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

篇1

1 如何认识开展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必要性

1.1 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实践者

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针对跨文化交际提出了各派学者的多种定义。从这些定义里面,可以总结出,“跨文化交际”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因此,不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跨国组织的交往,都属于跨文化交际。在这种情况下,语言专业的学生可以说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实践者。英语专业的学生既要处理和父母、朋友、同学之间的跨文化交往,也要面对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跨文化现象,在后来的社会工作中,学生还要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跨文化交际任务。

1.2 英语专业对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迫切需要

语言专业的学习者对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高很多,而在学习语言的学生中,学习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的学生又相对地比学习日语、韩语的学生面对更复杂的跨文化交际现象。

中国、日本、韩国都属于中国文化圈,因此在词汇的文化内涵方面存在较多的共同的成分。例如,数字“四”在中国和日本都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数字“四”不被中国人和日本人喜欢,是因为其发音无论在中文还是日语里都与“死”的发音相似。另一方面,面对相同的交际场景,中国文化圈里的国家其交际反应和其他国家的反应有着比较大的区别。例如,面对喜事,中韩两国都选择红色作为主要的背景颜色,而美国、英国则选择白色为表达喜庆心情的颜色。而白色,无论在中国、日本还是韩国,都被应用在丧事中。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反映,思维模式不一致导致他们难以进一步地学习英语,对于一些专业内容的理解也有偏差。比如说,在汉语里,面对问题“你还没意识到这个错误吗?”学生的回答应该是“不,我意识到了”,但是在英语里,学生应该回答:“Yes, I did”。面对称赞的时候,中国学生选择“不,过奖了”作为礼貌的回复,而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则直接地以“Thank you”接受称赞。

因此,英语专业的学生相对某些语言专业的学生,更需要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培训,以提高学生在交往中的自觉性和理解能力。

1.3 跨文化交际现象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作用

在我国,学生的母语是汉语,而进入英语专业,其学习的对象是英语。汉语和英语是截然不同的语言,中文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则属于印欧语系。分属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也就存在着极大的区别。汉语无论在发音、词汇以及语法方面,都和英语有着极大的不同。例如,和英语相比,汉语单音节词较多,而且单个的词语可以自由使用,根据不同的声调可以表现不同的意思。但是英语则比较严谨,要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句子,比如时态和语态。因此,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感到不适应,是正常的现象。但是,由于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导,许多学生因此羞于开口。许多学生对于自己的英语发音不自信,因此除了必要的练习之外,并不敢多说英语。但是当学生观看了英国各地区英语口音的教学视频之后,得知在英国地区也有十多种不同的口音,学生开始接受自己的口音,并能够鼓励自己朝着视频中展示的Standard English(标准英语)口音努力,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多说多练达到标准。

2 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效果

2.1 以案例教学法为基础

纵观多种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最适合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跨文化交际并不是非此则彼的内容,跨文化交往是动态的,是以人的交往为前提的,因此应辅以学生的经验、感受为教学内容。简单地传授学生面对一个跨文化交际现象应该怎么处理,并不能真正地使学生理解跨文化现象,也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枯燥、沉闷、难以理解,是一部分学生对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感受,这种感受来源于长久的跨文化交际教学过多地以教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有效开展教学互动。面对跨文化交际如此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学以致用的课程,教师应该调整方向,以案例为基础,启发学生思考,从做中学,可以安排角色扮演、案例讨论等活动,丰富课程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授“各国饮食文化”的时候,可以先布置学生提前准备各自家乡饮食习惯的介绍,在当节课上,先让学生通过介绍地区饮食文化的差异,再进一步引入国家之间的饮食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跨国交际,还有跨地区、跨民族、跨种族交际等等,通过从身边的案例开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跨文化交际在专业中的重要性,也更能融入到课程的学习中。

2.2 以创新内容为支点

上文提到,跨文化交际是一门动态的课程,因此,教师不能单纯地以教材、课件为教学的支点,必须创新性地开拓多方面的教学材料。

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跨文化交际作为实用性强的科目,除了要认真学习好教材上的知识之外,还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创新教学内容。例如,在教授“各国穿衣文化比较”的时候,可以就学生热爱的美国电视剧和英国电视剧做出讨论,选取具有典型风格的图片进行比较。如果单纯从课本的文字着手,由于文字描述和实际有偏差,学生难以理解,即使在课本上所见的图片,也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要求学生课后准备图片,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能让学生去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材料。

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必须紧跟社会进行调整,文化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如果不能创新内容,一味地以教材为主,不但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使教授的知识变成了残羹冷炙,索然无味。

2.3 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载体

在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和精读、语法等课程不一样,单纯的教材、黑板并不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跨文化交际课程呈现给学生的应该是世界上文化的方方面面,只有多接触不同类型的文化,学生才能接受文化冲突,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采用多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录音、对话、视频和情景演示等都是理想的教学工具。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世界上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学生通过欣赏不同的音乐类型感受不同国家的民族特性,也可以作为体验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方法。

3 结语

跨文化交际应当作为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开展,这是由英语专业的专业特点以及跨文化交际的学科特点决定的。学生对英语专业的学习是建立在对跨文化理解的基础之上。而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跨文化交际必须注意运用与其他课程有区别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让学生发挥出主体作用,是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的突破点,因此,应该提倡互动、创新和直观的教学方式,以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篇2

2.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3.第二语言习得。

4.汉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

5.对外汉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二、修业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修业年限为2-3年,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在学期间,若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已公开发表3篇以上与硕士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经硕士生指导小组审核同意后,可申请提前毕业。

篇3

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检验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手段,还是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尺。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学校本科办学模式的新生力量,主要以培养素质高、能力强、会创新、能创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毕业论文反映独立学院内涵建设的水平,关系学校的办学声誉和可持续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独立学院都以“应用型”作为人才培养主要目标之一,课程设置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与母体学校相区别的设置,但在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却多半没有明显的区分度,尤其是文科语言类的专业,依然以撰写学术论文的形式存在。学习过程中侧重实践与应用,但在毕业论文环节又绕回到了重理论与学术研究的状态,此种矛盾不仅困扰了众多的学生,也令许多论文指导老师一筹莫展。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困难重重,较常见的问题有:科研经验不足、科研兴趣偏低、选题困难、难以创新等。论文指导老师抱怨较多的方面则是:学生逻辑论证能力差、阅读量太少、科研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学术论文格式规范度不高、畏难情绪严重、主动性不够等。从师生两方面反映的困难不难看出,诸多问题的存在与课程设置、学习过程中缺乏与撰写学术论文相应的支撑有密切关系。也可以理解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形式与培养过程中重实践与应用的模式不匹配。为此,相继有学者对独立学院的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展开研究。在知网的搜索显示,关于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文章,以“独立学院毕业论文”为关键词的论文有22篇,时间段集中在2008年至2014年,平均每年为3.6篇。而以“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为关键词的有关论文为3篇,研究角度集中在写作过程调查、问题与对策等方面。有青年学者提出以配音讲解作品替代学术论文的做法。[1]147-150也有学者认为毕业论文要与社会接轨。[2]123甚至还有学者对毕业论文与实习和就业一体化模式进行了探讨,主张毕业论文的选题与学生实习、就业紧密相关外,还提出学生可用外语类职业资格证书、国家级竞赛获奖证书等方式申请免撰写毕业论文。[3]99-102与此相对应的,公立院校针对本科毕业论文改革进行研究的论文则高达上万篇,时间也要久远得多,有专门针对理工科专业的,如《电子信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实践》[4]84-87,也有专门针对文科专业的,如《毕业论文改革:高校新闻本科教育改革的切入点》。[5]110-112姑且不论独立学院是20世纪80年代的新生事物,但相关研究论文绝对量较少,是否就意味着独立学院毕业论文改革的重要性偏低,必要性不具备呢?答案是否定的。课题小组以南国商学院英语类本科专业2013届、2014届和2015届连续三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开展的重点校级课题中所采集的有关数据显示: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改革势在必行。

二、项目研究设计

本课题的目的在于结合学校英语类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的现实情况,提出改革的方案,进行改革实践,推动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科学发展。据此,特拟定了如下研究内容:一是审视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究其是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吻合;二是考察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看其中的课程设置是否与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相冲突。三是采取试验实践的方法,了解学生对其他形式的毕业设计是否感兴趣,具体做法包括:引导学生在大学期间积极写作,争取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公开;鼓励翻译专业的学生从事翻译实践并撰写翻译体会;提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开展市场调查并撰写调研报告;帮助英语专业的学生从事跨文化比较研究。

三、项目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

本课题研究的过程是通过审视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考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开展为期三年的试验实践的方式进行,最终通过分析试验和调查问卷数据,得出研究的结果。

(一)研究过程

1.审视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审视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究其是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吻合。学校以“通基础、精专业、强外语、重实践”为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可见,在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方面总体上符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期望。2.考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考察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看其中的课程设置是否与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相冲突。2013届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三年级之前阅读和写作课程分别开设了两个学期,之后再无写作课程。也就是课程设置中并无有关学术论文写作的课程,但学生毕业之时要求撰写毕业论文。2014届和2015届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阅读和写作课程依然在低年级各开设了两个学期,但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均开设了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这意味着学生刚开始学习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就要开始撰写毕业论文了。此外,学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论文指导老师的职责和毕业论文的格式等主要内容,可以理解为撰写学术论文是完成毕业论文的唯一形式。显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与毕业检测形式不匹配,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一致。3.开展毕业论文改革实践。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在毕业论文论文撰写阶段采取试验实践的方法,帮助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论文撰写,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一是引导学生在大学期间积极写作,争取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公开。凡是在本学科省级(含以上)刊物发表文章、译文的,且文章字数与毕业论文字数相当(约5000字),无论文章使用的语言是中文还是英文,只要在答辩前出刊,均可直接参与全英文答辩。选择公开的同学在开题时填写《本科毕业设计计划书》,内容要素与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有较大不同,内容有“拟撰写字数”、“论文内容概要”、“拟发表刊物等级”和“进程安排”等方面。计划书通过后,在论文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论文的撰写与发表,最后经学院学术委员会审定能达到毕业论文要求的,允许参与答辩。二是鼓励翻译专业的学生从事翻译实践并撰写翻译体会。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熟练使用翻译工具,能够胜任不同文体文本的笔译、口译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翻译是毕业生必备的技能,鼓励学生从事翻译实践无疑具有很强的职业预备性。翻译资料的方式可以是中译英,也可以是英译中,原始翻译资料的总字数需达到3000字以上。译文被公司采纳的学生,需结合翻译实践撰写2000字左右的全英文论述文章,经论文指导老师审定合格后,可以凭借书面的采纳证明申请参与全英文答辩,答辩时还需提供翻译原件和译稿。选择从事翻译实践的同学在开题时填写《本科毕业设计计划书》,计划书的内容要素有翻译类型选择“英译中/中译英”、翻译字数选择“1500字汉译英+1500字英译汉/3000字汉译英/3000字英译汉”、“拟翻译的内容概要”和“翻译公司的相关信息”(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三是提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开展市场调查并撰写调研报告。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经贸、管理、金融等领域商务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近年来对毕业生就业开展的跟踪调查表明: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会从事与市场有关的工作。因此本项目提倡学生结合专业实习撰写有关的调研文章或论述文章,且字数、文章质量与毕业论文相当时,经审定能达到毕业论文要求的,视为完成毕业论文,最后参与全英文答辩。在此过程中,选择撰写调研报告的同学在开题时填写《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与撰写普通学术论文相同,但要求学生通过制定调查问卷,收集下翔实的数据,文中就调查问卷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且调查问卷需附在正文之后,供答辩小组成员参考。四是帮助英语专业的学生从事跨文化比较研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需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通过适度的问卷调查从事跨文化比较研究也是比较贴近实际、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手段之一。对三届毕业生的选题进行分析发现,在导师的指导下,大量学生从事跨文化比较研究,类似的选题如:《英汉广告幽默文化对比》《中美灾难文化价值观异同》《中美商务谈判文化风格差异对比》和《中美企业文化差异对比》等。事实上,这些选题被学生认为易于撰写,并且完成得较好。五是告知学生还可用反映本科毕业研究水平的其他形式替代毕业论文的撰写。其他与专业相关的创新设计,字数、质量与毕业论文相当,经审定达到毕业论文要求的形式均可由学生开展。如与在省级(含以上)刊物公开相当的有主持或者参与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与参与翻译实践相当的有参加省级(含以上)口、笔译大赛并获奖;通过国家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等等。视具体情况,由学生提出申请,学院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经审定合格的,均可视为达到毕业论文的水平。

(二)研究结果

1.改革实践数据统计。2013级305名毕业生中,有4人参与了翻译实践,占毕业人数的1.3%。2014届200名毕业生中,共有42人参与毕业论文改革实践。其中7人在公开刊物,占毕业人数的3.5%;35人从事翻译实践,占毕业人数的17.5%。参与毕业论文改革实践的学生总体比例为21%。2015届290名毕业生中,共有66人参与毕业论文改革实践,其中2人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文章,占毕业人数的0.6%,51人从事翻译实践,占毕业人数的17.6%,15人进行调查研究,占毕业人数的5%,参与毕业论文改革实践的学生总体比例为23.3%。三年的数据表明,参与毕业论文改革实践的学生绝对人数及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2.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由于2015届为学院迄今为止毕业生人数较多、参与毕业论文改革人数最多的年级,故选择作为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问卷以不定项选择题和开放式问答题的形式,就“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有无必要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撰写方面遇到何种问题?”,以及“最希望以何种形式完成毕业论文?”等十项内容进行调查。经过对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学生普遍承认完成毕业论文是必要的、的确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利于科研能力的提升,并且对于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有明显帮助;但资料贫乏、科研经验不足、语言表达跟不上和难以创新凸显了教学与检测的不对接。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现有的毕业论文形式的确需要进行改革,要实现教学内容与毕业检测的全面对接;有学生认为实践能力远比科研能力重要,学校需要对所开的专业课程进行相应改变以对接毕业论文改革。且不论学生看问题有无偏颇,从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考察来看,学生要求教学内容与毕业检测对接的要求无疑是正确的。3.有待解决的问题。研究中反馈的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省级(含以上)刊物公开的学生均是使用中文撰写,虽然答辩时使用的是英文,但并不能完全说明其使用英文撰写毕业论文的能力也达到了相应的水平。是否要求学生在省级(含以上)刊物发表全英文的文章还有待进一步商榷。第二,根据论文指导老师的反馈,从事翻译实践的同学所翻译的译文初稿水平并不能达到相应要求,都需要指导老师的大力修改方能达到公司期望的水准。虽说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学生的翻译能力也会因此而提高,但指导老师认为译稿的最终水平并非学生真实翻译能力的体现。如果委托公司借此聘用学生担任正式的翻译,日后在无教师指导下的翻译水平能否保证还有待考证。第三,暂时还未对反映本科毕业研究水平的其他形式进行实践研究,也没有学生提出相关置换申请。课题组成员认为,毕业检测的形式应该没有穷尽。从研究的结果中发现,对于以“应用型”作为人才培养主要目标之一的独立学院的英语类专业学生而言,虽然更看重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恰当的科研对于提高其综合的语言能力和研究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关教学与检测对接问题的探索,不仅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开展研究,也需要在毕业论文的撰写形式方面积极改革,更需要对不同形式的毕业检测进行利弊分析,力争使教学过程与教学检测相一致,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一致,在校学习与求职就业相一致,最终实现毕业论文撰写形式多样化、方式合理化、效果显著化的目标,提高独立学院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庆,黄运婷.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奚道同,等.民办高校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向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35(1).

[3]王淼.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探索[J].海外英语,2014(6).

篇4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有关英语专业建设的规范中提到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要求学生具备:“掌握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在此基础上,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重点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英语专业人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注重其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 翻译方向教学的特点

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一种技巧、一种艺术,是一种专业的交流工具。(仲伟合,穆雷)不同于一般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教学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实践教学。翻译本身就是一个实践过程,因此翻译方向的教学非常重视实践环节。开设的课程紧密围绕翻译理论与实践,结合各领域的专业知识,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摸索、体会翻译这个复杂的语言转换过程。翻译的技巧要在反复的实践中才能得以掌握。

2.培养双语运用能力。英语翻译涉及到英汉两种语言的应用与转换,不同于普通英语专业主要注重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翻译方向兼顾培养学生中英双语的运用能力。翻译的艺术只有在具备熟练运用双语的条件下才能得以展现。

3.关注跨文化交际意识。翻译是一个跨越不同文化,连接不同文明的交流工具,这就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从文字中感受文化差异,并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

三、 传统翻译类学术论文的普遍问题

从选题上来看,根据多位学者的调查统计,相较于文学或文化领域,英语专业的学生真正选择翻译理论研究方向的相对较少(张春芳,2009),这是因为翻译方向的参考资料相对来说专业度高,抽象难懂,有的研究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和统计,这些都使学生望而却步。从形式上来看,英语专业传统的毕业论文要求学生用全英文进行撰写。这对于翻译这一强调双语运用能力的领域来说无异于“瘸腿跑”。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在毕业环节中更多的重视了英文表达能力,却忽略了汉语表达能力的锻炼。从效果上来看,目前本科生的论文普遍存在论文东拼西凑,质量不佳,甚至在答辩时还不清楚基本概念,也讲不清所涉及的基本理论的现象。这就是因为学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没有将理论与自己所经历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此对于理论的理解也只停留在了表面文字上。基于以上传统毕业论文形式与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方向培养目标间出现的落差,对于传统毕业论文进行改革让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 论文改革方式

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整个大学阶段学习的回顾与总结,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论文写作更是语言的一次综合性的训练,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翻译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毕业论文环节更应该将训练重点放在实践上,并且兼顾中英双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切实贯彻教育部高教司提出的“培养学生掌握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一要求。设计出适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符合学生实际特点的毕业综合训练模式。

参考MTI(英语专业硕士)的毕业环节设计,学生可以采取参与翻译实践并撰写翻译实践报告的方式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择从未有过译本的中外原文本进行翻译。出于对于学生双语能力训练的考虑,原则上要求学生选择与翻译译文相反的语言进行实践报告的撰写。如:

进行汉译英原文字数不少于5000字汉语的翻译实践,并写出不少于3000字的汉语实践报告;或英译汉原文字数不少于3500英文单词的翻译实践,并写出不少于2000英文单词的实践报告。

所有翻译活动不拘泥于第四年完成,可累计完成。

基本步骤为:

1.学生自主联系客户或寻找符合要求的题材确定翻译内容。通过此环节可以让学生直接与翻译市场接轨,了解行业需求,建立翻译职业服务意识。

2.根据工作量组队或独自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翻译任务。在应用型本科培养方案中,学生是教学和实践的主体,在此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其分工合作意识,以及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查阅资料、借助各种翻译辅助工具进行翻译,起到监督、启示、引导的作用。

3.组织校审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译文。经过多轮校审学生要严格按照委托方的要求提交译文。

4.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典型案例进行分类整理。学生完成翻译任务之后要对所经过的整个翻译环节进行系统的回顾,找出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分类总结。不同于学术类传统论文,要求学生从自己的实践作品出发,用自己的实践成果作为素材完成报告。这可以使学生更加细致地思考和整理翻译流程中的具体环节,用审视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翻译作品。

5.根据所学相关翻译理论知识与技巧对案例进行细致分析。注重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理论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使学生可以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6.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学生通过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思考,提出自己对特定问题的观点,以及针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和应对策略,真正做的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论文评价方式为:

翻译实践报告从选题、工作量、结构、案例分析、语言和译文质量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翻译部分评分可以参照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评分标准,从忠实度和通顺度两方面对学生的翻译作品进行评价。

五、 总结

根据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和翻译方向的教学特点,提出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毕业论文改革的方式,即学生参与翻译实践并撰写翻译实践报告的形式,译文语言和实践报告语言兼顾中英双语。使学生在参与完整翻译环节后,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反思,充分运用其所学翻译理论技巧、训练双语表达能力、案例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贾军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改革方案探索[J].宜宾学院学报.2013.

[3]李淑敏,闵悦.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初探[J].大家.2011.

[4]穆雷,邹兵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参考模板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

篇5

Ø 选题必须具体。尽可能研究某领域的问题、成因与对策等。切忌大而空的题目。

Ø 不能以其他专业的题目(如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学领域的题目)申请市场营销学的学位。

Ø 本选题指南适用范围:申请市场营销学士学位的一学位和二学位学生

Ø 以下选题范围仅供参考,学生也可选自己实习单位的实际现象为研究对象,但须征得指导老师同意。

 

1. 谈谈产品寿命周期与营销策略的关系

2. 产品特点与广告媒体的选择

3. 浅析直接营销在企业销售中的应用

4. 定价策略和降价决策分析

5. 企业绿色营销问题的探析

6. 分销渠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 高新技术企业营销渠道设计与创新探讨

8. 试论企业销售渠道的创新与优化

9. 网络时代的消费特征及营销对策

10. 国际营销中产品的包装、促销与传播

11. 制约我国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原因及其对策

12. 市场营销观念与商品包装的伦理道德问题

13. 跨文化交际中的跨国公司营销策略

14. 营销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15. 浅议利用营销中的非价格因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6. 销售人员销售目标值确定的依据

17. 谈谈与推销对象的交往技巧

18. 关于连锁经营运行模式的思考

19. 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产品营销策略探讨

20. 网络营销时代旅游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21. 网络营销中的广告策略探究

22. 我国房地产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3. 网络购物中影响消费者信任的因素研究

24. 某企业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实施方案

25. 某企业销售激励机制的设计

26. 某企业服务质量控制方案与评价

27. 某公司或产品广告效果评价

28. 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29. 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篇6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87-02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一个必经环节。它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学生完成本科阶段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衡量自考学生英语学习水平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层次、相同专业的学历水平的依据。毕业论文的撰写目的在于培养自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

论文的写作不能简单地被看成是由句——段——篇的一个连接过程。指导本科英语专业自考生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一个引导学生增强毕业论文写作规范意识,努力达到论文写作规范的过程。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多数学生缺乏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所以他们对于毕业论文的完成就会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从而不知该如何下笔。因此,对本科专业自考生的毕业论文撰写进行必要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针对较多学生学习中所面临的论文写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初步建议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

培养本科英语专业自考生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我们可以分两个步骤进行,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一、选择课题

选择课题,就是要确定所撰写论文的题目,它也是撰写论文最重要的一步;通过选题来限定论文的选材范围,以防出现文不对题、论题范围太窄或太泛现象;选题必须要选择有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及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选择具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篇7

为了迎合时展要求,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师大与师院都在这几年当中不断修订培养方案,努力构建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陈准民、王立非等,2009),本文将课程分为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课程、商务知识与技能类课程、跨文化交际能力类课程、人文素养类课程,以及实践类(专业见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设计))等五方面课程,并以师大英语专业商务方向培养方案及师院英语专业商务方向培养方案为例,就每一类课程的开设年级、课程数量、学分和课程性质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统计数据将能直观反映两所师范院校在英语专业非师范生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上的特点与特色,并以期从中获启示,更好改革商务英语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语言知识课程主要指语音、语法、词汇、语言学导论、英语词汇学、英语修辞学、英语语音学、英语文体学、英语语用学等课程;技能课程包括商务英语、综合英语、与听、说、阅、写、翻等有关的所有课程。师大与师院专业课程总学分均为131学分。从表1中课程设置来看,师大在低年级开设语言知识类必修课程比师院分别多1学分、而技能类必修课程少14学分;在高年级阶段师大没有开设知识类必修课,而师院有2学分的课程;高年级语言技能类必修课当中,师大比师院多开设2学分课程。总体来说,语言知识与技能课程设置上师大比师院少;师大与师院此类必修课总学分分别为57、70,分别占专业总学分的43.5%、53.4%。以上说明师大开设语言知识类课程及要求所修学分比师院少,而且师大与师院都多在低年级开设。语言技能类课程两校均主要在低年级开设,师大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与数量均比师院少,但师大与师院在此类课程开设上基本符合教育部占专业总课程50%-60%要求。结果还表明师院比师大更注重开设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课程,这与生源高低有很大关系。师院是二本院校,学生基础较弱,所以要加强夯实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与技能。商务知识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导论、管理学导论、国际商法导论及相关工商、贸易、金融、统计等理论知识的课程。表2显示师院仅在高年级开设1门商务知识类选修课程,师大开设了7门18学分的商务知识课程,其中必修课2门共4学分,课程主要在低年级开设;在商务技能类课程上,师大开设了必修课5门15学分(主要分布在高年级),选修课3门6学分;相比之下,师院分别开设了必修课5门10学分、选修课5门8学分。结果表明,师大构建了较全面的商务英语专业教育平台,开设了大量应用提高系列与理论提高系列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尤其注重在高年级阶段开设的商务技能必修课程。师大在此类课程开设上基本符合教育部占专业总课程20%-30%要求。相比之下,师院较欠缺经济基础学、管理学、国际商法及相关会计学、金融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商务知识课程;另外,商务技能必修课量较少,总开设课程学分远少于师大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学分。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商务英语人才需求,师院还需加大商务知识与技能拓展课程的建设,注意构建合理的商务理论、提高应用能力的课程群。跨文化交际类课程主要包括跨文化思维能力、适应能力与沟通能力课程。表3显示师大没有开设必修课,但在低年级开设选修课2门4学分,在高年级开设有2门4学分。师院仅在低年级开设必选修课1门2学分。总体来说,师大所提供的跨文化交际类课程量比师院多,但两校所开设的跨文化交际类的课程还是偏少。面对我国日益频繁对外经济活动,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交际能力是成功商务英语人才必备的素质,因此,两校需增加此类课程的数量与学分。人文素养类课程在此主要指中国文化入门、欧洲文化入门、东盟国家经贸概况、中外礼仪、商务文化及与英美文学相关的课程。表4显示师大没有开设必修课,但在高、低年级阶段各分别开设3门6学分的选修课;师院在高、低年级各分别开设了1门2学分的必修课,并且在高、低年级各开设了1门2学分、7门11学分的选修课。可见,师院比师大更重视人文素质培养,但两校所开设课程在专业总课程比例中还是较低的。英美文学类课程是英语语言与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了解社会与文化的重要来源。尽管所面对的是商务英语学生教育,人文素质的缺失是外语思辨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文学素养提升对个人素质、专业能力提高还是很有促进作用的。由表5可见,两所院校均开设了专业见习、社会实践/调查、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在实践时间跨度、学分设置上,师大比师院要短、少些,所占本专业课程学分比例分别是7.6%、11.5%,低于教育部的实践学分标准。在不能增加以上课程学分条件下,两校可考虑在其他专业课程中增加实践环节分,提高实践要求,增加课堂实践内容,拓展实践形式等来解决这一问题。

篇8

词汇中心教学法的交际观——理论溯源与反思

建构主义与教师信念:一项个案调查

武汉地区部分高校大学英语教案现状的调查研究

关于我国21世纪的中长期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的初步设想

《二语练习:应用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视角》评介

创新培训模式推动科研发展——语料库与外语研究高级研修班成功举办

首届全国学习者语料库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信息技术环境下西部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个案研究——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

自我调节学习对英语专业学习者EFL写作影响的模型

英汉笔译教学: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新尝试

大学英语语音音段和超音段的教学先后顺序——一项基于大学生语音学习实践的实证研究

外语教育专家的实践知识个案研究

影响任务型语言教学中任务难度的社会文化因素

高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国内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教材参考文献的内容分析

架起语言教与学的桥梁——《语言教学的在线交流》评介

践行形成性评估,促进教、学、评结合——“形成性评估:理论、科研与实践”高级研修班成功举办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研究的得与失

语料库如何走进课堂教学——原则和方法探究

香港教育体系和语言教师能力测评体系:介绍与启示

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征文通知

影视字幕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研究综述

大学英语低起点学习者情景小品教学研究

背诵输入驱动下的外语学习:问题与反思——基于背诵语篇延时回述文本的个案分析

大学英语学习者元认知意识与听力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高水平学习者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的使用特点——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

创建Wiki翻译语料库的构想

《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评介

2008回首展望2009

英语听力研究:现状与问题

美国研究生院“外语教学法”课程中体验教学法的运用

中学英语教师学术论文写作案例分析——以教育硕士毕业论文为例

专栏引言

口译中的用户反应与用户期望——矛盾与原因

跨学科视野下的口译能力研究

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理工科大学英语口译教学模式探究——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

口译教学中的“身份培养”——一项基于问卷调查的研究

通过互动团队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大学英语教师团队建设与互动发展研修班”心得

篇9

笔者所在学院明确地把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作为目标,其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用和实践,注重能力和专长。庄智象在《关于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6]一文中指出:创新型外语人才应具备“良好的语言基本功、极强的专业知识结构、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正常情况下,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既要考查学生对英语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要考查其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二者如何协调结合,是改进毕业论文工作的一个突破口。工科院校本科生毕业前既要完成毕业论文,又要完成毕业设计。前者注重专业知识和学术性,后者检验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即动手能力。这种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对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有很好的启示:是否也可以将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由单一的论文模式改为一种集社会实践和论文于一体的毕业设计模式?本校英语系经过多方调研和考虑,最终提出从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形式入手进行改革,力求探索一种能有效地防止抄袭,且适应应用型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毕业设计模式,具体情况如下:1.改传统的毕业论文为毕业作品制作长期以来,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都是沿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毕业论文一般用英语撰写,长度为3000~5000个单词,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7]若仔细推敲这句话,“一般”二字暗示着高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其他形式的调整。为缓解日益严重的抄袭现象,从2012届学生开始,本系改革传统的毕业论文为毕业作品制作,具体指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制作出有英语配音及中英文字幕的视频节目。不同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主题,比如人文景观、产品推介、跨文化交际等。除了制作15~30分钟的专题视频外,学生还需完成一份不少于3000字的中文稿。学生将此文稿译为质量较高的英语,用于为视频英文配音,同时视频还配以中英文字幕。几名学生可在拍摄、配音和剪辑上互相协助,但每个学生最终要提交一个独立的作品和配套的中英文文稿。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视频拍摄及制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本系还特别邀请了电视台的相关专家对学生进行32学时的培训,讲授视频的拍摄技巧和后期如何利用专业的EDIUS软件进行视频编辑及字幕制作。培训扩充了学生英语专业外的传媒知识,使学生获益匪浅。2.将毕业设计工作提前到学生就业前以往毕业论文从第七学期开始进行,第八学期进入到论文撰写最紧张的阶段。这时学生基本步入社会,或就业实习,或四处求职,无法集中精力进行写作。学生离开校园导致信息资料缺乏,引发网络抄袭,与指导老师的沟通也受到影响。为了改善这种状态,本系要求2012届的毕业生在第六学期即开始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包括毕业设计选题、开题报告撰写与修改以及开题报告的答辩。从暑假至第七学期中旬,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文字稿初稿,在教师指导下不断修改并最终形成定稿,继而完成拍摄工作及后期制作。第七学期中下旬完成毕业设计答辩,学生修改后提交最终版作品。将毕业设计提前,避免了学生毕业设计时段与找工季的冲突,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题目,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这样不仅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便于教师在校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3.改革为毕业作品制作的优势其一,视频制作属于原创性的作品,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题目,亲自为视频配音并出镜,有效地制止了抄袭现象的发生,且学生选题不再狭窄单一,时效性大大增强。很明显,改革后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比改革前更丰富更新颖。其二,相比以往多届学生反复写过的没有新意的论文来说,新形式的毕业设计拥有更多的社会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由于学生大都来自广东,其毕业设计多围绕广东本土的人文景观、企业及产品、文化传统等进行。如“岭南水乡———小洲村”、“主题公园的营销策略———欢乐谷成功之道”、“潮汕成人礼———出花园”、“西关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西关大屋的历史变迁”等许多作品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学生亦可选取自己有求职意向的行业作为毕业设计的主题。最终每个毕业作品被单独刻录在光盘上,可作为学生求职简历的一部分,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成功应聘增添筹码。其三,学生开动脑筋自编自导视频作品,很大程度上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如“千年葵艺在新会”的制作者巧妙地把一位老奶奶摇着葵扇给孙女讲故事的场景引入到视频的主题———介绍广东新会的“葵艺”发展史。其四,将中文稿翻译成英文,在老师指导下不断修改至最佳的过程,使学生的写作翻译技能和语法、词汇等英文基本功有了显著的提升。其五,在为视频英文配音的过程中,学生反复练习英文稿的朗读,并在教师帮助下纠正错误发音,改善了语音语调,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其六,通过在网上搜索毕业设计视频的相关素材,锻炼了学生搜集、筛选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其七,视频拍摄和编辑软件的学习以及后期的字幕制作等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其八,拍摄前与公司厂家或景区等多方联系,锻炼了学生的社会交往沟通能力。视频由几名同学或亲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4.鼓励部分有需要的学生继续撰写毕业论文少数打算读研或出国深造的学生需要通过做毕业论文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学术基础,为此,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应鼓励部分学生撰写论文并配备优秀教师对其指导。

篇10

一.引言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意义的交流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而每种语言都是一个独特文化的部分和载体,所以我们在转换一个文本的语言信息时,也在传达其蕴含的文化意义[1]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将多种艺术形式融于一体,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给人以震撼和反思。一部优秀的影片之所以能吸引广大观众,除了独具匠心的剧情、演员的精湛演技以及绚丽多彩、唯美真切的画面之外,意义深刻、回味无穷的片名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可以说片名是一部电影的精髓,也是点睛之笔,因此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就尤为重要。优美的电影译名在语音、语义、形式等各方面都有独特的魅力,翻译中运用归化异化策略,可以使译名符合中国观众的心理认知特征,有效体现两种语言文化的共性特征,表现翻译的审美艺术性。

二.从归化异化角度看片名翻译的审美艺术

(一)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

归化和异化策略作为两个互相关联的对应概念于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1813年德国哲学家斯莱尔马赫提出翻译有两种取向: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7],并分别将它们称为疏离(alienating)和归化(naturalizing)。异化和归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突破了语言因素毕业论文的格式,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的说法,归化法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 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9]。总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对话过程,更是一种文学接受和构建的过程,翻译作品是客体,译者和观众是主体,归化和异化策略为我们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合理运用翻译策略不仅能够提高译文的质量,而且也是译者认知结构、审美艺术的体现。

(二)从归化角度看片名翻译的审美艺术

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提出了翻译的动态对等原则,翻译存在于用最接近源语的接受语重现源语信息,首先是意义对等,其次是风格对等。在这个概念中奈达认为翻译是语言交际行为,主张用交际学理论诠释翻译过程和结果,使翻译从语言层面扩大到使用者,用动态眼光审视译文与原文,考虑的因素包括语言、语境论文格式模板。由此可见在翻译电影片名时,尽量使译名在语言、思维、文化和审美艺术上功能对等。人作为思维的主体,其思维方式的形式是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的。儒家思想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思想之一,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侧重于对现实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伦理精神重视“群己合一”,倡导集体主义;而英美社会文化注重个体的人格,倡导个人主义。受思维模式的影响,英文电影的片名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人、事、物、名、数等都可用来命名,如Rebecca, Titanic, Seven, The mask,Doubt ,Rocks,Shooter 等,这些简洁的电影片名也反映了英美人崇尚简洁的美学理念;而中文影片则多采用能概括全剧的片名,反映影片的主题,如《英雄本色》、《》等。

电影片名的翻译有文化差异和审美情趣的差异,翻译时应结合译入语的文化特征作相应的调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意义深远,翻译时要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突出意境,好的影片加上恰当的片名使人观后感到意味隽永毕业论文的格式,回味无穷。运用归化法来表现影片的意境美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片名的意境美在许多影片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例如影片Waterloo Bridge的译名“魂断蓝桥”就是意境美的完美体现。影片女主人公玛拉那深情的双眸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既表现了美貌纯真的女子对爱情和幸福的渴盼与期望,同时也是她生命中痛苦绝望的记忆,战争将这个纯真可爱的姑娘的爱情、未来化为泡影,最终走向死亡。看完影片观众会为这逝去的美丽感到叹息。片名“魂断蓝桥”运用了蕴涵中国文化意象中代表爱情意义的“蓝桥”一词。蓝的颜色是幽静、悲怆、沉着的象征和心理感受,与这部电影的剧情吻合, 而且“蓝桥”在中国古诗中是个常用的词组,唐朝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有句曰:“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据记载“蓝桥”一词最早出自《庄子.盗跎》:“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 抱梁柱而死”。据《西安府志》记载,这座桥在陕西蓝田县南西蓝溪之上,称为蓝桥,从此人们把相爱的男女一方失约,一方殉情,叫做“魂断蓝桥”。因此,“魂断蓝桥”这一片名的翻译巧妙地将影片所展现的悲剧性和中国观众在文化审美上达到了共鸣,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以均衡匀称为美,《文心雕龙.丽辞篇》中就提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这是六朝时期华美骈文的美学观点。这种审美心理对汉语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突出地体现在四字格上。四字格字数统一,短小精悍,音节固定,具有结构工整、音韵和谐、简洁明快等鲜明的特色,四字格在文学上多以排比修辞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其华丽丰富的辞藻与优美和谐的音韵正切合了中国人均衡对仗的审美心理,成为汉语中表现文字美感的重要艺术形式。因此,译者在翻译英文电影片名时应将影片和中国文化中的四字格相结合,将音韵美和语义美相结合,读起来既铿锵有力、和谐悦耳,又能具体生动、形象鲜明地体现影片故事的情态与意境,增强了译文的感染力。如爱情片“The Umbrellas of Cherbourg”被译为“秋水伊人”毕业论文的格式,其中“秋水”一词来自《庄子.秋水篇》,“伊人”一词来自《诗经.秦风.蒹葭》,如果不采用归化法将其直接译为“瑟堡的雨伞”,则既失去了影片的意境美,又让人不知所云。再如电影“My Fair Lady”被译为 “窈窕淑女”,这一词出自《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第14届奥斯卡最佳获奖影片“How Green was My Valley”译为“青山翠谷”,儿童音乐电影 “The Wizard of Oz”译为“绿野仙踪”,上述例子中的四字词不但准确反映了原影片的内涵,而且片名凝练达意,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论文格式模板。

(三)从异化角度看片名翻译的审美艺术

鲁迅先生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提出了要欧化的主张,“翻译必须有异国情调, 就是所谓洋气,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4]”语言是文化的反映,作者使用的语言往往打上了民族文化的印记,对于原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但凡有可能应尽量采用异化法,保留原有的笔调与情趣,给译语读者带来几分新鲜感[5]。在异化策略的指导下,译者可用直译、意译、补译等方法将原名原汁原味的带给观众,保留原影片异域文化元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文学美学家姚斯和伊泽尔提出美学研究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映、审美经验等方面。一部好的电影艺术作品有其潜在的审美价值,在译者的翻译中才表现实际的美学价值。从美学角度来看,电影既是审美现象又是社会现象,因此电影片名的美学价值也应纳入译名翻译研究的范畴[6]。译者在翻译时应力求使译名忠于原片名,再现源语的艺术魅力。为保留原片名的意义和风格,影片多采用音译法,因为相应的固有词汇早已为人们所熟悉,例如: Titanic(泰坦尼克号),Jane Eyre(简.爱), 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 Pearl Harbor(珍珠港)等,这些片名的翻译忠实传达了原片名的意义。又如经典影片 “A Walk In the Clouds(云中漫步)”毕业论文的格式,片中如诗如画的风景与浪漫感人的爱情交织在一起,将拉美现实主义风情刻画的淋漓尽致。影片中的葡萄园取名:“云”,原因在于取其占地广阔,绿茵融融,云雾缭绕,犹如梦境一般,译者采用了异化法尽量保留原英文片名的原意,译为《云中漫步》,这一译名通过异化处理保留了原作中的异国情调,在精神上给观众以极大的满足,以虚幻如仙境般场景给人以遐想,寓无限于有限,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三.结语

电影片名的翻译既受电影原名的约束又赋予创造性,翻译时应充分考虑语言文化差异,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将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把握观众的认知心理,既能使译入语文化观众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外来文化,又能带给观众一种亲切感;既与原编剧达到心灵上的契合,又为译语观众接受和喜爱,兼顾美学与文化价值的体现,有效实现电影审美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荣开明,现代思维方式探略[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4.《翻译通讯》编辑部,1984a,《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6.张廷波,浅谈中国电影片名的英译[J].江汉大学学报.2002(2)

7.Schleiermarcher A.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on[M]//R Schulte, J. Biguenet. Theories ofTranslation: 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rida.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42

8.Venuti Lawrence, The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5:20

篇11

商务英语的教学特点是英语语言与商务专业知识的密切结合,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商务英语教学应定位在对学生语言能力、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商务英语课程主要讲授商务基础知识、商务写作、商务谈判、交际技能等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旨在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独立用英语进行口头工作交流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英语口语习惯,掌握工作中常用商务英语词汇并能熟练运用。因此,我们应根据商务英语的教学特点和时代的要求,创新教学方法,探讨商务英语教学的新模式。

二、商务英语教学模式

1.交际法情景教学模式。交际场合对于培养交际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法教学模式是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重要方法。创造国际商务语言环境和相应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是商务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法宝。实践证明,采取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其专业语言能力。“情景模拟”教学模式是对传统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它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入了实务场景模拟,吸收了实例教学方法,逼真地模拟各个商务流程场景,让学习者身处其中。通过亲身实践,分析案例,深入记忆和熟练操作各个环节,使得以英语语言交际为媒介的商务流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情景模拟”教学模式要模拟的场景包括一般公司场景,工厂仓库场景,货运码头场景,海关场景,银行场景等。模拟的业务范围涉及国际商务谈判、签订合同,工厂跟单,质检验货,甚至索赔仲裁等主要贸易流程。涉及的单证有:商业发票、包装单据(装箱单、重量单)、商检证书、保险单、提单、汇票、出口货物许可证等。这就需要教师在各种“实景”模拟的硬件配合下,把外贸商务活动系统地串联起来,让学习者“亲身经历”,运用英语填制各种单据并应对和解决流程中各环节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如何更好地运用英语工具达到商务目的。在组织教学时,应以商务情景为主线,并围绕这一主线开展各种业务和语言活动,如在讲解合同时,先用英语介绍或让学生回忆有关合同的业务知识,在充分了解合同业务背景的前提下,在进行有关合同的语言学习,而对合同条款的语言学习也力求从业务高度上去把握。这种导向型的教学模式,能使语言学习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多媒体跨文化训练。语言运用能力包括两个方面: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但是要想在运用语言能力进行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做到把握住语言,使用得体、恰当,就必须熟悉并理解该语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背景要求(包括正确使用非语言手段,即说话时的动作、姿势、表情)进行交际的能力。这是因为该语言的规范受到特定文化的制约。商务文化因素渗透在国际商务活动之中,经常会引起文化障碍或冲突。因此,涉外商务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外语运用能力,而且必须了解、熟悉异国的政治制度、经济环境、法律体系等,提高商务文化意识。这就要求商务英语教学在结合商务专业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同时,还应重视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而利用多媒体及其他手段进行跨文化训练是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专项培训,通常可以通过演讲、材料阅读、电影录像等方法对异国商务文化进行介绍;也可邀请外国专家作专题讲座或进行交流,以学习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各种交际技巧。

3.案例讨论模式。教学案例通常是对确已发生过的事实或真实场景的描述或记录,因此学生会被这些案例所深深吸引,好似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之中。教师通常对每个教学案例设计一定的思考题,要求学生用现有的理论知识去思考、参与、分析和辩论,学生不仅学到了有着真实背景的“内化”了的知识,而且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将案例材料分发给学生,学生按要求进行课外个人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分析此案例时所需涉及到的知识点,以及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并应引导学生提前查找、仔细阅读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分析、讨论、辩论。用英语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然后,各小组可指派代表向全班对案例作一分析,并阐述各自观点,并作小结发言。此时教师注意把握讨论的方向,避免偏离讨论的方向和正题。教师在讨论中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以免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案例的分析、辩论必须以英语为课堂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以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思辩应变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案例分析、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指出本次案例讨论的思路、讨论的难点、重点、主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并评述本次讨论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等等。最后,要求学生在课后撰写案例报告,以英文书面形式将案例进行理性地分析、总结。不仅可以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为毕业论文及相关学术性论文撰写奠定了基础。

总之,商务英语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商务英语教学虽然也强调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但其教学重点却是商务环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商务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我们高校教师要结合商务英语教学的自身特点,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实践,创新教学,逐渐摸索出科学合理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

篇12

一、培养模式

目前,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通常采用以下4种模式。第一,外语专业加其他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专业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如我校日语专业加国际商务。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力求不仅仅是懂得日语,还要具备一定的商务知识。为社会输送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第二,外语专业加外语专业(双语),比如我校现有的英日双语。日英双语专业。这种双语教学的模式在中国越来越普遍。这种模式是致力于培养具备多门语言知识的学生,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输出一人多能的应用型人才。第三,外语专业加非外语专业,例如日语专业加计算机专业。这类培养模式也在一些大专院校有所设置,有的还采用两校联合培养的方式。这种模式是致力于培养以日语语言专业能力为交流手段,具备其他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第四,双学位模式,这种模式不单单是设置日语语言课程和非语言类课程,而且是以两个专业同时学习的方式进行的。

所谓的素质型外语人才指的是现在的日企大多要求学生具备日语的综合素质包括听解、会话、阅读、写作、翻译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具备交际能力、文化素质、道德素质、自身修养等多项能力。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旧有的思想观念,努力培养复合型+素质型外语人才,准确把握社会人才需求,使学生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同时提高个人素质。

二、课程设置改革

在社会需求要求下,日语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力争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素质型日语人才。所谓的素质型日语人才不仅需要较好的日语语言应用能力,还应该具备经贸、外交、旅游、教育、法律等非外语专业知识。课程设置要与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相统一。在新的课程体系下,日语教学不仅在基础阶段要抓好听、说、读、译、写等基本语言能力的培养,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还要在高年级开设外语专业课程,提高学生自身修养。此外,在注重语言基础训练的基础上,还应加强非语言方向的课程建设,应选择“外语+专业”或“专业+外语”的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开设与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后,所从事的实际工作相关的应用性知识课程,如商贸、旅游、计算机、教育、法律等。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我校日语专业从日语专业一年级开始就设置听力、会话的课程,重视在学生一开始接触日语时,就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此外在前两年的日语课程中主要注重日语学习,课程主要涵盖听、说、读、写、基础日语和语音、语法等基础课程,在基础阶段通过这些课程给学生打下良好的日语语言基础。从三年级开始开设交流性日语课程,主要包括:报刊阅读、商务函电、应用文写作、跨文化交际等。此外在开设听、说、读、写相关课程的同时,开设高级日语课、高级商务日语、论文写作等高级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日语知识水平。还要开设日本社会与文化、日本文学、日语概论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另外国际商务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等非日语专业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提前具备就业相关知识,满足社会需要,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真正提高日语应用能力。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项,那就是应该开设商务礼仪课程,不仅要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培养交际能力,提高学生个人修养,更应该提高日语人才的礼仪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素质型的日语人才,使学生在毕业就业面试中,可以脱颖而出,经受用人单位的选择。

三、增加实践机会

日语教学不应该仅仅限于课堂教学,还应该让学生适当适时地参加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对于培养素质型日语人才来说就事半功倍了。加强实践可以通过增加第二课堂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实现。例如可以举办日语辩论赛、日语演讲大赛、日语讲课大赛、日语歌曲演唱比赛、经典日剧配音大赛、日语书法大赛、日语模拟招聘等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走出课堂,将日语应用于生活和学习。

除了第二课堂的语言实践活动外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也是非常重要的。我校在学生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学生集中参加口、笔译实习,便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实习时间为4周,并且在4周的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定期回校撰写毕业论文,这样一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特别是发现自己知识欠缺的部分,可以在回校时向教师请教并弥补。社会实践活动检验了学生课堂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能力,增长了相关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某些不足,激励了学生搞好后续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此外,学校还应该为外语专业学生创造条件,与日本的大学进行学生交流或访学,体验语言国的文化,开阔视野,提高日语水平。还可以与企业沟通合作,在学生学习期间就提供实习机会,学习与应用并进。

总之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日语人才,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和许多有价值的、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能把自己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实际,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外语能力离现实工作还有较大差距,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篇13

1 引言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年修订)中指出:“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评分时除了考虑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把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依据。”毕业论文是学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进行专业训练和科学研究训练的过程。浙江树人大学外国语学院指导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已有六年的历史,期间不断自我总结经验并向兄弟院校学习,及时改进不足之处,论文指导工作得到了有序开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每年论文选题都是令学生和指导教师异常头疼的一个问题。只有选题得体适宜,后续的查找资料、论文撰写、答辩等工作才能有条不紊的开展。可以说,“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选题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李正栓,2006:27)此外,浙江树人大学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早成立并经国家教育部首批批准承认学历的全日制民办高校之一,一直着力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英语专业作为校级重点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需要,知识面广,实践创新能力较强,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较宽厚的人文学科知识和一定的科技基础知识,从事国际商务、翻译、涉外文秘、涉外管理等高级应用型外语人才。鉴于以上办学理念,英语专业在开展论文选题过程中需全面体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精神。但事实上,通过仔细研究近六年来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论文选题,发现选题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2 选题存在的问题

通过搜集我校六年来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论文选题,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选题过于集中;选题不适宜,如缺乏创新性、题目范围过大、选题缺乏实际意义。

2.1选题过于集中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首先应从本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出发,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选择的题目应有利于学生得到较全面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巩固、深化和扩充所学的知识。鉴于此,我校每年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分为六个方向,分别是:翻译、文学、语言学、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英语专业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其中一个方向进行研究。为了说明问题,我们随机调取2008级英语专业四个班级共141名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类型和选题内容,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

纵观上表,我们发现翻译、文学和商务英语是热门的选题方向,而语言学方向只有七位学生选择。主要原因是翻译、文学和商务英语领域的参考资料较多,平时上课过程中任课教师经常在课上进行强调。而我校英语专业只开设了一门语言学课程,学生对这一领域几乎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缺乏系统的语言学理论知识,理论储备不足,不能从整个理论体系来探讨具体的语言问题,而且语言学方面的参考资料大多很专业,晦涩难懂,有的研究涉及较微观的数据收集和统计,甚至需要实证研究来验证,需要投入很多的工作量,多数学生因而不愿意选择这一研究方向。翻译、文学和商务英语方向的选题则容易出现几乎完全类似的题目,如2008级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中涉及电影名称翻译的论文就有7篇。

2.2选题不适宜

目前全国范围内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论文选题存在较大问题。(高钰,2010;刘庆元,2011;杨志康,2010)纵观我校近六年来学生的论文选题,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首先,选题缺乏创新性,所选题目基本都是之前被反复研究过的,很难有新的成果。在2008级学生的论文选题中,有45%的选题是翻译方向,这些选题大多是围绕电影名称翻译、商标互译、习语俗语翻译及归化异化等翻译策略。而文学方向的选题则大多关于经典作者和作品。英语专业多数为女生,因此英美国家的女性作者如简奥斯汀、夏洛蒂・勃朗特尤其受到追捧,历年来涉及她们的著作的毕业论文多数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因而选题无新意。这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对毕业论文考核时既要考虑语言表达能力,还需重视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的要求相去甚远。

其次,选题范围过大。选题过大是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中常犯的典型错误之一。在撰写毕业论文之前,很多学生没有接触过正式的科研论文写作。尽管多数本科院校开设了毕业论文写作课程,但难度系数颇高的毕业论文写作对多数学生来说是项非常艰难的任务。有些学生不懂论文为何物,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宜的论文题目。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有位学生选择了这个题目“An Analysis of English Listening Problems in College”。这个选题过大是因为这位学生没有深刻理解科研论文的内涵,简单地将大学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罗列和总结,问题总结不全面而且限于经验之谈,也没有在选题范围内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因而缺乏深度。

再次,选题缺乏实际意义。为积极推进毕业论文的改革工作,我校于2012年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的若干意见》,这份文件指出:“毕业论文应注重实践应用性与适应性导向。为全面落实学校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论文须突出实践应用性与适应性导向,要求与具体生产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强调研究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同时围绕专业特色,适应专业特色培育需求。”为落实学校的要求,使教学与社会需求接轨,毕业论文的选题就需贴近真实生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突出高等教育学用结合的特色。而事实上,在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上,多数选题跳不出文科的传统思维模式,选题明显地局限在纯文学与语言的圈子里,鲜少深入涉及如何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因此论文内容往往空洞无物,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3 结语

综上所述,民办院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在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纷繁复杂,学生和指导教师在选题过程中如能从以上几个方面加以避免,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适宜的选题能帮助学生和指导教师第一时间厘清思路、规划文章的切入点,从而切实提高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李正栓.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指导[M].第1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7.

[3]高钰.浅谈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25(6):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