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文化产业园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及“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牢牢抓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顺应时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加快文化改革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才能实现文化长远保存和发展。
经过多年的实地走访、考察,高宏存发现,很多文化产业园区只是“圈地为园”,仅仅认为空间的集合就构成了文化园区。高宏存指出,正是因为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导致我们依旧沿袭传统的制造业经济、高新技术等模式,这一问题亟待解决。文化产业园区应由空间的聚集转换为产业的聚集,它不仅是一个生产的空间,更是一个集文化消费、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活空间。人们沿袭过去的发展制造业的传统思路,导致“挂羊头卖狗肉”,以发展文化产业之名,行圈地之实。
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同时,把握禀赋资源更是当务之急,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开发文化产业园既传承了文明,又节约了资源。遥想当年,我国山东济南可谓“海内皆名士”,是一座当之无愧的历史名城。1992年,世界仅有的哥特式火车站“远东第一站”被夷为平地。无独有偶,始建于1906年的英国驻济南总领事馆也于前不久被强行拆除。原有资源正在被破坏,逐渐消失。可是比照国外,作为英国著名港口城市的利物浦,就充分传承了既有文脉——破旧的轮船改造为咖啡厅、废弃的工厂改造为独具特色的博物馆都很好地诠释了“变废为宝”的理念。
文化产业园区种类繁多,在把握禀赋资源的时候,也应掌握因“园区”而异的原则。高宏存介绍,不同的产业园区基本有以下类型:一,资源依托型文化产业园区,特别是生态型文化产业园区,比如:张家界、丽江、曲阜、平遥等。高宏存曾实地走访的贵州雷山千户苗寨就是典型的生态型文化产业园区。千户苗寨本是以村落为主、中国苗族最集中居住的地方。现经开发,千户苗寨已成为集文化旅游、生态保护、度假休闲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生态博物馆,对资源的依托不言而喻,因为这是“活态”的文化展示。2006年,国家民族博物馆也在此成立分馆。在中国,类似这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数不胜数。二,创意引领型文化产业园区。此类文化产业园区虽涉及文脉的传承,但已通过功能的转换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这类资源经过独特的创意催化后,重塑新生,却还存在对既有文化内容的继承性。最典型的就是中国“死海”——四川遂宁,过去本来是以工业为目的的盐池,现经创意之笔将其打造为中国的“死海”。三,非继承文脉型。高宏存介绍,中国横店影视集团就是在荒芜之地上,建立起的一个完备的产业链条,不仅向人们提供电影拍摄等各个方面的服务,并且本身也已经参与到电影内容的生产中。
促进主导产业与多业融合
主导产业,即文化产业园区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指那些产值占比居多,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乃至整个园区发展都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对于文化产业园区来说,主导产业如同“名片”。在园区成立之初,主导产业的明确更是对吸引相关企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多业融合,更是形成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必不可少的条件。
文化产业园区有企业主导、政府主导之分,主导产业的形成也因“政、企”主导而异。以企业为主导,即嵌入式文化产业园区,是企业自发形成后由政府介入提供服务与帮助,这类文化产业园区对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要求较高,即在尚未形成文化产业园区之前,主导产业已经形成,随之相关企业逐渐融入其中,形成文化产业园区,比如北京的小吃名街——簋街,即自发形成餐饮集聚。
政府主导型文化产业园区是由政府主导、规划并搭建平台,即在政府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后,确定主导产业,随之吸引相关企业,形成文化产业园区。高宏存指出,只有明确主导产业才能凸显竞争优势,并吸引更大、更多的产业集聚。
同时,主导产业与其相关配套设施也应确定适当比例。高宏存介绍,北京曾存在一些园区,命名之后就消失了,比如:北京市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文化产业经济区之一的中关村创意产业制造基地,该园区自命名以来,由于没有形成集聚效应,而且园区中各个企业之间毫无关联,没有形成整合效应,不久便消失在公众视野中。在北京,主题明确、空间功能有效转换的园区不胜枚举。北京的后海,过去是一个居民生活的封闭空间。后因文化主题的注入,后海已变成一个休闲、娱乐、商业的空间,完成由封闭变开放、由个人居住变商业场所的空间。高宏存指出,后海同时也改造了当地的整体文化氛围,最终成为北京文化产业的集聚区、旅游景点,甚至“城市名片”。“任何一个地区,哪怕只是一个村落,都是一个生活单元,不能将文化产业园区仅仅看做生产制造基地”,高宏存说,“我们老批评珠三角,尤其是富士康,把人当成零件,把整个工厂作为一个生产的流水线,这不符合人文、资本管理的趋势。”
多业融合、经济功能的辐射与带动不能仅仅局限于园区内,而是要突破园区,在它所属的城市发挥经济、产业转型的作用。这一方面,高宏存认为广州市的TIT创意园表现突出:“该园区不仅完成了自身的产业升级,而且对整个城市经济布局的开发、变化都有带动作用。”为实现这一点,TIT将骨干企业与相关中小企业的协同作用发挥出来,真正实现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间的密切合作。高宏存告诉《经济》记者:“集中于产业链的不同层面、不同阶段,都要明确、专业化分工,并在产业链的统领下将统一服务关联起来,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产业集聚、形成具有竞争性的产业集群。”今年,一部红及全球的《泰坦尼克号》,由福克斯、派拉蒙两家影视公司斥资2.5亿美元共同出品。同时,为两家影视集团服务的专业性中小企业也高达2600多家,这种分工协作才能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
多种产业相配合,主导产业发挥溢出效应、带动效应,随后形成创意城市,这才能使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形成真正的竞争力。
政府适度管理
加强引导作用
篇2
目前茶园观光旅游在文化产业管理方面依旧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在茶园景观安排与设计不尽合理,影响游客的观光体验;茶园相关的资源配置不合理、?a业体系建设不够健全,经营产业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的建设亦不尽到位,从而限制了旅游观光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相应的行业监管工作不到位、相关规范建设力度不足、业内整顿力度不足等问题,也导致业内不规范经营现象与侵害游客权益的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茶园观光旅游业的社会声誉,从而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加强茶园观光旅游文化产业管理的措施
为解决茶园观光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加强茶园观光旅游文化产业管理,相关部门和茶园运营方应积极加强合作、采取相关措施,对茶园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并积极完善茶园的整体产业体系,同时加强业内监管与规范,保护游客合法权益,从而进一步促进茶园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具体将在下文详述。
(一)对茶园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
茶园景观的建设使茶园观光旅游的基础,因此在发展出茶园观光旅游的过程中,应积极重视茶园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积极提升茶园建设的质量。在规划、设计与建设茶园的过程中,应立足于实际情况,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气候状况、土壤状况,选取合适的茶叶进行种植,积极借鉴历史经验,有选择地选取合适的茶叶品种进行种植。在加强茶园整体景观的建设的同时,也应积极提升茶农与茶园运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于工作人员的有效考核,从而保证茶叶种植过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保证、并提升茶叶的整体质量。在进行茶园建设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建设措施的科学性,保证景观整体的自然与美感[1]。
(二)完善茶园的整体产业体系
发展茶园观光旅游业的实质是将茶叶种植业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这要求进行茶园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各类建设措施可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目前茶园建设的现状已难以有效满足社会各界人士的各类需要,在此背景下,为保证茶园观光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茶园更应以出色的茶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细致周到的服务、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为游客提供美感体验和优秀的旅游体验。
对此,在设计、规划、建设茶园的过程中,运营者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客户群体的实际需求与期望,满足不同年龄段、文化背景与层次、以及社会背景的游客群体的消费需求,从而充分发掘茶园的经济价值。此外,运营方也应积极注重茶园旅游相关的产业链开发,完善茶园的整体产业体系,将茶园发展与相关设施、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有机结合,统一进行规划、设计与开发,有效形成集聚效应,从而进一步推动茶园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在建设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的同时,各地在进行茶园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各自发展的差异性与各地茶文化的独特性,重视茶文化的地域特色。我国茶文化作为统称,概括了相关文化内容的整体框架与主要内容,然而由于地域因素的影响,各地的茶文化在具备共性的同时,也保有了各自的地域特色,表现出具有地域特点的差异。因此,茶园观光旅游业也应当充分发掘当地的文化特色,积极将茶园文化与当地特色文化有机结合,从而树立、推动、发展具备当地特色的茶园观光旅游品牌,将茶叶经济与观光旅游相结合,积极推动二者的协同发展,有效实现二者的互利与共赢,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尽可能地创造其应有的价值。
(三)加强业内监管与规范,保护游客合法权益
篇3
产学研合作是生产、教学与研究三者的结合,是以产业(企业)、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为基本主体的合作。产学研合作培养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的教育形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一种途径,是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任务是实施应用性本科教育,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理论应用和技术能力,服务于党政机关、企事业等基层单位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掌握直接应用性知识和具体实践能力的人才。注重能力的培养,人才要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应用型人才在知识层面上注重应用性知识的掌握,在能力层面上注重适应能力与实践能力,而其素质的核心是具有创新精神。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于应用型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是产学研合作培养教育使得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行业和研究机构的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效地改变以往高校封闭的“象牙塔式”教育,冲破与社会发展接壤的“围墙”,为教学提供鲜活的实例和宝贵的经验,创造全新的多元教学环境;二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提供与社会行业紧密结合的课题,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满足社会或行业的实际需要;三是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机会,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解决社会行业需求和高校培养人才脱节的问题,缩小社会对人才需求和高校对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
二、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展产学研教育的思路
中华女子学院是全国妇联所属的我国第一所女子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肩负着促进男女平等,引领先进性别文化、引导社会发展、促进女性进入社会主流的使命。为了完成使命,学校确定了服务妇女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总体外交的办学方向,确定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四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公益意识、知性高雅的应用型女性人才。
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置于2008年。该专业是在国家提出加强社会建设,繁荣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建立的,同时又在国家文化产业大繁荣的要求下不断完善。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繁荣我国文化要求。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党的十又对推动我国文化繁荣提出了要求。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文化大繁荣,发展群众文化,需要一支业务强、素质高、品德正的基层群众文化艺术管理人才队伍。目前,目前我国群众文化艺术发展存在着人员专业性不强、年龄偏大、观念陈旧等问题,众多的艺术类院校专门定位培养群众文化管理人才也没有,可以说,整个行业存在着人才缺乏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专门培养此类人才非常必要。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正是应对社会和行业的需求发展建设起来。专业根据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培养应用型群众文化艺术管理人才的目标,并且对人才的规格提出了要求,要求有“四自”精神、服务意识、公益意识,要立足基层、具备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能服务于基层群众文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专业对群众文化艺术管理人才的规格和要求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在明确了该类人才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确定了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群众文化艺术管理人才是以培养服务基层需要的应用型艺术管理人才为根本目标,强调群众艺术人才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文化艺术素养,还需具备现代艺术管理能力,掌握经济、文化政策法规的理论知识,具备群众文化与活动推广组织运作综合实践能力。为此,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不断认识到产学研合作教育对群众文化艺术管理人才的作用,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探索,以行业需求为导向,通过社区和妇联系统单位合作,充分吸收行业人员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共同开发课程、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共同指导学生实践、共同开发研究课题。“六共同”的全方位合作教育使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实现了与社会行业的紧密联系,使专业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整合,实现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相互融合,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学校教师与行业人员的相互携手。在目前全国700所设置舞蹈专业的高等院校中,开创产学研联合培养应用型群众艺术管理人才的先河。
三、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展产学研教育的举措和成效
(一)产学合作,开展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确定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定位。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最为重要的内容,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设置以后,随着国家对繁荣文化要求的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再次思考了专业的方向。2010年,中华女子学院成立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文化产业的知名专家和一线的行业专家构成。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对专业进行论证。2011年6月,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召开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与建设研讨会”。专家提出了本专业需区分公共文化和产业文化两种不同人才培养方式,以培养具有服务意识的社区艺术人才及妇联行业下的具有女性特色的应用型艺术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以编导课程为主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策划和组织能力等建议。在结合前期调研、听取与会专家意见后,将专业方向名称确定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舞蹈编导方向)”。2012年5月,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又召开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专业定位及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和听取与会专家论证意见后,进一步将专业定位为群众文化的创意与策划组织;尤其强调社区舞蹈的策划、编创和组织的专业方向;并在课程设置上做出了一些调整,使课程紧紧围绕群众文化创意和社区舞蹈编导展开。增大了社会实践课程的比重,强调对学生文艺活动组织策划、文案写作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新增了“社区文化创意与推广”和“社区舞蹈”等特色课程,以适应市场需求、凸显人才定位。通过论证,确定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方向和定位,以及在群众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确立了“培养符合群众文化发展需要的实践型、复合型、应用型艺术管理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产学合作,共同开发课程
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多次修订和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多次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听取行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专业从服务群众文化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社区和妇联系统岗位开展群众文化的要求,设置了课程体系。根据学校总体的课程体系框架,重点规划了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划分为学科平台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性课程和综合实践教学四个部分,课程体系特点如下:
1.突显专业定位,打造跨学科平台课程
由于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跨学科性质,需结合管理学和艺术学两个学科共同构建学科平台课程,使之具有交叉性、创新型和融合性。经济学、管理学两门基础课程是对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化产业管理”则是在学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大量的案例教学训练学生在舞蹈艺术活动中的运营能力。通过这样有机的衔接使学生具备跨学科综合性的专业素质。加之艺术学方面的中外舞蹈史及艺术概论课程,为学生搭建了较为宽广的学科平台,为深入开展专业基础课程打好基础。
2.交叉渗透,夯实专业基础课程
依据交叉学科平台构建的要求,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不仅涵盖了传统舞蹈专业的基础课程,如芭蕾基础、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等,还增设了乐理基础等课程。并且本专业的7门基础课程均以学生实践、教师指导的课堂教学方式开展,突出了学生为主的实践教学理念,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基础课程,为进入专业方向性课程的学习做好积累。
3.根据社会需求,依托艺术学院多学科资源,设置专业方向课程
为满足社会对于群众文艺工作者的多元化能力需求,专业方向性课程以舞蹈编导主,配以舞蹈教学法、经典剧目排演、舞蹈创作实践等课程,培养学生开展文艺活动的组织与策划能力,提升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此外,还充分利用艺术学院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优势,打破舞蹈专业学生专业单一的特点,设置舞台化妆及服装、舞台摄影摄像、音视频制作、人际沟通等拓展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适应群众文化活动的多样化需求的特点。
4.推动第二课堂的教学辅助作用,加强专业实习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以培养群众文化和社区舞蹈的编创人才为主要目标,培养方向是应用型舞蹈编创、表演及管理型人才。因此,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而是要拓宽到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实践中,教学的指导由简单的知识传授,延伸为引导式互动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调动学生的更大潜能。
(三)产学合作,共同担任课程教学
为了实现教师的实践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利用与行业的联合,组建了行业教师团队,具有良好专业背景和丰富舞蹈组织经验的三位教师共同构成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较为合理的教师梯队结构,为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鉴于专业的跨学科性和多元化特征,教研室邀请多位权威专家学者及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行业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或担任讲座嘉宾以及顾问。这些专家学者以其在各自领域内权威的影响力、宽广的视角和渊博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了最前沿的专业信息、最精准的专业知识和跨学科、多元化的课程结构。
(四)产学合作,共同建立实践基地
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行业共建教学实践基地,于2011年11月与北京市东湖街道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中华女子学院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望京花园社区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分组、分批深入望京花园社区开展社区文艺活动的组织策划活动。2013年1月,在校领导大力支持下,经过本专业教研室老师的努力,促成专业和北京市妇女儿童社会服务中心合作。学生深入社区,服务社会,充分发挥专业直接服务社区居民和丰富社区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
(五)产学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实践
为了能使学生及早接触行业实践,了解行业文化艺术开展情况,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置了专业见习、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在不同的实习阶段,安排学生分批、分组到深入到北京的不同社区,由专业校外督导教师(社区艺术工作者)和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这一实习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而且为学生毕业后独立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六)产学合作,共同开发科研课题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一个新专业。该专业应用性强。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在我国还比较薄弱。但该专业的发展对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专业研究相对重要。专业研究的问题既要来自高校,也要来自于行业。为了更好地解决行业的问题,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北京市妇联共同开发科研课题,不断提高专业对社会服务能力。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六共同”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实施时间还比较短,有些合作还在探索中,但合作教育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
通过产学研合作,明确了专业定位,构建了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组建了实务能力强的校内外教师团队,形成了实践性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实现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有机融合,使专业的教学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使学生的实践平台从课堂延伸到社会,使师资队伍的专业建设能力得到了提高,专业的服务社会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大大地提升。专业的首届毕业生就业率为100%,毕业生分别进入政府、社区、学校、媒体、企业、公益组织等部门从事演出组织与策划、文化艺术管理等工作,受到社会行业的一致认可。
(注:本文为北京市教委专项课题《专业建设项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10004990208)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大学教育,2008(3).
篇4
1.课程内容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文化产业经济学作为新兴的应用经济学,是介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学,日渐成为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文化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为文化产业?M织、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发展及产业政策等,教学对象主要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开设。该课程因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要求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当前我国和新疆文化产业组织、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等实际情况,解决我国和新疆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1.1现有教材版本偏少,虽然理论体系较为完整,但是利用现有理论解决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章节内容安排不够,与新疆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结合度低,理论与实践衔接性不强,学生接受比较困难。案例数量有限,内容较少,一些教学案例时效性较差,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缺乏在文化产业经济学科研团队在产业经济学领域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无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利用。教学课件制作不精细,内容不够丰富,有的仅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变成电子版课件。
1.2授课方法应用方面存在的挑战。一是案例教学应用不均衡。目前,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教学中缺乏实践性较强的案例,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多媒体教学应用不够。尤其是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多媒体教学还未充分地发挥出应有的功能,课件与教材内容重复度很高,信息量不足。三是没有探索模拟实验教学。与内地发达省区相比,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实验教学发展比较滞后,模拟实验仍然是空白。四是互动交流式教学模式空白。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没有很好的利用互联网教育形态,尤其是文化产业经济学没有利用慕课平台,不能进行互动式的在线学习。在新疆与各高校在产业经济学领域缺乏交流,资源不能实现共享。五是实习实践基地涉及领域有限。文化产业经济学实习、实践基地建 设涉及的领域不够宽泛,不能有效地通过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对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建设起到重要补充。
2.学生基础素质方面层次不齐
文化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宏微观经济学、金融知识的基础之后,对文化产业内企 业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之间关系进行全方位分析和探讨的一门学科。要对整个经济运行的态势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方面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为文化产业经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这方面安排的课程较少,学生知识涉及面窄,学生在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没有掌握更谈不上连贯性系统性用理论分析研究,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较弱,导致学生接受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存在一定困难。
3.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1)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开设36学时,其中课程的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管理不规范,资料保存不完整,未达到应有的效果。对实践教学缺乏完善的教学监督管理,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2)校外实践环节管理不规范。校外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达到实践教学的最佳效果。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没有建立用于学生的调研实习固定的实践基地,现实情况是老师分配小组自行联系公司企业去实习调查实践,调查内容在各个单位差异较大,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3)师资力量在实践方面较薄弱。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但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深厚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时还要求教师本身也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当前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师资虽为高校硕士博士毕业,但均为“出校门、进校门”的形式,虽然能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但没有从事过文化传媒类企业的运营管理工作,存在严重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在教学中偏重理论讲解,进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1]。同时,没有将具有文化企业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引进校园,新疆艺术学院也很少将教师送到企业进行挂职工作,导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较薄弱。
二、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问题的相应解决对策
1.健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整合实践教学方法。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分析,用经济学的理论对对文化市场、文化商品、文化商品价格、文化资源、文化投资、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经济管理主要范畴进行具体分析,理论应用能力和理论分析两部分,能够有利于学生对文化产业领域经济关系分析和解决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开设的学期中,将文化经济学课程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课程实验阶段,校内的课程实践阶段和校外的课程实验阶段。具体课时数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分配。课程实验仍然是采用的基本实践教学方式,将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根据每模块的内容配备与时俱进的新颖案例,通过完整的案例能够使学生掌握文化产业运动的特殊规律。校内的课程实践阶段。校内的课程实践阶段要求综合运用文化产业经济学的知识解决我国或新疆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是对课程实验的进一步和深化。引进目前经济类课程实训的沙盘模拟实训。将每个模块的课程知识进行文化产业经济学的模拟实训,提高学生整体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
校外实践阶段。校外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将课程知识落到实处,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推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验室软件和硬件建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大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在校内完成,例如文化产业财务管理,文化产业投资学等课程。建设ERP企业沙盘模拟实验室,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经营、决策和博弈等方式处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问题。同时加强实验室硬件设备电脑、投影仪等的更新换代,实验室的硬件条件为教学软件运行提供保障,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篇5
一、装备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难点
(一)身份“烙印”是制约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难点
装备事业部直管单位共有职工5264人,集体工有1715人,占职工总数的32.57%。由于历史的原因,集体工只能在集体企业流动,不能向全民单位流动。这项习惯性措施严重制约装备产业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以某公司为例,进入2008年下半年以来,在集团的支持下,生产任务大幅度增加,生产人员严重不足;而其劳动服务公司由于缺乏主导产品,市场萎缩,生产任务严重不足员工处于半失业状态。但由于原有集体工管理的相关要求,人员流动困难,造成一边人员奇缺,连一面员工没有活干,资源严重浪费。在矿办多经企业这种现象更为普遍,资源浪费十分严重。
(二)收入“短板”是人才结构优化的难点
今天上半年直管单位的职工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虽然有所增加,但整体的工资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集体单位工资收入更低,东联劳动服务公司1~6月累计职工平均工资6821元,天工公司原物资供应公司系统也只达到9923元,与集团公司平均工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由于经济效益普遍较差,职工收入低,对高素质人才缺少吸引力,造成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人才流失现象相当严重,仅东联公司近5年流失的专业技术人员近60人,占东联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的20%以上。
(三)结构“畸形”是影响装备产业跨越发展的难点
人才流失造成人员结构严重不合理,一方面,高学历、高职称层次职工较少,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341人,占职工总数的6.68%,取得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只占全部职工的1.36%。高级技术人才、关键人才严重匮乏是造成装备产业新产品研发能力薄弱,产品层次和技术含量低、无核心技术、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直管单位中初中及以下人员1774人,占全部职工的34%,这部分低文化素质的职工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对新技术的推广及新设备的应用无所适从,影响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装备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
针对装备产业的人力资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必须对装备产业的人力资源进行统一管理,根据装备产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制定装备产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首要工作是从职工的数量和素质方面对装备产业职工队伍进行改造升级,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打造出一支适合装备产业发展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一)对现有存量改造升级
由于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成因,企业背负许多不应该背负的社会职能,如人员安置、社会稳定等,造成企业想用的人进不来,企业不想用的又出不去。针对这种状况,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加强职工培训和人才开发,提高职工整体素质,优化现有存量资源。
1.实施素质攀升工程,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要把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每个单位制定出员工培训规划,成立专门的培训管理机构和培训基地,按照集团的相关规定,足额提取教育经费,专款专用,建立必要奖惩激励机制。坚持不懈的抓,,持之以恒的抓,通过2-3年的努力,切实把员工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实施拔尖工程,打造一批高素质的“劳动者”
积极实施首席员工、首席专家制度,提倡职工一专多能,通过技术比武、技术攻关等形式,营造技术工人积极学习技术的气氛,对取得两个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技术工人予以奖励。工资分配中要将职工的技能水平与劳动报酬挂钩,使高技能水平的职工得到实惠,从而激发职工学习技术的内在动力。
3.实施创新工程,培育员工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一种人力资本,指一个人能产生新思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无数成功企业历史发展证明了只有依靠创新才可能掌握自己命运立足市场不断进步。目前装备产业产品技术标准低、产品设计理论落后、无核心技术,产品开发主要是从引进、跟踪仿制开始,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关键就在于创新能力、研发能力薄弱,因此装备产业应该把培养与开发企业员工创新能力放在至关重要位置。
4.健全职业技能鉴定制度,提高技术工人的职业技能水平
(二)对新进增量要提高“门槛”
针对装备产业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要通过严把入门关,引进、急需、高素质人才,逐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1.要实现关口上移。装备事业部根据装备产业发展需求制定科学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各单位严格按照规划引进人才,凡是进入装备产业的人员必须经装备事业部同意。
2.严把入门关,提高人员进入装备产业的门坎,除装备产业急需引进的紧缺人才、关键人才外,其他人员进入要严格控制。
(三)建立与装备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结构
当前,装备产业要发展制造虽然面临一些问题,但关键在研发,重点在销售。因此必须加大研发人员和销售人员的培养,逐步形成“哑铃型”的结构。
三、装备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点
(一)打造与装备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供给平台
1.发挥装备事业部人力资源供给“神经中枢”作用
装备事业部作为装备产业的专业化管理机构,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要找准定位,充分神经中枢。一是要制定好规划。根据装备产业的整体发展需求,制定与之相配套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为装备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搞好内部资源配置。凡是装备事企业需要人员,首先要打破全民工与集体工界限,从本企业内部调剂。企业内部不能满足的,在装备产业内部调剂。装备产业内部不能满足的,由装备事业部统一主持、需求单位组织,进行人员招聘。三是要严格把关。防止低素质人员流入。
2.建立人力资源网络
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同行业及周边地区的人力资源需求信息,加强与人力资源专业服务机构、中介公司、猎头公司的联系与合作,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可以保证其在更短的时间内、以更广的渠道,找到更加合适的人才。
3.建立装备产业人才素质模型
建立装备产业关键岗位的人才素质模型,并运用到人才的选拔、录用、配置、培训等过程中。传统的招聘,往往只注重是岗位要求很狭窄的一个方面,如知识学历、技术能力等显形素质,没有考虑到高绩效所需要的其他隐性素质要求,基于素质模型的人员招聘,挑选的不仅仅是能做这些工作的人,更是具备胜任素质和能够取得优秀绩效的人。因此,职位素质匹配不仅体现在知识、技能的匹配上,还体现在内隐素质的匹配上。
(二)打造与装备产业相适应的分配多元化收入补偿平台
1.实行以市场化分配机制为导向的岗位绩效工资制
岗位绩效工资制是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以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以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是劳动制度、人事制度与工资制度密切结合的工资制度。
2.在技术人员中导入宽带薪酬模式
宽带薪酬模式打破了传统薪酬结构所维护和强化的等级观念。减少了工作之间的等级差别,有助于企业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发展,同时有利于企业提高效率以及创造学习型的企业文化,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和企业的整体绩效。
宽带薪酬模式引导员工重视个人技能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在传统等级薪酬结构中,员工即使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若企业没有出现职位的空缺,员工仍然无法获得较高的薪酬;而在宽带薪酬体系下,即使是在同一个薪酬宽带内,企业为员工所提供的薪酬变动范围增大,员工只要注意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并在本职岗位上不断提高绩效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报酬。
宽带薪酬模式有利于职位轮换,培育员工在组织中跨职能成长的能力。在传统等级薪酬结构中,员工的薪酬水平与其所担任的职位严格挂钩,同一职位级别的变动并不能带来薪酬水平上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又使得员工不得不学习新的东西,从而工作难度增加、辛苦程度增大,因此,员工往往不愿意接受职位的同级轮换。而在宽带薪酬体系下,由于薪酬的高低是由能力来决定而不是由职位来决定的,员工乐意通过相关职能领域的职务轮换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此来获得更大的回报。
3.高层人员引入股票期权激励制度
通过授予企业高层人员股票期权,给予高层人员追求高股票价格的动机,使企业高层人员与企业利益、风险共担,增加企业高级人员的使命感和归宿感。
(三)打造与装备产业发展相适应模式多元化的人力资源发展平台
1.以学习型组织为抓手,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梯队
要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目标,大力倡导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建立学习激励机制,采取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提高组织的学习力。对于技术员工,要大力倡导“精一、会二、懂三”,培养复合型人才。对于管理人员要鼓励进行再教育,定期培训和学习,有条件的可向高一级学历攀升,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
2.以竞争上岗为载体,打造一支充满活力的管理者队伍
篇6
一、情景再造
随着互联网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通过网络技术构建网络虚拟平台已成为可能,也为打造“互联网+文化产业园”虚拟运营实验室提供了技术支持。主要依托以下三个方面的技术支持:一是采用B/S体系结构:基于与网络技术的结合,用于构建文化产业园网络虚拟运营实验室的整体框架;二是3D MAX三维场景建模:针对文化产业园的真实大型场景管理运作的拓扑关系,通过3D MAX对产业园场景进行渲染建模和动画设置,构造文化产业园网络三维模式,实现文化产业园运营情景的再现;三是采用ASP+SQL Server技术:主要应用于文化产业园整体网站的开发。
通过对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把现实的文化产业园的业务搬到网络荧幕。文化产业园虚拟实验室将分为两种业态:
其一是主要服务于文化产业经营行业,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业园进行网络管理工作、产业园入驻者经营产品和提供服务以及消费者网络体验消费等。通过嵌入管理程序、开发网页板块、建立网站在线销售及体验服务消费,实现文化产业园经营情景再现,在三维空间中,达到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真切体会到体验经济所带来的精神享受和娱乐。
其二服务于教育行业,以社会效益为追求目标,为科研教育单位提供文化产业教学支持,促进信息化校园建设,构建新兴文化产业教学研究和交流试验的平台等。免费提供文化产业虚拟运营实验平台,情景再现文化产业园整体格局,展现文化产业整体运营模式,依照组织层级和管理结构打造虚拟教学实验室,应用于相关专业工作者及学生虚拟体验文化产业园的经营及运作模式。
二、体验经济
约瑟夫・派恩认为,体验是人类发展史上第四种经济提供物,作为一种新的价值源泉,将会给社会及个体带来巨大的财富。体验经济的开展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首的,以其发达的服务经济为基础进行拓展体验经济,被称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个人类经济生活发展阶段,它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和经济生活不断提高的产物。“互联网+文化产业园”可谓之及其重要的互联网文化产业体验经济的新兴业态之一,那么体验经济究其为何?简言之,体验经济就是人们为了获得精神的享受和心理、娱乐方面的满足,愿意为“体验”付费,这种体验是建立在能够给体验者带来意义和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体验经济是人们更高层次的消费追求。
体验消费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完全虚拟的,所以也要有实体体验的经历。笔者认为,之所以体验者愿意去体验性消费,是因为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服务项目,通过“互联网+”的新兴业态展现体验性消费,不仅带来极大便利,而且还能够在体验消费中得到一定的利益,那么体验经济顺势而为,固然在经济生活的变更潮流中,寻找到其自身的发展方向。“互联网+文化产业园”将为体验经济消费提供一个方便、快捷而且具有高效率的体验消费服务,这种虚拟体验总体具有互动性、存在性、参与性、娱乐性特征。在“互联网+文化产业园”运作过程中将会产生众多新的消费用户,开辟新的消费市场,并且也会拓展文化产业园经营业态,培育和产生更多著名的文化产业园,缩短了产业园与体验者的距离,使产业链更加完善、密集,使各个环节更加紧扣。
文化产业园的体验经济如何构造,这就要依托互联网虚拟技术将文化产业园情景再现,只有情景再现,才会致使体验者产生体验经济消费的欲望。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管理者数字管理化的实现,通过三维结构对各部门及入驻文化产业具体行业进行资源配置、管理方案制定等,将极大提高文化产业园管理效率;其次对于经营者而言,“互联网+文化产业园”网络营销模式,给自己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提供开辟了新门径,作为独有文化产业园的官方渠道,免去了网络刊登信息的费用,并且还可以通过虚拟平台了解市场趋势,调查市场需求,及时更新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然后对于消费者而言,为满足自己对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找到了一种便利的途径,足不出户便可以达到目的,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最后是教育学习方面,网络模拟文化产业运作模式,并设置文化产业园各部门、其他行业市场、产品服务推广、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以及盈利核算等模块功能,实现体验性运营文化产业园,并加入创意开店板块,虚拟入驻文化产业园。
文化产业园虚拟体验是建立在真实文化产业园基础之上,并形成一种“超现实主义”三维空间,这种体验既是真实的,又具有虚拟色彩。文化产业的体验经济消费,在市场经济中,也往往由免费向付费的方向转变,通过开通不同的服务渠道,分划高端、中等、普通、一般的等级,进行不同的收费标准设定,进而满足不同体验者的不同需求,真正体现文化产业园体验经济消费存在的价值[1]。
三、跨界融合
文化产业园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将催生“数字文化产业园”的产生,就如同电视、音乐和刊物与互联网的跨界和交叉重组,形成数字电视、数字音乐和数字刊物等,这种产业链的延伸必然构建新的文化经济领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称,“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跨界融合时代,它可以与各行各业之间相融合,将会重塑工业和互联网的生态。
“互联网+文化产业园”将产生一个大数字产业集群化效应,文化产业园涉及众多文化产业具体门类,例如创意产品屋、咖啡馆、书吧、科技工作室、工艺制作室、艺术家工作室等,通过先进的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与各个文化产业领域相融合发展,将会推动整体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构造新型文化产业园运作模式,数字化网络平台将成为这些具体文化产业在网络上更直观、更形象的展现的载体。
“互联网+文化产业园”新兴业态的融合发展,将是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的一个新的历史结合点,以互联网的思维发展文化产业,运营文化产业园,在这样一种网络虚拟平台发挥互联网思维的互动性和极致性,加强体验者与产品服务的互动消费和体验消费关系。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开发文化产业园数据统计中心,对文化产业本身、经营者及消费者进行数据化管理,通过收集众多市场关联信息,整合发展“互联网+文化产业园”新兴业态[2]。当然,其融合发展也要坚持几个大方向:第一,要具有创新思维,精准巧妙,发展创新型文化经济;第二,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推广营销,实现其最大经济效益;第三,要迎合时展趋势,弘扬和传播优秀互联网文化,紧跟“互联网+”时代潮流,融合大众化、喜闻乐见、高品位的文化,注重社会效益。
四、结束语
“互联网+文化产业园”这一新兴业态的产生将会给社会带来诸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体验经济的便捷性
网络平台运行及虚拟平台的建立,无论是文化产业园的管理工作,还是体验者付费的形式都将发生颠覆性变化,增强了消费的及时性,告别以往文化消费的现场性;便捷的消费渠道方便了文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其融合范围的扩展和产业链延伸,也不断给体验经济注入新活力。
(二)教育行业的实用性
作为新兴行业的文化产业,面对专家对文化产业教育途径的不断探索的窘迫现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文化产业教育模式探索指明了方向,“互联网+文化产业园”虚拟运行实验室将形成综合性的文化产业运行模式,形成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网络营销平台。
(三)文化产业的补充性
“互联网+文化产业园”这一新兴业态,丰富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容经济,是文化产业体验经济的具体体现。
“互联网+文化产业园”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紧跟体验经济消费潮流,通过跨界融合,进行虚拟平台的情景再造和对文化整体的虚拟体验,不仅会提高文化产业现行运营模式的效率,增强再创新能力,也将是一种新的文化产业教育模式,促进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发展,从而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篇7
在我国经历了从工业园到高科技园区建设的高速发展阶段后,文化的产业化、园区化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文化产业园旨在将文化资源以产业运作方式进行协作整和以达到资源规模化及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资源的共同促进和发展,是后工业园的重要表现形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园发展历史较短,处于起步后的成长完善阶段,但发展速度快,文化产业园区数量迅速增加。从全国范围看,文化产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江西省,文化产业及产业园建设起步时间和发展规模滞后于经济发达地区。通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占全国比重情况和全国文化产业集群程度可以看出江西省文化产业仍然存在居民文化消费比重低、文化产业集群程度不高等问题。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式园区建设可以为江西省文化产业提供一个平台,能将政府、企业、科研院校有机整和,形成产业群落,保护资源、协同发展;还能促进同质企业的公平激烈竞争,深化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的劳动合作分工实现规模效应;此外还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方便供应商、生产商信息收集,缩短消费者产品和服务获取时间,提高其文化产业消费的积极性。因此,保持江西文化产业园集群式发展能在很大程度上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改善文化人文环境,带动全省经济、文化、生态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明确具备比较优势的园区可持续产业定位
(一)合理规划布局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园设立的依托,是吸引产业链条中上下游企业积聚于某一物理地块的重要依据,是文化产业园的灵魂;需求和消费市场是实现产业园经济目标使其保持可持续运作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文化产业园的整体区位布局上,可以综合考虑地块优势、文化内涵和市场支撑等多种因素,对于新建的文化产业园应避免再次出现野蛮开发、盲目模仿等一些产业园已经存在的问题。江西省文化产业资源以绿色生态、古文化、红色革命、动漫、影视为主,文化产业园区通常不能满足所有条件,因此,各地产业园区应依据资源禀赋的不同突出特色,差异化经营。江西自然条件优越,在地理位置上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县市能够直接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发达省份相邻,交通便捷,利于吸引投资与客源。有的地区同时具备独有的传统文化渊源,这些地区本身经济不太发达,当地居民消费能力低,以外部客源为主的休闲度假区、民俗文化博物园等文化产业园在这些区域具有均衡分布的条件;井冈山、南昌、赣州等地具备红色文化资源;动漫、影视类园区在国内竞争压力大,园区需要人才智力支持,宜设立在教育、人力资源较为发达区域。此外,人均文化消费能力的强弱也会影响到城市文化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保障。江西还可以借鉴其他省市的一些成熟做法,将城市内文化产业园的规划和运营与旧城改造、拆迁开发、地铁建设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不同主题的生活创意产业园区。形成核心城区的生活创意、城郊制造文化、旅游文化园区的三层级分布。
在单个文化产业园内部布局上兼顾功能性与环境。充分论证,立足长远,合理设计利用现有空间,考虑后期规划扩展空间,在初期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分阶段、分层次、分重点实施建设,实现园区环境优美、建筑层次分明、设施设备共享、园区企业经营成本分摊。
(二)发展优势园区类型
目前,国内外对文化产业园的类型划分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国外有研究将文化产业园按照区位特征的不同分为四类,分别是:提供设计产品、视听、电影、服装和时装的产业文化园区;以产权转让模式展示地方文明文化的机构文化园区,如葡萄酒节;以公共政策模式推广的博物馆文化园和以剧院、电影院、餐馆、画廊为代表的都市文化园区。国内有学者将文化产业园归为创造型、消费型、复合型、都市型、原生态型等。本文将江西文化产业园按照资源基础型、制造型、生活创意型进行了划分和竞争力分析。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园依托的是当地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历史资源、民俗资源等,因本地资源具有明显地域特色,这类产业园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不可复制性。制造型文化产业园主营业务为文化产品制造,典型的是景德镇陶瓷商品研发设计产业园、文港文化用品产业园,主要由当地传统手工艺发展而来,还有部分企业为文化旅游产业制造纪念品、配套设备,包括体育用品、文化用品、美术用品等。生活创意型文化产业园主要涉及文艺创作和艺术设计,如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动漫作品的创作、广告设计、工业设计等。由表1可知,江西省的这三种文化产业园类型中,资源基础型与制造型文化产业园数量较多,生活创意型文化产业园区数量较少。通过前期研究中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法对江西文化产业园竞争力四个外部竞争因素指标(集成密度、发展规模、基础设施、经济效益)和四个内部竞争因素指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服务体系、社会效应)进行专家打分和数据分析,江西各文化产业园竞争力总的优先分数的排序为:S资源>S制造>S生活,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园的优先分数最高,其竞争力最强,其次为制造型文化产业园,最弱的为生活创意型文化产业园。其中,江西省生活创意型产业园主要由企业和民间组织自发形成,具备相对高的经济性和自由性,其建立和发展主要随市场供需关系影响而调整。文章认为,规划发展江西文化产业园的类型定位选择上,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园最具发展竞争优势,但因其数量多,在今后的核心文化价值定位和运营策略的选择上应注意避免同质化将导致的恶性无序竞争;制造型文化产业园虽然排名第二,但竞争力指数相差不大,在品牌培养和规模扩大等方面具备很大空间。
对于三种不同类型产业园而言,共同之处是整合可持续的园区产业链并突出其核心价值。江西的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园主要基于旅游文化资源,由政府主导广告推广、提供外部环境和服务支持,配合行政手段实施环境保护;旅游企业和中介网络则将包括导游、餐馆等旅游服务和旅游工具、景区纪念品等旅游商品推向市场。在这条由政府、景区主管、中介企业、服务企业、旅游商品制造企业构成的内部产业链外,产业链的外延尚有欠缺,辐射范围还可扩大化,旅游文化园区之间存在集结联盟、联合开发、整合营销的潜力。制造型文化产业园的产业链与工业园区最为接近,从文化产品的设计到产品生产、物流运送、广告营销、售后服务,用价值链理念审视江西此类园区,区内企业更多集中于生产制造环节、规模小、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向创意设计等价值链上下游的高附加值环节延伸,通过合并入股的方式打造领头企业,产生品牌效应,注重衍生产品的利用,泰豪动漫产业园、江西出版产业园可以借鉴这种运作模式。生活创意型文化产业园在江西处于起步阶段,餐饮、娱乐、游艺、休闲由各行业企业自发组成,国外经验值得借鉴,如柏林在新的城市空间设计中,以社区为单元,集聚时尚、媒体、建筑、设计、摄影等产业,定期举办摄影节、研讨会等文化活动,吸引了大批文化消费者。
重视影响江西文化产业园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从竞争力指数分析的结果来看,在八个指标中,创新能力、服务体系、社会效应在专家打分权值上排名前三,是影响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促进创新和品牌建设
江西文化产业园起步晚,部分园区只是简单借鉴了其他省市较为成熟的园区主题和运营模式,在产品和工艺、管理、运营业态等方面缺乏创新意识。改善这种情况,具体应:首先,在思想上认识到创新能力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园区竞争力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其次,在机制方面,一是建全政府投资、园区企业投资、社会投资的科研经费投入保障体系,拓展园区企业融资渠道;二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激励制度引进有出版、会展、演艺统筹、文化创意、文化营销、经营管理经验的高素质人才,通过校企合作确定适应的人才培养方向,合作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加强园区管理者以及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携手地方政府的图书馆、博物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有针对性地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产业园区设立知识产权部门。
文化品牌能够将文化产品附加值扩大化。在品牌建设上,一要打造区域品牌、二要扶持企业品牌,此外还要培育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区域品牌来看,江西拥有以庐山、鄱阳湖为代表的生态自然文化资源品牌、以景德镇为核心的陶瓷资源品牌、以南昌-井冈山-瑞金为轴线的红色文化品牌等;企业品牌则要求园区企业合理定位,集中精力能力培育实力雄厚、有龙头引导作用的领头企业,培育核心文化企业和核心文化商品,通过创意服务和运营带动其他企业的集聚,带动园区整体业务,引入优秀的品牌机构。
(二)强化园区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的园区服务体系是交易成本最小化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文化产业园的运行机构需要为园区企业提供全方面的服务保障,包括成立具有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的管理机构、构建完善的园区规章制度、提供政务服务、物流服务、基础设施服务、金融支持服务、信息平台服务。例如:在政务方面,提供银行、海关、工商、税务等部门的一站式服务;物流服务上提供物流仓储平台,发挥园区规划选址的交通网络优势,与物流配送企业联手合作;通过金融支持保证园区企业资金链正常运转,保障科研创新成果经费并使其能够及时转化为产能;信息平台使得企业和消费者实现信息共享,有利于降低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销售推广成本、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三)引导居民文化需求并发挥社会效应
与传统产品价值与稀缺性成正比不同,文化产品越普及,文化价值越突显。随着江西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趋向由单纯的物质消费转向物质、精神、享受的多层次消费,但是江西居民的文化消费意识与发达地区比较仍然存在差距,文化产业消费需求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文化产业园可以选择传播范围广泛、社会影响力大的媒介,做好前期文化消费引导,提高文化产品普及率,使门类繁多、内容多样、层次丰富、独具个性的文化娱乐消费品服务于大众。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规模优势和集聚影响力,实现文化传承,为社会规范、社会价值起导向作用,对居民的生活态度、消费习惯、情感体验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另一方面有利于调整江西产业结构,优化第三产业比重,扩张文化消费市场容量,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玉刚.对文化产业园发展的战略思考[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6)
2.吴志华.基于集群供应链的文化产业园发展路径[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5)
篇8
江西省文化产业园的类型
本文结合江西的实际情况和对文化产业园的理解,认为文化产业园须具备以下条件:集聚一定数量的文化企业,在此基础上由一定规模的企业做为“龙头”带动发展,从而产生聚集效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文化产业特色;具有有效地运行和管理机制,园区的日常管理主要是通过企业或协会等组织,政府为指导进行的。
本文考虑江西省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所处的阶段和自身特色,将文化产业园分为: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园、制造型文化产业园、生活创意型文化产业园三方面,按园区形成机制又可分为:政府推动型、企业和民间组织自发形成型、政府与企业相互促进型(见表1)。
江西文化产业园竞争力评价
由于江西文化产业园的统计数据有限,所以采用直观判断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法,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作用,进行客观的评价。本文从讨论文化产业园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开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八项评估指标进行权重求解。接着,运用AHP法来考量每个专家的相对重要性,减少人为因素影响,为其评分设置权值。同时还采用模糊法,对三种文化产业园的竞争力评分进行标准化。最后,采用模糊分析法对文化产业园的竞争力进行最终核算,选出最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园模式,以及未来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正式提出。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是美国控制论专家Zadeh教授于1965年提出的。下面将根据以上两种理论,构建文化产业园的竞争力评价体系,具体步骤如下: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层次分析法,首先要根据问题的内外部因果关系将其分解为互不相交的不同属性的层次,一般分解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总目标层(最高层),即用此方法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第二层为准则层(中间层,可能不止一层),即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会受哪些因素影响;第三层为决策措施层(最底层),即通过以上影响因素的评比分析最终采取什么决策或措施。层次的正确划分和各因素间关系的正确描述是层次分析法的关键。
结合江西文化产业园实情,本着完整、全面、科学的原则,按影响产业园发展的内外因素分解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产业园是产业集聚的外在表现,因此从外在角度看,产业园的规模大小、设施齐备度、经济效益及园区内企业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对其集聚会起到关键的影响作用。而从内在角度分析,园区自身的管理主体、模式以及园区聚集的企业和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或理念是园区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另外园区的服务水平、手段方法和设备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最后,园区是否注重品牌或口碑建设,对社会是否具有影响力等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把评价指标归纳为内外部两方面。选取外部竞争因素指标四个:集成密度、发展规模、基础设施、经济效益;内部竞争因素指标四个: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服务体系、社会效应。按图1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二)建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并确定文化产业园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
1.按照层次分析法,对每一层各指标重要性成对的进行比较,做出相对重要性的判断。把这些判断用数值表示出来,写成矩阵形式,并把第 i 个指标对第 j 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的估计值记作aij,这就是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形式见表2。
根据前文提供的选择条件及评估方法,要从三种文化产业园中选择最具竞争力的一种类型,所考虑到的影响因素有竞选园区的集成密度、发展规模、基础设施、经济效益、社会效应、管理能力、服务体系、创新能力八个评价指标,专家组是由三位专家组成,由候选园区和影响因素构造决策矩阵为:A1、A2、A3和r。A1、A2、A3分别为3位专家对八个评价指标做出的判断(其中A1见表3),r为对三位专家评价水平的判断。
根据公式1得出3位专家对八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1)
A1=(0.1089,0.0594,0.0565,0.0264,0.1982,0.3102,0.1982,0.0421)T
A2=(0.1331,0.053,0.0243,0.08,0.1485,0.0369,0.2049,0.3188)T
A3=(0.1481,0.0543,0.0236,0.083,0.1447,0.034,0.2004,0.3125)T
根据专家所擅长的领域给出每位专家在专家组的相对重要性,即确定出每位专家的权重系数,在此假设r=(r1,r2,r3)T为三位专家的权数,其中,0≤ri≤1
r =(0.32,0.12,0.56)T
2.一致性检验。由三个专家分别对八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给出判断,再计算出3个矩阵从而得出八个因素的权重值,得到一个8×3阶矩阵A′。为了权衡三个专家的意见,尽量减少人为的主观因素,再将A′×r得到ω= (ω1,ω2,… … ,ωn)T,也就是最终确定出每个影响因素的权重系数,其中满足。
判断矩阵中的数值是根据数据资料、专家意见和判断者的知识、经验加以综合平衡后得出的,所以需要衡量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在得到判断矩阵时,有时免不了出现判断上的不一致性,因而还需利用一致性指标 CI 进行检验,其中,一般只要CI ≤0.1,就可认为判断矩阵是一致的。λmax是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λ1max=8.1877,CR=
0.019,CI=0.0268
λ2max=3.0183,CR=
0.0158,CI=0.0091
λ3max=8.5962,CR=
0.0604,CI=0.0852
λrmax=3.0183,CR=0.0158,CI=0.0091
经检验,矩阵A和E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最后按照R′×r的方法计算出各因素的权值,归一化后得最终权值:
ω=(0.1337,0.0557,0.0342,0.0643,0.1623,
0.1226,0.2002,0.2269)T
(三)专家对三种文化产业园的八个竞争力指标进行评分
1.专家打分。由专家组成员对每一种文化产业园按每一个影响因素进行评估,由于这种评估采用定性的方法,所以定性标准如表4所示。专家评价的部分原始数据如表5所示。
由于表4没有考虑人的判断的模糊性,即对于每一个定性指标专家的判断可能不一样,而且对于某个指标,专家觉得应该给予两个级别间的分数,这就需要用模糊的方法来确定这些定性指标的优先分数。
A)选定评语集:V=[v1,v2,v3,v4,v5,v6,v7,v8],
B)建立备择企业在V上的模糊集:
M=[m1/v1,m2/v2,……m8/v8]
其中0≤mi≤1,mi是备择企业对vj的隶属度,mi是由专家的权重来确定的。
C)计算备择文化产业园对某个定性指标的原始分数,
即,经计算为每个产业园对每个指标的最后得分,如表5所示。
2.把指标评分标准化。采用Min-max 标准化法将专家评分标准化为ωij,得到一个标准化量值的矩阵R″。min-max标准化方法是对原始数据进行线性变换。设maxA和minA分别为属性A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将A的一个原始值x通过min-max标准化映射成在区间[0,1]中的值x′,其公式为:新数据=(原数据-极小值)/(极大值-极小值)。经过计算,把三位专家对八项的评分标准化为:
(四)计算文化产业园的竞争力
由每个候选文化产业园对每个因素的评估矩阵乘以各影响因素的权数,即R″×ω所得就是该候选企业的总评估分数S,即:
S=(0.6653,0.5185,0.3339)T
由上述计算可知,各文化产业园总的优先分数的排序为:S资源>S制造>S生活,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园的优先分数最高,其竞争力最强,其次为制造型文化产业园,江西发展过程中最弱的为生活创意型文化产业园。
江西文化产业园竞争力分析
(一)发展江西文化产业园的重点
从三位专家对影响文化产业园的八个指标权值来看,排名分别为:创新能力、服务体系、社会效应、管理能力、集成密度、经济效益、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内部竞争因素的四项因素排名前四,由此可见,影响文化产业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内而外产生的,并不是产业园的企业多,经济效益好其竞争力就高。
创新能力主要反映的是主动寻求变革和技术创新能力、创意创新思维的运用,以及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产学研项目合作开发等,它是文化产业园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的源泉;文化产业园的服务体系包括服务水平、服务手段方法、服务项目和服务设施等方面。怎样提高服务水平,丰富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项目,建设服务设施是发展文化产业园的重要的课题;社会效应是园区的无形资产和品牌资源,如何充分发挥园区品牌优势,吸纳广泛的政府和社会资源,对园区的快速发展至关重要。江西的文化产业园很大一部分是由政府推动型或政府与企业相互促进型,这就使得江西的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更依赖于国家政策和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而怎样利用品牌和社会效应吸引市场支持,成为更自主、开放,走上以企业、协会和消费者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是江西要攻克的难点。
(二) 发展江西文化产业园的主攻方向
从评选结果排序可以看出,江西要把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从表1的代表园区可以看出,江西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园主要以旅游文化园、博览园及民俗文化园的形式存在。这些文化资源是具有垄断性,不可模仿或人为建造的,因此具有较强的地方性和鲜明的特色,具有资源竞争优势。江西开发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园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又有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因此利用这些先天优势,深入挖掘,对江西文化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契机。
排第二的是制造型文化产业园,其竞争力指数与第一位的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园相差不大,因此也要协同发展。制造型文化产业园是以生产技术和产品制造为基础的产业,江西已经形成了以动漫、瓷器、毛笔、红木等具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制造企业,但是这些企业普遍的规模还较小,品牌影响力不大。因此需要大手笔的策划,通过合并、入股等形式形成较大的制造加工企业,保障产品质量和市场秩序,通过市场化运作,形成良好的文化产品品牌,并进行创意设计,不断地提升产品的文化品质。
生活创意型文化产业园在江西处于萌芽期,发展空间巨大。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升,需求层次的多样化为我们发展生活创意型文化产业园带来了契机。另外,江西的生活创意型文化产业园主要以企业和民间组织自发形成型,因此对于其形成、发展和管理较前两种文化产业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宽松性。
综上,江西文化产业要做到:一个核心,两个主攻,三个重点。一个核心即以产业园发展模式为核心;两个主攻即以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园和制造型文化产业园为主攻方向;三个重点即以创新能力、服务体系和社会效应为文化产业园的发展重点。
参考文献:
1.刘佳,刘鸿雁,孙佳佳.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保定市新能源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J].现代商业,2010(8)
2.董秋霞,高长春.我国创意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证分析―以上海市创意产业园区为例[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
3.刘晓菊,曾建潮.基于AHP和模糊方法的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评价与选择[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4
篇9
“文化产业” 是以创意为源头 、 以内容为核心, 凭借技术手段, 通过产业化的方式对文化产品的不同形态进行制造、 营销的行业, 是一个为社会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集合。文化产业的范围包括: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文化艺术服务、 网络文化服务、 文化用品及相关文化产品的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等八类。 “文化产业园” 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园区化、规模化的表现形式,即通过在地理空间上的积聚,进而形成集企业、政策、孵化、投资管理、 产权交易和后勤服务等系列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园。
1.2 建设文化产业园的意义
实现文化产业集聚效应。 通过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建立, 一方面助于发挥先进文化企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园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形成区域性的文化产业集群, 实现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这种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主要是通过中小企业间彼此竞争、 相互学习、 模仿、示范、 推广等来提高产业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借助各个产业部门对同一市场的分享, 选用大致相同的销售渠道和方式, 相近的人力资源群体、 科技理念和技术支持而形成的可以提高区域的专业化分工的产业链, 从而实现从新产品开发、 采购、 生产加工、 销售流通等各个环节交易成本的降低。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一方面, 有利于大企业的成长和迅速发展, 文化产业园的建立为文化企业之间的兼并、 收购、 重组等活动提供了便利,提高了文化企业资本聚集和扩张的效率,并且组建的跨行业的多元化经营的文化产业集团, 提高了文化产业的集中度。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小型文化企业的发展, 因为中小企业的目标不是求做大,而是专注于某一细分市场做精、做强,从获得竞争优势而成为该行业领域内的龙头企业,能够更好的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
2 棋盘山现状及优势分析
2.1 基本概况
棋盘山开发区位于沈阳市东北部,全称是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开发区, 面积 203 平方公里,现有36 个社区, 总人口 5.6 万人。 目前管辖 “四园” (秀湖景区、 森林公园、 世博园、 鸟岛)、四街 (满堂、 高坎、 望滨、 英达街道办事处),是一张可以集中展示沈阳生态良好、 旅游和文化产业活力的靓丽名片。 2009年, 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4 亿元, 同比增长 22.5%; 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8 亿元, 同比增长 31.1%, 对 GDP 的贡献率为27.2%; 2009 年接待国内外游客 900 万人次, 同比增长 5.9%; 旅游总收入 18 亿元, 同比增长10%。棋盘山开发区被授予全国首家 “国家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园区”, 以及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 相继成功举办了 2006 年世界园艺博览会、 2007 年世界遗产博览会, 2008 年奥林匹克文化展示会、中国沈阳世界报道摄影节、 2009 年国际多媒体峰会、 2010文化旅游高峰论坛、 秀湖摇滚音乐节、 2011 年 “我要上学” 大型公益演出、 国际冰雪节、 盛京灯会、 关东庙会、 沈阳民间艺术展示交流会等一批知名展会和活动, 这些活动激活了棋盘山的文化旅游市场, 更进一步扩大了棋盘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2 文化创意产业资源
棋盘山文化创意区面积为23 平方公里 , 在辖区中部, 以中南卡通城、 国际创意谷为依托,重点布局创意设计、 旅游文化、 影视传媒、 物联网、 数字动漫、 会议会展、 教育培训等特色项目, 形成国内一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同时完善旅游六要素及其配套服务, 拉长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把开发区打造成为成为全国闻名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和休闲旅游目的地。棋盘山文化创意园区项目分类见表1。
2.3 棋盘山文化产业园的优势
(1)生态优势
棋盘山开发区内自然资源丰富,棋盘山、 辉山和大洋山环抱秀湖, 棋盘山森林面积达到 69平方公里, 水域面积达到 13 平方公里, 绿化覆盖率高达47%, 空气负离子数是市区的 6 倍, 各项生态指标在全市名列前茅, 生态环境优势得天独厚, 是沈阳的 “城市绿肺” 和 “天然氧吧”。
(2)区位优势
地处沈阳经济区黄金节点, 距沈阳市中心仅17 公里, 距抚顺市中心 10 公里, 距铁岭市中心20 公里,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我区成为沈阳及周边七城市居民短途旅游和商务休闲的首选之地。根据研究表明,若要成功运营一座文化产业园,需要至少保证一级客源市场300 万人口, 距离在 80公里或1 小时汽车行程内; 二级客源市场至少保证200 万人口, 车程在 240 公里或 3 小时汽车行程内。沈阳市区作为棋盘山开发区的一级客源市场庞大, 2011年沈阳市拥有市区人口615.4 万人,作为二级客源市场的抚顺、鞍山、铁岭等城市人口均超过200 万。 另外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2011 年沈阳接待国内外旅游者总数达到6222 万人次 , 这些都保证了棋盘山开发区的客源市场。
(3)资源优势
一方面,棋盘山作为全省仅有的两家5A 级旅游风景区, 其旅游资源相当丰富, 包括 4A 级风景旅游区森林野生动物园和秀湖景区, 世界文化遗产清福, 同时还有在省内独一无二的世博园、 盛京高尔夫、 鸟岛等这些旅游资源。 另一方面, 棋盘山作为全国仅有的四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之一, 随着卡通城、 万国酒堡、 中国书法园、 秀湖大型山水实景演出、 出版传媒产业园等一批重大文化项目的建设, 加之每年在这里举办的国际冰雪节、 关东庙会、 盛京灯会等文化活动, 极大丰富了棋盘山开发区的旅游资源的种类。
(4)体制优势
棋盘山开发区的体制相对于其它城区和市直部门具有很多优势, 可以享有部分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区域内人事管理权限, 可自行引进和聘请高端人才, 在决策和操作层面上, 实行灵活的用人和薪酬分配机制。
3 棋盘山文化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尚不完善, 缺乏监管。
开发区所辖的满堂、 高坎、 望滨、 英达街道在划归到棋盘山之前, 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尽管近几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在基础设施的投入, 但道路、 供热、 供气、 供水、 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仍很不完善, 无法达到开发区内快速发展的产业需求。 以棋盘山道路为例, 在沈抚交界处经常可见满载沙石的大货车绕开高速公路, 为抄近路穿行于农田间, 新修的水泥路面被超负荷碾压, 不久便坑洼, 这不但影响村民对道路的正常使用, 污染了环境, 大型货车更增加了村民出行的危险。
(2)园区创新力不足, 缺乏特色。
创新力不足主要是表现在,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多是停留在学习或模仿国外市场的阶段,棋盘山的文化产业园的发展选择也主要是集中于创意产业、动漫产业和影视产业几大方面,而在这些方面由于人才和技术的缺失使得我们与国外,甚至是北京、上海等地而言缺乏竞争力。与此同时我国各地的文化产业园,总体来说产品大多雷同,缺乏特色。以近年动漫基地的建设为例,许多文化产业园都轰轰烈烈地投资建设,目前国家广电总局已批复建立的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已达20 家, 但是真正具有突出产品特色的寥寥无几, 不少只是初级的外包业务, 原创动漫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制作缺乏。
(3)产业规模尚未形成, 缺乏示范效应。
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和发展相对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的健康科技等产业较快, 但也尚未形成集群优势, 主要的中南卡通城、 国际创意谷、 万国酒堡、 辽宁省国际会议中心等项目仍处于在建阶段。 并且, 棋盘山作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 在文化产业建设过程中的体制机制创新、 文化与资源的有效整合、 形象定位的宣传、市场份额的扩大等方面, 尚未形成示范引领作用。
(4)收入结构不合理, 缺乏市场导向。
文化产业项目同旅游项目一样有着投资多、见效慢、 回收周期长的特点, 所以开发区政府为了保证园区建设和发展部分投资资金是来自贷款, 2010 年全区需偿还本息近 3.2 亿元, 日均还款金额高达86.8 万元, 截止到 2011 年贷款余额已累计36 亿元, 财政面临较大压力 。 而开发区政府的资金收入主要来自税收, 2009年全区一般收入为3.2 亿 , 房地产税收占 2.6 亿元 , 而稳定行业税收仅为4301 万元 。 这种状况极易导致文化产业的粗放式发展, 通过棋盘山的景区景点的门票收入、 带动周边土地增值, 依靠房地产开发获取主要经济收益, 这样不仅偏离了文化产业园设立的初衷, 更重要的是这种不合理的财税结构难以支撑未来的发展。
4 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4.1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棋盘山风景区物流、 人流、 能量流的调控需要公路、 通讯、 水电煤气等公共基础设施的保证为前提, 这些是开发区能够持续、 稳定、 正常运行的依托。 所以政府需要进一步投入资金完善棋盘山开发区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在文化产业园区内要进行合理的功能布局和规划建设,不但要提供文化产品生产、 加工和展示的场所, 也要考虑到文化人士交流创意、生活娱乐的场所。在园区内需要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建设供其居住和创业服务的功能健全的配套设施,营造一个宜居和利于激发灵感的工作环境。另外在风景区的保护区,社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同样不容忽视,比如建设生态农作物和家禽的养殖场、污水处理站和污水回灌花卉园等, 形成风景区环境和周边社区自然生活景观平衡、 协调发展, 努力把这里建成功能设施齐全环, 境优美、 集聚人气的文化产业园。
4.2 突出产业特色
棋盘山文化创意园要想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必须利用其区域内独有的优势资源, 有特色文化产品的支撑, 重点培育与众不同的特色文化项目, 培育出其他园区难以模仿或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在行业中树立自己的品牌, 才能使文化产业园更加具有生命力。 在产业园建设前要做好科学的整体规划、 项目论证以及后期运作, 将文化产业园打造成为 “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 人特我精” 的品牌。
开发区需要重点挖掘产品特色、 不断创新。这就要求园区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 文化内涵以及游客的参与性, 实现文化产业园由静态观赏型向参与体验型转型升级, 并且要注重文化产业同体育、商贸、 会展等相关活动的联合, 延伸产业链。 认真总结大型活动的经验, 结合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和节日以及沈阳特点, 通过鲜明的主题精美地设计出来,将中国沈阳国际冰雪节、关东庙会、 盛京灯会、 迎春花会、 世博园郁金香节、 金秋游园会等活动在策划、 组织上力求创新, 借助 2013 年全运会在沈阳举办的契机 ,尝试突破舞台的局限, 结合现代科技、 信息技术, 发挥创意来策划大型实景演出、 秀湖音乐节等文化艺术活动, 以及以户外体育竞技等为主题的体育文化活动, 通过与媒体合作扩大市场效应, 规模上实现新突破, 实现一年四季都有重大旅游文化的节庆活动, 提升棋盘山品牌影响力,扩大并巩固客源市场, 吸引国内外游客。
4.3 实现产业链发展
篇10
闽茶文化;产业园;功能分区;选址
市场经济风起云涌,一成不变的产业发展模式会成为阻碍企业发展壮大的隐患。在这种形势下,文化创意产业进入大众的视线。从字面上来看,文化创意产业指的是运用创意能力开发文化资源的产业模式。闽茶文化产业园属于福建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推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闽茶文化产业园概述
1.1闽茶文化
闽茶文化指的是我国福建地区的茶文化。福建地区不仅有着丰富的茶叶品种,同时还有着引人惊叹的品茶方式。当代历史资料就对福建地区的茶文化进行了记载,足以证明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在诸多品茶习俗中,斗茶习俗发源于唐代,但兴于宋代,给当地的饮茶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明清时期,福建地区茶叶出口到欧洲,从而促进了该地区茶产业的发展。闽茶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茶产业应该汲取茶文化的重要成分,从而促进自身发展。
1.2茶文化产业园概述
茶文化产业园是基于茶文化产业的经济园地。一般来说,茶文化产业园更加注重知识产权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传统茶产业园相比,茶文化产业园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其不仅包括茶文化旅游业和茶文化休闲产业,同时还涉及到茶文化景观等多个方面。当然,茶文化产业园有多种划分方式。其既可以根据茶叶品种和功能属性进行划分,也能够按照文化主题和发展模式进行区分。茶文化产业园是茶文化发展的产物,要想推动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开发者就需要重视茶文化因素的作用。
2闽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意义
闽茶文化产业园是茶文化产业的聚集区,虽然闽茶文化产业园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但是闽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1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完善
在福建地区,茶文化产业往往因为组织机构上的问题,导致其所收到的规模效益较低。相比之下,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则可以使茶文化产业能够更好地实现重组,这样就有利于大型企业的形成。此外,闽茶文化产业的经营方式较为单一,这种经营方式不足以应对市场风险。相比之下,茶文化产业园则可以使各个茶文化产业相互联合,有利于规模效益的形成。闽茶文化产业园有利于推动企业之间联动发展。换句话说,大型闽茶文化企业在带领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成为中小企业的榜样,这样中小企业就可以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2.2有利于产业布局的优化
茶文化产业园可以按照“产业聚集群”加以理解。在产业园内,各个茶文化企业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茶文化产业集合在一起,不仅有利于加快资源的整合,同时还有利于生产力的提升。茶文化产业园的形成使得园区内的企业可以相互合作,通过取长补短来优化自身的产业布局。比如说,有的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很擅长,但是产品创意性的组织却是其短板,这样的企业就可以寻求创造力较强的企业合作,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3推动福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茶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可以给福建人增加更多的经济收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除此之外,茶文化产业园可以缓解社会就业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构建。除此之外,茶文化产业园还将茶文化特色产业聚集起来,成为城市的特色景观。从这一层面出发,茶文化产业园可以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为当地文化旅游业带来新的旅游资源。
3闽茶文化产业园的问题分析
福建地区的茶文化产业园依托当地的茶文化产业实现自身的发展,调查统计,闽茶文化产业园在近年来给福建省带来较大的收益。但事实上,由于闽茶文化产业园是新生事物,其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这也在某种意义上阻碍了其更深层次的发展。闽茶文化产业园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四大主要问题,值得我们探究。其一,当地政府过分干涉产业园的发展。事实上,闽茶文化产业园是在福建政府的帮扶下形成的,所以产业园的发展自然会受到政府部门的干预。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预可以规范产业园的发展,因此是可取的。但是,过多的政府干预则可能出现“政企不分”的现象,从而严重阻碍茶产业的发展。其二,茶文化产业园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由于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前景较好,所以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对该领域进行投资。投资者想通过投资茶文化产业园来推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事实上应该予以鼓励。但是,投资者的盲目投资行为不仅无法促进福建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可能会造成茶文化资源的严重浪费。由于市场空间是有限的,过多的茶文化产业只会引起恶性竞争的问题。其三,茶文化产业园的产业化水平较低。虽然茶文化产业园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收益,但是其过低的产业化程度实在令人堪忧。很多茶文化产业只是徒有其表,产业园管理者全然忽视了茶文化的重要性,长此以往,茶文化产业必定难以为继。其四,茶文化产业园还存在定位错误的问题。茶文化产业园对于园区选址和定位有着较高的要求,很多商家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将资金投入进去,却由于种种因素而无法获得收益。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选址就是“地利”因素,要是选址不好,产业园的发展情况可想而知。
4建造闽茶文化产业园的方式
闽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对于福建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不可言喻。近年来,闽茶文化产业园在福建地区兴起,但是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产业园发展的潜在隐患。开发者在建造闽茶文化产业园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这些问题,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开发产业园。
4.1注重科学选址,增加开发潜力
选址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地址选择,其还涉及到诸多因素,比如交通和待开发资源等。对于茶文化产业园而言,开发者不仅应该考虑园区面积,同时其还应该注重茶区的交通便利性、资源可开发程度和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等。比如说,茶文化产业园的定位如果是演艺产业,那么开发者就应该将产业园设置在城市演艺产业聚集区,这样可以使茶文化产业园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不同的产业发展需要决定着产业群的选址,开发者需要在产业园建造前就注意选址的科学性。
4.2完善功能分区,提高生产效率
茶文化产业园是茶文化产业的集聚,对于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功能分区相当于产业园的骨骼,要是功能分区设置不当,就意味着产业园出现“骨骼错位”的问题,从而影响到茶文化企业的发展。很多开发者只是简简单单将所有企业聚集在一起,而不按照功能分区对其进行分类,这样就影响到了产业内部的工作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开发者对功能分区进行完善,将其分成生产区和营销区,从而可以使不同的产业之间实现更好的互动和合作。
4.3融合文化主题,增加园区特色
福建地区的茶文化产业园的数量虽多,但是其创意程度却不高。很多茶文化产业园对于入驻产业园的企业没有严格要求,这就使得各类企业出现在茶文化产业园内。虽然看上去一片欣欣向荣,但事实上茶文化产业园一旦运行起来,就会陷入创意缺失的境地。针对这一问题,茶文化产业园开发者应该在开发产业园的过程中融入文化主题因素,赋予产业园更加鲜明的特色。比如说,根据古人将茶作为婚姻聘礼的习俗,开发者可以按照婚庆主题进行产业园设计,并吸引那些与之相关的茶文化企业。根据婚庆主题,开发者可以聚集闽茶企业、茶包装设计企业和茶联开发企业等,使茶文化产业园的特色更加鲜明。再比如,开发者还可以以茶文化生态旅游为主题建造产业园。在这种情况下,开发者可以聚集茶文化生态旅游企业、茶馆设计公司以及茶事活动策划公司等,提升产业园的生态旅游特色。
4.4构建产业链条,优化合作机制
产业链条的构建是茶文化产业园建造过程中所需注意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今产业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产业链的影响,要是产业链存在问题,那么企业的发展就难以维系。同样,对于茶文化产业而言,开发者应该在园内建立一套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帮助企业实现更大程度的发展。除此之外,由于茶文化人才的缺乏,开发者还应该注重人才培养,这样才可以改变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动力不足的情况。通过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可以有效优化产业园各个产业之间的合作机制。
5结语
闽茶文化产业园对于福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闽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的同时还伴随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产业园发展的潜在隐患。开发者不仅应该注意产业园的选址和功能分区的优化,同时还应该在产业园的发展过程中融入文化主题因素。除此之外,开发者还应该重视产业链对于产业园发展的重要性。
作者:余瑛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龚永新.茶文化产业的形成、发展与推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48-49.
[2]员旭彤,肖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试验荡地资观规划设计———探寻茶文化与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结合之路[D].陕西: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5):209.
篇11
文化;产业园区;概念界定;构成要素;园区类型
园区一般是指政府集中统一规划指定,专门设置某类特定行业、形态的企业、公司等进行统一管理的区域。文化产业园区是园区的一种形式,它具备特定的业态组合要求、是新形势下文化产业集聚的载体,具有文化创新力和经济效益统一的实际意义。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研究应从属性定位、构成原则、作用机制、架构模式等角度出发,即文化、产业、管理、政策、服务、创新、整合、集聚。且文化产业园区与其他类型园区的构成要素具备基本定位的联系性与区别性,即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的演进与承递关系,及发挥作用的不同层级和角度的区别;构成内容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基础要素如都需具备统一管理、产业集聚、市场资源、配套服务等构成要素普遍性特征,也具有统一生产、生活、生态三方要素融合统一的特殊性特征。
1园区概念的界定支撑要素分析
对于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国内外近些年对此探讨的研究越来越多,对文化产业园区概念进行的探讨有德瑞克•韦恩提出的文化园区概念,HilaryAnnefrost-Kumpf提出的文化区概念[1]。其共性是提出文化园区是具备一定文化娱乐、生产消费相结合的,是具有多功能性的、提供就业的、社区性的地理区位。在我国,对于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则包含了集中不同的称谓,如创意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等,对于文化产业园区概念的界定,则偏向不同的着重点。如陈少峰认为文化产业园是以产业集聚的方式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赵迎芳则强调文化产业园区的孵化器功能、创新研发能力、专门的服务管理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基础设施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的集聚区特征[2]。
2园区类型及特征要素分析
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经了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后工业园几个主要的阶段,文化产业园区便是后工业园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这一系列的发展过程中,对生产、生活、生态的态度则由对立逐渐走向统一,而文化产业园区在对此三者统一的基础上也根据不同的侧重点,按园区发展的模式划分出了几种不同的类型。
2.1政策导向型园区
此类园区是在地方政府规划和推动下建立和管理的园区,具有很好的经济支撑和政策支持,“政策”、“产业”是重要构成要素。此外,政府作为规划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因其调动资源的广度和力度,在服务园区企业、搭建服务平台、提供市场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具有沟通内外的中介连接功能,“中介”也是其构成要素之一。
2.2开发商导向型园区
此类型园区一般是民营或私企对其进行统一管理,侧重经济效益,在园区开发和经营模式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够吸引企业入驻并形成产业集聚。此类园区以“资金”“资本”为主要构成要素。但因其对商业经营和经济效益的侧重,对产业链培育、和产业的成熟完善则需要进一步提升。
2.3资源导向型园区
如对传统文化或特色文化资源依附型园区。这类园区具有一定的先天资源优势,内涵上侧重地方文化、艺术和工艺传统为特点,主要以“文化”、“感官”、“体验”为要素特点;以大学或特殊人才聚集地为依托型园区。此类园区依托“人员”优势,集聚创意人才、学术能力和研究能力,能够在“学术”、“学习”、“教育”要素中体现优势;先进科技资源为依托型园区。此类园区一般依托高新技术密集,科技产业发达、高科技企业聚集、科研机构和人员资源丰富的地区为依托,其构成要素着重以“研究”、“研发”、“技术”为要素特点。
3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出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的基本框架:直接或间接受宏观政策及区域政策的影响、并对其规划、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依托雄厚资本和社会、文化、环境等资源;具有产业及产业链培育或集聚能力;具有学术、研究、研发水平;具有服务管理功能、沟通内外市场及要素间流通;具有明显文化属性特点、满足特定文化需求、形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生产、生活、娱乐、消费的有机体。在其基础要素、发展要素、功能要素的分析和研究中,得出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包括:政策、产业、文化、研究、学术、资本、服务。由于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在不断完善,园区发展也在不断升级,对于文化产业园区构成要素的研究和分析也将从不同的角度逐渐完善和成熟。
作者:吴侨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学院
篇12
Relevant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Park:
Jiangsu as an Example
GUO Yan-lin
2003年以来,园区化建设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其所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规模经济效应都不容小觑,尤其是,园区化建设对文化企业无形资产的增值,文化品牌的树立,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今天的文化产业已然成为我国的战略性产业,而大量的中小型文化企业以及相当数量的大型、重量级的文化企业都入驻了各类文化产业园。我国的文化产业园也突破了早年单一行业产业园的局限,向多功能和综合型产业园发展。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势头尤为迅猛,但各类文化园的扎堆建设、一窝蜂上马也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效应。因此,有必要厘清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目的、方向,便于行政机构全盘掌握、统筹规划,促进地区文化产业的有序经营、良性发展。
一、文化产业园发展应注意规避的两大误区
不可否认,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建设尚处于不成熟阶段,还存在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和影响文化产业园长期利益的不良因素。尤其是,在园区建设中过度注重经济利益,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文化产业园建设所服从和服务的宗旨,这不仅不利于文化产业园的长期健康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地区文化产业乃至文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文化产业园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是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但其最基本的宗旨却是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局,是服从和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决不能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误区之一:文化产业园建设房地产化
虽然文化产业园建设离不开土地,但在一些地区,文化产业园园区建设已经简化为某种房地产开放项目,文化成为带动周边地价上涨的噱头,文化产业被视为替房地产业挣吆喝的工具。诚然,文化产业园区的建成具有着更为深远的带动效应,对于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也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化产业本身,在一定范围内还能推动相关产业的共同繁荣。但是,文化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实体,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文化产业集群的集聚方式,其立身之本是服务于当地文化企业的发展,使之尽快成长为未来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所以,在文化产业园建设中切不可因为短期既得利益而忽视了园区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注意避免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房地产化。
误区之二:文化产业园建设政府行为化
一般来说,成功的产业集群多数为市场自发形成。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建设却多为地方政府参与甚至是主导下建设而成的,从省一级的行政机构到基层的街道办,几乎每个层级的行政部门都参与了当地的文化产业园建设。地方政府重视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固然有利于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但必然在区域性的规划中会存在垄断与地区封锁的现象,存在由于地主保护主义而衍生的布局结构上的种种问题。因此,为保障区域性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协调发展,必须在强化政府服务职能的同时,注意避免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政府行为化,应更多地吸纳社会力量,更多地依靠市场,打破地方主义狭隘而封闭的视野,使文化产业园区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找准自身的定位。
二、江苏文化产业园建设之特色
作为新世纪的产物,中国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园自发轫至今不过短短数年,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江苏省为例,在“十五”时期,江苏取得了文化产业资产、营业收入名列全国第五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72%的成绩。到2008年,江苏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00亿元,比上年增长36.2%,并连续三年保持近30%的增幅,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由2004年的1.72%提升至2.6%。
自“十五”期间,江苏即开始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一批文化休闲街区、影视基地、创意动漫基地等文化产业园之雏形在江苏大地上生根发芽。在经历了数年的摸索和发展之后,近两三年,江苏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逐步步入规范化轨道。在政府协调、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下,一批有着不同主题、形态多样、功能互补的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基地应运而生。目前,江苏已拥有在建或者建成的各类文化产业园60多家,其中包括7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在借鉴了全国各地以及省内各地市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管理的经验之后,江苏在积极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同时,更注重文化产业园的规划和定位,关注园区的自身特色建设,促进地区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增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以形成品牌优势,并依靠江苏人才优势,构建起人才资源高地,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
纵观江苏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历程,我们欣喜地发现,江苏文化产业园已从质疑声和困惑中走出来,以更为自信、更加鲜明的形象立于国内乃至国际舞台。江苏文化产业园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四大特色。
特色之一:高新技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
江苏的文化产业园建设非常注重高新技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都倚重于高级生产要素,都具有知识密集、资源能源消耗低、增加值高的新兴产业特征,此两者结合更易于促进强大而持久的产业繁荣。按照“产业集群”现象之说,一个优势产业通常会与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互动将能在一定程度上构建起个性化的产业模式,生成文化产业园自身特色和产业竞争优势,进而促进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2004年常州影视动画产业有限公司被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授予了“国家影视动画产业基地”的称号,2006年以来,常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先后荣获“中国十佳最具投资价值创意基地”、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等称号,并在2007年成为“国家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2008年底,常州中华恐龙园、常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和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的常州软件园进行了整合,形成了一个总面积达8平方公里、定位于长三角一流的生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常州创意文化产业基地。这是一个高新技术与文化创意结合的大手笔,近400家软件和动漫企业的入驻,包括卡龙、宏图、小樱桃、仁永影视、卡龙、暴雨等知名动漫和网络游戏企业和日本OKI、富士通、美国芯安、和佳软件、国光软件等多家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常州创意文化产业基地在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优势和行业互动优势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软件、动漫、网络游戏为特色的创意产业集群。园区内,相关的文化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集中,共享国家级二维无纸动漫技术、软件公共测试技术、影视动画制作技术、数字娱乐产业技术、教育培训技术、国际交流合作、衍生产品研发、产品产权交易、投融资等十大公共服务平台。一方面是产业生产要素的积聚,一方面是产业集群现象和产业集聚效应的产生,既可以在微观层面上,为园区内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撑和推动力;也可以在更高的层面,促进新兴文化业态产生及其在文化产业中比重的增加,对常州创意文化产业基地的品牌建设和长足发展,乃至常州“创意之都,动漫之城”的城市目标的实现有所贡献。
特色之二:政府引导资金领跑,民营资本跟进
各个文化产业园都会在组织机构、政策扶持、孵化载体方面为入驻园区的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如,降低房租;税收的适当减、免、缓或返还;建设并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一系列举措使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伴随着政府的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的注入,民营资本在文化产业领域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2007年江苏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项目中接近25%为民企项目,投资额为27亿元。2009年,民企项目占47.9%,投资额超过110亿元。由此可见,在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的引领下,民营资本逐渐有序地进入了文化产业领域的各个方面。以南京市为例,从2007年至2008年,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中民营企业占会员总数比例从69.2%提高到76.8%,数量由56家发展至83家。时至今日,南京动漫行业协会中72.7%的会员为民营企业;南京演出市场总额为近2亿元的投资总额中,民营资本占到了70%。而南京建设规划的和已经开园的42家文化产业园区中,由民营和社会资本投资兴建的占到69%,并且由民营资本投资兴建的企业占园区入驻企业的半数以上。民营资本已成为推动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振兴的重要力量。
特色之三:立足地域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
在2009年的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梁保华同志指出:“要加强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高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加快培育富有活力、形态多样的文化产业集群,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
虽然,在初期的发展阶段中,江苏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趋同现象,挤压了文化产业园彼此间的生存空间和现实价值。各个园区相互效仿,园区内产业结构趋同;但是,一直以来,江苏的文化产业园建设都较为重视地区间文化产业结构布局优化的问题,努力培育一批定位明确、规划科学,立足当地文化资源优势、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在南京和苏锡常等城市优先发展影视和动漫制作、时尚设计、传统工艺等项目为主的文化产业园,已建成了南京高新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级苏州动画产业基地、无锡动画产业基地和常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以及南京石城现代创意产业园,江宁织造府,国家级苏绣文化产业群,沙家浜影视产业园还有龙潭金箔产业园等等;在徐州、扬州、连云港等市则突出发展以工艺美术、文化旅游类项目为主的文化产业园,如扬州工艺美术集聚区、徐州文化产业园、连云港市的西游记文化产业园等。我们坚信,只有在深入挖掘区域文化优势、地域优势,发挥群体竞争优势的情况下,江苏文化产业才能真正走上以文化产业园区为增长极,带动周边共同发展的道路。
特色之四: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是文化建设的第一资源,是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依托。江苏文化产业园的振兴不仅需要大批的优秀文化人才,更是呼唤一批优秀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因此,在江苏文化产业园发展过程中,各园区都致力于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突出表现为在各地普遍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篇13
永乐文化产业园公司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造甲街110号院,园区地处地铁9号及规划中的地铁16号线丰台南路站东北侧,紧邻规划中的丰台火车站、总部基地及丽泽商务区。永乐文化产业园的前身是北京京棉二厂丰棉纺织厂,60-90年代为北京的纺织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主要房屋为锯齿厂房、库房、生产配套和生活用房,大部分建筑比较老旧。北京京棉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决定将丰棉纺织厂打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园,2014年北京京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混合所有制企业北京永乐颐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打造并运营永乐文化产业园,立志成为丰台区文化产业特色标杆园区。
永乐文化产业园占地面积总占地面27084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经过对老旧厂房的初步改造,在保留工业厂房元素的同时提升了产业园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功能,2014年9月永乐文化产业园成为丰台区企业集中办公区运营机构之一,建成了创业者、小微企业设立服务一站式平台。截止至2015年底永乐文化产业园区内入驻了一批创业企业,其中700余家文化创意类企业以及600家科技类企业,2015实现上缴税收3000多万元。2016年园区力争取得丰台区商委认定的国家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基地分园和丰台区文化企业创新创业基地。
目前园区正在打造文化创客空间、永乐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和永乐社区商业服务中心。北京永乐颐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整合优势资源,建立一个O2O模式的企业服务互联网平台,通过线上的企业网站、移动互联网客户端、微信公众平台、支付系统和线下的集中办公区,企业服务提供商,形成一个集工商注册、集中办公区服务、财税服务、政策咨询、网络服务、管理咨询、管理培训、上市服务咨询等服务为一体的企业服务链条。
永乐文化创客空间面积2000平米。为创业者提供一个从创意、商务、办公会议、学习交流、咖啡书吧、创客食宿等全要素的服务系统,提供企业从种子期、成长期、发展期、转型期所需的资金、人力、市场渠道等全方位支持,实现培育、孵化一批优秀文创科技企业的目标。经过调研论证,目前规划设计基本形成,文化创意空间将从2016年内开始启动。永乐文化产业园区在助力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为文化创意设计元素与科技元素的融合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推动新的文化变革和技术革新。淘汰低级次的产业形态,网罗高端人才,形成高精尖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永乐文化产业园将为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人才就业和拉动区域税收做出相应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