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财务风险量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现金流在识别企业财务风险方面的作用
企业的财务风险蕴藏在资金运动的全过程,而现金流为发现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存在的经营风险、投资风险和筹资风险提供了有用的信息。现金流能够确定一定时期内企业流动性状况的变化,现金被称为企业的“生命之血”。企业间在日常结算中通常只接受现金,因此一个企业是否拥有充足的流动性资源用以支付到期债务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企业不能维持一个适当的流动性水平,则企业可能面临灾难性后果。
2.利用现金流识别企业财务风险应注意的问题
利用现金流识别企业财务风险时,主要是通过对现金流量表进行相关指标的有效分析,将现金流量表上的数据转换成为有用的信息。在进行现金流量表分析时,还应结合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对整个报表体系进行完整分析,通过结构分析与比率分析相结合、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相结合,从整体上识别企业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以及对企业造成的危害。
2.1结构分析与比率分析相结合
在利用现金流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时,应注意结构分析与比率分析相结合,通过对现金流量表结构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现金流入的具体来源和现金流出的具体方向,从而通过现金流结构合理与否来识别企业是否存在风险。比率分析法是财报分析中经常运用的方法。在利用现金流识别企业的财务风险时,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并将定性法与比率法、结构分析法等相结合,才能更为准确识别企业财务风险程度。
2.2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分析相结合
资产负债表是总括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报表,表明企业从成立之日到该时点为止的累计财富有多少。利润表是总括反映企业在一段时期的利润或亏损的报表,表明在这一段时期内企业创造出了多少财富。现金流量表是企业某一段时期现金收取情况与现金支付情况的一个总结性报表,表明企业的现金是如何来又如何花出去的。现金流量表是连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纽带,利用现金流识别企业的财务风险时,只分析现金流量表中的信息并不全面。因此,应把现金流量表内的信息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相结合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得到更重要的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从而准确识别企业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
3.现金流识别企业财务风险的量化分析
要通过现金流来判断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是否存在财务风险,不仅要从现金流入流出结构分析,还要将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结合起来,通过相关指标体系的比率分析,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风险、支付能力风险以及未来现金流量能力风险等,从而识别企业财务风险程度的大小。下面以一个上市公司的比较现金流量表为主,并结合比较资产负债表和比较利润表,通过总体分析、结构分析和比率分析方法,预测和评价该上市企业财务风险程度。
3.1总体分析
通常在比率之前,对财务报表进行概览以发现其明显的信息是很有帮助的。通常会看到财务比率不易识别的一些问题。
3.1.1现金流总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处于正常生产经营期间的企业,经营活动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应占的较大比重。因为企业的购、产、销活动是引起其现金流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作为一个健康运转的企业,经营活动应当是现金流量的主要来源。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应为正数,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负,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是正负相间的。通过对表1的概览可以发现以下问题:
第一、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0年度该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流出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为80,184,474元;“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量
第二、销售商品收到现金的减少。
销售商品、劳务收到的现金从2009年的722,264,650元下降到 2010年的313,680,967元,下降了56%;与此对应的是购买商品、劳务支付的现金也由2009年的528,118,091元下降到2010年的233,302,069元,下降了56%;从而使得该企业经营现金流净流入下降61%。这说明企业的主营业务在萎缩或者正在进行产品调整。如果这种状况不尽快改善的话,偿债风险随之加大。
第三、用于购置固定资产资金的减少。
用于购置固定资产资金从2009年的271,931,479元下降到 2010年的12,449,735元,下降幅度高达95%。造成的原因可能是主营业务调整失败,也可能是由于不能及时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而导致其于扩充生产能力的步伐放缓。如果企业的举债能力下降,又不能产生更多的经营现金流,将面临财务困难。
第四、举债能力的下降。
企业借款收到的现金从2009年的231,537,650元下降到 2010年的81,600,000元,下降幅度高达65%。分配股利、利润或偿还利息支付现金从2009年的15,405,031元上升到19,743,979元,上升了26%。表明企业有大量的到期债务要偿还,但借款能力却又大幅下降。而经营现金流净流入也在下降,不足以用来偿还巨大的债务额,企业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
3.1.2现金流的流入流出分析
经营活动:该企业2009年和2010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分别为911,347,250元、415,708,209元,现金流出量为706,450,423元、335,523,735元,流入流出比为1.29和1.24,该比值大于1,说明1元的现金流出可以换回1.29元和1.24元的现金流入,可以维持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还可以偿还债务。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都同比率大幅下降,分别降了54%和53%,表明企业经营状况令人担忧,这势必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
投资活动:该企业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量从2009年为231,537,650元下降到2010年为12,449,735元,降幅达95%。表明该企业正在扩充生产能力,但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
筹资活动: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量为81,600,000元,现金流出量为118,748,299元,流入流出比为0.69,表明企业还款明显大于借款,而筹资活动中的现金流入全部为举债所得,这也说明企业在借新债还旧债。但企业的举债能力在下降,降幅为65%。因此,该企业面临的偿债压力非常大,潜在的财务风险也非常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该企业经营活动能够产生正的现金流,但相对于该企业短期借款213,820,983元、应付票据20,000,000元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额157,000,000元来讲,经营活动能够产生正的现金流不足以用来偿还即将到期的债务。需借新债还旧债,如果举债后企业能及时提高创造现金的能力以及按时偿还到期债务的话,可保证企业的经营活动始终处于正常经营轨道。否则,企将承受非常大的财务风险。
3.1.3利润分析
企业的营业收入从2009年的 781,501,136元下降到2008年的230,749,331元,从而导致营业利润下降6.33倍,即从2009年的 20,428,296元下降到2010年的-108,968,520元。利润的大幅下滑,也说明企业产品缺乏竞争力,如不积极措施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经营前景将令人忧虑。因此,2010年度经营者不仅没有为企业创造财富,由于经营不善还侵蚀了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导致所有者权益从2009年的401,854,250元骤降到2010年的144,944,843元,降幅高达64%,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程度降低。
3.2根据比率分析识别企业的财务风险
3.2.1短期偿债能力风险指标
短期偿债能力是企业偿付下一年到的流动负债的能力,是衡量企业财务状况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
(1)现金流动负债比
现金流动负债比 = 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流动负债。
该指标说明企业通过经营活动所获得的现金净流量可以用来偿还现时债务的能力。这个比率越大,则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反之,则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差。
2009年现金流动负债比 =204,896,827÷1,014,835,656= 0.20
2010年现金流动负债比 = 80,184,474÷1,384,152,406 = 0.06
该比值两年都小于1,而2010年这一指标进一步下滑,而且远远低于行业平均值1.182,说明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不足以偿付企业到期的流动负债,企业的偿债能力下降,只能借新债还旧债,长期如此的话将导致企业现金周转困难,财务风险加剧。
(2)现金到期债务比
现金到期债务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债务
本期到期的债务是指本期到期的长期债务、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因这几种债务通常是不能延期的,必须如期、如数偿还。该指标用来衡量企业通过经营活动所获得的现金净流量可以用来偿还现时债务的能力。
2009年现金到期债务比=204,896,827÷231,225,303 = 0.89
2010年现金到期债务比=80,184,474
÷(157,000,000 +213,820,983+157,000,000)
=0.15
该比值两年同样都小于1,而2010年这一指标也进一步下滑,由0.89降为0.15,说明企业为了偿还到期债务必须举借新债,如果企业不进一步提高获取经营现金能力,长期借旧还新,企业将负债经营,这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再筹资能力,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3)现金比率
现金比率=期末现金余额÷流动负债
由于流动负债期限短(不超过一年),很快就需要用现金来偿还,如果企业手中没有一定量的现金储备,在债务到期时就容易出现问题。
2009年现金比率=1,547,941÷1,014,835,656 = 0.002
2010年现金比率=32,134,381÷1,384,152,406 = 0.023
可以看出,该企业此比率2008年也未能得到有效改善,仅为0.023,也低于行业平均值0.311。企业每100元的即期偿还债务只有2.30元的现金储备,企业的偿债风险非常大。
3.2.2长期偿债能力风险指标
长期偿债能力主要从保持合理的负债权益结构角度出发,来分析企业偿付长期负债到期本息的能力。
(1)资产负债率:是企业的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值,该指标反映企业的资产总额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款筹集的以及企业资产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
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资产总额
2009年负债率=1,348,543,763÷1,750,398,013=77%
2010年负债率=1,587,982,084÷1,732,926,927=91.6%
与2009年相比债权人收回本息的风险巨大,由于2010年企业的负债率高达91.6%,而且企业的经营状况也不好,表明企业资金实力不能保证偿债的安全,财务杠杆发挥负面作用,导致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从上面的总体分析可以看出,由于负债比率的上升,企业的再筹资能力已经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2)股东权益比率:是指股东权益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该指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中所有者投入了多少。比值越大,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股东权益比率 = 股东权益总额÷资产总额
2009年股东权益比率
=401,854,250÷1,750,398,013=22.96%
2010年股东权益比率
=144,944,843÷1,732,926,927=8.36%
通过股东权益比率也可以看出,每100元资产中投资人提供的资金从22.96元降为8.36元。因此,2010年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程度进一步降低。
(3)负债权益比率:又称产权比率,该指标反映所有者权益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是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负债权益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
2009年负债权益比率
=1,348,543,763÷401,854,250=3.35
2010年负债权益比率
=1,587,982,084÷144,944,843=10.95
通过该比率可以看出,与资产负债率、股东权益比率两个指标得出同样的结论,2008年投资人权益对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程度进一步降低。
总之,通过以上比例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不管采用那个指标分析都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很弱,面临巨大的偿债压力,存在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较大风险。
3.2.3支付能力风险指标
(1)每股现金流量:该指标反映企业利用权益资本获得经营活动净流量的能力。
每股现金流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一优先股股利) ÷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2009年每股现金流量
=204,896,827÷287,399,500 = 0.713
2010年每股现金流量
=80,184,474÷287,399,500 = 0.279
可以看出该企业股利支付能力较弱,财务风险增强。
(2)现金流量资本支出比率:该指标用来衡量由企业内部产生的经营现金净流量满足资本性支出需求的程度。
现金流量资本支出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增加额
2009年现金流量资本支出比率=204,896,827÷271,931,479=0.75
2010年现金流量资本支出比率
=80,184,474÷12,449,735=6.44
2010年度此指标值大于1,说明增加的长期资产可以由企业自身的资金解决。但该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却由204,896,827元降至80,184,474元,说明企业现金能力消弱。而且通过对偿债能力的分析可知,该企业即期要偿还的债务额高达1,384,152,406元,因此,对该企业的管理者来讲,当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满足了经营所需时,余下的部分应首先用于偿还债务。
3.2.4未来现金流量能力风险
对未来现金流量能力的分析主要采用的是趋势分析法,通过对企业不同时期的现金流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揭示企业在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方面是得到了改善还是继续恶化,另外还可以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的走向,从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企业未来现金流量风险。本文采用的是现金流环比分析
现金流环比增长率=(本期实际数-上期实际数)÷上期实际数
环比式比率趋势分析是指以环比增长率为依据观察指标变动趋势,直观地分析未来现金流量的发展趋势。
① 经营活动现金流环比增长率=(80,184,474 -204,896,827)÷204,896,827 = -0.60
② 投资活动现金流环比增长率=[-12,449,735-(-271,731,478)]÷(-271,731,478)= -0.95
③ 筹资活动现金流环比增长率=[-37,148,299-(67,532,585)]÷(67,532,585)= -1.55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该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比2009年下降了60%,说明企业经营环节出了问题,如果不及时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提高经营环节的现金生产能力,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将不能保证日常经营和偿还债务的需要,将面临非常大的财务风险;由于经营环节创造的现金流不足,导致企业投资放缓;由于经营状况的不佳,企业的举债能力较2009年下降了155%。加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总之,通过对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该上市企业整体财务状况不尽如人意,现金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下滑,使企业陷入借新债换旧债的困境,而企业的举债能力在下降,存在不能及时筹集到新的债务资金的极大可能性。也存在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巨大风险。因此,该企业应尽快改善经营管理水平和现金流管理水平,提高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特别是对现金流要实施良好的控制措施,以降低财务风险,减轻企业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为企业赢得时间和机遇来调整产品结构,改变经营方向,使企业走出低谷。
参考文献:
[1]史永翔. 搞通财务出利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63-80
[2]刘顺仁.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M].山西: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3):126-145
[3]彼得.阿特里尔.会计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154-179
[4] 王化成.企业财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16-124
[5]肖游.试论财务风险的控制[J].商业研究,2006(13):32-34
[6]谢爽.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J].上海会计,2005(2):12-14
篇2
前言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与管理风险日益增大,为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良好运行,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势在必行。
1、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特性
1.1财务风险的可变性
行政事业单位也一直处在动态的变化中,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一直在发展和变化中,在一定的条件下财务风险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自我转变能力。
1.2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
财务风险的发生可能出现在财务管理的不同阶段,或是在财务管理的不同方面,其发生的程度,波及的范围等都是不能确定的,而且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在复化和多样化,财务管理者对于财务不能够全面地掌控和把握,因而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
1.3财务风险的非主观性
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存在着许多财务管理人员所不能掌控的不确定因素,财务的风险性是客观存在的。
1.4财务风险的可预测性
虽然财务风险有着不确定性、可变性的特点,但是财务风险的发生发展规律是有迹可循的,是可以被预测的,随着管理方法的发展和管理手段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对财务风险的发生时间、范围和深度进行科学的预测,从而制定相应的措施来防范规避风险。
2、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现状
2.1外部控制力度有待提高
从外部的环境可以看出,国家的机构改革之后,政府的管理出现了“真空带”,各行政事业单位按照自身的方式方法在经营和管理资产,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资金的利用率和浪费情况严重。同时在随着各项改革和城市化的过程中,管理层对内部的控制重要性认识度也不够高,各个事业单位要面临着财务状况的总体失衡的风险和国有企业连带责任风险。
2.2政府的预算约束力降低
随着社会化的进程不断地发展,财务的风险也在不断地攀升。而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与企业中的财务风险仍有一定的区别,主要的区别在于财务管理的特殊性是财务的预算管理,财务的预算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对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发展要在经济基础允许的情况下,不能够像企业一样负债经营。
2.3内部环境控制有待提高
一旦内部环境开始恶化,内部环境就要面临失控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内控制度的建设就会严重的滞后,而事业单位作为财政拨款的单位,是纯消耗性的财政支出,而我国当前现存的《预算法》对于财务的支出只是一个原则上的规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定仍未出台,因此当前的财务支出仍未有明确的相关法规法律,造成了无章可循、无据可依的尴尬局面。在管理上,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方法滞后,经费不足加上损耗与浪费,预算的控制缺乏一定的力度,导致财政资金的运转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2.4财务控制体系有待完善
因为内部控制的环境复杂化程度提高,加上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的建设速度严重滞后,行政事业单位作为财政的拨款单位,是纯消耗性的财务支出单位,对于财务的大收支模式是要求对支出进行严格控制的,但是当前出台的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的规定,《预算法》仅仅起到了原则性的规定,导致了财务的管理、预算支出都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可以作为依据。
3、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流程
(一)收集风险信息,即收集行政事业单位违背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这一组织目标的重大信息。
(二)识别风险,即依据收集到的信息来识别行政事业单位潜在的财务风险因素。
(三)分析风险,即估计、计算行政事业单位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及损失,并预估财务风险会对单位开展管理活动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而将发生财务风险的概率、范围、损失等揭示出来。
(四)计量风险,即基于识别、分析风险,凭借定性与定量分析,综合考虑损失幅度的大小、损失频率的高低,从而将风险量化或设定在某个等级上,以确定行政事业单位是否要采取风险防范措施。
(五)决策风险,即基于计量风险的结果,比较风险防范所需成本与风险收益,并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决策者的风险偏好来确定风险管理态度及决策。换言之,行政事业单位为实现风险防范目标,选择通过优化组合风险防范技术及措施来降低、消除风险。
(六)处理风险,即行政事业单位在执行财务风险防范方案时要强调效率,通过填密风险防范计划的制定来有效配置财务资源。财务风险防范并非单位某一个部门的职责,需要组织整体配合,实时监控执行财务风险防范方案时的各项具体工作,使执行与方案保持一致。
4、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控制
4.1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对财务风险来说,不管是行政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它的形成、扩展都有一定的规律,按照该规律就能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甚至量化。为有效预测、量化行政事业单位发生财务风险的时间、范围、程度,建立相应的预警指标体系是必要的,从而通过各种指标量化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做到估测准确。
一是合理、准确地确定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预警指标非常关键,通过对比预警指标值与量化指标值,就能确定财务风险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二是行政事业单位在设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及预警值时要充分考虑其一致性、连贯性,必要时也可按照实际情况作出适当调整。三是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时要充分借助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因为财务数据往往以海量形式存在,依据信息技术有效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就能有效处理海量的财务数据,以达到识别、预警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目的,为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提供条件。
4.2加强单位财务预算管理
在防范财务风险的过程中,预算管理是重要内容,行政事业单位需坚持收支平衡,按照既定的发展计划、预算安排来合理编制财务收支计划与预算。财务预算需坚持重点突出、统筹兼顾以及勤俭节约的原则,在引进和开发新技术方面投人足够的资金,并加强监督经费使用过程,各部门也要及时掌握各自的预算执行情况。在预算的编制中,行政事业单位应综合考虑各部门、各项目的实际情况,要保证本部门不超预算,从而全面维护财务收支预算的合理性、公平性,通过灵活调整并有效控制预算来保证单位正常开展各项工作,防范财务风险。
4.3建立内部控制信息平台
一是建立数据集中内部管理模式,将信息孤岛消除。当下,行政事业挝辉谟τ眯畔⑵教ㄎ寤ò嗣牛各个系统之间的兼容性较差,很难共享数据,不但使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还给单位的内部控制带来更大难度,严重制约财务风险防范方面内部控制应有作用的发挥,所以建设信息化平台时要考虑集中数据,真正实现对数据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效率。
二是嵌人式开发内部控制、财务风险预警与现有财务系统,保证能提前发现财务风险,使内部控制到位,使财务处理合规、合法。如今,几乎每一个财务软件系统均是通过授权控制来实施内部控制管理,而财务风险的管理与防范几乎都是事后进行,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发软件时要考虑内部控制与风险预警调研之间的协同部署。
三是开发统一现金流、信息流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平台,这是单位防范财务风险的新挑战,不管是公务卡消费管理还是零余额账户管理都不能统一现金流、信息流,行政事业单位要想使预算资金保持零风险,就必须从统一现金流、信息流的角度来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平台,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5、结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如果财务风险防范不到位,在运行环节就会面临诸多问题。所以,事业单位要全面落实财务风险防范工作。
篇3
电力是现代社会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能源,电力行业是基础性的重要的能源行业,属于国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可以说,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电力是其前进和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我们要采取综合性措施,促进电力行业以及电力企业的良性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生活的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电力行业快速良性发展的重要要求是要有完善的财务制度和良好的财务体系。
电力企业财务状况如何,有无潜在风险,如何预防这些风险,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对电力企业进行科学的财务风险评估,促进电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的概念进行界定,对财务风险进行了简单的分类,进而对几种常用的财务风险评估方法进行评析,在前述论述的基础上尝试性的提出构建我国电力企业财务风险体系的初步设想。
一、财务风险的内涵和特征
广义的定义是在企业的财务活动过程当中,由于存在融资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以及筹资风险等风险因素造成企业利润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运用财务杠杆筹资操作不当而引起的风险。财务风险使得企业的实际财务活动结果由于受到风险因素的影响偏离了预期的财务活动结果。作为一种微观的经济风险,财务风险能够通过采用数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确定和衡量,它是客观存在的。
财务风险除了具有风险的一般特征如必然性、客观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全面性、损失性、收益性以及危机性等基本特征外,同时,它还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一是财务风险与企业经营状况直接联系。一般而言,财务风险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总是由一定原因引起和因素导致的,导致财务风险的直接原因往往是企业的经营状况;二是财务风险对企业影响范围广、程度深。财务风险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进一步的发展,甚至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三是财务风险的分析和判断属于专业性强的范畴。财务风险具有其独有特征,对其的分析判断和预防都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这样才有可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否则,可能难以认识到财务风险的实质和问题症结所在。
二、几种常用的财务风险评估方法的评析
(一)BP神经网络法
Fletcher等国外研究者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应用BP神经网络法进行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估,这种分析模型能够动态地评估企业的财务风险。BP神经网络法是通过输入层(一个)―隐含层(若干)―输出层(一个)的计算机软件计算的,它避免了对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观定性,利用计算机操作性强的优势,增强了计算机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二)单变量判定模型
单变量判定模型关键依赖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以及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比率,对于企业的财务风险可以通过对比行业的标准财务比率和企业财务比率进行评估分析。伴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化,单变量模型在财务风险评估方面的片面性以及单一性等缺点影响到企业财务风险评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现阶段所采用的多元线性模型是对单变量模型的发展和突破,这种在现实中比较常见的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是多元线性模型在变量相关性以及企业的成长能力等方面仍旧具有一定的缺陷。
(三)风险价值度量法
风险价值度量法是企业在风险状态下的价值衡量方法,它是风险资产在持有期间和置信条件之下的预期损失,它同时也是在最低置信水平下目标报酬与报酬的偏离。风险价值度量法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市场风险的度量和分析,而且还有利于为企业管理者反映和提供一定的投资风险信息。风险价值度量法对计算人员的专业素质及知识水平要求较高,这主要是由于风险价值度量法具有复杂的计算过程,而且风险价值度量法对资产的损失提供的是最高的期望值,无法提供具体的数值。
三、电力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一)电力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体系的指标选取原则
一是构建电力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体系要遵循系统性原则,电力企业采用系统评估和系统设计的原则对财务风险的影响要素进行充分考虑,从而进一步准确评估电力企业的财务风险因素,确保电力企业财务风险评估的综合性。
二是将内容动态性与相对稳定性相结合,通过坚持指标层、准则层以及目标层的体系结构的稳定性,使得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估结果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三是重要性和全面性相结合的原则。电力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要全面地反映各个相关环节以及各个相关要素的关联通过对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指标进行有代表性的选择、对风险来源合理地归类和划分,从而确保评估内容的充分性和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四是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要尽最大可能量化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估指标采用定性指标对电价政策、环保政策支持度等量化难度大的指标进行描述,以便从量和质的层面科学评估电力企业的财务风险。
五是评估体系在统计上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原则。为了确保电力企业财务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性,要严格要求客观实在的评估结论、适中的指标数量、简便的量化方法、简介的层次、可行的量化方法、方便的资料收集以及明确的定义,从实际情况出发增强财务风险体系指标的可行性。
(二)电力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体系体系的设计结构
电力企业财务风险评估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电力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过程当中要将该体系的评估指标条理分层。我们可以将电力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估分成指标层、准则层以及目标层三大类。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企业的相关政策以及金融环境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电力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在构建的过程当中应该充分考虑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根据设定的评估体系层次对评估准则、要素、指标结果等经验值和数据有针对性的对电力企业的外部风险(环保政策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电价政策风险以及利率变动风险)、发展能力(净资产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以及销售增长率)、运营能力(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以及应收账款周转率)、获利能力(主要包括成本费用率、营业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以及已获利息倍数)以及偿债能力(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长期资产适合率以及流动比率)进行具体分析。
相关的学者企业财务风险的指标进行了归类整理,现阶段普遍认同的是由三项企业外部风险评估指标和十六项财务指标构成的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在电力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体系的实际构建中,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及经验,建立一套符合电力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估体系,促进电力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效率和效果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篇4
(二)我国财务预警研究综述 我国关于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相对于国外70多年的研究历史,起步较晚。国内学者的研究基本上沿用国外学者的思路,在一元判定模型和多元判定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四部委联合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再结合国内企业的财务现状,提出了一些比较新的方法。陈静(1999)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元判定模型下,上市公司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在其所采用的四个判定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中,判别能力更强。杨华(2007)利用多元逻辑(Logit)模型构建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借鉴了《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规定,融入了定性财务指标,包括企业股权结构、公司治理、资产规模、地域因素等方面。聂丽洁、赵燕芳、高一帆(2011)利用因子分析和多元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传统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上重点加入现金流的变量因子,再以上市公司中的ST和非ST企业为样本,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考虑现金流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更适合危机预测。
目前我国学者在进行财务预警分析时仍以量化分析方法为主,综合影响企业各方面的财务指标,主要以传统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四方面的指标为主,再根据学者的研究方向,加入可以改进财务预警体系的变量因子,创建改良型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但量化分析方法的基础模型还是沿用了传统的Z-score模型、多元逻辑(Logit)模型、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等,并且,这些模型研究的主体主要以制造业企业、上市公司为主,研究的区域相对较窄,其他产业、其他类型的公司想要运用这些模型,必须要进行改良。本文主要是在反倾销视角下,针对出口企业进行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因此,在构建财务预警系统时,需要考虑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时面临的各种因素,对传统的财务预警模型进行改良,构建适合出口企业的财务预警系统。
二、基于反倾销视角的出口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应用现状
(一)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对财务预警系统不重视 目前,我国出口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管理不科学的现象,规模大、管理科学的企业很少,企业的治理层、管理层很多都是从个体单干开始,逐渐成为企业的创始人或领导者。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企业管理学习,通常只关注眼前的利益,企业出口产品的数量是多少,利润的高低,对于企业在出口产品时会遇到什么风险,是不是需要进行提前防范,企业管理层并不关注。笔者参与相关课题在企业进行实地调查时发现,许多企业到目前为止仍抱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出口产品业务以跟风为主,很少有创新的理念,更没有未雨绸缪的意识。当遭遇进口国的贸易保护政策比如反倾销、反补贴等,导致产品滞销时,往往会使企业遭受灭顶之灾。
(二)财务信息不准确,导致财务预警系统失灵 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建立需要运用大量财务数据,财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及时对建立有效可行的财务预警系统起关键作用。由于我国现行的相关准则、财务制度的标准、口径并不完全一致,再加上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缺陷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机制的失衡,导致企业财务信息质量不准确。财务数据不真实、不准确,势必影响财务预警系统的有效性,使利益相关者对运用财务预警系统的积极性大大下降。
(三)财务预警系统设计不合理,无法应用到位 国内学者研究所运用的财务预警系统模式大多借鉴国外方法,并未形成真正适合我国企业的有效的系统运行模式。财务预警系统各种财务指标繁多,量化指标计算方法复杂繁琐,可操作性、应用性难以保证。非量化指标主观判断强、缺乏合理的理论支撑,各企业对其衡量财务风险的有效性不敢确定;财务预警模型本身存在着诸多局限;再加上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实际效果又得不到保证,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运用财务预警系统。
三、基于反倾销视角的出口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构建
(一)关注出口企业财务的主要影响因素
(1)国际环境对出口企业财务的影响。在后经济危机背景下,欧债危机不断扩大,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很大风险。我国出口企业普遍以出口业务为主,且产品品种单一,产品附加值不高,对国外市场过分依赖,而且产品销售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导致出口企业竞争力低下,很难在恶劣的国际竞争环境中生存。以欧洲市场为例,欧债危机持续发酵,欧洲地区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大幅下降造成订单下降直接影响到我国出口企业,对我国企业造成严重影响。再加上欧洲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实施,更增加了我国出口企业产品出口的难度。尽管我国出口仍保持稳定增长,但从出口企业了解的信息来看,许多出口企业已经是举步维艰,而且即便是有贸易成交量,也出现了资金流转速度放缓的状况。此外,金融危机的产生也导致我国人民币升值压力非常大,出口企业面临的外汇风险也不容小觑。
(2)行业环境对出口企业财务的影响。行业环境介于宏观大环境和企业微观小环境之间,其发展前景和经营状况的变化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行业环境受到宏观大环境的影响,总是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就必然引发行业环境风险,包括行业的政策风险、竞争风险、生命周期风险、资源风险、技术革新风险等,这些外部风险因素通过影响企业内部的供、产、销等生产经营活动,最终导致企业利润变动的风险,即企业财务风险。出口企业要想规避或者降低这类风险,在构建财务预警系统时必须要考虑行业环境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3)现金流对出口企业财务的影响。现金相当于企业的血液,现金流的不畅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因此,加强企业现金流管理是出口企业财务预警系统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现金流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先决条件,从购买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等流动资产开始,到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人工的招聘、使用都离不开货币资金即现金流;而企业销售商品,只有收回资金,才能使价值得以实现,现金流是企业价值实现的决定因素。根据拉巴波特价值评估模型,企业价值等于自由现金流量除以折现率,所以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将决定企业的价值,企业的现金流越强,企业的价值越大,其抗风险能力越强,其财务风险就相对较低。从企业的角度看,凡是现金流比较顺畅、资金量充足的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要比那些现金流状况欠佳的企业强很多。
(4)企业内部控制对出口企业财务的影响。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加强管理而产生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内部控制是否建立和健全,实施是否有效,是企业发现潜在风险和防范风险的重要保证。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企业会计信息资料的准确可靠、保证财务收支的合法和财产的安全完整,还可以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内部控制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制订出的,同样会存在不足。内部控制制度本身设计的不合理或者执行过程中不能有效实施,企业内部就容易产生各种舞弊行为,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或者加剧,自然也无法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财务预警也无从谈起。
(二)建立出口企业财务预警信息库 建立财务预警信息库是出口企业构建财务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与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财务预警信息库的信息资源包括财务信息系统和相关的经营信息系统,财务信息系统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及时、有效的提供真实、完整、可比的财务信息,包括从原材料的采购、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销售所需核算的各项成本资料以及最终编制成的各种财务报表、附注等。相关经营信息系统则包括与企业经营有关的国家宏观方面的信息、行业的各项资料、国内外市场竞争对手连续5年左右的信息如销量变化、市场份额、价格走势、利润增减变化、成本水平以及进口国对反倾销政策的关注和制订等。出口企业在建立财务预警信息库的同时,还要完善自身的管理,因为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需要企业随时提供最为准确、及时、完整、可靠的预警信息。企业应根据需要设立信息管理部门,配备专门人员,保证信息从收集、处理、储存到应用各个环节的工作能够及时开展。
(三)建立出口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出口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根据出口企业财务预警信息库所收集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将财务预警指标设计成量化财务指标和非量化财务指标。量化财务指标主要依据财务信息,分为偿债能力指标、现金流预警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标,它们分别从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现金流的顺畅度、资金变现能力,企业日常经营资产周转速度的快慢,企业发展速度的快慢,赚取利润能力的强弱这些方面全方位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预测,这些指标的选取基本上遵循了可理解性、综合性、真实性的原则。非量化财务指标主要依据信息库中比较繁复的非财务信息,进行梳理、加工后进行评价,主要从国际环境、行业环境、内部控制等方面进行衡量。指标体系的设计详见表1。
(四)建立适合出口企业的财务预警模型 出口企业建立好财务预警信息库和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后,应建立适合企业的财务预警模型。企业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建立动态的财务预警模型,将可量化的财务指标和非量化的财务指标结合起来,选择不同时期的数据、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以保证模型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选取指标体系和构建模型时,需要综合多种因素如成本与效益原则、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结合等,选择对企业财务预警影响最明显的指标和适用的模型,加以综合分析。
总之,构建出口企业的财务预警系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企业构建财务预警系统时会面临很多问题,如进口国同类商品的信息收集,财务预警信息库的完善途径,非量化的财务指标能否量化、按怎样的标准量化,模型的选择可否设计选择标准等,对此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友棠、黄阳:《基于行业环境风险识别的企业财务预警控制系统研究》,《会计研究》2011年第3期。
[2]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1999年第4期。
[3]杨华:《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中的非财务指标应用研究》,《财会通讯》(综合)2007年第5期。
篇5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原因
事业单位不同于其他企业单位,其财务监督机制不能照搬一般企业,需要制定符合事业单位自身的监督机制。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机制改革不能适应经济的迅速发展,正是由于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存在一定的漏洞,为财务风险的发生提供了条件。缺乏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由于事业单位内对于财务管理工作和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财务人员的挑选和教育没有严格完善的管理机制,导致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事业单位内部缺乏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识,进而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不严,很多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只是进行简单的记录财政支出,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投入也较少,不能充分地发挥财务工作的价值,相反,由于财务人员的素质较低,在进行日常工作中常常出现偏差,带来更多的财务风险。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首先要根据单位财务工作的实际情况,列举出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对这些风险进行量化;其次,分析量化的分析指标,确定预警值。加强风险控制关键环节针对事业单位的特点与问题,要加强资金管理,保证每天的资金收支情况明确,月底再对所有的财务情况审核,防止资金被一些人员非法挪用。由于事业单位主要对内投资,对外投资则大多将资金投入到长期项目,在投资时,要对事业单位的发展方向、投资的收益效果等进行详细的论证,确保投资的可行性和收益,降低投资风险。当事业单位要实行重大采购项目时,需要大量的资金,要进行严格的审批和评估,采购工作严格按照程序办理,尤其是在签订合同和结算时,要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则,确保手续完备合法。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素质是影响财务工作的重要因素,财务人员的素质低会增加财务风险,因此,事业单位要防范财务风险,必须注意财务人员素质的提高。同时,事业单位也要加强对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对财务风险的重视,保证财务人员具有识别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提高财务人员风险控制能力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足够的风险控制能力,才能在风险发生时快速有效地控制风险的发展,降低对事业单位的破坏。第一,要加强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发生条件、表现和后果的识别能力的培养,提高财务人员识别风险的能力;第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可以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预测和检测财务风险,因此,要培训财务人员熟练使用相应的技术手段;第三,风险发生后,财务人员的应变能力十分重要,必须加强培养和提高财务人员对于财务风险的应对能力。强化预算管理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预算体制,要加强预算管理,根据国家相关的财务规定,严格执行,减少因预算不合理造成的风险损失,。加强预算管理,包括对预算编制、审批、调整、执行,以及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全过程的控制管理。编制的预算要真实、详细、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制定合理的预算,并严格执行,能够有效地控制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减少财务风险。结束语随着事业单位的整改,事业单位获得了一定的自利,但财务风险加大。事业单位在筹资、投资和财务管理活动中都存在财务风险,主要是由于财务管理的方法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对财务工作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缺乏财务风险防范意识。防范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需建立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对可能引发财务风险的关键环节加强控制,提高财务人员识别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强化预算管理。
作者:徐梅 单位:长春广播电视台
篇6
一、国际服务外包项目财务风险的类别及来源
国际服务外包项目形成的环境,项目发包、承接、经营运作、财务运作的复杂性以及承接项目企业自身的原因,随时都可能引致项目的财务风险。按照国际服务外包项目财务风险的来源与属性对其进行分类,则财务风险可分为客观风险与主观风险两大类。由国际服务外包项目发包方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环境风险、客户需求变化风险,以及由项目运行的复杂性所致的财务风险称为客观风险,而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企业自身原因所导致的财务风险称为主观性风险。
(一)国际服务外包项目的客观风险及其来源
我国所承接的国际服务外包项目分布于世界各地,而发包方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环境明显区别于我国,该国国情和政策的任何变化都会给国际服务外包项目带来冲击和影响。特别是金融危机后,美国等国出于保护本国利益的考虑而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对于我国离岸外包业务的顺利进行形成巨大威胁。另外承接服务外包项目的企业为适应发包方所在国家税法等法律变更而对服务业务作出的调整和人员培训等均会增加项目的营运成本。更为严重的是发包企业由于所在国政治、经济政策的影响而取消了已决定发包的业务项目,更会使接包方蒙受严重的经济损失。以上诸方面都是我国国际服务外包项目财务风险的来源。还有金融危机后汇率市场变化引发的财务风险也无时不在影响着国际服务外包项目的经济效益。由于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项目企业的业务来自世界各地,业务活动的具体对象在境外,自然需要使用各种外币进行收付结算,从而使企业时刻处在外汇风险之中,汇率变动可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汇兑损失,造成其直接的财务风险。
正是由于服务外包项目的专业性、复杂性才被发包方外包,国际服务外包项目的经营活动就更加复杂。国际服务外包项目通常具有规模大、服务周期长、科技含量高、交付时间快、业务虚拟化、环境差异大及营运成本高等特点。这使得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的服务中时刻潜藏着不可知的风险。国际服务外包项目的客户业务类型及发包项目内容又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发包市场以及服务对象的任何变化都不可避免地引发项目的财务风险。无论是服务外包项目的服务对象还是具体的服务内容的变化都会对外包项目承接方产生经济利益的直接影响。如果服务的客户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增加新的客户评估费用等;如果由于发包方经营策略的调整而引发了项目服务内容的调整,也会增加服务外包企业的运营成本等,或者还会减少预计的项目发包量,从而使服务外包企业的预期收益下降。特别是由于灾备投资引发的财务风险更可能使承接服务外包的企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灾备投资往往具有投资大、回收周期长及服务对象较为固定等特点。一旦服务外包市场和客户发生变化,服务外包企业就将面临灾难性的财务风险、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国际服务外包项目的主观风险及其来源
服务外包企业的经营活动国际化后,其财务管理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其财务风险更易于发生。在国际服务外包项目的经营运作中,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应对不利,不注重财务风险的科学评估,不注重财务风险规避策略的认真研究,忽视系统的财务风险防范制度建设,缺乏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是导致国际服务外包项目主观性财务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开展服务外包业务的时间较短,服务外包企业正处在成长过程之中,企业缺乏清醒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与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一旦项目的财务风险发生,企业就会陷入财务风险的危机之中而不能自拔。
成长中的服务外包企业面临着规模较小、资金匮乏、财务运作能力差、抗御风险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企业投融资不善、资金营运及成本控制不利等致使国际服务外包项目处于财务危机四伏的境地。在国际服务外包项目中,承接方企业为满足客户要求而进行的大规模投资,使得大量资金被长期占用,影响企业资金的循环,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较大的项目投资风险;承接方企业融资环境不良,国家给予服务外包企业的资金扶持政策利用不够,资金筹集渠道不畅通、方式不合理等都将形成项目的融资风险。由于承接的服务外包项目周期长及部分发包企业的财务状况等因素而产生的应收账款问题影响着企业的现金流入;缺乏项目的成本控制思路与技术,致使项目质量、成本、时间上发生冲突,影响到项目的运营效益等将酿成项目的资金运营风险。疏于对发包方无形资产的保护也会给国际服务外包项目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并最终转化为财务风险。国际服务外包企业集高科技、高风险及高收益于一身,在国际化的环境中运作。服务外包企业的无形资产将呈现构成复杂化、管理融合化等特征,一旦无形资产的存在环境及方式发生变化,就可能造成无形资产的损害、酿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国际服务外包项目合作协议中通常有对发包方无形资产予以保护的条款,而在服务外包项目实施过程中却可能由于承接方的管理疏漏而未真正兑现,从而引发项目的财务风险。
二、国际服务外包项目财务风险的识别与评价
国际服务外包项目财务风险的评估是财务风险控制的基本前提,在项目财务风险辨别、评价与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提出合理的、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的对策。
(一)风险评估在项目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位置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制定的PMBOK (2000版)中描述的风险管理过程为:风险管理规划、风险识别、风险定性分析、风险量化分析、风险应对设计、风险监视和控制六个部分。毕星、瞿丽主编的《项目管理》一书把项目风险管理的阶段划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处理、风险监视四个阶段。本文综合以上两种项目风险管理过程阶段划分的观点,将国际服务外包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划分为五个步骤,如图一所示。
本文所讨论的国际服务外包项目财务风险评估包括了项目财务风险的识别与评价两部分内容,而财务风险评价又是在风险量化估计的基础上的分析评价,包括了定性与定量综合分析与评价的功能。
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价即风险评估是对国际服务外包项目财务风险进行辨识、估量与分析的过程,其目的是促进项目更有把握的实现其性能、进度和费用目标。风险评估在于辨别风险因素、发现风险苗头,辨识并记录有关风险的过程,确定风险大小的次序,按风险发生的概率、后果进行风险的细化描述,从而找出风险致因并确定影响程度。
(二)风险评估在项目财务风险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国际服务外包项目从机会选择、方案确定以及项目的启动、运行等,每一阶段都存在着风险因素,都具有不确定性。信息所具有知识的秉赋,可用以消除人们对事物运动状态或存在方式的认识的不确定性,信息是控制系统进行调节活动时与外界相互交换、相互作用的内容,信息将使系统的不确定性减少。国际服务外包项目财务风险控制的过程就是信息运动的过程。国际服务外包项目是在一个不确定的、变化的环境中进行的,因此随着项目进展财务风险管理需要新的、进一步的信息以及环境变化的信息。本质上国际服务外包项目财务风险管理就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运用信息减少项目预期财务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的管理。风险评估不断提供项目财务风险管理相关信息,是满足项目财务风险管理的信息需求的唯一方式。
国际服务外包项目在信息化的国际环境中运行,信息已经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掌握完全信息对于国际服务外包项目运作的成功是十分必要的。国际服务外包项目风险评估可以将风险管理信息转化为风险管理知识,风险管理主体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利用和对这些知识的学习,能够不断地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对于在变化的环境中运行的国际服务外包项目,风险评估对当前和未来的决策都会产生影响,如果没有风险评估项目主体就会失去影响变化的机会和有效回应变化的能力。国际服务外包项目风险评估能够正确地评价项目风险管理系统的绩效,并能对风险管理系统功能的改善和绩效的提升提供帮助。,并且对确定服务外包方向又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项目财务风险评估的内容与方法
国际服务外包项目往往具有业务虚拟化、环境差异大、项目规模大、服务周期长、技术含量高及时间要求严、营运成本高等特点,而这些恰恰都是加剧项目财务风险的特点。国际服务外包项目的财务风险表现在项目运营的全过程之中,针对这些特点必须加强国际服务外包项目的风险评估,并实行项目全过程的风险控制。根据国际服务外包项目财务风险的来源确定风险评估的具体项目及内容,进行财务风险的辩识、评价及分析,据此提出项目风险控制的策略,使项目由于财务风险而产生的风险降到最低。
国际服务外包项目风险评估方法一般可分为定性、定量、定性与定量结合三类。国际服务外包项目风险评估具有风险估计、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的具体功能,不同功能的实施需要不同方法的支持,二者的基本对应关系如表本文研究强调量化评估方法的运用,强调所采用的方法与国际服务外包项目的特点相适应,与项目风险的对象来源及具体内容相匹配,从而更好地发挥项目财务风险评估的功能,为项目财务风险的控制提供信息及对策。
参考文献:
[1]汪应洛.服务外包概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郭强.企业财务风险探讨[J].全国商情,2009,(4).
篇7
1.外部环境变化可能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可能使企业面临威胁,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如国家政策变化、法律条文修改、利率波动、原材料市场变化等,都可能使企业面临财务风险。
2.资本结构不合理。许多经营者认为,资金越多,企业盈利能力越强,因而盲目扩大资金规模,忽视对资本结构控制。在市场不景气情况下,企业应收账款增多、利润减少,如果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有可能息税前利润不足以支付利息,使企业面临财务危机。
3.市场风险机制不完善导致我国企业财务风险大。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很多制度还不规范、不成熟。整个市场的风险机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完善的市场风险机制应是:高风险的产业利润高,并且承担风险的企业的权利和责任非常明确。而现实的情况是有些风险高的产业利润并不比低风险产业利润高,有些承担风险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很不明确。
4.从业人员素质低,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来临时往往措手不及;有的企业财务人员职业道德低下,纵容甚至参与违法事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5.风险管理系统不完善。我国很少有企业建立起规范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缺乏准确预测、衡量、跟踪、解决财务风险的方案和程序,企业无法准确预见和把握内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与风险,从而使企业面临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就是指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财务风险的这一特性,可以帮助人们主动去揭示引起财务风险产生的客观原因,从而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
2.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必要条件,没有不确定性,也就没有了风险。对于不确定性的控制有助于财务风险的控制。
3.可度量性。企业财务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可以用数学尤其是概率统计等科学方法来进行度量。如果企业财务风险不能度量,对财务风险控制便是一句空话。
4.双重性。企业财务风险的双重性是指财务风险既有收益的一面,又有损失的一面。财务风险的这一特性对我们全面把握财务风险有很大帮助,既要看到财务风险的危害性,避免财务风险损失;同时也要加强对财务风险领域的探索和研究。
5.全面性。企业财务风险的这一特性对我们从全局出发有很大裨益,既要探寻各种财务活动中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表征及度量和控制方法,又要对企业财务风险整体进行全面管理。
三、提高企业财务风险防范能力的措施
1.提高企业应变能力,防范外部环境变化造成的财务风险。
首先,要分析财务报表,随时准确把握企业财务状况。在作财务分析时,要重点分析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等指标。其次,要随时收集外部环境信息,准确把握企业发展的机遇及所面临的威胁。如央行一再提高利息率、存款准备金率,财务人员要仔细分析这些变化为企业发展带来哪些机遇。再次,准确把握机遇,规避风险。对于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企业可运用投资报酬率、内含报酬率、回收期等指标进行分析决策;对于所面临的威胁,要尽可能采取各种规避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企业可采取的防范措施有风险转移法和会计上的提取损失准备法。风险转移法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非保险转移:一是将某种特定风险转移给专门机构或部门。二是将资金转换成黄金或其他不易贬值的固定资产。保险转移即企业就某项风险向保险公司投保,交纳保险费。企业可借助会计上对各风险事项进行评估并提取风险准备金做法。
2.改善资本结构。
为防范资本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财务风险,一要树立资本结构控制观念;二要参照国家要求、同行业平均水平、竞争对手情况建立企业资本结构控制标准,如一般生产性企业流动比率应控制在2左右,资产负债率应控制在40%—69%。
3.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为防范财务人员素质原因造成的财务风险,一要建立财务人员培训机制。要制定培训计划,为财务人员参加培训创造条件,对财务人员实行定期培训和定向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要制定培训考核制度,考核合格者上岗,不合格者根据实际情况继续参加培训或予以解聘。二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应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不仅要控制与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有关的风险,还要控制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风险。
4.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篇8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企业在获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面临更大的风险。面对激励的市场竞争,如何适应环境的改变,增强抵抗财务风险的能力,对于企业的来说是一个现实而严峻的挑战。面对严峻的财务风险问题,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采取各种措施建立完善的、全面的风险抵御系统,从而控制和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概述
(一)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含义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以企业信息为基础,利用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通过比较分析、比率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分析与监督,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风险,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偏失所带来的损失。利用财务风险预警分析,企业可以了解经营活动所面临的财务状况,从而有效地避免和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
1.确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建立的原则
①相关性原则。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所选择的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反映企业内部经营活动。②重要性原则,根据企业管理的特点,重点选择可以揭示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指标。③预测原则。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目的是可以及时检测到引起财务风险的隐性因素。④动态性原则。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不但要满足静态的剖析,还要随时监控财务运行的情况。
2.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核心是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要注意预警指标选择的科学性及针对性。企业可以选择财务分析中有代表性的指标,如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操作能力等,通过预警指标监测和控制财务风险。
3.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模型包括单变量判断模型、多元化线性判定模型和派生模型、概率模型。动态预警模型包括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不同的模型具有各个不同的特点,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预测模型来提高预测的准确度。
4.制定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一般包括两个要素: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措施。预防措施是在财务危机潜伏期内,发现企业经营管理的弱点,避免财务危机的爆发。在财务危机爆发时应采取应急处理措施,控制局势的进一步恶化。
三、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定性方法在财务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企业建立的财务风险模型大多侧重于对财务指标的定量分析,评价标准主要取决于经验数据。而现代企业的管理同时关注非量化因素的影响,如企业文化,治理结构等非量化因素也将对企业财务风险产生影响。因此,忽略定性方法和非财务指标,可能造成不准确和不完整的财务风险评估结果。但定量分析方法由于受到企业之间的差异、评价的主观性及数据获取的难度等限制而难以实际应用。
(二)忽略现金流量指标的作用
企业的财务环境一般包括企业的盈利能力、规模状况、现金流量和资产结构等。当前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在指标选择上,使用最多的是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等指标,来评估企业的资产结构与质量以及盈利状况。从指标选择上可以看出,企业的风险预警系统忽视了现金流量的影响,从而降低了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预测结果。
四、政策建议
(一)健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组织机构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工作量比较大,企业应建全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构。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构主要有基础数据采集层、风险分析层和领导层。基础数据采集层的职责是收集财务风险预警需要的基础数据,收集有关企业外部的财务风险预警信息。风险分析层主要负责对基层所上报的基础数据进行分析,确定财务风险预警对象的程度,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向领导层汇报。领导层常设立在公司的董事会或企业决策机构的下属组织,主要是负责对重大的风险进行决策和考核。
(二)积极探索和运用新的财务风险分析方法
运用财务指标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时,企业不仅要注重定量指标的分析,还要考虑到定性分析和非财务指标的分析,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面分析。例如,可以将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信息纳入到预警模型中来,实现资源共享和功能集成。同时,企业应根据市场情况及自身发展情况,适时改变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从而避免分析结果存在的偏差。相关人员应该积极探索和运用新的财务风险分析方法,不断完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1]蔡莉莉.浅析企业财务分险预警系统的完善.财会研究,2010.
篇9
关键词 :财务风控;国外;影响推动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085-01
收稿日期:2015-02-05
作者简介:颜川(1990-),男,湖北利川人,本科。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与财务风控。
风险控制(以下简称“风控”)是在对企业基本活动安全职能的阐述中体现出来的,主要变现为企业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避免或减少企业活动中风险。在海外,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作为企业风险控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被格外重视。防护性控制、前馈性控制以及反馈控制是主要的财务风险控制方法。国外的财务风控政策给国内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但国内的财务风控要根据国内经济现状而定,不可盲目借鉴。
一、国外企业财务风控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是世界性的问题,也是风险控制中的重点项目。财务风控是对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的风险进行预测,以降低和避免风险造成的财务损失。国外企业的财务风控理论提出的较早,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量化测度财务风险的一系列研究方式与计算方式。如早期的CAPM 模型及后来的期权定价模型等方式,都推动了风控的发展。同时在财务风险预警上也提出了财务风险预警研究模型、财务风险量化测度的具体方法,如一元判别法、多元性判别模型、多元逻辑回归模型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研究模型等,这些方式都得到了综合、有效地运用。海外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主要还是在防范上进行的,无论是集团财务风控还是企业内部财务风控,都会在各个环节尽量避免财务的风险问题。进行财务活动时对于预算也做到了多样化与全面化,并且财务风控的制度也相对的完善,使得企业能在出现风险的情况下快速准确地实施风险控制措施,这也是海外企业财务稳定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企业财务风控现状
财务是企业信息与资金的集散地,其他的风险最终所呈现出来的也是财务风险,故而财务风险的控制已经融入到其它的各个方面。国内的经济情况与海外有着极大的不同,因其特殊的经济情况所呈现出的财务风险也有不同。就经济现状而言,快速发展的国内经济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增大。快速发展的经济现状导致资金流动大、不稳定,以致造成更大、更多的财务风险。就财务风控制度而言,国内财务风险控制的具体制度不够完善,不能有效地抵御财务风险。财务风控制度如此不够完善,就会对财务风险管理造成困难,使企业难以应对当前经济现状出现的风险。就财务风控重视程度而言,国内对财务风控不够重视,难以有效地发展财务风控制度和抵御风险。国内财务风控行业尽管在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但在企业的真实运作当中,这一环节显得相当的随意,并且没有进行应有的风险控制。
三、国外财务风控对中国财务风控的影响
国外的财务风控情况在较早发展的前提下,制定了较为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因此,企业员工的财务风险控制意识强,人才可观。而国内在财务风险上由于当前经济情况的影响,无法在短时间对财务风控进行发展,但国外的财务风控情况却可以给当前国内财务风控一定推动作用。在外国经济体系与财务风控的影响下,国内也应该针对自身财务风控缺陷进行相应的改善。目前更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财务风控的重要性,开始着手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改进。大致上也是根据当前国内经济发展情况和大环境下的经济要求。其一是增强企业财务风控意识。为改善国内财务风控长期不利的局面,加强风控意识,可以有意识地在财务上尽可能减少风险的发生。其二是提高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要加强风险的防范能力,就要建立切实可行的预警系统,且要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再结合实际的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风控策略。其三是加强企业财务活动的风险控制。企业财务活动是频繁的,也是资金流动的必然结果,在财务活动过程中,风险是主要问题,因此风险控制是必须的。其中包括筹资活动风险控制,投资风险控制、债务风险控制以及收益分配风险控制等方面的风险控制。其四是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研究,并且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通过对经济形势和发展状态的研究才能制定出正确的策略,同时人才的重要性对于财务风控也是不言而喻的。
四、结语
财务风险控制是企业的永恒主题,而财务风险是财务活动事件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当前国内的财务风险控制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制约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大多的企业却没有正视财务风险控制对与一个企业重要性,特别是中小企业。同时财务风控在企业中的制度也千奇百怪,不完善的制度和不切合实际的风险控制策略,致使国内企业对于财务风控能力不强。故而通过对国外企业财务风控的了解,推动自身财务风控的建设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篇10
二、理论模型
目前,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评估度量研究中,几乎没有考虑财险公司财务风险的突变性。本文将根据财险公司财务风险的这一特性,以突变理论为基础,引入突变模型,对财险公司财务风险的度量奠定理论基础。为确定基于突变理论的财险公司财务风险度量模型中的控制变量a、b、c、d,本文采用可拓学方法计算各指标对上层所属指标的隶属度,从而选取模型所需的指标体系,并利用隶属度的大小对指标进行排序,根据其顺序确定控制变量a、b、c、d。
(一)突变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数理模型
突变理论这一用语最初由英国学者齐曼(Zeeman)提出,之后在1972年被法国数学家雷力·托姆(Thom R)应用于其著作《结构稳定性与形态发生学》,用以解决社会现象中所存在的不连续变化过程。所谓突变就是指系统对平滑变化的外部条件的突如其来做出相应的反应而产生的突发变化。突变理论用形象而精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事物的连续性中断的质变过程,包括初等突变理论和非初等突变理论,通常提到的突变理论是指初等突变理论。初等突变理论中,造成突变产生的连续变化因素被称为控制变量,可能出现突变的量被称为状态变量。
托姆在其突变理论中的分类定理中指出,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中存在的大量不连续现象可以用某些特定的几何图形来描绘。其中控制变量个数不超过5个的一共有11种突变类型,而发生在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在四个因子控制下的初等突变,概括起来只有7种基本类型,分别为折叠突变模型、尖点突变模型、燕尾突变模型、蝴蝶突变模型、双曲脐点突变模型、椭圆脐点突变模型和抛物脐点突变模型。各类型的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数目如表1所示。
每一种类型的突变模型都由一个特定的势能函数决定,突变过程的全貌则可由对应的平衡曲面加以描述,对应的势能函数如下:
通过归一公式可将系统内各控制变量不同的质态转化为同一质态,即转化为状态变量x所表示的质态,然后根据所得到的状态变量的值进行评价。状态变量的取值需要根据控制变量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若同一层次的控制变量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即可以相互弥补不足,那么状态变量取各控制变量对应的状态变量的平均值;若同一层次的控制变量为“非互补”关系,即它们之间即不可以互相弥补不足,也不可以相互替代,那么控制变量对应状态变量中的最小值为“瓶颈”,应选择最小值作为状态变量的值。
三、模型的构建与财务风险的度量
本文选取了我国保险行业中52家财险公司(包含外资财险公司)作为评价分析的样本,剔除异常值以及没有连续五年数据的公司样本后,最后选取22家公司作为建模样本。所有数据来源于2006-2010年的《中国保险年鉴》。由于篇幅受限,模型构建只对其中一家财险公司进行详细的过程描述,本文对所有样本财险公司排序按字母表顺序,因此选取安联保险公司广州分公司(后文中简称安联保险公司)为模型构建的演示样本公司。
(一)模型构建的思路
基于突变理论的财险公司财务风险度量模型主要是将由可拓识别出的财务指标,通过突变级数法来实现风险评价。具体思路如下:
1.建立财险公司财务风险评价指标库。构建一个包含三个层次的财务指标库,原始数据仅需第三层指标的数据。这一包含三层指标的指标库将成为各公司指标选取的来源以及用以实现突变级数法的支架。
2.确定各层次的突变类型,并用可拓识别方法从指标库选取各公司相应的指标体系。为了符合突变级数法的基本原理,要先确定各组指标所属的突变类型,由于初等突变模型中状态变量下的控制变量少于或等于4个,因此,各层指标不应超过四个。在确定所需指标数量之后,采用可拓识别方法计算各指标的隶属度,根据隶属程度确定每一个公司被选取的相应的指标体系,并按大小进行排序,以对应突变级数中所需的控制变量a、b、c、d(a>b>c>d)。
3.修正原始财务指标数据。根据突变级数法的需要,控制变量需要介于0到1之间,因此在确定第三层评价指标的控制变量时,需要对待评价年份原始财务数据进行修正,
4.利用突变级数法对各财险公司财务风险进行评价。根据突变级数法中的归一公式,对修正后的数值进行类推计算,先计算第三层指标控制变量的突变级数,得出的级数作为上一层指标的控制变量,以层层递进的取级数方法得到各财险公司最终的财务风险度量值。
5.选取阈值对样本中所有的财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状况进行等级划分。根据最终的财务风险度量值 ,用聚类分析对所有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将财务风险分为Ⅰ级(偏大)、Ⅱ级(适中)和Ⅲ级(偏小)三个等级,进而判断样本中各财险公司财务风险所属的等级。
(二)财险公司财务风险指标的物元识别
为了提高财务数据处理效率,本文综合至今为止学者们对财险公司财务风险进行分析时所用到的指标体系里的所有财务指标,形成了一个有效性高、完整性高、科学性强的指标库,本文将从这个指标库筛选所需的财务指标。详细的财险公司财务指标库见表2。
根据可拓学中的物元识别方法可以计算得出各下层指标对上层所属指标的关联度,由于篇幅受限,文中只列出对演示样本公司财务指标进行可拓识别的结果,详见表3。
(三)基于突变理论的财险公司财务风险度量模型
根据安联保险公司所有财务指标的关联值,即隶属度,可以确定本文财务风险度量模型所需的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进一步根据第三层指标的隶属度大小对指标进行排序,可得确定控制变量位置后的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本文对2009年22家财险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度量,因此选取2009年各公司的财务指标数据作为原始数据,再根据线性比例变换法对原始数据进行修正,以使得财务指标可以符合控制变量介于0~1之间的要求。以安联保险公司为例,对原始财务数据进行修正,使其范围控制在0~1之间。再根据图1中安联保险公司基于突变理论的财务风险度量指标体系,将修正后的财务指标数值对应到控制变量a、b、c、d中,进而利用突变级数法的归一公式,计算第三层指标控制变量的突变级数,突变级数为所属同一上层指标的各控制变量归一化数值的平均值,得出的级数作为上一层指标的控制变量,以层层递进的取级数方法得到各财险公司最终的财务风险度量值。表4~表5为对安联保险公司财务指标进行取级数运算的结果。最终得到安联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度量值为0.952 769。
用同样于对安联保险公司财务指标层层取级数的方法,可以得到选取的22家样本财险公司的财务风险度量值。再通过聚类分析可得各公司所属的风险等级,详见表7。
四、结论
篇11
高职学校;财务风险;评估;预警
一、高职学校财务风险的内容
我国的高职学校,多是由原有的中专或者教学机构合并等方式扩大经营的,区别于普通本科高校,它的职业性更强,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对于学生的培养成本相应也较高。高职学校在扩大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资不抵债等现象发生,使得财务风险隐藏在高职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中。近几年,特别是教育系统改革的过程中,高职学校不断发展扩大,但是也偶有盲目扩张、过度负债、管理不利、风险意识不强等现象随之而来,对高职学校的教学、科研、发展等各项工作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高职学校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收入能力下降和银行贷款等导致的风险
高职学校的收入来源主要有财政预算、学费收入、科研经费等几项,前两项都是与学生数量相关的,最近几年,学生就业效果不好、适龄学生留学、考生人数减少、本科院校录取门槛降低等因素均引起高职学校生源减少,直接影响财政和学费收入,导致收入面临风险。高职学校为了维持经营和发展,转向银行贷款,甚至大型的基建与大宗采购等都依靠银行贷款这个单一的融资渠道,贷款缺乏理性,高职学校在办学经费紧张的同时面临高额的贷款利息,常常产生银行贷款利息按期无法支付等风险。
(二)内部控制缺失与管理不善导致的风险
高职学校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细化,细节欠斟酌,对于具体内容偏离实际,或不够严密,太泛泛,或流于形式,高职学校将通用的内控模式套用于自身时,未能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其自身因素与时俱进的进行修正和调整。如在经费使用上,缺少有效监督和管理,未能给予真正实施开展工作以有效性的指引。在大型基础建设方面,可行性分析不够精细,盲目扩建。在资产管理上,教室、实验室等资源闲置,设施设备管理维护不善。在采购环节,受高职学校自身经营性质局限,在大宗设施设备与图书采购环节缺少阳光采购机制。在预算控制的制度方面,或预见性低,或内控执行力度差,缺乏有效性。
(三)在财务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上缺乏系统性
高职学校财务风险评估与预警就是指在对风险情况进行财务数据分析后识别风险类型及等级等信息,对风险损失量化,确定量化指标,明确各种财务风险的预警指数和临界值,设计风险预测模式和预警流程的系统机制。多数高职学校都未设定财务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风险源排查不彻底,已存在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不完善的模块,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表面化、形式化,给各项工作留下风险隐患。
三、高职院校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和思路
(一)合理拓宽经费等收入渠道
高职学校应从资金管理上加大力度,在筹资融资上,积极探索更有效的方式,增加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社会力量联合办学,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降低银行贷款等融资的比率,此外,要加强对银行贷款的管理,对银行贷款的数额、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要有系统的规划。在科研项目上争取早日落实生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效益。对于有条件的高职学校可以将食堂、闲置公寓开展社会化经营,也可以将闲置的教室、场地积极对外出租,获取营业外收入。高职学校也可以根据师资规模、社会就业岗位需要等情况适时开展面向社会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职称的靠前培训,从多种途径解决资金困难问题,改变单一依靠贷款的局面。
(二)加强预算与资产管理相关工作
随着我国高职学校的整体发展,对高职学校的科研项目也越发重视,因此,如何切实有效的开展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确保费用不被挪用、不被浪费很有必要。高职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控制制度,确保资金合理运用。在经费的具体使用上,要尽量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注重投入成本与生产效益的比重关系,特别是对于大型基本建设方面,要加强好基本建设的可行性分析,避免无度的债务扩张模式。预算管理对于高职院校讲,是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及需求对高职院校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予以优化、考核,对资产分配的过程进行管理,对内部资金运用给与科学预算。加强预算管理,确立预算管理的地位,坚持收入支出统一划入预算机制的管理模式,同时将高职院校取得的各项科研经费进行统一管理,落实专款专用政策,具体费用开支做好项目统计与独立核算工作,建立明确账目管理方式。在二级院系独立核算的过程中,定期对高职学校管理机构申报预算及资金的利用情况,既放权,又很好的集权,做到二级院系的财务活动在高职学校的可控范围内操作。在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过程中投入现代化控制手段和技术,科学开展控制措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开展资产动态管理。根据不同资产的性质,进行分类管理,形成系统化的资产管理体系,将资产管理纳入到高职院校的整体管理体系中,不断开发资产使用价值,对生产和科研等过程中形成的无形资产要加大保护力度,并确立无形资产的归属地位,避免资产流失。构建现代化信息系统平台,强化信息共享的职能,监督资产管理制度具体实施,通过加强资产模块的管理,有效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产利用效率。
(三)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
目前很多高职学校尚缺乏财务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即使有的高职学校有相关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但是不够量化,更多侧重于定性分析和凭借经验得出结论,而且也尚未应用信息系统来从事风险评估与预警工作。本文认为高职学校在建立财务风险管理系统时首先要对财务数据进行准确分析,资产负债表、资金计划、各时段预算、银行流水、贷款使用明细等都是可以分析的原始资料,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关量化风险指标,如偿债能力指标、运营绩效指标、收益能力指标和校办企业投资风险指标,具体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资产负债比率、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以及资金周转率、应收账款和账龄等指标,在分析方法上可以用综合指数法、模糊数学方法等,同时高职学校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应以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前提,实现科技化、自动化的管理,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以及对指标的设定、预警、风险信号发出等充分运用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对各类风险源的监控上应综合静态与动态的功能,为各种财务风险的规避、防范、转移和抵御提供技术支持。此外,财务风险管理系统是要为高职学校各类财务风险损失实际降低提供手段和方式的,需要全校共同认真对待,系统的设计、运行、修改、完善都要依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反复验证和修订,同时注意系统完善的投入要考虑成本因素,应以科学的可行性研究和分析为前提,充分考虑系统投资的效益。
四、结束语
高职学校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在内部控制与管理上,要提高财务风险意识,做好现金流的管理工作,在资金使用上执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加强信贷资金及贷后管理工作。在构建财务风险评估及预警机制上应用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加大动态管理技术力量,确保风险评估及预警机制更科学有效,对财务风险防范、预测和财务危机的应对上要科学及时。总之,财务风险的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和不断修正的管理过程,高职学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才能保证高职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罗永红 单位:四川省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12
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财务评价指标,通过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将其整理为数学模型,并且通过计算的数值展示财务风险指数对财务风险进行客观化和量化的评价。
一、财务风险含义及形成原因
财务风险的含义,广义的观点是指财务风险在各项的财务活动进行中,由于受到各种难以控制和预料的各种因素影响,从而加大由于财务状况不明确所导致单位遭受损失的几率。狭义观点是指单位财务风险,即企业在经营生产的过程中与负债所相关的各种风险,特别是指筹资的过程中由于财务杠杆导致的单位股权持有者收益总产值下降,甚至致使企业面临着破产的风险。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企业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综合因素改变是致使企业财务产生风险的外部原因。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市场环境等因素。尽管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的外部,但对企业的内部发展和财务管理具有重大的影响。
第二、企业财务活动的复杂多变性也是导致我国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企业财务管理涉及的问题相对较多,遍布于企业运行和发展的整个过程,同时,伴随着资产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发展速度的迅速加快,大多数的企业财务活动变得更加复杂。
第三、企业财务决策的失误是导致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防止财务决策产生重大失误的前提是采取科学化的方法进行财务分析。目前,我国各个企业的财务系统普遍的存在着不客观的决策现象或者经验决策,由此而导致的财务决策失误也常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我国企业内部普遍存在财务管理关系混乱的现象。企业与上下级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在利益的分配、资金的使用及管理的方式等方面存在这管理混乱、责权不明的现象,从而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率下降,企业财产严重流失,由于无法保障企业资金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从而引起财务风险或金融危机。
二、构建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第一、单变量判定模型:该方法是采取一种单一财务比率评定财务风险的判定模型,根据以往各个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情况时的财务比率和企业正常财务比率的明显的差别。单变量模型是财务指标应用于财务风险评价,该方法是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一大进步,简单易行,而且指标单一。但是,该方法仍然不可避免的产生片面性的评价。这种方法是人们认识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初期所采用的评价方法。随着市场经营环境的日益发展和改变,该方法的单一指标形式已经不能对一个企业综合财务的状况进行全面的反映。
第二、多元线性模型:该方法较单变量模型评价相比在此基础上更加趋于综合性,将企业财务风险囊括在某一固定范围内是它的重要突破。但它仍然没有考虑到企业的具体发展能力和经营情况,同时多元线性模型的假设条件是在服从正态分布的条件下,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变量间的相关性问题。
第三、财务杠杆效应:企业在经营生产的过程中,除普通股东的投资外,还有一些优先股股东投入和债权人借入的资金。由于优先股股东和债权人的利息均是按照合同所约定的股息率和利率来计算的固定费用,因此当息税前的利润提高时,息税前的利润所承担的优先股股息及利息便会相对地减少,从而致使每股普通股的收益幅度提高。与其相反,如果利润减少,将会造成普通股每股的收益大幅度下降。这种现象称为财务杠杆效应。
三、目前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不足
财务风险评价的设计体系缺乏全面性,指标的选择欠佳。财务评价体系的设计过于简单,评价指标通常情况下只涉及到企业财务的某一个方面特点,并且以现金类型为主旨的指标更少。同时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及盈利能力等综合能力都可能影响企业的财务风险走向,众所周知,如果没有良好的盈利能力,企业将不能到期偿债,不能生存,甚至可能导致企业宣告破产,如果财务资金的使用效率过低,会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导致企业利润增长降低,企业将不能继续生存下去。因此以责任发生制为基础的企业资产损益表和负债表的计算指标,不能够全面的反映多变的经济市场现状,根据实现制为基础的财务现金流量的分析指标,可以准确的反映企业财务在一定时间内现金流出及流入的基本过程,在评估单位财务的收益质量、偿债风险和营运能力等方面均可以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在新世纪信息时代中,企业所面临的未来具有非常高的不确定性,同时难以量化的信息化资料也是导致企业产生财务风险中不可忽视重要因素,例如企业的外部信用等问题,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致使企业产生财务风险。公司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人力资源因素分析等非财务指标成为财务的分析的主要内容,这种类型的非财务指标对企业财务发展目标的实现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还是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关注的重要问题。
四、总论
综上所述,综合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更加全面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在财务指标的设计中,除了考虑定性指标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定量指标。构建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不仅需要简洁明了,还要全面直观的反应问题所在,在容易掌握的同时还应当充分的利用资金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负债表进行跨表的综合考评与综合分析,进一步有效的抑制企业造假行为,对广大债权人及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加以保护。
参考文献:
[1]李秀华,孙秋梅,张铁城.建筑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模型的研究与应用[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0(03).
[2]陈晶璞,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燕山大学学报,2002(03).
[3]孙鹏,李泽红.改进的灰色关联在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中的应用[J].第九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者大会论文集,2007.
篇13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管理环节 并购过程中前后各环节的财务风险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前一环节引发的财务风险往往会影响到后续阶段。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管理环节包括并购前的计划决策的财务风险,体现为对目标企业的定价风险和环境风险。并购中交易执行的财务风险,具体体现为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和并购后整合阶段的财务风险,具体体现为投入生产运营风险、归还融资债务风险、偿债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等。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财务风险始终存在,多数企业在并购时存在着财务风险管理问题。
(一)并购前难以量化目标企业价值 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企业并购中的关键环节,国际上通行的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的三种方法是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得到的并购价格也不相同。并购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并购动机及掌握资料信息的充分与否等因素来决定采用适合企业发展的评估方法,但多数企业选用的方法往往都不能达到预计的要求。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指对企业所能创造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评估,它包含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而现金流量的现值是以资金的时间价值为基础而对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得出的,故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很难具体量化。
(二)并购中有限的融资来源 目前我国企业的外部融资方式主要是向各银行贷款、企业自身发行股票或通过债券融资,但这三种方式都难以为较大型的企业并购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国际并购融资中广泛使用的融资方式还有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优先股、票据等,近年来新的并购融资方式如杠杆并购中的卖方融资、管理层并购等,我国还用得比较少。我国很多企业因不符合相关条件也不能采用股票融资方式,如《公司法》、《证券法》等文件对首次发行、配股、增发的标准都有严格的要求,即便符合要求后,企业等待审批的时间仍然很长。
(三)并购中资金支付方式不合理 并购中不同的支付方式均会带来不同的财务风险。采用现金并购的企业要优先考虑其资产的流动性,如果并购活动占用了并购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必然导致并购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映能力与协调能力降低,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经营和财务风险。股票支付的方式不仅会增加发行的成本,还可能会延误并购的恰当时机,导致并购的失败。它有可能会稀释股权和每股收益,由于新股发行成本高且手续繁杂,极易引来投机者的套利而使并购双方遭受损失,带来较大的风险。现实中部分并购方选择将股票在高位套现,再将现金增持新发股份,或以协议收购的方式,均可以相对市场更低一点的价格实现增持。混合支付因不能一次完成整个支付过程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四)并购后未能有效整合财务风险 并购企业未对本企业的资金状况和管理能力进行有效评价,如今很多并购企业在做出并购决策时,对自身的发展和定位仍不明确,所以并购完成后不一定会产生预期的财务协同效应。一般对多数并购企业而言,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双方的财务考核体系均是不一致的,由于与企业有关的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可能是不真实的,而且双方企业的经营目标不一致,故很难在完成并购后将双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整合处理。
三、案例分析
近两年,中国海外并购过亿美元的有很多,吉利并购沃尔沃是2010年度中国海外并购金额较大的案例之一。本文引入该并购案例,运用SWOT分析法对其进行论述,以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为切入点,分析吉利并购沃尔沃存在的财务风险。
(一)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 并购企业——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企业之一,建于1986年,现有吉利自由舰、吉利熊猫、上海华普、中国龙等系列30多个品种。目标企业――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世界20大汽车公司之一、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瑞典最大的工业企业集团。建于1924年,以质量和性能优异在北欧享有很高声誉。
吉利并购沃尔沃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999年福特花费64.9亿美元购得沃尔沃品牌。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底福特决定出售它。2009年4月,福特完成对沃尔沃的评估后通过投行对中国企业发出了出售沃尔沃的情况说明。2009年10月,福特宣布吉利成为沃尔沃的首选竞购方。吉利于2009年12月,与福特汽车公司就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的所有重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2010年3月,吉利的董事长李书福在瑞典签下了并购沃尔沃100%的股权协议。在获得相关监管机构批准后,于2010年2和3季度完成交易以投入运营。
(二)吉利并购的SWOT分析 优势(S)体现在自身的内部优势上。吉利并购沃尔沃不仅有助于吉利品牌形象的提升,还有助于吉利引进沃尔沃的先进技术。沃尔沃品牌是一个涵盖轿车、商用车、工程机械、飞机零部件等庞大机械制造业的经典品牌,以质量和性能在北欧享有较高的品牌信用度,被誉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技术是其品牌的核心。沃尔沃并入后带来的技术将让吉利的产品更具竞争力。机会(O)则代表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吉利并购沃尔沃有助于吉利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沃尔沃是一个在全球市场都有销售渠道的品牌,它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劣势(W)与威胁(T)主要通过图1、图2、图3表数据分析,体现在财务风险上。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营业务为豪华车的沃尔沃轿车公司遭到重创,2008年的销量仅约37万辆,同比降幅达20%以上。
在金融危机肆虐的2008年,沃尔沃轿车公司的总收入出现了大幅下滑,由2007年的约180亿美元跌至约140亿美元。
2005年沃尔沃轿车公司盈利约3亿美元,但此后的三年该公司亏损严重。在2008年度,沃尔沃轿车的亏损约为15亿美元。
从表1可总结出2010年吉利控股的经营利润率、税前利润率和边际利润率均比上年度降低了1到2个百分点。但2010年营业额和每股盈利相比2009年均是上升的,这是由于2010年度的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大幅增加,以及因低价收购沃尔沃轿车产生大额营业外收入所致。但仔细研究其审计报告以及债券募集说明书,却发现沃尔沃带来的只是账面收益,并不能转化为现金流。从财务报表看,2010年吉利控股的营业利润仅为18.87亿元,净利润的绝大部分不是主营汽车业务带来的利润而是经营外收入。通过查阅吉利控股三年年审审计报告,吉利控股2010年营业外收入为129.63亿元。其中,110.84亿元来自于折价购买。
(三)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财务风险 具体如下:
(1)待定的估值风险。由于双方提供的信息不可能完全对称,吉利依据沃尔沃提供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也无法准确地判断未来年度沃尔沃的资产价值和赢利能力,从而导致价值评估的风险。吉利对沃尔沃的相关财务信息如负债多少、沃尔沃提供的财务报表是否真实、资产抵押担保等情况估计是否正确等信息仍是不确定的。极有可能遭遇财务陷阱,引发财务与法律风险。
(2)巨大的融资风险。吉利融资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从国内银行获得贷款、由瑞典当地政府担保的欧盟内相关银行的低息贷款和通过权益融资的方式来吸收海外投资者的资金。吉利并购资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国外金融机构,如果没有国家的支持,没有地方政府直接间接的担保,吉利不一定会获得国际融资。吉利控股为沃尔沃投入的初期运营资金需要10亿美元左右,后续整合阶段则需要更多资金的支持。为了解决并购及后续运营庞大的资金需求问题,吉利进行了多渠道融资,向银行借贷无疑成为其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吉利就承担了融资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吉利控股2010年的财务费用比2009年度增长了128.29%。巨额的利息支出也让吉利承担了巨大的偿债风险。
(3)巨大的支付风险。不同的支付方式所承担的支付风险均不相同。吉利虽引入了战略投资者高盛集团,向其发行可换股债券18.97亿港元及3亿份认股权证,获得25.86亿港元的融资(约合3.3亿美元),但这距初期的并购资金及后续的流动资金需求仍有较大的缺口,吉利需要继续求助于资本市场。据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沃尔沃亏损1.2亿美元,2009年第二季度沃尔沃汽车税前亏损高达2.31亿美元。如果不能按李书福预计的在并购后的规定年度内使沃尔沃盈利,那吉利就面临着巨大的支付风险。
(4)后续的整合风险。如何将沃尔沃的品牌、技术、员工队伍和吉利的企业文化及企业发展愿景相互协调和整合,并最终将整合后的产品推向市场,这些问题都是吉利面临的后续整合风险。据福特集团2009年的财务报表披露,沃尔沃轿车2009年亏损额合计高达6.53亿美元。如何使沃尔沃扭亏为盈是吉利并购沃尔沃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吉利并购沃尔沃的并购资金是18亿美元且还需用其自身经营的盈利所得承担沃尔沃的负债。其后续的流动资金仍是一笔庞大的金额。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沃尔沃汽车品牌的市场营销、产品发展和产品分销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这就意味着吉利若要使沃尔沃有效运营,那就必然承担着高昂的运营风险。对吉利而言,仅仅实现对沃尔沃的并购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沃尔沃进行进一步整合以获得预期的协同效应。
四、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从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案例中可看出企业并购是高风险的经营活动,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活动的始终,这些风险影响共同决定着财务风险的大小。财务风险的管理、控制及规避是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为保证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针对上述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提出管理对策。
(一)改善信息不对称 准确预测并购资金且全面调查目标企业。收益法和市场法可分析和测算出企业的未来收益及风险,并准确描述目标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面临的重大风险,总结出目标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及竞争的优势劣势,对其未来收益和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并测算。并购企业在并购前一定要做到对目标企业的全方位调查,且一定要对目标企业进行实地的考察,并对财务报表进行详细分析。
(二)扩宽并购融资渠道 在资金的融资环节,并购企业应进行合理的安排,融资前对融资方式的成本进行核算,选择融资工具通常需考虑现有的融资环境和融资工具能否为企业提供及时和足额的资金保证以及哪一种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最低且风险最小,同时又利于资本结构优化。融资中合理安排融资结构并开拓渠道以降低并购的资金成本和融资风险,加强财务风险防范。
(三)合理安排资金支付方式 并购的支付方式与并购价格、融资策略以及财务风险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并购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资金的支付环节,并购企业应进行合理的安排,选用恰当的支付方式并鼓励并购方式多样化以加强财务风险防范。吉利运用了“股票+现金”实现了对沃尔沃的并购。在股权比例安排上,吉利无需收购100%的股权即可达到控股的目的。
(四)加强企业并购后整合 并购后的整合工作涉及管理的方方面面,如生产、营销、人员、文化和财务等资源的有机结合。企业并购是对资源的再整合,这也必然导致相关资产和债务等资源价值形态的整合。因此,财务方面的整合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不仅应对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的资产与负债进行整合,还应对其内部绩效评价进行整合。在完成企业并购后,财务必须实施一体化管理,目标企业必须按并购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整合。
五、结论
企业并购的各个环节都可能会产生财务风险。国内外每年都有大量的并购案例发生,从整体看,失败的企业并购案例比成功的企业并购案例多,分析其原因,多数都是因未处理和未规避好财务风险而导致并购的失败。通过前面提到的案例分析,可看到吉利作为并购企业,它承担了并购所带来的极大的财务风险,故财务风险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虽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但很多都还是理论上的。吉利并购沃尔沃是较新的并购案例,该案例是否成功,仍需时间的检验,但它为论题“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研究”提出了思考的方向。在众多国内国际企业并购活动失败的案例中,多数归因为未对并购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如何将财务风险进行量化并给予评价,这些问题仍未解决,因此该论题仍有深究的价值和意义。
企业在开展并购活动前,应着眼于企业长远的战略管理,以提高本企业在行业产值、销售额中所占比重及提高产业集中度作为并购的目标。在并购前尽量规避和预防财务风险,使存在财务风险的可能性降到最小。在整个并购过程中尽量减少财务风险发生的因素,对财务风险进行事中控制,使财务风险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在并购后做好解决财务风险的准备,尽量使财务风险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简言之,也即把战略管理、财务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理念运用到并购的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