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微观经济学的心得体会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微观经济学的心得体会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微观经济学的心得体会

篇1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意识形态上具有阶级性。西方经济学哲学基础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信奉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存在。因此,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理论时,首先必须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点对其进行科学的全面的分析,分清哪些内容是反映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容,带有相对真理的性质,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哪些内容在意识形态上是掩盖资本主义世界本身的矛盾,宣传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是属于庸俗的东西。然后,对于有用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应当去引进、消化、吸收,以利于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对于庸俗错误的观点,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要在理论上加以分析辨明,只有这样才能认清西方经济学所反映的阶级利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同时也有助于更为全面正确地理解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2、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核心,以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为研究对象,主要由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构成;在教学内容与时间的安排上要主次分明,轻重有别。重点讲解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等基础理论,做到讲深讲透。同时,对经济学前沿理论如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选择理论等内容作简要概述并推荐一些相关参考书目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经济学进行系统的了解,以巩固已学知识并扩大其知识面。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培养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微观经济学》的方法论方面有抽象化、数学化的特点。数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如求导、几何图形、图表等,但是学生习惯于以普通语言逻辑来分析问题。我们说数学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只是为了说明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所以说如果只有数学是万万不行的,它会使经济学流于形式主义,必须把数学与其他说明的经济现象、经济规律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实证分析为主,广泛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论证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需求函数、供给函数、生产函数、成本函数、收益函数等。在基本理论的论述中多将语言逻辑分析与数学分析相结合,既有抽象的概念,又有形象的图形;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特别是边际分析法和均衡分析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在《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数学与经济理论、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内容,展现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问题及现实难题的魅力,使学生在实际训练中提高操作能力。

4、研究的内容具有理论性与实用性。如何利用和配置稀缺的社会资源进行生产,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是一切经济制度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的经济制度只是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普遍存在的。因此,《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我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和政府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虽然微观经济学来源于西方,但它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环境、运行方式、调节手段的理论却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迫切需要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二、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

1、学生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财经院校有很多文科生,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在学习时,更希望把《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纯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来学习。《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学生所学的一门专业课,一般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这些刚刚接触专业课的学生有一些相同的特点:他们虽然读过或听说过一些经济理论,但经济学知识不够完善,没有一条贯穿于经济知识的主线,也不能形成体系。他们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微积分课程,但由于经管类专业文理兼收,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财经类院校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要求与工科专业的要求不同,他们只需学习经济数学。这一明显的知识结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

2、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教学中讲到经济学家的生平、经济学的渊源时,学生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内容时,则不习惯接受。西方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不同于政治经济学之处就在于它广泛使用数学工具进行经济分析。但经济学毕竟不是自然科学,而是社会科学,对许多经济理论的深刻理解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历史知识和社会学知识,这正是财经类院校学生的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组织教学,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理性的东西给感性化。

3、被动学习。《微观经济学》较抽象,知识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如果能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适当做些习题,则学习效果就好。笔者多年来上第一节《微观经济学》课都会强调自身学习心得体会:读书、推演、练习、实践。但很少有学生能够做到主动学习,大部分都是被动学习,这就出现了一种很特殊的现象:没预习学生课上听不懂,听懂的自己也不会做推演,纵使会做推演的在练习题面前也是捉襟见肘,会做书上习题的未必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三、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微观经济学》理论内容很丰富、抽象、深奥,学生难以消化,特别是运用大量的高数知识证明和推导经济理论,使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晦涩难懂,对所学知识囫囵吞枣,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改革《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势在必行。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的并用。以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法为辅。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也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它一般是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听取知识,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微观经济学》内容较多,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人数比较多的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内容的含量比较大。对于大堂课主要使用这种方法。但是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对于小班课,也就是学生人数30―60人之间的,可以多使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通过学生对案例的阅读、分析、讨论,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能够成功地缩短教学和实践的距离。针对《微观经济学》理论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地“填鸭式”灌输,而应理论联系实际,多运用贴近现实的、有针对性的、新颖的、生活化的、本土化的实例来阐释经济理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如用“蜜蜂与果园”、“二手烟”来解释外部性。“谷贱伤农”、“灯塔”、“搭便车”现象等已深入人心,几乎成为专用名词。同样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也能信手拈来身边的案例,往往能起到化枯燥为生动的效果。

2、传统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法紧密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各有所长,应该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信息量大,生动形象。但如果掌握不好仅仅拘泥于多媒体,效果反而不理想,也就是多媒体仅仅是一个工具,是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桥梁,学生有时候往往重视了那些华丽的外表而忽视了课程的内容,加之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速度快,学生可能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印象就不深刻。而传统方法粉笔加黑板,学生可能更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理解所学的内容。所以要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一部分内容可以采取板书,涉及到的案例、图表等资料用多媒体展示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要更多地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避免满堂灌现象,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全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通过启发并科学引导学生思维,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游戏式教学是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会经济学的理论,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对比教学法。《微观经济学》很多理论是通过图形来诠释的,熟悉图形才能彻底掌握理论的实质。“一图胜千言”,其方便、简洁、直观的优点是《微观经济学》大量使用图形模型分析经济现象的原因。从教学实践看,学好这门课的诀窍之一在于利用图形进行对比学习,做到温故而知新。大部分学生认为图形太复杂,宁可死记硬背也不愿意仔细研读。但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微观经济学》中很多图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对比性,如无差异曲线和等产量曲线形状极其相似,都蕴含着边际递减规律;垄断竞争市场中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也很相似,但却体现不同的经济含义。通过对比分析,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

5、注重习题训练,多做习题。《微观经济学》课程各章节间衔接紧密,前后知识点环环相扣,某些知识点与经济数学联系紧密。学生在预习时注意相关数学知识点的复习,注意数学知识与经济学的融合。相对而言,该课程有一定的难度,学习过程中务必配合相应的、适量的练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知识点,尤其是重要的知识点,要安排例题的讲解。每讲完一章内容,应该给学生准备一套练习卷,练习卷的题型应该尽量丰富,可以有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思考分析作图题和计算题。这些习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习惯和能力。

6、考核方式要多样化。科学的考核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使老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因此,应该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变过去一次性闭卷考试为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成绩可包括课堂发言、课堂讨论,课堂出勤等,目前我院这一部分可占到总评成绩的20%~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80%。笔者认为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牢牢掌握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体系。

(注:基金项目:2010年黄河科技学院教学改革资助研究项目《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G100251234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尉东: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11).

[2] 魏布谊: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

篇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0月31日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教育部所要求的高校经济管理类必修核心专业课,其目的是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还停留在“老师上课讲-学生考前背考后忘”的传统教学模式之上,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应对市场需求,更无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而,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

(一)教师教学现状

首先,教师难以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状况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在一部分高校《西方经济学》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学生此时刚刚接触或没有系统学习《高等数学》,而《西方经济学》上部分便涉及边际效用、边际产量、边际成本等众多的边际概念,学生如果没有微积分的扎实基础无法深刻领会边际分析的内涵;另一方面国内教材编写的特点是采用演绎法,即先给出明确的概念,然后层层阐述概念的内涵,最后再举例,其优点是逻辑层次清楚,适合于记忆和应试,但是过于枯燥和单一,不利于发散思维。学生在课堂前半部分老师详尽的概念阐述之中已失去主动学习思考的兴趣。而经济学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离开了生活实际经济学就必然成了无本之木。因而,教师要选择难易适度、内容丰富且注重案例研究的教材并非易事。

其次,部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实施缺少清楚的认识。我们不能简单把案例教学理解为举例教学。案例教学本质是互动式教学,而举例教学却可以不依赖于学生的积极配合而单独由教师讲解来实施。案例分析没有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对于现实生活问题,我们可以存在多种视角,多种解决方案,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经济分析的能力和兴趣;而举例教学仅仅是用一些实际例子对某一理论作相关阐释,其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该理论。案例教学综合性较强,对某个案例的合理分析不只是涉及到课程中某一章节的知识点,而是可能需要对几个章节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同时,案例教学需要较多的背景知识介绍,我们不能把一些外文教材中的经济案例直接照搬到课堂,因为有些背景为我们国内学生所不了解。

再次,我们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有单一化的倾向,不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经济分析工具。大多数普通高校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教学的单一形式,而《西方经济学》较强的应用性使得单一的课堂教学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手段上部分高校以多媒体教学为“时尚”。我们知道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信息量大、使用便捷快速、易于拷贝和观摩,但并非所有层次的学生都适合以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庞大的信息量使得学生无法把握重点,同时也不易吃透难点。因而,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选择教学形式和手段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二)学生学习现状

首先,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之初就存在很多对该课程的误解。有些学生抱着很强的功利心来看待《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以为微观经济学可以帮我们快速致富,宏观经济学可以帮我们去政府部门运作经济政策。但是微观经济学远非致富之学,宏观经济学的课程学习也不能马上带给我们实在的经济效益。《西方经济学》只是一种分析方法,一种看事物和现象的独特视角,其所擅长的经济解释更是人所诟病的“事后诸葛”。还有一些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之前就把经济学混同于会计学,但是我们知道会计学是一门实实在在的技术,有标准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而经济学却并非一门技术,其经济理论众多,流派庞杂,对于有些争议各流派无从统一(特别是在宏观经济学部分),如果我们以会计学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经济学,必然感觉思维混乱,课程学习难以进行。

其次,很多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从有到无。一些抱着极强功利心学习的学生在看到经济学并没有实实在在的收益时就会失望而归,同样,那些以会计学思维方式对待经济分析的学生在看到众多有争议的理论时就视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为畏途。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一般为文理兼收,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离不开经济数学和图表分析,特别是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对微积分的掌握要求较高,这对于那些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打击较大。

再次,学生缺少与老师互动的平台。学生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新问题和新想法,但是却无法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如果仅仅依靠课后10分钟来和老师讨论,显然不仅时间仓促而且也让老师疲于应对,无法休息。在国内大多数普通高校,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随时打断老师来提问,这种提问方式不仅会让老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也会对教学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不在课堂之外开辟新的交流平台,学生会因为积累的问题太多而影响其学习兴趣,而且那些曾经出现在脑际的新想法也会遗忘。因而,师生互动平台的建设必不可少。

(三)课程考核现状。在国内大部分普通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如同其他专业必修课经济学的考核也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这种考核模式必然使得学生更多地注重考试前的背笔记,而忽视平时经济分析的应用。这样,即使老师在教学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经济心理实验法和经济模拟教学法,那些仅追求考试分数的学生仍然会对新教学法缺少兴趣,并且课程考核如果不紧密结合新教学法也会造成对积极参与的同学不公平。因而,新教学法必须与新考核方式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

根据上文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分析,我们对该课程的教改提出如下建议: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大胆精选教学内容。如,在一些高校微观经济学的课时设置从48课时到64课时不等,我们必须根据课时多少来调整所教内容。当课时设置较少且学生基础较差时,我们可以略过或者少讲某些章节,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可以不讲生产要素的供求和蛛网模型等章节。对于数学基础弱的学生,我们可以选取较为简单的模型讲解,如只讲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形。

(二)案例教学法。我们在引入案例教学法时,应多结合中国经济生活,从经济运作实践之中收集典型贴切的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不得不使用国外的案例时,则应尽可能保证案例新颖独特,且需要对相关背景知识进行介绍。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应密切与学生保持互动,且始终处于指导者身份的位置。当学生分组讨论时,课堂气氛既要热烈活泼,又要始终处在老师的控制之下,既要发散学生思维,又不能让学生跑题,做到收放适度。同时,我们也可以邀请一些科研单位研究人员来讲解涉及其研究课题的经济学案例,从而更好地保证案例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三)经济心理实验教学法。我们在讲授某些经济学原理时可以让学生参与经济心理实验,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些原理的理解,如拍卖定价模拟和经济博弈实验等。在实验之前教师需明确告诉学生实验规则,在实验结束时应及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后写经济心理实验分析报告或心得体会,以深化实验教学法的效果。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多样化。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和形式。当学生反应快、学习能力强时,可以较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当学生基础薄弱时,则应更多地使用传统的板书教学以突出重点,强化难点。除了教学手段多样化之外,在教学形式上也须灵活多样。由于经济学有较强的现实性,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可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多带学生走出去,亲自做调研,从而更好地理解经济运作与实践。老师可先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确调研内容和目的,然后带学生走出课堂,结合现场进行讲解,指导其做好记录以备返校作调研分析报告。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五)师生互动平台。我们应注重课堂之外的师生互动平台建设。良性循环的互动平台不仅可以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激发其学习热情,而且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这种互动平台可以借助于互联网,如QQ群、电子邮箱等,也可以直接建立学习兴趣小组。

(六)新的考核方法。我们引入了新教学法就必须引入新考核法与之相对应,否则考分至上主义者必然对新教学法缺少兴趣,同时也会带来新的不公平。对于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调研报告和经济心理实验分析报告,我们应认真考评以备期末结合考试成绩作综合成绩评定。分析报告的考评可采用如下准则:第一,是否紧密结合相关理论进行经济分析;第二,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对于同时符合这两条准则的分析报告可以评为“优秀”;对于只符合第一条准则的报告则评为“良好”;只符合第二条准则的报告则评为“及格”;对于两条准则都不符合的报告则评为“不及格”。在期末综合成绩评定时,卷面分所占比例可以设定为70%或者60%,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为30%或者40%(平时成绩一部分来源于分析报告的评定等级,“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分别对应于百分制的85分、75分、65分和55分)。当然,平时成绩也可以部分来源于其他方面,如考勤和课堂讨论的参与等。

三、结语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和实例主要来源于西方的市场经济实践总结,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应更多地结合中国市场经济实践和学生实际水平,尝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以最终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牛国良.微观经济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魏静.谈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J].昆明大学学报,2008.1.

篇3

目前,西方经济学已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 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是全新的, 而且涉及到大量的概念、 原理、 图形、曲线, 初学者往往感到十分迷茫。 因此, 研究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 笔者结合多年教授 《西方经济学》 的经验, 浅析《西方经济学》 的教学方法。

一、精心设计导入课程,寓教于乐

西方经济学内容比较抽象, 倘若没有精心设计的导入, 没有很快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 一旦一节课没有听懂, 就会产生放弃的念头。 所以, 首次上课我们就要想法吸引学生的兴趣。 教育家斯宾塞指出: 教育要使人愉快, 要让学生于快乐之中掌握知识。 而要想实现愉快教学, 则需要我们去想办法创造一种愉快的课堂气氛, 从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导入课应该做到: 切题和生动两条原则,充分实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 让学生在“趣” 中学习, 在 “乐” 中获得知识。

1、利用小故事导入。比如,讲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对某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人们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个消费单位中得到的满足程度逐渐下降。首先讲了《吃三个面包的感觉 》:美国总统罗斯福连任三届后,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面包让记者吃,这位记者不明白总统的用意,又不便问,只好吃了。接着总统拿出第二块,记者还是勉强吃了。紧接着总统拿出第三块,记者为了不撑破肚皮,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总统微微一笑:“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了吧,这个故事揭示了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原理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然后再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的巧克力都有啥牌子?德芙…老师可以简单的穿插关于德芙巧克力的美丽传说和历史,烘托课堂气氛,然后问:你喜欢吃巧克力吗?喜欢,学生几乎同声回答。那有朋友送了你们一盒,现在开吃,第一块,好吃,真好吃,感觉美妙极了;第二块,继续好吃;第三块,嗯,感觉一般点了;第四块、第五块,吃不下去了…第十块,估计快该吐了。还有,你周日逛街,淘到了一件特别适合的衣服,穿上非常好看,非常有档次,价格也适中,你是否会买两件一模一样。同学们会集体回答:不会!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自然不自然的都在避开它。这样,枯燥的知识就趣味化了。一个很简短的小故事, 可以让同学们哈哈一笑。 从而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

2 、吸引学生参与教学 , 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之者不如好之者”。 要想使同学们学好抽象的经济学, 首先要让他们对经济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们可以把经济学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针对高职高专的学生的年龄和特点,让学生参与进来,融入到我们的教学过程,是很有效的方式方法。西方经济学有许多曲线,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曲线、供给曲线,我会让举手、一般是两到三个学生到讲台前黑板上照着书画上去,底下的学生我同样要求学生画到笔记本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事干,都忙起来,都动起手来,课堂气氛就有了。当然了,能上黑板上画曲线的学生是要加平时成绩的,所以,每次说谁上黑板画曲线的请举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很激动,都争着去。谁都想表现自己,谁都想多加平时分,谁都想进步。哈哈,看着一张张纯真的、可爱的、天使般的小笑脸,我们老师上课,也充满着激情啊!还有,其他向笔记本上画曲线、做笔记的学生,也要督促和检查,画一画,写一写,学生们加深对课本和所讲内容的印象,老师讲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如鱼得水,何乐而不为呢。

二、案例通俗易懂,学生融入其中

对于一些定义和规律, 老师最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使学生很快理解和顺利进入经济学之门。比如讲解需求的定义:需求是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时,人们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让学生懂得需求是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的统一。需求的定义好理解,稍微有点难度的是需求定理和需求曲线。这时候如上所述,找学生上黑板画需求曲线,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画曲线,如图:

哪如何理解需求定理: 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呢。我就拿同学们早饭常吃的食堂的鸡蛋举例子:当鸡蛋是1元1个的时候,请同学举手统计,大概有40%学生早餐吃一个鸡蛋;当鸡蛋是1.2元1个的时候,大概是15%的同学早餐吃鸡蛋;当鸡蛋是1.5元一个时,大概3%的同学早餐吃鸡蛋;而当鸡蛋是2元一个的时候,大概只有1个同学举手示意吃鸡蛋了:多贵我也吃,我就爱吃鸡蛋,不吃鸡蛋我一天上课都没精神。全班同学哈哈大笑。看来该同学家里经济条件真的许可。我再问,当鸡蛋价格下降了,8毛钱一个,50%举手;6毛钱一个,60%举手;5毛钱一个,80举手;1毛钱一个,100%举手了。哈哈,连老师我也说,如果咱们食堂的鸡蛋1毛钱1个,我也天天早饭吃食堂,光吃鸡蛋…哈哈。从而我们结合着需求曲线图得出:P(价格)上升,Q(需求量)下降;P(价格)下降,Q(需求量)上升的需求定理。我们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学生们就容易理解了。

三、以学生耳熟能详的事物为切入点,难懂变易懂

如讲需求价格弹性时, 弹性(elasticity),物理学名词,指一物体对外部力量的反应程度。需求价格弹性是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除了强调弹性是自变量变动1%时,因变量变动的百分比,以此推出弹性也是百分比,只要有自变量和因变量,弹性概念一下子好理解了。 分析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商家的收入之间关系时, 老师可以先设问:“五一”、“十一”、春节假期,商场超市那些商品会降价促销,那些商品从不促销?同学们热烈讨论后,老师再问:电器做不做促销,名牌化妆品做不做促销?我们每天都需要的食盐有没有降过价、做过促销?然后解释各种商品弹性值不同的道理。 电器、化妆品富有弹性,适当降价可以薄利多销;而食盐缺乏弹性,降价不能使总收益增加,反而可能减少,这样就把枯燥的理论生动化了。

四、科学利用多媒体教学

科学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可以迅速地把课程资源显现在学生面前,既可以大量节省教师讲课、板书的时间,又可以使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和利用是关键。“西方经济学”的课件,通常应包含基本经济理论的文字描述、简单数学公式的推导、图表变化的演示和教学案例的穿插播放等。课件的设计要以服务教学为原则,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结构逻辑清晰,思路完整顺畅,通过在各章节之间建立链接,使学生能及时回顾,温故知新。既要避免教师台上点鼠标,学生台下记笔记的误区,也要避免形式花哨,喧宾夺主。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各展其长、互为补充,使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

五、板书与多媒体有机结合

多媒体为教学提供了许多便利,但是,它不能完全替代板书。在教学中,用板书的方式推导公式,学生能了解整个推导过程。除了公式外,图形采取板书的形式更好,这样,学生能知晓每条曲线的来龙去脉。对概念的定义、案例的介绍,用多媒体可以节约时间。作为一名教龄还不长的教师,笔者把这些心得体会写下来,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只有从日常的教学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改进,才能不断提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上好西方经济学课。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运用以上教学方法很好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自身的能力与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4

宋先生根据前沿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和中国经济的现状,给研究生开出多门专题讨论课,其中包括经济发展理论、福利经济学、激进经济学和通货膨胀。讨论课的地点也时常变化,张军就曾在自己的寝室等过前来授课的宋先生。宋先生带着手写的讲义,上面是各种颜色密密麻麻的批注。同学们围坐在桌子旁边,宋先生讲到得意处,还会敲敲桌子,示意学生看讲义。

在武大和南开求学的日子

青神,属四川眉山,以祭祀蚕从氏“青衣而教民农桑,民皆神之”得名。山民多植桑养蚕,宋承先即出生在这里。他的父亲是位数学老师,母亲和姐姐则打理着家里20余庙山田,植桑养蚕的收入帮助宋先生完成了学业。

1941年,宋先生考入了国立武汉大学法学院经济学系。时局动荡,生活艰辛,师生大多极清贫,但教学和研究工作仍有条不紊地进行,不仅如此,武大还积极延请愿意来华的外国学者来武大讲学。宋先生也就是在这里完成了自己的大学教育,并在毕业后进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三年后获得了当时国内所能授予的最高学位,硕士学位。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在上世纪30年代初汇聚了众多从国外名牌大学得到学位回国的学者,有博士学位者占老师的一半以上。其教学中,即要求深入学习西方经济理论,也极重视考察中国经济实况,鼓励师生进行社会调研。抗战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在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唯有经济研究所因创始人何廉在重庆政府任职的缘故在重庆重建。老师虽有流失,但何廉(耶鲁博士)仍任所长,方显廷(耶鲁博士)、李卓敏(加利福尼亚博士)、陈振汉(哈佛博士)等老师也仍旧授课。

根据资料记载,宋先生就读研究生的第一年主要接受基础学科训练,包括近代经济理论、经济思想史、高级统计学、社会科学方法等。第二年则从事专门学科研究,并开始撰写论文。宋先生为何选择《经济进步与经济恐慌》为硕士论文题目,我们已经不可得知。但这两年无疑为宋先生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潜心学术

宋承先在早年经济思想史扎实的学习中,将马克思经济思想置于整个西方经济学脉络中考察,这帮助宋先生深入了解马克思经济思想产生的前提条件和之后西方经济学的分化。复旦大学在1977年到1983年间出版了一套《资本论提要》,前三卷由资本论专家张薰华与洪远朋老师写作,关于剩余价值学说史的第四卷则由宋先生执笔。

上世纪50~60年代,宋先生专注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引入,写作了数部评价西方经济学的著作,包括《马尔萨斯经济理论批判》《论重农主义》《资产阶级经济危机理论批判》等。

改革开放之后,他开始系统介绍西方经济学中可以借鉴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学说和方法,先后出版了《增长经济学》《当代外国经济学说》《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等著作,同时还在积极翻译外国经济学著作。

《现代西方经济学》上册1988年出版,这是宋先生倾注极大心血编写的一本教科书。宋老师自道“本书如有任何特点的话,是在适当的地方,用对比分析的形式,陈述了我学习马克思《资本论》的一些心得体会。”这一年,宋先生已经68岁了,年岁日增,身体抱恙,但他希望尽快写就《现代西方经济学》下册,完成包括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系统论著的心情更加急切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张明海常常下班后夜晚到宋老师在复旦第七宿舍的家中拜访。他记得宋老师书桌上总是摊开一大堆稿子,桌子玻璃下还压着纸条,简单地记着国外某个经济学家的生卒年月。

在女儿宋慧毅的记忆中,父亲总是在那一方靠北的斗室中伏案写作,每次回家,映入眼帘的总是背影。在这种高强度的思考和写作中,宋先生一直保持着一种规律的生活,晚上九点钟入睡,早上七点钟开始写作,每到饭点,夫人做好饭摆上桌,宋先生的思考告一段落了,就出来吃一点东西,然后返回去继续工作。

1994年,《西方经济学》(下册)出版了,规模比上册更添10万字。三年后,77岁的宋先生再次对书作了修订,添加了公共选择理论、信息经济学等前沿内容。《现代西方经济学》初版发行后20年间已经累计售出近一百万套,帮助了大批希望学习现代经济学的学子。

在学术上,宋先生是自信的。上世纪80年代,急剧变动的社会经济环境每时每刻都在给经济学家提出新的问题。宋先生也开始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来对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有效的对策。他对中国经济改革的现状和政策发表了大量论文,其中相当部分关注通货膨胀这一重要问题,宋先生坚定反对通货膨胀是由于需求膨胀、投资饥渴和货币超量发行造成的,是“需求拉上”型的,对经济发展有害;认为中国并不是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所说的短缺经济,而是潜在生产力逐渐释放后的结果,是为了发展经济必须付出的代价。此外,他还强调价格改革在整个经济改革中的先导作用,主张应当允许一定的财政赤字。这些论文中的28篇后来作为专著《过渡经济学与中国经济》,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在书中,宋先生回顾十年前写的论文,自述“现实的发展证明我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