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融合了地理学、测绘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知识,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高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展现了超凡的学科融合能力,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迅速提升。到目前为止,地理信息系统已经应用在国土、测绘、气象、地震、林业、军事、水利、环境、交通、环保等领域,全社会对GIS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1]据统计,全国共有350多所高等学校近800个专业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2]矢量化与建库、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GIS软件开发与系统管理分别是GIS工作人员应具备的三个层次技能。GIS软件开发是GIS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途径,占GIS从业人员的32.01%。[3]各高校GIS专业越来越重视学生GIS开发能力培养。[4]地方院校GIS专业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GIS设计与开发以行业结合应用型为主。故地方院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GIS设计与开发课程以培养学生从事GIS应用项目设计与开发能力为目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方院校受生源、基础设施以及师资条件等影响,GIS设计与应用教学效果普遍不尽如人意。GIS设计与开发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行业设计与开发经验,同时需要丰富多彩的实例演示,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GIS设计与开发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具备一定的数学和计算机功底。地方院校特别是地方师范类院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女性比例较高,其计算机基础和数学功底相对薄弱。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GIS设计与开发教学内容与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提高GIS设计与开发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一、GIS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目前以组件式开发为主流。[5]通过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提供的可视化开发组件,可以快速便捷地搭建自己的GIS应用程序,嵌入常见地理信息系统功能,为进一步与应用行业融合提供接口。目前,各高校GIS设计与开发大都采用组件开发,且一般选用ArcGis,SuperMap,Mapgis,Mapinfo的二次开发平台。
GIS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具有如下特征:1.实践性强。GIS设计与开发以应用开发为主,需要依靠大量项目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学科交叉性强。本课程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数学学科和具体应用行业学科知识,学科交叉性强,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软件开发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很好地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融入行业应用当中。3.教学方式灵活。GIS设计与开发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课程,传统的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课程教学需要。GIS设计与开发常采用项目教学法[6]、分组教学法等,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趣味性、能动性。因此,GIS设计与开发教学的重点不在于理论知识,而在于实践教学。[7]以实践操作深化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在不断掌握软件开发技能的同时,完成理论知识的顿悟。
二、GIS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优化模式探讨
(一)强化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设计
GIS设计与开发是GIS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需要配套一系列课程构建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来辅助教学。其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2.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差异;3.坚持知识、能力、素养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原则[8];4.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5.以需求为导向,坚持课程可调整性原则。
基于当前对GIS设计与开发人才的需求以及地方院校课程设计情况,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应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概论、数据结构与算法、GIS算法与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软件设计模式、计算机图形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工程、GIS软件开发、WebGis开发等课程,囊括了GIS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所需的大部分知识,全面反映了“概念―原理―方法―操作―应用”五位一体的特征。
(二)多模式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目前,大部分GIS课程理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且实验教学过程多采用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模式,即由教师进行程序演示与操作,再由学生进行模仿或根据实验指导书编程重现。在此模仿过程中,学生往往更多的关注了代码的书写,而未能主动思考,不能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大降低了程序运行成果所获得实践成功的成就感。因此,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如图1所示。
■
图1 GIS软件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架构示意图
项目示范型。以教师科研成果作为典型案例,从项目的背景、需求、设计、编码、测试进行分析、讲解、示范以及实践,将学生带入学科前沿和具体工程实践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展现“读、想、练、用”的教学要素。
团队协作型。GIS设计与开发设计项目过程复杂,涉及面广,需要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达到最大工作效率。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根据教学知识点假设项目背景拟定题目,教师担任指导,由学生分组自学、协作完成教学工作。小组中一人负责问题分析,担任项目甲方,负责提出需求;一人负责与甲方沟通,建立规范化需求清单;两人负责系统设计与系统原型快速构建;一人负责项目测试;建立系统设计之后,全组分工协作完成系统开发工作。
开发竞赛型。GIS开发大赛注重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选题、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到最后的测试,周期长、任务多样、难点多,能锻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并磨炼学生意志,非常接近工作状态,能使学生尽早接受社会竞争。目前,除ESRI和SuperMap每年均会举办一次全国性GIS大赛外,很多高校会举办一些校内竞赛,其中GIS设计与开发均是其重要的竞赛项目,这为GIS设计与开发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教学平台。
校企合作型。通过与相关GIS软件公司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具体的项目,为学生提供进入社会和接触实际项目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在辅助完成项目的同时,熟悉项目流程、认清重点和难点、提升开发技能等。同时加强校企技术交流,邀请企业技术总监、项目经理举办不同类型的专题讲座,增强学生项目阅读能力。
软件测试型。通过对GIS系统进行黑白盒测试,发现GIS设计与开发中的关键点、难点以及常见Bug分布情况,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并提升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避免自己在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犯同类错误。
就业引导型。按照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就业意向进行应用行业分组,与相关行业企业、协会、就业指导中心建立联系,举办企业专题、行业发展前沿、就业指导等讲座以及到企业中参观学习业务流程、观摩企业成果,扩展学生学术视野与知识面,了解业界动态,建立行业发展与GIS应用交集,缩短学生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距离。
(三)围绕课程群打造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对教学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是学科建设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资源。GIS设计与应用课程群学科交叉广泛,知识增长点众多,发展迅速,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扩展学科领域和提升知识结构,以优化与提升整个教学团队。地方院校多数将学校定位为“教学为主型”,教研仅限同门或相似课程教师间的交流,根本谈不上团队建设。[9]众多实践表明,科学研究是团队建设的核心与抓手。科学研究可以以项目为纽带团结各层次、各学科人才,凸显学科带头人与技术骨干的作用,能形成良好的传帮带氛围,建立以点带面形成合力的局面。在项目资助与带动下,才能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知识结构更新、人才交流,才能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校教学与研究,形成良性的“引进、培养、锻炼”长效发展机制。因此,可以有针对性的凝练研究方向,覆盖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在科学研究中建立教学团队。
三、结语
GIS设计与开发能力很大程度决定了GIS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是GIS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GIS设计与开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能力的培养需要综合性、系统性、多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支撑。从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设计以及围绕课程群打造教学团队、多模式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可丰富GIS设计与开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获取转变,优化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GIS设计与开发教学质量优化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与总结,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促进教学质量稳固提升。
[ 注 释 ]
[1] 边馥苓.我国高等GIS教育:问题、创新与发展[J].地理信息世界,2007(2).
[2] 董隽.高等综合院校地理信息系统教学问题探讨[J].林区教学,2009(1).
[3] 赵银军.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人才培养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1).
[4] 蔡菲,孙英君,单宝艳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GIS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J].测绘通报,2008(6).
[5] 钟广锐.基于SuperMap Objects的“GIS设计与开发”课程实验设计[J].地理空间信息,2007(2).
[6] 黄猛,李攀.项目教学法在地里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时代教育,2012(5).
篇2
(一)钻研课标,准确把握和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同时也起到指导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作用。教学目标设计的精彩在于明确、具体。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真正静下心来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把握课标的要求,以课标为依据具体确定教学目标。只有在这样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思想品德课才能真正体现其本质和宗旨,思想品德课才能有美的意境美的情景,才能有心灵对话情感碰撞,思想品德课才能真正上到孩子们的心里。按新课程的要求,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已经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放在第一位了,知识目标反而放在最后一位或者淡化,这一点要了解,并在平常教学中加以运用。2011年广西《思想品德》优质课,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特别凸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反而放在最后一位或者淡化处理,所以才有灵动的课堂。
(二)研读教材,精心做好教材解读分析
1.理清教学主线——去粗取精,简单明了
教学主线就是教学的重点和主干脉络,它指向教学目标,统领整个教学活动。简单明了的教学主线,可以使课堂教学结构紧凑明晰,教学层次变得错落有致,教学节奏简洁流畅。只有全面深刻地理解把握教材,才能有勾勒出教学主线、设计出精彩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必须站在课标的高度和用挑刺的眼光解读教材,“遵循而有所立”,对教材研读应该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并自己对教材的解读进行提炼,“入户其中,出乎其外”,勾勒出明晰的教学主线,有效统领整个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感悟,使课堂教学达到线条清晰简单与意蕴丰满生动的统一。
桂林奎光中学朱老师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课,教学主线确定为:“宽容的含义——宽容的意义——践行宽容”来设计,让“知识线”清晰明了。同时设置情景,运用“车祸背后的宽容”为“情景线”贯串始终:“发生车祸”“托人私了”“上门赔罪”“受害方谅解放弃民事赔偿”“一个电话重起波澜,肇事方请求放弃刑事责任追究”“让仇恨结束在这一代”。故事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受害人情感煎熬纠结,最后仇恨化解。“知识明线”和“情景暗线”贯穿整个课堂,两条线相得益彰,使整个课堂主线明了,为课堂教学指明了主攻方向,保证了教学的连贯性和流畅性。同时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设计悬念,使课堂也具有情节性,跌宕起伏,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和参与讨论的热情,并通过讨论自然引出关于宽容的几点思考、认识、感悟和升华。其他的课也都有自己的主线,或暗或明。如南宁三美刘老师的《灿烂的中华文化》,教者抓住这一课的知识主线:中华文化(特点、影响、传承)——中华美德(特点,影响、传承) 。柳州选手的《珍爱我们的生命》,以“生命是一种权利——生命是一种义务——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贯串整个课堂。这三节课都上得比较出彩。
2.确定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简明扼要
最有效的课,应该是一节简洁的课,是一节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教学的课,是一节凸显重点的课。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讨论宽容这一话题,教材在讲述过程中,比较宏大,观点知识点也繁杂。如果面面俱到,势必在一节课里讲不完,讲不透或者讲不好。执教的朱老师把教学内容提炼为“1.宽容是一种美德。2.宽容是一种境界。3.宽容利人利己。4.宽容有原则”,用一件事把这些内容贯串了起来,教学主线明了,内容简洁,素材精到、环节精简。这节课是一节简洁的课、有效的课。
要做到课堂简洁,教师首先必须对教学内容加以提炼。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在深刻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裁剪“瘦身”,去粗取精,抓重点,轻一般,去枝叶,留主干,把最基本、最本质、最重要、最有用的核心知识挖掘出来,对重点内容的教学要浓墨重彩,对非重点的内容教学要惜墨如金。若教学内容繁杂,零零碎碎统统捡,到最后要么仓促收兵,草草收场,要么教学重点不清楚,难点岿然不动,教学过程也缺乏应有的层次感和节奏感,那么这节课教学效果就差。
二、巧设情境,使课堂深度贴近生活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效能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诱思,其核心在于激疑和诱思。教学情境不在“闹”,在“实”。有些情境过度包装往往会因“虚”而“衰”,效果适得其反。并且,受课堂时间的制约,每节课让情境创设占用过多的时间、吸引过多的注意是不可取的。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人文思想性的材料。
在这些优质课的教学中,有选用宜州自然风光和特色文化并配上背景音乐营造美的意境和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的,有结合社会热点如佛山小悦悦事件,营造情感体验和反思气场的,有发掘学生身边的身边好人好事如“宜州最帅爸爸”“班级美德之星”营造激励学习氛围的‥‥‥这些生活化教学情境来自生活或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熏陶情感。
三、注重拓展,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思想品德课程的资源极为丰富,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于每时每刻,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以思想品德课程的眼光去挖掘典型事件和案例,如何以思想品德课程的视角去赋予它们课程资源的意义。思想品德教材文本普遍比较简约,教师必须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重视拓展教学资源,“人乎其内,出乎其外”,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开发、重组、整合。围绕教材的“空白点”,寻找课程的“生长点”,抓住学生的“关注点”,积极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参赛老师充分做到了“资源用起来”。表现之一是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南宁三美学校的刘老师上的《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因为课堂讲的是中华文化,而宜州是刘三姐的故乡、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气息很浓厚,刘老师在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方面很用心也巧妙。课件制作以宜州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刘三姐山歌旋律为背景,让学生们上课前就看到自己熟悉的家乡,从而拉近师生情感距离;表现之二是利用教师自身的资源。刘老师能歌,以山歌开头也以山歌结束,老师本身也成为课堂资源的一部分,师生互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表现之三是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在“我为家乡出份力”环节中,有同学提出了用山歌形式宣传宜州文化和美德,老师及时抓住了这个课堂生成的资源,因势利导,鼓励学生上台展示,结果效果非常好,既展现了宜州二中学生——“刘三姐传人”的风采,也把课堂推向了一个小。相反,在一节《珍爱我们的生命》课中,执教老师的应变能力和生成捕捉能力就显得欠缺了一点。在这节课的一个“怎样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环节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示合作探究成果,一小组表演的“火灾逃生”——湿毛巾捂鼻子低着身子往外冲,过程中有一位同学跌倒了,逃在前面的同伴赶紧转回来把她拉起来跑出去。上课的老师就没有及时抓住这一情节。如果老师抓住了并引导:“为什么你跑在前面了,你还冲回来把跌倒的同学拉起来冲出去?”那么,“生命之间需要互相关爱”“珍爱他人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不是自私的活着”,这些教学难点就自然化解。可惜执教老师没发现这一难得的课堂生成资源,没有使这样一堂本来也上得不错的课锦上添花,老师的课堂智慧也一下子见高下了。
四、环环相扣,力求教学过程井然有序
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应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每一个环节的重要性都不可忽视,环环相扣,教学过程就会井然有序。各个环节的语言表述最好能简洁、明了、对称,让人一目了然。同时,恰当的过渡语可以把教师施教的内容、手段、方法等有机地串联起来,使整个课堂自然顺畅,结构紧密,浑然为一体,以整体形象感知学生。如果过渡语用得巧、用得妙,加上教师生动的表述,将会给课堂教学增添美感。
南宁三美学校刘老师的《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教学环节为:“感受文化的灿烂”“探寻文化的影响”“寻找身边的美德”“我为家乡出份力”,桂林奎光中学朱老师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课中,教学环节设计为:“理解宽容”“感悟宽容”“践行宽容”,教学资源为一段来自央视节目《讲述》里的《宽容的力量》——车祸受害者宽容肇事者的故事贯穿课堂教学内容,老师把视频资料适当进行了分割和重组,分为“车祸发生”“肇事者请求免去民事赔偿”“受害方谅解放弃民事赔偿”“肇事方请求放弃刑事责任追究”“让仇恨结束在这一代”五个部分。上课老师科学、流畅的教学程序,既使这节课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教学过程井然有序,又使各个环节具有鲜明的节奏感、悬念感、情节感,紧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要做到一节课自然流畅、一气呵成,也少不了过渡语的作用。?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中,南宁三美中学的刘丽老师对过渡语进行了精心推敲,过渡自然,语言流畅。如在讲完了我们身边的美德(“宜州最帅爸爸”)时,设计了这样的过渡:“家乡处处有美德,家乡处处有文化,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继承家乡文化,弘扬家乡美德,我们能做些什么’”导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我为家乡出份力。又如:一位老师在上《难报三春晖》一课时,在让学生观看了视频“寒心!子女考上大学后抛弃捡垃圾供养他们的父母”,学生谈感想。之后,老师这样过渡:“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一对灵魂丑陋的不孝子女,下面我们将看到的是最美的孝顺女儿。”然后播放山西“最美女孩”孟佩杰带着瘫痪养母上大学。学生在美与丑的对比中感悟到孝敬父母是做人的起码要求,是基本的道德要求。这样的精致的过渡语,不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增加课堂的美感。
五、独具匠心,巧妙设计导入语言
篇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发现,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师教学理念的差异,教学经验的多少,教学个性的迥异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必然使不同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会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因此,“同课异构”就了一种日渐流行的校本教学研究形式。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虽然同课异构的教学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已经很常见,很多教师参与了这一活动,但是较多的同课异构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发挥起独特的功能。
问题1:一些学校举办的优质课评比活动,只注意评比结果而忽视这次活动能否给老师带来教学水平的提升。当优质课上课结束后,一般都是任教老师先讲自己上课的整个过程和自己的体会等,然后是领导总结发言,最后就是活动结束。
问题2:一些学校要求同课老师之间互相听课,其实也是一种同课异构,但听课老师们往往是为了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听过就算任务完成。即使上完课后有评课这个环节,但听课老师一般都以客话套话为主,很少有实际意义的评价。
那么这些同课异构活动为什么对老师们的教学几乎没有帮助呢?关键是这些老师都缺少了一个重要的活动环节——教学反思。
二、同课异构中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首先,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经验+反思=成长。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这一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已日益为人们所熟知。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是经验的累积;善于反思的教师,他的教育智慧就会随之不断增长。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旧有理念及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其结果将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为什么有的教了20年的老教师却比不上只教3年的年轻教师,就因为老教师只有经验的增长而不加以反思,他的教学水平就只能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
其次,凡善于反思,可以加快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步伐。在教学中,一旦教师熟悉教材,特别容易陷入机械重复的教学实践中,处在经验性思维定势、书本定势、权威定势和惰性教学之中。因此,开展教学反思,加强教师自我评估和自律学习对教师主体的发展特别重要。教师只有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会努力地发展自我,建构自我,对自己的发展形成整体性的目标,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教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最后,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激起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地反思可不断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三、同课异构中的教学反思策略
那么如何对同课异构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呢?2011年12月初,本区进行了优质课评比活动,上课的内容为《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下面以其中A老师和B老师所上的课为例,从三方面谈谈同课异构的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同中存异
一般认为,教学反思主要是反思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会有什么问题。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活动大家才看到,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理解不同,这里有理解深浅程度的不同、有认识角度的不同。在课文的理解上首先要“求同”,即对文本的正确解读,然后才是“求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即自然灾害的概念、危害和中国的洪涝灾害,知识结构清楚,层次分明。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危害是学习的基础,核心知识是第三部分——中国的洪涝灾害。以下是A老师和B老师对自然灾害概念、分类的讲解过程:
案例1,A老师(部分导学案):
【先学尝试——自主学习识灾害】
自学教材P107“一、自然灾害的概念”,回答以下问题:
1.下列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有(?摇?摇)
A.今年2月11日,萧山一纺织厂厂房发生火灾。
B.发生在无人区的火山喷发。
C.今年10月以来,东南亚洪涝肆虐,泰国首都曼谷全城告急。
D.2010年上半年,我国西南五省市遭遇严重旱灾,1807万人饮水困难。
2.自然灾害大致可划分为?摇?摇 ?摇?摇灾害、?摇 ?摇?摇灾害、?摇?摇 ?摇?摇灾害、?摇?摇 ?摇?摇灾害。
案例2,B老师(教学片段)
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好,大家看过2012这部片子没?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电影当中呈现了哪些灾难呢?
学生集体:火山喷发、海啸、地震,等等。
教师:这些事件我们在地理上把它总称为自然灾害。今天我们来学习必修一最后一节内容——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那么同学们,什么是自然灾害呢?(PPT呈现“什么是自然灾害”)
学生:(沉默)
教师:请大家阅读课本107页自然灾害的概念。(PPT呈现自然灾害定义,其中“地球表层”和“生命财产”用红色字体)
教师:请问发生在大西洋中部的地震是不是属于自然灾害。
学生集体:不算。
教师提问:为什么?
学生集体:因为没有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
教师:按成因与发生过程,可以大致把自然灾害分为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请大家把发生在2011年的自然灾害事件分类。(PPT呈现自然灾害分类)
从上面两位教师对自然灾害概念和分类的讲解过程可以看出,案例1中的A老师把这一知识点简单化处理了;而案例2中的B老师则是按传统的讲解方式把这些内容讲解了一遍。这体现了两位老师对这一教学内容不同的理解。从中可以注意到两点:
首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学情。很明显,两位老师对学情的把握是不一样的,A老师已经在本校任教多年,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自学能力都比较了解。B老师是外校来的老师,对学生本身的水平和能力只了解个大概,这样就出现在对知识讲解上的深度和广度上把握不到位。因此,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备”的就是学生,包括他们的知识水平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其次,树立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生学”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常见“满堂灌”、“填鸭式”、“满堂问”的教学方式。A老师在处理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等基础问题时,把学习的自完全交给了学生,对其中的关键词则在学生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再点出来,真正实现了“选学后教”的教学理念。B老师对这些概念、分类的处理则是一种传统的处理方式,虽然也达到一定的效果,但学生累,老师也累。都说现在的老师教学压力太大,“台上讲的激动,台下一动不动”。如何才能解放老师,让学生动起来呢?那就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一线教师都知道,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都是在被动地学习(看看小学生和初中生作业要做到多晚就知道了)。如果不能一下子把全部的课堂放手给学生,则可从一些简单的知识点开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循序渐进,最终把全部课堂还给学生。
(二)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各显神通
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往往对教师的触动较大,也很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的选择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不能采用一种绝对固定的方法和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方法是水,内容是山,应以内容为主导,选择方法。那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洪涝灾害的成因呢?
A老师采用了小组讨论教学法。所谓小组讨论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中心问题,通过共同探索和交流分享活动,从而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和互相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的一种组织教学的方法。从讨论本身所具备的特征来看,它应当是课堂教学的有效选择。
从A老师的课堂小组讨论可以看出,对小组讨论这一学习方法应该反思以下几个方面:
1.小组讨论应该“先自主,后合作”。
小组讨论往往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但要做到讨论的有效性是有一定难度的。如很多老师给出讨论问题后就要求前后四位同学开始讨论问题,五分钟后派代表发言。而事实上,学生根本就不可能有很好的讨论结果,同学没有单独思考问题就进入了讨论环节,不能形成了自我的观点,而且在这五分钟的讨论时间里大部分的时间不在讨论问题,而是在讨论谁来代表发言。很明显这样的讨论是无效的,老师应该负起很大的责任。
看以下教学片段(把全部同学分好小组后):
教师:请大家先看一下自己所在小组的材料,把自己的想法写在导学案上。
学生:(开始低头思考,写答案)
教师:(4分钟后)好,现在每个小组内部交流。
学生:(开始热烈讨论)
教师:(在各个小组间来回走动观察,倾听)
A老师在分组分好后,先让学生写出自己理解的答案,然后在小组内讨论,碰撞各自的观点,吸收别的同学的观点为自己所用。这样安排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强调了学生间的合作性,提高了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2.积极营造讨论情境,设计有探究性问题。
根据材料1,既有文字材料又有图的说明,设计了三个问题:
第一,结合教材及图例,Ⅲ处虚线范围为我国的?摇?摇?摇 ?摇地区,Ⅰ为?摇 ?摇?摇?摇和?摇 ?摇?摇?摇地区。(为读图填空题,中国地理区位的判断。)
第二,根据图示雨带在Ⅰ、Ⅲ地区的时间,可以推断,正常年份雨带推移到Ⅱ位置大概是?摇?摇?摇?摇月份。结合教材,该地为我国的?摇?摇?摇?摇地区,因雨带的停留,出现?摇?摇?摇?摇天气。(为推断题,要根据已有的材料和学生初中已经学过的知识才能解答。)
第三,该流域内降水出现明显异常,雨量偏?摇?摇?摇?摇。进一步思考:这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为问答题,从数据中分析该时间段降水多的原因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考虑到了各个层次的学生,符合学生对事物的一般理解规律,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得出答案。情境可以是新颖的,问题可以是渐进的,答案则是丰富多彩的。讨论话题的设计是一门学问,需要教师有较深厚的功底。一个好问题,可以让每位学生都发散开去,从自己的角度与同学交流,而一旦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和灵感被调动起来,新的感悟和思考也就呼之欲出,讨论呈现丰富态势。
所以说,高明的教师可以将学生“勾引”得灵魂出窍,思绪泉涌。因此,教师要从学生主体需要出发设置讨论点。
3.老师不当头不当尾,重在引导和评价。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等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有突破,而且在实践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A老师在整个小组讨论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在各个小组间走动,倾听学生的讨论情况,关注学生。在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时,A教师尽可能少“言说”(亮出自己的观点、看法、理解,作出评价、分析、批判)。而当出现游离主题的“话外之音”的时候,A教师就应该及时识破并予以纠正。
如在讨论材料3围湖造田,破坏植被这两种做法使湖泊、植被的哪些功能减弱了?有学生提出植被破坏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全球变暖时,A老师就讲了一句“全球变暖是植被破坏的一个后果,但围湖造田也有这个后果吗?注意题目中‘这两种’三个字。”同学们立即再次审题,发现这样的回答确实离题了。
4.注重首尾照应,归纳提升。
讨论之后,学生发表了观点和看法,但有时,这种观点和看法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是浅层次的。教师有必要对这些分散的、稚嫩的回答给予归纳,一方面是对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的系统总结,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观念和价值观念。这对教师提出较高要求,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灵活的运用能力和机智的应变能力。只有教师自身做到钻研教材而不盲从教参、书本,能娴熟地纠正错误、补充疏漏、阐明疑难,整堂课的主干知识才能明朗清晰地呈现出来。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最后得出:从以上四则材料中可以归纳出导致淮河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有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四大方面。而老师适时地在黑板上写了“来水异常多,排水异常慢”的提示,从水的“来”和“排”两个角度归纳了淮河洪涝严重的原因。在学生原有的自我小结基础上得到更有效的归纳提升。可谓“一语点睛”,学生心里“一下敞亮”,课堂教学也进入了更高的境界与层次。
B老师采用的实验法(部分导学案):
『洪涝成因的探究
结合等高线地形图,观察实验,完成相关结论: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实验5:
实验6:
结论:洪涝的成因归纳
B老师把实验模型放在了教室中间,同学们以模型为中心围成一圈。第一个实验由B老师自己操作,由学生观察,得出结论——降水集中易形成洪涝。第二个实验开始都由学生操作,随着一个个实验的进行同学们自然而然地就得出了影响洪涝形成的气候、地形、水文和植被等因素,取得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而且学生完全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地理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的方法并不多见,而B老师运用她的智慧和对本节课的理解巧妙地设计了这个非常实用的实验模型加以操作,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值得肯定的事情。中学生对新奇事物的兴趣很高,在课堂上,学生踊跃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能主动思考、主动交流、主动自己的观点后重新寻找正确思路。有舌战、有参与、有任务,那才是真讨论。而在最后几个实验过程的片段是这样的:
(学生甲演示,其他学生观察,演示完后请回答)
教师:河流下游流量有何变化?河道内有何变化?
学生集体:甲河流流量小,乙河流流量大。河道内泥沙淤积。
教师:为什么甲河流流量小?
学生集体:甲处有海绵,海绵吸水。
教师:海绵相当于哪一类地理事物?
学生集体:植被。
教师:为什么?
学生集体: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效益。
教师:假如我把河道两岸的植被都砍伐完,那么下游地区会如何?
学生集体:水土流失,进入下游河道,涵养水源功能减弱,下游易发生洪涝灾害。
教师:从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学生集体:砍伐植被易引发洪涝灾害
教师总结:洪涝的成因是一个复杂的机制,地形、气候、流域地貌、破坏植被、围湖造田等都可能引发洪涝灾害,我们可以把洪涝的形成因子归结为两大类: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PPT呈现)在活跃的课堂里,学生突破思维束缚,找到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这个小实验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提升了“幸福指数”。
A老师的小组讨论法和B老师的实验法都很好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都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必须以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为乐,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使用多样的新型教学方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高中地理教学效率。
同课异构活动中往往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出现,通过对这些不同方法的探究,可以大大优化教师的思维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不断地吸收别人的长处,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三)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各领
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不同,每个老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也不相同。而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设计合理教学,实现有效学习。A老师在这个课时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B老师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但思路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A老师的教学环节是:
B老师的教学环节是:
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很全面,也有很强的操作性。
A老师的教学设计的最大亮点就是设计了一个有效小组讨论的过程。小组讨论的最根本意义在于教师和学生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这必然要求教师在思想上彻底地改变自己的地位,切实地当好学生讨论活动的“合作者”。
B老师采用的是分段式模块教学设计,该教学模式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明确,要求在教师不讲话的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时间不低于15分钟。B老师把重点放在了实验的过程上,她计划用20分钟的时间。这个实验过程的设计非常符合展示洪涝形成的原因,用6种不同的操作体现不同的原因。而操作手段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参与,使学生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而言,听一遍不如说一遍,说一遍不如写一遍,而写一遍不如参与做一遍,大大地强化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B老师设计的实验环节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论。
(四)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回归目标
两位老师的教学地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出色地完成了三维课程目标。而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都发挥出来,很好地掌握了所学内容。但是,因为是同课异构,有很强的对比性,所以就教学效果而言两位老师还是有一些差别的。
例如A老师的课结构严谨,教学设计贴近学生实际,导学案安排合理,讲解过程中思路清晰,做到了该放手的地方就放手,该重点指出的地方就点到为止,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突出了学生的自我学习及其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和对课堂的把握能力。A老师的课在高中地理教师教学中有很强的推广意义,容易让其他地理教师学习和借鉴。而B老师的课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从实验的设计:教学效果来看都是一堂难见的以实验为教学载体的示范课。由于地理学科特点的局限性,地理课能运用实验的方法来讲解非常可贵。本课中,学生完全融入了教学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实现了在“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当然,在这次活动中,也留下了一个小小的遗憾,在黑板上没有一位老师画上版图。版图始终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色。虽然现在有很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已经被老师们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但无论什么时候,对地理教学来说版图都不能丢,都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画版图绝对是每个老师的必备能力,必须加以发扬。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后的教学反思就是一种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流,让每个参与其中的教师获得自我的提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篇4
新一轮课改唤起了广大教师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多元化课堂教学的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纵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及课改区涌现的各级各类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不仅展示了课改成果,还给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平台,展示了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加强了教师的交流,但是,由于对新课改理解的不同,或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依赖新的教学手段等,小学语文课例教学中亦存在一定问题,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探讨。
一、小学语文课例教学中的存在问题
1、强调“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教学过程中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有些教师担心自己讲得多了,教师主导地位太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不符合新课改的精神,结果课堂上该讲的地方也省略了。于是,有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由于受到自身水平的限制,认知水平亦得不到提高,自主学习,不是一种“自由式放羊”,这样的尊重让学生迷失方向,失去自我。课堂上表面热闹非凡,学生忙这忙那,“自主”至极,教师主导地位难以发挥,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不到位,学生反而不得要领。这种不顾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既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又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2、过度依赖现代教学手段,忽略传统教学优势 多媒体教学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和独特性,课堂教学倚重于多媒体教学的例子屡见不鲜,同时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多媒体又是一把不折不扣的“双刃剑”:一方面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相比。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另一方面多媒体提供的直观画面也会严重束缚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语文学习的特点背道而驰。在各种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充斥课堂,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它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3、知识拓展无度,对依纲靠本和迁移拓展的关系处理不够到位 新课程旗帜鲜明提出加强语文的实践性,加强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拓宽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外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大胆延伸,不断拓展,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大大丰富。老师们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也是值得肯定的变化。
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不少语文课堂包括一些优秀的展评课,都机械片面地理解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进行语文学习的迁移拓展的思想,执教者为拓展而拓展,把迁移拓展当成语文课堂改革中的一个招牌。而且课堂上迁移拓展的 “度”把握不住,常常出现在课堂迁移拓展过程中信马由缰,越跑越远,最后彻底的脱离了文本、脱离了教科书的现象。这也可以说是我们老师新课程实施水平不高的一种表现。
二、解决措施
1、树立终生学习意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要上好课,对老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备课时要比以前花更多的精力,需要老师不断地关注、学习和研究新知识、新问题,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因为小学生的生理特点,这种挑战是巨大的。
2、既要关注言语内容,更要关注言语形式 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语文教学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运用一定的言语形式去表达一定的言语内容。当然,掌握了言语内容利于学习言语形式。但不能在掌握了言语内容后丢弃了言语形式,也就是不能得意而忘言。教学过程更应该认真对文本进行充分阅读与品读,只有熟悉了文本,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 这种指导必须注意两种情况:一是教师给学生提供帮助决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二就是一定要避免出现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袖手旁观的现象。这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知识拓展,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学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知识拓展应该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取材要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不能太难,太难学生通过讨论不能得出结果,打击自信心,也不能太过简单,没有拓展价值。
篇5
第一次教学――“仅仅是个扇形”
【经历】
结合活动要求,围绕概念教学,在初步解读教材后,我们备课组选《百分数的认识》这课的教学内容可挖掘的材料多,可挖掘的深度也多,只要找到不一样的切入口,课堂味道肯定也不一样,于是便定下这一课题。
1.研读教材。《百分数的认识》包含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两块内容,它是在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来进行教学的。百分数实际上是表示两个数相比的一种关系。因此,它与分数有密切的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深刻理解,是教学的重点;弄明白百分数与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是教学的难点。
2.研究学生。我们的课从哪里开始?这就要找准学生认知发展区的最近区域。通过课前学情调查分析可以知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百分数,也有个别学生能根据具体的百分数说出它的大概意思,但对百分数的意义,并不是真正地理解,对于百分数与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更是不清楚。
3.参阅材料。新课程下,名师是怎样达成教学目标呢?他们的课堂亮点在哪里?通过对名师相关材料的查阅,领悟到了对这节课教学内容的精确解读及处理方法,也找到了一些解决教学实践时的困惑与问题的思路。
4.精心设计。基于以上过程,第一次形成了教学设计,确定了“概念教学的有效实施”这一目标定位。
【反思】
有了预设,随后进行课堂实践,学生经历“猜想、探索、总结、验证”后,对百分数的意义有所理解和掌握。但在“选择哪位同学去参加比赛”环节,对“差比”与“倍比”进行比较优化时花去了过多时间,虽然有成效,可是所花的时间与效果不成正比。这样一来,后面的“应用拓展”环节未能进行,课堂便戛然而止了,因此,第一次的教学仅仅只是画成了一个不大的扇形。有反思,才有新收获,带着课堂实践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对教学设计进行重新审视与思考。
第二次教学――“圆心角变大了”
【经历】
对于第二次教学的设计,我们备课组又进行了探讨交流,形成了一些共性认识:一是,本课是一节概念生成课,百分数概念来源于生活,有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要想深刻理解,达成教学目标,就必须先确定核心主线,遵循“直通始终、明确方向、整体连续”的注意点;二是,不要搞那些华而不实的导入,要有明确的问题导向,所选数据应具有代表性,尽量不产生误导,进入主题要快;三是,必须建立在学生学情上,对于小组的合作讨论、汇报交流,需要做些前期的辅导工作;四是,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不能仅仅靠着预设进行教学,更要抓住课堂生成进行教学。基于以上思考,带着二次教学设计,我们又走进了课堂。
【反思】
第二次教学,紧扣“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展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体现在两点:一是,导入新课后,创设“汉字听写大赛”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探究,接着展示各种想法,引发认识冲突,通过小组合作、集体讨论,从中选择最优方案:运用“倍比”最合理。至此,教师抛出“现在应该选择谁去参赛呢?”使得学生意识到要通分,即统一分数单位,百分数的出现就水到渠成了。二是,知识应用环节,通过“辨一辨”“画一画”“想一想”“填一填”等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起第一次教学,本次显现出来的教学效果已是显而易见了,圆心角变大了,扇形面积增加了。当然,这次教学依然暴露出硬伤――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能结合实际较为准确表述出来呢?在“选择谁去参赛”情境中初次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后,对于“电脑程序复制图”中的“14%”,学生准确地给出了表示的意思,接下来对“汽车销售数据图”中稍复杂的“120%”和“241%”,学生有感性认识,但上升到理性却有距离,因而没能准确表述出来。
第三次教学――“可惜未成圆形”
【经历】
在前两次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备课组再次对课堂进行打磨,认识到:一是,了解清楚学情,有针对性设计好预习方案,调查分析学生预习后的成果状况,对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分类、取舍和提升;二是,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不拘泥于课本提供的素材,而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处理好相关知识要不要探索、探索什么、怎么样探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这些思考,我们备课组再次改进了教学设计,把“汽车销售数据图”改为“羽绒服含绒量数据表”,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有了百分数能更便于对事物进行比较”,并在比较中让学生紧扣“谁是谁的百分之几”说出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接着再用一句话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能较为轻松自然地实现百分数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反思】
第三次教学,感受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过程推进自然,知识衔接顺畅,课堂效果提高了,只可惜现实依旧不是圆满。比如,在探索百分数的意义环节,虽然重视了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深刻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对百分数意义的总结似乎姗姗来迟,教学稍显疲沓。又如“一条绳子长97/100米”这题,有学生认为“97/100可以改写成97%,因为97/100米是1米的97%”,教师处理稍欠火候,急于给出评价。此时,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比较,阐述理由,并顺势提出“既然可以化成百分数,那它一定是表示了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你能说出97%和97/100米分别是谁和谁比吗?”自然引导学生达成共识:97/100米是个具体的量,不表示两个数的比,不能改写成百分数。
篇6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49-03
慕课是英文MOOC的音译词,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的缩写,是网络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形式,从慕课产生到其发展,速度之迅速、影响之深远、形式之多样、规模之浩大,可以视为教育界的新一代革命,其对教育界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变革无疑都是一种机遇和挑战。近年来,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大学纷纷加入到慕课,像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网络的形式让学习者们自由地选择,推动了教育平台的共享,这一股教育的浪潮随后也迅速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国内一些知名一流大学也先后加入了慕课这一平台,慕课无疑给传统的教育形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当前的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慕课的特点
(一)慕课学习的多元化。一是学习者的多元化。由于是网络教学,免费参与,对于学习者没有任何准入门槛,也没有地理位置方面的局限,因此学习者既有可能是在校大学生,也有可能是社会人士想要继续教育的人员,学习者来自不同层次,知识水平完全不一样,虽然人员多样化,但是学习者有一个共同点即是对学习内容有着强烈的爱好和兴趣,会有一种自发自愿的学习动机,这与传统教育模式内的学习者有着很大的不同。二是学习内容的多元化。慕课教学内容多来自世界知名高校权威教授的精彩授课,大多为一所高校的特色与精华课程之所在,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教育、理学、医学、工学等各个学科领域,基本上是参与慕课教学高校的精品课程的展示,这种在线优质课程的共享,既提高了课程的影响力和辐射面,又让更多学习者感受到名校一流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多元化的教学内容,精彩纷呈的展示,将吸引和促使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慕课教学的平台中来。
(二)慕课学习的自由与个性化。一是学习形式的自由。慕课网络教学平台资源的学习不受限于时间、地点,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一堂课40多分钟,师生共聚一堂,新型的慕课形式让学习变得灵活多样,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只要有一颗积极上进、想要学习的心,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稍有闲暇的任何一个时间段,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二是学习手段的自由。运用网络学习平台观看视频的学习形式,让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者可以根据学习的难易程度、自己的理解能力及喜好,自行点击快进,后退或重复观看,一小节一小节的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学习者可以进行自我测试,有疑问之处也可以上互动平台进行咨询与交流,课程包括了学习目标、练习和作业、学习评价、学习成果证明等。这种便捷、自由的学习手段给自主学习者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福音,也激励了学习者主动思考与选择的能力。
(三)慕课的新颖与创新。一是从慕课的产生发展本身来说就是教学界的创新。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给一个时代的各个领域都带来了重大的变革,而给教育界的影响是非常缓慢甚至微乎其微的,直至慕课这一网络教学平台的诞生,在其产生后其以势不可挡的席卷速度,给教育界带来了一场革命,这对全球的教育发展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传统的教育形式来说又是一件迫在眉睫、急需变革的推动力。慕课其教学内容的新颖,让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学习者都可以感受到知识的新鲜与活力、知识的感染力和一种力量。二是慕课教学内容的新颖性。目前加盟慕课教学平台的均来自知名高校,均有知名教师的授课,其教学水平、理念与实力毋庸置疑,先进的教学引领专业学界前列,同时慕课的教学平台是通过学习者点击教学的,点击率均有排行榜,位于排行榜末位的会逐渐退出慕课教学的平台,虽然目前并没有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评估慕课教学的质量与水平,但是这种点击与排行的方式给加入慕课平台教学的高校和老师有一种压力与动力,教学内容的新颖、创新会成为其加入慕课教学平台所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慕课背景下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策略
由于慕课在国外已经刮起了一阵旋风,而这股强有力的风已经刮至了中国,中国的一些知名高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就宣布将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共建中文“慕课”平台。12所高校将建立若干高水平在线课程平台,实现在线优质课程共享,率先“试水”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率先探索跨校联合辅修专业培养模式,探索和实施“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向社会开放。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edX平台上的课程于2013年9月份已经开课。这些举措势必会影响中国的高等教育,而高校在面临此潮流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必须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如何让高校的教学质量在这一机遇与挑战面前,更加地普及化、个性化、多元化,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一)提升高校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艺术水平。不管慕课时代将来会对高等教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当前慕课的到来已经导致了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必将会表现在国家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优胜劣汰。传统高等教育的课堂不同于慕课形式下的学习者,课堂中的大学生,一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程度不同于自主学习者强烈和自觉,他们经过了高考之后,甚至会有解脱与放松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学习环境很宽松,如果没有大学教师专业娴熟的知识水平与高超教学艺术魅力的感染的话,他们很容易厌学、逃学或者养成懒散的习惯,出勤不出力教学效果并不佳。
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需从几个要素展开:一是相关的教育教学知识体系结构。从教育学角度方面,需具备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方面,需具备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从社会学角度方面,需具备构建和谐关系的能力,课内外对学生个人做出有效反馈的能力,唤起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具备充分的专业知识贮备,知识更新能力、驾驭学科内容的能力、学术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哲学思辨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努力钻研学科业务的能力,教师自我学习和指导能力。三是良好的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语言表达、配合手势等肢体语言,结合PPT以及适当书写板书,都会对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提升。另外,一些幽默语言的运用对课堂具有积极意义,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振奋学生精神、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幽默与机智教学风格的出现也体现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日渐成熟。
(二)多种教学法融入课堂教学。慕课的教学形式由于借助网络,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内容,自由选择速度。而课堂教学则无法具备这一优势。但是传统课堂由于其现场学生的集中,教师现场的教学,只要善于改进,善于思考,课堂的凝集力及集思广益等特点也是网络所无法比拟的。一是课堂的改进一方面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除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可以用讨论法分组进行,针对一个主题进行讨论;或是情境表演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也可以运用辩论式,根据教学知识点中的某一难点重点,展开辩论,在集体参与中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案例教学启发激励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也可以融入课堂,由于现场就可以看到学生的反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使教学效果趋于完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思考的方法。二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个性化和针对性,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显著提高。由于课堂教学的特点,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会有大致的了解,鉴于不同特点,为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个体积极性,使他们在自身原有水平上都有所提高。这与慕课教学范围的过大过散相比,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种教学方式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实行个性化教学,对学生实行个性化培养,体现了高等教育特色化的教学理念。
(三)将慕课为教学所用。慕课教学资源来自世界名校名师的精品课程,这些课程跟踪所授学科发展前沿,进入慕课平台皆为课程类的品牌与精华,如果在教学中引入这些微视频,势必会为课堂增色不少,然后再结合教师的引导点评,学生现场的反馈与讨论,可以迅速地让学生消化和吸收,这与传统上的教师教授效果好得多,而且通过这些形式,可以让学生眼界开阔,接触到外面更广阔的学术领域,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和学习动机的引导尤为重要,对大学教师保持教学的新鲜和活力也至关重要。慕课引入教学,对于学习不太主动、缺乏自主学能力或主动思考能力的学生来说,无疑会起到极大的推动力,课前的学习,让他们对所学知识一睹为快有了感官上的第一印像,对于学习时必会轻松亲切不少;而课堂上的学习,则让课堂的内容多了一道风景,整个课堂生动不少;课后的学习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对书本知识起到了很好的拓展作用,不是仅仅只啃书本局限于为学习而学习。
(四)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评体系。慕课的快速发展席卷全球教育界,短短一年多,全球共有81 所成员高校或机构加入这一联盟,共享386 门课程,全世界注册学生已超过400万。“慕课”课程的范围不仅覆盖了广泛的科技学科,比如数学、统计、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也包括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慕课的快速发展由于其便捷、自由、没有门槛的特征,让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加入其中,但是慕课网络课程却缺乏系统、科学、健全的评价体系,无法科学地统计出数据,这一特点也导致慕课即使快速发展也无法代替传统教育模式,并不能保证其长期良性的发展。而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由于其校园环境不同于虚拟网络,考评体系更易建立,也更利于教学效果立竿见影地起到提高的作用。
建立考评体系一是建立多角度、多方位的考评体系。校级的教学导听课评价、院级同事评价、青年教师带教导师的评价,在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教师进行积极主动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同时还有学生信息员及学生的网络评价,根据这些方面的信息,教师也可以举一反三,进行自我的评价与反思,多方位的评价,更加客观、科学,不会因为个人色彩与偏见引发不公平、不真实的评价。二是建立高校教师的理论教学、实(下转第71页)(上接第50页)践教学和学术科研考核体系。把教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学术科研考评纳入教师业务的整体考核中,这三种教学的能力是一个教师综合水平的体现,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较好的理论水平有利于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施,而学术水平的精专又会促使一位教师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保证教学内容总体质量的提升。一位学术水平高超的教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会让学生掌握做学问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在制度层面上建立有效机制,保障教师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慕课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虽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但只要认清形势,勇敢迎接挑战,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运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慕课为高等教育教学所用,将会促使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培养出更多具有复合型高素质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殷丙山.慕课发展及其对开放大学的启示杨进[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
[2]李晓东.慕课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与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3]董玲玲.“慕课”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冲击与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3(23)
篇7
随着新课程的广泛推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被英语教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尤其是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已被教师和学生广泛接受。但是实际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融合多样化活动的课堂并未取得很好的效果,新的教学观念没能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本文拟结合笔者的模块三第三单元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的Reading和 Using language的阅读材料教学课堂评比活动观摩感受,以这几堂阅读课开放性题目的设计为例,分析开放性题目设计和教学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探讨如何根据设计原则和设计类型来发挥开放性题目的有效性。
一、新课程阅读教学开放性题目的特点
英语阅读教学开放性题目源于阅读材料,答案不确定,给学生形成较大理解思维空间,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它具有开放性,灵活性,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开放性题目的设计的特点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的丰富性。开放性题目题材要广,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背景新颖,内容丰富,答案灵活多样。
2、形式的多样性。开放题目呈现的形式应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图表、图画、对话等形式来设计,综合性强。
3、思维的发散性。由于开放性题目的答案不唯一,解题时学生需要运用语言知识多角度分析组织来获得多种结论。
4、教育的创新性。能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的途径。
二、阅读教学开放性题目在设计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英语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增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而从近几年各省的高考自主命题卷可以看出,开放作文命题将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如果我们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开放性教学设计处理得当,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把开放性很好地体现,却不容易,尤其阅读课的教学好像已有它一定的模式,突破它很难,在笔者观摩的课堂评比活动中,开放性题目的设计和处理有这样几个问题存在:
1、开放性任务布置不够明确,指令不清晰,学生无从下手,或者答非所问。
2、开放性问题没有能体现出信息差,由于题目难度过大,没有贴近学生的语言实际,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语言输入,以至于学生不能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很好地表述。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没有体现这一设计的价值。
3、开放性题目与本节课教学目标相联系不大,虽然说设计要更高于教材,但它首先应源于教材。如有一个题目是这样的。
Act in groups of four,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you choose
Situation1:A millionaire has a meal in the restaurant.
Situation2:A penniless person has a meal in the restaurant.
这个任务学生的参与度很高,问题也贴近生活,但学生基本是用很简单的语句表达,用不上刚学到的表述,呼啦一群上去,下来,只是呈现出表面的热闹,而且此题目定位的目标“To get the students to know how to order a meal.”也值得商榷。
4、开放性问题的准备时间不够。在教学中有的话题因时间仓促而匆匆结尾,如,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两个题目:Why did the two brothers make such a bet? Why did they choose Henry to make a bet?但是因为快要下课,这位教师在任务布置30秒后即让学生回答,结果学生是没有丝毫反应,只好把它布置成家庭作业。
5、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未起作用,可有可无。如:一老师设计的问题是Suppose you were Henry,would you believe it that a stranger gave you a letter with money?而后,这老师的下一个任务是Continue the story.既然要求学生继续下面的故事,那上面这个题目根本就是多此一举。
6、开放性题目没能很好地贴近学生生活,创设实际生活语境。如其中的一个题目设置是这样的:Can you give me some advice to make me earn more money to support my family? 学生缺乏类似的生活经验,感觉无话可说。
三、阅读教学开放性题目的设计原则
教学大纲要求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阅读课设计开放性题目要抓住以下几个原则:
1、创设贴近生活的语言使用环境
英语课到底要给学生带来什么,绝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要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英语语言本身的魅力,以及学以致用时随之而来的喜悦。如今英语学习更倡导语言的真实交流,注意真实的语境创设,让语言返朴归真。教学课堂要注意教学的生活化。教师所设计的课堂环节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可拉近学师生的差距。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英语,使所学的英语知识具有实际的意义,让学生体验到语言在生活中的运用价值。
2、体现出信息差
上课过程是信息的发放、传递、转化、加工、提升和贮存过程。前后活动要有联系,前一个活动要为下个活动提供语言素材,要为下个活动搭好台阶,要考虑到大多普通学生的可接受性,才能为学生顺利进行下个活动做好语言铺垫。教师在读前,读中,读后的开放性问题设计应充分体现信息的输入和有效输出。
3、能解决实际问题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参与、积极表现的平台。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很有自已的主见,但又有很大一部分不太愿意在上课表现,只有设置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感兴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做足铺垫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愿,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不会冷场。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大量运用英语,才能真正掌握所学语言。教师要在教学中围绕所学知识,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查找资料、学会合作、学会分享不同的观点、学会思考、学会展示自我,从而慢慢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4、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创造力取决于他们开放的思维与主见。开放的问题理解由唯一性向选择性、多样性延伸,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
5、问题的提出应简洁、明白、明了。所给信息要适量,言简意赅,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清楚地领会老师传递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去思考、动手、参与、探索、研究,然后获得建构任务的新知识。过多的表述,过难的任务信息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阅读教学开放性题目的设计类型
教师应当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全考虑:如何设计问题? 设计几个问题? 用什么方法提问?通过提问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围绕中必问题有的放矢,注意问题的目的性和层次性。
1、预习型问题:在学习新课之前布置学生自己查阅有关资料,掌握课文的背景知识,为新课教学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如Unit1 Module8A land of diversity一课 我先让学生找一些美国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背景,上课就完全是交给学生了。再如Unit 5 Module1 Nelson Mandela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就What do you know about Nelson Mandela ?等问题进行预习。尤其涉及到有关历史人物、国家的文章,学生的预习型问题是很有效的。
2、预设型问题:可以要求学生预测文章的内容,事件的发展等。如Unit3 Module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的阅读,不少教师用What will Henry most probably do with a letter with money after he leaves the brothers’ house?来设问,起到知识理解的衔接和铺垫作用。
3、理解分析型问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事实、现象、本质、特征进行归纳。识别条件和原因,或找出条件和条件之间、原因和原因之间、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常用的提问有:What does the paragraph tell us?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and…? What i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 ?如unit5 module3 A Trip On “ The True North” 我设计让学生读后讨论what words would you use to describe the trip?
4、评价型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予以判断、评价,并陈述理由和依据,用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如观摩课上,有教师是这样设计的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 and try to find out:which sentence impresses you most? 紧接着学生分析Which character (people) like best? give supporting details. 两个环节紧扣,学生对戏剧的语言人物了解淋漓尽致。
5、模仿操练型问题:通过这一类问题,学生可以对文章的语言更好地理解运用。如unit5 module3 A Trip On “ The True North” 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表演话题A Chinese comes to visit Canada,Three guides separately from Vancouver, Calgary and Thunder Bay. are trying to attract the tourist .
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设计开放性题目还需关注以下问题: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创造地运用教材,让设计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让学生学会多方位、多角度地考虑和解决问题,考虑到学生实际,让学生切实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愿说,而且是有话乐说,发挥更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体现学生为主的课堂。在语篇分析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回答提供的信息,灵活处理下一步的教学。
总之,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开放性问题可以摸准课文的行文,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要把“源于课文而高于课文”作为设计的方向;用“创设真实与模拟真实;”的活动设计策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让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开放性题目真正在教学中取得实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
参考文献:
篇8
备课是教学常规的重要环节,是讲好一节课的基础。艺术界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说法,上课也是这样,只有课前精心准备,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广泛占有资料资源,巧妙构建框架结构,充分预设各种突发事件,才能使一节课上得精彩,学生听得舒服,教学效果良好。就备课环节而言,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既有相同的普遍规律,也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属性。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在中学历史教学备课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收集资料,注重“三个不惟”
历史学科对史学资料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所以,对历史资料的占有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也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度。在备课中广泛查阅、收集、整合资料是备好课的第一步。这一过程中,一些中青年教师往往图省事,走捷径,没有做到对资料的广泛收集和有机整合,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出现不该有的缺憾甚至错误。
资料的收集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三个不惟”。
一是“不惟教材”。教材即课本,顾名思义就是上课的根本,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最可信、最可依赖的文字材料。但是,教材由于受到篇幅以及学生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容量过大,特别是不同的史学观点,课本不可能详加叙述。同时,不同的版本对同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表述也各有取舍,而这些恰恰是教师应该掌握的。一位青年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夏商周的建立一课时,遇到这样的情景:有学生质疑说,“我认为夏朝是启建立的,因为尧舜禹部落首领的更换是禅让制,启是第一个没有经过推荐当上首领的人物”。但这位老师对学生可贵的质疑不仅没有鼓励,反而严格按照课本上的陈述简单地否定了学生的观点。如果课前老师对史学界关于“夏朝建立者”学术争论的有关资料比较了解,完全可以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下争论的要点,给学生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孩子们的知识面,而且可以收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良好效果,同时也达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地渗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的良好效果。一个闪光的亮点就这样变得暗淡无光,而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许还要深远得多。
二是“不惟教参”。《教学参考书》是教师备课最重要、最便捷的资料来源,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并熟记教参提供的资料内容。但是,教参也不是万能的,也不可能做到包罗万象。一些细节问题,一些关联的知识点教参是不能提供的。比如,有的教师在讲到印度婆罗门教的四个等级时,把刹(cha,四声)帝利读作刹(sha,一声)帝利,甚至还对学生进行了强调。其实,只要随手翻开汉语词典就会查到:当“刹”字读sha音时,意为“让运动的物体停止下来”,组词刹车、刹~之风。当“刹”字读cha音时,解释为梵语,无实际意义,组词刹那、古刹。当掌握了这些信息后,教学中不该出现的错误自然就避免了。同样,贞观之治的“观”读四声,也有历史老师不加研究地读作一声,都是在备课时没有广泛收集查阅教学资料并作深入研究造成的错误。
三是“不惟网络”。网络资源极其丰富,为我们备课提供了十分便捷的服务。但是,网络最大的问题是“不负责任”,所以网络资料的真伪性一定要加以辨别,千万不能不加考究就把“百度”出来的东西当作真实资料教给学生,从而造成不该有的教学错误。作为老师必须对学科负责,对课堂负责,对学生负责。
二 宏观把握,抓住三个关键
从备课的视角来看,既要有微观的细腻,更要有宏观的掌控。课要上得好,备课时首先应该从宏观出发,有思路有高度,重点抓住三个关键:一是捋清思路,二是搭好框架,三是做好衔接。这就好比建一座坚固的大厦,设计要科学,地基要扎实,框架要坚硬。
所谓捋清思路,就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即提纲挈领地理清一节课的主线,抓住并围绕这一主线设计教学进程。这样一节课就能条理清晰,思路不乱,这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一环。有了清晰的思路,才能搭好框架。搭框架就是环节设计,就是骨架支撑。一节课必然由若干环节组成,但环节不能无序排列,不能没有骨架做支撑。因此,必须在吃透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精心构思,巧妙设计,搭建一个一目了然、一针见血破解主题的框架。笔者在讲授老人教版初一蒙古雄踞漠北和满洲的兴起一课时,深有体会。这节课讲的是明朝中后期,明朝中央政权和退居漠北的蒙古残余势力以及正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洲族三者之间和与战复杂的关系,可谓头绪多,思路乱。最终,在反复思考后,我抓住了汉族中央政权和周边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和与战这一主线,设计了如下的框架。
这一框架结构以板书形式展示出来,理清了思路,抓住了主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节初中历史课一般包含三个左右的知识点,如何将这几块知识有机串联成为一体,这就涉及衔接的问题。前因后果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做好衔接对上好历史课尤为重要。衔接得好,一节课天衣无缝,一气呵成;衔接得不好,磕磕绊绊,上气不接下气,历史的因果规律难以揭示出来。因此,在备课时要特别注意每个知识块之间的衔接。做好衔接的关键是吃透教材内涵,理清每个知识块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 课件开发,做到三个“不要”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在备课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开发已成为普遍现象。但是,在课件的开发和使用过程中,要尽量扬长避短,要努力做到三个“不要”。
一是不要完全依赖现成的课件。为了给老师提供帮助,《教学参考书》配备了电子资料库,每节课的课件都有。再加上网络资源十分丰富,有的老师图省事,干脆把别人的课件粘贴过来为己所用。在日常教学中,对下载的课件稍加修改可以节省不少备课时间。但如果是公开课、优质课等重要的教学展示活动,其教学效果一定不怎么好。在一次市级优质课评比活动中,遇到过这样的现象:当天讲课的七位老师教学环节十分雷同,如出一辙。后来发现问题出在他们在备课时间仓促的情况下,都采用了同一资料库的课件,一个思路走下来,自然毫无新意,更谈不上亮点了。从长远看,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还是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养成自己开发课件的习惯,提高自己设计课件的能力。
篇9
1、进一步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加强新教材培训,开展“钻研新教材,运用新理念,构建新模式,探索新教法”的系列活动,推动我市小学课程改革健康、均衡发展。
2、以“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学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为核心,结合新教材课题研究,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活动,以优质课评选为契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快速成长。
3、进一步研究教学评价、考试改革问题,加强教学质量测评,促进大面积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确立现代课程观。
通过组织学习、讨论,研讨、交流;读书沙龙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各科课程标准,切实掌握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的基本精神,并与教学实践相联系,努力把新课程理念落实于各科教学之中,贯彻于各种听课、评课、考核及研讨活动之中,贯彻于教师评价、教学评价之中。
2、认真学习研究新教材。
教研室于二月下旬召开新教材培训会。在县级的培训以后,各镇教办都要组织镇级的培训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听讲座、观摩课、专题辩论等等,要把读教材、学教材、分析教材和听课评课结合起来,和集体备课结合起来,通过学、议、听、评等系列活动,使每一位教师切实掌握新教材的教学目标、编排理念及课型特点,真正用好教材这一主要课程资源,推动课程改革。
3、业务学习要常抓不懈,形成制度。
要合理安排业务学习的时间和内容,倡导理论联系实践的学风,把学习与活动结合起来,深入开展诸如“我与课改共同成长”、“学习、对照、反思”、“课改论坛”、“读书沙龙”等主题活动,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为优秀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搭建平台。
(二)深入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发挥教学骨干的引领作用,促进课堂教学水平整体提高。
要扎扎实实地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计划要细化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以及检查、奖惩措施。以“教学中的问题”为抓手,通过活动查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研组长是教研活动的直接组织者,要实行教研组长管理评价制度,明确教研组长的职责,要给教研组长留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空间,充分发挥其骨干带头作用。
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业务引领作用。教研室继续开展青年骨干教师教研沙龙活动,并组织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举行送课到校活动。各镇教办也要组织本镇骨干教师或邀请兄弟单位骨干教师举行类似的活动,以此浓化教研氛围,促进教师队伍整体专业水平的提升。
2、集体备课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要形成“备、说、议、上、听、评、改”的系列活动。要做到一个保证(即时间保证);两个明确(即内容提前通知,人人明确;任务提前下达,人人明确;);三个落实(即人人有书面发言稿落到实处;此次有记录落到实处;期末有总结和奖惩落到实处)。使每一位教师都能通过备课组的讨论交流和个体的认真钻研,切实把握各学科教材的内容结构体系和编排特点,明确各阶段、各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都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科学地处理教材,编制出优质的个性化教案。在此基础上切实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探索新课程背景下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整合应用,提高课程实施实效。
3、深入课堂,加强调研,以督导促提高。
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局教学工作管理文件中关于校长进课堂、课堂教学行动计划、课程改革意见等文件精神,加强对课堂教学情况的评价和督导,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办要组织人员开展课堂教学督察评估工作,对每一所学校的课堂教学情况有一个相对准确的评价;学校主要领导、业务干部要坚持深入课堂进行听课、评课、指导;教研室继续进行不定期的教学调研活动,并将调研情况形成报告在《实验通讯》上通报全市。
4、加强新教材课题研讨,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学研究实效性。
要认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靠课题研究放大学校的亮点,形成办学特色,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
本学期,继续围绕“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学有效性研究”这一主课题,结合课程改革新教材课题研究,深入地开展研究活动。各镇教办、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确立自己的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课题研究重在落实,研究计划要做到专题明确、内容具体、时间人员落实,活动有记录、有总结、有资料积累。
(三)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搞好教学质量监控,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1、落实教育局教学质量报告制度。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局提出的教学质量评价基本原则和实施办法,搞好自下而上的质量报告和自上而下的质量调研督查。各教办要定期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每学期至少两次。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后,教办要及时将成绩统计和试卷分析教导教研室。教研室将把各镇上报的质量报告材料汇总、分析、归档。
2、搞好阶段性的教学质量检测与分析,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各教办要进一步总结近几年来考试改革工作的经验,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把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工作做得更扎实、更细致。要认真组织好每一阶段的学生素质考查,以此诊断教学、引导改革、促进师生的发展。教研室将在试卷的命题方面作进一步的研讨,力求更贴近新课程的理念,更贴近素质教育的要求。从本学期起,教研室将加大对教育质量调研、测查、监控的力度,以不定期、不定点的抽样考查分析的形式,对我市小学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3、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深化教学质量评价的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我们要认真领会《纲要》精神,检查和反思我们在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改革评价的措施,努力使我们的评价工作更贴近《纲要》的要求,使我们的评价工作真正地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的发展。教研员将认真研究各学科的特点,对学校的教学评价工作进行调研和指导,各教办、学校也要在这方面下一点功夫,求一点突破。
四、各学科教研思路和指导意见
[语文学科]
本学期的教研工作坚持以深化课程改革为中心,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网络基地建设为平台,以教学常规为规范来整体推进学科发展,力争使我市小语学科的各项工作更趋规范、科学、高效。
(一)研究的主要专题
围绕着“发挥教材优势,以‘学用’为基本出发点改革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这个大的专题,深入探讨“苏教版教材的课文、练习、作文的编写特点及其对教学的启示”、“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在阅读、写作中的表现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怎样优化学生学习语文的环境,创设学好语文的条件”、“怎样科学高效进行言语表达技能的训练”、“怎样有效实施语文教学评价反馈工作”、“语文教学活动从备课、施教,到评课、总结全过程的最优化”等。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强教材培训,进一步领悟教材编写的“潜台词”,在备课、上课中落实“文本细读”,提高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
重点做好三、四年级的教材培训。除了学期初集中培训以外,通过校本和教师自我研训,重点达到如下目标:
(1)确立“学用意识”,注重“言语表现”,推进教学转型,真正发挥课文对写作的导向作用,让“长线结合”和“短线结合”落到实处;
(2)正确把握教材“三维整合,统筹安排,因课设练,多次重复,螺旋上升”的编排特点,找准各年级的训练重点,增强目标意识;
(3)把握作文编排的理念,以完成每一次的习作为中心,抓住构思、起草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欲和言语表现技能。
根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教研室将组织精干力量研究《发挥教材优势,以学得促进习得的实践研究》这项课题(课题已报省教材编辑部),进一步巩固我市前几年教学模式研究成果,把我市优秀经验和新课程理念联系起来,建构新课程背景下以“言语表现”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模式,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和实践语文教学“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走一条求真务实的教改之路。
2、建立“行为跟进”的调研、研训机制,进一步落实教育局下发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加强教学建议的执行和管理,夯实课程实施基础,使之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进一步落实新的教学“五认真”,倡导有效的集体备课。
各校校本教研与教学常规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行为跟进”的研讨机制。“行为更进”这一校本教学研究形式的主要操作流程是:“发现问题、生成主题——围绕主题的文献资料研究——第一教案、教案研讨——第一课堂、反思、研讨——再进课堂、再次研讨……”从表面看,这样的校本研修的确是以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更进为目的的,但其内核在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智慧,在更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积淀和生成实践的智慧。
为落实课程实施的常规,本学期将近一步加强调研,改进调研的形式和内容,从研究重点中选取“切入点”,注意“行为更进”,增强调研的实效。
在抓好各项常规的同时,各单位进一步重视写字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习字册等资源,以及每一次作业等机会,立足一个“小”字,坚持一个“实”字,做到一个“严”字,追求一个“恒”字,把学生的写字抓好。重视对书法有兴趣的学生的培养。
进一步加强对作文教学的研究,尤其要开展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适当的时机将举行口语交际教学的研讨活动。
倡导开展诗文诵读的活动。根据课程标准以及本校实际,开展读好书活动,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
认真做好毕业班的有关工作,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市教育局的精神,对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改革,从而不断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以“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学有效性”课题为抓手,花更大力气研究课堂教学,加强特定现象的生成性研究,以优课评比及优课展评活动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已经进入深化阶段。现阶段重点解决教师“文本解读”和“有效对话”这两个方面教学行为的能力。本学期通过开展优课评比、优课展评和学术沙龙,创设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的平台,为教师探讨自身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式提供条件和机会。
各单位在抓好“人人过关、评定层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常态课”、“常规课”的研究,注意发现新人,培养新人,及时总结经验,精心培植典型,进一步提升研究品质和影响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以期形成本地特色。
4、以“语文运用能力的考查”为重点改进试卷的命制,不断完善语文学科教学质量评估办法,形成不定期随机抽样测试的新的学科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进一步改进试卷的命制,加强“积累”和“运用”的内容。着眼于“学用”,阅读部分增加“感悟”和“迁移”的内容。大力改革作文的考核,根据年段作文的目标,加强片断练习、情景练习,注重向生活开放,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言语想象力和言语创造力。
加强抽样评估,理性分析学生素质,从学生的语文素养状况思考和改进语文教学。
[数学学科]
(一)研究内容:
1.学习、实践新教材,以新教材解读新理念;研究、改造旧教材,以旧教材实践新课堂。
2.加强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研究,促进课程标准理念的有效物化。
(二)研究措施及主要活动:
1.加强教材的学习研究工作。
本学期,教材使用的现状是:一年级调整、二年级巩固、三年级更换;第二学段仍使用大纲教材。教材学习研究的重点是:一方面研究、领会新教材,上出“新教材、新理念”;另一方面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大纲教材的改造,上出“旧教材、新课堂”。各镇要把教材的学习、研究、改造贯穿于学期始终,要把教材的学习、研究、改造纳入到有效性教学研究活动中去。
2.开展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工作。
为了迎接徐州市优质课评选,检阅我市小学数学课堂研究现状,从上学期起,我们在全市开展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系列活动。活动虽未结束,但呈现三个明显特点:一是领导重视,教育局分管局长、教研室主要领导一直亲临活动现场指导、指挥、调控;二是影响广泛,各镇积极宣传发动,并开展镇级选拔、培训工作;三是认真参与,参赛教师积极准备,有备而战,表现出较好的教学素养。在前两轮选拔的基础上,三月份将举行上课比赛。上课是检阅教师教学基本素养的过程,是检阅教师学习实践新课标、探索有效性课堂的教学行为的过程,是检阅各镇教办、学校贯彻落实教育局下发的《课堂教学行动计划》、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的过程。
3.深入开展“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研究了几个学期的有效教学,究竟何谓“有效教学”?怎样实现“有效教学”?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能达到了预期的和生成的教学目标,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就是有效教学。实现有效教学,要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情,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深入钻研教材:吃透重难点,找准切入点;培育生长点,激发创新点。认真分析学情: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特点及身心状况的分析;学生学习新知识从哪里起点,思维在哪受阻,用什么样的方法打开思路,克服思维障碍。
积极的交往互动。教师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到位而不越位。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行为、情感、认知同步参与。
改善学习方式。发现、接受、探究、模仿、动手实践、练习都是学习方式,要根据内容、对象、环境科学合理地运用。自主探究:先抓好探究点,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让学生去探究;自主探究与有意义接受互助互补,相辅相成;能否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因素:活动任务的思考性,教师给予的程序性指令与活动线索,学生获得材料的合适度。合作交流: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使学生有合作的需要;分工明确,对合作的成效要进行评价。
恰当的评价激励。评价的目的:积极性得到调动,自信心得到增强;错误得到纠正;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过多的廉价表扬使学生自以为是,受不了挫折。相反,不敢指出问题导致学生黑白不辨,耽误学生的终生。
逐步提高的练习。数学练习一般应经历的三个层次:基本练习或单项的针对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或变式练习—综合性较大的发展性练习。
为了展示优质课评选成果,促进全市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研究,教研室拟在五月份组织优质课一等奖教师开展全市送课活动。活动旨在为青年教师搭建平台,将以“统计与可能性”教材为载体,重点围绕“有效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这个话题,举行上课、研讨活动。
4.建立质量调研制度。
无论教学改革到哪里,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离不开质量监控制度的建立。贯彻邳州市教育局下发的《质量报告制度》,本学期学科质量调研实行制度化。教研室以素质发展测试为依据,有计划地深入到部分学校、部分年级开展质量调研,并及时进行数据分析,提出教学改进意见。调研报告刊发在《课改实验通讯》上。
5.发挥网络作用,丰富教学资源。
“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各校要充分发挥网络作用,丰富教学资源,开展教师培训。小学数学网()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辑部建立的小学数学专业网站,网站提供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各镇教办要鼓励教师上网学习,鼓励教师进入论坛发帖交流,鼓励教师建立个人网页。
[英语学科]
(一)工作思路:
本学期我市小学英语教研工作将继续以深化小学英语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而展开教科研方面的改革,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研活动,使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在实践中进一步得到提升,同时也为我市小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主要工作:
1、注重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树立教育教学新理念
1要继续鼓励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系统学习两本理论书籍以及报纸、杂志上有关教学改革的经验文章,切切实实地搞好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要组织教师继续认真学习《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重视科学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努力为学生提供公平优质的小学英语教育。
3要积极鼓励教师进行业余学习,努力提高我市小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英语专业素质,为我市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2、强化教学科研常规,提高教研科研质量
1继续协助各小学就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评价、校本教研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
2加强我市小学英语教研组的建设,加强教研工作上的指导,全面提升我市各小学的英语教学质量,定期深入各校听课,检查各校英语教研组的活动情况。注重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指导教师自主开展教研活动,强调教师自我反思、自主成长。
3通过不定期举办教学观摩课、研讨课及专题学术沙龙,为教师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为教师们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探讨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等方面提供条件和机会,以促进教师教研、科研能力的提高。
4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探讨小学英语教学,创建以任务性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采用韵律儿歌、歌曲、表演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英语。同时,要继承和发扬好的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5鼓励教师认真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情境设计、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提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领悟能力。同时在我市范围内继续征集教学设计典型案例,积极发现、总结、推广教学第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成果。
6积极鼓励并组织教师撰写教学心得与教研论文,力争在各级各类论文评选中获奖,力争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刊登、发表。
3、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努力实现研究目标
1帮助有课题的学校组织并开展各种有效的英语研究活动,切实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各校要根据课题研究实施计划,认真踏实地做好研究工作,努力达到课题的研究目标。
4、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继续组织中心组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促使他们对英语课改起示范作用和推动作用。
2抓好转岗教师的跟踪听课,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帮助们尽快掌握教学常规,提高驾驭教材及课堂教学的能力。
3对去年考试未过关的教师继续进行基本功考试。(时间待定)
[艺术学科]
(一)工作思路:
本学期,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深化课程改革;围绕艺术课程实施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而展开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注重专业指导与学术性、群众性研讨并行,面与点共进,推进艺术课程的顺利实施。
(二)主要工作:
1、进一步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艺术教育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明确课改方向。
艺术课是一门综合性的新课程,对每一位任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战,要想胜任这门学科的教学,对《艺术课程标准》的学习则显得尤为重要。综合性艺术课在教学设计和组织上,有较为突出的特点:(1)、以人文主题和学科主题这一“双主题”而不是以单一的学科知识技能来构架教学。(2)、在艺术课上,戏剧和舞蹈这两门最具综合特征的学科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3)、艺术课教学要求改变以往音乐、美术教师单独备课的状况,因为这使教师间缺乏沟通而不利于形成学科的综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包括:(1)、营造艺术能力形成的环境;(2)、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3)、强调艺术学习的个性化;(4)、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
每一位艺术课教师都要把把握艺术课特点及教学基本理念作为理论学习的基本目标要求,各教办要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认真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座谈、交流,要把学习、考评结合起来,提高理论学习的实效性。全体艺术教师要珍惜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把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结合起来,充分领会新的教学信息、教学理念,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尽快的适应新的课程改革。
2、认真钻研艺术教育课程教材,明确编者的意图,探究可行的教学模式。
依据综合艺术教学特色,要求全体艺术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去研究新教材,创造新的教法。在教学中,根据自身专业特点,有创意的开展教学。要掌握艺术教学的两种最基本的教学模式。
模式一:“一科切入,兼及数科”。
指在教学中以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中的某一门作为学科主题的主要教学内容,同时适当兼容其它艺术学科或非艺术学科的内容,达到综合艺术教学。其学科目标的设定主要以“切入”的艺术学科为据。这种教学模式有两个特点:一是在综合的过程中保持了某一门艺术学科的学科特征,有利于教学活动“由点及面”地展开;二是照顾到我市艺术教师的基本素质以及他们在美术和音乐方面的学科背景,使一般的教师能够比较容易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与教学条件,实施综合艺术教学。这其中“兼及数科”是实行综合艺术教学的特色所在,而“一科切入”的方式,是建立在多种学科的基础上的,所以,随着综合艺术教学活动的深入展开,不但多种学科的特色能保持,并且在实践中也会自然向整体综合的方向发展。
模式二:“多科综合”。
指在教学中围绕同一人文主题或共通的艺术要素,实现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学科的不分主次的完全综合。它重在使学生形成一种综合的艺术能力。具体内容可以是:(1)、以班级的几个工作小组(甚至班与班)联合,集体创作和排练一首音乐剧、一幅大型美术和书法、一件大型民间工艺作品;(2)、还可以把一首独唱曲改编成一首合唱曲,经过艺术的再创作,使其艺术表现力得到加强;(3)、调查考证研究某一民族民间文化现象,并用艺术的方式予以再现(如中国的舞龙、过年)等等。这就是围绕同一人文主题的大综合形式。
3、加大力度研究课堂教学,深化艺术课堂教学的改革。
新课程背景下的艺术课堂要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具体体现如下几种教学方式:
对话式: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和学生就某一话题,某一作品共同交流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倾听,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体验式:在艺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热爱美,体会美的情境,引导学生以感性的,整体的方式,在意识与无意识层面的交替中,与自然景象和作品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形成更深的感悟理解。
探究式:所谓探究式,是在艺术学习中,教师或师生共同设定一个问题情境,提出一个研究主题,或确立一个活动任务,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主地查阅资料,交流心得和认识,增强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生成式:所谓生成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需要和提出的问题,从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即兴展开教学。生成式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适时抓住契机。
小组合作式:合作学习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相对于全体学生而言,强调学生以小组或团队为单位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在此过程中要求每个成员既承但个人的任务和责任,又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和信任,有效地沟通和交流,高效、圆满地完成任务。
作为综合艺术教师,如果单纯的追求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专业知识于一体,不免过于勉强,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大家不妨可以“传球”的方式借力使之,我们可以把“球”传向有特长的学生;其他专业教师;教学参考用书;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媒材;丰富的音像、图片资料等。
4、建立艺术教研网络,加强校本教研,培养优秀艺术教师骨干群体。
教研室将成立由骨干教师组成的中心教研组,指导全市艺术教研工作。每学期举行一次大型研讨活动。各镇成立中心教研组,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教研活动。
5、做好对我市艺术课改的调研工作。
教研室将在学期初对全市艺术课进行调研,了解艺术课教学情况,推广成功的做法,及时发现较突出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组织研究,艺术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利用《实验通讯》这一园地进行交流。
五、主要工作安排
二月
1、业务会议。
2、新教材培训。
3、普通话水平测试报名
三月
1、评优课评选。
2、阶段学生素质发展测试。
3、青年教师教研沙龙。
四月
1、教学调研。
2、英语教师基本功测试。
3、期中考试。
4、编辑《实验通讯》(小学版)第9期。
五月
1、分片教研活动、送课到校活动
2、阶段学生素质发展测试。
六月
1、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座谈会。
篇10
小学音乐;教研团队;研训模式
教育是立国之本,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师是教育发展的保障者,是教育改革的深入者,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音乐课程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随着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具备高素质的综合性专业素养——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广博的文化知识、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这对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探索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音乐学科研训模式,是我区全面推进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在多年的音乐学科教学研究、师资培训工作中,我结合本地区音乐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对小学音乐学科研训一体化模式进行一系列探究与实践。
一、以点带面——学科教研团队的建立
(一)成立小学音乐学科中心组
为了更好地开展全区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实施审美教育,促进音乐学科全面发展,决定成立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音乐学科中心组。中心组由教研员领衔,现有成员九名,成员包括市级骨干教师、区级骨干教师、校级音乐教研组长、校级骨干教师。学科中心组的成立旨在于发挥教研团队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服务带动全区小学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促进音乐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建立小学音乐学科片区教研队伍
我区地域较广,包含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部以及新建城区三大区域,各区域的学情、师资、教学硬件配备等等都有巨大的差异。为了更好地开展研训工作,我们根据全区的地理地貌、交通线路、学校布局、音乐师资配备等客观因素,将全区划分为三大音乐教研片区,第一片区以中心城区为主,第二片区以新建城区为主,第三片区以城乡结合区为主。每个片区由片区教研组长负责,教研组长由音乐学科中心组成员担任,并配备教研组长助理协助开展本片区教研活动。每个片区由若干教育集团或学区构成,片区教研组即由片区教研组长、教育集团龙头学校音乐教研组长和学区中心小学音乐教研组长组成,片区教研活动由教研组组织开展。这样,既适应了不同区域对研训工作的差异性要求,又实现了全区研训工作的有组织、有实效的开展。
(三)组织小片区音乐教研小组
教育集团由若干区直独立校组成,并把其中一所综合实力强的作为龙头学校;学区由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和若干完小组成。教育集团或学区为相对独立的小片区,小片区内音乐教研小组由各校专任音乐教师组成,日常教研活动由龙头学校或中心小学组织开展。从音乐学科中心组,到片区音乐教研组,再到小片区音乐教研小组,形成阶梯式的音乐教研团队,各级音乐教研团队即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它的建设是音乐学科研训活动的重要保障。
二、从线到面——三级网络研训模式的构建
(一)师徒结对,共教共研
师徒结对是学校采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教师培训方式,是培养青年教师的有效途径之一,具有直接性、简便性、有效性等特点。小学音乐教师徒弟结对在全区各校全面开展,我们根据各校师资情况,为刚入职的音乐新任教师安排一位本校或外校的在教育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作为指导教师,直接在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引领。青年教师师徒结对则遵循自愿的双向选择原则,由年轻教师自主选择指导教师。师徒结对后双方以指导教学设计、相互听课、评课等日常教学活动为主要形式进行教学研讨。同时,根据年轻教师教学成长情况,由指导教师指导其准备一节较高质量的校内观摩课或小片区教学研讨课,统筹小片区内音乐师资,共同备课、磨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小片区教研中产生的好课、优课,则进一步向片区或区里推广,以更高的平台锻炼教师,展示教师的风彩。
(二)片区联动,协作研讨
在学期音乐教研计划中,各片区每学期至少开展一节教学研讨课。每学期初召开教研工作会议以统筹安排各片区教研计划。
(1)注重研讨前的准备工作
开课教师选定开课课题,做好备课工作,并准备好教学资料和教具。音乐教研员、片区教研组长、片区骨干教师与开课教师进行集备,以试上、评课议课等方式调整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磨课。
(2)重视有效课堂的生成
日常的教学研讨课中,我们注重课堂的实效性、注意引导儿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儿童的学科兴趣的培养及音乐能力的发展。
(3)关注课后的评课议课
课后开展的说课、评课、议课活动是教师专业进步的重要途径。开课教师简单概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路;观课教师进行本节课的评课议课。通过对课堂教学中优缺点的深入分析研究,借助研训一体化这一平台共同解决教学问题。
(4)强调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学反思即是对教学业务的反思,也是对教师自身的反思。课后教师的一系列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手段是否恰当、教学策略是否适当,教学效果如何,以及结合观课教师的评课议课内容,对本课部分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深入思考都是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不竭动力。
(三)骨干引领,示范教学
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加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突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骨干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师德修养高尚、专业理论与技能扎实、课堂教学能力强、教学科研能力强。小学音乐学科也应当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骨干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研讨课、学科讲座等方式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专业成长体会与感受,从而带动其他音乐教师的成长和提升。
(1)教学研讨课
教学研讨课是骨干教师展示教育教学能力的方式之一,具有直接性、有效性等特点。一节好的优质课,是骨干教师智慧的结晶,从课题的选定到教学的设计,从教法的运用到策略的灵动,从课堂的生成到教学的升化,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是骨干教师精心的设计,这样的一节课展示在观课教师面前,仿佛它不是一节课,倒像是一件“艺术品”。听完这样的一节课,澎湃之情油然而生,心中充满赞扬、充满期许——期许开课教师以后把课开得更好,期许自己也能把音乐课上得更精彩。由此可见,骨干教师的教学研讨课具有很好的模范榜样作用。
(2)学科讲座
开展学科讲座,讲究时效性,应反映当前广大教师在教学上急需充实的内容或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学科讲座要注重专题性,就教育教学的某个方面或某个点进行展开,即要有宽度也要有深度。音乐教育教学含概音乐教学论、音乐教学法、音乐教学策略、音乐教学评价、音乐教学研究等方面。每位音乐骨干教师都有自身的优点,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学科讲座就可以充分发挥骨干教师擅长的一面。以新课标专题讲座为例,2011年教育部颁发《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2012年区教师进修学校即组织专题讲座——新课标学习与解读,主讲者为区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骨干教师精彩的授课赢得了阵阵掌声,朴实的语言不乏精练的词藻,可见主讲教师深厚的理论素养。通过这次讲座,大家清晰了新旧课标的异同,明确了教学方向。通过骨干教师的教学研讨课和学科讲座,形成辐射效应,带动其他教师增强专业发展意识,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大胆实践,敢于前进,为祖国的艺术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三级网络研训是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引领下,根据本区小学音乐学科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探究而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音乐学科研训模式。这一模式通过教研团队建设,分级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在教研中强化了师资培训;通过教学引领,示范教学,提升教学研讨有效性,让教师在研训中获得了成长。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审美教育,以点带面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辐射圈,在研训一体化进程中,提高音乐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曾霖声 单位:福州市仓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曹理.曹理音乐教育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篇11
点评: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所以我设计了生活中的“日落”这个情景自然引入这个课题,让学生从生活的场景抽象出直线与圆的3种位置关系.
二、比较抽象概括成定义
通过刚才的引例给出直线与圆的3种位置关系;
请你模拟日落过程中太阳和地平线的位置关系,并完成学案.
教师:这3幅图你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学生1: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 第一幅图直线与圆没有交点,第二幅有一个交点,第三幅有2个交点.
教师:通过直线与圆交点的个数,我们可以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分为三类:有交点时,叫做相离;有一个交点时,叫做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切线;有两个交点时,叫做相交,这条直线叫做割线.
出示练习:
教师:第五幅图直线l和圆是什么位置关系呢?
学生反应不一,有些回答相离,有些回答相切,有些回答相交.
教师:所以直观地从直线和圆的交点的个数来辨别还不够准确,那我们有没有更科学和准确的方法来描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呢?
点评:这组题的设计既为了让学生巩固前面学习的三个定义,又让学生感觉到仅仅只有定义并不能全面和科学地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关系来刻画这三种关系,引出数量关系来刻画位置关系的必要性.
三、类比探索经历方法与过程
探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类比: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学生操作:已知点O和直线a,求作以点O为圆心,且与直线a相切的圆.
(让学生通过作图,进一步理解直线与圆相切的概念,又启发学生思考相切时要满足的数量关系,为下面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的转化作了铺垫. )
学生2:过点O作直线a的垂线段OA,以点O为圆心,垂线段的长度为半径作圆,这样作的圆与直线a相切.
教师:那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样做的圆一定与直线相切吗?
学生2:不知道.
教师:那有没有哪名同学能够解释一下?
学生3:因为除了点A,直线上的其他点都在圆外,根据相切的定义,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则可知直线与圆相切.
教师:那你能说说为什么除了点A,直线上其他点都在圆外吗?
学生3:直线a上除点A外的其他点到圆心的距离d > r,点A到圆心的距离d = r,根据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可知,点A在圆上,直线a上的其他点在圆外,所以圆与直线只有一个交点,根据相切的定义可知,直线a与圆相切.
教师:这名同学解释得非常到位和全面,要证明相切,现在我们有哪些方法?
学生4:只有相切的定义,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
教师:那如何证明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
学生4:根据垂线段最短.
教师:那你们能不能得到另外两种位置关系的数量关系?
几何画板上操作拖动圆,得到相交和相离时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关系,然后总结三种位置关系分别对应的数量关系.
点评:直线与圆的数量关系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画圆与直线相切;二是为什么这么画的圆就与直线相切;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既让学生又一次经历了直线与圆相切的产生过程,又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相切的定义.
四、分层变式,以达活用
1. 已知圆的直径为13 cm,设直线和圆心的距离为d:
(1)若d = 4.5 cm ,则直线与圆 , 直线与圆有 个公共点.
(2)若d = 6.5 cm ,则直线与圆 , 直线与圆有 个公共点.
(3)若d = 8 cm ,则直线与圆 , 直线与圆有 个公共点.
这组题已知数量关系,要学生转化为位置关系,是两种关系相互转化的简单应用.
2. 如图,在RtABC中,∠C = 90°,AB = 5 cm,AC = 3 cm. (1)以C为圆心的圆与AB所在的直线相切,则这个圆的半径是 cm.
(2)当r满足 时, 线段AB与C只有一个公共点.
这组题第一小题学生解答问题不大,但在解决第二小题时碰到了较大困难,于是老师提出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
教师:第二小题和第一小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5观察题目后:第一小题是与直线AB相切,而第二小题是线段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
篇12
一是贯彻“一个思想”,营造良好氛围。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本化管理思想,为每位教师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满足教师自身的发展和需求,形成关心、理解、尊重、支持的工作环境,教师队伍在宽松自由、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不断成长壮大。
二是完善“两套体系”,调整评价方式。在规范与发展并举的原则下,制定素质教育和特色理念支撑下的师生发展评价体系。在评价目标上,既包括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同时也包括围绕学校特色设立的个性发展目标;在评价内容上,既重视师生的业绩,也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和学生的品德培养;在评价方法上,将师生的成长过程纳入评价,评价重点由结果转移到过程。通过体系评价,调整教师的思维方式,促使教师审视自己的工作态度和方法,帮助教师确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引导教师因材施教,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有差异地发展。
三是坚持“三位一体”,加强校本培训。针对教师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的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校本培训方式,做到使校内培养与校外学习结合,自主学习与外出进修结合,教育科研与实践磨练结合。培训过程做到“教研、培训、落实”三位一体,形成一整套的培训模式:立足本校,立足岗位,搭台指路,拜师结对。先后组织开展了“素质教育三要义”、“课堂教学如何落实学校特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等主题研讨会,定期召开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座谈会,组织班会观摩、专题讲座、级部座谈,班主任论坛,互相借鉴、博采众长、共同提高。
四是实现“四个转变”,优化课堂教学。第一,从要求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转变为培养和训练学生哪些能力。克服备课过程中重专业知识轻情感、轻能力的倾向,努力挖掘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第二,从重点准备讲授教材转变为知识灌输与人文精神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并重。让课堂真正实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协调统一。第三,从只注重课本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心理以及相关课外知识。第四,从“填鸭式”的知识传授转变为“亲和式”、“激励式”体验性教授。使学生获得人格的尊敬,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
五是实施“五种策略”,调整评估标准。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构建多元互动开放型教学模式。自主发展策略,让学生亲眼观察、亲手操作、独立思考、自我评价;分层递进策略,分组教学、分层施教、分类布置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学法指导策略,教学过程体现连续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总结规律性、通用性的方法;尊重差异策略,站每一个学生主动发展、有所发展、充分发展;教书育人策略,坚持“文道合一”,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教学环节和师生互动交流中。
六是开展“六步研讨”,创建特色课堂。全面推行以“组内听评课—教后细反思—校内再交流—初步定总结—学区荟特色—提升重推广”为主线的六步研讨活动,着力创建特色课堂,切实让“科技领航,人文立校”的理念落实到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
几年来,我们包括音、体、美、微机在内的13个学科组的教师展示了本学科的特色课堂,逐步创建适合本校特色建设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批批青年教师茁壮成长,王晓云等老师参加区优质课比赛,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蕴涵新理念的课堂流程,得到一致好评;马燕文的地理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赢得交口称赞;周丽丽、张艳萍分别代表威海市参加省地理、物理优质课评选;承担“山东省素质教育研讨会”现场,34位教师的课堂对来宾开放;区资源库评选,我校共有96项资源获奖,获奖总数居全区初中首位。
二、抓教师培训,努力提升教师科技和人文素养
抓教师科技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人文立校的基础和关键,为此,我们注重抓好三个重要切入点:
一是着力抓好校本培训。一方面,提倡好读书、读好书。引导老师广泛阅读教育期刊、名著名作、人文作品乃至历史、哲学等各领域的书籍,让每位老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首先要准备一桶水”的道理。同时,每月开展一次以“和书籍结伴,与快乐同行”为主题的读书沙龙活动,学期末评选“书香教师”。二是提倡评课会、会评课。利用“远程网络培训”鼓励老师们观摩校内及学区“优秀课例”,提倡老师们跨学科听课、评课,给大家提供一个打开窗户汲取他人营养的机会;在校园网上开设评课论坛,为交流互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利用电子邮箱和手机短信等渠道,老师们自主进行及时的交流和借鉴。
二是着力培养骨干团队。首先,建立培训和保障机制。采取经费支持、提供专著或期刊等方式,鼓励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和继续教育。其次,健全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按照一年一考核、两年一滚动的原则,专门制定了骨干教师业务考核实施细则。第三,坚持选拔和评定机制。,采用“个人申报”和“学校考核认定”相结合的方式,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在“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指导下参与竞争。这些措施有效地发挥了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例如从文静老师的“课堂小组合作”、“班级磁场效应”教学法,独具特色,效果颇佳。
三是着力优化“青蓝工程”。为使青年教师又好又快地成长,我们坚持实施以新老教师结对子的“一帮一”“青蓝工程”,按照“设计——实践——交流——指导——反思——实践”的基本程序,采取师徒互听互评教学课,怀着学习的心态去听、带着发现的目光去看,思考处理教材、感悟理念与实践落实的要求,引导青年教师通过备课、讲课、写教案、汇报课、教学反思等一系列最常规的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思路。在上期末的青年教师成果汇报课及经验交流会上,我们看到了丛志芳、齐旭毅、杨玉香、郭辉、江宁等一批青年教师的进步和成长,青蓝工程的实效性得以展现。
四是着力优化课堂教学。我们教导处引入“有效教学观念”,宗旨是教师要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因而围绕效能实证、名师示范效应、课堂教学判断、课程标准遵循、个人实践经验等五种有效教学取向,创建课堂环境策略、讲授策略和提问策略,转变教学行为方式,实施有效的适应性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于巧玲老师“以学论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颠覆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是着力开展“同研一课”。在坚持“同研—共讲—互探”的原则上,教研组施行“一课三议”或“三课一评”教学研讨制度,师徒同研一节课、教研组同研一节课、学区同研一节课,同课共建,以改进促发展,同课异构,以竞赛促发展,通过开展“青年教师汇报课”、“同研一节课课堂教学大比武”、“期中试卷讲评课”和“中考、会考学科复习课”等系列活动,广泛开展集备课、说课、上课、听课以及评课于一体的上汇报课活动。上半学年各教研组以同研新授课为主,探索出具有实验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兴趣,明确目标;参与实践,互释疑难;交流研讨,归纳结论;巩固应用,问题延伸;紧扣环节,反馈始终;激励评价、人文关怀。这学期在推广新授课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复习课、讲评课、综合实践课、作文课、实验课”的同研一节课的研讨,通过“研课”活动促教师的发展,上学期举行学区“牵手新课改,同研一节课课堂教学大比武”,各备课组分别推荐一名教师参加,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夏美娜老师在学区“同研一节课”中不断成长,今年她执教的公开课获市级一等奖,并被推荐到省里参赛。特别是今年3月14日-16日,实验中学领导及教师共33人前往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三天里,通过课堂听课、参观校园、与教师交谈、观摩课堂录像等,实验中学领导及教师对杜郎口中学的新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更被课堂上师生互动的热烈场面所感动,进一步激发了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坚定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心与决心。
三、抓教育教学,扎实培养学生探究和求知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把着眼点放在铸造学生高尚的灵魂、完善的人格、勇敢的探究精神和不息的求知欲望上。
(一)和谐创建活动有声有色。结合政治和德育课,我们开展了以“和谐”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和谐校园,从我做起”活动,引导师生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和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孝敬父母,学会感恩”活动,引导学生走近父母,感受亲情,用心灵、用行动关爱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做合格公民”活动,引导学生从小遵纪守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东;“和谐自我,关爱生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塑造良好健康的生命个性。
篇13
Step One 巩固词汇 创设情境
①用单词抽认卡帮助学生辨认单词,确保学生在后来的活动中能够快速地从大脑中提取要用到的词汇。
②邀请一个学生到讲台上,充当“小老师”,继续用单词抽认卡巩固和检查单词的掌握情况。
③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几条线,充当街道,写出街道名称,街道两旁标出“公园”“医院”“超市”等的位置。让学生把卡片粘贴在黑板上相应的位置,在黑板上形成了一张地图。
Step Two 简单句型和方位介词的引入和学习
1.教师利用黑板上的地图,引出句型和短语,并写在黑板上。例如:
师:Is there a supermarket here?
生:Yes,there is.
师:Where is it?
师生:It is next to the park.
2.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地图模仿句型对话(Pair Work),然后互换角色对话。
Step Three 创设情境,引出和操练问路的句型
1.在地图上标出A、B、C、D、E五个地点,作为假设的问路人所在的地点。
根据地图,引出指路所要用到的词汇,写在黑板上,学习并强化记忆。
2.老师邀请一个程度好的学生,师生之间做问路和指路的完整对话示范。
3.邀请另两个程度好的学生根据地图做问路对话。
4.学生根据黑板上的地图,自己假想所在地点和要去地方做Pair work,巩固操练句型。
Step Four 场景模拟 拓展训练
1.把标有地点名称的标示牌,有目的性地分别发给坐在过道的学生。把教室模拟成了一个地图,构成一个语境空间。
2.老师根据语境空间和一个程度好的学生做对话示范。
3.几个学生主动展示情境对话。
Step Five 作业布置(任选一个)
1.画出从你家步行到学校的路线,并用英文表达。
2.画出从学校到最近的超市的路线,并用英文表达。
这节课上,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很兴奋,积极参与师生和生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
二、教学过程分析
这是一节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学得怎样,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和教了多少。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阶梯形的课堂活动设计
本节课教学活动的设计遵循了连贯性、整体性和阶梯性的原则,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去练习、体验语言的应用,体现了学习机会最大化的原则。从Step Two中的控制性练习到Step Three的半控制性练习再到Step Four中的具有交际意义的场景模拟练习,具有阶梯性,而且语言的产出活动还一直延伸到课下的书面语言输出。每一步的活动都为下一步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各环节之间衔接自然,没有突兀之感。
(二)课堂交互方式的恰当使用
本节课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采用了恰当的课堂交互方式。主要使用Whole class work和 Pair work。在Step One的单词强化环节,有Whole class rapid recognition和Individual check。在Step Two 和Step Three中,在语言输入时,使用Whole class work,之后就使用了Pair work来操练巩固,使学生为下一步的活动做好知识储备。
在Step Four环节,创设情境后,采用了两种不同的whole class work形式。
(三)教学过程情境化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学情景贯穿始终。在Step One中教师把卡片贴在黑板上,构成了一个平面地图,从句型的引出、方位词的呈现和学习,到句型的操练,大部分时间都是围绕着黑板上的平面地图来开展活动的。在Step Four中,教师又巧妙地把教室模拟成一个立体的地图,使教学空间成为现实语境空间,学生感受到了真实的氛围,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使用语言的积极性。
三、高效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
衡量一节课是否高效,不是看教师是否顺利地走完了自己预设的教学步子,而是看学生是否学会、学好了教师设定的目标内容,学生是否产生了积极的学习情感和体验。本节课中,尽管由于农村中学条件所限,没有多媒体设备,但是执教教师遵循了语言教学的本质,无法而法,上了一节充满生机的高效率英语课,体现出了高效英语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
(一)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巧妙结合
Wills曾经提出语言学习的四个基本条件,其中两个条件就是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在本文的案例中,教师有机地结合了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重点语言的输入和操练具有足够的“重复率”和“突显性”,为最后的语言输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学习机会最大化
这里的学习机会最大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课堂上教师要把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语言练习、语言使用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学习机会最大化的另一方面含义是指课堂上老师要照顾到全体学生。一个只关注好学生的课堂从来都不算是高效课堂。教师要搭好“脚手架”,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高比例的有效学习时间
高比例有效学习时间的一条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认真地参与课堂教学。明确的教学目标,清晰、连贯的课堂教学结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适时的课堂练习,难易程度适宜的任务,这些都是保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效投入学习的必要条件。有效学习时间的比例越高,学生学得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