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档案管理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档案管理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档案管理学论文

篇1

中职学校的教学档案管理主要是管理教学活动中的资料,包括教学类、管理类及综合类三种档案。第一,教学类档案,主要包括教师教学课程的设计、规划、实施方案及实施的情况;教师教学的课程标准、课程安排、教学任务、教学进度、教学培训等;教师课件的设计、教学案例、教学模型;学生使用的教材管理、教师编辑教材的使用情况、考试试卷的来源、试卷的分析总结等。第二,管理类档案,主要有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考察、教学评估材料的收集、教师教学档案的整理、学生课程表的安排、教师课程资料的准备、教师教学质量的检查,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教师进修材料的准备、学生学籍的管理等。第三,综合类档案,主要有相关教育部门对学校下达的教学任务、教学文件、教学计划、教学质量的考察、学校管理制度及学校的课程设置等。

2.教学档案管理的特点

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是中职学校教学的重要后勤保障,对中职学校教学有重要的作用,教学档案的特点有:(1)中职学校的教学档案专业性高,在中职学校教学中,学校会设置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学科,由于各专业培养的人才不同,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课程安排、学生使用的教材及教师的课程资料也不相同,各专业的教学档案也不相同,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学档案有很高的专业性。(2)中职学校的教学档案来源比较广泛,在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中,相关教育部门对学校教学文件的下达、学校本身的实验室、科研室、教学管理部门、学生服务部门、后勤部等许多部门都会给档案管理提供丰富的资料,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学档案管理有广阔的资料来源。(3)中职学校的教学档案形式具有多样性,中职学校的教学存在多样性,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学档案资料也存在着多样性。中职学校的教学档案有文字、图表、电子稿、视屏光盘等多种形式,学校教学档案资料的多样性,也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出教学的多样性。

二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教学档案是学校形象的代表中职学校的教学档案来源于学校的发展、改革等过程,真实地记录了学校在教学、管理、运行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是学校形象的代表。通过学校的教学档案,可以明确地了解中职学校的发展、中职学校教学工作的情况;也能帮助学校总结教学经验,准确地定位中职学校的价值。同时,科学的教学档案能有效地提高中职学校的形象,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招生工作和学生的就业。

2.教学档案管理能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中职学校的教学档案记录着许多成功的教学案例和教学经验,教学档案的合理运用能给教师教学指明方向,督促教师在学习成功经验的同时,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三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缺乏有力的监督部门

目前,在我国的中职学校教学档案管理中,缺乏专门的中职教学学校档案管理监督部门。中职学校的档案管理一般都是受相关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由于教育部门比较重视学校的教学工作,对学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检查不严格,忽视了教学档案对中职学校的重要性。

2.教学档案收集资料不全

由于中职学校的部分教学档案管理人员不是专业性人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不重视档案资料的收集,在收集资料时经常丢三落四,不能有效地收集到完整的资料。有些档案管理人员对资料进行整理时,不注重资料的分类管理,将资料随便地放在一起,极大地降低了教育档案资料的完整性,造成了教学档案的不完整。

3.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强力的制度保证

目前,在我国的学校档案管理法中,没有专门的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制度,中职学校的教学档案管理使用的是高职学校的档案管理方式,虽然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安排、学生就业等方面与高职学校相似,但中职学校在教学目标、教学管理、教学模式等方面同高职学校有很大的差别,中职学校采用高职学校的档案管理方式,有时根本不符合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导致教学档案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

四加强教学档案管理的措施

1.加强中职学校的教学档案管理监督

中职学校要加大对教学档案管理的监督工作,确保中职学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能有序地进行,同时中职学校要建议相关部门,将学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看作学校工作的重要部分,列入日常工作检查中,对学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奖励档案管理工作优秀的管理人员,批评违反档案管理制度的管理人员,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2.增强中职学校教学档案资料收集力度

中职学校要注意教学档案设备的更新,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档案资料收集时,要注意资料的健全度,以及档案资料的细节收集,积极地参加学校组织的档案资料收集培训,不断地提高自身收集档案资料的专业能力。同时,中职学校要将先进的技术有效地运用在教学档案管理中,要严格注意教学档案资料的保密工作,做好档案室的防火、防盗工作,档案室的防火设备要齐全,档案管理人员要做好教学档案备份工作,确保档案室能有序正常地运行。

3.完善中职学校教学档案管理制度

中职学校要完善学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结合高等学校的档案管理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档案管理制度,用严格的制度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同时,中职学校要加大档案管理的监督力度,严格检查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对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中职学校的教学档案管理的严肃性。

4.加强档案宣传工作

教学档案管理在学校发展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职学校要充分地认识到教学档案的特殊价值,教学档案是一个成功的学校最宝贵的财富。因此,中职学校要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让每一位教师都能用谨慎、严肃的心态面对教学档案,增强学校教师及其他职工的档案意识,让学校更多的教师了解档案、重视档案,营造一个关心档案、支持档案工作的良好环境。

篇2

(一)档案管理制度存在不足。在我国有很大多数医学院在档案管理制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基层教育的档案管理十分缺少有效的制约机制。比如一些医学院未建立规范的立卷部门,很少有固定的人员负责归档工作,多数是临时抽调出的老师来负责。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没有具体的人员予以负责,其在档案管理制度构建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二)教学档案质量不高。教学档案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档案所产生的价值和效果,而且和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教学管理的水平都有着重要的关系。教学档案的主要内容大部分都是来自各种教学文件材料,因此,教学文件材料质量是取决于教学档案的质量好坏。但是,依照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院校注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是对于其档案的形成并没有予以高度重视,医学教学中所形成的档案资料或者没有进行及时归档总结,或者没有形成文字性资料,难以形成具体的档案资料,造成很多教学档案的质量不高。(三)档案信息化程度不高。依照我国社会发展的情况来看,信息化建设已经日渐成为高校建设的重要支撑。而信息化建设的辐射范围也应当包括医学教学档案的管理,只有对教学档案的管理不断推进信息化进程,才能够保证其档案管理的持久性。但是,更多的院校依然停留在原有的档案管理方法上,其信息化建设开展不足。即使部分院校已经逐渐推进信息化建设,也仅仅停留在基础的档案管理之中,水平不高。(四)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医学教学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应当是服务教学,坚持以教学为根本。但是,在当前的很多院校中档案成为“保存”的象征,其利用率并不高,尤其在教学过程中,档案的使用效能低下,档案的服务性质没有得到体现,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二、加强医学教学档案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在进行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构建方面必须要结合本学院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教学档案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细化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相关责任。在此方面应该由分管的校长进行负责,通过相关的专业人员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规范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必须要创建适应各个教学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一些医学院起步较晚,缺少足够的教学档案管理经验,在制度构建方面容易忽略,多数档案可能没有及时进行归档和收集,而且很少进行系统的分类,很难真正满足教学管理的需要。因此,院校必须要注重经验的总结,不断完善学校医学教学档案管理的工作规范,建立适应各系教学档案的规章制度,创建具体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职责,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稳定、有序地进行。(二)提高教学档案质量。真正要提高教学档案质量,就必须重视教学文件材料的选取和管理工作。一方面要保证教学材料在内容必须具有真实性,也就是说其档案的内容必须真实的来自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是教学工作的真实记录。这就需要教师做好教学内容的归纳总结,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记录,让开展的教学工作以文字性或者电子文档的形式予以落实和保存。另一方面,各类教学文件必须具有相关的规范和标准,也就是所保存的档案必须依照相应的规范而进行,通过具体、统一的要求保证其教学档案的质量可靠性。在载体的选择上,格式和书写上以及整理、立卷上都必须达到规范标准化。此外,每一种教学文件材料必须要归档完整,所保存的档案应当贯穿教材、教案、教师讲义、教师授课情况以及学生反馈等各个方面,只有保证档案的全面性、完整性,所进行的档案管理才具有意义。(三)加快教学档案信息化进程。在教学档案信息化的整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方法进行档案管理工作,这样能够提升档案工作的管理水平,使得档案工作效率得以提升,同时也是档案事业未来发展上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在纸质载体的各种教学档案上,必须实施案卷级、文件级的计算机录入的保存和检索,努力实现全文数字化,创建出比较完善的教学档案信息数据库,最终达到向数字化储存利用的发展目标。另外一方面,必须注重电子载体类教学档案进行归档工作,对于学校的多数教学档案必须实行纸质与电子档案两方面共同存储的信息管理,把教学管理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相互结合实行教学档案的双向信息输送,努力实现文档管理的一体化。此外,在教学档案管理的阅读上完成全面的计算机检索机制,使得教学档案信息真正的公开化,利用现今发达的网络完成教学档案资源上的共享以及教学档案信息内容的远程终端服务。(四)做好档案服务工作。将建立的教学档案真正有效的利用起来,更好地开展教学服务工作,这才是档案存在最大价值的体现和最终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满足使用者对需要查阅的教学档案信息的需求,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档案的使用率,促使档案价值的实现。在实际的情况下,为了提高教学档案的利用率,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要考虑到本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对各类的检索工具进行及时的编制,这里特别要注重的是对教学档案的内容上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教学中重大事件,现有在校学生的统计等,在这方面档案的编写上,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由档案部门自行编制或者与学校其他部门联合编制。

篇3

2.1加强领导重视

不论哪一部门,领导对于工作的重视是员工的最好的榜样,而对于血站来说也是这个道理。首先要加强血站领导对血站档案工作的重视,要将《档案法》中的相关法律规定通篇熟知,做到有理可依有法可循。争取每年把档案管理工作列入发展计划范围内。要严格把关档案科室人员的选拔,必须要有相关专业的证明,热爱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做到认真负责。档案科室的主任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领导能力和协调下属之间关系的能力,能够让科室人员形成凝聚力,尽职尽责的做好自己份内的事。血站需要成立垂直式的管理网络,建立分级式的管理政策,要完全落实管理责任制度,并且拟定相关的奖惩条例、年度考核,严格遵照管理规定实施。

2.2加强人员教育培训

在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之前,要先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以及对血站档案价值的充分认识。因此,首当其冲的是要做好血站内部的宣传教育工作。要领会贯通《档案法》的各项条例,自己学习的效果固然没有大家在一起讨论要好,所以针对血站档案管理工作的基层人员应该开展必要的培训班、研讨会、专题讲座等,大家在学习档案法的同时能够做到集思广益,互相交流心得,填补每一个档案管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漏洞。这种定期的讲座或者培训,不仅能够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法律意识,而且促进了档案工作者们之间的交流,为今后档案管理工作的协同合作奠定基础。另外,要加大力度对维护、开发、使用电子签名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让其充分了解和意识到由于电子签名失误所造成的法律后果及所需承担的责任。维护电子设备的人员专业知识要过硬,对于电子档案的维护、传输、保存等能够做到熟练掌握。

2.3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规定

档案管理者需要认真落实档案法的相关规定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针对每一个不同地域、不同团体组织、不同发展程度的血站来说需要制定一套符合自身情况的档案管理制度。该制度中需要明确划分各科室的工作内容,归档的具体流程,根据血站人员数量的多少制定归档周期。归档人员需要检查档案相关讯息是否错填或者遗漏,销毁档案和档案移交是否留有记录,环环相扣真正做到每一步骤都能有档可查。进一步实现规范化的血站管理制度。

2.4实施两套档案方式管理

新兴的便捷、快速、空间小、效率高的电子管理软件已然被各个管理部门所认可并且广泛应用。而以往的纸质档案,其占地空间较大,查找档案费时费力,保存方法较为困难,保存环境较为苛刻等众多弊病已经渐渐淡出全国大部分档案管理科室。然而,电子文件这种管理模式并非都是优点。网络条件的不稳定性,网络黑客的侵袭等都会造成电子档案一定的损失。因此,最佳的管理模式是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这样既实现了查找档案的快速、方便等优势,又保留了档案的原始真实性,双管齐下,互补不足。

篇4

2.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培养专业人才

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认识提高,在此基础上,需要医学院校付出实际行动,首先需要建立档案管理系统,该系统有利于扭转档案管理混乱的状况,通过档案管理系统的平台来统筹医学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其次,利用档案管理系统,优化管理系统的操作,建立档案管理机构,该机构充分规范档案管理工作的操作内容和步骤,加大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最后,通过专业人才的加入,优化档案管理工作,提高效率和医学档案资料价值利用的有效性。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在档案管理系统之上,学校通过吸引人才计划,提高档案管理部门的地位,充分利用档案管理系统服务学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实验的作用价值。保证各类先进文明理念从档案管理资料价值体现出来。

3.做好档案收集工作

3.1定期集中收集。档案管理部门应严格制定年度立卷归档时间期限,督促指导各单位集中将在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各类档案材料按照归档要求收集整理归档,确保各类档案资料的完整、系统、科学、规范,并按期向学校向档案部门移交。要做好档案资料的定期集中收集,还需要有完整配套的实施措施,档案管理部门应制定和及时调整适应本校档案管理的归档范围、相关制度以及归档质量要求,建立健全学校档案收集工作网络,使学校档案收集工作形成一个网络化管理体制。只有在全校专(兼)职档案人员相互配合,密切协作下,才能为学校档案收集工作提供可靠的保证。

3.2普遍收集与重点收集相结合。由于高校各部门产生和形成的文件材料种类很多,为保证学校各类档案资料收集齐全完整,应采取普遍收集与重点收集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收集,防止遗漏。在普遍收集的基础上,还必须突出重点,进行收集。采取现场跟踪,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事件、重大课题、重要人物等各类档案材料的收集,对于应归档的文件材料,应及时进行归档并签字验收,有效地防止医学院校重要档案材料的丢失和遗漏,保证文件材料的齐全完整。

3.3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档案管理系统不仅仅包含了档案目录级别的开发,还需要增强档案全文扫描的数据库建设,通过扫描档案使用率较高的(统计数据可实现),易破损或老化的档案资料,此类资料的优先入库,网上可以直接全文检索,有利于档案价值得到更好地利用和开发。高校互助平台的建立也是未来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步骤和趋势之一,通过各个医学院之间的平台对接,实现资源相互利用,有利于提高医学档案价值使用率,共享的价值大于相互孤立的档案管理平台。

3.4开展网上查询服务。在学校的网站提供“档案检索查询”和“网上咨询”功能,或者通过微信平台、微博平台来增强互动,从而有效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和共建全面性、系统性的档案管理工作。

篇5

想要科学、规范化管理档案工作,开展档案管理事业,就需要结合档案管理工作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结合信息化等一系列发展背景,从而选择有利于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方法和策略。

(一)丰富档案管理工作理念,完善档案管理工作机制

档案管理科学化的重要体现就是管理工作机制完善,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离不开完善的档案管理机制。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方式,强化现阶段所实施的档案管理责任制度,优化档案管理运行机制。同时有效结合具体发展需求,强化责任意识,结合管理内容,建立适合我国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发展和监督完善的机制,通过科学管理档案工作理念的不断丰富和深化,从而逐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二)加快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信息化推动科学化

结合信息化发展要求,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这不仅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还是档案管理工作自身管理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也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通过建立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最终能够促进档案管理工作朝着科学化、规范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三)加强档案日常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利用档案潜在价值

想要有效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就要定期针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在检查档案时,重点确保档案管理的完整性与规范性,要针对档案管理要求,建立相应标准,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一并解决。要持续有效规范完成档案管理工作,重视档案管理潜在价值,充分发掘、利用档案管理潜在的固有价值。

(四)完善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有效提升档案管理人才体系建设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作用更加重要,而信息化发展水平和速度不断加快,就需要我们不断完善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利用一系列现代化科技手段和档案管理技术,结合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和要求,完善档案管理队伍建设,形成固定有效的档案管理人才体系建设。

篇6

学籍档案从发生、发展、形成到保管利用主要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档案转递及保管利用等几个阶段。但由于学籍档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往往容易出现问题,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重视高校学籍档案质量,切实抓好和不断提高高校学籍档案质量显得十分必要。

一、学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收集整理是建立档案起始,真实性是这一阶段管理的核心内容。在具体工作中,首先应做到内容详实可信,不能夸大;其次应保证字体工整、清晰,便于永久保存;最后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如,姓名使用同音字代替,出生日期农历、公历混淆,与户口产生冲突等。

2.立卷归档是将上一步骤收集整理的档案材料分类汇总,工作重点是确保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档案管理人员档案意识淡薄,未按要求及时归档,或者材料未及时补充完善,甚至归错档;此外,档案管理方法陈旧,设备和设施老化也是造成立卷归档完整性差的客观因素之一。

3.档案转递的特点环节多、人员杂,容易丢失造成错投、误投及“死档”等情况。学籍档案在转递的过程中,经过的中间环节较多,从学生本人--学校立卷各院系--就业指导办(教务处)--机要邮寄部门--地市级教育局(人事局)--县级教育局(人事局)--就业单位人事部门等,无论中间某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学籍档案的顺利转递,从而影响毕业生的正常工作和学习。

4.档案的保管利用。档案的最终目的是保管利用,因此,档案的日常维护尤为重要,而该环节常常与档案的利用结合在一起。完整的学籍档案不能散存于个人手中,应由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来保管,并要求档案管理部门要有一套完整的保管利用借阅制度。常常出现有借无还、涂抹、篡改等现象,造成档案材料遗失或者信息二次失真,内容失实等。

二、完善学籍档案工作的管理建议

1.增强档案意识。加强《档案法》宣传,增强各职能部门及学生本人对学籍档案工作的档案意识,克服人们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偏见和错误的认识,激发人们自觉收集档案、保管档案、利用档案,真正使大家认识到档案工作是普通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领导应重视档案管理,把档案建设纳入教学计划,纳入管理制度,要给档案管理人员培训的机会,并在经费、设备、库房等方面给予支持,改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建立健全收集与补充制度。明确工作职责范围,岗位职责要制度化、规范化。要制定每项任务的工作程序,必要时做出工作流程图,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努力做到档案材料归案率、准确率符合标准,档案按存放分类清晰,案卷摆放系统有序。学籍管理制度统一标准,克服各行其是的局面。要建立健全收集整理、检查核对、保管保密、转交与管理职责等各项规章制度。在日常工作中,用制度去规范管理工作,使学籍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

3.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专、兼职档案员的素质。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门管理科学,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大加收了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这就要求专职档案员不仅要学习档案专业知识、学习档案法规标准,还要懂得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技术和外语知识。档案工作的职业决定了档案员不仅要有一定的档案专业知识和热情服务的工作态度,还要具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否则,会给学校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要不断强化高校专职档案员的职业道德。

4.大力开发利用学籍档案信息资源,主动提供服务。学籍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也是学籍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责。有条件的高校可建立学籍档案数据库,如新生录取登记卡、学生注册表、学生成绩、毕业证书编号、学位证书编号及档案转递情况等,以方便师生们通过计算机网络检索,获得自己需要的学籍档案材料。如学历、学位认证、出国留学等提供有效信息。

总之,学籍档案与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以后就业、提拔干部、晋级、考评、转正和晋升工资等都离不开学籍档案。建立健全一整套高校学生学籍档案管理体系,管理好学籍档案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篇7

(一)转变管理理念

想要采用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就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思想,充分的认识到传统管理的不足,了解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起科学化档案管理的观念。只有管理理念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进行科学的档案管理。采用科学化的管理,首先需要进行一定的资金投入,进行档案室和管理设备的重建,并且开发使用软件设备管理。加大档案管理使用的设备和软件投入,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从而保证档案管理的高效性。积极的开发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实现档案的自动化管理,从而节约档案管理的时间。

(二)转变管理方式

传统的档案管理属于馆藏式管理,在管理中仅仅发挥了保存的作用,档案的保密性非常好,只有在人动时才会进行档案的转移,这种管理方式不使用于现代化的方案管理。在开展科学化的档案管理时,需要加大对档案的利用率,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提供用户的查询服务。档案的管理不单单要进行数量的管理,还要在质量上有所见效,从而提升科学化档案管理的水平。政府要加大力度支持科学化管理模式的运用,在企业单位中加强计算机建设,发挥科学化管理的作用,充分的发挥档案的存储空间。

(三)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提升科学化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管理的效果。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任务重,管理程序复杂,需要档案管理的人员具有优秀的管理能力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并且要掌握科学化管理的技术等,比如利用计算机来整理档案,对档案进行准确的分类和归档等。对于计算机的使用,管理人员也要熟练的掌握,比如软件的终端使用、数据库的录入、数据库的管理等,在进行档案管理时需要对管理人员进行素质培训,提升其管理能力,从而促进档案科学化管理的发展。

(四)健全科学化档案管理制度

每个单位的内部都要建立适合本单位的管理制度,不断的总结和完善制度,使得档案管理制度健全。采用责任化制度,符合科学化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在管理中要明确管理人员的管理责任和任务,并且实行互相监督,多方面的进行档案管理。在建立制度时需要以国家法律、政府要求作为基本的规范指导,严格的执行管理制度,使得科学化的档案管理顺利发展。

篇8

2.有利于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体制的规范。《办法》实施五年来,纵观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现状,用一句话概括,仍呈比较混乱的状态。从表面上看,有的高校学生档案由各院(系)管理,有的是研究生档案由研究生院管理,本科生档案由学生处管理,有的由学校档案部门管理。这种不统一性必然使学生档案管理混乱,但这只是一种表象,而本质问题则是由于管理体制不规范而造成的。因此,《办法》在分析了高校档案管理混乱原因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高校学生档案归档案馆管理,这是既体理了学生档案的本质特征又符合档案工作规律的。实行高校档案馆管理的体制有诸多优势,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才优势。学生档案有其自身的特点,不仅需要专人管理,更需要有具备档案专业知识的人去管理。而学校各院(系)、学生处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兼职做档案工作,平时事务性工作就比较多,很难有专门的时间和精力来管理学生档案,突击整理学生档案是家常便饭,由于他们一段都不具备档案专业知识,因此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从近年来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档案利用反馈中提出的诸多问题中可以看到这种管理形式带来的各种负面后果,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只有高校档案馆的专门档案人员才能真正胜任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二是保管优势。档案馆以外的部门管理学生档案,一般将档案存放于普通的办公用房中,档案丢失、损毁时有发生,而高校档案馆有专门的库房和保管设施,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学生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此外,各部门管理学生档案的做法,导致各部门之间责任互相推诿,造成学生档案质量差、可信度低,降低了学生档案的利用质量,不利于学生本人和社会各方面的查阅和利用。

3.有利于实现高校档案馆藏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集中统一地管理党和国家的全部档案是我国档案工作最重要、最根本的基本原则。高校档案是国家档案,而高校学生档案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是国家档案,必须由档案部门实行集中统一管理。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各高校逐步建立了档案馆或档案信息中心,其目的就是实现对高校全部档案信息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维护高校档案的完整与完全。《办法》在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中,对学生类档案的范围做出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学校培养的学历教育,学生的高中档案入学登记表、体检表、学籍档案、奖惩记录、党团组织档案、毕业生登记表等。这些材料既包括了学生个人档案中的大部分内容,也包括了教学档案归档范围中的部分内容、即学生的“入学登记表、学籍档案、奖惩记录”等是比较完整的学生档案材料。校档案馆或档案信息中心以此为标准,可对学生档案形成院、系、班级进行指导,及时归档,保证学生档案信息的完整,并与学校其他档案信息共同构筑馆藏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实现高校档案馆藏资源的集中统一。

二、高校学生档案管理规范化的途径

高校学生档案要真正做到“档如其人”,真实准确地反映出大学生本人在校期间的成长历程,其根本途径就是实现高校学生档案管理规范化。

1.建立并不断完善高校学生档案规范化的制度体系。《办法》对“学生类”档案的一些主要和基本的内容做了规定,这是十分必要的,有指导意义,但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去收集和保管,各高校的做法不尽相同。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制度层面上做文章,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和较强操作性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体系,提出明确的任务目标和全面的归档范围,对产生学生档案的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细化和提出基本规范要求,从而确保学生档案的连续性、完整性和安全性。虽然我国高校的规模、所有制千差万别,但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明确由档案部门牵头,与各院系协同单位协作建立相应的档案工作制度去明确各自的职责。建立一个相对集中统一管理学生档案的不同模式。并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定期开展系统考核,强化过程管理和监督。

2.充实档案内容,提高档案质量。《办法》颁布以来,许多高校在学生档案的内容上,除保证基本的《办法》所列举的内容外,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沿着学生自身成长的轨迹,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丰富档案内容的各种有益尝试,体现高校素质教育的成果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从而实现“档如其人”的目标,这样形成的学生档案能够涵盖其全貌,为用人单位全面了解毕业生提供了准确真实全面的信息,同时也为学生本人在日后的成长发展提供了鉴借依据。各高校现阶段对学生档案的不断充实基本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行为表现情况,反映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二是身体健康情况,反映学生是否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三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反映学生的心理状态,个性倾向和职业倾向。四是技能水平记录情况,记录学生参加各种技能水平的鉴定,能力水平考试等。五是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及效果,记录学生在校任职情况及评价,参加大型活动,科技活动效果等,反映学生社会活动及社交情况。六是信用情况,个人信用是人们关注的重要品德,是现代社会关心的基本要素。经过不断充实,使学生档案更具个性特征,避免了“程式化”、“公式化”千人一面的档案现状。为了保证充实工作,高校应建立学生档案信息动态跟踪机制,及时收录学生各种全面信息数据,动态地记录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丰富学生档案信息资源。

3.运用现代科技推进学生档案管理信息化。当前,我国已进入信息化时代,高校招生、就业都已基本实现信息化和网络管理,学生档案在载体上已形成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并存。高校应充分利用电子技术和网络优势,整合各方面信息资源,开发运用学生档案管理系统和电子档案库,依托互联网建设学生档案管理与服务网站,为学生和社会提供各种学生档案咨询、查询等服务,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优势。

篇9

学籍档案从发生、发展、形成到保管利用主要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档案转递及保管利用等几个阶段。但由于学籍档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往往容易出现问题,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重视高校学籍档案质量,切实抓好和不断提高高校学籍档案质量显得十分必要。

一、学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收集整理是建立档案起始,真实性是这一阶段管理的核心内容。在具体工作中,首先应做到内容详实可信,不能夸大;其次应保证字体工整、清晰,便于永久保存;最后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如,姓名使用同音字代替,出生日期农历、公历混淆,与户口产生冲突等。

2.立卷归档是将上一步骤收集整理的档案材料分类汇总,工作重点是确保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档案管理人员档案意识淡薄,未按要求及时归档,或者材料未及时补充完善,甚至归错档;此外,档案管理方法陈旧,设备和设施老化也是造成立卷归档完整性差的客观因素之一。

3.档案转递的特点环节多、人员杂,容易丢失造成错投、误投及“死档”等情况。学籍档案在转递的过程中,经过的中间环节较多,从学生本人--学校立卷各院系--就业指导办(教务处)--机要邮寄部门--地市级教育局(人事局)--县级教育局(人事局)--就业单位人事部门等,无论中间某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学籍档案的顺利转递,从而影响毕业生的正常工作和学习。

4.档案的保管利用。档案的最终目的是保管利用,因此,档案的日常维护尤为重要,而该环节常常与档案的利用结合在一起。完整的学籍档案不能散存于个人手中,应由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来保管,并要求档案管理部门要有一套完整的保管利用借阅制度。常常出现有借无还、涂抹、篡改等现象,造成档案材料遗失或者信息二次失真,内容失实等

二、完善学籍档案工作的管理建议

1.增强档案意识。加强《档案法》宣传,增强各职能部门及学生本人对学籍档案工作的档案意识,克服人们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偏见和错误的认识,激发人们自觉收集档案、保管档案、利用档案,真正使大家认识到档案工作是普通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领导应重视档案管理,把档案建设纳入教学计划,纳入管理制度,要给档案管理人员培训的机会,并在经费、设备、库房等方面给予支持,改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建立健全收集与补充制度。明确工作职责范围,岗位职责要制度化、规范化。要制定每项任务的工作程序,必要时做出工作流程图,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努力做到档案材料归案率、准确率符合标准,档案按存放分类清晰,案卷摆放系统有序。学籍管理制度统一标准,克服各行其是的局面。要建立健全收集整理、检查核对、保管保密、转交与管理职责等各项规章制度。在日常工作中,用制度去规范管理工作,使学籍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

3.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专、兼职档案员的素质。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门管理科学,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大加收了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这就要求专职档案员不仅要学习档案专业知识、学习档案法规标准,还要懂得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技术和外语知识。档案工作的职业决定了档案员不仅要有一定的档案专业知识和热情服务的工作态度,还要具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否则,会给学校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要不断强化高校专职档案员的职业道德。

4.大力开发利用学籍档案信息资源,主动提供服务。学籍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也是学籍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责。有条件的高校可建立学籍档案数据库,如新生录取登记卡、学生注册表、学生成绩、毕业证书编号、学位证书编号及档案转递情况等,以方便师生们通过计算机网络检索,获得自己需要的学籍档案材料。如学历、学位认证、出国留学等提供有效信息。

总之,学籍档案与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以后就业、提拔干部、晋级、考评、转正和晋升工资等都离不开学籍档案。建立健全一整套高校学生学籍档案管理体系,管理好学籍档案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篇10

同样,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其他信息纳入征信范围也缺乏合法性前提。这主要是一个个人隐私的界定和使用问题。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只规定了未经权利人许可而公布、披露他人隐私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但对什么是个人隐私、如何保护和披露没有进一步的规定。在没有获得法律授权之前,高校的征信行为多少有些盲目,并可能在未来引发侵权争议。

我国现在于上海、深圳、石家庄新华区等地建立了信用档案,事实证明,没有法律作为坚强的后盾,这些地方的信用档案无法显示出其应有的价值和威力,而且备受人们的怀疑。如,2002年6月14日的《中国青年报》以《将公民的不良行为上网对不对?》为题,对石家庄新华区的“社区信用档案系统”提出了质疑,原定推出的上海大学首份大学生信用档案也面临“难产”的尴尬。

地方立法中,上海已出台《上海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央行也有意将征信体系的建设尽快向全国范围推广,目前正抓紧制定有关征信法规,以规范社会征信机构业务经营和征信市场管理。反观美国,在它发达的信用体系背后是以《公平信用报告法》为核心的45项法律,对个人信用档案的收集和共享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鼓励诚实守信,对违反信用者也规定了具体的惩罚条款,同时也注意维护公民的个人隐私等正当权益。特别是《公平信用报告法》和《格雷姆—里奇—比利雷法》这两项法律对个人信用档案的收集和共享及个人信息的使用做出了明确规定,是规范信用报告行业的基本法。①高校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下贸然建档,有些把自己放在火上烤的意味。

二、高校尚不具备建档所需的物质支撑

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建设要以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为基础,从信息采集到最终形成信用评估报告的整个过程花费不菲,并要有一定的通讯、计算机技术作为支持。仅就这一点而言,目前我国国内许多高校尚不具备建设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客观条件。事实上,国内也只有少数经济、技术条件允许的高校开展了这项工作。

高校建档的资金从哪里来?易家言在他的《中国教育的尖锐问题:学校、市场和政府的重新定位》中说:“中国的学校实际是一级教育中的党政社团组织,它在办社会,它在发挥政府的职能,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学校。高等学校除教育之外,其他的如政府和社会功能越多,内部结构就越复杂。组成结构本身和结构的运行需要支付成本,于是这些与孩子的教育根本无关的费用都要由越来越高的学费来承担。”

已建立的高校诚信档案相互之间并未实现完全联网,这种分散式的信用档案管理模式会产生的结果是,在建设初期,信用数据的采集任务浩繁、前期投入大、周期长,各个分散的信用档案管理机构很可能会不堪重负,重复投资严重。而建成后因为学生毕业后流动性大,留在当地的信用档案是否转出?如不转出,信用档案受到地域、时间限制,其功能被大大削弱。如转出,谁来承接?建档后实现动态管理还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高额的运行成本也是个难题。

大量的投入必定寻求回报,即征信数据的有偿使用可以鼓励高校建档,现状却是由于社会普遍缺乏使用信用产品的意识,我国对个人征信服务的社会需求严重不足,尤其是银行等在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和实施风险管理时并不要求由公正的第三方信用评估机构进行评分,个人信用评估公司也就没有市场,无法商业化运作。投入了却没有产出,高校的建档热情能持续多久?

三、具体实施和监督环节存在的问题

1、征信数据的来源

以往由于信息长期被各行政机关封闭管理和分割使用,社会公众难以通过公开渠道获取个人信息,信用机构也无法以合法身份采集、加工和出售这些信息。近年来,上海市以地方立法的形式颁布《上海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上海市企业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等,授予信用服务行业协会信息采集权,打破征信领域中的条块分割,使上海成为全国最早启动个人信用征信的城市。在《上海市信用服务指南》中,征信信息的来源包括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其中,直接来源是被征信对象,间接来源包括行政和司法部门(工商、税务、统计、海关、技监、劳动人事、公安、法院等机关)、社团组织(行业协会、商会、贸促会等)、媒体传播机构、与被征信对象存在业务关系的合作企业、金融机构、其他征信机构及被征信对象股东和附属机构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解决了在全国范围内信息采集公开合法的问题。根据该法的精神,高校仅能选择从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中收集所需信息,而这些信息中又有多少与大学生诚信档案内容实际相关?即使相关,所载信息又往往与其他征信机构提供的信息重复。明确不重复的只剩学生在校成绩、奖惩情况了,这又与学生档案记载重复。那么,高校还有必要建立诚信档案吗?

2、采集内容的界定

哪些信息应纳入诚信档案,各高校不尽相同。一般包含个人基本信息、经济信息、操行信息、信用信息、大学生去向记录。但对这一界定存在争议。如,个人基本信息、经济信息中的家庭住址、父母姓名、父母身份证号码、家庭经济收入情况、在校期间的消费表现等,究竟是征信必需的可公示材料,还是纯粹个人私生活内容或个人隐私?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学生的信用表现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诚实守信等方面,与此无关的情况如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道德表现、学业成绩、专业素质等应排除在外,否则,就是学生的普通档案了。这也意味着信用和道德并不一致。对于道德和信用的关系,先期建立社区信用档案的石家庄市新华区坚持“一个人的总信用,应该包括他生活在社区中的方方面面,而在社区的日常生活中,信用的体现面之广,几乎可以包括道德的所有内容,道德就是对社会的承诺。”这样看来,信用档案几乎就等同于“道德档案”。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应当记入信用档案的呢?在这个问题没有水落石出之前所有的建档行为都具有相当的盲目性。

3、市场需求不足

最有可能青睐诚信档案的用人单位实际上对大学生信用档案的作用持保留态度。在招聘中,虽然企业对于员工的诚信问题相当重视,但不少企业认为,中国现有信用体系还不完善,仅凭一纸证书无法说明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市场对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漠然戳中了诚信档案的软肋:公平性。

4、如何实现公平

首先,诚信标准的公平。大学生诚信档案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这一标准由谁制订?制订者的权威性由谁授予?虽然通行的做法是诚信得分由学生个人自评、经由班委和学院双重审核并打分。一个大学生,诚信如何,到底谁最有发言权?是代表“管”方的班委和学院,还是他的普通同学?不解决这些问题,大学生诚信档案本身的客观性、中立性就令人怀疑。而一项充满悬疑制度,我们还能指望它推进社会诚信吗?

其次,在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中谁来监督信用的监督者(高校)?没有监督和竞争,谁能保证高校不产生寻租冲动?有人质疑,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诚信档案”很难不被形式化、庸俗化。

参考文献:

[1]《诚信档案可解大学生“诚信危机”?》,《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4月11日。

[2]刘勇强:《美国的个人人信用档案管理》,《档案时空》2005年第四期。

篇11

文书与档案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文书,“经国之枢机”,“政事之先务”。文书的系统整理和保存,最终使档案形成,有了档案,人们就可以“疏通知远”,了解历史。档案,历史的真实记录,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文书与档案是人类社会本身发展的需要,文书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书的延续。

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在秘书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是高校文秘、行政管理等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关键技能模块,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和操作性。现代社会的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课程的教学特征表现为:在理念上应尽力适应社会上相关职业岗位群对秘书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新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要着力从学科体系建构、理论知识完整向注重实用、知识精讲、侧重实务操作转变;在教学方法上从学科式、授课型教学方法向技能型、训练式、体验式教学方法转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建构系统的学科体系,具备完整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公务文书协作处理和档案管理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尽快胜任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

然而当前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教学工作往往立足教材,以阐述文书学与档案管理工作的理论知识为主,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甚至没有见过档案柜、架、盒等实物,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视专业技术能力的实践培训。一旦参加实习或工作之后接触实际问题,又要从头学起,因此课程教学的目的难以达到,专业特色也无从体现。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文档管理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实际问题,例如文件和档案数量日益增加,给保管和提供利用带来困难。传统的管理方法直接影响了文件和档案的质量等。这些实际问题要求在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教学过程中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1转变教育观念,完善课程体系

传统的《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课程的教学理念的弊端是有目共睹的:“老师讲,学生听,从理论到理论”。因此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首要前提是转变教学观念。要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方针,切实遵守学有所用、用有所长的原则。从培养实用性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人员入手,在讲授档案资源的利用、文档一体化管理等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前提下,加大实践环节的力度。密切联系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领域最新的动态、资料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岗位需求设计专业培训能力模块,在边教学边实践的基础上,安排理论知识学习后的集中实习周或实习月,系统训练涉及该课程的所有操作技能,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2积极探索研究,改革教学方法

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的课程设计从总体上讲要以实用为原则,以必需和够用为尺度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方法上不局限于条条框框,强化针对性和实用性,将教、学、用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作了如下尝试:

2.1编写修订教材教材是学科知识的基本载体,学科发展的程度、深度应该在教材上体现出来。传统的《文书档案管理》教材,包括一部分针对高职院校编写的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大多是对本科教材或档案专业教材的简单“改良”,只是泛泛地罗列一些理论知识,对于实践环节和工作场景的模拟几乎都没有涉及到。针对这一现象,根据社会对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特点,在传统的教材基础上,我主动追踪文书与档案工作相关知识的发展前沿,结合新时期新形势下出现的有关电子文件的形成、处理、鉴定、归档,新的档案归档载体的使用和介绍等新兴问题,多方面整合知识资源,修订编写了顺应文秘专业特点、实用性较强的校本教材,这样做不仅保证了知识的前瞻性,同时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学有所用,为学生提供职业环境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事实告诉我们,科学知识并非一成不变,有些知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被认识和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眼光来看问题。

2.2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科学规律加大了教学实践过程中实践训练的比重,以此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水平,并在课程中体现“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再认识理论、发展理论”的基本思路。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课程应改革过去纯理论教学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实习实践的教学力度,实训实践课时数应占40%以上,将平时的所有实训、实践课都结合相应理论教学,在适当的时机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同时用一个学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书档案的办公现场进行实习,实现理论在实践中的升华。实习实践的基本形式可以打破传统,可以到学校的文书与档案课程实验室、学校综合档案室或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强化学生对文书与档案工作的直观认识与切身感受。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对课程以及相应的实习实践教学进行课题分解,确定每个实习实践课题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所需课时,灵活设置相应环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欲,提升实习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2.3探索新型教学方法

2.3.1范本教学法俗话说:“熟记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范本学习和借鉴他人的长处。教师可以收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不同类型的文书范本和档案范本,在此基础上适当加以修改和加工,作为案例以小组讨论、分析答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当前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领域最前沿的规定以及出现的新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2.3.2情境教学法面对没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学生,打破枯燥无味的教学桎梏,情境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现代社会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使教育与人的生活紧密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重点教师创设相关场景,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模拟中体会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讲授“收文处理”这一知识点时,设置如下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秘书、主管领导的角色,绘制收文登记簿和文件处理单,将收文处理的程序一一进行演练;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指出其中的正确与不足之处;然后由教师作点评。通过情境模拟,使学生对收文处理工作有了直观的认识,掌握了收文处理工作的基本处理环节,与纯理论式讲授相比,情景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3.3实物演示法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教学,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文书与档案教学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一旦出示实物,学生便能豁然领悟。例如在讲解“档案保管的物质条件”这一章节的内容的时候,可以结合知识点给学生展示档案盒、小型缝纫机、塑料螺钉、起订器等专业工具,同时也可以充分挖掘网络、报刊杂志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展示档案库房、缩微品阅读复制设备、易耗低值物品等的相关图片资料,把枯燥的理论介绍变成直观生动的形象演示,更加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为学生所接受。

2.3.4参观学习法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前往地区、县市的档案馆参观,将档案馆、档案室变成我们的第二课堂,通过实地观摩学习加深学生对档案馆的库房建设、检索工具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切身了解。同时也可以学习现代数字化、科学化的现代档案信息处理技术,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通过网络为相关单位进行档案全文信息查询业务等服务。除此之外,通过参观也能使学生学习档案工作人员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对档案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对于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往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着片面性,例如重理论,轻技术,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知识应用;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偏重于理论水平等。为了弥补这些缺陷,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正确定位和有机结合,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要加强宣传,转变人们的观念,一是要转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将培养计划纳入议事日程,制定相关的政策,将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转变专业教师自身的观念,树立竞争意识,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中去。对于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文秘专业的教师,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到秘书岗位进行专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并为他们获得文秘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职称提供实践和机会;对于从行政转行过来的教师,可以给予他们进修学习的机会,引导鼓励他们开展学术研究,提升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此外,还可以从有关单位引进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第一线的高素质人才,寻找、鼓励并帮助优秀的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通过他们把积累多年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行业发展的信息和新观念带入学校,帮助在校任职教师开阔眼界,了解市场需求,从而提升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因此,积极引进高素质的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人才也是提高“双师型”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教师队伍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将先进的教学改革理念有机地融入到传统的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课程教学中去,使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与时俱进的专业技能,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文书档案管理人才的需要,是文书与档案管理教学工作者的使命。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改革还将继续深入开展,我相信,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积极创新,教学改革之路必定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王文亮.浅论高职教育秘书专业《档案管理学》的教学改革[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1.

[2]张小玲.“双师型”文秘教师队伍的建设[J].秘书杂志.2005(12).11-14.

篇12

2、出现了严重的人档分离问题

由于缺乏健全完善的制度与科学有效的管理,使得流动大学生的档案管理无法有效衔接,个别地方在执行人才选聘制度时,在没有档案的情况下,同样接收一些流动大学生,这种不合理的做法就昭示着未来的档案管理会问题重重,一些被接收的流动大学生经过若干年的打拼出现了离职、跳槽等现象,加入新单位后不是有人无档,就是原单位有档无人,形成了严重的人和档案相分离的问题,容易造成假文凭、假学历等的泛滥。

3、流动档案管理不规范

当前社会上的流动大学生数量较多、范围较广,所以,其档案数量、类型也是五花八门,不同流动大学生有不同的档案内容,成千上万的流动性档案集中到社会性档案管理机构,由于缺乏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的约束,档案管理中心没有做好流动性档案的分类、归类与整体,使得这些档案依然处于混乱状态,档案没有得到真正的管理,后期出现查找不利、转递不及时等问题,甚至出现了档案丢失、遗漏等现象,严重违反了人事档案管理纪律。

二、流动大学生人事档案管理的有效对策

1、建立健全流动人员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针对目前流动人员档案管理混乱不堪的现状,国家应该先从规章制度上下功夫,建立健全流动人员档案管理方面的制度法规,实现流动档案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当前我国依然未形成健全完善的档案管理法律法规系统,也正是因为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约束,才使得一些档案管理人员放松自我,出现了不负责任、勉强应付的局面,所以,我国必须重点针对流动人员档案的管理制定严格的法规制度,确保流动人员档案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加强流动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流动档案的管理必须依照统一的规范和规定,流动档案必须收集齐全、内容要确保真实准确,实行分类归档、分层管理,信息化检索等制度。为了达到这些标准,要从以下方面做起:(1)要规定只有县级以上的国家行政性人事机构才具备流动档案管理的资格,其他任何社会性闲散机构都无权依靠打理流动档案获取利益。(2)任何合法性的流动人员档案管理机构都必须本着“集中统一、归口管理”的原则进行流动档案管理,要严禁分散管理的现象出现。(3)对于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的流动性档案要进行逐层分类、分档规范化管理。

3、积极采用现代化技术和方法

档案管理必须迎合现代化的发展形势,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手段和方法,流动档案管理机构要引进现代化的计算机设备,创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实现流动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并选择现代化的信息检索系统,加大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力度,加快实现流动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其中对于一些非保密性的流动性档案可以采取网络服务式管理模式,为流动人事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机会。

4、重视人事档案的开发和利用

流动大学生档案的管理工作并非只局限于接收、存放、分类与归档,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其开发和利用。所谓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其服务对象既包括档案的主体,也就是这些流动性大学生,又包括那些社会用人单位以及人才招聘选拔机构等等,流动档案管理部门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义务,在保管好流动大学生档案的基础上,也要重视这些流动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工作,例如:可以采用网络链接的形式同用人单位、社会人才招聘机构等建立联系,同时,也要同存档的流动大学生建立联系,为流动大学生实时提供求职、就业方面的相关信息,使流动性大学生掌握用人单位的用人招聘等信息,这样才能促使他们更好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5、全面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与水平

必须提高流动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水平,首先他们应具备合格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以及职业精神,能够带着一份责任心、责任感投入到流动大学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来,同时,也要加强对她们的档案管理法律法规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掌握流动大学生人事档案管理的相关方法、规定与程序等等,从档案归档、整理的原则,到鉴别与归类、检索方法等等,都要逐步落实、逐步提高,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地确保流动大学生人事档案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

篇13

1.3硬件设施不到位有的单位受办公条件的限制,没有专用的档案库房,档案室与办公室为一体,保管条件相对较差,既影响正常办公,又影响档案管理。有的单位档案室建设不标准、不规范,基础设施差,防火、防水、防虫、防霉等设备不配套,防盗设施也不具备,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这些情况对于档案的长期安全保管也造成了隐患。

1.4人事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明显滞后如今的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期,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用电子档案取代了纸质档案,并通过网络,实现人事档案资源社会共享。同发达国家、先进地区的信息化档案管理相比,我们的档案管理手段和方法还是显得陈旧、落后。目前,大多数人事档案的管理基本上还是采取手工操作的传统管理模式,没有把一些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技术应用到人事档案工作中,使档案工作者忙于日常繁杂、冗长的折、装、查、找的具体工作中,既费时、费力、效率低下,也不利于检索利用,阻碍了档案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管理。

2做好人事档案管理的对策和思考

2.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事档案工作者的素质要提高人事档案的管理水平,一是应依照《人事档案工作条例》的规定,按规定配备政治可靠、作风正派、责任心强的干部从事档案工作,保证档案员的素质。二是严把队伍的进口关,实行执业资格证书制度,凡从事人事档案工作的人必须经过考核,合格的发给档案执业资格证书,“准入”上岗;三是加强培训。从政治思想、业务能力等方面对档案人员进行综合培训,同时鼓励档案人员学习计算机、网络应用、信息管理等现代化管理知识,使之能够适应人事档案工作的素质要求。四是增强档案工作者的事业心、责任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繁杂、单调、艰苦细致的服务性工作,档案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档案工作在组织人事部门的作用,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做到“眼勤”“、手勤”、“腿勤”,立足岗位创业绩,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

2.2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人事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基础,同时也是保证档案管理质量的最佳手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为提高档案现代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在人事档案管理中,应建立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系统,实施人事档案的动态化管理。可以利用计算机、扫描仪、数据库管理软件等现代化设备和技术,将文字、图片、声像等资料转变成数据资料,比如把个人照片、基本信息、岗位变动、职务职称晋升、工资、奖惩、教育培训等动态信息转变成数据资料,实现人事档案纸质与数据格式并存,根据需要,通过屏幕查阅有关内容,同时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进行人事档案管理创新,在档案的查阅、借阅、归档、检索等日常工作方面实行计算机操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准确的人事信息和数据。

2.3推行人事档案科学化管理人事档案的科学化管理,就是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应用于人事档案管理,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延长人事档案寿命的目的。推行科学化管理,是人事档案服务于人事制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推动人事档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考虑如何推行人事档案的科学化管理:首先,档案管理人员应全面熟悉和了解《档案法》、《人事档案管理条例》、《档案整理工作细则》等有关法规条例,提高业务水平和规范管理能力;其次,要强化规范管理意识,加强各项制度建设,严格工作程序,做到人事档案管理流程规范、档案内容规范、科学分类规范。其次,要严格执行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即:查、借阅档案制度、收集归档制度、保管保密制度等,使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第三,建立收集归档联系制度,及时全面地收集新的人事管理数据,不断充实档案材料内容。在日常工作中,应随时了解掌握和收集员工在各项工作中的奖惩情况、教育培训情况等,一旦发生变化,及时的补充到档案和信息数据库中,为信息利用增添新鲜内容,这是住处化管理的基础工作。

2.4提高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拓展其价值的开发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领导层面的重视,在新时期,要充分开发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通过分析人事档案的信息,对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归类、组合,并根据员工的日常工作表现,建立相应的培训督导机制,深度挖掘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通过比较员工的纵向档案信息的变化,梳理出员工的个人工作变化轨迹,在此基础上落实员工的管理考核政策,实现档案管理价值的最大化。与此同时,还要学习优秀公司的先进人事档案管理策略,深化档案管理工作的内涵,把人事管理同档案管理相互有机结合,促进内部员工组织关系的和谐顺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