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生态经济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3社会子系统的协调度动态变化及分析由表4可见,1995—2009年15年间,社会子系统协调度及协调等级都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协调度由最初的-0.3980升高到0.4766,协调等级由1级波动发展为5级,协调状态相应地由研究初期的极度失调状态波动变动为2009年的弱度失调状态。1995—2002年该子系统的协调度表现为上升趋势,2003年是社会系统失调与协调的转折点,协调等级发生了本质转变,由失调状态转为协调状态。2003—2008年该子系统的协调度虽有小幅度的波动,但协调等级均维持在弱度协调状态,2009年协调等级下降为弱度失调。从社会子系统不同指标功效系数的动态变化来看,该子系统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农产品人均占有量持续增加。除人均粮食占有量表现为波动下降趋势外,人均肉类、奶类均表现为持续增加的态势,其中人均肉类和奶类占有量迅猛增加,人均肉类占有量以年均6.00%的增幅从1995年的46.74kg快速增加到2009年的88kg,而奶类人均占有量也以年均2%的增长幅度从1995年的73.42kg波动增加到2009年的101.47kg;人均水果基本处于平衡状态,功效系数变化不大。上述变化趋势说明自治区政府近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的畜牧业有了较大较好的发展。与此同时,畜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本区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经济系统正向以农促牧、以牧促农、农牧复合协调发展方向转变。二是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明显。从千人拥有床位数、人均农村耗电量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的功效系数来看,1995年以来,农村无论是医疗保障程度还是住房条件都有了长足发展,农村耗电量也逐年上升,说明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明显的改善,农村公共产品量逐年上升。
4农业经济系统的协调度动态变化及分析1995—2009年,农业经济系统协调度基本表现为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协调等级由1995年的极度不协调变为2008年的弱度协调,2009年又降低为弱度失调,其中2003年是系统由不协调转为协调的转折点。从不同的时间段来看,1995—2000年农业经济系统协调度持续升高,主要由于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的协调度大幅度提高,生态子系统协调度虽也波动增加,但其贡献率小于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2001年生态子系统协调度有所增加,但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协调度均比上年降低,使得整个农业经济系统的协调度比2000年低。2002年后尽管生态子系统协调度持续降低,但在其余2个子系统协调度波动上升的影响下,农业经济系统的协调度仍然表现为波动上升的趋势,协调度等级也相应提高。
篇2
②郭晓岩和王玉辉则在可持续发展的视域下重新定位了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不仅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在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增长制约要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一种公共财富阶段的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而且是建立在人类生存条件和福利平等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生存方式。”
③尽管学者们对循环经济的具体表述不尽相同,但核心内涵却是一致的。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或者说,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的一种具体样态。事实上,生态经济具有多种具体样态(如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循环经济只是其中之一。如果读者要再进一步追问生态经济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呢?对此,复旦大学肖巍教授作了深入研究,肖教授在《可持续发展进行时》一书中这样写道:“生态经济就是遵循生态学原理和规律的经济。生态系统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工艺流程,使自然物质得以多重利用和循环再生。如果人们能够以高效、循环和友好的方式来利用自然,使之进入生生不息的代谢循环(metabolism,即新陈代谢或物质变换),形成生态化的运作模式;那么,人的经济活动就可以在地球资源的承载范围内进行良性循环,促使人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均衡地、可持续地发展。”
④从肖教授对生态经济的这番论述不难看出,生态经济的核心思想也恰恰是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所以说,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经济的一种具体样态。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减量化、再利用与再循环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减量化”、“再利用”与“再循环”是循环经济的三个基本原则。我们知道,“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对应的英语单词分别是“Reduce”,“Reuse”和“Recycle”,而这三个单词均是以字母“R”开头的,故通常简称为“3R”原则。学界一般认为,“减量化”是就“输入端”的角度而言的。我们知道,追求效率的最大化是企业的重要目标之一。所谓“效率”,就是“产出与投入的比值”,用公式表示即“产出/投入”。很明显,提高效率就意味着“产出相同的情况下投入减少”或者“投入相同的情况下产出提高”,二者至少要满足一项。如果“减少投入”和“提高产出”二者能够同时满足,那当然是提高效率的绝好方法。“减量化”正是从“减少投入”的角度来说的,“减少投入”意味着节约成本,旨在“从源头上”节约能源资源。如果说“减量化”是就“输入端”而言的,那么“再利用”则是从生产过程来说的。所谓“再利用”,是指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充分利用原料。要实现“充分利用”,并非是一次性完成的,往往要通过多次利用才能实现。充分利用原料,目的就是提高原料的使用率,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废料,使工农业废料尽可能地减少。一方面要努力将生产排泄物的量减小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又要将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率提高到最大限度。事实上,在原料和辅助材料的利用率都提高的情况下,客观上也就减少了生产排泄物(即工农业废物)的量,所以说这两个方面在本质上是内在统一的。“再循环”原则,通常具有不同的翻译方法,有些地方也称作“资源化”原则,二者名异而实同。“recycle”这个单词显然是由“cycle”和前缀“re”这两部分构成的。我们知道,“cycle”具有“循环”的意思,而前缀“re”则表示“再次”、“又一次”。可见,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译的话,“recy-cle”确实应该翻成“再循环”,然而这里的“再循环”实际上却内含着“资源化”的蕴意。人们常说“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再循环”意指生产排泄物的回收和循环使用,将垃圾重新转化为资源。所以,“recycle”原则无论是翻成“再循环”也好,译成“资源化”也罢,它们实际上所表达的蕴意是一样的,二者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再循环也就是实现废物再利用的资源化过程。当然,要实现生产排泄物的回收与循环使用也是有条件的,其中一项重要条件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化学工业的进步)。关于这一点,后文将会进一步谈到,故此处不赘。笔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这三个原则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联系、内在联动的。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充分利用资源以及将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等方式,客观上都减少了生产排泄物(即工农业废料)的量。而无论是“减量化”、“再利用”还是“再循环”,都是为了节约能源资源、提高原料的利用率,而这也正是我们现阶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旨归。
三、循环经济的理论渊源
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循环经济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鲍尔丁提出来的,而事实上,这一思想在马克思那里早就有了。尽管马克思生前并没有明确提出“循环经济”这一概念,但他确确实实提出过许多有关“物质循环利用”的思想。笔者认为,马克思的这些思想完全可以看作是当今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奠,或者说,循环经济是马克思关于“物质循环利用”的思想在现代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化学工业的进步),生产排泄物可以循环使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可以被重新转变为资源。正如马克思所说:“所谓的生产废料再转化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这是这样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这种所谓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的循环中。”
①马克思甚至还这样说过:“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②当然,生产排泄物重新转变为资源,必须是建立在“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这一基础之上的。对此,马克思解释得非常清楚,马克思指出:“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从而随着资本的增长扩大投资领域。同时,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需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
③“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
④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马克思还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加以阐释:“化学工业提供了废物利用的最显著的例子。它不仅找到新的方法来利用本工业的废料,而且还利用其他各种各样的废料,例如,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转化为苯胺染料、茜红染料(茜素),近来甚至把它转化为药品。”当然,马克思相关的论述还有很多。这些都是马克思关于“物质循环利用”思想的经典性表述。马克思的这些思想为我们今天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永无止境,实践是理论的基础,而理论则是实践的先导,我们还需要不断从马克思那里获取更多的思想资源,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篇3
利用实地调研和统计资料获得的数据资料,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科学选取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建立计量经济学多元一次模型,进行相关性等分析,并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科学评估林业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1选择样本根据实地调查以及当地林业局、统计局提供的数据,选择泗阳县农民2000~2012年人均收入及林业产业收入构成为样本。由于泗阳县特色经济林果及综合利用、生物质能源林培育及野生动植物培育利用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农民在这3大产业中获得的收入较少,对农民收入影响很小,故不予考虑。
2选择变量考虑到调查数据的可获得性及研究目的,以农户人均收入为因变量,即被解释变量,农户经营从事林业各产业的收入为自变量,即解释变量,
三、结果与分析
1相关性分析对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利用EVIEWS6.0软件,绘制Y关于X1、X2、X4的散点图。由图1可看出,Y与X1、X2、X4均呈线性相关关系。为确定变量的相关程度,现进行变量相关系数的计算。本文采用KarlPearson的简单相关系数[4],其数学表达式为根据调查整理所得的数据,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各变量相关系数矩阵表,数值P值是表示2者相关性是否有意义的指标。一般而言,相关系数在0.8以上称2者有高度相关关系,0.8到0.5之间为中度相关,小于0.5视为不相关。一般P值的数值小于0.05,表示2者间的相关系数有意义。由表3可知,X1、X2、X4这3个自变量均与因变量农户家庭人均收入Y显著相关,且P值都小于0.01。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农户从事森林与湿地生态旅游产业获得的收入X4,其次是农户从事板材加工产业获得的收入X1,3者中影响相对较小的是农户从事林木种苗产业获得的收入X2,符合调查实际,表明对这些变量做回归分析是合理可行的。
2回归分析运用EVIEWS6.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见此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R2=0.999935,修正的决定系数为0.999914,说明此方程对样本拟合得很好,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力度大。F统计量为46267.24,表示此方程通过了方程显著性检验,即F检验,在统计上有意义。P值=0,表明方程高度显著。由于各系数的P值均小于0.05,此方程通过了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即t检验,系数是合理的。由此回归方程可以看出,泗阳县农户从事板材加工产业、林木种苗产业、森林与湿地生态旅游产业所获得的收入对农户人均收入的影响都是正向显著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森林与湿地生态旅游产业,其次是板材加工产业,影响相对较小的是林木种苗产业。
篇4
生态文明教育是普及生态环保知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全民教育。对全民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使其树立科学的生态观。这种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更主要的是针对全体社会成员,使生态文明意识真正成为每位公民的自觉行动。
(一)从孩子抓起,建立起全覆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建立从幼儿、中学到大学的生态教育体系。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生态意识的培养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幼儿是祖国的未来,21世纪的主人,体现环保的言行习惯首先应从娃娃抓起。萌发幼儿环保意识,喜爱优美的环境和动植物,厌恶破坏环境的行为。使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转化为自觉的行为,良好的习惯会伴随孩子的成长,对自身、家庭和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另外环保意识在中小学中仍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小学生每星期应该有一堂生动有趣的环保课,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垃圾分类,观看垃圾回收工厂电视,领略垃圾变废为宝的神奇。中学更要注重感受和参与,如在花园制作农肥,培育植物,到农村体验,通过课程教育和亲身体验使环保真正渗透进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同时,将生态文明教育扩展至全社会。借助各种媒介、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培训活动,用社会舆论的力量来形成普及生态知识、保护生态环境、崇尚生态文明的意识和氛围,建构起社会全覆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二)培养全社会生态危机的忧患意识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因为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个人的欲求、意志和计划之上的,自诞生之日起,就走入了对增长无限制追求的困境,市场经济一方面在推动文明的进程,另一方面也蕴含着自我否定,自我毁灭的因素,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其负面效应越来越危害人类的生存和延续,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类面临有史以来最严峻的考验,虽然找到了经济高速增长模式,但它却带来了很多难以化解的矛盾。因此我们必须在技术层面、政策层面、文化层面和人格层面培养全社会的忧患意识。如营造社会氛围、完善相关的生态法律、倡导生态消费和低碳生活等。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从全面和协调发展角度去考察发展的问题,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发展自己的同时满足人和自然的和谐。
篇5
1.鄱阳湖“四大家鱼”的碳汇渔业前景展望
党的十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作为单篇论述,明确提出推进“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鄱阳湖既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又是绿色生态经济的聚宝盆。在渔业固碳方面,中国工程院唐启升院士率先提出“渔业碳汇”的概念。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是国内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必然之路,而近年来出现的“碳汇渔业”更是成为了低碳生态经济的新亮点。解绶启等(2013)指出,鄱阳湖为大型浅水湖泊,从20世纪50年代~90年代,其通过渔业移出的碳为11.8~27.6kg/公顷•年,总移出碳为3890~9061吨/年,总固定的碳为8558~19935吨/年。鲢鱼和鳙鱼是滤食性鱼类,通过滤食水体中浮游生物和悬浮的颗粒有机碳来促进机体生长,构成鱼体生物碳的主要来源,其输出主要包括鱼类的代谢、死亡和捕捞等。由于滤食性鱼类的养殖不需要人工投饵,其碳的来源本质上属于淡水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伴随着滤食性鱼类的捕捞,大量的碳直接从淡水中移出,间接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发挥碳汇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释义:第50条》还提出:养殖500g鳙鱼可从水中吸收57.85g碳;养殖500g白鲢可从水中吸收60.75g碳。选择以鲢、鳙鱼等滤食性鱼进行养殖,利用食物链原理,消耗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达到增强淡水渔业碳汇和调节水质、保护饮用水源安全的目的。鲢鳙鱼是水体初级生产力的高效转化者,如果其资源量过低,就会影响水域生态系统中正常的物质转移和能量流动,造成生态失衡,初级生产者初低级消费者(鲢鳙等)少→中高级消费受阻,伴随的就是,初级生产→初级消费→自我分解→再生产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水华等水体富营养化现象。1959年四大家鱼在鄱阳湖渔获物中占10%~15%,但目前只有7%左右,可以通过增殖放流等高效手段,同时强化禁渔期制度和加大非法捕捞执法,逐步提高四大家鱼的天然资源量。目前鄱阳湖除禁渔期3个月外常年允许渔业生产,这种长时间、无序化的捕捞超过了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合理规划禁渔制度。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构建适合鄱阳湖渔业可持续利用的定法定点定期定人捕捞制度。此外,积极规划建立四大家鱼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发展壮大四大家鱼深度开发龙头企业,实行良种、良法,围绕优质、高产、高效的生态经济,努力实现渔业产业生态化。通过适度捕捞将初级生产力转化为鲢鳙水产品移出,同时通过渔获物分析,调整增殖放养量,并适度补充草鱼、青鱼,即防止水体富营养化,保存生态平衡,又增加可捕捞量,围绕高效生态、优质安全的总体目标,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型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鄱阳湖“四大家鱼”的休闲渔业前景展望
休闲渔业的核心吸引力是能够让人们快速建立“天人合一”的关系,进入亲近自然和享受生活的放松状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休闲渔业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重要形式,深度发掘传统渔业的休闲娱乐属性逐步具备了经济上的可行性与必然性。鄱阳湖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四大家鱼”又是经过一千多年人工选择的优良水产品种,非常适合进行休闲渔业开发。同时,我们也应当明白,在休闲渔业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渔“,而不是“鱼”,即休闲渔业应当重点关注消费者的行为理性,而不是生产者的经济人理性。通过让消费者享受贴心的产品与服务,获得良好的体验,实现最高附加价值。笔者利用4大类休闲渔业可利用的资源构成核心吸引力,以及由生态经济和新型城镇化双轮构成的休闲渔业核心驱动力构建了休闲渔业发展模式。休闲渔业也是渔业产业链的重要延伸途径之一,在开发新的休闲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可以把鄱阳湖一些风景独特的渔村小岛,转变成休闲旅游宝岛,将渔船等科学改造成休闲娱乐设施,渔民培训转型为休闲渔业的经营者和服务人员,在保护渔业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了传统渔业产业链的改造升级和延伸。
篇6
2生态型林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2.1政府政策扶持企业。由于生态型的林业经济企业相比其他只注重经济效益的林业经济会有更大的难度不仅是经营上营利周期上可能也会相比其他林业经济个币加的长。这主要体现在生态型的林业经济需要在生态学的指导下为树木提供更自然的生长条件。可能在生长速度等方面就有不可控制的元素出现。但其实由于中国这方面的研究的欠缺真正生态型的林业经济根本没有具体的定义。但就生态型字面的意思就是要种植出更加符合“自然的,’的生态型树木。这些树木可能会比寻常的人工林更加注重土地和树木的搭配以及可以与树木之间有共生关系其他植物的种植。让树木可以更好的和环土竟竟融合而这丰刹各会生产出更高质量的木材。但这些无疑都需要川门的探索和研究直接从别人那里拿来用的理论不能作为完全指示的标准。还应根据中国不同的地理和气候做出相应的更改的响应。所以我觉得生态型的林业经济白勺初期肯定会有许多的研究‘生质的工作。而在这个初期这就需要国家的支生新口鼓励了。
2.2正勿荷发展公益事业。当然正勿荷也可以自己大力的发展自己的公益森林。设立相关的事业单位进千科目关的管理而且这样更加的有利于生态型造林的研究。最重要的是这样的研究没有后顾之陇让生态型造林的研究可以更加的开拓化和多蒯七。毕竟中国的地理是相对其他国家比较复杂多变的。现在的中国正面对了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形势在城市里或者周边开展生态型造林是可以有效缓解这些问题的。中华民族不能只为当前的利益就不顾以后子孙后代的将来。而且也可以为其他的林业经济体做出表率和榜样作用。另外这也正符合正勿荷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概念保护生物多样陛共建人类的长远利益。让经济和环境可以长足的共生的发展下去建设和塑造人类可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而且许多的公益陛质的林业也可以发展成旅游资源。
2.3针对农民的林业经济。现在大多数与林业最接近就是农业让农业和林业交互式的发展。这需要让农民们改观对农作物种植的的单一印象。让农民接受森林种植的好处农民的种植经验和灌溉经验都会为造林提供很多的帮助和支持。最近出现的正勿荷租地造林和造林归造林者所有的政策都在各地适时的实施过。这些其实都是农民的林业经济的雏形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进行归纳总结成一个针对农民的林业经济体系。现今中国由于农民收入过低造成大量外出务工人员。但如果林业经济可吩曾加农民的收入的话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大大的缓解这种态势。
篇7
近几年,由于草原生态所面临的危机,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各界,都逐步开始意识到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草原生态恢复与保护的理念已经逐步树立。但在具体的实施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还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保护理念已经确立,但思路期待完善与可持续性
在草原生态治理的思路和方向问题上,目前还存在草原生态治理政策综合性、整体性、全局性特点不强,还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走一步、看一步”的倾向,政策预期和项目前景不明确。草原生态治理缺乏长期、可持续性制度,休禁牧制度及项目等草原生态治理方式都囿于一定期限和范围。同时,在制订政策与项目时,往往优先考虑了以草为本,而非以人为本,草原生态治理往往以草和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却偏偏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以致政策和项目常常得不到牧民群众的支持。
(二)需加大治理与监理中的经费投入
经费问题也是目前草原生态建设存在的关键性问题之一,由于各级草原监理机构的事业费来源是财政全额拨款或差额拨款,而许多牧区由于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只能保证人头费,各省区基本不能保证草原监理专项经费,有些地方还存在着拖欠草原监理人员工资和差旅费的情况。由于经费不足,草原治安派出所、草原经济民警队缺乏必要的执法设备,执法过程中取证困难,制约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所以,国家必须加大重大的草原生态治理项目如退牧还草工程、生态移民(围封转移)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的经费投入。
(三)亟待科技水平解决牧民的经营性问题
草场家庭承包到实行后,牧民也面临着许多生产和生活上的经营性、技术性难题。尤其是纯牧区,当地工业、服务业都比较落后,就业机会少、收入渠道窄,牧民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于草原畜牧业,靠畜吃饭、靠草吃饭。在这种条件下,牧民想增收致富,又无其它科学技术指导,也无其它途径与道路可想,只有靠牲畜养得越多越好,而且随着近年来牧区和外界沟通的增强,牧民的交通、生活、通信、教育等成本日益上升,也更加需要牧民从有限的草地上获取更多的收益来维持其相对于以往的高消费,结果导致对草场的进一步掠夺,这样下面必然导致草原不堪重负,草场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增收致富与生态保护间矛盾激化,所以帮助牧民通过科技手段增收致富就显然极为重要。
(四)监理体系建设迫不及待,监督权力急待加强
由于草原管理机构位势低,草原监理部门在执法方面存在很大困难,在处理草场纠纷、工业征占用等问题时,往往执法能力弱,没有地方政府的大力配合,根本无法完成执法任务,或只能听之任之。而且在草原管理方面目前还存在着部门之间的利益之争,重农轻草、重林轻草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这些都需要监理体系的建设,与相关监督权力加强。
三、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对策与新思想
(一)退牧还草,利国惠民
篇8
2研究方法
2.1数据处理与指标权重赋值
2.1.1数据处理由于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指标较多,为了消除指标间量纲的差异,使数据之间具有可比性,需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数据无量纲化通常采用极差标准化处理,用于计算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中不同指标的功效系数。
2.1.2指标权重的赋值不同指标在评价系统中的重要性不同,当前学术界对指标权重赋值采用的方法众多,主要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由于每种方法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和片面性[26],本文采用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别求出指标权重后,再将两种方法所得权重进行综合处理,结果即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各指标权重。
2.2协调发展度模型
根据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状况,借鉴相关协调发展研究[3]的基础上,从耦合协调发展定义出发,建立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协调度只是反映f﹙x﹚与g﹙y﹚两个子系统有序发展关联性和互动耦合作用,并未体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整体“功效”和“协同”效应.为此,在协调度的基础上引入协调发展模型,以进一步反映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整体协调综合发展程度。通过﹙4﹚、﹙5﹚两式,测算了山东省2003年以来10a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效益、综合评价指数、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协调发展度类型划分标准见文献[28].
2.3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预测
预测是进行决策与调控的基础,现有的预测方法主要有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法等,这些方法难以适应系统复杂、数据量少的问题.灰色系统GM﹙1,1﹚模型不仅预测精度高,也能在数据有限、系统复杂的情况下有很好的预测效果[29].为了深入探究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在未来发展趋势及演变情况,在协调发展度结果的基础上,通过GM﹙1,1﹚模型对其未来协调发展度进行预测.
2.3.1协调发展度预测根据GM﹙1,1﹚预测模型,得出社会经济预测模型为。
2.3.2预测精度检验为了检验模型预测精度是否符合要求,根据式﹙6﹚、﹙7﹚得到2003−2012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预测值﹙见表4﹚,并将预测值进行残差检验和后验差检验[30],结果均满足预测模型精度要求.根据表4预测值,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误差都较小,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96%、2.19%.故在未来经济波动幅度不大的情况下,本文所建GM﹙1,1﹚预测模型可以用来进行预测.
3结果与分析
3.1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时序变化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上升的趋势.从时序发展速度来看,社会经济效益指数发展变化快,除2008−2009年稍有放缓之外,其他时间段均为均匀快速上升增长.与社会经济相比,生态环境则呈波浪形缓慢曲折发展.生态环境效益除在2006−2008年发展较快外,其他时间段平缓发展,且慢于社会经济.从效益指数值来看,生态环境效益初始值较高,但发展缓慢,且在2003−2006年为负增长,因而10a内变化量不大,社会经济效益初始值虽较低,但发展速度快,效益指数与生态环境差距不断缩小,自2010年超过环境效益后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从效益指数变化幅度来看,社会经济效益变化幅度大,平均年变化率为8.89%,生态环境变化幅度小,年均变化率仅为0.75%.这一方面说明经济发展在生态经济系统中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环境对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制约作用.山东省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大户,也是受渤海跨海通道建设影响最明显的地区之一.因此,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山东省要积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双向促进和良性循环协调发展.
3.2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分析图2为协调发展时序动态,从协调发展类型来看,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处于0.660~0.852之间,即从初级协调发展阶段向良好协调发展阶段转变,说明山东省当前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良好.根据协调发展度类型划标准,协调发展度可以明显分为3个阶段:2003−2004年为初级协调发展阶段,2005−2009年为中等协调发展阶段,2010年后开始转入良好协调发展阶段.在初级协调发展阶段中,经济发展一直滞后于生态环境,属于初级协调发展类经济滞后型,说明此阶段山东省生态环境发展状况较好.在中等协调发展阶段,虽然经济发展仍一直滞后于生态环境,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二者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到2009年时,生态经济转变为经济环境同步发展型,反映了此阶段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比例配合得当.在良好协调发展阶段,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距离继续缩小,协调度不断提高,并在2010达到协调度最高点之后由于社会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开始滞后,生态经济在2012年开始转变为良好协调发展环境滞后型协调发展类型.在图2中,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综合评价指数和协调发展均呈平稳发展态势,反映了各指数内在的互动关系和相互约束作用.生态经济协调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而综合评价指数则相对较低,表征了在测度时间段内,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虽是协调有序、相互影响,但由于各子系统低水平效益,未能使系统整体功能增强,因而协调发展度未能达到较高水平.在此阶段,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综合评价指数,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主导方向是不断加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协同共生、促进物质交换频度的同时,努力提高二者的功效水平,增强系统整体功能.
3.3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预测结果根据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预测模型,通过式﹙4﹚、﹙5﹚计算得到2013−2030年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发展状况,其发展趋势见图3.按照现状预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发展趋势将总体上处于先上升后下降状态.在协调度中,协调度曲线自2010年达到最高点之后逐渐持续快速下降,并于2030年低于0.4.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滞后,使得原本处于协调一致状态的两个子系统数量上比例失调,结构上缺乏有效的相互促进和协同一致的交换匹配,导致二者之间的演化趋势背离系统整体的良性互动,从而引发对生态经济系统的负反馈调节和约束作用,促使其协调度不断下降.协调发展度曲线初期由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的提高而在发展初期不断攀升,并于2024年左右达到其最大值,但由于受生态系统协调度不断下降的制约和瓶颈作用,使得协调发展度在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下降,并呈加速衰退下降趋势.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促进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不仅要体现系统总体功效的协调,也要达到系统内部结构的和谐有序.2013−2030年是按照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自2003年10a以来协调发展变化作出的预测,是在渤海跨海通道“零替代方案”下得到的结果.然而,渤海跨海通道的建设势必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山东省生态经济的协调性,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负向影响.因而,这种只重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以环境保护发展滞后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难以维持区域的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必须在当前及未来的发展中引起高度重视.
篇9
1.2机遇优势。
(1)国家层面———观光旅游持续火热,休闲度假快速升温。世界度假经济发展规律表明:国民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休闲度假需求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国民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旅游形态开始进入成熟的度假经济阶段。(2)省域层面———3万亿投资,贵州旅游迈入“大干快进”全速时期。a.国发二号文件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贵州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战略定位,把“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的一项重点任务和支柱产业来发展,为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和旅游强省建设提供了难得机遇。b.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将贵州省定位为国家公园省,将在10年内通过投资数百个项目打造旅游强省,投资总额约3万亿元。
1.3区域层面———划时代机遇,“可遇也可求”。
(1)一条路打开关岭旅游新通道。沪昆高铁开通,将使上海、杭州、南昌、长沙、昆明等旅游消费力强劲、出游率高的城市游客能快速、便捷地到达关岭旅游。(2)一座城(顶云新城)助推关岭成为黔西南旅游集散大本营。以高铁开通为契机,以顶云新城建设为助力,新城建设将助推、保障并快速实现关岭作为贵州西南旅游集散大本营的地位。
2灞陵河生态旅游圈目前现状
灞陵河生态旅游圈开发现状。根据景区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可以概括为四大资源聚集组团,分别是:(1)顶云新城组团:顶营司城垣、汽车营地。已开况:围绕顶营司城垣,建设了顶云广场,主要表现顶云经验,为市民提供活动场所。汽车营地,目前在开发建设中,还未投入使用。(2)灞陵河大桥以北组团,老树岩瀑布、滴水滩瀑布群、鸡窝田布依族村寨、月亮湾田园风光。基本只能实现远观。鸡窝田布依族村寨和月亮湾田园风光保护较好,还没有开发的痕迹。(3)灞陵河仿古区组团,灞陵河大桥、三国古战场遗址风景区、红崖天书、灞陵河峡谷。灞陵河大桥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游客观光层,暂未开放,大桥举办了跳伞国际挑战赛。三国古战场、红崖天书、灞陵河峡谷开发较为初级。(4)木城河与打邦河组团,木城河布依寨、八德古榕树、凉水井情人树、那大关瀑布。民族文化表达较粗浅。八德乡有老榕树资源,但目前树下为居民市场,未见旅游痕迹。凉水井情人树和那大关瀑布开发较为初级。
3灞陵河生态旅游圈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3.1灞陵河生态旅游圈开发存在的问题。
(1)有资源、缺产品。灞陵河旅游景区从自然生态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缺乏对其整合和深入利用,因此导致景区尚无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2)有文化、缺美感。灞陵河旅游景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尤其三国文化世界闻名,但是厚重的文化没有得到美的表达,文化载体需要建设。(3)有景点、缺景观。灞陵河旅游景区现有的景点景区,基本处于初级开发阶段,景观特色不突出,局部有亮点,但并未形成景观效果以及景观风格。(4)有卖点、缺龙头。灞陵河旅游景区有古老的三国文化遗址、有河道、大桥、峡谷等自然风光,也不缺乏旅游卖点,但并未形成代表景区向外发声和推广的一至二个龙头项目。
3.2灞陵河生态旅游景区未来发展方向。
(1)大景区联动,与黄果树联合互动。构筑“大关岭-大黄果树”景区空间结构。充分了解灞陵河景区与黄果树景区的资源基底差异,确立互补的开发方向,从而实现与黄果树景区的互动和客源共享。(2)三国文化品牌重塑。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灞陵河旅游发展应以“三国”为旅游主打品牌,通过深入挖掘三国文化内涵,形成三国文化体系,并落实到旅游产品和设施上。(3)旅游资源休闲打造。灞陵河资源类型丰富,应整合资源,将休闲度假产品在此集中打造,从而形成盘江和黄果树两条观光旅游带中间最好的休闲度假过渡,进一步提高关岭旅游竞争力。(4)旅游新城完美配套。在新城中解决旅游集散、餐饮等服务功能,使其成为灞陵河生态文化旅游景区的有力后盾。从而完善整个景区的功能配置和旅游要素发展需求。(5)合理规划空间布局。a.关岭新城旅游综合体: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旅游业发展为重点,高铁建设为驱动力,发展成云贵旅游集散中心,大黄果树旅游圈西部门户区。b.灞陵河-木城河风光带:依托灞陵河及峡谷风光,积极开发亲水娱乐,农业休闲为主要内容的灞陵河美丽风光带。c.木城河民俗体验板块:整合木城河两岸的优良资源深入挖掘布依民俗文化,集民俗体验、生态观光、遗址仿古于一体的布依风情体验景区,满足游客高层次的需求。d.灞陵河文化体验板块:借力灞陵河大桥“亚洲第一大公路桥”的名气,和关岭低空开发的便利条件,继续举办低空飞行赛事,开展大众低空狂欢节,聚集人气。e.鸡窝田生态度假板块:整合滴水滩瀑布、补母当河等资源,建设亲水田园式的生态休闲度假项目,打造关岭最具“世外”意境的田园生态度假区。(6)生态低碳战略。引导旅游者强化环保意识,最终把灞陵河生态文化景区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旅游目的地。(7)精品带动战略。全力实施精品带动战略,提升旅游区文化内涵和品质,逐步形成特色体验式旅游线路及产品,打造一系列高档次、高水平的旅游景区。
4灞陵河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效益
4.1发展生态旅游业,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4.2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除了取得经济利益外,还保护了环境和当地的民族文化。
4.3发展生态旅游业
有利于促进生态旅游区社会政治环境改善,提高管理水平。
篇10
1.2三江平原概况
位于黑龙江省东部,总面积10.88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3.20%,海拔50~200m,地势低洼,沼泽湿地丰富,土壤主要为草甸土、白浆土和黑土,年均气温1~4℃。无霜期为120~140d;年降水量为500~650mm。完达山脉将三江平原分为南北两部分,山北4.25万km2(狭义三江平原),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而成;山南8800km2(兴凯平原),由乌苏里江与兴凯湖共同冲积而成。三江平原区内共有23个县市,分别为佳木斯、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市及其所属的县市,和牡丹江所属的穆棱市、哈尔滨所属的依兰县。三江平原森林主要分布在周围低山、丘陵及完达山区域,原生地带性森林是阔叶红松林,目前红松仅零星分布在山脊的陡坡上,平原区只零星分布小面积的岛状林。森林面积252万hm2。天然沼泽湿地面积134.7万hm2。
1.3松嫩平原概况
松嫩平原是松辽平原的一部分。位于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脉及松辽分水岭之间,由松花江、嫩江冲积而成,大部分位于黑龙江省西部,面积为15.4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32.84%。地势平坦,土壤主要为黑钙土、黑土和风沙土。年均气温2~6℃,年均降水量约450mm,而年蒸发量却为1200~1400mm。海拔100~200m。松嫩平原黑土农业区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包括五大连池、嫩江、绥棱、庆安、五常、阿城、宾县、巴彦、木兰、讷河、依安、克山、北安、克东、拜泉、海伦、绥化、望奎、哈尔滨、双城等20县(市),脆弱带农业区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包括齐齐哈尔、龙江、泰来、甘南、富裕、绥化、安达、肇东、兰西、青冈、明水、大庆、肇州、肇源、林甸、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因自然灾害(洪水、干旱和风蚀)和人为干扰(过度开垦、草场过牧和石油开发),平原西部是我国东北生态环境最薄弱的地区之一。除低山丘陵地区分布一些低质次生林外,核心区主要是农田防护林,是黑龙江省平原森林的主体,也称西部林业。
2黑龙江省西部主要自然特征及荒漠化现状
黑龙江省半干旱地区主要位于松嫩平原,包括齐齐哈尔、大庆和绥化地区。年平均气温0.7~4.2℃,无霜期122~152d。从科尔沁沙地到小兴安岭西缘,在46°~48°N区内,气候、土壤呈梯度变化。
2.1降水特征
西部年降水量340~600mm。泰来、杜蒙340~400mm,齐齐哈尔、安达、林甸、甘南400~450mm,明水、拜泉、大庆450~500mm,绥化、巴彦500~550mm、庆安550~600mm。
2.2风特征
松嫩平原西南部年均5级以上风日数约100d,8级为19~24d,西部受大兴安岭阻挡,年平均风速不足3.0ms-1。从科尔沁沙地到小兴安岭西缘,在46°~48°N区内平均风速:泰来、杜蒙、齐齐哈尔、安达、大庆、林甸、明水、肇州、巴彦、绥化4.0ms-1以上,哈尔滨、绥化、甘南、拜泉、北安、庆安3.0~4.0ms-1,铁力、嫩江3.0ms-1以下。2.3土壤特征从泰来到庆安,土壤变化复杂,梯度分布基本为沙土、风沙土、草甸土、栗钙土(白干土)、黑钙土、黑土、暗棕壤。中间不规则的分布沼泽土和水稻土。大庆和绥化地区还呈岛状分布大量的碱土。
2.4土地沙化现状
干旱区的流沙堆积形成沙漠,半干旱区沙化形成沙地。科尔沁沙地是中国最大的沙地,面积约5.06万km2。嫩江沙地位于松嫩平原西部的嫩江下游区域,在黑龙江省包括齐齐哈尔、泰来、杜蒙、甘南等地,面积为59.6万hm2,固定沙地约占2/3,目前仍以100km2/年的速度蔓延。潜在沙漠化土地约占沙地的56%,正在发展的沙漠化土地占36%,强烈发展的占7%,严重的约占1%。向西已到亚湿润草原与森林草原,向东已到黑土农业区,严重威胁着黑土地商品粮基地。
2.5土地盐碱化现状
世界盐碱地面积约9.56亿hm2,中国9913.3万hm2,占10%。松嫩平原盐碱地以苏打盐碱土为主,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土集中分布区之一,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盐碱化土地面积逐年增加,盐碱化程度不断加深。目前,松嫩平原盐碱化土地面积已达320×104hm2,而且仍以每年2×104hm2的速度增长.新增的盐碱化土地主要来自于草原盐碱化,其次是由于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耕地盐碱化和沼泽湿地盐碱化。
3生态经济型农田防护林建设的意义
生态经济型林业是现代林业的集中体现,其宗旨就是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本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的原则,农、林、牧、副合理布局,多林种、多树种、种养相结合,形成多功能、多层次、多结构的复合型林业生产体系,既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又创造经济效益的人工林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平原林业体系。
3.1生态经济型农田防护林的先进性
由于生态经济型农田防护林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治理灾害与农业生产的高度统一、环境保护与农民利益的高度一致、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有机结合、遵循了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立足于现有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采用生态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生产的果品(产品)符合绿色食品的要求、极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可持续经营,生态经济型农田防护林是平原林业最科学的经营方式。
3.2建设生态经济型农田防护林的对策
3.2.1采取老林改培、新林构建并举的原则;
3.2.2坚持经济、生态效益并重的方针;
3.2.3坚持经营者投资、国家补贴的经营体制;
3.2.4坚持统一规划、自主经营策略;
3.2.5科学选择经营模式(果品、饲料、肥料、木材、药材);
3.2.6构建林产品产供销平台,可持续发展。
3.3生态经济型农田防护林的经济效益
3.3.1速生丰产林基地
平原地区土地肥沃,光照丰富、劳动力充足和交通方便,农田林网是最佳的速生丰产林基地。黑龙江省天然山杨和大青杨径生长平均为0.4cma-1,而银中杨达1.5cma-1。蒙古栎材质坚硬、纹理美观、具有抗腐耐水湿等特点,是高档家具木材;种仁的总糖含量占55.44%,(食用玉米总淀粉含量为68.55%)单宁含量达7.24%,产量0.5~0.75thm-2。橡子种仁蛋白、脂肪含量均高于玉米。种仁所含淀粉可用于纺织浆纱、酿造酒精,单宁可用于红酒酿造及工业原料。
3.3.2农畜的饲料和肥料基地
花棒地上部分干物质粗蛋白含量达14.32%、小叶锦鸡儿为17.01%、沙拐枣为10.07%、尖叶胡枝子为15.08%、紫穗槐为14.31%、苜蓿为10.52%。紫穗槐叶子粗蛋白含量测定达23.2%[25]。而食用玉米仅11.56%。胡枝子播种第2年,枝叶干质量达6151.36kghm-2a-1,成熟植株达16.92g株-1;小叶锦鸡儿在嫩江沙地不同立地4~9年群落地上生物量为504.4~1927.68kghm-2a-1;花棒群落4~9年生物量可高达6885kghm-2a-1。紫穗槐1000kg嫩枝叶,含氮素13.2kg、磷素3.0kg、钾素7.9kg[20],沙地平茬1年紫穗槐生物量最高可达2.93kg丛-1,以最佳密度以3600株hm-2(3030~3630)计算,产量可达10thm-2a-1以上。3.3.3生产林特产品樟子松嫁接红松苗造林培育红松果林。红松优良无性系果用林营建后5~7a初步结实,高枝嫁接2a就可结实。无性系红松果用林的结实期可达180a以上。优良无性系红松果用林定植(630株hm-2)20年后,9年间年均产种量为451.3kghm-2,平均每个球果质量为0.4kg,可产籽0.1kg,平均出种率为25%(人工果园种子千粒重达700g,野生的种子350g)。2012年的松子价格达30元kg-1,经济效益可达13539元hm-2。山杏实生苗4~5a后开始结实,嫁接苗2a后开始结实,10a左右进入盛果期,经济寿命可达30~40a。吉林省西部地区栽植“薄壳l号”品种,每hm2沙地可栽植1000~1200株,盛果期杏核产量可达3500~4000kghm-2,按目前市场价10元计算,产值可达3.5万元hm-2以上。沙枣栽培密度以3000株hm-2为好,以最低结实量5kg株-1计,可产果实15000kghm-2,可出沙枣面9000kg(果粉与果核比例约6∶4),50kg沙枣面可出60°沙枣酒12.5kg,可产2250kghm-2,按20元kg-1计算,可创产值45000元hm-2,木材坚韧细密,可作家具。辽宁省建平县栽植大果无刺沙棘,栽植密度(雌株)为1359hm-2,果实产量达8~12kg株-1,10500~15000kghm-2。叶子产量7.03kg株-1。2010年内蒙古沙棘净果收购价为2.6元kg-1,叶子1.5元kg-1。果实产值可达27300元hm-2,叶子14330元hm-2,合计41630元hm-2。
4黑龙江省西部生态经济型农田防护林建设策略
黑龙江西部平原从科尔沁沙地到小兴安岭西缘,农田防护林按功能基本可分为固沙、防风固沙和防风三部分,按结构基本可采取3种模式。
4.1固沙型防护林
在沙区前沿。采用疏透模式,直接固定沙丘、锁封沙面、拦截沙粒。经济树种可选择花棒、小叶锦鸡儿、胡枝子、沙棘,乔木可选取榆树。
4.2防风降沙型防护林
沙区与农田交错过渡地带。采用紧密模式。进一步拦截、削弱风沙流。经济树种可以选择山杏、沙枣、枸杞,乔木可采取杨树。
篇11
1.1.2固定资产折旧费工程经济使用年限按30年计算,采用静态折旧法(不计利息),公式:d=k(1-3%)/n,式中:k-工程设施投资;n-折旧年限;d-年折旧费。计算分摊年折旧费用为10.08万元。
1.1.3年运行费用年运行费用指项目区的节水灌溉工程实施后,项目运行期每年所需支出的新增加的运行费用,年运行费主要包括工程维护费、燃料动力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程维护费:按总投资的1.50%计算,共计5.53万元。燃料动力费:燃料动力费指机泵正常运行时所需消耗的电量,项目运行后年总耗电量为8.9万度,每度电按0.27元计算,年电费为2.43万元。管理费及其他费用:按总投资的0.55%计算,共计2.0万元。则项目年运行费用为9.96万元。
1.1.4效益分析根据以上费用及效益计算结果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社会折现率按12.00%计算,现金流量表及各项指标计算结果如下: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21%>12.00%;经济净现值:ENPV=415.80>0(万元);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1.63>1.2本项目的经济内部收益率大于社会折现率12.00%,经济净现值大于零,经济效益费用比大于1.20。因此,该项工程经济上是可行的、合理的。
2社会效益分析
本工程的建成不仅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将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该工程的建设,将加快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大大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同时,该工程建成后将有效减少输水损失,大大改善项目区的灌水条件,杜绝跑水、漏水现象,节约水量,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环境。
3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项目实施后,通过管道输水到林区进行灌溉,减少了渗漏,节约了用水量,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对改善项目区局部小气候、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率,调整生态林种植结构,可使当地土壤得到改良,提高了生态林的生长成活率,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有效促进了当地水土环境及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篇12
1.2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分析的关键是将饲料转化率提高
奶牛养殖业生产的基础是饲料资源。奶牛养殖业生产是一个过程,它是指饲料的投入和畜产品的产出过程。饲料在奶牛养殖过程中的作用较大,它既可以作为能量,又可以作为原料。饲料费用所占的比例在整个奶牛生产中相对较重,相对总体费用所起的作用较大。因此,在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效益实现过程中首要考虑的是饲养奶牛头数、饲料资源量与各种家畜养殖发展的平衡,而且还要注视饲料中蛋白质和能量间的平衡。奶牛养殖业在生产过程中利用的一系列生物科学技术,其主要的目的是较为合理地使用和转化饲料资源,即可以节省饲料的消耗、克服没有效果的饲养,又可以提高饲料转化效率,这是提高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效益的关键。
1.3将奶牛养殖的最终产品量当作衡量标准
奶牛在生产过程中是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表现在生产资料,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消费资料。从过去的发展来看,由于商品生产观念的缺乏,人们通常诱导性地把家畜头数和它的产品量等同起来,主要指的是存栏数、净增数等,却很少考虑到出栏率、商品率、产品量造成的没有效果的饲养,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奶牛养殖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另外,家畜头数和产品率的高低并不是很相同的。奶牛养殖业较为先进的一些国家,都想竭尽全力地提高产品率、出栏率,减少生产资料的家畜数量,从而使饲料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在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效益研究中,主要以奶牛养殖的最终产品量来衡量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效益。
2黑龙江省奶牛养殖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效益需要用指标来进行比较分析,不同的经济效益也需要通过一些指标来进行考核,所以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效益分析与指标是分不开的。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范围、不同的层次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需要借助一些指标来形成一定的指标体系。
2.1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效益的主体指标
2.1.1饲料转化率
饲料转化率是反映奶牛养殖业科技水平和生产水平的主要指标,也是考察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单位饲料消耗增加奶牛产品量=奶牛产品产量/饲料消耗量。单位奶牛产品产量所需饲料量=饲料消耗量/奶牛产品产量。
2.1.2饲料报酬指数
饲料报酬指数是反映饲料综合利用效果的指标,主要体现了增产与优质、节耗与增产的统一。饲料报酬指数=畜产品售价×畜产品增重量/饲料成本。
2.1.3奶牛产品的生产成本
奶牛产品的生产成本主要是考核同等产品的投入水平,它的种类较多,大体分为养殖成本、产品成本、增重成本和活重成本等。饲养日成本=奶牛本期的全部饲养费用/本期饲养天数;单位产品成本=(生产总成本-副产品价值)/产品产量。
2.1.4生产养殖费用
单位畜产品生产养殖费用(成本)=生产费用/畜产品产量。
2.1.5利润和利用率
利润和利用率是考察奶牛养殖业生产经营的一个的根本指标。利润总额=产品销售利润+其他销售利润+营业外收支净额;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收入-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税收;产值利润率=利润总额/产品总值×100%;资金利用率=利润总额/(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平均占用总额)×100%。
2.1.6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主要是来反映奶牛养殖业的劳动生产者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效率指标,也是经济效益所要考核一种指标。单位奶牛养殖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全年实际消耗劳动时间/全年产量。
2.1.7投资回收率
投资回收率主要是生产基本建设投资效果在奶牛生产效果的一种指标。投资回收率=投资总额/平均每年奶牛生产利润。
2.2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效益的分析指标
2.2.1一般的经济指标
总产值=畜产品产量×单位产品价格;总利润=总产值-总成本。
2.2.2技术效果指标
产仔成活率=断奶时成活仔畜数/出生时活仔畜数×100%;个体产品率=畜产品总产量/产品牲畜头数×100%;日增重=(末重-始重)/育肥天数。
2.2.3目的指标
社会贡献率=奶牛养殖业社会贡献总额/资产平均余额×100%。
3黑龙江省奶牛养殖的生态经济效益实现的效益分析
首先确定奶牛养殖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近而求得各指标的综合得分,最后依照这些得分来评价奶牛养殖业的生态经济效益。
3.1指标的选择
选取了10个指标来衡量肉牛养殖的生态经济效益,这10个指标分别是成本费用利用率、资产报酬率、劳资净利润、单位增重成本、出栏率、销售增长率、社会贡献率、饲料报酬指数、科技进步贡献率、节粮指数。
3.2评价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Cij=Xij/Si模型中Cij为标准化后第i个指数的第j个数值;Xij为标准化前第i个指标的第j个数值;Si为第i个数值的标准值。
3.3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主要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得到的各指标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
4黑龙江省奶牛养殖生态经济效益实现的问题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确定的综合评价指数,然后可以剖析产生这些综合指数不同的原因,对于黑龙江省奶牛养殖生态经济效益实现存在的问题做如下分析。
4.1优质品种的覆盖率不高
目前黑龙江省奶牛养殖业存在明显的育种问题,一方面表现在基础设施的不健全,这一因素导致缺乏较好的环境供奶牛的繁殖、繁衍以及生存;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奶牛养殖良种的缺乏,目前大部分奶牛品种都是向国外进口的,这一过程极其的复杂和麻烦。这两方面的因素严重制约了黑龙江省奶牛养殖业向前推进。
4.2动物饲料利用率不足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对奶牛养殖业的投入力度,使一部分农户对奶牛养殖业重视,奶牛养殖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同时由于现有自然资源受到了不合理的利用,造成一部分地区草原退化,这种现象业严重地制约了黑龙江省奶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4.3饲养技术和方式不够合理
目前黑龙江省的奶牛养殖方式还是以传统的养殖方式为主,没有形成固定的养殖模式,主要的饲养方式还是以散养为主。同时农户的文化水平不高,接受现代化专业养殖技能比较困难,不能科学合理地饲养奶牛,这是奶牛养殖业不能在农村形成规模的一个主要障碍。
4.4奶牛养殖业防疫体系不完善
时下,奶牛养殖业的防疫体系不够完善,农户没有意识到防疫体系的重要性。而且当疫病发生时不能及时采取措施,导致疫病迅速蔓延。有些疫病的发生不会立即显现出来,它会间接地作用于奶牛产品身上,例如肉、蛋、奶等,都会影响人们的健康状况,这些也限制了黑龙江省奶牛养殖业面向国际化。
4.5粪便处理率较低
由于黑龙江省的奶牛养殖一般都是小户经营,基本上一个村子每户都会养几头奶牛,它们的粪便没有得到合理的处理,导致村里的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不仅影响动物本身的生存空间,而且还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这些也不利于奶牛养殖业的发展。
5实现黑龙江省奶牛养殖的生态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
奶牛养殖业是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产业,也是农业生态循环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坚持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这一理念之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将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发展的一个根本目标,进而实现奶牛生态养殖产业的飞速发展。要实现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5.1加大政府对奶牛养殖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从国家对奶牛养殖的扶持力度来看,虽然已经对其投入了很多的资金,但是这些资金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一部分资金被浪费掉了,仅有小部分资金投入到奶牛养殖当中。所以国家应当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完善一些无效的政策,进而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5.2引进先进的奶牛养殖技术
美国等一些国家奶牛养殖业发展相对完善,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一些完备的经验将黑龙江省传统的养殖模式向现代化的养殖模式转变,由小户经营转变为规模化的养殖方式。不断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将养殖业和一些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联系到一起以提高养殖水平。
5.3政府应该统筹规划
政府应该把奶牛养殖业作为一个重点项目来抓,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状况,统筹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善养殖状况,例如在村与村之间建立一个粪便处理厂,将粪便统一进行回收利用,这样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奶牛的生存空间,同时也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其次,合理地管理养殖用地,有节制地对奶牛进行放养,防止草原的退化。最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坚持种养结合、农牧结合。
5.4加强动物疫病的防疫力度
奶牛养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发生疫病,一旦疫病发生,整期的养殖都将前功尽废,不但不能使农民增加收入,还会加大农民负担,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农民对防疫知识的了解,增强农民的防疫意识,这样才能使奶牛养殖业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篇13
1.3耦合协调度模型一般情况下耦合度难以反映复合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为了客观评判复合系统整体协调水平程度,本文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参照廖重斌等[27]的研究,耦合协调度计算公式。式中,T表示复合系统的综合效益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因发展旅游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对区域而言同等重要,故这里α、β均取值0.5。D表示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D∈(0,1),D值越大,表明复合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越好。
2区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2.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区域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是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因素很多,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典型性、可获取性和一致性等原则,遴选相关指标构建区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其中反映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状况选取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等10项评价指标;反映区域生态环境发展状况选取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等10项评价指标。表1、2中各项指标数据来源于2001—2013年《安徽省统计年鉴》[28],个别缺失数据通过2000—2012年安徽省及16个地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补充。
2.2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我们将表1、2的原始评价数据采用式(1)、(2)进行标准化处理,为尽量减少主观因素对评价指标权重的影响,将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按照一般要素成份特征值>1及累计方差贡献率≥85%的取值原则,分别提取旅游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主成分。旅游经济系统经主成分分析得到两个主成分,那么每个指标的因子载荷为这两个主成分的因子载荷之和;生态环境系统得到三个主成分,每个指标的因子载荷为三个主成分的因子载荷之和,因此只需求出旅游经济系统的主成分A1、A2,生态环境系统的主成分B1、B2、B3。根据主成分因子载荷矩阵(表4),计算出旅游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式(1)、(2)计算安徽省2000—2012年旅游经济效益指数f(t)、生态环境效益指数g(e),根据式(4)—(6)计算安徽省2000—2012年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度C和耦合协调度D(表6),根据表6作出安徽省2000—2012年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指标动态演化曲线。
2.3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析从表6和图1可见,2000—2012年安徽省旅游经济效益一直呈增长态势(2003年出现小幅下降主要是受到“非典”疫情的影响),由2000年的0.1182提高到了2012年的0.8921,并在2011年首次出现旅游经济效益大于生态环境效益,2012年达到0.8921,两者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主要是由于“十二五”以来安徽省更加重视旅游发展,通过采取扩大有效投入、调整产品结构、强化宣传营销、提升服务质量等手段,使得旅游形象进一步提升,旅游效益进一步凸显。生态环境方面,2000—2012年安徽省生态环境效益虽然呈整体上升的趋势,但是增幅相对平缓。由2000年的0.2505上升到2012年的0.6847,表明生态环境效益总体趋好,但是存在着一定的波动。如2001年、2005年、2010、2012年出现明显波谷,且2011年开始生态环境效益小于旅游经济效益,说明生态环境的压力逐渐加大,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加速,导致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影响了系统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的进一步提高。总体来看,2000—2012年安徽省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呈增长态势,耦合度由0.7590上升到0.9657,且一直处在较高位运行,特别是2002年、2005年、2009—2012年耦合度接近于1,表明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联程度强、协调发展好。2000—2012年安徽省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由0.3743上升到0.8771,表明系统相互影响带动程度增强,参照石惠春等[29]研究中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安徽省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2000年属中度失调衰退类旅游经济损益型,2001—2006年属勉强协调发展类旅游经济损益型,2007—2010年属中度协调发展类旅游经济滞后型,2011—2012年进入良好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目前基本实现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好协调发展,但是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不容忽视。
3结论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