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营管理风险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商法是法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法制逐渐健全,企业经营管理环境日益复杂,尤其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它在实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根据统计,从各业务领域高、中、低三级风险的分布情况看,规划与建设领域及物流管理领域的高风险占风险的比例最高。一般而言,如果法律风险在事前预测及事中控制阶段得不到有效预防或控制,将有可能演变成法律案件。
从所在的行业来看,随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调整和规范电力企业行为的法律制度得到了显著加强,电力企业面临更加严格的法律监管,给公司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法治环境带来了很大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企业必须适应国家法治进程,更加注重在法律框架内,规范决策、经营和管理行为,积极推进依法治企,建设法治化企业,防范和规避法律风险。审视电力体制改革是公司外部法律风险的源头的基础上,基于全社会法律意识提高对电网企业依法经营提出的更高要求,新的风险与高发地带的定位,提出立足现状、认清形势,提高风险防范重要性的认识;把握关键、抓住重点,全面推进依法治企等路径。
一、电力体制改革是公司外部法律风险的源头
电力体制改革给电网企业创造了快速发展机遇,但在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不断暴露出许多深层次问题。在电力行业“政企分开、厂网分开”改革后,潜伏多年的法律风险于近年陆续爆发。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正是在电力行业“政企分开”改革中产生的典型案件。这些案件涉及复杂的体制改革,通常标的额较大,处理难度大,并容易引起连锁反应。此外,电价改革时隐藏的部分法律风险也逐渐演变为法律纠纷源之一。电力体制改革引发的历史遗留问题成为企业一个重要的法律风险点。客户欠缴电费法律纠纷,窃电法律纠纷逐渐增多,触电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等。此类问题的重视与解决对国有企业的发展与转型影响重大。从所在的行业来看,随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调整和规范电力企业行为的法律制度得到了显著加强,电力企业面临更加严格的法律监管,给公司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法治环境带来了很大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企业必须适应国家法治进程,更加注重在法律框架内,规范决策、经营和管理行为,积极推进依法治企,建设法治化企业,防范和规避法律风险。
二、全社会法律意识提高对电网企业依法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众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私有财产和生命安全保障要求逐步加强。近年来电网企业产权纠纷、电磁辐射纠纷就是例证。公用事业企业是联系千家万户的公共服务型企业,社会整体法律意识的提高给公司依法经营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媒体监督力量增强。在当前网络快速发展时期,媒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越来越大,监督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公众对关系公共利益事件的透明度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依法经营的能力必须增强,对可能引发法律风险的媒体曝光事件需具备相应的应对能力。行政处罚及监管力度加大。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下,调整和规范电力企业的法律日益健全,监管部门对电力企业的监督力度逐步加大,面临行政处罚的风险也逐渐增加。生产经营等各环节需进一步掌握相关法律规定,并严格依法办事,否则,面临行政处罚的风险将越来越大。从所在的行业来看,随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调整和规范电力企业行为的法律制度得到了显著加强,电力企业面临更加严格的法律监管,给公司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法治环境带来了很大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企业必须适应国家法治进程,更加注重在法律框架内,规范决策、经营和管理行为,积极推进依法治企,建设法治化企业,防范和规避法律风险。根据统计,从各业务领域高、中、低三级风险的分布情况看,规划与建设领域及物流管理领域的高风险占风险的比例最高。一般而言,如果法律风险在事前预测及事中控制阶段得不到有效预防或控制,将有可能演变成法律案件。
三、电网企业新业务蓬勃发展给电网企业带来了新的风险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电动汽车的推广在为电网企业带来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给法律风险防控提出了新要求。从电力行业发展态势来看,新能源发电和分布式能源加快发展,电源结构将明显改变,这对电网安全控制技术提出了新要求;电动汽车的推广,可能给电价机制、电力运营模式带来深刻变化。这些新业务在给电网公司创造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新的法律风险。随着国家出台四万亿刺激经济计划,电网投资的不断加大和建设规模的扩大,近期媒体又报道国家正在酝酿新一期的经济刺激计划,可见电网企业投资将持续扩大,其法律风险也将持续存在。工程施工法律纠纷呈增长趋势,尽管工程建设中不规范的做法尚未形成法律纠纷,但若不即时纠正,将来极有可能形成法律纠纷。征地补偿或青苗补偿纠纷处理难度增大。此类纠纷数量很多,协调难度越来越大,已成为影响电网建设进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行政审批手续不完备,权属证明不齐全,在新的政策下容易导致诸多法律纠纷等都是电网企业新业务蓬勃发展给电网企业带来的新的风险。
四、国有企业管理转型经营过程导致内部法律问题突出
国有企业管理转型经营过程导致内部法律问题突出,具体有客户欠缴电费法律纠纷,窃电法律纠纷逐渐增多,触电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等,此类问题的重视与解决对国有企业的发展与转型影响重大。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供电客户不断增多,客户服务也向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在扩大电力营销、提高供电服务质量的双重压力下,客户服务法律风险增大。传统的纠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客户欠缴电费法律纠纷。二是窃电法律纠纷逐渐增多,这将是长期困扰公司的法律风险之一。内部劳动争议案件仍然存在。随着《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原有的某些劳动用工形式在当前劳动法律的规定下需要修改,部分在改革过程中未妥善处理的问题有可能带来一定的法律风险。三是触电人身损害赔偿纠纷,这是电网企业难以避免的法律风险,并且随着对人身权利保护越来越严格,赔偿的金额将越来越高,即使没有法律责任的情况下,社会舆论都基于公平原则倾向于要求公司给予适当的人道主义补偿。还有与用户的配电房等供电设施产权、维护责任纠纷等。总之,国有企业管理转型经营过程引发的内部法律问题如客户欠缴电费法律纠纷,窃电法律纠纷逐渐增多,触电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等都成为日益突出的重点。
五、电网投资建设法律风险成为电网企业经营法律风险中的高发地带
随着国家出台四万亿刺激经济计划,电网投资的不断加大和建设规模的扩大,近期媒体又报道国家正在酝酿新一期的经济刺激计划,可见电网企业投资将持续扩大,其法律风险也将持续存在。
电力建设法律风险进一步提高,一是工程施工法律纠纷呈增长趋势,尽管工程建设中不规范的做法尚未形成法律纠纷,但若不即时纠正,将来极有可能形成法律纠纷。二是征地补偿或青苗补偿纠纷处理难度增大。此类纠纷数量很多,协调难度越来越大,已成为影响电网建设进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三是部分行政审批手续不完备,权属证明不齐全,在新的政策下容易导致诸多法律纠纷。
六、风险管控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法律风险在事前预测及事中控制阶段得不到有效预防或控制,将有可能演变成法律案件。为了做好法律风险控制,电网企业将重点做好立足现状、认清形势,提高风险防范重要性的认识,把握关键、抓住重点,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完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法治意识上台阶等工作。
1.立足现状、认清形势,提高风险防范重要性的认识
公用事业企业的行业特点、体制关系和社会影响决定了电网企业违规风险高,防控难度大。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电力企业正日益成为政府监管的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立足现状,认清形势,提高风险防范重要性的认识是首要之举。
2.把握关键、抓住重点,全面推进依法治企
第一,必须强调领导干部是依法治企的第一责任人。各级领导干部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也是依法治企的领导者。各级领导干部的依法治企意识和能力,对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体制和机制建设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
第二,必须强调法律风险防范是依法治企的核心。法律风险管理要融入管理、融入制度、融入规范,要建立依法经营、制度建设与执行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努力构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以确保企业制度的执行水平和约束力的传递到位、发挥之前效。
第三,必须强调法律制度体系是依法治企的关键。法律制度体系对于法律制度的深化、法律体系的运转、法律的规范、法律的实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确保法律制度体系是依法治企的关键。
3.完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法治意识上台阶
队伍建设主要落实在队伍法治意识上,使相关的法律能入心、入脑,以法治意识为本推进企业的法制化与规范化。队伍建设是依法治企能否实现的重中之重,也是企业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完善队伍建设,是全面推进法治意识上台阶的重要步骤。
这些年来,国有企业高度重视法律风险防范,已经收到初步成效,但与国内国际先进企业对标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经营管理和法律工作,一个是着眼现在,谋划未来;一个是良法善治,保驾护航,两个相得益彰。随着国家出台四万亿刺激经济计划,电网投资的不断加大和建设规模的扩大,近期媒体又报道国家正在酝酿新一期的经济刺激计划,可见电网企业投资将持续扩大,其法律风险也将持续存在。因此需要立足现状、认清形势,提高风险防范重要性的认识,把握关键、抓住重点,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完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法治意识上台阶。
参考文献:
[1]吴志忠.电网企业常用法律文书及案例精选[G].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篇2
企业经营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的利润变动,特别是利用经营杠杆而导致的利润变动的风险。而所谓的经营杠杆系数是指企业税前利润变动率和销售额变动率之间的比值。经营风险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产品售价、成本、成本固定比重以及市场需求等。在企业的发展中,经营风险是必然存在的。
2.财务风险的含义
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由于各种无法预料的或者难以控制的因素而导致企业利润的不确定性。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具体因素主要有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企业内部制度不完善以及收益分配政策不规范等,这些因素使企业在运营中都承担着一定的财务风险。
3.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企业所承担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主要系统在以下两个方面,即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性、二者之间具有协同性。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通常会采用债务集资的方式来扩大企业的资本,不过债务资本的增加会导致企业整体的经营风险增加,这就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而且企业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存在着相关关系,二者这种关系直接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决策产生影响,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另外,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具有协同性,也就是说企业财务风险的提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营风险。因此,如果企业如果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和高风险并存时,可以适当地通过增加财务风险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产生影响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因素
1.企业经营管理方面
在企业经营中,导致企业产生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企业内部因素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内部制度、人员管理情况、销售政策等。制度是一个企业运作的根本,有句话说的非常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企业内控制度有漏洞或者不妥之处,那么企业经营中肯定就不能避免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可以说内控制度是企业产生风险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员管理涉及了较为广泛的内容,其中人员流失对企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有一些企业由于在人员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人才都纷纷选择跳槽,这给企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如果较多产品生产加工工人同时离职,那么企业生产就会陷入瘫痪状态,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损失可是巨大的,因此人员管理不容忽视;销售政策也涉及了很多内容,销售政策会直接影响产品的销量,而且还会影响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好的销售政策可以很大程度地提升企业产品的销售额,相反不好的销售政策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库存量逐渐上升。
2.企业财务资金管理
在企业经营中,企业财务资金管理问题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继而引发企业经营风险。企业财务资金管理涉及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流动资金管理、回款管理和其它资金项目管理。而导致财务资金管理问题的因素也有很多,包括企业资金管理制度,会计流程、会计人员素质等。资金管理、回款管理问题都是企业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财务风险。
三、强化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1.经营风险的防控措施
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较多,为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企业可以通过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首先,企业要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系。与企业自身发展和控制适合的管理体系构建,包括企业组织机构构建,部门和岗位的设立,工作流程的设置等方面,同时要涵盖质量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薪酬管理体系、营销管理体系等多个分管理体系;其次,逐步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大多数公司发展的失败主要源于战略方向管理和监督方面的失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首先企业发展中战略决策方式必须依靠董事会集体的民主决策;其次企业在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机制同时要加强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以便于企业可以这些信息及时了解高端人才离职率变动情况以及离职原因等,然后可以有针对性地及早采取有效措施措施。
2.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篇3
风险管理,就是研究如何在确定存在风险的环境下将风险降到最低的管理工作。由于水利工程项目的复杂性较大,施工地点较为偏僻,这就使得水利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通过对风险进行管理,能够有效地预防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从而保障我们水利工程项目的有效开展。但由于我国对风险管理工作的认识还不够纯熟,使得水利工程项目在风险管理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困境。那么,我们要如何对我们的水利工程项目开展风险管理的工作呢?本人将在本文中就该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简单探讨。
一、水利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困境
水利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份比较复杂的管理工作,他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对工程建设进行一个系统管理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能够预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要能够考虑到工程施工前、后以及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并能够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及应变策略。但由于我国的风险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在运用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困境,本人总结如下:
(一)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并不强烈
许多水利工程的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并不重视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只是一味地推动施工速率的加快,而忽略了对施工过程的监督工作,认为只要完成了施工,完成了水利工程的建设就可以了。也正是因为他们较弱的风险管理意识,使得现在的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许多意外,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等非常严重的问题。而且,每当这些问题出现后不仅仅会拖慢整个施工周期,甚至可能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索赔问题,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二)没有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工作对于提高我们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效率具有重大意义,通过风险管理工作能够预防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保障了水利工程项目在规定周期内完成。但是,在现在的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企业中,并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没有一定的风险管理条例,这就使得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得不到规范化和具体化,管理工作开展的责任则被分散到施工人员当中,这样将大大阻碍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风险管理人员本身素质不高
许多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在施工中,为了能够节约一定的开支,减少人员的聘请,往往会在企业中挑选一些工作人员来开展风险管理的工作。但是,由于这些人员并没有专业的、具体的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对于如何开展以及如何管理各方面的问题都不够清晰,这样要如何有效地针对水利工程开展风险管理的工作呢?而且,也许正是因为他们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能力不够,素质不高而削弱了风险管理工作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所发挥的所用,造成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一大困境。
(四)忽略了对合同开展的风险管理工作
合同,是当事人双方均接受对方所提出条件后所签订的文件,是代表当事人双方利益的一种具有法律效益的文件,所以,合同在制定和签订时将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利益,也就是说,合同的制定与签订均具有一定的风险。但是,在水利工程施工企业的合同制定与签订过程中,却没能够重视对合同开展的风险管理工作,导致合同的条件制定时没有充分地发挥出企业的主体地位,没能够凸显出自身的利益,反而在签订过程中受到对方的牵制,最终加大了企业的施工风险,影响了企业的稳步发展。
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对于我国民生的健康发展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我们要能够做好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降低施工中的风险系数,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和高质量,从而为我国公民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活水平,推动我们社会的稳健发展。
二、水利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
风险管理的开展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顺利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具有较大推动力,所以,我们要能够了解到影响水利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因素并对症下药,才能够全面激发风险管理对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作用。
(一)技术水平对水利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影响
在一个工程的建设中,技术水平的高低将决定工程的建设质量及安全性。然而,我国的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水平与国外水平相比较仍然较低,在技术的运用上仍然较为落后。正是因为技术水平不高的原因,使得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的大部分施工过程都需要人力来完成,这样也就增加了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风险,为风险管理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自然环境对水利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影响
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地点往往是在一些较为偏僻的地方,这些地方的生活环境较为艰苦,医疗水平也不高,交通也不方便,这就为风险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一旦有施工人员受伤或者是施工材料受损都很难得到及时的补救,这样就可能会拖慢施工进度,造成企业的损失。自然环境除了生活环境之外,还包括气候条件,在施工中最难控制和预测的也正是天气的变化。一旦出现暴雨等不良的天气,将严重影响到水利工程的施工,影响到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企业制度及文化对水利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影响
水利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能否有效地开展受到了施工企业内部各种制度以及企业文化的影响。在不同的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企业中,有着不同的制度,有着不同的文化,面对这些不同,每个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模式肯定也是不同的,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力度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只有提高了企业对风险管理工作的认识和重视性,才能够有效地推动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降低施工风险,推动工程的顺利完工。
总结
水利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是保障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要能够有效地解决风险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困境,才能够为我们的公民建设提出更加安全的水利设施,从而全面提高我国公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篇4
二、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控制水平的措施分析
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风险控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商业银行的收益情况,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控制,做好风险控制工作。而在提高风险控制水平时,农村商业银行应认识到经营管理在风险控制中的重要性,做好经营管理工作,如下是农村商业银行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控制水平的对策分析。1.完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中,能够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方法和控制,一改传统事后才能补救的状态。另外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后,能为日常工作流程提供良好的参照依据,减少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在提高风险控制水平时应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时,应明确规定出工作流程,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流程办事,为各项事务办理提供参考依据。另外还应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稽核等相关制度,保证会计控制、内部稽核工作的开展,通过良好的会计控制、内部稽核等加强风险控制。2.提高员工风险控制意识。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并不是单纯的靠一个人、一个部门便能实现的,应全员参与到风险控制中,将风险控制贯彻到每一个工作流程中来。而要坐到这一点,则需要提高每位员工的风险控制意识。在提高风险控制意识时,应加强风险控制培训工作,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在培训时应做好全面培训工作,将员工职业道德、工作技能、先进理论知识等相关内容纳入到培训中来,同时也将风险控制当做培训重点,让员工意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技能、职业道德素质等的提高做好风险控制工作。3.完善监管机制,做好监管工作。监管是风险控制中的重要一环。首先央行应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如督促农村商业银行尽快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对存在问题较多的银行进行频繁、大强度的检查,促使银行及时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改正,为风险防范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应完善监管机制,如通过会计控制、内部稽核等对银行资产、经营状况等进行有效监管,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另外还应对各种经营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并制定出风险应对机制,防患于未然。经营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风险控制水平,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应认识并重视这一点,全面做好经营管理,真正通过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风险控制能力的提高,从而增加银行收益。
作者:张利民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浦东建设成立于1998年,2004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目前其第一股东为上海浦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及其下属企业上海浦东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合计持有公司25.12%的股份。
在上市之前,浦东建设是一家典型的施工企业,主要从事道路、公路、桥梁等各类基础设施施工以及建材的研制开发和生产,是沥青摊铺细分市场上的领军企业,在长三角沥青摊铺市场占比达70%。上市之后,浦东建设转型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商,BT业务成为公司转型和发展的引擎。到2008年,BT投资带来的项目运营收入占总收入的1O%,但利润占比却为80%,公司的经营模式和盈利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浦东建设BT业务的收益
首先来了解下BT业务给浦东建设带来的收益。表1为浦东建设2013年与2004年经营情况的对比,显示了浦东建设开展BT业务后,公司规模得到了快速的增长。从2004年到2013年,公司净资产、总资产、净利润等指标都翻了好几番,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5%以上。虽然营业收入增长不快,只从2004年的8.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38亿元,增长了347%,但净利润率却从2004年的0.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7亿元,增长了1040%销售净利润率在2013年更是达到30%,远远超过一般建筑企业的2%。这说明BT业务给浦东建设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为了更清楚地显示BT业务对浦东建设业绩的影响,笔者对浦东建设经营成果进行了同行业对比,选择的对标对象为同一地区的某建筑龙头企业S集团(见表2)。
通过对标发现,2004—2013年的10年期间,两家公司的净资产、总资产增长情况差不多,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情况却有天壤之别。S集团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是同幅度的增长,销售净利润率变化不大,维持在1.5%左右,而浦东建设的净利润增长率是其营业收入增长率的3陪,销售净利润率由2004年的5.9%增长到2013年的30.8%。
从浦东建设年报及其他公开资料中,不难发现,BT项目与单纯的施工项目相比,多了两块收益:一块是投资
收益,另外一块是管理收益。这正是BT业务能获得高收益的来源。
浦东建设BT业务的风险管理
浦东建设能够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关键是他们BT项目的风险控制做的好。2004~2013的10年期间,浦东建设参与了大大小小BT项目80多个,回购率为100%,没有一个BT项目失控。
众所周知,BT业务相对于传统的建筑施工业务而言,存在两大风险:一是融资风险。一方面,BT项目所取得的投资收益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项目内部收益率能否高于项目自身的融资成本。如果融资成本过高,将会影响公司的盈利水平。另一方面,BT项目短期资金需求量大,如果在短期内不能融得足够多的资金,企业资金链面临断裂的危险,不仅会导致单个BT项目失败,更会导致企业经营难以持续。二是项目回购风险。由于BT项目投资金额大、投资周期长,回购主体能否按时守信偿付不得而知,再加上大多的项目回购主体是政府,项目回购的不确定性增加。
特别对于浦东建设这样一家由施工企业转型做BT业务的公司,这两方面的风险更大。公司在2008年承接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北通道项目(以下简称“北通道项目”)时,公司的净资产只有8亿元,而项目的投资额却高达100亿元。要完成这样的一个BT项目,不可谓风险不高。
而事实上,浦东建设敢于冒险承接BT业务,是因为公司在风险管理上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和方法。 在风险观念上,浦东建设能正确理解风险与收益的关系;能遵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早在2004年转型之际,浦东建设就意识到:传统的沥青摊铺——“黑色一条龙”业务技术含量较低,实施的是人海战术,项目运营风险低,同时项目利润薄,竞争激烈,未来发展前景不大;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业务对当时的浦东建设而言,风险极高,但却是未来建筑企业发展的方向,这条路是非走不可的。风险中有机会,风险处理得好,风险就是收益。要善于利用风险,要敢于利用风险,因为只有做有“风险”的事情,才可能减少同质化的竞争。在风险处理上,浦东建设并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采取了市场化的机制,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将自己不能降低的风险转移给第三方机构。
在项目层面,浦东建设通过多种风险管理策略和方式降低风险或转移风险。对于项目融资风险,浦东建设从金融创新入手,拓展公司的资金来源渠道,采取第三方担保等多种方式来管理风险。下面就以北通道项目来举例说明。图1为浦东建设北通道项目的融资模型。
从图1可以看出,浦东建设至少采取了四种方式来处理这一巨大风险。一是股权融资。浦东建设为了获得项目资金,在2008年增发了1.2亿股股票,募得资金12.21亿元,全部用来增资项目公司一北通公司。二是商业联盟,风险共担。浦东建设联合城司,共同成立项目公司——北通公司。城司出资10.44亿元,持有北通公司45%股份。三是保险资金融资。2010年,浦东建设通过中国人寿引入30亿元人民币保险资金债权计划。四是债权融资。剩余资金通过项目银团贷款所得。在债权融资时,还选择了短期融资、中期融资、长期融资的组合,尽可能地降低融资风险,降低融资成本。
浦东建设不仅针对单个项目来处理风险,还对项目群进行风险管理。浦东建设在2006年开展了多个项目的资产证券化( ABS)业务,获得融资规模4.25亿元人民币,有效地改善了公司现金流,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降低了项目负债率。表3为浦东建设ABS业务的项目包。
浦东建设通过ABS方式,提前获得未来的收益,缩短投资周期,增强资本流动性,有效地解决了BT项目的资金问题。另外这种方式还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资本的盈利性。在本次ABS中,融资的年化成本不到5%,低于同期限贷款利率(2006年,三到五年的贷款利率范围是6.12%—7.74%),至少节约了约1900万元融资成本。
同样,面对项目回购风险,公司在选择项目时就对回购主体的信誉和偿债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不仅要考虑回购主体的信誉,同时也综合考虑回购主体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政府财政实力和支付能力,政府对市政建设的重视程度等。公司还通过第三方担保方式控制回购风险、通过融资创新等方式来转移回购风险。
在公司层面,通过增强企业基础能力,来提高风险的承受能力,保障BT业务的持续发展。在BT业务的风险管理上,浦东建设还从组织职能建设、知识管理和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来夯实管理基础,提高公司整体的风险承受能力。为了应对BT业务中的法务风险、商务风险和投融资风险等风险,浦东建设成立了法律事务部、投资管理事业部、多家投资公司,加强组织能力建设,提高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处理水平。另外浦东建设在2009年总结了BT项目运营的经验,编制出版了《基础设施BT项目运作与实务》,供全公司员工学习,保障BT业务运营的成功。同时浦东建设构建了完善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其内容包括公司治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管理、财务管理、投融资管理、工程项目管理、资产管理、研究与开发管理、合同及法律事务管理。并在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实践中,不断优化管理体系,增加企业的整体实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浦东建设风险管理的成功之道
树立良好的风险观。从浦东建设BT风险管理的实践中,不难看出,管理好风险,应该树立良好的风险观。要摒弃过去那种“风险有害论”。在完备的市场经济中,风险是收益的孪生兄弟,不存在只有收益没有风险的市场。因此,在对待风险态度上,企业应有一种企业家精神,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同时,在处理风险上,要以风险市场化的观点来看问题,善于与别人“分享”风险,共创未来。
篇6
神经内科患者以高龄患者为主, 多存在认知、运动、感觉障碍, 病情复杂易发生变化[1], 护理工作出现任何细微疏忽都可能引发不可挽回的后果, 让患者及医院遭受巨大损失。护理风险管理是同时针对护理人员及患者的预防性护理模式, 在神经内科中的应用可有效识别、评估及分析潜在风险因素, 提高护理措施针对性, 防止意外风险的出现[2]。本文以本院神经内科所收治14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析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中临床应用价值, 现将详细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2012年8月~2013年8月所收治的14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68例)。观察组中男42例, 女30例, 年龄52~77岁, 平均年龄(65.5±5.5)岁;其中36例为脑梗死, 19例为脑出血, 15例为癫痫, 2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对照组中男41例, 女27例, 年龄54~75岁, 平均年龄(65.7±5.3)岁。其中33例为脑梗死, 17例为脑出血, 13例为癫痫, 4例为帕金森症, 1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针对患者情况采取常规护理, 观察组应用护理风险管理:①护理人员管理:神经内科患者多为重症, 病情波动大, 在护理过程需对护理人员强调潜在危险因素的准确分析与识别, 进而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防护。另外让护理人员认识到工作态度与状态的重要性, 高效处理日常护理工作。②患者风险管理:a.生活护理:集中放置易碎易燃物品并贴上警示标签, 病床旁设立安全护栏, 每天定时检查病房及走廊地面湿度与清洁度, 避免出现跌倒问题。b.用药护理:由专人看护药物, 患者输液时密切留意, 防止出现外渗意外。升压药物的使用需观察不良反应, 以免引发意外事故, 使用药物前反复确认名称及有效日期。c.疾病护理:密切留意患者呼吸情况及神色变化并予以记录, 根据患者病情预备吸痰器及呼吸机等物品, 预防并发症的出现。定期检修医疗设备, 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减少医疗纠纷。记录两组护理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率, 包括给药事故、摔伤、财务遗失、意外刺伤、输液反应等。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率为4.2%(3/72), 显著低于对照组26.5%(18/6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护理风险指护理过程患者受到直接或间接危险因素影响而受到伤害或死亡的可能性。近年来, 随着社会法制的不断健全及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 医院护理风险所引发的医疗纠纷率正在不断升高[3]。
神经内科具有高龄、病情危、急、重且变化快等特点, 因此存在风险更多, 护理风险可能发生在护理操作、抢救、配合各环节中[4], 稍有不慎便会引发严重后果。本次研究观察组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神经内科患者护理工作中, 结果显示, 患者给药事故、财务遗失等风险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均降低, 提示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对于减少医疗纠纷具有积极意义。原因在于风险管理为预测性护理模式, 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识别、评估医疗风险通过护理措施予以预防, 针对性与预防性较高, 可有效消除护理工作中存在风险因素, 降低医疗风险。也有类似临床研究证实, 压疮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可显著降低压疮发生率[5], 效果满意, 与本次研究所的结论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可有效识别并消除风险因素, 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 确保医疗安全, 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许文华.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24):83-84.
[2] 邓艳莉.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的应用.全科护理, 2010, 8(1):57-58.
[3] 吴红恩, 杨丽梅.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的应用.中国农村卫生, 2014, 16(2):263.
篇7
2015年112月江苏省如东县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收治160例患者(对照组),男90例,女70例,年龄28~78岁,平均为(49.2614.38)岁;科室10名护理人员,年龄22~49岁,平均(36.385.26)岁;专科学历6名,本科5名。2016年112月精神科收治180例患者(观察组);男96例,女84例,年龄29~84岁,平均(52.3512.37)岁;科室10名护理人员,年龄23~50岁,平均(34.354.50)岁;专科学历6名,本科5名。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制定的诊断标准,两组精神科患者、护理人员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下列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1.2.1 建立风险管理组织 建立以分管护理工作的副院长为组长,护理部主任为副组长,护士长为成员的管理组织,针对精神病医院的安全形势,分析现状、查找护理安全隐患,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1.2.2 加强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培训 进行相关护理管理知识的学习,形成对护理风险管理的正确认识;培养护士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机智地处理突发事件;接受法律知识教育,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等,并且落实操作技能培训和考核。
1.2.3 贯彻落实精神科管理制度 拟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关键环节的规定,比如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护理风险评估和防范制度、护理过程登记报告以及突发事件应对措施等。落实护理人员的责任制,加强对护士工作的监督和考核,进行质量控制和评分考核。
1.2.4 增进护患交流建立信任关系 积极学习语言的艺术性和交流的技巧性,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现象。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护士亲切地询问患者的病情,耐心地回答患者和家属的疑问,尽量满足患者或家属的要求,正确处理、听取家属的建议,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反应;履行告知病情、药物相关知识的义务重患者和家属的知情权[4]。
1.2.5 遵守制度严格执行规范 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常规和工作规章,发药时要注意力集中,在患者把药服下后离开,防止吐药或藏药,必要时查看口腔,严防积存药物后一次吞服而产生中毒。对约束的患者,注意约束带的松紧度是否适宜,过松导致滑脱,过紧导致烦躁。在夜间、凌晨、午睡、饭前,要特别加强巡视,巡视病房在时间上要灵活机动,既有规律又无规律。厕所、走廊、暗角处要仔细查看,临床实践提示,此时此地极易发生意外。
1.2.6加强管理危险物品 地实加强危险物品的管理工作,并保持环境的干净、舒适和整洁;定期检查桌椅、家具和门窗,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以及安静的环境,最大程度减少易导致患者发生冲动的因素。在管理危险品方面,要严格检查,防止危险品进入到病房中。
1.3 观察指标
①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包括护理态度、责任心、护理操作、应急能力、护理文书书写、护患沟通等等,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护理质量越好);②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跌倒、骨折、外伤、噎食、烫伤、发药错误、自残、自杀,伤人,损坏物品,逃跑等);③综合满意度。④护理纠纷投诉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等计量资料(xs)比较应用t检验,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综合满意度、护理纠纷投诉率等计数资料[n(%)]比较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精神科护理人員护理质量评分(95.782.89)分、护理综合满意97.78%高于对照组的(87.164.94)分、91.25%;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1.67%、纠纷投诉0.56%低于对照组的7.50%、5.63%(P0.05),见表1。
3 讨论
篇8
(二)工具创新突破内部审计发展瓶颈
1.系统功能实用、丰富。建设银行自主研发的非现场审计系统(OAS),是一套专门供审计人员使用的数据分析工具软件,累计荣获两项国家专利,并获人民银行科技发展一等奖。该系统提供数据关联、排序、合并、分组汇总、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标准工具,为实现内部审计信息化奠定了坚实根基。通过对业务数据进行分析,一方面,可以发现审计对象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评估审计对象风险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主动识别业务商机,辅助业务部门开展精准营销,提供咨询服务。2.数据种类多样、灵活。一是非现场审计系统数据来源面广。涵盖银行境内外结算、信贷、财务、证券、理财及电子渠道等60多套主要业务系统,涉及数据表近4000张,数据总记录数达上万亿条。二是系统数据灵活性强。系统中预留了自定义数据加载通道,审计人员可直接将从外部获取的结构化数据加载至系统中,结合系统内数据开展业务分析。3.集中管理高效、安全。非现场审计系统依托建设银行新一代企业级数据平台和桌面云技术,实现了数据的总行集中加载;同时,遵循“用所必需”的授权原则,统一管控数据访问;为跨地区审计分析工作,提供了一个安全、便捷、高效的应用平台。企业级数据平台采用MPP(大规模并行处理)云计算技术,可大大提高数据分析效率,提升用户体验;而桌面云技术的应用,则提供全流程云端服务,实现了数据分析和应用“不落地”,增强了数据应用安全性,防范了信息安全风险。
(三)模式创新引领内部审计思路更迭
1.数据分析模型创建流程化。通过对不同业务流程及相关系统数据结构进行分析,以审计方案为出发点,开发对应审计测试点的模型。而后,采取交叉复核、技术复核、业务复核等手段,校验模型是否满足审计工作需求,对有缺陷或效率低的模型进行优化,以建立有效的审计模型体系。2.数据分析模型群组式管理成效初显。非现场审计系统中的数据分析模型,由单一模型正逐步转变为跨区域、跨业务、跨渠道的若干模型群组,可辅助审计人员定期监测相关业务风险。3.数据核查模式集散化运用日趋娴熟。鉴于非现场审计系统集中管理特点,建行审计部门集中优势资源,组建了若干专业团队。同时,辅之以审计疑点分散交由各分行驻地审计机构核查,形成了“集中分析,分散核查”的新型审计模式,节约了审计资源,促进了审计项目质量提高。(四)信贷资产质量牵动人心,风险预警价值凸显1.高管层密切关注信贷资产质量状况,内部审计责无旁贷。近年来,我国处在经济下行期,银行业资产质量下降压力增大,资产不良率有所上升,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伴随目前改革深水“攻坚期”和经济新常态“转换期”的叠加形势,我国经济增速仍显低迷,对公信贷业务风险仍是各银行前进道路上的主要阻力之一,引发高管层密切关注。作为公司治理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石之一,做好对公信贷风险分析与预警研究是内部审计职责所在。2.经营管理部门资源有限,内部审计具备一定优势。目前,业务经营管理部门主要依赖信贷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客户经理的贷后检查来进行企业信贷风险预测。而内部审计条线具备数据资源、分析团队和工具方法等方面优势,能够从审计的视角开展对公信贷风险分析与预警研究,为业务部门风险预警提供参考。3.强化内部审计融入性,助力审计自身转型发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融入性、前瞻性是建设银行内部审计转型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在持续关注对公信贷业务合规性问题的同时,创建信贷业务风险分析与预测体系,提早捕捉风险预警信息,将更有效地推动内部审计融入日常业务经营管理工作中,实现内部审计价值最大化。
主要功能
预警体系的总体思路是,运用非现场审计系统,整合银行多个系统数据资源,定义相关指标,编制非现场模型群组,建立“企业经营状况定量分析”“企业重大风险事项定性评价”两大核心模块,再通过风险分析整合工具,形成对公信贷客户分类预警名单。风险分析及预警方法体系的主要原理如图1。
(一)企业经营情况定量分析模块
1.选指标。科学选取经营变化预测分析指标。借鉴企业破产预警分析理论,审计人员研究了信用风险与企业经营状况的关系,重点围绕贷款企业“第一还款来源”的可靠性,挖掘能反映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数据开展分析。审计人员进而利用非现场审计系统,挖掘出“业务成长性、市场拓展能力、经营活动规模、经营稳定性、短期偿债能力”五大类16项动态指标,构建信贷客户风险计量分析框架,如图2。2.看趋势。运用趋势分析工具研究指标周期变化。审计人员利用Excel相关功能,专门开发了趋势分析工具,并运用该工具计算企业经营情况指标周期变化趋势,形成单个指标的周期变化趋势值,以了解企业经营变化情况。如企业的经营稳定性指标波动大,意味着企业经营不够稳定,企业的风险相对较大。3.定权重。结合历史信息,确定权重,实现风险量化。审计人员通过分析已形成不良的和经营状况良好的两组对公信贷客户的历史数据,初步设定权重。再用大量企业数据予以模拟,迭代修正。最后,根据每个客户的趋势值和权重,计算得出客户的经营情况风险值。
(二)企业重大风险事项定性评价模块
企业重大风险事项定性评价模块,主要是依据审计经验,拟定三大类15个重大风险事项,根据风险事项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大小设定风险权重,而后利用非现场审计系统编制疑点筛查类模型,定位每个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风险点,计算得出单个客户重大风险事项的加权风险值。1.捕捉风险线索,揭示客户风险特征。审计人员对近年来内外部审计检查发现问题进行了梳理,归纳提炼了与客户信用风险密切相关的三大类15个重大风险事项,如图3,并在非现场审计系统中编制疑点筛查模型,捕捉具有上述风险疑点的企业和相应的风险线索。2.确定风险事项影响,科学定义风险事项权重。根据客户风险特征的相关性及风险重要程度,对风险事项进行分级;同时,根据已形成不良的客户历史风险事件,调整修正后,最终形成各风险事项的权重。3.计算客户风险值,实现定性分析量化比较。对非现场审计系统筛查出的具有风险疑点的客户进行加权评分,客户的风险疑点越多,疑点的重要性越高,则风险值越大。
(三)风险分析整合工具
1.分级整理定性与定量结果。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定量分析”“企业重大风险事项定性评价”两个模块,得出单个客户企业经营情况、企业重大风险事项两个风险值,按照大小排序,分别确定企业经营风险分级预警名单及企业涉及重大风险事项风险分级预警名单。2.整合确定最终预警名单。依托定量和定性分析产生的信贷客户分级预警名单,经过有机整合和综合判断,确定对公信贷业务风险一级、二级预警名单,预警名单整合工具如表1。审计项目实践中,在对单个客户进行风险分析并确定风险预警名单后,内审人员可继续对行业、区域、所有制等多个维度进行风险分布分析,绘制风险分布图,供业务部门参考借鉴。
主要特点
(一)体系设计上,多渠道、多视角风险“画像”,实现风险前瞻预判
1.定性与定量风险分析交织,构建风险成像体系。预警体系是一套基于大数据应用技术的体系工具,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企业经营情况和趋势,定性评价企业重大风险事项,综合研判对公信贷业务风险,从而辅助经营管理部门提前识别客户信贷风险,做到早预警、早干预、早化解,有效提高了对公信贷业务经营管理水平。2.有点有面,个体风险“画像”与区域风险“分布”相结合。一是实现对单个客户的风险画像。预警体系可结合以往审计发现、外部舆情、区域经济现状等数据资料,综合分析客户是否潜在重大风险事项,融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判断对公信贷客户的整体风险状况,实现对其风险的前瞻预判,促进全行对公信贷业务转型和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实现对区域客户的多维分析。运用预警体系,可实现对公信贷客户的风险筛查,应用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反推信贷政策和管理现状,可描绘全行信贷客户区域、行业、规模和组织形式等不同维度的风险分布图,为信贷投放提供参考。
(二)工具运用上,综合不同技术方法,让数据反映风险
1.以非现场审计系统为核心,夯实预警体系根基。一是通过充分挖掘非现场审计系统资源,综合运用数据清洗、整合、筛选等方法,编制分析类模型,以投融资活动、薪酬支出等16项分析指标为引导,综合分析企业经营现状;二是通过编制疑点类模型,对资金流向高风险行业、企业高管存在不良行为、企业担保圈复杂等15项风险特征进行充分识别,捕捉信贷企业未暴露风险事项。2.以风险赋值为重要手段,完成对片段式风险信息的整理。审计人员运用Excel工具,创新研发趋势分析及风险计量工具,参照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多周期数据趋势分析,计算相关权重,实现单一或多指标的风险计量,得出由客户经营趋势变化带来风险值。
(三)数据来源上,有效整合行内外多类数据源,分析视角丰富而立体
1.丰富优化数据分析来源渠道。当前经济环境下,有些企业的财务报表可信度欠缺,影响银行对企业真实经营情况的判断。预警体系所涉及的企业经营状况指标,主要来源于对公信贷客户存款账户交易数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财务报表数据及客户经理人工采集数据的局限性。例如,用电费值替代电量值,用工资人数替代员工数量,用工资额替代员工工资总额,用纳税金额替代客户税收额变化比率,用客户账户销售收入替代主营销售收入变化等。2.拓展外部互联网数据,满足风险预测闭环要求。审计人员依托互联网搜索平台,创建了互联网舆情监测工具,重点抓取诸如环保处罚、法院失信人名单、重大交易及兼并重组信息、停工裁员等外部负面舆情信息,并通过与银行对公信贷客户名单进行匹配,打通风险前瞻预判“最后一公里”。
(四)组织模式上,集约运用资源,实践检验成果
1.集中分析分散核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组织全行大数据分析优秀人员集中研讨大数据风险分析与预测的总体思路、方法和解决路径,充分运用非现场审计集中系统的跨区域、跨系统等数据资源集中优势,对全行对公客户进行信贷风险“体检”。这样既提高体系创建和研发的速度,又实现单次批量化客户风险分析,节约了审计资源,提高了审计效率。2.实践修正权重,提高预警精准度。创新一套研究体系需要从实际效果反推体系正确性,同时不断修正相关权重,提高预警体系的正确性。内审机构在将预警名单提供经营部门后,周期性跟踪名单企业的风险状况,并加以记录、整理、分析,检核预警体系分析预测风险的准确性并修正部分权重,提高体系的分析可信度和预警精准度。
主要成效
(一)对公信贷客户风险识别、预警能力显著增强,风险预警结果精准度较为理想
通过持续跟踪,预警体系提出风险的客户名单中,由经营管理部门重检确认为风险客户的占比高达七成以上。其中,超四成属于预期经营状况出现严重恶化趋势的客户,近六成属于经营状况正常,但涉及重大风险事项的客户。同时,在风险确认后的几个月内,近四成的风险预警客户贷款由正常关注进入不良,部分风险预警客户贷款已进入核销、转让等资产保全程序。
(二)对公信贷客户风险预警
前瞻性优势显现,不良资产应对化解措施提前将风险预警时间与贷款到期日相比,提前1-3个月、3-6个月、6-9个月、9个月以上预警的客户占比分别为29%、17%、20%、34%,为业务部门平均多争取6个月的风险应对及化解时间,如图4。
(三)对公信贷风险客户名单制管理得以落实,信贷资产得以充分保障
经营管理部门充分运用预警体系提供的风险客户名单,快速反应,及时制订信贷退出计划,取得良好效果。以某一级分行为例,该行经营管理部门参照审计提供的预警客户名单,采取提前清收贷款方式,挽回潜在风险信贷资金超3亿元。
篇9
从当前企业经营管理过程来看,合同管理作为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效性关系到企业经营管理能否取得积极效果。结合企业合同管理实际,如何正确识别合同风险,降低合同风险,成了企业合同管理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应认识到企业合同管理的必要性,并从风险识别、加强对合同签订方基本信息的了解、重点审核合同中资金条款和规范资金支付方式入手,有效降低合同管理中的资金风险,保证合同管理取得积极效果,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二、企业合同管理应对风险进行正确识别
合同风险管理流程中对风险的识别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合同风险辨识。合同风险辨识即识别合同管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面临的潜在的)所有风险源和风险因素,对它们的特性进行判断、归类,并鉴定风险性质。
(2)合同风险分析评价。合同风险分析评价是在对合同管理风险进行辨识的基础上,对识别出来的风险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范围、风险严重程度(大小)、变化幅度、分布情况、持续时间、发生时间、发生频度,从而找到影响合同管理的主要风险源和关键风险因素,确定合同管理风险区域、风险排序和可接受的风险基准。
(3)合同风险规划。合同风险规划是制定合同风险规避策略及具体实施措施的手段和过程,即制定处理合同风险具体方法的过程。合同风险处理手段通常有以下几种:回避、预防、减轻、隔离、集合、接受、转移以及制定后备措施等。
(4)合同风险监督与控制。合同风险监督和控制的宗旨是:跟踪已识别的合同风险,监控残余合同风险,识别新的合同风险,保证合同风险计划的执行,并时刻评估合同风险规划对降低和规避合同风险的有效性。该步骤又可分为合同风险监督和合同风险控制。
三、企业合同管理要想降低资金风险,应加强对合同签订方基本信息的了解
从企业合同管理过程来看,资金风险的防控应从合同签订时开始,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仔细核对合同签订方的资质条件。为了有效降低资金风险,企业在与对方签订合同之前,需要仔细核对合同签订方的资质条件,保证对方具备基本的合同签订能力。同时,还应要求对方提供完整的资质文件,以备合同签订过程中审查用。所以仔细核对合同签订方的资质文件,是降低资金风险的可靠措施,对降低合同资金风险非常重要。
(2)对合同签订方的履约能力和资金信誉进行调查。除了对对方企业的资质进行调查之外,对合同签订方的履约能力和资金信誉调查也是十分必要的。根据企业合同签订的实际需要,对合同签订方的履约能力和资金信誉调查,应在合同正式签订前进行,如果合同签订方的资金信誉不良,企业应及时调整合同签订方式和更改合同内容,避免企业利益收到损失。
(3)确保合同签订方具备资金支付能力。企业签订合同的目的除了购买产品和服务,就是卖出产品和服务,只有合同签订方具备有效的资金支付能力,才能保证合同得到有效履行。因此,确保合同签订方具备资金支付能力,是降低合同管理风险的具体措施,对提高合同管理质量,满足合同管理需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企业合同管理要想降低资金风险,应重点审核合同中资金条款
企业在合同管理中,合同文本的形成是合同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保证合同文本中的条款准确有效,才能满足合同管理需要,达到降低资金风险的目的。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合同管理的资金风险控制:
(1)对合同文本中的资金条款进行重点审核。资金条款是合同文本中的重要内容,不但关系到合同的整体有效性,同时也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基于这一认识,对合同文本中的资金条款进行重点审核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认真开着资金条款的审核工作,才能有效消除资金风险。
(2)重点核对资金金额及含税金额,保证资金条款的全面性。在合同文本中,在合同金额的表达上,不但要注意大小写的区分,同时还要对合同金额进行明确。例如,合同金额是否含税,如果含税那么总金额是多少,不含税金额又是多少,只有保证了合同金额的准确性,才能降低合同的资金风险。
(3)对资金条款的潜在风险进行明确,避免事后纠纷。在合同签订过程中,需要对资金条款中的潜在风险进行明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合同在签订之后不至于发生资金纠纷。其中既要全面考虑资金条款所包含的内容,同时也要对资金支付细节进行规定,避免资金支付方利用法律漏洞违约。
五、企业合同管理要想降低资金风险,应规范资金支付方式
结合企业合同管理实际,要想降低资金风险,除了要采取上述措施之外,规范资金支付方式也是降低资金风险的重要措施,根据企业合同管理现状,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资金支付方式进行明确。从当前合同中资金支付方式来看,主要分为支票支付、现金支付,对于内部结算单位,还可以用内部结算票据支付。之所以要明确支付方式,主要是最大程度的保护企业资金安全,使企业的资金能够在可控的范围之内,降低支付风险。
(2)对资金支付次数进行明确。在企业合同中,有些资金是随着合同的不断的履行而分期支付的,为了明确支付责任,使合同能够得到有效履行,在合同中应对资金支付次数进行明确规定,并写明何时支付及支付的资金数量,保证企业资金能够合理支付。
(3)对因不能及时支付资金的违约责任进行明确。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合同签订方有时存在延期支付现象,为了确保合同资金能够及时到位,避免合同违约现场的发生,在合同文本中应对不能及时支付资金的违约责任进行明确,保证合同能够得到有效履行,降低合同资金风险。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企业合同管理中,资金风险是影响合同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要想降低资金风险,就要从风险识别、加强对合同签订方基本信息的了解、重点审核合同中资金条款和规范资金支付方式入手,有效降低合同管理中的资金风险,保证合同管理取得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刚.合同管理的风险分析与防范[J].施工企业管理,2013(06).
[2] 李汉东.企业战略风险的模糊评价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4(05).
[3] 李娜.论海外投资中企业法律文化风险及其防范[J].当代经济,2013(13).
[4] 刘玉斌.合同主观风险分析及对策[J].企业活力,2013(08).
[5] 马梅凤.企业国际贸易中合同风险的法律防控[J].中国商贸,
篇10
财务公司实质上是一种金融机构。其日常业务主要是为各种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和升级、企业产品销售等提供金融咨询服务,我国的财务公司主要是指非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不属于银行系统的一部分。
财务公司与一般的商业公司和金融机构相比较,具有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财务公司的业务范围比较广泛,但也相对集中,广泛性是指财务公司可以从事集团公司的一切金融活动,集中性主要是指财务公司的活动范围有限,一般只能为集团内部提供金融咨询服务;二是财务公司要接受中国人民银行也企业集团的双重监督和管理;三是财务公司的资金通常情况下全部来源于企业集团内部,其资金的运用也必须在集团内部使用,不得单独从事与企业集团无关的其它金融活动;四是财务公司从事金融活动时必须遵循服务与效益相结合、服务优先的经营原则。
2 财务公司贷款项目的风险分析
财务公司贷款项目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运作风险和经营风险三个方面。
2.1 信用风险分析
信用风险主要包括借款方的基本信用风险、担保风险、财务风险和非财务风险。
借款方的基本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借款方不能按约定履行贷款合同中的一些贷款协议,使得财务公司面临借款资金不能及时回收。由于财务公司地位的特殊性,在进行贷款项目操作时常常面临顶头上司――“集团公司”的压力,受到集团公司的行政指令干扰,造成借贷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疏于对借款方基本信用的审查,从而产生了信用风险。
担保风险也是财务公司贷款项目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担保方式主要包括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四种,如果担保方的财务状况恶化时,可能直接影响财务公司顺利的收回贷款资金,甚至造成贷款资金无法追回。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出现了财务结构不合理而导致贷款资金无法正常收回的风险。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借款方无法按时偿还贷款资金或者无力偿还贷款资金;由于外界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如利率增长直接增加了公司的资本金,增加了企业偿还贷款的风险;资金再次筹资融资的风险,这直接加大了借款方的负债比率,降低了借款方偿还贷款的预期能力。
非财务风险是指借款方除了上述三种风险以外的其它风险,如借款方的经营管理出现问题或者行业形势发生逆转,可能会引起借款方企业不能正常的回收企业资金。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直接影响了借款方的贷款偿还能力
2.2 运作风险分析
运作风险是指财务公司在贷款业务运作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风险,具体来说,运作风险主要来自财务人员的操作风险、财务公司贷款业务制度风险和外部事件风险三个方面。财务人员的操作风险是指由于财务公司人员的有意识或者无意识行为而引起的风险,如财务人员可能缺乏相应的业务能力导致贷款项目操作失误,一些财务人员可能假公济私、失职违规办理贷款项目,这种操作方式对财务公司必然产生重大的风险。
财务公司贷款业务制度风险主要是指财务公司贷款制度不完善而引起的风险。如财务公司的贷款业务流程缺失、或不完善,或相对完善但没有进行严格的执行而产生一些财务错误行为。
外部事件风险是指财务公司面临的外部突发事件影响了财务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并且产生了一定的经营管理损失。这种外部事件风险往往和采取公司内部存在一定的关联,如财务公司内部人员勾结借款方欺诈公司进而骗取贷款资金的行为等。
2.3 经营风险分析
财务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主要来自于市场方面,具体包括行业的经济运行周期、国家的财政政策变化和货币政策变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干预以及集团公司的行政干预等。
3 财务公司贷款项目的风险控制
3.1 信用风险控制
一是要认真审核借款方的基本信用信息,重点审查借款方的法人代表信息、借款方近年来的资产负债表和资产损益表、借款方以往的贷款信息及贷款偿还情况、担保方的财务信息状况和以往贷款、担保记录等。
二是认真分析借款方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重点审查借款方的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比率分析以及现金流量分析等内容。非财务信息主要考察借款方的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企业的组织运行机构、近期行业内的变化及发展趋和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等。
3.2 运作风险控制
财务公司的运作风险控制关键在于认真分析贷款项目的运作风险,找到控制的关节关节,并制定相应的方法措施进行管理。具体来说,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完善的贷款项目运作制度,认真做好贷款项目的评级授信、信贷调查、信贷审查、信贷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工作。
二是要改变财务公司的贷款业务方式,做好贷款业务的长期规划,尽量不进行或者少进行一些短期贷款业务,贷款方式也向集约型管理靠拢。
三是耍完善现有的信贷经营管理模式,将财务公司的授信工作作为贷款业务的重中之重,针对不同的借款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每一个借款方都要建立一套独立的信用审批体系,并形成记录;加强财务公司贷款业务工作的专业化分工,明确各个岗位的责任,做到授信、审批、房贷分离,避免权力集中出现一些违规操作行为。
四是要推行责任制度和问责任度,尤其要建立一套贷款项目主要责任人的责任制度和问责制度,强化主要贷款人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责任。
五是要加强财务公司的信息化管理,提高财务公司贷款业务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3.3 经营风险控制
经营风险管理的目标主要是实现资金收益率最大化,经营风险控制的具体办法包括:
篇11
1.1风险分析。目前建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厉害,企业总是千方百计希望拿到项目,为项目的投标做很多的准备工作,一个企业如果拿不到工程项目,就无利可谈,为投标而付出的人财物也只能由投标企业买单;如果低价中标或招标文件中有对承包企业不利的条款,或投标报价时计算失误,漏计项目,取费不当,或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经营管理失败而亏损,再加上投标市场上的不规范操作和不正常因素,都会给施工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这就需要施工企业有预防投标风险的应对策略。
1.2应对策略。首先施工企业在投标前要做好信息搜集工作,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包括竞争对手的实力分析,企业自身实力分析和对所投标项目的盈利能力分析,从而来决定企业是否要进行投标;其次在企业决定投标的前提下,企业要认真的做好投标报价工作。
2.合同履行风险及应对策略
2.1风险分析。目前国内建筑市场的恶性竞争导致施工企业工程利润长期在低水平运行,并且许多工程尤其是重大工程都采取造价包死的计价方式,而且合同一般都约定,造价一次包死,履约中不做任何调整,但这种承包方式往往没有同时对履约过程中的材料设备价格上涨的风险设定相应条款,也不设定施工过程中采购或准备材料设备的工程预付款,且发包人拖欠工程款的情况相当严重,而施工企业由于项目现场管理不到位,签证资料不完善导致工期延误或者出现工程质量问题而引发业主提出高额索赔,最终导致施工单位倒赔钱的案例屡见不鲜。所以施工企业应该加强施工合同管理,有效规避合同履行风险。
2.2应对策略。首先施工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应该认真地研究合同的各项条款,尤其是不能放弃优先受偿权,这是保证企业在完工后顺利取得工程款的有效合法的途径;其次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各种变更做到勤签证,为索赔工作打下基础。面对现在建筑企业的恶性竞争,“低中标、勤签证、高结算”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黄金定律。
3法律风险及应对策略
3.1风险分析。施工企业的法律风险主要是法律不完善和法律执行中所形成的风险。现行法律在维护公平和约束建筑市场的两大主题的权利、义务方面存在着缺陷,而且即使有法可依,有法不依的现象也广泛存在,这样必然导致承包商依法行事后,其利益得不到依法保护,而且这种风险是承包商在正常情况下不可预防的。工程建设行业法制建设的步伐,与整个行业市场化的进程还有很大差距,而这种差距给企业在发展上所带来的风险也是企业必须高度关注的。
3.2应对策略。施工企业在签订合同前,对相关的法律做详细的研究或聘请专业的法律人员参与到施工管理的全过程,并且对本行业的法律进行认真的分析,利用对自己有利的法律条款来维护本企业的利益。
4信誉风险及应对策略
4.1风险分析。企业因多种原因,如工程质量引发事故、安全事故、亡人事故、;劳资纠纷和债务纠纷等被公众媒体曝光,使企业公信力和无形资产严重受损,影响企业营销活动。
4.2应对策略。首先施工企业要做详细的施工计划,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安排固定的人员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进行管理;其次对可能出现的事故进行全面的投保。并且在出现事故时要积极的处理事故,而不能逃避,以避免施工企业信誉的丧失。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工程项目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企业可以对自己的资金、物资等资源做出更加合理的安排,从而提高其经济效益。
篇12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企业在获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面临更大的风险。面对激励的市场竞争,如何适应环境的改变,增强抵抗财务风险的能力,对于企业的来说是一个现实而严峻的挑战。面对严峻的财务风险问题,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采取各种措施建立完善的、全面的风险抵御系统,从而控制和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概述
(一)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含义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以企业信息为基础,利用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通过比较分析、比率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分析与监督,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风险,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偏失所带来的损失。利用财务风险预警分析,企业可以了解经营活动所面临的财务状况,从而有效地避免和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
1.确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建立的原则
①相关性原则。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所选择的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反映企业内部经营活动。②重要性原则,根据企业管理的特点,重点选择可以揭示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指标。③预测原则。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目的是可以及时检测到引起财务风险的隐性因素。④动态性原则。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不但要满足静态的剖析,还要随时监控财务运行的情况。
2.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核心是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要注意预警指标选择的科学性及针对性。企业可以选择财务分析中有代表性的指标,如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操作能力等,通过预警指标监测和控制财务风险。
3.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模型包括单变量判断模型、多元化线性判定模型和派生模型、概率模型。动态预警模型包括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不同的模型具有各个不同的特点,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预测模型来提高预测的准确度。
4.制定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一般包括两个要素: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措施。预防措施是在财务危机潜伏期内,发现企业经营管理的弱点,避免财务危机的爆发。在财务危机爆发时应采取应急处理措施,控制局势的进一步恶化。
三、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定性方法在财务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企业建立的财务风险模型大多侧重于对财务指标的定量分析,评价标准主要取决于经验数据。而现代企业的管理同时关注非量化因素的影响,如企业文化,治理结构等非量化因素也将对企业财务风险产生影响。因此,忽略定性方法和非财务指标,可能造成不准确和不完整的财务风险评估结果。但定量分析方法由于受到企业之间的差异、评价的主观性及数据获取的难度等限制而难以实际应用。
(二)忽略现金流量指标的作用
企业的财务环境一般包括企业的盈利能力、规模状况、现金流量和资产结构等。当前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在指标选择上,使用最多的是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等指标,来评估企业的资产结构与质量以及盈利状况。从指标选择上可以看出,企业的风险预警系统忽视了现金流量的影响,从而降低了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预测结果。
四、政策建议
(一)健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组织机构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工作量比较大,企业应建全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构。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构主要有基础数据采集层、风险分析层和领导层。基础数据采集层的职责是收集财务风险预警需要的基础数据,收集有关企业外部的财务风险预警信息。风险分析层主要负责对基层所上报的基础数据进行分析,确定财务风险预警对象的程度,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向领导层汇报。领导层常设立在公司的董事会或企业决策机构的下属组织,主要是负责对重大的风险进行决策和考核。
(二)积极探索和运用新的财务风险分析方法
运用财务指标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时,企业不仅要注重定量指标的分析,还要考虑到定性分析和非财务指标的分析,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面分析。例如,可以将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信息纳入到预警模型中来,实现资源共享和功能集成。同时,企业应根据市场情况及自身发展情况,适时改变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从而避免分析结果存在的偏差。相关人员应该积极探索和运用新的财务风险分析方法,不断完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1]蔡莉莉.浅析企业财务分险预警系统的完善.财会研究,2010.
篇13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防范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特定的客观情况下,在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由于各种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盈利目标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它几乎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因此,中小企业要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认真分析企业财务风险及其成因,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做好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以最低成本确保企业资金运转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进而避免或降低风险损失,提高财务经营效益。
1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现状
1.1 世界经济存在衰退的风险,物价具有不确定性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然而伴着经济发展的逐渐回暖,不断上涨的物价又引发人们的高度关注。在这种复杂多变的情形之下,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大的财务风险。
1.2 财务管理目标短期化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在制订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时,往往只考虑到眼前利益,而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在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好的情形下,中小企业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很容易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忽略忽视其自身的财务状况,做出一些目光比较短浅的决策;而一旦经济景气状况发生变化时,市场面临激烈的竞争,中小企业就必须为自己之前做出的一系列决策买单,从而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
1.3 中小企业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
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依赖性比较大,而且资产规模普遍比较小、实力薄弱,除了少量高科技创新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的技术水平落后,其抗市场波动的能力也相应比较低,因此经营风险比较大,而当市场发生变化时,这些企业往往难以适应这些变化,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特点使其在面临激烈市场竞争的条件下,缺乏必要的竞争力,破产倒闭的可能性更大。
2 财务风险问题原因分析
2.1 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
缺乏风险危机意识,是财务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经营者和财务管理人员严重缺乏风险意识,不能从根本上把握风险的本质,认为只要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获得一定的经营利润,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管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因此,可以说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财务决策失误因素
财务决策失误可能导致财务风险。中小企业的组织机构大都不健全,没有建立完整的制度体系,此外,由于信息的不充分性和管理者经营能力的局限性,企业各项经营管理决策都存在很大的风险。中小企业混乱的财务关系也可能加剧企业的财务风险,这是因为,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与控制力度不够,甚至有的中小企业没有设立内部审计与控制制度,在资金的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混乱,容易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的后果,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也无法得到保证和监督。
2.3 投资决策缺乏预见性
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难以避免的局限性,对市场调查分析力度不够,投资决策依据的信息不全面、不真实,对投资主体以及合作伙伴缺乏必要的了解,对与其投资直接相关的政策、法规、外部环境等缺乏认识,因此,其制定的投资方案面临着更大的问题,缺乏科学性、周密性和可操作性,容易导致企业投资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3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
3.1 进行财务风险分析,健全内部控制系统,进一步提高财务人员风险意识
为了防范财务风险,企业需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减少主观决策而产生的失误,认真分析各种可行性方案,努力做到优中选优。管理层应把财务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各部门要权责分明,充分发挥各部门应有的作用,确保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也必须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必须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并赋予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
3.2 建立财务预警机制,预防财务风险发生
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是企业控制未来财务风险的重要方法,也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所谓财务预警就是以企业的财务信息、数据为评价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发出预警信号,从而预防企业由于管理不善而出现财务失常。广大中小企业要合理运用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方法,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 注重发挥企业财务信息的预警作用,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监测预警工作。
3.3 提高财务管理机制的适应能力及应变能力
首先必须说明的是,企业的财务管理可以说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企业的财务成果基本可以体现企业的经营成果。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实体经济也受到越来越大的影响,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最终将转变为财务风险。因此,中小企业必须根据国家统一的财务制度规定,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切实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更充分的准备。
3.4 强化资金回收管理,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
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小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 广大中小企业应当强化合同订单管理,加强货款回收管理,落实催收责任,提高应收款周转速度。此外还要密切关注进口国政治经济形势,适时调整出口策略和方式,严格控制因出口带来的坏账风险,强化资金的回收管理水平。
4 结语
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局限性,从而导致企业财务风险不可避免,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经济实力无法与大企业相比,面对同样的市场环境,更容易出现财务问题。因此,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财务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及时了解企业财务运营的真实情况,加强财务管理,从而规避风险,将风险消灭在萌芽阶段,以保障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