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纪检工作汇报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区纪检工作汇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社区纪检工作汇报

篇1

(二)制定监管方案和措施,细化落实责任。一是制定2021年基金监管工作要点,指导督促组织各部门开展风险管控工作;二是按市级总体要求制定社保基金常态化监督措施,落实责任,按照“谁管理、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要求,限定工作时限,压实工作任务,指导督促各部门开展常态化监管工作。

(三)完善制度、规范,严格落实制度管人管事。一是结合各部门工作调整、更新,及时修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部门管理制度和相应的经办规范,严格落实执行。二是严格落实社保基金定期分析预警制度,密切关注政策执行中的风险问题,及时掌握动态,采取措施,及时防范和化解基金支付风险。三是严格执行要情报告制度,推进典型案例分析、典型案件通报、运用典型案件组织警示教育工作。

(四)配合川渝地区社保基金风险防控合作。按照上级统一部署,推进川渝社保基金风险防控工作合作,打牢共同防范化解社保基金风险的基础。

二、推动运用基金监管系统大数据,积极配合上级推进基金监督数字化转型

(一)全面推动监管系统运用。应用人社部基金监管信息系统、人社部稽核考核系统、全省统一的社保基金风险防控子系统和综合管理子系统等信息系统,落实开展社保基金系统常态化监督,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台相关工作规则,推动数据协同,定期处理预警信息,坚持问题导向,对系统发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确保监管系统运行成效。

(二)配合系统建设。配合建设全省就业创业信息系统、失业保险基金风险防控子系统,实现社保基金数据化监督全覆盖,确保基金监督数字化监督全覆盖。

三、强化常态化监管措施,有效堵塞管控漏洞

(一)继续抓好“三个全面取消”和“三个全面落实”等基础工作。研究解决新业务、零星业务中的“三个全面取消”,巩固成果。积极研究解决局各经办部门落实不相容岗位分离、重要敏感岗位不使用编外聘用人员和基金财务业务对账等三个基本制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持续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建立基金监督和内部审计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一是加强审计、监察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管理力度,分类分阶段对社保基金(职工养老保险费一次性补缴、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信息补建补录、职工养老保险转移的线下转入信息手工录入和存在有一次性养老保险补缴信息的转出、有视同缴费年限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领取资格审核、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特殊补调整、定期待遇认证、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重点风险业务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实地核实,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二是深入分析审计核查的问题,找准经办、管理风险点,建立内部相互促进管理机制,降低经办风险,有效堵塞风险漏洞。

(三)加强数据共享,防范欺诈冒领。一是畅通部门协调机制,主动联合区公安、法院、司法、检察等部门,严格按照《市区防范欺诈冒领社会保险待遇信息共享实施办法》(德市罗人社[2020]67号),按月共享数据,建立总台账,与人社部稽核考核系统疑点数据、省风控子系统疑点数据、综合管理子系统联网数据、经办系统数据及社保经办中发现的疑点等数据,全面开展核查、核实、比对,等多举措核实工作,全力查处死亡冒领、重复领待、服刑人员领待等情形中的欺诈骗保案件。二是继续推动欺诈骗保投诉举报案件的查处。

(四)重视日常抽审,强化日常监管。一是认真完成审计稽核任务。严格按照市局下达的任务,按时按质完成每月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待遇审计稽核工作,主要核查大金额、新增待遇人员等疑点数据,及时发现经办问题,有效规范待遇发放经办行为。二是严格一般业务和重点风险岗位业务的日常抽审工作,按照市局社保基金常态化监督要求,按月按质完成一般业务和重点风险业务的日常核查工作。严格政策,严把经办流程,及时反馈经办问题,及时纠正经办等错误,及时遏制经办风险。

四、狠抓专项整治,强化重点防控

(一)认真完成上级审计反馈问题的专项整改工作。严格按照市2020年度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工作要求,配合做好审计资料报送,对审计反馈的问题,分析并查找问题原因,及时上报说明并整改,分类建立问题台账,持续做好应整改问题的跟踪督查。

(二)认真组织社保基金管理风险防控年度专项检查。按部厅市局统一部署,结合我区实际,着眼解决问题,扎实开展内控专项检查。

(三)继续加强社保基金专项审计监督。一是继续全力配合市局聘请第三方机构对重点领域进行审计监督。二是配合上级社保基金审计和社保基金决算会审,对发现的问题组织核实和严肃整改。

(四)配合上级机构开展社保政策执行专项监督工作。一是密切配合有关机构开展社保政策执行监督检查,促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社保领域中心任务落实,助力全市政策统一,令行禁止。二是适时组织政策执行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根据部、厅、市局的统一部署、社保审计问题整改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紧盯提前退休审批、一次性缴费参保、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失业保险待遇发放等高风险业务,通过专项整治规范政策执行。三是切实纠正政策执行中的违规问题。建立社保基金函询、约谈、风险提示等工作制度,推动存在问题的整改,运用多种方式纠正违规问题。

五、加强风控宣传教育,强化作风建设

篇2

二是做好政府采购监督工作,成立了开发区招投标办和政府采购办,对政府采购实行统一管理,对项目金额1万元以上政府采购项目全部实行公开招投标,阳光操作。在今年统一采购新办公桌椅的工作中,总预算金额68万元,采购中标价48万元,节省了经费20万元。

三是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在网和城报上及时公布党工委、管委会发生的信息,使机关干部和区内群众能随时掌握和了解开发区最新动态,同时充分发挥干部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二、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制度完善,措施有效

篇3

在示范区的选择上结合我县的种植业结构和产业化现状,确定了粮食优质高产机械化示范区,特色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牧草收获加工机械化示范区,农机经营者协会示范点。在示范区的建设上,严格按照“五大示范区建设实施细则”的标准,做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提高科技应用率,高标准,严要求,努力把示范区建成优质高效的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今年我县重点抓了以__村为主的特色农业生产机械化示范区1500亩(示范田500亩)及__村为主的粮食机械化高产示范区1000亩(示范田150亩)。年初,县农机化工作会议上,分管农业的县领导与各乡签定了农机化“五大示范区”和“科技兴农机”责任书,由农机局负责制定了“粮食和特色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及示范区农机作业要求,将责任落实到了村、户。

一是做好对农机户和示范户的培训工作,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农机化新技术的优越性,提高其应用农机化新技术的积极性和科学种田意识。根据土地墒情县农机局分别于4月1日,4月20日在______*村举办了亚麻种植机械化作业、玉米机械化作业培训班,农机局领导和农机农艺技术人员为参加培训的农民讲授了建立农机化示范区的目的,农机作业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的突出作用,大马力拖拉机耕整地作业,专用亚麻播种机作业,机械收获,亚麻种植农艺要求等内容,从而引起了广大农民参与示范区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了科学种田意识。

二是为确保示范区的作业质量提高新技术的应用水平,通过示范区乡、村和领导小组协调,组织最先进的农业机械投入到示范区的生产作业中。在特色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上,严格建设标准,采用了目前我县最先进的大马力拖拉机(东方红-1204型)、整地机械(动力旋转耙)等机械设备,同时,为了保证播种环节也能达到示范作用,在州农机局的协调下从新源县调用了一台专用亚麻播种机,从机械作业上保证了示范区建设的规范化。

三是示范区建设技术指导小组成员分工负责,在生产作业的各个环节进行技术指导服务,为示范区农户解决技术难题。为了保障示范区各个作业环节按建设标准进行,县农机局成立了*农机化示范区技术指导小组,在县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从调配先进机具、选择地块、统一种子、按标准耕地整地、按时播种、田间管理等方面为示范区乡的建设工作给予了积极指导和配合。

四是对示范区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作法及时进行宣传报到并通过召开现场会进行大力推广提高示范区辐射度,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除了宣传培训种植户和农机户外,县农机局分别于4月14日和28日在__*村,__*村召开了现场作业演示会。在选择良种、药剂拌种、统一耕作、精少量播种、田间管理等一系列管理措施上与农艺技术人员一起跟踪服务,掌握真实数据,规范了档案建设。同时,为了规范示范区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解决当地农机化薄弱的现状,使示范区建设正常运作,县农机局从业务经费里拨出3000元用于示范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为进一步扩大示范区面积奠定了基础。

通过实施农机化“五大”示范区建设项目,给农牧业生产带来了明显变化。一是带动了我县农牧机械装备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快速发展。去年,全县引进各种新型农机具205台,其中大马力拖拉机54台,联合整地机15台,动力驱动耙1台。今年通过中央购置补贴引进动力驱动耙7台。二是提高了农牧机械科技在农牧业生产、农牧民增收中的贡献份额。仅去年全县完成农机经营总收入7080万元,机械化带动农牧民增收达40元。

篇4

二、召开了各单位、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传达省、市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吴省长讲话精神的通知以及领导小组会议的内容,同时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吴新雄省长在省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讲话精神的通知》,要求各单位、各部门回去后召开干部职工大会,学习讲话内容,贯彻落实好吴新雄省长和江胜文区长的讲话精神,并结合工作实际,写好汇报材料上交区效能办。

三、下一步机关效能建设的工作措施。

1、加强效能督查力度。为贯彻落实好吴省长的讲话精神,全面了解我区效能建设的进展情况,以年初成立的四个督查小组为主要工作人员,对全区各单位、各部门的效能建设情况进行全面督查。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查岗与明查暗访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单位、各部门执行上级文件要求的落实情况、市纪委“六条禁令”和区委“八个不准”的情况进行督查,监督区级单位效能工作。认真执行好省、市效能办的工作要求,保持与省、市效能办工作步伐的一致,同时创新自己的工作特色,尽量做出一两件特色工作。加强对各单位、各部门效能工作的指导督察工作,使效能活动的目标要求传达到位。

2、认真办理效能投诉,切实解决损害企业和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健全“投诉有门、办理有效、结果透明、督查到位”的效能投诉工作机制。加强行政投诉中心建设,规范运作,建立重要投诉件跟踪回访和“一诉一整改”制度,不断提高投诉件办理质量。加强投诉网络建设,拓宽投诉渠道。建立效能投诉综合分析制度,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健全效能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效能建设有关规定,不认真履行职责、效能低下的人和事,及时给予效能告诫。建立健全主动服务企业和接受企业诉求机制,着力解决各级部门在服务企业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篇5

三、推进老年友善服务,探索“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针对大部分老人习惯居家养老的现状,在区中医院建设医院、机构、居家“三位一体”的智慧化居家医养服务平台,提供多渠道挂号服务,并将电子病历系统与全科医生助诊系统融合对接,打造了线上线下联动、院内院外协同、机构居家融合的信息化居家医养服务模式。通过组建以医师、专业护士、康复治疗师、专业照护师为主的居家医养服务团队,建立多学科诊疗体系,自主研发实现十多项常规检查的便携式“全科医生助诊包”,让移动巡诊、移动护理、药品配送等入社区、进家庭、到床前,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建立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为居家老人提供健康查体、疾病治疗、健康管理、功能康复、预防保健、生活照护等连续性医养服务。

同时,积极引导XX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XX医院合作、XX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XX老年公寓合作,联合推行街道社区医养模式,打造医疗养老联合体,将智慧居家医养信息平台与基本公共卫生平台进行对接,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老年人,开展老年综合评估服务,进行定期回访、科学管理,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生活照护、身体指标监管、紧急救助及慢病管理等个和远程诊疗服务,形成“居家体检医疗-健康数据上传-异常信息预警-专业团队跟踪服务”智慧型养老医疗服务链条,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各类养老服务,全时段保障居家老人生命健康安全,切实增强医疗服务精准性、及时性、专业性。

篇6

****场办工业园区,名称绿生源工业园区,位于****街,原农场粮米厂院内,规划面积5万平方米,园区内现有绿生源米业、****冷库和绿宝酱菜厂3家股份制企业。总产值1090万元,增加值412万元,其中绿生源米业利润120万元、冷库利润35万元,绿宝酱菜厂利润45万元,占全场工业比重的35%。

(二)工业园区发展目标

绿生源工业园区建设,以总局、管局、农场的“十二五”规划为指导,以“夯实基础产业、培育优势产业、引进发展特色产业”为战略方针,实施米稻瓜菜战略,以餐桌经济发展为支撑条件,以粮食、蔬菜加工为主要产业。 通过产业调整、改造、升级,最终要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雄厚,产业系列清晰,产业链条完整,在绥化管局具有较强产业聚集能力和较高经济开放度的粮食蔬菜加工生产加工基地。

园区内产业发展具体目标。 一是壮大两大基础产业 ,即壮大稻米深加工和蔬菜深加工两大基础产业。 二是培育二项新兴产业 即,培育马铃薯加工和食用菌加工两大产业。

(三)加快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强化项目谋划,发挥项目带动作用。

依托农场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围绕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着力谋划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战略性项目,对重点产业发展项目实行领导负责制,全面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2、强化环境建设,打造产业发展平台。

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努力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平台。

3、强化资金筹措,形成多元投资渠道。

广开资金筹措渠道,靠招商引资引进外来投资,靠政策吸引民间投资,靠合力争取上级投资,形成渠道畅通、来源多样、成分多元的产业投资机制。

二、打造餐桌经济工作

近年来,我场遵循“打造旅游专业大场,实施米稻瓜菜战略”的发展思路,使农业结构调整不断调优、调精,蔬菜大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餐桌经济”有望成为我场职工增收致富的经济增长点。2011年我场更是要贯彻好管局确定的“走精品路线,发展餐桌经济”的营销战略,为管局实施“五大精品工程”添砖加瓦。

(一)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耕地面积少,要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就必须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种植蔬菜附加值高的作物。我场现规划农业标准化示范带一条,长约10公里,播种面积近万亩,占农场旱田播种总面积的2/3。示范带内以种植高效经济作物为主,包括白菜、马铃薯、西葫芦、西瓜、菇娘、南瓜、浆果等近10个品种,亩效益都超千元。农场现有蔬菜大棚园区一个,占地面积150亩,园区内现有大棚300栋,以种植彩椒、礼品西瓜、香瓜、油豆角以及各种小菜等。每栋大棚利润超过4000元。对于我场来说,蔬菜种植还处在起步阶段,规模不是很大,所以产品销售均以自销为主,外地客商收购很少,产品大部分都销售到本场或附近县市。

(二)餐桌经济发展思路

坚持“走精品路线,发展餐桌经济”的发展战略,以增加职工收入为目标,通过转方式、调结构,进一步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步伐。立足****资源,突出****特色,加大蔬菜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全力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使蔬菜产业成为发展餐桌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发展中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当前城市居民对蔬菜供应“均衡、稳定、新鲜”的需求特点,兼顾“求新、求奇、求特”的潜在消费需要,因地、因时制宜,科学安排,以反季节蔬菜为主、常规蔬菜为辅、特色品种丰富市场。二是要坚持产业化发展。 着眼于提高优势蔬菜产业的竞争力,打造****蔬菜品牌,构建蔬菜优势产业群体,延伸蔬菜产业链条,大力推进****特色蔬菜的产业化建设。三是要保障吃菜安全。 适应市场竞争和消费水平提高的要求,大力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完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和监督体系,提高蔬菜生产质量安全水平。

(二)餐桌经济主要工程

1、新增1万亩蔬菜种植基地,以种植常规菜为主。

2、新增500栋棚室蔬菜,使蔬菜大棚基地内棚室数量达到1000栋,重点发展以特色蔬菜和反季蔬菜为主。

3、完善和扩建1000平方米蔬菜保鲜库1座和800平方米冷库1座。

4、大力扶持和规范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10个,健全农资与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5、扶持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10个,年外销蔬菜产品2000万公斤。

6、培植1个蔬菜龙头企业,即绿宝蔬菜加工厂,创建品牌,构建蔬菜产品营销载体,开发蔬菜产品深加工技术、特色产品研制技术。

7、加强职工技术培训培养100个科技种菜带头人。

8、力争建立1个科技示范园,对蔬菜新品种、新技术、设施栽培和利用物理、生物措施综合防治蔬菜病虫害进行示范。

(三)餐桌经济发展措施

针对我场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立足蔬菜生产拥有的资源优势。做强做大蔬菜业生产必须“做规划、建基地、提高质、抓流通、树品牌。”

1、做规划

“做规划”即编制蔬菜业发展规划。紧紧抓管局提出打造“餐桌经济”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我场的高效经济作物,和棚室蔬菜种植产业。首先,要科学规划种植区域,合理布局优良品种。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场大多数旱田地快都适宜栽种蔬菜开发潜力巨大;适宜栽种的品种也很多,如瓜类有西瓜、南瓜、香瓜、黄瓜等,蔬菜类有辣椒、白菜、大葱等,豆类有油豆角豆、粘玉米、红小豆、黑小豆等。其次,要定位发展定向目标。我场蔬菜生产要朝生产标准化,产品生态化,交易市场化方向发展,通过一至五年的时间的努力,力争使蔬菜年栽种面积达20000亩,职工人均增收4000多元,把蔬菜培育成我场经济发展的一项的主导产业。第三,根据产业发展布局,加快龙头企业的建设,使蔬菜生产、加工、销售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更好的带到农户积极的积极性。

2、建基地

“建基地”即蔬菜示范基地和育种基地。为推广农业科技,增强农户的种植水平,提高农产品质质量和产品安全。在我场现有的示范带内,创建一个1000亩左右的蔬菜种植科技示范基地;在基地内加强各种新品种推广试验。在基地建设中,要注意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运用,加强对农户测土配方施肥、田间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指导,同时建立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监管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提素质

“提素质”即提高蔬菜业生产和经营者的素质。我场要加强农业推广体系建设,扎实开展农业科技人员的岗位培训、参观考察等有利于提高技术水平的活动,全力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科技素质。提高农户的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为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生产者。

4、抓销售

篇7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口布局调整对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工作的影响

(一)以社会、经济、生态政策等为先导进行的人口转移、城镇化所造成的人口布局调整

城镇化发展战略是三农问题提出以来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内蒙古农村牧区较早是在阿拉善盟等地,围绕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的调整,围绕生态建设的目标,启动了自治区人口布局调整的世纪性战略。截至目前,自治区各盟市先后开展了围封转移,生态移民;通过城镇化推进劳动力转移;工业移民;新城镇建设移民;划区轮牧后牧民重新安置;教育布局调整带来的人口被动转移等等;在国家、自治区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态政策下,以人口转移和人口的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的人口布局调整已经在自治区全面展开。

“十一五”以来,伴随着和谐社会建设,内蒙古各地又将人口布局调整纳入各盟市的未来发展规划,而且不仅是在社会发展规划中有所体现,在几乎所有的产业规划中,如物流发展规划、农牧业发展规划、商业发展规划、 工业发展规划、教育发展规划、科技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等,均将人口布局调整作为一项内容,或者将上述所涉及领域的发展与人口布局调整紧密联系起来。这也预示着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自治区还将进一步面临人口的大规模迁移。

笔者2009年1月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就人口转移规划等问题进行了相关调研。鄂托克旗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产业涵盖了现代工业、现代农牧业和草原畜牧业,工业占全旗经济比重达到70%以上,少数民族占农牧民比例较高。2008年底鄂托克旗以全旗已有的各项规划为基础,针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要求,整合制定了《鄂托克旗统筹城乡发展规划(2009―2020)》。在该规划中,鄂托克旗计划“通过农牧业产业化转移、城镇二、三产业就业转移等方式,大力度向三镇转移农牧民,优化城乡人口结构和三次产业人员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与人力资源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鄂托克旗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中还就转移人口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其中提出了“结合土地、草牧场确权和户籍制度改革,按照公平原则,以是否拥有土地草牧场使用权以及居民的居住地为考量标准,建立居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由此增加的个人承担缴费差额由旗财政承担”。规划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

鄂托克旗人口转移规划是较为成熟、完整的体系。但从农牧民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实际需求来说,该规划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农村牧区人口转移规划对人口布局调整所产生影响,继而对社会保障工作的影响等认识不够全面。

1.被转移人口原住居地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被忽视。这种忽视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原住居的转移人口被排除在某些社会保障项 目之外。如《鄂旗规划(2009―2020)》中规定“自愿放弃土地、草牧场使用权的农牧民,享受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次,原住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尚属落后,未转移人口在该地区的生产、生活存在许多不便,收入和消费水平较差,这些未转移人口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需求不仅体现在保障水平的提高上,还需要专门设计制定新的社会保障项目。

2.被转移人口在新住居地面临许多生活不确定因素,有些农牧民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但由于现有的移民政策多为生态性移民,被转移出来的农牧民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不能回到原住居地。许多被转移农牧民除了农牧业生产技能外,没有其他职业技能,因而很难在新的住居地找到工作,成为失业者。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中应当把职业教育保障、失业保障等列为重要的保障内容,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些转移人口的不适应性。

3.被转移人口迁移到的地区不一定是经济发展、社会基础设施等都较好的地区,不一定能够为转移人口提供充足的就业和发展机会。甚至很多转移安排都是权宜之计,没有考虑农牧民的长远发展需要。这些离开故土、失去土地保障的农牧民未来的生活风险远远高于他人。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享受社会保障项目等对这些人口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4.许多转移人口为非自愿性转移,如教育布局调整带来的人口被动转移。教育布局调整总的发展思路是正确的,通过学校的撤并、集中,学校教学质量提高,教师队伍优化,教育经费应用效率集中;但同时还带来其他问题,如学生管理难度增大、学生上学不方便,为教育开支的相关费用增大,教育支出提前货币化等。教育性支出是农牧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中较大的一块,如何缓解农牧民教育性支出困难是为农牧民减负的一项有效措施。在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应当把教育保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另外,为照顾外出求学的子女,一些家长跟随孩子到学校所在地生活。这样使一部分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转移出来,从而加重了农牧民家庭农牧业生产的工作繁重程度,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牧民家庭收入。这种类型转移带来的农牧民生活支出差额应当由政府分担一部分,应当在教育保障中予以解决。

5.不同区域的人口布局调整使得区域间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各存在不同的问题。如社会保险项目要以参保户缴纳的保险金为基金基础。显然原住居地由于人们收入水平不高,大量人口被转移,缴纳保险金的能力较弱,这样的社会保险基金账户难以维持。因此,需要社会保险基金在全社会层次的统筹。

(二)人口自然流动、迁移导致人口布局调整

人口的自然流动、迁移是指人口自愿离开户籍所在地,在另一行政管辖区内暂住、滞留、活动或长期居住。内蒙古现有的人口流动、迁移方向主要是由低收入地区向高收入地区、不发达地区向较为发达地区迁移、流动。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流动、迁移人口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流动人口大多数为农牧民。在锡盟、呼盟等地进行的相关调查发现有45.5%的家庭都存在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现象,尤其是年青人基本都居住在城镇从事着长期或短期的各种职业,而且外出打工的人数正在扩大。 1998年内蒙古牧区外出劳动力不到5万人,到2007年时达到30万人。

人口自然流动所导致的人口布局调整对社会保障工作之间的关系状况有以下两点:

1.人口自然流动频繁对目前灵活性不足的社会保障设计模式提出挑战。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以户籍为基础,流动人口不能享受流入地的社会保障项目,原流出地的社会保障项目也无法惠及流出人口。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快速、频繁流动。如果不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灵活性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将会名存实亡。

2.人口自然流动导致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等较为发达地区流动,流出地剩余人口则以老、弱年为主。这样的流动方式使区域间的发展两极化趋势日益加重。流出地居民的生产困难,面临更大的生活风险,因而对社会保障项目的需求更为迫切。流出地的社会保障工作偏重于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

3.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以流动人口的所享受医疗卫生保障为例。流动人口没有享受医疗保险保障,患病后不就诊,应住院未住院、住院后提前出院、选择低廉的自我医疗措施普遍存在。如流动人群的因私人接生造成的大出血、感染、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另外,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如传染病监测、预防、健康教育等难以享受,这些弱势人群的医疗保障和救助问题尚未解决。

二、政策建议

无论是人口的自然流动还是政策引导的人口迁移,其转移的根源在于原住居地的生产、生活、生态等条件相对落后。这种落后的造成 有政府的一部分责任。如政府长期的二元政策,使城乡之间的差距拉大;如政府在特定历史时期实施的部分政策、项目使农牧区的生态环境恶化。从经济学上讲,这就是政府行为对农牧民生产、生活造成了负外部效应,政府应当为这种负的外部效应买单。其中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为,对现有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创新、改革,把那些长期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人们收纳进来。

(一)打破城乡分割,建立城乡整合的社会保障制度

基于以上农村牧区人口布局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农村牧区亟待建立起农牧民社会保障制度。在建立农牧民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必须辅之以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从而打破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加快发展,失地农牧民产生、农村牧区的劳动力向城镇地区转移速度加快。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和乡村的界限早已模糊了,大量农牧民成为城镇的生活者和建设者。而且与他们相联系的、目前仍生活在农村牧区的亲人未来向城镇迁移的可能性也非常大。这些人目前仍无法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机会。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则更为突出。因此笔者认为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或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手术”,要建立统一的体系。这里的统一并不是指各地的具体做法完全一致,而是指整个系统的互通性,赋予每个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和自由流动的权利。

(二)社会保障体系模式设计注重灵活性

当前,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最大的障碍是流动人口的高度流动性。因此,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设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个人账户。在个人账户模式下,流动人口所缴纳的社会保障基金均以个人账户的形式存在,当流动人口需要流动时,其个人账户应该跟随他一起流动。从操作的角度来看,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可行的。主要原因为:第一,在设立个人账户时,由于个人账户与流动人口是一一对应关系,且能随个人的流动而灵活流动,在推行过程中容易被流动人口所接受;第二,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最终将覆盖所有人口,实行的也将是个人账户模式,直接建立流动人口的个人账户模式后,待时机成熟个人账户基金可以与城市(或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金合并统筹使用。

(三)社会保障体系制度设计全面化

目前,流动人口大部分从事着粗、重、脏、累、苦等高危险性工作,生存环境和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导致流动人口工伤事故多发。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对流动人口是一种职业风险的分散机制。因此,内蒙古应该建立一个以工伤和医疗为切入点,然后结合失业、养老等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模式。从资金来源上看,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要以国家的财力作为强有力的后盾,随着内蒙古流动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所投入的资金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内蒙古当前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和个人。

1.工伤保险体系的构建。目前,内蒙古部分流动人口集中在劳动强度大、风险高等工作环境比较恶劣的行业工作,他们很容易患上各种职业病,还有可能发生工伤事故。在流动人口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情况下,一旦发生工伤事故或者染上职业病,流动人口很难得到相应的抚恤和救助。因此,应尽快强制推行和建立流动人口工伤保险制度,以有效分散和化解流动人口所遭受的职业风险。在当前形势下,可以采取企业或者雇主责任制模式,由企业缴纳工伤保险基金,存入职工的个人账户。政府在流动人口工伤保险中的责任主要是加强流动人口工伤保险的立法工作和制度设计,规定不同工种的最低保险金,强制企业或者雇主缴纳职工失业保险基金。

2.医疗保险体系的构建。构建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制度,该模式的基本做法是流动人口不建立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只参加住院医疗保险,门诊费用自付,住院费用按照一定的比例由统筹基金支付,住院医疗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按照本市上一年月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进行缴纳。在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上,流动人口的流入为当地企业和政府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根据“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企业和地方政府应成为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基金的缴付主体。

3.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完善养老保险的配套制度建设,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建立方便合理的社会养老保险跨省区转移机制。如果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全国统筹,统一管理,可以建立便于跨地区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机制,流动人口不论转移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凭卡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则将根本解决因流动人口因其流动性而造成的社会保险关系难以转接的问题。

4.建立必要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援制度。社会救助方面,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正视部分流动人口对社会救助的现实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将他们逐步纳入其中。要注意将保险和救助联动起来,缓解他们的贫困程度,减轻政府将来的救助负担和成本,以及可能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冲击。社会福利方面,当前应以落实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为重点。住房保障方面,应在推进以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建设中,考虑到流动人口对住房的迫切需求,以及他们通过自身能力无法达到“居者有其屋”的现实,通过合适途径将流动人口纳入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享受范围,不断改善他们的住房条件,使他们能够在城市安居乐业,其中一部分人顺应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在城市稳定下来。

参考文献:

[1]陶然,徐志刚.城市化、农地制度与迁移人口社会保障―― 一个转轨中发展的大国视角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05,(12).

[2]孙学力.内蒙古牧区人口迁移流动分析[J].北方经济,2006,(3).

[3]郭翠荣,陈静.人口结构、社会保障与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以发达国家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5).

[4]俞文政,曲福田,谭淑豪,叶奕.环境约束下牧区人口和种群持续增长模型研究[J].生态环境,2007,(1).

[5]曹正民,苏云.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的公共政策思考[J].西北人口,2007,(5).

[6]张展新,高文书,侯慧丽.城乡分割、区域分割与城市外来人口社会保障缺失――来自上海等五城市的证据[J].中国人口科学, 2007,(6).

The Population Transfer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afeguard System in Inner Mongolia

LIU Xiao-yan

篇8

(一)硬件建设逐步完善,基本满足工作需要。

县法院“三个关心”保障基层法庭工作条件。一是关心工作条件,近几年投入500万元,新建6个基层法庭,改善了办公条件。其中,白岭法庭办公楼建设标准高,设施全,在全市、全省都可以名列前茅。二是关心干警生活,为基层法庭购置煤气灶、浴具和生活用品,法院出资为基层法庭聘请食堂工作人员;外地干警回家探亲,法院给予车旅费补贴。三是关心基层干警政治成长,法院党委积极开展党的教育,帮助基层干警提高对党的认识,鼓励其向党靠拢,递交入党申请书;通过竞争上岗,就地提拔基层干警担任中层干部,今年就提拔了黄港、溪口法庭的干警担任副庭长;加大法院机关与基层法庭干部的交流力度,今年安排2名法院干部到基层法庭任职。视察了解到,基层法庭干部生活称心,事业心强,干劲足。

县公安局加强后勤保障提升出警能力。县公安局在较好地解决基层派出所办公生活用房基础上,重点加强了后勤保障,一是配齐必需的工作用车,每个派出所最少有一辆车,条件好的有2辆以上;二是配齐必需的办案用品,如防弹衣、照相机、手铐、勘验箱、违法人员采集系统等;三是逐步完善干警强身健体需要的设施,多数派出所修建了篮球场、健身房,有必需的健身器材。投入340万元推进“天网工程”建设,在乡镇建设205个监控点,构筑上有“天网”、下有巡防、中间有技防的立体治安防控网络。

县森林公安局加大力度改善基层派出所建设。县森林公安以前由于体制、机制原因,基层基础建设薄弱。XX年以来,该局加大打基础工作力度,相继投入资金400余万元,新建派出所5个,改建派出所2个,新添警务用车18辆,建立警务室10个,每个派出所配齐了车辆、电脑、空调、电视、相机、健身器材等,办公条件极大改善。

县司法局基层基础建设逐步完善。每个基层司法所有符合工作需要的办公楼,必需的办公用品,工作条件在逐步改善中。

篇9

刚才,我们听取了11个专业组分管区领导和各专业组的工作汇报和下一步工作部署安排,有很多新的亮点、新的举措、新的方法。茂发区长作了很好的讲话,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很有操作性的具体要求,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

听完汇报后,我觉得,动员大会和调度会以后,各专业组迅速行动,做到了“氛围浓厚起来、人员集中起来、整治行动起来、指挥调度起来、工作保障起来”等“五个起来”,成效集中体现在机构、人员、部署、发动和调度“五个基本到位”。这充分说明我区几套班子和全区各级领导干部具有很强的团结力、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不愧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优秀队伍。我相信,有这样一支优秀的干部队伍,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此次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新胜利。

下一步,我们要通过“三个五”来推动此次创建迎检工作。

一要五力齐发。做好此次创建迎检工作,就是要迅速发出五股力量,迅速加大五个方面工作力度:

一是迅速加大教育发动力度。我们要加大宣传的覆盖面,加强干部的教育和培训,让群众熟悉和理解此次迎检测评标准。各工作组要结合市里的会议精神和区里的实际,针对此次迎检测评标准和要求,迅速印制一批宣传手册发放到全区每家每户,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让群众了解我区创建工作的内容,并借此机会把市、区的工作向群众反馈,接受群众的监督。各专业组要将自身工作的宣传册上交区指挥部办公室汇总。

二是迅速加大整治整改力度。整治整改中要围绕“无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无乱挂乱吊、无出店经营、无流动摊点、无垃圾广告、无乱扔乱抛、无乱停乱放、无违规场所和无乱闯红灯”的“十个无”目标进行,“618工程”、“113工程”涉及到的重点区域和205个必检点必须逐一进行整治整改。路面、路灯、楼道设施、消防设施等方面的问题都是此次创建检查的重点,各专业组要迅速研究、迅速调度,加大投入,确保整治整改到位。

三是迅速加大资料整理力度。刚才部长和副主任对资料整理方面的工作已经提出了要求,请同志们认真抓好落实,做到“三查”和“三个不放过”,即:“社区单位要自查、街道(镇、处)要普查、区里要督查”和“资料有缺项的不放过、资料不规范的不放过、资料不成册的不放过”。

四是迅速加大模拟检查力度。各组都要加大模拟检查的力度,针对各组的具体情况和问题,对照迎检要求,进行模拟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是迅速加大调度督导力度。区总指挥部由为民副书记一天一调度,重要的会议我和区长参加,各工作组和各街道(镇、处)每天一调度,由区分管或挂点领导亲自调度,通过加强调度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要五轮驱动。要通过五个方面的“轮子”一起动,推动创建迎检各项工作落实。

一是高位推动。创建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各级班子全力抓。

二是排位拉动。要将各专业组、各街道(镇、处)的工作成效进行排位,形成竞争机制,拉动工作。

三是现场触动。各专业组要经常召开现场会,以点带面,通过好坏两方面典型触动工作。特别是对做得不好的地方,要下发整改单,限期整改到位,推动工作。

四是宣传鼓动。区委宣传部、各专业组和各街道(镇、处)都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利用媒体宣传、舆论宣传、现场宣传、群众宣传等形式营造宣传氛围。

五是督查驱动。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督导。

三要五子登科。

一是排位子。要开展排位竞赛,对每一项工作都要进行排位,分出名次,形成竞争机制,推动工作开展。

二是下单子。就是要下整改单,要像市里“啄木鸟行动”一样,对创建迎检工作不到位的单位要下整改单,督促整改落实。

三是发牌子。就是要像体育比赛一样,发“黄牌”和“红牌”,对发现问题的,要发“黄牌”,进行警告,督促整改;整改落实不到位的,就要发“红牌”,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篇10

完善涉检长效工作机制,强化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按照中央新的“严打”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既严厉打击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涉枪涉爆犯罪、黑恶势力犯罪,严厉打击群众反映强烈、深恶痛绝的电信诈骗犯罪、拐卖儿童妇女犯罪、“两抢一盗”犯罪和“黄赌毒”等违法犯罪,进一步加大社会治安整治力度和社会面巡逻防控力度,又着眼于消除矛盾、促进和谐,深入探索和规范刑事和解、量刑建议、附条件不等办案新方式,健全完善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把从宽处理的每一件案件作为有效消除社会矛盾的具体实践。通过成立以检察长为组长的涉检矛盾化解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有效化解积案、加强源头治理的工作机制,把化解社会矛盾贯穿于执法办案的全过程。深入推进涉检风险评估机制,对侦监不批捕,公诉不,反贪、反渎撤案,民行不抗诉以及刑事申诉、赔偿决定等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对拟做出的处理决定进行可行性分析,形成风险预测报告,及早发现案件的潜在隐患,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有效避免涉检的发生。

进一步规范执法办案流程,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完善审查逮捕、审查案件操作流程和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对受理的每一起案件,通过风险评估,积极与公安、法院及当事人所在社区等单位密切联系,认真做好化解矛盾和息诉罢访工作,力争减少或杜绝审查批捕、审查环节涉检案件的发生。逐步形成加大办案力度与矛盾得到化解相统一的工作理念,坚持把化解社会矛盾贯穿于执法办案始终;贯彻执行干警执法档案制度;全面推行以案说理和释法说理工作,尤其是对当事人及其亲属,耐心做好法律解释、政策宣传、思想疏导等工作;同时充分发挥社区检察联络员的作用,依托社会“大调解”机制尽可能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进一步加大办案力度,通过查办职务犯罪工作,积极化解社会矛盾。要根据上级院工作部署和绩效考评的引领,将工作目标细化分解到科室和个人,并充分发挥反贪、反渎、技术、监所等部门的协作一体化机制及反贪、反渎、政工、纪检、办公室的监督保障一体化的作用,整合全院办案力量,形成办案合力,着力查办群众署名举报、联名举报、长期举报甚至引发群体上访的职务犯罪案件。同时,要加大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力度,寓预防于办案的始终,在办案中加强犯罪分析、对策研究、预防建议、警示教育和预防调查、宣传及咨询等工作,建立健全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

二、促进四项管理,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

检察工作要在服从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创新上下功夫,紧紧围绕全县确定的“突出三大重点、实施四大工程、深化五项改革、力求六个突破”的工作目标,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与服务。

以和谐建设为主线,强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的意识和措施。在项目建设、工业发展和产业培育三大重点的服务和监督管理上,通过对项目建设的有效监督来拉动全县投资增长,通过进一步优化工农业发展环境来推动经济转型,通过向县委、县政府提供具有实践性和可行性的法律意见和建议来服务产业培育并带动农民增收。全面监督实施“四大工程”,即统筹监督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协调推进社会建设工程、强化监管财政保障工程、全力实施民生建设工程,确保各项惠民利民政策全面落实并健康运行。

围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保护特殊人群合法权益提供法律服务。充分发挥惩戒、防范功能,因地制宜确定打击重点,坚持哪一个时期、哪一个地方、哪一类犯罪突出就重点打击哪一类犯罪,增强打击的针对性,实现控制和预防犯罪的有效性。主动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深入开展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的排查整治。对排查出来的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严重暴力犯罪、“两抢一盗”等犯罪案件,适时介入侦查,依法快捕快诉,及时、准确、有力地打击。密切关注社会治安动态,有针对性地提出消除隐患、强化管理、预防犯罪的建议,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结合办案加强法制宣传,广泛开展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活动,增强公民法制观念,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积极探索创新参与社区矫正的有效途径,逐步完善执行监督机制,加强对社区矫正各个执法环节的法律监督,保证社区矫正依法公正实施。密切与司法部门、派出所和社区的配合,积极协助相关部门开展刑满释放人员的管理和帮教工作,为刑满释放人员就业、生活、家庭等方面的困难提供法律援助。积极探索创新刑事受害人救助等工作机制,注重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关爱,为救助对象和未成年子女提供经济支持、心理疏导和法律服务。

围绕青少年法制教育,为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提供法律服务。依托检察职能,继续探索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专人办理机制,深化亲情会见、回访帮教、分案等制度。依托“青少年维权岗”,延伸检察维权职能,加强与“关工委”、学校的密切配合,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依托法治副校长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加大青少年法制教育力度。与共青团、学校、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等密切配合,加强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教育挽救,共同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依法打击网络犯罪,积极参与对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管理。在依法打击网络犯罪的同时,高度重视检察门户网站建设和维护,充分发挥网络宣传阵地的正面引导作用,防范门户网站受到恶意攻击,按照定西市检察院关于加强检察机关突发公共事件宣传报道管理工作的要求,加强宣传报道,杜绝损害检察机关形象的事件发生。认真做好日常网络舆情检索与收集工作,及时将舆情内容上报院领导,以便及早、及时处理,同时积极与相关媒体协调沟通,做好日常网络舆情掌握与应对的工作方法。

三、争取四项突破,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

强化诉讼监督,进一步促进公正廉洁执法。强化刑事立案监督,改变以往单纯依靠办案和被害人控告来发现案件线索的方式,通过深入公安派出所了解受案情况,从治安处罚案件和劳教案件中发现立案监督线索,解决立而不侦、久侦不结等问题;强化侦查监督,加强追捕、追诉、漏犯、漏罪工作,重点对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而不予批捕案件的动态跟踪监督;强化审判监督,既加强对量刑畸轻案件的法律监督,又加强对量刑畸重案件和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案件的法律监督;强化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深入推进民事检察介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方式,尝试支持工作方式,积极探索公益诉讼方式及以行政诉讼监督引入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新模式,优先审查办理社会弱势群体的申诉案件和侵害公共利益影响和谐稳定的申诉案件,全力促进社会和谐。

篇11

1、民生改善。按照我区营造建设“湖湘之心、中部标杆、全国一流”新芙蓉的优良环境要求,坚持把民生改善摆在第一位,把“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作为第一目标,抓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为全区困难群众撑起一片天。

2、事业发展。加快芙蓉民政事业现代化步伐,实现民政工作的法制化、标准化、信息化。新建一批基础设施,打造一批服务品牌,推动各项民政工作都形成亮点,全方位巩固我区民政工作全省领先的地位和影响。

3、绩效争优。继续保持在市绩效考核当先进,在区绩效核排第一,在市民评议政府进前三的优异成绩。

二、突出三个重点

1、强化基本民生保障,竭尽全力解民困。围绕“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工作目标,以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为重点,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遗余力利民行。以“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为目标,提供惠普的养老服务、人性化的救助服务、惠民的殡葬服务、优质的婚登服务,为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3、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群策群力排民忧。按照建设“公民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元,以社会组织为中介平台,以社会工作为重要手段,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及公民共同参与的开放式、网络化社会管理模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的全新格局。

三、抓好四项建设

1、加强设施建设。一是对西湖、化龙池、荷晏、锦林、文艺新村、西湖、恒达7个社区进行重点培育和打造,力争将其打造成市级精品示范社区。二是督促街道加大城中村改造的推进力度,解决资金缺口大、清产核资难等困难,力争实现在2012年完成马王堆4个村的城中村改造的工作目标。三是启动救助站的前期选址、筹备等工作,力争建设一座硬件设施一流,软实力达到“五星级”服务标准,即热心、贴心、舒心、安心、放心的社会福利中心。四是完善以具体业务应用系统和网上协同办公系统为平台的民生直通车栏目,实行网上办公,信息化管理。

2、加强制度建设。要围绕长远发展规划,努力实施“困有所济、病有所医、少有所教、老有所养”的民生工程,主要抓好“五大体系建设”。一是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全面建立社会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努力做到城乡低保“三要”:宣传要到位、资金要保障、对象要动态;合力做到大病救助“三化”:程序方便化、救助合理化、标准公开化;着力做到灾害救助“三实”:宣传工作实、核查灾情实、受灾群众救助实;全力做到流浪救助“三勤”:上街勤巡查、特殊勤照顾、责任勤加强。二是优抚保障体系建设。要按照新的标准落实好优抚对象的补助,建立正常的增长机制,使重点优抚对象的补助水平随当地人均收入的提高而同步提高,进一步巩固双拥制度建设的成果。三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来做,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进一步优化居家养老格局,进一步加强养老机构建设与管理。四是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要按照“社会管理社区化、社区管理社会化”的总体要求,坚持“党政主导、社区主理、市场介入、居民参与”的社会管理机制体制,以社区管理为落脚点,以社区服务为支撑点,不断完善组织机制,拓展服务内涵,创新工作特色,服务居民群众,探索适合芙蓉区区情的社区管理创新模式。

3、加强业务水平建设。业务建设是提升民政管理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一是工作要严格标准化。我们的业务范围广,服务对象多,要尽量减少工作失误,提高服务效率。二是管理要突出精细化。每一项工作都要事先计划安排、事中跟进监督、事后评价整改,做到指标量化、措施细化、监督强化、奖惩硬化。三是服务要彰显人性化。民政服务对象大多是弱势群体,要在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提供人性化服务和亲情式关怀,既要让老百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又要让老百姓体会到我们对他的尊重。四是机构要以品牌促发展。民政服务机构,有整体的也有个体的,有公办的也有民办的,我局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原有品牌如万众和、常青树等基础上,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的芙蓉服务品牌。

4、加强队伍建设。队伍建设是推动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的人才保障。一是要提升民政文化软实力。文化是提升民政整体实力的关键要素。要围绕“人民满意”为目标和“用心服务、公平服务、依法服务、创新服务”的基本要求,建树“亲民爱民、勤政务实、廉洁高效、敬业奉献”的芙蓉民政精神。二是要加强人事管理。完善选人用人、考核评价、监督管理机制,推进人事工作的民主化、制度化、科学化,加强机关各科室、二级机构的人员交流,通过换岗、轮岗等方式,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进一步整合队伍资源。三是要打造一流队伍。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大培训轮训力度,加强基础组织机构建设,落实基础民政干部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保持基础民政队伍的相对稳定,形成赶学比超的工作氛围,激发干事创业、奋发作为的热情和激情,塑造芙蓉民政良好形象。

四、严格五项要求

1、要用心干事,尽职尽责。民政工作直接为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服务,要体察民情,集中民智,顺应民意,根据群众的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来制定政策、作出决策,保障好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要做到身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深入群众之中,真心实意关心民政对象的困苦,帮助解决实际的困难。

2、要勇于担待,善于作为。民政局又俗称“小政府”,社会性强、涉及面广,做好民政工作,事关人民福祉、事关社会公平、事关和谐稳定、事关政府形象特别是在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创新社会管理的今天,我们为党和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解愁,为发展稳定奠基的作用更加凸显,我们的干部要敢于担当重任,敢于担当责任,领导交办的任务,敢于知难而进完成好。敢于负责,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要能给领导担待,领导也给下面担待,各级都要互相体谅,该请示汇报的主动请示汇报,该放开的就要放开干。

3、要加强协调团结协作。民政工作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对外必须加强协调,争取支持;对内必须团结协作,形成合力。班子成员之间,单位同事之间,要坚持多干事,少议论;多参与,少推脱;多补台,少拆台,相互尊重,相互维护,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真正做到上下一条心,干群一股劲,在思想上合心,在工作上合力,在行动上合拍。

4、要转变作风强化落实。目前,我们的干部在作风上整体不错,但也存在一些值得警醒的问题,要加强“三治”一要 “治散”,有的同志纪律涣散,不在状态,有迟到早退、串岗溜岗、上班时间玩电游、聊天、看股票的现象,要切实增强原则性和纪律性。二要“治浮”,有的同志做事喜欢蜻蜓点水,浮在表面,沉不下心,经常出差错,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三要“治差”有的同志工作标准低,喜欢应付了事;有的同志服务态度差,对来访群众粗声大气、爱答不理,待人不热情,服务不周到;有的同志工作效果差,工作开展不主动,进展不迅速,领导推一下动一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要切实增强谋划力和执行力。要做到“四求”一是求“廉”,坚持慎权、慎交、慎独、做到自重、自警、自省、自励,切实提高自控能力,不断接受监督的意识,自觉把权力置于法律、纪律、制度的约束之下,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二是求“真”,坚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把情况摸上来,把服务带下去。三是求“实”,推进民政工作,要放下架子,沉下身子,抹开面子,做出样子,认认真真抓落实,四是求“严”严格组织纪律,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工作上严格标准,生活上严于律己。

5、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干部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要防微杜渐,对干部要经常提醒,班子成员之间也要相互提醒。要加强督查落实工作,积极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和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方面的督查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鞭策自身提高效率,抓好落实,加强自律,当好表率。

 

篇12

按照上级要求完成对我乡社区矫正对象的排摸、实施方案的拟定和开展宣传活动等工作。

(二)启动阶段(20*年9月—10月)

建立乡社区矫正组织;制定我乡社区矫正工作意见和实施方案;召开乡社区矫正工作动员大会,组织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到其他乡镇参观学习。

(三)全面实施阶段(20*年11月—20*年5月)

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工作程序和各项工作制度;指导、督促全乡各村遵守有关部门工作程序和制度,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证社区矫正工作顺利进行。

(四)总体提高阶段(20*年6月)

总结一年来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具体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探索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全市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经验和做法。

二、社区矫正工作基本流程

(一)社区矫正的衔接。

1、市公安局应当分别于今年10月底前,对已经在社区服刑的社区矫正对象的相关法律文书和监督考察档案等有关材料的副本,按照要求统一集中向市司法局提供。相关材料不齐全的,市公安局应当设法予以补齐,市司法局应当积极予以配合。市司法局在接收相关材料时,应认真核对、签收,并及时送达各乡镇司法所,司法所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书后,要及时建立社区矫正对象监督管理和考察档案。

2、市人民法院对执行地在本市的刑事被告人,判处管制、单独判剥夺政治权利或宣告缓刑、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接受社区矫正相关教育,并责令其填写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同时应当在宣判、宣告之日起7日内,将生效的相关法律文书及材料抄送执行地的社区矫正组织。其中判决书、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分别抄送市公安局和市司法局,执行通知书、结案登记表、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抄送市公安局。

3、市人民法院收到关于社区矫正对象的减刑、假释、撤消缓刑收监执行、撤消假释收监执行、撤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的建议书后,应当及时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并在做出裁(决)定之日起7日内,将裁(决)定书抄送提请机关。对社区矫正组织提请的延长矫正对象监外执行期限的建议书后,也应当及时进行核查、作出决定,并在作出决定之日起7日内,将决定书抄送提请机关。

4、对于市人民法院单独抄送市公安局的社区矫正对象执行通知书、结案登记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市公安局应当在收到上述相关法律文书之日起5日内,将社区矫正对象执行通知书、结案登记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的复印件抄送市司法局。

5、市司法局、市公安局收到市人民法院、监狱管理机关和市看守所相关社区矫正对象的法律文书、执行通知书后,应在3日内分别转送给相关司法所、公安派出所。

6、社区矫正对象回社区报到时,应当先到司法所办理社区矫正登记手续,并持司法所出具的报到登记等相关证明材料到公安派出所办理相关手续。司法所工作人员和公安派出所民警应立即对回社区报到的矫正对象进行谈话教育,并邀请其家属参加。同时,告知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其间必须遵守的相关规定。对未到司法所办理社区矫正登记手续的,公安机关应当责令其及时到司法所办理社区矫正登记手续,并在3日内将有关情况通报司法所。

(二)社区矫正的执行

1、司法所应当对社区矫正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所犯罪行及所处刑罚、改造表现、思想动态、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等基本情况和矫正情况建立档案,并会同公安派出所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的矫正方案,建立监督考察小组,落实日常监督管理和考察措施。

2、司法所应当及时与有监督管理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直系亲属签定监督管理协议,明确其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监督管理和教育责任。社区矫正对象没有直系亲属的,可与其所在单位、村委会或愿意承担监督管理和教育责任的近亲属签定监督管理协议。

3、司法所应当本着符合公共利益、社区矫正对象力所能及、可操作性强、易于监督检查的原则,组织、督促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社区矫正对象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的时间,每月累计不少于2个工作日。

4、司法所应当按照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以个别教育为住的原则,定期安排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充分运用社会资源,配合、参与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活动。学习教育活动的内容包括法律法规、政策、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时事形式等方面。社区矫正对象集中学习教育的时间不少于每月1次,每次不少于2小时。乡政府应当提供必要的学习教育场所和设施。市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可根据需要组织开展社区矫正对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

5、司法所可以根据矫正工作的需要和可能,组织有关人员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心理矫正等活动。结合社区矫正对象犯罪原因、心理类型、现实表现等制定心理矫正方案,进行心理咨询辅导,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

6、市司法局应当协调教育部门并督促未成年人且没有完成国家规定义务教育的社区矫正对象的法定监护人,为该社区矫正对象安排适当的学校完成国家规定义务教育内容。

7、司法所应当会同公安派出所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表现、遵纪守法、参加学习教育和参加劳动改造等情况,每季对其进行一次考评,每年进行一次年度综合考评,有关情况填入《社区矫正对象年(季)度考核表》,存入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档案。

8、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矫正对象在接受社区矫正其间的改造表现,按照《浙江省社区矫正对象奖惩考核办法》的规定,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呈报和实施奖惩,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分类管理和分级处遇。

(三)社区矫正的解除

1、在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期满30日前,司法所应督促其作出书面总结,并召开由相关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社区矫正志愿者、社区矫正对象等相关人员参加的评议会,对其社区矫正情况进行评议,根据评议结果作出书面鉴定,并将有关材料上报户籍地司法局和市公安局审核。市司法局和市公安局审核无误的,由市公安局签发《缓刑期满通知书》,《解除管制通知书》并通报原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及原执行的监狱、看守所、拘役所。

2、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期满,司法所应会同公安派出所向其本人宣布,并发给《缓刑期满通知书》、《假释考验期满通知书》、《恢复政治权利通知书》、《解除管制通知书》。同时,向其所在地的村组织和单位通报有关情况。

3、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服刑期满时,由原批准(执行)机关办理释放手续。暂予监外执行条件消失后,司法所应当会同公安机关及时通报原批准(执行)机关,以及同级人民检察院。刑期未满的,按规定予以收监。

4、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被收监执行或在社区矫正其间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对象,自羁押之日起自然解除社区矫正。

三、社区矫正工作制度

(一)组织制度。乡司法所建立以政法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对本辖区社区矫正日常工作进行指导;全乡各村居建立以村双委负责人为站长的社区矫正工作站,协助乡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对本村居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管理。

(二)例会制度。乡社区矫正组织应当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例会,传达上级社区矫正工作的指示精神,研究、制定本地区社区矫正工作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听取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交流工作情况和工作信息,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三)请示报告制度。乡社区矫正组织要建立请示报告制度,加强组织观念,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应及时逐级上报,不得隐瞒不报,紧急情况要边处置边报告。同时,对本地区社区矫正工作的经验、做法、重要活动及典型案例等各种社区矫正工作信息,也应及时逐级报送。

(四)建档统计制度。司法所对社区矫正对象要逐人建档。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情况、改造表现、家庭成员、社会关系、接受教育、参加公益劳动、考察鉴定等情况要记入档案。司法所要和市司法局建立起社区矫正工作情况统计报表制度。统计报表和统计数据分析,要保证真实、准确,不得拒报、错报、漏报、虚报和瞒报。

(五)业务培训制度。乡社区矫正组织要建立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学习培训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对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和志愿者进行业务培训,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

(六)奖惩考核制度。社区矫正工作将列入市政府对乡社区矫正组织和部门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对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及时予以表彰奖励,对因工作失职或失误而引起重大事件将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四、社区矫正工作的监督

(一)社区矫正工作接受人民检察院的监督。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应当为检查机关的法律监督工作提供便利,加强与检察机关沟通、联系和相互配合。

篇13

我院学生会干部队伍选拔实行全院竞选制度。竞选成员来自三部分:现任学生会干事、各班推荐适合进学生会干部队伍的学生(各班被推荐出来的学生,必须要参加竞选)、自愿报名参加竞选的学生。每名参加竞选的学生必须要填写竞选表,分团委备案。竞选的评委有两大部分:现任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各班推荐的2位代表。竞选时,要求各班班委必须列席。竞选成员每人5分钟的竞选演讲,现场投票,现场唱票。由此产生新一届学生会干部队伍。至于各部门的干事,交由各部门负责人完成。

为规范学生会干部队伍的活动,我院有一整套管理制度。如例会制度、活动策划制度、工作汇报制度、执委会制度等。其中,例会中,要求每位部门负责人必须要发言,并提交一份表格,表格分三部分:前段时间的工作、下一阶段工作计划、目前工作的建议与意见。执委会要求各班班长、书记与学生会主席团一起参加,并有每次会议记录表,商讨学院学生工作动态,听取班级基层工作意见。

更重要的是,我院对各班级干部有一套管理制度。学生会各部门分别对应班级各相应的班委。要求学生会部门制定班委考核条例,这样,保证学生会工作与班级工作的对接。

2、日常管理工作

日常工作是学生工作基础,没有扎实的日常工作,一切工作都是飘渺的。我院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不断探索,力争让每位学生不虚度时光,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

日常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信息畅通。为了使全体同学及时得到各类信息,我院创造了班级学生干部每日签到制。具体做法是:每日10点整(此时是下课时间),各班一名干部到办公室的《学生工作日志》上签到,阅读每日事项,然后把信息带回到班级。同时,要求学生会各部门负责人也一起签到,这样便于工作的衔接。

其次,我院对涉及到学生日常学习与工作的事项都有具体的制度。比如周日晚点名制度、早操制度、听讲座制度、寝室卫生制度、包干区制度等。同时,为了让制度更好的发挥作用,我院各班要求有各类管理规定,规定要求全班大部分同学通过。这些制度中,关键在于落实。比如,我院周日晚点名制度中,为了规范晚点名,要求各班晚点名不得少于30分钟,并对迟到、未到、请假做了明确的规定。同时,要求各班在点名完成后必须要组织班会,纪检部对各班班会予以检查,打分,周一公布结果。同时,要求各班周一上交《晚点名记录表》表格中必须有班主任签字,便于掌握具体情况。这样的结果是:晚点名成为了班级全体学生交流与学习的舞台。关于这一点,曾经有许多学生与我激烈的辩论,我院也对此不断完善,但一直坚持了下来。

另外,对于各项制度,我院力争让其形成一个系统,不单独割裂看待每一项要求。比如,寝室检查排名,把班会集体活动未到者考虑进去,把听讲座未到者情况考虑进去,把平时检查于日常抽查考虑进去,把资助考虑进去,把入党考虑进去,这样,寝室卫生就成了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不再是走形式。这些要求的落实,是学院学风的保证。也正是因为如此,我院的寝室卫生、包干区卫生、团组织生活会等的学期综合排名,在全校一直是第一名。而我本人,一直是这些活动幕后的观察着,对各部门的工作予以足够的支持。

3、学生社团建设

我在北京大学的学生论坛里看到这样一句话:大学文化的繁荣,一定离不开学生社团的百花齐放。我很认同这个观点,因为学生社团是有相同爱好与追求的学生的组织,是他们成长的根据地。因此,我在学院成立一系列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