能耗的发展显然已经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严重背离,要知道,跟全国其他地方相比,承德最大的发展优势就是河北省优美而没有受到工业污染的环境。

高耗的市民生活方式,建设低碳城市离不开市民的积极参与,但是在承德街头,不难发现承德市民不少生活陋习,比如,垃圾随手乱丢,塑料袋使用没有得到限制,出行根本没有人愿意骑自行车等等。

3.承德市建设低碳国际旅游城市具体做法

3.1提倡环保出行方式,倡导公共交通

步行和骑自行车是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通过设置路面宽度和一定的路障降低机动车行车速度,完善自行车道路网和自行车租赁制度,进一步刺激市民对步行和骑自行车的需求。机动车交通对能源资源的耗费,以及产生的尾气、噪声污染等,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都是比较大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低碳城市交通发展应有利于兼顾环境、社会、安全、能源等的综合效益和投资原则,应以控制私人机动车交通,发展公共交通为主要方向。公共交通比私家车能更加有效地利用能源,从而减少有害气体,并能减少气体的排放量。

3.2 建设充足的绿地空间

在各主要道路种植行道树,结合市区内部绿地以及海口周边大片生态农田形成完善生态网络系统,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在城市的停车场方面,考虑与绿地景观完美结合,对面积较小的露天停车场,可沿周围种植树冠较大的乔木以及常青绿篱,形成围合感,并具有遮阳效果;对面积较大的停车场,可利用停车位之间的间隔带,种植高大乔木,植株行距及间距类似于车库柱网布局,以便于车辆进出和停放。停车场内应采用草坪砖来铺装地面。

3.3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和循环利用

在承德市的街头设立分类的垃圾桶,回收后经过分拣后交由就近地区的环保站处理。在环境循环链中,垃圾可以变废为宝。例如,有机垃圾可以被转化或制成生物层渣并用作田间肥料。农村居民还可以建设沼气池,生产的沼气可用于村庄居民炊事、照明。

3.4建设低碳建筑

承德市建设低碳建筑,要从设计和运行入手。在建筑设计方面引入低碳理念,充分利用太阳能,选用隔热保温材料,合理设计通风、采光系统和节能型取暖、制冷系统。刚刚结束不久的上海世博会,在世博中心、中国国家馆和世博会主题馆等园区主要建筑上利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示范性地采用光伏发电技术,还并网使用太阳能供电。上海世博会“伦敦零碳馆”,是世界上第一栋零碳排放的建筑,还有法国阿尔萨斯绿色建筑,强调人居环境与水、植物亲近。这都引领低碳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值得海口的建筑设计师学习。在居住运行过程中,采取低碳的空间装饰,避免过度装修,从各个环节上做到节能减排,有效降低每个家庭的碳排放量。

3.5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尽可能地避免消费那些会导致排放二氧化碳的商品和服务,以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它包括服饰、饮食、日用品、交通等方面,抵制生活陋习和奢侈消费,把提高生活质量引向正确的方向。

结束语:低碳城市是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它不仅是本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环境革命,而且也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革命。在我国进入低碳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大举措。海南独特的自然资源是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资本和最大优势,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海南有条件率先走上绿色发展之路。而在探索这个低碳城市之路中,海口市作为省会城市,肩上的责任重大。不过可以预计的是,低碳城市将成为城市品牌的新高标。

【参考文献】:

[1] 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3):33-35.

[2] 谷永新,李洪欣.“低碳城市”的思考[J].建筑节能,

篇5

努力克服资金困难。积极引导县内外金融部门加强合作,解决资金总量不足问题。努力挖掘县内信贷潜力,新增贷款8.2亿元。借助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的契机,在全市率先举办投融资项目推介会,共有8个项目达成协议,协议融资5.58亿元。科学调度财政资金,合理安排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建设时序,确保财政资金有序运行。

着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对产业空间布局和发展的引导,抓好省级经济开发区的争取工作,经过多方共同努力,*经济开发区已通过省政府公示。认真开展土地清理整顿工作,盘活500多亩存量土地。顺应国家政策积极争取用地指标,解决沐尘水库等重点项目的用地问题。把好项目入区关,落实集约用地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

加强能源建设管理。加快电源电网建设,城南变已建成,湖镇变按计划建设,模环变、龙北变扩容工程如期完成。9个热电项目通过审批,部分项目已建成投产,企业自备电总装机容量达2万千瓦。城市电网改造完成三分之二的工程量,完成开发区10千伏布线工程。强化有序用电的监管,加强煤炭、成品油等能源的组织与管理,稳定市场供应。

(二)大力推进特色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

特色工业持续发展。高度重视发展平台建设,*经济开发区和各工业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63亿元。*经济开发区按照"一平二化五通"的要求,基本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日供水5万吨的工业水厂建成投产。绕打造全国特种纸生产基地和笋竹加工基地的品牌,着力做大做强造纸、笋竹、机械、电子、建材等主导产业。加大技改力度,技改投资额再次名列全市六县(市、区)首位。196个在建技改项目完成投资14.21亿元,增长35.3%。规模企业达到137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8家。一批投资规模大、档次高、技术先进的项目陆续投产,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经济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大力培育出口型、加工型、销售型农业龙头企业,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发展,新增省市级龙头企业3家,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注重发展绿色特色农业,建成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2个,林业特色示范基地13个,省级水产养殖基地2个。努力培育有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主导产业和产品,笋竹产业在加强现有竹林改造、扩大资源总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二产,引进加工型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笋竹加工产值达到9.4亿元;畜牧、水产产业规模进一步做大;蔬菜水果业以基地带农户的种植经营模式进一步完善;发糕、茶叶等产业创新营销,取得新的成效。进一步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和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多途径促进农民增收,全县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扎实开展"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共培训农民1.07万人,新增有组织劳务输出8380人;建立*保姆*模环培训基地,取得了良好效果。

第三产业日趋兴旺。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石窟成为*市第一个4A级旅游区,列入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年接待游客55.26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689.9万元,*石窟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民居苑建设保护工程按计划推进,*大竹海、赛事中心等景点已成为上海、杭州等地私家车自助游的目的地。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入,与400多家旅行社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全县共接待游客1*.7万人次,增长44.8%,其中海外游客7900人次,增长31.7%。市场建设步伐加快,粮食批发交易市场迁建工程列为国债项目,交易城以1.285亿元成功拍卖。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共引进项目146个,实到资金10.43亿元,其中工业项目69个,实到资金8.81亿元,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32个,亿元以上项目3个,市外工业项目招商实到资金额居全市第一,项目的规模和质量有较大提升。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全县外贸自营出口3627万美元,增长14.8%,总量居全市六县(市、区)首位。新批三资企业5家,协议利用外资191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87万美元,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三)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打造最佳人居环境

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年初确定的"六个一批"项目基本实现预定目标,28个县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69亿元,14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24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铁路南移项目实现无障碍施工,进展顺利。杭新景高速公路*段完成80%路基工程量。积极推进沐尘水库项目招商和移民安置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导流洞已竣工,淹没区用地指标已通过省政府审批。新建综合高中、龙中扩建、华茂外国语学校扩建、人民医院医疗大楼如期完成并投入使用,龙洲公园、文昌大桥、百竹步行街、民居苑一期工程、荣昌路东延、绕城公路东段、实验小学迁建主体工程、学士路北延等项目顺利完工。扎实推进十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开工建设日供水3.5万吨的城市第二水厂;投资3000多万元完成土地整理项目14个;城乡广播电视信息基础网络平台基本建成,可传播30套节目,完成7个小区双向网络改造,完成农村150公里主干网络改造。

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阳光新城基本完工,方门街新区建设积极推进,区块功能配套不断完善,社区特色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创新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将15个居委会调整为7个社区,社区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抓手,加强城市管理,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对入城口、社区环境及餐饮、建材等行业的整治力度。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借助赛事等平台,改善市容市貌,提高市民素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通过了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的验收,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

(四)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深入实施城乡五项社会救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行,参保人数达到23.54万人,参保率达到77.9%;共办理报销补助手续5089人次,补助医疗费706.82万元,村受益覆盖率达100%。出台大病救助实施办法,进一步提高群众抗大病风险的能力。完成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扩面工作,完善养老保险基金增长机制和政策体系,参保人数达到6700多人,占应参保人数的94.3%。加强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工作,新建、改建敬老院5所,集中供养680人,供养率达84.3%。低保家庭子女免费就学率达100%。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工作有序推进,实现应保尽保。进一步健全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切实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年通过财政渠道直接投入"三农"领域的资金达1.9亿元。以"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为龙头,整合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扎实推进4个示范村和33个整治村的建设。"乡村康庄"工程投入5860多万元,完成路基改造149公里,路面硬化121公里,连通行政村230多个,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60%。高标准建设"千库保安"工程,除险加固水库149座,整治河道27公里。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新增受益人口1.15万人。

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积极组织参加市科工会,利用网上技术市场、省林业科技周活动等载体征集和解决技术难题,取得良好效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科学编制城乡教育体系规划,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硬件设施进一步改善;深入实施课程改革,创新用人机制,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通过省级教育强县验收,成为全省二十五个经济欠发达县(市)中的第一个教育强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得到加强,农村预防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增强。加强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成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创建先进单位。成功举办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和国际龙舟邀请赛等重大活动,达到了宣传*、营销*的目的。开展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深入开展以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为主的群众文化活动。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土地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双拥"活动深入开展,军警民共建及国防教育、征兵、民兵预备役工作取得新成绩。统计、审计、物价、气象、档案、老龄、残联、民族、宗教、侨务、对台等方面工作都有新的进展。

(五)大力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围绕建设开拓、务实、廉洁、高效的"阳光政府",积极探索行政管理创新。实施重大项目决策咨询制度,健全管理机构,加强对招投标的管理。健全国资营运监管体系,加大对政府性投资项目的监督审计。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培训,努力做到依法行政和优化服务相统一。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和乡镇便民中心的作用,推行电子政务,清理并规范行政许可项目,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办事程序。加强政府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深入开展"抢抓机遇促推进、狠抓环境促发展"活动,继续开展"工业企业服务月"和"满意不满意单位评选"活动。建立县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及时帮助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出台评选年度技改前二十名企业、十强工业企业等办法,营造社会氛围,落实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组织开展经贸知识大培训,加快干部转型步伐。

篇6

一般来说,每个国际旅游城市都具有独一无二的旅游核心产品。大自然赋予贵阳独特的气候条件,就是极具差异性的世界级旅游资源。我们要充分发挥其优势,把“爽”的文章做深、做透,全面提升“爽爽贵阳·中国避暑之都”、“全球十大避暑名城”旅游品牌的国际知名度。总的来讲,就是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教育、科技、养生等旅游要素,沿时间轴线,策划春季“清爽”、夏季“凉爽”、秋季“亮爽”、冬季“舒爽”的“爽产品”体系,拓展“爽爽贵阳”的内涵,展现爽的文化魅力,让爽变成品牌经济。

具体讲,要着力打造“五个一”旅游工程:一是着力打造一个旅游龙头景区。以青岩古镇为核心,联动花溪公园、天河潭、花溪湿地公园,整合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成世界级旅游度假区。二是着力打造一条生态文化旅游带。将整个南明河市区段作为景观轴线,通过科学规划、综合治理,改善水体质量和生态环境,高品位开发建设城市景观走廊、文化走廊、休闲走廊,致力打造“东方的塞纳河”。三是着力打造一个中央游憩区。坚持精细化、精品化要求,形成筑城广场、甲秀广场、苏宁广场、黔灵公园、河滨公园、观山湖湿地公园等一批有文化品质的城市休憩区;加快建设文昌古街、汉湘市井古街、青云路等酒吧街,将旅游元素、文化元素与商业元素有机激活,形成同具商业活力和文化魅力的城市旅游文化街区,建成酒博会的持续产品。四是着力打造一批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加快南江大峡谷、桃源河等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建设国家生态型多梯度高原运动训练基地、汽车露营地以及红枫湖—百花湖环湖旅游区,开发清凉避暑、温泉养生、生态休闲、乡村体验、高尔夫度假等产品,打造满足游客多种需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五是倾力打造一座“诗意栖居”的生态城市。以优化空间布局和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在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更加注重城市林带的建设和绿地率的提升、更加注重水与自然生态的改善、建筑风格的特色品位、文化元素的深度体现以及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把贵阳建成时尚休闲、诗意栖居的生态之城,建成对外吸引力强的优秀旅游产品,逐步实现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转变。

充分发挥省会城市要素聚集优势,建设符合国际化要求的旅游服务母港

突出贵阳省会城市的要素聚集效应和窗口效应,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提升旅游集散服务功能,打造成全省旅游服务母港。一是优化城市集散服务功能。围绕贵阳的旅游产品和半小时航空经济圈的优秀旅游产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建设一批旅游客运集散中心、旅游交易推广中心、旅游商品购物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形成网状连接省内各旅游区,线状联通省外、境外客源市场的立体化集散服务地。二是加快旅游交通体系建设。依托龙洞堡国际机场的改扩建,新开辟一批直达泰国、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外重要旅游城市的国际航线,力争在5年内再开辟10—15条国际航线,加密国内外航班,完善贵阳与国际、国内重点客源城市、重点旅游中转地的航空交通网络。加快贵阳与省内主要旅游城市和重点旅游区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体系的建设,真正形成便捷高效的城市现代交通网。三是提升商业服务品位。品牌本身就是旅游的吸引力。要继续规划建设一批高档避暑度假酒店和独具特色、国内知名的餐饮街区、购物街区,做足旅游和消费的文章。力争5年内新增20家以上五星级酒店,新增10家以上大型品牌购物中心。四是大力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以科技、金融、贸易、会展等为重点,以拓展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为目标,充分发挥高新区、开发区、金融中心、会展中心、交易中心等平台优势,把举办国际性展会、扩大国际贸易、增强国际金融科技服务能力作为丰富现代服务业业态、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重点,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提供要素保障和高端服务。

最大限度满足游客需求,打造与世界接轨的旅游服务环境

牢固树立“以客为本”的建设理念,围绕提升和满足境内境外游客的需求做好旅游环境建设工作。一是推进旅游标准化。今年3月,国家旅游局确定我市为第二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贵阳将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旅游行业制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三同步”。重点按照国际旅游城市标准,启动建设全市景区和道路交通中、英、日、韩文国际化旅游标识标牌,确保今年出效果,明年广覆盖;要完善机场、火车站等主要交通节点的旅游服务设施,设立旅游团队进出站专用通道;继续改善通往旅游景区和区(市、县)旅游目的地道路交通条件,提升旅游交通环境。二是推进旅游服务人性化。以创建国家智慧旅游城市为载体,改造提升旅游信息环境,打造“电子政务网、电子服务网、电子商务网”互联、互通、互动的智慧旅游信息网络体系。年内,开通“爽爽贵阳网”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基本实现网上查询、预订、销售服务一体化;积极倡导“游客即家人”的理念,建立健全星级饭店、A级景区、等级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诚信评价体系,让游客和市民参与旅游行业监督,创造全社会共同认知、认可的和谐旅游价值观和人文环境。三是推进旅游服务队伍专业化。整合现有资源打造一批网络完备、品牌响亮、财力雄厚、渠道多元的龙头旅行社,发展一批中小型旅游社和旅游终端服务商,培育一支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旅游从业队伍,提升旅游服务的国际化水平。

推进旅游产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产业融合发展理念,把旅游业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快把旅游业做成重要支柱产业。旅游业是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就业面大的动力产业,其产业链延伸到一、二、三次产业中的众多行业和部门,能够引领和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目前,贵阳市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6%,仅达到支柱产业的学术标准。下步要着力推动旅游业大发展、大跨越,确保未来五年旅游业增加值突破500亿元,力争到2020年突破10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5%,为全市经济加速发展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二是大力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创新“围绕旅游抓农业、围绕旅游抓工业、围绕旅游抓服务业”的思路,延伸旅游产品链、服务链和经营链,大力开发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三产旅游等新产品,促进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力争到2020年,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超过65%。三是大力促进旅游业与文化深度结合。既要善于运用各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又要打造一批具有贵阳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文化演艺产品和有影响力的旅游文化活动品牌,开发一批符合地方文化特点和满足市场需求的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通过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使旅游业既有“看点”,又有“卖点”,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篇7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智慧旅游”成为时代的潮流趋势,对于旅游产业中的各类主体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是囊括了整个旅游活动中的方方面面,其体系的架构和建设无疑需要大量的基础准备工作和调查研究,以确保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完善和实用性。因此,本文从政府的支持、市场环境、技术条件、人才资源、运营模式等方面对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中的关键要素进行分析,希望找出智慧旅游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核心内容。

一、政府的支持

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引导和保障的角色。政府的支持是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没有政府在其中做主要的引导作用,那么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落实到实处,更不可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一)财政保障

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是一个涉及面广,牵扯行业众多,对一个城市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的项目。因此,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政府作为建设项目的引导人,财政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有了资金支持,智慧旅游项目才能得以落到实处,资金就像是智慧旅游城市中流动的血液,使它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规章制度的制定

就像一个庞大的企业需要条理分明的规章制度一样,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也需要清晰明确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必须拟定一定的规章制度,来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同时,明确的规章制度在智慧旅游城市建成后也能够起到保障整个项目顺利运行的作用。建立一个有利于发挥信息化重要作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智慧旅游体制,可以使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更加有效。

(三)政府政策的支持

政府政策的导向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作为一个牵涉到整个城市发展的项目更是如此。为实现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政府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扶持政策,加大旅游专项投入;采取更加灵活的招商方式,营造更为宽松的投资环境;加大对重点旅游企业的扶持,使智慧旅游城市实现以点带面的发展。

二、市场环境

(一)市场需求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智能手机使得人们能够更快更方便地了解到最新的信息。由此,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更加离不开手机了,很多年轻人甚至把智能手机当成一个移动的便携式电脑,在手机上就可以完成很多事情。当然,旅游过程中也不例外。当游客到达一个陌生的城市的时候,总是希望通过最快最便捷的途径来了解有关这个城市的各种信息,方便自己在这个城市的游览观光。智慧旅游城市的理念与游客的需求不谋而合,可想而知,智慧旅游城市是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的。

(二)游客的接受度

智慧旅游是一个依托于手机终端,实现游客与旅游相关信息实时联系的一个理念。这个理念在国内还属于一个比较新的领域,人们对它的了解并不是很多,加上它所需要运用的高新科技也比较多,因此智慧旅游对许多人来说仍然只是一个概念。因此,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考虑到游客的接受程度,应该尽可能地将平台的界面和操作简洁化,使游客可以迅速地掌握方法,进行智慧旅游的体验。

(三)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到来

如今,整个市场的大环境都在昭示着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到来,确切来说,是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自己需要的任何东西,了解到全球各地的新闻信息。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智慧旅游依托于此也是大势所趋。将所有与旅游相关的信息都纳入到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网络中,游客可以根据智慧旅游的平台,轻松解决旅游过程中所遇到的吃住行游娱购等问题。

(四)智慧营销模式

市场营销对于如今的时代不算是一个新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市场营销的手段也随之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中,适当的营销能够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智慧旅游城市的内涵和使用方法。因此,在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体系中,智慧的营销模式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营销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或者软件的编辑将广告植入智慧旅游城市的界面中。采用对话或者动画的形式,迅速抓住游客的注意力,将智慧旅游城市作为一种产品,向游客们进行展示和讲解。

三、技术条件

(一)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个概念,是一种计算模式和一种对于IT资源的应用模式,是对共享的可配置的计算资源提供无所不在的、方便的、随需的网络访问。按部署方式,云计算分为公共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三类。按服务内容,云计算分为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数据即服务等类型。智慧旅游的建设,需要用到大量的数据处理,利用云计算技术不仅可以迅速地解决这一难题,同时也节省了很多成本。

(二)物联网

物联网是传感器之间按照约定的协议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目前,业界和学界普遍认可的物联网是指利用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传感器、执行器等装置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依托通信网络进行传输和互联,利用计算设施和软件系统进行信息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从而达到对物理世界的实时控制和精确管理。

(三)移动互联网技术

移动互联网就是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结合。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三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6月底,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在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中,移动互联网技术可以使游客随时、随地获取旅游信息资源。比如,通过智能手机终端,游客可以查阅旅游信息,预定机票、酒店、景点门票等。同时,还可以通过应用软件,进行准确的地理定位,方便游客在出游过程中找到准确的方位。

(四)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来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涉及知识表示、自动推理和搜索方法、机器学习和知识获取、知识处理系统、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自动程序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内容。目前,在旅游研究领域,人工智能多数被应用于旅游需求预测中。但是,在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中,人工智能的作用远不止于此,人工智能可以用来有效的处理与使用数据、信息与知识,利用计算机推理技术进行决策支持并解决问题。它可以用于游憩质量评价、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旅游突发事件预警、旅游影响感知研究等诸多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旅游的构架体系中属于核心的技术。

四、人才资源

智慧旅游是一个全新的命题,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也正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技术的大量使用,使得这一领域将会需要一大批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才。在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过程以及建成以后,都需要广纳贤士,招募大量的有能力、有思想的年轻人,投身于整个项目的建设中。从现阶段看来,智慧旅游建设需要两类人才,第一类是精通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第二类是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缺乏的是复合型人才,此类人才缺口很大,但这类人才又是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强调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五、运营模式

智慧旅游城市的核心是旅游信息化,因此,在进行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提升旅游城市的信息化水平是其核心内涵。目前主要有五种模式可供参考:政府独自投资、政府投资引导、政府与旅游企业联合投资、政府与旅游信息化企业联合投资以及企业独自投资。面对越来越多的旅游产品,越来越高的需求水准和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把旅游产业做强,使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要依靠现代科技的力量,采用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联合服务模式,用网络把涉及旅游的各个要素联系起来。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应将重点突出为游客提供更便捷、智能化的旅游体验;为政府管理提供更高效、智能化的信息平台;促进旅游资源活化为旅游产品、放大资源效益这三大核心目标,采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运作模式,联合社会各方优势资源共同推进“智慧旅游”建设,这也顺应了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和趋势。

六、结语

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不是形象工程,也不是简单的技术创新。它的核心是通过信息化来实现城市环境和服务品质的提升。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环境、技术应用以及涉及领域都十分的复杂,所以这必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中需要结合以上的关键要素,切实的使建设过程科学化,最终实现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与运转。

参考文献:

[1] 迟紫境.优秀旅游城市的转型与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12-14.

篇8

二、旅游城市的品牌化趋势探讨

世界著名经济学教授菲利普・科特勒曾说过“品牌是城市的营销核心,城市品牌将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以“城市营销”为背景的城市品牌化趋势已经来临。在当前这个时代,城市的品牌经营的重要性已经变得不可忽视,它也日益摆脱行政化管理的理念,更加面向市场。而以面向市场为主的城市经管创新,也是提升城市魅力与城市竞争力的不二法门。

三、宜昌旅游城市品牌建设的优势分析

(一)资源优势分析。宜昌地处中国腹地,这里湖北、湖南和重庆三省交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水陆交通便利,风景优美。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其“两江四坝”受到世界瞩目。其旅游的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二)产业优势分析。旅游产业在宜昌发展迅猛。全市旅游产业欣欣向荣,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显著提升,旅游城市的格局也已经基本成型。具不完全统计,宜昌现阶段的了包邮产业收入已经占到全市DGP 的12%以上,其旅游对经济的贡献居全省同级地区之首。

(三)历史文化优势分析。中华上下五千年,期间宜昌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其作为巴楚文化的摇篮,不仅有长阳人的发祥地,也是黄帝正妃嫘祖的出生地。更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故里。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的故乡也是宜昌。如此多的历史名人铸造了宜昌深厚的历史积淀,为旅游文化名城的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

(四)水利工程优势分析。宜昌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同时,宜昌坐拥清江梯级发电站、葛洲坝发电站,据此成为世界水电之都。这些都对宜昌建设水电旅游城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民间艺术优势分析。宜昌的清江流域,是我国土家族的发祥地,长阳是土家文化的汇集地。土家文化是宜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瑰丽绚烂的民族文化,极具旅游价值,也是宜昌发展文化旅游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四、宜昌旅游城市品牌建设的挑战分析

宜昌在发展旅游品牌上虽然有不少优势,但是由于种种现实问题的存在,其想要成为中国著名、甚至享誉世界的旅游品牌城市,还是面临不少竞争压力和挑战。这些压力和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要面对周边城市的竞争压力。虽然宜昌处于湖北、湖南和重庆三省交界之处,地理位置优势明显。但也意味着其面临着相当大的竞争压力。特别是面临武汉和重庆这两大省会城市的竞争压力,存在旅游产业被边缘化的风险。

(二)宜昌目前的旅游整合力度并不足够。当前对宜昌的关注往往只是来自原三峡大坝,很多游客游玩了三峡就离开了。对宜昌其他景点和文化知之甚少,在宜昌主城区的游玩几近于无,这往往会造成宜昌旅游的单边化趋势,不能很好的形成宜昌、三峡、葛洲坝等等景点的整合,也不利于宜昌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五、宜昌旅游城市品牌建设的策略探讨

宜昌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树立良好的城市建设规划。按照科学有效的规划措施,一步步的完善自身实力,强化旅游品牌建设,促进宜昌经济建设和旅游城市品牌建设的同步发展。

(一)树立宜昌旅游城市品牌的意识。宜昌首先应该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在定位中要突出其旅游城市的建设目标。树立一种有别于其他城市的魅力形象。在品牌的树立方面,一定要遵循高标准、严要求的品牌内核,从城市的形象策划着手,学习其他旅游城市的积极经验,再结合本地实情加以运用,突出城市的旅游品牌形象,树立城市经营理念。并按照这些理念相应 的做好城市建设和交通建设等方面的规划之路。形成政策的连续性和目标性。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好各种优势旅游的宣传工作,突出城市的品牌形象。

(二)对宜昌各种特点的旅游景点进行包装宣传。在树立整体的宜昌旅游品牌的同时,还要对相关的个别旅游景点进行包装组合,吸引游客进行相关的旅游消费。如除了三峡大坝游之外,还可开设 “屈原-昭君文化名人游”、 “清江土家族风情游”等等小范围的组合旅游模式,通过相应的推广,让游客了解三峡的同时,更加了解宜昌,了解宜昌的风俗民情。让三峡的品牌带动宜昌的各种旅游品牌。

(三)做好全面的营销推广工作,提升宜昌旅游城市的品牌形象。要做好城市旅游营销、媒体旅游营销和口碑旅游营销。在此过程中,宜昌首先要强化自身的旅游品牌,做好自身的旅游质量管理,同时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媒体形成口碑的宣传效应,特别是要重视做好节假日的旅游营销。只有在强化自身基础,对外宣传推广形成一定的口碑效应之后,宜昌的旅游城市品牌建设才能做到最好。

篇9

一、海口旅游城市品牌建设的现状及其问题

(一)“南热北冷”大格局。长期以来,海南旅游发展不均衡。2007年海南旅游共接待旅游过夜人数1845.51万人次,海口、文昌、定安、澄迈琼北四市县的旅游接待量尚不足全省的一半。三亚旅游的崛起却让曾经辉煌的琼北旅游感受到了压力。在海南2009年春节旅游接待情况公布的8个市县旅游人数接待和收入中,唯有海口是负增长,旅游接待人数下降3.56%、旅游收入下降2.63%。[1]海口是海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但是旅游行业前进的道路却并不顺畅。

(二)海南旅游城市品牌建设中的问题。 (1)缺乏极具影响力品牌产品。许多游客来海南后对海口印象都不深,这是因为在海南旅游线路中海口只是作为一个起点,与三亚相比,海口的滨海旅游资源不具明显优势,也无法媲美国际知名的巴厘岛、普吉岛,缺乏具有强烈冲击力和巨大带动作用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的观赏性、可游性和可开发性具有明显的不足,如何建设出有市场号召力的品牌显得尤为紧迫。(2)文化产业有待发展。文化是城市实现品牌战略、发展品牌经济和持续发展的真实源泉。[2]海口虽然有热气球节、铁人赛等品牌活动,但是缺欠的是精品文化。湖南坐拥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和南岳衡山等知名景点,作为省会的长沙多年来却一直扮演着湖南旅游通道的角色,这一点和海口很相似。但是,近年来长沙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少游客突然发现,原来到湖南旅游,还可以到长沙来看“超女”、看演出,品尝各式各样丰富的湖南风味小吃。文化产业集聚的高附加值,则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群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海口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3)欠缺服务意识。海口缺少的不是游客资源,作为岛外自驾车游的必经之地,大部分游客经由美兰机场进岛。大量的背包族、散客是经过秀英港、新港进岛。海口应该找准定位,下力气提高服务意识,充分利用这些游客资源,把市场开发出来。

二、海口旅游城市品牌建设规划

(一)城市整体风格、形象定位。城市品牌的核心价值正是它在市场上的定位和不可替代的个性。任何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的竞争都离不开独特的文化定位,城市,也不例外。[3]独特鲜明的城市品牌定位更有助于城市的发展。三亚旅游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依靠的正是“中国唯一热带滨海旅游城市”这一极为准确而又富有吸引力的主题因素。海口以前也这样给自己定位“人文海口,娱乐海口”,但是主办、承办的高档次、高水平文化演出数量太少,不能简单地认为城市形象的定位只是一两句漂亮的口号。

(二)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就是提升核心竞争力。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城市以文化论输赢。海口的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文化的支撑,但是海口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总供给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要鼓励具有资质的演出单位和社会组织引进国内外一流专业院团来海口举办面向大众、丰富多样的精品文艺演出,另一方面大力实施艺术精品战略,在文学艺术、书画、舞蹈、戏剧等方面推出一批精品的产品,同时抓好品牌文体活动建设,积极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抓好全省第一批文化产业重点园区的建设,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更多外来企业到海南投资发展文化产业,

(三)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要做出一个旅游城市品牌,就必须推出系列旅游产品形成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张艺谋执导的《印象・海南岛》就是一个上规模、上档次的旅游产品,它填补了海南旅游的一个空白,这种特色实景演出不仅在挖掘海南本土文化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对岛外游客也会产生吸引力、延长他们在海口的停留时间。更重要的是印象剧场可以盘活水世界项目、海口西海岸海洋世界、海南植物园项目等,海口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做突破,拉动文化产业链升级,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四)全面提高市民素质。一个城市市民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它的形象和精神风貌,也可以说是城市的精神品牌,因此必须给予这方面足够的重视。可以通过加强宣传,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和全民健身活动,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内容,激发市民热爱家乡,关注城市发展,支持并参与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热情,树立人人是形象的思想意识,人人关心城市发展环境的良好氛围。将有损城市形象的事情处理得妥当,否则,就会让投资者或游客大失所望,对辛辛苦苦创建的形象产生巨大的损害。

(五)城市品牌推广――多元主体利益协调的过程。我国大大小小一共有六百多个城市,城市品牌营销能够彰显城市差异化的优势,有助于城市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还能够方便旅游者选择出游目的地。城市品牌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成功的城市形象不仅在于设计的过程,确立城市品牌的核心定位之后,更为重要的是不断推广和创新,向社会各个层面灌输、渗透城市的品牌。例如成立推广委员会或城市经营小组办公室,建立长效考评监控机制和专业的城市营销效果评价体系,多渠道整合传播。影响一个城市品牌的内容是多个方面的,要做好一个城市的品牌推广工作也是需要从多个方面去做工作,集中各种力量,利用整合传播的观念,打好“组合拳”,才能起到事半功倍、小投入大收获的效果。

(六)建设国际旅游岛,积极筹建国家级的旅游度假区。海口应充分利用国际旅游岛旅游区域空间布局“一海、两市、三区”大格局的历史机遇,开拓游艇业、海上旅游等高端旅游市场,吸引国内高端旅游消费者。旅游是一项综合产业,海南要建设国际旅游岛,必须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方面与国际全面接轨,在各项旅游服务中加快国际化的进程。

三、结论

城市品牌是宝贵的文化和经济资源,打造城市品牌,开发综合资源,是全球化态势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积极参与21世纪国内外城市竞争与合作的必然选择,更是经营城市的总体要求。因此,要深刻体会“城市品牌化”的重要意义,认清在一些城市在实施品牌化的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海口应该运用定位的思想确立城市品牌化的发展战略,以优势产业作为依托,形成“产业品牌助城市品牌”的发展思路,以此来提高城市品牌化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篇10

在人类工业文明、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精神享受的诉求也不断提高,简单的游玩旅行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这种诉求,越来越多的人渴望能够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然而,日益严峻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让人清醒的认识到,这种回归自然的本能诉求变得越来越难以满足,因为过度地开发,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导致的其实是破坏性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这就让人们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生态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早在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墨西哥学者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先提出了“生态旅游”一词,并明确了生态旅游的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他将生态旅游定义为:“游客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领域,以研究、欣赏和享受等特定目的,在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欣赏风景和野生动植物”。由此不难看出,生态旅游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旅游模式。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对于经济利益的侧重性追求让这种新型旅游发展模式并未得到广泛的认识与推广,直到 1993年9月,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这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正式得到确认及官方的政策支持。中国国家旅游局把1999年定为“生态旅游年”,这让生态旅游在此后的短短几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快速发展。2007中国国际生态旅游博览会的举办,更是为生态旅游的开发与规划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平台,更加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

我国发展生态旅游遇到的问题

1、旅游资源的粗放型开发与过度使用。开发旅游资源必须首先考虑资源及环境的承载力, 而这恰恰最容易被忽视的。由于功利主义、享受主义大行其道,在景点开发建设过程中往往是重开发、轻保护,这种粗放型的旅游开发模式造成了许多珍稀自然资源的大面积破坏,而这种破坏几乎是不可逆的,严重的影响了当地的生态平衡,甚至蔓延到周边地区。

2、旅游附属产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产业,景区的发展固然离不开这些配套产业的协调发展,但这些产业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也不能小觑,特别是酒店餐饮业和道路运输业,废水废渣排放、野生动物滥捕滥杀、伐木毁林、破坏植被等行为应引起高度重视。

3、缺乏对生态旅游的正确理解与认识。发展生态旅游的目的不单是为了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更是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很多地区还仅是把生态旅游作为一个炒作热点或是营销手段,并未根据其内涵开展实质性工作,这就导致了“只有口号,没有号角”的局面。这对打造生态旅游显然是不利的,出不了精品,对于真正向往生态出行的游客来说,就缺乏了实质性体验与享受。

4、游客及居民环保意识淡薄。对于很多未受环境污染危害的游客和居民来说,环境保护意识尚未深入人心,致使在游玩过程或生活中做出一些损害公德的不文明行为,乱扔垃圾、乱排生活污水现象屡禁不止,“五一”、“十一”、“元旦”旅游黄金周期间,全国各大景点几乎都是一片狼藉,不堪入目。

三、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分析。

1、加快推进生态旅游标准化认证。过去20年里,生态旅游在国内成为了旅游项目开发的热点,但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精品景点却并不多见,并且难以区分及认证,这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浙江省旅游局委托省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了浙江省《生态旅游区建设与服务规范》(DB33T634―2007),并经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成为国内第一个省级生态旅游地方标准; 今年6月1日,我国首个国家级别的生态旅游标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正式实施,这无疑给国内出于困惑中的生态旅游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与具体要求。

篇11

(三)调研城市和研究概况。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天水麦积山石窟随2013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成功申遗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为这座丝路重镇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旅游业。

值此天水发展历史折点,在天水城区对游客、城区居民、外来临时居民三大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样本较具代表性;真实统计城市居民对天水现阶段城市环境建设满意度,访谈到部分城市居民对天水居民环保文明行为践行情况的自我评价,科学化数据量化城市居民环保意识现状,并且对部分景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在与天水市环保局、天水秦城区环保局工作人员访谈,对天水旅游局部分资料的学习分析后,在充分了解现状的情况下,借鉴古城西安发展经验对旅游业发展背景下天水城市环境建设、环保意识教育进行初步探索。

二、研究意义

旅游是体验经济的典型代表,旅游产品的实质是服务,它的差异体现在过程而非简单结果。所以,旅游城市良好的城市环境和居民践行环保的行为能为游客提供更具认同感的情感体验,是加强城市经济和居民生活幸福度一体化建设的有效举措。旅游人群在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实质是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因此,旅游城市环境、环保建设对游客也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并以游客为起始点具有辐射作用,有助于扩大范围让环保教育在人心软着陆,有助于整个社会环保意识形成。

三、调研成果

环保意识是对于生活中环境问题的体察,对正确做法的明晰以及由此产生指导个人去践行环保文明行为影响的意识形态、思想觉悟。通过调研和访谈就现状存在如下问题:

(一)民众环境观察意识大致形成,但关注度不高,被动了解成分较高,认识深度不够。95份有效问卷中98.95%调查对象表示曾关注环保类新闻,仅有24.21%的样本人数长期关注。访谈发现,民众对于“偶尔关注”的认知是在出现较大的环境安全事故时收看主流媒体报道,关注网络新闻标题、偶尔点击查看、参与讨论、发表看法;较为被动,关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媒体的通达、新闻报道的自由、新闻媒体监察权利的行使、信息时代的来临。调查中,97.92%调查对象认为环保和个人生活有关,但其中仅有19.15%赞同践行环保是对未来世界负责的深远意义。从民众关注环境问题到未来参与社会公众环境督查,社会各界任重道远。

(二)教育层次和收入水平影响认识水平,得天独厚条件下学生群体却呈现劣势,有待加强教育。分析问卷数据发现,大专及以上高等教育人群有22.50%认识到了环保对于世界的可持续性,高中及以下为16.36%,学生群体对环保长期关注者和能认识环保深远意义者在接受调查学生中比例均为13.51%,但同时认可者在仅为2.70%,低于样本整体水平3.16%。事实上,学生群体社会关系较为简单、多没有沉重的经济负担、承担社会责任较少,学校具有得天独厚学习氛围和资源条件,本应具有较强的意识水平,现但状不尽如意。调查中一环卫工人几乎不关注的原因是收入较低,家中无电视,存在条件限制。因此,城市环保意识教育未能全面覆盖,开展力度还能继续加强,环保意识重点教育人群不能“想当然”,理所当然高知人群也会出人意料,如何全面有效覆盖仍需不断探索。

(三)环境问题上,人们对政府期望值较高,对环境现状及建设进度认可度提升空间较大,政企、个人共同承担的环境友好责任关联较为薄弱。在对城市环境的满意度调查中,仅10.53%表示满意;对象对政府环境建设进度表示认可与理解和认为城市开展环境建设和环保工作是主动的比例都为35.79%,以两项意见均为肯定界定较为满意对象仅6.32%达标,发展空间巨大。而在对城市环境问题成因的调查中,66.32%调查对象趋向于选择与政府有关的选项,希望政府加强对环保工作的重视。调查中,74.74%表示政府是城市环境建设的承担者,支持居民个人的与之不相上下为80%,认可以旅游业为代表的工商业全体即认识到环保是全社会责任的较低仅为22.11%。访谈发现,调查对象认为居民对城市环境造成影响远小于企业,认为自己的力量与义务较企业略小,齐心协力意识不强,有对立趋向。

(四)人们对城市环境建设有助于提高居民幸福度的观点普遍认可,针对游客为环境带来破坏,更支持加强城市居民教育。调查中,73.68%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会支持政府的城市环境建设举措,愿意遵守政府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制定的行为规范,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对于城市环境建设成果有助于提高居民幸福度全部认同。虽然调查对象对游客对旅游城市环境带来破坏赞同度高达67.37%,但访谈中纷纷认为规范游客行为的同时城市居民教育更能实现整体性提升。

四、相关建议

(一)加大环保理念和环保生活方式的宣传力度,结合职业特点,积极发动各基层单位参与建设,努力实现宣传教育全覆盖,宣传细致常态,力求覆盖范围真实有效。城市环保宣传力度大小基本取决于环保类广告、信息、宣传资料、影音、文化活动在城市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全面覆盖在此则有三:一为教育人群全覆盖,细分至年龄、学历水平、职业等;二为生活场所全覆盖,如公交站牌处,公交车身,城市休闲广场LED屏,社区宣传板、宣传贴画、街巷垃圾桶标语等,在其与经济效应冲突时随机应变为改变商业广告和公益宣传广告相对比例并致力于寻找更优秀、新颖、导向效果更强的广告;三为宣传时间全覆盖,应在相应节日为重点之外追求常态。至于覆盖有效性则取决于宣传力度取决因素传递信息的真实可信、方式的新颖或喜闻乐见、居民接受认可模仿程度。在此,各社区居委会、乡村村委会、企业工会、党支部占据着重要地位,各上级部门可适度设立奖惩督促行政,随机暗访抽查考察。而教育活动开展时应认真分析职业人群特点,充分认识到该人群重要性。以环卫工人为例:该人群收入略低、学历层次一般不高,职业自豪感不强,倦怠于关注社会事务和自我充实学习。但在城市环保意识教育中,他们可参与劝导居民环保文明行为,如垃圾分类、爱护公共绿地等,发挥一定的模范作用。

(二)重视学生群体对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可持续作用,充分发挥其优势,教育全程渗透。继续深入开展绿色学校建设工作,加强绿色学校评价标准细致化、实效化建设,努力实现绿色学校环保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环保意识教育如何从幼儿园抓起,如何在中学化学、物理、生物中渗透环保意识,如何在高等教育阶段加强环保生态意识教育等研究火热。分析各年龄段学生特点和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由幼儿园始,小学、中学、高等教育阶段不断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潜移默化,最后又能一定程度作用于家庭、社会。以学生群体来源广泛看影响力本已不可小觑,社会对于学生较为呵护、对未来高知人群较为信服,届时辅以城市宣传氛围,效果应该极为显著。

篇12

目前,桂林市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做好顶层设计,即明确各部门职能。桂林市与住建部城科院合作,编制了智慧桂林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参与了国家标准委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编制。

按照初步规划,在未来3~5年,桂林市将立足于“创建桂林特色智慧城市”的总体定位,以智慧旅游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突破口和信息产业增长点,带动智慧小区、智慧交通等一系列智慧产业发展,逐步完成桂林市整体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预计到2017年,“智慧桂林”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为中西部地区旅游型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提供示范经验。

桂林市将通过“智慧桂林”建设,引领和支撑桂林市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实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公共数据库、公共服务平台和典型智慧应用系统投入使用,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体系基本建成,政务服务、社会管理智慧化基本形成,产业结构实现高端化与轻型化转型,城镇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智慧旅游和智慧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等目标。

城市信息网络多元化

近年来,桂林市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平安桂林、数字城管、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行政效能监察、电子政务、新农村、工业园区、卫生及公共服务等信息化工程均建成并投入使用。

桂林市围绕建设宽带化、无线化、个泛化的城市基础网络,不断提升城市的聚集辐射力。目前,桂林市已经基本形成广泛覆盖高速互联互通的主干网络,全市的住宅小区90%有光线宽带。2013年,全市宽带用户数已经突破79万户,桂林市城市人口约有80万,90%的家庭用户具备了20兆以上的宽带接入能力,互联网出口带宽首次突破500G。全市三大运营商建成WIFI热点超过1万个,农村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户户通。

据悉,“十二五”期间,中国电信广西公司将在桂林市投入30亿元完善通信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用3年时间实现城市光纤化,重点打造百兆接入能力,使桂林市总出口带宽达到300G,入户接入带宽平均达到30M以上。

此外,为了提高城市的智慧水平,更加方便市民生活,桂林市三年来建成并投入使用了多个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桂林市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桂林市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桂林市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桂林市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桂林市物流公共服务平台。

桂林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却面临着标准和数据的瓶颈,现在很多数据都分散于各个行业、各个部门。考虑到顶层设计和数据共享,桂林市建成了全市视频资源共享平台和全市基础地理信息共享系统。2014年,桂林市准备把全市建成100平方公里1:500数字地图共享,通过共享、共建降低各个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成本,为全市的信息资源共享打下坚实的基础。

智慧项目建设陆续推进

桂林市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也是国内旅游电子商务的四大发源地之一,长期以来引领着我国入境电子旅游的发展,其产业规模和市场影响力位居全国第三。桂林国旅入镜旅游电子商务的业务规模和市场影响力是位居全国第一,2013年桂林国旅入境游电子商务平台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商务集成创新示范应用”称号。

在智慧酒店方面,桂林市与中航信合作,共同推进“机+酒”业务,为旅客提供更加便捷的入住条件和实惠价格。积极推进智慧景区建设,推进自助导游、景区监控、快速入园旅游预警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游客提供及时、贴身的导游服务,提供安全可靠的旅游环境。目前,全市重要的景区景点已经实现了监控,这在全国走在了前列。

桂林市还积极推进智慧旅游政务建设,开发完成桂林市旅游政务服务系统――桂林旅游系统超级办公室,搭建并逐步完善市、县、各旅游企业一体化的旅游信息化报送机制和交互机制。

在以智慧旅游为特色的前提下,桂林市开展了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医疗等建设,实施环境监测源数据管理与应用示范项目、旅游预警系统、城市绿色照明地理信息系统、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服务平台及示范应用。目前,正在准备实施桂林市综合旅游数据中心的建设。

智慧产业不断丰富

桂林市作为一个旅游大市,从规模上在国内处于前三的位置,但旅游收入以及信息化水平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桂林市的信息化应用领域和水平还有待于提高,特别是在智慧旅游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桂林市也在考虑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智慧产业,特别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桂林市智慧产业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二是以旅游消费为特色的信息消费产业。

2012年,桂林市在业内首次提出了“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的概念,包括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网络媒体、旅游软件服务等5个方向,希望通过打造智慧产业促进桂林市的整个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桂林市计划通过信息消费试点继续推动宽带桂林、桂林市旅游电子商务服务系统及公共信息服务等建设,力争到2015年桂林市消费信息规模达到200亿。按照桂林市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的规模,桂林市计划到2017年全市围绕旅游信息化产业的产值以及营业收入达到300亿以上。

相关链接

开启“智慧旅游”时代

2014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智慧旅游年”。作为广西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桂林市正在积极加强“智慧旅游”城市、景区等旅游目的地建设。

篇13

宜昌各类旅游资源已达747处,其中:国家级5A景区4家,4A级14家,3A级17家,为把宜昌打造成为文化旅游经济强市提供了极好客观条件。宜昌巨大的旅游资源优势表现为:

(一)奇特雄伟的山水自然风光:宜昌拥有号称“中华版图的地理脊梁”的雄奇险秀幽集一身的三峡区域,“清江天下秀,长阳歌舞乡”的长阳清江画廊令人心旌摇曳,神奇的喀斯特地貌造就的晶莹剔透、神秘万千的地下溶洞闪烁其间,“长江流域活化石”之称的中华鲟自然繁殖产卵培育场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二)浩瀚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宜昌囊括了闻名遐迩的诗人与美人故里,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张飞吼断当阳桥等三国古战场令人抚古追今,楚辞大家屈宋、诗赋名流李杜等诗文作品与活动遗迹历久弥新,武落钟离山、长阳渔峡口等古人类文明的遗址比比皆是,宜昌石牌、长阳太史桥等被称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抗战文化影响深远。

(三)宏伟壮观的现代工业文明:葛洲坝、三峡大坝等数以千计的各种大、中小型水电站星罗棋布,无不潜藏着巨大的旅游观赏开发价值,三峡蓄水形成的蔚为壮观的天然库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三峡新景观,驰名本土企业稻花香、枝江酒业、宜化、兴发、安琪等一批现代工业企业,均可作为现代工业文明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目前宜昌已有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4家。

2015年12月,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创新发展论坛暨“环球总评榜.旅游文化榜”典礼在北京召开,宜昌获评“十佳最具人气旅游城市”、“十佳宜居宜旅旅游城市”称号,宜昌也是湖北唯一入围总评榜并连获两个奖项的城市。

二、文化旅游――宜昌发展的产业建设核心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符合大数据时代追求品质旅游的旅游市场需求。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空间的不断拓展,旅游市场正逐步从追求游客规模的粗放型经营向追求品质的质效提升型经营转变。也就是说,谁能率先抢占文化旅游发展的先机和至高点,谁就有可能率先树立旅游品牌,从而提升旅游竞争力和影响力。要让游客拥有最温暖的的旅游体验,文化旅游的资源潜力不容忽视。

(一)文化旅游作为宜昌产业建设核心的必要性

1、历史的经验证明,文化旅游应作为宜昌产业建设的龙头。

宜昌在改革开放之前,因地理位置所限,生产资料以农业经济作物为主,经济发展远远赶不上荆州、襄樊、黄石等平原地区,改革开放后,宜昌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做好山水文章,宜昌蕴藏的巨大资源优势得以彰显,宜昌电能、食品及酿酒业均成效斐然,矿山、化工产业已经支撑起宜昌经济的半边天,而目前宜昌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的就是文化旅游资源,2014年宜昌旅游收入仅年330.97亿元,与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相比极不匹配,差距就是潜力,文化旅游给未来的大开发存留下了巨大的提升空间。

2、现实的必然选择,文化旅游是宜昌产业建设的新动力。

宜昌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利用资源、做好山水文章是一条可以持续的发展之路。文化旅游具有资源永续利用、没有环保压力、投资环境相对安全、市场潜力巨大等优势,宜昌的山水人文旅游资源也必将催生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设立足本地资源,重在整体规划,实行有效资源整合,必将挑起引领宜昌经济发展新动力的重担。

(二)文化旅游作为宜昌产业建设核心的可行性

文化旅游作为宜昌产业建设核心,现已具备五大可行性要素。

1、党政重视要素。文化旅游是促进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升级的加速器,获得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是首要元素。2009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成立了鄂西圈司,并把宜昌纳入了圈投的重要核心节点,为宜昌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建设机遇,宜昌市委、市政府对文化旅游产业高度重视,在对宜昌进行城市发展战略定位时,已把旅游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支柱产业纳入其中,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地域中心要素。2011年11月,湖北省委政府正式提出“一主两副”战略,明确要把宜昌建成副省域中心城市,这对于推动宜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3、交通中心要素。文化旅游业的核心是大规模人群的流动,大规模的人群流动需要借助必要的交通工具才能实现其目的。宜昌古有万里长江水路横亘东西,今有京九铁路纵行南北,泸蓉高速、宜荆高速、宜万铁路、枝柳铁路、318国道等,均在宜昌或就近交汇,加上三峡国际机场,可谓四通八达,由于宜昌具有先天的地理中心、交通中心的优势,可以大大节约游客的旅途交通成本,进而可以形成价格竞争优势。

4、文化中心要素。旅游本质上是一种差异性文化体验,这种差异包括地理位置、文化、风俗、物质等,这些差异化是吸引游客前往旅游的主要动机。宜昌,自古就是蜀、楚、巴等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古老的长阳人,神秘的巴人,诗人屈原、美人昭君,都在宜昌境内诞生,尤其是民风民俗保持最为完美的山歌、民间故事、南曲、哭嫁、跳丧舞等土家族遗存文化,至今依然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辞文化,以李白、杜甫、刘禹锡、陆游、三苏等为代表的文人墨客为三峡宜昌所创作的大量古诗词文化,郭沫若、刘白羽、汪国新等为代表的当代著名文学家、散文学家、画家为三峡宜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书、画,都具有相当的文化重量。三峡宜昌,文化旅游要素丰厚,现拥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明遗产1个,国家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6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78处。

5、服务中心要素。文化旅游产业,是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精神产业,提供高质高效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服务是其核心内容。目前,宜昌旅游已达到每年5000万人的接待能力,导游3300人,旅行社125家,星级饭店58家。旅游产品已有奇石、根雕、盆景三件宝外,还有清江鱼、清江崭獭⑶褰蜜柚、秭归脐橙、魔芋制品、竹碳雕、西兰卡普等民族特色产品。

三、文化旅游――宜昌目前的现状及其制约

(一)宜昌的文化旅游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经过多年奋斗,宜昌旅游硬件设施和服务软环境都有很大改善,旅游设施和景点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硬件设施不断优化,并已步建成了一批5A、4A景点,旅游线路日趋丰富,景区公路等级不断提高,游艇档次不断提升,文化特色不断增多,可供旅客选择的范围不断扩大。历经多年努力,宜昌的旅游经济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旅游业的收入呈现持续跨越式高增长。

(二)宜昌的文化旅游产业规模还没有完全形成

1、资源整合不够。全市旅游点虽多但过于分散,景点之间,没有联线成片,无法引导游客消费,难以形成整体优势,发挥规模效益。有的游客感叹:宜昌处处是美景,怎么玩也玩不够,只好当天看了三峡大坝,观了中华鲟鱼,吃了长江肥鱼,足矣!连夜搭船去三峡或乘车去神农架。最终成了过路一日游。

2、经营主体分散。文化旅游是个特殊的行业,需要高度统一的经营体制。纵观过去的发展,宜昌旅游经营体制因为资源分散仍处于过于分散阶段,存在市县脱节、市内划块、条块分割、各自为阵、打小闹的问题,没能形成航母集团优势,高度集中的统一经营可以提高整体经营水平。

3、资金投入不多。现代市场竞争激烈,若文化旅游规划气魄不大、资源整合不够、经营主体分散,必然导致资金投入的分散和不足。资金投入的分散和不足,也必然导致企业成本高企、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抵抗风险能力偏弱,融资越发困难,如此循环,文化旅游难以形成规模。

四、打造宜昌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思考

如何充分挖掘宜昌文化旅游产业蕴藏的巨大开发价值,加快宜昌文化旅游产业?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府主导大策划

笔者认为,在当今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大环境和目前宜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小背景下,要实施宜昌文化旅游产业的迅速崛起,首要条件是政府强有力的主导干预与精心策划。一是要确立文化旅游产业领头羊的战略地位,明确文化旅游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制定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二是要打破条块分割与市县区域限制,全面整合宜昌的核心文化旅游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的大手笔,采用政府主导控股,多种经济成份联合,全面整合重宜昌范围内的文化旅游资源、宜昌内外资本资源、经营管理优势,组建一个文化旅游市场集团经营主体,走集团化发展的新路子。

(二)市场运作大手笔

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担当起打造宜昌文化旅游经济强市的重任。一要制定企业发展目标、战略、愿景,要有长计划短安排,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变样,八年上台阶,十年达目标。二要奋力开拓市场,扩大游客来源。三要开展横向联合,与文化旅游资源相联的辖外同行牵手营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三)银企联动大投资

要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引领宜昌未来大发展的核心产业,必须争取金融业的大力支持,银企联动,融资投资,搞活宜昌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宜昌经济快速发展。

(四)打造宜昌文化旅游经济强市的项目建议

根据宜昌现有景点资源情况,结合未来发展构想,打造宜昌文化旅游目的地要从项目建设入手,笔者斗胆提出项目建设如下建议。

1、精心制作两个文化大项目。

“爱上宜昌”已成为宜昌城市新名片,如果制作一部宜昌文化旅游影视大片,融三峡宜昌风光、动人故事传说于一炉,制作成类似当年云南的《阿诗玛》、《五朵金花》、广西的《刘三姐》、江西的《庐山恋》的影视大片,画面精美,制作精良,场景大气,既可创造效益,又能扩大宜昌文化旅游知名度、美誉度,让全国人民慕名向往,源源不断的前来宜昌观光做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