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语文考试卷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语文考试卷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语文考试卷总结

篇1

每当考试卷发下来的时候后,是我最紧张的时候。那种有人欢喜有人忧的场面也屡见不鲜了。我们都渴望身处在云端,可现实中却往往身处在深谷,作为四年级的我,在考试中已近久经沙场,对考试卷上的分数让我不得不在乎。

其中考试卷终于结束了。下午语文课的气氛变得紧张起来,我的心也随之一颤,紧紧卷缩,难以舒展,等待……当每当考试卷发下来的时候后,是我最紧张的时候。那种有人欢喜有人忧的场面也屡见不鲜了。我们都渴望身处在云端,可现实中却往往身处在深谷,作为四年级的我,在考试中已近久经沙场,对考试卷上的分数让我不得不在乎。

其中考试卷终于结束了。下午语文课的气氛变得紧张起来,我的心也随之一颤,紧紧卷缩,难以舒展,等待……当老师发那一堆雪白的试卷的那刻起,我的心跳失去了原有的?率……98!看到我的分数,我心情立即大好,愁也渐渐散去,沫浴着阳光真舒服,我又看看周围的同学;有的拿着100分的卷子,暗自庆喜,有的人拿着高分的卷子洋洋自得,给任一种飘飘然的感觉;有的同学没考好,把头盖在试卷上,避免别人注意,还有一些同学拿着考得不高不低的卷子和别人叽叽喳喳地说着。而我看着自己的卷子,检查自己错在什么的方,为什么要错,是不会还是粗心大意。

考高分固然好,但考低分我也不气妥,总结检验要找出错误的原因,争取下次发挥出更好的成绩。

篇2

而“鉴赏与评价”能力在阅读中属于高难度能力,它与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和社会文化价值观关系密切。在近几年高考试卷中,由于在 “鉴赏与评价”能力方面设计的阅读主观题分值都偏低,所以导致阅卷答案只能呈现“要点”,很难真实检验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社会文化价值观。在未来高考中,如果将“鉴赏与评价”试题分值增加到8分以上,其“高难度”特性将会充分体现出来。

二、为什么要关注高考语文阅读测试的中等难度试题?

简言之,中等难度试题在整套试卷中所占分值最多,对考生的语文成绩影响最大。这两年《考试手册》对高考语文试卷的测试目标比例做了完全相同的规定,其中明确规定“分析与综合”部分的试题分值约占28%。按试卷满分值150分换算,“分析与综合”的分值应当是42分。这相对与满分值80分的阅读试题而言,分值比例已然过半。

那么,2012年、2013年高考试卷中“分析与综合”的实际分值比例又如何呢?我们对照《考试手册》中有关“分析与综合”的几类考查点,做了以下数据统计:

《考试手册》规定的“分析与综合”主要考查点 2013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2012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试卷涉题及分值 合计分值 试卷涉题及分值 合计分值

2.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第20小题,2分;第21小题,3分。 5分 第6小题,4分;第25小题,3分。 7分

2.2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第2小题,3分;第8小题,3分;第10小题,4分;第12小题,6分;第23小题,3分。

19分

第4小题,3分;第5小题,3分。

6分

2.3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第4小题,3分;第6小题,4分。

7分 第2小题,2分;第9小题,6分;第11小题,4分;第15小题,3分;第21小题,3分。

18分

2.4概括文章内容,把握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 第3小题,2分;第26小题,3分。

5分 第1小题,2分;第8小题,3分;第12小题,4分;第26小题,3分。

12分

2.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第7小题,2分;第11小题,3分。 5分 第20小题,2分;第24小题,2分。 4分

41 47

从上述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年高考语文试卷在“分析与综合”方面涉题分值与《考试手册》预设指标非常接近,实际都超过40分,也就是说在阅读部分考查分值都过半,又由于这些试题的难度毕竟达到中等程度,确实可以整体影响考生的语文总成绩。所以,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三、如何做好高考语文阅读测试的中等难度试题?

根据《考试手册》对“分析与综合”划定的五种类型的考查点,我们对照近两年高考试卷的实际命题情况加以分析说明。

1.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涉及这类考点的试题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选择题,一种是简答题。

这类考点的选择题常见表述格式:“下列说法(或表述)不符合(或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显然,这类题侧重“筛选”,就是剔除那些与“文意”不符的干扰项。也就是说,这类试题的答题原则强调“准确性”。文章的“文意”是明确的,但是试题“选项”的设计常常有一些干扰项,它们的表述往往与“文意”有出入,学生需要认真甄别,准确选出合“文意”的项。这种选择题多出现在试卷的第一个现代文阅读语段和第二个文言阅读语段的命题中。2012年高考试卷的第25小题即出现在第二个文言语段的命题中,

这类考点的简答题多为“概括”型,实际上是“信息整合”。也就是说,试题要求梳理提炼文中已有的多条信息,然后整合归类加以概括表达。这类试题的答题原则强调“完整性”,疏漏信息是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整合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原文为主,略加连接即成答案。另一种是以原文为底,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成答案。即对提取的信息进行辨析,筛选,对委婉含蓄的信息进行分析,设想推论,然后根据考题需要,组织转换成符合要求的答案。2012年高考试卷第6小题,2013年高考试卷第20、21小题都属于“整合信息”概括答题的命题。不过,2013年试卷第20、21小题都是对文言文第一个阅读语段命题,虽然试题关注的侧重点有区别,但两个小题考查点基本上同属于一类,这不能不说是命题者的疏忽。

2. 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涉及这类考点的试题主要是简答题,侧重于“作用”分析。当然,分析“作用”首先要理解其“含义”,只有理解了“含义”,对作用的分析才会更准确。

2012年高考试卷涉及这一考点的分别是第4、5小题,其中第4小题是分析段落的作用,而第5小题则是分析画线句子的含义。两小题共涉分值6分。2013年高考试卷涉及这一考点的分别是第2小题,第8小题,第10小题,第12小题和第23小题,共涉分值达到19分。其中,第2小题是分析画线句子的作用,第8小题、第10小题、第23小题则是分析描写语段的作用,第12小题赋分6分,虽然是要求写赏析文字,但实际上是要求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对作用的分析一般从读者的角度作答,也就是应当从阅读者的整体阅读感受出发,去判断和分析相应词、句、段在文中对表达情意、结构谋篇形成的效果。因此,这类题在某种程度上接近“鉴赏”题,2013年试卷第12小题,题干中出现“赏析”一词,表明命题者视“作用分析”为“赏析”。不过,2013年试卷第8小题和第23小题命题者给出的答案显然是从作者的角度作答,这违背了“作用”分析的基本要求。既然答案是从作者的角度作答,这说明命题者实际上是考查“写作意图”分析。因此,第8小题应当改成:“作者在第④段中对惠特曼起居室的描写有何用意?”第23小题应当改成:“第①段写‘夸目侈心者’和‘绝世离俗者’的目的是什么?”

3. 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涉及这类考点的试题主要是简答题,其实是分析文章的形式特点。如果进一步分析这种特点形成的表达效果,这种题就具有了“鉴赏”性。2012年试卷中涉及这一考点的有第2小题,第9小题,第11小题,第15小题和第21小题,共涉分值18分。2013年涉及这一考点的有第4小题和第6小题,共涉分值7分。

文章思路分析主要指对指行文布局的思路分析。对于叙事抒情文章而言,其思路多指情感线索、叙事顺序等;对于议论说理的文章而言,思路往往指行文的逻辑顺序。文章结构分析主要指对文章的层次逻辑、过渡连接、前后照应等特点的概括与分析;

所谓写作特点,主要指文章的呈现形式表现比较独特或者较为显著的特点,它包括语言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常见修辞手法等。语言特点指文章的句式(骈、散)和用词规律,以及文章呈现的整体语言风格;表达方式指文章的叙事、议论、说明、描写、抒情方式多项结合的使用特点;表现手法指文章在整体上出现的象征、对比、抑扬、衬托、托物言志等形式。

分析作品形式特点,当然要从文章的表象形式中归纳分析,因此只有懂得从上述方面展开分析,才可能准确概括出文章在写作形式上的“特点”。而另一个层面的分析就是要在概括的基础上思考这样的写作特点是如何有效实现了服务主旨的目的。前者的分析是发现“特点”,后者的分析是为了赏析和评价。

4. 概括文章内容,把握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

涉及这类考点的试题主要是简答题,它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主旨把握。2012年试卷涉及这一考点的试题有第1小题,第8小题,第12小题和第26小题,共涉分值12分。2013年试卷涉及这一考点的试题有第3小题和第26小题,共涉分值5分。

概括文章内容实质上就是准确理解文章整体的内容要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考试中对概括能力的检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具体的内容能够准确地进行概括,提炼出它的核心,这是概括能力的考查。(2)将抽象的、含蓄的内容加以阐发、解释,使之具体化,这是阐释能力的考查。

把握文章的主旨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文章的核心内容,一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一般地,文章详细着墨的方面往往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所在,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归纳内容要点要善于找全文、全段的中心句、指示句、过渡句、总结句,把握全文脉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找准内容要点,不遗漏,也不把无关紧要的内容牵扯进去,具体有以下方法:(1)直接提取要点。可从原文中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重点句。(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要点。有些文章,中心句、重点句并不明显,就需自己对内容进行条分缕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如怕遗漏,可先分部分、分层次,将其脉络把握,再概括层意。(3)概括性语句的选用一般是判断句。分析近几年的考题我们知道,考生在判断时一定切记要结合原文内容整体感知,不可臆断,也不可只抓只言片语,要结合作者写作意图,避免以偏概全和随意拔高。

不管是概括文章的内容,还是把握全文的主旨,其实就是准确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做进一步分析,揣摩、解释作者的写作意图也不足为奇了。在高考命题中,对写作意图的考察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对全文写作意图的分析,另一种则是对局部写作意图的分析。但是不管怎样,分析作者的“意图”,就是关注作者表达自己思想主张的佐证意图,关注作者的行文架构意图,关注作者感动读者、说服读者的意图。答题一定要从作者的角度去思考,语言表述方式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篇3

一、鼓励学生将工夫下在平时

学生想要取得优异的成绩,必须从多个方面下工夫,这样才能在考场上游刃有余。本人认为考试首先考的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因此,学生想要有效的应对考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基础知识,将工夫下在平时。学生不管掌握何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不管掌握何种有效的应考措施,都应该建立在有效掌握知识的基础之上。

语文知识的掌握需要积累,只有将工夫下在平时,学生掌握的知识才能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就目前高中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情况而言,教师虽然鼓励学生平时努力学习语文知识点,但是教师更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应考技巧,结果使学生的考试失去了根本,自然对提升学生的应考能力帮助不大。教师只有鼓励学生注重日常学习中对知识点的积累,学生才能更好地应考。

二、引导学生把握好考试方向

高考语文虽然对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如果学生能够掌握有效的应考方法,对学生有效应对考试有很大帮助。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应考方法时,要使学生有效把握考试方向,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更加有针对性,学生的备考也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在引导学生有效把握考试方向方面,教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学生在应对考试方面还缺乏有效的经验,因此,只有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学生才能意识到把握好考试方向的重要性。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很好的把握好考试方向,采用以下步骤。

第一步,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引。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会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模拟高考,同时学生使用的试卷也是往年的高考试卷,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试卷,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试卷讲解,其中讲解试卷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试卷的题型进行分析,通过教师的分析,使学生明白高考具体都考哪些题型,这样学生就做到了心中有数。

第二步,引导学生对高考题型进行有效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只能使学生对高考的题型有初步的了解,而想要使学生真正的掌握高考的题型,还需要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好的把握题型,在题型的引导下更好的提升学生备考的有效性。

三、提升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

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不仅对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有很大帮助,而且对提升学生的语文应考能力也有很大帮助。现代社会对人才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模式,高考试卷也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为了使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对知识点的灵活应用达到有效应对试题的效果,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就应该对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引起重视。

本人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途径一,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虽然高中阶段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很多,然而教师在课堂上也不能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要给学生留出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通过思考学生才能对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通过思考学生才能对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途径二,让学生做一定的练习题目。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进行有效思考,还要让学生做一定的语文题目,为学生提供进行实战练习的机会,进而更好的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

四、有针对性的专项练习

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应考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能否有效驾驭试卷,而想要使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游刃有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练习就显得十分必要。当然,本人在这里所讲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并不是完全按照高考的要求组织学生做综合性的试卷,而是将试卷的内容划分为不同的板块,针对不同的板块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例如: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专项练习,在专项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有效进行阅读的方法与技巧,进而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试卷上的各个板块都进行有效的练习,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与技巧,那么,将知识点综合到一起,通过对学生整体把握试卷的能力进行练习,就能够使学生的应考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篇4

分省命题之后,部分地区选择题的题型以及考查的内容都有了一定的变化,因此,可以只准备模拟试卷以及近两年的高考试卷。

二、操作方法――题海战术。

以全国卷Ⅰ为例,选择题30分。其中可能有字形、拼音、成语、语病等基础题,还有古文阅读题。

1.基础题

第一步:每天坚持做一份不完整试卷,意思是只做选择题。

第二步:做完之后,最重要的是整理。尤其要注意的是,不仅要整理自己做错的,还有那些自己猜对的,其实根本就没有掌握好的基础题。同时,要结合第一轮复习的资料(第一轮复习的语文资料一般总结、归纳了齐全的语文基础知识)来完全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第三步:看和读。一定要反复地看自己的笔记本,用笔标记自己容易混淆的、难以记住的拼音、字形等。尤其要利用好早午读时间,很多考生早午读时间都只背英语,几乎没有用过时间来读语文的拼音、字词以及名篇名句。

2.古文阅读

古文阅读无非就是实词和虚词的辨析,文章主旨的判断。这都是非常有规律的题目,要在后期拿下并非难事。

针对实词和虚词,有以下方法。

(1) 上述试卷,每天一份,不看古文本身,只看选项和答案。

(2) 将试卷上所有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例子都整理出来,包括详细的解说。(解说是一定要整理的,很多考生在看答案和解说的时候,觉得非常清楚。但如果整理的时候就只是将答案整理出来,却不整理解说过程。在复习的时候,往往会遗漏很多知识点)要特别注意虚词和实词在语句中所作的成分,根据成分来判断词义也是考场上一个很不错的方法,一般来说如果所作成分相同,那么它们的意义大致也是相同的。不要觉得浪费时间,如果每天都整理的话,这并不耗时。

篇5

一、团结合作,集思广益,资料共享

在语文教学、复习中,必须充分发挥团队之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集思广益,形成共同研讨、沟通信息、优势互补的合作氛围。我们要各自认真总结各方面经验,明确复习方法,把一个人的个体优势转化为集体优势,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促进整体水平同步提高。语文阅读题是中考语文中拉开学生分数比例的大题、难题,没有经验的老师有时对这些题也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备课组会议上,多进行这方面经典阅读题型的探讨,这样一定能找到解答这种题的好方法,只要集思广益,又有什么难得到大家呢?

我们还要做到资料共享。除了共享学校统一的语文资料,我们备课组的老师一定要大公无私,把自己找到的好的资料,贡献出来。说句实话,大家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要充分利用好的资料,步调一致,统一进度,统一测验,统一目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定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二、提前把握中考命题方向,科学提高中考备考效率

在初三第一学期的时候,我们就要开始研究近几年的中考命题。 不要怕辛苦,多研究几套,研究2007年到2012年这六年的语文中考题,从中细心琢磨中考形式及动态、中考试题类型、难度、方向等热点问题,感知中考命题方向。当然,从前几中考命题的趋势来看,教材仍是考试命题之本,所以我们特别注重教材的复习,基础知识的训练,阅读的训练,作文的训练。初三第二学期一开学,我们就应认真钻研《陕西省语文中考说明》,了解往届中考考题中各种知识点在一份中考试卷里所占的比例与轻重,了解中考试卷的出题结构,专家的出题方向和热点,及时关注中考变化,找准复习的方向,不断培养应变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三、抓好培养优秀生和帮助学困生的工作

近几年的中考评比越来越科学,越来越注重对优秀学生的培养、考评。我们在每次教研组活动上也要一再强调要务实、要真干,要重视优秀生的培养。所以,我们语文组的老师,要非常重视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于班上语文有潜力的同学,我们要坚持引导他们不断进取,在复习中给这些学生开小会、吃偏碗饭,鼓励他们研究不同类型的题,并及时纠错,指导;我们还应及时地掌握他们在测试、模拟考试中的失分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重点训练,让他们成为班上的领头羊。对中等学生,我们力争从中抽出优等生,还要保证他们不要变成学困生。对学困生,我们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增强他们的信心,其实对于这些学困生,我们语文老师付出的关爱应该更多。为了能扎实抓好培养优等生,帮助学困生的工作,我们语文老师可以在每次课间十分钟时,在体育课自由活动时,在中午第一节课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想所有能够想到的办法给学生无偿补课。我们可以给他们讲题、让他们当着老师的面背必背古诗词、跟他们谈心、和他们探讨做题的技巧。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措施,让优秀生学深、学透,让学困生学会、学准,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只要能做到务实、真干,我们相信语文中考成绩优秀比例一定会很大,而且几乎不会有低成绩。

四、语文复习中要树立大语文观,扩大阅读面

篇6

分析与解方: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备课就是预设的基本形式。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有些公开课课前多次试讲,最终沦为表演课,就是过于强调预设,对驾驭课堂、随机应变缺乏足够的自信。封闭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有可能搞活。

开放,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过程角度讲,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机动灵活的成分,还语文教学以应有的灵气和活力;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也许有老师担心:过程的开放会不会影响某些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的完成?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首先,新课程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偏高,普通学校的学生多数难以达到课程预设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施教。其次,某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没有预设,教学就会开无轨电车;没有生成,课堂就不会有激情与智慧。

病症之二:教学内容背离学生的实际需求

临床表现:教师在讲台上或激情洋溢,或苦口婆心;学生在下面或似懂非懂,或无动于衷。

分析与解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目标必须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学生认为高中语文和其他科目相比,可以“吃老本”。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白”,出现学习上的“饥渴感”,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驱动,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例如在学习文言文专题时,我先让学生尝试翻译课文,然后按照高考的评分原则予以评分。原本以为原文已经基本看懂、翻译是小菜一碟的学生看到自己的翻译与高考评分要求有较大差距,这才意识到高中文言文翻译的严格性和直译的难度,此时我再进入到对重点实词和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知识点的解析,强调其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结果在以后整个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质疑、调查、探究的习惯。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是学习需求得到满足的最显著表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前提和条件。要倡导发现学习,让学生在自我发现中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发现学习最本质的特征是强调探究过程而不是吸收现成的知识。对于课文中的一些重要人物、主要事件等用比较、迁移的方法,类比推理,求同求异,归纳概括。对作品语言上的着力点、着眼点、着重点等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应该引导学生细细揣摩,玩味思索,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教师的教学内容真正成为学生的实际需求。

病症之三: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与平时的教学和学情脱节

篇7

二、细辨——抓群体性失误。我认为针对考试卷逐题细讲极易吃力不讨好。教师可以抓住典型的、错误多的题有重点细讲,也就是讲解要详略得当。

比如本次联考中语文试卷就反馈出学生答“现代文阅读最后一道开放性试题”时的无所适从,不管“题干”怎样问,很多学生一概不理,大谈特谈自己的感想,简直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得分却少的可怜,8分仅能得到3-4分。

篇8

要做对这样的题,教和学以教材为本能行吗?高一高二的期中、期末试卷和高考试卷没什么区别,有的试卷上文言文或者是现代文甚至就是高考考过的文章。那我们对学生应该做何要求,课本上涉及的考试内容相当少,一个是一学期两本书复习无从着手,二是复习的内容很少涉及,160分的试卷满打满算15分。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语文教学与考试之间的确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就让我们迷茫了:到底是按教材认真教学好,还是直奔主题,按考试要求踏踏实实地抓好联系好?

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我认为应该让语文教育有序起来。与过去不同,改革后的高中新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组成,二者具有等价性,这二者没有主次之分,是一种互补关系。开选修考试时考的就应是学的内容,不应该采取综合性的考查方式,譬如说选修《史记》《现代文阅读》《唐诗宋词》《语言运用》《作文》等等,题型不按高考的来,不应像高考那样全面考查,应该就考选修学的内容,比如单出一张诗歌鉴赏卷来考查《唐诗宋词》选修课,出一套文言试卷来考《史记》选修等等。

课程结构必须具有选择性,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开选修课时随便学生选几科,你最终要保证过关才行,这样会比较节省时间;再开必修课,就可以出一个综合性的卷子来训练,但也不应该包含语言运用这一块,到高三上学期再出全面综合的卷子来考查,这样会比较有序也能真正考出学生的水平,让学生体会到学语文的成就感,让老师感受到教学的成就感。

现状二:语文基础知识涉及太少

语文考试的每一份试卷,都涉及了语文基础知识,如病句、成语使用、文言文的相关知识点、仿写等,可教材上就几乎没有相关的语法、逻辑等知识的介绍(读本上却偶尔有一些)。高中阶段每套考题的前几个基础题,又几乎是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在新的教材中,这一类知识仍旧没有相关说明。

对策:1.语法知识的补充。语法教学和考试脱节,平时根本不上语法,考试却肯定会涉及到。可是语文的知识教学已经被忽略,导致了语文学习都是在所谓的感性的内容中去参悟,像病句的修改、特殊句式的判断一味地强调凭语感去辨析其中问题,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在病句修改这一考试题型中的失分率很高,他们不能很快地从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等病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果面对考题时无从下手。

文言文必修课开设时,就应把文言特殊句式、文言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翻译的基本方法、意动、使动、为动的区别等插在其中,由老师带着系统过一遍,在上课文具体分析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篇9

在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一,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师资力量和学生水平都有明显差距的情况下,全国卷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考的公平与公正,促进了教学的发展,尤其是三大模块的设计,让各个层次的教师和学生都有了用武之地,使其在高考中取得让自己满意的成绩。

二、存在的问题

受教育发展水平的制约,高考全国语文卷(大纲版)在制定和发展中也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即区分度不大。努力追求检测内容和形式的全面本无可厚非,甚至是一个优势,但面面俱到的结果是降低了自己的特色。一份高考试卷和一份中考试卷,甚至一份小升初的试卷,很难讲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当然,这中间的另一个问题是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目标不清,因此,各个学段都努力追求小而全或大而全的教学目标,所以考试(最终通过试卷)表现出来的便是这种面面俱到,从而降低了区分度。这里有必要先谈谈语文教学的层次性问题。

语文教学的性质、目的,一直都在争论不休,这个根本的问题尚且如此,语文教学的阶段性或层次性问题便无人顾及,或许,这个问题很容易牵扯出等级之类敏感话题,有悖于这个倡导公平、民主的时代吧。但避讳的结果便是十二年的语文学习时间,我们便消耗在几个大循环或小循环中,各自为政,自以为是,自成体系,不管别人做什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要把事情做圆满,做完整,做好。究其根本原因,或许都与中国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有些关系。只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花了那么长的时间,做了那么多的工作,但永远在低水平上徘徊,这也许就是学生语文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学初中的小循环且不说。高中阶段,高考是压倒一切的头等任务,而高考又是一个全面检测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的教师也便全面抓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于是,字音、字形、词语辨析、病句修改、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等等原本应当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应当掌握的、应当过关的基础知识,仍需老师不厌其烦,学生不胜其烦地去教授,去学习。而中学阶段应当具备的阅读能力(包括理解、分析能力)则被视为难点,要么照本宣科,人云亦云,要么弃之不顾,听天由命。而高中阶段应当重点掌握的逻辑判断、思维方式等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知识,或由于基础薄弱、积累不够而无从下手,或由于事急从权而束之高阁。这样的结果,便是我们花费了十二年时间学习语文,而十二年都在低水平上徘徊。表现在考卷中便是面面俱到,哪一部分也无法舍弃,各个学段的内容没有阶段性,更没有层次性。表现在考试结果上,便是区分度不高,优劣难辨,表现在社会效果上便是重理轻文,忽视语文学科的学习。

三、应对措施

语文学习的层次性或阶段性问题不能靠一个教师或一个学校去解决,甚至不能靠一个地方政府去解决,这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全盘考虑通力协作的大问题。

首先,须打破这种极力追求大而全或小而全的教学格局,明确各个学段的教学任务或教学目标。比如,小学阶段以识字积累为主,利用学习初始阶段的孩子记忆力强的特点,最大限度的为以后的学习进行知识储备,忽略理解表达方面的要求,或仅仅进行基本的词法、句法的训练即可。初中阶段以语法学习为主,掌握正确的表达方式。同时进一步进行知识积累、阅读积累(例如名著阅读),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高中阶段则以理解分析能力的提高为主,同时进行思维训练,提高其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和深刻性。

这样循序渐进的目的,是形成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的渐进过程,让各个学段的师生各司其职,清楚明确的完成自己应当完成的教学任务。这样,语文学科的知识层次才能建立,语文学科的进步和语文水平的提高才能有章可循。

篇10

    中考语文命题与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但如今,两者之间经常相距甚远,甚至背道而驰,所教并非所考,所考并非所教。

    首先是体式的疏远。如前些年对历史文化散文和科技说明文的考查就是如此,课本上并没有出现这种类型的散文,但中考卷上却出现了。考查课本上根本没有出现的知识点、能力点,总让师生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其次是考试内容的“忘本”。有些命题者一味地模仿高考,导致考试内容完全脱离课本。例如,江苏省除个别地级市还在考查课内阅读外,其他地级市几乎全考的是课外阅读,如此,一线教师轻视课本、不教课本也就不足为怪了。

    因此,对中考命题进行调适非常必要。

    2.教学远离中考命题

    有人曾经把语文教师划分为三种人:第一种人把语文教学当做生命价值的追求,孜孜不倦地探索语文的真谛;第二种人把语文教学当做职业,认真教学,勤勤恳恳,以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奋斗目标;第三种人把语文教学当做谋生的工具,坚持上班,以考试不垫底为基准。

    三种人中,第二种人最多,另外两种人极少。而第二种人和第三种人都不太明白语文的本质,或者说对语文的理解尚处于肤浅的状态。正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决定了当前语文教学的方向。

    不少语文教师对中考试卷的分析是表面化的,他们并不能真正理解命题者的意图,看不到试题背后潜藏着的语文内涵,只是简单地评价某题太难,认为只要学生得高分就是好试卷,而衡量的标准就是看试卷上的题目自己有没有讲过,学生是不是都做出来了。他们很少从自身寻找原因,不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不仔细分析中考试卷,教学跟着感觉走,学生在考试中被大量扣分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调适”的内涵分析

    “中考语文命题与教学的调适”中的“调适”是一个关键词,可以理解为“调整使之相互适应”“调控使之相互合适”。这是一个双向工程,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命题向教学靠拢,或者教学为命题服务,应该是双方都要进行调适。而不管是哪一方进行调适,都要遵循“合适、适应”的原则。

    从调适的对象看,中考命题和教学都是调适的对象;从调适的操控来看,中考命题者是命题的调适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是教学的调适人;从调适的适度来看,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双方各让一步,而是要明确各自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予以纠正,使其更有利于培养人、发展人。

    必须强调的是,所有的调适都应该在厘清中考命题与教学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否则,调适就是一句空话。

    中考命题与教学具有共性:都是为达成课程标准服务的,都是为培养人服务的。但两者也有区别:教学是为了达成课程标准而进行的实践活动,中考命题则是对教学达成课程标准的程度所做的评估;教学占主要地位,中考命题处于次要地位;教学为中考命题提供数据和素材,中考命题则对教学进行检测和指导。

    但现实却是,很多人认为教学是为考试服务的,教学处于被支配地位,不是教什么考什么,而是考什么教什么。如此一来,考试成为了教学的主宰,只要考得好,就是教得好。这样的本末倒置,亟待扭转。

    三、“调适”的策略分析

    调适策略要遵循三项原则。

    1.社会时代的需要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因此教师要根据时展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

    以散文教学为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这样表述教考内容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能够“深乎其中”,即能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探索作品的丰富内涵;同时还要“出乎其外”,即能够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形成自己的审美情操和价值取向。

    2012年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就体现了这样的时代要求。例如,现代文阅读《回家的日子》中有这样一道题:“联系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具体句子略)这道题的分值是4分,命题者希望通过这样的命题,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读到文章的骨子里去;同时,对目前盛行的虚无课堂、漂浮课堂进行调适。我们宁要言之有物、听之有味的小语文,也不要四大皆空的“大语文”。

    2.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培养人、发展人,因此,教考内容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已经懂得的、掌握了的以及通过自学就可以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教,只要略作检查就可以了。教师需要教的是那些学生不知道的,或者即使通过自学也无法掌握的知识能力。把这些内容作为教的对象,才能发展学生;把这些内容作为考的对象,才能引起师生的重视。

    以2012年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名着考查题为例:“智取生辰纲能够成功,除了人的因素外,也离不开自然条件的‘相助’,请简要说出有利于智取的两个自然条件。”从题干看,似乎只是要求考生写出两个自然条件即可,但命题者的匠心其实是从人发展的角度,启发考生这样思考:一个人的成长,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这就比直接考查智取生辰纲的人物姓名更有内涵,也更具前瞻性。命题者试图通过这道题,将这一信息传递给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从而达到调适教学的目的。

    3.体式特点的需要

    我们听过不少公开课,发现了一个通病,那就是不论什么体裁的文章,全都采用如下的教学思路:整体感知—品味语言—归纳总结—拓展延伸。我们不是说要否定这种思路,只是质疑:每种体裁、每篇文章甚至每一堂课都用这种思路进行教学是否得当?

    基于这样的思考,从2010年开始,对不同体式的文章,我们在命题时,强调各具特点,对命题内容、文字表达以及答案格式都给出了相应的要求,目的就是对教学方式进行调适。

    例如在命制2012年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时,我们就坚持了两个原则:一是本源性阅读,二是渗透性阅读。

    所谓本源性阅读,就是从各种文体写作的目的性出发,从新的角度对其进行考量,强调体式特点,拟制高质量的试题。例如对说明文《筷子中的文化》一文的考查,每道题都是根据写作的目的拟制的,因为说明文的写作目的就是介绍知识、传递信息、让读者获得能力等。只要本着这样的原则去命题,那就是本色的语文命题。

篇11

高三语文需要复习的内容非常庞杂,复习时间却非常有限,一轮复习时间从2014年9月―2015年3月,复习进度是本学期要上到文言文虚词部分和翻译部分,本学期有将近四个月的复习时间,对于语言基础知识的11个专题,经过归纳整理基本划分成了三大专题:成语、病句、语用题。计划需用五到六周的时间,我们将较多的复习时间留给复习周期较长的古代诗歌鉴赏模块,分类型、分题材进行复习,让学生把握诗中景、物、事、典与诗人所抒之情、所述之理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归纳整理读懂一首诗的基本方法。这一模块初步预计在11月末结束。12月进入文言文复习,针对高考文言文考查原则“选文在课外,知识在课内”的原则,先对必修全五册书中的文言知识进行回顾,尤其是必修四、五中的重点篇目,再从高考试题出发,把握近年来考查的高频文言实虚词,为文言翻译打好基础。对于高考名句默写则是贯穿复习始终,不断强化,将重复作为记诵名句最好的方法,充分利用早自习,督促学生复习巩固课背诵文和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

二、复习方法及其修正

针对这一届学生语文基础薄弱的问题,我确定了以夯实基础为主、方法指导为辅、达标训练为本,面面俱到、不留空白的复习方法。

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储备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在正确使用成语以及修改病句方面,我们不惜花费大量的课时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总结做题方法。在做这些工作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困惑,新课标卷与以往的大纲卷不同的是取消了字音、字形、标点符号的考查,而字音字形又是最基础的语文知识,所以就有些矛盾,究竟是花大力气让学生狠抓基础,少些功利之心,着眼于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是直接大刀阔斧地舍弃。我们权衡了之后还是在字音、字形、标点符号上花费了一些时间,因为高考试题对以上基础知识依旧有隐性的考查,不过收效如何还有待商榷。

关于复习方法的修正,对于我来讲更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因为处在摸索之中,就必然会有思考,每一专题从哪些角度来讲会让学生接受得更好,哪些知识点还需深入挖掘等等,而对于复习方法的修正,也正是我对高考备考思路方案的再次梳理。比如,在复习修改病句时,我总结高考必考的六大语病,将每一类语病的错误特点都做了总结,但是学生并未完全理解并掌握,所以我在反思之后,想到是学生自己没有对这六大语病的错误类型和修改方法做一总结,于是我让学生画了病句类型的树形结构图,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记忆和理解,这样留给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这也充分体现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让我思考语文备考课是否应该给学生一个自由看书、做题、总结、练笔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享受语文的魅力?

三、对于达标练习的修正

达标练习这一做法是我在高三复习中采取的一个新的做法。达标练习即我在每一专题结束后,经过三到五天的冷却期,专门命制达标过关试卷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过关标准是正确率达到80%,未达到标准的学生进行第二次补考,如果还是未达到过关标准,再进行第三次补考,重要的是反思和总结。

如何看待达标练习的作用,我制订了“前后比照、修正为要”的准则。其作用一是通过前一轮的复习,对学生复习的状态进行测试,给学生复习的压力和动力;二是通过每一次的过关考试帮助学生积累语文基础知识,让其在复习中有资料可用;三是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以考试形式进行的达标练习测试能够再次巩固学生所学。对于达标练习的修正,还需要再关注“修正”这两个字,修正主要是针对教师而言的,因为是首次采用这样的形式,所以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些许困惑,而修正正是针对这些困惑,我们对达标练习进行的调整。

篇12

2017年高考在考试内容和试卷结构上都要发生新变化。

二、归纳历年考点,把握命题脉络

全国卷高考试题虽然比较灵动,经常创新,但还是有规律可寻。在复习备考中,对历年高考真题进行归纳总结,就能把握命题的脉络,对科学备考起到指引作用。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从2012年到2016年,论述类文本阅读都是全国卷试题的必考内容,设置三道小题,均为客观题,每小题3分,共9分。2017年的高考试题还会沿用这种命题形式。论述类文本一般在1000字左右。选材一般是社会科学类文章或自然科学类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凸显其人文价值、文化含量、教化作用。2015年的史学论文与现实密切相关,论述的是宋代的金融特点。2016年的文本重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从考点安排上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概括文章内容成必考点。从试题难度看,近几年的试题考查更灵活,错误选项设置更加隐蔽,有一定难度,需要将各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分析比较。考生在解答时,要注意断章取义、强加因果、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命题陷阱。

2.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从2012年到2016年所选的文本均为小说,并且以中国现当代小说为主,外国小说为辅。篇幅在1500字左右,直接选用原作或对原作删改,或从长篇作品中抽取片段进行考查。

这一题型命题重点在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重在唤起体验、联想。2016年全国I卷的三道主观题分别从标题的含义、词语作用、句子含义三角度命制,不是考生平时做题的套路,需要考生准确理解小说的主题之后才能答题。

3. 实用类文本阅读

从命题形式上看,近五年对实用类文本的考查相对稳定。在文本的选择上,所选的文本均为传记,且传主都是在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方面的现当代名人。从文本内容上看,从2013年开始有一个小的变化,就是正文后增加一些与传主相关的链接材料,对文本进行恰当的补充,有些题目的答案就渗透在这些链接内容里。

从近五年试题情况看,实用类文本阅读往往围绕传主和与传主相关的事件,结合传记的特点进行能力考查。一是结合作品考查对传记理论知识的理解,如自传的真实性、传记作者与传主的关系、传记的真实性与文学的虚构、传记的选材与语言表达、传记人物描写与刻画、勾勒与细节等。二是利用传记知识作品,如分析传记的结构、表现手法,总结传主的事迹、贡献或形象、性格特点,评价传主的价值、影响或传记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有一处变化需要注意:“实用类文本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016年以前的大纲都是“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今年首次把新闻排在了第一位。2017年高考全国卷现代文阅读部分很可能为小说+新闻。

4. 文言文阅读

从2012年到2016年,文言文阅读试题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的态势,以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该题分值基本保持在19分。约占高考语文试题总分的12%。其中客观题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主观题为翻译题,包括两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阅读文本均为人物传记,字数大约在600―700字,涉及的人物大都是忠臣良将或在某一方面有建树的人物。

高考阅读文段从思想上来说必须是“文以载道”,从文字难易程度上看必须是“浅显易懂”,近五年的选文均出自《二十四史》中的记叙性文段,阅读材料难度适中。2016年试卷用文言文断句题替换了文言文实词题,2015年试卷用文化常识题替换了信息筛选题,2016年沿用2015年的考查形式。高考命题组将文化常识这道题归入“理解”层级,而非“识记”层级,其实质是考查考生对实词更深层次的理解。这道题的变化体现了高考试卷重视传统文化精神的方向。

5. 诗歌鉴赏

近五年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选材范围非常广泛。但从整体上看,仍然以唐宋诗词为重点,名家名篇相对减少,考生不熟悉的作品比例大,名家的非名篇和非名家的名篇所占比重不断加大。题材上突出写景诗和咏怀诗,篇幅上是短篇,即是律诗或者双阙的词。太短和太长的诗歌均不便于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也不便于试题的命制。其最主要的变化是2016年出现了两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2015年和2016年与课内诗词结合考查,既考查考生对教材理解的程度,又考查考生对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记忆的熟练程度,还考查比较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两道试题的考点分别涉及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风格,其中分析作者的思想内容、鉴赏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是高频考点。此类试题需要考生在整体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题,单纯的背诵答题公式和术语无济于事。

6. 名篇名句默写

近五年考查的名句多出自先秦和唐宋作品,先秦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散文思想性强;唐宋诗词和散文俱佳。在命题内容上对初中和高中内容的考查比例比较固定,为1:2。从2016年开始采用情境默写的形式,难度有所增加。从已考查过的名篇名句来看,能被选为默写内容的句子大致为:思想深刻的句子,主要是道德教化,弘扬正面的人格精神,侧重思想性、教育性;写景叙事特别精妙的句子;格式上比较工整的句子,在结构上侧重于对偶,体现审美性。

7. 语言文字运用

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版块命题的总特点是稳中求变。共5道题,3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分值为20分。成语、病句、语言连贯、图文转换成为高频考点。

成语考查由考查4个成语变为考查3个近义成语,2016年改为考查6个成语。

病句辨析题覆盖面广,考点均匀分布,尽量涵盖多种病句类型;所选的句子贴近生活,时代感强,涉及的话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错误类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病句语病典型,尽量避免争议,所选语料大都见诸报章杂志。

语言连贯题为考点,成为近几年高考试卷的固定题型,分别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考查。2016年全国卷的三套试卷改变以往选用句式的题型,考查语段准确选择恰当词语的能力。

三年连续考“图文转换题”,分别涉及图表解读、图片解说、漫画解读。“图文转换”题,表面看来是“看图说话”,实际上,它综合了“句式变换”“仿写”“续写”“压缩语段”等多种题型,说到底这类题是在考查考生综合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8. 写作

近五年,全国卷作文多为新材料作文,2016年全国I卷把文字材料改为漫画材料。命题呈现如下特点:凸现理性人文色彩,注重思辨能力,关注对生活的思考和体验,引导个性思维,折射中国社会多元化。

2015年出现的任务指令型作文仍然是热点题型。作文试题创设了生活情境,规定了具体任务。复习备考时,应强化理性思维,摈弃宿构、模式化作文。

从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出:2012到2016五年全国卷试题,试卷结构没有多大变化。但2017年预计有大变化,如文学类阅读和实用类阅读要挨着文本类阅读。三篇现代文阅读之后考查古诗文阅读。从命题设计角度看,试题能够均匀分布各知识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试题题量上看,题量安排科学,分值设计合理,难度适中,考点全面。预计2017年阅读量要加大,答题时间会比较紧张。从考查形式上看,命题灵活多样,能够针对考生的实际,使每一位考生都能展示自己的真实水平。

三、做好专项复习,领略答题技巧

高考考查的是高中生的C合能力。所以,在高考语文备考复习的时候,语文教师要正视学情,立足现实,为学生建立专项复习计划,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做好专项复习工作,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回归课本,举一反三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是对中国几千年语文教育经验的总结。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与课本的联系非常紧密,很多考点的设置均来自于教材,考生备考时应注重课本的示范功能和迁移功能。比如,复习诗歌鉴赏时,考生可以根据作者进行分类整理,分别找出李白的诗、杜甫的诗、李清照的词等。还可以根据诗词中的景物进行分类整理,分别找出诗中运用了“月”的意象的,诗中运用了“雨”的意象的,等。当考生能够在心中形成严密的知识网络以后,就能够轻松自如地答题了。

2. 坚持积累,锲而不舍

语文是一门慢课程,快不得,急不得。只有老老实实,不断增加语文积淀,才能提高语文能力。在复习中,坚持“每日一练”,对基础知识要低起点、全覆盖、高密度、分门别类加以练习,并及时反馈,狠抓落实。用好《笔记本计划》,督促学生读背结合,理解并运用相关知识。注重课前活动和课后反馈检测,督促学生利用零碎时间每天都要落实相关内容。可以利用连缀成文等新形式把基础和能力结合,增强训练的综合性、趣味性。

3. 倡导读书,厚积薄发

语文是感性十足的科目。没有大量阅读,视野与思维就变得狭窄,也难以有灵敏的语感。高中学子,特别是高三学生视读书为累赘,浪费时间。这是认知的误区。语文的内在规律不像理科那么明显,不经历大量阅读,难以获知其规律。语文试题要重视第一感觉,而感性思维能力只有在长期的阅读积累中才能形成。

4. 重温真题,培养题感

“重者恒重”,高考试题的核心重点内容是基本固定的,每年虽有变化,但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却是基本不变的,少数情况下还有重复的题型。高考真题在命题时经过了反复打磨,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考生通过做高考真题能够切实感受到高考语文的难度,对自己的实力做出准确的估量。而且,考生通过分析题目的关键要点,能够学会从命题者的角度分析问题,寻找切入点,培养“题感”。

在做高考真题时,考生一定要勤于动笔,亲自动手。将答案写出,看与标准答案的差距在哪里。做完之后,做好总结和反思,让自己的做题能力得到提升。

篇13

年6月10日(星期五)六年级语文、数学新授课结束,同时结束常识技能科的考查;6月13日(星期一)毕业班进入期末总复习。

年6月24日(星期五)一至五年级期末考试,上午9:30开考语文,下午2:00开考数学。具体考务工作另文安排。

年6月25日(星期六)六年级毕业考试。

幼儿离园时间为6月24日,6月26日—6月30日为各园期期末结束工作时间。

二、关于期末考试考查安排

1、各校认真做好毕业生毕业考试报名工作,按时组织学生填写《小学毕业生登记表》一式二份,其中一份于6月29日前交初教室,一份留学校存档。

2、学期末一至六年级质量监测科目为语文、数学,其它学科可根据学科特点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给予评定。

3、语、数学科期末考试试卷由县局组织人员统一命题,统一印制。

4、毕业考试采取就近集中方式设置考点组织考试。考务工作由基层学校负责,考生坐位按期初学生花名册顺序,采取单人单位(另见毕业考试考务安排)。坐位顺序号于6月4日前通过电子文本发初教室(表格式样由初教室统一设计)。阅卷工作由初教室统一组织。

6、村级小学及教学点质量监测工作由各中心小学自行负责组织。

7、农村中小于6月23日上午安排人员领取一至五年级质量监测试卷。

8、各校组织完成期末各科成绩统计工作,并填写好“县小学期末各科成绩统计表”。城区以学校为单位,农村以中小为单位在期末结束前将各科成绩统计表报初教教研室。

三、其它工作

1、期末期间要注意做好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愉悦的心境下参加复习考试。

2、主动关心随班就读和留守儿童,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参加期末复习和考试。

3、组织人员做好招生片区内适龄(六周)儿童的摸底造册工作,特别要对在外就读的片区内适龄儿童入学情况进行摸底造册(注明入学时间和学校);按照前三残儿少残疾类别编造名册;扎实抓好前三残儿少随班就读及推荐到市特教学校就读工作。

4、认真整理毕业生档案资料。①填写并整理:义教卡、学籍卡、毕业生登记表、毕业生花名册、毕业生毕业证发放名册、毕业生毕业考试卷。②根据学生升入中学实际情况造册,并将义教卡送学生升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