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业农村全面发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农村全面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农村全面发展

篇1

农商行模式是农信社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北京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的城市化、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民的市民化成为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途径和发展目标。

北京具有“大城市、小农村”的特征,近五年来,北京市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正在以每年约0.5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2002年北京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为3.1%,到2007年上半年,仅占0.9%。而非农产业迅速发展,经济结构明显升级,城乡一体化程度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农村对资金和金融服务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纯农业部门,来自于与农业相关、经济附加值高的二三产业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大,这种资金需求的多元化对农信社的商业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农信社分散经营的合作体制与多级法人的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市场化与专业化的现代“三农”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因此,按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模式对农信社进行改革成为一种必然需求。

采取股份制模式具有制度上的优越性。在原有的合作制产权模式下,信用社“三会”制度有名无实,所有权主体现实缺位,民主管理流于形式,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的经营机构,管理的行政色彩较浓,是一种家族式、粗放型的管理,缺乏基本的约束机制,不是现代的商业化、市场化与成本化管理,没有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经营管理水平底下,在产品、服务、人才储备等各方面都无法与现代商业银行相比,几乎没有任何竞争性。

统一法人的农商行是独立的金融企业法人,在这种现代的股份制企业模式下,农商行具有统一的规章制度、统一的业务品种、统一的工作流程、统一的信息化设施、统一的内控和风险管理,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制定统一的发展战略,为相同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可以解决因为多级法人带来的各种弊端。从农信社到农商行不仅仅是翻牌与称谓变化的问题,更是质的飞跃,是经营理念、机制体制、管理模式、服务方式、监管标准等根本性的变化,股份制有着先天的优越性。

建立科学先进的机制促发展

建设现代商业银行组织运行架构和经营管理机制。建设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首先要求彻底改变农信社时期较低级的经营管理体制,为此,北京农商行着手建立起了“一级法人、统一管理、授权经营”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架构;建立起适应现代商业银行要求的组织体系,组建了8个专业委员会,实行专家治行,同时完善了总行各部门和各级支行新的“三定”方案;对原管辖支行实行扁平化管理,提高了全行网点资源整合和市场营销、风险防范的能力。

为实现“花钱买机制”的改革目标,真正达到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神似”,北京农商行引入了全成本经营管理理念和经济资本约束机制,在同业中首创总行部门执行力考评、直管支行综合绩效考评、员工绩效考评机制,构建起了覆盖总行各职能部门、各级支行和直至员工个人的一体化绩效考评体系。同时,建立了市场化的用人选人机制,实行全行管理人员竞聘上岗制。

制定积极、先进、可行的经营指标和考评体系。经营指标能够科学、客观、真实地反映和评价各个经营单位的经营业绩和管理能力,因此制定积极、先进、可行的经营指标,并配以科学的考核评价,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有力武器。一个科学的指标和考核评价体系会达到使每个员工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效果。

北京农商行的经营指标的制定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各项指标体现了“规模、效益、质量”三者的协调;二是市场份额有所上升;三是指令性指标与指导性指标相结合;四是有积极性与先进性,既不是高不可及,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完成;五是经营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主体。

当然,如果只制定指标,而没设计有一个与之相配套的考核办法,指标往往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因此,考核评价的结果不仅与员工的收入分配挂钩,而且与管理人员的任用挂钩。

逐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著名货币银行家马丁・西耶认为,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就是山顶上的城市”。前任花旗银行行长沃尔特・瑞琪顿也曾指出,“事实上,银行家的责任就在于管理风险,无论是简单的抑或是复杂的,这就是银行的业务。”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上都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全面强化风险管理观念,以风险度量为基础,以定价覆盖风险成本和风险资本的配置为两大管理手段,对三大风险进行既专业分工又综合统一的管理,逐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北京农商行高度重视风险管理,一是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立了两级稽核检查机制,全面推行会计后督集中统一管理体制,设立了放款管理中心。二是建立风险管理运作体系。适当上收贷款审批权限,建立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新增贷款不良控制机制和规范贷款管理制度等控制不良贷款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行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实施信贷、非信贷资产的全口径风险管理,推行信贷资产九级分类管理。三是进行流程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清理、修订和完善300多项经营管理制度;全面梳理300多项工作和业务流程。

以信息技术引领银行业务发展和管理提升。在信息时代,只有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才可能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战略提供可靠的保证。改制两年来,北京农商行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积极实施“以科技引领业务发展和管理提升”的理念,研发并上线财税库行横向联网系统、小额支付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外汇业务系统、网上银行系统、农信银系统、股金管理系统和电子公文系统等,对核心业务系统进行了全面优化,完成主机更新换代等工作,为加快业务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奠定了雄厚的科技基础。

实施全成本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全成本管理是从研究企业的投入产出入手,将现代计量经济学引入管理的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其核心是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各个行为、各个产品、每一单体、每一机构在任何时点、任何空间所发生的宏观、微观投入产出数据都转化为一目了然的计量指标,从而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主体、多层次、立体化的价值量数据管理模式。开展全成本管理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现代企业注重自身发展质量、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打造价值量管理机制的重要思想。

目前,北京农商行已本着“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先物后人、加快进度”的指导思想,积极投入了全成本管理项目的开发建设,预计2008年中期上线运行。全面启动的全成本管理系统建设,必将有利于完善成本有效控制和经济效益可比性,实现资源在各机构、各部门、各岗位、各业务线之间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对各机构、各部门、各岗位员工的经营绩效作出更精准、更到位的量化评价;将使全行的整体评价体系更为科学、更具可执行性;有利于推动全员决策、实时决策、科学决策的有效运行,实现管理精细化,从而实现农商行又好又快发展。

统筹协调发展中的问题

统筹协调商业化经营与政策性支农,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改制不改向”是农信社改革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改革后的北京农商行在走商业化道路的同时,要承担政策性支农的职能。这是农商行经营发展的两条渠道,只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切合点,两项工作都能做好,这就要求农商行在全方面做好政策性支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过程的同时,要坚持商业化运作,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找到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认为,现代农业已经远远不是传统落后的代名词,而是蕴含巨大商业机遇与现代科技的朝阳产业,大有文章可作。

北京农商行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支持新农村建设和首都社会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新成就。一是服务“三农”的运作模式迈上新台阶。努力整合政府和银行的支农资源,与10个郊区县政府签署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合作协议,与市农委签订并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合作协议》。二是“三农”服务和产品实现新进展。推广“凤凰乡村游、体验新农村”活动;将带有小额农贷、消费信贷等功能的先进的网上银行系统推向农村市场;推出国内首张粮食直补资金银行卡――“凤凰惠农卡”。三是支农服务机构建设获得历史性突破。我行积极响应中国银监会关于在试点农村地区设立金融机构的号召,于2007年4月28日在湖北仙桃独资设立了村镇银行。截至2007年9月末,全行涉农贷款余额为421.89亿元,比改制前增加100多亿元,涉农贷款余额在首都银行同业中最高,占比达80%以上;农户贷款占全市农户贷款总量的100%;京郊10个区县支行存贷款市场占有率都在30%以上,且逐年增长,在当地银行同业中居首位。

科学规划好当前目标与长远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商业银行的当前目标与长远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能否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检验一家银行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任何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当前目标都必须服从、服务于长远发展,要在长远发展的战略下,努力构筑良好的业务发展模式,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对于银行来说至关重要。没有科学、合理、符合银行实际需要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就不好协调当前目标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各项工作就会失去章法,也就会变得非常盲目。发展战略应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要确定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二是发展战略每年要有重点;三是要通过有效机制保障完成。

北京农商行成立不久就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三个目标,一是规模类指标,争取三年翻一番;二是效益类指标,处于北京同业平均水平。三是质量类指标,不良资产争取三年内降到全市的中等水平。从经营和管理等方面基本达到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标准,具备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的基本条件,从而实现跨区域发展;争取基本达到银行上市的条件,做好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的准备工作。在三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北京农商行确定“全面规范”、“创新提升”及“全面发展”分别为这三年的工作重点。没有三年发展规划和每年的工作重点,就不可能系统地实施农商行发展的整体布局和资源配置,也就只能停留在低端、低层次的经营管理和发展水平上。

处理好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关系,确保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注重短期盈利,具有不同程度的“速度情结”和“规模冲动”是许多商业银行难逾越的发展方式,往往导致一系列内生性风险,最终制约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因此,现代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的统筹协调,要运用资本收益率或经济增加值(EVA)等风险调整收益的方法,在资本有限性的约束下,进行科学的资本管理,扩大相对规模,进而获取经过风险调整、质量过滤以后的真实利润最大化,这是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因此,银行发展速度与规模必须以获取长期效益为目标,效益目标又必须以发展质量为前提,只有保证了质量,效益才是真实的、持久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质量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也可以说“质量是发展的第一主题”。

北京农商行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有效管理与科学决策,全面协调全行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发展,以发展质量为第一主题,坚持发展速度与规模符合风险可控的原则,并严格按照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监管标准,积极推进各项经营管理工作,资产质量明显改善,资本充足率始终保持在8%以上,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达到100%以上,到2007年年底,监管部门的16项监管指标有11项达标,这对于从零起步的农商行来说是不小的成就。

调整优化核心业务与其他业务间的结构。个人业务发展缓慢,占比较低是国内商业银行的普遍现象,面对金融全球化与资本监管的硬约束,商业银行必须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实现各项业务的均衡发展,全面提高非资本性收入,促进银行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篇2

一发展现代农业,从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产业转型一一必须培养大批能领导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人刁一。wwW.133229.COm

个球市场的形成,我困的农业产卜产经营已经纳入了世界农业产卜产体系,而我困是一个产业化程度很低的农业大困.我困大部分农产品没有比较优势(规模小、成木高、质量低,标准体系小健个,等等),并且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普遍小高,使我困农业科技含量小高,科技水平的落后导致农业的劳动产卜产率低下,农产品价格偏高、无法与困外农产品进行竞争、加入wtc)之后,更缩小了政府保护农业的空间,很多限制进日的措施都无法继续使用,我困一此农产品加}一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竟争,我困农产品小仅难以开拓困外市场,而且连保住困内市场都难)这必将减少农民的就业机会,减少农民收入)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武装农业产业大大增加农业产业的技术含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劳动产卜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提高农民收入、即从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产业战略转型、

这种战略转型的卞要内容包括:

(1高技术基础转型()既要发挥传统耕作技术的优势,又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武装农业产业,大大增加农业产业的技术含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劳动产卜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2)产业结构转型()低层次的产业结构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刻闭狭小的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面对市场范围的扩大和竟争的加剧,面对需求层次的提升和需求多样化,农业产业的供给结构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3)产业组织转型、农业产业的产卜产、加}_、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应通过专业性产业组织分}_}办作去完成,发挥分}一优势,以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竟争能力,形成规模效益、

事实上,改苹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发产卜了巨大变化,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应运而产卜,农村产业结构发产卜着新的变化,不f:统农业逐步转变为种、养、加一体化的大农业,科、}一、贸一条龙的新模式,初步形成了食品、饮料、果品、纺织、造纸、皮毛、药材、酿造、编织、饲料等十大农产品加}一业,数白个品种的农副产品加}一体系)农村经济成分旱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涌现出一批新兴产业,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以乡镇企业为重要产卜民点,以港澳台地卜_和外商投资企业为补充的农村经济结构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的升级,农业的现代化.对劳动者的文化、技能、知识结构等要求将有明显提高)伴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旱现出新的特点)农村迫切需求掌握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技术、善于把科1i)}-1戈果进行一次开发、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h得经营答理、能领导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最明显的例r就是西部资u}优势之所以小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根u},乃是农村劳动力文化技术素质太低,适应小了现代农业的技术要求和结构变化,只能从事体力性的简单劳动,数量众多而无质量优势)小仅当地缺乏资u}有效持续开发和利用的人才,而且小能满足外来资金投入集约化资u}开发的劳动力技术要求)所以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顺应这一变化,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和技术教育,加强职业技术培训,肩负起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的jll史责任)囚此积极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和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将来是木科),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造就一支数量庞大的、素质过硬的、适应现代农业大产卜产要求的农民队伍,从城乡一体化、个面发展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出路这一角度看,有其深远的战略意义,需要立即付诸实施,

一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一一其“突破点”在于教育,要大力发展职业和技术教育。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小在农业产业上,而是在非农产业上,即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上、所以带领个困人民奔小康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让他们充分就业的问题)而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要保障

据初步匡算,我困日前1/3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极小充分状态,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在1.5亿人左右)而且21世纪初期农村劳力将处于新的供给高峰,据预测,20o1-2010年个困农村将新增劳动力6350万左右、即使前20年保持年转移匕八白万人的速度,到2020年,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托力小可能有根木缓解)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是造成农业劳动产卜产率低、农民收入增加困难的根木原囚)

怎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纵观各u社会转型的jll史经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木路径是城乡勺_动,良性转换)通过推进}_业化和城镇化战略,有序地把一部分农村人日转化成非农产业人日,进而游离土地变为城镇人日,从而融入现代社会产卜活之中)通过教育、文化、科技、人员交流、产业联系、各种媒体的纽带和中介作用,把城市现代文明输入农村,逐步改造农村的社会意识)

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必须大力发展}一业,发展}一业的重要途径就是吸引外资,使我困成为资木市场,成为}一业制造大困,山此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中央1999年经济}_作会议明确把中困定位于“最终产品制造业大困”,困外也已经普遍认为中困是21世纪最大的“世界}_厂”、到底中困能小能成为世界}一场,就在于中困能小能把握这个机会,能小能提供大量高素质而相对低价的劳动力)以中困在个球产业分}一中的实际地位,我困日前客观上只能以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保持在困际市场的竟争力)而这种优势实际上产产卜于农村高达1.5亿以上的过剩劳动力,但日前在中困4.8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只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小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这种状况小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我们必须注意到光靠廉价劳动力来竟争是小够的,囚为这并小能改善他们的产}一活质量,廉价的劳动力价格小能使他们富裕起来,离小康产卜活还甚远)),囚为现代企业正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化,劳动力将山过去的简单-体力劳动型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变)囚此必须加强对劳动力的培训}一作,以小断提高民}一素质,提升其就业技能,增强其在劳务市场上的竟争力)怎样刁一能有高素质或者说合格的素质昵?就需要加强训练,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提升其就业技能)政府应该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转岗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1i)}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就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场所)

篇3

一发展现代农业,从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产业转型一一必须培养大批能领导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人刁一。

个球市场的形成,我困的农业产卜产经营已经纳入了世界农业产卜产体系,而我困是一个产业化程度很低的农业大困.我困大部分农产品没有比较优势(规模小、成木高、质量低,标准体系小健个,等等),并且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普遍小高,使我困农业科技含量小高,科技水平的落后导致农业的劳动产卜产率低下,农产品价格偏高、无法与困外农产品进行竞争、加入wTc)之后,更缩小了政府保护农业的空间,很多限制进日的措施都无法继续使用,我困一此农产品加}一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竟争,我困农产品小仅难以开拓困外市场,而且连保住困内市场都难)这必将减少农民的就业机会,减少农民收入)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武装农业产业大大增加农业产业的技术含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劳动产卜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提高农民收入、即从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产业战略转型、

这种战略转型的卞要内容包括:

(1高技术基础转型()既要发挥传统耕作技术的优势,又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武装农业产业,大大增加农业产业的技术含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劳动产卜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2)产业结构转型()低层次的产业结构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刻闭狭小的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面对市场范围的扩大和竟争的加剧,面对需求层次的提升和需求多样化,农业产业的供给结构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3)产业组织转型、农业产业的产卜产、加}_、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应通过专业性产业组织分}_}办作去完成,发挥分}一优势,以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竟争能力,形成规模效益、

事实上,改苹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发产卜了巨大变化,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应运而产卜,农村产业结构发产卜着新的变化,不f:统农业逐步转变为种、养、加一体化的大农业,科、}一、贸一条龙的新模式,初步形成了食品、饮料、果品、纺织、造纸、皮毛、药材、酿造、编织、饲料等十大农产品加}一业,数白个品种的农副产品加}一体系)农村经济成分旱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涌现出 一批新兴产业,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以乡镇企业为重要产卜民点,以港澳台地卜_和外商投资企业为补充的农村经济结构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的升级,农业的现代化.对劳动者的文化、技能、知识结构等要求将有明显提高)伴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旱现出新的特点)农村迫切需求掌握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技术、善于把科1i) }-1戈果进行一次开发、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h得经营答理、能领导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最明显的例r就是西部资u}优势之所以小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根u},乃是农村劳动力文化技术素质太低,适应小了现代农业的技术要求和结构变化,只能从事体力性的简单劳动,数量众多而无质量优势)小仅当地缺乏资u}有效持续开发和利用的人才,而且小能满足外来资金投入集约化资u}开发的劳动力技术要求)所以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顺应这一变化,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和技术教育,加强职业技术培训,肩负起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的Jll史责任)囚此积极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和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将来是木科),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造就 一支数量庞大的、素质过硬的、适应现代农业大产卜产要求的农民队伍,从城乡一体化、个面发展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出路这一角度看,有其深远的战略意义,需要立即付诸实施,

一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一一其“突破点”在于教育,要大力发展职业和技术教育。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小在农业产业上,而是在非农产业上,即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上、所以带领个困人民奔小康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让他们充分就业的问题)而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要保障

据初步匡算,我困日前1 /3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极小充分状态,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在1.5亿人左右)而且21世纪初期农村劳力将处于新的供给高峰,据预测,20 O1-2010年个困农村将新增劳动力6 350万左右、即使前20年保持年转移匕八白万人的速度,到2020年,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托力小可能有根木缓解)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是造成农业劳动产卜产率低、农民收入增加困难的根木原囚)

怎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纵观各U社会转型的Jll史经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木路径是城乡勺_动,良性转换)通过推进}_业化和城镇化战略,有序地把一部分农村人日转化成非农产业人日,进而游离土地变为城镇人日,从而融入现代社会产卜活之中)通过教育、文化、科技、人员交流、产业联系、各种媒体的纽带和中介作用,把城市现代文明输入农村,逐步改造农村的社会意识)

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必须大力发展}一业,发展}一业的重要途径就是吸引外资,使我困成为资木市场,成为}一业制造大困,山此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中央1999年经济}_作会议明确把中困定位于“最终产品制造业大困”,困外也已经普遍认为中困是21世纪最大的“世界}_厂”、到底中困能小能成为世界}一场,就在于中困能小能把握这个机会,能小能提供大量高素质而相对低价的劳动力)以中困在个球产业分}一中的实际地位,我困日前客观上只能以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保持在困际市场的竟争力)而这种优势实际上产产卜于农村高达1.5亿以上的过剩劳动力,但日前在中困4.8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只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小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这种状况小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我们必须注意到光靠廉价劳动力来竟争是小够的,囚为这并小能改善他们的产}一活质量,廉价的劳动力价格小能使他们富裕起来,离小康产卜活还甚远)),囚为现代企业正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化,劳动力将山过去的简单-体力劳动型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变)囚此必须加强对劳动力的培训}一作,以小断提高民}一素质,提升其就业技能,增强其在劳务市场上的竟争力)怎样刁一能有高素质或者说合格的素质昵?就需要加强训练,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提升其就业技能)政府应该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转岗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1i)}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就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场所)

篇4

2.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到了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三步走”战略的一个目标,也是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与难点都是农村,根据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截止到2020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需要达到8000元,近年来平均年增幅为4.0%,这是无法达到需求的。在近二十余年之中,虽然我国农村经济水平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农村面貌变化并不大,如果这一现状无法得到扭转,是无法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为此,必须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走特色化的工业发展道路,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3.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

要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现阶段来看,促进经济水平增长的渠道有贸易、投资、消费几个方面,我国经济水平发展主要是贸易与投资。我国农村经济水平发展缓慢,虽然农村人口基数大,但是他们消费需求小、消费水平低,无法拉动内需,供给与需求不对称必然会影响整体经济增长水平。从这一层面而言,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基本点在农村,扩大农民消费,发展农村经济也成为了扩大内需的重要渠道。

二、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对策

1.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现代化农业就是应用先进管理措施与现代化科技水平对农业开展集约化、规模化、农场化、市场化管理的活动,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产销一体化农业。要发展现代化农业,可以从以下几渠道开展:第一,提升粮食生产量。为了有效提升粮食生产量,可以采用田间灌溉、土地整理、品种更新等措施,提升粮食单产量与土地产出率,发展优势产业带,实现标准化、专业化以及区域化生产,提升粮食效益与品质。第二,注重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在未来阶段下,需要做好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工作,注重地方优势产业的发展,从各个渠道来提升农产品综合竞争力。第三,促进龙头企业的转型。为了实现经济的发展,需要鼓励各个地区龙头企业的转型发展,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保障各个地区龙头企业的综合效益。第四,做好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要切实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收,还要做好农村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为农民提品加工服务、市场预测服务、价格信息服务、营销物流服务,形成科学的服务网络。第五,改善生产环境。各级政府需要适当增加农业投资力度,做好农村生态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农村水利建设以及清洁能源建设工作,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促进生态环境与农村各项产业的协调发展。

2.促进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工作就是促进农民的增产增收,繁荣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综合生产力,种种实践证实,发展农村劳务经济,鼓励农民外出务工是一个见效快、投资少的经济有效渠道。就现阶段来看,农民依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要解决农民问题,必须要促进农民的增产增收,资料显示,我国耕地总面积与美国差不多,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1亩,不到美国的1/6,俄罗斯的1/8。目前,我国农村实施的是一家一户土地经营承包制度,要想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在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在市场与资源因素的影响下,单纯依靠农业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劳务收入开始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减少农民数量才能够达到繁荣农村的目的,才能够提升农业效益,采用劳务输出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农民数量,避免过多的人口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压力。与此同时,还能够将多余的土地资源贡献出来,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发展,集中经济发展现代化农业,保障农民实现增产增收。除此之外,促进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也是推动农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文化建设的要求,农民外出务工可以获取到经济收益,还能够接受城市文明的感染,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提升自身的竞争意识、创业意识与风险意识。

3.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水平

农民的素质水平对于新农村建设质量与建设速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农民综合素质并不高,还存在很多的文盲与半文盲,大多数的农民也未接受过系统、全面的技能培训与职业培训。农民科技水平与文化素质水平低、法制意识淡薄,要真正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要依靠懂技术、文化素质水平高、会经营的农民。为此,必须要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为农村经济水平的发展提供动力。

篇5

近年来,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受国家政策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农村精英这一基层内部发展动力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也尤为重要。

一、关于农村精英

精英泛指在一项领域或多项领域中出类拔萃、精明能干的人才。是农村中在经济收入、地位、声望、文化都有较高的威望、影响力、号召力的村民。农村精英一般都有高于其他村民的文化和道德修养,有灵活的寻找致富挣钱的头脑。农村精英范围广泛,包括先富起来的农业种植养殖专业户、农村中有威望的村干部和农村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等。

二、农村精英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指改变传统的农业运作方式,以有组织、专业化、系列化的方式实现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的经营体制。农村精英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推动表现在:

(一)示范引领

农村精英在发展农业产业化中有示范效应。这种示范作用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所在。发展初期农民看不到产业化带来的直接利益,面对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实施的新举措,如引进新的种植方式(大棚种植)、引进新品种等,农民不支持、参与性低。但当农民看到农村精英因为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对新品种的引进、新种植方式和新技术的使用而增加了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村民的顾虑消失,参与性大大提高。

(二)规模化链条化

精英农民在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的过程中起着把产业化发展推向规模化链条化的作用。农业产业化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建立相应的社会组织。这些组织源于农民发展产业化的需要,并服务于农民。精英农民凭借其能力与经验,在发展产业化过程中带动全体村民不断地完善社会组织的职能,拓展社会组织服务于农的范围,不断使组织规范化、法制化、福利化,形成服务于农、受益于农的农村社会组织,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链条化的发展。

三、积极引导培养农村精英,充分发挥农村精英的作用

农村精英在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起着示范引导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规模化、链条化。应积极引导培养农村精英,充分发挥农村精英的作用。

(一)积极引导培养农村精英

提高村干部和村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意识。尤其要提高村干部的农村精英意识。这就要求村干部应意识到如果一部分人先致富成功将会成为全村的典范带动全村的发展。因此,村干部应以促进全村发展的思想来武装自己。对那些初露头角的先富裕起来的村民、从事农业种植或养殖有成就的村民给予关注,给予相应的村政支持,逐步地在互动中引导帮助这些村民发展。在实现致富的同时,培养农村精英,实现对全村的示范效应。当然,广大村民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利用农业科普节目开阔眼界,掌握科学的农业知识,树立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意识,努力争做农村精英。

(二)扶持农村精英

文化上,不断提升农村精英的思想道德觉悟,强化其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成为领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技术上,组织农村精英到农业产业化发展典型的村镇考察学习,组织农村精英参加农业知识讲座,并针对农村精英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入户、田间的种植技术指导。经济上,一方面国家要通过各种渠道对农业和农民给予物质和财政补贴,另一方面要积极协调各级组织,如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农民提供贷款,切实解决农民发展规模种植养殖中遇到的资金难题。

(三)团结农村精英

团结农村精英,鼓励农村精英形成自助合作组织,发挥农村精英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去调动发挥他们对农村社会建设的带动作用,充分地实现精英分子对广大农民的示范影响和拉动,不断的提高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增强农村的凝聚力。同时,随着自助合作组织的发展,农民对自身利益和权力的维护意识也会不断增强,不断的拥有话语权、行动权,从而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农村精英和政治精英结合

有些农村精英并不是村领导干部。而农村精英具有的才干、地位、声望、影响力、号召力,都非常适合参与民主政治选举,成为政治精英。因此,应大力鼓励农村精英参与选举,鼓励其在担任村级领导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示范引导作用。同时也要鼓励农民正确地行使自己的选举权,真正选出能够带领村民致富,推进农村发展的好带头人。农村精英和政治精英的结合,既可以实现示范引导和组织带动的双重效应,又可以在传达上级指示、组织村级政务、发动广大村民的过程中,实现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的提升,对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要使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体现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过程。尊重农民的创造和选择,维护农民的经营自,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维护农民对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权和管理参与权。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管,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业和农村法制建设,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来管理农业、开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农。当前特别要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培育农民依法维权的意识。

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提升农业、振兴农村的希望所在,是减少农民、使农民富裕起来的关键所在。要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围绕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加强科学知识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扩大“阳光工程”的实施规模,加强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的能力。

坚持统筹协调理念,优化发展环境,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统筹协调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的关键。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变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完善支农政策体系,强化农业发展基础,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要深刻领会“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着力消除影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建立城乡之间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形成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特别是要加快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体制,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断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的环境。要为农民提供平等的教育、医疗机会和待遇。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和公平化。引导各类资源与要素向农业和农村流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完善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要全面落实“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不断增强农业政策的反哺性和普惠性。调整和优化支持“三农”发展的财政支出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结构、信贷资金投放结构。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机制,进一步完善补贴政策,扩大农业补贴规模。探索建立农业投入的补贴机制,积极推动农业的政策性保险试点,尽快形成完整的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

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要在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要加强农业生产设施和农村生活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乡村道路、改水改厕和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六小工程”,大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搞好农业“七大体系”建设,完善农业发展综合服务体系。按照项目构建工程、工程支撑体系、体系保障发展的原则,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等重点工程,着力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

篇7

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育教学本身是为就业服务的,如何将就业能力融入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作为一名农业中职院校教学一线教师,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课堂等方面:

1 更新教育观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科学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1]。农业的现代化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农业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途径[2],农业职业院校的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深刻认识到农业职业教育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是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等一线工作的初中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和新型农民。农业职业教育应该承担这一重任,并发挥其优势,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并为提高农民素质作出贡献。

2 课程教学改革

2.1 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课程内容往往是根据书本而定,没有地方特色,与实际工作任务脱节,为区域经济、农村经济服务的功能薄弱。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应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针对性地选取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教学内容,注重与工作岗位的对接。

2.2 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积极性不高,多媒体教学的使用,使学生就像上电影院看电影一样,没有师生互动。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行为,师生互动效果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3]。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中等农业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教育,教育过程中应一改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从课程应用性的角度出发,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农业职业院校的教学应走出课堂,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教学、实地指导生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直接参与生产实践,彻底改变在黑板上种田的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职业技能大赛、学生模拟授课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寓教于乐,教学相长,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2.3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传统考核方式多数是试卷考试,常用分数来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经常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过去的职业教育考试采用的是普通教育的知识考试模式,这种方法很容易误导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4]。要想改变这一方式,必须对学生的考核行式进行改革,进行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考试可以设在课堂、试验基地、生产一线等,用这种灵活的方式来代替死板的试卷考试,以达到对学生进行真实、可靠的评价。

3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农业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不单单是具备良好的农业知识技能,同时更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的道德和社会公德。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建立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独立的人格、自身的创造力等实现其全面发展。这些就需要在日常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关系着经济、就业与民生,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凸显职业教育特色。

参考文献

[1] 贾红梅.调整农业职业教育方式,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J].甘肃农业,2011,(7) .

[2] 刘源,申慧琳,张景书.新形势下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6).

篇8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各个农村信用社的整体业务发展很不平衡

在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受山区环境和当地经济状况的影响,各个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各项业务并不是很平衡,有的业务效益好、业务量大,而有的业务效益低下、业务量也小。这也导致了农村信用社在人员配置上形成了很大了困难,使得农村信用社的经济效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二)筹资工作环境仍需改善

在很多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中存在着组织存款难度较大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市场竞争力和支农的后劲的发展。同时在很多的地方存在着不正当的行业之间的竞争以及政府对农村信用社扶植力度得不到见效的落实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很多的部门对信用社仍然存在着歧视的看法等,导致农村信用社组织资金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信用社的存款及不稳定。再者就是农村信用社在农民中的信用不高,总认为农村信用社归政府管理以后就没有国家银行那么保障,再加上信用社经营效益不明显,使得农民对农村信用社的态度存在着偏差。

(三)农村信用社整体员工的素质低下,竞争意识不强,行业技术水平低

农村信用社员工的整体素质与其他的金融体系相比较仍然处在较低的水平层面上。高技术、复合型、法律综合型等人才更是匮乏,并且少数员工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上进心、创造性和主动性,这样就致使本行业业务开展缓慢,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全面发展。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逐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扶植力度

信用社的发展要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并且逐步加大对金融扶植农村的力度。在对农村信用社的扶植过程中无论采取何种产业模式,通过何种组织结构形式,我们都要始终坚持服务农村、农业、农民的经营方向。对于农村信用社中的信贷资金我们要大部分用来支持本地区的农民和农业的发展。也就是说根据当地的农村产业结构的状况,分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健全和完善农村信用社资金结算体系,逐步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全面发展。

(二)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社金融发展环境,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在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过程中要实施积极稳健的农村信用社发展战略和宏观调控策略,加大对农村的扶植力度,逐步加强对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预测,保障各金融实体的稳定。同时,对于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信用社要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比方说发达地区的信用社要鼓励他们开展多种业务,为他们提供更加宽松的经营环境;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央行要给予他们低息的资金支持,鼓励他们向更多的农民发放贷款,发展当地的经济。

(三)加强信用社员工的培训,逐步实施人才兴社和科技兴社的行业战略

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农村信用社的职工素质和信用社电子化的程度都非常低,成为影响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的重要的因素。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加强对中、高层专业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培训,逐步树立以人为本和人才兴社的经营理念,逐渐确立人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农村信用社员工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村信用社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结束语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是国家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所在。因此,对于在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矛盾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不断克服种种困难,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找到强大的支持,从而不断促进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当然,这样也会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全面发展,在众多的银行金融业之中立于不败之地,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快速稳定全面的可持续发展,使金融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杜西庆.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06(02).

[2]许志忠,崔晓初.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华北金融,2001(07).

篇9

2.实施产业化经营,扩充合作经济组织。实施产业化经营,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应实现生产以及加工的并重发展,推进市场化管理、国际化合作、信息化交流,引入工业化组织形式。同时,应通过继续培育与针对性建设培养骨干企业,发挥推动作用,注重基础建设,带领农户实现一体化建设。另外,新时期农村应扩充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村经济建设巩固核心保障,实现各类资源的良好调节与优化配置,进而全面推广与普及新型农业技术,实现持续创新发展。可建设规范健全的合作社,吸引社员参与,扩充农村人口比重,并可通过丰富形式,遵循民办、管理、农民受益的科学原则,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完善优化发展。

3.创建服务型政府,优化管理体制,完善培训管理。农村乡镇政府的工作职能,并非单纯的致力于GDP提升,而应全面推进农民实际经济收入的扩充。应确保乡镇以及农村社区的健康和谐,做好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应用。为此,可实现乡镇管理与执政资源的全面整合,依据服务型政府管理模式,更新当前乡镇工作体制,实现职能机构与站所资源的全面整合,完成乡镇机构的整体改革。例如,乡镇单位可组建办公室与管理中心,实现政府职能的科学转变,便能够实现社会服务及管理的统筹统揽。可创建党政办公室,应对乡镇实施社会管理工作中的关键问题,行使统筹协调、组织建设权利。还可组建城乡服务管理办公室,进行机构、环保单位的有效整合,并负责社区建设、生活环境治理等问题。再者,可组建社会事务管理服务中心,做好行政管理、完善社会保障,开展合作医疗、巩固基础设施发展建设以及管理。应创建有效科学的利益协调管理制度,有效化解内部矛盾,协调各方关系。应积极承担经济管理以及服务建设职能,保护农民根本利益,汇集大众力量,积极引导民众参与优质经济管理,并给与必要的辅助帮衬。应实施有效的村务公开管理,发挥群众积极参与的核心效用。

篇10

引 言

新农村建设实施几年来,取得诸多成绩,如村容村貌得到改善、村路硬化打开对外的窗口、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乡风也有了很大进步。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正严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和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延缓了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速度。要想快速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有必要对新农村建设的功能进行深入分析并重新设定新农村建设路径。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新农村建设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农村经济发展很快,推动了城市的发展,支撑了我们整个国家的改革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则非常缓慢、农民收入的也非常艰难。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大幅度的落后于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和城镇居民收入提高的速度,因此城乡发展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这样一种状况已经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之一就在于要遏制城乡差距拉大的趋势[1]。在目前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拉大的情况下,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就是要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缩小城乡之间过大的差距。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为农民的增收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进而使城乡差别拉大的趋势得以控制。

2.新农村建设能够有效扩大农村市场需求

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国民经济发展必须主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世界各发达国家纷纷将中国作为他们推销商品的主战场,那么我们国家在实施新农村建设中,势必首先考虑本身的市场需求问题。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相当高,然而随着金融危机重创后全球经济急需复苏的背景下,国际贸易摩擦却日趋加剧,最近的欧盟针对中国皮鞋征收的反倾销税事件极具有说服力。在这样一种国际大环境下,我国更应重视扩大内需。农民是我国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群体,是扩大内需的主力军。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扩大农村消费,又可以直接形成农村投资需求,带动当地乡镇企业发展,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就可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那么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则会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将起到强大而持久的拉动作用。

3.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无论发展经济还是发展社会事业或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其最终目标都是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素质相对较低,关键是农村的社会经济环境较差,不能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多方面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是通过改善农村的社会经济环境,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多方面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良好的社会氛围将促使农民相互比较形成赶超的风气,有了这种积极的比劲儿,农民才会不断发展事业,提高综合实力的行动。这样才会促进农民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从知识积累到社会能力培养锻炼,不断使农民成为现代全面发展的农民。可以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落脚点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新农村建设有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新农村建设其中一个标准就是村容整洁,这一标准要求新农村建设中首先要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农村污染治理将完全改变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特别是对垃圾的集中处理,畜禽的集中养殖以及粪便的处理,污水的集中倾倒这一系列的措施,将完全改变农村过去脏乱差的状况。同时,这样集中处理垃圾的污水之后,使得污染物得到治理,农村生产环境也得到改善,并且有害物质被集中处理,不能进入到农业生产环境中去。避免“白色污染”的产生,同时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农民的生态意识,能够有效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功能

1.新农村具有社会化服务功能

现今的农村没有一套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民无法脱离自我服务的状况。这样一来不仅农民得不到优质的社会化服务,而且还浪费了大量的农村社会资源,不利于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新农村的建设为解决这种现状提供了可能。新农村可能有效地收集和整合农村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为农村社会化服务提供物质保障;新农村还可以从宣传、教育、培训等方面对农民进行文化渲染,为农村社会化服务奠定文化基础。通过新农村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服务业的发展,这样即可实现农村各项社会事情的发展,通过市场化动作实现社会化服务功能。

2.新农村具有社区组织化功能

农民的生产与生活都是独立的、分离的,农民无法一起经营、一起致富,从而使得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民生活方式依旧是旧式的农村生活方式。农村也需要像城市一样的生产生活环境,也需要一种具有社区组织化功能的服务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方面能够在组织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能够使农村生活的秩序得到保障。农民过分的独立,使其生活缺乏组织化,致使农民之间缺乏正确的沟通交流,而无法形成有效的团体。新农村建设将有效激励农民组织意识的提高,激发农民建立种类合作组织,通过生产、流通、社会服务等组织的建立,让农民也成为有组织的群体成员,这种社会组织功能将便于农民共同发展和进行高品质的生活。

3.新农村具有农村城镇化发展功能

过去关于城市化的研究中似乎存在着一种误区,这种误区使人们效仿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道路,试图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来居住。然而发达欧美国家的道路基于这样两个事实:第一,农村人口相对较少;第二,工业部门为初级工业部门。现在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农村人口众多,工业部门较为复杂而不需要素质较低的农民(这也是为什么农民进城大多只从事高负荷的建筑行业最底层的工人的原因)。因此那种依靠城市吸纳农村人口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必须走农村城镇化道路,在充分利用大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的同时,大力发展县域中心城市和小城镇。这种模式将大大提高农民的流动动力和适应能力,有效实现中国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改善生存环境着手,试图使农民适应这种城市人生活的环境,从而逐渐得使农民也过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城市化并不是非得住在高楼大厦里,并不是非得开着豪华的私家车,用着进口的厨具。城市化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一种从价值观到消费观的一种转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提供了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一种转变的动力。

4.新农村具有缓解二元经济结构的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但在国民经济总体来看,其发展程度是十分微弱的。工业方面则是在建国初期就一直依靠农业来维系自身的高速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农业对工业的这种支持作用至今仍然很强烈的存在着。比如教育问题,现实的农村是把农业收入投入到教育投资中,而这种教育投资所获得的人力资本却往往留存于、应用于、贡献于城市。总之,基于这种支持,我国逐渐形成了发达的工业部门与落后的农业部门的二元经济格局。有一种话说“看城市像欧洲,看农村像非洲”,这话也着实体现了中国现在的社会经济格局。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则从工业反哺农业的角度试图打破这种二元僵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必然会运用工业部门产生的价值应用于农业部门,从而为农村经济增长添加了有效的助力器。农业会得以发展,农民面貌得以更新,农村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得以改善。二元经济结构尽管还会长期存在,但从国家到各级政府的努力中,可以使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得以缓解,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农村就地城镇化①的过程,这种城市化的过程对于缓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着特别的推动作用。这种农村城市化的建设思路,将完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状态,并且按照城市化的模式来建设农村,将有效推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现代农村建设的步伐,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为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现实基础。

5.新农村建设具有统筹城乡发展,缩短城乡差距的功能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把握就是通过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具体的政策来引导要素的流动,来引导经济社会的协调有序发展。新农村建设通过财政投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投资拉动来重新配置资源进而引导国家经济的合理发展,既合理配置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又有效促进落后地区快速发展,以求各地区各层次的协调发展。确保国家经济社会整体性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可以有效增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社会化服务程度低的问题,带动农村全面发展。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

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诸多功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其多种功能的实现,而放弃一些表面工程,以有助于国家全面战略实现为第一目标和策略。

1.充分发挥县域经济“亚核心” ②[2]作用,统筹规划新农村建设

考虑到我们国家的现实基础和农村现实,尽管国家对新农村建设投入了很多,但真正落实到每个村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就相当有限了。如果按照现在这种新农村建设模式,想实现农村城镇化得相当长的时间,并且是否能起到国家想要的效果还很难说。新农村建设几年来的效果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不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这一绝对主体的自身主观能动性,光靠国家投入一部分资金来建设,那么新农村建设的最初设想就根本无法实现。结合农村实践,和几年来新农村建设的经验,要想实现农村建设的快速实现,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打破新农村建设的表面含义,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并不是建设一个新村,核心是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和综合素质,让他们自己找到自己建设新农村的方向。在农民自己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些的时候,国家就要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结合各省市县的具体情况,对新农村建设实施县(市)、乡(镇)、村三级统筹规划。

2.按城市标准规划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要结合当地原有的基础(经济、政治、自然、社会),首先搞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高标准进行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将县(市)作为国家、省(市、自治区)核心城市之外的“亚核心” [2]进行规划,从交通路网建设到供排水管网建设,从市政设施建设到服务网点建设,都要充分考虑其未来五十年的市容率来规划设计并结合当前需要逐步建设。搞好县域“亚核心”建设的基础上,再合理建设镇、村规划设计建设,这其中要重点规划重点村的建设。综合考虑三级发展规划,高标准进行城镇化发展建设,就是要尽快将偏远小山村的农民转移出来,为其提供生存的空间,将过度分散居住的农民转移到更适宜居住的地方,全面提升农村的生活质量和综合保障能力。

3.以生态标准进行新农村建设

农村现在的环境状况令人担忧。垃圾处理、饮水、用厕等一系列关系到农民生活的环境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民的生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农民几千年来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是没有一种可以使得农民生活习惯得以改善的生态保障。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必须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指标,以该指标的要求来建设新农村。不能因为大量的建设工程而进一步恶化农村的生态环境。在统筹规划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将提高城镇化率,使更多的人集中居住在城镇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农村生态增殖效应,转变农民的生育观念,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化并且有利于污染的防治和垃圾处理。

4.新农村建设需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过度松散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农民的任何行动都缺少组织,既浪费生活资料,又浪费时间资本,同时,又使得本来就处于弱势的农民,更加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冲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努力引导农民组建各种有助于农民形成整体的组织[3]。通过各种合作组织的功能效用,使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科技知识、形成学习型家庭,促进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适合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4]。提高农民组织化可以促使农民进行专业化生产,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形成规模效益,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联系的桥梁,维护农户的利益,同时也可以保证农业生产符合企业的标准,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获得可靠收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出售价格,同时,在人们日益关注消费的阶段,合作组织可以集体购买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减少市场经济中存在的消费市场欺诈现象,堵住假冒伪劣商品销往农村的通路[5]。

5.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村两级政府有许多事情要做,但却无从下手,因为这两级自取消农业税后没有财政来源,全国大部分地区这两级政府没有积累。有一些村级组织,不但没有积累和财政收入,因为管理不善,经营能力差,导致负债很多。所以农村公共品的提供只能完全依靠国家的投入,这样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投入不足的部分,乡村就没有配套解决方案,加之现在农村的事业均不允许向百姓摊派,许多公益事业做不起来,新农村事业就大受影响。当前如何破解农村遇到的实际困难,真正发挥乡(镇)、村两级政府的功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想发挥两级政府的功能,那么这两级政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增加财政收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将为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途径。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来直接增加本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本级政府有了自我支配的财政收入,就能根据本级需要,对国家投入进行配套,将这一事业很好地完成;二来促进当地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活跃当地的市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公共品的提供都将为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基础和条件,活跃的第三产业发展,将有利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三来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相关的服务。而如何发展集体经济,又将是一个深刻的课题,需要我们在未来的研究中深入探讨。

四、结 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进行了六年,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逐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逐渐好转、农民收入逐步增加、农民生产生活都在提高。但新农村建设中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新农村建设参与者没有将新农村建设的功能把握好,强调外化的东西,却忽略了一些内在的东西。针对新农村应该具有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农村组织化功能、农村城镇化功能、缓解城乡二元结构功能、统筹城乡发展功能的需要,新农村建设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有所侧重地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只有这样才能将新农村建设深入下去,并真正地解决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缺陷。

[注 释]

①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

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②所谓“亚核心”,是指经济地位和功能介于核心区和边缘区之

间的次级核心,是局部边缘区域的核心区。“亚核心”作为经

济地位和功能介于核心和边缘之间的次级核心,与核心、边缘

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第一,“亚核心”是局部边缘地区的极化

中心。第二,“亚核心”是从属于“核心”的次级核心。第三,

“亚核心”是“核心”和“边缘”的纽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

中,要强化县域中心城镇的“亚核心”作用,强化其人口集聚

功能,以减少大城市因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压力,还能够减少农

村人口过多对农业现代化的制约。

[参考文献]

[1]彭京宜,等,编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第2版)[M].北

京:红旗出版社,2006:12.

[2]刘国斌,赵儒煜.论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规律[J].吉林大学社会

科学学报,2009(1):151-157.

[3]李 恩,孙 贺.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探索――基于社

会功能视角[J].农业经济,2009(8):84-86.

[4]李 恩,李 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与塑造新型农民的关系研究

[J].学理论,2009(7):93-96.

[5]李剑阁. 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324.

Functional Analysis of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Li En,Liu Zhiqiang

篇11

篇12

2.1加强农业推广的财政力度

政府部门应落实“三农”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强化国家对农业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其中,在财政投入结构上,应坚持对农业推广工作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税收政策鼓励农业推广工作,须建立政府财政支出的资金投入机制,并适当引导社会资金加强对农业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在资金投入的手段上,须对推广工作中的市场性和公益性关系进行恰当处理,应加强研究公益性范围内推广工作面向市场的能力问题。在资金投入的规模上,在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之中应坚持农业推广工作的地位,保证资金投入的规模和投入总量。

2.2加强推广项目经费审核分配制度的改革

农业推广工作主要针对的群体是广大的农民,因此,在推广活动中获得最大益处的也应该是农民,所以在对农业推广经费进行分配以及推广项目经费审核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推广项目与国家农业政策的符合程度,还要考察项目申报审批是否符合相关要求,另外在考察审核项目创新性、先进性的同时,也须向项目范围内的农民进行建议和意见的征集,内容包括项目的可行性、项目的必要性等,让农民参与到推广工作中来,这样在沟通交流、统筹兼顾的过程中才能将农业推广工作落实到位。在进行农业推广项目经费预算时,须拿出部分经费作为对推广人员的考核激励资金,尤其注意对推广工作一线人员进行奖励和补贴,这样可以很好地促进推广项目执行的进度,保证工作任何合理利益的同时促进推广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

2.3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加强知识和技能培训,全面提高队伍素质

篇13

2.1加强农业推广的财政力度

政府部门应落实“三农”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强化国家对农业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其中,在财政投入结构上,应坚持对农业推广工作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税收政策鼓励农业推广工作,须建立政府财政支出的资金投入机制,并适当引导社会资金加强对农业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在资金投入的手段上,须对推广工作中的市场性和公益性关系进行恰当处理,应加强研究公益性范围内推广工作面向市场的能力问题。在资金投入的规模上,在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之中应坚持农业推广工作的地位,保证资金投入的规模和投入总量。

2.2加强推广项目经费审核分配制度的改革

农业推广工作主要针对的群体是广大的农民,因此,在推广活动中获得最大益处的也应该是农民,所以在对农业推广经费进行分配以及推广项目经费审核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推广项目与国家农业政策的符合程度,还要考察项目申报审批是否符合相关要求,另外在考察审核项目创新性、先进性的同时,也须向项目范围内的农民进行建议和意见的征集,内容包括项目的可行性、项目的必要性等,让农民参与到推广工作中来,这样在沟通交流、统筹兼顾的过程中才能将农业推广工作落实到位。在进行农业推广项目经费预算时,须拿出部分经费作为对推广人员的考核激励资金,尤其注意对推广工作一线人员进行奖励和补贴,这样可以很好地促进推广项目执行的进度,保证工作任何合理利益的同时促进推广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

2.3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加强知识和技能培训,全面提高队伍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