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介的优缺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网络媒介的优缺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网络媒介的优缺点

篇1

(一)高校校报的优缺点

1.基础积累较好。校报是我国高校校园内出现最早、发展最成熟的平面媒体。天津大学于1895年创办的《北洋大学校刊》(注:北洋大学即天津大学前身)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份高校校报。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目前高校校报数量已经超过了1000家[1]。199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了《关于设立高校校报类报纸刊号系列的通知》,高校校报开始拥有全国统一刊号,纳入了国家新闻出版部门的统一管理。

2.权威性较强。高校校报是由高校党委主办的新闻报纸,多数高校校报隶属于学校党委的宣传思想部门,便捷的上层信息渠道,使其信息的全局性、严谨性的优势较为明显。校报经过多年发展,采访、编辑、校对、出版和发行流程运作较为规范,有专门的工作队伍和工作经费做支撑,故其报纸质量和出版水平能够得到保障,加上日积月累的发展,校报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已逐渐深入人心。

3.信息承载量和时效性不足。与网络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在信息容量上都有着不同的缺陷,作为第一媒体的报纸更为突出。我国高校校报由于主要面向高校师生,内部资料的历史特性仍然挥之不去,版面尺寸和数量仍然局限,多是四开四版,规模较大的高校多为对开四版或是四开八版。根据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的统计数字,目前1000余家高校校报中,周刊占5.1%,旬报占12.6%,半月报接近50%,双旬报和月报占31%,季报和不定期出版的占2%。由此可见,高校校报的信息容量和时效性较差。一些校报在印刷出版后,刊载的多是一周前发生的旧闻,类似于高校的新闻“周记”或“月鉴”。过去信息不发达时代,这一缺陷不甚明显,但如今,在网络的冲击下,这一问题不仅极大削弱了高校校报的新闻特性,还使其可读性越来越差。

(二)高校网络媒介优缺点

1. 便捷性比较突出。高校网络媒介是借助于网络平台,在信息储存和交换上秉承了网络的一些专有特性,信息传播效率十分便捷,极大地缩短了时间间隔,保持了新闻的新鲜度,更好地满足了现代人对信息交流的需要。除了速度,校园网络媒介还有着海量化信息容量。校园网络媒介在某一事件时,可以不再拘泥于狭小版面的限制,不必过多顾虑于印刷发行的成本,内容、形式设计更显得灵活自由,为信息多样化提供了前提。

2.互动性优势明显。传统媒体与读者之间的交流类似于“对讲机”,只有等受众接收到传播方的信息后,才能把反馈意见传递给传播方;而不能像移动电话那样自由地实现双向通信。这就使得受众与媒体之间的互动性收到影响。网络技术所构建的信息平台,具有交互性的特征,使受众不再单一地接纳信息,还可以直接参与某一话题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对新闻中的一些有争议的观点进行投票,表达不同的倾向意见。另外,网络的这种交互性较强的特性也使报纸等媒体组织读者调查时十分方便,极大地促进了传统媒体实施采访的效率。

3.专业化规范化建设亟待加强。校园网络媒体发展时间较短,由于其发展不仅依赖于新闻采编技术人才的支撑,还需要计算机、网络和美术设计等多个方面的人才,而高校大都是通过招募在校大学生来完成此项工作,由于学生大都系简直状态,适应这项工作并逐步成熟需要一定的过程,往往是刚刚顺手,却又即将毕业,面临就业和考研的压力,许多人忍痛放弃,此时还需要再招募新人,如此循环往复,人员更替十分频繁,不利于经验的积累和规范化建设,许多高校网络媒体还没有形成传帮带的良性机制,缺乏良好的传统,故缺乏专业化团队和规范化机制一直是制约高校网络媒体发展的瓶颈。

二、高校校报走“报网一体”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一)传统媒体应对信息化挑战的对策

高校校报应对信息化技术的挑战,不能回避信息化技术的各种影响,应该积极主动地利用其优势特性,为我所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传统媒体只是把固有出版作品传播渠道简单地向互联网延伸,并不能从根本上顺应信息化浪潮的发展。具体到实践层面而言,校报如果仅仅办一个简单的校报电子版,把每一期出版内容拷贝到网络上,这只是一种机械化、边缘化状态下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并没有实现报网的实质性融合,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信息化,如果长此以往,电子版也只是一个把铅字变成计算机字符的承载媒介,并不能全面发挥好网络传播渠道的优势和特性。因此,报网一体,报网融合就是一个势在必行的选择。走报网一体的发展道路,是高校校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特性,同时进一步彰显自身原有的各种优势,从而达到“扬长补短”的效果。

(二)校内传媒资源优化整合的需要

站在高校校报的角度来看,报网一体的发展模式,是高校校报谋求更大发展空间的一个方向。但从高校整体出发,这也是校园媒体资源优化整合的一种大趋势。限于当前的发展实际,我国高校的办学经费仍然十分紧张,单纯为了发展校园网络媒体,再组建一套专业化的专职工作班子显得不切实际,而与此同时,限于政策和高校发展现况,校园网络媒体又不可能通过走商业化的道路来突破固有的资金困境,从而化解人、财、物等一系列问题,当前最佳的解决办法仍然是对现有媒体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以使其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三)加强宣传思想阵地建设的要求

网络在高校的迅速应用普及,对高校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抢占网络主阵地,唱响网络主旋律,已经成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多管齐下,多策并举。高校校报作为高校最具权威的校园媒体,必须在促进思想教育工作进网络、弘扬网络文化中大有作为,因此,高校校报和网络媒体积极走报网一体的发展道路,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打造一个校园网络主流媒体,既发挥了校报的权威性和专业性特点,又充分利用了网络迅捷性和交互性的优势,有利于增强党的声音在网络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这对做好当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大有裨益。

三、高校校报“报网一体”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

(一)报网一体的模式和形式

许多高校校报建设有自己的校报电子版,校报“报网一体”发展模式绝不是单纯地增强校报电子版的功能,而是要将学校的新闻门户网站与校报进行整体融合。当前,许多高校在其校园门户网站上设置有“校内新闻”专栏,透过这个专栏窗口,可以进入学校新闻网站,“报网一体”的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形式即是让高校校报管理该新闻网站,甚至可以将校报电子版仅仅作为该新闻网站的一个栏目,新闻网站整体建设、维护的职责划归校报。网站一方面可以借助自己的优势,及时刊发校报记者特别是学生记者的稿件,从而极大地缓解了由于出版周期和版面限制,为校报培养新闻人才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可以就校报策划的某些专题,进行网络调查,发起网络讨论,这不仅能够充分发挥网络的互动性和时效性特征,还容易增强校报文章特别是新闻调查稿件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升校报的影响力。

(二)机构和人才资源的优化整合

高校校报“报网一体”的实质是对高校传媒资源的一种优化整合,而资源整合的第一步必须是对高校校园媒体机构和人才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即先将人、财、物进行一体化,进而实现媒体出版物的一体化。在具体工作中,考虑到校报专职人员较多,发展基础较好等特性,报网一体的机构改革可以是以校报为主体进行。在校报编辑部设立1—2个网络新闻采编岗位,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在校报编辑部内部设置网络新闻科。不论是专门的岗位还是机构,都要对其工作职责和分工进行明确,专门负责学校新闻网的建设。学生记者和学生编辑总是高校校园媒体中的活跃分子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报网一体”必须充分整合学生新闻采编和网站建设维护力量,为了便于管理,可以组建学生新闻社团,如“大学生记者团”,按照兴趣特长再划分相应的分支结构,对学生记者和编辑人员开展业务知识培训,使之掌握新闻采编、摄影和网络运行的必要知识、技术。

(三)职能的明确与完善

报网一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校报出版部门的资源保有量,壮大了校报的工作队伍,赋予了校报工作人员新的职能。履行好相关职能,带好工作队伍,必须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相应的保障措施。如,对于策划选题、新闻审核、出版质量、话题联动、队伍培训等都要强化制度建设,通过严格的制度,强化管理,规范行为,确保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地推进。确保报网一体发展模式的顺利运行,高校还应该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校报和网络媒体进行创新。此外,高校校报还应对所属的传播媒体,如校报、校园新闻网的发展定位进行界定明确。结合报纸和网络的各自优缺点,校报应该着力在提升作品深度上下功夫,多推出一些新闻调查、评论、人物专访等,打造一些品牌栏目,所刊载新闻的数量要严格取舍,只摘取一些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新闻信息,对于一些动态性的新闻要少发或不发。而新闻网则要在信息时效性和视觉冲击力上发挥特长。随着报网一体模式的推进,将随之而造就一批既懂得新闻采编又熟悉网络传播的复合型人才,这样一支工作队伍在完成校报出版和网络维护工作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和综合素质优势,拓展自身职能空间,如开展舆情分析研判,为学校的决策提供参考建议。

篇2

非线性。网络媒介催生了“超文本”格式,这是一个非线性的网状结构,以结点为单位组织。读者可以随着超级链接获得跳跃式的阅读体验,可以随时进入有趣的阅读世界,补充个人阅读时所欠缺的背景知识。

互动性。网络的互动性强,网络时代的读者喜欢在各种虚拟环境中获得操控的愉悦感。例如,网络上常有连载小说接龙或在线讨论群,读者可以加入自己的意见,改变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结局。对读者而言,可以产生参与感、控制感和归属感。

动态性。网络文本是流动的信息,始终呈现出灵活多变的格局,随时可以更新、扩展、移动或删除,没有终极的形态。这一性质突出了网络文本的时效性,同时也削弱了其稳定性。网络上随时随地取用多元、实时、快速更新的信息,也会对阅读经验造成不同的影响。阅读时,读者如果联想到相关事物或想要发表意见,可以立即查询相关主题、查证事实数据或收集有关的信息,以便立即解惑或进行意见的沟通。

汇集性。阅读平台从传统的纸质印刷品转向了电子设备,阅读对象也从单纯的文字和图案扩展到了多媒体,阅读活动不仅局限于对图文符号的主动识别,还包含了看影像、听声音等多种行为。在印刷的世界里,概念与表达是同一件事情,意义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文字又赋予文句意义。数字环境则是不同的取向,同样的数字编码可以表现为数字或文字,如果参数设定妥当,亦可调整为声音与影像。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印刷文字无法呈现的。因此,数字媒体要求信息生产者提供更适合受众对象的信息。

匿名性。在互联网上,使用者凭借着一个代号就可以暂时部分或全部隐匿真实世界的身份和特征。网络的匿名性使不同身份与背景的人在网络上可以无止境地变换身份,使之更愿意或更容易在网络上表达意见与想法,使网络内容呈现一般书籍不具有的各种观点。

小学生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的争议

由于网络活动在当今小学生中的普遍性,许多教师、家长以及学者开始担心,网络阅读可能对小学生的阅读培养与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目前社会各界对小学生网络阅读的争议主要有五个方面。

阅读文字。网络阅读的支持者认为,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由语言文字符号所构成的世界。小学生在网络上,无论是搜集资料或浏览影视网站,都必须涉及某种程度的文本阅读。反对者则认为,网络上常使用些不经思考和加工的语言文字,包括别字连篇、文法不通的网络语言,以及很多、暴力等文字内容,使得小学生的文字素养越来越低。

阅读内容。网络阅读的支持者认为,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让网络阅读开启了过去个人可能一生也无法触及的领域。持相反意见者则认为,学习主要来自书本的阅读,特别是来自阅读名家名作,网络上大量存在的是新闻、娱乐八卦、随笔和各种涂鸦,提供的只是快餐文化,缺乏传统图书的深度与系统性。

阅读方式。网络阅读的支持者认为,在网络上可以很快找到特定话题的各种观点,同时亦可与其他人实时对话交流。网络科技的特性,可以促成这种形式的沟通。网络论坛上常有网友针对某一本书撰写书评或发帖讨论,是爱书人分享休闲阅读及寻找阅读素材的来源。然而,反对者认为,网络超级链接这种跳跃式的读法,让人很难记得读了些什么。非线性的文本阅读易使小学生分心,且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背离原先阅读特定文本的初衷。

阅读环境。网络阅读的支持者认为,网络信息具有丰富、多元且方便获取的特点,鼓励各种阅读,可以拓展阅读视野。反对者认为网络阅读环境充斥着形形的娱乐八卦信息,使人心浮气躁,且小学生在网上寻找休闲娱乐的动机远胜于严肃的阅读学习,对于培养小学生深度思考的阅读能力是一种负面的影响。

阅读心理层次。每天面对海量的信息,一个人如果不想成为被动的接收器,就必须具备更高的理性思维力和判断力。传统书刊本身含有一定的逻辑性,而网络阅读是散乱无序的,属于碎片化的知识,读者自身需要加以整合,把信息提升为知识。网络阅读的支持者认为,对于原来有阅读障碍或其他学习困难的学生而言,与传统阅读环境相比,他们的在线查询或阅读较为自由,因此更能提升学习效率。反对者认为小学生的网络阅读仅是一种消遣,很少能真正通过网络系统全面地学习和摄取知识。

小学生网络阅读的未来发展与建议

篇3

二、于中职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素材是中职语文教材

中职语文教材的编订者们,在教材编订之始便对中职学生的性格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在选定教材阅读篇目的时候,大多选定了时代感强、文化底蕴浓厚、涉及范畴广阔的文章,并于其间贯穿了实践性比较强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以及应用写作知识,所以中职语文不再只是语文学科的教材,更是德育的教材,符合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关键目的。比如:学习“诗歌散文欣赏”单元,不仅帮助学生了解现代散文和现代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赏析散文诗歌的技巧,培养提高审美修养,同时还可利用现代影视网络媒介资源,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阅读散文诗歌的兴趣,引领学生思考评析影视网络媒介与文本媒介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辨识选择媒介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语文知识,又提升了他们的媒介素养。文学作品有许多鲜活灵动、极具个性的人物,如马蒂尔德、项羽、林黛玉等人物,可引导学生在观看相关的影视之后,可以鼓动学生在第一时间对电影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做以赏析和评价,引导学生在复述、描摹故事情景的时候再现甚至还原文本形象,这样一方面有助于训练学生较为细腻的笔触,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在再现影视画面的风采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和审美愉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影视鉴赏能力。又如:通过开展“民歌民谣采风”、“与大自然对话”、“展望未来的生活”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文学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要求学生通过现代媒介各种途径的查找收集整理分享信息资料,特别是在面对大量多样复杂多变性的网络传媒信息,学会对媒介信息的甄别、判断以及使用媒介,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且环境特征浓厚的文化情境,让学生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媒介素养。再如:“广播稿”的应用写作,一方面,让学生掌握广播稿的相关知识及写作技巧,提高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撰写校园新闻广播稿、校园新闻电视稿、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等,提高学生认识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渗透关键在于课堂教学

关于媒介素养教育和学科教育结合的途径,笔者自知有多种方式,但其中最为常用也最关键的途径,就是课堂教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要求鲜明,要求其必须关注当代文化生活,紧跟当代文化知识的潮流方向,在此基础上促进优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事实热点的能力。这样的课程标准要求对中职语文同样适用,所以中职语文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务必要引导学生完整健全思想观念,并且利用现代新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增强沟通交流能力,但明确强调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教师要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现代信息媒介、网络、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优势,恰当合理地应用多种媒体,为中职生提供多样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有趣有益自学的教学环境。提倡在教学中,恰当利用现代数字化教学资源,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其必须具有钻研教材备课的意识,能够根据学生教学实践和学科内容的研读过程中增强自己对知识的辨析、区分、策划能力,同时善于结合新时期的各种媒体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这才是老师上课之先应该具备的能力与素养。再者,中职语文老师必须对媒体素养的基本特征、核心内容、培养手段与教学目标了解清楚,最好将这些东西烂熟于心,并且充分且巧妙地利用好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从而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做好准备,锻炼学生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敢于去批判、怀疑的态度,以及审视媒介信息以及其背后隐藏的真实意图,并学会使用社会的一切信息资源以完善自我、促进社会发展。

(三)开发的课程资源

随着多元化媒体阅读时代的到来,单纯的文字教学已经不再是语文学科的终极目标,文学作品、文化知识以及文学素养等方面的教学,更需要迎合媒体阅读时代的时代特色,开发出新颖的课程资源。基于此种情况,中职语文教学务必要冲破传统教学瓶颈,引入更多新媒体指导下的文本资源,最大可能地提供给学生丰富、多元的阅读媒介,从而为媒介素养的培育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增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识别、鉴赏与优化能力。例如,学习《石缝间的生命》这篇课文,在“融情升华,拓展感悟”这一环节里,引入公益广告《感谢不平凡的自己》,让学生在观看中思考领悟课文内容深刻的思想意义,帮助学生培养自己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品格,启发学生要勇敢地面对一切磨难,在拼搏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并正确理解公益广告等现代媒介所蕴含的正能量,培养提高学生认识和评价现代媒介的能力。互联网兴起于20世纪下半叶,并于21世纪取得了发展与繁荣的高峰期,其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与可观的价值,使得大量的知识信息都按照文本结构重新组织获取,在重组、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也吸纳了更多的媒介形式,无形中为媒介素养教育营造了理想的成长环境。与此同时,互联网也成为新知识的传播载体,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引进网络资源,必然是成效显著,学生在认知、理解、应用网络资源的时候,也是学生延展交流领域、提升媒体素养水平之时,便是建设性使用媒介的锻炼过程。例如,利用微信、班级QQ群、语文学科网站等开展网络主题性阅读,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阅读网络文本,这种阅读信息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学生从网上获取资源,也可在网上交流心得,这一过程看似比较简单自如,但学生关键的理解、选择、评价能力却也是在此时不断滋生,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终极目标。

(四)开展的语文活动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语文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应通过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媒介素养能力的指向下,能自如应对媒介环境中各种文化语态和审美倾向,趋利避害。例如,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提倡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同时,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会应用到多种媒介。因此,语文教师可巧妙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资源,让学生撰写宣传标语、撰写校园新闻、制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班级、学校社团网页等,这样既能锻炼语文实践能力,又可在锻炼中提高认识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又如,课堂著名文学文本教学。可让学生观摩改编演练《雷雨》、《药》、《项链》、《鸿门宴》等文学名著的影视作品,让学生比较影视与名著的异同,并发表孰优孰劣的看法,这一比较、思考、评价的过程可使学生理解不同媒介的审美特质,培养其批判质疑精神。再如,开展读书摘抄、报刊剪贴、编辑小报等竞赛活动都能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对信息资料进行积累、整理、分析、归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提高媒介素养。

篇4

网络环境具有匿名性,非面对面等特性,因此是一个相对比较私密和个人化的环境,大部分人的戒备心理和防御心理比较少。相关研究也表明在这种环境下,大部分人比较容易自我暴露,呈现真实的自己(true-self)而不是实际生活中的自我(true-self)。相对于实际生活中的“面具”自我,网络环境中的真实自我更有利于个人表达自己,暴露自己的心理问题,尤其是涉及道德和社会敏感问题的心理健康,如:自杀、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抑郁以及成瘾行为等。因此,网络干预的保密性和隐蔽性相对传统的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2.助人自助

现有的心理咨询主要理论基础就是人本主义的理念,即很多心理咨询师相信只有来访者才是最了解自己状况的,所以心理咨询师的任务是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引导,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心理问题,掌握合理、科学的方法来帮助自己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即“助人自助”。传统的面对面心理咨询在这方面也许有些力不从心,但网络心理干预在某种程度上能很好地弥补,通过论坛、BBS、空间、微博、博客等网络平台提供科学、专业的心理学相关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对大学生实现“助人自助”有重要的意义。

(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网络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新途径,但是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是把双刃剑,在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以网络为媒介的网络心理干预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

1.过度交流

(extreme communities)。网络平台相对没有太多的限制,如:论坛、BBS、Q群、微博等都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相对自由地书写自己的想法,但是这种自由可能也会带来网络干预问题。网络心理干预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书写表达、情绪表达等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状态,但是由于这种网络表达的自由性,可能很难界定有效表达和无效表达,尤其是与心理健康无关的闲聊等。因此实施网络心理干预必须与病理性网络使用即网络成瘾区分开来,现有的研究一般把上网时间和网络活动主题作为区分健康上网和病理性上网行为的依据,每天/每周上网的时间远远超过正常网络使用时间,网络活动的主题不明确,尤其是主要以游戏、聊天等为主可能与病理性网络使用有一定关系。另外,网络干预可能与网络成瘾有关的同时,也可能减少大学生与家庭成员、周围同学、朋友的面对面交流,减少这些人际交往对于心理健康反而可能产生诸多不良的影响,如抑郁、焦虑和孤独等。因此,在网络干预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防止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控制这些因素对干预效果的影响。

2.信息渠道相对单一

计算机科学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同样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现有网络干预主要还是以文字和图像为载体,通过文本和图片对心理健康进行干预,心理咨询过程中的非语言信息,如:外表、语气、语速、表情等有利于咨询交互作用的重要信息可能就会忽略,但是这些非语言信息有时候甚至比语言信息能提供更多的学生信息。因此,相对面对面的传统心理咨询,信息渠道相对单一也可能是影响网络心理干预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非语言信息的缺失可能对心理咨询活动带来很多的不良影响,限制了心理干预的进行。

3.网络成瘾

中国互联网心理中心最近的调查表明中国互联网用户约为5.38亿,其中青少年网民占了近1/5。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逗留网络时间越长,心理健康问题越严重。因此,适度地使用网络对心理健康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但是过度地使用网络反而可能会诱发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情绪障碍、人际关系等。

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注意事项

(一)伦理性

网络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相对私人化的网络空间,但是心理干预的研究又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干预过程和效果的状况,因此研究的需要与隐私保护的权衡是网络心理干预研究中的重要伦理问题。相关的姓名、联系方式、兴趣爱好等各种个人信息的保护是网络研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专业性

网络心理干预不同于面对面的传统心理治疗,对于咨询师的资质要求相对比较具体和客观,网络心理干预对于干预者和预者都是相对未知的。因此网络心理干预过程中对于干预者的专业基础和技能的掌握状况也是网络干预效果的重要考虑因素。

三、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通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科技日新月异,大学生网民占了很大的规模。网络心理干预具有匿名性、开放性,不受时间、地点、场合的限制,同时也可以实现一对多、多对一、一对一的交流模式,因此网络干预可以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视角,我国一些教育心理学研究者也对此模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模式,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借鉴国内外网络心理干预的理论和方法,采用多种干预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干预。自助网络心理干预模板主要是通过心理知识、心理图片,以及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相关的心理专题为主。心理互助的网络干预模式主要以QQ群、微博等大学生常用的网络媒介为依托,通过朋辈辅导和老师指导为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后通过在线咨询、咨询预约和离线交流的网络心理咨询模板。

(一)网络自助式干预

近年来随着网络治疗(Web-based treatment)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者开始尝试通过网络媒介进行心理干预,很多研究通过网络的论坛、E-mail等平台进行抑郁状况、家庭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干预,结果表明这种基于网络的自助式干预对这些心理问题具有一定效果。

(二)认知行为治疗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很多网络心理干预都以认知行为治疗(CBT)为指导,通过E-mail、聊天等形式进行干预,通过实验组前后测的比较来衡量干预效果,对于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心理因素引起的生理症状具有一定的效果。国内部分研究者也通过网络认知行为疗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等进行干预也表明网络的认知行为治疗在改善心理健康问题方面有一定的效果。

(三)小组治疗

篇5

一、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主要优缺点分析

第一,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也是如此。从目前的网络发展形势来看,利大于弊。虽然网络信息量较大,足以满足小学英语教学的需求,但是不能过于依赖网络,而忽略教材信息和字典资源的使用。第二,在网络环境下,虽然信息量庞大,教学资源丰富,但是有些内容并不利于小学生学习英语知识,这会对他们的积极学习和健康成长产生一定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采用网络信息资源时,做好整理和筛选工作,汲取精华,去其糟粕。第三,网络环境下对小学英语教师的业务水平要求较高,他们不仅需要接受新理念、新知识,还应学习如何科学合理使用网络资源,以及如何操作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当然教师也不能使英语教学变成纯粹的多媒体教学。

二、网络环境下开展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听”的小学英语教学策略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初次系统性地学习英语知识,“听”是主要途径。而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语音材料,帮助学生“听”英语。小学英语教师为提升“听”的教学质量,可运用网络技术播放英语歌曲或诗歌,这是帮助小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可播放英语歌曲让学生跟唱,并为部分歌曲设计动作,让他们在唱歌的过程中学习英语。例如,在学习《Do you like pears》时,教师可将部分英语单词设计为歌曲,香蕉banana软又香,苹果apple红又甜,橘子orange酸又酸,桃子peach甜又鲜,芒果mango有营养,梨子pear水分多,并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让学生听单词发音。

(二)“说”的小学英语教学策略

英语是一门语言,具有交流的工具性作用,开口说英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表达方式,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小学生营造更多“说”英语的机会与条件。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由于受课堂时间与学生人数的限制,教师往往不能及时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效果,即使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检查,也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才能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如果教师灵活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运用网络学习资源,就能事半功倍。比如,小学英语教师在检查学生课文的朗读情况时,可让他们借助录音软件,将朗读内容录入电脑,然后发送给教师,突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同时,教师可将小学生分为多个小组,让组内成员互相倾听对方的英语录音,发现对方的不足与优势,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三)“读”的小学英语教学策略

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是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的关键环节,也是写作教学的基础。小学生阅读的英语材料主要是教材,适合他们课外阅读的书籍、报纸和杂志较少,所以,教师应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为他们拓展阅读途径与内容。网络信息资源十分丰富,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内容很多,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有动画、纯文本等多个形式,可以从不同方面调动他们的阅读热情与兴趣。比如,育英在线网站为小学生提供大量的英语阅读内容,包括对话、短文、礼仪小知识、小幽默等,这些阅读材料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同时,小学英语教师可采用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不同体裁与题材的阅读内容,提高他们的单词积累量,并培养其文化素养与阅读能力。

(四)“写”的小学英语教学策略

写作是对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与有机整合,由于小学生的词汇量与写作技巧有限,所以,写作一直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难点。对此,教师可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合理使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在有趣、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英语写作练习。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e-mail逐渐取代传统书信,其使用简单,可免费发送,而且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可借助e-mail开展写作教学,师生沟通时可使用e-mail。让小学生练习英语写作,学习采用英文写信。比如,在进行《A farewell party》教学时,教师可要求小学生在毕业之际,制作电子贺卡,打印送给同学。小学生在制作贺卡过程中,需写上英文祝福语,并采用信息技术和绘画等技巧;也可自由写作或创作,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借助网络环境的优势,转变教学理念,从小学生的学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从读、写、听、说等方面帮助他们学习与巩固英语知识,为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篇6

一、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

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经过了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师资力量与教学经验,在中职学生计算机专业技能培养上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在高校不断扩招,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得到持续提升的背景下,中职学校招生情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首先,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渐下降,学生学习基础较弱,学习能力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致使许多中职学生无法获取相应的职业技能,以致在校所学计算机知识能力不能满足工作岗位需求。其次,许多中职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热情不高,甚至存在严重的厌学心理,热衷于网络游戏、看小说等活动,在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学习活动时存在学习兴趣不高,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基于中职计算机教育这一现状,为了培养出优秀的中职技能型人才,中职计算机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信息化背景下的中职计算机教育改革途径

1.基于就业导向进行明确的目标制定

中职计算机专业就业可以分为办公文秘、平面设计、硬件维修等多个方向,不同方向学生的计算机教育重点不同。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当明确不同专业培养方向,制定明确的知识与技能架构,以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当前,计算机应用人才市场与供应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中职计算机教学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专业结构与培养方向进行适当调整,对课程实用性进行设置,强调计算机知识实用性,遵循够用原则,对理论性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基于就业导向进行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以帮助学生提升专业实际操作能力,增加学生就业能力。

2.建议良好的教学环境

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改革离不开良好的教学环境建设。当前,许多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教学设备落后,安装版本较低等问题,这种教学环境之下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掌握能力将不能很好地满足就业后工作岗位需求。要实现中职计算机教育改革,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要求,从硬环境与软环境两个方面努力为中职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环境。中职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了解学生就业企业或者岗位的计算机设备使用情况,或者深入到计算机设备企业,对先进设备的生产情况进行了解,基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备购买,优化计算机教学硬环境。同时,学生对教学环境的诉求要尽可能满足,此外还要不断完善校园网络体系,使网络教学得到普及。

3.创新教学方法

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信息化下的中职计算机教育改革要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就业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一些计算机专业如软件编程语言等,需要学生有较好的数学与英语基础,因此针对中职学生学习现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辟专门编程学习班。又如进行Photoshop、Flash等图像视频软件学习时,可以采用“专业基础+专业技能课+实践课”的教学结构开展。除此之外,还可运用自主——发现式学习,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知识,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的发现意识以及学习意识得到提高。通过小组教学方式,让学生开展学习讨论,相互配合,对学生团队意识进行提升。还有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内容特点,进行教学方法创新,使课堂教学过程更生动,课程教学模式更优化。

4.合理运用教学资源

传统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很难对知识点进行清晰的阐述,无法满足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需求。为了使教学资源变得更生动形象,改变传统教学的不足,教师可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教学资源更加直观与形象。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应用,将教学课件以及教学视频等资源上传至校园网络,通过对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与优化,帮助学生在课内与课后对学生资源进行及时的预习与复习,提升学习效率。此外,还可以在班级内建立网络学习小组,通过微信群等网络媒介帮助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使学生的学习问题得到及时的讨论与解决,并及时解决学生对所需信息的需求。

5.对评价体系进行完善

传统单一的笔试或者上机测试方式无法对中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进行科学评价,信息化背景下的中职计算机改革应当根据学生基础以及能力水平,从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首先,要将学生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日常学习情况,实训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完整记录,具体到知识掌握程度、完成任务时间以及小组配合情况等,给出相应评价分数并作为该科目最终成绩的一部分。其次,要改变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引入学生自评与同组学生互评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对自身的优缺点有更清晰的认知,并树立起明确的改进方向。此外,在评价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保持,可以树立进步奖,努力奖等,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与督促。

三、小结

总而言之,信息化背景下的中职计算机教育改革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帮助中职学生提升专业技能,顺利地走入社会参加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同时,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不断优化,为促使中职计算机教育更加科学高效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篇7

从整体角度分析,计算机在教育体系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两方面,其一是正面性,其二是反面性。计算机在教育体系中的应用为教育者提供了新的契机,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此外,计算机在教育体系中的应用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弊端,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主要理念,能够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教育契机,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创新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另外一个层面分析,在教育体系中计算机技术存在反面性,比如现阶段网络的发展衍生出了大量的虚假信息,正是由于网络中的信息量比较大,学生缺乏辨别信息的能力,无法有效选择正确的信息。

二、计算机教育应用的优化措施

(一)建立并有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传统教学相比,相对来说比较灵活和自由。教师在教学时应建立并有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可以自主安排时间来进行学习。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不仅可以传授计算机知识,还可以利用该平台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以实现教与学的高度统一。除此之外,网络教学平台还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全面、更丰富的学习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计算机学习做出有效地保障。

(二)丰富教学方式

教师在讲授计算机课程时不能仅仅采用填鸭式的讲授方式,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时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生能够在实训教学中践行的“上课、上班、上网”三结合的实岗、实训方式 ,开放的环境能使学生非常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还能将学到的知识灵活的应用到实践当中,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地激发出来。教学方式根据职业情景不断地优化,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断地升级,改变以往单纯“教”和“学”的关系,使一些统计的工具能够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得到应用。在处理统计问题的时候,要将一些常规的数据建立数据库,并及时更新,适时地增加新变量,实F数据的全面和真实。通过加强统计软件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统计的重要性,不断地优化统计的过程,只有对统计的4个阶段分析得到位,能够按照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作出判断的逻辑顺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统计工作顺利地开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形势的需要,满足社会的发展。

(三)完善项目评价与奖励机制

在项目的收尾阶段,针对项目的开展情况和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中肯的评价并指出其中的不足对于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并加深对本行业的理解是十分必要的。项目评价是一种注重学习过程而非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这就意味着教师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参与情况的评价,并进一步完善奖励机制,对其中一些表现突出和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项目评价可以分为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单个方面,组内评价是学习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进行相互评价,更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帮助学生及时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组间评价是一种“作品性评价”,各组之间相互展示本组合作学习的结果,供学生进行交流学习。最后一步进行的是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各组的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各组的活动开展情况给出一个总结性的评价,并保证评价的全面和客观。

三、计算机教育应用的实施

(一)在设计行业和制造行业当中,将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技术应用到其中,不仅有效的缓解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还进一步的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而所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制造设计主要是指服务于产品中总体设计、结构设计以及元素分析等各个环节当中,从而降低机械类、工程类等产品设计的难度,增强产品结构设计的质量,使其产品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良好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计算机管理教学

所谓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则是指一种在计算机教育领域中实际意义的新型教育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再将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科学技术相结合,从而使得人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直观的讲述,这样不但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灵活性,还让人们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掌握,进而提高知识教学的质量。其中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来对人们进行教学知识的传授,可以进一步的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不断的练习和复习,进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详细的了解。

(三)计算机技术与电力系统

电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其安全可靠运行不仅可以保障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营与供应,更是全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电力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对于电力安全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国家有关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先进的工具不断涌现,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力。电力建设在也越来越讲求高速度、高质量。但是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安全性是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最重要的部分。安全性既包括网络设施本身的安全,也包括信息的安全;既要防止外界有害信息的侵入和散布,又要保证自身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四、结语

计算机教学是以计算机网络平台,教师与学生借助于这个平台开展计算机教学活动。计算机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网络媒介向学生传达教学内容,使学生们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同时评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网络教学活动中起到的作用。计算机教学强调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信息技术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提升教育教学效率,所以有必要得到我们进一步应用研究。

篇8

一、媒介的选择

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眼球经济”,开始寻找吸引众人眼球的方式,哈药集团同样也意识到了需要寻找某种形式吸引众人的眼球,以此来深入挖掘品牌优势。对于大众传播媒介大体划分为: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而当年的哈药集团还是一个常年亏损、资产为负盈利的企业集团。对于资金周转有很大的困难,只能选择一个媒介进行集中宣传。由于当时网络媒介还非常落后虽然投入资金少,但是根本达不到宣传的目的,故排除;所以只能从报纸、电视和广播这三类媒介中选择。

报纸:无疑是最多、普及性最广和影响力最大的媒体。但是报纸广告却有:1.高认知卷入;2.注意度不;3.印刷难以完美,表现形式单一的缺点。

广播:只要拥有一台收音机,只要有信号的地方,随时随地都可以接受广播带来的信息。但是广播却很少被听众主动接受,听众一听到广告往往很快换台,转而收听其他节目。广播广告的时效极短,不能存留,很容易消失,因此,很难传达清楚广告的内容。这些缺陷已成为影响广播广告竞争力的致命要素。

电视:视听合一的传播,人们能够亲眼见到并亲耳听到它有着如下特点:1.直观性强;2.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3.瞬间传达,被动接受;4.费用昂贵;5.有较高的注意率;6.利于不断加深印象;7.利于激绪,增加购买信心和决心;8.容易产生抗拒情绪。

经过多方面优缺点的比较和自身企业状况的分析,电视广告无非是最好的选择,虽然花费会大一些,但对收益效果和知名度的提升来说却是最好的匹配选择。现在看来这个选择是最明智的。也就是这个选择让人们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知道了“哈药集团”这个企业名称。

二、投放广告时间的策略

(一)巧妙运用规律

哈药集团的广告策略的成功在于他们懂得投资大回报大,对于一个新兴的品牌想要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并了解自己的品牌就必须要会重复强调和不间断的提醒。传播学中的“三次七次”原则在“哈药”广告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且把这个原则进行了“变异”的升华。之前有一个“恒源祥”的羊毛衫品牌曾用受益于这个规律,但是相对于“哈药”集团这次的“借鉴”,大部分受众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是广告战争中重复的狂轰乱炸。

什么样的广告才是最好的、最有销售力的?专家看广告看美感、看艺术表现,老百姓看广告看透彻、看清晰,而哈药集团则看广告杀伤力有多强。有些企业的确有很含蓄的广告,画面很美,只是未必有效果。

(二)正确的播放时间选择

在广告播放时段的选择上,哈药集团瞄准重点收视时段的重点段位或重点观看位置,采用高密度、多频次的宣传手法,让更多的人观看到哈药集团所作的宣传,让更多的潜在消费人群了解到哈药集团制药所生产的产品。哈药集团为了可以让观众最短的时间知道“哈药”品牌,竟出乎意料的制造出了有名的“哈药现象”。

三、形象转变——公益广告

(《广告战略——广告人必读经典》)为了防止企业无限制地加大广告投入,国家税务总局发[2000]84号《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通知中,明文规定将企业每年的广告费用限制在销售额的2%,超过销售收入2%以上部分将不能据实扣除,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分摊结转。没过多久,为了保护人民健康,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明令规定2002年12月1日以后处方药不得在大众媒体上刊登广告,并坚决执行。再加

上当时的虚假医药广告的泛滥和盛行,对做广告最火爆的哈药集团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据统计,哈药“盖中盖”的广告在中央台停播后,公司每月流水比正常打广告月份少了8000万元。

对于哈药集团即使不出现国家政策的调整事件,受众和媒体也会要求哈药集团对“哈药现象”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由于时间的关系,无法对哈药集团制药六厂的企业形象做大规模的市场调查。但根据在2000年发生的“希望工程事件”和“巩俐被告案”,以及数以百计的负面报道的影响来评估,我们极不情愿地看到,企业在民众认知态度中有如下负面评价:粗暴鲁莽、自私唯我、受众反感。

来自受众的反应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哈药集团面临着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广告方向的调整。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就要顺应社会的趋势,这次的改变对哈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星广告已经被时代所抛弃,一味的重复单调的广告也会让受众噗之以鼻,而对于药类产品广告的出路又受着各类规定的限制,综上所述,哈药集团经过多方决定,只有公益广告才可以解决哈药集团现在的这种尴尬局面。这个决定不但可以让哈药集团在受众心中的地位得到充分的提升,可以让受众重新审视哈药的品牌。

(《品牌策划实务》)对于公益广告的理念却又是一个新的问题,怎么做公益广告,广告的核心主题又怎么去确立,成为了新的面对的问题。经过决定第一个公益广告主题定位感动。对于感动一定首先要做到让民众感动,但仅仅是感动还不够。一个时间跨度、主题跨度、媒体跨度都极大的公益运动,必须得让这种感动,形成一股力量。互不关联的广告创意理念及刻意讨巧的表现手法会将这场运动的整体推广效果和社会影响,切割成零星的情感碎片。  以哈药六厂为例,计划从2001年1月1日开始,在全国绝大多数省市级电视台全天候(包括黄金时间段)播出系列公益广告,每月一个主题版本,全年共12个主题,每天播量2-5分钟,公益广告费用约占全年广告费的一半,即公益广告和商业广告的比例约为1 :1,初步预算可能至少需要5亿资金。主题健康明朗,符合时展要求,尤其是与中国国情、民情吻合的主题,如亲情、爱心、爱国、民族精神,针对哈药六厂企业的特点制定的系列公益广告主题。创意要求冲击力强,能广泛引起百姓共鸣,感人至深,甚至催人泪下,时间长度为1分钟,包括45秒、30秒、15秒。将掀起中国广告史上史无前例的煽情运动。从“盖中盖”风波到公益广告,哈药人明白了广告不仅是解释产品,而是和人们沟通,如果想提高产品销售量可以用直销来解决,广告所做的是建立长期的品牌,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情感。麦当劳、迪士尼、可口可乐无不是建立值得信赖的品牌,再进一步提升为爱的品牌。以哈药集团三精制药为例,诸多品牌形象广告层出不穷,如“三精制药,健康中国”、“精益求精做人、精益求精做事、精益求精做药”、“产品求精、技术求精、服务求精”等企业形象广告语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些品牌广告推出,提升了哈药集团的品牌价值。

2008年四川发生强烈地震后,哈药集团抗震救灾的同时,推出系列公益广告。据相关统计表明,抗震救灾期间,公益广告投放排名第一的是哈药集团制药六厂,并提出“哈药集团,责无旁贷”的社会承诺,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极大地提高了哈药品牌形象,获得了良好的口碑。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哈药集团为社会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所捐助的资金累计已达2亿元以上。

2009年11月18日,中央电视台2010年黄金资源广告招标大会在梅地亚中心如约召开。哈药集团制药六厂斥巨资成功中标多个单元的“新闻联播后标板”广告。作为医药行业的领军企业,哈药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也说明医药随着行业整体形势的回暖,企业从轰炸式的媒体投放方式逐渐过渡到追求高品质的理性转变。哈药集团制药六厂此次华丽转身,让业界对于“哈药”品牌的未来,充满期待。

对于哈药集团广告的成功要素的分析,我们也等于把电视广告的历程进行了分析和判断。电视广告怎样提高企业的收益和在受众心中的地位,通过对哈药集团成功的电视广告的分析可以总结为:1.正确的选择传播媒介。2.要有正确的广告计划策略。3.要随着企业和社会变化而变化的宣传方向。这三个要素引领着哈药集团的电视广告走向成功。每一个品牌广告的成功都有着其背后决定成功的要素。找到了要素的存在并积极利用再

根据每个企业的状况并做出适当合理的调整,每个企业都可以做出符合自己的成功的电视广告。

参考文献:

篇9

一个学校的期刊管理工作质量的高低对该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陆续出现了读者需求多样化、期刊服务手段网络化等特点,也给当前期刊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在信息网络环境下如何做好高校图书馆的期刊管理工作,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教育保障与科研的信息工作,是值得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人员思考的一个问题。

1 当下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的特点

1.1 期刊种类繁多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中的数据可以了解到,2014年国内的期刊出版种类已经达到了9 966种。规模较大的高校每年期刊的保持数在1 000多种,规模较小的高校每年期刊的保持数也有500多种。期刊的类型与总数量的增多,对高校图书馆的期刊管理各环节形成了新的挑战。

1.2 期刊趋于数字化与虚M化

随着科学技术在期刊领域的拓延,计算机、通信领域和信息数字化及虚拟存储技术的共同发展催化了电子期刊。电子期刊具有信息传播快捷、检索功能强大、节省馆藏空间等优势[1],这些优势将人们传统的资源获取观念打破了,与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更为贴近,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代高校学生对信息获取、传递的现代化需求。

1.3 纸质期刊与电子期刊并存

目前整体而言,高校图书馆的期刊在管理中除纸质期刊以外,另一种电子期刊也呈现出巨大价值。电子期刊是纸质期刊的数字化、电子化,与传统纸质期刊相比,电子期刊具有方便的数据存储、丰富的检索手段、便捷的传播途径等使用新特质。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之间是并存互补而非对立分化的关系,各有不能替代的优缺点,应注重优化两种期刊资源的结合式管理。

2 改善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路

2.1 加快期刊管理工作信息化进程

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集合了期刊各项业务活动,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的漏洞,比如制度不健全、管理不集中等情况。高校期刊在管理体制上存在有相对统一与相对分散的差别管理模式。图书馆期刊业务工作与其他部门需具有期刊收藏规范、管理高度协调的统一性,迫切要求实现集中管理模式,推进期刊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因此,高校应充分把握现代网络化的有利条件,建立起一个与高校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高校期刊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期刊的全文数据检索与存储系统,形成以广大师生使用数据为核心参考并集信息资源建设、提供、咨询于一体的管理模式,逐步有序地减少信息传递的流程步骤,以加快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

2.2 科学采购高校的馆藏期刊资源

首先,供需合理一致。当前各高校都有独具特色的龙头学科与专业,而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化知识宝库与传播地,也需要与各校的特色相符合。具体而言,图书馆期刊采购人员应与学校各院系各部门广泛而积极地做好期刊征订要求,召开公开的采购会议或进行个别访谈进行期刊目录意见的征求。征求意见应通过校园网以及其他网络媒介途径广泛传播,实时、全面、系统地汲取全校师生的宝贵建议。利用课余时间向科研、教学成果丰富的教职员工征求期刊采购的专业补充意见。由各院系的师生读者共同参评当年图书馆征订刊物的满意度,以详细的反馈和具体意见完善采购期刊的工作,及时地进行刊物后续的增订、改订,从而确保做到期刊管理的连续性、合理性和一致性。其次,要避免期刊重复浪费。加大对各种所需期刊的指向性与核心内容的熟悉度,图书馆与其他各部门加强沟通,避免重复订阅或极多订阅同一个方向、内容相似的期刊。此外,从学校的发展状况出发,应兼顾其他利于高校师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期刊,对于非校内专业课程相关期刊和课外趣味性期刊,可“根据期刊的性质、读者对象以及本校经费实力来综合确定订购的品种类型及其相互比例[2]”,适当进行其他类型期刊的订阅以丰富馆内期刊种类。

2.3 优化服务以提升期刊管理的质量

期刊管理是高校图书馆众多工作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图书馆整体的服务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高校期刊工作以收藏为主,是为读者造访查询资源的被动式服务,这种管理方式有着单一性的服务弊端。高校图书馆应主动开展多样化创新服务,就新时期读者借阅的新需求进行综合评估,从流通、咨询、工作态度等环节着手,以最大限度地契合读者的借阅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借阅服务,在流通借阅工作中要规范各学科教学、科研工作所需的学术性、技术性及资料性期刊的借阅过程,对于各类流通的期刊资料应避免漏订、拖期借还情况的出现,以健全高质量的期刊服务管理体系。同时,在服务过程中要适当采取措施,妥当配置开架借阅、延长图书馆面向读者的开放时间、合理布局馆藏资源空间架构、开展期刊导引课程。以上措施可促进读者与期刊资源的互动,提高期刊文献的利用率。馆员应及时将期刊按期限下架,保证期刊架上存有及时更新的期刊,确保读者能够最方便地阅览到最新期刊。在借阅过程中,面对读者没有按原位归还期刊而导致期刊再查询困难的情况,馆员应经常整理期刊架并进行清洁,使期刊的陈列干净有序,为读者提供舒适和谐的借阅环境。此外,馆员可结合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平台向读者推荐特色期刊导读内容,节省读者的资源查询时间,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期刊整体的查阅与利用效率。

2.4 合理健全高校的期刊保障体系

高校图书馆的期刊体系应立足且不局限于核心期刊。从学校的办学方向、专业的设置、科研课题的定向等情况来确定图书馆的核心期刊,确保核心期刊收藏、流通的完整连续的管理价值,以突出图书馆期刊存储与使用的特色。同时兼顾一些能启发思维、开拓视野具有启迪性、现实性、实用性与娱乐性的一般期刊,确保期刊载体形式的多样化。电子期刊以其庞大的资源量、快速的更新频率、直观可读性强、迅捷的资源共享等要素而愈加受到使用者的热爱。就高校图书馆期刊体系而言,纸质期刊与电子期刊“二者在图书馆中将作为,互相补充的关系存在[3]”。对于核心期刊,以适当比例调整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在图书馆中的资源分布尤为重要,核心期刊视需要不断及时调整和分配在馆的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对于其他学术研究所需的更新周期频率相对快的非核心类期刊,可适当以电子版期刊为主。

3 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期刊部门必须结合高校长远发展做好期刊管理工作,打破以往传统图书馆期刊分散的管理模式,加快期刊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高馆藏期刊资源的利用率,合理地健全期刊保障体系,优化期刊管理综合质量,以开拓创新的思维促进期刊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伟.“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的反思[J].图书馆杂志,2016(5):45.

篇10

1、引言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又称协作学习、共同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之一(王坦,2002:68-71)。合作学习就其本身而言有丰富的研究基础。Roseth等(2008:223-246)总结了合作学习比独立学习使学生“将更倾向于取得成功;将更倾向于建立更积极的生生关系;将以更高层次的成绩和更积极的伙伴关系相联系。”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性活动,强调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依赖和合作性互动,其具体教学策略包括四个方面:(1)选定课题,确定学习的内容和任务;(2)合理划分学习小组,明确组员责任,通常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即每个小组的整体成员特质构成相差不大,但小组内各成员之间应该具有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合作小组以4到5名学生为宜;(3)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类型的合作性学习活动,如:拼图式活动(jigsaw activity)、角色扮演(role play)、话题讨论(topic discussion)、戏剧表演(play performance)、调查研究(investigation research)等,小组成员面对面靠拢在一起,根据分工首先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然后与小组其他成员交流各自的学习结果,最后整合学习成果;(4)提交学习结果、给予成绩评价。每个小组要把本组的学习结果呈现给全班。因此,合作学习是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学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蔡慧萍,2005)。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网络成为大学生们学习外语的重要手段。教育部2007年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教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这一新的教学手段与合作学习方法相结合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目前对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传统课堂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或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少有结合这两种方式的应用性研究。如何充分发挥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势,如何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方便、灵活的交流途径,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合作学习策略运用于网络和传统课堂学习中,以期将网络和课堂学习相结合,从而提高学习者在两种学习模式中的学习质量与效率。

2、网络环境下与传统课堂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合作学习

2.1 两种环境下合作学习的特点

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形式,以网络为工具,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合作互助的学习模式(李星亮,2007:233-235)。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能够消除时空限制、为学习者提供了便利、为结构化的在线讨论提供了足够的批判性思考时间和对发表意见的精细加工(William et al.,2005),有利于分析、推理、评价、反思、知识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和对讨论问题的深层次理解,参与的形式更为民主化,即便是那些不善表达的学生,也易于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归樱,2006:8-12)。同时,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还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广域性和交互性。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能随时随地进入虚拟课堂学习,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信息技术展开,学生可以在网上随意浏览、下载和上传资料,提高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网络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可以使用言语和文字的形式提高语言的可理解性,以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当小组成员在线讨论话题时,他们各自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通过使用录音使听者重复听到信息,这种重复性是语言学习从短期理解到长期获得的必要条件,小组成员通过视频和录音可以得到重复练习的机会。

传统课堂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课堂里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或者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小组活动。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应承担具体任务,并对自己的任务负责,通过合作最终完成共同的目标(马洪亮,2003:16~19)。在传统课堂合作学习中,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能够通过肢体动作、表情等形式使言语表达更准确、更生动,使同伴快速理解自己的信息。小组成员在长期的合作中能得到情感的提高,从而共同进步。

2.2、两种环境下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网络环境存在特殊性,其交互的直接性和社会存在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过于依赖网络媒介。同时,师生、生生通过文字或者音频形式交流,这些手段不能像面对面交流那样感受到情感,较显生硬,使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缺乏感情而有距离感。此外,若没有即时沟通和鼓励,学生们容易困惑迷茫,一旦在结构复杂的网络课程中迷失方向,学生更易有孤独感(叶海智、王富强,2008:25-27)。在课堂环境下的合作学习,虽然当面的情感交流和即时交流是可以实现的,但也存在交流的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学生只能就准备好的材料进行交流,无法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获得新材料等问题。所以网络环境下与传统课堂环境下的英语合作学习各自存在一些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将两者相结合,发挥两者的优势,克服它们的缺点,从而建立一个新的学习模型。

3、基于网络环境与课堂环境的大学英语合作学习模型设计

3.1 构建混合环境合作学习的模型基础

基于网络环境与课堂环境的合作学习模型是依据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和Swain的语言输出假说理论而设计。

Krashen(1985)认为在语言的习得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冯淳林,2010:99-100)。这些语言输入应该为学习者所理解或者适合学习者的水平,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应该稍高于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学习者可以通过上下文的线索,通过运用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对语言材料进行理解。

对于Krashen提出的可理解输入假说理论,Swain(1985:235-253)认为可理解输出的作用是提供检测真实语言交流的机会以及在上下文中的检索,是二语习得的必要条件。Swain(1995:125-144)之后提出输出似说(Output Hypothesis),认为语言输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也有着显著作用,要给予学生在课堂中足够的机会去练习使用所学语言。她认为理解语言输入只是语言学习的一部分,除此以外,学习者还必须有机会使用所学语言,也就是进行语言输出活动。

3.2 模型构建

结合上述理论和学生学习实际过程笔者尝试构建了混合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合作学习模型(如图1所示)。它由两个平台构成,每个平台由四个系统组成。两个平台相互独立但又紧密联系,既有分工,又有共同任务。下面就每个模块进行简单介绍。

模块一:分组与主题。根据分组原则,教师在开展任务前对学生进行分组,简单介绍合作学习的目的和学习内容,以使学生大致了解即将讨论的内容;在设置讨论问题时要结合实际任务,合理搭配低阶问题与高阶问题,以便学生深入展开对问题的讨论。低阶任务包括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如:词汇、语法等,主要在教室课堂平台进行;高阶任务主要涉及知识迁移,各种能力及知识创新等,主要在计算机网络平台进行。

模块二:计算机网络平台。此平台主要支持四个系统数据,即网络资源系统、网络监控系统、网络评估系统和网络互动系统。网络资源系统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设计制作专门的大学英语学习网站、网络课程以及其他学习资源等。这些信息和资源为学生提供语言输入,为他们的网络讨论输出做准备。网络监控系统分为教学系统和管理系统:教学系统由教师在对课程和学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结构式网络课程设计来实现,相关课程内容分成许多个学习模块,每个模块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考试和疑难问题解答等,系统以模块为单位来控制学习者的学习步调。管理系统是由教师对学生分组合作的相关信息进行管理,跟踪各小组的合作进程,对合作学习进行检查并及时进行必要的指导。网络互动系统包括教学论坛、聊天室、网络视频、QQ、留言板、网络社区等,为师生提供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互动沟通,这是一个完全输出的过程。网络评估系统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估机制,从认知能力、情感体验、学习技能j方面进行评价。学生依赖这个平台,对教师提出的高阶任务进行小组讨论和组间讨论,最后形成小组智慧。依据前面所掌握的知识和资源,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输出信息和知识。

模块三:教室课堂平台。此平台也是由四个系统组成,即课堂资源、课堂评估、课堂监控和课堂互动。课堂资源主要是指学生使用的教材、教师参考书以及其他课外资料;课堂评估采用教师评价、自评和生生互评的方式进行;课堂监控凭借教师对各个小组活动的现场监督,对小组完成的任务情况事后监督以及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约束;课堂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学生根据掌握的课堂资源输出信息。在这个平台里,各个小组对教师提出的低阶任务进行协商、讨论,最后形成小组智慧。

模块四:成果展示。在计算机网络平台和教室课堂平台形成的小组智慧可以在教室或者网络中进行展示。通过所有小组的讨论、评议从而形成班级集体智慧,完成知识输出。

4、实验方法与说明

4.1 实验对象

通过整群抽样方法,本研究选取某理工类大学10级的4个班共163名学生作为被试对象。四个班被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A班40人为实验班,B班39人,c班41人,D班43人为对照班。各班级学生在性别、学生城乡比例、学业成绩、任课教师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4.2 实验内容与过程

四个班级使用相同教材,即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新时代交互英语(全新版)》第3册,完成相同的教学任务,即教材中7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达到相同的教学目标。A班采用网络环境与课堂环境相结合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而B,c,D三个对照班分别运用网络环境下合作教学方法,传统课堂环境下合作教学方法和传统语法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中,先通过前测确定初始状态,然后分别按照既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最后进行后测和数据处理,得出实验结论。

4.3 实验效果测试与结果分析

4.3.1 测量工具

测试使用人际关系、自信心和学习兴趣3份调查问卷以及2份语言技能测试卷。语言技能测试采用2012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作为前测试题;采用2012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作为后测试题。人际关系、自信心和学习兴趣3份调查问卷分前测和后测,为同一问卷。人际关系问卷和自信心各包括20条,学习兴趣问卷15条,每条有四种选择,每个选择分别代表3、2、1、0不同的分数,3代表“非常符合”,2代表“基本符合”,1代表“难以判断”,O代表“非常不符”。

4.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对学生的前后两个阶段的情况进行统计,所得全部数据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的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显示,实验班与对照班在人际关系、自信心、学习兴趣和技能前测的结果在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5)。这说明,四个班级在实验之前,以上四个方面的初始条件是相同的,因此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具有可对比性。

表2显示,实验班与对照班在人际关系、自信心、学习兴趣和技能方面后测得分上有显著差异(P

4.4 实验结果

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网络与课堂混合环境下的合作学习互为补充,有益于学生的进步。主要包括:

(1)有利于克服学生的孤独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及人际交往能力。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借助网络相互交流,尽管学生之间可以通过视频、文字、音频的形式进行交流,但依然缺乏面对面交流的直接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同时,课堂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因为较难便利和快捷地查找资料,导致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缺乏深度和广度,因此只有把两个学习环境结合起来才能克服以上不足。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开展合作学习,查找资料,使讨论的问题具有深度和广度,之后在课堂环境下根据所准备的内容展开合作学习,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生之间相互支持与鼓励,其人际关系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之间的陌生感自然消失,进而能充满信心地对问题发表看法。

(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全面提高语言水平。语言的习得受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和语境等一些关键因素的影响。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查询所需信息,这有利于语言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在网络情境下,学生通过视频、音频、QQ等方式实现即时交流,这些交流方式是可存储的,具有可重复性。同样,为了使同伴之间能够理解自己的意图,他们会选择最具可理解性的方式,这将对学生的语言习得产生正向效果。同时,为了使交流更加生动和富于情感,还需结合课堂环境开展的合作教学,面对面的交流可加深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学习者能够反观自己对问题理解的欠缺,比较各自观点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