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成长礼家长寄语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成长礼家长寄语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成长礼家长寄语

篇1

1、宝贝,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爸爸妈妈在关注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希望你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是为了你自己。在学习的海洋中,只要你能刻苦学习,我们相信你一定会到达成功的彼岸。你的每一个进步,爸爸妈妈都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十岁成长寄语

2、宝贝,你就是爸爸妈妈心中较美丽的童话。你的童话还刚开始,以后的故事由你自己创造。童话里,会有乌云有狂风,但一定也会有灿烂的阳光,也会有美丽的彩虹!只要你健康快乐、聪明善良,你的童话肯定会非常精彩。你幸福所以我们幸福!十岁成长寄语

3、亲爱的孩子,爸爸妈妈生养了你,给了你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聪明的大脑,一个舒适的家、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作为父母,我们会尽较大的努力为你创造更好的条件。但你的学习我们替代不了,你的努力我们替代不了,你的未来更不是我们可以创造的。这些都是需要你自己去完成、去实现。

4、孩子你已经是一名小小少年了!少年时期是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时光。在这个时期,你应该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理想。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有了梦想就要大胆的去实现。你的目标里有你的童真,有你的希望,有我们共同的期盼。这是世界上较美妙的东西,祝你梦想成真。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

而课堂心理氛围是学生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它作为学习心理活动与学习的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因素,是通过影响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进而制约学生课堂学习效益的。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情感体验、学习注意力是有很大差异的,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也有较大区别,这些必然会影响学习效率。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员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有助于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行为面对学习和生活,否则会让学生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恐惧,会用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严重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所以教师必须要爱护、尊重与理解学生。若由于师生关系处理不当,使学生产生忧郁、冷漠、孤僻、厌学、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等消极心态时,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其消极心态产生的原因,必要时还要争取家长、其他任课教师及其他学生的帮助,及时“对症下药”。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学生尊重、敬仰教师,可以导致积极、健康、愉快、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

三、维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良好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相对稳定的状况与水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心理状态是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率和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自觉激发学生良好心理状态,有意识消除不良心理状态。首先,教师应从学生非言语行为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表情、目光、动作、姿势等方面,观察、了解其心理状态。其次,教师应满腔热情地激发学生产生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教师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性的话,一个亲切而信任的目光,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愉、责任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再次,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消除和克服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这可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分析产生不良心理状态的原因,二是要消除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在认知、情感、动机、兴趣、注意、意志、性格、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心理障碍。

四、开展教学研究,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课不是语文课,更不是思想品德课,绝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懂得一些道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讨论,扮演角色,体验情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在近一年的实践探索中,我们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出了心理团体活动课的基本教学步骤:

1.暖身互动阶段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情绪接纳。目标是澄清目标、消除陌生、组建小组,为成员提供团体气氛。教师可运用游戏、音乐、影视等手段营造一种轻松、温暖的氛围,帮助团体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集体,让全体学生既没有心理压力,感到轻松愉快,又能集中学习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加团体活动的情绪,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凝聚力。

2.主题呈现阶段

本阶段的重点是从团体凝聚力初步形成向运用团体动力来解决团体共同关心的某一问题进行转移。这是一个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成员探索成长困惑的欲求、逐步催化团体动力的过渡时期,重点是展开主题。

3.品质训练阶段

团体基本成熟后进入品质训练阶段,在大家彼此信任、接纳的基础上,进入以“自我开放、面质、回馈”为基本要素的心理品质训练阶段。这一阶段注重团体的组织和调控,引导学生关注团体目标,设置中强度的多种感统游戏和互动活动,继续催化增强团体动力,注意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感觉自己是配角。采用的活动形式有:游戏、辩论活动、心理剧、绘画等,可根据课型来进行灵活运用。

4.分享感悟阶段

设置贴近学生实际、能反映学生成长困惑的活动环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体验和思考。针对团体设置的目标,满足学生成长和行为改变开展较为深层的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引发自身经历的回忆,由此理清自己的问题及其相关心态的来龙去脉,引发改变自己的动机与愿望,这也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开始。通过分享感悟阶段深化对自己的认识,解决成员问题促使行为改变。可采用的活动有:团体讨论、创意思考、联想活动、机智回答、角色扮演、身体活动、回馈活动等。

篇3

Key words: highway project; control measure; cost; rising; new mode

中图分类号: 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在加大公路投资的今天,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首先,应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其次,公路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造价控制,各阶段的造价控制环环相扣,这就要求我们应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使工程的计价、审查、确定、结算、决算制度化,规范化,系列化,并建立一套强有力的监督、检查机制和奖惩措施。再者,如何合理地确定造价,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利用,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实际上,这是对现在“重后期,轻前期;重决算,轻概算”的做法提出了质疑。把主要精力放在审核施工图预算和竣工决算上,算细帐,这样做尽管有一定的效果,但毕竟是“亡羊补牢”,事倍功半。因此要有效地控制造价,必须更新观念,将造价控制重点转移到建设项目的前期阶段上来,尤其设计阶段这个关键,未雨绸缪,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物价的不断上涨,凝聚在建筑产品价格中的劳动力价格、机械使用费、材料价格上涨是必然的、合理的。但是,由于有的公路工程项目不注意经济核算,敞口花钱,秋后算账;有的投资计划不到位,设计变更过多、过大;有的预算高估蛮算,高套定额,巧立名目,多收费用;有些地方和部门对公路工程造价控制不重视,制定及政策管理过于宽松,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摊派费用屡禁不止等等。上述诸多不合理的因素加大了工程成本,导致了工程造价的逐年提高。应研究对策,采取措施,加强管理,规范运作,努力控制公路工程造价的不合理上涨。

一、更新观念,探索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新模式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是在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决策、设计、项目发包及项目实施阶段,把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造价控制在批准的限额以内,及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由于风险不能共担,显失公平,承包商与业主之问的利益冲突必然加大。因此,应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使公路工程的计价、审查、确定、结算、决算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立一套强有力的监督、检查机制和奖惩措施,综合评价,科学管理,合理确定、控制公路工程造价上涨。

1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公路造价工程师队伍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以国家基本建设的方针、政策作为规范准则,涉及和运用其他技术经济学科的成果,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经济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因此,公路造价工程师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融技术与经济知识于一体,是具有多层次知识的人才。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投资日趋多元化的今天,迫切需要一批为投资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的公路造价工程师。

2要培育公路工程造价咨询中介机构

公路工程造价咨询是指面向社会接受委托承担公路建设项目的可行性投资估算、项目经济评价、工程概预算、竣工决算、工程招标标底、投标报价的编制和审核,对公路工程造价进行监控以及提供公路工程造价信息资料等业务工作。公路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的成立,将在业主与承包商之间起中介作用。在政府投资工程的管理方面,公路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的活动使得政府不必对公路建设项目进行直接管理,而依靠问接手段就能达到管理的目的。

3要重视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工作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工作是进行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依据,对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公路工程造价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法制先行,促进公路工程造价管理规范化

我国公路工程造价管理还比较混乱,缺乏有关工程造价管理方面健全的法律法规及各类工程造价管理组织和体系。具体表现为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责、权、利不明确;工程造价估算人员的选取及专业知识条件要求没有较好的明确;计算工程造价所依据的工程定额仍处于静态管理状态等。

1建立完整的公路工程造价法律法规及组织体系

目前大多数工程造价的编制基本上由建设单位组织,并由设计单位编制。这样势必造成组织及编制的混乱,即哪一个建设者都可以组织工程造价的编制工作及编制人员的选定。由于任一个建设单位都可以作为编制工程造价的组织单位,他就有权选定某一些人员作为编制该工程的估算人员,这样造成组织单位选定人员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招投标中的报价转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施工单位利用编制人员在某一项很有可能变更设计的项目上编制较大的造价,而施工单位自己却把该项目上的造价摊入到别的项目上。施工单位中标施工时,就提出了变更设计,建设单位则以高单价的造价给了施工单位,使施工单位从中获利。这主要的原因是业主缺乏有关工程造价管理方面健全的法律法规,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责、权、利不明确,工程造价估算专业知识的估价队伍比较缺乏。我们可从发达国家学习吸收一套比较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明确规定工程建设各方的职责、权限、利益,依法编制及评定编制成果等工程建设各方面工作。

2加速改革现行的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模式

公路工程造价的依据主要是工程定额。应实行建立和完善公路工程定额体系,实行定额的“量”“价”分离管理方式,对公路工程造价进行静、动结合分析,将定额的法定性转变为指导性,各种收费的费率标准通过市场竞争来合理确定。实行定额的“量”、 “价”分离,企业可根据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有关计价方针、原则及办法,按自身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自定定额、费用、工期、价格,自我约束,自担风险。通过这种平等的市场竞争,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等经济规律的作用,这样就会使公路工程造价的确定更加趋于合理。

三、工作前移,加强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现有的“重后期,轻前期;重决算,轻概算”做法不科学,把主要精力放在审核施工图预算和竣工决算上,算细账,实际上是“亡羊补牢”,事倍功半。因此有效控制公路工程造价,要将公路工程造价控制重点转移到公路建设项目的设计阶段,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设计阶段是公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据西方一些国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占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左右,但它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度达到75%以上。加强设计阶段的经济管理,强化设计人员经济意识,推行限额设计,实行设计方案投招标制,提工程项目应由具有一定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但是,由于当地的设计部门缺乏竞争意识;由于公路工程项目方案的选取缺乏比较性;项目的勘测设计具有模糊性,如结构物的基础工程、公路横断面土石方比例确定及挡土墙的埋置深度等隐蔽模糊设计工程等;而且,不具备设计资格的单位挂靠大单位从事设计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要加强设计阶段的管理和控制,努力提高设计阶段公路工程造价的控制能力和水平。

四、多管齐下,采取技术、组织与经济等措施有效控制

公路工程造价上涨,应从组织、技术、经济等方面采取措施。从组织上,要明确公路工程项目组织结构,明确造价控制者及其任务,使造价有专人负责。从技术上,应严格检查监督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深入技术领域研究节约投资的可能。从经济上,应动态地比较造价的计划值与实际值,严格审核各项费用支出。长期以来,我国公路工程建设领域,技术与经济相分离,技术人员缺乏经济观念,设计思想保守,使设计成果的经济性得不到充分体现;而财会、预算人员不熟悉公路工程技术,也较少了解工程进展中的各种关系,往往单纯地按财务制度来审核费用支出,难以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因此,在新形势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将组织、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以提高公路工程造价效益。通过经济分析、技术比较及效果评价,正确处理先进技术与经济合理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力求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在经济合理基础上的技术先进。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定时期公路工程造价的高低和升降关系着建设投资的决策与管理,关系着公路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着国家相关经济政策的制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应该在实际工作中求实创新,集思广益,努力控制公路工程造价的非正常不合理上涨。

参考文献

篇4

1.学生“成长档案”的内容体系及其管理要义

学生是生动、鲜活的个体,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无需也不可能包罗万象,但必须客观、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利于回顾、反思、借鉴与教育。学生成长档案中记载着学生诸多“私密”的信息,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班主任、任课老师既是档案的生成者,也是使用者,使用主体比较复杂,所以加强其科学管理显得十分必要。

(1)学生成长档案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入学时生活照。②所在班级班徽和设计说明。③学期基本情况调查表。④学生自律承诺书。⑤学生个人阶段小结及发展规划。⑥个人学期发展规划。⑦期中小结。⑧期末总结。⑨学期测评情况(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科任老师测评)反馈。⑩见习活动记录和见习感悟。学生参加活动的优秀作品和获奖证书;考级考证合格证书复印件等等。

(2)学生成长档案常规管理的着力点。学生成长档案的常规管理主要包括建设与管理两个方面。在建设方面要体现渐进性、运动性,在管理方面要体现严肃性、科学性。首先,学生成长档案的建立必须有一套严格的归档制度。学生成长档案一经建立,学校就制定了相关的工作制度,如严格档案的调阅利用制度,严格进行转出、转入登记,明确使用主体等等。其次,学生成长档案的建立必须做到及时收集和整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各不相同,形成的材料多且杂,在科学制定档案收集范围的基础上,档案管理者应保持与相关部门、教师、学生的联系,以便及时索取归档材料。再次,学生成长档案必须形成严密的管理组织、管理常规。考虑到学生成长档案的特殊性,日常资料收集、归档与保管由班主任老师负责,集中放置,按班级分橱分柜;年度学校组织职能部门进行一次核验,学生毕业时统一交学生部门集中管理。

2.学生成长档案生成的几个关键着眼点

如上所述,学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个体,其活动内容、范围、效度等也是千差万别,因此生成的基础材料也丰富多彩。从成长档案建设的宗旨和要求来说,真实、丰富、多样的档案资料对于教育的作用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学生成长档案在基本内容体系确立的情况下,我们引导所有建档人员(班主任)本着对学生、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全程关注,加强积累,力求使成长档案既规范又富有个性。

第一,要求班主任抓住每个学生的“第一次”。学生进校之后,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第一次正式见面,班主任老师第一次可以近距离听到学生的声音,与学生的第一次面对面谈话,学生第一次写周记,学生第一次参加学校运动会等等。无数的第一次,构成了学生成长的初始亮点。因此我们要求班主任老师善于抓住学生成长当中的每个“第一次”,让其成长过程中最难忘的记忆保留下来。

第二,要善于引导学生自我设计未来。目标是方向,是成长动力。在学生成长档案中要求学生形成阶段性和全学程甚至于个人一生的规划,这些都是引领学生自我发展和检验其是否达成的主要依据。因此班主任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正确评估自己的基础上,对自己一个阶段的发展设定可行可达的目标。在阶段或周期结束时,组织学生“观照计划”,从而寻找差距,明确方向。

第三,要善于抓住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是其成长档案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迟到、旷课、不做卫生等情况,班主任老师要将由传统的“工作笔记”移植到于学生成长档案的建设之中。当然对于学生参加的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志愿活动等等,也要同样记录在案。因此,需要老师善做有心人,既不放过学生的错误表现,也不遗漏学生的闪光之处,将学生可褒可贬之处详细记录,使其成长档案丰满、充实。

第四,要善于抓住成长中的“关键阶段”。学生的日常表现是丰富多彩的,阶段性总结能将一段时间内各方面的表现汇聚到一起,如果把它们记录在案,当学生回首的时候,必然会产生体悟、惊喜。实际工作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作书面的自我评价。老师作为目击者和引导者,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简短的评述。家长可以查阅孩子的成长档案,学校还可引导他们把孩子在家庭中表现的材料纳入到学生档案中来,增强学生档案建设的开放性。

第五,毕业之际要善于运用成长档案。学生的成长档案在校期间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必须定期开放,甚至于“按需阅档”。像我们学校作为五年制的大专,学生的五年历程零零总总地都显示在学生的成长档案之中,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也是其接受全日制教育的终结。因此,在他们即将走上职场的关键时段,作为学校,让成长档案与学生进行一次集中、全面的展示与评点,同时通过恳谈会等形式,组织领导老师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一些建议,这种教育效果必然能够影响学生的一生,无论是档案本身还是教育效果学生都是毕生难忘的。

二、推行学生成长档案的现实意义和发展思考

学生成长档案反映的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侧面,具有较强的个性特征,这些档案资料是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极大的真实性。所以一方面它体现了教育管理手段的革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档案管理在学校教育改革中的独特运用。

第一,建立科学规范的学生成长档案,适应教育发展需要。学生成长档案来自于各个方面,涉及面较广,除学生本人外,还关系到一些部门,如教务处、学工处等。内容较多,为使学生成长档案能够真实、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学生在校的各方面表现,除学生日常表现外,其参加各项活动及学习能力等材料也在其中。因此,学生成长档案的形成,不仅是开展教育活动的需要,也是学校内部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第二,突破学生成长档案使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增强互动性。学生成长档案作为记录学生成长的第一手资料,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各方面表现的凭证,然而纸质档案有时却会给学校的教育和学生的查阅带来不便。为了能使学生成长档案得到充分的利用,突破学生档案查阅使用的时间、空间限制。在制作纸质档案的同时,可以探求将成长档案电子化[1],并通过分配用户等保密措施,让与学生教育有关的人群能够快捷、准确地了解学生成长信息,从而推进学生成长档案建设、管理、使用的现代化。

篇5

二是关注企业家能力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企业家会在生产性行为与非生产性行为之间配置能力,当制度水平较低时,他们可能将其能力更多地配置在寻租等非生产性行为,从而降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尽管关于企业家能力与经济增长的文献较多,但现有文献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企业家能力不仅存在配置效率问题,还存在发挥效率问题。前者指的是企业家将部分能力配置在非生产性行为,使得生产性努力相对减少; 后者指的是企业家只将部分能力发挥出来。

尽管从结果看,这两种企业家能力的损失最终都会降低企业家能力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但两种机制的作用途径是不同的。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了前者对企业家能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影响,较少关注后者对企业家能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影响。其次,现有研究多采用宏观数据如自我雇佣比例、企业进入比例、创业者人数等衡量企业家能力,尽管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家精神,但这些宏观数据相对来说都是间接的,并不能直接反映企业家能力这一复杂概念。

篇6

自实行新课改以来,广大学校、教师、家长的人才观已在悄悄地发生改变。但事实上,很多学校对学生的考评还是以学习成绩为主要参考,如“三好学生”“学习积极分子”“品学兼优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都要以学习成绩为基础。静心细想,经历这样的一些评比之后,学生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发展吗?大家都知道,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从学生的发展规律来看,学校和教师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每个学生,学校的评价应该要走向多元化。

一、开创校园成长之星的评比,发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我们学校在乡镇商会的支持下成立了“春苗教育基金”,利用基金开展“校园成长之星”与“校园成功之星”的评比。“校园成长之星”的评比,旨在激励学有所进、学有所长的学生,激励他们志存高远,坚定信心,积极上进,多元发展,健康成长。“校园成长之星”分为“学习之星”“艺术之星”和“品德之星”三大类。三大类别里面再根据实际需要分成小类,总计80余种“成长之星”。每年的5月初,学校公布“校园成长之星”评比标准,学校里的每个学生根据评选条件先在班级内进行个人申报,自我推荐;然后班主任和相关科任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评议、民主投票产生候选人;班主任在推荐表上签署意见,报学校审核后,予以表彰。获得“校园成长之星”和“校园成功之星”称号的学生将获得学校的奖励。此项活动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全体学生挖掘自身潜力;用“多把尺子衡量孩子”,引导广大教师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榜样带动的作用,使学生有了进一步努力、前进的目标,让更多的学生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找到了成长中的自信。

二、全面开展“点赞”活动,促进全体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

近年,学校又推出了“点赞”活动。从“点赞细则”来看,学校从学科与习惯、品德与生活、竞赛与获奖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作出评价并点赞。此活动旨在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点赞”的方式,奖励先进,鼓励后进,让所有学生都有奋斗的目标,从而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项习惯和素养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例如,在学科与习惯这一大类中,分别可以从作业、听讲、阅读等几个内容具体考查,点赞的起点不高,“能坚持一周按时完成作业,每天作业不拖拉,得一个赞”,这个其实也就是作为学生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通过发放点赞卡的方式会让他们觉得很有乐趣。学生为了得到一个个的赞,就会坚持做到这一点,久而久之,不就养成了按时作业的好习惯了吗?当点赞卡积攒到一定的时候,可以在班级内兑换到相应的机会,也可以兑换到校级的机会或奖品。在“六一”儿童节前夕,全校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用一点一滴的优良表现得到了大家的“赞”。100个赞可以跟校长一起品尝阳光下午茶;100个赞可以到喜欢的老师家里做客;80个赞可以享受中午加菜一周……这些奖励早在几周前就在全校公布,学生们也早就纷纷有了心仪的奖项,只等着拼命积赞,到“六一”儿童节这一天换得梦寐以求的奖品或机会。而就在这点赞的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正在不断地养成中。“点赞”活动激活了每个孩子内心的成功与自信。

三、激活班级激励机制,促使每个学生寻找自身的价值

在学校推陈出新的同时,要求各班主任创新对学生的评价,各班根据自身情况的不同锐意创新。有的张贴不同类别的“加星表”,设立各类奖项,根据加星表上星星的颗数,评选“作业高效小明星”“课堂智慧小明星”“文明礼貌小明星”“关爱清洁小卫士”“助人为乐小雷锋”,每月评选一次,发放小奖状。有的制定“学分”规则,坚持期末荣誉证书评选的公开、公平、公正。临近期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小岗位、小奖状的获得计算学分了。根据学分的高低确定荣誉证书的获得。这种学分规则的设立,不仅涵盖面广,而且评价透明、全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争优创先的积极性。有的班级用小组捆绑式赛制,竞争中的一系列规矩把小组成员的个人利益与小组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小组“同甘共苦”。每个小组成员内心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激发成员对小组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小组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当小组获胜,每个学生又是那么的开心,长而久之,能逐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四、结束语

如何有效地评价学生,从而能促使学生更健康地发展,这是一个大课题,需要更系统的探索与研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转变自己的思想,本着“激励”之心、“育才”之心,不断努力,以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篇7

中图分类号:F29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3-0066-03 收稿日期:2006-12-12

自1997年以来,我国中心城市的商品房价格已持续上涨了9年。2000年后,部分二级城市商品房价格也步入快速上升的轨道。无独有偶,发达国家与部分发展中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城市商品房价格快速上涨的问题,比如英国、美国、西班牙等国的城市商品房价格较1999年上升了50%以上。(胡小兵,2003)近年来,我国政府与学术界高度关注城市商品房价格的走势,依据商品房价格与居民收入比、商品房价格涨幅与GDP增幅比、商品房空置率、商品房投资增速等参数,对我国各大城市商品房价格的变动状况进行分析,并出台了一系列平抑商品房价格的宏观调控政策(李建伟,2006)。在笔者看来,我国目前有关商品房价格的研究大多围绕商品房价格的走势及其调控政策展开,对商品房价格上涨与城市发展进程的内在关联性却极少有人论及。本文拟借鉴冯・杜能模型,揭示城市商品房价格上涨的机理,并就平抑商品房价格的途径谈一点不成熟的意见。

一、冯・杜能模型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思路

19世纪初,德国一位名叫冯・杜能(J.H.Von lhunen)的农场主出于对农业收益与土地利用关系的好奇,于1826年在其著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提出了一个关于经济体如何有效利用土地的经济模型(克鲁格曼,2005)。冯・杜能模型设想了一个孤立的城市和为城市供应农牧产品的广阔农场区域,基于各种农牧产品的单位土地产出与运输费用不尽相同的假设,提出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多样化的农牧产品生产应该环绕城市如何分布;二是交付给土地所有者的地租与农牧产品运输费用之间会呈现何种关系。并通过图1简明直观地回答了上述问题。

图1上半部的实线部分是达到均衡时的3种农牧产品的竞租曲线,表示在相隔城市的任意距离上,农民愿意支付的地租量。组成该曲线的三段实线的不同斜率,勾勒出3种农牧产品的生产者所愿支付地租量的梯度关系,即蔬菜种植者愿意支付的地租水平高于小麦种植者愿意支付的地租水平,小麦种植者愿意支付的地租水平高于牛养殖者愿意支付的地租水平。三种农牧产品的生产者所愿支付的地租水平为什么会呈现为梯度关系呢?通过对图1下半部的分析便可找到答案。该图下半部的三个同心圆表明了三种农牧产品的生产者经过市场竞争和理性选择所形成的三种农牧产品生产的空间布局关系。蔬菜种植之所以紧靠城市的周边进行,是因为单位价值的蔬菜产品所需的运输费用最高,对距离因素最为敏感,因而蔬菜种植者宁愿选择地租水平较高却运输费用较低的城市近郊进行生产;牛的养殖之所以在相距城市最远的地带来进行,是因为单位价值的牛产品所需的运输费用最少,对土地的需求量却最大,因而牛的养殖者宁愿选择运输费用较高但地租水平较低远离城市的区域进行生产;小麦的生产之所在介于蔬菜与牛的生产区域之间进行,则是因为单位价值的小麦产品所需的运输费用虽低于蔬菜产品的运输费用,却高于牛产品的运输费用,因而小麦种植者便选择地租水平居中的中间地带来进行生产。

冯・杜能模型所体现的各种农牧产品生产区域的地理成本与运输费用之间的关系也可用以下数学模型来表达

Ri+Ti=Rj+Tj

其中R:地租;T:运输费用;i和j指任意两种农牧产品。

以上数学模型所表述的经济含义是:在农牧产品处于完全竞争的情况下,每个生产者追求收益最大化的行为,将会使所有农牧产品所耗费的地租成本与运输成本之和趋同并最小化,最终达到农牧产品生产区域的圈层分布与地租成本的梯度分布。

二、冯・杜能模型在城市商品房价格研究中的应用

冯・杜能模型本身虽用于解释农牧产品生产区域选择与地租成本的关系,但该模型的可延展性相当强,对于研究城市空间利用效率与商品房价格问题同样具有方法论意义。

因为城市土地的使用者不是农牧产品的生产者,而主要是众多的厂商和城市居民;城市土地的使用成本主要不是反映为地租,而是反映为土地使用权价格与房地产价格;城市中最大量的不是农牧产品运输,而是川流不息的上下班和购物的人群,所以不能将冯・杜能模型直接用于分析城市商品房价格问题。为了将冯・杜能模型的研究方法用于揭示城市商品房价格变动的机理,笔者尝试提出以下假设条件:(1)城市被划分为中心区和周边区,中心区除集中了城市生产、商业、政治、文化、娱乐等主要功能外,还兼有居民生活区的功能,城市周边区则只具有居民生活区的功能。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城市中心区都是人群汇集所向,城市周边区都是下班后人群分流所向(孙鸽,2006)。(2)距离城市中心区远近不同,周边区的人群到达城市中心区所需时间和交通费用也不同,距城市中心区越近,每位居民每日用于交通的时间与交通费用越少,距城市中心区越远,每位居民每日用于交通的时间和交通费用越多。城市中心区的居民用于交通的时间与交通费用为零。(3)城市交通环境随城市建设的推进逐渐改善,城市居民的货币工资水平随城市的发展稳步提高。(4)城市的商品房价格由城市的商品房供给与居民的自主购买需求共同决定,商品房价格能够反映所在区域商品房供给的稀缺性和居民真实的购买意愿与价值判断。(5)商品房具有同质性,商品房价格的变化仅和距离城市中心区的远近、交通的便利程度相关,而与商品房的朝向、景观、文化风格等个性化差异无关。城市中心区的商品房价格高于周边区的商品房价格。

在作出以上假设之后,笔者首先将冯・杜能模型中的租用土地的机会成本亦即地租R替换为商品房价格P,其中Po表示城市中心区商品房价格,Pi表示城市周边区商品房价

再将冯・杜能模型中的农牧产品运输费用T替换为周边区居民所支付的居住成本Co居住成本C由C1与C2构成。

C1为周边区的居民预期所需支付的从周边区到中心区的交通时间机会成本现值之和,即

C1=W・t・PA(i,n)

其中W:单位时间工资;T:年耗用交通时间;PA(i,n):商品房法定拥有年限的年金现值系数。

C2为周边区的居民预期所需支付的从周边区到中心区的交通费用现值总和,即

C2=T・PA(i,n)

其中T:年交通费用;PA(i,n):商品房法定拥有年限的年金现值系数

对于一个理性的商品房购买者来说,愿意支付的拟居住区的商品房价格可按照以下模型来确定

Po-Pi≥[]Wi・ti・PA(i,n)+Ti・PA(i,n)]-[Wo・to・PA(i,n)+To・PA(i,n)]

(1)

其中。表示城市中心区;i表示周边区。

因为城市中心区的居民所需耗费的交通时间与交通费用被假设为0,则公式(1)可简化为

PO-pi≥Wi・ti・PA(i,n)+Ti・PA(i,n)

(2)

也就是说,理性购买者作出购买周边区商品房决策的价格条件是:购买周边区商品房相比购买中心区商品房少支付的房价应大于等于居住周边区相对居住中心区所需多支付的交通时间机会成本与交通费用的现值总和。

将公式(2)加以变形,可得到

Pi≤Po-[wi・ti・PA(i,n)+Ti・PA(i,n)]

(3)

公式(3)表明,随着城市周边区居住成本的降低,周边区的商品房价格水平会逐渐趋近于中心区的商品房价格水平。或者说,当周边区的居住成本相对稳定时,周边区商品房价格水平受制于中心区商品房价格水平,前者会随后者的下跌而下跌,随后者的上涨而上涨,后者是前者的指向牌、控制器。

三、城市商品房价格25涨的阶段划分及内在机理

经研究分析笔者认为,随着城市的发展,商品房价格总水平会呈现出长期上涨的趋势并历经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交通体系不健全且效率低下,中心区商品房从低价位缓慢上升。在城市发展的初期,交通体系很不完善,居民们常常徒步上下班,从周边区到中心区花费的时间很长,所需支付的时间机会成本很高。数量颇少但收入水平较高的那部分城市居民,发现居住在中心区因交通时间的节省而能获得大笔机会收益,故纷纷做出在中心区购房的决策。随着城市人均工资水平的提高与高收入人群的扩大,对中心区商品房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从而推动中心区商品房价格从低价位缓慢上升。

第二阶段:城市中心区商品房建设趋于饱和,周边区商品房建设加速,中心区商品房价格快速攀升,周边区商品房价格相对低廉。随着城市中心区土地可供量的不断减少,中心区商品房建设逐渐饱和。商品房开发开始转向城市的周边地区。在这一阶段,城市居民购房有了更多的选择。不同收入层次的人群各自测算自己所能承受的周边区商品房价格与中心区商品房价格的差异,比较不同选择所需支付的交通时间机会成本与交通费用的大小。高收入阶层因所需支付的交通时间机会成本较高而对交通时间的耗费极为敏感,故集中在城市中心区购房;中低收入阶层因购买力相对低下而对商品房价格极为敏感,故分散在城市周边区购房。在这一阶段中心区的商品房价格快速攀升,周边区商品房价格小幅上升,城市商品房总价格水平逐渐上涨,城市边界逐渐扩张。

第三阶段,城市交通体系趋于完善,周边区居住成本下降,中心区商品房价格上涨趋缓,周边区商品房价格上涨加速,城市边界迅速扩张。随着城市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城市财政收入日渐丰腴,城市交通系统建设加速推进,市内快速线与轨道交通覆盖率大幅提高,便捷的交通网络大大缩短了城市周边区与中心区的相对距离。在这一阶段,居住在城市的周边区相比居住在中心区,交通费用虽有所增加,交通时间的机会成本却因交通时间的大大缩短而大幅降低。其结果,居住周边区相比居住中心区需多支付的交通时间机会成本与交通费用总额减少,更多的人做出在城市周边区购房的决策。随着对城市周边区商品房需求量的大幅增加,城市周边区的商品房价格快速上涨,城市中心区商品房价格涨速趋缓,城市周边区商品房价格水平向城市中心区商品房价格水平趋近,城市边界呈现出迅速扩张的态势。

四、冯・杜能模型对平抑大城市商品房价格的启示

1.要想控制城市商品房总价格水平首先必须控制城市中心区商品房价格水平。如前所述,当周边区的居住成本相对稳定时,周边区商品房价格水平受制于中心区商品房价格水平,前者随后者的上升而上升,随后者的下降而下降,后者是前者的指向牌或控制器。既然如此,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缓中心区商品房价格的上涨速度,进而控制周边区商品房的价格水平,以改变消费者对城市商品房价格水平的预期,无疑是平抑城市商品房价格的有效途径。

篇8

笔者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教师对成长记录评价优势与局限性认识不清。

一、成长记录袋评价的优势

1.有利教与学及评价的整合

教学过程是教的过程、学的过程、评价过程的有机结合。由于成长记录袋主要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取得的成果组成,教师可以将这种评价方式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记录袋是其他评价工具的一个有益补充。成长记录袋评价有助于教师及时收集有关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信息。教师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对儿童形成合理的教育预期,提出适当的发展目标。也可以根据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不断地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2.为学生发展性评价提供可以参考的资料

成长记录袋最大的特点是忠实地收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品,是传统的测试和其他评价方式有益的补充,从而更全面地说明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分析、评价学生持续的努力以及认知发展的趋向,为开放地、较全面地评价学生提供参考。

3.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激发学生内在发展动力

根据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较强的一元,通过记录袋,收集学生的作品,让学生通过制作、浏览作品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并从中增强自信心,获取发展的动力。教师可以通过作品,鼓励学生创造出展示自己才华的作品,并为他们展示自我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寻找学生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提供反馈及改进的建议,从而在发展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努力寻求相对较弱的方面发展的可能。此外,由于要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取得的成就,学生就成为选择记录袋内容的一个决策者,从而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的机会。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可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信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利用记录的作品进行评价的时候,通过展示、分享作品,也能够发展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从而增强以我为主的发展意识和能力。

4.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成长记录袋评价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个性化完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同教师共同参与作品的选择、项目的确定、标准的设计等评价,师生一起阅读档案袋里的东西,讨论学习过程中的强项和需要提高的地方,为学习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同时档案袋也是一种家校共同促进学生的媒介,通过作品及相互交流,更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全面的信息反馈,充分保障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成长记录袋的不足

1.成长记录袋比较耗费时间

实验校在应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发现困惑教师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虽然成长记录袋内容的收集、编排、保存等工作可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但用成长记录进行评价的过程,教师一定要参与设计和实施。调查表明,实验利用记录袋进行评价过程中,一天平均占用教师的时间30分钟左右,这为本已十分忙碌的教师增加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负担。

2.信度较低

成长记录袋由于内容的差异,标准程度较低,在进行评价时,往往由于内容较多,标准不一,无法进行相应整理、分析,尤其是用于较大范围的评价时难以控制。在实验校的实验过程中,发现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在一所学校,或在一个学区内,统一目标,提出基本的记录袋的内容框架,但不过分强调标准化方法,这样可以弥补一些记录袋评价方面的不足。但是由于成长记录袋自身的特点,我们不能因为这一不足,就过分强调标准的问题。

3.效度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难以保证

景泰尔等人的研究中,对成长记录袋评价与得分数与在同一领域中所作的其他评价所得分数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分数与标准化分数之间,基本上是或然关系。Herman等人的研究也发现,整体的成长记录袋评价评分与标准化评分之间的相关从0.13到 0.31不等。这种效度上的缺陷,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在实际评价时,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在成长记录袋中展示的能力与成就往往会产生怀疑甚至歪曲的认识,从而影响他们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为了保证效度,教师和学生在作品的收集时,在作品的代表性、入选标准和成长记录评价的应用范围上要进行深入思考。

三、改进意见

通过以上对成长记录袋优缺点的分析,笔者结合实验校的一些做法就应用成长记录袋进行学生评价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1.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在保证成长记录袋作用的前提下,减少教师参与的时间,教师必须把握好在应用中的作用和角色,实验校的一些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以指导和监控为主,不具体介入到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小的环节和内容之中,鼓励学生自我反省,教师把相应的精力放在班会、家长会上,利用成长记录袋进行展示、反馈,发动学生互评、自评,以唤醒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和培养评价能力。

2.创新监控及评价的方式

实验校大部分面临班额较大的问题,在侧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利用家长会、班会等机会,家长的参与及相应的指导都会有效地节省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增强自己工作的实效性。在开展的具体过程中,实验校的教师以不定期抽查,集体展示与评比、集体指导、互评等方式来进行监控、反馈和评价,也是一个可操作性强,可供广大教师借鉴的好经验。

3.选择适当科目和专题

成长记录袋是一个较好的质性评价方法,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特点,成长记录评价必须和每个学科的特点相结合。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投入,我们不能滥用成长记录袋,实验校处于小学学段,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课程数目减少,自然有利于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多采用成长记录袋的方法。实验校的教师在实践中摸索了专题式、专门技能式等主题的档案袋,比如美术学科的素描专题,体育学科的跳远专项。这种选择适当学科、专题或具体技能式的成长记录,往往不必贯穿整个一个学期或学年,在相对投入较少的情况下,由于适用性强,效果很好,得到了广大实验教师认可。

4.对传统的评价方式进行改良和创新

我们提倡一种新的评价方式不是对传统评价方式一概否定。原有的评价方式,比如考试评价、作业评价等,为广大教师所熟悉,在评价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何对传统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是我们目前评价改革的一个薄弱点。在评价改革实验中,我们注意对传统的评价方式进行改良与创新,比如作业评价,我们在调查了解实验校作业评价的基本情况后,依据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对作业评价进行了改造,得到实验教师的认可和学生、家长的欢迎。实验内容如下:学生的数学、语文等各科作业增加目录页,目录页的内容为本次作业所属章节及每次作业的标题、序号及页码,同时在作业下方增加评语及学生自评和家长意见。作文与此类似,目录页中是每篇作文的序号、标题、页码,下方为教师评语及学生自评和家长意见。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简单的改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第一,这样的改造不增加教师的负担,并将评价融入到原有的工作中,得到全体实验教师的好评,被教师们称为“不用袋子的成长记录”。第二,增强了学生学习自我评价意识,新课程提倡学生自评,自评目的除了自我鉴定之外,还应该发挥激励和改进的作用,学生通过目录页能够很容易对自己的过往所学及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自我反思,以求改进。第三,密切师生关系、家校关系,一个简单的目录记录了教师的教诲、家长的意见和学生的想法,学生通过阅读教师和家长的评语及批改意见感受老师对自己的期望,教师通过阅读目录页获取教育教学信息,这种改造为师生、家校搭起了情感与信息沟通之桥。第四,帮助学生系统化所学知识,增强学习的成就感,目录页将课本的内容以作业的形式系统化的呈现出来,学生在作业及自评和他评中感受进步,能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5.加强宣传及培训工作

篇9

一、 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在全球化过程中经历了增长与衰退相间的波折,其重心也渐渐呈现出从西方到东方转移的新趋势[1]。尤其是肇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市场需求减弱,全球经济增长由此告别了依靠同步工业化实现结构性加速的高增长时代,逐步转入结构性失速当中,这标志着过去那种以出口为导向、基于低端要素加入产业链的第一轮全球化发展红利面临消失的转折点[2]。对此,主流经济学家也在改变传统上对于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认知,普遍认为随着新兴国家在市场化、技术创新水平以及国民经济发展成熟度等方面的提高,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具备了赶超发达国家的能力。

事实上,尽管中国和印度两国近三十年来一直是经济增速最高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但在随着经济全球化模式的终结,两国也在金融危机后面临了增长乏力的困局,特别是中国在2015年6.9%的增长率创下了1990年以来的新低。在后危机时代,中印两国必须尽快重新转变其经济发展方式[3]。从过去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现代经济增长是建立在技术、企业和产业结构不断演进和发展基础上的,而以知识、组织和制度为构成要素的国家能力发展在这一经济发展进程中无疑成为关键性变量。如何看待中印经济当前的新变化?与一般从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同,本文更愿意从技术进步和国家能力的视角来探讨中印经济当前的问题和出路。为了深入探究能力成长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本文将从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能力构成分析为切入点,并以中国和印度两国由FDI(外国直接投资)引致的技术能力变化为对象,力图诠释这样一个主题,即在后全球化时展中国家要完成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就必须放弃以往简单依托资本和资源投入获得比较优势的增长方式,进而转向基于自主创新驱动的技术进步和国家能力发展。

二、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来源与特征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一直把技术进步看作是“一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4]。然而,由于这一命题建立的基础都是来自于发达经济体的经验,因此,对于开放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技术进步的新命题而言,有必要从三个方面来思考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一,需要考虑发展中国家在开放条件下内生技术进步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一般来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主要通过购买专利、外商投资、进出口产品等途径获得技术进步,并由此产生直接技术转移、外溢效应和干中学效应。第二,需要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和经济收敛问题。对此,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开放经济中除了水平效应,并不能为其带来增长效应,也不能保证其经济增长率得到提高和向发达经济体收敛[5]。不过,如果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在开放经济中的比较优势,技术的准公共品性质和技术扩散将使发展中国家通过低成本学习和模仿获得后发优势。第三,需要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而言,需要更多关注经济体制的转型和要素结构的改变。因此,尽管目前还没有强有力的经验研究支持政策干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但是仍然可以从国际贸易产生的技术进步效应视角来考察政策的开放度和自由度。

按照传统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某个产业的发展尽管目前并不符合本国的比较优势,但是只要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加以保护和引导,那么等到该产业成长到一定规模后,就将符合未来的比较优势。对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处于经济赶超阶段的国家而言,为了实现对于发达国家的赶超,在过去人为地扶持了很多不符合本国比较优势的产业[6]。然而,由于中印两国缺乏对先进技术水平进行模仿和吸收的能力,无法支撑这些不具备自身能力的产业,很难从知识转移中获得技术进步,更没有从对外贸易中得到技术外溢的好处,最终难以转换为动态比较优势。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有效的技术能力对其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从事国际贸易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置条件。这也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转型经济体在发展进程中能力、技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从技术学习到自主创新的转变,以及能力成长在技术进步过程中的内生性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内生增长理论重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但是却很少从微观层面深入分析技术的溢出与扩散过程[7]。由于技术扩散的影响,技术上的分工并不能作为长期比较优势的基础,现实中存在经济现象也表明,l达与落后国家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一切解释不清的问题都归结到技术上,而应该厘清技术进步的内涵和实质。首先,需要弄清楚技术进步的来源。对此问题,学界自从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后,普遍认为基于优化资源配置的创新活动带来的技术进步推动了经济增长。其次,还需要弄清楚技术进步的异质性问题。显然,熊彼特没有区分导致技术进步的创新活动是否不同,但是现实中确实存在很多不同的创新活动,它们赖以产生的基础知识不同,所形成的新知识也不同。按照Aghion等(1994)对创新活动的区分,可以把技术进步的这种异质性概括为两种,一种是完全的基础性技术进步,即以R&D(研究与开发)投入为基础并导致新产品增加的商业创新活动;另一种是完全的更高层次的技术进步,即以生产经验累积和干中学效应所产生的创新活动[8],而经济学家最为关注的正是这种次级创新。无论是干中学效应产生的基础性创新,还是研发活动导致的次级创新,都倾向于从经济总量中发现长期增长中的技术进步因素,而忽略了从内生的能力成长视角真正揭示现实中“技术发明”的内涵。

为此,在“干中学”模型与Bernard和Jones(1996)的技术转让模型基础上[9],下面将分析两个国家间比较优势的变化情况。从中可以发现,在开放条件下,国际间技术吸收能力的差异可能导致技术优势的改变:首先,假定存在一个只包含两个国家的开放经济(本国H和外国X)。其中,Aij表示i国j商品部门的熟练劳动生产率,AXj表示技术领先国j部门的劳动生产率,LXj表示技术领先国j部门投入到劳动力数量,?追为“干中学”的效率参数,?姿为技术追赶参数。进一步假定外国是世界技术领先国(即AHj/AXj≤1),通过推导可以得到本国j部门相对于外国的生产率变化:

通过上面的模型不难看出,一方面,部门内的“干中学”、知识创新能力会强化初始的技术水平,使得技术进步的演变呈现固化性(persistence)特征;而另一方面,跨国贸易带来的技术外溢,以及部门间技术追赶速度的差异将可能引起技术水平的逆转,进而使技术进步的变化呈流动性(mobility)特征。相关的技术能力经验研究也表明,由于任何新的技术只能是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故而技术产品的创新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和自我累积性特点。除了干中学效应之外,企业的R&D研发投入对于技术进步也非常重要,这是因为企业或国家在技术水平较低时可以通过模仿和学习来提高其能力,但是当企业或国家技术水平较高时,则只能通过加大R&D创新活动来扩大技术边界。

应该看到,R&D研发与干中学效应尽管都是技术进步的来源,但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的作用机制和路径并不相同。干中学效应主要是通过不断积累实践经验获得,故而能够通过干中学得到基础性创新产品,而R&D研发则是通过整合知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来获得次级创新产品。这也就是说,相对于物质资本的积累,技术进步无疑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具有主导性,而国家或企业通过干中学和R&D活动形成的技术创新能力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非常重要[10]。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形成动态比较优势的过程中,它们之间之所以会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和增长速度,原因在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影响了各国从基础性技术产品向次级创新产品转移的速度。随着企业或国家的技术水平越来越接近技术前沿,技术水平较低的国家或企业可以由模仿的低成本优势来弥补劣势,而处于技术前沿的企业或国家则只能由大量的创新R&D投入才能维持现有的竞争优势。

由上可知,对中印两国面临的经济转型而言,经济学意义上的技术能力应该是指在增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适合发展动态比较优势的技术升级、转换和创新的综合能力。当中印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时,意味着两国的比较优势动态化程度会相对提高,国际贸易量会相应增加,并在经济中表现出显性比较优势增进、市场集中度提高和贸易条件改善等现象。

三、国家能力成长、技术进步与知识累积效应

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很早就注意到,从19世纪中期开始的以现代工业化为标志的世界经济发展史中,数量很少的一些国家可以从落后状态实现经济赶超,而其他很多落后国家则落入贫困陷阱。针对这一现象,格申克龙试图通过分析技术进步、能力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来回答[11]。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学界对“华盛顿共识”的理论反思,“国家能力”概念在政治学等学科中已经得到充分讨论和应用。特别是美国学者弗兰西斯・福山在其所著《国家构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分析能力成长的基本理论框架,并明确指出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指国家的制度能力[12]。相较于别的社会学科,经济学对能力概念的重视程度不够,不但没有形成对“国家能力”概念的共识,而且缺少将能力成长引入经济转型问题探索的研究。

篇10

企业面临的战略环境从简单变得复杂,企业家需要具备战略领导能力以摆脱日常繁琐的经营事务,应对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企业认识到组织学习的重要性,建立学习型组织能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使企业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本文研究的问题有:企业的创新、整合与成长概念模型和关系假设;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通过组织学习、战略创新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机制。

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组织学习、战略创新的基本内涵

战略领导能力的概念国外学者早有研究,战略领导能力是从战略目标的实现及组织绩效达成的角度诠释领导者能力的理论体系(Nahavandi,2003)。Christensen认为战略领导就是领导者预测事件、保持灵活性和指导组织做出长期判断的能力。Ireland和Hitt(2007)提出有效的战略领导能力的概念,包括确定企业方向、建立平衡组织、有效管理企业资源、维持有效的组织文化以及强调道德操守。从实证的角度看,包括战略思维能力、战略决策能力、战略规划能力与战略实施能力。

组织学习的概念出现在1965年,但当时只是强调企业为适应环境变化用以获得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组织学习是一种既能按照创建者的目标和意图发展,也能超越初始目标的主动学习。组织学习是对经验的累积及其转化,是获得与组织使命有关的知识,并且组织学习改变了以往的认知和行为。仅当组织共同的信念、规范等发生改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组织学习。

Mintzberg & Westley(2007)认为战略创新是涉及组织方向性,如思维层次的愿景选择、战略定位和具体层次的程序、设施等。Hamel认为战略创新是对行业中现有为客户创造新价值过程进行重构的能力,同时也是为所有股东实现新财富创造的能力。Markides认为战略创新主要是从为客户创造价值出发,思考并构建相应的商业模式,战略创新关键点在于能够及时、准确地识别出自身运行方式与竞争对手的运行方式的不同,并能够创造出超越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企业家只有具有战略思维能力,摆脱日常事务的干扰,才能从全局、整体来观察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战略方向选择进行思考,具有观念创新的意识,并且能形成企业综合愿景的能力。企业家战略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和盈利空间。企业家战略决策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企业要取得战略成功,企业家需要具备快速整合资源的能力,企业家除了动用常规的战略规划模式,还要具备超常的规划设计能力,同时还具备与之匹配的规划执行能力和效果评价能力。战略执行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战略成败,最终也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成长。

通过对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可以提出假设1:

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对企业成长有显著正向影响。

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对组织学习、战略创新的影响

如果说企业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共享的知识系统,具有学习知识与创新知识的功能,那么领导者的任务就是促进企业知识的共享、运用与创新。战略领导能力会影响组织核心价值观,也会促进组织成员间的互动,促进组织学习中的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变,并促成新知识的生成与整合。所以为了提升组织绩效,战略领导者必须发起一个可以促进组织学习和知识整合的战略机制。企业家的支持与参与,能够在组织内部广泛开展组织学习,从而提升组织创新效果。Crossan & Hulland(2002)的研究表明,企业家的战略领导行为对组织学习有显著正向影响。战略领导者面对环境的日益变化,有必要通过推动组织学习进程改变先前已经僵化的学习制度。当企业家具有战略型领导行为时,更有利于组织学习,企业家战略领导行为对组织学习具有显著正向推动作用,并且企业家支持和促进组织学习也将会对组织成长绩效产生影响。

战略创新涉及到组织方向性,如思维层次的愿景选择、战略定位和具体行为层次等。战略创新关键点在于能够及时、准确地识别出自身运行方式与竞争对手运行方式的不同,并能够创造出超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G.Hamel认为促进战略创新的条件是企业家必须放弃对战略的垄断。企业成长需要有持续的竞争优势,但是因为企业家自身能力和战略刚性的存在,创新能力和机会能力减少,难以持续保持竞争优势。企业需要不断通过组织学习,使战略克服刚性,增加创新能力,带来企业持续成长。德鲁克反复以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为创新理论与实践的主题,创新是利用变化的机会并且能开创新的经营业务,创新是企业家专有手段,企业家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创新能力。

在日益动荡的竞争环境中,企业家必须成为推动战略创新的主体,企业家的战略领导能力对企业战略创新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企业家发现机会后,有了新的构想,必须付诸实施,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并能创造新的资源组合,以不同的方式来达到创新的目的,并且通过行动来获取利润。在日益动荡的竞争环境中,有效的战略领导能力能帮助企业实施积极的战略创新。战略领导能力的作用遍及战略创新的全过程,既要关注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又要领导企业形成战略愿景,也就是说企业家必须为组织创造一个愿景并获得成员实现这种愿景的承诺,同时企业家还必须成为推动战略创新的主体。

通过对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与组织学习、战略创新的关系研究,可以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

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对组织学习过程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3:

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对战略创新过程有显著正向影响。

组织学习、战略创新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创新能力是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战略创新更是创业企业成长的关键推动因素。在创业管理研究领域,大部分人都赞同德鲁克,认为创业企业成长中创新有着特殊意义。通过创新,企业家要么创造出新的财富来源,要么从现在的资源中发掘更大的创造财富的潜力。创新是企业家发现机会并转化企业赢利市场的过程,企业家是创新过程中市场变革的催化剂。企业战略创新竞争优势的源泉,是创业企业初期在面对巨大的资源劣势时取得成功的途径之一,更是现有企业继续成长的唯一途径。创业企业成长中,战略创新是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所做出形式、性质和状态等方面转变,战略创新内容的变化主要包括企业界限、企业资源配置和协调性等方面,同时战略创新执行因企业外部环境变化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战略创新能力能有助于创业企业成长中发现潜在的成长机会,并根据所处外部环境或内部情况的变化,改变或整合企业的资源配置,动态调整企业战略内容制定与实施。战略创新不仅仅是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外部环境,获取更多的外部收益(资源、能力、知识等),也就是说企业是通过资源、知识、能力、环境的战略创新生态系统建立,获取系统竞争优势。

G.Hamel认为促进战略创新的条件是企业家必须放弃对战略的垄断,听取不同的声音,特别是组织中年轻人、新来者等。通过战略创新能使企业较好地适应竞争环境,提高企业的运营绩效和竞争优势。战略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会引起企业系统诸要素(包括企业内外部)的变化,创新能不能带来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略创新后是否具有协同效应。战略创新的协同有赖于企业内部各部分或企业与关联企业之间的整合与协调,协同也意味着各部分在战略创新过程中相互配合、相互学习。 Rajaopalan & Spreitze认为创新能力是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战略创新更是企业成长的关键推动因素。

通过对组织学习、战略创新与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可以提出假设4:组织学习对战略创新过程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5:

战略创新对企业成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企业创新、整合与成长概念模型构建

通过上文概念界定及相互关系分析,可以得到企业的创新、整合与成长概念模型图,如图1所示。4个变量的测量维度和测项界定: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包括4个变量:战略思维能力、战略决策能力、战略规划能力与战略实施能力;企业成长主要包括3个变量:营业额增长率、新营业网点扩建速度和员工人数的增长率;组织学习主要包括3个变量:学习承诺、共享愿景和开放心智;战略创新包括3个变量:环境感知性、战略推进速度、战略协同性。

企业的创新、整合与成长概念模型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企业成长的理论研究,对战略创新转化为企业成长的机制提供了充分解释,今后研究仍需进一步的检验以及证实或证伪。

参考文献:

1.Nahavandi A.The art and science of leadership[M].China Machine Press,2003

2.Michael A.Hitt, R.Duane Ireland, Robert E.Hoskisson.Strategic Management Competitive and Globalization(Concepts).Seventh Edition, Published by Thomson Learning,2007

3.刘进,揭筱纹.基于环境互动的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与决策机制研究—一个新的战略绩效整合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2)

4.Mintzberg.Mintzberg on Management Inside Our Strange World of Organizations[M].China Machine Press,2007

5.Crossan M,Hulland J.Leveraging knowledge through leadership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A].Choo C,Bontis N(Eds).Strategic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A collection of readings[C].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篇11

一、目前我国城市增长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是挑战。城市规模的扩大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况,但却在发展中盲目建设,致使大片土地流失、住房紧张等问题。

(1)城市发展观的问题。城市发展观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目的等的根本观点,指引着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重要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影响着城市发展的全局性。俗话说: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市政府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政绩观的城市增长观,所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淡化城市管理,追求表面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那么科学的城市的发展观也不例外,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虽说发展为第一要务,但是它是统筹兼顾,而不是片面追求发展。但目前城市发展过程中,政府在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管理与处理方式追求的是发展,并未做到统筹兼顾。

(2)减排、节能问题。近年来城市的发展模式采用的粗放型、拉动型、外延型等方式,致使我国的能源消耗量大,能源消费水平迅速增长,追求高耗能产业快速增长,导致我国能源浪费量大。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在改造中只追求城市景观的美化,根本不考虑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浪费,最终致使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枯竭以及廉价劳动力没有剩余等。

(3)拆迁改造问题。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的建筑日益增多,在更新城市面貌的同时,也造成频繁、无序拆迁现象经常发生,造成资源的极大的浪费。一般建筑都有一定的使用年限,而频繁拆迁并非是因为质量问题,这种现象说明我国的城市规划还不够成熟。

(4)土地资源的浪费。随着城市化规模的扩大,城市的发展必须拓宽用地,所以致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盲目侵占土地,一些开发商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无序开发土地等现象发生。如果毫无规划的开发利用土地,在有限的时间年限内,将会造成无地可用。

(5)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政府为了发展城市经济,在不合理规划下就对城市的基础设施拆除重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城市、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却造成国家资源的过渡浪费。

(6)交通堵塞。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数量也逐渐增加。由于交通道路的有限性,而汽车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城市交通堵塞,交通堵塞将会浪费人们的时间以及对行车成本造成巨大损失,同时因交通拥挤发生汽车追尾等交通事故的数量也不断增加。

(7)内涝现象发生。由于城市的排水系统规划的不合理以及建设管理滞后致使一旦发生强降雨,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就会坍塌,从而使市内出现内涝现象,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同时内涝也会给城市经济带来损失。

二、基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城市增长管理协动

(1)积极转变城市发展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城市管理体制和发展方式也应该随之发生转变和改革。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政府要要转换角色,树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并将其理念始终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思想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的精神需求,使他们在平等、自由的大环境下健康发展。城市的发展方式要改变以往的追求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建立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的社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

(2)建设紧凑型城市和精细型增长方式。建设紧凑型城市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它强调是的在紧凑中完善城市功能。在紧凑中完善城市功能不仅要调整城市的发展模式,如在城市交通、城市绿化、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城市住房等方面,同时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城市在发展中转变观念、建设制度与机制等。城市在发展中要坚持紧凑的用地密度,坚持低碳、节能、绿色的经济发展的原则,使资源得到最有效地利用。

(3)并举科技创新、管理、规划等措施。随着发展方式转变的城市增长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政府、企业、市民等在思想上对该发展观念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在科技、管理、规划等方面也要有创新和保障。

科技的发展可以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现在新型的一些产业中,它是科技与产业的融合,是科技创新的新方向,也是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每一个城市需要根据科技制定该城市的发展规划,重点发展那些具有潜力的领域,在较短时间内使城市发展取得经济效益。利用高科技改变产同产业的发展模式,提高科技含量,使企业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

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没有合理的规划,城市建设将会陷入无序状态,如拆迁频繁、交通拥堵、内涝等现象。而合理的城市规划使城市在发展中对这些问题可以进行适时调整。在新一轮城市建设中,设计规划者要以科学的态度认真规划城市建设,以低碳城市和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地城市规划方案。

加强城市管理。城市的发展“三分靠规划,七分靠管理”,由此可知,城市管理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管理的方式根据城市发展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管理,如交通拥堵问题上,可以采取分类管理、分时管理、分区管理等多种管理手段,同时也可借鉴其他国家的交通管理经验解决交通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方便市民的生活。

(4)多空间开发利用城市的所有资源。由于土地资源日益紧张,所以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地上的发展,而要对城市的地上、地下、空中等多空间进行规划与开发,使空间一体化,真正实现城市发展中的高效化与立体化。

我国人口资源众多、土地资源短缺,所以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开发空中和地下空间资源,地下空间的开发,如修建地铁可以有效地缓解地上交通堵塞的现象,空中立交桥的修建,也可以缓解城市主要交通道路上的拥堵现象,这样不仅节约了人们的时间,而且降低的行车成本,空间一体化的发展是城市发展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其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

三、结语

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是实现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将城市经济的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城市管理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建设新兴产业、促进技术创新,以科学的管理模式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做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引路者,从而实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城市增长管理的协动与共赢。

参考文献:

篇12

Key words: Western Piedmont region,;rainwater utilization;protection;ecological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82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石家庄市西部山前区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人畜用水和农作物灌溉用水保障程度极低,同时,该区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西部山区以山体生态恢复为重点,建成西部绿色山体屏障,构建由抱犊寨、龙泉寺、封龙山等风景区组成的近郊旅游休闲带” 又是石家庄城市生态建设布局,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西部生态建设的瓶颈。现有地表水资源配置格局已经形成,主要用于解决盆地中下部和山前平原的高效农田用水。解决该区域水资源紧缺问题,只有靠雨水集蓄利用。

1石家庄市西部山前区概况

石家庄市西部山前区范围主要涵盖石太走廊,北至京昆高速公路、南至井衡公路,涉及鹿泉市、井陉县和矿区的部分乡镇,总面积1984km2,共32个乡镇,578个行政村。该区域跨太行山地和华北平原两大地貌单元,区内大地构造属山西断陇和华北断坳带之间的接壤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复杂。西部太行山地,海拔在1000m左右,山峦重叠,地势高耸;东部为丘陵山地,下接太行山山前冲洪积平原。

西部山区杂粮、山地林果等农副土特产品众多;矿产资源丰富多样。该区域具备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优势,山川秀丽、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有苍岩山、抱犊寨、龙泉寺、封龙山等自然风景区及石家庄市植物园、动物园等景点。

石家庄市西部鹿泉和井陉地处变质岩山区和井陉盆地周边地区,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人畜用水和农作物灌溉用水保障程度极低,同时,该区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区内共有中型水库1座、小(1)型水库6座、小(2)型水库29座、万亩以上灌区6条,机井约6000眼。现状总取用水量33607万m3,其中地表水25257万m3,地下水8350万m3 。该区域地表水现状可供水量主要由中小型蓄水工程供给,现有地表水资源配置格局已经形成,主要用于解决盆地中下部和山前平原的高效农田用水。

2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必要性

(1)该区山高坡陡,地表水存蓄能力差,变质岩地区富水性较差,盆地周边地下水开采十分困难,开采成本很高,充分实施雨水集蓄利用是解决当地人畜及口粮田基本灌溉的有效途径。

(2)该区域是省会西部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能为山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太行山绿化、旅游开发提供水源保证。

(3)该区具有山场面积大、降雨集中的特点,通过建设集雨场和坑塘、水池、水窖等,可有效集蓄雨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鉴于上述原因,在西部山前区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是非常必要的。

3雨水资源收集的方式

(1)收集自然坡面径流。山区许多天然荒坡坡面完整,有较好的汇流条件,汇流面积大,径流系数在0.1~0.3之间,在雨季可以不经人工处理便能汇集大量雨水径流。

(2)集蓄路面径流。随着经济的发展,山区交通便利,路网密集,路面平整,产流率高,径流系数一般在0.85以上。因而可以充分利用路面集水、路边沟集水、过路涵洞汇流及有利地形进行拦蓄。在道路两侧形成集水量可观的供水单元。

(3)收集人工集雨场径流。选择合适的平缓地段,采取水泥砂浆抹面、灰土夯实、原土夯实以及土工膜覆面等硬化防渗措施,修建人工集雨场,可以明显提高集流效率,增加集水量。

(4)集蓄沟道径流。山区沟道多,许多沟道集雨面积大,是发展集雨塘坝和集雨池的理想场所。

(5)集蓄田面径流。经过多年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许多小流域坡面修建了一道道梯田、水平条田等水土保持工程,可以选择有汇水条件的坡面,在坡面下游修建集流设施。

4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布局及优化配置

通过对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合理布局,实现雨水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其目的是通过将各种有效水源有机连接,实现多种水源联合调节利用,以余补缺;同时,各独立小型蓄雨工程形成完整的集、蓄、用水系统,并在田间应用配套节水灌溉措施,提高灌溉保证率,增加山丘区果树、粮田的抗旱能力。

4.1 集雨工程布局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主要包括集雨场工程、蓄水工程、提水工程、节水灌溉配套工程四部分。

根据项目区地形、地质情况,蓄水工程主要有水池、水窖、坑塘和塘坝等。在地形低洼且收集含沙量较大的雨洪时选用塘坝、坑塘蓄水。蓄水塘坝选在地基稳定、距集流面较近、用水方便的地方。蓄水池为方形、长方形或圆形,混凝土或水泥砂浆防渗。在蓄水池、水窖前布置引水渠、沉沙池(坑)、拦污栅等设施。蓄水池的进水渠(管)上设闸板并在适当位置布置排水道。

4.2 雨水集蓄高效利用模式

结合该区实际情况,采用两种小流域雨水集蓄利用优化配置模式。

①塘坝水与水池、水窖等小型蓄水工程的优化配置。以塘坝水为保证水源,通过输水渠道将蓄水池、水窖等小型蓄水工程连接,保证水源供给,同时,各蓄水池、水窖又有独立的集流系统。并根据作物种类实施节水灌溉工程。

②机井水与季节性泉水、中心蓄水池、小水窖等工程的优化配置。以机井水作为保证水源,收集季节性泉水、雨水和坡面径流,以中心蓄水池为调节水源,以个体水窖、水池等为供水水源,个体水窖、水池等设置独立的集流系统,并与中心蓄水池连接。首先集蓄雨水、坡面径流和季节性泉水,若水量不足时,以机井水作补充。

5雨水集蓄利用效果分析

(1)通过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建设,可以增加灌溉水源,大力发展果树种植,植树种草,绿化山区,通过后续开发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区域小气候,使省会西部山更绿、天更蓝、景更美,从而达到改善石家庄市西部区域环境的目的,使西部山前区真正成为省会的西部生态园,并为该区域的旅游开发提供有利支撑。

(2)可提高农村饮水的安全性,改善农村卫生条件,通过在水源地周边种植林草花木,可以涵养水源,美化环境,改善农民的生存条件。

(3)井陉旱区水源的增加,可后续开发荒滩地,种植果树,使石太走廊变为生态走廊。

(4)水源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当地种植结构调整和后续开发,促进当地特色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使西部山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和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5)修建的集雨工程可以起到拦截泥沙,减少水土流失,减少省会防洪压力的作用;可有效增加该区农田保护林网的面积,对抵御风沙,抑制干旱将起显著的作用。

篇13

加强成人教育,体现学生成人的神圣感、使命感,增强学生成人意识和担当意识,铭记青春,向成长致礼;进一步激发高三学生学习热情和斗志,为高三加油助威,全力冲刺高考。

二 、活动主题

青春   成长  感恩  责任

三、时间:4月18日(周三) 上午8:30开始。

四、地点:多功能报告厅

五、参加人员

局机关、职中及区属各初中领导、学校领导、高三全体师生及50名学生家长

六、活动要求:学生统一着校服,教师着正装出席仪式。

七、活动流程

(一) 成长篇

1、介绍领导嘉宾  (主持人和主持串词。主持人:朱敏歌、李华璇、刘佳雪、朱可)

2、奏唱国歌       

3、年级组领导致辞

4. 播放学生成长剪影视频。 

(活动视频:由每班班主任提供本班学生在校活动照片、家庭成长对比照片或一分钟短视频,照片每班最好15张左右,能涉多角度多成面反映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各班班主任提前做好安排)

(二)感恩篇

1、学生成长歌曲串唱。(学生4名。)(唱完后,代表全体学生向父母、老师鞠躬)

2、敬感恩信、赠成长家书。(背景音乐循环播放:《天亮了》(高三3班、高三13班各学生家长1名)

学生和父母当场拆开阅读。(学生提前准备好给父母的感恩信,通知家长提前准备好给孩子鼓励的书信或寄语)

3、真情流露,拥抱亲情。

主持人适时旁白,引导学生和父母全部起立,拥抱。

       4、感恩老师,

    全体班主任上台,朗诵教师寄语。后各班代表向班主任献花。(班主任统一着装。背景音乐:《好大一棵树》)

(三)责任篇

1、学生朗诵《十八岁的使命》(刘佳雪、李欢、王欢、杨芳)  

(背景音乐:《相信我们会创造奇迹》 )

2、成人宣誓(国旗护卫队出旗至主席台中央,学生代表领誓,全体师生起立,面向国旗宣誓。领誓人:董雨昕。誓词屏幕展示)  

(四)放飞梦想篇

1、高三学生代表成长感言(高三1班:刘晗菲)。

2、家长代表寄语。(高三14班)

3、教师代表诗朗诵《贺词,给十八岁的你》(王龙、李华璇、王肖、张萌、朱敏歌、姬琼)。 

4、校长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