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疼痛护理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3月――2013年9月收治骨科入选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入选标准为:单纯骨折,无颅脑及内脏损伤,无严重药物过敏史,无消化道溃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由责任护士进行常规疼痛教育,主管医生按常规分阶梯在长期医嘱上使用镇痛药如盐酸布桂嗪、盐酸哌替啶。
1.2.2 观察组 建设骨科“无痛病房”,采取个体化疼痛管理,患者入院后或手术后,护士及时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并将疼痛评估作为生命体征,进行每日常规测量并记录,根据疼痛评估结果,按制定的标准线向医生汇报;对于接受了镇痛治疗的患者,治疗后动态追踪效果并记录,分别评估患者静息状态时、深呼吸时、咳嗽时、下地行走时、功能锻炼时的疼痛,并评估疼痛对患者睡眠的影响程度。
1.3 疼痛评分标准 ①视觉模拟评分法即VAS,是在纸上画一条10cm的直线,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中间部分则表示由“无痛”到“剧痛”之间逐渐递增的不同程度的疼痛,由患者标注出最能代表其疼痛强度的点;②数字评分法即NRS,是采用0-10之间的数字表示疼痛强度的方法,其中“0”表示“无痛”,10表示“剧痛”,让患者选择最能代表其疼痛强度的数字;③口述分级评分法即VRS,由一系列描述疼痛的形容词组成,最轻度的疼痛被评为0分,以后每级增加1分;④面部表情疼痛量表即FRS,它用6种不同的面部表情,从微笑到哭泣表达疼痛程度;⑤“长海痛尺”评估法,它是将NRS和VRS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疼痛评估方法。
1.4 评价标准 疼痛控制满意度,疼痛评分比较,睡眠时间比较。
2 结 果
“无痛病房”的建设更能使患者安全、平稳、顺利、舒适地接收相关治疗和积极配合功能锻炼。
3 疼痛管理
3.1 重视健康教育,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3.2 选择合理评估,选择有效、可行的疼痛评价量表。
3.3 尽早治疗疼痛,提倡超前镇痛。
3.4 提倡多模式镇痛,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
篇2
肾结石为泌尿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各个年龄阶段人群,如急性发作可表现为剧烈绞痛、发热、畏寒,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疼痛为急诊肾结石患者主要临床特征,剧烈疼痛可引起机体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影响患者正常生理平衡。个体化疼痛护理管理针对急诊肾结石患者实施,旨在为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为探究在急诊肾结石患者中实施效果,笔者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收治肾结石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个体化组和常规组,每组35例。患者均为急诊入院,表现不同程度腹部或腰背部剧烈疼痛,经超声明确诊断为肾结石。个体化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20~72岁,平均(42.5±7.3)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1例,高中11例;大专及以上3例。常规组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21~76岁,平均(42.9±7.1)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0例,高中11例;大专及以上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方法,对患者生命体征、一般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协助患者完成治疗前准备,遵照医嘱实施药物和护理干预,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针对患者可能存在不良心理M行干预。个体化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个体化疼痛护理管理:(1)评估患者疼痛。按照疼痛开始时间、持续时间、程度、性质、缓解及加重因素、是否放射痛顺序快速评估,对患者疼痛程度和对疼痛耐受程度进行分级。结合患者文化程度、健康知识接受程度、心理状态制定个体化疼痛管理方案。(2)疼痛护理。采用语言、行为方式实施护理,让患者感到亲切、和蔼,受到尊重。首先指导患者在床上安静休息,以蜷缩、屈曲、膝胸或患者自觉最舒适减轻疼痛。向患者讲解健康知识,提高患者对肾结石发病及引起疼痛认知,消除患者对剧烈疼痛过分恐惧、担忧和紧张心肌。指导患者有规律呼吸,给予患者精神安慰、让患者家属与患者进行交谈患者感兴趣事情或话题,通过转移患者注意力方法减轻患者疼痛。指导患者家属采用按摩、腹膜腰部,以帮助患者放松,提高疼痛阈值,减轻不良情绪。对于有发热、恶心、呕吐患者积极予以降温、止吐处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呕吐物,保持患者口腔清洁。
1.3 观察指标
(1)评定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及干预1、6 h后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在0~10 cm刻度尺分别代表0~10分,10分表示剧烈疼痛,0分表示无疼痛,由患者主观进行评分[2]。(2)护理满意度:患者出院时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评估量表,对护理态度、护理质量、护理方法等8项内容进行评估,总分50分,39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及干预1、6 h疼痛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6 h后个体化组患者疼痛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个体化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14%,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肾结石为泌尿系统常见结石类型,为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部分患者以急性疼痛、畏寒、发热起病,具有症状表现重特点。急诊肾结石患者多合并有剧烈疼疼,为结石刺激肾脏或输尿管平滑肌收缩引起,多呈绞痛,严重者可表现为休克[3]。研究指出,疼痛可反射性引起机体体液、神经调节紊乱,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造成影响,以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为主要主要表现,减轻疼疼痛可有效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4-5]。另有研究指出,肾结石疼痛可引起患者对疾病产生过分紧张、恐惧、担忧情绪,可引起患者产生焦虑、抑郁、抵触等不良情绪,从而加重疼痛,形成恶性循环[6]。
临床护理工作在减轻肾结石患者疼痛中应用有重要作用,疼痛为人体主观感受引起发生,减轻患者不良情绪、转移患者注意力、保持乐观心态等方式均能提高患者疼痛阈值,从而减轻患者疼痛[7-8]。本次研究将急诊肾结石患者分组进行对比研究,个体化组在常规组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个体化疼痛护理管理,通过护理干预后个体化组患者疼痛较常规组显著减轻。个体化疼痛护理管理评估患者疼痛及整体情况,拟定针对性疼痛护理方案,通过干预、健康知识提高、不良心理疏导、转移注意力、精神安慰、按摩等多种方式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个体化疼痛护理管理以疼痛发生机制为指导原则,通过非药物干预方式提高患者疼痛阈值,进而减轻患者对疼痛主观感受,以减轻患者疼痛程度,进而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本次研究另得出,个体化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表明个体化疼痛护理管理在急诊肾结石患者中实施具有较高护理质量,得到患者广泛认可。
综上所述,个体化疼痛护理管理在急诊肾结石患者中实施可显著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褚凝萍.人文护理关怀对肾结石手术患者术后睡眠及疼痛程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3):581-583.
[2]李自青,李凤霞,任凤荣,等.无痛护理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的效果观察[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13(7):648-650.
[3]张丽萍,文艳,方莉萍,等.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尿脓毒症休克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3):279-281.
[4]牛效敏.个体化护理对肾结石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后肾造瘘管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4):1683-1685.
[5] 李颖,李水莉,单鑫,等.个性化疼痛护理对缓解急诊肾结石患者疼痛的效果[J].安徽医学,2016,37(7):902-904.
[6]李丽,胡梦玲,王婷,等.孤立肾肾结石经皮肾镜取石术后行肾盂持续冲洗的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6):1489-1490.
篇3
该院在2014年10月成立疼痛护理小组,其中包括主任1名,医生3名,护理部门主任1名,护士长1名,护理成员2名,以此开展疼痛管理工作。对该科室在2010—2012年的护理管理效果进行调查,在培训学习之后对该科室在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前来该科室治疗的四肢单处骨折106例患者进行调查问卷,对患者根骨骨折术后疼痛评分、掌骨、下肢、上肢的评分进行记录。将106例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n=53)和对照组(n=53),年龄区间为31~62岁;研究组患者男26例,女27例,对照组患者男19例,女34例,年龄区间为28~59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比。
1.2方法
护理小组理论授课内容为:了解骨折患者疼痛的特点与性质以及疼痛评估常用工具与方法;疼痛非药物治疗的方法与重要性;培养爱伤观念。106例四肢骨折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研究组53例),对照组采用小组成立前实施的护理管理措施(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轻度或是中度患者服用阿片类药物,重度患者服用西乐葆,2次/d,1粒/次,患者在手术后应该立刻送回病房,术后按照医嘱肌内注射特耐40mg,用药后进行评分,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并且对患者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估。研究组患者通过责任护士对患者与家属实施的“一对二”个性化疼痛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按照自行设计的表格内容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了解患者对疼痛的认知程度[3-4],加强疼痛知识的宣教,包括疼痛的概念与评估方法等,护理小组应该将宣教内容统一制作成册发放至患者,在手术前巩固疼痛教育内容,手术前1周对患者进行回访,术后责任护士应该对镇痛泵的治疗进行追踪和随访,每次宣教时,家属应该和患者同时宣教,并且应该主动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对疼痛治疗效果是否满意,若存在不满意现象,应该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做出调整。药物使用方面与对照组患者相同,在患者用药后进行评分,严密监测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5-6],对患者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估。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以及术后24、48、72h的疼痛度评分。
1.4统计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用率(%)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术后24、48、72h的疼痛度评分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术后
24、48、72h的疼痛度评分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24、48、72h的疼痛度评分分别为:(4.67±1.23)分、(3.34±1.18)分、(2.05±0.78)分;对照组患者术后24、48、72小时的疼痛度评分分别为:(6.28±1.17)分、(4.27±1.57)分、(2.71±1.30)分;对比分析两组疼痛度评分,经t检验后(t=6.9044,3.4473,3.1693,P=0.0000,0.0008,0.0020)。
2.2疼痛控制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非常满意29例,一般满意21例,不满意3例,疼痛控制满意度为94.34%;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23例,一般满意19例,不满意11例,疼痛控制满意度为79.25%,经χ2检验,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71,P=0.0217)。
3讨论
目前,我国疼痛专科护士的培养处于起步阶段,采用疼痛护理小组的模式能够有效推动专科护理的发展。护理小组的成立在疼痛管理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护理的疼痛管理水平[7],并且在提高护士对疼痛知识的知晓率与控制疼痛技能方面存在明显优势。临床护理工作中应该多鼓励患者进行疼痛的自我管理,以此为患者营造一种保持疼痛自我管理行为的氛围[8],在积极健康教育下,使得护患双方建立良好的互动沟通,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舒适度。研究组患者在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对患者行药物治疗,患者术后24、48、72h的疼痛度评分[(4.67±1.23)分、(3.34±1.18)分、(2.05±0.7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6.28±1.17)分、(4.27±1.57)分、(2.71±1.30)分],研究组疼痛控制满意度(94.34%)显著高于对照组(79.25%),两组之间差异明显,由此可见,“一对二”个性化疼痛教育模式的护理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使骨折患者的疼痛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和探索。
作者:张春红 单位:高密市中医院骨二科
[参考文献]
[1]胡三莲,何丹,钱会娟,等.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急性疼痛的护理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3):77-79.
[2]阮洁鸿.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急性疼痛的护理管理相关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2):2380.
[3]李艳,荆珂,刘蕊,等.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急性疼痛的护理管理[J].饮食保健,2016,3(13):150-151.
[4]陈琳,刘小兰.四肢创伤骨折患者疼痛的相关护理对策[J].医药前沿,2016,6(10):246-247.
[5]蒋娟.疼痛护理小组在四肢创伤骨折病人急性疼痛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5(22):2171-2172.
篇4
1疼痛的概念
国际疼痛协会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令人感到不愉快的感受,并且伴有一定程度的组织损伤[2]。按照疼痛持续时间与损伤组织愈合情况,可将疼痛分成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慢性疼痛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可在原发疾病与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急性疼痛持续时间不足1个月,且和手术创伤、疾病状态及组织损伤相关。术后疼痛指的是手术之后立即出现的急性疼痛,是临床中最急需处理、最常见的疼痛类型,也是骨科患者术后共有的表现[3]。若未在术后疼痛初始状态进行控制,就可能发展成难治性慢性疼痛,给患者造成精神和躯体上的双重打击。及时、有效地处理术后疼痛,是骨科患者术后镇痛管理的关键。
2国内疼痛管理现状
在深入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下,如何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是广大医务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与2011年出台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将“疼痛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列入评审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疼痛控制的最终目标是疼痛的完全缓解,当前临床中疼痛控制手段虽有了不断地更新和改进,但术后疼痛管理不善仍存在。鄢建勤等[4]调查显示,有56.1%的患者术后疼痛未做任何处理;43.9%的术后患者镇痛不全。此外,有文献报道,术后疼痛超过中度的患者约为58.27%[5],以上各项数据均提示我国的术后疼痛管理质量尚不理想。
3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
3.1与手术创伤有关的因素
手术创伤是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疼痛程度与手术类型、切口深度等有关[6-7]。一般而言,手术类型不同,对组织造成的损伤程度也不同,而脊柱、开胸、开腹、骨关节矫形等手术造成的术后疼痛最为严重[8]。这类手术切口往往深达深部组织及肌腱,甚至出现骨膜剥离等。XU等[9]在“Pain”上发表的研究显示:在小鼠足底切口模型中,单纯皮肤切口组在术后第1天引起防御痛,与假手术组无显著差异,而皮肤加深部组织切口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防御痛更严重。这说明深部组织才是形成防御痛的主要部分。骨科手术患者综合具备了以上的因素,术后随着麻醉作用的消失,感觉切口即开始疼痛,超前镇痛是解决这类疼痛的最佳管理实践。
3.2与患者有关的因素淤
对术后疼痛观念及态度错误。疼痛属个体化的主观感受,患者的主诉是评估疼痛及其程度的金标准[10]。在临床实践中,因患者性格、年龄、文化水平、个人经历等存在个体差异,对疼痛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普遍认为术后疼痛不可避免,经常强忍,不主动说明;不相信疼痛是可通过各种干预手段而得到控制的;甚至害怕药物成瘾而拒绝镇痛治疗。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和态度是影响术后疼痛管理的重要因素[11],如患者不能如实主动主诉疼痛,医生、护士便难以实施有效的镇痛。因此,普及疼痛知识、改变错误的疼痛观念尤为重要。向患者普及疼痛知识,增加患者对疼痛的理解,进而改变患者对疼痛控制的认知,纠正对止痛药物应用的错误认知,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疼痛管理。于对镇痛药物认知障碍。王峻等[12]研究指出:约25%的患者在感到疼痛时,经常会选择忍受,当忍受不了的时候,才会告知护士;约45%的患者担心服用止痛药物会上瘾或者损伤大脑;约20%的患者对疼痛存在恐惧;等等。宋仙英等[13]研究显示,术后失眠患者中约73.9%的原因是疼痛,不35.3%的患者拒绝或减少功能锻炼的原因为疼痛。这些都由于患者对镇痛药物缺乏认知、对镇痛技术不信任所致,担心药物有副作用,影响伤口愈合等,进而造成很多患者均选择强忍疼痛,不愿配合功能锻炼与肢体活动,导致便秘、深静脉血栓、关节僵硬等并发症频发[14]。事实上,当患者了解了镇痛药物发生成瘾性几率较小、不会影响伤口愈合、有助于术后早期康复时,多数患者均愿意接受镇痛治疗,并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术后的疼痛管理。因此,良好有效的疼痛教育是提高患者疼痛认知的关键。
3.3护士综合素质因素
在日常疼痛管理中,护士和患者的接触最为亲密。为此,护士的技术水平、疼痛知识对疼痛控制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有研究显示,国内81.3%的医务人员从未接受过疼痛管理培训或继续教育[15]。据叶赟等[16]研究显示,在外科护士中仅41.2%参加过疼痛知识培训,29.1%从未意识到要接受患者的疼痛主诉。此外,目前无规范的疼痛护理管理标准也是原因之一[17]。以上种种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护士的疼痛知识仍比较匮乏,疼痛管理理念未及时更新,导致疼痛护理实践无标准参考,部分护士在施行药物镇痛时,常夸大药物危害性,特别是成瘾性方面,评估疼痛时普遍认为患者高估了自己的疼痛等。护士疼痛护理知识匮乏的原因主要有:疼痛知识培训不不系统、不专业;缺乏有指导作用、最新的疼痛知识资源;大部分医院仍普遍缺乏疼痛专科专职护士[18]。由于条件限制,护士深造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护士获取疼痛知识的途径主要为临床实践、查房、专业知识讲座、专业书籍等。同时也存在忽视自身知识学习的问题,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流于表面,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中很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漏洞和不足,易造成医疗事故出现,影响患者术后手术成效[19-20]。
3.4医生疼痛知识掌握程度因素
医生对术后疼痛管理不够重视,疼痛管理知识不足[21],从某种程度而言,医生对疼痛知识的了解影响术后疼痛管理质量。随着镇痛治疗的普及和镇痛模式的更新,医生只有真正的重视患者疼痛,主动了解和掌握疼痛控制方法及措施,不断更新疼痛管理知识,才能满足临床需要,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往往更注重疾病治疗与康复,只在患者主诉疼痛或要求使用止痛药时,才会给予镇痛治疗。郑儒君等[15]对医务人员关于KASRP问卷的调查中,医生的疼痛管理知识答对率仅为54.8%。
3.5其他因素
护理人力、医疗服务体系、疼痛管理制度等均是实现有效疼痛管理的重要因素[21],同时也都有可能成为疼痛管理的影响因素。护理人力不足,工作任务繁重仍是当下一些医院的临床困境;部分镇痛药物不在政策报销范围内,且费用昂贵,患者难以承担;我国目前尚缺乏科学、规范的术后疼痛管理制度及评估体系。这些因素终将制约疼痛管理的发展,需要管理者们从源头抓起,从根本上解决。
4术后疼痛管理的内容及措施
4.1正确的疼痛评估
淤疼痛体验是个体性主观体验,护士在处理患者疼痛时,应将自己的评估和患者的疼痛体验相结合作出正确的评估。于术后疼痛评估不仅是对患者静息痛的评估,即休息疼痛,还包括患者咳嗽、功能活动、深呼吸时的疼痛,只有将患者功能活动疼痛控制在臆4分[5],患者才会配合术后功能锻炼,进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盂采用合理的评估工具评估患者疼痛。常用的疼痛评估工具有:文字描述评分法(VDS)、数字评分法(NR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评分法、McGill疼痛调查问卷评分法(MPQ)和术后疼痛评分法[22],这些方法适合于大手术术后或气管插管无法说话者,在使用时,应在术前对患者进行手势表达训练,以了解患者疼痛情况,目前尚未普及使用。此外,特殊患者可使用特殊疼痛量表,如患儿可使用“儿童疼痛评估工具”等。每种工具都有其特性及优劣,使用时应参考患者的主诉及个人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对疼痛的耐受性等,来选择适合的镇痛药物,制订个体化疼痛方案[23],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
4.2疼痛评估的频率
相关疼痛指南[24]推荐的疼痛评估频率:淤对所有入院患者予以疼痛评估;于在住院期间,对患者疼痛情况予以动态评估;盂以下情况需要再评估:更改镇痛方案后、非消化道给镇痛药30min后、口服镇痛药1h后,倘若疼痛再次评估结果理想,可恢复常规评估,在患者可正常睡眠时,无需再疼痛评估,以免影响患者睡眠;榆在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时,不仅要评估静息痛,还要评估活动时的疼痛程度。
4.3疼痛护理干预措施
根据《骨科常见疼痛专家处理意见》[25]总结出以下措施:淤疼痛宣教;于合理评估;盂超前镇痛;榆多模式镇痛;虞个体化镇痛。在患者入院时,评估其疼痛情况,了解患者疼痛认知,以给予疼痛知识教育;在术后的镇痛过程中,针对患者手术的性质及部位,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及时、准确地进行镇痛处理;患者术后疼痛剧烈,在药物镇痛作用未彻底消失之前,给予超前镇痛,对于使用镇痛泵(PCA)自控疼痛的患者,要告知其提前有效按压泵;通常可将作用机制不同的镇痛药物联合使用,达到协同或相加镇痛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根据患者个体差异,采用个体化用药方法,以最小镇痛药物剂量取得最佳镇痛效果。
5结语
综上,今后在骨科术后疼痛的护理管理实践中,需加强医、护、患的沟通及多科协作;加强疼痛知识宣教,提高患者对术后疼痛的认知;医护人员应加快对术后疼痛管理观念的转变,准确、及时地推行有效的镇痛模式;综合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案,及时追踪和评价患者的镇痛效果,使术后疼痛管理持续有效改进;管理者应从高层面分析制约疼痛管理发展的诸多因素,培养疼痛专科护士,采取多形式教育提高床边护士疼痛护理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逐步提高术后疼痛管理效果。
作者:韦美爱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金城江区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
[3]徐建国,吴新民,罗爱伦,等.成人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3):190-196.
[4]鄢建勤,王英,唐岸柳,等.湖南三大省级医院术后疼痛现状调查[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11):1384-1387.
[5]童莺歌,刘敏君,刘冬华,等.5所三级医院术后疼痛管理质量评价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1):24-28.
篇5
骨折患者最痛苦的经历,莫过于疼痛,特别是手术后疼痛对患者影响较大,也不利于术后的恢复。我院在术后镇痛方面,一直是麻醉医师为主导,护士在疼痛护理中缺乏主动性,这种模式对病人的镇痛效果虽然较为专业,但由于麻醉医生与病人接触的时间没有护士多,病人出现疼痛时,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及时地业务与心理指导。基于这种现状,为了发挥护士的优势,让更多的患者享受无痛的权利,拓展护士的职业,我科建立了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将护士作为疼痛管理的主导人员,强化护士主动参与疼痛管理意识,以提高患者疼痛控制的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6月,对我科收治的78例创伤性骨折患者,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其中,男51例,女27例,年龄17-69岁。其中,上肢骨折19例,下肢骨折52例,多发性骨折5例,骨盆骨折2例。根据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法),设定疼痛护理目标为:疼痛级别占骨折病人总数应达到Ⅰ级(轻度)80%以上,Ⅱ级(中度)低于20%、且疼痛次数24小时不得超过3次,Ⅲ级(重度)低于5%,且疼痛缓解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
1.2 方法 将疼痛管理纳入骨折患者疾病护理常规内,责任护士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按照无痛化护理管理模式进行疼痛护理工作,并作好相关记录与效果评价,具体内容包括对患者进行疼痛教育、疼痛评估,提供非药物疼痛治疗方法,参与、实施镇痛方案,持续评价镇痛效果,负责术后镇痛泵的管理。
第一步:患者入院时,根据病情评估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度和对医疗镇痛的期望值。入院后一天三次评估,即早7点、上午11点、下午三点、晚7点.连续三天3分,即改为一天一次,每天下午3点评估,记录在三测单疼痛评估栏内。术后一天四次,连评3天3分,即改为一天一次,每天下午三点评估,记录在三测单疼痛评估栏内。疼痛大于或等于4分,每4小时评估一次,连测3次3分后,按规范评估。
第二步:根据评估情况,对病人进行个性化疼痛教育,改变错误的疼痛认识和对镇痛药物的过度期望,并和病人一起确定术前与术后的疼痛控制目标。
第三步:护士把评估情况报告主管医师和麻醉医师,以结合病人创伤程度、手术时间长短、手术范围大小,预先制定术前及术后镇痛方案,开出医嘱。
第四步:病人手术结束后,与麻醉医生交接术中麻醉、镇痛药物、镇痛泵的使用情况,护士主动对镇痛泵进行管理。即必须在日常评估单上记录,每班观察及交班。
第五步:责任护士执行镇痛医嘱后,对病人疼痛持续评估,并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对Ⅰ级(轻度1-3分)疼痛,由护士采取非药物疼痛治疗方法缓解疼痛;对Ⅱ级(中度4-7分)疼痛,护士在采用非药物疼痛治疗的同时,告知值班医生,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对Ⅲ级(重度)疼痛,立即告知值班医生,遵医嘱临时使用镇痛药物和执行新修改的镇痛医嘱。
第六步:每日8时,对前24小内疼痛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和记录,并把评价结果告知主管医师,以修改镇痛医嘱。
2 结 果
2.1 镇痛效果明显 通过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模式,骨折病人术后镇痛效果总体水平得到提高,本组骨折病术后1-3天内,总体疼痛控制在轻度有87.6%、中度10.7%、重度1.7%,达到了疼痛护理设定的目标,见表1。
2.2 患者满意度提高 我院在骨折病人的疼痛管理中,传统的方法是术前由医师医嘱镇痛药物,术后由麻醉医师使用镇痛泵。特别是术后镇痛泵的管理,病房医护人员均依赖于麻醉人员,当病人出现控痛效果不好时,医护人员才与麻醉医生联系,但麻醉医师由于工作性质,不能做到随叫随到,有时因为到病床查看的时间延迟,病人心理上很不满意,也会加重疼痛的感受。通过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模式,责任护士每天对疼痛评估,随时到病床前解决疼痛问题,能够在药物镇痛的同时,配合非药物的护理方式,提高了镇痛效果的同时,体现了优质护理服务,患者对医疗服务很满意。
3 讨 论
疼痛是骨折病人最痛苦的经历,其症状受心理状态和其它因素的制约,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早在1995年,美国疼痛协会主席James Campbell就提出,将疼痛列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我国传统的疼痛管理常由麻醉医师实施[1],而麻醉医师的首要任务是麻醉及术中疼痛管理,术后与科室医护人员交接之后,病人的疼痛管理成为了空白区。
骨折疼痛不仅由创伤直接导致,患者的不同心理反应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疼痛感觉阈和耐受阈[2]。护士主动参与疼痛护理管理有很多优势,在护理观察患者病情时,可以根据患者的表情行为,充分了解患者疼痛的心理因素,针对不同情况分别予以非药物治疗,如与患者交谈而转移注意力,选择适当的时机告知患者治疗的进展及计划,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疾病的治疗,使患者的情感得到发泄,以减轻或避免疼痛。在实施护理操作时,要准确和轻柔,减少对伤口的刺激。在术后镇痛泵的管理中,按时检查止痛泵的使用情况,以了解镇痛方案的有效性,当发现有疼痛不能耐受的患者,及时与医生联系,必要时使用止痛药物。
在疼痛的治疗过程中,护士运用心理护理学为患者服务,教会患者全身放松法,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说明其创伤组织可获得恢复,以减轻其焦虑程度,缓解不良情绪造成的致敏性疼痛[3];护士应用非药物疼痛治疗方法,使病人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再配合镇痛剂的使用,使患者疼痛得到及时的处理,缩短了疼痛缓解时间并增强镇痛效果[4]。
参考文献
[1] 鄣向丽,周玲君,钱火红,等.术后患者疼痛状况调查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36):3865-3867.
篇6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肝癌患者,均为介入患者,男5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5岁,患者心、肺、肾功能正常。
1.2手术方法 对所有介入患者进行常规消毒,选择穿刺点,用无菌穿刺探头选择最佳位置进行穿刺[3],从动脉内插管至肝癌供血动脉,根据实际情况给药。 选择性肝动脉灌注(TAI)治疗是通过导管以等于或小于静脉给药的剂量动脉内灌注药物。这样可使靶细胞局部药物浓度提高和延长药物与病变接触时间,并且减少全身的药物总剂量,达到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的目的。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1)术前宣教: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介入的目的、方法及治疗的重要性和优点,帮助其消除紧张情绪,取得术中积极配合;(2)进行疼痛教育的目的是改变患者错误的疼痛认知,学会减轻疼痛和自我放松的方法。(3)护士根据整体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疼痛认识教育,自身掌握疼痛评估方法,从而实施最佳的镇痛方案。
2.1.2患者准备:告知相关术前准备,4-6h禁食禁水,判断有无禁忌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疼痛的程度。
2.1.3用物准备:检查导管的质量,急诊器械,1%利多卡因局麻药,减轻患者术中疼痛,备好心电监护仪[4]。耐受力较差者可遵医嘱给予杜冷丁50mg肌注。
2.2 术中护理: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指导患者屏气,放松,给予适当的安慰,疏导,转移注意力,减轻其痛苦。严重者可给予杜冷丁肌注。
2.3术后护理:
2.3.1评价指标:评估患者的疼痛,如:疼痛评估标尺,是一种将数字评定量表和面部表情疼痛量表结合起来制作成的疼痛评估尺。每位护士可随身携带一个疼痛尺,简单易行。其中0分代表无痛,1-2分为轻微疼痛,3-4分为轻度疼痛,5-6分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痛。
(1) 肝区疼痛:(1) 肝区疼痛:①创造良好的病区环境;②做好基础护理;③心理疏导;④三级阶梯止痛法。⑵伤口疼痛: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指导患者平卧,患肢制动24h,并用沙袋压迫止血,观察末梢血循环情况、足背温度、皮肤颜色,并告知患者术后会出现疼痛,消除患者及家属对于疼痛感知的紧张,疼痛时可适当抚摸其皮肤,放轻音乐,转移患者注意力。注意与下一班的交班,多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多给予恰当的人文关怀,让患者从心理舒适,减少其不适感。(3)腹痛:观察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一旦有异常,立即汇报医生,安慰疏导患者。
3 结果
篇7
疾病手术后的疼痛剧烈, 因此, 及时给予该类患者有效的疼痛护理和管理十分重要。本文为进一步探讨疼痛护理管理在肛肠科病房应用后的效果, 特选择了本院收治的80例疾病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在护理中给予规范化疼痛管理的40例患者取得了较好的镇痛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80例疾病术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收治时间为2013年10月14日~2014年10月14日。按照数字抽签法将其分成实验组对照组, 各40例。实验组患者年龄21~70岁, 平均年龄(44.21±9.00)岁, 男女比值为23∶17, 其中16例肛瘘、15例混合痔及9例肛裂。对照组患者年龄22~71岁, 平均年龄(43.25±9.25)岁, 男女比值为24∶16, 其中15例肛瘘、15例混合痔及10例肛裂。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在护理中施行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各项体征情况进行密切关注, 及时将患者的病情变化反馈给主治医生, 在医生的指示下, 给予患者镇痛药物治疗;为患者讲解相关的注意事项和临床疾病知识, 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 告知患者术后疼痛属正常的治疗反应, 不用过度紧张和恐慌, 应放松治疗心情;做好常规护理, 定时打扫和消毒, 开关门窗, 保持通风, 使室内的温度及湿度处于最佳状态。
1. 2. 2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规范化的疼痛管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成立专业的疼痛护理小组, 并推选出小组长, 指导护理工作, 制定护理计划。要求每位护理人员都应该掌握疼痛的评估方法, 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心理护理、伤口疼痛、用药及中医护理。
1. 3 观察指标 对经不同护理后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平均住院天数及疼痛缓解程度进行观察, VAS疼痛评分和平均住院天数越少, 疼痛缓解率越高, 代表患者的疼痛程度越轻, 护理效果越好。疼痛评分采用VAS, 分值0~100分, 分值越高, 表示患者的疼痛程度越重。住院天数越少, 代表患者的恢复速度越快。疼痛缓解程度具体的评价标准:患者经治疗和护理后疼痛症状消失为完全缓解;疼痛症状显著减少, 能正常睡眠和生活视为部分缓解;疼痛症状没有改善或加剧视为无效。疼痛缓解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和平均住院天数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和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26.73±10.51)分和(9.08±2.42)d, 对照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和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48.90±10.26)分和(13.15±3.66)d,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均多于对照组, 且实验组的疼痛缓解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肛肠疾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据相关的临床资料统计, 有75%的肛肠疾病患者在手术后容易出现明显的疼痛[1], 给患者造成了严重的生理和心理痛苦, 如不及时控制和治疗, 将导致各种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给患者的预后造成不良影响。因此,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给予患者有效的疼痛护理十分的重要[2]。
传统的护理模式缺乏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 无法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心理状况进行了解, 且在护理过程中具有被动性和消极性的特点, 部分患者甚至会因为服用过多的止痛药物而引发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 使得医患关系十分紧张, 故传统的护理模式不能较好地满足临床需求[3]。规范化的疼痛护理管理自临床应用以来受到了众多患者及专家的一致好评, 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疼痛症状, 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具体的护理措施:①心理护理:在室内摆放新鲜的花草或播放音乐, 转移患者的焦虑情绪;为患者讲述治疗成功的案例, 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②伤口疼痛护理:护理人员每天进行疼痛评分, 根据评分分别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必要时遵医用止疼药, 并嘱咐患者采用屈膝侧卧位, 患者禁止久蹲、久坐、久站, 避免术后活动加剧疼痛。③用药护理:要求每位护理人员应该了解伤口的位置, 并掌握换药技巧, 避免触碰伤口, 加剧患者的疼痛感。④中医护理:给予患者中医坐浴护理, 确保温度在患者的承受范围内, 避免烫伤患者, 坐浴过程中应该对患者的面色及出汗情况进行观察, 如发生头晕、胸闷等不适状况时, 可调整温度和给予患者温水口服。
研究结果表明, 实验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 疼痛缓解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疼痛护理管理在肛肠科病房应用后的效果显著, 可以有效缓解肛肠科患者的疼痛症状, 改善患者预后, 值得在临床中大力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韩月蕊.循证护理对老年普外手术患者症状及自我效能的影响.社区医学杂志, 2015, 13(4):77-78.
篇8
NIU Wan-xia
(Baodi Clinical College,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Tianjin 301800,China)
Abstract: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patients with pain, affecting the patient's diet, sleep and functional exercise, to extend the healing process of fracture. In order to as far as possible to reduce or eliminate the patient's pain, promoting fracture healing,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in clinical nursing, we adopt PDCA circulation management of the orthopedics patients with pain, so as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 nursing of pain.
Key words:PDCA;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pain;Nursing
骨科患者疼痛,影响着患者的饮食、睡眠和功能锻炼,延长骨折的愈合进程。为了提升护士疼痛护理理念,尽可能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疼痛,使其更早的进行康复训练,促进骨折愈合,提高生活质量。利用PDCA循环管理骨科患者的疼痛,效果显著。PDCA循环是在一切管理活动中,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所进行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等循环过程[1]。以往经验告诉我们,成立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小组,构建患者术后疼痛管理模型,依据PDCA循环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有效降低了患者术后疼痛强度[2]。而我们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利用现有的疼痛评估工具和疼痛记录单,责任护士针对每一位患者采用疼痛教育、疼痛评估、疼痛干预的方法,由实施护士本人通过PDCA的管理模式,达到对疼痛的有效护理。
1 方法
责任护士在接受患者的疼痛治疗时,按照PDCA循环管理模式,根据护理程序的方法,从收集资料开始,将患者的疼痛信息规范的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将制定的护理计划、实施方法、评价的反馈结果详细记录,对不足之处查找原因,将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作为推动下一循环的动力。
1.1计划阶段
1.1.1收集资料 收集疼痛患者的资料,评估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规律,评估患者生理、心理、语言交流能力、文化水平、意识、接受能力等。
1.1.2制定计划 根据患者的意识、接受能力,疼痛的性质是锐痛、快痛、慢痛、顽固性痛,根据疼痛评估尺,确定患者的疼痛程度是轻、中、重、极重度疼痛。如果是轻度,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语言交流能力,接受能力,可以采用心理护理,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以减轻疼痛。如果是中度以上的疼痛,通过心理护理仍不能缓解的,则通知医生,给予药物处理。
1.2实施阶段 根据拟定计划,采取心理护理,使用放松疗法,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轻疼痛;或给予冰敷;或给予舒适的,抬高患肢;或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缓解疼痛。
1.3检查阶段 观察患者,通过询问或观察患者的行为、表情等,来了解患者的疼痛是否缓解,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1.4处理阶段 根据评价的反馈结果,对疼痛缓解的继续巩固,对疼痛患者不满意的,寻找原因,制定新计划,转入下一轮循环。直至患者对疼痛护理满意。
2 讨论
2.1 PDCA循环的应用确保了护理程序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结果、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计划,PDCA循环与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基本相吻合,护士在护理疼痛过程中,既是执行者,又是管理者,通过对自己的护理措施,及时检查评估,及时修正不良措施,体现了护理程序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确保了护理质量的提高,对疼痛护理效果好,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2.2加强了护士的责任心。通过对患者疼痛护理的整个过程,责任落实到每位护士,加强了责任心,提高了主动服务的意识和积极性。
2.3提高了护理人员对疼痛的认知行为。责任护士通过对患者疼痛护理的整个过程,提高了护理人员对疼痛护理的认识,改善了对疼痛处理的能力,积累了疼痛护理知识,提高了控制疼痛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平.PDCA循环在我国护理领域应用的进展[J].护理杂志,2003,20(4):47-48.
[2]刘梅.持续质量改进在骨创伤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872-874.
篇9
【Key words】 Pain management; Pain interventi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First-author’s address: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Qingdao 266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2.023
人工膝关节置换(TKA)作为一种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疾患的手段,取得了良好临床效果。然而,作为一种创伤性治疗手段,手术本身也带来了严重的围手术期疼痛问题。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会出现中度到重度的疼痛,引起身体一系列生理反应,疼痛时间会持续数天甚至数周,剧烈的疼痛可以产生应激反应,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对一些合并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带来严重的威胁,甚至会导致患者休克[1-2]。如何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已成为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为了有效地控制疼痛,1936年,美国麻醉学教授EA Rovenstine在纽约创办“Pain Clinic”;1973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成立;自2004年开始,每年10月11日为国际镇痛日。随着对疼痛研究的进展,自控镇痛、局部神经阻滞、膝关节腔内注药、超前镇痛以及多模式镇痛等多种镇痛方式不断问世[3],但国外文献[4]报道仍有50%~70%的患者术后疼痛得不到最有效的缓解。有调查结果表明,受慢性疼痛困扰人口的比例在发达国家中占总人口的30%,在美国有1/2以上中至重度慢性疼痛的患者,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镇痛措施[5-6]。赵继军[7]对5000多例门诊患者进行疼痛现状调查,结果发现40%的患者有疼痛症状,其中50%以上以疼痛为主要症状,虽然相当数量的患者采取了一些镇痛措施,但仍有50%以上的患者承受着疼痛造成的生理和心理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对268例住院患者的调查中还发现,80%的患者疼痛知识缺乏,88%的患者遭受着疼痛的折磨。Rawal等[8]认为,要解决这种镇痛效果不良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疼痛管理体系,而不仅仅是发展镇痛技术本身,要从以医生和麻醉师为主体的疼痛控制,转变为以护理为基础,以医生和麻醉师为督导的疼痛管理。有调查表明,由于部分护理人员对疼痛控制认识不足,致使疼痛控制效果不佳。通过实施疼痛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对疼痛控制的认知和治疗态度。
为此,本科自2014年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围手术期对护理人员实施了疼痛控制的组织管理,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12日-2014年8月30日就职于本院骨科的护理人员25名,参与疼痛控制管理实施,护理人员资料统计于2014年3月。护理人员年龄18~41岁,平均(24.00±7.23)岁;年龄:≤20岁4名,21~30岁13名,31~40岁6名,≥41岁2名;学历:中专10名,大专6名,本科以上学历9名;职称:护士13名,护师7名,主管护师以上5名;护龄:≤5年11名,6~10年8名,11~15年3名,≥16年3名。
1.2 组织管理及实施
1.2.1 组织形式 成立以骨科医生、麻醉医师、护士、康复治疗师及患者共同参与的疼痛控制小组,制订针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疼痛管理计划。
1.2.2 培训内容 针对不同层次护理人员能力及需求的不同,确定培训内容,制定培训方案,主要内容包括:疼痛的概念、常见原因、影响因素、病理生理、术后疼痛对患者的影响、围手术期镇痛新观念;疼痛的评估方法;手术前疼痛宣教内容;规范的疼痛记录;常用镇痛药阿片类药物及非甾体类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拮抗反应、用药剂量及用药途径等。还选派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到国外或上级医院参加疼痛管理的培训学习;责任护士按时参加护理部疼痛护理学组定期组织的疼痛控制的交流学习。
在病房大厅张贴疼痛知识相关宣传资料,发放疼痛教育手册和疼痛教育温馨提示卡。在入院8 h内完成首次疼痛教育,责任护士了解患者及对疼痛、止痛药的认识、疼痛体验经历及需求,并进行相应的疼痛宣教。主要的宣教内容包括:疼痛的危害及镇痛的必要性;超前镇痛、规律镇痛、保护性镇痛等新的疼痛治疗理念;疼痛药物的使用等,以期使患者及家属能够更好地配合甚至主动参与疼痛管理。
1.2.3 实施流程 患者入院后,首先由医生及护理人员按照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围手术期镇痛方案,其次,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基本评估,测评患者及家属对于疼痛的认知程度,由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疼痛教育,使其了解镇痛方案、各种疼痛知识,并基本掌握疼痛评估的方法,能够主动地配合疼痛管理过程;然后,按照职责分工要求,在患者围手术期进行相应的疼痛干预,骨科医师及麻醉医师共同完成围手术期按时镇痛。护士在患者康复治疗前半小时口服常规镇痛药,降低患者康复训练时的疼痛,提高其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围手术期疼痛情况由护士指导患者自行评估,确定疼痛程度。疼痛评估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评估-处置-再评估;不仅评估患者静息时的疼痛,还要评估活动时、功能锻炼后的疼痛。护士参照VAS评分量表酌情处理患者疼痛情况,当疼痛评分≥5分时,报告医生并遵医嘱使用有效的镇痛药物,在评分≤4分时,则可根据患者的需要运用一些非药物的方法缓解患者的疼痛,如冷敷、改变、按摩、活动肢体、分散注意力、音乐疗法、理疗等。
在疼痛干预后,及时观察患者的依从性,评价镇痛干预措施实施后的疼痛控制情况,根据患者的疼痛控制情况调整或者增加疼痛控制措施,并进行详细的记录。
1.3 评价指标 本院自2014年3月13日起实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以本科25名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25份,回收25分,回收率为100%。护理人员于3月12日首次填写Abdalrahim等[9]设计的“护士疼痛知识和态度调查问卷”,作为疼痛管理实施前护士疼痛知识和态度的基线调查;2014年8月30日再次填写调查问卷,作为疼痛管理实施后对护士疼痛知识和态度调查。该项问卷内含21项问题,主要对疼痛认定、疼痛控制、镇痛药相关信息进行调查。通过对问卷答题正确率的统计,量化护理人员对疼痛知识与疼痛控制态度的把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护理人员疼痛知识需求情况 本组64%骨科护理人员学习过疼痛知识,但不全面;64%和32%的骨科护理人员认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学习,只有8%经常从学术期刊上获取疼痛相关知识,见表1。
2.2 护理人员实施疼痛管理前后疼痛认知情况比较 实施疼痛管理后,护士对于疼痛认知程度测评得分为(16.08±4.12)分,明显高于实施疼痛管理前的(9.68±3.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的护士主要通过临床工作实践获取疼痛知识,其次为学校学习、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班或自学等途径。一方面,通过临床工作或自学疼痛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护士在学校教育中获取的疼痛知识非常有限,工作后参加系统的疼痛知识继续教育机会又不多,因此护理人员疼痛知识比较匮乏。本研究显示:64%骨科护理人员学习过疼痛知识,但不全面;64%和32%的骨科护理人员认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学习,只有8%经常从学术期刊上获取疼痛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疼痛管理,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对于疼痛的认知情况,提高其对超前镇痛与定时给药问题的理解以及对患者镇痛药物依赖性的认识,使其良好地把握镇痛药物剂量,并能进行适当的疼痛评估与选择合适的疼痛控制方法。
疼痛管理制度作为国外骨科的常规制度已施行多年,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van Valen等[10]的研究指出,通过进行疼痛的相关教育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疼痛管理的知识、改善护理人员对待疼痛的态度,从而有效地帮助患者进行疼痛控制。Hanley[11]则指出护理人员具有的疼痛相关知识和疼痛管理态度直接影响着其进行疼痛管理的质量。我国疼痛管理制度起步晚,发展较慢。目前国内大多数护理人员尚未完全掌握足够的理念和知识,使疼痛管理制度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李漓等[12]采用Margo McCaffery设计的《疼痛知识与态度调查表》对374名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研究证实,国内护理人员的疼痛知识相当缺乏,平均答对率仅38.9%,明显低于McCaffery等[13-14]报道的72%的标准。喻惠丹等[15]采用Rod Sloman设计的《老年人疼痛知识调查量表》对621名护理人员的研究也证实,疼痛知识问卷平均分仅为41.17分,远远低于80%的合格率。
以科主任、护士长为团队的主导,加强了整个组织管理的权威性,一方面保证了各个方案的实施,另一方面,增加患者对于疼痛干预的信心;由骨科医师、护士、患者及其家属组成的团队共同参与,使疼痛管理的模式向医生-护士-病患模式转变,在该模式中护理人员成为疼痛控制的主体,这与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充当医生与患者桥梁的作用相适应:(1)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进行教育并实施疼痛干预,确保了对患者教育的落实及镇痛干预措施的及时执行;(2)护理人员能更及时地对疼痛干预后的效果进行评估、记录及观察[16];(3)护理人员能够更及时地将疼痛干预的情况向医生反馈,以便更好地调整和更改干预措施;在管理方面,护理人员内部分层次管理,各司其职,形成一个一体化、系统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和流程,这不仅保证了疼痛干预的顺利进行,还有助于进行持续的质量控制;动态评估及评估-干预-再评估的模式,使得疼痛评估成为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这一方面保证了评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有利于护理人员掌握整个疼痛变化,另一方面也保证了疼痛干预措施的及时调整,提高了疼痛管理的效果,缩短了疼痛管理过程。经本研究证实,通过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疼痛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疼痛控制的质量及患者对于疼痛控制的满意度。
总之,通过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实施合理而有效的镇痛管理,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对于疼痛知识的掌握及正确的态度认识。该疼痛管理模式可以作为建立“疼痛管理护理工作模式”的基础,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丘,刘英,许方荣.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对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5):10-12.
[2]王丽娜,段嫦丽,尹保民.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2):54-56.
[3]刘振宇.骨科术后疼痛处理综述[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2):141-143.
[4] Howington J U,Hanel R A,Harrigan M R,et al.The Neuroform stent,the first microcatheter-delivered stent for use in the intracranial circulation[J].Neurosurgery,2004,54(1):2-5.
[5]王春雪,王拥军.建立慢性疼痛的组织化医疗模式[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7):601-602.
[6] Merboth M K,Barnason S.Managing pain:the fifth vital sign[J].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2000,35(2):375-383.
[7]赵继军.疼痛临床管理[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9):61.
[8] Rawal N,Berggren anization of acute pain services:a low-cost model[J].Pain,1994,57(2):117-123.
[9] Abdalrahim M S,Majali S A,Stomberg M W,et al.The effect of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program on improving nurse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oward pain[J].Nurse Educ Pract,2011,11(4):250-255.
[10] van Valen R,van Vuuren H,van Domburg R T,et al.Pain management after cardiac surgery:experience with a nurse-driven pain protocol[J].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Nursing,2012,11(1):62-69.
[11] Hanley J.Effective management of peristomal pyoderma gangrenosum[J].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2011,20(7):S12,S14-S17.
[12]李漓,刘雪琴.护士疼痛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3,17(11):633-635.
[13] McCaffery M,Robinson E S.Your patient is in pain―here’s how you respond[J].Nursing,2002,32(10):36-45,quiz 45-37.
[14] McCaffery M,Ferrell B R.Nurses’ knowledge of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how much progress have we made[J].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1997,14(3):175-188.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6年7月在我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68例患者,根据所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男15例,女19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59.62±4.36)岁,病程2~7年,平均病程(4.51±1.06)年;置换类型:单膝置换21例,双侧同期置换13例。观察组男16例,女18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8.91±4.43)岁,病程2~9年,平均病程(4.67±1.13)年;置换类型:单膝置换20例,双侧同期置换1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置换类型等资料上经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均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对照组围手术期应用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积极配合主治医生进行手术操作;观察组围手术期应用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模式,首先组建疼痛管理小组,对入选成员统一进行疼痛病理、生理,疼痛评估,镇痛药物使用等方面知识的系统培训,具体操作如下:①术前:护理人员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结合疼痛程度,采用针对性止痛方法,若必要,则提前应用镇痛药物进行镇痛,并开展疼痛知识教育,提高患者正确的疼痛观念;②术中: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积极配合主治医生进行手术操作;③术后: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疾病情况,准确记录疼痛发生时间、强度、部位及对睡眠的影响,并评价所采用镇痛措施的效果。
1.3观察指标及评定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疼痛程度和护理满意度。疼痛程度采用数字等级评价量表(NRS)于护理前后统一进行评估,0为无痛,0~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护理满意度参照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于护理后统一评定,分为很满意、较满意、尚可和不满意4个级别,护理满意度为很满意、较满意和尚可例数在各组中所占比例。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8.0软件对本研究中数据行统计学处理,疼痛程度为计量资料,用(x±s)描述,t检验,护理满意度为计数资料,用[n(%)]描述,χ2检验,等级比采用秩和检验,以P
2 结果
2.1疼痛程度 护理前,两组疼痛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
2.2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对护理工作很满意9例,较满意17例,尚可7例,不满意1例,护理满意度97.06%(33/34),对照组对护理工作很满意2例,较满意10例,尚可13例,不满意9例,护理满意度73.53%(25/34)。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06%高于对照组的73.53%(χ2=5.745,P=0.017)。
3 讨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手术方案,正逐步应用于膝关节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经关节置换术可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增加腿部力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然而,由于一些患者系统脏器功能减弱,且手术疼痛耐受性差,很容易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提示临床上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采用规范性疼痛护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规范性疼痛护理管理[4]是临床上围手术期较常见的一种管理模式,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及时评估患者疼痛情况,成立疼痛护理管理小组,并制定评估、干预、评价、修订的疼痛护理管理工作程序,以有效缓解患者围手术期的疼痛程度。相关研究表明[5-6],规范性疼痛护理管理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中可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改善其情绪状态,以平和的心态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效果好,且护理满意度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疼痛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与上述研究结果存在共同之处,表明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应用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的效果较好,满意度较高。
综上所述,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应用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的效果显著,明显缓解围手术期疼痛程度,且护理满意度高,在临床管理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应用于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郝瑞胡,郭林,李丽丽,等.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06):544-546.
[2]杨卫斌,苏兴平,王刚,等.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骨性关节病疗效及并发症预防[J].临床骨科杂志,2013,16(04):392-394.
[3]张玲,崔玉洁,段玉莲,等.个性化疼痛护理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4):38-39.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肿瘤科于2009年至2010年共收治68例肿瘤伴疼痛患者,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9年至2010年,肿瘤科收治68例肿瘤伴疼痛患者,男42例,女24例,最小14岁,最大81岁,平均为48岁。我科针对肿瘤患者疼痛进行护理,帮助患者改善了心理状态,减轻了患者的疼痛,从而调动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2 治疗方法
一般情况下癌痛的控制,除了病因治疗外,大部分患者需要镇痛药物。护士不但要执行医嘱,还要在实践中根据患者对止痛计划的反应作出适当而准确的评价,及时向医生提出个体化的止痛建议。
2 护理
疼痛的评估是治疗护理最关键的一步。治疗开始前要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估,了解疼痛的原因、部位、程度及性质,否则给予足量的止痛剂也难以缓解疼痛,我科常用的分级方法有三种,根据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数字分级法、目测模拟法[4]。
本组患者主要采用目测模拟法,对患者进行分级,并针对性加以疼痛护理。
2.1 加强对护士的教育
肿瘤患者的疼痛的治疗需要医生、护士、患者、家属及社会所有人的共同关心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护士所起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
2.1.1 更新护理观念 对于肿瘤患者而言,疼痛是无益的,免于疼痛是患者的权利,而且肿瘤控制是受患者、护士和药物综合影响。作为护士,要主动询问、密切观察疼痛,并积极评估护理,因为护士给予忍受疼痛患者的护理是必须职责之一,这是职业道理的一部分。 转贴于
2.1.2 树立止痛药物新观念 肿瘤疼痛患者都害怕用药成瘾,这已成为用药止痛的最大障碍。要克服这种障碍,护士要学会区分止痛药物的成瘾性、依赖性和耐药性。生理依赖性和耐药性不妨碍止痛药物的继续使用,也不会成瘾。精神依赖性是止痛药物成瘾,主要表现为肿瘤疼痛患者渴望用药和想尽办法获得药物。护士树立了止痛药物新观念,明确了成瘾对患者的机体无益,如果患者疼痛受控后就要停止使用止痛药物。
2.1.3 提高护士评估疼痛的能力 如前所述,疼痛评估表法、数字分析法和Melzack拟定的口述评估法是国际常用的3钟评估疼痛的方法。有了先进的方法,护士还要采用客观的工具占有第一手材料,才能对肿瘤患者进行准确的疼痛评估,有的放矢为患者止痛。
2.2 给药处理
根据WHO三阶梯止痛原则中,强调遵循按阶梯、口服、按时用药、用药个体化及密切观察其不良反应。
2.3 非药物护理
为减轻肿瘤患者的疼痛,充分发挥护士的作用,给予患者必要的非药物护理,从而调动患者的自信心。
2.3.1 心理护理 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多数患者认为癌症导致疼痛在所难免,或担心止痛治疗会掩盖症状,影响治疗,害怕成瘾,产生不良反应或产生耐受性等[5],所以大多数患者不愿意报告疼痛,必要的心理护理成为药物治疗疼痛的有力补充。
2.3.2 营养护理 为增强患者的免疫力何疼痛耐受力,高营养护理是必要的。对能进食的患者想尽办法增加其食物的摄入量;不能进食者,可给予鼻饲,既要掌握好其鼻饲量,一定要做好口腔护理;对于肠胃功能丧失的患者,可采用加强静脉营养的方式进行营养护理。
3 展望
随着医学的进步,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肿瘤患者的疼痛需要护士采取一定的措施,从药物到心理,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参 考 文 献
[1]蔡伟萍,费叶莉.癌症疼痛护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05.5(6):11.
[2]刑沫,郎晓涛,马双莲等.癌症患者疼痛状况与社会支持调查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7.7(1):28-31.
篇12
1 术后疼痛的影响
1.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术后疼痛使交感神经兴奋,血中儿茶酚胺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皮质醇增加,并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使得全身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导致术后病人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
1.2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疼痛使骨骼肌张力增加,肺顺应性降低,通气功能下降,使病人缺氧,二氧化碳蓄积,引起肺不张等并发症。
1.3对胃肠、泌尿系统的影响 疼痛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可反射性抑制胃肠道功能。降低平滑肌张力,病人术后出现腹胀、恶心、尿潴留等。
1.4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疼痛可引起多种激素的释放,产生相应的病理生理改变。肾上腺素,皮质醇病变,血糖素升高,促使血糖增高,蛋白质、脂质代谢增强,使术后病人容易发生负氮平衡,不利于机体康复。醛固酮、皮质醇、抗利尿激素增高使得机体水钠潴留,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某些心功能差的患者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
1.5对免疫系统功能和凝血机制的影响 与疼痛相关的应激反应可使淋巴细胞减少,网状内皮系统处于抑制状态,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另外疼痛引起体内内分泌系统改变,也引起免疫机制改变。疼痛应激反应使血小板粘滞增强,功能降低,导致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易导致血栓形成。
1.6其他影响 疼痛使病人感到无助、焦虑、失眠,病人常害怕疼痛而不敢活动。
2 术后疼痛的护理
2.1改变对疼痛的观念,有效评估疼痛 要改变过去认为“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病人应忍耐疼痛不该抱怨”的陈旧观念,并真正地落实在实践中。病人应报告疼痛,医务人员应向病人询问、评估、治疗疼痛。护士在处理病人的疼痛时,应包括自己的评估,与病人疼痛体验的评估。所以护士应更好地去理解疼痛的本质,从而有效的进行疼痛管理。
2.2责任护士职责 近年来,临床疼痛治疗出现了一种新技术—药泵技术,给药方案转向由病人自行给予,即病人自行利用药泵“自控镇痛”。术后病人返回病房护士接班时,应了解所用镇痛泵为哪一类型,是否连接妥当。必要时向病人或其家属解释有关注意事项。在镇痛泵使用过程中,检查镇痛泵的情况,了解病人镇痛的效果,副作用的发生率。在为病人换补液或静脉推药后,要始终保持三通接头的通畅。此外,还应做好24小时疼痛的观察、评估与记录,疗效评估与记录,进行病人及其家属疼痛知识、疼痛自我评估与疼痛自我护理的宣教等。
3 术后疼痛健康宣教
3.1一旦手术日期确定,护士即应向患者介绍手术情况,并指导他们如何减轻手术压力,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对手术的想法。同时要向病人说明疼痛评估的作用。还必须对术后可能施行的各种引流,引流的目的、时间及必要性等一一向病人说明。
3.2术前评估病人及家属对疼痛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了解既往疼痛史和预期疼痛处理应达到的目标。向病人讲述疼痛对机体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向病人说明何时表达疼痛反应及如何表达,护士将根据主诉所反映的疼痛特点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
3.3向病人介绍自我解痛方法,在止痛剂治疗的同时辅助使用其他方法缓解疼痛。向接受PCA治疗的病人讲述给药的方式和时机,以达到良好的止痛效果。
3.4劝告病人及时向护理人员诉说心中的疑虑和担忧。
4 术后止痛和其他疗法
护士应该学会使用止痛药物,加深对疼痛和止痛机理的认识,充分了解疼痛的生理学和止痛的药理学。对疼痛性质明显、原因清楚的手术后切口疼痛病人应采取预防性用药、定时用药。
深呼吸、有效咳嗽,并适当进食,保持舒适的等。还可应用非药物疗法如针灸,催眠法等心理护理亦可减轻术后疼痛。
5 结论
今后的研究方向是进一步探索镇痛机制,进一步研究各类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探索不同手术、不同患者的联合药物种类、剂量、给药途径及给药时间以达到最佳组合,建立专门的镇痛机构以完善评估和管理。我们每个护士都应该积极主动的工作,要认真学习及掌握疼痛管理的有关新知识和技能,一切为了缓解病人的疼痛,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篇13
1 护理方法
1.1 疼痛知识宣教
疼痛已经作为第五大生命体征广泛被人们所熟知。刘林等[2]指出重视疼痛教育的作用,可以通过在病室内张贴有关疼痛的宣传海报、介绍科室开展的多模式超前镇痛、介绍专科疼痛护理水平新进展、责任护士的个体化疼痛知识的讲解,将“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3]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告知患者,让患者从入院至出院均能正视疼痛、改变陈旧观念,例如:“手术疼痛是正常的,患者应忍耐疼痛”[4],从而消除疼痛。理解膝关节置换术不同于其他骨科手术,其术后疼痛反应强烈这一病理过程[5]。郭莹莹[6]等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心理护理中指出:术前的心理干预对患者术后的疼痛控制有效,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减少镇痛药的使用量。配合“无痛病房”的建立,利用“评估-干预-效果评价”的护理工作程序进行管理。程凌燕[7]在建立“无痛病房”提高专科疼痛护理水平的做法及效果中总结出:“无痛病房”的建立有助于护士对疼痛管理技能、知识的提高,并且可以提高护理工作的整体满意度,可以让患者积极配合术后功能锻炼,达到早日康复。
1.2 术后疼痛一般护理干预
钟丽红[8]总结了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原因,主要有功能锻炼引发的疼痛、神经性疼痛、炎症引发的疼痛、创伤刺激引发的疼痛等。膝关节置换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性质、引流量及颜色;及早发现出血征兆,及时处理,可以术后早期临时夹闭术区引流管,使切口内的渗血积存于切口内,增加了关节腔的压力,达到压迫止血的作用[8],可减轻患者的恐惧感,从而减轻疼痛刺激;严密监测患者肢体温度、感觉、是否肿胀等,可将患肢抬高15-30度,保持膝关节近伸直位,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患肢疼痛和肿胀。适时观察并评估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完善疼痛评估,建立《骨科病人疼痛评估表》,以专科护理表格的形式记录并指引疼痛护理[10]。告知患者术后早期进行患肢功能康复锻炼的重要性,使患者及其家属积极配合,最大程度上避免废用综合征和严重疼痛的发生。术后早期进行活动和预防性使用镇痛药,告诉患者麻醉性镇痛所致患者成隐发生率小于0.1%[11],以解除其思想顾虑。术后观察患者体温变化情况,观察术区切口愈合情况,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加强术后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术后两月内避免坐矮椅,避免跑、跳、负重等,避免膝关节假体承受过度应力,防止假体松动导致的疼痛。
1.3 冰袋冷敷
张国妹等[12]采用冰袋冷敷对27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疼痛干预,对照组在膝关节置换术后行传统术后护理。观察组的术后出血量为(266.3±100.0)ml,明显小于对照组(470.0±148.7)ml,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并且观察组的肿胀消退时间为(5.50±1.77)天,显著少于对照组(7.19±2.01)天,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者止疼满意度分析发现,观察组的止疼满意度为92.6%,远高于对照组65.2%,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文中提示冰敷疗法通过应用低于人体正常温度的物理因子对机体刺激来进行降温、控制血液流动、缓解炎性水肿以及减轻术后渗血。并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低、是简便经济的缓解疼痛的方法。
1.4 注意力转移法
刑小利等[1]采用注意力转移法对50例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疼痛干预,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关节屈曲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同样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术后14天中观察组强痛定平均肌肉注射量是3.4支,明显小于对照组6.3支,使用量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注意力转移法主要包括术前谈话、术后音乐干预。让兴趣或相近的患者住在同一个病房,术后依据患者具体爱好播放愉悦的音乐,电视节目和电影,放松患者紧张的情绪。分散患者对患肢疼痛的注意力,达到有效缓解肌肉张力,减轻患肢术后疼痛。
1.5 腕踝针治疗法
陈巧玲等[13]在腕踝针治疗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疗效观察中对22例术后未行镇痛泵治疗膝关节置换患者进行疼痛干预。治疗组采用腕踝针刺,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治疗组术后NIV评分、评价起效时间及持续缓解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腕踝针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患者取卧位,采用0.25mm×25mm毫针在局部以30°角斜刺入皮下(刺入区为术侧下肢外踝隆起最高点以上三横指,胫骨前缘向内一厘米,胫骨前嵴和胫骨前缘的中点),再使针体与皮肤平行,顺直线沿皮下缓慢进针约一寸,必须针体末端恰在皮下,此时患者肢体不感到酸、胀、麻、痛等不适。进针完毕用胶布固定,留针时间一般2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使用此法时尽量避开血管和伤口,以免造成出血和感染。
1.6 术后心理护理
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通常对突如其来的肢体活动受限以及突然的疼痛缺乏心理准备,此时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为其制定系统的心理护理方案。疼痛护理是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运用心理学的方法,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改变护理对象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康复或保持健康的护理过程[14]。告知患者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只有积极面对问题同时妥善处理膝损伤,热情对待患者,进而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诊断及治疗[15]。术后尽早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康复护理。防止肌肉萎缩、抗炎消肿以及主动、被动关节活动等是膝关节功能锻炼的重要手段。可在手术后的第一天开始进行,不仅可以减缓患者的疼痛感,而且还可以改善受损膝关节周围血液循环,促进滑膜、软骨和肌腱的修复愈合,缩短术后受损膝关节治愈时间[16]。在全部护理过程中应帮助患者做足、做好康复心理准备,贯穿于整个围手术期。与患者积极交流,充分调动患者在治疗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7 康复期疼痛干预
大量实例显示患者在住院期间通过整体化、科学化的疼痛干预可以降低患者的疼痛感但出院后患肢的疼痛往往不可避免,导致患者出院后不愿主动的康复锻炼。医生根据患者的门诊复查指导患者按时服用止痛药物,护士电话随访将TKA术后的延伸护理做细、做专,尽量减轻患者疼痛感。做到术后康复训练遵循个体差异原则、全面训练以及循序渐进原则,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的适度的训练,训练中兼顾身体各个部位。训练活动度要适当把握,不要进行爬山、快跑等剧烈的体育活动,所有康复训练以不过度疲劳为度。任何时候患肢发生剧烈疼痛或者异常响声,均应立即停止康复练习,并及时来医院进行检查。术后避免过度下蹲,不做扭转性动作,防止膝关节承受过大的压力造成疼痛。康复期护理过程中也应遵循循序渐进,并保持中小强度相结合的原则,这对于提高手术治疗质量和效果,促进受损膝关节的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和患肢的日常活动能力十分重要。术后训练主要包括踝泵练习[18],膝关节伸直并尽可能地主动进行踝关节和趾间关节伸屈,进行股四头肌伸缩练习。进行压腿练习,每次坚持5分钟左右,到患者可以忍受的疼痛为止。术后两周的康复期训练以增强肌力为主,扩大患肢关节活动范围,增大活动量,可在他人搀扶下站立。步行训练在站立训练基础上以患者不感到疲劳的情况下,扶拐逐渐行走。
1.8 药物治疗的疼痛干预
1.8.1 口服镇痛药物
在药物治疗疼痛方面最经典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镇痛药“三阶梯止痛疗法”即一级为非阿片类镇痛药;二级为弱阿片类药;三级为强阿片类药。但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我们应强调因人而异,定时服用的原则。
1.8.2 局部注射止痛药物
潘孝云[19]在膝关节镜术后关节腔内注射药物进行疼痛干预的实验中得出:使用玻璃酸钠加吗啡及布比卡因加吗啡都能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止痛效果。此方法可以减少术后全身使用止痛药的并发症。
2 讨论
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肢疼痛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肢疼痛由于具有病因多样,病情变化复杂,对患者影响大等特点,治疗较为困难。对患者进行妥善处理、充分的诊断和合理的、有针对性的疼痛干预护理是临床上医务人员处理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主要责任。术后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密切观察呼吸、体温、脉搏、血压等,并行抗菌治疗,及尽早进行有针对性的、有计划的、系统的、科学的术后康复护理。对进行膝关节置换治疗的患者加强管理和定期随访。临床上应对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具体的身体状况与患病严重程度进行谨慎的、合理的、系统的评价,确保病情诊断确切,再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全程疼痛干预护理方案。大量研究表明规范化的疼痛干预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术后的疼痛强度[2],正确合理的疼痛干预护理方案对于促进受损组织的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质量,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和日常活动能力,缩短病愈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邢小利,杨胜武,吴文栩等.注意力转移法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25例临床护理[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1,41(5)
[2]刘林、许勤、刘梅.规范化疼痛干预对骨科术后疼痛的临床效果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12,12(27)
[3]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J].中华骨科杂志,2008,28(1)
[4]宋俊歌.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护理干预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2)
[5]陈捷,衣丰.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改善性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7)
[6]郭莹莹,游淑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心理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4)
[7]程凌燕.建立“无痛病房”提高专科疼痛护理水平的做法及效果[J].护理杂志,2012,29(9A)
[8]钟丽红.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2)
[9]胥明梅,赵德伟、曲桂荣等.术后早期暂时夹管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引流量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0)
[10]顾天姣.骨科病人疼痛护理评估表的临床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6)
[11]刘秋燕.综合护理干预对普通外科手术后疼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1)
[12]张国姝、姚建英.生物冰袋冷敷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护理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1,32(19)
[13]陈巧玲,黄双英.腕踝针治疗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Shanghai JAcu-mox.May2012.Vol31.No5
[14]杨京春,高小燕.膝关节松解术后患者疼痛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4)
[15]李燕飞.术后病人疼痛评估及镇痛的护理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3)
[16]朱建英,杨滢,张玲玲等.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研究现状[J].护理学报,201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