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首先,现代教学理念提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始终占据课堂中心的位置,然而对于怎么学、如何教才能更有成效,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加快乐,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些都是需要教师重视的问题。随着课改的不断发展,教师应该发挥出该有的主导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其次,以“学”为中心和语文教学紧密地联系起来,更好地体现出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这样选取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学生最实际需要,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是时下语文教学最大的追求。采取合适的方式使得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师和学校给予足够的重视。再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教材来说是很好的补充和完善,而且体现出来的是时代的要求。结合实际,让教材得以灵活的运用,做到学以致用,符合对时代的探索。
三、教学实践初探与研究
1.教学目标的制定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以“学”为中心教学模式使课堂知识可以更好地传递和掌握,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迁移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发展目标上来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体目标是这样的:第一,对于课堂的构建上,摆脱了以往的教学模式,逐渐朝着自主、合作和学习的方向发展,因为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适应新课堂的发展,从而使得课堂的教学效益得以充分的发展和吸收。第二,学生要懂得和别人合作,要学会认真做事,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第三,通过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发展,学生可以不断地培养自己的能力,不断地实现对创新的挑战。第四,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够很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对于老师和学生之间需要的是一个平等民主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得到更自在的发展。可见合理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给学生确定一个正确的目标,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制定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信息技术课堂的任务。
2.具体操作流程和环节
第一,在课堂开始前对一些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和分析,并且选出合适的人作为组长,这样的组长有一定的号召力,并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开展自主预习、讨论、互助等一些工作。第二,教师在准备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大纲》对教学重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教师之间还要进行充分的讨论,在彼此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授课水平,这样可以有效地实现课堂的持续性发展。第三,在课堂开始之前,学生要针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预习,在了解了一定知识点的前提下,结合课堂的实际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看法,并且在课上和大家进行谈论交谈。第四,课堂环节的介绍,在课堂环节的具体过程中,教师进行良好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上课的时候制作一些短小的幻灯片,对故事情节进行重新编辑,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分成小组,共同探索,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能够把学习作为一个发展中心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采用一些合理的手段和一些切合实际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为以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学习途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家实现自身水平的发展和进步,并且不断地满足多层次学生的需求。以“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对学生以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需要对每一个环节和流程都做好工作,确保可以更加准确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篇2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109-01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学生的角度,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大家分享下。
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例如:讲授《五彩池》,在解题之后问道:"五彩池在哪里?谁能说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谁能说说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急于到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言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二、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第一,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
第二,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
第三,教师妙用非智,学生激活课堂。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篇3
一、网络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让小学生死记硬背。小学生整天被各种背诵所包围,并不能真正了解语文学习的实际含义,导致语文教学质量始终不高。这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所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支持;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将其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大势所趋。在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可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对语文教学素材的及时补充,能将单一的教材内容转变为多元化的数字化教学内容,更符合现代小学生的兴趣、性格特点。因此,网络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多多,能够有效增强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二、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网络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借助丰富的网络平台,能获取更为具体、生动的小学语文教学素材。课堂教学表现呈现信息化、个性化与创新性的特点,符合现代小学生的审美与口味,由此可见,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是正确选择。
(一)创设网络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氛围
新时期,网络技术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支撑。通过网络技术,教师能将更为具体、形象的语文知识传递给小学生,满足小学生的需求。教师创设充满趣味性的网络情境,使小学生在参与玩乐的过程中就可学到知识。并且,充满趣味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小学生吸收更多的语文知识,利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在网络环境中,图片、小说等都可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来辅助教学,能有效达到吸引小学生注意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小松鼠找花生》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课程教学。先用“小松鼠,找花生,没找到,格外急……”的儿歌来导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然后在儿歌的指引下教师利用动画情境的方式对整个课文内容进行展示,如此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利于学生对知识点与生词的把握。
(二)开展角色扮演教学,融入网络元素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实现语文教学的创新性。可以开展角色扮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营造趣味性的课堂氛围,为学生设定不同的角色,使学生在参与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吸收知识。这样能够使小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忆深刻,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语文课堂除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语言知识外,还要注重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为了增强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可以从网络中选取相应的视频、图片与文字资料等,创设语文故事,让小学生深度感知语文知识的背后意义。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时,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集陶罐、铁罐的相关图片,先让小学生了解不同种罐的材质及形状,然后引出课题《陶罐和铁罐》。语文教师也可以从网上下载相关的视频资源给小学生观看,让小学生分别饰演陶罐和铁罐两个角色并进行对话,从而切身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寓意。
(三)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多媒体是网络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应用的重要代表之一。其相较于其他教学模式更具有优势,能够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语文教师可以制作PPT,在PPT中呈现知识脉络,化抽象为具体,利于小学生理解。小学生生性活泼,对枯燥的文字不感兴趣,而对新兴的电子产品,如智能手机、IPad、电脑等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和好奇心。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两小儿辩日》时,语文教师可以提前设计教学方案,利用后羿射日的典故进行导学,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选取相应的网络图片或动画,以PPT的形式展现出来,可大大降低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全面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丰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篇4
一、新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1.信息资源多元化、信息检索智能化
在新媒体环境中,各类信息资源呈现出多元化和立体化的空间。多元化主要针对资源形态和来源而言,立体化主要针对信息资源的传播特点而言。信息资源多形态、多领域、传播迅速,形成一个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的信息检索系统具有无线化、专业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的特征,促使庞大的信息资源可以被充分地挖掘和利用。
2.信息互动交汇实时、交流空间理想
在新媒体环境中,用户可以摆脱时间、地点的限制,实时对自己获取的信息进行评论和建议,使信息的获得者参与信息资源的构建和完善,形成一个全新的信息交流空间。另外,用户依托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获得低成本的信息资源,创造了一个新型的、虚拟的社会交流空间,通过沟通交流塑造了理想的公共领域。
二、新媒体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1.通过新媒体的应用,实现多样化的课堂呈现方式
新媒体的出现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崭新的展示方式,电子白板、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师的多样化教学,学生根据逐步呈现的过程进行知识的内化,并实现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对学生的文化熏陶。但是传统的课堂板书仍具有独特的魅力,通过教师的适时手写,能够辅助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框架。因此,在新媒体视野之下,二者应该形成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的关系,而绝非“你退我进”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呈现方式。
以沪教版小学语文《燕子》一文为例,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制作高效简洁的PPT课件,利用音频儿歌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材的重点知识按照教学的结构进行串联,增强学生对教材整体结构的把握,在对具体细节的处理中,教师采用板书的形式。如本课第三段有一句话:“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教师为了引起学生对重点词语的重视,在课堂中板书“斜”“掠过”“唧”,教师引导学生对这句话进行细读,体会这三个词的用法。通过板书与多媒体的结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实现对重点词句的把握理解。
2.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著名媒体技术专家克拉克说:“是教学设计而不是用来传递教学的媒体,决定学习者的学习。”由此可见,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手段,借助哪一种媒体形式,都要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在新媒体的使用方面,避免为了使用而使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常用的媒体技术包括PPT、实物投影仪、教师个人网页、电子白板等。在制作PPT时,根据学生的特点要特别注意:视觉效果要突出,内容要简明扼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在切换幻灯片时要使用遥控器并去掉声音。另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微博、博客、手机短信、飞信、微信等方式进行辅助、延伸教学。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公开课视频,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依托局域网和校园网,实现资源共享
学校方面要重视校园网信息资源库的建设,调动学校师生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对网络信息进行搜索和整理,丰富本校的信息资源库,促进资源库的建设。比如,教师可以把和教学相关的资源进行系统分类,将现有的教学课件、音视频资源、图片资源等进行加工和改造,作为学校教育资源的重要来源供其他教师参考借鉴,实现优秀资源的共享。
以沪教版小学语文《春的消息》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把教学课件、教学中使用的录音文件、课堂中学生的情景模拟视频,通过非线性编辑软件进行编辑整理,同时将课堂中学生提供的有关春天的照片进行扫描处理,最后整理加工,制作出一套完整、系统的课堂教学资源,供后续师生参考。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想要实现不断发展,就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技术的优越性,探索多样化的课堂呈现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同时依托局域网和校园网,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为了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育的作用,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一直是教师以及研究者们孜孜不断的追求和奋斗方向。本文通过介绍有效教学理念,组织并且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有效教学研究
有效教学由来已久,夸美纽斯、杜威、加涅和加德纳等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尤其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1]。后来B. Rosenshine &N. Furst(1973)发现9类教学行为对教学效果有影响,但是D.Medley(1979)提出有效性首先指教师拥有某些人格特征或品质特点[2]。而G.D.Borich(2000)又提出了10种影响因素[3]。国内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多从实践层面上进行,少见有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多因素影响的研究,因此本文有意于增加这方面研究。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对策内容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小学生智力发展和思维发展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活动”。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小学生获取语文信息、锻炼多种能力、形成语文思维的主要渠道,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上课前能否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也就是要备好小学语文课。小学生在他们儿童时期所经历的生活经验,如对于爸爸妈妈的认识,对友情、亲情的体验等为他们形成语文概念奠定了基础。因此,小学生语文教学设计要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来设计。
(二)小学语文教学实施
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教学工作,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学情境主要包括小学语文的语言、各种图表、各式图像、形象的实物材料、卡通式的人物动作甚至人际关系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立需要教师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来营造具体、形象、生动的语文学习。创设好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后,还需要教师的有效提问和讲授。提问和讲授是教师引导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有效提问具有启发性、层次性、趣味性和开放性,为了达到这些,教师可以采取问题情境化、分解提问和择机而问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要选准时机,合理把握讲授的内容难度和数量,尊重小学生的注意力规律,语言要注意节奏,最好富有感染力。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成败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最好充分发挥这一效应,引导小学生对成功学习语文的强烈期望。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
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不仅包括有效的课堂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更依赖于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可以协调好课堂中的各种因素,使他们密切配合,从而相互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需要通过建构课堂环境,安排规定的教学场所和合理的学习时间,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调节课堂节奏和行为,难易适中并且张弛有度,有效利用各种课堂资源,从而有效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四)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就是指依据课程标准开发的各种语文教学材料以及语文课程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各种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材料、教学录像带和多媒体光盘、计算机及网络以及小学教学报刊、杂志等。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需要从学科发展和人文渗透来充分利用以上资源。课堂教学要渗透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让小学生感受语文发展历程,从而体会其创新思想。
四、结束语
小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判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终标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性,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全体小学生发展语文思维和创新思维。教师应尽最大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充分做好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管理和课程资源开发,使它们都具有有效性。但是如何使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具有人文性等具体策略仍然有待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
篇6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氛围;自主探究;生活情境;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知识与情感传递最直接的途径,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最纯粹的场所。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及传统素养的一种传承,是对学生思维、意识、行为、情感的一种调剂。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上均呈现出单一趋势,此种形势使学生陷于被动,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的发展与教学效果的强化。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探究,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解放,是对新课程标准的一种延续,是对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视。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维系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只在于教师如何教,也不只在于学生如何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以及一定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综合心理状态的一种现实反映,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情感、认知、态度、行为的一种体现特征,是维系师生和谐关系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远近距离,可以激进低落的情绪,可以焕发师生精神,可以激发师生的内在潜能,可以端正师生的教、学态度,可以使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清语文教学的本质并非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以教师的人格、性情等的传递塑造高素质人才。教师要注重自身人格在课堂教学中的直接影响力量,抑制课堂教学中的本我冲动行为,自行监控本体情绪,要以现实原则调节课堂教学矛盾,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品质调控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教学中语言、行为的修饰,要以幽默的语言和趣味的肢体行为活跃课堂气氛,以此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增添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
二、创设自主探究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主体主动求知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挖掘与培养。所以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主体,必须着眼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就要充分创设自主探究活动,以自主探究方式带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发展,以自主探究形式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挖掘学生的积极本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创设自主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发问质疑,鼓励学生自主研究揣摩,鼓励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个性化地挖掘语文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中了解语文真实的深厚内涵,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达到情感的递增。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行为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与点评,要以激励性的点评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小学语文《小石潭记》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同学们,请你们先自行读一遍《小石潭记》这篇课文,然后请你们告诉我你们喜欢作者描述的这个小石潭么?请你们告诉我你们最喜欢文章的哪一部分或者是哪一句话,并告诉我何故喜欢?等等。通过这样活动的创设,激发学生认真读取文章,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以此实现学生主体潜能的有效激发。
三、创设贴切生活的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生活是炼就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强化知识掌握的主要阵地,是检验与融合语文知识的力量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贴切生活的教学情境,就要以适宜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的生活素材为依据,以学生主体的情感升华为根本,以情境的强化效果为最终目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找取素材,将语文知识的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将静态的语文知识以动态的现实生活形式展现出来,以生动的生活情境转化枯燥单一的文本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失物招领》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请问大家有没有捡到过他人遗失的物品?大家都捡到过什么呢?对于捡到的物品大家都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们踊跃地谈一下吧。以此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快速回想,引发学生思维快速运转,激起学生情感与语文知识的共鸣。
四、创设融合科技的现代课堂,拓展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延伸发展,信息技术以辅助支撑的形式走进课堂,以其栩栩如生的图文形式及形象生动的动画形式冲击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为课堂教学活动增添与众不同的魅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语文知识与信息技术优化整合,以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利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以信息技术的可听、可视形态激发学生参与求知的兴趣,以信息技术的直观转化语文知识的抽象化,以信息技术的生动转化语文知识的静态化,以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拓展语文教学的宽度,延伸语文教学的广度,让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更加意趣横生。例如,在小学语文《观潮》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形式向学生展示具体的浪潮景象,并让学生将所观影像与课文词句进行对比,让学生在身临其中感知潮水的奔流勇进,在壮观的景象中感知课文词句描绘的形象与生动。
五、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研究,要建立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上,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的亮点与关键点,注重学生主体各种能动性的综合培养,以生活与技术拓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以综合性、全面性的教学策略达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培旺 单位:固原市原州区西关小学
参考文献:
篇7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维系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只在于教师如何教,也不只在于学生如何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以及一定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综合心理状态的一种现实反映,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情感、认知、态度、行为的一种体现特征,是维系师生和谐关系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远近距离,可以激进低落的情绪,可以焕发师生精神,可以激发师生的内在潜能,可以端正师生的教、学态度,可以使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清语文教学的本质并非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以教师的人格、性情等的传递塑造高素质人才。教师要注重自身人格在课堂教学中的直接影响力量,抑制课堂教学中的本我冲动行为,自行监控本体情绪,要以现实原则调节课堂教学矛盾,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品质调控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教学中语言、行为的修饰,要以幽默的语言和趣味的肢体行为活跃课堂气氛,以此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增添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
二、创设自主探究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主体主动求知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挖掘与培养。所以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主体,必须着眼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就要充分创设自主探究活动,以自主探究方式带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发展,以自主探究形式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挖掘学生的积极本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创设自主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发问质疑,鼓励学生自主研究揣摩,鼓励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个性化地挖掘语文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中了解语文真实的深厚内涵,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达到情感的递增。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行为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与点评,要以激励性的点评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小学语文《小石潭记》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同学们,请你们先自行读一遍《小石潭记》这篇课文,然后请你们告诉我你们喜欢作者描述的这个小石潭么?请你们告诉我你们最喜欢文章的哪一部分或者是哪一句话,并告诉我何故喜欢?等等。通过这样活动的创设,激发学生认真读取文章,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以此实现学生主体潜能的有效激发。
三、创设贴切生活的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生活是炼就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强化知识掌握的主要阵地,是检验与融合语文知识的力量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贴切生活的教学情境,就要以适宜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的生活素材为依据,以学生主体的情感升华为根本,以情境的强化效果为最终目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找取素材,将语文知识的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将静态的语文知识以动态的现实生活形式展现出来,以生动的生活情境转化枯燥单一的文本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失物招领》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请问大家有没有捡到过他人遗失的物品?大家都捡到过什么呢?对于捡到的物品大家都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们踊跃地谈一下吧。以此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快速回想,引发学生思维快速运转,激起学生情感与语文知识的共鸣。
四、创设融合科技的现代课堂,拓展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延伸发展,信息技术以辅助支撑的形式走进课堂,以其栩栩如生的图文形式及形象生动的动画形式冲击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为课堂教学活动增添与众不同的魅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语文知识与信息技术优化整合,以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利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以信息技术的可听、可视形态激发学生参与求知的兴趣,以信息技术的直观转化语文知识的抽象化,以信息技术的生动转化语文知识的静态化,以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拓展语文教学的宽度,延伸语文教学的广度,让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更加意趣横生。例如,在小学语文《观潮》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形式向学生展示具体的浪潮景象,并让学生将所观影像与课文词句进行对比,让学生在身临其中感知潮水的奔流勇进,在壮观的景象中感知课文词句描绘的形象与生动。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研究,要建立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上,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的亮点与关键点,注重学生主体各种能动性的综合培养,以生活与技术拓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以综合性、全面性的教学策略达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一、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奠定对话的基础。
对话是师生相互理解的对话,在对话教学中,师生是在理解中展开教学活动的。传统意义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绝对的权威与服从的关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角色,而新课程的背景下,由于存在了学生理解教师、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教学状态,因而更加显得弥足珍贵。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我”与“你”的关系,对话带来了真正的面对面的机会。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沉浸在对话中,在吸引对方的同时又被对方的话所吸引。教师和学生在对话中建立了平等、自由、公正、宽容、鼓励和帮助的关系。
二、教师要下放话语权,促进师生对话。
传统思想中,教师往往习惯于自己在课上滔滔不绝,而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感知。对话教学模式下,教师要逐步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对于具体教材、文本及人物的理解,说出独特的看法。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能会担心学生一些五花八门的说法影响了教学的进度,担心学生回答不到“点子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选择了自己代劳。老师们有时让几个学生回答,好似虚晃一枪,马上就迫不及待地抛出自己的“标准答案”;有时学生回答了一些老师意料之外的答案,老师马上制止其继续说下去,强制性地掐断了刚刚显露出来的真实对话的幼苗。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懒于思考,等着老师给出“标准答案”,课堂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而没有新的生成,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真正的训练。师生对话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双方平等,没有了平等,哪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因此,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看法,还应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表达,进而与学生对话。当然,如果意见统一的话,对话就会进行得非常流畅,如果意见不甚统一的话,我们就要分别从不同的师生角度进行观察与解读,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尊重他们的理解,尊重他们的人格。当然尊重不代表纵容,而是给予积极的引导。鉴于此,教师就必须在备课环节对于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做出充分的预设,并找到应对策略。这样,我们在课堂上面对突况才可能有备而来,游刃有余,给学生以全面、正确的引导。
三、以创造性的语言诱导学生展开生生对话。
“创造性的语言”即能够创设出贴近文本的教学情境的教学语言,教师可以用寥寥数语勾画出一幅幅生活图景,使学生浮想联翩;可以凭借简短的语言把事物的存在状态生动地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也可以在只言片语中创造出一个美妙的天地,掀起学生的情绪波澜。或贴近生活的、或激起学生好奇的、或幽默风趣的、或发人深省的、或激情洋溢的、或优美动人的语言,只要能把学生引入贴近文本的教学情境,就是诱导生生对话的艺术佳品。如有位教师在执教《月光曲》时引导学生理解兄妹俩听着贝多芬的弹奏想象出来的美妙图景时,用语言把学生带入一个情境:“现在,请大家想象我们就坐在音乐大厅里,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想象着画面。”学生在音乐中入情入境地朗读:“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接着,教师顺势抛出这样一个问题:“真的有这样的图画吗?”学生之间展开了以下对话:生1:这首曲子可以让人浮想联翩,此时此刻听着那音乐就能让人想到那美景。生2:我来补充,这首曲子十分美妙,它变化不断,听到旋律的变化,就能让人想到那不断变换的美景。生3:我认为正是有了这样美妙的音乐,有了这样懂得欣赏音乐的人才有了这样的联想。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基于文本的特点,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一个生活空间,为学生创设了深情朗读的情境,从而使得文本语言在学生的想象之中成为画面,画面和音乐又融合在一起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有声有色地朗读文本语言。有了这个体验过程,学生才能围绕“真的有这样的图画吗?”展开较为生动、理解深入的生生对话。如果教师没有用语言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就很难体验到文本语言中的情感,课堂上也就不可能展开理解深入而生动丰富的生生对话。
四、增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广阔性。
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讲解,从字词的分析、重点段落的剖析到文章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的诠释,方方面面都讲到,老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学生的主要责任是听老师的分析,回答教师分析咀嚼过的阅读问题。学生没有时间亲自接触、体验、感悟作品,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样的教学何来与作品对话?何来个性化见解和创造性阅读?我们认为,教学中老师的预设的话题是需要的,但是不能零打碎敲。设计的话题要有较宽的覆盖面,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使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请看下面一位教师在教学古诗《江雪》是如何巧设话题的:师:同学们,一首凝练的诗,就是一幅精致的画,如果要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你觉得该画些什么?不能画什么呢?(屏幕上诗的旁边出现大片空白,准备给学生边议边画)这个话题一出,立即激发了学生对话的兴趣。
总之,在阅读课堂中注重有效对话环境的营造,从而促使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得以实施,相信阅读教学就会精彩的“对话”而更具有生命力。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追寻。
篇9
一 “三为主”高效课堂教学的内涵
“三为主”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建构主体提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强调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强调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后现代主义的多元价值取向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传递知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的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为主”指的是以学生为主、以学习为主、以学力为主。以学生为主指的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和技能,让学生在自主建构中习得知识;以学习为主指的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由传统的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转变,包括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取知识的途径、建构新知识的方法等;以学力为主指的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要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而且要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 小学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发展困境
传统的教师中心课堂,以教师的讲为中心,以知识的传递为单一的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为开展教学的出发点,这种教学模式曾经为普及人们的知识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停留在知识的机械记忆上,而是要求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小学语文从学生入学开始,一直是一门基础性强、变化小的课程,它肩负着从识字到认知到内化的过程,也就是说,语文的基础是教会学生字词,之后是运用所学开始理解,这里的理解不单单是理解字面上的、表层的含义,而是感触社会、建立在自我价值观上的一种方式,最终,陪伴大家最久的语文,会内化成一个学生行为处事的方式。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缺少相应的关联性,教师逐字逐句地教,学生接受的是主体性缺失的“填鸭式”教学,课堂沉闷,交流少、反馈少,师生沟通不畅,课堂机动性差,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差。如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参观人民大会堂》的教学,教学目标单一的表现为知识积累一个方面,教学过程以讲授法开展,过程为字的认识、段落的分析、思想的概括。陶行知先生将这样的学校比喻成一座生产罐头的工厂,形象地说明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抹杀,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过程的关注较少。
三 小学语文“三为主”课堂教学开展的策略
1.以导学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语文是关于作者思想的一个表达,而作者的文化范围与读者有许多相似和共通之处。小学生在习得拼音和一定数量汉字的基础上,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已经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从少到多、从浅到深的过程。“三为主”高效教学模式的重要起点是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就需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思维发展水平为基础,设计导学问题,以指引学生的自主学习。
如《胖乎乎的小手》的课题中吸引学生字眼的一个是“胖乎乎”,一个是“小”。小手大事的对比对于小学一年的学生理解是困难的,学生理解的小手是因为年龄的差别,因此不是一个好的分析点。这时教师首先从“胖乎乎”着手,引发学生思考。通过PPT教师呈现出几只胖乎乎的手,这些小手都非常的可爱,那怎么样才会有这么可爱的手呢?小朋友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要多吃饭,有的是爸爸妈妈做的饭好吃等。在大家畅所欲言后,教师引导学生想文章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们有的说是一个父母爱子的故事,有的说是和小朋友玩的故事等。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兰兰的爸爸妈妈奶奶喜欢兰兰小手画的原因。通过对中心句的分析和理解,启发学生表达自己读完课文后想到的,学生大多能够明白孝敬父母,结合之前对胖乎乎的分析,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2.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缺乏积极主动的建构,未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新旧知识的链接,学会如何搜索资料,如何深入地分析课文,如何将学到的知识通过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讲解出来,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因此,“三为主”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课程开展的核心,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目标,展开教学。以导学问题为指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发现疑难,在小组的互助学习中解决疑难,通过展示环节促进新知识的进一步内化和吸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同伴学习解决疑难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如在《和时间赛跑》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三个问题,(1)读了这篇课文,想想文中讲了几个故事?(2)作者通过和时间赛跑明白了什么道理?(3)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和时间赛跑的,当时心情如何?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但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包括课程的导入, 课程的讲解以及课堂学习的评价都有学生自己组织开展,教师只是在学生讲解不清楚或需要补充的地方予以补充。课程的开展由各个小组的轮流讲解,每个小组的问题划分为多个小问题,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展示的机会。在评价过程中,有学生评价小组评价,评价包括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各小组展示的语言、内容的清晰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一方面促进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3.以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而是学生终身学习的起点。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习知识的策略。在语文课文中,需要逐渐将语文学习的策略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运用这些策略,并进一步运用于各种形式不同的语文阅读中。语文知识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固定的定理和推论,但语文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呈现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也指导着学生的学习,这些共同的规律就是教师需要交给学生的学习策略。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的选择以记叙文和说明文为主,而说明文、记叙文等都有相对固定的分析方法,说明文的形式、记叙文的事件的描述方法和特征等,都有相对确定的方法和范式,这些方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分析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同时,通过对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分析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将说明文、记叙文的文章行为风格、不同类型文章语言的使用,以及在记叙文细节上描述人物外貌的方法和事物发生过程描述书屋细节的方法运用于写作中,培养学生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总之,语文课堂是小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强调将课堂还给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激发学习的兴趣,掌握小学语文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培养学习的能力,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篇10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意义
新的课程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给小学低年级语文教育课堂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课改注重增强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完善和培养广大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借助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增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养成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和获得提高的一个重要方式,课堂教学的效率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学习成果的好坏,以及最终学校学习水平的高低,因此,众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课堂教学课堂效率提高方面的研究,加强理念,与实际共赢。与此同时,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对于小学生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小学生在面对陌生的课程时,起初是较有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用合适的恰当的方式引导小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注重培养小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兴趣,对小学生终生的学习十分有益。
二、新课改下影响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
一直奋斗在教育教学的岗位上,使我对目前的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现象深有感触,不论是一些学习习惯,还是课堂教学质量。就目前现状,可总结如下:首先,目前广大小学生在进行语文科目学习时,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引导,教师仅仅是将所有知识进行教授,而没有提炼更好的总结性课堂教学方法;其次,小学生年纪小,对事物缺乏准确的认识,和他们讲学好语文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他们是不会理解的,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和小学生的情感交流是比较缺乏的;再次,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较为缺乏。这对于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尤其是对于小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是存在很大程度的不良影响的,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小学生语文课堂效率,值得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1、教师应注重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还不是很强,对新知识的学习主要靠兴趣,而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依靠老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应注重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第一,教师应提高培养学生兴趣的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由人脑指令人体去实施一定的行为。通过这个朴素的哲理我们可以分析出,意识对于人的行为来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的。第二,应采用多种方式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只是将课堂教学内容复制到多媒体中,而很少利用多媒体的互动功能,多媒体有听说互动的功能,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施,在多媒体设施中安装对话软件,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小学生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第三,请名校和外国的学生参与学校课堂教学。教师在教授语文课程的时候,如果能够请到名校和优秀学生参与小学低年级语文的课堂教学活动,会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生动,从而有助于增加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小学教师应该与小学生加强交流
交流和沟通不仅能够提高教师和小学生之间的感情,而且还能够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参考依据。因为教师在和学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会发现小学生在低年级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会了解到学生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教师积极和小学生交流低年级语文学习心得,并认真总结和小学生的交流内容,会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会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师应注重小学生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的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现阶段的语文学习,以及对于今后的语文学习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更应该重视小学生养好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提高小学生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列出详细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师应该每天督促学生的语文学习,监督学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要有计划,因为只有有计划地实施教学,才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低年级语文知识,才能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第二,教师对表现好的学生多给予奖励,在同学中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对表现自觉的学生加大鼓励和表扬力度。
四、总结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不仅仅对于小学生现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且对于小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也具有难以估量的影响。提高低年级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增强和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完善和培养广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借助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增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养成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为如何通过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提供可行性强和有推广价值的策略。
参考文献:
篇11
1.1小学语文
小学是教育的基础性阶段,该阶段的学生大都年龄小、接受能力有限,所以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教会小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话等。
1.2时代背景
提高小学语文教育课堂的有效性是时展的要求。在国外有效教学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而发展至今学者普遍认为教育亦是科学,有方法可求,所以不少教育工作者都开始关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方式来研究教学问题。国内关于提高小学语文教育课堂的有效性这块的研究也随着时间的演变而愈渐活跃,例如崔允教授的研究成果《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而当研究成为教育界内的趋势,新课程改革也大受其影响,要求让学生学习能产生实质性的变化,强调实际性的作用,提倡一种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含量的提高则依赖教育,此外教育可以塑造人格,完善人的发展,所以课堂的有效性研究是极为必要的。
2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分析
2.1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笔者根据自身实践经验发现,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观念还是占据主导地位,不少教师依然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身的中心地位,这就与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相悖,他们采用的诸如填鸭式、灌输式及题海战术都不合时宜。
2.2有效性贯彻力度还不够
课堂是教育的主要阵地,所以教师应该把握好在课堂的实践,充分加以利用。关于课堂教育的有效性,个人认为贯彻力度还是远远不够。众所周知,我国的发展存在南北差异,经济发达的地区,教育理念的更新速度快,硬件设施好,可以为课堂有效性提供较好的环境与保障。而落后地区则各方面都相较落后。小组学习的方式可以有效贯彻合作、探索,让学生自主学习,寻求学习的快乐,经济条件好的教育机构可以很好落实,而落后地区则只能维持较短时间,很快就又变回原样。
3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策略
3.1转变观念,紧随时代
针对上文中所提及的问题,个人认为应该转变小学的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且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增添新的内涵,更好地做到与时俱进。对于传统的师生关系的变化,虽然得到不少教育工作者的认识和拥护,但不可忽视的是传统师生关系仍然存在,例如之前借助互联网爆出来的新闻,就有关于学生学习任务重、老师体罚学生等。学习任务重,即表明目前仍有学生深受灌输式、填鸭式的荼毒。体罚学生一方面是教师的自身素养问题,更多的还是反映了当前学生与老师之间并未真正民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应该更务实地塑造个人人格,教师应该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而不是体罚等手段。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就应该多加耐心,而不是填鸭与灌输知识。基于小学生的年龄,个人认为学习次要,而乐趣才是最重要的,在课堂有效性的探索中,可以通过游戏等手段,一方面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学习知识;另一方面国外学者表示,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接受能力更强。所以转变观念并增添新的教育观念是极为重要的,可以为课堂有效性的提高发挥实质作用。科技的发展,在带来一系列教育需求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也提供了不少物资方面的保障,例如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繁荣。首先计算机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的优点,又符合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课件的形式还能将课堂变得生动。例如传统的纸质课文,是不具备声音、图像特质的,投影仪的使用就可以很好地做到这点。以写话为例,传统的课件只能为学生提供一张图片或是一段对话,而新的课件则可以用视频来加以反映,结合时代特征而赋予新的活力,让小学生更有兴趣自主学习。
3.2综合管理,贯彻落实
小学是教育的初始阶段,就从事该阶段教育工作者的整体实力来看,相比较于更高阶段的教师,其储备能力还是有限,所以要对课堂有效性提高,纯粹凭骨干和先锋是远远不够的,个人认为只有加强对教师的录用管理,才能较好地从源头进行革新。对此可以选择科班出身的人员优先录之,一方面接受专业教育的人,专业素养还是普遍过硬,且经过系统的学习,对新观念的接收能力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另一方面这样可以更好地对课堂有效性加以贯彻。就上文中所提及的问题而言,落后地区存在部分小学老师专业素养不够,所以他们沿用传统方式。对教师的管理,还应该有一定的综合考核,例如对教师的各方面成绩进行评定,再确定要不要让其再继续担任重要的职务,对上级部门的要求,也要做到在综合考量下坚定落实。
4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历来是国之大计,做好教育工作,人民的文化水平和国家科技实力才有望得到质的飞跃,而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快速发展,对文化和科技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所以如何加强课堂有效性是有现实意义可言的。结合时代的发展,新型的教育方式应该要求以学生为主。构建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俞英 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五都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J].江西教育,2007,(Z1).
篇12
前言:对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要素的提炼,传统的划分又以下两个角度:从课堂教学的参与来看,包括:小学生、教师与媒介-譬如小学语文教材。其中教师是有效教学的最核心最可变也最应该改变的要素。从课堂教学的过程来看,包括:有效备课、有效课堂和有效反思。其中有效备课是前提,有效的教学实施是关键。有效的教学评价与反思是保障。
1 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1 主观因素。
1.1.1 教师的师德建设需要加强。
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很多教师觉得自己是课堂中的绝对权威,对学生的发言不够尊重,导致师生对话不平等。很多老师仅仅把教育教学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工作对象,把教学当作任务,把教室当作混日子的地方,这样的教师缺乏责任感,进取心和事业心,这样的工作态度,职业认识,无法让老师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也根本没有心思追求课堂效果。
1.1.2 教师的业务素质巫需提高。
由于我国教育呈现的规模性特点,以及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育变革和教改推进,整体看确有些缓慢趋势,以致直到今天仍然有一些老师,不能通过对教学双边活动的优化调控最大限度地兼顾知识传授老师,虽然有时也在努力反思怎样通过改进教学设计和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等途径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1.1.3 教师的反思意识比较淡薄。
"教师的反思意识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反思的意向和愿望,就是教师对反思所持有的内部观念,这种观念指引着教师反思的实际活动。"教师对反思所持有的内部观念的来源之一就是教师对反思及其作用的认识,这种认识决定了教师反思的主动性和质量。对反思及其作用的认识不够,致使教师缺乏反思意识,没有反思的意识,就更不用谈反思的水平或内容等问题了。
1.2 客观原因。
1.2.1 教育教学环境的变化。
时下学生家长忙于生计,造成大量"儿童留守"和监管乏力;"读书无用论"乘势横行无忌,沉渣泛起;改革开放的大环境让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无序地灌输到这群年龄幼小而又惜懂无知的孩子心里,很大程度上助长了他们的不知天高地厚。
1.2.2 教师培训环节走过场。
因过分强调教师培训的形式,忽视了培训的有效性,忽视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锤炼,忽视了教师教育基本素养的提高,忽视了对教师的基本教育理论培训,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很多强制性要求下教师们只是忙于一些应付式的培训。
1.2.3 教师评价机制待完善。
教师在经历素质教育对应试教育的接替之后,自然也无法脱身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争执,非议与争议的焦点也就在过程的重视与负担的减轻上,因为过于"讳言结果",以致连检测性考试也险有被完全取缔的遭遇,教学的成就感在更新的观念中自然少了一份应有的厚重。
2 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2.1 选择有效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
2.1.1 对话活动的有效性。
语文作为实用性的学科,具有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作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教学形式的中小学,听与说课堂教学中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学生学习语文也应该具备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理解能力。其中,说是信息的输出,是思维的物化。述说活动是述说者将自己的内部语言所承载的思维借助词语按照一定句式、快速转化为外部语言的过程。
2.2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2.1 有效分组应该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和教学内容而开展。
小组成员的个性、爱好、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将直接影响着小组合作学习的展开。一般地,学生自发形成的小组学习责任心强,自觉性高,探究、交流的氛围好,规避了组内个别学生一言堂的缺限。他们有上进心和荣誉感,与别的合作小组之间能形成比、赶、超的良好竟争氛围,为小组全面投入有效学习拉开了序幕。
2.2.2 有效目标必须具体、明确,符合学生实际,体现教材双基。
参与式课堂实践证明:如果制定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会无所适从,导致合作学习的环节无效。如果讨论的问题过易过难,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论题简单,一部分优生会觉得没有探究的劲头而脱离小组,去做其它的事情;论题深奥,中下面的学生会觉得费力吃力而丧失信心,造成组内秩序混乱。
3 落实有效的教学环节
3.1 要设立细化目标方便落实。教学设计中要重视课时目标的设置,因为课时目标是有效教学课堂实施的蓝本。虽然在课堂上有生成,即我们欲设不到的情况发生,但是我们仍然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包括对学段要求的把握、对单元主题的理解、对编者意图的思索、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对课文重点的甄选等方面来确立自己的教学目标,并细化到每一课时,落实到每一举措上。
3.2 要体现学科特点分层落实。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古人云"学文如积沙。"说的就是文科的学习要一点一滴地积累、日复一日地渗透、耳濡目染地熏陶。一些教师的语文课上常常贪多求快、容量太大,学生跟不上、学不会、效率低。
3.3 要将课堂主动权留给学生。要让学生学得有趣味关键在于让他们品尝参与的乐趣、体验探索的经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自问自答、自导自演,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扼杀了课堂生成的出现。因为你是帮助学生走进文本的引领者。
3.4 要弹性预设激发动态生成。现行的小语课堂中教师习惯提出一个开放性、能统领整篇课文主旨的问题,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或者段落。根据学生回答的次序,应该预设弹性的教案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篇13
二、常见的小学语文结课技巧
结课技巧有许多方式,最为娴熟的教师,能够对课堂时间与节奏的把握做到游刃有余,达到说完最后一句话时就刚好下课的浑然天成状态,但更多的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的设计,实现一节课的完美结束,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对一些结课技巧进行整理与阐释:
1.课堂小结型结课
课堂小结式结课是指教师在结束一节课之前的几分钟内,对本节课进行梳理总结,带领学生一同回顾,例如在讲解《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在结尾处问学生“本节课重点讲解的是什么呢?作者的写作目的又是什么呢?”经过这样的两问,能够从整体上将学生再带回课文,带回对桂林山水的沉醉中,并且点出作者的感情,一下子就将文章内容与思想感情这两个重要方面进行了回顾。课堂小结型,是语文教师经常采用的结课形式,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教师也在不断突破传统,以更为新颖的形式进行回顾总结。
在课堂教学中推崇深入浅出。在对课程总结时,教师要尽量以浅显简单、又能切中要害的方式进行讲解,为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新课过渡型结课
运用一节课的结尾,为下一节课埋下伏笔,能够起到为新课过渡的作用。在教学中,这种过渡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适用于一个单元内的、素材相一致的教学内容间的过渡。例如,在学习了《我们的民族小学》后,接下来要学习《金色的草地》,两篇文章讲述的都是抗战的艰难时期,我们的民族小学与在草地上的不同遭遇,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教师可以在《我们的民族小学》结束后为学生买下伏笔,承诺下节课带他们看看那段峥嵘岁月中我们的战士在草地中的遭遇。在一节课的终了,能够为学生留下期冀,提前激发他们对新课程的兴趣。
3.发散思维型结课
在结课中还有一种形式就是发散思维型的结课方式,教师在结尾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与回顾型结课不同,发散思维的结课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打破常规的,尽管基于课文,但与文章的主题立意并不一定一致。一般采取这样的结尾形式,要么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索意识,要么就是引导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例如在教授《少年闰土》一课时,在结尾处教师问学生“为什么闰土在小的时候害羞只敢跟‘我’玩,但是三十年后却喊‘我’老爷,那么再过30年后两人如相见会说什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这样的问题,不仅能测出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也能使学生在沉浸于课文中的情感的同时,作出进一步的思考。
4.设计悬念型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