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金融行业知识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金融行业知识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金融行业知识管理

篇1

1 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于银行系统开展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1.1 顶岗实习单位找寻难

由于金融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多是面向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类企业,而这些企业一方面需求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自身的工作安全性、行业特殊性等风险控制方面的考虑,不愿意接收学生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工作,即使接受了实习生也难以让其接触实际业务,尤其是银行系统。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形成稳定的、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是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克服的一大难题。

1.2 顶岗实习学生积极性不高

首先江苏的“90后”大学生普遍家庭条件较好,怕吃苦,抗挫折能力也较差。在银行实习的学生一方面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岗位工作,一方面又承受不了工作中的挫折。其次,一般高职院校往往把顶岗实习安排在毕业前一学期,此时学生面临转本考试或者就业压力,往往不能安心在学校安排的顶岗实习岗位实践锻炼。因此,学生顶岗实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实习质量。

1.3 顶岗实习指导难

银行网点多且分散,各网点容量有限,平均每个网点仅能容纳1-3名实习学生,因此,高职院校基本不会派出专职教师去实习单位进行跟踪指导和考核,因而顶岗实习期间学校的指导老师很难发挥实习指导作用,通常由银行的主管任校外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由于校外指导老师非专业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业务水平,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心理特点、思想状况等不能很好把握,存在一定弊端,此外,实习单位指导老师还有自己的工作任务,无法抽出太多时间来指导学生,参与指导的热情不高,与校方沟通少,对学生的实习情况缺少必要的反馈,不利于高职院校掌握学生实习期间的实际情况,无法保证顶岗实习质量和效果。

2 解决高职院校学生银行系统顶岗实习问题的对策

2.1 依托校企合作理事会,校银合作育人

2015年11月,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金融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由江苏银行淮安分行行长任理事长,并代表江苏银行淮安分行与金融学院签订了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基地协议书和驻企工作站协议书。

江苏银行是在江苏省内无锡、苏州、南通等10家城市商业银行基础上,合并重组而成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创了地方法人银行改革的新模式。截至2015年年末,江苏银行资产总额达12835亿元,各项存款余额达775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5608亿元。8月2日,江苏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代码600919。时隔六年,A股银行板块再迎新成员。江苏银行也由此成为近十年来上市的首家城商行。

江苏银行淮安分行是江苏银行的分支机构之一,共有36个网点,设有15个管理职能部门,共有895名正式员工。截至2016年6月,淮安分行各项存款余额为332.17亿元,较年初增长84.86亿元,市场占比达11.3%,市场份额居淮安同业第一,是淮安地区第一大行。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借助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桥梁作用与江苏银行淮安分行合作,江苏银行银行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组建“江苏银行淮安分行大堂经理助理订单班”,签订三方协议。签订协议的学生由金融学院和江苏银行共同培养,学生以银行“准员工”的身份在银行开展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银行将这部分“准员工”纳入企业的员工管理体系,学生到银行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难题迎刃而解,形成了长效的校银合作机制。

2.2 校银协同,做好实习准备工作

首先,金融学院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将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二阶段,以排除学生转本和就业等影响因素。实习动员阶段,请江苏银行高管进校宣讲,金融学院教师校内动员,前期优秀实习生分享实习收获。先由学生自愿报名,再由银行面试选拔组建“大堂经理助理订单班”。对于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思想问题,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在实习之初就着力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做好角色转换的准备,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事故应急、自救等方面的教育,明确校外顶岗实习期间行为规范和安全守则,提高学生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同时,邀请分行人力资源部领导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管理规章制度的解读;上岗前,由分行零售部对学生进行业务培训。校银双方从学生的心理、行为和技能等方面做好充分地准备。

设立激励制度,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实习期间除基本待遇外还有与银行正式员工同标准的业务提成;对于在实习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可获优秀实习生称号,在入党和各项评优中优先考虑,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积极性。

2.3 校银共管,提高实习质量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银行顶岗实习班采用了双重管理模式,即校内由专业教师负责,校外由各网点主管分别指导,校内外协同管理。一是校内外指导老师和实习生共同组建QQ群和微信群。校内指导教师利用QQ群和微信群实现学生的日常考勤、电子签到、沟通和校外指导老师的信息反馈。校内指导教师与学生每周至少通过话一次,还要以网络、微信、短信等方式辅导学生,解答学生的问题,并记录在教师指导手册上;学生每周反馈实习小结,发送实习群和指导老师邮箱,不仅可以使得校内外指导老师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还促进了实习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二是每月学院领导带队到学生实习网点实地考察,与行长面对面开展调研、举行实习生座谈会等。校银双方共管,加强过程管理和考核,提高实习质量。

篇2

由于证券行业是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其企业文化建设多鼓励知识的学习和共享,比如一些券商在公司内部成立网络学院提升员工岗位专业能力和个人职业素质,打造学习型组织,方便员工交流学习经验。在技术的应用方面,券商基本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对知识的收集、整理、加工,传播的技术,尤其以客户服务信息系统为中心,整合咨询产品系统、数据中心系统、规避风险系统等实现对大量显性知识的收集、整理、加工、传递、再使用的目的。在组织结构上,券商的业务一般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营业部经营,其主营业务是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固定收益业务,这就决定了各营业部形成投资顾问团队和理财经理团队的组织结构。这种团队型的组织结构是扁平化组织结构的一种形式,不仅减少了中层管理人员,扩大了员工业务知识范围和知识权限,还提高了员工知识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证券行业实施知识管理的问题分析

尽管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证券行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在企业文化、技术、和组织结构等方面都有一定有利的影响因素,但其在这些方面也存在缺陷和问题。

2.1对知识管理的认知不足

对知识管理的全面认知是做好知识管理的第一步,知识管理的顺利实施不仅要求企业高层高度重视知识管理,将知识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而且要求广大员工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形成对知识管理的意识。但笔者对一些证券营业部的调查发现,其中80%的员工表示知道知识管理,但不明确其具体的应用;不少员工表示知识管理就是要学会利用OA系统或者参加网络学院,甚至有一些员工怀疑道:“所谓的知识管理只是理论上的东西,不一定实用。”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证券公司的员工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不足。

2.2人才流动性大

证券行业的员工由于工作压力大以及其他行业或公司的工作吸引等原因存在人才流动性大等问题,以华西证券为例,其绵阳营业部成立十年有余,现有在职员工83名,但工龄在两年以下的员工足有67人,占80.7%,可见其人才流动的速度之大。而隐性知识的主要载体是人,当隐性知识没有得到充分的管理,伴随着人员调动或人员离退,企业就失去了这部分宝贵的知识财富。另外,人才流动性大的企业不易形成员工间相互信任及紧密而团结的同事合作关系,员工也就不愿互相分享工作经验和学习体会等。因此,人才流动性大这一问题给企业知识管理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2.3缺少对知识管理收益的评估

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归根结底是为企业创造财富,因此成功的知识管理必须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知识管理的收益在各个方面都有体现,比如: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提升竞争力,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公司利润额等。可以看出,知识管理的收益是很抽象的,不易衡量的,知识管理收益的评估难度也因此而加大,导致不少公司缺少对知识管理收益的评估工作。

2.4缺乏专门人才

在证券企业,通常都聚集了大批高素质的证券、金融、法律、财务和计算机等各类专业人才,而在知识管理这一块却相对缺乏。当公司要求实施知识管理的时候,由其他证券专业人员来从事知识管理工作,而放弃其原来建立的良好的顾客关系,可能会损失由顾客交易提取的佣金,这会导致转而从事知识管理的员工不愿意一心一意的做知识管理,从而影响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

二、证券行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

1提高员工对知识管理的接受程度

全面的认识知识管理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及量化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两个措施。依据现有证券员工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公司管理层可以利用内部网站,内部刊物、会议等多种方式对知识管理进行宣传引导,使员工树立知识管理型证券企业观念,知悉知识管理就在身边。量化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可以使知识管理的收益能以数据、图表等材料的形式展现在员工的眼前,使员工切身体会到知识管理是能给自己乃至整个公司都带来利益。在这方面,一些企业的方法值得借鉴,他们通过把知识管理同财务指标联系起来,测试知识管理的回报率,如安永公司计算的回报率是6%,麦肯锡公司的回报率是10%;或者是将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又或者是计算知识管理的间接收益,如产品生产周期、顾客满意度指标来衡量。

2健全激励机制及留才机制

有效地激励制度能够提高员工创造知识,分享知识的热情,还能冲破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同时能充分发挥员工的知识能力和潜能。例如对于在工作上表现良好、团队学习中善于表现、自主学习中完成率100%的员工给予精神与物质上的鼓励;公司定期选出一批积极参与知识分享的员工享受公司提供的短期度假;设立“知识服务奖”、“创新奖”等多种方式来对促进知识共享。另外,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有利于留住人才。从上文可知,巨大的人才流动性是影响券商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何健全留才机制对证券行业有效实施知识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健全的激励机制,健全留才机制还可以通过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加强员工的知识培训,如果员工能够以参加培训和学习的知识进一步内化为工作成果,产生收益,也有益于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成就感,从而来留住优秀的人才。

3创建知识地图

证券知识地图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组织证券行业知识资源的总目录及揭示各知识资源目录间关系的综合体。通过识别与组织知识,证券知识地图建立知识目录数据库,将证券、金融产品各种资源集成起来,并运用智能化的向导,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模式,以统一的方式介绍给员工,智能化地引导员工在短时间内找到所需的知识资源。

篇3

梧州市人工宝石集群知识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整体技术应用水平不高且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影响较大

梧州人工宝石产业集群是一个传统产业集群,由30多家注册的宝石公司、500多家人工宝石加工个体户以及配套的宝石机械生产、宝石研究机构和梧州宝石协会等组成。目前整个产业集群中除了处于核心的15家企业进行人工宝石产品的深加工及珠宝饰品的生产以外,其他企业均以人工宝石的半成品加工为主。在生产过程中,全自动宝石加工机器所发挥的作用逐步增强,自动加工的宝石产品已占产量的30%-40%,但从整体上看,手工加工的产品仍占据大部分份额。由于许多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一些宝石城中的经营者难以承受压力,低价卖货,有的甚至撤离宝石市场转向发展其他行业。到,2009年10月,约三成的人已退出这个行业(沈才卿,2011)。

(二)集群企业学习动力不强

在调查中发现,有76%的集群企业认为当前员工掌握的知识对企业的重要性程度比较低,69%的集群企业认为科研院所开发的新技术对企业收入贡献度低。70%的集群企业有学习的意愿,但是真正付诸实现的只有15%,大部分的集群企业不愿意为了获取知识而支付较多的费用。

(三)缺乏良好的知识交流平台

梧州市人工宝石产业集群拥有行业协会—宝石商会,政府也拥有专门的梧州市政府宝石办,已建设梧州珠宝供应网等行业平台网站,形成了一个由政府牵头、行业协会监管和网上交易平台辅助的交流平台,但是平台所提供的交流机会不能很好满足集群企业的知识需求。

(四)人才流失严重

在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有过高技术员工流失的现象。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全球人工宝石需求量大幅度减少,梧州许多宝石企业大幅裁员,这导致熟练技术工人流向其他珠宝产业集群。2010年初,人工宝石需求回升,但熟练的技术工人却因多种原因不愿回来,导致部分企业生产遭遇困难。

传统集群企业知识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大多数集群企业缺乏明确的战略导致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在调研中发现,梧州人工宝石产业集群中许多企业经营观念落后,大多抱着小富则安的思想,根本就没有长期的发展战略,业务仅限于来料、来样、来单等简单的加工、收发等工作。由于业务简单,不需要大量知识,也就不需要企业投入资金学习新知识,这虽然降低了企业的短期成本,但直接导致了企业技术水平长期无法获得实质性提高。

(二)集群企业不重视员工所掌握的知识

对梧州人工宝石集群企业而言,员工的隐性知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调研中发现,梧州人工宝石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对员工所持有的知识重视程度比较低。其原因在于集群企业对产业集群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清和员工知识对企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篇4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样本

本文采用滚雪球方式,以成都市企业为中心,对处于成都市内的企业采用纸质问卷调查,处于市区外的企业一般由朋友纸质或者直接发送电子版问卷。此次调查涉及的行业有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教育咨询业以及通讯服务业等。问卷填写人员为各企业的管理人员,此次问卷均为结构化问卷。问卷发放的时间范围为2013年9月到2013年12月,共回收有效问卷95份,回收率为82%。

2.变量测量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用Likert5点量表的形式对变量进行测量,1~5表示从“很低”到“很高”依次过渡,分别为“很低、较低、一般、较高、很高”。知识管理能力的测量,在参考Gold所提出的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包括员工知识获取技术状况、高层对知识获取的重视程度、知识获取途径数量、知识共享的技术状况等9个变量。企业绩效的测量,本文所采用的是员工个人对于企业绩效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的感知程度,它包含了产品和服务质量、市场开拓能力、科研能力、新业务创造的效益、客户满意度等5个指标。

3.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本问卷的分量表的Cronbachs值均达到了0.8,信度良好;通过对知识管理能力和企业绩效两个潜变量下的14个指标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知识管理能力和企业绩效通过了效度验证。

三、研究结果

运用相关关系分析,对员工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显著性水平=0.05的情况下,企业绩效与员工知识管理能力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61,说明员工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绩效的两变量之间的关系显著,且为正向相关关系,即员工知识管理能力越强,企业绩效越好,文章假设得到论证。

四、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篇5

知识管理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但对于知识管理如何应用于企业实践,却一直未有定论,很多企业尝试通过知识管理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收效甚微。知识管理应该是一种提高组织管理效率的手段,其目的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知识管理应该是指一种组织行为,是组织为了获得持久的竞争力,对各种相关的知识资源进行开发、传递、利用以及创新的过程。本文尝试从影响知识管理实施的因素着手,探讨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相关对策。

二、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把企业拥有的知识转化为企业的资本并产生效益,进而提升核心竞争力,赢得竞争优势。但在整个过程中不会对组织现有的业务产生影响,那如何实现这种融合昵?本文认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并最终实现知识创新,必须重视知识创新的主体,即企业的知识型员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这过程中,企业的主要职责是提供平台,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促进员工知识向组织知识转化,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必须考虑到外界环境的各种因素。

具体来讲,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知识创新的主体、知识创新的基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环境因素。

1.知识创新的主体

知识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的知识型员工。人是知识的载体,是企业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必须要对人进行有效的管理。人员素质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知识管理的成败。一般而言,高素质的人才具有更多优秀的知识经验,如果能够使其转化或融八企业,将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莫大的帮助。人员的素质主要受到受教育的程度、学习能力以及观念的影响,当然这也可以通过后期组织的培训加以改善。

2.知识创新的基础

这主要是从组织层面而言的。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它是创新主体进行知识创新的催化剂,也是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工作。硬件方面的因素主要是指与知识创新相匹配的IT设施。软件方面主要是指组织的建设,包括企业制定知识管理的战略以促进高层参与和重视、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促进员工进行知识创新的热情、建立学习型的组织架构以方便员工进行知识的交换、建立合作的组织文化从而鼓励员工分享知识、改善企业的业务流程体现知识创新的成果、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以提升员工的知识水平。

3.创新成果的转化

主要是对知识创新的成果的保护和运用。通过建立知识仓库和知识地图,建立知识单元之间的联系,为知识的转化、利用、传递以及创新提供知识沟通管理。专利技术主要反映企业以往知识管理的成果,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此外,企业应该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其知识,以防止其外溢为竞争对手模仿。

4.外部环境

企业所有的管理活动必须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的交换,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同样必须考虑外部环境。环境的影响主要有:获得与顾客有关的知识、保持与金融机构以及政府的良好关系,以便实现融资的便利与政策的扶持、与高校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以及知识创新的周期、最后法律的影响主要来至对企业经营范围的限定,对创新的成果的立法保护。

三、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

针对上述提出的影响知识管理实施的四个因素,本文认为企业可采取以下策略:

1.提升员工的素质

企业要转变“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这就要企业建立健全人才的选拔、培训和激励机制。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包括内部与外部的选拔,这是企业获得高素质人才的源泉。只有获得高素质人才,企业才能具备实施知识管理的人才资源。

2.完善创新基础

完善硬件技术,即信息技术。企业只有建立了与知识管理要求相适应的信息技术平台,才能提高信息采集、加工、存储和传递的效率。其次。知识管理需要组织建立知识仓库和知识地图,以方便员工对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进行检索和使用。

在组织管理方面,企业首先要制定知识管理的战略,为企业的知识管理投入相应的资源,更能引起高层的重视和参与;建立科学合理激励制度,鼓励员工分享知识,变以往的以竞争为主的评价体系为以合作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建立宽松自由的组织文化,从观念上引领员工,参与知识分享;对现有的员工进行培训,完善其知识结构;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改造,使其能够反映知识创新的结果,并最终促进企业的知识创新:此外,知识的专用性、员工知识的有限性决定企业内部协调、交流的重要性,其管理也需要相应的组织结构来保证,这就需要企业建立学习型的组织结构,促进知识的生产和创新。

3.保护、利用创新成果

企业需要对创新的成果加以梳理,以便其他员工在授权的情形下方便地获得。这主要通过建立知识仓库和知识地图。知识仓库是对一些可以编码显性化的知识进行加工分类,方便员工检索,而知识地图是对那些存在于组织内,但难以编码的知识,比如专家技能,通过绘制知识地图标出这些知识在组织中的确切位置,以方便其他员工在需要相关知识或技能时,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此外要促进自己的专利向产品或服务转化,构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应加强对组织知识的保护,以防其为竞争对手窃取模仿,使组织丧失竞争优势。当然在整个过程中。企业应制定相应的制度,加速核心知识向核心竞争力的转化。

4.注重环境影响

企业要注重收集与顾客相关的知识,比如市场知识、顾客的特征及购买习惯等,因为组织的核心知识是否能够转化成竞争优势,关键是看其能否创造客户价值,而了解客户正是为了服务客户;搜集竞争对手(包括现时的和潜在的)信息,一是可以把一些重要的知识为我所用,减少企业知识生产周期,二来可以清楚地知道行业的发展动向,才能有的放矢;其次要搞好与政府和金融机构关系,政府的扶持或关照,能够明显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而金融机构给予的融资便利,无疑会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为企业的项目提供雄厚的资本保障;借力高校,可以减少企业知识创新的成本投入,缩短企业创新周期,同时可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并能获得优秀的人才资源,所以企业应该与高校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此外,企业还应该关注国家乃至地方的相关法规,可以借助法律保护自己的相关权益,如利用知识产权法保护法对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篇6

1、知识管理的概念

伴随着信息革命出现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它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知识及其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为主导的新型经济。知识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相比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必须不断地对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管理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顺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全球掀起一场全新的管理革命,知识管理应运而生。知识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的管理活动。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是在企业内促进知识共享,鼓励知识创新,实现知识增值,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2、知识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是以庞大的规模和集中的管理来更好地控制市场和原料供应,以此来获得较高的效率。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企业创新是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和提高竞争力水平的基本途径,而知识资源成为提高企业生产率和僧长财富的不可替代的企业创新的主要源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处在信息化、知识化的竞争环境中,其兴衰成败已不再单纯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本,还在于知识和有效信息的积累和运用。

知识资源不同于传统企业管理中的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它具有复制性、非排他消费性并且在使用中不会引起边际报酬递减等特征。这些特征以及知识资源对经济增长所起的巨大作用将给现代企业管理提出新的课题。企业所面的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都将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伍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社会对企业核心资源的重要管理形式,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低下,缺乏知识管理的理念

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低下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的一个难题。许多中小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一套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大多数企业是被动反应型的。由于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而在接受新概念和新信息方面显得比较迟钝,缺乏获取新知识的动力,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对知识管理的理念表现得非常陌生。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知识管理在中小企业的实践和运用。

2、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影响知识管理的有效开展

因为知识的存储和交流都需要信息技术提供保证,因而,知识管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建设的程度。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采集手段普遍落后,对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重视不够,导致一些企业对市场反应迟钝,灵敏度不高,丧失发展良机。随着信息行业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日益活跃,信息的流动频率大大加快,国际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以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为标志的数字时代。而我国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严重滞后,这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实施。

3、企业文化建设滞后,不利于知识在企业内的共享

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但中小企业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因此,在很多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氛围当中,个人出于职业安全及个人地位等方面的考虑.不愿将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与同事分享和交流,企业也没有明确提倡和强调要加强共享和交流,再加上制度建设滞后,往往导致个人知识不能转化为企业的知识。企业文化十分不利于知识在企业内的共享。很多企业甚至出现企业资源部门化,部门资源个人化,个人资源独享化,给企业的经营安全带来的很大隐患。

三、中小企业进行有效知识管理的策略分析

1、创建新型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开展知识管理的重要保障。新型企业制度,要使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的利益与命运紧紧与企业结为一体,鼓励企业知识的获取、共享、运用及存储,促进企业知识管理。同时,通过建立相关的制度鼓励员工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贡献出来,使涉及工作流程和方法的知识公开化,如通过网上办公、建立信息平台等,使企业员工能够在内部网络上获取、共享和交流新知识。总之,企业应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大力开展有利于知识管理的制度创新。:

2、推动企业信息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知识管理是信息革命带来的管理模式的变革,建立完善的信息科技系统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工作。企业要充分利用因特网,因特网给企业带来大量信息,创造无限商机,企业可以利用因特网进行海量电子商务。同时,注重建立企业信息部。要有专门的部门进行信息管理,加速企业的信息转化和共享。推动企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并拓展其功能,将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由于目前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仍处于很初级的阶段,政府和行业协会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局域网,以促进企业间的知识共享。

3、建立利于知识交流与共享的企业丈化

篇7

1、知识管理的概念

伴随着信息革命出现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它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知识及其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为主导的新型经济。知识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相比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必须不断地对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管理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顺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全球掀起一场全新的管理革命,知识管理应运而生。知识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的管理活动。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是在企业内促进知识共享,鼓励知识创新,实现知识增值,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2、知识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是以庞大的规模和集中的管理来更好地控制市场和原料供应,以此来获得较高的效率。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企业创新是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和提高竞争力水平的基本途径,而知识资源成为提高企业生产率和僧长财富的不可替代的企业创新的主要源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处在信息化、知识化的竞争环境中,其兴衰成败已不再单纯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本,还在于知识和有效信息的积累和运用。

知识资源不同于传统企业管理中的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它具有复制性、非排他消费性并且在使用中不会引起边际报酬递减等特征。这些特征以及知识资源对经济增长所起的巨大作用将给现代企业管理提出新的课题。企业所面的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都将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伍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社会对企业核心资源的重要管理形式,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低下,缺乏知识管理的理念

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低下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的一个难题。许多中小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一套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大多数企业是被动反应型的。由于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而在接受新概念和新信息方面显得比较迟钝,缺乏获取新知识的动力,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对知识管理的理念表现得非常陌生。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知识管理在中小企业的实践和运用。

2、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影响知识管理的有效开展

因为知识的存储和交流都需要信息技术提供保证,因而,知识管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建设的程度。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采集手段普遍落后,对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重视不够,导致一些企业对市场反应迟钝,灵敏度不高,丧失发展良机。随着信息行业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日益活跃,信息的流动频率大大加快,国际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以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为标志的数字时代。而我国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严重滞后,这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实施。

3、企业文化建设滞后,不利于知识在企业内的共享

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但中小企业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因此,在很多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氛围当中,个人出于职业安全及个人地位等方面的考虑.不愿将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与同事分享和交流,企业也没有明确提倡和强调要加强共享和交流,再加上制度建设滞后,往往导致个人知识不能转化为企业的知识。企业文化十分不利于知识在企业内的共享。很多企业甚至出现企业资源部门化,部门资源个人化,个人资源独享化,给企业的经营安全带来的很大隐患。

三、中小企业进行有效知识管理的策略分析

1、创建新型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开展知识管理的重要保障。新型企业制度,要使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的利益与命运紧紧与企业结为一体,鼓励企业知识的获取、共享、运用及存储,促进企业知识管理。同时,通过建立相关的制度鼓励员工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贡献出来,使涉及工作流程和方法的知识公开化,如通过网上办公、建立信息平台等,使企业员工能够在内部网络上获取、共享和交流新知识。总之,企业应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大力开展有利于知识管理的制度创新。

2、推动企业信息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知识管理是信息革命带来的管理模式的变革,建立完善的信息科技系统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工作。企业要充分利用因特网,因特网给企业带来大量信息,创造无限商机,企业可以利用因特网进行海量电子商务。同时,注重建立企业信息部。要有专门的部门进行信息管理,加速企业的信息转化和共享。推动企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并拓展其功能,将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由于目前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仍处于很初级的阶段,政府和行业协会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局域网,以促进企业间的知识共享。

3、建立利于知识交流与共享的企业丈化

篇8

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DEA

在自然资源稀缺、利用效率相对低下的背景下,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乃至一个行业的兴衰。高技术产业正是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创新能力决定着高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知识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决定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高低的关键,可见,相对于自然资源的配置,知识资源的合理配置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因此,研究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将外部知识转化为内部知识,对知识进行全面而充分地开发利用。国内外学者对高技术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发投入、创新绩效等方面[1-3],对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本文以我国高技术产业中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为研究对象,运用2012年最新相关统计数据和DEA模型对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进行测度分析,为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1研究方法和指标体系

1.1研究方法选择DEA(DataEnvelopementAnalysis)数据包络分析,是著名运筹学家A.Chames和W.Wcooper等学者在以往的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DEA是根据已知数据,使用模型对多个变量的DMU进行相对效率评价时使用的方法之一,目前较多用在有关效率的分析研究中。在DEA中,相对效率的分布区间为(0,1),最高效率为1。DEA方法延续至今,很典型的有CCR、BCC、FG和ST模型。本文所研究的问题会涉及一个以上的产出,所以所采用的模型为多产出的CCR模型。TE指相对于投入来说,产出已经达到了它的最大值,也就是说决策单元已经位于生产的可能性曲线上;PTE指DMU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已经达到了效率的最大化状态。总之,投入和产出在t+和t-之间变动时,当D越大,效率越好。

1.2指标体系构建对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的测度就是对知识资源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进行分析。而DEA模型以决策单元的投入和产出的数据为衡量效率的基本标准,用此模型进行效率分析的基础就是建立合理而正确的投入和产出指标体系。投入主要为劳动力的投入和资金的投入,其中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R&D人员全时当量、机构人员反映了高技术产业在劳动力方面的投入。R&D内部经费支出说明了产业内部对知识管理的重视度,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机构经费支出、专利方面的经费支出说明了对创新的支持程度,技术引进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说明了产业对于知识的引进、改造和消化吸收的支持,这些都是在资金方面的投入。产出指标主要分为价值和技术的产出。主营业务收入反映了高技术产业产出的一个整体状况,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利润出货值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反映了高技术产业的价值产出,专利申请数、有效发明专利数反映了在技术方面的产出。最后结合数据的可得性和高技术产业的特性,借鉴盖丽莎等[4]的研究指标,构建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测度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知识管理效率的测度及分析

从我国《高技术产业年鉴2013》中,采用2012年高技术产业五大行业的截面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我国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的测度是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包括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如表2所示。表2中,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为1,规模报酬不变,说明它的知识管理效率高,也就是说,如果按照目前的这种投入和产出或者这样的比例继续投入的话,该产业的产出将会处于高效的范围之内,知识管理的效率也就一直会维持在高效的水平上。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知识管理效率如此的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专业性强,智力资源的含量较高,属于较高的具备专业技能的脑力劳动,不需要一般劳动力和低端行业的资源介入,一般不需要大的投入就可以得到可观的产出,致使其知识管理效率高。但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规模报酬不变,导致了多的投入不会有多的产出,所以在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方面不可盲目投入,否则会导致效率下降。

医药制造业无论是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都较低,其中规模报酬的递增也为医药制造业留下了大量的投入空间。由表3可以看出,医药制造业知识管理的投入和产出极为不平衡。从产出来看,目前新产品的销售收入为29286008万元,还没有达到就目前的投入而应得的产出为56235860.371万元,但是在技术产出方面,有效发明的专利数达到了预期的要求。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就是市场的推广力度还不够,广告的投入力度也比较低,在消费者心里的知名度比较低。投入方面,R&D人员全时当量x2、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x5、企业数x6、技术引进经费支出x7、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x8、技术改造经费支出x9、消化吸收经费支出x10的投入都过量。当产出维持在目前的水平时,R&D人员全时当量应该减少26003.143人年,减少高技术产业专业人员的工作量;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也应该减少751034.454万元,新产品的开发一直都是产业的重点工作对象,而如此多的投入却没有赢得应得的产出,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增加了产业的资金负担;企业数也比较多,应该减少4369个。技术引进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这些指标表示了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中知识投入方面技术的引进、改造和消化吸收,这些方面的效率体现最能突出知识管理效率。表3显示,医药制造业关于技术的购买、改造和消化吸收的经费支出都明显较高,目前比预期的支出要多达979948.762万元,这样的经费配置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医药制造业由于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和政策控制严重的原因,导致了这一行业很难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综上所述,医药制造业的知识投入明显超出了目标值。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如此多的投入都没有获得较高的产出,可见医药制造业的知识资源配置明显不合理,投入过剩而产出不足,造成资源浪费和资金压力。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技术效率在这五大产业中是最低的,只有60.6%,低于平均水平20.6个百分点。表2显示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综合技术效率与其规模效率都比较低,表明其知识管理效率相对较低。主要的原因就在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特殊性。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高端性,国家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人才要求也比较严格,这一行业的各方面门槛都比较高、政策限制较多,行业的性质导致了通常会需要更多的时间,几年或是几十年来完成一个目标,使知识的循环转移不自由,表现在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知识管理的效率不稳定,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规模报酬递增,导致了这一行业的产出会以比投入更高的比例增长,也就表明了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发展空间大,知识管理的效率会有一个很大的上升空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综合技术效率差别都不大,都处于无效状态,主要源于两个产业规模无效。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规模报酬递减,其基本原因是缺少独特的高端技术,一直都使用低端劳动力和普通技术,依靠劳动力来提升产出。这种加大产出的做法短时间内还行,但是一旦超出一定的界限,不断地增加普通劳动力就不会再提升产出,反而会使产出降低。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规模报酬递增与这一行业的性质有很大的关系。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从劳动的专业分工上看,属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较为普通的行业,但是纯技术效率较好。

3我国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的提升对策

通过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的测度和分析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为0.812、0.951和0.859,与陈士慧等[5]测度的2008年的结果相比,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有所下降。这与测度指标和测度方法的差异有关,也可能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实体经济的不景气有关。根据张杰等[6]的研究,中国渐进性的市场场化改革引致了要素市场扭曲,即政府对要素市场的干预和管控人为压低了要素价格,延缓了市场化进程,抑制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会倾向于使用廉价的有形要素获得利润,甚至从事寻租活动获取超额利润,而对于如何提高知识管理效率从事创新活动的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的提高。高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度高、投入高、效益高和风险高的四高产业,高技术产业的显著特征是创新,通过提高知识管理效率促进创新对高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基于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结合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实,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提出以下对策:(1)加快要素市场的市场化进程,使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注重人才的引用和培养,推进知识创新和扩散,保持行业和技术的开放性,尽可能推进该产业高技术化,提高整体竞争力。(2)注重高技术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体现了知识的研究、转化和消化吸收的效率,人是运用知识的主体,人才是关系到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但是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要长期加强人才的培养,鼓励人才的流动,最大限度地开发人才资源,实现人力资源共享,从人才的角度推进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的提高。(3)强化对优势产业的支持。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是高技术产业中的优势产业,其知识管理效率也最高。应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提学研平台,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使得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4)实行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测度常态化。尽可能统一评价指标体系并保持连续性,定期测度。这样,有利于掌握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及其变动态势,及时做出反应。

参考文献:

[1]冯锋,马雷,张雷勇.外部技术来源视角下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10):42-48

[2]惠树鹏,张玉春.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空间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随机前沿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1-25

[3]吴旭晓,许正中.基于超效率DEA的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绩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0(22):110-112

[4]盖丽莎,董洁.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知识管理效率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21):72-75

篇9

由上文可知,当前有关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的理论研究并不完善和全面,但大体上都可以归结成:“企业对知识的管理和应用体现在企业把所拥有的有形资产和资源进行有效组合、加工,从而用来提供服务,而这个企业对有形资产和资源的应用又取决于知识和知识的转换能力。换句话说,企业对其有形资产的组织和应用是一个知识的函数,企业所提品或服务的质和量取决于知识变量。从这个意义出发,若是拥有相同水平资源和资产的不同企业对知识变量作出不一样的输入,即企业间对知识的积累、应用和创新的水准不一样,则知识管理水平较高的一方得到的知识变量相对较大,用相同的成本而言,他所获得的收益就远要大于管理水平弱的一方。”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欢迎和推崇。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各类企业商家都愈加的推进向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转型,知识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也愈加的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众多企业的整体营销策略以及运营管理方法都更加的以知识为核心开展,从而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赚取更大的商业利润和财富利益。在日趋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企业要想获得较好的生存和发展,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为核心的动力就是进行知识管理。虽然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相应的企业对知识的需求也要求的更加全面、复杂。故此,企业就更加需要创新、发掘和利用知识,经营模式越来越呈现出知识管理化的趋势,最终达到企业内部构建和外部环境发展的和谐统一。

3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战略模式实质的分析

经典的企业战略管理已经很难跟上时代的节奏,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战略管理系统模式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对于企业而言,最为重要的挑战是进行知识的不断积累、全面创新和充分利用,这就要求企业应该通过先进的管理理念、完善的组织架构,系统的职责分配才能最大限度的推进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发展,战略模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重构和调整。

3.1组织结构经典的企业组织结构模式一般会非常固执化的实行统一指挥的理念,围绕该理念构建一条适用自身企业的职权等级链条,即每位员工必须也只能接受一个上级领导的领导和指挥,这样一来,就会形成非常严谨和条理化的管理体系,但是同时也会增加管理的领导层级,扩大从底层来到高层的距离,由于上层领导没办法真实的接触到底层的消息,因而,有必要制定各类详细的规则办法,方便具体管理和具体作业。

篇10

1引

言金融风险指的是在经济活动当中各种经济要素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在经济活动中扮演者为经济发展、各大企业提供资金的角色,不可避免的将面临自出各种风险,所以风险管理一直是银行的主要的核心业务.所以控制风险一直成为银行永恒不变的话题,银行的核心就是控制风险,资金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只有银行将风险有效控制,才能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所遇到的主要的金融风险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是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第二是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管理的根本之一要求是根据存款的持续时间等贷款资产的合理配置本身.第三是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利率风险会对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产生极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外部和内部两种因素会使得商业银行产生利率风险.从盈利角度衡量利率风险对于商业银行的危害主要是从利率变化对于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的影响来分析的,比如说传统的缺口管理方法,虽然简单易操作但其由于是静态的,不能观察未来利率的变动对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的影响,现在的金融风险的管理侧重于动态,注重考察未来的金融风险对于商业银行的冲击的研究.这也正是本文的主要研究重点所在.

2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特征

商业银行不可避免的在日常活动中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所以风险管理毫无疑问将是银行的最主要且核心的职能.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主要可以细分成以下几种:

2.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是现代经济社会经济参与者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信用风险会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由于债务人的信用变化给商业银行带来极大的风险,所以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很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社会从整体来说没有一个有效的信用制度,人们的信用观念十分淡薄,故而经济活动中人为的违约现象十分普遍,在这样一种不良氛围下,很高的不良贷款率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2.2流动性风险.商银行需要根据存款的合理期限安排贷款等资产的期限,从而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资源的最优配置,这就要求客户存款与贷款比例相当.商业银行有能力提供现金满足客户提取现金存款的需求成为商业银行具有流动性,但是当银行的流动性不足时,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

2.3利率风险.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指由于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利率风险的管理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亏,如果不慎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极大的危害.通常来说,外部和内部两种因素会使得商业银行产生利率风险.从盈利角度衡量利率风险对于商业银行的危害主要是从利率变化对于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的影响来做的,比如说传统的缺口管理方法,虽然简单易操作但其由于是静态的,不能观察未来利率的变动对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的影响.

3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系统构建

(一)目标:我们需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网络信息技术,达到有效地数据管理,为商业银行提供一个多部门,多区域的知识共享平台.只有这样,我国商业银行才能够充分整理相关信息,对于各种信息进行过滤帅选,进而整合,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二)架构:第二步,需要商业银行将知识管理系统与自身的核心业务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打造成一个整体,并切运行于日常的运营过程,这一步至关重要.为了满足上述要求,基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系统如下图显示:(三)功能:构建银行风险控制系统首先要构建有效地知识管理的平台,只有构建有效地知识管理的平台,才能够让商业银行多部门能够高效运作,其次构建风险仿真系统,通过在经济环境下的仿真模拟可以有效测出各种风险抵抗能力,进而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构建综合服务管理系统.知识管理平台能够为商业银行提供各种财务信息、金融知识(案例、法规、措施和建议,等等)的咨询和管理.风险仿真系统主要是模拟各种金融风险因素,并且把模拟得到的数据转化为数字化的信息,从而为商业银行的管理决策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不过真正成为信息知识优化管理决策需要满足以下几大步骤:1.金融风险控制的知识共享平台.商业银行各部门庞杂,牵涉较多,涉及多个行政部门和跨学科课,所以难免在日常工作的沟通尤其实在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两个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建立不同部门共同参与银行领域共享数据的共享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2.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模拟系统.金融涉及我国许多工业领域,从而会不可避免的有一系列的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如果以上风险不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危害.由于金融风险模型可以有效的分析过去的变化过程,模拟预测各种场景,预测未来金融业务行业状况,如GDP、GNP,M1,M2通货膨胀等,从而为有效的控制金融风险提供科学依据.3.金融风险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基于当今公司管理的大趋势,公司治理现状和金融业开放程度,需要为商业银行专门构建一个综合管理金融风险的综合业务管理系统,用于综合管理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还需要细化综合业务管理系统.1.要有风险识别系统;2.风险计量系统;3.风险控制系统;4.风险预测系统.风险识别是要求能够对于未来或者潜在的可能风险能够有效识别,这是大前提.我们将这个子系统选择金融风险指数作为识别目标,并且从四个不同方面进行识别:第一,本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商业银行的运行离不开我国大环境的影响,所以首先要测试我国大的经济运行状况,故而此指标能够表示我国大的经济环境运行的是否稳定,是否健康,并且对于我国未来经济运行状况能够进行预测,识别我国未来是否存在大的系统性风险;第二,金融指标,包括GDP、GNP,M1,M2等,主要对于金融市场中各种金融危机的监测,此指标能够及时识别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于金融市场的风险快速识别,防范于未然;第三,泡沫风险指标,这个指标能够反映出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从而侦测出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综合管理要求商业银行能够利用过去的数据并且通过理论分析宏观到微观的经济指标经而有效规避风险.风险自留是商业银行自己保留的风险,一般是不能够转移或者不需要转移的风险.主要是一些概率很小,风险的损失率低的风险.

4结论

在当今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大的背景下,我国与世界经济在一起,但是正是在金融一体化情况下,也加重了我国金融领域受国际金融领域影响的程度,金融风险的管理更是显得尤为重要,金融风险的管理就是在准确识别风险的基础上,利用各种高新信息技术对于风险进行规避,转嫁,分散金融风险.原有的金融风险的管理理论注重于静态,而现在的金融风险的管理侧重于动态,注重考察未来的金融风险对于商业银行的冲击的研究.但就是目前来说,我国在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和国外发达国家有着一定差距,所以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还需一定时间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岳方明.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J].甘肃科技纵横,2010(4).

〔2〕王占文.浅谈融资结构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2(35).

篇11

3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可行性

3.1内部因素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房地产开发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要求。知识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上升,企业需要综合各种资源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满足日趋变化的市场需求。提高创新能力正是需要知识管理来收集、传播和共享知识来完成的。

房地产开发模式的转变对企业的要求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功能和地位发生了转变。它逐渐从一个开发商向物业运营商转变,比如在房地产产业基金中,它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正在往横向和纵向进行延伸,组建产业联盟。这些都要求企业有更多的市场知识和不同类型的专业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知识结构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3.2外部因素

产业分工体系的知识化。如设计企业的知识化程度越来越高,材料供应企业、施工组织企业他们的工艺复杂程度和效率都有所提高。各种信息以非常快的速度增长推动着房地产开发企业把握市场的最新发展动向,对各类知识都有收集、储存和把握。

外在环境的复杂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例如,房地产金融市场环境,比如汇率和利率的发展趋势等,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能正确把握和预期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更好地实现本行业的经营。

4知识管理在房地产企业中的建立与运作

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思想与理念,知识管理的运作体系尚未形成统一的框架,其具体的解决办法应根据房地产企业的自身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来实行。

4.1建立鼓励协作与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为经营管理者所倡导和全体员工所认同和恪守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一种新型的现代管理理论。在房地产企业的各个层面、各个级别、各个部门,都可以通过知识共享而提高效率增加效益,这需要建立一种鼓励相互协作、培育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在一开始难免有抵触情绪,因为传统的企业文化中,崇尚个人成就,漠视彼此协作,知识往往被当成与同事们比较的个人资本,为此,在实施新的知识管理措施时,不要一下子全盘否定原来的企业文化,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要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和吸引员工知识共享。要设立“知识管理部”,由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并任命知识主管,每当一项工程或分部分项工程完成后,专家引导、指导、督促施工者提交总结报告,专家要与施工者及时交流情况,共同寻找和整理对今后施工有用的经验教训。专家还要确保添加的内容具有高质量,要把新内容与旧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还要对新内容编制摘要和索引。

4.2建立知识的网络化与智能化

网络的出现改变着我们面前的世界,影响我们的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各种形式的知识在经济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无形资产的投资速度远远快于有形资产的投资,拥有更多知识的企业是市场中的赢家,拥有更多知识的国家有更高的产出,知识投入不仅越来越重要,而且对企业生产活动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生产效率快速增加,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寿命周期越来越短;生产过程节奏加快;产品中包含的物质消耗越来越少,知识含量越来越多,信息网络对人的才能和性格的培养,使人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和提高。知识管理是把人力资源的不同方面和信息技术、市场分析乃至企业的经营战略等协调统一起来,共同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为了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

4.3创建学习型组织促进大型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

对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并非仅仅是人才的竞争,而是像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写到的“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具备比你的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只有不断增强员工的学习力和大型建筑企业的学习力,才能形成人才脱颖而出的管理机制,创造开发人才、培育人才的良好环境,才能应对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挑战,提高大型建筑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才能经受住严峻考验,赢得大型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房地产企业的每次产品的制造成本、质量随时间、天气、地点改变而改变,因而造成其成本控制难以准确确定,生产质量也随时、随地而产生差别。建筑工程设计单位从事脑力劳动,每幢建筑设计都是一种新的创作,不是重复劳动,其工效决定于人的主动性和智慧。其活动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可编码知识和不可编码知识,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构筑终身教育体系,树立大型建筑企业与个人相协调的愿景,提升团队精神,不断增强大型建筑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创建学习型组织无疑成了一个大型建筑企业抓住历史机遇、迎接市场挑战,保持强劲发展和立于不败之地的迫切需要。

4.4清除内部知识共享障碍

探求知识是人类的一项崇高事业,正因为知识探求上的不断进步,历史才能发展到今天。知识的共享作为人类进步的巨大基石,一直为人们所提倡,但知识共享中由于各种原因常常会出现各种障碍。如,有些隐性知识不易用语言和文字描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导致知识共享出现障碍;还有的是由于知识拥有者出于个人声望和经济利益的考虑,而对其拥有的知识采取保密措施,特别是目前随着劳资关系的变化,劳资双方的诚信度都在下降,导致拥有知识的员工为了增加就业安全而对自身拥有的特殊技能知识设置保密。这样导致知识共享出现障碍。解决的方法是,对企业员工进行业绩考核时要考虑他对知识共享方面的贡献,并将其对知识共享贡献大小作为其业绩的一项主要内容来考核,并采取适当的手段进行激励以此调动知识拥有者的积极性。

总之,知识管理理论从创立到发展时间不长,在应用的过程中可能还有不足,特别是将其应用到我国房地产企业创新发展上来,更是全新的实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知识管理作用将会更大的体现。我国的房地产企业正处在发展的关键阶段,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很重,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如知识管理会对其自身的发展有十分有益的参考价值,希望我国的房地产企业能将其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提高效益,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同良,李启明.知识管理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中的应用分

析[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4,(8).

[2] 刘俊熙.后信息管理时代:走出信息烟雾的知识管理[J].情

篇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3-0009-01

1 相关定义与内涵

1.1 高新技术企业

按联合国组织的分类,高新技术主要有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软科学)技术。高新技术企业是以高新技术成果为主要资源,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

1.2 知识管理

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仍不统一,仅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就有20种以上。综合各位管理学者的观点,结合笔者的理解,本文认为知识管理是知识主体针对知识客体实施的一系列知识活动,具体说来即企业通过对知识的管理,实现知识创造、共享、应用和创新,以形成知识优势并最终提高组织绩效的动态管理过程。

2 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过程

企业的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又称编码化知识,能用文字和数字表达出来,并以硬数据的形式保存学习。所以,显性知识通常是指可以文件化、标准化、系统化的知识。而隐性知识一般是指经验、灵感、诀窍类知识,很难表述,不容易收集共享。所以需要用知识管理来合理地开发利用。

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知识创新活动使企业内部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从而使得其产品因具有较高的知识附加值而变得更有市场竞争力。同时,企业崇尚知识、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有利于促进组织内部的交流,也有助于建立与企业目标一致的企业文化,促使隐性知识社会化顺利进行。

高新企业知识管理过程可简单地用下图进行表示:

企业通过领导、控制、激励等管理措施,促使内部员工学习如何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从而有助于获得作为有形产出的高附加值产品和无形产出的企业文化,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3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误区

知识管理对我国高新技术领域有重大的意义,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并给予重视与实施,但误区和问题仍普遍存在。

(1)混淆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

在很多企业看来,知识与信息是等同的,知识管理实质上就是信息管理。这当然是一种狭隘的看法。事实上,后者主要管理显性知识,它的基本任务在于将收集整理的信息作为免费资源提供给企业员工;而前者更多关注隐性知识,追求知识的增值。它将知识上升到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高度,重视的是对知识活动过程和人员的管理。如此看来,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非全部,知识管理也不仅是信息管理的发展和延伸。所以企业要从概念上将二者进行区分,避免进入误区。

(2)组织结构不够合理。

在很多企业中,知识管理实际上并没有相应的组织结构,遇事只是少数几位高管人员决定,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知识管理中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如何让普通员工也积极地投入到此过程中去,并最终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管理组织结构。

(3)管理方式缺乏自主创新。

良好的知识创新能力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获得成长的必备条件。尤其在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没有创新,一个企业就失去了生命力。如果一味盲从同行业的先进管理模式,而不从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摸索适合自己的知识管理方式,是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的。最终也将会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失。

4 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新思路

4.1 开发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系统对于企业实现知识管理至关重要。开发一套具有高度适应性且不易为对手模仿的知识管理系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尤其对于知识密集的高新技术企业更是如此。这套系统应包含三个部分:知识管理规划、知识管理系统和知识管理评价。知识管理规划是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对企业的现有状况进行分析,明确知识管理目标、策略、机制和实现途径等。

4.2 加强企业网络和知识库建设

高新技术企业要想实现知识管理,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强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管理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要注重企业网络和知识库的建设。企业网站面向所有用户,目的在于宣传企业形象和提高效率,是外界了解企业及进行网上交易的窗口;而企业知识库则为企业内部实现信息查询和知识共享提供支持。加强企业网络和知识库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知识库是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核心,它集知识获取、组织、传播、共享于一体,是一个智能知识处理系统。它使得知识的输入输出更为方便,为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企业各部门之间学习和交流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企业知识库能使杂乱的知识更有序,有效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知识管理,从而促使企业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并进而形成核心竞争力。

4.3 设立知识主管

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对知识的极大依赖性,其获取、共享和应用知识的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企业很有必要根据知识管理的需要来设立岗位,知识主管是其中一个重要职位,他主要负责知识与信息技术工作,组织企业员工获取和运用知识并提供激励,将知识转变成效益,使知识在应用中实现增值,进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知识主管是企业知识管理中一个重要的角色,它也给出了一个信号,企业是重视知识的,是重视知识管理的,这样有助于知识管理过程的有序和规范运行。

4.4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篇13

知识经济呼唤知识管理,现代知识管理正是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医药企业作为工业经济时代的主力军,若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再续辉煌,实施知识管理势在必行。[1]但是我国医药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其不同的原因。

1 理论研究不够,策略实施不当

长期以来,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走的是技术驱动、厂商推动,以技术和系统的先进性为目标的路径,没有与企业的业务、企业的战略和目标结合起来。学术界与技术开发部门对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方法、技术路线还没有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没有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工具的支持,致使企业的知识管理建设与企业业务脱节问题严重,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不多,成功的案例较少,直接影响到了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积极性。

2 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

2.1 政府重视不够

企业知识管理的建设己经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但重视程度还不够,对利用信息技术改善企业管理的巨大作用了解不够,相关政策制定落后于企业的探索和实践,缺乏对企业内部业务知识管理工作规划和引导,没把企业知识管理摆在与技术改造同等重要的地位,资金政策和项目管理制度不适应知识管理建设,没有为医药企业知识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2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体系,以保证信息资源的利用和电子交易的双方能按照共同的规则进行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它涉及到信息基础结构建设以及商业信用、网上支付、认证、物流、税收等相关法律制定与修改,还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商标权和域名的保护、企业和个人隐私的保护、有效的电子文件的规范等等。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为了推进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及知识管理,国家及各地政府都已出台了相关法律及政策,但是从全国来看,知识管理的法规体系建设是滞后的,这成为制约企业知识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2.3 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我国没有全国性的协调委员会或机构对医药企业知识管理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和领导,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导致大量人、财、物的浪费。企业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相互不兼容,尤其是缺乏行业标准,给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也带来了阻力。企业内部产品编码、管理编码等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造成企业内部“信息孤岛”无处不在、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严重制约企业知识管理的建设和应用。

2.4 信息基础网络设施及相关技术滞后

信息基础网络设施及相关技术滞后直接制约了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一是目前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比较落后,传输速度慢,使用费用高,致使许多网络应用无法开展。二是网络资源贫乏,企业对网络的应用水平,不仅与网络基础有关,还与网络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信息服务的水平密切相关。三是企业的网络安全技术较差。四是具有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发展滞后。

2.5 支撑配套环境还没有形成

知识管理需要工商、税务、银行、运输、商检、海关、外汇、保险、电信、认证等部门,以及商城、商户、企业、客户等单位,在开展信息服务方面相互配合、相互衔接,需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调统一,从而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但由于我国电子商务的金融支付系统、物流配送系统还相当不完善,受我国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以及企业信息设施的局限,使我国目前的制造商、供应商、经销商、银行、物流等部门尚未形成贸易信息迅速流动的网络沟通平台;网站与部门、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之间,大多采用传统方式沟通,效率较低,无法实现信息沟通过程的全程电子化,这种现象目前已成为制约企业知识管理在我国迅速发展的瓶颈问题。

3 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工作不到位

3.1 领导者对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认识不足

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需要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外的企业cio一般都是由副总裁来担任,从决策层到管理层在思想认识上高度一致,并真正落实到实处。而我国许多医药企业的领导对知识管理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认识,知识管理意识不强,存在短视行为:只把知识管理工程视为企业的形象工程和政策性事物,或者把信息部门设在某一部门之下,只有计算机方面的支持,没有管理方面的技术;缺乏创新精神,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

3.2 企业管理模式不适应知识管理要求

企业管理基础薄弱、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不符合知识管理要求。我国大多数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建设是在传统体制和管理模式下进行的,没有配套的管理体制改革,即使企业有再好的软件和硬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引进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搞好企业知识管理的先决条件和基础。

3.3 知识管理投入不足

企业知识管理投入不足,一方面进一步拉大了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早已存在的不小差距,另一方面使得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受到极大的刚性约束,不能较好地满足我国企业在这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企业知识管理投入不足有多方面原因,有的是因为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资金缺乏;有的是因为企业业绩一般,有一定的资金可用于投资,但由于对企业知识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而将资金用于其他用途;还有的是因为企业效益很好,因此仰仗政府的保护或自己的垄断地位,对企业知识管理的需求不大,投资及建设功力不足。

3.4 企业信息加工水平低

企业知识管理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程序只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手段和工具,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才是科学决策的可靠依据,因此企业基础管理(包括数据管理)问题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国外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各种数据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和管理,使企业的信息资源变得易于存取,便于共享,以供企业领导决策,真正发挥企业知识管理的作用。

3.5 知识管理人才匮乏

我国医药企业的知识管理人才匮乏是企业推进知识管理的最大障碍。首先,企业缺乏信息技术人才,特别是缺乏熟悉计算机的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其次,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信息化知识;再次,企业尤其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还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推进企业知识管理是否成功、降低风险的关键;最后,鉴于医药企业的专业特性,企业的知识管理人才还应当具备医药专业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根据企业的行业特点进行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