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音乐鉴赏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教学内容体现了基础性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考虑到了与初中音乐新课程的衔接和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内容包含感受、欣赏、表现、创造、音乐及其相关文化,其中以欣赏为主;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内容有六大模块:高中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其中音乐鉴赏是基础模块。
从欣赏到鉴赏是一大跨越。欣赏是聆听音乐,获得心理愉快;鉴赏是通过对照、比较、评价、判断等,对作品进行知识性理解赏析。欣赏多为以感官出发的感性、直观的赏析;鉴赏则兼顾感性和理论,多为一种含主观成分的审判态度。学生进入高中后,对音乐的学习应该遵循从欣赏到鉴赏,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3.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了渐进性
音乐的价值是由感受、表现、创造等途径来实现的。只有聆听、感受的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会遏制学生的表现和创造力。而高中音乐新课程让学生通过鉴赏音乐来判断音乐的美与丑,理解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认识各种器乐在不同题材作品中的风格,同时,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促进学生在音乐感悟中找准音乐形象思维活动的定位,形成音乐情感活动的定势。这是一个递进式的教学程序,体现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有利于高中音乐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实施。
二、目前高中生学习音乐的现状
(1)应试教育挤压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由于高考科目中没有音乐学科,整个社会层面或多或少的把音乐课放在可有可无或较次要的位置。这种负面影响带给学生的表现是:把音乐课当做娱乐课、休闲课。在音乐课上,有学生做主科作业,有的学生闭目养神,有的学生被动欣赏且不往心里去,更谈不上创造思维。
(2)经济地位上来了,学术地位下去了。当今物欲横流,经济价值超过艺术价值。一些红歌星出场费高得惊人,引起学生内心对艺术价值的参照。个别流行歌手肤浅的表演弱化了高雅艺术的尊严,有些孩子羡慕歌星,甚至成为痴迷的粉丝,但他们看中的不是歌星的艺术魅力,而多被歌手的外貌、个性、包装等表面文章所迷惑……
(3)师资和教材设备的欠缺限制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致使课堂教学索然无味,出现学生爱音乐但不爱音乐课的状况。
(4)由于初、高中音乐教学的链接尚存在一定问题,造成学生对音乐语言把握不准,相关音乐知识积累不足和音乐学习经验短缺的情况。
总之,高中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不足、认识不足、知识不足,整体呈弱势。
三、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的策略
1.培养兴趣
孔子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进行了一些尝试:
[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可分为画廊情境、语言情境、音响录像情境三种。
A.画廊情境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名人的了解、感悟和敬佩,从而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我在音乐室墙面上悬挂了德国的贝多芬、巴赫,奥地利的施特劳斯、舒伯特,维也纳的海顿、莫扎特,中国的孔子、聂耳等音乐大家的照片并附言,让学生一看到照片画廊,脑海中就浮现出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美育人生;领略《义勇军进行曲》的高亢,《毕业歌》的激越;想象肖邦那“藏于花丛中的一尊大炮”的钢铁个性和从画面中走出来的波壮节奏……音乐家们伟大形象的蒙太奇效应,时刻唤起学生上好音乐课的兴趣和热情,使凝固的画面变成流动的音乐。
B.语言情境
我在教学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设计了如下提问:①奏鸣曲“引子”部分运用什么乐器?脑海中出现什么样的画面?②呈示部主题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的乐器,它们分别代表什么人物?③铜管乐的特点是什么?铜管乐代表什么形象?④“哭灵”“投坟”采用了什么演奏技巧?⑤再现部分的出现又能给你怎样的感觉?⑥梁祝的故事是否真实存在?历史中梁祝二人是否是真实的?
通过提出问题,创设了语言情境,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亲身进入音乐的意境,展开想象和联想,然后又从音乐的意境中走出来,领悟音乐意境的精妙绝伦。
C.音响录像情境
我在教学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法,充分发挥了音响录像的作用。我在播放《命运交响曲》视频的同时,还播放了我国民间艺人华彦钧的《二泉映月》《千手观音》《大地震后的唐山》等录像和电影,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帮助学生体验人们与命运抗争的主题。
通过创设一系列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积极投入情境当中体验,打破了传统课程教学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在多姿多彩的直觉画面和精美绝伦的音响效果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音乐鉴赏的源动力。
篇2
二、关注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
在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中,有些作品的情感是单一的,有些作品的情感是对比的,有些作品的情感则是复杂而多变的。这就要求人们关注音乐作品的整体,关注音乐作品的整体情感。在关注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同时,关注学生对音乐情感的反应,因为这种反应乃是培养、发展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最本质的内容、过程与方法。所以,要促进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并做出积极的判断和反应。当人们的感情不能用歌唱表达时,则借用种种不同乐器的音色、音域、演奏手法等,超脱人声的限制,运用独奏、合奏、协奏等形式,这就是一切器乐曲产生的缘由。以上实例说明,生活中不仅需要音乐的陪伴,而且音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调剂品,是人们寄托思想情感的艺术品,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之一。所以,“哪里有人类的足迹,哪里就有音乐”。它既可以自娱,又可以娱人,更可以通过音乐,传达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古今中外无不如此,特别是人类越进化、越发展,音乐的复杂性、细致性、多样性越明显。并且大部分音乐已超越国家民族、人种的界限,以人类共同的感情语言特性,进行相互间的感情交流。音乐对人们的道德、意志、品格、情操,会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虽然不能完全像我国古代儒家那样,把音乐艺术对道德的作用提升到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多听高尚的音乐,多听铿锵雄壮的声音,会使人们意志坚强起来,情绪高昂起来。
三、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
篇3
1 学生音乐乐感与音乐鉴赏力的培养原则
和其他语言类学科比较,音乐教学更具独特性,且更重视学生的个人兴趣;与此同时,它还需要学生进行更多的实践与训练,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音乐学科一般是通过较明确的方法将个人情感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学习中置身于不同的音乐曲目创设的情境中,并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才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音乐教学则是教师利用理论,让学生对音乐有更好的感悟,并能从专业的角度对音乐作出评价。
2 初中学生音乐乐感的培养方法分析
2.1 打好基础,重视对学生进行视唱训练
音乐的发展历史悠久,故其内容也较丰富。对学生的音乐乐感进行培养,应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再逐步深入学习,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包含两种方式:听觉训练、视唱训练[1]。听觉训练应从日常抓起,注意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使其对音乐形成较好的感知能力。在此基础上,将视唱与听觉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逐步深入学习。比如,在对一首歌曲进行演唱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视唱,理解了音乐旋律后再唱出歌词。
2.2 提供多种类型的音乐作品,实现对学生乐感的培养
音乐属于一种声乐艺术,是由乐音高低、长短、强弱及音色变化等组织而成,且需经过人的听觉感官体验[2]。所以,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能够灵活选择音乐形式,以丰富学生的体验,从而有利于其对审美形成一个较稳固的标准,并能正确辨别出音乐的表现形式与所用的手法。在学生聆听音乐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乐感培养。学生大多喜欢听流行音乐,教师可尽量选择一些与学生兴趣爱好相近的音乐作品,有利于其对作品的理解,并促进其自身乐感的提高。比如,在听完齐秦的《北方的狼》后,教师先引导学生感悟歌曲描述的情感内容,在了解了歌曲的感情之后,再让学生聆听其他类型的作品,使其能够根据自身体验和感知对作品内涵有正确的理解。
2.3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演唱,以提高自身乐感
培养学生的音乐乐感,主要是为了提高其综合音乐素养。所以,不仅要重视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引导其进行自主演唱。在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时,教师可采取从整体至局部的方式。比如,在引导学生欣赏与理解《青藏高原》该首歌曲时,应先让学生从曲名、歌手整体把握歌曲的思想情感,再对每句歌词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并能细细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
3 培养初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方法分析
音乐鉴赏能力指的是在对学生进行音乐相关培养后,学生具备的一种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并将真实情感表达出来的能力[3]。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入,为社会培养多方面特长的人才也成为了初中学校的一个重要任务,特别是近年来的新课程改革,许多初中学校更加注重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以下主要对培养初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具体方法进行了探讨。
3.1 课堂角色转换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大多是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只是作为听众,并未能深入感受音乐,故较难形成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在音乐课堂上实现角色转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比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欣赏豫剧《花木兰》,然后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书刊等方式对这首音乐作品有更多的了解,并在下次课堂中进行表演。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感受到作品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对于其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3.2 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否和谐、轻松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致与学习状态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对其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4]。音乐具有缓解压力、舒缓心情的功效,而对音乐进行鉴赏一般需要在较安静、舒适的氛围中进行。因此,教师可在开始音乐鉴赏课前先给学生播放一些轻松的音乐,如《茉莉花》,以舒缓其心情,为后面的音乐鉴赏做准备。
3.3 实施多媒体教学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界也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技术是集图、文、形、声为一体的现代技术。在音乐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能给学生带来直观的视觉冲击效果,丰富了其影音感受,进而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到音乐作品创设的情境中,使其音乐鉴赏感官体验得到有效提升。
3.4 采用对比教学法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对比教学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对于学生鉴赏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先让学生比较同一音乐作品的不同演绎形式,比较其优点、不足与不同之处,并让学生从多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二,让学生比较不同的音乐作品。作品的主题不同,其演奏过程也必然不同。通过对不同之处进行分析、总结,学生的鉴赏能力也逐渐培养出来。比如,在鉴赏《梁山伯与祝英台》与《天仙配》这两个音乐作品时,两首曲子的主题、演奏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多不同点,感情基调也不相同,但都真实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内心情感,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对比与分析,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进一步深化了。
4 结束语
音乐是美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工具。在初中音乐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乐感及音乐鉴赏能力,逐渐成为教育行业的一个任务。因此,音乐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育目标,并根据学生个性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音乐乐感及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从而有利于提升其音乐综合素养水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月登.例述初中音乐乐感及音乐鉴赏教学探讨[J].时代报告,2011,(8):35.
[2]张国鹏.浅析初中音乐乐感及音乐鉴赏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8):159.
篇4
一、采用正确方法进行教学导入
音乐乐感、音乐鉴赏教学对学生投入度有一定的要求,因而,教学导入在初中阶段音乐教学过程中占据了重要位置。随着网络技术、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了充分发挥,在音乐方面、美术方面显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而音乐理论教学具有枯燥、乏味的特点,在这个背景条件之下,也就出现了学生对音乐学习非常感兴趣却不喜欢上音乐课这一现象。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在音乐学习积极主动方面远不如小学生。这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音乐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进行合理的教学导入能够使得学生迅速地进入到音乐情境当中。
例如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故事、成语典故。故事通常都具有一定曲折性,故事情节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音乐故事情境当中,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成语典故中包含了许多传说,能够为学生传递做人处事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中采用对比教学方法
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对比教学方法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也就是说在同一标准规定之下,对事物进行区分。此教学方法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音乐方面表达能力。因为不同音乐形式在演奏方面、技巧方面、创作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因而教师可以针对同一音乐作品中的不同演绎方式开展对比教学。特别是经典作品,后人通常运用了不同乐器进行了改编、演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作品前后特点从多方位作深入地分析比较。同时,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可适当引导学生进行作品比较。主题不同作品在演奏时都有较大区别,而本质都是相同的。
例如《春江花月夜》《野蜂飞舞》两部音乐作品有着各自的特征,特别是在主题表达方面、情感演绎方面、演奏方式方面截然不同,然而,从本质上看,两部作品都是作者内心情绪的表达。站在教师角度来说,需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演绎效果。
三、强调学生乐理基础的培养
对音乐主题进行深化,能够使学生在音乐主旋律方面做到充分理解,也有助于学生熟悉基本音乐词汇,把握好整体音乐脉络。例如在音乐曲目欣赏之前,组织学生对主体旋律进行哼唱,从而形成一种音乐感知。在欣赏音乐过程当中,在乐曲伴奏之下,深入地理解主人公内心情感及曲调呈现的意境。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采用,使学生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在这个基础之上对音乐的内涵能做到准确把握。除此之外,在对音乐有了深入理解之后,对学生分析辨别能力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从而促进了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不断提高。
四、教学过程需要关注学生内心情感
初中阶段学生生活简单、具有一定规律,对人生百态并没有真切地体会。而音乐教学能够使得学生深入到实际生活、了解人生,对未来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向往,同时也具有一定思想准备去面对日后的考验。音乐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灵交流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对音乐学习进行深入思考,并在欣赏音乐美的过程当中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聆听是最为基础的一个学习阶段,主要是欣赏音乐作品中的旋律。而音乐欣赏属于音乐教学高级阶段,是学习者的情感体验。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采用,使得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有深刻的体会,同时容易与创作者在感情上引起共鸣。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差异性这一特点,进而运用不同方法开展教学,如可以组织学生上台演唱、表演等。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能活跃课堂气氛,对学生表现能力、表演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此类活动中,学生的音乐素养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音乐活动阶段里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树立起团队协作的思想观念,促使学生融入到音乐情境中,从而更能体会到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音乐在不断发展,与之对应的音乐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更新。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音乐乐感、音乐鉴赏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耐心、细致,而音乐鉴赏能力在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中属于更高要求标准,因而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音乐方面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一、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原则
音乐教学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语言类学科相比,音乐学科更重视学生的个人兴趣。同时,它还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实践以及长久的训练。首先,音乐学科通过更加直白且明确的方法表达个人情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置身于不同音乐曲目所提供的场景之中,真实感受其所表达的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更深刻的体会音乐的魅力。这种方式只是学生个人的感官感受,非专业音乐欣赏者亦可以做到。然而音乐教学则是通过理论教授学生怎样更好的体会音乐的美妙,以及怎样从一个专业的角度评价不同音乐。由此可见,理论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学生的相关实践。音乐教学的实践性极强,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可以更深刻的体会相关情感。学生通过自主创作以及练习相关音乐技巧,从而可以更好的体会乐曲炫技之处。
二、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具体教学措施
1.合理导入教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音乐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个人的投入度有着一定的要求,这就更突出了音乐教学中教学导入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更加注重张扬个性,对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兴趣更大,然而理论教学毕竟存在一定的枯燥性。因而出现了众多学生对音乐非常感兴趣却不愿意上音乐课的现象。初中学生由于学业的压力等原因,在音乐课上的积极性远不及小学生来得浓厚。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注重运用有吸引力的手段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上音乐课,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合理导入教学就是指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更快的进入教学情境之中。
首先,可以利用传统的教学导入方式,例如讲故事以及成语典故等方式。故事有一定的曲折性,好的故事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吸引力。学生可以跟随音乐故事的情节,走入故事中感受故事主人公的心情,从而更好地对相关音乐更加感兴趣。而成语典故则包含了一定的故事性以及相关传说等,更是传达了先人为人处世的道理等。向学生讲述成语故事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也有着不可言喻的重要作用。同时,很多成语故事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常听的,教师讲述其中的典故更加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还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导入引领学生更好地进入音乐课堂。初中生毕竟具有一半儿童爱玩的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视之如猛虎,而应该正视它。只有这样才可以看到其本质,并进行合理利用。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音乐小游戏培养学生的乐感,增加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主动的进行音乐学习。同时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利用当前的先进技术进行导入教学。
2.运用对比教学
对比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所谓对比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两件事物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区分。这种方法很好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表达个人见解的能力。音乐的对比教学法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法教授学生从各种对比因素分析音乐。不同音乐在音乐家的创作、演奏以及相关技巧方面也存在极大的不同。因此教师应该合理运用音乐对比教学法帮助学生全面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首先,可以将同一音乐作品的不同演绎形式进行对比。尤其是经典作品常常会被后人进行改编或者运用不同的乐器予以演绎。然而,为什么要这样改编,改编之后的作品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有什么有点与不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不同的方面以及各种角度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新的结论。
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作品在演奏过程中的要求必然存在不同。一些炫技性的作品与注重情感宣泄的作品在表面看来是极为不一样的,但是其实质却有着本质的相同。而这些需要学生经过实际对比、思考才会真正总结出来的。《野蜂飞舞》与《春江花月夜》在很多方面有着不同。它们的主题、传达的情感已经以及演奏方式等都存在着极大的区别,然而就本质而言,它们都传达了作者内在的情绪。说到底,这两部作品在抒发作者情感这一作用上起到了殊途同归的效果。这种效果是怎样渲染出来的,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深刻思考才可以得出。不容置疑,学生这种对比性思维模式则需要教师的引导。
3.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在教育界尤甚。音乐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这一资源进行音乐教学,以便更好的帮助学生培养音乐乐感以及相关音乐鉴赏能力。互联网将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从某一种程度上来说实现了世界资源的共享。这就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教师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以及创作型改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利用相关资源,利用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必然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教师进行教学前,应该教会学生演唱相关作品,只有熟悉了相关旋律之后,教师才可以更好的带领学生领会其中的乐感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鉴赏。学生通过亲生感受可以从感性上体会相关情感,把握其中的主题。随后,教师则通过理论知识加以分析,使学生从理性上更深刻的认识相关音乐主题。
三、总结
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音乐的教学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初中生的音乐乐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就的而是需要教师耐心培养。而音乐鉴赏能力更是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高要求,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很好的鉴赏音乐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下功夫,科学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音乐学习。只有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才可以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篇6
二、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兴趣
只有学生喜欢听才有可能积极地去思考、去感受、去理解。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对于教学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简洁精彩的话语会吸引学,赢得学生;繁琐枯燥的语言会导致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导入语”,巧妙的导语就像一根导火线,能点燃学生倾听音乐的欲望。如选用曲目《蓝色多瑙河》,由于这一作品对学生来说是耳熟能详的免不了他们会有厌烦、不屑的情绪,于是欣赏之前我讲了一段小约翰在美国演出的经历:1872年小约翰在美国波士顿指挥演出《蓝色多瑙河》,他们演出场地是一个非常大的露天广场,广场中间搭起一座高台,高得像座望塔,而这座望塔就是小约翰的指挥台,在他的四面八方有一百名副指挥,因为小约翰需要指挥的是一个一万人的乐队和两万人的合唱队,副指挥们会把小约翰的指挥动作一一传达到乐队的队员。如此声势浩大的演出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但更有意思的是在广场上还摆放了两门大炮,当演奏开始时,小约翰就示意炮手鸣炮,以此来告知这个人海乐队开始演奏。听了小约翰这样的经历,学生们惊奇不已,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再次洗耳恭听的积极性。欣赏中,他们千姿百态的涌动代表了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心理体验。
2、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扩展了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为音乐鉴赏教学带来了崭新的局面,也有效的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已逐渐成为目前主要的音乐教学辅助手段。但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过多依赖多媒体技术运用,认为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必须得使用多媒体,使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就等于上了一堂优秀的音乐课,从而走进了多媒体运用的误区。有些老师在准备一节音乐鉴赏课时,似乎不是把功夫下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法上,而是把精力聚焦在课件制作上,如彩色背景、立体文字、三位动画、影视录像等等应有尽有,而不管与教学内容有没有关、有没有必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都被这“辅助手段”深深吸引,他们再没有心思去聆听音乐、去体验音乐。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过程是师生感情交流、共同创造的过程,教学中我们应当科学、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让多媒体课件真正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
3、创新教学模式
运用良好的情境陶冶教学模式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情境陶冶教学模式是指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入、创设一种情感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环境或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围中学习教学内容,促进其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又陶冶情感的一种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教学利用学生喜欢的音乐氛围,加上运用现代的教育技术,通过语言描绘,实物的演示,音乐的烘托等把鉴赏的音乐情境再现,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美感,情感,生动形象的音乐场景,更好的理解所鉴赏的音乐作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在特定的音乐情境中内心获得丰富而强烈的感受、体验,从而激发其对音乐作品的思考,进而产生探究的冲动和欲望,最后总结学习的内容,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4、音乐鉴赏课要给学生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通过音乐鉴赏教育,学生在赏析优秀音乐作品的同时,对民族音乐及外国音乐的经典作品得到较为充分的认识,学生只有对于不同音乐的题材和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才能使其在音乐审美方面初步具备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创造力、表现力。高中生通过音乐鉴赏课聆听和感受音乐,使他们的感情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通过教学实践话动,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帮助他们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为每个高中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此外,在培养高中生音乐创造力的同时要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合理的评价,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展现他们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舞台,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展示自我。
三、结语
高中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音乐的熏陶和润泽,从而获得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的提高。在诸多的音乐教学方式中,聆听音乐、鉴赏音乐是最普及,也是效率最高的一种方法,所以,将音乐鉴赏摆在音乐课堂的首要位置,成为高中音乐教学的必修模块。教师要针对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篇7
二、课堂活动设计要恰当有效
新课程的实施给音乐鉴赏课带来了很大变化,曾经是“规矩、呆板、拘束”的课堂渐渐离我们远去,各具特色的教学课例层出不穷,令人回味,新课改精神已逐渐入人心。
随着“热闹”的音乐课就体现不出课改的理念。于是,那些即兴课堂表演、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分组讨论等必要的教学环节,统统都被夹在了课堂教学中,这种“被合作”“被讨论”“被表演”的课堂活动,在平常一些公开课、优质课中,随处可见。老师为快速实现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常常使学生刚开始合作或还没开始合作学习,就让老师“被结束了”。这样的课,“热闹”是有了却大有哗众取众之嫌,因为有些课堂活动根本就没有踏踏实实的为开展,只有形式没有实质,只是为了制造课堂“热闹”,感性课程的时髦而已。
课程改革的过程也是扬弃的过程,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师只抓住了教学方法的外壳,盲目模仿,迷失了方向,远离了新课程。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们要时时反思自己自己的教学行为,要从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的时机、学生的参与程度等多角度来分析问题,是音乐课堂的教学设计既有活泼新颖的形式,又有凝神思索、警示墨香的时刻,最好是能水到渠成,这样的活动,才事半功倍、锦上添花。
三、留出想象的空间,适当引导避免过多的言传身教
音乐艺术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学科同其他学科具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即:体验的方式。音乐是一种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的获得,必须通过知觉的方式。因此,音乐教育过程,应是一个学习者对音乐的感受、感悟和音乐对学习者的感染、感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是引导着和促进者,起作用是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家的美妙音乐,而不是代替学生理解音乐,不能让学生“被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实人试图把音乐给学生“讲明白”,这种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其根本症结在于排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无法形成同音乐之间的直接体验与交流。音乐音响的费与异性特征决定了音乐教师不能对音乐作品进行过多讲解,学生们在欣赏同一首音乐作品时,由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他们所联想或想象到的音乐内容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对音乐内容过多的讲解和诠释,无益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因此,音乐鉴赏教学一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
并且,学生的音乐鉴赏理解与作曲家的内涵不一致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找到与作曲家内涵的共同点,肯定学生音乐鉴赏的闪光处,千万不能一棍子打死,以作曲家的意图不谋而合。因此,老师绝不能用一个标准答案来诠释某一个音乐作品。新课程标准的音乐教师,在不能做这样死板的老师!
篇8
年级:
教师:
学校:音乐 高二 陈明明 龙口二中
上学期教与学情况分析:
上学年音乐鉴赏课遵循“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感受了音乐的美,从探讨音乐能不能告诉我们什么到培养音乐的耳朵,增强了学生的鉴赏兴趣,感受了音乐不一样的美。
给学生美的享受,也为以后的音乐鉴赏活动做了铺垫,以致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要求:
根据新课程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本学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并鉴赏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外国的民间音乐以及具有时代性的音乐,让学生丰富音乐视野,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树立多元化文化价值观。 音乐欣赏教学应以聆听音乐为主,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价,使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实践活动中熟悉、理解、鉴赏音乐。
1、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
2、 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直观性的音乐教具与学具,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听觉审美感受。
3、 课堂欣赏教学与课外欣赏活动(音乐会、音乐欣赏讲座、教师推荐的音乐作品录音等)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挥欣赏教学对课外欣赏活动的指导作用。
教学措施: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1、 强化治理,突出重点,抓住高考生命线
2、 树立坚定的事业心,虚心好学,努力提高专业水平
3、 加强教研教改,注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4、 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教学内容:
1、欣赏民歌、艺术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歌剧、舞剧音乐、器乐曲、室内乐、交响音乐等音乐作品。介绍有关音乐常识。
2、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了解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调式、织体、曲式等及其表现作用。
3、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外不同历史时期音乐的风格流派、艺术成就及其发展变化。
4、 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了解音乐的功能及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的关系。教学内容要求
5、 欣赏内容是中外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体现作曲家及其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经典性原则。
6、 欣赏曲目的选择重视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以弘扬祖国的优秀音乐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篇9
新课改的顺利开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教学理念的改变为教学活动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也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如今,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领路人,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那么,面对这些已经有能力独立思考、各抒己见的高中生,音乐课堂该如何展开呢?以往的单向灌输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解铃还须系铃人。因此需要教师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音乐鉴赏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1.聆听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是鉴赏的前提。带领学生聆听优秀的音乐作品之前,应该预设和作品有关的问题:作品的创作背景;某一段落表达出的情感;听完曲目后的感悟,等等。只有带着问题去听,才能体会音乐的表达方式。也只有带着问题去听,才能引导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当学生沉浸在音乐之中时,他们自然而然的会去思考、去品评。能力的培养即源于此。
2.歌唱
朝气勃勃的中学生平时最喜欢的莫过于唱歌了。流行音乐充斥大街小巷,学生们眼中更是“群星闪耀”,貌似学生比教师更有发言权。实际上在这里,更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文化素养不足,无法鉴别音乐作品的优劣,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而热爱歌唱的高中生,更需要教师的专业知识来实现“想唱就唱”的愿望。无论是气息的控制还是节奏的把握,无论是音乐流派的特点还是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都需要教师的指导才能正确、准确地掌握。歌唱本就是学生喜爱的项目,只要教师准备充分,还怕没人学么?
3.联想
用心聆听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联想与想象。这是品评音乐的关键。通过联想,学生们可以开阔思维,拓展视野,丰富情感,感受美。这正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然而,联想虽然是没有边际的,却不能没有方向。其中“度”的问题应该有教师来整体把握。通过预设问题的设置,把学生的联想控制在音乐作品这个主题范围内。否则,音乐鉴赏课就会沦为学生做“白日梦”的时段了,成了课内的娱乐活动,高效课堂如何得以实现?
4.讨论
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了感悟、理解还不够,只是停留在联想的表面。音乐鉴赏的认识远不止于此。通过直观的聆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音乐知识有更多的体会和理解。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学生分组讨论是切实可行的办法。通过分组讨论,学生之间交换了不同的意见和感悟,开拓的思维,变换了视角,对音乐有更深、更全面的理解。讨论的结果经过教师从理论高度上的点评,就能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最大成果。合作学习式的讨论活动,让音乐鉴赏课从浅显的联想过渡到抽象的理论,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二、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切实际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保证教学目标的切实可行。对学生整体能力水平的准确把握是必不可少的。教参、教案只能提供思路和参考,不是教学的指标。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如鱼得水,才能保持其热情,才能促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目标过于简单会导致学生不上心,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资源;教学目标要是太难,又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是教师不得不注意的地方。
2.教学方法呆板陈旧
僵化的教学方式是无法带动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方式必须跟着时代前行。每一堂课都是鲜活的生成,都要根据学情及时调整,因地制宜的开发课堂资源。音乐鉴赏课更是如此。
3.和谐氛围严重缺失
篇10
聆听《春节序曲》,我们从这部管弦乐曲热烈明快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旋律中,感受到了载歌载舞、喜气洋洋、热闹欢腾的愉悦情绪。《江河水》那如泣如诉的音调使人感到无限的凄楚,情绪哀怨。典雅优美的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宛如一幅山水画卷,将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使听者身心放松,沉浸在这诗情画意的意境中。实践证明,体验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因为学生不仅仅是观众或听众,还是表演者、欣赏者、评论者、创造者,是参与的主体。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音乐实践,在体验的同时还会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说,音乐鉴赏的最初阶段是聆听阶段,是欣赏阶段,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鉴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鉴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情感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鉴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过程。
2.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的辅助式教学
音乐鉴赏课内容繁多,涉及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尽管高中生对音乐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感性积累和理性认识,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日趋增强,但受阅历和知识的制约,对音乐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他们不可能对所有的内容都感兴趣,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不同的乐曲采取不同的态度。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使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音乐鉴赏中来,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于是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所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静态影像集成在一起,合成教学软件进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置身于有声有色的音乐画面中,引发他们的兴趣,很快进入音乐情景,想象、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丰富多彩、细致的感情。
3.因材施教,突出个性化的教学
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个性特长,让学生人人都能参与到音乐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食粮,音乐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方法体现教学过程的愉悦性,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这既是音乐教学能否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也是音乐教学应达到的一个目标。当学生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显然,如果没有亲身参与,学生就难以产生切身体验,而不是自觉主动、轻松愉快的参与,学生产生的很可能就不是愉悦的体验。师生面对同一音乐审美对象,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持信任态度,对他们相对于艺术所处的主体地位予以尊重。教师不要在学生面前以音乐权威自居,要持一种寻找优点并加以赞赏的态度。只有在这样的师生情感融合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地拥有和保持音乐艺术所给予他们的愉悦。
4.用非音乐的手段巩固音乐的收获
温故而知新,将学生学得的音乐积累起来,是教学中必须要做的,这样才能把学生点滴的体验感受集中而形成积淀。学生的知识是一颗颗珠子,教师是负责把珠子穿起来的线。所以,需要寻找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很容易的把所学知识穿起来。我有时利用音乐作品中出现的数字,做一个数字游戏,把所学过的音乐作品回忆起来,同时总结每一部作品的特点,教师自制课件,学生想到哪部作品,就播放主题片断,以加深印象。如合唱《阳关三叠》、琵琶独奏《十面埋伏》、编钟与乐队《梅花三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钢琴独奏《第一新疆舞曲》、室内乐《鳟鱼钢琴弦乐五重奏》、管弦乐《1812年序曲》等等。这些作品中都出现了数字,利用出现数字这点相似性,把这些作品串联起来,所学的知识也不容易遗忘。对于音乐家的记忆方法可以利用他们生活年代的形似性和国家之间的关联,如提到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就会想到和他一样同是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莫扎特、海顿、巴赫、亨德尔,提到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就会想到舒曼、舒伯特、肖邦、门德尔松,提到聂耳就会想到冼星海等等。趣味化的复习方式使知识的串联变得很容易,并且印象深刻。
枯燥的知识因为有了多样化的记忆方法变得轻松愉快。
5.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与鉴赏音乐
“比较”的学习方法更具理性思维的特点。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比较音乐的不同体裁、形式、风格、表现手法和人文背景,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能力。”比较是一个思维过程,是指人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的某些属性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 “比较”,是学生自己发现和鉴赏的过程;“比较”,能促进有注意的审美体验;“比较”,能促进学生的思维交流;“比较”,能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比较”,能使学生懂得个性化艺术的价值。
篇11
一、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原则
音乐教学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语言类学科相比,音乐学科更重视学生的个人兴趣。同时,它还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实践以及长久的训练。首先,音乐学科通过更加直白且明确的方法表达个人情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置身于不同音乐曲目所提供的场景之中,真实感受其所表达的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更深刻的体会音乐的魅力。这种方式只是学生个人的感官感受,非专业音乐欣赏者亦可以做到。然而音乐教学则是通过理论教授学生怎样更好的体会音乐的美妙,以及怎样从一个专业的角度评价不同音乐。由此可见,理论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学生的相关实践。音乐教学的实践性极强,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可以更深刻的体会相关情感。学生通过自主创作以及练习相关音乐技巧,从而可以更好的体会乐曲炫技之处。
二、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具体教学措施
1.合理导入教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音乐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个人的投入度有着一定的要求,这就更突出了音乐教学中教学导入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更加注重张扬个性,对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兴趣更大,然而理论教学毕竟存在一定的枯燥性。因而出现了众多学生对音乐非常感兴趣却不愿意上音乐课的现象。初中学生由于学业的压力等原因,在音乐课上的积极性远不及小学生来得浓厚。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注重运用有吸引力的手段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上音乐课,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合理导入教学就是指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更快的进入教学情境之中。
首先,可以利用传统的教学导入方式,例如讲故事以及成语典故等方式。故事有一定的曲折性,好的故事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吸引力。学生可以跟随音乐故事的情节,走入故事中感受故事主人公的心情,从而更好地对相关音乐更加感兴趣。而成语典故则包含了一定的故事性以及相关传说等,更是传达了先人为人处世的道理等。向学生讲述成语故事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也有着不可言喻的重要作用。同时,很多成语故事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常听的,教师讲述其中的典故更加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还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导入引领学生更好地进入音乐课堂。初中生毕竟具有一半儿童爱玩的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视之如猛虎,而应该正视它。只有这样才可以看到其本质,并进行合理利用。
2.运用对比教学
对比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所谓对比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两件事物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区分。这种方法很好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表达个人见解的能力。音乐的对比教学法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法教授学生从各种对比因素分析音乐。不同音乐在音乐家的创作、演奏以及相关技巧方面也存在极大的不同。因此教师应该合理运用音乐对比教学法帮助学生全面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首先,可以将同一音乐作品的不同演绎形式进行对比。尤其是经典作品常常会被后人进行改编或者运用不同的乐器予以演绎。然而,为什么要这样改编,改编之后的作品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有什么有点与不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不同的方面以及各种角度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新的结论。
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作品在演奏过程中的要求必然存在不同。一些炫技性的作品与注重情感宣泄的作品在表面看来是极为不一样的,但是其实质却有着本质的相同。而这些需要学生经过实际对比、思考才会真正总结出来的。《野蜂飞舞》与《春江花月夜》在很多方面有着不同。它们的主题、传达的情感已经以及演奏方式等都存在着极大的区别,然而就本质而言,它们都传达了作者内在的情绪。说到底,这两部作品在抒发作者情感这一作用上起到了殊途同归的效果。这种效果是怎样渲染出来的,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深刻思考才可以得出。不容置疑,学生这种对比性思维模式则需要教师的引导。
3.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在教育界尤甚。音乐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这一资源进行音乐教学,以便更好的帮助学生培养音乐乐感以及相关音乐鉴赏能力。互联网将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从某一种程度上来说实现了世界资源的共享。这就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教师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以及创作型改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利用相关资源,利用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必然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教师进行教学前,应该教会学生演唱相关作品,只有熟悉了相关旋律之后,教师才可以更好的带领学生领会其中的乐感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鉴赏。学生通过亲生感受可以从感性上体会相关情感,把握其中的主题。随后,教师则通过理论知识加以分析,使学生从理性上更深刻的认识相关音乐主题。
三、总结
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音乐的教学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初中生的音乐乐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就的而是需要教师耐心培养。而音乐鉴赏能力更是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高要求,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很好的鉴赏音乐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下功夫,科学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音乐学习。只有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才可以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篇12
一、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要素的细微变化
感知音乐形式美的能力,是强调音乐记忆力的训练与知识技能积累的有机结合,能有效促进学生将知识技能内化为个人的精神财富和转化为音乐审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变化,是实施这一教学极其关键和有效的策略。“以听为中心”是音乐教育遵循的原则,训练学生有“音乐耳朵”,养成良好的听赏习惯,积累听觉经验,发展音乐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单纯地进行技能训练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
普通中学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模块根据课标的要求,“学习音乐美学的一般常识,了解音乐的艺术特征”,将音乐美归纳为优美和壮美、崇高美和欢乐美、喜剧美和悲剧美,六种美感之间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一部音乐作品往往涵盖了多种美感。为了使学生分清六种美感的不同之处,教师需要精选教学内容,抓住六种美感的不同特点,从感知音乐音响的表现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要素的细微变化。
二、强调学生体验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在体验音乐情绪、情感的审美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学生对音乐情绪、情感过程的体验,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教师要求学生从记忆音乐主题入手,把握音乐主题的风格及创作特点,再到结合题材内容、创作背景等感知整部音乐作品的结构与体裁形式,体验音乐作品的情绪与情感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听赏者个人的情感与音乐所表现情感相互交融的过程,它通过学生个体在听觉、视觉、感觉等方面的参与,在实践中进行认知、强化、反馈、分析、评价等获得情感的深入体验。因此,强调学生体验音乐情绪与情感过程的教学策略,在审美能力的发展中是不容忽视的。
《吉普赛之歌》是世界上著名的小提琴家和乐团经常演奏的曲目,也有人称它为《流浪者之歌》,乐曲好似一幅音画,优美抒情的旋律,热情奔放的情绪,但又略带感伤、哀怨的情调,把吉普赛人的生活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擅长歌舞的吉普赛民族是以游荡生活为特点,他们居无定所,到处流浪,常以卖艺、算卜为生,他们宁可风餐露宿、四处漂泊,也不愿放弃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进而了解作者的故乡西班牙也有不少吉普赛人,作者对吉普赛人的生活和性格有所了解,并有着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有时带有感伤、哀怨,有时也有热情、奔放的表现吉普赛民族性格特征的音乐。
三、鼓励学生运用艺术通感展开音乐联想
通感是指人们的感觉器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之间的相互感通。在艺术通感中,最活跃的是视觉和听觉,通常人们把它称之为视听通感,即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一种美感沟通另一种美的感觉。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互通互补,音乐课如何通过艺术的通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将音乐、美术、文学等多种艺术融会贯通,在大艺术的环境中去体验和创造音乐、想象音乐形象和意境,是音乐教学的又一重要策略。
四、启发学生借助相关文化挖掘音乐内涵
艺术正如科学一样,目的主要是理解。无论艺术传达的理解是否使观者感觉到快乐、无动于衷,或是深恶痛绝,对作为纯艺术来说都不重要。在对音乐作品有了审美体验和审美理解时,所得到的是人生其他体验极少能提供的,分享那是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对音乐表现形式的观察,就是要从审美的层次体验音乐,并对审美对象有具体、深入的思考,审美教育就应该帮助学生合情合理地进行这种思考,从而促进将来更好地进行审美体验。比如,当代中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偏好己经到了无法抑制的程度,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急剧变化的时期,叛逆与个性追求使他们对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流行音乐明快的节奏感和多变的旋律正好迎合了他们的心理特征,加之中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需要寻找一种方式来释放、缓解和慰藉自己紧绷的神经和躁动的情绪,听、唱流行歌曲自然成了中学生紧张学习生活中放松和宣泄的方式。针对当前流行音乐的特性和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局限性,音乐教育活动该怎样引导学生提高品味,有深度、有层次地选择流行音乐欣赏,挖掘流行音乐的精神内涵,使其成为中学生陶冶情操的精神家园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教学策略的提出是对音乐教学实践的思考,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解决音乐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从实践中找出规律,将其提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策略,我会在教学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篇13
二、分析鉴赏音乐、曲调、乐谱与诗词
词调音乐作为中国古典艺术歌曲,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应从音乐本体角度进行鉴赏。常涉及到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织体、奏法等以及音乐的主题表达和作曲家的情感等。在鉴赏姜夔的词调音乐时,教师需要展示词调音乐的曲谱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分析乐谱。词调音乐中所用的乐谱为中国传统乐学中的专业术语;词调音乐的拍号一般在曲谱的左上方,音乐的拍号与我们所熟悉的西方拍号奏法不同。教师应该简要对乐谱进行教学并让学生亲自翻译乐谱,了解词调音乐在谱曲时所用的古代音阶构,音乐曲调的特点,音乐的起调毕曲是如何进行的等问题。在词学史上,词调根据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音乐角度划分令、引、近、慢,必要时让学生查阅相关词调类的词典,如《词谱》等。宋代词调音乐一般为八均,至明代才出现了板眼。在进行词调音乐鉴赏时,应让学生参与其中从音乐中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节奏特点。从以乐从诗到采诗入乐再到依声填词,我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在不断的发展。诗词与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当语言无法表达时,音乐就出现了,即“嗟叹之不足,故歌之”。诗词是字有声表达的过程,音调的高低、长短、及音色等,使得文字开始具备了某种音乐的可能性。因此,诗词在感官的作用下是直接的,而音乐的魅力是使内在的情感得以抒发。诗词与音乐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依附、同化,而是一种关乎于人和情感的过程。诗词在人的不断完善下进行重组与创新,人以自身内在的语言音调对人或世界的某种感受或态度进行表达。在鉴赏姜夔的词调音乐时,教师应适时讲解的同时提示学生注意诗词的句读、词体结构安排、音乐的情景与情感的抒发。学生在对姜夔词调音乐的创作背景、诗词文本等了解中,进一步体验姜夔词调音乐的风格。
三、感受风雅、写意与中和之美
宋代的词调音乐是中国音乐史上重要的音乐文化符号,其更是有着深厚文学化的音乐艺术。音乐和诗词之间存在着能触感的道路,两者完美的结合将艺术推向新的境界和高度。南宋复雅思潮的出现为姜夔音乐风雅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姜夔用词讲究,立意取材巧妙,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塑造出其独特的风格并虚化出自然之景,在虚处流露情感。姜夔作为南宋时期的文人音乐家,其在创作时有意识的先“率意为词”,之后“协音律”,在讲求文曲兼顾的同时,为雅词添彩着色。文人知识阶层具有深厚的文化涵养,他们在创作中将自己的体验、情感和文化修养等融合于当地的民间曲调中,表达出不同的意和象。诗意将音乐作品的主旨完美的呈现,写意之美则体现在音乐家创作的标题和音乐表达方式中。气韵、神韵、意境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观,注重以无限的意境表达有限的题材。学生在鉴赏中将有限的体验与音乐家的情感形成共鸣,可以更深层次的进行情感交流。古代和谐、宁静、自然的环境为文人提供了感悟音乐、理解世界的独特方式。姜夔的自度曲创作所形成的风格,在儒家文化中孕育的同时也被儒家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影响,造就了姜夔独特的以“中和为美的音乐审美观”。在词调音乐鉴赏的过程中,应使词调音乐置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背景中,从绘画、音乐、美学、哲学等角度将学生带入更广阔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与审美意识,在音乐中感受文化,在文化中体验音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修海林.音乐存在方式“三要素”与音乐美学研究[J].人民音乐,1997,05.
[2]戴晓敏.浅谈中国古典文人音乐的“写意之美”[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