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村社区网格化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村社区网格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村社区网格化

篇1

(一)坚持分级管理,搭建“四级架构”。县级建成了集综治、公安、城管、民政等多部门集中办公、统抓总揽的社会服务管理信息指挥中心,重点发挥分析研判、指令、综合协调、分流指派、实时指挥等职能。镇级整合综治维稳、便民服务等内部机构,建立了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下设网格化管理指挥大厅,主要负责有关情况信息的收集汇总、查询处理、上传下达以及监管考核等。社区建立了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站,设立网格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组织开展社区服务管理工作、加强对网格力量日常管理考核等。网格组建了一岗多责的网格管理员队伍,具体负责综合治理、劳动保障、计生管理、城市管理、便民服务等业务。

(二)坚持信息支撑,建立“四级平台”。采取统一规划、市县共建的方式,开发了全市社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信息采集、流程管理、动态管控、综合研判、指挥调度等功能,实现了县市区、镇街、社区、网格“四级联通”的即时性、高效性。信息采集,主要是通过网格管理员采集,将“人、地、物、事、组织”信息数据全部纳入数据库;流程管理,将社会服务管理业务分为信息采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等七个步骤,形成闭环流程,全过程跟踪、督办、评价;动态管控,依托电子地图、遥感影像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用卫星定位、视频监控等手段,将社区各种资源、各类事务、各方力量、出租屋人员进出等有价值的数据统一录入管理系统,通过最直观的方式,全天候、全方位呈现整个网格动态;综合研判,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对比分析,掌握情况、发现问题、辅助决策;指挥调度,通过上下贯通的组织、指挥、调度体系,做到“指令下得去、信息上得来、问题能解决”。

(三)坚持因地制宜,推行三种类型。根据社区的不同情况,在全市推行“先进型”、“基本型”和“简便型”三种网格化管理类型。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城市社区推行“先进型”,做到“六有”:有健全的网格管理队伍、完备的办公场所、高效的网格管理信息平台、完善的治安防控体系、特色化便民服务、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在农村社区和基础条件一般的城市社区推行“基本型”,做到“五有”:有网格管理队伍、独立办公场所、网格管理信息平台、便民服务机构、治安防控体系;在条件一般的农村社区推行“简便型”,做到“四有”:有网格管理员、网格管理办公室、治安巡逻队伍、便民服务机构。

(四)坚持规范运行,健全“三大机制”。一是精细化管理机制。主要实施了“三类管理”:(1)层级管理。对一般性、协调性、突发性、审批性等事务,根据既定职责,分别由网格管理员、网格长、街道或者区级部门实行对应处理。(2)动态管理。依托电子地图、360度全景影像等基础地理信息,将社区内各种管理对象和管理资源,通过最直观的方式在网格内动态呈现、动态掌控。(3)循环管理。对网格内发生的各类问题,根据疑难复杂程度,分别运用网格内部“微循环”、社区内部“小循环”、街道内部“大循环”三种方式协调解决,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二是亲情化服务机制。主要推行了“四式”服务:(1)一站式服务。在社区建立便民服务厅,确保群众“进一个门、办所有事”。(2)代办式服务。为居民提供证照办理、缴费报销、民情诉求等代办服务。(3)管家式服务。网格管理员作为网格的“管家”,为网格内居民特别是残疾人、空巢老人等重点帮扶对象及时提供上门服务。(4)菜单式服务。对社区服务资源等,以菜单形式列举,通过提前公告和双向预约,使社区居民享受“我点你供”菜单式服务。三是高效化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了上下联通、横向联动的社区网格化管理运行五项制度,即工作例会、事项准入、分级管理、报告通报和考核奖惩制度,运用制度的约束力确保网格化管理工作健康开展。

通过大力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烟台市真正在基层编织出一张维护稳定的“防护网”、加强管理的“管控网”、服务群众的“连心网”,初步实现了“四全”效果:

一是资源全整合。一方面,通过科学划分管理单元,把人、地、物、事、组织等要素全部纳入管理网格,做到治安防控、矛盾化解、社区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全面融合,设施、信息、人才、服务全面共享;另一方面,最大限度整合部门、基层和社会力量,在尽量不增加机构编制的前提下,组建以网格管理员为主的专职力量、以协管员为主的协管力量、以志愿者为主的志愿力量,为网格管理服务提供了人力保障。

二是数据全掌控。建立信息数据库,通过数据共享、网格管理员信息采集等手段,将网格内的人、地、物、事、组织等数据全部输入数据库,实现了对所有服务管理数据的全面掌控,真正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

三是管理全覆盖。通过实施精细化的层级管理、动态管理、循环管理,真正做到“无缝隙管理、动态化管控、高效化解决”,大大提升了网格内的治安防控能力、社会管理能力、矛盾化解能力,确保了社区的和谐稳定。比如,通过建立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子系统,烟台市目前实现了对网格内所有特殊人群的动态化、实时化、全程化的轨迹管理。

篇2

据悉,去年以来,我国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参保人数、基金收入均保持较快增长,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2.19亿人、3.17亿人、1.24亿人、1.38亿人和9181万人;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达到13808亿元,比上年增长27.7%。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参保人数突破1亿人,并将在校大学生纳入试点范围,东部地区的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付范围试点和工伤康复试点继续推进。

上海:

志愿者总队帮助老人

掌握生活中科技

张志安

上海市“科技助老”志愿者总队日前正式成立。首批100余位老年志愿者宣誓加入。据悉,上海市“科技助老”志愿者总队是目前我国首支帮助老年人掌握科技技能、提高老年人科学素养的志愿者组织。

目前,通过志愿者在社区开设公益培训班已经帮助了5000多位老年人掌握了网上购物、开设博客等技能,深受社区老年人的欢迎。上海市“科技助老”行动之“百万老人刷卡无障碍”行动通过“导银志愿者”手把手教授,累计教会了10.8万老人学会使用ATM机领取养老金。

宁夏:

将实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龙方

为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宁夏将实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宁夏民政厅厅长马廷礼介绍说,宁夏将着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形成政策支持到位、服务保障优质、发展模式多样、社会参与广泛、全区老人共享的适度普惠型养老服务新格局。

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宁夏将出台相关文件规定,在全区建设50个至100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在有条件的农村社区探索建立适合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确立养老社会化服务队伍建设标准,建立养老社会化服务人才数据库。

“社区网管”24小时关注“空巢老人”

篇3

(一)基本情况

乡下辖3个社区,7个行政村,现有在册户数3072户,总人口8488人。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中,我们以社区为网格片区,基本按照以100—150户左右为一个网格单元里,把全乡3072户家庭进行合理划分成27个网格,每个网格又以15—20户为单位划分若干个小组。目前,全乡共有服务团队人员197名,涵盖了乡镇干部,社区(村)干部、妇女骨干、捕捞一线养殖代表、党小组长、优秀联户党员、社区医生、教师、民警、渔农村乡土实用人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基层组织服务体系,为实现点对点、面对面的为群众提供多元化服务打下了基础。

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中,平均每个网格单位配备了3-5名基层妇女,参与服务团队的基层妇女共112人,其中机关女干部14人,企事业单位女职员13人,社区、村妇女干部22人,妇女代表35人,基层妇女28人。参与网格化管理的社区、村妇女共85人,其中党员21人,占24。7%,参与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17人;小学学历17人,占20%,初中学历52人,占61.2%,高中及以上学历16人,占18.8%;50岁以上11人,占12.9%,35-50岁54人,占63.5%,35岁及以下20人,占23.5%。从年龄结构看,中、青基层妇女代表占87%;从学历层次来讲,初中及以上学历者占了80%。由此可见,她们文化素质相对较高、思想相对较活跃,更有利于在宣传教育、沟通交流、协调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

(二)主要做法

一是深入家庭,了解民情。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开展之初,首先从社区、村入手,参加服务团队的基层妇女深入家庭进行调查摸底,了解掌握所联系每户群众的家庭、经济、住房、就业、健康等一系列基本情况,目前全乡3073户群众8410人的户籍信息、845人的外来人员的暂住证档案、222名渔农村党员的党建档案、2122个育龄妇女的婚事档案、40名“两劳”释放人员归正档案的信息已全部采集完毕,真正实现了数据完善、信息共享、情况准确且的目标。

二是因地制宜,宣传动员。组团妇女通过全范围地走访、发放联系卡等形式,提高网格化管理工作的群众知晓率。充分网格化管理平台,以日常串门、拉拉家常代替单一的定期上门联系,第一时间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及党政各项中心工作,诸如介绍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计划生育、低保、社保等相关政策,开展文明礼仪、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宣讲活动,动员群众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小康社区创建等工作,积极充当起群众思想工作者、精神文明传播者、和谐社区缔造者。

三是上门服务,为民解忧。根据入户掌握的民情、群众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为群众提供服务,开展矛盾调解、扶贫帮困、义工服务等惠民工作。在预防和抗击今年8号台风“莫拉克”工作中,组团妇女主动进村入户,向网格内居民宣传台风动态、台风危害和防御知识,并积极投入到抗台工作,从而使台灾损失减到最低。到目前为止,通过基层妇女参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帮助群众解决各类问题325件,其中城建环保类67件、社会事务类143件、困难救助类的59件、经济发展类的25件、其他类的31件等。

四是带头示范,倡导文明。围绕“小康社区”、“和谐社区”、“文明家庭”、“平安家庭”等创建工作,组团妇女带头表率、以身作则,服务群众的同时去感染群众,潜移默化地提高社区群众的整体素质,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的良好氛围。她们带头参与“文明家庭”、“平安家庭”申报评选工作,积极争当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典范。今年龙泉社区启动“环境改变生活”主题实践活动,她们带动社区家庭卫生整治、素质培养、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大展手脚,为全面推进小康社区工作推波助澜。

(三)基本经验

一是抓网络强覆盖。在原有妇联组织模式的基础上,着力在自发性的群体组织建设上下功夫,积极构建“1+X”妇联组织形式,让更多渔村闲散妇女骨干作为基层妇女组织的补充力量,进一步扩大了妇女群众的联系面,让基层妇女在全乡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带头和带动作用。

二是抓活动促辐射。针对不同社区、不同家庭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分类管理服务工作,避免这项工作形式化、走过场。譬如龙泉社区抓住今年小康社区创建契机,开展以“环境改变生活”为主题,以“改渔村面貌”、“树渔村新风”、“促渔村和谐”、“强渔村经济”为主线的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网格化管理工作动员广大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是抓服务增凝聚。以“群众所求,我有所应”为宗旨,扎扎实实为网格居民办实事,帮助联户群众解决生活中的“急、难、愁”问题,让广大群众在被服务、被帮助中接近、理解、支持网格化管理工作,从而实现组团妇女自身的价值和发展,也扩大妇女组织和妇女工作的影响力。

二、主要问题

本乡基层妇女在参与全乡开展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问题与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目前,参与网格化管理的妇女多数凭借的是热情和责任,所做的工作多数是无偿劳动。当家庭与联系出现矛盾时,她们一般从自身的角度考虑,于是就会出现顾了自家、漏了联系的情况,使网格化管理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在工作开展中,部分组团妇女本身思想上还存有畏难、厌烦情绪,以致开展工作不投入、不细致、不耐心,使得管理服务工作过于形式化,也让所联系的家庭对这项工作缺乏信任。

(二)能力素质待提高。目前,参与网格化管理的最基层妇女多数是家庭妇女,文化科技素质普遍低下,高中以上以上学历仅为16人,这种文化结构现状制约着妇女代表运用政策的能力、宣传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服务的能力。又由于缺乏系统性地培训教育和针对性地扶持帮助,她们在融入网格化管理工作时带有盲目性,对政策法规的不了解导致不能很好地解答群众提出的疑惑。

(三)职能权限不明确。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网格居民的求助基本上是要求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参与此项工作的基层妇女对此并不能马上作出答复或帮助解决,她们须要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来答复网格居民的诉求。又因按照本乡制定的“困难问题自下而上的发起,处理结果自上而下的反馈”的办事流程所花费的时间跨度长,这些都会大大削弱基层妇女在联系群众中的人气和威信。

(四)激励机制欠完善。开展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每年都有固定的经费来源,除17名参与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妇女党员代表享有活动经费和物质奖励,大部分参与网格管理工作的基层妇女不但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现象,也不能共享有限的社会资源,这不仅影响她们参与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热情,也影响了网格化管理工作的的整体效果和质量。

三、几点建议

为了使基层妇女在全乡开展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我们的思考与建议是: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基层妇女参与网格化管理是妇女参与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妇女代表联系制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做好新时期妇女工作的有效载体。为更好地推动基层妇女参与网格化管理工作,要采取各种宣传教育手段,切实加强组团妇女的工作责任感和联户家庭、群众对网格化管理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加强组团妇女培训。结合即将开展的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层分类抓好基层组团妇女成员自身素质的培养,提升基层妇女服务团队的整体服务功能。通过组织开展理论政策学习、业务法律法规培训、开展真情服务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基层组团妇女的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4

二、坚持“严打整治”工作常态化、经常化。今年以来,共立各类刑事案件162起,较去年同期的171起相比下降5.3%;破获案件72起,较去年同期的69起相比上升4.3%.

篇5

实力汇川

从发展迈向赶超

在近几年的经济形势图上,开发区(汇川区)划出了一道亮丽的曲线,平均增速14%以上,尤其是2011年创建区以来的最高增速。短短几年间,汇川的发展成绩令人惊叹,发展“答卷”格外耀眼。

既有量的扩张,更有质的提升,开发区(汇川区)经济实力尽显。梳理汇川经济发展脉络,不难发现其中转折性、跃升性的可贵变化: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支柱产业的“托举效应”形成……

——工业园区强劲发展,“聚变”中蕴藏效益。

走进开发区(汇川区)高坪镇工业园区:成功汽车投资35亿元年产20万辆微型汽车整车和20万台发动机生产线的项目实现了新车整车试线,高新产业园、特色产业园等工业产业园已现雏形。仅2012年1-5月,园区就完成工业总产值24.4亿元,未来的北部工业园区将在这里崛起。

工业强区,园区是“引擎”。汇川区深切地感受到,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必须把园区当做“特区”,扎扎实实地发展园区经济。

一个个投资过亿的招商引资项目迅速落地,一个个百亿级工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一个个规模庞大的支柱产业正在崛起……按照“园中园”、“一园多区”的发展模式与“退城进园”政策的实施,开发区(汇川区)初步形成了以“军工、机电、装备制造”为主的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以“食品加工、机电”等为主的外高桥工业示范区,以“制药、冰箱配套”为主的董公寺工业示范区、海尔配套工业示范区。园区已成为“工业强区”的重要载体,成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

——产业、科技融合提升竞争力,产学研凸显“乘数效应”。

2011年,由贵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开关制造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组建的“贵州电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获得省科技厅授牌,开发区(汇川区)科技领域产学研踏上新征程。

自2010年7月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开发区(汇川区)加快了泰豪科技园的规划与建设步伐,高新企业的不断入驻与各类科技项目涌现,为汇川发展增添了新动力。截至目前,共有219个项目被市级以上科技计划立项,争取资金5163万元,比2011年全年增长38%,其中国家级计划40项,省级计划114项。

“在下一步工作中,汇川将突出抓好科技和知识产权项目的申报和管理工作,通过科技和知识产权项目的实施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进一步提升汇川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区委副书记汪立激动地说。

——围绕商圈与旅游做文章,第三产业发展更为强劲。

在开发区(汇川区)苏州路商圈,宾馆酒店、餐饮娱乐、商贸流通、休闲旅游、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繁荣发展,成为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相互交融的新都市城区典范。商圈对整体经济的提升作用,为我们见证了用现代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所蕴含的巨大效益。

近年来,开发区(汇川区)推进商圈建设、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为核心,促进第三产业实力整体提升。仅“十一五”期间便累计完成三产增加值196.5亿元,年均增长13.9%,不仅做大做强了港澳商圈、长沙路汽贸商圈和广珠文化商圈,不断优化城市经济结构,还努力完善娄山关和海龙囤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娄山关休闲避暑旅游示范带,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态势喜人。

宜居汇川

满足群众新期待

走进国家级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幢幢高楼大厦即刻映入眼帘。不同于现代都市的是,这些繁华却是被青山绿水所环绕。这座城市现代科技与生态环境完美融汇的“宜居”景致令人感叹。

城镇化是发展的助推器。然而在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城镇化并不仅仅是追求规模与速度,而是坚持在发展中建设“宜居汇川”,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全面小康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宜居汇川,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实现全局并进。

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汇川区)按照“先拉框架后充实”和“大配套一步到位、小配套围绕项目集中进行”的思路,注重产业功能、道路环境、建筑风貌的有机结合,做好开发区规划工作。

宜居汇川,坚持实现经济总量与城市质量共增的优化发展。

在汇川大道、红河东路等14公里的城市“大动脉”上,拔地而起的不仅仅是鳞次栉比的高楼,还有随之带动形成的城市物质文化、人文精神和城市品味,三大商圈则是其中最为耀眼的“凸显点”:汽车博览会、美食文化节以及一大批精品社区的形成,成为了新区“改头换貌”的亮丽名片。

经济总量上去了,城市品位与质量也要随之增长,这才是真正把握城镇化的内在本质与真谛。近五年来,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45.1244亿元的城建固定资产投资中,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5.9696亿元,先后荣获了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等荣誉称号,积极参与完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创建工作。

宜居汇川,坚持持续发展增后劲,实现当前与未来兼顾。

不允许浪费资源,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宜居环境建设的重要位置是“宜居汇川”建设的要义。开发区鼓励企业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大力提倡清洁生产并发展绿色GDP,建立了一系列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发展模式的转变,使开发区的资源消耗控制在环境的承载力之内,从根本上解决宜居城市环境协调问题。

文化汇川

形成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

1992年,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成立,在面临诸多困难的艰苦环境中,凭借“苦干实干”的精神和“敢为人先”的气魄,汇川硬是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红色文化、土司文化、三线文化、开发区创业精神……近年来,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努力挖掘优质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开展“重走路”体验式教学、建设红色教育品牌等方式自觉地把构筑“精神高地”融入到推进“四大战略”、打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伟大实践中。

2007年以来,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汇川区)“村村通”工程累计安装建设2200座,惠及43个行政村、398个村民组、农户3680户,全区电视覆盖率达98%,广播覆盖率达100%。而2131公益性电影放映活动在5年的时间里更是走遍全区,累计放映1299场次,观看人数超过10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开发区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区建图书室117间、文体活动场所109个、农家书屋建成60个、农民文化活动家园12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汇川支中心1个,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3个点……不断推出的“卫生庭院”、“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等群众性评选活动,促进了农村社区精神文明。

随着开发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活动的深入,该区不仅将形成“设施网络化、供给多元化、机制长效化、城乡一体化、服务普惠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也将不断繁荣开发区文化市场,重点加强文化创意设计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汇川文化的“硅谷”与广大文化志士的创业热土。

平安汇川

营造安居乐业氛围

安居乐业,是一方百姓的诉求。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秩序良好、安宁祥和的治安环境,平安汇川建设势在必行。

但是,作为全市的中心,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汇川区)的平安建设怎样搞?

——网格化管理防患于未然,筑就“平安汇川”有力保障。

通过整合社区服务管理资源,开发区构建了区域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一体化的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运行模式。按照“合理布局、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着眼发展”的原则,以300-500户、1000-1500人为网格单元,结合人口状况、地理位置、楼院布局、便于服务等因素将社区(村)科学合理划分为若干网格。

每个网格单元的工作人员由乡(镇)社区(村)干部、低保协查员、劳动保障协管员、志愿者等人员组成,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统一奖惩。

——破解特殊群体管理困局,实现平安建设“全覆盖”。

没有特殊人群的安定,社会整体平安也就无从谈起。开发区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将具有相对固定工作和相对固定住所符合条件的农民工207人转为城镇居民;制定了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清理整治工作方案,积极推行“一卡通”等居住证制度,实现流动人口管理由静态向动态转变,努力实现实有人口的实名、实数、实情、实时的“四实”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其中实名、实数管理达85%。

——积小安为大安,平安汇川建设以点到面循序渐进。

在巩固提升原有市、区级“平安社区”、“平安小区”、“平安村寨”的同时,开发区大力创建平安企业、平安单位、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家庭,创建累计进度均达到100%。义务治安员、安保“红袖章”、义务巡逻队等形式多样的群防群治活动有序展开……

不断探索创新社会管理新路径,平安汇川的构建折射出可喜前景。通过绩效考核,2012年上半年全区公众安全感83.25%,人民群众安全感从5年前的51.3%提升到81.53%,实现了逐年提高的目标。

和谐汇川

推动民生建设新发展

在娄山关村,到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与和谐的景象:巍巍娄山上树木葱翠,一座座具有“雕花窗、转角楼、青砖白墙”等独具地域特色与传统民间文化特征的“黔北民居”,构成了一幅幅田园诗歌般的景致。

最大的是民生,这已成为“和谐汇川”长期的坚守与追求。

让群众幸福指数与GDP同步增长,这是汇川和谐的根本。建区以来,区委、区政府向全区作出的郑重承诺正在逐渐实现。而这承诺的背后,是一串串数字与成就:

主要农产品成倍增长。和1998年相比,全区粮食总产量增长6.5倍,油菜籽增长13.6倍,茶叶增长20倍,水果增长12.5倍,肉类增长4.4倍。特色农业发展初具规模。20年来,全区组建了生猪、奶牛、鹌鹑、杨梅、花卉、莲藕等产业协会56家,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2个,农村经纪人达260余人。设施农业农产品种植面积已达3660亩。有规模养殖116户,养殖大户1320户。

1992年建区之初,开发区仅有4个简陋的农贸市场。20年后,开发区已形成电脑、电器、汽车、汽车配件、水果、烟酒、家具、食品、花鸟、农副产品等各类专业市场12个,集贸市场17个。2011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9.3亿元,比1998年增长8.9倍,年均增长14.3%。预计2012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5亿元。

从当初的42所普通中小学扩展到117所, 教育的均衡发展极大地促进城乡发展。截止目前,开发区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家,科研开发机构42个,其中其中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2家、企业技术中心1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7家、3个国家授权的试验检测平台、院士工作站5家、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区现有有效发明专利240件,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达5.3件。

一个个爱心助贫、善心扶弱的活动成就了一批“民生品牌”。“居家养老”模式在新舟、航天、航宇等社区“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民间服务组织为实体,社会各界与志愿者广泛参与”的服务体系的建立,探索出了一条“老有所养”的社会管理路子。

大力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实施药品放心工程、基层医疗救治服务体系和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截至2012年,参合率达98.8%,群众基层就医的药费负担明显减轻。

篇6

2、开展窗口改进作风专项工作,切实提高民生工程在群众中的知晓率和满意度。一是在居民区、农贸市场等张贴和发放《____地区城镇居民大病医疗保险问答》等3000余份,在辖区悬挂宣传横幅13条;二是充分利用交通要点,如在铁路步行街开展集中宣传活动,在活动现场设立展板、悬挂横幅、设立咨询台现场解答群众咨询,共现场发放各类民生宣传材料600余份。三是将城镇居民医保办理、报销服务流程、现场收费,为行动不便的居民上门服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重点流程及退管工作流程等政策内容打印出来,放到大厅给前来办事人员随时翻看了解。按照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我们深入社区居民家中,了解掌握居民的实际需求,提高我们服务能力。四是在此次活动中,收集归纳了5条意见,主要是在小额担保贷款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中的问题,好的方面是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认证是实实在在为居民群众服务的。

3、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积极开展就业实名制登记录入工作

根据地市相关文件和要求,为进一步做好就业实名制登记管理工作,街道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分管领导召开了专题布置会,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与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在此项工作中密切配合,明确职责,扎实工作,通过深入宣传动员,利用《自治区、地区劳动力摸底调查表》掌握辖区劳动力情况,共登记注册人员 21023人。

1、认真开展“再就业援助月”、“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等专项活动;认真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精神,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建立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着力援助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进一步提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专管员的业务能力水平。

篇7

2.强化检查督办,推动各单位主要领导加强调查研究,定期听取汇报,切实履行第一责任。每季度召开一次综治会议,及时研究解决系统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二、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1.全力维护政治安全。加强基层组织和人民防线建设,加强对少数重点人的教育转化和管控,坚持教育转化和依法打击相结合,坚决防止少数重点人制造现实危害。开展对“”、“全能神”等组织和非法传教的专案工作,依法严厉打击骨干分子,教育转化受蒙蔽群众。

2.全力维护公共安全。认真研究涉军、涉教、移民、企业改制等问题,解决合理合法诉求,切实做好思想教育和稳控工作。坚持组织开展接访活动,对可能引发的重大不稳定隐患严格执行督办制度,严防发生和大规模非正常到市赴省进京上访事件。深入研究生成、演变规律特点,抓早抓好抓苗头,防止小事端引发大事件。完善实战实用的应急预案,加强综合演练,提高预案运作能力。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的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做到现场处置、勘查调查与社会面整体防控、舆论引导同步进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加强消防、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治理,防止发生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

3.全力维护网络安全。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快完善,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网络和信息安全。对于利用信息网络制造传播政治谣言、散布煸动性信息的,要依法处理。

4.切实化解矛盾纠纷。委属各单位要建立分工明确、配合有力、流转顺畅的衔接机制,加强领导,实施工作责任制,明确责任领导,落实专(兼)职人员。做好接待、登记、解说工作,实施跟踪管理,消除群体性上访苗头,及时分办县网络件,着力解决老百姓反映的城市建设、市政公用、园林绿化工作问题,着力提高落实率,回复率达100%,落实率达100%。

5.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对留守儿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推广结对帮扶的经验,在生活、身心发展方面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三、坚持源头治理,积极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1.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基础建设。坚持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进一步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推广先进经验,把调解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基层单位和每一项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对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领导,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效对接,积极开展重点、集中、日常相结合的排查工作,形成“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2.健全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认真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组织领导、协调配合,督导检查机制,推动各单位充分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形成工作合力。健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用好表彰奖励、挂牌督办、综合考评、责任追究、一票否决等措施,推动工作责任落实。凡因工作不力而引发重大案(事)件、重大问题和进京上访,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对相关单位领导和责任人进行严格问责。

3.建立应急救援和处置突发事件队伍。完善预警机制,畅通信息渠道,重点建好城市建设、市政公用、园林绿化、城市防汛等四支应急队伍,落实人员,补充装备,定期开展救援处突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要进一步健全基层综治组织,着力加强综治办建设和管理,有效整合各方面力量,健全社会治安联防、矛盾纠纷联调、突出问题联治、重点工作联动、社会管理联抓的综治工作机制,加强单位安保队、巡逻队、门栋治安员、流动人员协管员等群防群治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社会治安保险工作,实行单位门卫全天候专人值班,坚持单位职工24小时轮流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发现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5.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加大对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多发财犯罪等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犯罪的打击力度,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深化治安重点区域和突出问题重点整治,加强对工地、出租门面等场所进行综合性整治,落实长效管理措施。

篇8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德江县必须抓牢用活多重优惠政策叠加机遇,依托自身优势,不断夯实发展条件。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交通建设上,统筹抓好德江机场、火车枢纽站选址论证等前期工作,争取昭通至黔江铁路规划建设尽快启动;完成杭瑞高速德江段收尾工程,加快推进德沿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建设县城至共和二级油路,力争启动德务高速公路和县城至复兴二级路建设工程,开工建设外环绕城线;大力实施326国道、303省道提级改造工程,新修300公里以上通村油路(水泥路),创建村村通客运示范乡镇。

在水利建设上,加快长丰水库工程建设,开工建设观音滩中型水库,完成沙滩中型水库和朝溪、大木尧等小(一)型水库前期工作,以及长丰川阡小(二)型水库可研报告;大力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完成天井、大洞沟、龙洞湾、老鸦阡、土地沟、闹竹坪等6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9处,解决3.2万人饮水困难。

在电力通讯建设上,开工建设龙泉220千伏和钱家110千伏变电站,建成复兴、桶井、合兴、沙溪、高山35千伏变电站;积极实施城镇电网绝缘化建设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启动500千伏变电站规划编制工作。不断完善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广播电视、电信、互联网“三网”融合,实现城乡信息一体化。

今年是全省改革开放年,德江县不仅要深化各方面改革,也要用更多的精力抓开放。重点加强金融生态改革,搭建银政银企平台;加快建设城南金融街,主动对接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交通银行在德江设立分支机构;以实施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试点为契机,积极发展村镇银行,成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力争今年内新增新型农村金融组织40家、非金融组织10家;全面深化户籍管理体制改革,大力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城;深化商务流通体制改革,积极融入黔中经济圈、沟通成渝经济圈,形成黔东北商贸中心。

推动“三化同步”

着力“一业振兴”

大力实施工业化发展战略。德江县将借助城北工业园区成功列入省级经济开发区的新机遇,发展带动示范性强的大企业,扶持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大企业并创建省级“511”中小企业示范园区。集中力量规划建设关口片区、煎茶特色产业园区和乌江黄金水道物流园区,开工建设白酒产业园、畜产品和中药材产业加工园,建成投产三诺机电产业园、洋山河生物制药工程、生物质能发电等项目,要新增入驻企业50家以上,建成投产40家以上。鼓励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满足中小企业发展资金需求。要继续实施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确保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42%以上。

大力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抓住省委、省政府把德江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的战略定位,以路网为引领,产业为支撑,高标准规划引领城市建设,把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加快推进玉龙湖、惠田、多维国际等房开项目及综合商贸城、大学城建设;完成共富路、城北70米大道、城区60个公交候车站台建设;建成2个城市综合体,启动体育馆、行政中心及城北新农村2号和3号道路建设。加快推进撤县建市和扩权强镇试点工作,大力实施煎茶镇省级示范小城镇、合兴镇市级示范小城镇建设,启动撤销青龙镇设立两个办事处及平原、共和撤乡建镇工作。加大城区、园区、集镇的信息化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工程。

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德江县将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力度,扩大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规模,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规划一批高水准、有特色的产业园区,集中力量实施“三个万元”工程,在沙溪、合兴、复兴、煎茶、枫香溪、泉口等乡镇分步集中连片实施“6个一万亩”工程,在规模化发展烤烟、茶叶、核桃、天麻、果蔬等优势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精品大米和精品菜油特色产业。今年要新建无性系茶园4万亩、种植核桃7.5万亩、中药材2万亩、竹子2万亩,发展精品水果0.5万亩。建立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发展路径,把更多的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和城市居民。扎实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美好家园。

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德江县将集中力量打造以傩文化、炸龙文化和红色文化为重点的旅游品牌,启动申报傩文化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投入1000万元重点打造扶阳古城,完善傩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着力打造“隋唐古邑·神韵傩乡”旅游城市新形象,使“傩戏之乡”这张名片变成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平台。

改善民生 创新管理

今年,德江县将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六个标准,认真开展同步小康县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民生事业,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加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为优美的生活环境。

篇9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做好民政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党的十指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对民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实现这个美好前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形势任务,以更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谋划工作,狠抓落实。

(一)要从工作得失中强化责任,增强使命意识。近年来,全市民政系统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务实重干,开拓进取,集中力量办了一批惠民生、暖民心、解民忧的实事好事,各项民政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五年来,我市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基本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基层民主和城乡社区建设有序推进,优抚双拥工作卓有成效,社会管理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在服务发展、促进公平、增进和谐、维护稳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解放区和谐社区建设、农村敬老院规范化建设、双拥优抚工作等做法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这是大家履职尽责,真抓实干,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换来的。同时,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无法回避的问题,比如:一些困难群众还难以得到有效救助,涉军群体的利益诉求难以满足,有的是政策层面的原因,有的是程序层面的原因。但作为我们也要扪心自问,我们的责任是不是尽到了,工作是不是主动去做了,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用实际行动作出回答。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事业成败、工作好坏关键在于责任心强不强,有没有强烈的使命意识。

(二)要从发生的问题中反思责任,增强使命意识。去年冬天以来,兄弟省市相继发生了几起民政对象意外死亡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发生应引起我们高度警觉,它至少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民政工作已成为社会媒体关注的焦点、热点、敏感点,稍有不慎就会被推到风口浪尖上;另一个是我们工作中还有不细不实不到位的地方,如若发生了问题,纵使有千万个理由,有天大的委屈,也难脱干系。对此,我们要有敏感性,民政工作做不好,发生事故,发生死人的事,我们无法向上级交待,无法向社会交待,更难以对得起自己的职责和良心。

(三)要从面临的形势中看清责任,增强使命意识。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领域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加快,我国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利益格局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人们的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发生明显改变,利益诉求多元复杂,各种历史遗留问题和新生矛盾交织叠加,不稳定因素、不和谐因素显著增多,进城务工人员、失地农民、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城乡老龄人口、留守妇女儿童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亟待解决。相比之下,社会领域改革发展和公共服务体制改革还相对滞后,社会服务供给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公共管理服务还难以有效满足人们需求。就我市而言,仅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优抚对象、孤儿、重度残疾人和80岁以上高龄老人等基本民生保障对象就超过35万人,任务艰巨,经费负担很重,民政工作在思想理念、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保障手段等方面也都不同程度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的已成为制约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提高公共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民政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升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步伐。

二、扎实推进,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全国第十三次民政会议提出“要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这是对新时期民政工作地位作用的新概括新定位,为更好地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指明了方向。实现这个目标,各级民政部门要全面贯彻国家和省民政会议精神,突出工作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多办惠民利民实事好事,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努力推动我市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着力构筑基本民生保障网,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见实效。保障基本民生,既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也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最低要求,民政部门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成为保障基本民生的重要担当者。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灾害应急管理制度,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切实做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强化规范管理,努力打造阳光透明低保,筑牢守死“最后一道保障线”,充分发挥保底作用。要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机制,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和主动救助工作机制,着力解决低收入群众临时生活困难。要推动社会福利事业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完善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培育各类慈善组织,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要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保障标准的自然增长、动态调整机制,搞好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扶贫开发的衔接,最大限度发挥社会救助的综合政策效应,提高民生保障实效。

(二)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在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上求突破。民政工作要充分发挥面向基层、紧贴群众的优势,在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体制机制方面承担更多更重要的责任,努力成为基层社会管理的积极促进者。要积极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建立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有效衔接、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良性互动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要大力发展基层民主,完善民主参与形式和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民利。要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积极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融入城镇社区、 参与民主管理的办法,配套建设社区服务设施,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向基层倾斜、向社区下沉。当前,要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社会管理的新机制、新方法、新措施,健全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有效整合民政、人社、公安、计生等多个部门资源优势,打造综合平台,人员集中办公,设施集约利用,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服务,不断降低行政成本,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效率和质量,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服务需求。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三)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在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上创特色。民政肩负着抚恤优待、复退军人安置、双拥共建等重要职责,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有力支持者。我市历来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群众基础和优良传统,军政、军民关系和谐稳定,连续4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5次省双拥模范城。在新形势下,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个大局,更加深入开展双拥优抚工作,健全军民融合式发展机制,把双拥工作与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就业惠民工程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军民融合发展的实效,不断拓展双拥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将全国双拥模范城的牌子“擦”得更亮。要落实好各项抚恤优待政策,规范和完善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积极解决优抚对象生活、医疗、住房等问题和部队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困难。要切实做好退役士兵安置新老制度过渡期间的衔接工作,按照“普惠加优待”的原则,不断提高优抚保障水平,更好地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

(四)强化社会基本服务,在提供高效优质社会服务上有作为。为民服务是民政工作的应有之义和本质内涵,民政部门要围绕提供和强化社会服务,努力成为基本社会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要整合社会服务资源,改进社会服务方式,加快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按照政府资助、社会运作、强化监督、集中管理的原则,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补助贴息等多种模式,加快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要及时根据国务院行政调整规划和我市城镇化发展进程,稳妥适度调整行政区划和“乡改镇”、“镇改办”、“乡改办”、“村改居”工作,当前要重点理顺跨行政区域的产业集聚区行政管理体制,推动产业集聚区、城市新区与行政区严密套合、加快发展。要扎实做好婚姻登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等工作,加快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直接服务群众的优势,不断提高社会服务专业化、社会化水平。要积极稳妥有序推进殡葬改革,统筹规划建设农村公益性公墓,加强宣传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全面落实惠民殡改政策。

三、团结协作,强化保障,努力开创全市民政事业发展新局面

民政工作直接面向基层,联系广大群众,承担着调节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进步等重要职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积极推动改革创新,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在狠抓贯彻落实上下功夫,努力开创民政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要树立关心支持民政工作,就是关心支持困难弱势群体,就是关心支持国防建设,就是关心支持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观念。各级政府要切实把民政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要全面落实工作责任,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定期分析形势,及时研究解决民政事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各部门要形成工作合力,民政部门要担当主体责任,加强沟通衔接,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参与,加快形成相互支持、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共同推进民政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政事业的预算安排和投入力度,确保民政事业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增长。

(二)要加快改革创新。加快完善多渠道筹资机制,进一步放宽准入,充分运用财税等多种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民政事业,不断增强民政事业发展活力。要加快推进民政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凡是市场可以解决的,都要交给市场,该由社会组织管理的,原则上都要交由社会组织,放手让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进民政事业发展。要大力推进民政服务机构改革,加快形成多元并存、有序竞争、共同发展的民政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实现行政职能和社会力量的有效结合与良性互动,切实提高社会服务效率和水平。

篇10

(一)区域特征

亦庄新城处于北京市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亦庄位于城市发展新区。2004~2010年,北京总人口增长最多的区域是城市功能拓展区,增加了320万人;其次是城市发展新区,人口增加了186.1万人。非农人口和暂时人口也是功能拓展区多于城市新区。虽然人口增长总量不及城市功能拓展区,但是人口增长速度、暂住人口和非农人口的增幅在全市功能区最大,其中非农人口增长35%,暂住人口增长6.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发展新区及其重要节点(新城)在总规实施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心城区人口的压力,成为来人口的“承接地”。

亦庄新城常住人口增速在东部城市发展带中最快。在东部城市发展带中,2005~2010年,亦庄新城常住人口数量增加16.2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04%。与2005年占1.42%相比,常住人口占全市比重增加0.62%,是三个新城中常住人口比重变化最大的新城。

(二)常住人口特征

2005~2010年开发区常住人口规模翻番。2005年开发区常住人口3万人;2010年开发区常住人口7.3万人。2005~2010年,开发区常住人口增速为19.5%。常住人口增速有所减缓。2000年亦庄新城人口为11.51万人,2004年20.61万人,2010年34.38万人。2000~2004年年均增长15.68%,2004~2010年年均增长8.9%。人口增长主要以机械增长为主。

亦庄新城部分地区外来务工人员比重高。从北京全市来看,北京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达到35.92%,亦庄新城、开发区外来人口比重均超过50%。从亦庄各区域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数量和比重来看,旧宫地区、瀛海地区、开发区外来人口的比重均超过户籍人口,所占比重超过50%,尤其是开发区,外来产业工人占到73.42%。

(三)产业人口特征

就业资源总量不断增长。2010年,就业人口19.9万人,比2005年的9.8万人增长2倍左右,年均增加2万就业人口,增长率为15.12%。人力资源结构不断优化。大学学历以上人员稳步增长。其中大专人员比重提高3.9个百分点,本科学历人员提高3个百分点。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总人数的比重均有所下降,下降6个百分点。

外地从业人员比重上升。2005年、2010年本市城镇职工的占就业人员比重最高。2010年本地城镇职工就业人数达到6.5万人,达到32.38%,但是比重有所下降,下降了12.89%;外地从业人员(外地城镇职工与外地农民工之和)增长迅速,比重由2005年的44%上升到2010年的60%。

25~44岁年龄段产业工人数量、增幅最大。2010年25~44岁职工11.3万人,占比高达56.91%,比2005年提升9个百分点。离退休人员人数和比重均有上升。

制造业就业人口最多。2008年,制造业就业人数为10.8万人,专业化指数3.77。第三产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集聚度略高于北京市水平,就业人口超过1万人。其中,电子信息业集聚职工最多。从四大产业集聚的产业工人来说,电子信息业职工人数占总人数的1/4。其次是装备制造业,从业人员占比为10.21%。2005~2010年电子信息业职工增长2.8万人,比重增长2.68%。生物行业职工增长1万人,占比提升了2.77个百分点。

二、亦庄新城人口发展中的核心问题

(一)开发区职、住分离程度有所减缓,形成“潮汐式”交通流

通常用就业-居住人口的比例来衡量一个地区职住平衡度的指标。根据2004年、2010年北京市就业人口、常住人口的数据,北京就业-居住人口比例从0.57变化到0.53北京市整体职住分离程度加剧。与此同时,亦庄新城总规实施以来,开发区就业-居住比例由4.31发展到2.72,向职住均衡方向发展。

从交通出行来看,开发区跨区出行下降了2.1%,区域内部出行增长了4.4%,区域外部出行下降了2.3%。居民工作地分布在中心城区、南部近郊县及大兴区和通州区。职住分离形成“潮汐式”的交通流,主要表现为荣华路、成寿寺路、京津唐高速公路部分路段道路负荷大。

造成开发区职住分离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开发区形成以工业用地为主的用地结构。产业用地比重较大,居住和公共服务用地比重较小,而且增速远远低于工业仓储用地,进而导致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从而形成职住分离。此外,人口的增速远远快于开发区配套建设的速度。2005~2010年,开发区常住人口增速为19.5%,就业人口增速为15.12%,而各类用地年均增速低于15%。

(二)后备居住空间供给不足,区域配给不均衡

《亦庄新城规划》中,居住用地为18.04平方公里,约占城市总建设用地的18%;而目前开发区范围中,居住用地为约占城市总建设用地的12%。从产业人口住房配套空间供给上看, 土地供给不足,开发区内可用空间有限;为就业人口与居住人口提供的配套住宅空间明显不足。区域配给不平衡,新城规划中原有重要配套居住用地无法统筹。两区行政资源整合后,马驹桥、站前区和路南区的部分居住用地从政策上难以统筹考虑。

(三)开发区企业职工住房需求的特殊性

从企业职工的特征来看,开发区具有数量较大的蓝领阶层和年轻的白领阶层。不同阶层的职工对住房具有不同的需求,他们需要政策优惠的公租房、廉价房、保障房、小套型自住房等。开发区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方式主要有三种:企业建设的集体宿舍或职工公寓、开发区建设的集体公寓、租住民房。从开发区的住房供给来看,住房市场化,价格相对较高,目前开发区仅有青年公寓和博大永康两个公寓。开发区高昂的房价把职工排除在开发区之外。此外,大部分开发区的居住者在母城就业,进而造成大量的通勤流,新城了交通问题。

(四)外来人口在开发区周边高度集聚,加大了城市管理成本和管理难度

开发区外来务工人员租住在开发区周边旧宫、十八里店、次渠等地的农民房。租房的原因:企业不能提供宿舍,或者结婚生子对住房条件有更高的要求,但是又无力购买住房。外来人口租住的村呈现人口倒挂的现象,即外来人口的数量远远超过户籍人口。十八里店外来人口16.5万人,户籍人口3.6万人,外来人口是户籍人口的4倍;旧宫外来人口12.1万人,是户籍人口的4倍。

(五)外来人口需求与开发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之间存在差距

教育资源方面,园区内缺乏教学质量好的公立学校,不能满足低中等收入家庭的需求;园区内年轻家庭数量较多,对教学质量高、学费适中的幼儿园需求较大。医疗卫生配套方面,亦庄大型医院只有同仁医院,收费高且服务质量低;就诊效率低,专家少;社区卫生站服务不完善,未能进行分流。商服设施配套方面:购物和餐饮设施少,选择余地小,特别是购买日常必需品距离远,种类少。文化娱乐、休闲健身配套方面,园区内大量年轻的外来务工人员没有活动的场所。交通出行方面,园区内及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公交线路和班次较少,出行不便。

三、未来人口增长态势分析

(一)区域发展态势促进新城人口持续集聚

区域发展不平衡和首都优势是外来人口大规模涌入北京的根本原因。北京与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差距及区域城市化滞后等原因,决定了周边地区在现阶段不仅不能分担疏解涌向北京的人口,而且自身人口大规模流入北京。以亦庄为代表的新城地区在首都人口增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未来亦庄新城的人口将会不断增多。

未来10~20年,首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必然带来新的就业岗位需求,北京户籍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客观上也需要更多的适龄劳动力资源。

开发区与大兴区行政资源整合为人口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开发与周边乡镇形成同意的管理体系,可以为就业人口提供更多的居住空间。以首都第二机场建设为代表的南城机场设施的发展,会吸引更多的人口来此就业与居住。

(二)产业结构升级促使新城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亦庄新城产业结构的变迁,尤其是三产比重的不断上升,促进第三产业从业人口的不断增加。此外,产业类型的高值化将吸引高技术人才,提升开发区就业人员的素质,改变人口结构,进而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将不断变化。此外,产业的集聚与扩散也是影响人口结构变化的因素。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首都经济圈地区扩散,一方面引起就业人口规模的下降,一方面促进人员素质结构的提升。

(三)新城功能定位的变迁促使公共服务提升,吸引人口集聚

亦庄过去的功能定位是工业小区,目前的工业定位是综合产业新城。功能定位的变化将促使住房、公共服务的提升及公共设施配套体系的完善,形成多元化的住房类型,完善的商业设施、丰富教育和医疗资源。优质多元的公共服务,将会吸引更多的人口来此集聚。

四、对策建议

(一)细分不同类型的人口需求,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人口空间布局

按照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口的需求,亦庄新城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应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体系,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重构公共服务空间格局来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减少职住分离。

(二)区域统筹,以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人口调控

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和就业门槛,不断优化外来人口结构,吸引高端人才。与河北等产业功能区合作,将一些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提升转换亦庄新城的人口结构。

(三)统筹亦庄开发区与大兴区,实现资源共享

充分把握两区行政资源整合契机,充分利用大兴区土地资源,统筹协调居住空间,增强后备居住空间的供给。提升开发区周边镇级公共服务设施的等级,引导人口空间合理分布。

(四)建立健全综合人口调控机制

强化、细化对外来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引导外来人口有序流动。建立健全人口信息平台,准确掌握人口动态信息。加强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通过强化管理减少外来人口的无序聚集。

参考文献:

[1]刘洋.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及生活服务问题规划对策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