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地震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4、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
5、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
篇2
项目调研基本情况
地震灾害农村移民的定义。项目将因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破坏引发的灾区农村人口重新安置及其生产、生活、社会、经济、文化系统的恢复重建活动,定义为地震灾害农村移民(以下简称农村移民)。
调研对象的选取及调研过程。项目在运用文献研究法广泛研究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地震灾区农村,采用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访谈法、农民入户调研法、个案研究法等对彭州、北川、安县、汶川、茂县5县6镇7村,随机抽样的300户农民及其家庭进行了实地调研,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32份以及各县市统计年鉴、农业经济统计报表等多种灾后农村移民安置第一手资料。其中,彭州、北川抽样情况如表1。
表1 农户抽样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项目调研结果
住房安置。调查显示,宝山村和吉娜羌寨的所有受访者均为本地集中安置农村移民,其农房均因灾毁损完全重建,在地方政府提供农民自主选择的政府统一规划、农民自己建设(以下简称统规自建)、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以下简称统规统建)、原址重建、异地安置、开发重建五种建房方式中,宝山村超过90%的受访者选择了统规自建,吉娜羌寨近60%的受访者选择了统规统建。重建农房砖混结构占绝对比重,分别达94%和100%;平房率均超过50%,楼房率均为47%。农房重建经费的筹集是灾后重建的一个难点,全部调查样本中13%的受访者在灾后重建项目搬迁中以原房置换政府统规统建住房的方式获得永久性住房,成功解除了灾后农房重建的资金压力,而宝山村和吉娜羌寨的受访者多通过政府补助、银行贷款、亲友借款三种方式筹集农房重建资金。
生活安置。调查显示:灾后重建给灾区农民的生活条件带来极大的改善,灾区集中居住点基础设施配套,水、电、路、电视、通讯、互联网完善程度、覆盖率较灾前大幅提升。宝山村和吉娜羌寨100%的受访者自来水已入户;两村以电为生活燃料的受访家庭分别达95%和59%,同时分别有44%和53%辅助使用液化气。受访家庭主要家用电器的拥有率分别为:彩色电视100%和88%,冰箱68%和71%,洗衣机81%和82%,电热水器43%和41%,宝山村2%的受访家庭拥有太阳能热水器,两村户均拥有移动电话分别为2.21部和2.47部。
生产及就业安置。“5·12”汶川大地震造成灾区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质量下降,部分平坝地方的耕地被调整作为灾后重建农房的宅基地;农民集中居住后,与农业生产用地距离普遍增加,这使以土地为本的农业生产安置环境容量大大降低。宝山村和吉娜羌寨调查数据显示,两村非农安置的比例分别达73%和77%,宝山村约70%的村民在村集体企业务工,吉娜羌寨的主要生产安置去向为建筑业、商贸业和餐饮业,其比率分别达41%、20%和9%。宝山村100%的受访劳动力顺利实现了生产安置,但吉娜羌寨还有17%的受访劳动力未就业。农业生产模式的调查显示:宝山村11%的受访家庭因村集体企业用地等原因实现了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吉娜羌寨无任何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两村均有94%的受访者从未加入任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农业生产仍处于小农、分散、低效经营的状况。调查显示:两村分别有5%和35%的受访者有发展生产或自主创业意愿及资金需求,但均缺乏筹资渠道。
文化、心理及社会重建安置。调查表明,宝山村和吉娜羌寨所有受访家庭都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都建立了村医务室、村警务室、图书馆和文化、科技宣传栏、村务公开宣传栏、群众性健身运动设备,都建立了村委会,宝山村还建立了村党委会、村民议事会、村民监事会并在灾后重建、村务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被100%的受访者知晓。两村均已为全体村民购买了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宝山村有8%、吉娜羌寨有6%的受访者还购买了养老保险。
农村移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
本次农村移民安置的群众满意度调查显示,对灾后重建安置地选择、住房安置和邻里关系的群众满意度较高,非常满意和满意率分别达99%、85%和97%,而灾后重建的生产安置和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群众满意度分别是63%和69%,明显逊色于其他三个指标。令人欣慰的是:宝山村和吉娜羌寨农村移民安置的满意度均达到或超过本次调研的平均水平,对灾后重建安置地选择、住房安置、邻里关系的非常满意和满意率分别达99%和88%、99%和88%、100%和100%,对生产安置、社区管理与服务的非常满意和满意率分别达92%和71%、92%和77%。基于此,我们认为:宝山村和吉娜羌寨农村移民集中安置是成功的,尤其是宝山村,可以给予“非常成功”的综合评价。
“5·12”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将灾后重建的思路确定为:以安置住房建设为核心,产业恢复提升为基础,城乡公共服务完善配套为重点。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宝山村所在的彭州市以城乡统筹的理念,探索农村灾后重建发展性、相融性、多样性、共享性“四性”规划原则,兼顾农村产业长远发展、农村风貌特色多样、农房重建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均质化,完成了459个灾民集中安置的“四性”规划,在农房重建模式上提供了原址重建、统规自建、统规统建、异地安置、开发重建五种建房方式,通过创新“131N”基层治理新机制,把知情权、选择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真正交给群众,充分激发群众重建家园的主人翁意识。在农房重建资金筹集方面,彭州市通过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市场化的手段获得级差地租收益,将城补乡用于灾后住房重建;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确权颁证将农村的“资源”变“资产”,借助产权融资担保平台,以市场机制将“死资源”变成“活资本”;探索建立“土地银行”流转新机制,推进土地资本化经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灾后重建等措施,创新了灾后重建融资机制,多管齐下有效地破解了资金难题。此外,宝山村集体强大的经济实力为灾后农房重建提供了有力支撑,还有自己颇具特色的筹资渠道:农村土地集约利用补助、农房重建村集体补助、农房重建村集体担保农户贷款,极大地缓解了农房重建的资金压力。
篇3
4、 在阅读中积累相关语句,用“要是……就是……”组织语言。 5、 续编故事,动手画一画,感受绘本的趣与乐。 教学重点:
1、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掌握“边看边读边猜想”的阅读方法。 2、在阅读中积累相关语句,用“要是……就是……”组织语言。 3、续编故事,动手画一画,感受绘本的趣与乐。 教学准备:
《小真的长头发》绘本,ppt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读课题,师问:小真在哪里?她的.长头发在哪里?她的长头发像什么? 2、再读课题,注意:头发有多长,我们就要读得有多长。 二、欣赏绘本,展开想象
1、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谁的头发长?谁的头发短? (小丽和爱美留着长头发,小真留着短短的娃娃头。) 学生欣赏小真的娃娃头
2、出示图画:学生观察人物表情,你又有什么发现?看图读文,他们在聊什么话题?
师:小叶和小美都为自己能有可以长到腰的长头发感到—— (骄傲、自豪、得意、了不起……) 3、读课文,体验人物的心理
4、师:如果你是小真,听了她们俩的话,你会怎么想? 看她怎么做的?
(生表演,拼命地踮起脚尖、抬起头,手臂后下方伸展。) 师:大家认为小真的头发能长多长? 学生自由发言。
5、再读课文,深刻体验。 三、展开想象,深入领会
1、师:小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猜一猜,小真的头发到底有多长呢? 看图,叙述图画内容
师:是呀,多么神奇、多么有趣的长头发呀!让我们读读这段有趣的话吧! 要是从桥上把辫子垂下来,就能钓到鱼呢。挂上一点鱼饵,河里的鱼,不管什么样的,都能钓上来。还有呢…… 2、继续欣赏图片,边做动作边体验.
小真的长辫子“嗖”一声甩了出去,一下子套到了牛角上,使劲儿拉,使劲,使劲,拉不动,小狗快来帮忙。牛终于拉过来了,小真,现在一整头牛都是你的啦,你的心情怎么样?请你开心的读一读。小真们,我们一起高高兴兴地读这段话。
要是从牧场的栅栏外面,把辫子嗖的一下甩过去,连牛都能套上呢,一下子就套到牛角上,只要用劲儿拉呀拉的,一整头牛就是我的了。 3、小真和长头发怎么看不见了?在哪儿呢? 师:看看小真现在像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就是在露天地里也能睡大觉,只要把头发像紫菜卷寿司那样卷在身上,就成了喧腾腾的被子了。
4、 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要是把右边的辫子和左边的辫子绷紧了拉在树上,家里洗的所有的衣服,就能一次全部晾完啦。在衣服晾干以前,我就读上十本书,妈妈还会对我说:“谢谢小真啦”!
多能干的小真呀,妈妈一定会感谢你的。听到妈妈的夸奖,小真的心里一定美滋滋的,充满了自豪。齐读 5、共同回忆
师:她都用长头发做了哪些有趣的事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出示四幅图片)长头发能干什么?
板书:钓鱼、拉牛、当被子、晾衣服
现在,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小真?(想象丰富) 四、续编故事,展开想象之翼
1、师:小真的长头发肯定不止能做这些事,还能做很多很多有趣的事,还能做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 生自由发言
2、师:孩子们,你们的想法都很神奇,可是要把想法说出来,让每个人听得清楚,听得明白,是要有方法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一看有什么特点? 交流汇报
“要是”表示假设是小真的想象,“就能”告诉了我们结果。 也就是说,这些句子用了一个连接词来连接想法和结果。 3、猜想:
出示:这么长的头发,要是把长辫子一圈一圈摆在操场上,同学们就能------------------------
这么长的头发,要是把头发往苹果树上一甩,就能 ---------------------------
4、绘写故事:把自己心中的长头发的故事画出来、写出来。 (生创作)
五、自主阅读,小组合作
1、这么长的头发,会不会给生活带来不便呢?猜猜看,学生自由发言 师:面对这些问题,小真会不会感到烦恼呢? 2、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自学这一部分 汇报交流
师总结:自信的小真却说这太简单了,好玩极了。小真轻松用奇思妙想解决了这些问题。
篇4
.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钻研这类问题,可以查查工具书,词语即使不陌生,查查还是有好处。“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
2.“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在词语上辨析一下,可以理解得精细一些,自己用词造句也会细心斟酌。雏形,未定型前的形式。具体而微,则具备了整个形体。可见外形很有差别。把肉球说成雏形,把长大了的小鸟说成具体而微,是十分恰当的。
3.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就作者举的例子看,也可以知道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例如见那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但觉它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这一次并不愉快。又如露营,有时也会遇到困难,睡得也不可能舒适;第一次动手做饭,也是不一定愉快的。
(二)《第一次真好》
1.默读《第一次真好》。
2.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雏形丰硕稀疏珍重累累低回沉甸甸眼巴巴玲珑剔透具体而微回味无穷不可磨灭
3.朗读练习。
4.内容研讨。
(1)学习方法引导。探究的收获,首先取决于探究什么问题,问题有价值,探究才有价值。你认为阅读这篇短文,提出什么问题最有价值?如果问题是“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这样的问题可以使我们对课文内容把握得具体一些,但是思考价值不太大,因为只把课文中的一些词语集中起来就有了答案。“喜悦”“新奇”“奇妙”“值得你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惊喜”“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等等,说的都是“好”,“好”就是指这些。“愿你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珍重”的含义是什么,探究这个问题就更有价值。有些语句有疑难,当然必须探究明白。
(2)合作研讨。——“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语句上的疑难:“风情”“雏形”“具体而微”“不一定都愉快”。
(3)全班交流与小结。
(三)语言应用
(1)只是一种点缀。
(2)当夜幕降临的时候,。
(3)冉冉升起。
(4)一硕大的沉甸甸垂吊在枝头。
(5)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6)值得低回品味。
(7)给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8)玲珑剔透。
(9)第一次看到,但觉。
篇5
“地球物理学专业教学实习”(以下简称教学实习)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以下简称本院),为培养本院地质与地球物理学试验班及李四光学院精英班学生所开设的骨干实践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实际科研任务中的野外工作内容;其中,地震学野外实习是此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过去的地震学实习内容主要着重于地震勘探方向[1],对每个教学班安排8天的教学时间。在本年度的教学实习中,我们对课程时间安排及教学仪器的选用做出了重大的修改,力求通过合理的规划,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获得良好的野外基础工作技能,为将来从事的地震学研究打下基础[2]。
一、地震学实习课程时间安排
本院“地球物理学专业教学实习”的总教学周数为5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对应重力、磁力、地电和地震4个主要的方向,将学生分为4组,每组安排4轮不同方向的实习课程,每个方向各分配8天的课程。在地震学实习8天的课程中,有3个半天的野外实践课、3个半天的室内课程、1天的总结及器材交接,其余时间为学生数据处理及撰写报告时间。在这样的课程设计下,若天候不佳迫使野外课程必须延后时,将大幅度地压缩学生在室内练习相关处理的时间,使教学效果有所折扣。在新一轮的改革中,考虑到野外工作特性,我们将地电和地震教学合并,教学时间为16天。为了使每位学生都能有自己动手操作仪器及练习数据采集的机会,在实习站内的仪器操练课程,我们保持传统的训练模式,将学生分为2组,每组各有1天的时间熟悉仪器使用方法。但是在野外工作阶段,各组在当天都会进行大地电磁仪和地震仪布设(表1)。布设仪器的方式是由教师带领学生布设完大地电磁仪之后,随即开始布设地震仪,进行3―4小时的数据采集工作。在传统的地震学实习时间安排里,教师分别要对4个不同小组的学生重复讲课3个半天,而野外实践环节只有3个半天。新的地震学实习课程安排有效地降低教师重复讲课的次数,野外实践时间扩展到4天,更有效地运用教学时间,实习的内容更充实。
二、地震学实习仪器简述
在以往的教学实习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学目的和观测仪器种类的限制,主要进行地震勘探方法技术的基本训练,缺乏地震学中重要的连续波形数据采集、分析及地震定位等重要内容的训练。传统上连续地震波形数据的采集是使用如STS-1、STS2、Trullium120等数据采集器来进行工作,这类的数据采集器都有宽频、精度高且稳定的特点,但是其附属配件多且体积大。近年来,随着便携式宽频地震仪(如EPS系列)的普及和在采集精度上的提高,此类型地震仪迅速地在国内的地震学科研和野外工作中成为主力。因此,在“地球物理学专业教学实习”地震学方向的课程中有必要引入便携式宽频地震仪,使学生在了解野外科研工作的同时,对仪器发展的过程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本年度实习使用的是EPS-2便携式微功耗宽频带地震仪(以下简称EPS-2地震仪),此地震仪是重庆地质仪器厂开发的一种宽频带、低价格、微功耗地震仪。内置三分量地震传感器、全向高灵敏度的GPS、电子罗盘、姿态传感器以及可充电锂电池,无需任何外部电源即可连续工作30天以上。仪器主要应用在传统的地震勘探、土建工程质量检测和地震监测系统设置等方向。在地震学实习用的型号为EPS-2,频带宽度为0.2―200Hz,耐受工作温度为-20―+55℃,可设置的采样率为每秒50―500点。数据存储在外接microSD卡上,可支援到64GB的容量。仪器开机后,首先利用内建GPS进行定位及校时,接着会对传感器所记录到的地振动波形授时。内部自动进行多次校正后,可以达到0钟差的精确度,实时地反应地表振动情况。
三、结语
现代便携式宽频带地震仪的问世改善了传统地震仪配件多、不便于携带的缺点,使过去许多难以在本科实践课程中被设计的内容能出现在当前的野外实习中。结合校内“地震学”的课程内容[3]和EPS-2地震仪的特点,我们在“地球物理学专业教学实习”课程中设计了一系列的地震观测实践环节,从野外工作最开始的地震仪布设到实际数据采集都让学生亲自动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担当着协助者的角色,以“引导但不指导”的教学方式,朝培育优秀的基础地震科研人才方向而努力。然而,“地球物理学专业教学实习”地震学方向教学改革随着未来仪器的进步和师资的增加,将会是一项长期的教学改革工程,应当定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资源等因素修正,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建构出带有特色的课程内容[4]。
参考文献:
[1]张明学.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2]袁颖,邵爱军,周爱红,等.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二年级专业实习的野外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4,(2):84-87.
[3]Stein S. and Wysession M. An Introduction to Seismology,Earthquakes and Earth Structure [M].Blackwell Science;1st edition,2002.
[4]王铭玉.且教且学:懂得学生怎样学习[J].中国大学教学,2015,(4):13-20.
Reform in Seismological Curriculum of "Geophysical Major Teaching Practice" Exploration on Offering the Absolute
Gravity Measurement Experiment in the Course of Gravitology and Gravity Prospecting
TANG Qi-jia,LUO Yin-he,HUANG Rong
(Hubei Subsurface Multi-scale Imaging Key Laboratory,Institute of Geophysics and Geomatics,
篇6
Key words: the subway shuttle bus ventilation plan
中图分类号:U23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项目背景及意义
深圳地铁是深圳建市以来最大的交通建设项目,对缓解地面交通压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世界之窗站作为1、2号线的换乘站,且该站邻近世界之窗、锦绣中华、民族文化村等深圳重要旅游景点,人流密度大,在地铁修通之前经常会造成交通阻塞,尤其节假日。如何尽快的疏导客流,让地铁和公交提供无缝接驳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恰好在土建施工中此站采用的是明挖法,施工的过程中在站后自然形成了一个场站,因此市规划部门决定在该站设置地下公交接驳站。
公交接驳站为地铁及公交车站提供了无缝连接,乘客可以直接从地铁车站走到公共汽车候车室,为乘客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无形中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乘坐地铁,对提高地铁的运营效益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将公交车站设在地下也避免了公交车停靠所带来的交通问题,良好的交通情况自然也能为外地游客留下更美好的印象。
2 项目特点
由于在地下设立公交接驳站尚属国内首次,目前仍未有相关的设计标准或指引,根据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预测,地铁世界之窗公交接驳站的单向总客流将达到7000~10000人次/高峰小时,且公交大巴排放的尾气对空气污染相当严重,为了能更好的解决公交接驳站的通风问题,我们对香港地铁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
香港地铁的公交接驳相当普遍,几乎每个地铁站都有公交接驳,把地铁与地面公交连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络,市民在地铁和公交车之间进行换乘非常方便。这些接驳场站面积在3500~7000之间,分5~8条行车道,层高7m左右,包容大巴、双层巴士、出租车、私家车往来上下乘客,由于香港公交车燃料为无硫柴油,站内基本无刺激性气味,为了保护周边环境,各接驳场站大多呈口袋形,即三面封闭,一面通过出入口通道与室外连通,采用机械送风、机械排风系统,针对公交接驳的特殊情况,一般都采用中部送风下部回风的形式。
相比之下,深圳地铁公交接驳站通风设计存在几个难点:
1)、深圳市现在使用的公交车燃料为含硫柴油,具有刺激性臭味和烟雾,采用何种标准,国内尚无标准可循。
2)、世界之窗公交接驳站位于地下一层,除西端两个出入口外,周围均无法与室外相通,顶部为深南大道,仅能在有限的绿化带内设置对外风亭,通风系统设计难度大。
3)、此接驳场设计层高仅6.15m,扣除梁高后净空只有5.15m,给风管布置带来了困难。
3 方案探讨
1)、空气标准的确定:
在资料搜集过程中,我们发现世界各地对公交接驳站内的空气质量都没有很明确的规定,因此此次的通风设计标准主要参考室内工作环境的空气质量要求。下表为各种空气质量标准的一个比较:
注:
OSHA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美国职业安全及健康局
WHO(Europe)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
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办事处
PRC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
其中《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所提的标准相当严格,虽然此标准明确使用范围为“住宅和办公建筑,其他室内环境可参照本标准执行”,但在住宅和办公建筑的环境中没有象工业车间或公交接驳内存在的污染源,如引用此标准作为设计参数,设计风量将非常庞大。而香港地区对公交接驳有明文规定,因此在本次设计中考虑以香港标准作为参考。
一般的公交接驳都设置在地面上,只采用自然通风;如果以多层建筑出现,一般采用自然或机械通风,当公交接驳设于地下时,则必须采用机械通风以确保站内空气达到使用要求。由于站内乘客候车时间一般都不超过5分钟,所以香港设计以一小时平均作为依据,建议空气质量为:一氧化碳小时平均容许浓度30000µg/m³(26.19ppm)、二氧化碳小时平均容许浓度300µg/m³(0.16ppm)。
国内柴油车的排放基本参照欧盟标准,根据国家环保部《柴油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03年以前执行欧盟一型排放标准,2004年后达到欧盟二型,一般车辆寿命约为10到15年,因此国内现正使用的公交车多为欧盟一型,以比较保守的估计,采纳香港95年尾气排放标准作为计算的依据:
2)、新风量的计算:
在此次设计中采用的计算公式为英国屋宇装备工程学会设计手册乙中的公式B2.1:
Q=q[(1-Ce)/(Ce-Co)]
式中:
Q为所需室内风量(L/s)
q为车辆废气排放率(L/s)
Ce为公交接驳内容许污染浓度(L/L)
Co为室外补充空气的污染浓度(L/L)
考虑行车与怠速的不同情况,对上面公式进行修正:
车辆行驶中:QT=(q/g)•D•Dt•[(1-Ce)/(Ce-Co)]
车辆怠速中:QI=(q/g)•N•[(1-Ce)/(Ce-Co)]
式中:
D为行驶距离(m)
Dt为每米的行车数目(=Mtc/V)
QI为车辆在停泊中的通风量(m³/s)
g为污染物浓度
篇7
一、引言
勘探地震学是煤炭高校地质工程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综合性强,包含了地质学、计算机、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等学科基础知识,具有概念抽象化、公式复杂化、应用具体化的特点,学习该课程具有一定难度。目前地震勘探教学,不管是教材还是辅导书,内容主要是针对石油系统。石油行业地震勘探只能在地面布置检波器,利用地震反射波或折射波进行构造探测,而煤炭行业地震数据采集方式有多种选择,既可以在地面进行地震勘探,也可以在煤矿井下巷道中布置检波器,利用地震槽波进行煤层厚度或者构造探测。可见,煤炭类高校不能完全照搬石油高校地震勘探教学模式。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我们将勘探地震学课程设定为三个部分:一是理论教学,二是实验教学,三是实践教学,三个环节紧密相连,综合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
二、课堂理论教学内容设定
(一)课程教学安排及授课方式
勘探地震学主要讲授利用震源激发地震波,通过地震波传播特征进行构造探测的原理和相关概念。该课程实践性强,在油气、煤炭等矿产资源勘查领域应用广泛。由于本课程涉及多门基础学科,一般安排到基础课都讲授完的大三阶段来开设,否则很多理论概念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此外,该课程最好放到野外地质填图实习之后,学生经过野外露头考察地层及构造,认识到要想研究地下地质构造,必须借助其他专业知识。这样他们就有兴趣去学习如何对地下地质构造进行探测。
勘探地震学研究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规律和特征。由于地震波传播看不见、摸不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大。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或者通过类比的方式,用一些身边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间可以播放生产单位野外数据采集工作录像,让学生获得更直接的现场感官认识。在理论课讲授的同时,要随时结合生产上面临的实际问题,扩充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学了这门课,到底能解决什么生产上的问题,以此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二)理论教学章节的内容安排
地震勘探工作内容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野外数据采集、地震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理论课程共分为八个部分。首先是绪论,主要讲授勘探地震学的相关概念,以及在生产单位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这门课的重要性。第一章讲授地震波几何运动学。由于课时有限,课堂上只讲授地震波几何运动学,地震波动力学作为课下自学内容。第二章地震信号频谱分析。主要讲授信号频谱的相关概念,以及进行频谱分析的方法。第三章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内容包括观测系统的设计、数据采集的方式、地震组合原理等。第四章共中心点叠加原理。本章是地震勘探的核心,重点是让学生明白进行共中心点叠加的目的及原理。第五章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速度是地震波的核心参数,可以从地震波速度概念、速度影响因素和速度之间的转换关系三个方面进行讲解。第六章地震勘探资料解释,主要讲授地震资料解释的相关概念和方法,包括层位的解释,构造的识别,构造图的制作等。第七章矿井地震勘探方法。主要讲解煤矿行业特有的槽波地震勘探技术,该方法只有煤炭行业井下巷道中进行地震勘探才有。
(三)煤炭与石油系统勘探地震学的差异
煤炭行业地震勘探既能够在地面进行数据采集,也可以到井下巷道中进行数据采集,也就是槽波地震勘探,这个技术在煤矿应用多年,效果良好。目前,国内多家煤炭企业都已购置相关仪器设备,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对于矿井巷道中的采集方式,国内规划教材中都没有涉及,学生到了生产单位,还得重新学习为适应煤炭行业快速发展的井下地震勘探技术,在课堂理论学时中单独拿出四个学时讲解这种只有煤矿行业才有的数据采集方式,重点讲解和地面数据采集方式的区别,强调这种方式利用的不是地震纵波,而是煤矿有的“顶板-煤层-底板”组合条件下,在煤层中相互干涉形成的一种特殊波,既槽波。槽波地震数据采集方式分为反射法和透射法。反射法将炮点和检波器布置在矿井同一巷道内,接收来自工作面内的反射槽波信号,适用于对煤层内地质构造(断层、陷落柱等)进行探测;透射法将炮点和检波器布置在工作面不同巷道内,接收工作面内的透射槽波信号,适合煤层厚度和煤岩类型的探测。
(四)紧跟学科技术前沿重视软件操作
由于国内外石油公司众多,开展地震勘探技术服务研究的公司发展迅猛,很多新技术不断涌现,并很快应用到企业实际生产中。授课教师必须紧跟学科技术发展,以适应地震勘探领域信息快速发展的需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穿插介绍国外最新地震勘探进展情况,把每年美国地球物理年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年会上的研究进展和科研动态介绍给学生,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这也有利于大四阶段的毕业设计选题。目前地震勘探许多技术都已经商业化,都有成熟的商业软件,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基本上都离不开专业软件的使用,如地震数据采集中进行观测系统设计的KLseis、Mesa,用于静校正的TomoPlus等。地震数据处理相关软件有Promax、CGG、Omega、Focus等,地震解释软件有GeoFrame、LandMark、Epos等。因此,在课堂上除了讲授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该重点介绍相关的软件。如有条件,最好能够让学生都能动手操作,使学生能够快速上手,利用相关软件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三、课内实验教学项目设计
教学安排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的比例约为7∶1或者8∶1,实验室课时相对较少,主要安排地震数据采集和地震资料处理两个项目实验。地震数据采集实验,包括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由于实验室模拟矿井巷道中煤层槽波传播难以实现,所以仍以地面数据采集方式为主,利用实验室拥有的重庆奔腾仪器厂产的BTW24道工程地震仪,采用锤击震源进行激发,产生地震波,接收地震波。实验采用分组的方式,每组学生各自设计观测系统,布置检波器,并操作主机进行数据采集。这可以锻炼学生野外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水平,培养学生地震仪操作、观测系统设计、检波器布设、线缆连接、组织施工协调等能力。
地震数据处理内容庞杂,从抽道集、去噪、静校正、动校正、水平叠加到偏移成像,每一个环节实现起来都相当复杂。现有的商业地震处理软件基本上都运行在Unix或者Linux平台,需要有工作站硬件支持,而建设工作站机房成本高、维护困难,学校尚不具备条件。因此,地震数据处理实验项目可以利用现有的普通计算机机房,让学生动手编程实现地震勘探涉及的基本原理。为适应不同学生的编程能力,可自由选择C、C++、Fortran及matlab等程序语言,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编程语言的掌握程度随意选择。对于编程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般建议他们选择C、C++等编译性语言进行编写。如果编程能力一般,那么可以利用matlab这种相对简单的解释化语言进行编程。
四、课程设计实践环节设置
地质类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地质理论基础,走上生产岗位后,更适合从事地震资料解释工作。为此,可以专门安排两周的课程实践环节,进行地震资料解释课程实习。选择某矿区典型地震资料,最好是构造相对简单,断层、陷落柱、采空区等有明显特征。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对煤层和断层的解释,可以让他们充分理解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工作的相关流程及方法。如有条件,可在工作站上进行,或者让学生采用手工方式进行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并完成两张构造图。可采用分组制,四五个学生为一组,每个学生负责不同的环节,每组分为组长,解释员和制图员等。组长总体负责地震资料解释工作,解释员1到2名,负责解释地震层位和断层。制图员负责将数据落实到图纸,并完成构造成图。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助能力。由于地震资料解释多解性强,因此指导教师在实践环节只讲地震解释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剩下的完全交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构造图完成后,让每个学生写实习报告,并要求每个学生写本次实习的心得体会,以及地震资料解释中出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
五、结语
勘探地震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从理论、实验和实践三个环节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对地震勘探的理解,让学生适应快速发展的煤炭行业,为将来学生毕业后进入生产岗位能够直接将学校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 注 释 ]
篇8
Keywords: embedded column footing;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埋入式柱脚埋入深度的规定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98)第8.6.2条规定,对大截面钢柱,埋深不得小于截面高度的3倍,《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第8.4.16条条文说明指出,该高钢规程中规定的埋入深度取柱脚高度的2~3倍,是引用日本的经验,对抗震有利。
《高层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规程》CECS230:2008第8.1.1的第3款规定,对于圆形埋入式柱脚的埋
入深度不小于外径的2.5倍,其条文说明中同样指明是参考日本最新《钢结构连接设计指南》中的相应条款。
对插入式柱脚,《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表8.4.15中规定,实腹柱的插入深度为1.5倍截面高度;《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CECS28:90)第6.5.1条规定,插入深度不小于2倍钢管直径。
按国家标准图集《钢管混凝土结构构造》(06SG524)P21的规定,对单层插入式柱脚,直径为800mm时,插入深度取2D。
根据上述规定可知,我国规范规定的埋入式柱脚的埋入深度在1.5~3.0倍截面高度之间,插入式柱脚不小于1.5h。
本工程钢管柱为插入式构造。由于条件限制,插埋深度为1400/800=1.75,介于1.5与2.0之间,考虑到所支承的结构为轻屋盖,且为单层建筑,因此本工程钢管柱插入深度属基本满足规范的要求。
为确保钢管柱柱脚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对柱脚节点采用ANSY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
2 有限元计算
2.1 基本数据
按混凝土柱编号,二、三柱脚脚包罗内力如下:
Kz1柱最大节点设计内力
模型实际加载为按KZ1输入,其等效弯矩M=(10992+7392)0.5+(882+1312)0.5*1=1482
混凝土柱和梁的截面按施工图尺寸取值,即砼框架柱为Φ1200,加腋混凝土梁为700x1000~1600。
计算假定:
忽略钢柱与混凝土之间的滑动,即混凝土和钢共用节点;
忽略梁的应力对节点的影响;
忽略混凝土梁和柱中钢筋对节点的影响。
2.2 材料属性
材料常数按规范取值。材料常数表
3 单元选取及划分
混凝土单元采用ANSYS软件中的solid65,钢材采用solid45号单元。其中solid65能够模拟混凝土的开裂与压碎。
2.4 荷载及约束
3 有限元分析结果简述
3.1 设计荷载下的节点性能
(1) KZ1
钢管最大应力为133MPa
混凝土的最大等效应力为17.9Mpa小于19.1Mpa
由于混凝土抗拉强度低,且属非线性材料,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混凝土受拉时是带裂缝工作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设计荷载下的位移/mm
设计荷载下节点的最大位移为0.35mm。属于小变形。
(2) KZ4
N=2948/1482=1.99倍
Kz4在设计荷载下局部区域达到了设计强度,但是仅时个别区域,即受压取高度比较小。
Kz4在设计荷载下裂缝分布,拉区大部分出现了裂缝。
Kz4在设计荷载下位移,局部最大位移为1.48mm.
其他节点在设计荷载下的界于KZ1与KZ4之间。
3.2 极限荷载下的节点性能
钢柱的极限承载力为.
按《高层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规程》8.1.2第4款第3项得
Mpc= Mp=12.17E6*345=4198 kN.m
设计荷载为M=(10992+7392)0.5+(882+1312)0.5*1=1482 kN.m
n=4198/1482=2.8倍设计荷载
极限荷载下混凝土应力/Mpa
在极限荷载(2.8倍设计荷载)作用时,混凝土等效压应力在局部区域达到了其抗压强度标准值,约27N/mm2,此时受压区的大部分区域的压应力均低于其抗压强度标准值。
极限荷载下混凝土位移/mm
极限荷载下的位移,发生在受压区,最大位移为2.24mm,属小变形。
在极限荷载下,混凝土大部分区域开裂。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2015年5月在我院眼科就诊的真菌性角膜炎66例患者做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第七版眼科学中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标准;(2)具有典型角膜真菌性溃疡形态,并且刮片检查发现真菌和菌丝;(3)其它原因引起的眼痛,流泪和视力下降等相关眼病。排除标准:用药期间眼部刺激症状加重,出现前房积脓者;未按疗程用药者。入选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0),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14~69岁,平均年龄为(37.9±9.6)岁,植物性外伤22例,非植物性外伤13例;轻度11例,中度19例,重度5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3~68岁,平均年龄为(38.2±9.8)岁,植物性外伤20例,非植物性外伤10例;轻度7例,中度15例,重度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基础处理 两组治疗前均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对有角膜溃疡者可用用消毒刀刮除溃疡坏死组织,5%碘酒烧灼溃疡面,每周2次。
1.2.2观察组 采用那他霉素滴眼液治疗。具体用法:对轻中度患者采用轻、中度患者使用那他霉素滴眼液1~2 滴/次,1 次 /h,3~4天后改为每天1次。对重度患者每半小时1次,3~4 d后改为1次/h,,稳定后改为7次/d。疗程25~56天,平均33天。
1.2.3对照组 采用氟康唑滴眼液治疗。具体用法:对轻中度患者采用5%氟康唑滴眼液点眼液每次l~2滴,每日4次。对重度患者每日6次,一般间隔2h。
1.3疗效评价[2]治愈:红痛消失,视力恢复或提高(即视力提高3行及以上),荧光素钠染色阴性,前房积脓消失;好转:溃疡面部分愈合,视力提高1-2行,荧光素钠染色阳性,积脓减少或消失;无效:视力没有提高或下降,病灶无明显变化或扩大,前房积脓增加。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不同视力所占人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视力0.8者明显增多,观察组变化人数比率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治愈26例,好转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治愈19例,好转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69.6%,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多与植物性外伤、滥用抗生素和激素等有关。其主要常见致病菌为曲霉菌,其次为链丝菌、镰刀菌、头芽孢菌、白色念珠菌等。当角膜组织感染真菌时,真菌在角膜组织中大量繁殖,产生霉菌毒素、蛋白溶解酶以及真菌可溶性抗原等物质可使角膜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溃疡形成或者穿孔,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氟康唑是氮唑类抗真菌药物,其主要通过可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局部使用副作用小,但抗菌力相对较差。此外,近年来报道显示其耐药性逐渐增加,大大影响了治疗效果,而不得不该换其它高效能抗真菌药物。而那他霉素是一种四烯烃类抗菌素,主要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中的固醇相结合,形成多烯固醇复合物,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真菌细胞内的基本成分外溢,从而达到抑菌或杀菌的目的。与氟康唑比较,那他霉素具有抗真菌谱更广,具有广谱、双效的抗真菌作用,既可以抑制各种霉菌、酵母菌的生长,又能抑制真菌毒素的产生,并且眼部耐受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等优点[3]。
本研究结果发现,使用那他霉素滴眼液后患者视力恢复良好所占比率明显大于使用氟康唑滴眼液的对照组,并且总有效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那他霉素滴眼液治疗真菌性角膜炎不但临床效果显著,而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篇10
北滘镇新城区总部办公大楼位于佛山市顺德区的东北部,怡欣路和怡和路交汇处,毗邻美的总部大楼,总建面积106493平方米,主体建筑高度99米,幕墙高度110米,地上层高24层,底下2层,主要以商务办公为主,配套商业为辅的地标性建筑群。作为北滘镇的甲级写字楼新城区总部办公大楼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及完善的配套设施陆续吸引了大批优质企业总部入驻,为此进一步提升商业大楼建筑形象,其夜景照明灯光美化显得尤为重要。
2、照明设计原则
2.1、人文性原则
建筑夜景照明以人的生理、心理、情感的需求为出发点,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创造良好光环境。
2.2、安全实用性原则
灯光系统自身的安全和实用性,是照明灯光设计的出发点和基本条件。
2.3、景观性原则
灯光照明是装饰美化环境和创造艺术气氛的重要手段,注重灯光景观的艺术性,充分考虑灯光景观与城市环境的协调性。
2.4、绿色照明原则
坚持选择高效、节能的电光源,控制眩光,防止光污染。
3、方案定位
3.1、灯光主题定位
崇尚光与建筑的自然融合,追求高品质的灯光环境让夜晚灯光化为美妙音符响彻城市之间。通过对北滘镇新城区总部办公大楼的建筑结构与定位了解,方案将楼体灯光设计主题定义为“奏响在城市的音符”,意为提升灯光艺术品味的同时响应项目大楼自我的高端定位。整体设计方向围绕“节奏、灵动、韵律”三大设计元素来进行设计表达,利用灯光创意编排形成“音频节奏”的大楼夜景照明。树立北滘镇新城区总部办公大楼在城市夜晚建筑中耀眼璀璨的灯光形象。
3.1.1 建筑灯光定位
方案设计主体以建筑灯光为主,以动感时尚的灯光来吸引焦点,创意编排与科学合理的视觉表达,呈现出项目建筑龙骨结构从大到小的变化。顶部以暖色调灯光为主,立面采用LED七彩点光灯表达。通过对立面灯光综合编排,实现音符节奏灯光主题的呼应。
3.1.2 环境灯光定位
环境灯光是楼体灯光在空间尺度上的延续。在满足功能性照明基础上兼顾景观性照明,尤其是夜景环境灯光,不仅对景观物照亮,还需对环境美化提升,赋予建筑景观艺术观赏性。优秀的景观环境灯光能够提供舒适宜人的光环境,还能营造建筑活跃的商业氛围。
4、方案设计
4.1 、设计照明定量分析
4.1.1 区位视线分析
从城市尺度(顶部)、街道尺度(立面)、人视尺度(底部)三者来看,灯光表现重点会有所不同。项目顶部重点突出建筑LOGO,来实现城市天际媒介的信息传达,灯光突出有利于吸引注意,实现信息传播;项目大楼立面重点突出建筑风采部分,精彩绝伦的灯光演绎系统,丰富多彩的主题模式,实现建筑结构特色表达和形象传播。裙楼底部重点烘托氛围,除了功能性指引外,还注重对光的共鸣感,营造商业购物时尚氛围。
4.2、灯光效果细节剖析
4.2.1、建筑顶部
采用LED发光字,强化项目大楼的建筑标识性,增强建筑在夜间远视点的视觉焦点,在灯具选用上采用两种方案,一种为亚克力灯箱牌制作的方式,另一种为钢板穿孔,嵌装LED光源的方式。
4.2.2建筑立面
(1)采用LED点光源安装于窗帘盒内侧位置,白天既不影响建筑立面细节外观,可保证建筑立面美观整洁,同时夜晚也能达到见光不见灯的视觉效果。
(2)龙骨立面两侧,采用LED迷你洗墙灯对射照亮龙骨面,使灯具与龙骨的颜色一致,备选灯具两种一种为亚克力灯箱牌(灯罩白天颜色为乳白色),另一种为钢板打孔,嵌装LED光源(灯具颜色与龙骨颜色一致)。
(3)建筑立面的LED迷你洗墙灯安装在玻璃外侧的石材两侧对射照亮,不仅洗亮建筑边缘轮廓的结构也起到美化装饰作用。
4.2.3建筑底部
(1)连廊底部通过LED水纹灯照射底部,使连廊底部的灯光形成一种倒影波浪的效果。
(2)建筑底部的飘蓬采用150W金卤筒灯,吊装在顶部钢架结构上,光影融入环境中又能脱颖而出。
4.2.4广场环境灯光
(1)地面广场
大楼广场地面使用灯具为17W LED线型埋地灯,以增强功能引导性为主,同时丰富了广场灯光时尚元素。
(2)景观灯柱
广场地面使用的景观灯柱外型注重简洁大气,以功能照明与装饰照明相结合,灯体通过镂空发光,不仅满足夜晚灯光需求,白天可提供欣赏的景观灯柱。
(3)景观树池
采用LED照树灯,灯具选用注重外部装饰性,能够与周边景色相映衬,灯具光束的角度可以调动,方便各种角度照明,可调动性强。
(4)水景水池
广场水池的夜景改造,采用池壁上安装LED软管,灯光色系光源采用冷白光、蓝光为主,来表现水池的清澈感。同时在水池中放置一些景观灯,以“芦苇”和“菌”的形状作为设计构思,灯具造型简洁大方,生动形象,融入现代科技元素造型的新颖菌灯(采用太阳能照明方式)和高低起伏的芦苇灯穿插水中,不仅丰富了周边景观照明环境,还营造出一种舒适柔和的时尚灯光氛围。
4.3、灯光视角效果
4.3.1鸟瞰视角节日效果
4.3.2人视视角节日效果
4.3.3广场俯瞰视角效果
4.4 灯光主题效果设计思路
4.4.1回声嘹亮
多姿多彩的LED点光灯在双子楼立面形成光影回声,以表现龙骨结构来呈现音律的跳动,虚实结合加上色彩搭配的协调,让光源线条流畅大方,呼应“奏响着城市的音符”灯光设计主题。
4.4.2行云流水
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势的行云流水主题灯光,在城市光影中高山流水般倾泻于立面之上,恢弘气势让人震撼,炫彩斑斓的灯光变换,汇聚着光影智慧,也成为一道城市夜景观的靓丽风景。
4.4.3江山如画
江山如画,豪情空旷,以大起大落的光影变幻诠释着光影画面。光影美景是一种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感觉,只能用心去感受,一动一静体现着它的美,拨动着看客的心弦,江山如画不禁让人概括,风景虽美,知音难觅。
4.4.4魅力多彩
城市夜晚灯光美总是多了一份未知,因为下一秒光影会处于何种环境,延伸何种意境。魅力多彩灯光主题,表现出灯光如同绚烂的万花筒,在高楼上绽放呈现。主题营造喜悦欢快、魅力多彩的灯光氛围,让人们在城市光影中感受到温馨快乐,保持生活多彩的追求,同时传达灯光艺术对城市改造的重要性。
灯光主题表达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情澎湃的光影气势变化。由下往上的灯光表达寓意进驻裙楼企业如灯光主题一样梦启腾飞,蒸蒸日上,同时灯光主题也展现出裙楼建筑现代化风采。
5、控制方式
5.1控制系统
北滘镇新城区总部办公大楼夜景观灯光控制系统采用二线制的智能控制系统,系统通过两根总线连接成网络,总线上不仅为每个组件提供36伏直接电流,还加载了控制信号。控制通过系统编程使控制开关与输出回路建立逻辑对应关系,以此在设计操作中会更加简单、灵活。
5.2 、场景控制结构
篇11
该院在规划上已经形成了很好的中轴对称的格局。南面正对着的是医院的主要出入口,项目的北面是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6层医技楼和22层的住院大楼。两个大楼组成倒“凸”字型的结构,并形成了整个医院的核心主轴。
设计中,我们延续了这条主轴,将其贯穿入门诊大楼的内部,这不仅增强了对患者的导向性和识别性,而且为有中国特色的中轴对称的建筑形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外,我们采用“凹”字型大楼,与原有建筑良好咬合。门急诊楼北部靠近医技楼的部分是门诊医技部分,与医技楼形成相对集中的布局和资源的共享,并使整个医院三大核心体——门急诊、医技、病房,合理、有序、清晰地排列在这条主轴上,功能分区明确、路线短捷。
二、标准层一轴、五组的格局
医院标准层的设计采用一轴、五组的格局。
一轴是指采用目前比较常用的医疗主街形式,将建筑分为南部和北部两部分空间,南部光线较好,作为门急诊诊室空间;北部临近院医技楼,设计为门诊医技空间,保证了其与医技楼的良好联系。
五组是指医疗街串起了5个医疗单元,即南边的3个门诊单元和北部的两个门诊医技单元。为保证各单元良好的通风采光状况,各单元均成“凹”字形模块化布局,除中部围合成一个方正大气的中厅空间外,其余的均围合了庭院空间,庭院的高宽比在1:1.5左右,保证了良好的空间感受。“凹”字型巧妙地咬合在医院街的主轴之上,它们连接的部位正是各门诊的一次候诊区域,此区域既与医疗街直接相接,又能便捷地进入各门诊区域,同时能够直接享受到庭院景观。
三、园林景观的巧妙布局
为患者服务的景观庭院采用了中国古典园林式的设计,将园林与人的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在人们的行进路线上设计了一系列亭、廊、露台,再采用对景、借景等手法。这样,园林景观就与人的活动协调地组织在一起,可谓步移景异,变化无穷。
在设计之前,我们对国内新建的很多医院做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发现这些医院确实注重了对中国古典庭院形式的运用,更形成了经典的“鱼骨式”布局。这样的设计也确实改善了医院的通风采光状况,但是,由于多数医院的庭院多与诊室相临,只有诊室里的医生才能看到庭院景观。而实际状况是医生坐诊的时候一直很忙碌,虽然良好的通风采光必不可少,但他们却并没有时间欣赏景观;在医院里,患者也是更应该关心的对象,他们身患疾病,身心都很脆弱,如何通过建筑与景观来改善他们的心理感受更是重要的问题。
设计中,我们先研究出短捷方便的患者流线,再把良好的景观布置在患者的行进路线上,让患者自进入门诊大楼,在医疗主街上行走,在一、二次候诊区候诊,最后进入诊室看病的全过程都与美好的景致、温暖的阳光相伴。进入各诊区内部,我们采用了单元式的单跨布局,设计了一点出挑以满足一个诊室加一个阳光二次候诊外廊的进深要求。这样在等候区的患者置身在优美的景观庭院周边,不论一次候诊还是二次候诊区,均可以享受我们为患者设置的最好的景观环境,这必将大大改善前来就诊的患者的心理感受,达到潜移默化的辅助治疗的作用。同时,患者候诊区域良好的景观布置并没有牺牲医生的办公环境,诊室面临的是入口广场景观,同样保证了良好的采光、通风和景观效果。
四、模块化的建筑布局
现代化医院功能分区的合理明确,行进路线的短捷方便是至关重要的,而模块化的建筑布局正能满足这些要求。本项目的设计就严格依据单元化的“凹”形模块形式,每个模块负担一种医疗功能,且相对独立。各模块有节奏地布置在医疗街两侧,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连接短捷明了,这一点极大地方便了患者的就诊和医疗工作的高效率运转。同时这样的模块设计给室内带来了韵律化的和谐效果,使整个建筑风格从内到外延续了整洁大气的风格。
五、人性化的隐私保护
患者的隐私保护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是真正能解决好的并不多。大多数的医院诊室,大门开敞,室外等候的患者纷纷挤在门口,时不时向内张望,造成诊室内患者隐私不保的普遍现象。在本项目的设计中,我们在诊室的入口处设计了一个小凹廊,使患者从诊室的侧面进入,这样即使诊室的门开敞着,在走廊上的患者也是不能直接看到诊室内部,极大地保护了患者的隐私。这样的凹廊设计同时也给单调的走廊空间带来韵律化的元素,在从庭院射进来的阳光的映衬下,形成了有节奏的空间。
六、立面设计
由于该院处于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设计中既不能抛弃传统,又不能做成照搬历史元素的“仿古建筑”。我们将传统三段式、中轴对称特征与现代式的虚实对比穿插手法,与简洁明快的横竖线条的开窗方式结合起来,很好地解决了立面的整体设计。同时,我们还提炼出传统建筑中大屋面这一元素,抓其实质、将其变形,设计出简洁的屋顶挑檐。采用这些立面处理的手法,最终使整体建筑既有传统韵味又充满现代感。建筑立面材料颜色和一期建筑保持基本一致,使整个建筑群和谐统一,浑然一体。
七、结束语
目前,医院建筑主体已经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及室外广场施工。回顾这次设计过程,我们体会到,建设国内医院建筑精品,必须深入细致地做好前期的调查研究工作,在不断的设计变更中始终坚持最初的设计理念,这对设计师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 (编辑 许译心)
参考文献
[1]冯钟平编著.中国园林建筑 第2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2
篇12
深圳地铁二期交通疏解工程为地铁主体施工创造了良好的开工条件,是地铁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地铁工程前期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样,交通疏解对地铁三期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 工程概况
深圳地铁11号线车公庙枢纽站位于深南大道与香蜜湖立交桥西南象限,为既有地铁1号线与7、9、11号线综合换乘站,占地面积约4.73万㎡,主要包括11号线车公庙站、7&9号线车公庙站、换乘大厅、物业开发及既有1号线车站外扩站厅等单位工程(如下图)。
图1车公庙枢纽工程位置
2. 交通疏解工程初步设计
2.1现状交通运行状况
车公庙枢纽区域路网包括广深高速(高速公路),快速路有滨河大道、香蜜湖路(双向8车道),主干路有深南大道(双向10车道)、侨香路、莲花路、红荔路、新洲路,支路有泰然九路、泰然四路、泰然六路等。区域现状交通运行状况如下:
(1)现状主要道路通行能力已接近饱和,承担轨道建设疏解通行能力有限;
(2)影响范围内已基本形成道路网,大的通道实施可能性不大;
(3)常规交通管理措施已基本用尽;
(4)深圳市近年来机动车保有量以每年约20万辆增长量持续快速增长,也将对现状道路产生一定的交通压力。
2.2枢纽建设对交通的影响
由于车公庙地处闹市区,地铁车站规模大,四条线将有大量的换乘客流,对车站通道、扶梯等人流集散空间要求较高,届时施工难度较大。枢纽建设对交通的主要影响表现在:受施工围挡影响,将拆除深南—香蜜立交的两个匝道,使该立交丧失北到东,西到南两个转向功能;占用深南路南侧主辅道,导致深南大道车道减少,通行能力降低;占用深南路南北两侧公交停靠站,导致公交停靠难问题;拆除香蜜湖路辅桥,降低了香蜜湖路的通行能力;对泰然、天安片区交通造成影响。
图2枢纽建设对交通影响图
2.3初步设计方案
2.3.1设计原则
(1)区域网络疏解与工点交通疏解相协调;
(2)保证施工期间主要道路通行条件(深南大道双向10车道、香蜜湖路双向6车道);
(3)保障公交出行通畅;
(4)适当增加道路供给,缓解供需矛盾;
(5)交通疏解与施工围挡、管线迁改工程相结合;
(6)疏解方案经济、可行,可实施性强;
(7)按使用时间,合理确定道路建设标准。
2.3.2主要工程措施
2.3.2.1区域疏解措施
1、深南-香蜜立交北东:
(1)利用现状区域道路疏解,利用北环快速、侨香路、滨河大道等分流;
(2)新增疏解流线;
①香蜜-红荔立交桥下新建信控平交口;
②东延花卉路,农园路-花卉路口新建灯控。
(3)改善疏解道路通行条件新洲-红荔交叉口新增拓宽段。
2、深南-香蜜立交西南:
通过侨城东路、白石路、侨香路、滨河大道分流。
2.3.2.2泰然片区交通疏解措施
1、新增片区公交始发场站,优化改善片区居民公交出行条件,鼓励公交出行。
2、拓宽泰然四路(香蜜湖路桥洞段),改善泰然、天安片区交通联系状况;
3、拓宽泰然一路、新建掉头匝道,改善出入口口拥堵状况;
4、优化小区交通管理措施,部分路口设置灯控。
2.3.2.3工点疏解措施
1、减少枢纽施工对农科片区的交通影响,保证现状深南大道转向功能——深南-农园路口改为右进右出;打开深南农园路口,新建灯控;
2、优化施工工法,进行倒边施工保证深南大道双向10车道通行条件,香蜜湖路双向6车道通行条件。主体施工及管线迁改分阶段疏解共分13期。
2.3.3工点交通疏解设计
根据以上原则,初步设计方案确定为管线迁改、主体结构施工期间,通过倒边、新建路面等措施保证深南大道双向10车道通行条件,保证香蜜湖路双向6车道通行条件。将工点交通疏解分为13个阶段(合计53个月),其中前期工程为第1~4阶段,工期3个月,2012年7月开工;主体结构施工:第5~9阶段,工期共46个月,2012年10月开工;10~13阶段恢复阶段结合香蜜湖路改造工程同期实施。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深南-农园交叉口改造、管线迁改,工期1个月。 通过将北侧两个车道南移,深南大道保证双向10车道。
第二阶段:管线迁改,工期半个月。 通过将南侧两个车道北移,深南大道保证双向10车道。
第三阶段:管线迁改施工,工期半个月。 通过将南侧两个车道北移,深南大道保证双向10车道。
第四阶段:管线迁改施工、香蜜湖路西侧辅桥拆除,工期1个月。香蜜湖路西侧辅桥分段拆除,采取在绿化带立钢管柱、架设门式梁等措施,对深南大道交通基本无影响。深南大道保证双向10车道。
第五阶段:主体结构一期A,工期2个月。围挡范围:深南大道中央绿化带及北侧部分主车道;深南-香蜜立交西南象限匝道及绿地;香蜜湖路西侧车道及两侧绿地。通过占用北侧主辅分隔带增加车道,保证深南大道双向10车道;香蜜湖路剩余路面可保证双向6车道。
第六阶段:主体结构一期B,工期9个月。主要围挡深南大道中央绿化带、南侧主车道、深南-香蜜立交西南象限匝道及绿地。通过将深南大道南侧2个车道北移,保证双向10车道。香蜜湖路围挡不变,保证双向6车道。
第七阶段:主体结构二期,工期20个月。 主要围挡深南大道南侧主车道、深南-香蜜立交西南象限匝道及绿地,以及北侧绿地。通过将深南大道南侧3车道北移,保证双向10车道。香蜜湖路围挡不变,保证双向6车道。
第八阶段:主体结构三期,工期4个月。主要围挡深南大道中央绿化带及南侧主道、深南-香蜜立交西南象限匝道及绿地,以及北侧绿地。通过将深南大道南侧2个车道北移,保证双向10车道。香蜜湖路围挡不变,保证双向6车道。
第九阶段:主体结构四期,工期11个月。主要围挡深南大道中央绿化带及北侧主道、深南-香蜜立交西南象限匝道及绿地,以及北侧绿地。通过将深南大道北侧2个车道南移,保证双向10车道。香蜜湖路围挡不变,保证双向6车道。
第十~十三阶段,道路恢复阶段。
篇13
关键词 :翻转课堂;民族地区;城镇化;失地农民
中图分类号:F30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8.027
*基金项目:中南民族大学创新训练项目“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对策”(项目编号:KYCX141702Z);湖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流入地与流出地少数民族农民工服务与管理协同机制创新”(项目编号:HMY20140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经费项目“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管理的社区策略”(项目编号:CSW14029)。
收稿日期:2015-02-15
1 “翻转课堂”嵌入:民族院校公共政策教学变革性视野
翻转课堂教学法亦称反转课堂法(Flipped Class Model),是由美国科罗拉多教育家Jonathan Bergmann和Aaron Sams于2007年首先提出的,意指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在课堂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进而促进知识内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流程的颠覆,它主张先让学生完成理论的学习,开展相应的训练,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与教师、学生参与互动和研讨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的教学模式跳出了“教师教—学生练”的简单循环,成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微课、慕课等)与体验式教学的桥梁,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备受推崇,甚至被誉为课堂革命的趋势。
传统的民族院校公共政策课程教学是以“教”为中心的,主要依赖课本和有限的案例讲解,加之政策科学理论性强,往往深奥、枯燥,来自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很难在课堂教学中找到知识共鸣,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将翻转课堂教学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分析的研讨式教学不失为一种教改尝试。通过变革时间与空间、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以建立围绕学生主动“学”为中心的问题导向式公共政策教学体系,能够有效破解当前民族院校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面临的普遍难题。传统课堂得以“逆袭”并实现翻转的关键在于教学方案设计上的流程再造和教学技术上的网络化。
如图1所示,将翻转课堂运用于公共政策学教学,首先要以颠倒传统课堂流程和普适性设计方案为核心,形成“学生自发演示与应用—教师指导下的实证性检验—教师引导下课堂概念及理论研讨—学生做出有意义的决策”的新的教学系统和程序。以民族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安置政策为例,第一步是让学生思考城镇化给民族地区带来的人口市民化机遇与挑战,尤其是少数民族失地问题的特殊性、复杂性和急难性;第二步是带着问题到民族地区中去验证,如通过游戏、交互仿真、田野调查、研究小组或各级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等,开展体验式教学,观察民族地区失地安置政策的效能;第三步是回到课堂有针对性地互动学习。在该环节要注意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手段,结合教材知识点开展研讨式教学对政策议程、执行、评估和终结的理论意涵进行讲授;第四步是拿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而非考试。指导学生课后持续关注民族地区城镇化政策问题,以多元化的方式提交结课成果,并予以评价与分享。
2 民族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安置政策的现状与绩效
翻转课堂法的重点是实证性检验,因为只有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调查才能让学生认识政策问题的源头。民族地区城镇化离不开土地流转和农民变市民这两个政策问题。笔者指导学生调查团队赴武陵山少数民族集中连片特困区对此进行了实地考察。目前,民族地区征地安置方式主要有四:一是以钱易地。政府与受征地农民协商以一定标准给予一次性的补偿,而将土地使用权永久转交给征地单位。二是以地易地。村组织或地方政府用土地换土地的办法,另加一些补偿来换取土地经营权。三是以工换地一些地方在进行货币补偿的同时安排其就近进入乡镇企业工作。四是以险易地。如恩施部分地区为保证农民失地后生计,政府与农民以6:4的比例共同参保,购买再就业安置保险,参保金额由1万至3万不等,参保后的失地农民每月可领取至少439元补助费。
从100位失地农民生存现状数据看,有效数据91人,其中66人失地后选择外出务工,8人从事个体经营,6人由当地企业吸纳就业,其余11人仍处于待业状态。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生存方式有四种:第一,外出务工。由于其风险小、门槛低,对资金、学历要求不高,72%的受访者会外出务工。其中85%以上选择到长三角、珠三角、福建、浙江等地从事服装、电子、建筑等时间长、报酬低的体力劳动,工作环境恶劣。第二,从事个体经营。由失地农民转而从事个体经营的人员在此次调查中仅占9%,比例较低。第三,地方企业吸纳。具有较高学历或丰富工作经验的失地农民在政府帮扶下,成功进入当地地方企业工作,成功脱离了土地。但这一部分仅占极小部分,在调查的全部失地农民中,进入地方企业工作的仅为6人,仅占全体7%。第四,待业。在政府安置政策之下仍有部分失地农民处于失业待业状态,这一部分失地农民多为老弱病残、文盲半文盲。
根据91个有效样本的SPSS数据,经卡方检验后其在95%置信区间内的卡方值为0.026,具有显著性差异。失地农民表示“一般清楚”和“比较不清楚”、“非常不清楚”的数据占比为52%,说明对政策了解不充分,同时相依系数为0.233,显示“低度相关”,证明民族地区农民对征地补偿和安置政策不甚了解。在“是否按期拿到全额补偿金”这一变量中,农民表示很明显看到补偿兑现的只54.9%。许多农民认为“钱没落实,地已经没了”。有的地方政府不能及时兑现承诺,导致农民对征地具有排斥感和不认同感。统计表明样本均值为2.8571,对应到满意度量表值只能说明政策总体“满意”。问卷统计发现,选择“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的仍占27.5%,征地安置政策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3 民族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征地安置政策的优化路径及创新
对预先假设进行实证性检验之后,翻转课堂要求在课堂中采用多媒体和网络化教学方式,围绕问题展开互动研讨从中理解相关知识点。翻转课堂的关键还是在课堂上,这就需要借鉴头脑风暴、政策垃圾桶理论等新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讨论。笔者将学生分为若干研究小组,让参与调研的各小组成员将数据、图片和视频通过PPT等形式在课堂予以展示并结合教材内容阐发评论。通过概念及理论探索,针对如何优化民族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征地安置政策形成了以下建议。
一是要依法、科学和民主决策,在征地安置政策设置之前系统考量和关照少数民族失地农民的特殊性。民族地区多为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山区,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普遍较少,土地对于少数民族群众而言不仅是生存之本,亦是民族文化民俗传承的根脉,显得格外重要。城镇化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应因地制宜地审慎推进土地流转,在法律法规框架内,以广泛征求群众意愿为前提,确保政策补偿不落空。
二是强化地方政府协同和协作以及土地政策、户籍政策、医疗社会保险政策之间的联动、互补,为政策顺畅执行减少阻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梗阻的原因主要是农民对政策不熟悉,各项政策缺乏连贯性和兼容性。民族乡镇政府应当着力提供“差异化”公共服务,解决少数民族农民失地后面临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就业创业等新问题。如鼓励政府与企业合作,定向培训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实施就地、就近城镇化,就无疑是适合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规律的举措。
三是加强对征地安置政策效果的跟踪监测和管控,保证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对民族地区征地安置政策管理不可放任自流,要建立政府政策绩效评估系统,杜绝侵害少数民族农民利益的乱开发、乱圈地和破坏生态及人文环境的行为。当前要抓紧建立民族地区征地安置政策后果的应急管理体系,将因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纳入政府考核之中。
四是对部分征地安置效果较差、容易导致民族关系紧张和社会矛盾的政策及时实行终结。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民族地区城镇化要坚持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依皈,公共政策的决策者对政策进行评估后,应采取必要的措施,终止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切实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曾明星,蔡国民.基于翻转课堂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及实施路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5(1)
2 翟年祥,项光勤.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的制约因素及其政策支持[J].中国行政管理,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