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植物保护策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0 引言
当前形势下的植物保护工作,不仅关系到食品质量和粮食的生产安全问题,而且还关涉到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做好植物保护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应该采取恰当的策略,始终坚持预防与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全力推进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1目前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面临的新问题
1.1异常气候条件导致病虫害发生规律更加复杂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世界的改造也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自然界带给我们的惩罚,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污染严重、臭氧层空洞等等这些,不仅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而且给我们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这些极端气候的频发以及化肥和害虫剂的应用,从而使害虫的身体结构与组织出现变异,与此同时,病虫害的种类与发生规律都发生巨大的改变,多种多样的植物病虫害频发。
1.2耕地资源减少给粮食增产带来了压力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为了解决住房问题,加之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从而使得我国房地产行业得到快速发展,这导致我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尽管大量推广选用优质品种、先进的种植技术等,确保粮食产量,但是,却增加了农作物发生病虫害的频率,加大农作物的防控难度。
1.3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在“豇豆问题”出现之后,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也为人类敲响了食品安全警钟。除此之外,世界各个国家提高对进口农产品指标的要求,所以,当前世界农产品进出口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由此看来,我们必须要大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才可以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步。
1.4农业生产与农民就业形式要求彻底改变植保服务的方式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使得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最初的分散方式变为规模化经营方式,这样一来,使得我国农业生产趋于规范化生产。现如今,我国农村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大多数年轻人都进城打工,然而,剩下的主要为生产能力非常弱的成员来管理农业生产,但是,这些人接受新事物能力偏差,,再加上对植保防控技术认识存在不足,从而严重阻碍了植物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
2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发展策略
2.1大力推进低碳农业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低碳农业,而此种农业指的是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作为其发展目标,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调整农业结构、认真做好防治病虫害工作等为核心,从而大大改变农业生产与生活方式,最终使我国农业达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的目的。换言之,低碳农业成为由传统的粗放型农业向精细化农业转变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实践过程中,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大量培育符合低碳农业生产的优质品种,由基础开始做起。其次,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进行保护性的耕作。其中,保护性耕作指的是具有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快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的作用。再次,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确保农业快速、持续的发展。适当调整我国农业的产业结构,充分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确保生态系统不被破坏,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2.2实施大规模种植
目前我国主要是以户为单位进行农业土地的分配,每家每户都是单独进行种植工作,技术单一,种植方式种植集中度较低,难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机械化。另外,由于农村大部分家庭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家里的几亩薄田,导致耕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将这些土地进行集中管理、大规模种植,
2.3绿色植保技术
绿色植保技术指的是对生态环境一作物没有任何副作用,并且满足绿色食品生产需求的一种防治病虫害的新技术。但是,在实践过程,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禁止使用那些含有高剧毒的农药,而是要积极推广使用不破坏环境、高效、低毒的农药;第二,应该回归到大自然中,建设多样性的农田,换言之要建造一个品种、种植与景观多样性的农田。
2.4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
在病虫害防控过程中,我国传统防治对策主要以化学农药为核心,这样一来,能够有效控制某个单一有害生物,但是,此种防治对策,又会杀死有害生物体的天敌,污染环境,此外,还会使病虫害抗药性增强,进而招引更多有害生物的繁殖,这直接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安全、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等工作。
2.5强植物保护方面的科研工作
首先,进行测报防治。在植物保护工作中,应该结合病虫害发作的规律,另外,还要结合天气、土壤、植物生长情况等来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只有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才可以更好的掌握植物保护趋势,进而对其进行科学的预测;第二,实行档案管理。构建植物保护方面的技术以及信息档案,总结归纳常见病虫害病例,以便在后续工作中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加强实验室建设。对常见病害虫进行实验研究,以便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理方法;第四,实行市县乡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的网络构建。
3结论
植物保护工作是一个相对复杂并且长期性的工作,我们要着实做好这一项基础而艰巨的工作。我们要坚持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提高植保成果的利用率,并树立起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加大力度发展绿色植保技术,切实加快由粗放型农业向精细化农业的转变,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园林植物以其美化、绿化、净化环境等功能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园林植物常因病虫害、日灼、冻害等损伤致使园林无法发挥其功能,因此,我们应深入调查园林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制定相应的策略,保证园林植物充分发挥其功能。
1 园林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1.1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宣传力度
领导对园林植物保护重视程度不足,是导致园林植物保护工作存在问题的关键因素。一旦领导没有对园林植物保护给与足够的重视,就会出现植保资金不足、设备陈旧等问题。此外,对植物保护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大,广大市民没有主人翁意识,无法形成社会来共同解决园林植物的保护问题。
1.2 缺乏统一管理
目前,我国的园林绿化管养工作大部分都采用全承包管理形式。各承包公司独立进行绿地的维护管养工作,造成园林植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无法在防治方法、防治适期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从而影响园林植物保护的整体效果。
1.3 缺乏相应的检疫机构
目前,我国园林系统普遍缺乏相应的检疫机构,植物检疫意识淡薄。一些园林绿化公司在苗木调运过程中,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造成苗木在运输过程中进行了病虫害的传播。
1.4 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园林植保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是我国园林植物保护工作的一大关键性问题。在日常管养中,不知道如何通过养护、栽培等方法进行植物病虫害的防止,同时也未对病虫害的发生时间和规律进行记录、分析,而只是在看到病虫害时盲目的进行用药。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违背了进行环境绿化的初衷。此外,园林植保工作人员大都是聘用的临时工,流动性大,造成了管理和培训的困难。因此,许多植保人员仅仅是凭借个人经验进行植保工作,造成了园林植保工作成效较低。
1.5 设计园林时缺乏园林植物保护的整体意识
在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植物品种单一,群落结构简单,过于追求“洋”树种,是病虫害猖獗的主要原因。一些园林设计人员由于缺乏园林植物保护的相关知识,将不宜栽植在一起的植物放在一起,人为引发病虫害的发生。
此外,对外来物种认识不够、植保工具落后、农药使用技术落后、农药选择不当等都是目前园林植物保护普遍存在的问题。
2 应对园林植物保护存在问题的具体措施
2.1 强化政府职能,改变“重载轻管”的落后观念
对于园林植物保护工作,政府应加大管养投资力度,彻底贯彻专项专管责任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归属,同时还要加强各部门间的协同合作。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统一防治适期、防治方法、外来物种管理、检疫标准等内容,建立健全病虫害防治保护机制和突发应急机制,有效控制病虫害的扩散,降低经济损失。此外,应定期组织植保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病虫害检测信息和防治方法。
2.2 改进更新基础设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病虫害的防治能力,就必须提高植保机械的装备水平,更新施药机械,提高农药的使用率,有效降低残留污染。园林植保单位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和防治对象选择合理的施药方案,并大力推广静电喷雾、农药回收等先进技术,提高病虫害防治能力。
2.3 从整体着眼,合理配置植物
园林设计时,设计人员应从整体着眼,从尊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出发,进行植物原生态群落的模拟实验,合理配置花、乔、灌、草,避免转主寄生植物近地设计,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在树种的选择上应以植被区系分布为主,以乡土树种为重点,选择抗性强、养护管理方便、适应城市环境的树种。
2.4 因地制宜,综合防治
对于园林植物的保护,应始终以“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以相关检疫法规为防治保障,不断提高园林植保水平。①改进栽培技术:根据植物的不同特点,处理好温度、湿度、水、肥等关系,通过认真的养护,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能力;②采用物理因素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如诱杀法、捕杀法、温度处理以及超声波等的应用;③加强生物防治方法的研究:认真研究当地园林病虫害及其天敌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并逐渐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该方法不但科学有效,也不污染环境,应进行大力推广;④化学防治:当园林植物大面积发生病虫害时,化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治理方法。我们应积极研发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和科学的施药方式,逐步解决化学防治的局限性。
3 结束语
总之,我们应加强对园林植物保护工作的研究,找到问题所在,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解决好园林植物保护问题,使园林植物充分发挥其美化、绿化、净化环境等功能。
参考文献:
[1]考扬忠等.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广东园林,2008(3).
[2]王方斌.园林职务保护新理念和技术措施[J].技术与市场,2011(3).
[3]周仁.小议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9).
[4]赵越,朱冠华.浅谈植物保护在园林设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
Garden Plant Protection Problems and Coping Strategies
篇3
1造成耕地污染的主要原因
1.1工业化污染
工业园区排出的废水、废气、废渣,往往没有经过很好的处理或者处理不彻底就排往河流,或堆放在周边地区,对周围的耕地造成直接或间接污染。
1.2垃圾污染
在农村,许多农民还没养成环保的意识,将生活垃圾乱堆乱扔,有许多农民把生活垃圾直接倒入河流,或堆放溪边、田边、路旁。尤其是购物用过的塑料袋、废异的电池等,路上扔的、田间地头埋的随处可见。
1.3农药污染
为对付一些顽固的病虫害,或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一些农民偷偷使用一些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的农药,不合理地使用农药也破坏了土壤的质量。
1.4化肥污染
为追求高产,减少劳动力,农民长期大量使用化肥,从而造成土壤板结、硬化、肥力下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化肥平均用量达434.3kg/hm2,是国际化肥安全上限的1.93倍,但利用率仅为40%左右,其余60%给了土壤和地下水。
1.5有机肥造成的污染
这主要是在一些养殖业发达的地区,尤其是以养殖鸡鸭为主的养殖专业村、专业组、专业户,这些地方由于政府管理不够完善,养殖数量又过分庞大,任由畜禽粪便排放,从而造成对耕地的污染。
1.6使用农膜造成对耕地的污染
目前使用的地膜不易降解,许多农膜没有回收,直接弃于土壤中。据调查,目前我国约50万吨农膜残留在土壤中,这些农膜在15~20cm土壤层形成不易透水、透气很差的难耕作层。因此,农膜的使用也直接对农田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1.7污水灌溉对耕地造成的污染
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 000万公顷,而污水灌溉污染的耕地就有216.67万公顷。利用工业园区排出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彻底的污水灌溉耕地,或利用生活区的污水灌溉耕地造成对农田的直接污染。
2防止耕地污染,加强耕地保护的有效措施
2.1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政府应该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宣传保护耕地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让我们每个人都来保护耕地,不乱扔垃圾,不做对耕地土壤有害的事,尽快实施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的“三清”工程。
2.2利用行政措施,控制耕地污染
国家环保等相关部门应该对土壤污染状况进行调查,采取行政措施,对造成土壤污染的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检查和依法整治,严厉禁止工业“废水、废气、废渣”进入耕地污染农田。
2.3防止污染企业转移
原先在城市污染严重的企业,纷纷转向农村,落户农村的工业园区,生产排出的废气、废水、废渣,对周围的农田造成直接的污染。农村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保护必须是农村工业园区建设的首要指标。
2.4积极研制开发,生产低成本、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易降解地膜
除了要积极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外,我们要尽早开发,研制出低毒、低残留、低成本的农药和易降解地膜,尽量减少农药和地膜对农田的污染。
2.5开发有机复合型肥料
利用城市垃圾、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加工处理,生产出有机、无机复合型新型肥料,变害为利,减少有害物质对农田的污染。
2.6秸秆综合利用
秸秆还田仅能利用1/3的秸秆,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研究,把秸秆充分利用起来。
2.7做好垃圾管理
篇4
现阶段变压器保护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正确鉴别励磁涌流和内部短路故障,二是正 确区别内部故障和区外故障。由于励磁涌流的复杂性,在变压器空投或变压器区外故障切除时,以及由于CT饱和、无功补偿用的并联电容或者高压电缆分布电容的存在,变压器在内部故障时也存在很大的励磁涌流。目前电流型保护在识别励磁涌流并可靠闭锁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由于定值设定、制动模式选择上的差异造成多次保护误动。本文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变电所两起励磁涌流造成的保护误动,以及不同厂家在变压器保护方面如何有效闭锁合闸涌流引起的保护动作,减少涌流误动。
某年3月29日04时33分42秒,电力调度在恢复送电时35kV GIS 322断路器零序保护跳闸,并联跳324断路器。现场收集了故障信息。
1)SCADA车站级监控系统PC机报文:
04:33:42:370322馈线零序过流保护动作。04:33:42:375324馈线柜另一组来的联跳。
04:33:42:380322馈线柜故障总信号动作。04:33:42:485322馈线柜另一组来的联跳。
2)322馈线柜保护装置报警:零序保护动作灯亮;Alarm 指示灯亮;Alarm 指示灯亮;对侧35kV断路器联跳本侧灯亮。
3)324馈线柜保护装置报警:Alarm 指示灯亮;对侧35kV断路器联跳本侧灯亮。
整流机组额定容量为3450kW。检查H24柜接线及322断路器Ref 542本体进行常规检查;检查H24柜到RT1#、RT1#至整流器的电缆及RT1本体进行外观检查;检查1#整流器进行相关外观检查;检查整流变温控器等均未发现异常。
零序保护的电流电压波形趋势明显不同,图6是典型的单相接地故障波,有以下特征:故障相电压明显降低不足原值的10%,明显高于其它相电流, 同样零序电流明显升高,而零序电流和故障相电流幅值相角趋势基本一致。而励磁涌流具有以下特点:
1)涌流含有数值很大的高次谐波分量(主要是二次和三次谐波),因此励磁涌流的变化曲线为尖顶波。
2)励磁涌流的衰减常数与铁芯的饱和程度有关。饱和越深,电抗越小,衰减越快。因此,在开始瞬间衰减很快,以后逐渐减慢,经0.5 ~1s后其值不超过( 0. 2 5~ 0. 5) IN。
3)励磁涌流的数值很大,最大可达额定电流的8~ 10倍。
4)波形完全偏离时间轴的一侧, 并且出现间断角。涌流越大, 间断角越小。
综上分析,本次合闸送电发生零序保护动作跳闸出口为保护误动,并不存在真正的故障,是典型的变压器励磁涌流引起保护误动。
2 减少涌流误动的措施
针对变压器励磁涌流的判别,各界均有许多方法,如电流波形特征识别法、等值电路参数法、变压器回路法、磁通特性识别法、功率差动法等等。其中基于波形特征识别法的二次谐波制动原理在实际的工程中广泛应用。
2.1 二次谐波制动原理
目前主流保护如ABB、南瑞、GE保护等在二次谐波制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动原理都卓有成效。如ABB 2008版的继电保护装置Ref542plus的测量模式为涌流谐波保护功能评估二次谐波与基频电流之间的比值。所示:
保护功能将保持在启动状态,直到对于至少有一相,上述条件(不包括稳定状态)为真为止。
图6. 检测涌流过程的电流-时间特性曲线
在60毫秒窗口内检测到涌流,后检测到涌流结束条件且在保护闭锁时间截止前释放闭锁
2.2 合理设置保护定值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各车站35kV动力变压器及整流变压器馈线保护装置电流速断保护的动作电流应躲开空载投入变压器时的励磁涌流,一般动作电流应大于变压器额定电流的5~8倍。以容量为4000kVA的整流变压器为例:整定值Iset = 8IN = 8*66 = 528A。
2.3 合理设计变压器内部结构
励磁涌流的大小及其不良影响都与变压器的内部结构紧密相关,因此厂家在制造变压器时,除了满足其他技术经济指标之外,应在变压器内部结构适当采取降低励磁涌流及其不良影响的措施。主要方面如下:
1)使用剩磁较小的铁芯材料及铁芯制造工艺;2)适当降低铁芯磁通密度的工作点或加大铁芯面积;
3)铁芯夹紧力考虑励磁涌流冲击的足够裕度;4)加大绕组匝间及对地的绝缘强度等。
2.4 工程设计
1)在各侧配置参数匹配及特性较好的避雷器保护变压器的主绝缘;
2)配置性能较好断路器,防止断开励磁涌流时断口电弧重燃,造成多次过电压冲击,容量
大的变压器高压侧考虑配置带预合过渡电阻的断路器,抑制励磁涌流的幅值;
3)配置有较好励磁涌流闭锁性能的变压器保护;4)变压器各侧使用励磁特性较好的CT。
篇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7-0072-05
1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况
我国非遗保护面临后继乏人、生境破坏两大问题。国外以政策扶持、法律保障、教育普及、经济扶助为手段,为非遗保护提供良好生存环境、发展空间及生源队伍,经验值得借鉴,并已获成效。但我国不同于国外,城镇化正已亘古未有的速度飞速发展,非遗生境遭受巨大威胁,挖掘并建立非遗保护与保护规划的联系,并指导后者的制定与实施,刻不容缓且意义重大,也是研究空白所在。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规划模式
笔者从研究非遗保护特点出发,结合保护规划一般制定流程,探索并尝试加强二者的天然联系,将其规划模式分为解读、加载、保护、弘扬、体验五大步骤,谨以海口石山镇荣堂古村为例。(图1)。
2.1保护规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解读
解读,即按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标准,对荣堂非遗进行分类归整,落实到保护规划层面,再对古村物质构成要素可能涉及到的非遗及其文化进行一般性归纳,拟定出非遗规划解读的一般流程,旨在主动、全面、完整的将非遗及其精神挖掘出来(表1)。
1)解读非物质文化及其遗产。将其分为自然地质景观、山水文化标志、地方民族特色三大解读层面。解读自然地质景观,在于不同地域景观是孕育不同本地习俗的根源;而山水文化格局往往能体现当地人的自然审美情趣;地方民族特色更是能直接反映当地独有的民风民俗。逆转保护视角,此为宏观层面的文化背景铺垫。
2)解读城镇规划布局及其相关物质要素。最能直观体现非遗特色的环节,落在村镇布局选址、传统建构筑物、传统工具三个解读层面之上。布局选址,往往暗含风水理念;传统建构筑物是人们营造技巧和审美倾向的浓缩,也是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直接体现;传统工具能反映人们的生活劳作习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等,以上直接构成非遗的规划保护要素,是中观层面的保护构架。
3)解读城镇文化空间。将其按等级分为中心场所和日常场所;按位置分为室外空间、过渡空间、室内空间;按参与度划分为观赏空间、参与空间;按表现形式划分为自然属性空间及文化属性空间。非遗生境的保护是非遗保护的重难点,明细的划分,有利于指导相应的保护措施的建立与实施。此为微观层面的保护单元。
4)解读地域内非遗的类别。按其与城市物质要素的关系分为“影响地域构成形制及布局特色的非遗、靠地域物质要素作物质载体的非遗、靠地域物质要素提供生存空间的非遗”三类;按其保存状态分为“‘神形合一’的非遗、没有物质躯壳的非遗、没有精神灵魂的非遗、已消逝的非遗”四类,方便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此为微观层面的保护措施(图2)。
以上是对非遗全面解读、并充分与保护规划衔接的关键性环节。具体流程如下表所示:
2.2 保护规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加载
非遗本身是一种非物质性的意识或精神,其内容必须转化为某种物质形态,才能得以表达、传承及展现,这一过程就叫加载。研究非遗加载过程和加载方式,对其载体据规划需要另作细分,对我们进行非遗保护、非遗场景设计具有重大意义。经研究,笔者将其划为特色符号、物质实体、传承人三大类;同时考虑到非遗对活体传承人的依赖度差异将导致规划保护侧重不同这一点,建立了依赖型符号、独立型符号的新概念,具体手法如表2所示。
2.3 保护规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遗是文化生命的活态存在,非遗保护不仅要保护其文化精神,也要保护其物质载体,在对非遗内涵、物质载体、加载方式充分解读的基础上,在与规划物质要素建立对应关系的前提下,始考虑非遗特有保护规划的落实方式。笔者将保护手法分作精神和物质两大层面,具体保护手法如表3。
2.4 保护规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
非遗表面上是独立的文化表象,但深层次上是存在一定关联的。非遗弘扬要根据历史地域的文化特点和文化现状进行,既要对非遗点景进行保存或营造,在空间序列中安放“情感”的诱点;又要通过非遗线景的串联,在弘扬流程中实现“情波”的流动;最终达到构筑活态非遗面景,在弘扬框架中莫定浓郁的地域文化“情境”的效果,具体弘扬手法如表4所示。
2.5保护规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
心理体验是“一个包括着情感、想象、经验、直觉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主观化指向”。设计师通过材料、工艺和结构未实现非遗景观设计的参与性,依靠虚实等设计手法调动游客的感官感受,进而丰富人的心理体验,是一个设计师与游客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其体验的方式就规划策略而言,主要是旅游体验。但很多文章对非遗体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避而不谈,现将体验手法予以陈述,如表5所示。
3结语
非遗保护难度难于物遗保护,但只要保护好了,其文化信息和精神内涵被成功转换为旅游的吸引物,其魅力较之物遗是永恒的,将更出彩。本文以非遗保护为出发点,使之与保护规划融合,将非遗这一精神层面的保护落实到城市物质保护的层面之上,这对于在城市化中为非遗保有生存发展之地意义重大。
参考资料:
篇6
1.物流的战略性分析。我们分析一般企业物流功能,主要看物流业务距离核心业务远近程度、物流的不可模仿性、物流增值性和物流的动态性。企业的物流战略性分析主要分析物流业务在本企业核心程度、业务独特性和业务给企业所带来的价值大小。物流的核心程度主要从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发展战略上来考察物流是否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如果不是最核心的业务,还要进一步分析物流业务距离核心业务的远近程度如何。物流作业对其他业务的支持程度则表明物流作为支持性活动对其他业务提供服务的多寡与重要程度。不可模仿性主要反映的是企业在长期的物流运作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物流作业经验和技能。主要包括企业是否拥有丰富的物流作业经验和技能;外部市场能否满足企业的物流服务要求;物流作业是否是企业的优势领域。增值性主要反映的是企业物流系统提供的物流,通过时间空间价值效应的创造,通过成本费用的降低,生产经营过程中商品和服务价值的得以实现和增值。主要体现在物流作业是否创造了大量的附加价值,企业是否按照客户需求提供了物流服务。
动态性主要反映的是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的适应能力,企业物流作业的具体实现方式以及效率是否也得到不断提高。体现在企业的物流作业水平是否在不断提高,随着环境的变化,企业物流技能是否也在不断的适应。
2.物流客户价值。传统企业的物流客户价值是指企业为其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给客户带来的价值体现。物流服务与其他服务一样具有无形性、非标准性、无法分割性、不易储存性等特征,同时又有其独特的特征。具体来说,与传统物流相比,3PL往往提供的是集成服务,是物流一体化运作;需求更加强调经验和知识;强调服务的增值性,诸如快速反应、JIT ;更加强调管理,注重业务开发和流程再造。因此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3PL往往能给客户带来更多的客户价值优势。3PL可以为企业创造利润、成本价值、运作价值、成本分散价值和竞争力提升的价值,可以为客户创造服务价值。
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推动力就是要为客户及自己创造利润。3PL给企业带来了作业利益、经济利益、管理利益;3PL运作价值主要体现在运作效率、客户运作整合、横向或纵向的整合、提供物流解决方案上;成本价值体现在减少投资和运营物流的成本上; 风险分散价值体现在企业通过引入3PL可以降低自己的投资风险、存货风险、货损风险;竞争力提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企业利用第三方物流,可使自身专注于提高核心竞争力。服务价值主要指通过3PL的专业化服务,会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强企业信誉,促进企业的产品销售,提高利润,进而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
3.基于客户价值理论和物流战略性的物流决策。对前面分析的企业所实现的物流客户价值程度和企业的物流战略程度划分为高和低两个标准,组合后分别对应四种不同的物流策略。
(1)物流自营。企业的物流业务战略程度高,说明物流在企业内核心程度、价值增值性、不可模仿性和随着现代物流技术发展企业物流的发展程度都较高。
(2)管理外包。如果物流在企业中战略程度较高,是企业的核心业务或是近核心业务。这说明企业的价值增值性较高,并得到企业管理层的承认。但是企业现实中并不能很好的实现客户的物流客户价值,这可能是企业对客户的物流需求的理解有偏差,或是企业缺乏专业的物流管理人员团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将物流全部外包出去可能存在很大的战略性风险,但企业在短时间内又缺乏提高物流效率、增加客户价值的方法。此时,企业积极的方法是保留关键的物流设施设备,引入管理型的3PL企业,帮助企业改善物流运作质量。采用管理型外包的企业首先应与3PL企业具有战略互补性。企业所缺乏的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知识正是3PL所拥有的。采用管理外包模式的企业应该加强组织向3PL学习,并对物流运作实行信息透明制度,防止3PL利用信息优势对企业进行提高成本和降低物流服务质量的欺诈行为。
(3)功能外包。如果企业的物流战略程度不高,说明企业并非以物流为核心业务,物流的增值性也不高,但通过物流的客户价值分析发现,企业的客户价值实现的较好,客户满意度较高,这说明企业对客户的物流需求有了较好的理解,并且对物流的投入较多。同时也说明企业存在一批很好的物流管理人才,这是企业的宝贵财富。此时,继续加强物流管理,而将业务操作性的物流分项功能。企业不再增加物流设施,或是出售自己的物流设施设备,而通过整合市场上存在的基本物流设备,拿来我用,通过高效的协调和整合达到投入最少而收效最多的目的。管理能力较高的企业可以采用功能外包。
(4)一体化外包。如果企业的物流战略程度也不高,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就在于物流外包,并且是功能整合的一体化外包,将自己的非核心业务交给专业的3PL企业运行。但特别注意的是,外包并非万全之策,为防止3PL企业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进行欺诈,企业应加强物流监管,实行透明财务制度,并在企业内部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对外包实施和外包后的物流运作进行监控。
篇7
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路刚刚起步,且与见“物”为主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的选择更注重如何留住看不见的文化传承,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出台,其目的并不在于建立一个新兴遗产名录体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该《公约》和名录体系寻找一定的方法,促进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的延续。同时各国应该制订宣传计划、教育计划和科学研究等活动,鼓励社区和个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振兴中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和传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宣传
计算机的诞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随着技术创新,数字化技术应运而生。数字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很多优势,但数字博物馆不是万能的,它的数字化技术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也将具有“活态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历史定格,参观者了解到的也只是固定在某一历史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是活态的、变化的文化现象,这对参观者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的条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综合性的命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能片面强调记忆工程或以人为本,应该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联系的各要素做通盘考虑,在加强人才培养的同时,也要注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发展中与之息息相关的其他因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方法和原则不是僵死的,要根据文化遗产项目的具体情况,根据区域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在遵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对文化遗产规定的具体方针和政策的条件下,对保护原则与保护方法灵活运用,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或方法。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的意义
(一)有利于维护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理解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庞朴、朱维铮等学者都对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本质进行了辨析,几位学者都认为文化传统是“活文化”。文化传统是活态的,其在民族共同体中产生、传承、延续,文化传统中蕴含着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传统的存在是民族存在的标志。近年来,“祭孔”、“祭黄帝”、“祭炎帝”等活动在各地悄然兴起,这是中华儿女通过这种形式在表达自己对民族和祖先的情感,是文化上的一次次寻根,表达了他们在心理上和组织上的各种诉求。只要民族的文化不断,民族精神就不会断,民族文化传统在延续,民族精神就会延续。
(二)有利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如我国东北和西南等少数民族的衣饰文化,云南地区保存有树皮衣制作技艺,即用“见血封喉”树的树皮制作衣服;北方黑龙江地区保存有鱼皮衣制作技术,这些技艺现在已经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但这些少数民族保有的树皮衣和鱼皮衣制作技艺是鲜活的历史材料,能够生动地反映各民族文化的特异性,证明民族发展的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证明功能是任何语言、文字都无法代替的。留存这些文化创造,就是留存民族的文化记忆,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我国起步时间晚,法律和制度还没有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族精神的延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构建文化和谐的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结语
文化遗产见证了民族或地区历史与文化发展的历程,体现了民族文明发展的高度和社会的进步状态。19世纪以来,人类对自身文化遗产创造的认识轮廓日渐清晰,并在100多年来的保护历程中形成了一套渐趋完整的保护框架体系,文化遗产的类别也从单纯的物质性文化遗产逐渐跨界到双遗产,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扩大到无形的精神文化遗产,并衍生出了线性文化遗产,比如乡土建筑、记忆遗产、农业遗产、工业遗产等新形式,日渐丰富的文化遗产已经不仅包括历史的馈赠,也涉及当下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起居饮食等。总之,多样的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形势所需、时代所需和文明发展所需,文化遗产已经融入到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文化遗产的保护c发展关系着现实的国计民生,关系着国家文脉的传承,更关系着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实现。
参考文献:
篇8
二、大学生DV参与非遗保护不是必然却是必要的
1995年索尼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DV格式的摄像机,从此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影像记录时代。在DV出现的同一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诞生了DOGMA95,它主张一种即时的、现场的、非技术主义的写实性的艺术风格,为DV的自由、独立创作扫清了思想障碍。以DV数字技术为标签的第三次影像技术革命,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较为突兀的姿态进入中国,引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DV革命运动,由此深刻地改变了影像艺术在中国的人文生态环境。”随着DV技术不断的成熟、数码消费的持续火热、产品不断的升级换代、价格一路的走低、外观设计日趋完美、操作性更加的便捷,人们已经开始广泛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DV,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出于专业学习需求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纷纷拿起手中的DV,记录生活、表达思想,加入到这场影像狂欢中来,并逐渐成为全民影像时代中的生力军。
而与大学生影像狂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却举步维艰。上文所述的观点已然成为业界乃至社会所形成共识的一个亟待加强的工作。但是,大学生DV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难道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么?笔者认为,它不是必然的,但却是必要的。
有鉴于当前的现状,笔者认为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利用DV参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在当下,只要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利的、有益的、积极的、正向的,就应当广泛采信、博采众长,发动一切积极因素和有效资源投入到这样紧迫和意义重大的保护工作中去。我们可以想见,如果能够将这一个全新的理念普及或者渗透到大学生群体当中去,通过前期的宣传引导和意识发掘,组织他们从大学生DV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层的契合点开始分析,全面深入地梳理和论证,从大学生的独特视角促进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资料整合工作,必将是一个可喜的局面。
三、大学生DV参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
如果笔者的上述理念能够得到认可,这将为大学生DV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有利于更好地认清DV的优势和作用,提高对大学生DV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视。下面,我们从加强影像保护、培养学生基础、引导中坚力量、扶持主导阶层、优化传播途径以下五个层面提出的大学生DV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性策略。
1.加强影像保护
众所周知,影像资料是记录历史和信息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且所记录的场景具有不可复制和不可还原性。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而言,现有的影像资料不仅仅具有其本身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同时对于笔者提及的理念具有另外一层积极意义,那就是借助现有的影像资料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真正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实意义和重大价值,只有真正了解这项工作,并切身感受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并培养自身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浓厚兴趣,将是实施大学生DV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工作,也是切实推进和实施该项工作的先决条件。因此,加强影像保护具有的另外一层意义格外引人注意。
2.培养学生基础
如果借助一种手段从事某项工作,那么掌握这项技能将显得十分重要。同样,对于实施这一工作而言,令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使用DV的技巧也是必须的。如何让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让他们掌握必要的DV使用技巧,以便于随时借助这一便捷的设备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事实上,掌握这一技巧是简单便捷的,但同时也是复杂困难的,也许它不仅仅需要能够读懂说明书那么简单,更需要一定的美学、艺术学乃至光学知识,对它掌握的愈发精湛,将会为整合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愈发精湛的影像资料。
3.引导中坚力量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以及大学生DV相应的优势和作用进行分析后,我们通过一一对应的比照和全面深入的总结,找出了两者深层次的结合点,从而找出大学生DV参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性。但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大学生DV爱好者、大学生摄像专业在校生无疑会成为其中的中坚力量。他们或是无组织的,或是有组织的,当然有组织的集中借助这些学生进行这一领域工作是最好不过的,总之如果能够发掘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浓厚兴趣,同时又掌握了相对精湛的DV拍摄技巧的大学生,将是恰当而十分完美的群体。因此,如何对他们加以引导,并使之成为中坚力量,将无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一项具有利好的消息。
4.扶持主导阶层
笔者在研究过冲中采用了文献分析与内容分析法、田野式的调查走访、访谈法、实践法等研究方法,根据相关基地和大学生调查情况,通过学校相关部门和基地一起,联合其他单位一起发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生DV大赛,让学生在时间中提高认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走到大学生的中间,更多地引起社会的关注。而其中我们发现,如何重点扶持和帮助这些群体中的主导阶层和实力成员,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只有切实对他们提供帮扶和激励,才能更为广泛的发动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大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真正激发大学生们投身这项工作的热情,不断推动大学生DV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实施。
篇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17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037-02
[本刊网址] http://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劳动人民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并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它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体现。
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文明,非物质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如何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能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民族希望的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创新富有极其重要的责任。提高大学生非物质文化保护思想意识,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诠释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加强对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可以改善他们对民族的误解,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提高大学生非物质文化保护思想意识可以使他们认识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以及其对未来发展的影响,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地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的责任;非物质文化内容丰富,涉及历史、文学、政治、艺术、哲学、宗教、道德等多个方面,提高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意识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情操,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从而提升他们的个人品质。
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时期,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式也在发生着显著的改变,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方式也将发生极大改变。为了适应新的时展,高校在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教育中应该科学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意识。
二、大学生非物质文化保护意识的教育现状
(一)高校的课程设置中缺少有关非物质文化的课程
高校是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应重视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教育,但是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在教育的过程中都忽视了这部分的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民俗学、民间文学两门学科都没有纳入到《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中,这严重影响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和发展。另外,国内有些高校尽管开设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民俗学和民间文学,但是学校领导一般都不重视,不对这些科目做明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只把这些科目当做选修课程,这严重影响了非物质文化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高校严重缺乏从事非物质文化教育和研究的教师
由于高校忽视对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使得很多高校没有学科专业作支撑,导致高校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教师较少。有些高校的很多非物质文化教师都是从其他相关学科转行过来的,有的教师甚至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训练,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严重影响了对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效果。
(三)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认知水平较低,保护意识淡薄
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与其他相比,它有科技文化、人力资源以及学术研究等优势,而且,高校教育非物质文化还可以提高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水平、提高高校的整体教育水平,同时提升大学生的人格品质。作为高校教育主体的大学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主力军,但是据调查显示,我国当代的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认知水平较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有近80%的大学生甚至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都说不清楚,只有5%的大学生经常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三、提高大学生非物质文化保护思想意识的对策
(一)高校开设有关非物质文化的课程,构筑学科体系
高校非物质文化教育现状归根到底源于领导的不重视,因此,要想改善这种局面,提高大学生非物质文化保护思想意识,必须从制度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予以保证。教育部门应该在高校设置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民俗学以及民间文学专业,并且有计划、有重点地在教师配备、活动经费等方面扶持一些较好的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课程,并支持和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另外,高校不能只局限于民俗学和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因此,高校除了对已有的专业重视外,还应该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其他的相关专业,从而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体系。
除了开设相关课程外,教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以普及知识、培育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为标准。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联系社会现实,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鼓励学生进行文化创新,传承中华文明。
(二)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提供保障
高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课程后,还必须加强对相关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可以从外部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人才,另一方面对于现在在职的非物质文化教师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从而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的整体水平,最终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除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外,高校也应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提供保障,积极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及国内外的学术交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科研项目的开展。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研究的方向有传统戏曲、民间美术、民俗、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语言、地方艺术、古代工艺、遗产旅游等方面,研究体系趋于完备。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形式主要有研讨会、学术讲座、参观、座谈、项目合作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推进和保护意识的增强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高校要想提高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必须大力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工作。
(三)高校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非物质文化氛围
高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非物质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不乏是一种有效的传承方式。高校应当积极开展“保护文化遗产活动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纪录片播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讲座、民间传统手工制作欣赏、保护文化遗产签名等多种方式向在校大学生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激发大学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
高校应当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进行参观等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大学生以自己的行动唤醒自己保护非物质文化的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实践教育是非物质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可以组织学生走向社会、深入民间,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激发大学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另外,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调查活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进行资料的采集,并以影像、图片、实践报告等形式对这些资料进行展示,以此让在校大学生真正近距离地了解文化遗产的现状、认知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熟悉文化遗产的操作技艺,从而增强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并培养、锻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一定压力的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开拓了新的方式。新时期,高校作为我国人才的教育基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中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用新思想、新技术改进原先的教育模式,提高非物质文化的教育效果和教学质量。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国家开展各项活动的人才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效果关系到民族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高校必须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接受新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早在1986年我国举办的第2届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学术会议上就对植物保护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说明,并且对植物工作的持续性与长期性提出了一些建议,即农业生产一定要根据环境与有害生物的相互关系,采用合适的植物保护措施来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尽量将有害生物造成的经济损失降低到最小,使农业生产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应。
1植物保护对农业生产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粮食总产量也在近些年来得到了不断的高峰。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也对植物保护工作非常重视,植物保护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病虫防治面积不断降低,挽回的损失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也不断下降。全民大力开展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以来,农田灭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减低了百万吨的粮食损失,化学除草的面积也快速增加,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农作物质量与产量的提高,使植物保护工作在农业生产在农民收入增加与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加强植物保护的策略
在农业的快速过程中,植物保护工作因为自身的复杂性及长期性,需要制定新的植物保护策略,来保证农业生产的持续增产、环境保护、人畜安全和生态平衡。
2.1 坚持综合防治
近些年来,我国对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问题综合防治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形成了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配套技术。今后植物保护工作的重心应该是要求各级政府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来保证植物保护综合防治的顺利进行。在现有的农村形势下,各村镇领导要要带领大家有效解决每家每户的防治困难问题,并且要尽量减少植物保护防治成本以及农药污染,从而增强植物保护的重要作用。随着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不断推进,使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更加合理化、规范化,使环境污染的程度不断降低。
2.2 建设完善的病虫害预测体系
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以及先进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就需要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病虫害预测体系,将变化频繁的农田生态系统进行准确预测,把握农田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只有建立起多学科、多层次、多部门的宏观调控体系,对农业发展才会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建立完善的病虫害预测体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加强预测网络的建设;提高预测的水平;加强预测信息的服务建设。
2.3 加速抗性育种过程
加强对抗性育种的研究力度,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良好发展。持久抗病性及水平抗病性育种的研究,需要从育种方法、生理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对这些品种的宏观管理,使不同生态区内的多系品种、不同基因型品种实现最优配置,从而使垂直抗性品种的服务年限得到一定的延长。相关部门还应该在不同生态区内建立抗病虫的检测圃,检测不同的病菌以及害虫新生物型种群,从而为品种的合理布局以及后背品种的选择与培育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
2.4 加强生物防治
对农田植物进行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生物防治,生物防治的前提是要创造出有利于害虫天敌繁衍的大环境,从而保证当地现有的天敌资源,协调好保护天敌与化学防治之间的矛盾,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保证有益生物有效控制有害生物。
2.5 加强病虫的抗药性检测与治理
通过建立病虫及其抗药性检测系统,可以对农作物病虫对常用农药的抗药性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且对主要农作物进行抗药性跟踪以及治理。将病虫的抗药性防治作为植物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相关部门要定期对防治效果进行检验,建立起规范的药物抗性治理体系,把对农药的使用控制由专业技术人员传授给当地的农民,做到真正的合理科学用药,保证农业生产的良好发展。
2.6 加强农民技术培训
各级政府应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相关部门要定时定点地对各村镇的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一方面保证植物保护新技术的大力推广,另一方面让农民认识到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另外还要建立相应的植物保护示范基地,带动植物保护技术的广泛应用,努力提高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的转化率,让更多的农民了解植物保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保证植物保护技术的广泛应用。
3结论
综上所述,植物保护技术对农业生产及其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一定要加强植物保护技术的运用,培训出更多具有相关技术的农民,建立起一套完善植物保护应用体系,将上述的策略运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只有这样,植物保护技术才可以更多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才可以拥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庞树楷.提高学生的植保意识,为农业生产服务——浅谈“植物保护知识”课教学的体会[J]. 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06).
[2]柴玉花.谈当前我国在植物保护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农药市场信息,2002(18).
篇11
2城市园林植物保护新理念
2.1全程监控理念
植物保护工作不仅仅限于农药的使用,还涉及到植物检疫、土壤消毒、新技术培训与推广、抗病性植物选育、生产管理技术提高等方面。根据欧盟有机农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可将其“回溯追踪管理”体制引入我们的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中,形成全新监控理念。从新型无公害环保药剂的使用到植物保护全新技术的推广使用,脑傲种参锏募煲叩酵寥老毒都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并形成法规,一切按规定办事,从始至终要跟踪管理。哪个环节有差错和纰漏都可通过回溯找到,便于及时修正,使植物保护工作全程科学化、规范化、无害化。
2.2综合治理理念
在病虫害的防治上,应优先考虑生物的、生物技术的、植物育种的、物理的,以及苗木栽植技术的综合治理措施,是园林植物保护的基本策略。如通过品种选育、科学栽植方式、土肥水合理管理、天敌保护、声光电等物理方法控制病、虫、草害,尽可能综合各种非化学措施,以最优组合,最低成本投入达到最佳保护效果,同时保护生物资源和环境。
2.3善待环境理念
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外部各种条件的总和。善待环境的理念是在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1989年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对可持续发展作了定义:这就是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由于化学农药的滥用使环境遭受大面积污染,同时使园林有害生物产生了顽固的抗药性。随着天敌的大量杀伤和死亡,生态环境失去平衡,一旦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条件形成,会造成病虫害的流行和猖獗。因此,园林植物保护要建立无公害药剂防治示范区。“善待环境,共生共存”,应该成为植物保护的目标。
2.4规范操作理念
植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着许多操作不规范的现象,如药剂配置不按要求浓度、配比不均匀、雾化不好,这样做的后果往往造成药害或防治无效;另外在苗木引进、栽植方面忽视检疫,不对土壤进行消毒,引起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使土壤中发生病虫害而造成苗木死亡,严重影响绿化效果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所以,应该提倡规范操作的理念,在农药使用上必须按国家允许使用的药品名录进行选用,对特殊要求的要在特定范围内使用。喷药技术操作规范,检疫消毒严格,从各个环节把关,规范操作。
3园林植物保护的主要技术措施
3.1测报防治
植物保护的一条重要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和提倡植物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结合气象、土壤、植物长势等条件对病虫害的发生进行预测预报是植物保护工作发展的新趋势,这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测报监测设备和一定的数学模式。只要及时病虫害动态,就能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在节约资金、人力、物力时又不破坏生态环境,使自然界各种生物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3.2农药、药械
引进及开发研制植物保护新产品、新技术,进行示范试验,筛选适合本地推广应用的新品种、新药械。采用植物源、动物源物质、微生物制剂和新型无公害环保农药,如除虫菊酯。天然除虫菊的提取物作为农药使用,明胶作为杀虫剂,植物油作为杀虫剂、杀螨剂、杀真菌剂防治效果良好。纯活性微生物制品,如Bt病毒、磷酸氢二铵作为诱饵,用于昆虫诱集。新型无公害环保农药,如猎手、30%苦参碱、4.50%氯氰菊酯等。
3.3建档管理
建立园林植物保护的技术、信息档案,及时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档,便于在制定工作措施时参考,对养护管理进行技术指导,使管理更加科学。
3.4实验室
建立小型实验室,可对病虫害种类进行鉴定,搞好植物的检疫;对非病原体引起的植物生长不良等现象,要进行土壤、肥料及环境因素分析;对无法及时判断的病虫害,要进行室内培养和观察,同时开展课题研究。
3.5病虫检疫
“引种”作为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和先进手段,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面貌。但是,国外引进、国内交流的一些新物种已经开始影响到国家和地方的生态安全,形成“生物入侵”,这就要求必须对病虫害检疫提高警惕。古今中外生物入侵危害人类健康和生物安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沉痛的。园林作为生物物种“输入”的主渠道和“引进”的主战场,必须在植物保护上采取严格的措施。监测、控制要着眼于源头防治,切实搞好植物病虫害检疫工作,确保城市的生态安全。
篇12
一、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园林实施植物保护是非常必要的。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乃至世界的自然环境也受到严重破坏,威胁到了人类生存,绿色植物的大范围推广能够不仅能够减缓环境的恶化,还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污染。
二、植物保护的必要性
植物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树冠的截流、地被植物的截流以及死地被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渗透作用,减少或减缓了地表径流量和流速。还有防风固沙的作用,树林的迎风面和背风面均可降低风速,以背风面降低的效果最为显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植物以其美化、绿化、净化环境等功能受到人们的重视,植物在具有遮阳、降热、防尘、净化空气等功能,而植物常因病虫害、日灼、冻害等损伤致使其无法发挥其功能,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保护,不仅会丧失植物应有的功能,还会给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深入调查植物保护现状,并根据具体问题制定相应的策略,确保植物充分发挥其功能。
三、目前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面临的新问题
1. 耕地资源减少给粮食增产带来了压力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为了解决住房问题,加之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从而使得我国房地产行业得到快速发展,这导致我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尽管大量推广选用优质品种、先进的种植技术等,确保粮食产量,但是,却增加了农作物发生病虫害的频率,加大农作物的防控难度。
2. 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
目前,植物保护专业的实习有三种,分别是生产实习、课程实习和毕业论文。这些都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创新性和创造性能力培养的平台。可是现在内容越来越过于形式化和任务化,包括:形式单一,看和听是主流,缺少动手的机会;二是教师实践技能缺乏,不能全方面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三是学生实习时间不能与整个农业生产季节相匹配;四是经费过少,学生往往只能在生产一线参观而不能长时间去参与生产实践;五是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常把自己的科研项目与学生毕业论文结合起来,造成理论研究内容过多,与实际农业生产脱节。
3. 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在“豇豆问题”出现之后,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也为人类敲响了食品安全警钟。除此之外,世界各个国家提高对进口农产品指标的要求,所以,当前世界农产品进出口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由此看来,我们必须要大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才可以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步。
4. 农业生产与农民就业形式要求彻底改变植保服务的方式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使得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最初的分散方式变为规模化经营方式,这样一来,使得我国农业生产趋于规范化生产。现如今,我国农村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大多数年轻人都进城打工,然而,剩下的主要为生产能力非常弱的成员来管理农业生产,但是,这些人接受新事物能力偏差,再加上对植保防控技术认识存在不足,从而严重阻碍了植物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
四、植物保护的对策
1. 培养植物保护专业人才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新型农业体系的形成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特别是植物保护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需要:植物保护的目的在于通过有效地控制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危害以保证农业的增产增收,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我国传统的植物保护体系在农业生产中的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受到化学用品的毒害,现象严重。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提出培养人才的方案来培养人才解决问题;我国基层农技队伍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基层植物保护人才严重匮乏,知识老化,断层严重。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存在植物保护人才需求与供给的巨大矛盾,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才能增加为农民提供科学技术服务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2. 绿色植保技术
绿色植保技术指的是对生态环境一作物没有任何副作用,并且满足绿色食品生产需求的一种防治病虫害的新技术。但是,在实践过程,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禁止使用那些含有高剧毒的农药,而是要积极推广使用不破坏环境、高效、低毒的农药;第二,应该回归到大自然中,建设多样性的农田,换言之要建造一个品种、种植与景观多样性的农田。
3. 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
在病虫害防控过程中,我国传统防治对策主要以化学农药为核心,这样一来,能够有效控制某个单一有害生物,但是,此种防治对策,又会杀死有害生物体的天敌,污染环境,此外,还会使病虫害抗药性增强,进而招引更多有害生物的繁殖,这直接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安全、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等工作。
4. 强植物保护方面的科研工作
首先,进行测报防治。在植物保护工作中,应该结合病虫害发作的规律,另外,还要结合天气、土壤、植物生长情况等来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只有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才可以更好的掌握植物保护趋势,进而对其进行科学的预测;第二,实行档案管理。构建植物保护方面的技术以及信息档案,总结归纳常见病虫害病例,以便在后续工作中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加强实验室建设。对常见病害虫进行实验研究,以便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理方法;第四,实行市县乡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的网络构建。
五、结束语
植物保护工作是一个相对复杂并且长期性的工作,我们要着实做好这一项基础而艰巨的工作。提高植保成果的利用率,并树立起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加大力度发展绿色植保技术,切实加快由粗放型农业向精细化农业的转变,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雁华.城市园林植保的现状与防治对策及新技术展望[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6):27-30.
[2]陈恩祥,甘国福.发展“绿色植保”的障碍因素与应对措施[J].甘肃科技,2011(11):19-21.
[3]梁萍.植物保护教学中应用病虫害新鲜标本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2(14).
篇13
前言
在逐步落实现代化城市建设目标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对城市空气的净化与对环境的美化,进而逐渐扩大了园林植物的栽种,但要想充分发挥出园林植物的功能与作用,就需要实现园林植物保护工作的完善落实。而在长春地区,基于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复杂的植物品种等,相应保护工作的落实则显得更加艰巨,如何将全新的保护理念与科学的保护措施落实到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之中,已成为当前园林植物保护工作者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1 长春园林植物保护综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植物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以园林植物的栽种能够净化城市环境,并通过植物的绿化功能为城市景观设计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与此同时,还能够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而植物保护最初只是针对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而言的,在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园林植物保护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中,并引起了相关领域的高度重视。长春作为吉林省的省会城市,随着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建设进程逐渐加快,在此背景下,为了打造宜居城市,缓解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园林植物栽种面积逐年扩大。而基于长春市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的季候特点,园林植物的种类较多,在实际落实保护工作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主客观因素较为复杂,除了基本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外,还需要兼顾园林植物保护的科学性、人文性以及效益性。这就意味着要实现园林植物保护的可持续性,以综合治理的方式来落实植物病虫害防治措施,即以相应的保护技术保留一部分能够与植物群和谐共存的病虫害,进而通过生态平衡系统的打造来迎合大自然本身发展的规律性,为真正还城市一片净土奠定基础。
2 长春园林植物保护新理念
园林植物种类较多,尤其在长春市地区,基于自然气候条件的特点,其能够适应很多植物种类的生存,因此整个植物品种逐年增加,在此背景下,相应的病虫害也呈现出了复杂性的特点,进而给植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大难题与挑战。基于此,针对园林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呈现出了如下新理念:
2.1 综合治理
园林植物种类繁多,所呈现出的生态学习性具有着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实际落实相应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其虽然与单纯农作物等的保护措施有相同之处,但是,差异性较为显著。具体来讲,比如:针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可以选择在合适的天气条件下,以相应的器械来实现农药的喷洒,简单的防治措施便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对于园林植物来讲,在落实这一管理措施的过程中,则并不能依照这一方法进行简单的落实。这是基于植物自身成长的不同阶段对化学药剂的反应是不同的,加上不同植物本身对化学药剂的反应也不同,如果采用这一方法,就有可能发生药害的问题,进而直接对植物造成严重损害。对于城市园林植物的保护来讲,使用大规模化学药剂进行病虫害防治也是行不通的。城市园林植物一般都被种植在公园以及道路两侧等,而不论任何时间段都无法避免行人的来往,如采用药剂喷洒的方式定会对人们的身体与生活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而要想实现对城市园林植物的有效保护,就需要基于单纯农林作物防护措施的基础上,以综合治理这一全新的理念来指导具体保护技术与措施的落实。
2.2 规范保护与全程监管
所谓的规范保护理念指的是在实际落实园林植物保护工作的过程中,要结合植物自身的特点来规范相应管理措施与技术,确保能够落实科学且规范的保护措施。结合园林植物生产环境的特殊性,为了确保在实现对植物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避免对人们日常生活与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就要求要严格把关保护与管理措施的落实。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有害物水平进行衡量,明确其是否达到了危害水平,如果达到需立即采取保护措施;其次,在落实保护措施的过程中,需要以充分考虑对人群影响这一因素为基础,然后结合植物的种类特点,有针对性的落实保护措施;最后,为了以生物自身的生态系统来确保植物的和谐共生,避免给保护工作带来困扰,要求在栽种时对植物群系统的搭配进行科学设计。而在开展这一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落实全程监管理念,即要通过动态监管来及时发现问题以及时解决,确保各项保护技术与措施的完善落实。
3 长春园林植物保护的技术措施
针对园林植物保护工作,在实际落实相应保护技术措施的过程中,常采用的技术措施为:
3.1 枝干伤口与树洞的救治
针对园林植物枝干伤口问题,由于一旦未及时落实相应的保护技术,就可能会导致伤口逐渐扩大,最终影响到植物的寿命与成长,因此,这就要求要根据植物枝干伤口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这一问题主要是因为病虫害、过冷或者过热天气造成的,进行治理时需要做到:以锋利的刀片将枝干伤口进行清理,确保将伤口周围受损的部位刮干净,并处理平整以形成弧形,以相应的药剂进行消毒处理,要落实相应的监管工作,直到治愈为止。树洞的修补。很多时候,由于园林植物监管工作落实不到位,致使树木伤口因未得到及时处理而无法愈合,在风吹雨淋的过程中导致伤口进一步扩大,最终发生腐烂形成了树洞,久而久之树洞就会持续发展而致使树干内部变空,最终破裂。因此,这就需要给予及时的治疗,治理的技术措施为:开放法、封闭法或者填充法。
3.2 吊枝、顶枝与涂白
通常情况下,针对古树倾斜以及大的枝干下垂等问题,一般采用吊枝或者顶枝的方法,来及时稳定古树树枝、枝干等,避免倾斜与下垂情况的进一步恶化,在实际落实这一技术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金属或者是木桩进行立柱,以实现支撑。而落实园林植物涂白这一措施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保护植物措施,其能够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进而推迟花期或者萌芽,避免受到霜冻害。
4 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长春市地区本身气候的特点,园林植物种类繁多,且产生病虫害的几率较大,因此,为了充分的发挥出园林植物的作用,就需要以全新的治理理念为指导,同时还需要及时落实相应的保护技术与措施。除了文中提到的几种技术措施以外,结合综合治理理念,需要构建新的实现室并实现病虫检疫,同时还应构建保护园林植物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切实实现对园林植物的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张志梅.城市园林植物保护新理念和技术措施[J].山西林业,2006(04):35-36.
[2]刘延军.北方园林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现代园艺,2014(22):93.
[3]郁春雷,耿士均,王波.城市园林植物的养护和保护措施[J].浙江农业科学,2015(02):230-233.
[4]南中益.园林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科学之友,2012(04):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