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景观文化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景观文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景观文化

篇1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概况

沟滩苗寨是广西融水县贝江景区的自然屯,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县新安乡,距桂林158公里,距县城1.2公里。截至2011年6月,沟滩共有78户,339人,其中全屯大部分苗族为半山苗,还有一小部分迁徙过来的汉族。整个自然屯耕面积为143亩,其中水田50亩,旱地93亩。在旅游未开发之前,沟滩主要从事的是自给自足的农业和手工业,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竹、木收入。1991年开发旅游,村民通过民族舞蹈表演、餐饮、卖手工艺品等各种形式开展旅游经营活动。近年来,勾滩年均旅游总收入约100多万元。沟滩处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到2010年7月为止,依然没有道路通入该屯,居民依然依靠自古以来的方式划船从贝江进出,而游客也是从码头下来乘坐游船或者偶尔搭乘村民的船只进出。该自然屯是独特的民族旅游地类型,虽然旅游发展到现在将近20余年,已经处在一个旅游发展的中期变迁态势上,虽然由于其相对封闭的环境,它无法像同处在贝江景区的长赖一样快速地获得大量的旅游效益,但是它的原生态社区和文化景观却也已经出现了变化,只是比其他旅游地的变化要缓慢。就旅游产品来说,它有点像过度开发时在时髦一时过后的遗留品,虽不再恢复曾经旅游的黄金期,但是也如小家碧玉,适合不再大刀阔斧的建设,却能更进一步规范化,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文化景观变迁研究里中期变迁的现实案例考察地的缺陷。本文选取其进行文化景观变迁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测量指标

论文中文化景观的变迁的测量指标在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意见的指导下,综合了前期梯田文化景观研究[9]、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指标体系[10]、传统聚落景观评价[11]和古村落的演化机理[12]等对村寨旅游文化景观变迁因素的调查,最终形成自然、聚落建筑、梯田、服饰、制度精神、歌舞表演、影响程度31个测量指标体系(表1)。问卷采用Likert五级量分法,要求被访居民对每个测量项目从“1—无变化”到“5—变化很大”来进行打分,分值越高则说明旅游对研究地文化景观变迁的影响程度越大。

(三)数据来源

论文调查的方式主要有问卷调查法、“一对一”的深度访谈、观察法等。研究者于2011年6月和7月两次在广西柳州市融水县沟滩屯进行调查和补充调查。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有效,采取实地问卷调查,现场填写、现场回收;在深度访谈中,采取以2人为一组的问卷调查小组对当地建筑工匠、旅游经营能手、村干部、寨老进行访谈,平均单份访谈时间在60分钟以上。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其中有效问卷率为96%。

(四)数据处理

1.受访者基本情况论文主要从性别、年龄、学历、本地居住时间、家庭旅游经营情况及意愿、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和年收入来考察旅游地社区居民情况。本次调研样本男女比例基本相当,样本的年龄层次除了15岁以下的占2.1%外,其他的在各年龄段都分布得比较平均,表明问卷发放的稳定性较高。被访居民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以下的最多,占82%,说明在当地教育水平依然不高。从家庭旅游经营情况及意愿来看,将近半数的被访居民已经从事旅游经营活动,20.8%的居民并不打算经营旅游活动。被访居民家庭年收入93.4%集中在1万元以下,主要收入来源于务农和外出务工,旅游收入所占比例为12.5%。从整体来看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因此本研究调研样本抽取比较合适。2.数据信度和效度分析本研究首先进行样本的信度与效度检验,对感知价值维度上测量指标进行可靠性度量分析,效度检验方法采用KMO和Bartlett球度检验。整体样本数Cronbach’sAlpha信度值达到了0.917,表明研究数据的信度是可靠的。Bartlett球度检验统计量Sig<0.01,检验的P值接近0,表明31个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相关关系;而样本KMO值为0.770,大于0.7,说明考虑的31个文化景观变迁因子适合因子分析。

民族村寨文化景观变迁分析

村寨文化景观作为人们为满足某种需要而对自然施加影响的结果,它既包括村落(聚落)、道路、服饰、饮食等物质形态,也包括、思想意识、政治制度等不可视的非物质元素。

(一)勾滩苗族村寨文化景观的各景观因子演变情况

文化景观的变迁不仅来源于自然中自趋性的变化,也来源于在间接或直接的社会信息、意识的影响下,作为景观当地文化一部分的居民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所带来的文化景观的改变。自然与人文引导源在同时作用与反作用的互相推动与促进中随着旅游开发的发展使得民族村寨的文化景观发生改变。在问卷调查中,村民对所提到的勾滩苗寨文化景观变迁的程度感知不一,对于不同的景观的变迁程度的感知程度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勾滩苗寨文化景观变迁因子的描述性统计具体如表2所示。可以看到,勾滩苗寨的文化变迁确实趋于变迁的中间状态,数据统计中居民感知变化并没有出现突兀的变迁,总的变迁平均分布指数均止于“变化一般”的状态,大多数总体变化水平较小,可是每一个考察的指标却也相对应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二)勾滩苗族村寨文化景观演变的因子分析

为了对勾滩苗族村落文化景观演变的所有因子进行总结分析,寻求苗寨村落文化景观变迁的程度以及主要发生变化的具体方面,本部分采用SPSS.17软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并利用正交旋转法(Varimax)来解释所得文化景观变迁的因子,从而建立评价勾滩苗寨文化景观变迁的评价体系。通过总方差解释表(表3)可知,前8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因此,选择8个因子作为主因子就能够包含原始变量71.734%以上的信息,表明因子分析的效果比较理想。然后,为了进一步对上述8个因子进行解释,根据正交旋转法(Varimax)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4描述了原始的31个变量与8个因子的关系。一般认为,绝对值大于0.4的因子载荷是显著的,因此,表4中仅保留了因子负载大于0.4的数值。由表4的旋转后的因子解释矩阵可以看到,解释矩阵经过定量分析对文化景观的变迁进行了分类。可以看到,公因子F1(X27、X28、X29、X30和X31)主要集中在旅游的发展对梯田景观的影响上。可以理解为由于旅游的发展、游客量的增多、公共设施的局限,可能不可避免地为村寨的生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可以将其命名为旅游负面影响因素。公共因子F2(X22、X23、X24和X25)代表了旅游发展中村寨本地的民族习俗中音乐文化景观变迁,将其命名为民俗音乐因素。公因子F3(X2、X9、X10、X11、X12和X19)描述了环境与梯田方面的感知评价,可以将其命名为梯田环境因素。从F3也可以看出,苗族的节庆习俗的变化和田地的耕作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关联,这和苗族节日本身的起源和发展也是相一致的,各民族节日的发展在其起源之初更多的来源于对收成的祭祀和对收获的庆祝。F4(X14、X15、X16和X17)解释了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旅游的发展条件下,村寨中古老服饰的制作样式、功能和穿着的时间是否随之变化,将其命名为服饰文化因素。F5(X3、X4、X5和X7)则描述了村寨中的建筑随着旅游的发展其文化景观是否发生了变迁,可将其命名为聚落建筑因素。F6(X1和X6)可以看作是自然方面的变化,而房屋使用材料也是和降水等自然条件息息相关的,因此可将其命名为自然文化因素。F7(X8、X13、X21和X26)中,建房相关仪式的变化和民间信仰的变化可以理解为信仰方面的因素,而梯田耕作工具的变化以及演唱时所使用的语言则是民俗相关的因素,因此,可以将其命名为民俗信仰因素。F8(X18和X20),描述的主要是由于受到一些外来的不同族群中主体文化的影响,造成旅游地文化景观的一些感知变迁,可将其命名为外来文化影响因素。至此,勾滩苗寨文化景观变迁评价体系可以总结如下:旅游负面影响因素(F1)、民俗音乐因素(F2)、梯田环境因素(F3)、服饰文化因素(F4)、聚落建筑因素(F5)、自然文化因素(F6)、民俗信仰因素(F7)和外来文化影响因素(F8)。勾滩苗族文化景观变迁程度每一个标准化后的原始变量可以通过公式1系列与使用因子分析得出的因子的线性关系进行计算,而综合文化景观变迁竞争力则可以通过公式2来进行计算。

(三)居民对各文化景观变迁的感知程度

在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勾滩苗寨文化景观变迁体系后,为了定义居民对各景观变迁程度的感知,我们通过对各分因子的变迁度均值进行加权平均值来测量,其具体公式如下:XN=(X1+X2+…Xn)/n,各主因子具体变迁程度如表5所示。在勾滩苗寨的居民感知程度上,认为变迁程度最大的是服饰文化因素(F4)和外来文化影响因素(F8),这与访谈结果相一致,其中服饰文化是物质文化的变迁,而外来文化影响因素则是非物质要素的变迁。访谈中,村民认为服饰发生较大变化更多是由于游客的到来。村中除一些老年人,年轻的村民更愿意穿着跟随外界的服饰而非自己的传统服饰,他们认为非传统服饰更方便也更具有社会融入感。但是由于旅游发展,青年们有时也愿意穿着传统服饰,因为可以更好地吸引游客或者参加表演。由于穿着目的的不同,所以穿着时间也不再局限于婚嫁和节庆。受到外部主体文化的影响较深的是语言结构和寨老威信,较之传统苗寨,勾滩地理位置偏僻,与外界交流少,村寨内部的语言更多的仅以苗语为主,连移民到此的外地汉族也通晓本地苗语。但在与外界交流的增强和政府教育力度的增大后,勾滩苗寨目前除七八十岁年纪较长的老人外,不仅都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也能用汉语与外界进行各项生活事务交流,有些人还能讲几句简单的英文。而在勾滩,不像其他苗寨所有事务都由寨老主持,作为由半山苗和汉族共生的移民村寨,它最早是没有寨老的,村中的第一个寨老则完全是因为旅游开发,由村民推选出歌舞表演中最擅长吹葫芦笙的芦笙队队长担当。

其次,民俗音乐因素(F2)、梯田环境因素(F3)、聚落建筑因素(F5)和自然文化因素(F6)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勾滩的民俗音乐继承了传统的苗族音乐,但是却在传统上有所发展。整套苗族六管芦笙,包括高、中、低和倍低音。勾滩苗寨的芦笙舞集词、曲、舞为一体,包括迎宾曲、团结舞、踩脚舞、多耶舞等特色苗族舞蹈。在保留传统芦笙种类的基础上,表演队成员吸收其他苗寨中舞蹈师傅所教所授,在词曲舞蹈上进行了小的改编,但基本仍以祖辈流传下来传统的苗寨舞蹈为主。在这种变迁中,民俗音乐虽然也和民族服饰一样发生了变化,但是其根本是不一样的。民族服饰作为一种外在性的文化展示,它成长于该民族的生产生活,它的印记是其民族生活文化的表现,但当它在另外族群的文化包裹下,是很容易遭受更迭的。只要其文化主体的意愿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被影响,它的改变只需要把一种服饰褪去,换上另外一种服饰,这种服饰文化的改变便完成了,而且是彻底的,它只是民族的一种形。可是民俗音乐是一个民族内在生命力与灵魂的体现,它不仅根植于生产生活,更是焕发着整个民族的神与魂。形易动神难迁。也正由于如此,所以承载着整个民族的精神图腾的民俗信仰的变迁度相对前两者就更小。

在梯田环境感知方面,村民认为变化更多的是在于旱田和水田间的变化,村中田地偶有由于居民外出务工而抛荒,大多由家中老人打理或者是请留在村中的其他村民帮种,植被覆盖面积也发生较小变化。勾滩的聚落建筑外观上至今仍为桂北地区典型的干栏木构传统建筑,由山脚到山腰平地而起,呈整体集中、局部分散的空间形态,在建筑外观上保留了传统的样式,建筑内部整体布局也并无太大改变,但是民居内部较之祖辈也发生一些小的改变。以贝江对岸有目前村中唯一特许经营的旅馆为例,经营者为当地苗族,其建筑形式仍采用传统式的木楼外形,而房屋内部设计却采用更适应于游客的标间式设计。其洗手间独立连接在传统木楼后采用传统木楼外形,但内部则是水泥建筑实质现代结构。它本身的景观形态美观度并没有遭到破坏,但居住条件则得到较大改善。目前村中正在筹建的另一家旅馆建筑也采用此类形式。究其原因,这不仅是为了更适应游客的需求,也是由于游客带来的思想、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冲击中所产生的改变,而村民自己外出务工中受到外界社会环境冲击的影响也促使他们在返回村寨中带来这些改变;而村中两三栋不和谐的水泥建筑则是由于村民对更舒适的生活的追求所致,跟木楼防火的局限性存在一定关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美观,但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也不至于阻止,也可以在水泥楼外贴上木板来保持美观。村中建筑也必须进一步提高消防力度。村民普遍认为房屋卫生较之祖辈条件要好一些,比如早期游客到村中做客无法接受传统民居中的茅厕,而现在的民居是在厕所方面很多做了改善。自然文化中降水和河流方面整体变化相对较小,房屋材料的使用方面则依然以传统木楼为主,也有村民会在原木上刷上透明漆,但是村民反映其美观性在使用几年后不如原木材料散发自然光泽。

而变化最小的则是旅游负面影响因素(F1)和民俗信仰因素(F7)。村民普遍认为旅游发展对勾滩的负面影响较小,村中景区内部有专人打扫,到勾滩的游客大多很有素质,他们的到来对梯田和环境的影响也较小。村民对于能和游客一起分享本民族文化也充满自豪感,游客的进入对村寨的农耕生态形式的冲击不大,种地和竹木等经济作物等自给自足的农耕形态依然是农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较之同类旅游地而言,勾滩是旅游负面影响最小的一个旅游村寨。在民俗信仰方面,勾滩苗寨依然沿袭大年三十祭拜祖先的传统习俗,建房的日子、地基和风水都要请村中师公看过,不会随意动工。由于勾滩梯田依山而落,单位面积较小,地理位置不太方便,生产以及农活中使用的工具并没有太大改变,依然采用农耕为主,较少使用机械。

讨论和结论

根据上述研究可以看到勾滩苗寨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由于内部和外部影响,其旅游负面影响、民俗音乐、梯田环境、服饰文化、聚落建筑、自然文化、民俗信仰和外来文化影响等各方面的文化景观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因此,要想可持续地发展旅游,在保护民族文化景观中应当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做好旅游规划的编制。规划要切合当地实况,深挖地方文脉,培养文化的自我传袭能力,加强对民族文化、习俗等隐性的、不可再生的文化景观的保护,强调文化个性,保持地方特色。文化对感知产生影响,感知方式和感知过程的变化同时也引起规划方法和特定景观价值的变化[13],所以居民应当参与规划的前期展望,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规划的编制也应该更重视居民对自身文化环境的看法。

篇2

Key words: grassland culture/ combination of landscape and culture/green park/landscape planting/ Hohho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项目背景及概况

仕奇草原文化园位于呼和浩特市南区,西邻锡林郭勒路,南邻二环路,北侧及东侧为民用住宅小区,园区建设用地东西长约836米,南北宽约232~268米,用地面积约19.53公顷。一面是园内长久荒废,杂乱无章,半干涸湖体,湖底已生长红柳;一面是周边住宅居多却无环境良好的休闲活动空间。2006年,仕奇集团本着满足市民休闲生活,建设草原文化大区的城市战略,着力打造呼和浩特市内唯一的一个以草原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园区。委托北京苍狼白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北京时空筑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着手仕奇草原文化园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于2007年通过政府立项。我院经过近两年的设计工作,完成了从方案规划至施工图阶段的全部设计任务。我很荣幸的参与了规划设计及景观设计的全部过程。

景观设计概念

由于该项目地处呼和浩特市,作为首府、草原名城具有着独特的草原历史及文化背景。我们力图将草原文化植入景观的设计,打造园区的三大特色。

以两种轴线定义园区,景观轴线及历史轴线。

以文化赋予景观灵魂,同时以景观反哺文化生命。

根据园区内原有植被及地貌,重塑城市绿地,实现节约、安全、美观的绿色生态思想。为呼和浩特市南区塑造一个生态的“肺”。

概念解析

轴线在园区布局中的运用

从西入口(园区主入口)经主入口广场,版图,达赫力歌向东延伸及人工湖直至草原文化研发区为东西轴线,从北入口(园区次入口)经神道通向达赫力歌向南至南入口为南北轴线,两条轴线十字交叉,构成了整个园区的骨架,所有景观被两条轴线串联,所以这两条轴线同时也是景观轴线,是园区的明线。

从主入口进入,经过版图,达赫力歌,沿湖岸继续向东,途径原始部落时期地景,匈奴时期地景,契丹时期地景,蒙元时期地景,毡帐群,草原文化基金会、草原文化研发区,游人在游园的同时走过了一段草原文化发展的历史,体验了以草原文明为主线,以蒙元文化为主体,从古代文明的展示过渡到现代文明的创新,从草原文化的抢救性发掘到保护性开发的仕奇草原文化园主题。这是我们设计的景观轴线,是园区的暗线。

按用地功能分区

草原文化游园区――布置在园区西侧,沿草原文化基金会及管理用房以西部分共分文化展示区与游人休闲娱乐区两个部分,从北入口(园区次入口)通向达赫力歌的神道以西及湖北侧为文化展示区,景点内容沿主入口轴线展开,依次为主入口广场,版图,达赫力歌、毡帐群,原始部落时期地景,匈奴时期地景,契丹时期地景,蒙元时期地景等; 沿神道以东,湖以南区域布置游人休闲区,主要内容有:成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区,戏水台,湖心岛,亭等。

草原文化基金会区――沿东湖区以北,临水而建,建筑面积约为3675平方米。

草原文化研发区――布置在园区东侧,草原文化国际论坛中心办公楼主要以草原文化研发为主,兼有金融、国际贸易等功能作为呼市南区开发地标式建筑,使草原文化历史与现代文明相承,并期望使之成为呼市南区开发建设的带动点。

文化与景观

呼和浩特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千百年来草原文化重要的负载者和传承者之一,它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功能。而城市里的公园,是天生的展示文化传播文化的载体。仕奇草原文化主题园在营造园区景观的同时,强调草原文化的地域性特点。以达赫力歌为例,选址于园区的制高点体现了以蒙古族文化为代表将草原文化推上了顶峰,在形体和色彩上借鉴了蒙古族传统毡房,即可满足部分宗教或者公共活动的需要,又塑造了整个园区最佳的观景平台。

绿色生态的造园手法

仕奇草原文化园从园区整体情况看,由于园内已形成的湖面,园内植被情况长势较好,所以在园区设计时尽可能在不影响文化主题体现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整治、保留并加以利用,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园路的组织

园区主干路设为环形通路,让游人沿着园路在行进中体会草原文明的历史长廊,在湖边亲近水体眺望植被的同时展望草原的未来。设计以蒙古族的历史文化为主要展示内容,景区包括帝国文化展示区、文化艺术长廊、非物质文化展示区、会所和手工艺景观等。

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的原则是合理利用地形,将规划场地的一些主要的控制标高加以综合考虑,使建筑、道路及场地排水的标高相互协调,对一些不利于建设的自然地形加以适当改造,尽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同时结合景观及绿地工程规划的特点达到工程合理、造价经济、美化景观的最佳效应。

场地现状水域已干涸,地下水位位于湖底标高以下1~1.5米深度处,水域周边地势较平坦,整体地势西低东高,标高约为1045~1047米。本次规划综合考虑现状地形,合理利用水域范围并进行适当改造,将水底适当下挖,使中部水域面扩大,其挖土填至版图以西区域;规划达赫力歌处现状为一土丘,标高约1047米,适当修整山形设达赫力歌;园区内根据景点需要适当堆丘;为减少填方量,版图部分在原湖底修建,形成以版图为中心的展示广场。

场地内雨水大部分由湖面收集,溢流至雨水收集井,并通过管道排入城市雨水管网。沿湖区周边地形处理为坡向湖面,湖岸线与园区主路高差约0.8米。版图部分下沉式展示广场的雨水通过雨水收集池经水泵提升排入城市雨水系统。场地平整:填方量估算约为163903立方米;挖方量约为20144立方米;道路铺砌挖方量约为13411立方米。

水景设计

(1)园区水景的塑造主要根据原湖形状加以整合。

(2)生态的原则-湖边种植水生植物,水中放养锦鲤等鱼类。用生物的方法达到湖水自净的效果。(3)以人为本的原则-游客靠近湖水处,湖边置石方便游人休息,坐石观景。(4)技术措施-为使湖水洁净,沿湖边种植水生植物区,该区湖底不设防水层,让水自然渗漏;再通过水泵吸井水,经管道系统将井水由湖底最深处补充到湖内,达到逐步更换湖水的目的。另在湖底设曝气机对湖水进行增氧,以便减少水质富氧化程度,同时也有利于水中鱼类的生长。

(5)增加景观趣味:汀步的设计使得空间丰富有趣,植物使得景色神秘。岸边设观景、休憩平台。水位下降时,湖中置石的美感脱颖而出。园路、木桥、亲水平台、水生植物让整个湖体美不胜收。通过水生植物拥抱的木桥,来到孤岛静心养神

a开敞型水域-供游人平眺、休憩 b半开敞型水域-近距离观望,周边植被环绕,尺度宜人c郁闭型水域-组织游人的纽带d幽深带状水域-环境幽静,是游人休憩、漫步的环境

(6)湖区安全措施:游客可靠近处将部分水体由外圈至中心逐渐加深,使得水边两米的距离内水深不会大于0.7米;游客驻足观望处亲水平台的安全围栏会使人在欣赏景色的同时,舒适又安全;在湖岸陡且水体深处沿岸种植稠密的水生植物,使得游人只可远观而无法近岸,以确保游人安全。

种植

规划原则

a充分利用本地区乡土植物资源,结合场地特征,适地择树。b积极保留和梳理原有树木。c强调片区植物配置的整体景观,突出季相变化,营造不同空间氛围。d注重乔、灌、草的搭配组合,增加公园的整体绿量效应和生态效应。

e植物种植中考虑呼市落叶期较长的因素,多种常绿高大乔木。

f可以在草坪中增加滴灌设施以节约人力、水资源,提高养护管理水平。

g对于垂直绿化景观及植物的种植要求的地理位置较特殊,在本园区,以突出展示文化脉络的建筑及浮雕为主,故可进行垂直绿化的部分较少。如日后需要,可待相关的建筑及浮雕设计完成后再添加,以丰富其立面效果。

植物配植要点

a次入口西:新疆杨+大果圆柏-连翘+榆叶梅-毛地黄+白屈菜b湖间花镜处:旱柳+油松-丁香+玫瑰-马蔺+金莲花c草原文化展示区周边:华山松+国槐+裂叶榆-玉兰+山桃+紫叶稠李+欧李-石竹+结缕草d密林休闲区:白皮松+元宝枫+糖槭-卫矛+火炬树+榆叶梅-结缕草e湖边生态绿化区:芦苇+毛苞香蒲+水葱-黄菖蒲+燕子花+花蔺-水毛莨

专项设计

公园在建设与管理中,对于园中的小品、标识、公共设施等,应统筹规划、合理设计,并于公园风貌相和谐.具体实施要点如下:

(1) 建立系统的游园标识体系,统一规划和设计,精心选材和施工。

(2) 园路及铺装应根据不同功能要求确定其结构和饰面,面层材料应与公园相协调,并宜与城市车行路有所区别。(3) 公园出入口及主要园路便于通过残疾人使用的轮椅。(4) 管理设施和服务建筑的附属设施,如指示牌、水深警示牌、变电箱、垃圾箱、浇灌、消防设施等,其体量及高度应按不破坏景观和环境的原则控制。

篇3

在汉语中景观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设计实践中,我们可以理解“景观”为“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但实际上要确切定义这个名词是很困难的。我们在研究时可以把它理解简单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包含客观存在并能被人所感知的事物,另一方面它是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感受的结果,即对“景”与“观”的分别解释。

这里的解释是从建筑学及风景园林学中的概念延伸来的,它区别于地理学和生态学中的“景观”概念。在生态学中,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保护及创造合理的景观生态格局,创造符合生态原则的环境空间。广义的景观规划设计现在已经涵盖了视觉景观、环境生态、人文景象的内容,但是我们在研究城市景观时,是以景观建筑学的理论为基础展开的。

2.景观中的文化性

2.1 景观中的文化认识

文化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我们无时无刻都在使用着文化,学习的知识属于文化,课后去卫生间也有相应的厕所文化,和同学玩闹则有游戏文化,回到家打开电脑有网络文化,晚上休息时还有睡眠文化,梦中的梦境预示着什么,会告诉我们什么,这些统统属于文化的范畴。但同时,我们又会感觉文化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却很难给人以存在感,也就是说,你无法去触摸,去感知它的存在,它是一个概念,并不能够等同于“飞机”“电脑”“苹果”这样拥有着实物的名词。

景观文化大体具有两种内涵,一种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一种是它通过外在所表达的内涵。也就是深层意义。以北京故宫为例,它是明、清两代帝王的皇宫,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它融合了景观中各个景观的内容,是无可比拟的古代杰出建筑群落,同时还是世界上保存最大、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建筑群。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无论是从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庄严、富丽堂皇,那种彰显着皇家气派无疑为它的艺术性增光添彩,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而另一方便,它标志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征,显示着明代匠师们在建筑造诣上的巧夺天工。故宫不仅是皇权的象征,同时也代表着儒家文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它是一种文化底蕴的展现,还是留给我们后人佐以历史考证的见证。人文景观中的文化内涵包容性之广,底蕴之深厚,是值得我们以学习和崇敬的。

即使在一个时期的景观,也会不尽相同,清朝修建的颐和园彰显了皇家园林的气派,远在西方的英国,却是塔楼、雉堞,体形凸凹起伏的古堡,不能不说是地区造就的差异。它们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清代崇尚的是皇权的至高无上,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表现出来的是皇帝的个人独断专权。英国则是自由贸易资本主义的鼎盛时期,当时是由维多利亚女王在位,还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依靠剥削劳动人民来榨取剩余价值,但这时劳动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2.2 景观中的文化特征

首先,任何的物质都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不论其形态大小,其中景观所处的空间位置则必须具有固定性和不可位移性。其次,景观中的文化性也是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每一个景观都是时代的产物,它必定会带着时代的色彩以及特点,长城用来防御外敌侵入,在现代却是旅游观光景点,原有的防御意义早已失去;烽火台具有军事传递功能,现代也早已失去原来的功能;但无论如何,它们原本想要表达的文化内涵得到了传承,世人根据史料以及观察其特征判断出原来的意义。不仅为史料增添了可性度,同样也为历史的考证带来了依据。

2.3 文化性在景观中的重要意义

建筑、道路、桥梁、广场、绿化等人文景观以及文物古迹等历史遗存,它们都有自身的文化魅力。任何人文景观都是历史的产物,也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古代长城是历代劳动人民汗水的结晶,它记录着历史,象征和代表着一种意义和价值。

景观因附带的历史文化有了新的人文价值,从而富有生机和活力。景观的历史人文价值是发展变化的,它的内涵在于发现、保存这种意义和价值。景观是某种意义和理念的载体,这种理念和意义通过一系列的外在表现出来的。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具体说就是景观的实际存在,如景观的亭台楼阁、雕栏玉砌、碑刻石雕以及布局等等,都可看作是实际的存在意义,正是这实际的存在构成了景观的文化内涵。作为旅游景观,仅有这些还差的很远。现代人都希望在特定景观中看到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独特仪式和活动。旅游景观是有具体的人群经营管理的,景观文化中意义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通过景观团队的经营来实现的。简而言之,景观是文化的一种印记,它是人类附加在大自然上的劳动果实,是当时人类智慧的结晶,还是人类文明的见证者。

3.结论

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交流的频繁,人们越来越

讲究对所生活、居住的环境的要求,对景观的欣赏更多是它的深刻意境和造型的文化内涵,我们寻求的是时代和历史完美结合的作品。经过以上的分析阐述,我们可以看到理想环境的塑造将永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最初的设计构想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人与自然的参与活动而渐渐丰富其中的内容,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塑造。

景观设计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这应该是当代设计的宗旨,也是这个时代的精神。设计应与科学、艺术一起不断的深入、不断的发现,用以为人类提供更新、更进步的思想和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思维空间。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不断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

篇4

20世纪末,我国西南部城乡化进入发展性阶段,对人居环境质量的追求随着商业地产的发展也进入了划时代变革时期。地域文化的传承问题在景观设计中是首先要审慎直面的问题,景观陶艺作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以低调气质静蔼地置入鳞次栉比的高密度居住环境中,如何在这样极端的商业性区域内能安然生存,并传承和转型着传统人居文化是景观设计师和陶艺设计师值得审视的问题。景观陶艺承载着弱势传统文化,散置于人居环境凸显着特有的个性和文化气质,成为居民心境放地和文化景观感知的载体。罗丹说过:“尊重传统,把传统所包含永远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区别出来”[1],而这种永富生命的东西便是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人居环境中探寻地域文化传承的欲望和理想,转视以风景园林师和陶艺设计师融合的角度探讨景观陶艺在传统文化传承上的生长点,对景观陶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景观陶艺可感知性

文化景观源于16世纪欧洲风景绘画,后经施吕特尔(O.Schluter)、索尔(C.O.Sauer)阐释得以升华,直至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文化景观纳入遗产范围后逐渐在风景园林行业盛行。所谓文化景观感知是指在跨文化交流中受体(人类)以主观意识形态对景观载体的认知过程。景观陶艺以“新置”景观体置入景观设计过程,依附景观环境和物质元素,在软质景观环境大背景的呵护下,以有机或无机的弱势群体分散置于环境当中,承载着某种维度的地域文化,构成人居环境新的感知逻辑结构。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这种逻辑构架以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诠释着社区环境的独有的地域性景观文化。

格罗塞《艺术起源》中说:“艺术的起源,就在文化起源的地方”,这说明艺术是一个综合景观的文化现象,它是受体因某种需求引发人性自觉而产生的自然化结果。由于地域空间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特质,构成了具有一定差异性的文化景观,这种差异性正是文化感知最重要的基础[2]。受体对这种文化景观差异的感知程度除自身具有知识体系的制约外,文化景观的可感知信息是激发感知系统的重要诱因。景观陶艺在居住环境中作为微景观元素之所以能被感知存在多元特性:①分散性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景观陶艺置入景观环境往往承载着某种特殊文化内涵,它们稀疏地散置于环境当中,构成整体景观微弱的一部分,可达性较差,但文化性较强;②地域性是景观陶艺能置入某一社区环境的首要前提,社区景观在风景园林设计师眼中定依托建筑形式呈现一定的人居环境风格,而景观陶艺之所以能置入其中,必定是作为这类型文化的载体之一,传承着一种地域性历史文化;③时间性是文化景观感知的尺度维标准,景观陶艺置入新环境,需要与周边景观要素相辅相成,将周边一定范围内多种类型文化景观元素叠加于自身。受体因社会价值观的不同,对景观感知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变化,对景观陶艺需要反映与传承的文化也随着变化;④认知差异性,从受体对文化景观需求层次来看,他们因自身知识体系的不同对所需求的景观客体也不同,在经济、审美和感知角度上,他们对同一文化载体的感知都会存在一个认知差异,这个差异便是风景园林师和陶艺设计师寻找景观陶艺逻辑平衡的关键。

3 返璞归真的景观文化

陶艺是自然之土与火的杰作,以泥土的泥性与可塑性为创作基础,传承着地域文化和设计师的逻辑思维,是陶艺设计师运用材料本体语言特点、变化和文化需求的创造性结果,通过风景园林设计师的注意、曲解和选择性地运用于景观设计中。材质之“真”和文化之“真”是其置入景观设计过程的前提,地域文化、建筑文化和特色文化是景观设计直面的创作问题,如何在一块新的场地内传承民俗精神、方言文化、古井水系、民居文化以及人居历史的质朴状态是景观设计过程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景观陶艺以壁画、雕塑、小品和装饰等角色作为景观文化的载体置入环境中构成景观环境新的逻辑是一个归真的过程。

在景观设计中如何还原“璞”的自然本质,陶艺是最好的选择,而“真”的回归,就需要风景园林设计师和陶艺设计师去寻找景观陶艺对肌理塑造和文化传承的平衡点。景观陶艺的产生通常存在两种途径:①陶艺设计师创作了某种陶艺品,被风景园林设计师注意、并置入景观设计过程,从而产生了真正意义的景观陶艺;②风景园林设计师为了传承某种文化或塑造某种景观艺术,而选取了陶艺置入的形式,通过陶艺设计师创造了景观陶艺。两个过程的结果都产生景观陶艺,但存在一个内部逻辑秩序变化的差异,前者是以传统方式产生景观陶艺,这也是目前最为普遍的一种景观陶艺创作和产生价值的途径;后者是时展和受体因社会价值观变化而产生的需求,是需要提倡、研发的,也是景观陶艺产生真正文化景观感知的途径。

景观陶艺产生的两种途径都基于陶艺品具备某种肌理质感和文化形态,这就回归至实物(陶艺)本体特征。其一,釉料的美感赋予景观陶艺丰富的色彩表现力和多样的质感感观;其二,火的魅力促使泥土发生质变,更加赋予材质不同的肌理效果和艺术表现力;其三,纹饰功能或地域特征传承着某种无法抹去的历史足迹。无论是釉陶还是素陶所能展现的都是现今所用环境材料望尘莫及的,它的那种偶然、无法预测和自然天成的“真”和“璞”熏陶、叠加着周围景观环境。对景观陶艺而言,它不仅仅只是一个小品、一种材质,更是一种文化,以云南建水紫陶为例,其作品以丰富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为装饰元素,凝聚了绘画、民俗和工艺等丰富的人文内涵。如图3所示,一景观墙上设计的陶砖叶脉图案展现着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 4 止于至善的景观意境

张道一先生把造型艺术的原始思维归纳为三种形式:写实、想象和观念[3],这是基于创作意境或根源而言,景观陶艺与景观环境的和谐相融是陶艺上升为文化景观的关键,主要从造型和功能两个层面来实现景观创作意境。“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追求,最早出自《礼记·大学》,中国理想人居环境的最高境界乃“天人合一”,这无非也是一种止于至善的追求。景观陶艺为传承某种地域文化或者造就景观功能,通过其造型特征与功能需求和景观环境相结合来实现风景园林设计师的创作意境,如何“至”与怎样“善”便是实现的途径。“至”蕴含点到为止的一个“度”的平衡,少而不得,多则惑;“善”追求的是一种完美的境界,是艺术实体对于社会具有什么意义和影响的一种倾向性的表现。

自20世纪末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想介入中国陶瓷界,在陶艺造型发展上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景观陶艺发展呈现以功能为主转向以造型为主的阶段性趋势。景观设计中在对新景观元素置入的选择也是基于对造型艺术美和功能艺术美的基础,以“至善”的目的通过二者来营造景观聚落整体环境、历史文化和景观形式的新逻辑构架。置入的方式常有两种:有机置入和无机置入,两种置入方式都是结合造型艺术和功能艺术,仅在选择上具有倾向性。有机置入以景观环境秩序结构为肌理,景观陶艺所扮演的仅是一种配角元素,它能从新的环境秩序结构中独立出来,又保持着不可分割的模糊性逻辑关系(图3和图4)。图3中景观陶艺砖以造型艺术为主的方式置入景观感知体系,而图4则是以功能艺术为主的方式置入,与草坪射灯相结合,营造景观功能与艺术结合的文化魅力;无机置入常以结构性为主,伴随着功能和造型的置入,它的置入影响着景观环境的逻辑秩序,但又可以做近似性景观陶艺)的置换(图5)。图5中景观凉亭与景观陶艺构建了一处景观感知逻辑结构,但景观陶艺仍以弱势配居,之所以称作“无机置入”并非二者是孤立对峙的,而是基于文化景观感知体系,它可由类似的陶艺作品进行替换来展现风景园林设计师所要表达的文化景观。

5 价廉物美的景观艺术

自古中国人对美的追求以民间美术为蓝本,从“三寸金莲”、“镂金错彩”到“出水芙蓉”和“自然之美”,无论是技艺臻于完美的宫廷美术还是清逸高雅的文人美术都无与伦比。伴随着陶冶情操、修生养息的“释回增美”和“世济其美”,“价廉物美”一直作为人们对生活需求实物的评定标准。景观陶艺依托民间美术而运用于景观设计,首先强调其实用性,又由于居民随时随刻都会接触它,便潜移默化影响着景观感知体系,又必须强调景观审美性和艺术性。

以原材料和制作成本来定义,展现“省工省料”、“物以致用”甚至“物尽其用”的创作理念,其作为景观环境的一部分与其他环境元素共同构建感知逻辑结构,具有独特的特征:①景观体系中植被群落随着时间延续而自然生长,这种自然规律造成的粗糙的不确定性决定着景观陶艺具备的自然特征,表现出漫射性,却是目前景观设计中主要倾向于低成本“素陶”的原因(图6和图7),而对类似于图1类色彩丰富的、工艺复杂和成本较高的釉陶仅以画龙点睛的作用来置入;②景观陶艺由上千度的高温烧制,其耐磨、抗腐、抗风化以及不褪色等优点最适合于景观环境,表现出来的稳定性是任何户外材料所不能及的;③陶艺取于自然之土,其无污染、无辐射等生态环保特征是提升文化景观感知深度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如图2中低价的壁式景观陶艺装饰,展现一种亲近自然的生态之美。 在返璞至善的基础上,景观陶艺的“美”归结于其在文化景观感知体系中的表现形态之美,由工艺技术造就的陶艺肌理在景观环境中呈现二维或三维的图像化,增值景观感知的视觉冲击艺术。它是现代环境艺术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新艺术形式,既吸收了环境要融于人类生活的特点,又保留了现代陶艺区别于其他艺术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手段,表达出个人情感和审美理念[4]。从审美角度看景观陶艺具有具象和抽象的表现形态,具象景观陶艺促使受体能具体、直观地感知和体验陶艺神秘的魅力。如图6,借助陶罐客观形象繁衍与视觉冲击手法置入景观环境,源头可以追溯至花砵的功能和艺术,在此环境中增值的仅是风景园林设计师生存与情感的体验;抽象景观陶艺的形态表现常常是通过对绘画艺术点、线和面的简约化或抽取化来达到调动受体联想或想象的审美情感,如图2和图3中的肌理和纹饰、图7中的造型结构和图4中的功能桥接,无不是人们产生某种关联性或非关联性的遐想欲望,这些并非是“奇”、“巧”、“绝”甚至“残缺”所能表现的,更体现了风景园林师和陶艺设计师一种人性自觉与文化自觉的融合。景观陶艺具象或抽象的美都是增值文化景观感知深度的视觉艺术,如何寻找到这种视觉艺术的“至美”进而增加感知有效值便是景观陶艺真正的文化内涵。

重返历史的湿滑深处,景观陶艺功名显赫的原因得归咎于风景园林行业和陶瓷行业发展的同质性,打破了传统对物质性下意识的禁锢与束缚,追求着人居环境“天人合一”的生存理想。回归场地体验,只有对景观陶艺可被感知过程的理解,才能注意、理解并创造真正意义的景观陶艺。

参考文献:

[1] 张锦秋.从传统走向未来——一个建筑师的探索[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篇5

2设计理念及指导思想

2•1设计理念

中医药养生学的精髓在于通过“时间养生”和以经络连接的“脏腑养生”达到“精、气、神”的“和合”[6].本项目设计理念定位为:突出和谐养生主题,将文化养生、环境养生、运动养生、时间养生、五脏养生等中医养生内涵与景观营造相结合,打造集养生知识宣传、养生习操、互动体验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主题公园.

2•2指导思想

中医养生博大精深,对于广大普通的游客,能够在游园过程中真正学到一些切实有用、简单易行的养生知识是最主要的,所以针对服务对象,项目指导思想为:针对大众,神形兼备,通俗易懂,知行统一.

3总体布局及设计内容

根据设计理念,并遵照五行方位,园区整体上以水溪和陆路为经络联系五脏(五行)“5个特色区域”———火区(心区)、木区(肝区)、水区(肾区)、土区(脾区)、金区(肺区),其间穿插时间养生、运动养生、环境养生等理念和内容(图2,图3).

3•1火区(心区)

从正南门进入园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和”主题的石雕壁画,用抽象的图案表达了“精、气、神”的“和合”(图4).如果把园区看成一个人体,道路和水溪就是人体的经络,5个景区就是人体的5个主要脏腑.按中医理论,心区位于园区的南边,整体色调以暖红为主[6].火区(心区)的主要景点有:致和廊、致和广场、涌泉、火焰雕塑.火区(心区)有一组长廊,名为致和廊,取《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之意,它是整体园区“和”理念的体现之一.廊上挂对联“秋风橘井落甘露,春雨杏林别有天”,这是岳美中老先生的名联,既得景观之趣,又体现了岳老对中医的热爱.心主神明,故设置致和休闲广场,以养心神;心为君主之官,要有规有矩,故其地面铺设圆中有方;铺以红砖,并养有金鱼,体现神明活跃之性[6].心主血脉,火区(心区)的中心设一块形似心脏的景石,汩汩流水,喻指心之泵血,同时,线刻铺地“涌泉穴”寓意滋水涵木,体现中医学火中有水,水火既济的阴阳平衡理念.心在五行属火,故在此区塑以火焰雕塑,明艳的红色象征君主之火、阳明之火,3朵火焰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生生不息.火区(心区)周围植以红色花系为主的植物,如红花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Decaisneana)、紫叶矮樱(Prunus×cistena‘Pissardii)、碧桃、贴梗海棠(Chaenomelesspeciosa),点缀黄花的连翘,在嫩绿的垂柳(Salixbaby-lonica)下营造早春欣欣向荣的植物景观.

3•2木区(肝区)

按中医理论,肝区位于园区的东边,以青绿色调为主[6].木区(肝区)的主体是一组曲屈的养生长廊,围合成一个草药圃(图5),名为悦和苑,是养生知识宣传及室外草药展示之所.“悦和苑”匾挂于肝区月亮门之上,“养肝之要,在乎戒忿”,所以名中取“悦”字,精神愉悦以使肝气得以疏泄;“和”字紧扣“精、气、神”三宝和合的主题,并与园中“望和亭”、“致和廊”、“明和仙域”等景观遥相呼应.曲屈的养生长廊,源于“木曰曲直”与肝的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长廊展示以彩绘创作、浮雕及展板为主体,宣扬中医养生文化.入悦和苑,映入眼帘的是长廊序,四字行文,押韵成趣.长廊序的左边是大型彩绘———时珍采药图.右侧是长廊入口,左右对联:“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体现了中医学顺养的养生原则.长廊墙壁上有中医养生适宜技术展示,包括拔罐、艾灸、刮痧、药枕、药浴等,以贴近大众、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了中医药的保健技术.长廊拐角之处,立一尊针灸铜人,铜人采用明代官办铜人的型制,标示了361个穴位,游客触手可得穴位,与自身对照,增加了参与性和趣味性.沿长廊向北,依次还有彩绘壁画“生生之道”、木雕八段锦、木雕五禽戏、彩绘壁画“融合共进”、中医运动养生展板.养生坊门庭两边挂“健行天地兼修内外七分养,康度春秋融贯古今百岁生”的对联.养生坊是集养生保健、互动演绎及售卖为一体的综合区域,给大众传达养生之道、养生之法和养生之源.在养生坊,可邀约中医药专家介绍养生文化,设置若干中医传统养生体验项目,进行养生适宜技术体验及养生文化的实践.悦和苑的另一个室内建筑是药房茶社,药房茶社命名为杏林问茶,它具有3个功能:一是展示中医药文化底蕴.整体空间装饰为古中医药房,装饰物件有:牌匾、药柜、宝阁、柜台及制采药工具、医疗器具、著作等.二是中医药人文演绎及养生常识展示,即进行人文表演,如:开方、抓药、制药过程等.三是通过茶文化让人们了解“以养御治”的养生理念.草药圃草木丰茂,以应肝之升发,其色青绿,以应肝之主色.这里种植了40余种华北地区适宜生长的药用植物,主要有扁茎黄芪(Astragaluscomplanatus)、落新妇(Astilbechinensis)、沙参(Adenophoraelata)、北柴胡(Bupleurumchinense)、薄荷(Herbamenthae)、北仓术(Atractylodeschinensis)、铁线莲(Clematisflorida)、地黄(Re-hmanniaglutinosa)、旋复花(Inulabritannica)、防风(Saposhnikoviadivaricata)、远志(Polygalatenuifolia)、芍药、华北耧斗菜(Aquilegiayabeana)、委陵菜(Potentillachinensis)、东北土当归(Araliacontinentalis)等[7].草药圃内立有木制如意葫芦,象征“福禄吉祥”、“健康长寿”,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3•3水区(肾区)

肾是人生命活动的根本所在[6],按中医理论,肾区在整个园区的北边,道路铺设以暗黑色调为主.水区(肾区)设置了山石、瀑布、深潭、跌水、小溪,营造出宁静惬意的养生环境.瀑布之下,深潭之处,有“水中丹炉”矗立其中,取水中有火、阴阳并济之意.“火非水不藏,水非火不生”,二者是分不开的,与肾寓元阴元阳相符合.药王制药的雕塑位于瀑布一侧(图6),描绘了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读书制药的场景.孙思邈一生著作数十部,场景取最有代表性的《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放于前,同时手拿《大医精诚》长卷,体现其仁爱之心.旁边宣传牌展示了孙氏“养生十三法”,即: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漱玉津、耳常鼓、面常洗、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摄谷道、膝常扭、常散步、脚常搓.为对应黑色(深色),水区(肾区)周围以常绿植物为主,如油松、雪松、青扦(Piceawilsonii)、华山松(Pinusarmandii)、沙地柏(Sabinavulgaris)等,山石周围也围绕着似自然生长的植物,有紫丁香(Syringaoblata)、金银花(Lonicerajaponi-ca)、金银木(Loniceramaackii)、迎春(Jasminumnudiflorum)、棣棠(Kerriajaponica)等,形成“虽由人作,宛如天成”的景观效果.

3•4土区(脾区)

按照中医理论,脾区位于整个园区的中心[6].脾和运动相关,所以这里设置了一个运动养生广场,作为群众运动健身的场所.“时间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土区广场周围摆放了“二十四节气”的主题地雕,并设立4个主要节气,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石墩,展示不同节气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养生知识[8].养生广场的中心渐渐升高,在3个抬高的斜面上雕刻了黄色的“水、云、火”纹,分别代表着“精、气、神”,欲表现“和合”的精髓(图7).土区周围以春天黄花的连翘、棣棠、黄刺玫(Rosaxanthina)和秋天黄叶的元宝枫为主,搭配海棠花、雪松,主要是在保留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植物景观改造.

3•5金区(肺区)

篇6

(一)合理利用自然条件

在实践过程中,景观设计必须不断继承、发扬和体现不同区域的地方特色,在合理利用各种自然条件的同时,注重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是地形、气候植物和动物等的合理利用,是现代景观设计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合理利用原有的地形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各种工程的不断开发和实施,使土地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地质破坏。一旦土壤的结构发生改变,土地结构的稳定性便会逐渐降低,使生物的栖息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的还会改变光照的特性等。因此,在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中,必须高度重视各地区原有地形的合理利用,才能避免倒塌、不稳定等情况出现,从而提高景观环境的稳定性。

(三)合理利用气候

一般情况下,气候条件是通过对光照条件、空气温度、湿度等,给人的视觉和触觉感受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务必做到合理利用气候,以保证整个景观的视觉效果和感观效果。在某些情况下,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可以通过人为的方式来调理环境的微气候,提高环境质量,以改善人的生活舒适程度。例如:在居住环境中的景观设计,南方设置有很多开敞的室外活动空间,与南方的气候有着密切联系。

(四)合理利用植被

在植被的合理利用方面,主要是指乡土植物和城市植物的选择。其中,乡土植物作为本地区的土生物种,在各地区的自然环境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较多的采用乡土植物,不但不可以提高植物的成活率、保证它们的正常生长,还能很好的展示地域特色。而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选择具有一定指向性,例如:在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受到植物功能特殊性的限制,使得地域文化的挖掘和体现以其它景观设计有着很大差异。因此,在合理利用地域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原生生态系统的有效保留,才能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篇7

校园景观是可以解读的,但景观的解读必然受到学生已有观念体系的制约。且先存的观念体系又是景观解读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指出这一点很重要,它能有力地说明下面相关的两个观点:

其一,学生面对相同的景观,所获得的信息、所体味的精神是有差别的。学生对景观的解读不仅展示了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形成学生不同的精神世界。

其二,学生对景观的解读是创造的过程。学生可能比景观的设计者更理解景观所蕴含的意义,因为学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读已形成的景观,所产生的意义总会打上新时代的烙印。由此,不仅丰富了景观的内涵,同时也丰富了观者自身的精神世界。

学生在与景观的“交往”中获得个人的生长,获得精神的建构,因此,景观的解读过程也是人文精神建构的过程。

对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解读,其便利之处在于其直观性和超语言性。其复杂之处,则在于物质文化景观中有太多的抽象与象征,隐喻与悖论。但也正因为如此,造就了其内容的丰富多彩、意义的博大无边,作为隐性课程才有其巨大的教育功效。

景观解读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与对象-物质文化景观,跟任何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与对象是一样的,只是这里所涉及的对象是精神所物化的对象。学生通过对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解读,直接使自己与各种景观建立起了整体的关系,从而获得其中的教育意义,形成自己的观念、思想,产生情感态度的体验。

校园世界是充满意义的生活世界,这个世界是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种种物质文化景观记载着人类共同的经验。因此,校园物质文化景观所包含的潜在因素是丰富的,储存的信息量是巨大的。校园的每一处物质文化景观都在诉说着自己所携带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的信息。在对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解读中,解读者力图使自己活生生的现实性与从景观那里获得的刺激处于最紧密的和谐之中,以致两者以一种和谐的方式产生共鸣。解读者的人文精神,就是在无数次“视界融合”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不断建构起来的。这一进程是如此的通常而又普遍存在,以致于人们常常对它视而不见。这也难怪,离自己最近的东西往往是最难以觉察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物质文化景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制约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发挥了隐性课程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景观是校园的陶冶之源,解读是精神的建构之本。

所谓学校精神文化景观,在社会学、文化学意义上,简括地说,也就是赋予学校以生命、活力并反映了学校历史传统、办学特色、精神风貌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它活跃于校园内部并归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

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景观并不具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那种直观可视有形的特点。然而,由于其精神已浸透和附着在校园内各种文化载体及其行为主体身上,从而使人又无时不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由它透射出来的那种独特的校园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事实上,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每当置身于一座具有优良传统并享有巨大社会声誉的著名中小学,总会感到该校园有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的东西不断撞击着自己的心灵,它使我们感动、兴奋、激越、升腾。对一所平庸的、毫无特色的、暮气沉沉的学校来说,其缺少的也恰恰正是这种能唤起、激发学校及其成员崇高情感和进取性的学校精神文化景观。

学校精神文化景观作为一种产生并存在于校园之内的主体精神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功能。对其内在特点和外部功能的认识,是我们建设校园文化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基本前提。这里,我们根据学校精神文化景观传播精神文化影响的过程来研究其主要特点。

学校精神文化景观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其对受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并不是只做些表面文章就能达到的,其要旨在于影响整个校园内学生思想、价值观、意识等精神取向,并通过人格的塑造来养成他们具有持久效应的思维、情感及行为方式,这正是学校精神文化景观影响的深层目的。

学校精神文化景观是最富有渗透性的一种教育影响,其创设的那种潜伏、弥漫、浸染于整个校园并体现了学校风范正气的精神氛围,具有启迪、感化学生的作用。置身其中,受教育者便会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地感悟到学校精神文化景观对自己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熏陶。

篇8

旅游文化产业;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表达;扶风县

1引言

随着游客从单纯的追寻游山玩水和游览文物古迹向追求精神文化方向的转变,在得到乐趣的同时开阔视野与增长知识。主题公园即是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而建造的一种具有创意性游园线索和策划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目的地形态。它以风俗文化为基础展开,突出其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个性,尽可能地把这种文化与景观、演义和展示有机的结合起来,力求让游客参与其中,真实地感受这种文化内涵的魅力[1]。而日渐增多的主题公园,其竞争将集中在文化内涵的选择(主题定位)、表达(产品设计)及其扩充(活动策划)3个方面[2]。既要注重在特定的文化主题中对文化的复制、陈列,从而塑造以园林环境和文化传播为载体的特色文化休闲空间,又要全方位的展示出地域性民俗文化,增加城镇认知度,最终有效的起到城镇文化宣传的作用。其景观的人化或是人化的景观都应建立在文化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保证所在城镇发展的和谐[3]。

2主题公园景观表达存在的意义及出现的问题

相对于人类在社会上的外在活动,精神生活是人类内在创造、传递和体验精神价值的内在活动,民俗作为代表民众群体的精神意愿,展现这类精神生活的基本形态,呈现精神生活的独特风景线。所以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应从宏观、局部细节,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以地形地貌为骨架、水系为血脉、植物为毛发;以场所空间为具有各种功能的器官;以景观环境为组成肌体的细胞组织;为游客营造出“安居”的田园环境、“安身”的场所空间和“安心”的吃住环境[4]。而其景观表达面临着许多困难,一是可利用的资源有形的少而无形的多,许多文化资源只能在文字与神思想象中获得;二是现存有形的文化资源非常有限,又常常因其形式固定而显得尤其稀缺。这就需要开发建设者加以补充诠释使之神动,从而与游客产生共鸣。不同的文化资源有不同的特点,因而需要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将那些无形的文化资源,通过语言文字、图像、实物、雕塑、音乐戏曲、民俗活动以及现代信息媒体等多重形式表达出来,以求真正达到寓无形于有形、变形定为神动的效果[5],显然成为规划设计者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3研究地域简况

扶风因“扶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是西周文化发祥地、佛教古刹法门寺所在地,素有“周礼之乡”、“青铜器之乡”和“佛骨圣地”的美誉。

3.1自然地貌气候

扶风地处关中平原西部,是宝鸡市的东大门,县域地势北高南低,自然形成低山丘陵、山前洪积扇、黄土台塬和渭河阶地等4个明显的地貌地形单元,自北而南呈梯状跌落。海拔最高1579m,最低438m。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春季气温迅速回升,降水明显增多,多寒潮、霜冻、大风等;夏季天气炎热,多雷阵雨和大风,常发生程度不同的夏旱和伏旱;秋季多连阴雨;冬季气候寒冷且干燥,雨雪稀少。扶风气候基本特点:四季分明,冬长秋短,光热丰富,雨热相伴,雨量较少以及夏热冬寒流。

3.2社会人文条件

扶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周文化、汉唐文化与佛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东汉时期“班马耿窦”四大名门望族(史学家班彪、班固,伏波将军马援,耿家列侯耿弇,窦家安丰侯窦融、大将军窦滔)功卓国家。境内现存文物保护点362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点18处,尤以法门寺和周原遗址享誉海内外,佛指舍利被誉为世界第九大文化奇迹,出土的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被誉为海内三宝、国之重器。自2009年法门寺文化景区对外开放以来,扶风县相继形成了以法门寺佛文化景区为核心,以野河山、周原博物馆、关中风情园、西府古镇、鼎盛西府、城隍庙、美阳村和宝塔村等为骨架的旅游景点体系。

3.3旅游文化新区

扶风县分为3个区域,法门寺文化景区、老城区和新城区。旅游文化产业新区为扶风县城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位于七星河以东、法汤高速公路以西,是县城区与法门寺文化景区空间联系的重要区域与功能纽带。作为法门寺文化景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及空间拓展腹地,是实施扶风跨越发展战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产业转型、提升城市职能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区域[6]。从2012年开始,通过创建省级旅游示范县工作,按照高标准建设、大项目带动,充分挖掘县域文化资源特色,积极提升景区标准,壮大旅游产业,延伸旅游产业链,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以法门寺文化景区为龙头的扶风旅游再次实现了历史性飞跃[7],初步形成以旅游、商贸、特色加工业为主导,融人文及生态于一体的国家文化旅游名城。

4民俗文化梳理

4.1地域农耕文化标志

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营造、创造以及演变的结果。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及人们利用、改造环境,建设人类文明的方式、程度不同,就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不仅包括独特的自然地理状况,更包含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所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8]。其表现形式也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包含了从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的各个层面,反映了不同时期乡村文明建设的成果。将地域农耕文化的特质融入主题公园的营造之中,蕴含着文化认同感和场所精神的符号就会成为主题景观的标志,农耕标志性景观的营造,要利用当地乡土材料来制作构筑物和景观小品,设计题材可以从本地历史、文化典故和重大事件中选取。一是具有物化的体验性,如小吃品尝、秦腔观赏、特产购买和田园耕作活动等;二是习俗上的参与性,如节庆活动、方言故事竞赛竞技参与等;三是精神上的感知性,如在主题公园游览过程中,游客对当地居民的群体特性的各种感受,从而使游客从整体上了解关中西府民俗的传统文化。这就需要将地域文化的内涵通过物质载体实现物态化与通俗化,使游客在游赏中轻松地感受得到乐趣[9]。

4.2西府民俗文化开发

西府地区由于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自新石器时代起,就是人类生息的理想之地。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这里积淀了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尤以具有教化、规范、维系和调节功能的民俗文化为最,具有双重价值。其文化价值主要有观赏愉悦、游戏娱乐、历史文化和信仰朝拜等;其经济价值是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显现出来的,主要反映在民俗旅游和民俗商品两个方面。西府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应借鉴外地开发、利用民俗的作法和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措施和方法。可以通过民俗文化街区和建立生态博物景点,让人们了解文化遗产的原始面貌,满足人们对文化的“本性追求”。还可以通过主题公园形式,将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异地移值”,既有利于其宣传和交流,被更多、更广泛的人们所认识和了解;又有利于将民俗资源进行“集约化”开发,实现民俗旅游的“工厂化”生产和经营。关中风情园就是把关中的民房建筑、风味小吃、手工作坊和农家风情集于一体,既保留了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又具有时代气息[10]。

4.3民俗植物文化景观

植物造景及其多样性是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为主题公园环境提供了具有生命力的绿色,使公园内硬质景观环境活泼柔美、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产生显著的绿色景观效应。同时,其颜色、质地、疏密以及其他特征的变化,可产生迥异的景观。关中风情园栽植植物110余种,以银杏、国槐、垂柳、榆树等乡土树种为基调树种,辅以民间常见的果树,突出了民俗文化的主题,同时注重了植物的色、香、姿、味的统一,达到了季相景观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植物造景既要注重文化内涵,富有诗情化画意;又要和其他民俗景观元素应相协调统一,主次分明,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和空间艺术效果[11]。

5宏观空间布局

对地域文化的使用应结合城镇规划,在城镇景观改建、新建的过程中进行整体布局,使城镇不同区域中所反映的地域文化各具特色,彼此既交相呼应,又能全面而深入地反映该城镇地域文化的全部内容。作为城镇东门户存在的主题公园,可综合使用本地区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内容,使外来游客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城镇的特色。并在较大型的景观环境中能通过秦腔、自乐班等演出形式的编排,更生动得再现某些历史事件、当地的生活民俗等,让人们在观看、互动体验的过程中,通过视、听、触等综合感官,更轻松、生动的了解地域民俗文化[12]。

5.1规则轴线式•西府古镇与鼎盛西府

5.1.1西府古镇

占地10hm2,269个院落,1861间房屋,建筑面积8万m2。依照汉唐市井的总体布局,以四方砖台上的二层攒尖顶市楼(财神大殿)为构图中心,以4个亭楼为内圈拱卫,以青砖城墙四角的角楼为外圈拱卫;南部依次为朱雀门、三开间卷棚顶戏花楼、4组单孔石拱桥、历史文化体验场和财神雕像,北部为玄武街、卧置石和青砖木构玄武阙门;东西分别为钟楼街、青石照壁、钟楼(青砖台上三开间庑殿顶)、东门和鼓楼街、青石照壁、鼓楼、西门(青砖劵门)。十字街将古镇划分为休闲、饮食、购物和文化体验4个功能区,并分别内设东汉时期的四大家族府邸(马府、班府、窦府、耿府);以汉砖青石铺地,南北以微型水系串通,以农用工具、象形置石和孤植大树点缀,以百首辞汉赋文化景墙为内庭背景,以古槐树阵为背景,形成集民俗饮食、汉唐文化、影视拍摄、休闲购物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汉唐古镇。

5.1.2鼎盛西府

以开敞式锥台形二龙戏珠南大门为序曲,以矩形水池喷泉及其3组青龙石拱桥为观赏点,以青石图案铺地为轴线基调,以对称式布局的4组黑色花岗岩花坛和8组青石鼎(四方四圆)为内圈主景,以行植国槐、皂荚大树为外圈夹景;以对称式父辛爵和凤绞爵流泉为陪衬,以方鼎型音乐(影视)城为构图中心,南面以鼎盛中华竖匾点题,北面以鼎盛西府竖匾点题,四周底部以龙柏、金边黄杨、石楠球、紫荆和紫薇花坛群组为铺垫;以四周高低错落的仿古青砖门面房(2F、3F、5F,2+3F)为经营中心,以单(双)悬臂青铜广场灯为点缀,北侧以开敞式锥台形二龙戏珠北大门为结尾,东以青砖子母阙大门与西府古镇贯通,形成气势恢宏、主题鲜明的演艺活动中心。

5.2错落庭院式•国风民俗休闲园

国风民俗休闲园又名国风三千坊,占地9.2hm2,建筑面积16万m2。以温泉为特色,按照错落有致、自然顺畅的布局形式,自由分割、多面临街,构筑百变灵动空间,分为温泉酒店区、温泉泡汤区、民俗休闲区、文化体验区和中央商业区5大区域。以笑容满面的大肚弥勒佛坐像和憨态可掬的儿童嬉戏莲花喷泉为引景,以回字形宴会大厅为起景,以乐泉客栈和酒店配套商业楼为两翼,以隐泉别院和天泉静苑为高档洗浴经营活动中心,以自然雅致的室外温泉泡汤区为景观休闲活动娱乐中心,以曲折回环的美食街区为平民休闲活动展示中心,以新都汇中央商城为购物休闲中心,以佛文化、小和尚、十二生肖和关中民俗圆雕系列为景观陪衬;汇聚星级酒店、御汤温泉、文化体验、工艺作坊、古玩字画、特色餐饮、民俗休闲、健身养生等8大功能,旨在提升游客观赏旅游的体验感,打造全方位一站式民俗体验消费天堂。

5.3综合田园式•关中风情园

关中风情园占地13.3hm2,建筑面积6万多m2,餐位700个,床位420张,是陕西最大的仿明清建筑群,把关中的民房建筑、风味小吃、手工加工作坊和农家风情融为一体。以三开间歇山顶南门为主入口,以二层仿古迎宾楼为引景,以3组八字形九龙壁为启景,以四合院式贵宾楼(园中园)为亮点,以自然回环的风情湖为中心串联空间,以环湖两侧的关中名人府邸和别墅群落为经营特色主景,以扶风会堂、君悦楼和公寓楼为错落渐升的构图中心,以农业生态观光园为活动背景,以翠华门四合院餐饮和关中戏楼为休闲活动中心,以风情商业街和手工作坊街为两翼;以风情湖东西两侧的四角攒尖亭中的吉祥钟和平安鼓为文化脉络,以八角重檐攒尖顶的四季八卦天干地支亭为景观构图中心,以云片石塑山瀑布和半岛六角单檐马车亭为陪衬,以十二生肖雕塑为点缀,以三开间卷棚顶西门接通西府古镇;真实地展示了关中地区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的生活场景,让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能够亲切地感受到关中民风、民情的纯朴厚道,成为一个集吃住、娱乐、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特色手工艺品展销、粮食深加工、养殖于一体的现代化园林式酒店。

6微观细节表达

独特而深厚的民俗文化,既能满足人们对异质文化神秘性的需求,又使受众在景观场所空间的交换过程中得到移情于景的满足。这就要充分考虑民俗文化景观造型的特色性,把神秘的地域风情、民俗场景、民间信仰和饮食居住等文化融入主题公园景观的建构中,通过引借、夸张和转换等表达形式,给人们产生视觉上的新鲜感和猎奇心理。并在这个前提下合理地利用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城镇景观营造的多样性和生态性,从而获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13]。

6.1功能优先•环境同步

(1)西府古镇主体设置为二层三开间硬山顶门面房,用于各种民俗文化经营性活动。之所以能让游客流连,一是在古镇行植200年以上的古槐232株,以碌碌标注树龄、编号,并与常绿花坛交叉配置;二是在府邸前后、广场两边栽植关中四大金刚(椿、榆、楸、槐)和皂荚、柿树等古木大树,才让古镇充满生机。(2)国风民俗休闲园从外观看以高低错落的建筑群为主体,只有深入建筑庭院内部,才能感受藏绿于内部天井的景观魅力。以龙头壁泉为引景,以三级平台广场为休闲区域,以错落的花坛组为主景,以对植的玉兰、桂花为点题,以圆门花窗式景墙为特色,以竹林为背景,形成中式经典景观环境。(3)关中风情园以错落有致排布的10座关中名人府邸和四栋别墅(4F)为最大特色,游人之所以乐意吃住期间,不仅是因为有自然回环的风情湖,更重要的是有北部的农业生态观光园,成片的五谷庄稼、果树花卉、中草药,以及成群的牛羊和零星的鸡狗,营造的这种农家田园氛围极其重要。

6.2地域景观•繁简同构

(1)碌碌、碾盘、柱石、门墩、上马石、栓马桩等在过去农村常见的石材,一旦数量成百上千,并且有规律的摆放,就成为西府古镇农具实物景观的最大特色。(2)鼎盛西府的音乐影视城,以青铜方鼎为原形,抽象提取鼎的各种元素,组合成“鼎盛西府”的外观,一层作为周文化展览大厅,二层至三层为演艺大厅,能够满1000人同时观演,四层为放映大厅,五层至八层为休闲娱乐区,设餐厅、酒吧、KTV、健身房、美容室,九层至十层为办公区域。并以四方四圆的青石鼎和白色花岗岩爵来陪衬,成为别具一格的艺术建筑景观。(3)国风民俗休闲园的佛像与儿童圆雕系列景观:一是儿童型的春耕、夏耘、秋收和冬藏,二是小和尚的智、力、愿、方便、般若、布施、持戒、忍辱、禅定和精进系列,三是大肚弥勒佛的或盘腿坐或迎面立,四是小孩童与弥勒佛的嬉闹场景,个个耐人寻味。(4)关中风情园的八角重檐八卦亭,六级圆台按颜色和阶梯分别展示四季、八卦、五行、天干地支和24节气,成为农耕民俗的综合展示景观;民俗博物馆按精品皮影、精品木偶、民俗用具、石器、名家书画和名人名园分别展示。(5)西府古镇和关中风情园的墙面利用力求最大景观化,不管是喷绘的民谚、方言,还是龙福书法系列,或是图文并茂的浅浮雕汉辞赋百首,还是青石浮雕照壁扶风名人系列,繁简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

6.3演艺展示•现场加工

(1)西府古镇戏花楼的设置,为西府秦腔提供演出舞台;鼎盛西府仿鼎音乐影视城的呈现,让周乐的天籁之音更名副其实;并分别成为老年人和青年人的文化活动中心。游客到此可着汉服、用汉币、住汉唐四合小院、赏汉代名人奇事,既能重温汉唐的市井风貌,又能感受到西府独特的民俗风情。(2)国风民俗休闲园在浓郁的佛文化氛围之中,以清静之心,在天泉、乐泉和隐泉之中泡汤,形成最具特色的佛文化沐浴礼仪的“佛温泉”主题温泉、露天皇家养生泡汤、特色SPA等多种主题概念,感受那千年禅意与惬意温泉带来的心灵宁静,让健身养生成为一种汉唐文化的体验和周礼民俗风情的展示。(3)关中风情园的特色美食作坊,在带有回廊的厢房中行进,通过花窗透过玻璃,观看穿着大红花袄的农家妇女和光帮汉子,加工功夫锅盔、手工挂面和农家醋坊、老油坊、豆腐坊等的制作过程,成为寻找遗失基因的现场景观。(4)国风民俗休闲园的特色小吃一条街和关中风情园的风情商业街,让旗花面、驴打滚、擀面皮等特色小吃和品茗(轩)、五谷养生(坊)成为一道亮丽的视角盛宴。

7结语

城镇发展的本质在于寻求和建设最为理想、最为文明的人口集聚形态,营造与自然最为和谐的“一方水土”人居环境。先进生产力是城镇发展的生命线,文化是城镇发展的社会方向和人民生活内涵,民俗特色是城镇发展的灵魂[14]。作为城镇建设灵魂的主题公园:①要符合现代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要求,民俗文化是其品位的集中体现,应多注重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自然,把现场的地理环境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营造更具特色的游憩环境[15]。②打造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参与民俗文化旅游元素互动的平台,融合地方自然特色与当地居民生活环境,激发居民和非物质文化传承者对行为文化创新发展的动力,增强非物质文化元素对游客的吸引力。③民俗文化赋予主题公园以精神价值和情感内涵,从而使其具有了独特的性格和鲜活的形象,应吸收文化的精华、领悟其精神,把设计与保护民俗文化的情感融汇,对民俗文化的元素符号进一步推敲、研究、提炼、抽象概括,将民俗文化的真正含义延续到当代设计中,开创主题景观设计的新时代。

总之,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景观表达:一是依托农林水牧进行种植、养殖,营造自然清新、有机循环的生态环境,此乃前提;二是通过实物、雕塑、建筑装饰、景观小品、室外家具等多种形式,将民俗文化尽可能形象地表达出来,此乃基础;三是对广泛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筛选,选择适合本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内涵,并进行深度挖掘,此乃核心;四是农耕过程、加工制作尽可能现场实作,演艺形式尽可能丰富多彩,以能让游客自觉参与最好,此乃关键;五是通过生态环境、旅游景观、文化内涵和展示演义,与游客在某一环节产生共鸣,从而接受认可,并在以后有机会时付诸行动,此乃目的。

作者:陈佳 陈祺 单位:陕西省扶风县召公镇召光小学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琼.论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3(12):21~23.

[2]马勇,王春雷.现代主题公园竞争焦点与创新对策分析[J].人文地理,2004,19(1):71~75.

[3]韩敏,段渊古.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6):310~316.

[4]黄家平,肖大威.历史文化村镇景观环境层次探析[J].中国园林,2012(2):58~62.

[5]谭成文,杨开忠,彭朝晖.论古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以洛阳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1,16(2):82~85,21.

[6]吴党社,石凤,李聪颖.扶风旅游文化产业新区步行网络系统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6(6):876~881.

[7]元德洲,康明乐.创新驱动精准发力扶风旅游在三秦大地崛起[N].中国旅游报,2015-04-22.

[8]阎如山,王敏.地域文化对现代城市视觉形象设计的启示[J].艺术与设计,2009(12):31~33.

[9]曹洋,徐峰.地域文化特征在农业观光景观营造中的表达[J].现代园林,2013(2):8~14.

[10]霍彦儒.西府民俗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开发利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4):73~77.

[11]许勇,牛立新,刘素珍.陕西关中民俗主题公园植物景观初探[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3):215~218.

[12]刘佳妮.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运用现状及表现趋势: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6(3):96~102.

篇9

city.The city special features comes from the particular and natural condition, the backlog of the history culture.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native culture, passing the reading concerning its nature and the humanities histories, real object of or literalness.From here feelingplace spirit:A kind of inside power of the natural process and the humanities process that comes from the region, is a motive and reason that designs the form back, also is design should express and body now of amenity essence belong to sex.Such design is to belong to the native son, belonging to the life of the native son, certainly also belonging to the local nature and the history process.

关键词:景观设计目的, 城市特色,本土文化

Keyword:The view designs the purpose, the city special features, native cultur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景观设计目的

随着环境意识的逐渐加强以及人们艺术修养、文化修养的提高,景观已经进入人们关注的视野。比如“景观豪宅”、“公园式学校”、“花园城市”等广告语不时跃入眼帘,这也说明关注景观的不仅是市民,而且开发商、城市政府等都在重视环境和景观品质,纷纷邀请景观设计师进行专项规划设计。于是,景观设计也成为景观师、建筑师、规划师和艺术创造人关注的重点。

在城市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城市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之际,景观的塑造要应对各种挑战,如:如何保护好各种生态资源,如何充分发挥城市景观的作用,如何提供足够的公共活动设施,如何保留一定规模的绿色开敞空间和视线走廊,保持开阔的空间和视野,如何充分地展示城市的形象和轮廓,如何保证良好的交通联系等等。景观设计的目的是创造多功能平衡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能得以保护的绿色空间。应该说是多者兼顾,而最为首要的是展现城市风貌,体现本土文化。

·城市特色

景观的设计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要充分体现城市特色的。但现状:城市的特色越来越难以追寻。人们在呼吁保护城市特色,也有的号召“打造”城市特色,无可奈何的是,中国经济转型时代的城市特色业已形成,那就是现在我们面对的各个城市都差不多、混乱的“新面貌”。这其中的症结是对城市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的轻视,即对本土文化的忽略。

因此说: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是城市特色独具的灵魂。

许多城市因江河湖海而魅力无穷。意大利的威尼斯因它美丽的海湾与纵横180条运河相连的118个岛屿,构成举世无双的水城;而它多次易主的历史和发达的商业文化,使这成为永远阅读不尽的诗篇。长江嘉陵江交汇处的壮丽山城重庆,漓江之滨宛如仙境的桂林,是吸引无数人追寻奥秘城市美景的去处。自然条件,无论是优是劣,启迪着建设者的智慧。

许多城市因历史文化而光芒四射。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只说它的现代文化遗存,像世界级的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米罗、达利等人的艺术活动及其遗迹;高迪如梦如幻的教堂、公园和宅邸;特别值得我们回味的是,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这座不起眼的小平房,这是现代建筑大师德国人密斯·凡·德·罗的经典作品,就连里面的椅子,也是密斯设计的经典的现代家具。人们像朝圣一样,朝拜巴塞罗那的这座文化名城的文化遗存。再说我们的天津,它在近代史中与北京的特殊关系所形成的下野政治人物的故居,它的九国租界,它在中国现代文明启蒙中不可替代的领先地位……近代文化遗存,形成了城市特色,奠定了它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许多城市因处理自然条件和文化遗存的智慧而令人赞叹。大自然给人们的,并不都是良好的条件,有的城市面临的是极为恶劣的条件,比如印度干热沙漠地带的古城杰伊瑟尔梅尔,哲学般的处理阳光与阴影的智慧,使得人们争取生存的同时,创造了城市的特色:为防止风沙直穿,它有狭窄弯曲的街道;为争得更多的阴凉,沿街建筑层层出挑;为白天通风夜晚乘凉,形成以天井和屋顶平台交错的独特城市肌理——天井“黑洞”。这里所举的一些例子,主要是从城市设计的大角度、宏观的方向来说明对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的合理利用与改造,它们都是积极的,有持续发展的可塑性。其中最可贵、最能动的因素还是人处理城市的智慧,在时间的长河里,人们创造了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留住了让市民引为骄傲的文化遗存,城市独具的特色,也就尽显其中了。从这个程度上来说,城市建筑和景观设计都完全围绕了城市原有的历史、人文特色来进行,本土化也随处可见。

在我们身边,中山岐江公园是一个很好的设计实例。

这是一个有“经历”的地方,属于“曾经”或者“昨天”,残旧而融合,人们的力量与意志已经汇同于“造化”。 “怀旧”是一种现成可触的情绪。即使是面对较简陋的工业,我们仍在旧址感悟到工业的“设计”力量。歧江公园是一个充满时间感觉的地方。不同年代的工业水平,造型差异、材质趣味,近距离“并置”,类似“琥珀”对时间的储藏。

当接触到岐江公园这个设计的时候,让我一下子意识到:我们挖空心思寻找千年古迹和传统形式、以求地方文化和精神的时候,突然发现,这种精神就在脚下、就在眼前。岐江公园个性鲜明,与传统岭南园林相比,岐江公园彻底抛弃了园无直路、小桥流水和注重园艺及传统的亭台楼阁的传统手法,代之以直线形的便捷步道,充分提炼和应用工业化的线条和肌理。与环境主义及生态恢复相比,岐江公园借鉴了其对工业设施及自然的态度:保留、更新和再利用。同时,与之不同的是,岐江公园的设计强调了特定时代和特定地域的文化含义和自然特质,尤其在新的设计中强化场地及景观作为特定文化载体的意义,通过再生的物质和精神设计,揭示人性和自然之美。

写到这里,不得不说在岐江公园设计的影响下,在最近的公园方案设计中我们有意识的认知到场地周围地域文化对场地的影响,注重本土文化是成功景观设计的前提之一。阅读关于场地的自然及人文历史,实物的或是文字的。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种源于当地的自然过程及人文过程的内在的力量,是设计形式背后的动力和原因,也是设计所应表达和体现的场所的本质属性。这样的设计是属于当地人的,属于当地人的生活,当然也是属于当地自然与历史过程的。比如历史遗存在场地内的古迹;当地的自然资源——江河水系与场地内的溪流融会贯通;当地的特产物种在场地内恰当的环境进行安排;当地的戏剧文化在场地内也有相对应设计……使人们亲近和进入这个公园并寻找到克服城市生活嘈杂、紧张、疲惫之后的欣喜,愉快,寻找到适合休憩和使人们舒缓平和的空间氛围,寻找到属于孩子、老人、恋人和钓鱼者们的那些场所,这些既是设计的根本前提,亦为目标。她们都是原生的、自然的、本土的,充分的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

·结语

景观中的文化内涵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文化也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因地、因时制宜地选用具有本土特色的设计手法是体现景观中文化内涵最主要的因素。任何一处景观做出来,应具备本土特色、只有在这个地方才能看到的特色。真正好的作品将是使人们身历其境,不由得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历史和人文的气息。我们应发掘场地固有的景观特色,以专业眼光去观察、认识场地固有的特性,最好的景观设计看起来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只是对场地景观资源的充分发掘、利用。我国景观的现状,常见的是一些类似“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项目,尽管北方城市受资源型缺水威胁,南方城市受水质性缺水困扰,但大规模的山水式园林建设却没有因此受到限制。对地域性景观的深入研究,因地制宜地营造景观类型,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前提条件,也是体现景观特色的主要方面。充分了解本土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脉,营造既符合国际一体化潮流、又具有本土特性的景观作品,才是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篇10

历史无法原样再现。学院始建于1929年,1956年迁址永安,原校址建有圣非亭、礼堂,建于1963年,系水校师生自行设计、施工和建造)、李冰楼、大禹楼等纪念性建筑物。以“圣非亭”为例,“圣非”二字是学校老校长林兆麟(1935年7月至1937年6月、1947年7月至1958年10月任校长)的字,林校长在学校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在学校发展的困难时期,只身前往海外,募捐办学。建“圣非亭”是为了纪念老校长及他对学校发展的贡献,在新校区重建“圣非亭”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纪念,它还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并借以教育现在的师生,牢记校史,为水院的明天而努力。老校区的一草一树都曾是几代水院学子记忆深处那抹不可替代的绿色,古朴的香樟、火红的枫林,碧绿的翠竹,年复一年的欣欣向荣,虽不能完全复制,但是作为一所山水校园,必定将因地制宜,再现老校区的绿色景观。在搬迁过程中,学校已移植部分树木至新校区,或可在新校区的公园“移植”翠竹园(老校区原有的一处纪念性景观)等,还可沿师生必经之路,建设校史长廊,激发学生对历史追忆和感怀,搭建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2密切结合水元素,彰显水文化精神

纵观诸多名校,许多道路的命名均与本校的历史和人文精神紧密结合,如北大的五四路,浙大的求是路等。作为福建省唯一一所水利类高职院校,福建水电人才的摇篮,校园景观设计和命名必然离不开“水”元素。老校区的两幢主教学楼以“大禹”和“李冰”命名,直观而又含义深刻。新校区的道路、楼宇群、景观等,可以福建乃至全国主要水系命名,彰显“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水文化精神。例如,主干道可命名为“长江路”或“运河大道”,楼宇群可命名为“闽江园”,广场以中国水资源和水利工程分布景观为主等。校园主要雕塑是校园景观的精髓,几乎所有高校无一例外设置雕塑美化校园,提升景观文化内涵。如人大的孔子塑像,湖南大学的像,北大的像等。塑像的题材虽广泛,但是都与学校的发展史和办学特色密不可分,这样才能发挥塑像本身所凝聚和体现的精神,以此鼓励和启迪后人。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一承水脉,将水元素融于雕塑、石刻、景观石之中。可沿校园主干道,学生生活区,或是结合大门的建设,在雕塑群上雕刻大禹治水故事、李冰与都江堰等,在石刻、景观石上镌刻水利至理名言等,例如“无水无生命”、“善上若水、厚德载物”等。这些景观就是一本立体“教科书”,既能默默无声地向学生输入知识和信息,又能潜移默化地激励全体师生。

3追求“精求技能”,打造职教文化特色

不同类型院校的景观设计和建设有着很大的区别。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设置水利、电力、信息、建筑、机电等五系,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精求技能,崇尚文明”是学校校训。根据这一目标要求,新校区力求打造成区域分工明确,各实训场布置合理,实训场与景观相结合的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教学实训区。各教学实训中心因专业而分布,结合自身特色,打造教、学、做一体的实训场。同时依据各专业特色精心布置雕塑小品、宣传栏。例如,中心景观的两个湖泊和叠水景观区,可结合水土保持实验园区或水利专业实训场的建设,寓教于景观,让师生在欣赏景观的同时,增长专业知识。

4鼓励多方参与,强调以人为本

学校是我家,建好靠大家。校园景观设计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鼓励多方参与,集思广益,采用征集设计方案和征求意见等方式,让全校师生都参与到校园景观的设计和命名中。为了培养学校师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激发师生的创作热情,完善新校区内涵建设,把新校区东大门建设成学校标志性建筑,学校就此举办了新校区东大门概念性设计大赛,评选出了最佳设计作为东大门设计的初稿。通过类似活动,大家付出了心血,自然就产生了情感,对景观的关注度大大提升,当然也就能使广大师生更用心地去欣赏和爱护它们。学校还可鼓励校友以捐赠的方式参与学校校园景观建设,既联络了感情,又增强了校友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例如,新校区的体育教学馆就是福建路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金星(学校84级优秀校友)捐赠助建,并冠名“路港体育教学馆”。“本”,木之根也。若无根,树必枯死。早在春秋时期,就形成了“以人为本”的观念。《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今天,科学发展观更是以此为核心,校园整体建设和景观设计也应将人本思想贯穿始终。新校区合理地划分为教学、运动、生活、实训四个主要功能区,并相对分开,避免了相互影响;运动区位于生活区和教学区之间,距离相近,便于学生运动。在道路设计上考虑人车分流,充分保证了学生行走的安全。同时,新校区主要景观(包括湖泊、文化广场、公园)大多分布于教学、运动和生活区之间,方便学生在学习之余,更好地休闲、娱乐。

5崇尚山水人天然合一,构建园林式校园

人类不自觉地亲近山水,寄情山水,是因为山水能静心怡情。新校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依山傍水,西靠省级森林公园,东临贯彻市区的巴溪河,设计者将山、水、人和谐统一于景观建设中,在乐山、乐水与育人中找到完美的结合点,于有形无声的山水、景观建筑中,最大程度地给人以美的享受。首先完整地保留森林公园,并相应在各区之间,建有公园和湖泊。例如,在运动区和教学区之间,本着“新校园、老林子、原生态”的理念,保留原始的树木,建原生态公园,宛如一天然氧吧,令人身心愉悦;在综合楼和运动区之间,保留一片原始竹林,即翠竹园(沿用老校区“翠竹园”之名),让师生在紧张的学习工作和锻炼运动之余在此有一个放松休闲的空间。有山就要有水,无水无灵气,湖光山色总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叹。学校因地制宜,在原鱼塘旧址上修建中心主湖,并将湖中之水通过东大路一侧的叠水景区延伸至学校东门。在教学区和运动区之间建有一湖,在森林公园西侧也修有一湖,未来将沿湖修建学术交流中心,依山环湖,徜徉于山水间,令人心旷神怡。众所周知,学院的老校区绿树成荫,树木种类繁多,拥有被列入保护范围的百年以上树龄的香樟18株,还有近百株几十年树龄的香樟和高达30多米的红枫,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在广大师生的脑海中留下永不磨灭的记忆。现如今整体搬迁新校区,建设一个绿色环保园林式新校园,是广大师生对新校区景观建设目标的又一项基本要求。新校区背靠省级森林公园,又从老校区移植了80余株树木,校园绿化有了一定基础,但是离园林式校园还有很大差距。绿化工程是一项长远的生态工程,要在保护和利用现有的自然景观资源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规划和建设。例如,结合不同功能区的划分,合理建设绿化区域带。主干道两旁以高大常绿乔木为主;生活区可以低矮树木与花草相搭配,错落有致;运动区周围以爬藤植物绿化墙为主。在植物和花卉的选择上要注意优化和搭配,以保证校园常年见绿,四季花开。在绿化过程中,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校园绿化与水土保持项目紧密结合是新校区建设的重要特色之一,校园内设有省水土保持实验园区,对开挖土地、山坡、湖岸进行综合治理,形成具有水土保持实验、教学和观赏相结合的科教园区。但愿若干年后校园不仅是学子们求学的殿堂,也是绿色的家园。

篇11

通过对历版县志中艺文等文献的阅读,发现澄城八景可在八景诗与名胜图中涉猎到其影子,八景诗分别有明代县景八首与清代县景八首,虽然描述的风景面貌与主观感受略有不同,但二者提及的“八景”均指:荒陵暮雨、古寨寒烟、云门素练、罗谷丹霞、避暑遗宫、洗肠故地、壶山樵子、沮水渔翁。

(一)景观资源

八景中的景象,或宏伟或凄凉,均对应有一处或几处景观节点。(1)“荒陵暮雨”是清代邑令姚钦明于魏征墓所看到的景象,“萧萧松已榛枯,凭吊千年忆壮图”,以悲壮、凄凉的景象聊寄对大唐名相魏征的哀思。(2)“古寨寒烟”是以亲邻寨为观景点所观望的“盈盈曲饶漆沮水,荡荡平连太华巅”的景象。(3)云门素练:在云门谷这一景观节点近察到“两崖佳气明丹壑,一涧寒光霭翠微”,远望到“三峰谁看公超雾,对此聊同华下归”的景象,其中提及社公山、华山等自然远景。(4)罗谷丹霞:在红罗谷俯仰之间的景色为“映水浮山锦作带,分鸦齐鹜亦为城。”(5)“避暑遗宫”中描述到“隋文皇帝此山中,玉殿曾同长乐宫”,即隋文帝曾路过澄城避暑,遗宫又称治平寺,因隋文帝这类重大历史人物的影响而成为一处不可多得的人文胜迹。(6)洗肠故地:因有东晋大师佛图澄于此处洗肠的典故而闻名,诗中“当日洗肠久缥缈,近时绿布故潺缓”将洗肠泉古今之貌映入眼前。(7)壶山樵子:以壶梯山为观景点向东北远眺,有“武帝祠前云霭霭,将军庙上草萋萋”之景。而姚钦明笔下登上“一抹青山”的壶梯山,俯仰回环一片“遥遥人世浮云外,万倾松风次第收”的盛景。(8)沮水渔翁展现的是洛河渡口的渔翁生活场景。

(二)景观构成要素

经过对“澄城八景”资源的梳理与分类,总结出其景观构成要素分为三类,即自然山水基底、历史人文胜迹、日常生活场景。其中,“八景”中以自然山水为依托的就有6处,即古寨寒烟、云门素练、罗谷丹霞、洗肠故地、壶山樵子与沮水渔翁;涉及到相关历史人物与遗迹的有4处,即荒陵暮雨、古寨寒烟、洗肠故地、避暑遗宫;体现日常生活场面仅有2处,即壶山樵子与沮水渔翁。由此可见,自然环境是八景形成的基础,人文历史将单纯的自然风景注入文化内涵,生活场景更提升“八景”的本土特色性与亲切感。三者相互交织,相辅相成,以自然山水基底为依托,人文胜迹作点缀,生活场景渗透其中形成独具澄城特色的“八景”卷轴。

二、“澄城八景”文化景观的风景营造

每一个城市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风景营造体系,身为关中地区一般县城的澄城也不例外。澄城的“八景”文化景观遵循三大原则:区域环境的整体性、风景空间的场所感、人文意境的表达式。

(一)区域环境的整体性

中国古代的城市风景营造十分注重整体环境的观念,与之相应的是中国人“俯仰回环、远望近察”的观察习惯。区域环境的整体性是“八景”营建所遵循的基本性原则。澄城八景首先依托于区域自然山水环境,景观节点的选择多以县域内特色山水的“寻胜”为基础。这些自然山水首先具备独特的本土气质,再者在大尺度的县域环境中处于关键节点地位。在经过历史上各朝代的人们对其进行体验、游览与发掘等人居活动的充实,最终形成公认的、可代表澄城自然风光特色的“八景”文化景观。

(二)风景空间的场所感

“澄城八景”的风景营造体现古代文人循吏“身之所处”、“行之可达”、“目之所及”、“心之所感”的人居环境营造观念。这种天人合一的宏大风景观,使得八景文化景观产生强烈的空间场所感,这种空间场所感并且是不拘于有明确边界与范围的围合空间,而是以天地为界限、以活动造空间的大尺度场所感知。如澄城八景之一的“古寨寒烟”中“盈盈曲饶漆沮水,荡荡平连太华巅”,并不局限于亲邻寨本身的范围,而是以它为观景点所观望到的远处的漆水、沮水与往南百里外的华山主峰的空间景象。

(三)人文意境的表达式

“澄城八景”除了具备环境整体性与空间场所感的物质层面基础外,还上升到了精神层面的人文意境的表达。“澄城八景”中有多处文化景观均包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或人文精神。经过历史人物以及文人墨客的发掘与再创作,使有形的文化景观升华为人们共同追求无形的、影响更深刻的乡土精神。

篇12

1 挖掘历史

人类的发展是建立在历史的记忆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的遗址遗迹、历史文化向我们讲述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告诉我们人类前进的脚印。今天的景观中如果能够再现历史,把那久远的文化重新定义在当今的景观中,必将使景观环境充满了历史的韵味。王澍设计的南宋御街,通过发掘的一段南宋御街遗迹,从而将一条老街创造成为一条满腹历史的商业旅游特色街道,吸引中外游客前来探究。这是一种景观再现的方法,将历史的事物重新展现,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和场所精神的感悟,进而引起景观的共鸣。相同的方法,万科天津水晶城居住区的景观规划中,通过展示一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用具雕塑以及保留的部分原玻璃厂设施,将水晶城这个玻璃厂旧址的历史再现到人们的面前,历史的痕迹是那么清晰和生动,让生活在这的人们时刻能够想起中国不断强大的进程中人民群众付出的辛勤汗水。这个高品质的21世纪现代居住区因此也具有了特殊的魅力。

今天的景观场所,需要设计师积极的挖掘具有历史价值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历史的遗址遗迹,也可以是一段历史故事,一个历史人物或者是曾经的历史文化。在景观表达上,不仅可以使用上述的历史再现的方法,也可以通过博物馆等景观建筑来展示。例如故宫博物馆,向后人展示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宫廷文化。

2 延续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也可以作为现代景观中非物质文化景观的重要内容,民俗文化是由民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自发创造的,未经雕琢的朴素文化,如民间故事、传说、技艺、节日、信仰以及生活传统等。景观中民俗的地域性最为突出,这种非物质文化景观在现代景观中随着经济文化的国际化发展逐渐在丢失和失传,例如我国满族文化,现在已经和汉族没有什么太大的分别。倘若对于这种非物质文化景观能够很好的保护,让它延续下来,必将会使景观的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景观设计中这种民俗延续可以通过建立民俗村的方式来表现。有去过韩国济州岛民俗村的人,可能记忆还很深刻。当地的民俗村保留着传统的制度(公产制);传统的生产方式(耕种、捕鱼、养马等);居住在传统的建筑里(用火山岩石和马粪搭建的草顶房子);尤其是七八十岁的海女们,还在海边进行着最为传统的潜水捕捞活动展示。民俗村内的居民们身体力行的展示着韩国这种传统的民俗文化,用不流利的中国话讲述着他们曾经艰辛的生活,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欣赏和了解这种韩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景观。这种景观的独特性、历史性、地域性是其他地区和国家不能效仿。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们了解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体会到现代景观中一种别具风味的景观环境。

3 介入新文化

当一个地区没有可挖掘的历史,也没有可延续的风俗时,我们怎么样来创造非物质文化景观呢?这就需要创新,需要融入新的文化内容,用现在科技和现代艺术来表现。例如现在的影视艺术就是一个非常有宣传力和创造力的文化载体。而且这种载体超越了地区限制,超越了国界限制,传播力度更大,更广。很多人对于西溪湿地的了解可能都是来自电影《非诚勿扰》。在很多人的头脑中这片自然湿地的精神内容便是非诚勿扰中的一个个镜头。韩国的济州岛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的各国游客,有很大的原因也是来自于韩国影视剧中一个又一个发生在济州岛的爱情故事,所以济州岛成了爱情岛。无论是西溪湿地还是济州岛,都是通过电影艺术,给区域介入了新的文化内容,使景观产生了新的非物质文化内容,进而使景观更加有吸引力。

这种新文化,可以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可以是新时代的英雄事迹,可以是今天城市发展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总之,只要能够找到相应的物质载体把这些新文化展示出来,就能够为景观环境增添更多耐人寻味的精神内容。

4 激发思考

这种非物质文化景观的构思方法是通过景观环境的意境创造,激起人的情感活动。其实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经营的精髓所在,但在今天的现代景观设计中失传了。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古典园林是意境山水园,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的产生又来源于环境的布置。今天我们所讲的景观,也应该是由“景”既景色和“观”既想法所组成的。所谓“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等等其实都是在描绘着环境对人精神的激发。

例如一些宗教环境,这种感觉最为突出。去过泰国的人可能都曾被泰国的宗教气氛所震撼,城市中林立的佛像、佛寺,香火缭绕的街道,加上泰国人对于佛祖的崇敬和佛能的渲染,尤其是大皇宫这样的皇家宫殿,都是浓厚的佛教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使人不得不浮想联翩,做好事的人可能会想像着得到很大的恩惠,而作恶的人可能会非常的心虚与害怕。这样的环境给人以浓厚的宗教文化的渗透,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在今天的景观环境规划中,我们应该创造能激发人对生活的热爱,或者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或者一种豁达的心境的环境氛围,让人在环境中有一种思绪在其中回荡,让人得到更加广阔的心灵空间,满足今天景观环境设计的精神需求。

5 结语

本文提出了四个现代景观设计中非物质文化景观的构思方法,主旨是希望在当今的景观环境设计中我们能够设计出更具文化特色,更具吸引力的环境。可能在实际的项目中还会有更多的方法来将非物质文化景观渗透到景观规划中,期待着今后的景观设计能够更加精彩,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内容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提倡。

篇13

1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分析

1.1地域文化分析

地域文化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借助自身的脑力、体力劳动所获得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沉淀的精神及物质方面的所有成果。在对地域文化进行分析时,需要了解其所涉及的自然环境,并从社会风俗、生活方式、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入手,对因自然环境所造成的文化差异给予必要的关注,在此基础上提高对具有地域特色不同文化的正确认识。地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内容丰富:既包含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地理状况,也对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的价值理念、生活方式等进行了阐述,且地域文化会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1.2景观设计分析

景观设计是在一个特定的思维时空连续体中,将选取的视觉事物或事件以组合表达的方式进行针对性处理,促使景观形式、内涵等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得以体现,保持景观良好的设计效果。在对景观设计进行分析时,需从其形式层面、意象层面、意义层面三方面入手,加深对景观表面性、空间布局、文脉意义的理解,丰富景观设计内容的同时赋予其深层次的文化含义。与此同时,景观设计中需在形式方面实现自身的有效表达,并通过对其设计内涵的丰富实现与人类之间的情感交流,促使景观设计水平能够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除此之外,景观设计有着自身的特点,具体包括:①综合性。由于景观设计中融合了多种元素,本质上是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在环境规划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需在景观设计综合性的指导下,了解其对人的心理、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②开放性。在落实景观艺术设计工作的过程中,为确保景观设计具有良好的艺术表达效果,需将其视为开放型的、公众参与的场所,满足人与人相互交流的实际需要。因此需从艺术的角度进行考虑,突出景观设计的开放性;③民众性。在不同的区域内,通过对景观的有效设计,能对特定区域内的民众一定的影响,满足民众的心理需求。因此景观设计中应考虑自身的民众性特点;④独特性。受到区域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景观艺术设计中独特设计风格的形成,有利于保持自身良好的艺术表达效果,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⑤延续性。城市的发展体现了历史的延续。因此景观设计中需要建立符合多种事物共同存在的兼容、协调关系,在历史的脉络影响下形成独特的文脉与现代人文特色相结合的景观。

2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

为了实现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融合,保持地域文化良好的实践应用效果,需要加强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分析。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使用地域文化素材

在景观设计中,通过对地域文化素材的使用,可以为景观设计提供创作源泉,使景观艺术设计中实现对地方文化、价值理念、民俗习惯等方面的再现,并表现出相应的历史文脉,将不同的学科(人文科学、艺术等)融为一体,提升景观设计潜在的应用价值。同时,景观设计人员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深入分析,结合自身的创作理念及实践经验,能够在设计过程中体现出地域文化精髓,丰富景观设计形式。

2.2重视地域文化研究

景观设计中为了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需要重视地域文化研究。在景观人员在实践过程中能够理清人类文化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时,将会实现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诠释及弘扬,给予设计人员更大的创作空间。因此,需要重视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应用。

2.3充分考虑地缘文化

景观设计中通过对地缘文化的充分考虑,能够对不同场景中事物内涵的丰富、信息的传达等提供保障,促使人们在欣赏景观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对相应历史的认知水平,实现历史场景再现,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2.4设计中引入地域文化

景观设计中为了使其能够散发一定的历史气息,并给予人们必要的审美情趣,需要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注重地域文化的引入。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基于地域文化景观设计方式的合理运用,有利于实现传统价值观的有效表达,并强化人们的审美意识,突出景观设计中的艺术性。

3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基于景观中的载体研究

为了使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应用中能够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在理解地域文化的基础上,重视其作为一种设计符号作为景观中的载体研究。具体表现在:①由于地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符号,像自然凤物、历史人物等,因此,景观设计中可从地域文化符号中汲取营养,实现景观地域性设计效果的有效表达,并保持人与自然之间情感的正常交流;②借助符号学理论,将地域文化视为一种设计符号,通过对其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与分析,了解其与人类实践生产活动的关系,促使景观设计中能够体现出地域文化符号;③通过对符号学与艺术设计之间关系的深入分析,将地域文化符号作为重要的设计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中,完善其设计方案,实现景观艺术设计创造,并使不同区域的景观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历史底蕴。

3.2挖掘历史文化方面的应用

在实施景观设计作业计划时,为了使地域文化能够在其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需重视地域文化素材收集方式使用。在此基础上,实现景观设计中的历史文化挖掘。具体表现在:①景观设计人员可通过对当地的历史事件、民俗习惯、风土人情等资料的收集,将不同的地域文化素材应用于景观文化设计中,保持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良好应用效果;②在了解景观设计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城市景观建设实际概况的深入分析,从保护地方文化方面入手,从《地方志》、《县志》等丰富的地域文化素材中提取地域特征元素,最终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③结合历史文化的潜在价值,在景观设计中考虑其所在区域的地貌特征、等,实现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再现,确保文脉与现代人文景观的融合有效性。

3.3设计元素汲取方面的应用

景观设计中通过对地域文化素材的搜集,能够为其设计工作开展提供参考资料。实践过程中需要在收集地域文化素材的基础上进行素材整理,实现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设计元素汲取。具体表现在:①景观设计人员需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剖析,进而对收集到的地域文化素材进行提炼、加工,以便得到丰富的设计元素,满足景观地域性文化设计要求;②对收集到的地缘文化素材中的文字、图片进行整合处理,并采取素材图片化的方式,将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素材信息作为景观设计元素,确保其设计内容丰富性;③对景观设计中得到的地域文化设计元素进行综合分析,并从典故、色彩等方面进行合理运用。

3.4设计符号创造方面的应用

在符号学理论及原理的支持下,将提取到的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到景观设计过程中,实现具有地域特色景观的构建。因此,需要景观设计人员能够采取转换元素的方式,实现其设计过程中的设计符号创造。具体表现在:①注重借代手法的灵活使用,将地域文化元素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视为景观符号元素,促使景观设计中能够体现出不同区域景观特有的文化符号特征;②重视景观设计中对传统地域文化元素的针对性处理,用景观设计符号改造的方法实现景观优化设计,确保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精髓能够得到深层次的表达;③用地域文化中民间图案雕塑化、历史典故场景化、文字图案化等方式增强景观设计符号改造效果,确保其设计效果良好性。

4结束语

新形势下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发展中的环境景观建设非常重要,需要给予景观设计方法、设计理念等更多的重视。因此,实践过程中为了满足景观设计的实际需要,提升其整体的设计水平,需要在其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因素、地域文化素材等,实现景观地域性特色文化设计,为景观设计工作开展提供科学指导。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注重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并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的高效利用,实现三维空间内景观设计方案的动态模拟分析,从而为我国景观设计目标实现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田斌.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2]季晓莲.地域文化在环县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3]王亚琳.邯郸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4]李刚.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5]李奕萱.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6]于焱.论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7,(3):253-25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