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师管理信息系统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Application of th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n a Based on MVC Pattern
ZHANG Cong
(Dep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an 430023, China)
Abstract: MVC is a soft design mode based on web application and multi-view shared one model. It can achieve the separation between data layer and presentation layer, and reflect the internality among the differen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o a routin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for teacher is presented based on MVC mode in order to validly manage different teaching resource of diversified university.
Key words: MVC patter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Struts structure
1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势在必行。目前高校规模越来越大,校区分布分散,需要处理的教师的各类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教学信息、科研信息等越来越多,因此,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对上述在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各类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并记录其中的管理关系,从而为提高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减少人为失误,降低管理费用,减轻劳动强度,实现高校管理的智能化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1]。
2 MVC设计原理[2-4]
MVC即模型-视图-控制器(Model-View-Control),是一种基于web应用的软件设计模式。此模式对于有大量同样数据但是需要多个视图的web应用程序而言,可以很好的实现数据层与表示层的分离,即强制将数据库查询等数据层代码与HTML等表示层代码分开,以此来实现一个模型多个视图。MVC设计模式由模型、视图和控制器三个部分组成,分别对应于内部数据、数据表示和输入输出控制部分,如图1所示。
■
图1 MVC组件系统结构
2.1 模型(Model)
模型实现的是系统的数据和业务逻辑,是对与问题相关联数据的逻辑抽象,即将问题领域中的对象封装为应用程序对象。在实际应用中,模型与数据格式无关,对视图和控制器一无所知。
2.2 视图(View)
视图实现的是系统的显示逻辑,是将表示模型数据及逻辑关系和状态的信息以特定形式展示给用户,即应用程序的外在表现,用户可以看到并与之交互。
2.3 控制器(Controller)
控制器实现的是系统的控制流程,主要是控制提供模型中任何变化的传播,确保用户界面和模型间的对应联系。即模型的更新与修改是通过控制器来通知视图,从而保证各个视图与模型的一致性。
3 基于MVC模式的教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3,4]
3.1 数据库(DB)设计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要涉及到大量的表,而每一个表具有不同的含义,要保证数据库设计的标准性,首先要确定各子功能所对应的表以及这个表的主外键约束,其次要根据主外键约束的关系进行相应调整。下面给出表1所示教师个人基本信息表结构。
■
3.2 页面设计
系统的页面设计包括:主页面、浏览页面、编辑页面和统计页面等。页面设计要充分考虑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页面结构,要体现内容的丰富含义,便于内容的不断更新,便于浏览者迅速了解内容。因此,本系统使用功能强大的界面开发工具Dreamweaver来开发页面。一方面可以极大的简化开发工作,快速建立数据驱动型页面,另一方面又能够帮助用户进行精确的布局设计,使设计的页面美观大方,如图2所示。
■
图2 系统管理界面
编辑功能主要是允许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对教师的信息进行修改、插入、更新、删除等基本操作,使得教师的信息能始终保持真实,从而为提高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等奠定基础,一般包括索引区、信息区和操作区。编辑功能设计时其索引区包含所有的主键,查询时只能定位一条记录;其信息区通过下拉列表和文本框向用户提供信息的输入和选择;其操作区可以对各类信息或记录进行相关的基本操作,比如修改、插入、更新、删除等,如图3所示。
■
图3 教师注册界面
3.4 浏览功能设计
浏览功能主要是为用户提供各类信息查询服务,一般包括索引区、信息区和操作区。对于大多数子功能而言,数据库里对应的信息量都很大。一般情况下,用户不需要查询数据库里的所有信息,只需要根据一定的条件查询自己关心的那部分信息即可。因此,浏览功能设计时将用户最常用的查询条件作为索引建立一个索引区,作为用户查询条件的输入窗口。设计索引区时应做到:一是尽量减少用户地输入,可以采用下拉列表(又分为静态和动态)的方式来实现索引,让用户选择自己想要选择的内容。二是给用户尽可能多的选择,即在用户信息不全时,有多种途径可以进行检索,比如除了下拉表外,还有用户名称输入框等选择。如图4所示。
3.5 浏览功能设计
浏览功能主要是为用户提供各类信息查询服务,一般包括索引区、信息区和操作区。对于大多数子功能而言,数据库里对应的信息量都很大。一般情况下,用户不需要查询数据库里的所有信息,只需要根据一定的条件查询自己关心的那部分信息即可。因此,浏览功能设计时将用户最常用的查询条件作为索引建立一个索引区,作为用户查询条件的输入窗口。设计索引区时应做到:一是尽量减少用户地输入,可以采用下拉列表(又分为静态和动态)的方式来实现索引,让用户选择自己想要选择的内容;二是给用户尽可能多的选择,即在用户信息不全时,有多种途径可以进行检索,比如除了下拉表外,还有用户名称输入框等选择。如图4所示。
■
图4 教师信息界面
3.6 统计功能设计
统计功能主要是将高校教师的各类信息收集、整理起来供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分析、推断和决策,一般包括索引区、信息区和操作区。统计功能的信息区和操作区与上述功能相同,其索引区不同,分为统计条件和统计项,其中统计项以复选框形式存在,既可以对其中某一项进行统计,也可以对多个组合项进行统计,如图5所示。统计结果既可以表格的形式给出,也可以更加直观的图形式给出,比如柱状图、折线图、饼状图等。
■
图5 统计索引区
3.7 系统安全管理设计
为防止非法用户侵入系统,本系统把用户分为三个级别:超级用户(系统管理员)、可修改用户(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和只读用户(一般浏览用户)。超级用户不仅拥有对数据的查询、录入、修改权限,还对用户的使用权限进行控制,可以设定用户名、密码和其权限,还可以对记录进行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可修改用户能对数据进行查询、打印,还可以对本单位记录进行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而只读用户只拥有对记录的浏览、查询和打印权限。如图6所示。
4 结束语
本文根据高校管理的特点,设计了一个基于MVC模式的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在系统中,采用MVC模式,简化了软件开发过程,提高了软件的性能、可维护性和代码复用率,达到了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软件质量的目的。按本方法设计的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便于高校管理者能如实、动态的了解教师的实际情况,及时做出决策并对教师资源进行优化使用,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升平. 基于MVC模式的研究生管理系统[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6:277-280.
[2] 邹鹏,尚维,李一军.基于MVC模式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2:21-23.
篇2
Analysis and Design of the Access-based Achievement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for Teachers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ANG Zhong-l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610500, China)
Abstract: In long term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 teachers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will produce and accumulate more and more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order to manage the achievements information by an accurate, timely and complete way, the article introduces main properties of Microsoft Access firstly, categorizes achievements of teachers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analyses requirements of the system, and then designs the access-based achievement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for teachers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Key words: Access; teachers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achievement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system analysis; system design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项基本职能,同时也是高校教师所肩负的两项基本任务。在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高校教师会逐步积累越来越多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在纯手工作业方式下,在诸如职称申报、年度考核等工作过程中,教师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整理、归类、统计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与科研成果信息。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避免数据的重复录入,便于数据查询与统计,提高工作效率,有必要设计并实现一套信息化系统来代替传统的以手工作业方式为主的成果管理信息系统。基于上述情况,设计了基于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07的个人版高校教师成果管理信息系统。
1 Access主要特点
Access是微软公司出品的一个功能强大、使用方便、轻量型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也是office套装软件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Access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可视化操作。Access提供了表、查询、窗体、报表等多种可视化工具。
2)共享性。Access作为微软Office套件中重要一员,可以与Word、Excel和PowerPoint甚至音视频文件进行数据共享和交换。这使得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建立图文并茂、富有表现力的小型应用系统。
3)数据加工能力。Access提供了许多数值计算、统计等函数,这些函数可以在任何数据库对象中应用来满足数据处理的要求。
4)网络化和可扩展性。Access允许连接到功能更为强大的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2005等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Web方式跨平台地访问Access或SQL Server数据库。
笔者正是充分利用了Access上述主要特点,分析并设计出基于Access的高校教师成果管理信息系统。它是一个非常适合高校教师个人使用的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并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2 系统分析
2.1 高校教师成果分类
对高校教师成果进行分类可以为系统功能的划分及数据库设计奠定基础。
根据教师承担的工作任务划分,高校教师成果分为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两类。教学成果又分为课堂教学成果、指导课程设计成果、指导毕业设计成果、指导实习成果及教学获奖情况,科研成果又分为论文成果、著作成果、项目成果及科研获奖情况。
2.2 系统功能需求描述
系统功能需求主要包括:
1)教学成果管理
可以添加、修改、删除教学成果记录。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成果类别的不同,不同类别成果信息的录入时点和频率也会不同。
2)科研成果管理
可以添加、修改、删除科研成果记录。对于录入到系统中的成果记录,它需要根据成果关联业务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其数据状态。
3)成果信息查询
可以进行简单查询、高级查询及模糊查询。以课堂教学为例,可以按课程名称、授课学期或课程状态(计划、执行或完成)等单一字段或其组合进行查询。
4)成果信息统计
可以对有关成果信息进行汇总统计,以图表形式输出。以课堂教学为例,可以对教师历年来授课门(次)数、专业年级数、总学时与总人数等进行统计。
5)报表打印
可以根据用户对报表格式多样化需求提供多种形式的报表,并且能够打印输出。
6)系统管理
主要是数据安全控制、数据备份与数据恢复等功能。
系统功能的划分,如图1所示。
3 系统设计
3.1 代码设计
代码设计问题是一个科学管理的问题。编码的目的是实现管理对象的惟一化、规范化和系统化。下面以课堂教学成果管理中的“授课学期”代码设计为例。
授课学期编码规则由四部分组成: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前两部分表示教学年度且由4位阿拉伯数字组成,第三部分表示授课学期顺序且由1位阿拉伯数字(取值为1或2),第四部分表示授课学期简称(取值为秋或春,即秋季学期或春季学期),各部分之间用连接符“-”相连。如图2所示。
例如,代码为“2009-2010-1-秋”的授课学期编码表示“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或秋季学期”。基于上述编码规则的授课学期代码不仅具有语义完整的优点,而且便于数据排序、查询和统计。
3.2 数据库设计
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前文所述成果的分类,笔者将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论文、著作、项目、获奖情况这8个对象设计为基本的数据库表。在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前面统一加上前缀“JX-”表示教学类表,在论文、著作、项目前面统一加上前缀“KY-”表示科研类表。这种命名格式统一,便于识别。
下面以“JX-课堂教学”和“KY-论文”两个表为例说明数据库表的设计,分别见表1、表2。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数据库表中的“系部ID”和“教职工ID”为高校教师成果管理信息系统由个人版扩展升级为网络版系统(供院系或学校使用)预留的数据接口。
3.3 用户界面设计
用户界面是系统与用户之间的接口,也是控制和选择信息输入输出的主要途径。用户界面设计应坚持友好、简便、实用、易于操作的原则,尽量避免过于繁琐和花哨。下面以“JX-课堂教学计划课程信息录入”和“JX-课堂教学已完成课程授课情况表”为例,如图3、图4。
在图3中,用户输入界面“JX-课堂教学计划课程信息录入”以红黄两色标记的课程名称、授课学期、专业年级字段为必填字段。其它字段在“JX-课堂教学未结课程信息维护”窗体界面中进行维护。另外,对授课学期和授课时间这两个字段的数据输入格式用红色予以提示。
在图4中,报表“JX-课堂教学已完成课程授课情况表”即输出界面字段的选择根据教师教学工作量上报或职称申报等业务需求确定。基于Access 2007的报表,可以设置字段的条件格式。例如,学历层次字段取值为“专科”则以蓝底白字显示,取值为“研究生”则以红底白字显示。它还可以对类似“总学时”或“人数”等具有统计意义的字段进行自动求和等计算。
4 结束语
将高校教师的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及其获奖情况作为主要管理对象,在熟悉教学与科研业务、基本的数据库知识、无需编程的情况下,借助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07这一轻量型数据库,设计并实现了本系统。这既是本系统的特点,也是其优点。
目前,个人版系统已投入使用。在进一步完善系统数据结构并获得用户反馈信息以后,计划将个人版系统改造升级为网络版系统,供院系或全校广大教职工使用。改造的思路为构建三层结构的Web应用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数据库平台考虑由轻量型的Access移植到大中型的SQL Server,二是设计并实现基于浏览器的Web用户界面,三是设计并实现连接前端用户界面和后端数据库的业务逻辑。
参考文献:
篇3
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设计思路及内容框架
(一)设计思路
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目标是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及设计原理等;了解旅游信息系统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及其应用现状;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原理、方法、步骤及相关技术手段。理论教学不能完全满足课程教学目标,因此需要开设课程实验。从社会需求来看,目前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的应用领域集中在旅游企业信息化、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旅游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专门性应用人才,文科学生在程序设计和软件工程实施方面基础较差,因此设置教学内容应按照“认知—模仿—应用”的思路安排实验内容。
(二)内容框架
实验内容按照“认知—模仿—应用”的思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旅游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及分析。实验课上给学生提供目前酒店、旅行社、餐饮业、景区等旅游企业使用的系统软件,设置实践场景让学生通过使用相关软件去进行模拟操作。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形成感性认识并加以分析,对于软件在用户界面、模块设计、功能菜单等方面做出评价。第二:小型桌面数据库系统设计。使用microsoft公司office2003软件包中的microsoftaccess桌面数据库开发软件,提供学生详细到操作步骤的数据库开发范例,让学生进行模仿操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完成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第三:综合性实验。按照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步骤及方法,完成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和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包括系统开发背景、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实现等内容。
三、《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项目设计
篇4
随着信息技术在经济与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所有工商管理学生均要涉及企业资源与企业信息化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以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为代表的管理信息系统,代表了当今在全球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一种企业管理方法。作为一种高效模拟企业运作流程的工具,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越来越多地受到高校的欢迎,大规模的实验室也在各高校相继建立。从1998年起,教育部确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然而在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学生大都感觉其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与实际结合得不够紧密,与自身的专业知识距离太远,觉得计算机专业知识欠缺,难以理解和接受相关的学习内容。所以在做好相关理论教学的同时,为了更好训练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在教学体系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1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目标定位
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目标根据专业特点有四种定位:(1)通过教学工作让学生具有管理信息系统相关应用软件的操作能力;(2)通过教学工作让学生具有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设计开发能力;(3)通过教学工作让学生具有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理论与思想指导具体管理活动的管理能力。(4)通过教学工作让学生在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具有从事信息系统研究的科研能力。在以上四种定位中,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应主要定位于第一、三种定位,兼顾第四种定位。
2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安排
根据教学目标的定位,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专业基本技能强化训练,主要针对课程实验;
第二层次:专业综合技能的合成演练,主要针对跨课程、跨专业的实验;
第三层次:专业与实践的结合,主要是企业实习;
第四层次:专业与科研的结合,即参与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
基于此,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项目应包含以下四方面内容:
(1)仿真企业管理软件应用环境,适应第一层次要求。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在企业中普遍应用的管理软件,如用友erp、金蝶k3、sap等,用于企业体验(用于体验企业管理流程、角色与岗位等)、战略管理(如何从战略角度动作企业)、专项管理(企业管理专门方法,如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控制、信息化管理等)、生产型企业经营实战演练、商贸型经营实战演练、生产制造模拟等。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获得真实和具体的企业工作体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2)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体系,适应第二层次要求。
沙盘模拟课程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对抗性于一体的企业管理技能训练课程。受训学生被分成若干个团队,每个团队由若干个学生组成,每个学生将担任总经理、营销总监、生产总监、财务总监、供应总监等。每个团队经营一个拥有销售良好、资金充裕的虚拟公司,连续从事4~6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通过直观的企业沙盘,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状况,内容涉及企业整体战略、产品研发、生产、市场、销售、财务管理、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让学生在游戏般的训练中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感受企业发展的典型历程,感悟正确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在短期的训练中,学生将遇到企业经营中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他们必须一同发现机遇,分析问题,制定决策,保证公司成功及不断的成长。2005年开始,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始主办“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迄今已经举办六届,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最具影响力的全国大学生赛事。
(3)管理信息系统实习基地,适应第三层次要求。
依托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大力拓展与社会单位的联系,并利用合作单位及合作单位的企业用户资源,为学生提供工商管理类学生实习基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4)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科研基地,适应第四层次要求。
实验室在进行实验、实训和实习教学的同时,加强与学术界、企业界的合作与交流,积极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平台的研究和开发,努力开展企业管理信息化领域的理论研究、技术推广和企业培训工作,成为与企业共同培养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基地,努力推进管理科学化、信息化。
3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3.1统一化、系统化的专业实验平台
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往往是分步投入,这样容易形成资源的分散,实验平台多样化、相互重复现象严重,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使实验室建成一个系统的实验平台。
信息化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对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相当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全国高校经管类实验室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000年教育部成立了全国经济管理类实验室专业研究会并每年举行一次研究会,2006年国家首次评选3所大学的经管类实验室为“全国重点示范实验室”,打破了“全国重点示范实验室”由理工科实验室一统天下的局面。erp是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国家对管理信息化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国家重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起点要高,步伐要快。大多数国家重点企业要基本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制造类企业以应用erp为主”和“其他企业要努力实现比较完善的财务、营销管理信息化”。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培养熟练掌握erp技能的人才,符合经济建设和企业信息化的要求。
基于此,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建设应以erp实验教学软件为一个统一平台,为相关课程建设与教学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利用此平台可以改变相对落后、分散的课堂教学体系,使工商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可以在erp平台上实现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从生产制造、财务、销售、采购、库存管理信息管理等一体化的综合实验教学平台,使学生成为懂理论、有技术、能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3.2注重实践的实验教学体系安排
根据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安排,建立系统的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包括仿真企业管理软件应用环境、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体系、管理信息系统实习基地、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科研基地等(图1)。根据管理信息系统在某些领域的拓展,及时引入介绍新的与专业相关的系统软件,并能让学生会操作,或是要求学生理解其开发过程。将新的经营理念通过沙盘模拟训练课程导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或是及时增加管理信息系统领域产生的新的理论,作为更新的教学内容。
3.3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手段改革
除了传统的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外,场景式教学等教学手段也要引入进来,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获得更为直接的体验。
3.3.1 研究性教学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中多学科内容交叉,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显得抽象、枯燥,学生感觉知识点太多,学起来很累。为了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说教气息太浓、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参与性差等弊端,结合自身的知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了研究性教学,增强了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如以问题为导向,拟定一些主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择,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研究方案,自己动手参阅资料、选择分析方法、计算、并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解释所得到的结论,最后做主题发言,学生相互探讨、相互评分,老师给出指导性意见。
3.3.2 案例教学
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一般采用三种模式:教师组织案例,教师进行分析的模式;教师组织案例,学生进行分析的模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组织案例,并由学生进行分析的模式。通过这三种案例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应用,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了解,提高学生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在mis课的案例教学中,要针对每一章的具体内容及教学要求,选择题材丰富的各种案例,包含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失败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并贯穿于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和系统实施的各个阶段。
此外,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注意案例教学步骤的规划与实施。第一,学生自行准备阶段。一般在正式开始集中讨论前一到两周,教师要把案例材料和相关思考题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案例材料,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第二,小组讨论准备阶段。将学生划分为由三至五人组成的小组,以他们自己有效的方式组织活动;第三,小组集中讨论阶段。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意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讯问并作出解释。在这一阶段,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引导学生扩展和深化对案例的理解程度;第四,总结阶段。总结可以是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的方式,还可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作出总结,以便对案例所反映出来问题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3.3.3 项目驱动式教学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以一个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作为载体,来进行引导教学的方法。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项目驱动式教学应该选择学生所熟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小型项目,以降低项目难度,使学生容易入手并产生兴趣。重点应放在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规划、数据库建立这几个阶段,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限制,后续的实施阶段中涉及到具体的技术层面问题可以略过。
4结语
工商管理类专业强调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教学应以此为核心思想,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具有高度仿真、高度参与性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平台,调动实验室老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以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庆利.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25).
[2] 崔金栋,张毅,王欣.《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若干问题[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
[3] 张勇,段君玮,董启明.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8).
篇5
当前,在科技力量的支持下,各行各业纷纷走上了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日趋成熟,被广泛应用于管理层中,提高了人员的工作效率,满足了行业的发展需求。因此,信息技术的推广,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管理的现代化。与此同时,在高校日常管理中,为了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需要建立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践证明,应用该管理信息系统后,能够突破纸质化作业,具有很大的优势。
1 总体设计
1.1 设计原则
第一,经济实用原则。首先,页面要便于使用、维护。其次,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并采用成熟的技术。最后,在保证系统性能的基础上,减少投资的成本。第二,灵活、高效原则。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提高系统处理的效率,以及运行的速度。第三,投资保护原则。立足于当前的资源,在合理使用的基础上,为系统的开发提供支持。第四,分布实施,规范原则。首先,应用已经走向成熟的硬件技术,延长系统的生命周期。另外,在技术开发方面,要求遵循国家相关的标准。第五,安全、可靠原则。建立严密、完整的网络资源控制体系,明确规定网络用户的权限,防止部分用户超越权限,非法使用数据信息。除此之外,借鉴稳定性高的企业网络操作系统或者数据平台,并采取有效的办法和措施,保证信息的有效储存与访问。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高效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
1.2 相关技术
在设计的过程中,应用了VisualFoxpro6.0语言来开发系统。该语言具有较高的性能,比以往的版本具有更大的优势。具体来讲,进入到相关界面后,可以利用“项目管理器”对任何一种元素进行管理。同时,也可以访问所有的工具栏、向导,以及其他使用简单的工具。其次,在VisualFoxpro6.0语言的支持下,能够建立对象模型,并最大程度上实现设计的所有功能。再次,通过上述语言,充分记录了所有的数据。在此基础上,使数据的转化更方便。这样一来,就可以将早期版本中的数据进行移植、使用。针对电子表格类型的数据来说,也可以实现数据的共享。另外,在数据库开发中,应用了SQL-Server2000,进而提高了系统管理水平,支持本地系统管理、远程系统管理,以及Windows图形化管理。最后,在处理事务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SQL-Server2000 可以出色地完成对大量数据的复制、管理,并与Internet紧密结合,进而为广大用户提供一个高效的平台。
2 系统功能模块
2.1 课表管理
在课表管理中,要求以教学任务为依据。该任务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时间、人员分配,教室等。所以,在编排课表时,不能违反相关的规定。比如,相同班级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时间,不能安排两门或者以上的课程;同一个教师,在相同的时间内,不能安排两门或者以上的课程;时间相同,教室相同,不能同时安排两门或者以上的课程;教室安排上课人数时,要求大于某个班级的人数。其次,在安排课时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之前制定的计划,不得任意做出更改。再次,在一周内安排相同的课程时,要注意时间上的间隔性。最后,教师在排课时,可以按照教师使用节次或者上课节次来进行。除此之外,教师在编排课表时,应该先排公共课、合班课、多课时。然后,再排专业课、单班课、少课时。
2.2 成绩管理
在成绩管理中,包括两种方式,分别是学习计划添加、按课程信息添加。其中,按学习计划添加指的是:对该学期课程的信息进行分析,然后再添加。按课程信息添加指的是:采用手动的方式,输入课程的内容,然后添加相关的信息。比如,课程的名称、上课教师等。进入成绩管理系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当前的成绩,添加重修或者补考的成绩。在这方面,主要是针对不及格的学生而言的。这样做,避免了对原成绩的覆盖。其次,除了添加、修改信息外,教师还可以对课程的类别、学时学分进行添加。然后,将学生的成绩导出,再保存到数据库当中,便于学生方便查询成绩。教学管理员可以打印出系统中的成绩,然后进行其他工作。
2.3 数据库设计
在数据库设计中,应该对用户的综合需求进行分析,便于考虑到以后的需求。同时,还要建立一定的约束,以免数据发生冲突。最终,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
2.4 需求分析
从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教材管理、课表管理、成绩管理、毕业资格审核管理等。然后,设计出以下数据库表。具体来讲,在课表管理稻菘庵校详细记录了每个学期课表安排的情况,比如课程的名称、代码、代课教师等。各院系可以对上述数据进行查询,然后进行课表的维护。在成绩管理数据库中,记录了各班级各学科的成绩。比如学时学分、补考成绩等。教务处可以查询并维护全体学生的成绩,并在这方面有特权。另外,各院系只能修改该院系学生的成绩。学生只能查询成绩,没有修改的权限。在教材管理数据库中,对课程名称、使用班级、出版社、出版日期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在毕业资格审批数据库中,详细记录了学生的信息、课程成绩信息,以及专业毕业的要求。
3 系统E-R图
E-R图也被称为实体-联系图,主要是对现实世界概念进行描述。根据上面的分析,规划出不同模块的E-R图。如:《部门实体及其属性》,《班级实体与其属性》,可直接对概念进行直观系统的描述。
4 教务信息管理系统测试结论
经测试,系统基本上实现了设计目标。具体来讲,软件功能完整,用户界面良好,能够正确处理错误,并对其进行分类。然而,在测试软件的过程中,也发现部分不足的地方。比如:在用户权限设置中,存在缺陷。教师与学生的信息量不够,存在遗漏的项目。所以,在后期的使用中,需要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维护的力度,及时给予解决。总而言之,该系统从总体上来讲,通过了测试,是比较可行的。
5 结语
可以看出,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教学管理尤为重要。应用该教务管理系统后,使教学信息管理更加规范化、有序化。同时,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在此基础上,满足了师生共同的发展需求,继而保障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该文首先介绍了管理系统方面的概念,发展现状。然后,结合实际的工作需求,提出了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希望可以作为参考。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系统中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在后期的工作中,加大研究的力度,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苏晨.浅谈教务信息系统中的细节设计[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78-80.
[2] 王爽.浅谈高校教务管理工作者的素养教育[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8-59.
篇6
一、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制定契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大纲
1,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信息管理专业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均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但两个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较大的差异。
信息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具有系统思想,掌握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承担中小企事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维护和管理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培养具备连锁经营管理基本理论、连锁门店运营管理操作技术、新型零售业态管理、商品采购与配送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必要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能在各类超市从事连锁门店运营管理、计算机业务操作;工商企业从事连锁推广、商务谈判、连锁购销等业务的经营管理和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
2,制定契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大纲。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走访不同行业的若干单位,征询他们对专业人才的岗位设置的技能标准;参加各类人才市场招聘会,调查用人单位对求职者专业技能的具体要求,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制定出契合不同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训大纲。
二、以因“材”施教为抓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1,了解授课班级学生掌握课程相关知识的情况。《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学生是否已掌握相关知识,将直接影响本课程的学习效果。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其掌握的相关课程也是不同的。例如,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应掌握计算机高级语言、数据库以及管理学等课程知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则要求掌握计算机基础、连锁经营管理原理和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等课程知识。
2,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适用教材。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老师上课有充实的教学内容,还需要为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一本适用教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相对成熟的课程,目前有许多经典教材和规划教材供选择。但选择一本适用于高职学生的教材,让学生既能掌握一定知识水平又能增强其职业技能,则尤为重要。
为此,笔者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目标,为不同专业的授课班级学生选择适用教材。如对于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其教材内容包含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等,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开发、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而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其教材内容则以计算机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信息化建设案例等为主,学生通过操作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熟悉企业业务功能,从而掌握计算机在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3,推动教学“主客体”角色转变。高职院校亟待改变“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推动教学中“主客体”的转变,积极探求并推行“师退学进”的教学模式,即教学中施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的角色转变,学生主动学,教师起指导的互动教学。为了促进新的教学模式改革,笔者投入大量的时间,组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制定以项目为牵引,以实训任务为驱动,在过程中引导,在结果中总结,抓好因“材”施教,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三、围绕市场对职业人才技能的需求变化,深化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意义重大。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瓶颈问题,为此,《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以及“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等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意见,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2,紧跟市场需求变化,重视人才职业技能。经过长期对人才招聘市场的调查,对网络、平面媒体招聘信息的关注,以及收集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反馈信息得知,目前市场对人才需求呈现“强调专业对口,着重技能水平”的现象。即:企业招聘强调人才专业对口的同时,着重衡量求职者的职位能力、综合素质水平。虽然有时求职者专业符合岗位要求,但岗位技能不足,经常被招聘单位所拒。反之,也有专业不符,但经验能力较强的求职者应聘成功的案例,也正是我们常常谈及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较低的原因所在。
另外,“能力为先,人才适用”是目前企业理性用人的又一现象。这种现象在去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中得以印证。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称,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的高职就业率已经超过本科就业率。2008年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2007年增长了近5个百分点。由此可知,这不仅是人才市场上“追求学历向重视能力”的一种理性回归,更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已得到市场认可的体现,高职院校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3,加强职业“技能点”的培训,深化课程改革。笔者认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点在于切实加强课程职业“技能点”的培训。为此,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根据市场对两个专业人才需求变化的信息反馈,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计算机产品营销、库存管理员、文秘、网络维护与管理、软件开发、IT培训等工作,专业对口率低,没有实现为特定行业提供人才的预期目标。但是从反馈信息资料中我们分析发现,他们依旧凭借专业技能处理工作事务,只是目前中小企业岗位要求员工“一专多能”,岗位职责范围更加宽泛。对此,笔者在课程改革中加强了实训技能培养的力度:一是增加不同行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实训,二是熟悉行业中具有标准化、代表性企业的经营业务流程、操作规范的学习,同时,加强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规划、设计、开发、实施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系统的思维模式去解决实际问题。
篇7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146-02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全新的词汇如移动学习、微课程、Web2.0、学习社区、个人学习环境、翻转课堂等陆续出现,教育2.0[1]的时代已经不可阻挡地来临。教育2.0是传统教育的破冰之举,是创新2.0和Web2.0视野下的全新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学校为场所的被动学习模式,发展为以学生为中心,多时空、多元化的个性化订单式教育模式。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由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通信技术等学科组成的边缘叉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也是医学院校健康管理专业必修核心课程,具有综合性、广泛性、系统性、实践性等特点[2]。本文在教育2.0视野下,依据医学院校健康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特点,重点研究相应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和未来发展,探寻新时代医学本科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新模式。
1 医学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现状分析
文献[3]指出,国内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目前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教学资源陈旧,针对性差;学生认知理念偏差;教学方法欠缺;教学实践薄弱。
本文针对某医学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进行了调查。首先,从理论到实践教材选用上可选范围小,往往是针对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和广义的管理类专业,并要求具有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科学和管理学等基础知识,针对性较弱。现有的医学院校健康管理专业学生属于医学管理类,从整体课程设计上,计算机课程以基础应用为主,很多医学院校管理专业本科生只学过办公自动化,对计算机编程、软件工程、系统设计完全不了解。在调查中,81%的学生认为教材针对性弱,100%的学生表示没有计算机和信息通信技术的知识基础,94%以上的学生认为教材中涉及系统开发设计的内容难以理解,78%的学生强调教材用例涉及健康管理的内容较少。其次,由于不是针对医学健康管理专业学生设计,导致学生认知偏差,76%以上的学生认为课程应属于计算机或信息系统等理工专业学习,进而产生极强的排斥感;50%左右的学生不知道该学什么,该怎么学。再次,调查中发现医学院校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三分之二的课时是在普通教室进行,教师教学仍以讲授式为主,按大纲要求进行教学从内容和形式上学生接受度不高,大部分学生表示教学形式、内容相对单一,学习枯燥、没兴趣。同时,实践或实验指导性差,不会做或做完,不知道为什么是普遍现象。由此可见,医学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基于教育2.0模式的医学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教育2.0模式实现教学中心由教师到学生转变 传统的医学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按照管理类的教育教学大纲来组织教学活动,教师是贯穿整个教学的主体和教学执行者,在整个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按照教学大纲选择教材,按照教学大纲规定安排理论和实践课时数和教学进度;学生是坐在教室里被动的学习者。加之在传统模式中教学大纲往往具有广泛适用性、落后性,导致教学完全是为了教学而教学的计划教育,严重忽视了教学中的学习者,这是医学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众多问题的主要根源。因此必须实现由计划教育到按需教育的转变,实现计划和以学生为主的需求教育相结合。这正符合于教育2.0模式的教育理念,发展以学生为核心的医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充分实现针对性教学是解决问题的观念性的问题和思想本源,是教学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指导,是深层次的变革。
以学生为中心选择教学材料 教材是教学的立足点,医学院校健康管理专业不同于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专业,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不在于去开发设计系统,重点在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健康管理。目前,市场上的教材大多是泛泛的教材,很难找到针对医学健康或医学管理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教材。这就需要授课教师按照教学要求,针对医学管理类学生的特点编制适用的教材,重点针对管理信息系统在医疗及健康领域的应用。
以医学相关管理信息系统为主线的教学用例的设计 医学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健康管理系统、医保管理信息系统、卫生防疫信息系统等,这些系统相互独立又有一定的共性,但现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缺少相关用例。这导致学生学习时感到迷惑,缺乏兴趣和关注点,学完不知道学了什么。
发展基于教育2.0模式多样化教学形式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枯燥、实践性强是学生反映最普遍的问题,如何使内容生动易于接受也是教师关注的热点。共识性的解决办法就是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育2.0源于创新2.0和Web2.0,其核心强调教学的创新和积极的互动。随着教育2.0的发展,大量的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不断出现,发展基于教育2.0模式的多样化教学形式具有重要意义。如开展医学管理信息系统的翻转课堂,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并增进研讨流;制作精品微课程,为学生提供优质课外辅导课程服务,秉持“重视引导,微处入手,快乐学习”的教育理念,提高学习兴趣,挖掘潜能,遵循学习规律。
教育技术上大力发展网络教育 信息通信技术的飞跃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各个领域,“互联网+”是创新2.0和教育2.0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国家到高校都在加大网络教育的研究投入,互联网+医学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模式,将使其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学生随时随地能够加入到学习环境中,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学生随身交互学习途径。如教师可以组织微信平台的移动课程服务号等。
加强实地考察学习 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如组织参观医院的信息系统等,学生可以深入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环境进行体验式学习,既是所学知识的巩固,也是理解的深入。
3 结论
健康管理是医学院校的管理类主要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是健康管理的系统化平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显现。但其实际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何解决一直是相关人员研究的热点。教育2.0是创新2.0和Web2.0综合环境下孕育而生的教育模式,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中心转移充分体现了计划教学向需求化教学的转变与融合。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医学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并基于教育2.0模式对问题的解决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相应的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教育2.0模式是教学改革的指导,具体的教学改革还需要相应的研究者进一步开发实现。
参考文献
[1]罗文云,王怀文.走向教育2.0[J].信息技术教育,
篇8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于1967年率先开辟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此后各国大学都纷纷推出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一些高校陆续开展《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和研究。管理信息系统逐渐从一门面向信息系统开发人员的课程变为一门面向管理人员的课程,从一门技术类课程变为一门讨论如何从管理者的角度认识与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课程,从研究一个仅涉及管理系统的课程(狭义的MIS)变为讨论组织信息化进程中各种问题的课程。管理信息系统也从计算机专业课程延伸到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这些变化的影响下,传统教学已难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方式也有了变革的需求。
一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在国外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1870年,哈佛法学院的C.C.Langdell院长就提出了案例教学法,最初应用在法学“法院判例”,随即在医学院、商学院有了大量的应用。特别是哈佛商学院,组织了大量的商业案例来充实传统教学。国内正式引入案例教学法比较晚,相对国外显得非常的薄弱和不成熟,尚需进一步积累。
1、案例教学的核心理念
传统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讲授课本知识的形式,要求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的出现充分弥补了传统教学缺乏互动和实践的不足。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教学针对某一观点、方法或理论,设计或选择一些典型、疑难、有争议的案例,教师作为辅助,引导学生切身参与讨论、分析、推理,并提出相应的应对和解决方案,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特定环境下的特定问题联系起来,简单地说,案例教学有如下优势:
(1)以学生为中心
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需要积极开动脑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都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而教师,则只是作为辅助,引导学生的思考、交流。
(2)学生模拟决策
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组织的神经系统。让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了解及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拓展视野,启迪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站在决策者的角度(不同层次的决策者),运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建立模型,用量化的、科学决策的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
(3)问题驱动的学习最有效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知识的获取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接受新知识,并与记忆中相关的知识建立联系;其次是巩固和转化知识,更新及进行新的学习:然后是提取和运用知识,将知识应用于一定的问题情景并解决问题。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前两个阶段主要是指基于原理、理论和概念的知识学习。而案例教学,则是指在这两个阶段的学习之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深化。
案例教学是基于情景的教学方法。案例就是对知识应用的具体情景的描述。有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而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记忆的内容达65%。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就算学生能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这仅仅停留在对书本上理性思维的认识和收获,是一种单一、静止、孤立的抽象认识。而案例教学法通过生动的视觉材料,学生在深入思考的同时,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获得的收获要比单纯的课堂讲授丰富许多,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4)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交流和讨论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认知能力。
传统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案例教学法则更注重能力培养。能力培养是案例教学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案例教学法不寻求唯一答案,重视的是求解答案的过程,学生需要在不充分信息的条件下,对复杂的商业环境做出判断和决策,在寻找解决问题具体方法的过程中,提高自己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的教学特点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系统、集成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理解、消化吸收知识的效率。
(1)归纳式学习
篇9
一、引入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分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教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归纳出以下较为突出的三点:
首先,学生对课程认识模糊,认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就是纯粹的一门计算机编程方面的课程。由于这种不正确认识的存在,往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把握住课程的核心,致使其感觉课程理论性太强,不易理解、记忆和应用。同时,学生也无法真正理解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去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有效地为管理服务。
其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一直沿用教师教授、学生听讲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由于该课程本身所涵盖的理论知识具有抽象性和广泛性,不仅涉及管理学、经济学学科的知识,而且涉及软件工程、数据库、运筹学等方面的知识。如果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来教授,不可避免地会照本宣科,平铺直叙,最终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达不到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需求。
第三,案例教学成为事例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涉及到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而对于尚未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现实中企业运作和管理缺乏了解。如果只是理论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理解也不深刻;采用案例教学,由于学生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参与意识不强,通常仅仅是对案例所提问题进行思考寻求最佳答案来应付教师的提问,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特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能力基础,笔者认为引入参与式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协作式的教学法,它在强调师生相互作用的前提下,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信息反馈,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以人的发展与创新为本的结构过程。
二、管理信息系统参与式教学实践
在管理信息系统课中,笔者根据课程大纲和课程内容设计了多种参与式教学实践活动,如学生自主案例分析、参与授课、团队任务等。
1.学生自主案例分析。在课程初期,介绍完相关概念后,可以进行学生自主案例分析演讲这一环节。演讲内容的方向定位为企事业单位或组织运用管理信息系统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演讲要求每位同学通过上网或翻阅书籍、报刊等相关资料,收集有用信息,最后制作一份演示文稿。演讲过程中不仅要介绍案例本身,还要谈谈自己对该案例中信息系统所起作用的认识。课堂上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抽到的同学演讲5分钟,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前期的工作。由于案例的多样性,每位同学准备的案例不尽相同,上台演讲的同学在描述自己的案例,展示自我的同时,也开拓了其他同学的眼界和思维。并且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会浏览或翻阅大量文献,从而对于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也会逐步深刻,慢慢会意识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不仅仅只是程序设计,而是教大家怎样开发一个满足用户需要的成功的信息系统。
2.参与授课。参与授课适合于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基础章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涉及学生前期学习过的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知识;也涉及到课堂上没有学习过,需要自学的HTML语言、ASP等知识。对于学习过的知识,帮助或督促学生进行回顾,并要求学生努力收集相关学科的前沿发展,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对于自学的内容,则要求学生首先准备相应的自学材料,最好是能够分享自己的自学心得,这样可以为其他同学学习相应知识提供借鉴。上述两种情况中,学生在参与授课时,需制作课件,在课堂上作短时授课,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课前要作预习和教学准备,学生参与程度较高,授课的内容是其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操作,掌握程度较高。
3.团队任务。在学习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大部分内容后,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信息系统在开发过程中,要经历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维护的生命周期。而单单从课本上所获取的知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不够的,需要让他们参与到整个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中,体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的经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中,学生必须独立思考,分析实际问题,找出解决方案,然后动手操作,与人合作时必须交流、沟通、协调。这些方面在团队任务中可以得到充分地体现。
在课程设计的团队任务中,最初是团队的确立,一般一支团队3到4人比较合适,采取学生自由组队的方式,并且每支团队需推选一名队长。而后遇到的比较重要的几个环节是:选题、系统分析和课程设计评分。首先,在选题方面,笔者采用团队自拟题目和教师备选题目相结合的方式。各支团队在经过成员参与,相互交流和沟通后,确定本团队的题目。经笔者多年统计,有90%以上的团队可以自拟题目。其次是系统分析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团队与团队之间相互合作,一支团队作为另一支团队的假设用户,为其提出系统需求。通过这种方式,参与面扩大,由原先的本团队队员合作扩大到和其他团队合作共赢。学生一致反映这一环节非常新颖,因而参与热情很高。再次,在经过系统分析、设计和实施后,进入到了课程设计的最后环节评分阶段。在评分之前,要求每支团队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介绍自己团队开发的信息系统。而后的评分,为了尽可能地做到公平,笔者采用团队自评、团队互评和教师评分三方评分的方式,其中团队自评占20%,团队互评占30%,教师评分占50%。
三、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体会
1.让学生参与的量要适中。教学过程中采用参与式方法,让学生参与的量一定要适中,要让学生感到参与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展示自我。如果让学生参与过多,让学生消耗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这违背了参与式教学的宗旨,适得其反。
2.注重面向所有学生。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参与非常踊跃,而有些学生则不愿参与或被动参与。对于不愿参与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并创造更多的机会有意识地进行培养训练,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3.参与式教学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参与式教学要求教师不仅拥有教学的激情和热情,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把握教学过程的能力。在教师的教学热情影响下,学生讲课的欲望也被积极地调动出来,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自主参与式教学当中。在学生演讲、参与授课或团队讨论时,很容易跑题或偏题,这时需要教师及时地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实践证明,参与式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消除了师生间的隔阂,畅通了教与学的信息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加强了教育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黎东升.“参与式”教学方法在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8,(7).
篇10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各高校管理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作为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桥梁”课程,融会了计算机科学、应用数学、管理理论、决策理论、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运筹学等学科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课程较难,学生对信息技术与管理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又参差不齐,要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纵观各高校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笔者发现,其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对于尚未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课程中涉及的现实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运作模式缺乏了解。
(2)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主要以纯粹的理论讲解为主,辅以一些缺乏连贯性的案例分析,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
(3)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以开发实施系统为主,这对于管理类学生来说难度很大,给学生造成了畏惧感。
(4)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独立,割离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联系。
(5)学分制下,该课程一般都在全校管理类各专业范围内公选,一个教师在同一个时间内给多个不同专业、不同学习生活背景的学生上课。
(6)不同专业、不同学习生活背景的学生对于课程的认识程度和学习情况是不一致的,而教师又往往按“一刀切”的模式教学,容易顾此失彼,缺乏针对性。
(7)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一般是信息系统的用户,是信息系统的使用者而不是开发者。
(8)支持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学科均飞速发展,促使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理念、内容、技术和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更增加了该课程的教学难度。
三、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特点及其优势
1.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源于德国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推行的一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形式”,是以项目为主体的职业行为引导的教学方式,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完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它是一种以现代企业的行为为目标,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作全面培养的一种教学方式,是高校学生就业实现零距离上岗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2.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的特点
学生按项目被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的项目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不再把学习当任务,而是根据项目需求来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和理论的简单灌输者,而是发挥着导师的作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消化理论,应用理论,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法是把知识转化为理论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学生接受项目后,教师除随时给学生补充必要的理论和技能知识信息外,更重要的是在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以合作完成课程项目为宗旨。通过案例导向、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都得到较大的锻炼与提高。
3.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的优势
由于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是以项目和案例为核心的,而项目和案例都是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的东西,因此学生能够很快理解教学内容。这区别于传统的知识驱动式教学法。知识驱动教学法以知识为核心,由于很多知识是抽象的,所以有学生很难理解各个知识点。而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强调了项目的真实性,一开始就能够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听讲者的角色;而在项目驱动式教学方式中,学生却必须扮演一个活跃的角色。课前必须仔细调查指定的项目材料,研究相关的背景等内容,并体会、分析和思考;学生以小组形式准备讨论内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课堂上,学生能积极表达自己的思考分析过程和最终结论,并和其他同学展开辩论,在经验分享和问题探讨中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这里学生是主角,既可以从自己和他人的正确决策和选择中学习,也可以从错误中学习,从模拟的场景中得到训练,增长才干。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仅是书本上的一般概念,而是活的知识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4.教师在整个项目驱动式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行为教师的引导行为要做到适时、适度、适法。教师要改变过去片面的知识传授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当顾问和协调者,要通过行为引导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操作,帮助学生按确定的计划完成任务,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需要掌握的内容,提高全面能力。项目驱动式教学强调学生要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能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学生要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因此,在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创设一定的学习氛围和工作环境。
四、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体系的分解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体系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包括这样几块内容:
(1)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信息技术和管理相关的大量概念;管理信息系统的界定要素功能特点;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体系、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学科关系和演变过程等内容。
(2)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及其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于产供销(MRP、ERP、SCM、CRM等);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以及管理决策支持;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及其对未来的影响等。
(3)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开发方法等。
(4)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数据处理与数据模型、系统设计等内容。
(5)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及其维护和评价:系统实施的程序设计不是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重点要求,但对这块内容,管理类学生应该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认识;对于系统维护、评价与管理,管理类学生也应该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学生按项目分组
我们根据学生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学习生活背景等不同,将其分成3~5人不等的项目小组,小组成员可以自由组合。每个项目小组将承担不同的信息系统项目,此后的学习、实验、课程<优麦电子商务论文>考核考试等都将围绕这个项目小组进行。各组选取一个组长,组长与教师共同协调选取项目。
3.从学生身边熟悉的项目开始选取、设计及建立课程项目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内容大多枯燥抽象,特别是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这两块内容,但如果让学生从身边比较熟悉的项目开始,就能消除学生的陌生感,而且能够比较容易地从各种途径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实例项目一: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或数字化校园系统。选取大学生进校以来一直在使用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或数字化校园系统来分析、设计开发系统。学生对该系统有直观感觉,而且作为信息系统的用户对学生模块非常熟悉,能推测出教师、教务管理等模块的具体功能。学生这时来模仿规划、分析、设计、开发该系统就很容易进入角色。这样,学生也很容易将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融入到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
实例项目二:超市POS销售管理系统。大学生都有到超市购物的经历,对在超市购物情况、拥挤状况、POS销售系统的情况也很熟悉,可以结合现实情况,在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规划分析设计该系统。笔者已经开发了此系统的一个原型系统,学生可以在其基础上,一边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知识,一边重新规划分析设计新的系统。
实例项目三:储蓄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涉及的知识很多,难度较大,但是学生比较熟悉。现在的大学生往往要和银行打交道,离不开银行储蓄管理。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了解和理解,一边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知识,一边规划分析、设计开发储蓄管理信息系统。
实例项目四:航空订票系统。距家较远的同学,有通过航空订票系统进行飞机订票的经历,对其比较熟悉。
实例项目五: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一个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学生首先要分析自己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分析学生自己进校前和离校后与学校相关的延伸过程,借此分析学生信息的构成情况和表达形式,设计学生信息的数据组织和存储文件;分析学生信息系统的用户构成和用户需求,设计学生信息系统的系统功能,并对每一设计功能给予定义和描述。
实例项目六:旅馆管理信息系统。分析旅店住宿从旅客进店到旅客离店全过程中发生的所有管理活动。
还有诸如:电子文献管理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拍卖管理信息系统、网上电子商务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酒店管理系统、
物业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等等,可以由浅入深地进行设计开发。分组选取以上系统中的一个系统,对其管理状况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其现行的组织结构及管理功能,写出该组选取的信息系统的系统组成、系统功能、系统特点、系统功能结构,分享项目体会。
4.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分解并融入到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
教学内容以项目为核心,将教学内容分解并融入到项目的不同阶段、不同模块中,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项目各方面知识和技巧的同时,还掌握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知识,可以做到循序渐进。
例如我们可以将基础理论知识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及其发展这两块理论知识融入在项目选取之时,通过介绍大量项目的具体情况,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同时为后面的知识和系统分析设计实践做铺垫。
当同学们的项目进入系统规划和开发方法的设计时,要求其收集与系统规划和开发方法相关的知识,进而对自己小组的项目做出较为全面的系统规划,而教师只需对各项目组的知识、进程、进展等方面进行指导即可。类似的方法还可以运用到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数据处理、系统设计等方面。
在系统分析阶段,要求各个同学去收集与信息系统相关的知识和材料,写出该小组项目的系统流程和数据流程情况,并且画出系统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并对项目系统再次做出评价。
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比较弱化程序设计和代码实现的过程,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笔者建议作为选学内容。
5.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数据模型及数据处理
数据模型对于学生来说相对较难,可以先结合同学们分组选取的项目情况,利用发散思维方式,引入头脑风暴法,让学生思考自己学过的与本项目相关的数据模型,然后来分析论证,选取适合自己项目组的数据模型。编写数据字典,用合适的数据模型处理信息系统数据,进行数据库的分析与设计。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逐渐深入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而<优麦电子商务论文>不是一开始就把所有问题摆到学生面前,让学生产生畏惧感。比如在超市库管问题上,可以在系统分析阶段提出安全库存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在后期数据库设计阶段,提出食品保质期问题,让学生改进数据库等。新晨
数据处理及其数据模型是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将这块知识融入到具体的项目数据处理及其模型构建中,使得教师教学感觉没有那么空洞费劲,学生学起来感觉生动有趣。
6.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篇11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概念,因为它无可置疑地融入了信息技术这一迅猛发展的科技力量,再集成人和信息的威力,成为一个强大的人机一体化系统。[1]近年来,智能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促使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理论、内容、技术和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认识和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灵活运用各种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以解决管理和决策中的实际问题,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中各类管理人员的重要任务。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作为财经院校管理类学生的必修课程,要适应新常态的需求以及考虑财经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必要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并在实践中不断改革与优化。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构建
全球化和不断创新的信息技术,几乎每一天都呈现出精彩纷呈的机会与激动人心的挑战。如何正确理解这些机会与挑战,并及早预见信息技术变革对未来世界经济与管理活动的影响,从而更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创新,成为当今管理者面临的巨大挑战与机遇。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管理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课程。该课程的学习既需要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也需要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同时还需要能够充分理解组织管理的各种问题,从而建立IT(信息技术)与管理信息相融合的知识结构。它真正帮助学生获得信息化运营和管理决策方面的专业技能。
因此,从课程的内涵出发,需要构建一个既包括管理学基本理论,又涵盖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管理视角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对管理的影响;从建设的角度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和管理要点;从应用的视角认识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和主要应用技术;从用户的视角理解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在财经领域的应用情况。
我们构建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分成三个层次。[2]在每个层次设置若干基础课程,从而达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目标。当然,也可以将这三个层次的内容进行组织与融合,成为一门课程进行教学。
第一个层次为社会、人文基础,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学校的通识课程来进一步强化。
第二个层次主要包括组织管理理论、信息技术基础与相关领域知识三个方面的内容。组织管理理论主要通过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掌握一般的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常用的管理方法;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主要通过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和数据库应用两门课程来学习。
第三个层次为课程的提高层次,通过介绍管理信息系统在财经、管理领域的应用情况,使学生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作用与在金融、税务、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等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在这个层面上主要通过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来实现培养目标。
结合财经类高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具体可以分为以下4类[3]:
第一类: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主要介绍管理、信息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从组织的市场营销、生产制造、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等4个职能来理解职能信息系统;从经典的三层金字塔结构分业务层、管理层和战略层来分析不同层次的信息系统;从集成的角度介绍如何将信息系统在组织中进行组合;以迈克尔・波特五种力量模型和价值链模型为基础理解信息系统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从流程的角度理解信息系统与企业变革的关系。
第二类: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主要介绍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信息安全技术,重点是数据分析技术、信息系统集成技术和互联网+环境下的安全问题,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隐私保护等。
第三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通过对管理信息系统常用的结构化生命周期方法、原型法和面向对象方法的介绍,让学生理解在组织如何参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通过对现实中管理信息系统失败案例的分析,介绍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成败的关键并将项目管理的思想引入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以提升成功率。
第四类:财经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该部分主要通过对几个典型的财经管理领域的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解决的主要组织与管理问题等进行介绍,包括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会计信息系统、金融信息系统、税务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
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而且课程本身大多涉及组织与管理的各种问题。但是,对于在校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对组织管理的实际经验与感性认知,对组织管理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案例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实际组织的感性认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如何理解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本质是系统,按照系统的输入-处理-输出基本模型,应对于每个管理信息系统理解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问题背景,主要理解该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解决了什么样的管理问题。二是解决方法,明白该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提供了哪些功能来解决上述问题。三是成本和收益分析,主要理解该管理信息系统的商业价值是什么,对不同用户来说,其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通过这个基本的思路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就能够很好地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并能够推广到其他的系统。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课程教学中,一方面可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可通过课程实验加深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解,在课程中安排了16课时的实验。考虑到学生毕业后主要会使用到Excel,应结合财经类高校学生的专业背景,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生产决策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最优投资与组合两个实验,让学生理解如何利用Excel解决实际管理中的相关问题。
(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借助学校购买的泛雅平台,教师在线上平台提供教学视频和知识点PPT等学习资源,学生课外自主完成对线上资源的学习,而在课堂上(线下)教师则对学生反映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授课内容移到课外(线上),学生通过在线视频学习重点知识,通过课堂时间(线下)完成知识的消化吸收,这样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内容安排和时间分配发生了改变,使师生角色发生了改变,明确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极大地提升教学的效果。[4]
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主要提供课程简介和“系统思想”、“信息与信息系统”、“系统规划”、“信息系统与企业竞争优势”、“信息系统建设概论”等20余个教师上课视频,同时通过链接央视财经频道的“商战之电商风云”和“互联网时代”等记录片视频,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
(四)案例教学法
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引入大量的案例进行教学。每5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小组通过阅读案例、收集资料、网络问题式学习研讨、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制作汇报n件、课堂汇报、课堂小组间互动等环节对案例进行深入的讨论与理解。
在课程教学中,我们使用的案例包括IT改变物美,西门子公司“恩威并施”的知识管理之道,海尔――互联工厂是“众创定制,产销合一”,“一带一链”――国美O2O超级链接是如何打造的,恒丰纸业――走在信息化路上的一卷纸,免费WI-FI之战,谁在开启进场服务“任意门”,全聚德――打造“舌尖上的”IT盛宴,透视微众“刷脸”贷款时代来临,万达购物中心的数据分析策略等。使用的案例既有传统企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进行转型的内容,也有基于IT的创新内容。同时将案例流程的全过程纳入课程的考核之中,强化学生对案例的投入学习。
(五)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我们强化对学生平时课程参与的考核,课程考试分成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课程平时成绩(40分)。由课程考勤(5分)、在线学习(20分)、案例分析(15分)三部分构成,其中,在线学习成绩=个人成绩÷在线学习平台最高分同学成绩×100×20%;案例分析成绩评分由小组互评、小组自评和教师评分组成,分别占40%、20%和40%,最终按满分15分折算。
第二部分,课程实验(30分)。根据在教学平台上提交的综合实验报告1和综合实验报告2的分数综合评定,每个实验报告15分。
第三部分,期末测试(30分)。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三、总结与展望
教与学是课程教学的两个方面。“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从整体上看,理论内容比较多,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学习效果是一方面,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是教师本身对管理信息系统新的内容的把握与学习。
互联网时代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从IT使能的产品与商业模式创新、IT使能的业务流程与管理创新和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等上聚焦个人与企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瑞梅,张建林,王锁柱.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改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5),14-17.
篇12
2012年9月,国家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确定了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就是建设“三通两平台”。“三通”指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指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其中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核心任务是建设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2013年,为加快推进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教育部正式《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建设任务。
二、主要任务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有三大核心任务:
第一项任务是建设三大教育基础数据库。包括全国学生数据库,为全国每一名学生建立全国唯一的电子档案,实行全国学生“一人一号、终身不变”;全国教师数据库,为全国每一名教师建立全国唯一的电子档案,实行全国教师“一人一号”;全国学校数据库,为每一所学校及其资产建立全国唯一的电子档案,实行全国学校“一校一码”。
第二项任务是建设五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全国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学校管理信息系统、教育规划与决策系统、教育专项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第三项任务是建设“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体系。“两级建设”是指在国家和省两级建设教育数据中心,即1个国家级教育数据中心和32个省级教育数据中心(1+32),以实现系统和数据的集中部署和统一运维。“五级应用”是指在国家、省、地市、县和学校五级建设应用和技术服务体系,以保障系统在全国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的全面覆盖和深入应用。
三、成果应用
1.教育基础数据库基本建成
目前,三大教育基础数据库已基本建成,涵盖了学前、中小学、中职、高等教育等教育阶段,完成全国50多万所学校(机构)、1700多万名教师、2.4亿名学生、200多万栋校舍的数据入库,实现全国所有学校“一校一码”,全国中小学生“一人一号”。
2.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全国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实现全国联网运行;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逐步投入运行,预计明年3月之前能在全国各省完成部署,覆盖全国所有的学校和教师;全国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已具雏形,其中学校(机构)管理系统已经建设完成,目前正在开发建设学校经费、资产、装备和其他办学条件的系统,预计明年能够全部完成;国家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已上线运行,在教育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上系统已经覆盖全国所有省、市、县和学校,包括3000多个教育部门、50多万所学校、300多万用户。
3.应用效益日渐显现
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例,2014年1月这个系统已在全国正式联网运行,目前已实现1.93亿中小学生信息入库。2015年系统已完成3689万学生毕业、1.25亿学生升级、3795万新生入学、691万学生转学等工作,其中跨省转学学生达89万。初步估计,2015年仅网上转学这一项工作,即可为全国学生家庭节约近43亿元。
同时,这些系统及其数据在教育经费安排、贫困学生资助、营养改善计划、招生考试、控辍保学、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关怀、学生流动监控等工作方面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四、2020年展望
1.指导思想
首先是加强整合,要把各类分散的系统逐步整合成规模化的系统。其次是强化融合,一是强化国家系统与地方和学校系统的融合,发挥综合效用;二是在关注教育管理需求的基础上,促进管理与教学的融合,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支撑教育教学。第三是促进应用,系统建设的目的是应用,未来五年要充分发挥系统的应用优势,拓展系统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第四是提升服务,服务是系统建设的终极目标,要力争为各级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最后是引领创新,要通过系统应用和服务引领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发挥更大的效用。
2.推进原则
第一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中央统筹规划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统一设计、开发、部署国家核心信息系统。地方和学校根据国家统一要求,统筹本地区、本单位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与平台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第二是应用驱动、服务为先。积极拓展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为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服务窗口,逐步将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为一项惠民工程。
第三是资源共享、融合创新。整合中央和省级教育数据中心资源,发挥信息系统的整体和综合优势,推动信息系统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形成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开放共享的局面。
第四是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政府在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同时积极吸引学校、社会和企业力量参与,探索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与服务水平。
3.主要任务
任务一:国家教育大数据中心。基于三大教育基础数据库,建成国家教育大数据中心,推动数据共享与数据服务,为教育管理、决策支持、监管评价和公共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任务二:国家教育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在5大类30多个国家核心信息系统基础上,按照教育阶段和管理对象为主线,扩展、集成、整合为6个综合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分别是全国基础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全国高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学校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信息系统。
任务三:国家教育管理综合服务系统。建设教育决策支持系统、教育监测评价系统和教育公共服务系统,创新教育管理综合服务模式,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基于大数据的决策支持和监管评价服务,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
篇1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256―04
一 引言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个行业领域的经营管理活动迅速朝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迈进,社会对人才的信息文化和信息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介绍信息对企业和社会所带来的变革,探讨信息社会中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要求学生能系统地掌握信息系统的理论知识,并具备在实践中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工作、生活、学习所必需的信息能力与信息素养。有鉴于此,许多高校的管理、金融、财会等商科专业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纷纷将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不同于传统学科,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汇集管理科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运筹学等学科于一体的复合型学科,具有学科内容跨度大、覆盖面广、理论要求高、实践性强等特点,由此决定了课程教学存在很多难点,教学方法也各有所侧重,经过文献分析和座谈调研,笔者了解到在商科类专业管信教学中普遍存在三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有的偏重系统的理论讲授,有的强调案例教学、有的重视实验教学。综合看来,这几种方法都有各自优点,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对于偏重理论讲授的方法而言,主要是教师按教材章节的顺序进行系统的理论讲授,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使用过实际的信息系统,对管理信息系统缺乏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学生很难体会到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及其对实践的重大指导作用,会觉得理论非常空洞抽象,这种“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法,经实践证明效果最差。
强调案例教学的方法则主要以案例分析、讨论教学为主,力求以典型综合的案例反映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过程,但已有的一些案例教材大部分是有关国外企业的案例,学生对企业的背景知识了解较少,对其经营管理流程不熟悉,并且缺乏与已有专业知识的联系,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交流讨论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
重视实验教学的方法则以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为授课重点,容易偏离课程目标,仅从计算机技术的角度,把管理信息系统看作是程序设计课程,而不能认识到更多的是从管理的角度去研究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无法从深层次去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实质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有效地为管理服务。
针对上述三种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做了总结与思考,认为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都体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但如何将三者结合起来,使理论不再抽象,案例切合实际,实验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需要在教学方法及手段上有所创新,因此进行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实践。
二 基于建构主义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新的认知理论,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建构主义以其巨大的张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也有了更多的应用。目前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有:激进建构主义、社会性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的观点、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等,这些流派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有共同的观点:第一,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第二,知识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第三,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针对建构主义理论的阐述,已有大量文献可供参考,本文不再赘述。下面仅对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及对管信课程教学的意义做简要分析。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改变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提倡建立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即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由此,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综上所述,笔者总结得出了管理信息系统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教学情境的建构者,主要职责是案例设计、任务设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实施、教学模式的设计及教学评价。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诸如人机学习、人书学习、师生学习、生生学习等,通过立体式的交互学习网络,协助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笔者认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商科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一是该课程涉及的概念广,内容具有前沿性、发展快,反映信息社会的新情境、新问题较多,必须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是该课程内容至今还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以反映不断出现的技术变革及所引起的管理上的创新,通过协作学习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其深入探索知识的热情:三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能更好的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一起,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三 管理信息系统建构主义教学实践
建构主义所提倡的学习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探索学习,因此问题情境的构建,学习环境的设计构成了建构主义教学的核心。在具体的管信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围绕这个核心,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教学方法,可以归纳为十六字“案例引导、任务驱动、内外结合、评价反馈”,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分别阐述这三个阶段的实施过程。
1 案例引导
案例引导即情境建构阶段,案例设计分为三个环节,课前、课中和课后。在每章授课前由引导案例引出本章问题,学生在问题驱动下,获取知识(概念、理论、解决方案);在课中结合基础知识点案例进行知识或思维拓展,课后借助综合案例题和复习题进行巩固;学生也可登录网络教学平台通
过案例分析题和网上自测检验学习过程,整个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反复不断的真实情境问题分析思考中了解和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体系。
因此,在案例设计过程中一般包含有某些管理、决策或疑难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教材、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等多种形式,实现对问题的充分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也要求学生自己去收集身边的信息化案例,如超市的收银系统、银行存取款系统、公共交通系统、校园一卡通等,用课余时间搞社会调研,相互交流调研体会,开展小组讨论,通过教师引导、自学学习和协作学习建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完整的理论体系。
2 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即实践体验阶段,主要目的是设立不同层次的上机实验任务,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仅停留在理论层次是不够的,实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借助上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到能力(技能)的转化。但以往的上机实验过于强调计算机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经营管理中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其实对于商科专业,上机实验关键问题不在于是否学会编程,而在于如何运用所学的信息管理理论和专业知识,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参与到信息化实践中,并借助于信息系统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为此笔者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在上机实验中设置了四种不同层次的任务:常规任务、综合任务、专业任务和开发任务。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常规任务即按角色模拟操作使用典型的信息系统,通过操作建立起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在课程教学中配套购买和引进了一批教学用信息系统软件如ERP软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物流与电子商务软件等,这些软件系统都具备模拟真实的商业数据,学生可以扮演经理、部门主管和业务员角色,体验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并结合所学理论进行认知。
综合任务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分析的能力,了解系统开发的流程,具备一定的系统建模、需求分析和数据库设计的能力。在该项任务设计中为避免过于复杂的业务需求对学生认知造成障碍,教师可以以学生所熟悉的、业务流程相对简单的系统为背景进行分析,如图书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超市管理系统等。实验任务主要包括:了解系统调查的基本方法、业务流程图、组织结构图及数据流程图的绘制、实体联系模型图的绘制、数据库的基础知识等。通过综合任务的上机实验使学生初步接触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掌握获得系统模型的方法步骤,能够进行需求分析、自主的数据库设计,具备一定的信息系统开发和数据处理能力。
专业任务则需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突出专业领域的信息化应用,设立相应的上机实验内容,使任务设计更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如对物流专业强调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应用、对人力资源专业突出绩效评估的分析、对会计专业加强财务决策分析,将相关实验任务的提交、分析、解决与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联系起来,使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与学生的专业有更紧密的对位关系,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围绕“真实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利用有关知识和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
开发任务即组建项目团队,遵循软件生命周期理论和软件工程规范进行信息系统开发设计。该任务对商科类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考虑到学生精力和课程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可将该任务供有计算机专长的学生选择完成。
3 表达交流和评价反馈
内外结合即表达交流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案例分析、上机实验所获得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这样的交流包括课堂内和课堂外两个层面。由于时间限制课堂内的交流较为有限,一般由教师引导,分组讨论为主,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课堂外的交流则通过网上教学平台,设立不同主题的论坛,学生根据兴趣参与其中,教师或助教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通过不断的互动与交流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其知识的建构,也使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伙伴和引导者。
评价反馈主要是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将学习效果同步反馈。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协作学习,关注学生对知识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因此,在考核评定中,我们更多的采取形成性评价和参与度评价,在每个阶段设立详细的评分点,了解学生学习成效,督促其进行自我反思,不断补充和完善已有的知识体系。总结性评价如期末笔试所占比较少,为40%左右,并在题型设置上以问题解决、综合应用的主观题为主如判断辨析、图表分析、案例分析等,重视对学习能力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经常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理论融入案例,实验突出专业,不断的激发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体系与新的知识进行建构,建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同时在教学中不应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将新的技术、方法融入到教学中,通过全方位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文试图通过基于建构主义的课程教学实践,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理论、案例和实验三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为解决单一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解决思路。在实践中,要使基于建构主义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还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教师需具备复合型知识。基于建构主义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要求担任该课程的教师具备系统的经济管理知识、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一定的信息化实践经验,并能时刻关注信息管理的前沿,不断地更新专业知识,拓展视野,把从实践中得来的真知和鲜活的案例充实到教学中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2 前导课程要扎实。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要求的前导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管理学、程序设计等。如果学生对这些前导课程的知识准备不足,缺乏相应的认知,则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降低。
3 教材选择要合适。根据建构主义的要求,建立以情境构造、思考讨论为中心的教材体系是建构主义是否顺利达成的另一个要点,因此选用的教材既要有丰富的案例设计,又能在课后设置大量思考题、讨论题可供教师组织教学选用或学生自主学习内容拓展,教材应尽量避免纯粹理论上的演绎。
4 注重引入网络教学。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体系,知识的建构课堂外和课堂内同等重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提供涵盖教学各环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网络课件和学习资料,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也为及时的评价反馈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潘玉进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启示[J]东北师范大学,2000,(4):90―91.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学科教育,1998,(3):21―24.
[3]李宗卉.建构主义理论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4):93―95.
[4]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l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