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文化的法律法规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302-01
信用文化在我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2500多年前的一位哲人,在他的一部《论语》里,38次提到了“信”字,其中24次集中体现了“诚信无欺”的意思。在其后的两千多年中,“诚实守信”被我们的先人几乎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直至现在,信用文化仍然是进行信用教育的基础所在。法律法规是信用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公众信用意识、观念仍普遍较为淡薄的情况下,加强信用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惩罚机制,增大失信者的违约成本,就显得十分关键。
1 法律信用的建立
要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对信用文化建设的保障功能,就必须首先建立法律信用,如果法律本身丧失了信用,法律对信用文化建设的保障功能、对失信者的惩罚功能就无从谈起。法律信用是法律作为制度规范整体所具有的信用,它涉及从法律创制到法律执行过程中的许多重要环节,如立法、行政执法、司法、法律监督等等,其中每一个环节都要讲求信用,各个环节的信用共同构成了整体的法律信用。
2 制定和完善我国信用法律制度的建立
我国的信用制度建设刚刚起步,在信用信息开放,规范征信市场行为及保护消费者权益与失信罚惩等方面都缺乏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定。使我国信用制度既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又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因此,应加快立法,为信用制度的建立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来实现:
(1)制定《市场交易法》。通过国家的强制力,规范市场交易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增加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减少市场交易的风险,确保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健康成长。
(2)制定《反垄断法》和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是指禁止、限制或妨碍竞争的企业间协议、合谋、联合行动和滥用经济优势的行为。反垄断是一种事后机制,其优点在于既能保证市场竞争和制度创新的充分进行,又可以防止阻碍竞争进行的垄断行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在执行上,它可以保证执法的统一性。我们往往希望通过事先规制与立法的方式来达到反垄断机制才能达到的维护市场竞争和公共利益的效果,其结果却适得其反。因此我国必须加强《反垄断法》的立法工作。同时,要完善我国现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从而更有效地防止不正当竞争行为、限制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发生,更为充分地体现自由、效率和公平。同时制定《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作为竞争法律体系的两个分支,以充分体现自由效率和公平竞争的秩序,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
(3)完善《企业破产法》。在经济竞争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我国现行的《企业破产法》已不能适应和处理新环境下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且适用范围过于狭窄,不符合市场平等主体原则,可操作性差,应对其进一步予以完善,把适用范围扩大到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合伙组织、个人独资企业、个人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和自然人,做到公平清偿。为此,可以参考外国的实践经验,建立完善的破产制度,即:由债务人向法院申请破产经法院审核批准后,在法院主持下监督债务人有序清偿债务,允许债务人保留必要的财产,以保证最低的生活水平及重新开始生活,但在规定期限内不得出人高消费场所、拥有高级生活用品。在清偿债务过程中不得隐瞒财产,否则处以刑事处罚,并对申请破产的经济组织和自然人在某些行业中任职予以限制。
(4)完善《会计法》。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会计法》,但在该法实施过程中,却得不到有效遵守。对会计从业人员和机构缺乏有力监督,造成虚假信息盛行,为部分企业逃避税务机关的监管和逃避银行债权大开方便之门。例如上市公司的经营和信用状况的真实披露依赖于证券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若其与上市公司串通一气,出具虚假信息将会导致证券市场失信于广大投资者,因此,对《会计法》所涉及的操作性差的环节予以修改完善。
除了制定和完善上述法律法规外,还必须尽快完善《民法》中有关债权保护的法律规定,完善《刑法》中对欺诈和非法侵占等恶意背信行为的有关规定,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制度,对《担保法》、《合同法》、《公司法》、《贷款通则》等有关信用方面的条款做适当的修改和补充,把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为建立中国的信用法律制度奠定基础,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治力度。
3 加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
从立法上明确法律责任,只是为规范信用程序建立法制保障创造了前提,更重要的是从司法和执行上落实法律责任。
法律法规贵在施行。制定法律法规的目的是为了实行,法律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有效的实施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法不依,不如无法。这就必须由执法者来承担这一责任。要维护法律信用,为整个社会信用文化建设作贡献,执法者责无旁贷。执法者应本着“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严格执法,对失信者加以惩罚,在这方面要给法院更有效的手段,并把提高执行率作为考核法院成绩的重要指标,通过加大执法的力度,使法律真正成为维护信用关系,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追究债务人违约侵权责任的有力武器。这正是对社会主体“法律不可违”、“违法不可恕”的信用教育和示范。同时,还必须重视执法人员的法律教育,执法人员良好的法律素养对公正执法,顺利进行信用文化建设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篇2
二、发掘宗教旅游中的文化因素
当今人们由于巨大的工作生活压力,大都向往宗教圣地的清幽、和平的境界。那些以旅游者身份前往宗教名山名寺的人们,并不是真要去皈依宗教,而是去追觅凝聚于宗教之中的文化内涵,去领略一种在都市环境下很难体会到的精神文化的熏陶。宗教历史文化旅游的精髓就在于直接接触和感受这种独特的文化,在普通人看来,佛寺、佛塔、道观、以及其它宗教历史文化固化了的艺术成果固然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那些带有神秘色彩的、高深莫测的精神领域的东西更令他们向往。因此,很多到宗教历史文化景点游览的人都抱着猎奇心理,希槊对出家人的n常生活、心理状态有所了解,对各种宗教仪式及所包含的意义有所了解。
(一)宗教生活体验和搞好宣传
宗教庙会是一种最有吸引力的宗教活动,也是发展旅游业的有效方式。栖霞寺、能仁禅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都有“浴佛节”,游客如云。如能定期举行诵经、讲法等活动,那么游客就能亲身体验寺庙生活,增加游客对宗教气氛的感受。在法会期间,在寺庙所在景区组织游人与僧众零距离接触,游人便可真切地体味隐伏在青灯古殿里的出家生活,诸如观览僧众n常起居>早诵、夜礼等n常礼仪习俗,这既能满足广大游人的好奇心,又增强人们对宗教知识的认知,让人们能自觉的抵制。各大旅行社要对桂林宗教历史文化进行多元化的促销宣传,如发送融自然风光与宗教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明信片、邮资信封、画册、多媒体光盘和图书等,以扩大其影响力。
(二)展览宗教文物,培训高素质的导游
目前寺庙内珍藏的有些文物未向游人展示,并且寺庙内各种文字注解说明较少,游客每到一处,往往不知其历史和价值。因此如能将有关的文物适当展出、增加详尽的文字注解,既可增加游览项目,又能让游人更好/解这些寺庙曾经在佛教中的地位,强化宗教寺庙的旅游形象。
宗教历史文化知识的讲解,对导游的要求特别严格,除必须具备导游人员基本素质外,还应有较深的宗教知识修养,因此导游人员必须进行宗教知识的学习。在不影响正常的宗教活动的前提下,可仿效南岳福严寺、西藏大昭寺的做法,聘请寺庙的僧侣担任最点的讲解员,免费给大家做导游。作为宗教界的员,僧侣&寺庙以及周边的景观的理解更深刻、更独特。他们也乐意提供无偿的服务,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董,造福一方。
三、正确开展宗教历史文化与生态旅游活动
桂林宗教历史文化资源特点之一,就是与秀美的山水结合,与自然生态相结合。所以在开发宗教旅游产品时,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找到与生态旅游的契合点,搞好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由于大城市的生态环境曰益恶化,加上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使都市人们渴望到那些淸新幽静、自然生态未受破坏的大自然中放松身心,调节疲惫的身休。因此,生态旅游迅速发展。宗教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借助自身的优势,为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注人一股新的活p。但是在宗教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过程中,绝不能以发展旅游的名义,做出开山破石、毁坏林木、破坏环境的亊情。要保持旅游产品与环境的和谐一致。在点开发的寺庙(如栖霞寺、祝圣寺)和节日庆典中,要严格控制香客的烧香攢,最好以栽花种树、文明进香等形式取代传统的“烧高香”的做法,这样既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人在干净的环境中游览观光,也可以减少安全隐患,美化环境。通过景区的标识牌提醒游客检点自己的行为,不做有损于最区环境的事。通过建议游客“惜福”,做到不浪费资源,养成物尽其用、节约资源的4惯。“名山胜地的承要寺#教堂,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而且是具有重大历史文物价值的文化设施。对这类寺观等宗教活动场所,要精心加以维护,使文物得到良好保管,建筑得到妥善维修环境得到充分保护,使之成为淸洁幽静、环境优美的游览胜地=”.
四、处理好旅游活动与正常的佛教活动之间的关系
要充分意识到宗教中存在葑许多旅游文化开发的禁区,这是宗教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保证a如果禁区被打开,宗教的神圣性庄严性就不复存在,宗教存在的基石也就动摇。游客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T扰了宗教传统的iH常活动,对佛寺、莒观的功能和宗教人士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冲击。作为桂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历史文化具有脆弱性和非商品性的特征,因此,一定要处理好旅游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保存传统文化精华的关系,决不能把建设丌发搞成建设性地破坏。无论是宗教文化主管部门、旅游部门还是寺观的管理部门以及寺观中僧侣、道士、游客罅,都有责任保护已流传了千年的宗教历史文化。因此,在桂林的宗教历史文化景点,既要利用发展机遇,大力开发宗教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同时乂要保证宗教活动正常有发展。
景区管理处应配合桂林城市管理处对业已形成的诸如花鸟虫龟、古玩字画、书刊音像、邮票钱币、风味小吃、休闲等摊点进行整顿,坚决取缔那些无证经营的浮商游贩,尽量减少非佛教旅游商品的摊贩数ift,在较小面积的地方划定摊位,并严格禁止商贩使用喇叭吆喝兜售。
在进入寺庙、宫观之前,导游和领队应强调游客要尊$:宗教宏大场所的规则;同时,宫观、寺庙也要在寺庙大门侧旁树立醒目的“友情提示”标IH牌,以减少在庄严的仪式进行时,游客的相机闪光灯、大卢喧哗、探头探脑等现象的发生,做到封大程度地维护宗教圣地应有的庄严、肃穆的气氛。
篇3
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产业,具有关联性高、涉及面广、辐射性大、带动性强等特点,因而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产业,也是全国各地政府部门与文化企业热衷的领域。
文化旅游产业规划需要顶层设计以宏观视角布局谋划。如果从时间线考虑产业的发展路径,依照惯例会划分为短期、中期、长期,每一段时期的长短并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标准,而是以达到某种结果而划分的。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来说,笔者认为,短期应主抓“三项工作”,中期应打造“三大工程”,长期应注重“三大效应”。
一、短期的“三项工作”
一个城市或地区未来是否有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想法,必须着眼于本地区的实际。短期内必须要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梳理工作。文化旅游产业必须要有资源支撑,这些支撑可以看作是“相对独立的旅游元素”。梳理工作的主旨在于将区域内具备发展潜力的旅游元素逐一挑选、甚至挖掘出来,摸清家底,形成清单,以备日后整体规划。
旅游资源的梳理工作应该注意一个重点领域――旅游元素的挖掘。民间有很多“深藏不露”的好去处,只因知名度低,人迹罕至,因此被人忽略忘记。如果这样的景点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开发的条件,就必须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加以重视。同时,在梳理的过程中也不能将目光集中在“自然风光”上,要兼顾甚至格外重视人文旅游元素,质朴的民风,奇特的民俗,古老的文化,绝版的传承……这些都是在未来存在发展可能的旅游元素,应该在最初的梳理工作中呈现出来。
(二)整合工作。区域内具备同一属性的旅游元素,应当在这一环节加以整合和归类。比如自然风光类中,就可以继续细分为山、水、林、花等等,如此划分的目的就是便于整合。将具备同一属性的旅游元素整合到一起就是设计旅游主题。用带有创意性的主题将相关元素关联起来,就形成了旅游项目。比如,某区域有ABCD四处山景,每年的春季,四个地方的山花相继开放,花期有交叉重叠,那么,由A到D的四个地方,就可以用诸如“观花之旅”的主题加以关联。这样,既延长了旅游路线,又带动了全境发展。
(三)优化工作。经过前期的梳理与整合,已经在域内形成了一系列具备发展条件的旅游项目,接下来,要对既有项目进行发展优化。一方面,要把有特色的项目打造成招牌项目、龙头项目和亮点项目,用这些“点”来带动“面”,形成牵动格局和引领效应;另一方面,要对发展不力项目进行改革和调整,做到扬长避短,突出优势。
短期内三项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区域内旅游产业发展筑牢基础。通过一个一个项目打造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范儿”,比如视觉冲击力、听觉追溯力、触觉感知力和味觉感染力等来让本地文化内涵外在化,底蕴直观化,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吸引游客到此游览度假。因此,短期内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目标就是利用上述直观力量来打造本地“非来不可的吸引力”,聚拢人气,发展旅游。
二、中期的“三项工程”
中期规划应当在短期的基础上侧重文化旅游产业的持久性发展,因此,中期内要重视如下三项工程:
(一)巩固工程。一个旅游项目的启动和运行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需要较多部门的密切合作,可以说成功来之不易。而现实中很多旅游项目往往是昙花一现,也许借助某一次旅游节、一次大型活动将项目“推火”,但活动之后便销声匿迹,从人们视线中淡出。透过这一现象,我们能够看到旅游项目在持续发展问题上还存在惰性和黏性。由此可见,项目的巩固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项目巩固不单要完善此前运作中存在的各项不足,还要着眼于未来进行有必要的前瞻性投入与策划。一个项目可以立在那里上百年风雨不动安如山,但围绕项目的思维却不能停滞不前,一旦停止思考,旅游产业便会下滑倒退,甚至被挤出市场。
具体而言,巩固工程细分为两大方面,三个环节――第一方面是供给方的巩固工程,这其中包含两个环节:一个是物化基础的巩固,比如基础设施的改善、硬件环境的改善、配套设施的改善等等;另一个环节是思维认识的巩固,比如发展理念的坚持与完善、运作模式的调整等等。第二方面是需求方的巩固工程,主要工作就在于市场维护环节。一是继续加大市场宣传,巩固市场空间;二是继续维护合作渠道,巩固项目辐射力;三是深入开展客户关系管理(CRM),增加游客对项目的忠诚度。
如果说短期内的准备工作决定了一个项目能不能走下去,那么中期内的巩固工程,则决定了一个项目能走多远。通过不断完善自身的软硬件,不断巩固企业(项目)与市场的关系,一个项目将越发成熟,从而激发游客“再来一次的冲动”,按照市场营销中的1:8:25的原理,市场规模和游客到访将持续增大,项目才可能越做越大。
(二)拓展工程。中期,旅游项目进入了稳定的发展阶段,可以考虑项目的进一步拓展。首先,是项目区域的地理空间拓展。原来的景区向四周扩大,增加景区空间和接纳能力,也有利于进一步添加新的旅游元素;其次是行业的拓展。由单一旅游项目,向综合型项目过渡。当前很多旅游项目都存在内容单一的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切实做到“四个转变”尤为重要――即,在产业发展上,从行业办旅游向全民兴旅游转变;在产业增长方式上,从单一的“门票经济”向整体的“产业经济”转变;在产业结构上,从单一型向融合型发展模式转变;在产业业态上,从观光游览向观光游览与休闲度假、研学、康体、养生、养老等模式并重转变。只有转变思维观念,才能够有效拓展。
(三)提升工程。巩固拓展两大工程,其落脚点在于项目的外在形式,而提升工程的落脚点则是在项目的内在底蕴。即,提升工程需要将该旅游项目上升到“文化引领”的高度。
对于文化旅游来说,旅游是“形”而文化是“神”。蕴含在旅游活动背后的文化,才是最具影响作用的“软实力”。各地区所拥有的景区、景点以及依托其建设起来的旅游项目,只是一种“文化旅游资源”,而非“文化软实力”。软实力是资源中的精华部分,是经过转化的资源。一般而言,文化软实力的实现需要得到“认同”,而认同的产生,则要经历“好奇―喜欢―欣赏―认同”这一步骤。而做到“认同”则必须通过文化引领来实现。
让游客通过一个旅游项目认同一个地域的文化,其实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这要求旅游项目的策划者要熟悉当地的文化亮点,挖掘项目的文化价值。比如一个项目无论名称、主体景观都与龙相关,那么上升到文化引领的层面,则需策划者深入研究当地龙文化的发展渊源,并且要研究当地民俗中的龙元素以及龙文化在当地的影响力。借助景区的硬件和文化的软件,共同设计出的龙文化旅游项目,才能算作真正的文化旅游项目。由此派生出的文化节、旅游节才能够和当地文化相衔接,一方面强化了景区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树立了项目的招牌,打出了项目的亮点。
综上所述,一个旅游项目的提升工程一定是一个文化创意产生的过程,在景区同质化趋势较为严重的今天,独特的创意无疑会为单一项目打开局面,赢得新的市场。
三、长期的“三大效应”
(一)品牌效应。做旅游产业最重要的就是知名度,有知名度才会有到访率,而品牌是提高知名度的最佳途径。同商品的商标一样,旅游产业的品牌也是一种“强信号”。比如提到西安,人们就会想到兵马俑、大雁塔和羊肉泡馍,显然,上述几种事物已经在人们心中形成了固有印象,是一种“标志性”的事物。这种“标志”会对消费进行一种强势的“指导”和“引领”。所以,消费者心中有了品牌,其消费就有了导向。也正因为如此,文化旅游产业才要求尽快形成特色品牌,以在市场中形成有力的引导效果。品牌的底蕴是文化,因此,文化旅游项目必须注重文化底蕴的培育和挖掘,才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个时点以此形成品牌。
旅游项目的品牌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景观类品牌,即以独特的景观视觉效果在游客心中形成不可磨灭的印象,比如黄山的迎客松,桂林山水,九寨沟等等,这类品牌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自然禀赋,所以,具备奇观绝景的地区无疑是一种偏得;第二类是行为文化类品牌,这类品牌往往结合了人文的因素,用人的活动和行为,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旅游经历,让人久久难忘,口碑相传,最终形成品牌。比如云南泼水节、乌镇水乡、草原那达慕等等。由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类品牌成为今天各地竞相打造的旅游招牌和旅游核心竞争力;第三类是物产类品牌,即一个地区因为盛产某些物品而带动游客到此观光采购。比如武夷山红茶、景德镇陶瓷、宜兴紫砂壶等等,物产的成名都有久远的历史因素,非一日之功,因此,物产品牌在产品门类众多的今天不太容易形成,但可以与人文品牌一道开发,形成品牌互动。综上所述,无论哪一种品牌,都会起到拉动本地旅游的作用,旅游产业乃至服务业,最终都将依托品牌而生存,品牌战略应当成为各旅游项目(旅游区域)的长期重点目标。
篇4
一、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贵州全省近4000万人口当中,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高达1500万人,占贵州省总人口数量的38.98%。在众多的少数民族当中,主要包括:侗族、苗族、水族、瑶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大型并世代居住在贵州省的少数民族多达17个。这也是贵州省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关键。同时,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以及语言习惯等构成了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
在贵州省的民族大家庭当中,各个民族当中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点。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彩,并具备大量的旅游资源,贵州省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得到推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针对贵州的各个地区,都能够发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存在。针对贵州省内某一地区来说,其体现的是贵州省内民俗文化的“孤岛”,针对贵州省的整体布局而言,由各个“孤岛”形成“千岛”奇观。这些文化各具特色,体现着不同的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贵州省当地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对较晚,历时十余年的时间,目前这一领域市场开发的前景较为广泛。随着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使得当地旅游收入逐年增加,对当地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2009以来,随着我国对生态旅游、民族旅游业的不断重视,贵州省凭借着这一推动力以及自身具备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大力的发展旅游业,使得该地区在目前民俗文化旅游相关产业的贡献率超过53%,并且具备持续增长的趋势。
二、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当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滞后,宣传力度不达标并且与现代旅游行业的发展严重脱节,不能够满足旅游开发的根本需求。由于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众多,并且民俗旅游景点多分布于群山当中,这些地区较为偏远,交通欠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交通问题是阻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问题,由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够满足旅游开发的需求,导致开发的效率低下。同时,全省各个地区接待游客服务的住宿环境以及条件较差,在旅游旺盛的季节明显存在床位不够,并缺乏星级宾馆满足接待需求,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存在偏远山区当中。由于该地区是当地人世代生活的区域,依旧沿袭传统的生活以及生产方式,导致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受到破坏,当地居民对于旅游文化重视程度低下,不能够参与以及自主的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严重的影响旅游文化的开发。
2.整体上缺乏统一的合理规划。贵州省在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的开发过程中,除少数民俗景区外,贵州省内的大多数已经获得开发的民俗文化旅游景区未获得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及评估,导致全省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缺乏实地的调查以及整体规划,造成景区分布不够合理,呈现出混乱状态。由于贵州省内的多数民俗文化的旅游景区都分布与村寨当中,开发以及建设的方式普遍采用粗放式开发模式,只为追求近期的利益回收,缺乏长远发展战略眼光的布局,造成不合理布局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产生,导致民俗景区与民俗景区、民俗景区以及非民俗景区之间的不能够得到良好的衔接。体现了民俗文化的层次较低,缺乏配套设施的建设,导致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经济效益不尽人意。
3.民俗文化生态资源开发等相关体制落后。当地在开展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当地政府主管部门与民间组织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扶植力度低下,缺乏对开发与保护的必要专项资金的科学管理,经营管理呈现出混乱的状态。由于政策扶植以及相关体制的落后,造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受到阻碍。同时,民俗文化是反映当地发展情况以及风俗习惯的关键内容,但具体涵义在进行实际开发过程中被歪曲,为了经济收益可以迎合游客,导致民俗文化的传承遭到破坏。因此,加强旅游资源体制建设,保证民俗文化的大力弘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4.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匮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匮乏是影响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得关键。目前,贵州省内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人才奇缺,边远山区民俗文化的发展需求属于当地民俗文化的人才进行推动,保证当地民俗文化得到弘扬,但目前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并不愿意到偏远山区从事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导致民俗文化在开发的过程中缺乏优秀的人才进行推动。同时,由于当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展,主要聘用外地的人员担任民俗文化景区的管理者以及向导,但其并不懂得当地民俗文化的具体含义,造成理解上出现偏差,并由于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以及习俗缺乏理解,造成旅游资源开发受到影响。
三、促进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分析
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内容,只有将基础设施不断的完善与发展,才能够在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民俗文化的旅游景区位于村寨当中,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应该给予政策支持,保证村寨交通的基础建设与完善。在满足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偏远地区的发展,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住宿条件,政府以及管理者应该充分的重视住宿条件的改善,满足游客的实际旅游需求。群众是整个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的重要因素,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民众的环保意识以及参与程度,保证民众参与到民俗文化旅游当中,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播,展现地域特色,推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2.进行统一规划以及合理布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地域性较强的特点,并且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综合性因素。其中地理条件、文化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都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在进行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应该重视资源的合理规划,制定科学有效的开发模式。首先,在具体规划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地域文化的特色,从当地的旅游资源层面出发,保证将该地区内部存在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将具体的民俗文化特色进行凸显。将景区的设计进行整体规划,有效解决区域内部景点分布不均的状况;其次,在贵州区域内部的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点”与“面”的关系,保证多方位多角度的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区域内部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充分的降低经营成本;最后,在开发贵州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该贯彻并落实民俗文化的保护性原则,以保护为根本内容进行建设,保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保护中谋求发展。实现自然生态以及人文生态相结合,促进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高效发展。
3.充分协调各方关系。由于贵州省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并且受到制度因素以及人文因素的影响,造成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缓慢。因此,需要充分的协调各方关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政府、民众以及当地开发商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保证当地民俗旅游文化的开展能够打破以政府为主导的局面,将当地民众的地位进行提升。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到民俗文化旅游当中来,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以及监督机制;第二,处理好人、自然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将三方关系进行充分的协调,保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将传统民俗文化进行保护,避免过度开发产生的负面影响;第三,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应该重视社会效益,加强贵州地区人文环境、生态环境以及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切实的让当地民众感受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带来的福利。
4.加强民俗文化旅游人才培养。人才是保证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贵州省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需要大量的人才进行保障。因此,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将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与贵州省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列为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贵州地区旅游专业人才的实际培养,需要重视传承。可以通过家族传承、社区范围内的人才培养等方式推选出更多促进民俗文化发展的以及旅游管理的人才,保证人才对民俗文化的充分掌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充分的运用学校教育的优势,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学校专业的教育与旅游地的实践训练相结合,打造一支具备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团队。
四、结论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这是对贵州地区美好风光的诠释,同时也是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充分肯定。贵州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光是自然风光,还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在该地区定会取得蓬勃的发展,带动整个贵州省旅游经济的增长。大力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对推动该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一)非自然性。文化是打上人类创造印记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二)民族性。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信仰等是文化民族性的体现,它既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个性,也是这个民族具有的一种共性。
(三)共享性。不同文化依赖于贸易、旅游、移民甚至战争而相互影响渗透。改革开放以来,外域文化涌入并与我们的本土文化发生冲突和碰撞,其中某些内容经过本土文化的筛选、甄别后成为或正在成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
(四)现实性。文化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古今中外的任何人类群体都必定生活于一定的文化模式之中,受现实文化的制约、影响和熏陶。
二、法律与文化的联系及相互作用
(一)法的精神根植于文化。萨维尼认为:法与一个民族的存在和性格紧密联系,随着民族的成长而成长,民族性的丧失而消亡。法不能离开文化母体,它经受着文化的洗礼和熏陶,而且不断接受和适应文化的要求和选择。同时,法律是民族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法律、法的精神反映和诠释着民族文化。
(二)法的运行依赖于文化。法总是在既定的文化框架中存在和运行,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积以时日代代相传而来,因此法律要尊重文化传统。比如说调解和法律援助得以在我国有效推行,是因为它们在某个层面上与我国传统文化相一致。
(三)法的变革受制于文化。当确立新的法律规则和制度或以新的规则制度取代原有的规则制度时,这种规则与制度必须尊重与考虑现有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条件。从我国现行正式实施的婚姻法就可以看到我国文化中的诸多因素。如第四条:“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尊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条文虽然简短,但从文化表达了当下我国一种较为普遍的价值需求和道德情感,即夫妻双方都应当对家庭忠贞诚信;对家庭成员的要求则秉承了我国一贯的文化传统和家庭理念,即友爱和谐。此外,法的变革受制于文化还在于社会文化的改革会推动和迫使已经滞后的法做出反映和调整。比如在同性恋、安乐死等问题上,很多国家就经历了一个先伦理后法律,先是公众接受而后是法律接受的过程。
三、我国转型时期的法律规范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中国法律传统是一个多维的文化现象,对现代法制有借鉴作用。如中国传统法制比较注重法律制度的道德评价,既强调法制的重要性,也重视执法者的素质修养、法律运作的社会效果和道德意义,形成社会调解与法制运行相结合的社会调控体系。但关键在于,法律传统中这些合理因素如何融入现代法律制度。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异域文化与本土传统文化都处于碰撞乃至冲突之中。
真正适应和代表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思维方式未充分形成,而当前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深刻变革过程又是从多方面进行的。如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等。在这些转型中,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是转型的核心。但社会转型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最终都要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法律虽不能直接干预人的思想,但法律的引导功能是强有力的。以法律形式肯定积极社会行为,反对消极社会行为,对违法行为予以制裁,引导社会价值判断,有利于社会思想文化的积极发展。
篇6
一、水西土司文化概述
水西故地上,很早就有彝族先民古夷人建立的国家政权卢夷国、巴国、蜀国、等。古史上记载的“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中所指的军队,就是古夷人建立的巴国和蜀国的民族部落的部队。后来,夜郎国兴起,成为西南最大的国家,一度把水西地区纳入了夜郎国的版图。据《贵州通志》等史籍记载,水西正式获得中央王朝的任命而建立方国政权,是在蜀汉建兴三年即丙午年(公元225年),其缘由是因为彝族默部君长妥阿哲帮助诸葛亮南征有功,被蜀后主刘禅封为罗甸王,建立了罗甸方国,主政慕俄格。直到清朝康熙年间两次“改土归流”,才于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彻底结束了水西政权在地方的统治历史。
目前,贵州土司文化博物馆共有三个:一是大屯土司庄园。是全国仅存的土司文物保护单位。二是奢香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是以奢香夫人命名的彝族历史文化综合博物馆。2006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现已成为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历史文化研究和彝文古籍收藏保护整理的重要基地。
二、科研、史学、旅游开发价值
传世彝文典籍所记载的内容很多,有天文地理、医学、军事等。关于川、黔、滇、桂四省区的历史文献及文物资料很丰富,有很多资料还填补了汉文典籍和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文本资料没有记载的空缺。而水西地区的彝文是使用超过数千且至今仍通行的表意文字,是我国仅有的彝族文体。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同属表意字的汉文与彝文发生过错综复杂的互动过程,而彝文典籍所记载的彝文文字中的流变史实,成了深入探讨汉字演化不可多得的辅助资料事实。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说明具有民族特色,才能走向世界。水西既是一方政权,也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而《奢香夫人》更是让人们对于水西彝族土司的文化有一种想要深入了解的欲望,更多的人都想去体验奢香夫人所生活的环境和民族气息。也就更加吸引游客,从而为旅游业带来更多的客源。
三、旅游开发现状
1.宣传力不足,民族意识薄弱
在多年的土司文化研究中,大多学者都是在探讨土司文化、土司制度、土司历史等,整个土司文化的完整而系统的宣传与开发是不足的。水西一词,对很多人都是陌生的,目前水西文化宣传力度不足,还未打造出一张特色文化名片。在现代大都市的生活背景下,水西彝族人民民族意识开始淡化,语言文字逐渐消失,古籍收集整理和保护的力度薄弱,彝风彝俗的弘扬和传承重视不足。
2.遗址、遗迹保护不到位
贵州水西土司文化缺乏科研人才,尤其是精通彝文的科研人员,这导致水西彝族文化的研究存在一个巨大的阻碍,并且水西遗迹没有得到最好的保护。如宣慰府曾一度沦为学校,只能找到一些残存的遗迹。水西彝族的文献古籍的保护也是一大难题
四、开发措施
1.加大宣传,树立民族意识
电视剧《奢香夫人》很好地展示了水西彝族土司的文化,给外界宣传了水西土司。因此,在水西土司文化的宣传上,可采取文字图片相结合的方式较为直观。另外,要转变本土人民的观念,为作为水西后裔而自豪,保护即将失传的语言,传承并发扬本民族的独特风情。
2.培养专业人士进行系统的保护
将水西土司文化作为一个文化品牌,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对彝族土司文化开发进行准确定位。培养更多的人才去学习彝族的文字语言,培养专业人士,对留存文物进行保管与保护。将所有的彝族文献典籍移往奢香博物馆,由专业人士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管理保护。
篇7
一、开发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形成了独具特色且受人青睐的旅游类型。其重要意义体现为:
扩大旅游发展领域,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基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文化差异较大,促使形成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空间较大的优势,加上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也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不但解决了农村的就业困难问题,还为乡村开辟了新的致富道路。
加强城乡交流,繁荣乡村文化
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异性不仅仅表现为空间物质上,更体现在文化背景的差异。正是由于城乡之间的差异性,才使得城乡之间的居民被彼此吸引。开发乡村旅游,不仅加强了城乡之间的相互交流,吸引了大量的城市居民到乡村观光旅游,体验不同乡村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景观。还带动了乡村的经济发展,让村民开始认识到文化的价值,从而形成文化保护的理念。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探析
早在上世纪末期,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农村,建立起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供人们欣赏、游玩,这就是我国乡村旅游的雏形。在98年的时候,国家旅游总局举行了“98华夏城乡游”的活动,全国各地的很多乡村抓住有利时机,开发乡村旅游,一时间,乡村旅游受到人们的热捧。随后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发展起来,如度假村、休闲农场、民俗文化村、农家乐等。但是,乡村旅游热的兴起,在开发建设中也暴露了许多缺点和问题:
旅游开发认识片面,资源开费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片面开发自然景观,对乡村文化、民俗等非物质层面的资源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不能正确认识乡村的原生态和一些文化资源的真正价值,在缺乏认识的情况下,造成重要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缺乏市场研究,追求当前利益
发展乡村旅游,就是把农村的旅游资源投放市场,以满足游客的需求,最终获得经济效益的商业过程。在开发旅游资源的时候,必须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根据市场的发展方向开展工作。但是,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只把眼光停留在了当前的市场中,忽视了对潜在市场的开发。这使得乡村旅游景区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拆了又建,建了又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着眼于眼前的市场,没有长远的规划,使得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
与国外的乡村旅游产品相比较,国内乡村旅游产品较为单一,缺乏特色,文化内涵不够丰富,农业生产、乡村文化、地域特色与旅游结合不紧密。未能挖掘乡村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管理经营水平不高,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
很多乡村旅游项目是由当地的村民或者企业直接经营,缺乏管理、经营等方面的经验意识,一般采取的都是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服务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很多诸如服务、环境卫生问题也逐渐暴露。
基于文化视角的乡村旅游规划方法
根据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开发经验,从文化的角度开发乡村旅游,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的历史价值以及美学价值,增强文化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
保护文化资源与开发旅游相结合
对于城市而言,乡村资源的特性主要表现在空间区位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和生活习俗的不同,这是分析乡村旅游资源的出发点。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利用乡村传统文化中的乡情民风,例如:传统的服饰、歌舞、文字、习俗等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文化资源。在开发乡村文化景观切实做好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防止文化景观的过度商业化,进一步挖掘乡村文化中的内涵,提供可以代表乡村文化的乡村旅游产品。
充分认识景区特征,尊重景观格局
景区规划不只是为满足游客单方面需求而做,也不只是为拉动一时的经济而做,而是为了满足景区当前需要以及未来发展而做的,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和前瞻性。因此,景区规划的前提就是尊重景区原有的格局及肌理,通过项目合理安排和空间布局,与景区有机结合,使旅游项目、设施安排与基地融为一体。这样才能为游客营造一个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环境,在保护和继承的认识基础上,健康有序的发展乡村旅游。
旅游项目的合理安排
旅游项目是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规划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从文化景观出发,旅游项目是游客和景区环境的交流。旅游项目的实质是游客与游客、游客与村民、游客与环境的行为活动的安排。而规划的目的就是强化这种行为的组织,使之有序和创新。通过合理安排旅游项目可以引导游客对旅游项目的参观、参与,从而实现体验、认识和交流的功能。
结语
文化景观是历史沉淀后的一种展现,需要被重视、保护和发扬,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文化景观与旅游的关系,以文化景观为基础的乡村旅游不但可以使乡村景观资源得到充分认识和利用,同时也是实现文化继承和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吴殿廷,朱桃杏,王瑜,张艳平,王欣.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五赢模型”——以海南毛感景区规划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06)
篇8
虽然目前国内学者对节庆旅游的研究广泛关注,但关于如何利用富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节庆旅游的开发研究成果少之又少。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总结现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节庆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自己的思考及建议,希望对今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节庆旅游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基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节庆旅游发展现状
1.丰富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
贵州是一个多少数民族省份,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少数民族文化相当殷实。贵州省境内居住着46个少数民族,贵州现有少数民族人口1333.6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7.8%。贵州的苗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水族人口分别占全国同一民族总人口的50%~98%以上。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五彩斑斓,独具特色,少数民族节庆文化资源十分的丰富,少数民族节日有1000多个,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节庆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节庆旅游成为贵州各地区竞相开发的热点。
2.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节庆旅游发展现状
贵州丰富的自然资源、众多的节日、适宜的气候以及历史文化赋予了它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在贵州这片不为外人所知晓的文化千岛上,少数民族文化绚丽多彩,民族文化节庆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在国发2号文件引领下,民族文化节庆旅游活动更是迅猛发展,国际民族文化美食节、中国蜡染刺绣文化艺术节、中国酒都文化节、中国民族服饰展览节、水西彝族文化节、屯堡文化节、民间戏曲艺术交流节、天然山茶节、土司文化节、龙舟节等主题节庆不断涌现。通过举办旅游节庆活动,较好地推销了贵州各地的旅游品牌,创造了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了贵州节庆旅游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旅游收入不断提高。据统计,2012年贵州省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2.1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860.16亿元。
二、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节庆旅游发展的瓶颈
我们看到,虽然贵州民族文化节庆旅游发展迅速,但是在此过程中也不断呈现出很多的问题,这些都成为制约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节庆旅游发展的瓶颈。
1.主题重复,缺少品牌节庆旅游项目
近年来,贵州全省各地民族文化类的节庆旅游数量不断攀升,遍地开花,但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节庆活动在主题选择上重复性大,且目标客服群体基本一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节庆旅游精品的塑造,这就导致了旅游区域间竞争很大,资源整合不够,缺乏影响力大、辐射面广的品牌节庆旅游项目,整体的旅游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待提高。
2.对民族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层次上尚浅
贵州少数民族节庆旅游的最大亮点在于呈现给游客独具地方特色的原生态民俗文化魅力, 但就目前现有的节庆旅游项目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展示还显得不够,层次上也尚浅。就目前的具有代表性的屯堡文化中的傩戏,游客很难从历史背景角度出发去领略傩戏艺术的魅力,仅局限于视觉上的享受,很难深入其中,领悟其间内涵。
3.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服务质量尚待提高
由于我省地理地形限制,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山高路难行,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可进入性不强,同时节庆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低,专业水平差,高层次旅游服务人才缺乏。且旅游市场有待规范,导致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4.市场营销宣传力度小,旅游客源市场小
贵州虽然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我们发现很多旅游资源宣传力度小,除了“多彩贵州”类似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有所影响力外,我省其他民族文化宣传相较之下,营销力度小,开发经费短缺,同时加之我省旅游客源市场特别是国际客源市场尚待拓展,这就限制了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的节庆旅游经济效益。
三、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节庆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1.资源整合,统一规划,系统开发
针对目前我省民族文化节庆旅游主题重复,缺少品牌节庆旅游项目的问题,政府应当首当其冲,担负起规划者的角色,在全省范围内,根据区域性和主题性原则,统一规划,制定出我省民族文化节庆旅游的长、中、短期发展规划,建立节庆旅游统一规划、系统开发制度,建立节庆旅游项目申报审批制度,集中全力达到品牌化的节庆旅游项目,最终做到资源整合,区域合作,互利共赢的目标。
2.打造“政府与市场结合型”发展模式
根据我省具体发展情况,树立“政府与市场结合型”发展模式,政府建立全省节庆旅游管理机构,制定和完善行业法规,牵线搭桥,鼓励旅游和会展企业积极参与到市场当中来,从而提高市场运作化和产业化程度,不断完善节庆旅游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最终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市场经济,达到更高的市场规模效益。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要做大、做强、做好贵州民族文化节庆旅游事业,就必须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几方面设施的建设,从总体上来吸引更多的游客,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游客旅游体验感知,提高游客满意度。
4.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挖掘
在节庆旅游开发过程中,不能只重视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注重我省少数民族文化的的保护、传承、挖掘和培育。重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申报工作,加强对少数民族的培训和引导工作,让当地人参与到旅游文化建设中来,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才。同时,深挖民族文化的精髓,多层次、多视觉的展示我省民族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高雅.浅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经营[J].商业文化.2012(6):32.
篇9
一、如何认识桂林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民族文化旅游是指以民族文化为载体,引导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特点进行审美观光的旅游市场和旅游活动。民族文化既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又是极其宝贵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桂林是个典型的南方少数民族集聚区,有壮、瑶、苗、侗、回等5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6%。在长期历史进程中,这些民族集聚和沉淀了极具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的民族文化。因此,在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过程中,民族文化旅游是当地文化旅游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充分利用桂林民俗风情的特色,开发民族文化旅游项目,是极其重要的。
一是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有助于推动整体经济的增长。桂林市及其所辖十二县都有丰富的自然美景,许多地方还有众多浓郁的民族文化资源。桂林因为多彩多姿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越发凸显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据统计,桂林市2010年旅游接待总人数达224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68.3亿元,
2011年,桂林市接待游客总人数超过300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超过150万人次,而这些旅客,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到桂林的民族文化影响而来的。可见,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即可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又有利于吸引大量的外地游客,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有助于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近年来,桂林分别在西班牙、瑞士、奥地利和俄罗斯等20多个国积极拓展国际旅游市场。“桂林旅游大篷车”也及时将民族旅游的宣传打入北京、深圳、南京、上海等20多个国内城市促销,并与国内30多个城市建立旅游联盟和“西部中国”旅游营销体系,推出精品民族旅游线路。桂林利用文化交流合作为民族文化旅游搭建平台,推动了当地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从2007年开始,桂林还连续举办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及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并使其永久落户桂林,这是宣扬桂林民族文化的极好契机。
三是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有助于桂林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桂林民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而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载体,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旅游这个载体,可以促使大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重新得到开发和恢复。比如开展民族文化节庆活动、保护建筑结构和服饰文化就是最外在的表现形式。据调查,桂林民族节庆活动有140多个,正常开展活动的有90多个。在这方面,桂林通过举办“山水与文化旅游节”,各县区尤其是恭城、龙胜和资源等民族地区通过自己的特色节庆,弘扬了民族文化、对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在民族文化的传播上,阳朔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的创意,成为一种典范。
二、如何正确把握桂林民族文化旅游的现状
近年来,桂林加强了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民族文化旅游整体形象得到提升。
一是具备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除了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和漓江山水外,具有浓厚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还包括恭城文庙武庙、龙胜龙脊梯田、兴安灵渠、猫儿山、资源资江漂流、五排河漂流、八角寨、宝鼎瀑布等数百处。
二是具备强大的文化旅游品牌效应。近十余年来,桂林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城市、中国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称号,也是国家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一些民族地区的景点也相继获得国家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荣誉。
篇10
(2)如何利用法律规定,免除A信用社对C公司的赔偿责任?
(3)你作为信用社工作人员如何为客户出具资金证明?
(一)主要法律根据:1、最高人民法院1996年3月27日《关于金融机构为行政机关批准开办的公司提供注册资金验资报告不实应当承担责任问题的批复 》;2、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2月9日《关于金融机构为企业出具不实或者虚假验资报告资金证明如何承担民事责任问题的通知》。
(二)虚假资金证明的特征:1、完全没有资金;或者2、夸大资金余额[营业部为各社出具的财产保全担保证明]
(三)两个司法解释的对比
1、适用范围上,前者为行政机关批准开办的公司,后者为一般企业;对象上,前者仅涉及验资报告,后者除验资报告外,还包括资金证明。
2、在效力上,依照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后者应当优于前者,两者规定不一致的,以后者为准,两者不冲突的,前者仍然有效。
3、按照1996年解释,只要企业资不抵债无法偿还债务,金融机构就要承担责任;按照2002年解释,企业无力偿还的,还应当向出资人追索,只有在企业及出资人均无力偿还的情况下,金融机构才承担责任。
4、1996年解释只规定金融机构承担责任,未规定法定程序,2002年解释明确规定未经审理,不得将金融机构追加为被执行人。
(四)承担责任的条件:
1、出资人未出资或者未足额出资,但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不实、虚假的验资报告或者资金证明;
2、相关当事人使用该报告或者证明,与该企业进行经济往来而受到损失;
3、对企业、出资人的财产依法强制执行后仍不能清偿债务。
(五)承担责任的性质:
1、补充责任,而非连带赔偿责任,只在企业及出资人无力偿还的情况下才承担责任;
2、有限责任,即承担责任的最高限额为验资不实部分或者虚假资金证明金额范围内;
3、不重复承担,金融机构在不实或虚假范围内对一个或多个债权人承担责任后,不再对其它债权人承担责任;
4、过错责任,金融机构按照其过错大小承担责任,不一定承担不实或虚假的全部责任。
(六)免除责任的情况
1、企业登记时出资人未足额出资但后来补足的,或者债权人索赔所依据的合同无效的,免除验资金融机构的赔偿责任。
2、金融机构按照验资程序进行审查核实,公司注册登记后又抽逃资金的,金融机构不承担退出验资手续费和赔偿损失的责任。
(七)对案例的解答
1、A信用社应当按照两个司法解释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出具虚假资金证明造成重大损失的,有关人员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2、由B信用社以C公司同样的理由起诉A信用社,并且赶在C公司案件审结前达成调解协议而后马上履行,从而将B信用社对X公司的债权转移到A信用社,且免除了A信用社对C公司的还款责任。
3、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出具资金证明必须慎重,但不必谈资金证明色变,要严格按照存款人的资金余额出具,并且加上诸多限制性条件,主要有:本资金证明复印无效;本资金证明只证明截止年月日存款人帐户资金情况,对此后的任何变化,本单位不承担证明责任;本资金证明只用于什么什么用途,严禁挪作他用;本单位只证明存款人当前帐户资金余额情况,而不对存款人的资金实力等提供担保,也不对此承担任何责任;客户与存款人进行经济往来应自行严格审查其资信状况,本单位对客户在资金证明出具后以来资金证明进行经济活动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承担任何责任。
二、扣划还贷及存单质权的行使
[一个曾经操作过的实例]储户孙某在A信用社存款20000元,同时拖欠贷款本息18000元,贷款到期后孙某一直未还,现A信用社欲自行提取存款偿还贷款本息。请问:
1、A信用社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判断的法律依据何在?
2、A信用社应当如何操作?
3、如果孙某以其存单质押在B信用社贷款拖欠本息18000元,B信用社要求形式存单质权,A信用社应如何操作?
(一)主要法律依据:1、合同法;2、最高人民法院1990年2月23日(法(经)函[1990]8号)《关于银行扣款侵权问题的复函》,最高人民法院1994年3月9日(法复[1994]1号)《关于银行、信用社扣划预付货款收贷应否退还问题的批复》;3、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扣划还贷问题的批复;4、农村信用社借款合同的约定。
(二)应当符合的条件
扣划还贷本质上属于行使合同法规定抵销权的行为,因此应当符合抵销权行使的条件:
1、同种种类的债务,存款及贷款均属货币债务,属于同一种类;
2、双方互为债权人和债务人,注意所谓的二级机构或A信用社为B信用社扣划的问题。
3、债务均已到期,注意贷款未到期和存款未到期问题。
存款人提出抵销要求的,金融机构必须及时行使权利;金融机构在扣划款项后,必须及时书面通知存款人。
(三)金融机构应当承担责任的几种扣划行为
1、承诺专款专用后又扣划;
2、明知借款人无还款能力而串通骗取他人预付款等款项后扣划的;
3、代他人扣划款项还债的;
4、超过贷款本息金额扣划的。
(四)对实例的解答
1、A信用社的做法符合法律规定,其法律依据就是合同法有关抵销权的规定。
篇11
——A case study of tourism translation in Quzhou
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scenic spot, especially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ultural elements involved in the tourism texts, is highly related to the advertising effects of the signs to the public. This paper take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ourism texts in the scenic spots from Quzhou as a case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t discusses the cultural translation in the names of the scenic spots, the poems and the legends that involve the cultural elements based on some examples. Through the discussion, it is found that bot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can be applied and achieve ideal effects if used properly.
Keywords: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Tourism Translation; Culture
一、引言
旅游景点的开发不仅是一个地区实现经济创收的手段,更是进行对外自我宣传,提高地区知名度,传播本地文化的重要途径,而旅游景点的公示语,是实现宣传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针对外国游客方面,公示语的翻译质量,又直接关系到对外宣传的效果。旅游景点的公示语翻译,不仅要保证游客能够理解语言本身传达的意思,而且要在语言的辅助下,通过对景点的游历,了解当地的文化,包括自然地理、风土人情、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等方面。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称的浙江衢州,随着近几年在旅游景点方面的大力开发,也吸引了不少外国游客的前来,因此景点的英译对于传播文化,提高自身形象的作用重大。本文以衢州旅游景点的翻译为例,从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角度,探讨对部分景点在文化翻译方面的方法启示。
二、归化与异化的定义及相互关系
Venuti 对归化翻译的定义是: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Venuti,2001:240)(王东风,25)归化翻译策略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其运用的表达考虑目的语文化易于接受,指向目的语读者,而Venuti 对异化的定义概括起来就是: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 2001:240)(王东风,26),即保留语言的异域文化和特色,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在2 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归化翻译占据着主导地位”(孔致礼,43)但归化翻译在方便目的语读者的同时造成了源语“文化失真”的现象,而在21世纪,“局面将会有所改变”,异化译法有望成为核心,尽量传译原文的异质因素(孔致礼,43)。但异化策略又可能造成译文晦涩难懂,影响内容的传达,可见归化与异化是一种互补关系,各有利弊,能实现不同的翻译目的,达到不同的翻译效果。
三、归化与异化策略对旅游文化翻译方法的启示
1.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
在词性上属于专有名词的旅游景点名称,在语言形式上短小精悍,简洁明了,但在语义上却很丰富。旅游景点的名称,除了包含明显表示景点性质的字词外,有时会包含很多其他如文化方面的要素。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的很多旅游景点在名称上也带有很浓的文化内涵。有的出自神话传说,有的出自独特的地理风貌,有的则出自历史文化。“景点名称的翻译主要偏重文化内涵的理解,当然还须结合语言的表达”(陈刚,330)。
例如“江郎山”一名,来自神话传说,指由江氏三兄弟登巅而化成的三座挨着矗立的山。如果直接音译为“Jiang Lang Moutain”,则会失去很多文化信息的传达。借鉴华谊兄弟的译法,“Huayi Brothers”,可以将“江郎山”译为“The Mountain of Three Jiang Brothers ”,将“郎”通过归化解释为“Brothers”, 既传达了中文里“郎”指的是男性,同时也为阅读具体的传说典故做铺垫,而‘Three’也表明了江郎山不是一座单独的三,而是由三座毗邻的尖峰组成。再如景点名称“南宗孔庙”,“南宗”一词含有历史信息,而“孔”便指教育家孔子。但事实上,衢州的孔庙并非孔子的故居,而是其第48代裔孙孔端友南迁至衢州后建的宗庙。考虑到景点名称要简短,故归化译为“the Temple of Confucius’ Offspring”,比起直接的音译“Nan Zong Kong Temple”,在文化传达上就全面一些,一方面告诉游客该宗庙和孔子有关,另一方面说明了该宗庙并非属于孔子,而是孔子的后裔。又如景点名“灰坪红色探险区”,如果直译,则是“Huiping Red Exploring Area”, 出现在景点名称里的“red”一词会让外国游客感到奇怪和不解,导致译文不是被理解,同时这种译法也没有将中国特有的文化传达出来。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红色”有“革命”的意味在内,所以应该归化为“HuiPing Revolutionary Exploring Area”。
可见在翻译景点名称时,要让外国游客通过景点名称了解文化内涵,单纯的异化可能出现译文难以理解的情况,同时不能准确或有效地传达名称中的文化信息,需要采用归化的策略进行解释说明。
2.旅游景点文本诗词歌赋的英译
古诗词的是否可译问题也是众说纷纭。陈刚认为,“我们可以根据原诗词所描写的意义,以一种类似于原诗词的形式(或者以另一种文本形式),创作出一个跟原诗词的艺术效果(或其中某些方面的艺术效果)”(陈刚,397)。而要使得译文达到与原文相同或相近的艺术效果,可以考虑传达出原文的异质因素。具体方法有以下三点:“第一, 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域文化特色,第二,尽量传达原作的异语语言形式,第三,尽量传达作者的异常写作手法。”(孔致礼,43-44)例如江郎山的一段景点介绍,原文如下:“郎峰天游被誉为浙江最佳景点,郎峰平均坡度88度,历来无人可上,白居易诗称:‘安得此身生羽翼,与君来往醉烟霞。’”其中的这句诗词,表达了郎峰高耸,凡人无法攀顶,但峰顶烟雾缭绕,有如仙境,让人神往。如果将其简单意译为“If I have wings, I would like to drink and see the sunset with you.”,虽然能够传达诗词的部分基本语义,但语义传达并不全面,更没有达到原诗句的艺术效果,读上去平平淡淡,没有中文诗歌的语言美,以及由语言引发的一种想象。所以这里可以考虑异化的翻译策略,以下是参考译文:“Should I am endowed with feathers and wings, we’d fly indulgently through the misty rosy clouds. “” 参考译文中,在语言上,“wings”与“clouds”押韵,同时每句都是八个单词,“should”的虚拟语气以及“endow”一词表现了诗人对于想要飞上峰梢的渴望,而 “misty rosy”和“fly indulgently”表现了诗人对那种仙境般风景的描述以及想象中的沉醉。相比之下,这一异化直译翻译后的参考译文,不论在语言、文化还是艺术效果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因此,在诗歌的翻译上,可以在尽量准备表现原诗词语义的基础上,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运用直译的翻译方法,进行语言上的加工和斟酌,从而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相似的艺术效果,进而更好地让旅游翻译文本实现引人注目,传播文化的目的。
3.旅游景点文本中神话传说的英译
神话传说有很浓的文化色彩,旅游景点作为让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应以传播中国文化为主要考虑。所以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异化能忠实地反映源语文化,因而为了宣传中国文化,应该首先考虑异化翻译策略”(汤瑞林,61)。例如江郎山的传说,原文如下:“这里相传为江氏兄弟三人登巅化石而成。说的是江氏三兄弟眷恋仙子,化作石峰的故事。” 如果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选取英语国家文化中类似的神话传说,可以方便外国游客理解,但却存在无法传达具有中国特色文化信息的问题。而如果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运用直译的翻译方法,一方面不会影响游客对内容的语义理解,另一方面又可以将这一神话传说通过翻译传递给外国游客,使其更加了解景点的文化内涵,了解当地的风俗历史,以下译文可作参考:“This is a legendary mountain. Once there were three brothers in a Jiang family. The Jiang Brothers admired and missed the fairy so much that they climbed up the mountain to the top where the fairy lived. But the temperature on the top is too low that the moment they arrived they were suddenly frozen into three rocky peaks which are what we call ‘the Mountain of Three Jiang Brothers’”. 通过这个异化策略指导下的参考译文,外国游客可以了解江郎山背后的传说故事,将三座山峰与传说中的江氏三兄弟相联系,知道这座山背后的美丽故事,同时反过来也会进一步明白‘the Mountain of Three Jiang Brothers’这个景点名称的文化内涵。
通过这个神话传说的翻译探讨,可见在旅游景点涉及到的神话传说翻译上,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尽可能地还原源语中的文化信息,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直译和意译相互结合的具体翻译方法,对神话传说进行必要的补充解释,从而确保异化翻译的译文能够被外国游客理解,在文化概念,思维习惯或是语言上面出现妨碍语言理解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让外国游客充分认识和接收当地的特色历史和民间文化,从而为传说的流传和文化的传播奠定基础。
四、结论
纽马克认为,文本具有表情、信息、祈使、美感、酬应、元语言六大功能(Newmark, 2001:21) 旅游景点的文本首先作为游客的指示和引导,需要达到信息功能,而旅游文本中涉及到的文化因素又需要旅游景点的文本翻译实现祈使功能,传达文化信息,传播文化思想。通过对衢州旅游景点中涉及文化因素的部分内容进行翻译策略的探讨,包括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旅游景点文本诗词歌赋的英译以及旅游景点文本中神话传说的英译,本文认为,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旅游景点的文本文化翻译中都会有所涉及,不管归化还是异化翻译策略,如果运用得当,都会有助于实现旅游文本的独特功能,有助于传播独特的文化,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 Venuti, L.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A].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C]. Bake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3] 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4] 汤瑞林. 旅游文化英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J]赤峰学院学报. 2009 (2).
[5] 孙致礼. 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 [J] 中 国 翻 译. 2002 (1).
[6] 王东风. 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 [J] 中国翻译. 2002(5).
篇12
从当前学术界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最新研究成果看,新的历史使命下军校文化发展战略遵循的规律主要是根治于民族性、创造性、渐进性、时代性、实践性、先进性、世界性、主导性、多元性等文化发展一般特点基础之上的文化发展规律。
一、根植于民族性的个性发展规律和创造性发展规律
新的历史使命下中国军校文化必然是植根于中国特有历史传统的文化,必然带有强烈的民族性,也无法脱离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孤立地生存和发展。民族性是中国军校文化发展的根基和活力之源,是中国军校文化具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根本所在。对文化发展采取和割断历史的态度只会导致军校文化发展走入“死胡同”,只会使文化发展丧失精神之源和活力之源。只有扬弃中国军事文化传统,遵循文化的个性发展规律,使军校文化富有强烈的民族性和个性特点,才能制定科学的文化发展战略。
从实践性角度看,文化是充满强烈精神个性的实践性、创造性活动,只有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氛围、制度机制和物质条件,遵循文化的创造性发展规律,才能使文化发展富有生机和活力,才能制定科学的、具有远大前途的军校文化发展战略。文化作为历史地凝结而成的人的生存方式,体现着强烈的实践性特点,体现着人对自然、社会和本能的超越,代表着人之为人的最根本特征。新的历史使命下中国军校文化发展就是在现有社会实践、军事实践基础上,扬弃原有的文化传统,创造性地把现有社会实践、军事实践内化为自身的科学认识和精神意志,使自身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符合新的历史使命的要求,培养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新军人”。可见,缺失实践性和创造性的军校文化发展战略是没有生机活力和远大前途的,也不可能塑造出适应信息化战争和新的历史使命需要的“新军人”、“现代军人”。
二、根植于先进性、多样性和世界性要求的开放性发展规律
文化的多样性、竞争性和开放性是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中外文化发展史看,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竞争、整合与融合是文化更新发展的重要条件。任何封闭的文化只能导致僵化、保守、停滞和落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多元竞争格局和多极化的国际格局使文化的多样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更加鲜明。从我军跨越式发展的变革思路看,军校文化要打破按部就班的发展模式,实现断代式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特色军革提供坚实的文化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支撑,更需要加强其开放性、世界性和多元性,更需要遵循文化的开放性发展规律。因此,先进军校文化必然是顺应世界军事趋势、体现时代精神精华、反映时代价值本质、适应现实使命要求的文化。应把新的历史使命下中国军校文化发展放在世界军事发展变革、世界军事教育发展变革的总趋势中以考察、研究,以超前的世界眼光、广阔的开放视野、开放性的发展思维制定发展战略,形成主动求变、加快赶超的良性发展态势。
三、根植于文化整体性、系统性和精神性的渐进发展规律
文化是历史地长期积淀、凝结而成的,在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特定民族中占主导地位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整体性、系统性、群体性和精神性。某个个体、某一社会层面、某一组织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生成不具有文化的根本特性。文化整体性、系统性和精神性的特点决定了文化发展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这种特性决定了文化发展必然是由简单、单一、个体、局部、散漫向丰富、复杂、群体、整体、系统逐渐演化的延续过程,也必然是深入到人们的内心深处和灵魂深处的过程。因此,军校文化发展战略根本无法用“休克疗法”,更不能“急功近利”、“杀鸡取卵”,只能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按照文化发展的逻辑和渐近发展规律展开,过程不能简化,程度不能浅化,时间必须充分。一般来说文化发展战略愈向变革方向深入,时间就愈长,所动员的力量、资源也越来越广,越来越大,越来越多。
四、根植于文化多样性、自在性、超越性、整体性的整合协调规律
文化本身的主体性、自在性和超越性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也造就了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世界也因此而富有生机、活力、魅力和前途。但这一特性也内在地决定了每一时代都隐含着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文化失范乃至文化危机。同时,文化发展往往是精华与糟粕胶着在一起,发展与衰退同时并存,内外因素交互发生作用,精神性和物质性作用交替频繁。文化冲突和文化失范如不能得以有效规制、整合并成功转型就可能造成文化危机。中国军校文化发展正处在社会剧烈转型、军事现代化双重转型、军事教育转型三重转型和双重跨越的时代,其中所隐含和暴露的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冲突更是前所未有的。农耕文化、工业文化、后现代文化和信息文化,中国传统军事文化、军事文化、西方军事文化,地方文化和军队文化,各军兵种文化,各地域文化,等各种文化交错杂处、共同发展,既为军校文化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严重的文化失范和文化冲突,当然也给军校文化变革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此种状况决定军校文化发展必须遵循文化整合协调规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整合各种文化、科学协调文化发展步骤,有效解决文化冲突、科学调理文化失范、化解可能的文化危机,最终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谐共赢的理念和统筹协调的方法成功实现文化转型。
篇1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MOOC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通过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不断探索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是必然的趋势。MOOC给传统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机会,然而,在中国MOOC平台中关于本土文化的英语课程较少。以中国MOOC提供商之一的“MOOC中国”为例,平台共有1326门在线课程,课程涉及26个类别,主要集中在计算机技术、社会、哲学、艺术等方面。缺乏中国特色本土文化的MOOC资源。在MOOC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利用MOOC的优势来丰富课程资源以便解决传统课堂中的不足是本研究的目的。
二、MOOC的优势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起源于美国。2013年被称为中国的“MOOC元年”,国内学者开始研究MOOC,将MOOC应用于教学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MOOC以大规模、免费、在线为特征,丰富了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传统教学不在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并且丰富了教学内容,将世界各地名校的课程汇聚在一起,优质资源实现了共享,解决了一些学习资源匮乏地区的问题。有助于地方学校的教学资源获取,同时给地方优秀的本土文化推介与传播提供了机遇。
三、基于MOOC的本土文化的旅游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的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如教材、教师、学生、家长等;狭义的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如授课课件、试卷、习题等。本文主要对狭义的课程资源进行研究,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对教学起着不同的作用,应丰富课程资源的内容,不同的课程资源有不同的教学效果。
(一)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贵州是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共有苗族、侗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民族本土文化,各民族丰富灿烂的民间传统、习俗、技艺和节日等文化资源成为贵州文化旅游的“瑰宝”。旅游专业学生必需要掌握相应的文化知识才能将文化的内涵与寓意介绍与传播出去。因此,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民族本土文化成为了重要的一部分。例如,苗族服饰的种类反映着苗族人民不同的心理与习俗,不同民族的建筑与饮食代表着他们的生存理念与生活方式。开发以民族服饰、饮食、建筑、传说等为主题的MOOC资源,通过这些资源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在头脑中有深刻的表征与理解。
(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行业的发展在于旅游人才的支撑。传统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缺乏实践训练,内容滞后于行业的发展,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未来实际工作中存在脱节的现象。掌握民族本土文化的旅游从业人员有利于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本土文化MOOC课程资源开发符合贵州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学生通过MOOC课程资源的学习可以提前感受到未来旅游职业的真实情景,有利于解决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
(三)有利于文化传播与推介
2016年1月7日《纽约时报》公布,贵州是世界上最值得到访的52个胜地之一。旅游英语具有一定的涉外性,以入境旅游者橹饕服务对象。旅游从业人员对旅游文化的介绍与讲解一方面对当地的文化起着传播的作用,另一方面影响着境外旅游者对中国民族本土文化的理解与体验。开发优秀民族本土文化的旅游英语MOOC资源有利于旅游从业人员对文化的对外解说与推介,使境外人员对中国民族本土文化有正确的理解与感受。MOOC开放在线的特点意味着世界各地对MOOC资源的可获取性,有利于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