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研讨式教学法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宪法研讨式教学有其教学目标,即实现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作为宪法研讨式教学目标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丰富学生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所储备知识的结构体系,是一个人经过专门学习培训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宪法研讨式教学要求学生所达到的目标是既有宪法学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宪法学拓展知识。宪法研讨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学生将来担任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宪法研讨式教学既注重宪法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也注重相关知识的介绍,学生在掌握宪法学基础知识基础上,通过讨论或辩论向外延伸和拓展相关知识。学生为了在完成教师布置的研讨式教学的任务,必须查阅相关资料,拓展与宪法学相关的课外知识。因此,宪法研讨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合理、丰富的知识结构。
(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通过宪法研讨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提高学生文献检索能力。教师布置宪法学研讨式教学选题后,要求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解决每个选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文献检索能力提高了。第二、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宪法研讨式教学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第三、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宪法研讨式教学要求学生对查阅资料,并对每个选题撰写1000字左右的发言稿,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提高了。第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宪法学研讨式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而且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或辩论,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了。宪法研讨式教学这种民主、和谐、开放式的教学,有助于解放学生的口,让其去问、去说、去讲、去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长才干;有助于建立“主—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三)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人格是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是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映的特征。人格包括两部分:性格与气质。宪法学研讨式教学中学生之间互动、师生之间互动,这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懂得尊重和合作,懂得如何面对课堂上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利于学生形成沉稳的性格和良好的气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三、操作层面的教学理念———自主、探究、合作、创新
宪法研讨式教学操作层面的教学理念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具有自立性,即学习主体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自主学习具有自为性,即学习主体能够进行自我学习和思考;自主学习具有自律性,即学习主体对自己学习的自我约束性和规范性。宪法学研讨式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课堂研讨选题后,要求学生根据选题查找相关资料,对选题进行分析、思考。改变传统教学中强调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宪法学研讨式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具有四个方面特点:第一、探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第二、探究学习离不开教师指导;第三、探究学习从问题或任务出发;第四、探究学习必须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宪法学研讨式教学强调学生探究学习,学生在对教师布置的选题进行深入探究式的研究,即对选题所涉及到的研究现状、观点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要进行创新研究,在辩证分析基础上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宪法学研讨式教学的探究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更重要的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究和创新能力,增加他们的情感体验。在探究学习中,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获得同样重要。
(三)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结构化的、系统的学习策略,通过分组方法,以合作和互助的方式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和任务。合作学习是一种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的学习策略。宪法学研讨式教学通过分组讨论对选题形成小组观点,然后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进行课堂研讨,通过课堂研讨环节,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宪法学研讨式教学中的分组讨论和课堂研讨都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宪法学研讨式教学属于问题式合作学习。问题式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和学生互相提问、互为解答、互作教师、既答疑解难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合作学习形式。这种合作学习模式又可分为生问生答、生问师答、师问生答等方式。在宪法学合作学习中,能够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交往能力、竞争意识。
篇2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经济学类专业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性课程,也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实践性课程。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派别多,系统庞大,教学内容丰富,涉及大量图表、经济模型和专业术语,并且使用的教材基本为国外教材,与中国的现实国情存在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从当前的教学实践看,讲授型课堂仍然在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内容形式单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从学生的反馈评价看,学生不能及时理解掌握其基本理论和要点,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针对本课程的学科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法,通过构建一个研讨型课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加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优势
研讨式教学法起源于德国教育家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这种教学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被广泛运用。直到1997年研讨式教学法才被引入国内,随后被得到极大关注。研讨式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教师进行全面、具体、自主和自由的学术探讨,从根本上充分挖掘课堂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潜能,打造一个在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的课堂,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的教育目的。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它的明显优势体现如下:
(一)教学过程更加真实。
宏观经济学的研讨主题一般是现实经济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贴近生活,具有高度真实性,因此教学过程相较于传统讲授法更真实。比如在讲授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教师可以将研讨主题设定为“中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政策实践”。研讨现实中的真实热点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弥补学生实践不足的“短板”。
(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其能力要求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适用于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却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研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能让学生共同参与到现实问题的探讨中,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的一种学习方法。把宏观经济学课堂变成一个研讨型课堂,可以弥补讲授型课堂的不足,并且能更好地让学生紧跟学术前沿、促进学生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强化,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
将研讨式教学法运用于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研讨主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求知欲。同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以研讨主题为核心展开讨论,在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中的实践看,研讨型课堂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又要考虑课堂的可控性。不仅包含课堂的研讨过程,而且应贯穿于课前的准备、课中的研讨和课后的评价等全过程。具体来看,该模式的操作程序具体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科学设计研讨主题
研讨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是师生共同参与的“问题研究”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在参透教材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并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又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研究性探索性问题。
研讨式教学法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研讨主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设计研讨主题时不能根据主观想法随便确定,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根据课程内容、性质及能力要求,精心设计。同时,研讨式教学法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能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当中取决于研讨主题难度的高低,太难、太专的主题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很难参与,太过浅显、简单的问题不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研讨主题必须在考虑学生研究能力的基础上,科学设计,问题难度要适中。具体来讲,联系宏观经济学的课程特色及要求,在讲到国内生产总值部分时,教师可以把研讨主题设定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GDP的变动情况、变动原因及影响因素”;讲授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可确定主题为“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政策比较分析”;针对增长理论,可确定讨论主题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及与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分析”等。这些研讨主题的确定,既依托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既激发学生兴趣,又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研究的空间。
(二)合理安排研讨小组
确定研讨小组是研讨式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在“导论”课上,先介绍宏观经济学的性质、内容、学习意义及能力要求,然后讲解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方法,特别是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教学过程,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完成任务要求,使学生对研讨式教学法有一个基本认识。
每次研讨课前,由教师向学生提供研讨主题,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研究,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确定选题。在学生初步选题确定后,根据自愿组合、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原则组成每组3-5名成员的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以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研讨式学习。
确立研讨小组后,学生自主查阅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由于学生对于查阅资料经验相对不足,因此教师需要告知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和要求,帮助学生制订研究计划。此阶段各小组可以通过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学术期刊文献检索网站检索文献,阅读经典原著,还可根据需要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学生通过材料阅读、归纳总结、形成基本观点,最后撰写研究报告和制作PPT讲演稿。
(三)组织课堂讨论
通过对某个经济热点问题的探讨、分析,获得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形成经济学思维方式,以此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宏观经济学研讨式教学法的最终目的。课堂讨论是这一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在课堂研讨过程中,每个小组推举一人向全班同学介绍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陈述过程需要有观点、数据、材料支撑,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证体系。在小组代表陈述完毕后,同小组同学可以对该问题进行补充。接下来是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互动环节。师生可以对该问题进行提问,由小组代表回答,还可以进行辩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正确引导,使学生明确研讨主题,抓住争论的焦点。教师要把握课堂研讨时间,既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又不能影响教学进度。最后是教师点评,从形式到内容,指出优点和不足,同时对学生疑惑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补充说明。研讨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深入交流和互动,真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讨的课后延伸
研讨阶段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终点。研讨课程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应进行总结。教师的总结包括研讨主题的确定是否恰当,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研讨等各个阶段的表现,对研讨课堂的把握有没有改进的余地,等等。学生可以从在阅读、分析和研讨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课前准备、课中研讨等过程中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等进行总结。同时,经过研讨阶段,学生可以对研讨主题撰写研讨心得或直接撰写小论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包括论文的规范性要求、论证方法和研究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笔者从本院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中的推行来看,总体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增强。这种问题驱动型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由于研讨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从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到观点的提炼,再到具体解决问题方法的确定,从报告论文的撰写到主要观点结论的陈述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并在此过程中,极大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笔者对参与宏观经济学研讨型课堂的学生口头调查及专门针对研讨式教学法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来看,超过90%的学生反映“研讨式教学法优于以往的讲授型教学方法”。第二,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意识。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科研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研讨式教学法要求学生最后撰写报告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科研论文撰写的规范要求,无形中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在课堂上,每年会有部分同学撰写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科研小论文。
研讨式教学法在理论上具有宏观经济学课堂中实践的诸多优势,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有亟待完善的地方。第一,加强教师课前准备,强化对学生的指点和辅导。实际上,在研讨型课堂中,对教师的学术能力、组织能力及课堂管理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学生在文献收集和对主题的把握方面由于经验不足,难免出现偏差,教师需要及时辅导。第二,优化研讨教学流程。在研讨过程中需要教师把握每个阶段的时间,包括学生陈述的时间,学生提问的时间,课堂讨论时间,以及最后教师点评的时间。并且从课前准备、课中讨论到课后评价都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时间,并监督各个小组的完成进度情况,否则,很难实现预期目标。第三,考核评价体系亟待优化。学生在研讨式课堂中的表现,具体包括在研讨小组中承担的角色、完成的任务、课堂研讨中的参与积极性等应该纳入最终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四、结语
篇3
1 对象与方法
在2007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随机抽取2个班,即实验班A班36人,和对照班B班35人。A班以研讨式教学法教学,B班采取传统教学法教学,A、B班采用同样的授课教师,统一的教材。
研讨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以下5步:(1)老师简要概述基本理论和解释重点难点,学生分组;(2)老师指导选题,学生查找资料;(3)同学间或师生间分析、讨论;(4)小组完成论文或综述,学生介绍组内讨论、研究成果;(5)组间交流学习,老师补充相关知识并总结提升。
2 结果
2.1 师生对研讨式教学法评价的调查
在教学中,我们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无记名方式问卷调查,发出问卷71份,收回有效问卷7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同时邀请了我校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和中医教研室的老师参与研讨式教学法教学的听课,课后发出教师调查问卷7份,收回有效问卷7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结果详见表1。表1 实验班学生、老师对研讨式教学法的评价(略)
通过对表1结果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初探研讨式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临床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学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喜欢初探研讨式教学法的学生达到70.4%,其中非常用喜欢的为53.5%,一般喜欢的为16.9%;老师达到71.4%,其中非常喜欢的为42.8%,一般喜欢的为28.6%。对于不喜欢此教学法的11.2%学生也经过分析,这些学生主要是基础较差,自学能力差的学生。从结果可以看出初探研讨式教学法并不适应所有的学生,尤其对于大一新生还需要采用传统教学法。
2.2 考试成绩分析
我们对实验班和对照班期末统一考核并进行成绩分析。考卷由教务处统一命题,实验班为(77.28±12.12)分,对照班为(72.84±11.13)分;实验班与对照班中医学成绩比较,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P<0.01)。
3 讨论
3.1 运用在中医学教学中的优点
3.1.1 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旧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淹没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相反,研讨式教育法实现了教学的三大转变,教学方式从“讲授式”到“研讨式”,课堂不再是“一言堂”而是“群言堂”;教学目标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学生不在是知识的简单“存储器”而是“发现者”,师生关系从“主客关系”到“都是参与者”,堂上堂下师生可以充分的交流和研究,学生成为整个中医学学习过程的主体。
3.1.2 有利于学生知识积累和综合能力提升
研讨式教学法在每个阶段都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1]。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并经过自己处理后运用知识来完成论文或综述,并逐步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
3.2 在实践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研讨式教学法在中医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基础较差,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难以适应。此外学生数量多,很多都采用大班上课,教师数量相对不足,使教学效果难以为继。
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针对性强的社会活动,研讨式教学法当然也不可能完美无缺或在任何情况下都完全适用,至少不是对所有类型和基础的学生都适用[2]。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和学校、师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运用教育理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篇4
一种教学模式的抛弃与选择,必然是理性与经验之下的谨慎选择。研讨式教学法在物权法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学藩篱突破的结果,是研讨式教学法自身所具有的特有优势发挥的功效所致。在探讨研讨式教学法的特色之前,有必要对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进行相应的前提性阐述,以求研讨式教学法的探讨能在全方位的视野下得以进行。
(一)研讨式教学的内涵
研讨式教学法起源于德国,后经湖南师范大学郭汉民教授改进为五步法研讨式教学法,国内不少学者对于五步法研讨式教学法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这为五步法研讨式教学法的改进提供了学术土壤前提和条件。郭汉民所倡导的五步法研讨式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为指导选题,在此步骤中,老师要讲解导论以使得学生对课程有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若干讨论小组,让学生就某一选题进行研讨,并且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第二个步骤为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在此步骤中,学生要独立探索相关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小组交流;第三个步骤为交流环节,在此环节中,学生要将各自在第二环节中所形成的心得进行交流,就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第四个步骤为登台讲述,在此步骤中,各小组要推荐学生上台讲述,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就该讲述进行评述;第五个步骤教师综述与评论,针对每一个专题,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表现作出专题评述与总结,要指出学生在各个阶段所存在的不足与值得改进的地方,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要充分肯定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中所培养的能力。[2]40研讨式教学法不同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它倡导以解决问题为教学的中心任务,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能很好的创设问题,在此基础上师生要查找资料,要共同探讨问题,要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研讨式教学法抛弃了传统教学所秉持的“满堂灌”模式,它坚持在“引导”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的开发和塑造。研讨式教学法要求老师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要求老师能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研讨式教学法是追求老师和教师互动的教学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和学处于同样重要的位置。研讨式教学法坚守学生主体性原则,它强调学生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求老师将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而因材施教;研讨式教学法倡导启发性原则,反对填鸭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讨式教学法秉持循序渐进原则,它要求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考虑到学生能力培养的地阶,它要求老师在引导学生时要避免一蹴而就的作法;研讨式教学法还提倡互动性原则,它要求教学相长,它倡导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促进,二者相得益彰。
(二)研讨式教学的特色
研讨式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有着自身显著的特色。其一,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在研讨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均处于教学主体地位,教学的过程也是科研的过程,在研讨式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要学会文献检索、搜集和整理资料,并在消化资料的基础上撰写文稿并进行宣讲,可以说研讨式教学就是科研式教学,它着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它旨在培养学生做学问的能力;其二,增进师生互动,拉近师生距离;研讨式教学抛弃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它将学生从消极被动的学习中拉了出来,它促使学生与教师进行全方面的交流,在研讨式教学中,学生是主角,而教师是引导者,在引导者的引导下,作为学生的主角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着全方位的互动,这种良性互动无疑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得传统教学模式下所形成的师生陌生感一扫而光;其三,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研讨式教学法充分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在研讨式教学看来,学生的能力的提高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教学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对于研讨式教学而言至关重要,研讨式教学着重通过上述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其四,在教学形式上不再坚持“讲授式”而采用“研讨式”;研讨式教学强调问题意识,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为中心而展开,老师不再以传授知识为教授目的,他应当选择适当的问题为学生的讨论主题,研讨式教学以问题为起点,也以问题为终点,问题贯穿了整个教学的始终;其五,研讨式教学法可以对老师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迫使老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他更是一个引导者和问题分析专家,这就要求老师不光要掌握相关知识,而且要大力提高自身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讨式教学中,老师要全面提升自己的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物权法的教学过程中,大胆采用研讨式教学法,实践表明,研讨式教学确实具有上述特色,这使得研讨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比较而言,具有无以伦比的优点与长处。
三、完美切入:物权法教学中的研讨式教学法之实效应用
篇5
(一)合作教学法的含义
合作教学法主要利用各小组的分工合作,共同利用资源,互相支持去完成学习;并利用小组本位的评核及各组间的比赛,营造团队比赛的气氛,以增进学习效果,使学习机会更为平等,学习动机更为强烈。
(二)合作教学法的策略
1.小组成绩分工法
简称STAD,是典型的合作教学,其原理是将学生分成4―5人一组,尽量使每一组的学生结构具有最大的差异,其差异结构类似于整个班级的结构。采用演讲法或讨论法学习,以学生过去的成绩为基准,每人进步成绩均可为团体加分。各组练习中的表现,最优的与最优的比,差的与差的比,构成不同的分阵。
2.小组游戏比赛法
简称TGT,与STAD类似。学生也分成5人左右小组,每组均为异质性小组,并有每周一次的竞赛。教学的程序,先由教师讲述第一节课,然后分给工作单。同一组的成员共同进行学习,并随时举行评量,以确定各组员以学习精熟。在小组练习之后,有学末竞赛。采用能力分级法;各组同程度的成员互为比赛对手。不论哪一级的选手,凡得第一名的均赢得相同的分数。TGT的教学策略与STAD主要差异是以学艺竞赛代替考试。
3.团体研究
薛伦(Sharan,1976)所提出,将教学分为几个主题,并将全班分为多个小组分别负责这些主题,而每一小组成员再针对该组主题进行分工。每一小组准备其所负责的主主题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学生成绩以小组报告质量和其他相关的团体表现为依据。本法所强调的是分工合作与共同分享团体努力的成果。
4.拼图式教学
由阿伦逊(Aronson,1978)设计。将教材分成若干小题,负责相同小题的各组代表先成立专家组,共同研讨该小题至精熟。然后各自回到自己的组,负责将研讨的内容教给同组其他同学。
(三)合作式教学法的优缺点
1.优点
通过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加强合作,发挥个人的专长,提高工作效率。
2.缺点
有时候大家的意见分歧太多,争论不休,小组无法统一意见。另外小组讨论时,有时会有不愿分担责任的同伴,甚至推卸其责任,造成团体目标无法完成,影响团队的成绩。
二、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作为国贸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基础知识,由于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需要进一步改革的地方。
1.教材普遍存在滞后性
国际贸易原理教材中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部分所占的篇幅较大,对现实意义更强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只作了简单的论述,一些新的理论没有及时补充进去;教学重点不能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的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作为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先修课程,这些课程尽管在教学计划都有安排,但是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势必会影响到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式以教师“满堂灌”为主
目前,很多高校在国际贸易原理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实现教学一体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过分依赖教材,偏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合作式教学在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中的运用
(一)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不断开展教学研究,系统总结教学成果,突出能力培养核心,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更多采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设计,加强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开设研讨课与自主学习课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大班讲授,小班讨论”的授课方式,研讨课采用“课外准备、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的方式。大班课学生人数控制在100―120人之间,小班讨论课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每个小班分成5个小组,每组6名左右学生。小组长的选举需要由学生民主推选,这样既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发言的机会,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讲授比较优势理论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比较优势陷阱”的认识,对我国应如何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如何创造新的比较优势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在讲授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就哪个理论更适合目前的中国展开讨论。
2.结合案例进行合作式教学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是国贸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了避免讨论变成纸上谈兵,在开展合作式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入现实案例教学,通过指导学生针对案例讨论,提高学生的专业敏感度。
3.增加课程小论文
在开课初期,教师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部分留若干题目,学生选题开题,并撰写课程小论文。这样做,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借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评判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设课前外经贸新闻环节
每节课课前留出5分钟由各小组轮流播报外经贸新闻,不仅可以拓展学社国内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达表达能力,调动学生关心国际经贸大事的热情。
(二)加强教材建设
篇6
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利用“课题研讨实践”式教学法的思想,用科学性的写作基础教学来指导写作这一创造性活动,进行作文分步训练,安排了“材料作文如何审题”、“作文拟题方法探究”、“怎样选材”、“作文结尾妙法研究”等二十几个子课题,然后由语文学科室的成员进行专人专项研究,得出结论后,将之应用到指导学生的实际写作训练当中,并不断完善,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很多学生的作品在《花季》等报刊上发表,还有部分学生获得了国家级、省级作文竞赛的奖项。
“课题研讨实践”式教学法的优点在于使教师形成了教学的个性化,也使教学更深入透彻。语文学科富有极强的艺术性和创造性,艺术创造的生命在于个性化,“课题研讨实践”式教学针对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课题目标,这在同类文体、同题材文本、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等具有共性观点的文本中找到了个性化的意义点,更具有认识论、方法论的指导意义。而且,要做好一个课题,需要进行全面的资料搜集整理,需要深入细致的思考探索,在整理、思考的过程中,对文本的研究也就更深入了。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读出林冲杀人“情有可原,法理难容”,读出刘兰芝“自强自立,有思想有个性,所以为封建礼教所不容”,读出李白的“自以为是”,读出琵琶女“并不可悲”等。写出创新阅读小论文上千篇,
语文研讨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效率提高。语文课的实践性开放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气氛异常活跃。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学生主动查阅了大量资料,对《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探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还在班上掀起了一股“读红”的热潮,继而能主动阅读其他中外文学名著并展开热烈的讨论,并写下数量可观的读书笔记。两年来,奥赛班学生人均读书十五余部,人均写读书笔记达20余万字,无论是阅读量还是练笔数量都远远大于平行班班;考试成绩也明显提高,以高三上学期全市联考为例,奥赛班平均107分。
“课题研讨实践”式教学法使教材有特色,使语文课有特色。教学李密的《陈情表》时,为了在熟读文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拓展文本,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老师让学生查找课外资料,设计开放性话题,引导学生进行研讨,比如:苏轼曾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本文所着重强调的不只是“孝”,还有“忠”的问题。“忠”“孝”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可以请同学就当今社会里如何理解“忠”和“孝”进行研论。再比如: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愿奉诏仕晋找借口,你是怎样认为的?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以此训练学生的论辩才能。通过这样特色专题式拓展延伸性的研究性教学示范,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视野开阔了,课堂教学有了特色,教师的研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课题研讨实践”式教学法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改变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师生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素养的提高,都有积极促进作用,确实令我们感受至深。
参考文献:
篇7
亦称讲演法,就是指教师借助口头语言向学生呈现概念、知识和理论等教学内容,阐释知识体系和联系,促进学生理解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是教学历史上最为悠久的教学方法之一,是法学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最为重要的手段。讲授式大概分解为类比的讲授方式和案例分析的讲授方式。类比的讲授教学就是将抽象概念和理论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进行类比联系,以促使学生们在类比过程中加深对相关概念或者理论的理解。这种类比式的讲授方式能够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较为清晰的用法律术语加以表达。利用类比式讲授方法的时候要注意:事务具备可以类比的属性;应该是学生所常见的或者是常识;类比不要引起学生对被类比事物或者概念产生歧义。
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案例分析法,教师在讲授具体教学内容的时候,生动的、形象地向学生描述与特定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从案例中揭示其所蕴含的行政法原理,从而使得学生对于所讲授的行政法原理形成明显的、持久的印象。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应当注意:遵循案例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基本选择,选取的案例具备典型性;案情要简洁清晰,适合在有限的课堂讲授;要符合本科生的理解水平为最佳。
二、研讨式教学法
研讨式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着争议性问题,阐述各家不同主张,剖析其中争议的原因,运用反问和反驳,学生相互启发,交流各种主张的合理性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理论问题作出发散性分析和思考的一种教学方式。研讨式教学法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我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学生自己发掘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找可能的答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着“导演”的角色,对整个研讨过程进行类似隐形的控制与引导,力争为学生们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气氛,学生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研讨问题,自主的、自觉的寻求最佳答案。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又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效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有助于学生直接地体验到自身理论知识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完善自己。
运用研讨式教学法应当注意:学生必须事前对所研讨的问题有所思考和准备;作为课程研讨主体的学生应该已经具备了思辨能力;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紧扣教学主体,思辨内容恰当。
三、实务技能教学法
通常表述为实践教学法,就是指按照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设计思想,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有计划地合理组织或者安排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实践内容弥补教材和课堂教学的不充分,让学生有现实感或者现场感。这种实践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诊所式法律教育,这种教学模式借鉴了医学院诊所教育的模型,主要特点就是通过实践来学习法律。学生在一个真实的或者虚拟的法律诊所中,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使学生接触当事人、处理现实案件,为委托人提供法律咨询,诊断出当事人的法律问题,提供解决方案,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的实际能力。
采用实务技能教学法应当注意:有适宜学生实际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方式需要一定的活动场所和配套设施,法律诊所与社区服务中心相互结合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篇8
在任职教育院校,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学对象的制约,任职教育的教学对象,都具有部队各级指挥、训练、演习、管理和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经验。这就要求用于任职教育的教学法,必须与学历教育、研究生教育有所区别,要求任职院校教员有过硬的能力与全面的素质,掌握适合任职教育的各种教学法尤显重要。
教学法,是指研究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原则和组织形式而采用的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在任职教育阶段的课程必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任职能力的特点,而任职教育过程中一般小班化教学,注重问题的研究与探讨,注重理论的升华与提高,注重视野的开阔与创新,因而,一般采用研究式、案例式、启发式教学。
一、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式教学法是在教员的引导下,通过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互动,使学员队案例进行思考、人稀、研究与论证,从而达到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应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精选案例。从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看,案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着重突出信息意识、联合意识和创新意识,充分展现现代战争理论的前瞻性,具备鲜明的时代性和典型性。案例教学的内容,应紧贴军队信息化建设和联合作战样式,选择军内外具有代表意义的成功案例,总结这些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对于学员处理同类问题,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教学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代表意义和典型作用,要能够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学员掌握教学内容的基本理论,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依据授课内容和培训对象的实际水平,选择与任职岗位联系密切、深度难易适当、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
二是精心施教。选好案例是前提,组织分析讨论、研究解决问题才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为使枯燥的军事理论学习更紧密的符合学员的认知过程,要在课堂上增加案例讲解、案例分析、案例讨论等教学环节,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起到锻炼学员实践能力的作用。精心选择的案例必须是资料齐全、脉络清晰,适合于课堂教学的案例,并且要求教员必须将案例的精髓吃透,深刻剖析,把握好案例的关键点,既要分析有点,也要点评不足,做到有的放矢。
三是正确引导。案例教学过程必须忠实于案例本身的真实性,通过教员和学员的双向互动,挖掘案例潜在性问题,增强教学的感染性和趣味性,引导学员分析案例事件中的行为与原由,着重让学员探究案例中复杂的、深层次的、有争议的问题,让学员学会思考、决策并独立解决问题。
二、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是指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启发、开导的方法,使学生自发的产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它一般不具备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适合于内容新、时代性强的教学内容的教学。因此,启发式教学特别适合于任职教育。启发式教学要把握好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关注教学对象的主体性。
启发式教学通过对基本理论的讲解过程,逐步引导学员进行问题的探究,将研究的重点转向教学对象的自主思维上。建立了教学对象与教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于反馈,更加关注于学员的思想和行为,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学双方均参与了思维运动,各自在其中有所收获。
教学效果往往取决于教学对象是否接受所讲的内容,而教学内容又取决于是否满足教学对象的需要,启发式教学将教学对象作为主体,引导他们理解和认同教学内容的本质,从被接受者的角度,建立一种渴求知识、主动接受的学习心理,不仅能使学员学得轻松,更能激发学员学习的热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的技巧在于准确地找到提出问题的切入点,讲解问题的转折点,总结问题的落脚点。问题的切入点是指以巧妙的点题方式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转折点是指两个或多个问题衔接交叉时,提出带有疑惑性的新问题,初始学员积极思考,产生好奇心,不知不觉进入论题;问题的落脚点是授课内容的重点,它与切入点前后呼应,使学员感觉脉络清晰,学有所得。
三、研究式教学法
研讨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中,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在课堂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探讨的教学方法。教员通过组织学员对典型问题的讨论,促使学员动脑思考,进行分析对比,进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去追根求源,可较好地启迪学员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培养锻炼学员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讨论中,学员围绕中心,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多方位的去认识问题,不断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再则,对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在教员提示、引导基础上,又通过学员热烈地讨论,还可以在思想上留下更深刻地印象。
进行研讨式教学法的实践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研讨内容要精心选择。研讨的内容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员要重视内容选编,精心审计。研讨内容既要贴近部队应用实际,又要很好地体现授课内容。要设计一些能覆盖整个课程和知识点,综合性较强而且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学员经过认真思考,结合自身掌握的知识,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二是研讨过程要循序渐进。在研讨的开始,由于学员的认识结构、知识水平等因素学员的认识可能不够全面和深刻,可能只看到问题的表面,没法触及实质,那么教员要善于引导,层层递进,使学员认识逐步深入。
三是研讨总结要细致全面。总结是研讨的升华。总结时要将研讨的内容加以系统化、条理化,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学员认识有一个质的飞跃,这样有利于学员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另外,总结时要围绕讨论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针对学员在研讨中的发言,要加以概括提炼,把握问题的实质、规律和药店,让学员对研讨有一个清晰认识,提高总结的教学效果。
正所谓“法无定法”,凡是能引导学员自主参与学习,塑造学员创新思维,提升学员综合素质的一切教学方法皆是可取之法。任职教育的教学方法的活力孕育于教员与学员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互助式学习过程中,演绎于问题分析、研究、争辩和解决的全过程,因而,教学人员要打破固守一统、僵化不变的思维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地、创新性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其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篇9
一、合作教学法概述
(一)合作教学法的含义
合作教学法主要利用各小组的分工合作,共同利用资源,互相支持去完成学习;并利用小组本位的评核及各组间的比赛,营造团队比赛的气氛,以增进学习效果,使学习机会更为平等,学习动机更为强烈。
(二)合作教学法的策略
1.小组成绩分工法
简称STAD,是典型的合作教学,其原理是将学生分成4―5人一组,尽量使每一组的学生结构具有最大的差异,其差异结构类似于整个班级的结构。采用演讲法或讨论法学习,以学生过去的成绩为基准,每人进步成绩均可为团体加分。各组练习中的表现,最优的与最优的比,差的与差的比,构成不同的分阵。
2.小组游戏比赛法
简称TGT,与STAD类似。学生也分成5人左右小组,每组均为异质性小组,并有每周一次的竞赛。教学的程序,先由教师讲述第一节课,然后分给工作单。同一组的成员共同进行学习,并随时举行评量,以确定各组员以学习精熟。在小组练习之后,有学末竞赛。采用能力分级法;各组同程度的成员互为比赛对手。不论哪一级的选手,凡得第一名的均赢得相同的分数。TGT的教学策略与STAD主要差异是以学艺竞赛代替考试。
3.团体研究
薛伦(Sharan,1976)所提出,将教学分为几个主题,并将全班分为多个小组分别负责这些主题,而每一小组成员再针对该组主题进行分工。每一小组准备其所负责的主主题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学生成绩以小组报告质量和其他相关的团体表现为依据。本法所强调的是分工合作与共同分享团体努力的成果。
4.拼图式教学
由阿伦逊(Aronson,1978)设计。将教材分成若干小题,负责相同小题的各组代表先成立专家组,共同研讨该小题至精熟。然后各自回到自己的组,负责将研讨的内容教给同组其他同学。
(三)合作式教学法的优缺点
1.优点
通过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加强合作,发挥个人的专长,提高工作效率。
2.缺点
有时候大家的意见分歧太多,争论不休,小组无法统一意见。另外小组讨论时,有时会有不愿分担责任的同伴,甚至推卸其责任,造成团体目标无法完成,影响团队的成绩。
二、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作为国贸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基础知识,由于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需要进一步改革的地方。
1.教材普遍存在滞后性
国际贸易原理教材中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部分所占的篇幅较大,对现实意义更强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只作了简单的论述,一些新的理论没有及时补充进去;教学重点不能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的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作为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先修课程,这些课程尽管在教学计划都有安排,但是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势必会影响到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式以教师满堂灌为主
目前,很多高校在国际贸易原理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实现教学一体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过分依赖教材,偏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合作式教学在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中的运用
(一)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不断开展教学研究,系统总结教学成果,突出能力培养核心,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更多采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设计,加强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开设研讨课与自主学习课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大班讲授,小班讨论的授课方式,研讨课采用课外准备、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的方式。大班课学生人数控制在100―120人之间,小班讨论课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每个小班分成5个小组,每组6名左右学生。小组长的选举需要由学生民主推选,这样既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发言的机会,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讲授比较优势理论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比较优势陷阱的认识,对我国应如何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如何创造新的比较优势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在讲授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就哪个理论更适合目前的中国展开讨论。
2.结合案例进行合作式教学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是国贸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了避免讨论变成纸上谈兵,在开展合作式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入现实案例教学,通过指导学生针对案例讨论,提高学生的专业敏感度。
3.增加课程小论文
在开课初期,教师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部分留若干题目,学生选题开题,并撰写课程小论文。这样做,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借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评判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设课前外经贸新闻环节
每节课课前留出5分钟由各小组轮流播报外经贸新闻,不仅可以拓展学社国内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达表达能力,调动学生关心国际经贸大事的热情。
(二)加强教材建设
篇10
现代市场经济最重要和最主要的企业形态就是公司,公司以无可替代的魔力促进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公司法》既为公司的发展点亮了航灯,又为公司的发展保驾护航。因此,法律专业的本科学生对《公司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至关重要。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公司法》的教学不再局限于法条的片面理解和记忆,开始着重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教师们也希望能通过课程的教学改革来寻找新的突破,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培养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学生。应通过新的教学方式来启发学生,使学生在掌握《公司法》的理论与内容之余,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关于“研讨式”教学法
“研讨式”教学法起源于德国大学,现已逐步成为发达国家高校中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过程,对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教师在主体层面上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固定化的课堂模式,“授人以鱼”的教学目标,其忽视学生的技能、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而“研讨式”教学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单向传授知识的讲授式教学,它是在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2]“研讨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主体精神培育为原则,对学生多方面能力进行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教学能力、研究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它将讨论法与研究法有机结合,鼓励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以科研来促教学,投入到教学改革实践中;学生以教师创设的具体情境创造性地运用所积累的知识,主动地讨论和探讨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此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研讨式”教学法在《公司法》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成为课程学习的主人,并始终处于相对自主的地位,要求尽量发掘出学生的创造潜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各抒己见,把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同时它也要求教师在设计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时,要进行有价值的探讨。在此过程中要求教师循序渐进,引导性问题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因材施教,量力而行,既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又注重班级整体的共同进步。这个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也可以强化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3]
二、“研讨式”教学法在《公司法》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一)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公司法》教学无法满足对新法条的理解和应用
目前《公司法》的教学过程中都以理论教学为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课堂变得僵硬。学生通过简单的课堂讲授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上,无法过渡到理性认知的层面,更别谈分析、理解和应用了。例如:2013年《公司法》进行了修正,它后面的制度背景必须经过“研讨”才能深入。因为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在实践中已经开始流于形式。在《公司法》修订前,实践中,很多企业的工商登记注册都是由中介机构采用垫资的方式,出具验资证明,工商局也只是进行形式审查,真实资金状况是很难如实反映的。例如一家注册资本为50万元的公司,中介可以以垫资的方式为其注册,使用假手续,收取一定的费用,而工商局更多是注重形式审查。因此注册资本的实缴制度对债权人的保护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而对小微企业的发展反而是一种制约。在此种情形下,对《公司法》设立条件的放松限制是不二之选。
(二)“填鸭式”教学方法不能培养法律人应有的逻辑思辨能力
在“填鸭式”教学中,教师一般只重视讲解《公司法》的相关制度和条例,学生机械地记笔记,被动的接受,缺乏思考和互动。这种课堂简单而空洞,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都受到了压制,学习成为了一种被动的接受,无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学了就忘。而“研讨式”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教师把专业课程教学理论知识进行师范讲解后,布置相关的情境问题,学生围绕情境问题展开分析,划分为多个具体的子问题,分工查找检索文献、查找资料,共同探讨、建构知识,发表独立观点,从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加强了,逻辑思辨能力也得到了启发。
(三)“一言堂”的《公司法》教学课堂,学生之间缺乏交流、讨论、思考
“一言堂”教学,其实质是教师“灌”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问为什么,不能稍加发挥,更不许怀疑。在《公司法》的课程教学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法,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们可以尝试运用《公司法》的理论知识来设立一个场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之前对相关材料的查阅,把自己置于场景中,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去积极探索和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能够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研讨式”教学法在《公司法》课程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一)《公司法》教材内容安排和考核方式与“研讨式”教学有偏差
首先,法学本科省采用的《公司法》教材大多以法条和相关解释为主,相对而言规则和学理分析会少一些,其重基本理论知识轻实践,忽略启发式引导。在开展互动式、研讨式教学时对知识要进行高度的概括和对比,学生如果对基本知识熟悉度不够,在研讨的过程中会觉得思维结构很混乱。其次,《公司法》为法学本科生专业主干课程,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为考试,考试题型受到一定的限制,无法以撰写论文、撰写调查报告、实践教学、引入形成性评价等方法来进行考核。
(二)学生在《公司法》研讨式学习过程中水平参差不齐,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难以同步
法学本科生的理解能力、个性发展、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都是不一样的。教师课前布置的准备工作和阅读资料,有些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去做。因此当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和就这一问题进行交流时,有部分学生不能完全参与进来。要促使全体学生共同进行研讨式学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公司法》“研讨式”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突出难题。
四、“研讨式”教学法在《公司法》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一)在注重研讨式教学法时合理的结合使用其他教学方法
由于教材和考核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相对固定了,根据此种情况,课堂上就需要各种不同教学方法,以取长补短,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例如公司的组织机构,应该是以研讨法为主,融入案例教学法,辅以讲授法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研讨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二)在“研讨式”教学法中,学生处于主演地位,但是教师的导演作用不可忽略
“研讨式”教学法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不能忽略教师的作用,只有两者结合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要适时激发和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热情。在《公司法》的“研讨式”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导演者,掌控着整个教学的进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把握不好,就有可能出现失控现象,使课堂处于一种“天马行空”的状态。
(三)完善《公司法》所需研讨的问题,既要能融入理论知识又要能应用于理论实践
“研讨式”教学法对需要讨论的问题要求很高,对课堂上时间的把握要求也很高,这些问题的设置需要经过认真的思考和不断的修改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该教学方法还未形成完整的系统,我们在《公司法》研讨式的教学中缺乏研讨式问题库。因此,加强对研讨式教学所需案例库的建设非常重要。教学方法的研究,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课题。“研讨式”教学法在法学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4]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宏宇.制定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审计学院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0(36).
篇11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好引探与创新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引探理念
1.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是新世纪教学的主要形式。
2. 启发主动,促进发展,立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 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互动,大胆质疑,
回归评价是引探学习的主要形式。
4. 引探学习是带问学习、互动学习、反思学习、自觉学习、竞争学习、创新学习、优质学习和成功学习。
5. 引探教学是问题式教学、研究式学习、发散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汇报式教学、评价式教学。
6. 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帮学。
7. 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评价者、点拨者。
8. 为思维慢进生“开小灶”、合作“扶贫”。
9. 抓两头,带中间,促进全体学生进步、发展。
二、 引探思想
引探思想就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思想,是引探教学法的重要思想。用好引探思想,就能把课上活上好。引探思想包括的内容丰富,方面较多,下面就是其中的八个方面:
1. 先预见后上课思想。
2. 以问答思考题为教学主线思想。
3. 整体构建教学思想。
4. 用问题循环过程组织教学思想。其中的一个教学板块的问题循环过程是:
问题——学习——解答——质疑——小结
5.“两先两后”思想。新知识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先学先讲,教师后讲后帮。
学生主要是带着问题去“三学”课文,(课前初学,课初再学,课中又学)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教师主要是做好对学生的提问(提出容量大的,体现教学过程的问题思考题)、肯定、纠错、扶正、点拨工作。
6.培养质疑习惯的思想。
给出时间,充分质疑,课课安排,时时关注,不会问时要启,少人问时要鼓,多人问时要疏。
7.实践练习要步步高思想。
练习题的安排要多形式,异要求,步步高。
8.做好回归评价思想。
每课的课尾(下课前5分钟)要做好全课教学的回归评价。要点是:
①这节课我学过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②大家学得怎样?
③学有没有疑问?
④教师教得怎样?
三、 形成引探与创新的做法
1. 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2. 引导学生先学先讲
3. 引导学生多角度质疑
4. 引导学生学会归纳结论
5. 实践练习多考虑“活”题目、步步高
6. 多给学生“七个机会”
7. 给时间学生谈学习收获
8. 发展创新思维
9. 加强创新实践
篇12
本文分六个方面介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递进式教学法的实施设计:
1.理论讲授。理论教学内容以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为准,以必需、够用为度。根据各章节内容的特点,讲授理论以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结合进行,同时兼顾自学与研讨等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即通过边讲边议、布置热点问题、学生查询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学生写出论文等多种形式。
2.案例教学。在讲解理论知识之后,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设计案例,以一个典型企业的进出易过程为实例,贯穿国际贸易实务的全部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了解整个背景的情况下强化每个环节的知识,突出内容的连贯性和可操作性,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布置案例作业供学生练习,学生本文由收集整理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现实中的贸易纠纷案件,做到学以致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推理能力都将得到提高。
3.模拟实训。随着我院医药营销学科仿真实验室的启用和《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操作系统》教学软件的应用,可设定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由教师、学生分别扮演出口方、进口方、海关、银行、检验检疫、运输、保险、税务等各部门的角色,进行国际贸易中各环节的模拟实际操作。学生在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中,亲自实践掌握进出口业务的过程和规则,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好地适应外经贸企业实际操作岗位的需求。
4.项目实践。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初步与当地几家外贸公司合作建立松散型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在模拟实训结束后,由任课教师和企业精英共同提出多个项目,供学生选择,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带着这些专业项目到企业走访、调研,最后提交科研小论文。通过项目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知识,在国际贸易的业务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评价考核。鉴于以上四个阶段的学习与训练,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全程化考核方式。即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并加大日常考核的比重。学生成绩由作业、分析报告、笔试、讨论和小论文等几部分组成。期末卷面考试以理论知识为主,只占总成绩的40%;课堂讨论或专题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5%;案例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20%;模拟实训成绩占总成绩的20%;项目实践论文占总成绩的25%。
6.教学沟通与意见反馈。为保证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或学期结束后可采取以下两种形式进行教学沟通,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第一,每学期开学三周左右,以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希望和要求,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每学期结束后举办一次由学院督导团、学科全体教师、各班学生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就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热点问题进行交流,反馈各方面的意见,建立教与学的沟通渠道,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二、递进式教学法实施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在理论讲授阶段,教师要注意对讨论过程的控制,可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采用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等多种讨论形式,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可采用聘请实际业务精英讲解的方式授课。
第二,在案例分析阶段,重点应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转贴于
上。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交给学生课前预习。上课时,教师不进行系统的课堂讲授,而是对所选案例提出问题和学生共同讨论,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原始资料陈述、分析、论证,并提出自己对案件的处理方案。
第三,在模拟实训阶段,要制定实训教学考核办法及实训成绩评定办法,在实际教学中严格履行,使学生们认识到模拟实训阶段的重要性,以提高实训教学的效果。
第四,在项目实践阶段,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只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的指导,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整个实践过程和实践论文。
第五,在评定考核阶段,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调整各部分考核结果占总成绩的比例。
篇13
2、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困境
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内容庞杂,课时少,加之独立学院学生基础弱、自律性差等特点,使得独立学院的宏观经济学处于一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困境。笔者认为,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要走出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的困境,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研讨式教学法。
二、研讨式教学法在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在将研讨式教学法应用于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实践中,我们结合教材和现实经济现象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供学生研究和讨论,再通过教师的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加强学生对经济学知识和分析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具体分为五步:一是确定主题;二是独立探索;三是小组讨论;四是全班交流;五是点评总结。
1、确定主题
教师首先讲解基础知识,在基础知识讲解的基础上,选择重点问题、疑难问题、热点的经济时事、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或案例,作为研讨的主题。例如:在讲解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构成与凯恩斯消费理论这部分内容时,先讲解两大理论,然后以我国为例,列出我国近两年的GDP数据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排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我国GDP中四部门所占比重各为多少,通过最近10年的数据评价四部门经济对GDP各自的贡献如何、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独立探索
这个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如何搜集整理资料、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阶段。学生关于研究是缺乏方法和经验的,因此在进行调研之前,需要教师专门开设专题,让学生了解研究的工作过程和关键环节,特别是对前期文献资料的搜集、资料的整理以及观点的提炼进行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调研的途径包括以下几种:第一是利用互联网搜集与数据相关的实证资料;第二是到图书馆查阅文献、到中国知网等专业性文献检索网站检索文献;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在这个阶段,经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最终将自己的观点整理成发言稿。
3、小组讨论
课堂讨论首先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每组人数的多少取决于在时间上能保证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所以每组人数保持在5-8人比较适宜。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小组内讨论,形成小组观点,并选出发言人。
4、全班交流
小组形成观点后派每组的发言人进行发言,这个时间段,教师应鼓励有想法的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应抓住时机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以本文中研讨主题为例,可以在学生解决以上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你如何评价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应该如何改进。这个阶段教师应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讨论越激烈,思想碰撞越多,效果越好。
5、点评总结
教师的点评和总结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此阶段,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整理归纳,总结补充,对于好的观点予以提升,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甚至可以鼓励有思想的学生将观点撰写成学术论文进行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