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生产管理课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0 引言
生产管理课程是管理类和工程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在日常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大都存在着课内实验课时偏少、实践环节重视不足、教学方式单一的现状,本文以这三个方面为切入点来探索该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途径。生产管理伴随着生产活动而出现的,由于生产活动的组织过程日益复杂,对生产管理的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生产管理课程的教学实施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研究的重点也是围绕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而进行的探索。
1 实施生产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生产管理是管理类和工程类专业的必修课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设有经济管理类专业和工程类专业,其中必修的一门课就是生产管理课程,具体课程名称如《生产管理学》、《生产管理与控制》、《生产计划与控制》、《生产运作管理》、《经营管理》、《企业管理》等等。该课程一般是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必修课,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养成生产管理思维模式的作用。
1.2 生产管理课程本身的实践属性是教学改革的内在需求 实践属性是生产管理课程的内在属性,加强培养体系中实践环节的教育是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生产管理学是一门以实践和应用为特色的交叉学科,涉及到生产制造、工艺流程、工程技术、信息技术、行为科学、系统科学、控制论等等,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对生产一线有个基本的了解。
1.3 培养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是生产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动力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本科专业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针对生产管理课程的具体特点与属性,不断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应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完善相关专业的培养体系,是生产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同时也是生产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出发点,更是生产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动力和基本要求。
2 生产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探索
2.1 注重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生产管理课程本身就是一个交叉学科,牵涉面很广,课程性质也是侧重于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在理论课堂教学中应特别注重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例如,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视频教学和现场模拟相结合,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相结合,老师讲授和学生互动相结合,理论知识讲授和亲身经历相结合等等。其中尤其值得提倡和可行的是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模式。
2.2 加强生产管理课程的课内实验环节 生产管理课程的实践培养体系包括两大部分,即课内实验环节和课外实践环节。课内实验环节,主要针对书本上讲授的原理、理论、知识进行一种演示、验证、分析、设计等等。目前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实验有:MRPⅡ(制造资源规划)实验、ERP(企业资源规划)实验、JIT(准时生产)实验、BPR(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实验、CIMS(计算机集成管理信息系统)实验、生产线平衡(Line balance, LB)实验、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实验、生产计划与控制实验、质量控制与可靠性实验、项目管理实验、库存管理实验、设施布置与分析实验等等。加强生产管理课程的课内实验环节,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大课内实验课时量,完善专业培养计划;二是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课时,建立科学而可行的课内实验体系,严格完成预定的课内实验教学任务,充实实验教学内容。
2.3 完善生产管理课程的课外实践环节 生产管理课程的课外实践环节,是生产管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课内实验环节同等重要的一个实践环节。课外实践环节是与课内实验环节有所不同的一种教育模式,是更加贴近生产管理企业实际的一种生动教育模式。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或多或少的构建了这个环节,该环节采取的具体教学形式主要有:生产管理类企业参观、生产管理类企业实习、聘请企业有经验的生产管理专家现场教学、学生到企业生产管理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学生有条件地参与解决企业内存在的实际问题、部分学生参加到生产管理类的科研项目等等形式。本文着重提倡的一种课外实践教学形式是借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教高函[2010]7号”文件提出的一种创新教育培养模式,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莫玲娜.知识经济与生产管理课程教学案例设计思考[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5,1:18-19.
篇2
职业能力;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电子产品的竞争力不高。主要原因不是电子产品的研发水平不高,而是电子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电子企业生产活动一线的生产工艺,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存在着不足,因此《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十分重要[1,2]。根据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的精神,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目的,强调加强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3,4]。我院《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组结合学生学习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进行了改革,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体设计和重构,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课程性质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课程,其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工艺管理,掌握质量控制与可靠性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电子产品生产中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的能力,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技能课程。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通过学习,学生应达到电子企业质量管理员等岗位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使其具有分析和解决电子企业生产活动中进行质量管理与控制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想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是一门介绍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的基本原理、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职业岗位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的能力。它依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职业教育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以培养电子行业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为学生提供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知识。在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续的职业岗位课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教学重点:掌握电子产品生产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质量检验的方法;掌握电子制造进料质量控制;掌握电子制造过程及成品的质量控制;掌握质量管理体系及质量认证;掌握质量改进及其常用工具的使用。教学难点:可靠性设计的基本知识;电子产品技术文件编制;电子产品生产工艺。
四、课程特点
1.综合性强。
本课程根据学生就业实际岗位的需要,将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方面最为实用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有机的综合,使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成为能组织电子产品生产管理、质量控制,能解决电子企业生产现场技术问题的技术骨干。
2.突出应用性。
本课程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主要讲述了与电子产品生产相关的质量管理及产品可靠性方面的知识,内容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重视理论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职业岗位贴近。
3.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按照岗位能力的要求,采用理论讲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按照职业活动的工作环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的能力,使学生学习过本门课程以后,能够自觉地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电子产品质量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解决办法。
五、课程目标
1.学习能力目标。
(1)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理论;掌握质量检验的基本方法;(2)了解质量管理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发展趋向;(3)掌握质量成本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4)掌握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5)熟悉电子产品认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职业能力目标。
(1)具备管理电子产品生产现场的能力;(2)具备电子产品质量检验的能力;(3)具备编制电子产品技术文件的能力;(4)具备电子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能力;(5)能参与电子产品质量认证工作。
3.职业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质量、成本、安全意识;(2)培养学生勤奋好学、严谨的职业素质;(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4)独立承担电子产品生产组织管理、质量检验等岗位的工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5)掌握文明生产、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及内容。
六、选用教材[5]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载体,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形式,也是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的能力的前提。所以选用注重电子产品生产过程职业能力培养的教材是本课程建设的保证,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根据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选用该课程教材的遵循下面几个原则:(1)必须选用高职高专类的规划教材与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优秀教材。(2)选用的教材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具有应用性和实用性,适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3)教材内容要文字简洁,能够反映当前该课程的最新成果,适合高职学生学习。基于以上三条原则,通过了解相关院校的情况,该课程教材最终选用的叶莎老师主编的《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项目教程》。本教材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是高等职业教育精品工程规划教材。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本教材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提炼。本教材坚持基础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着重阐述了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管理两方面的知识。本教材内容以一个个实际的电子产品作为载体,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理论,以实际的工作岗位任务划分成六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进行组织知识和技能,让学生采用学做结合的方式完成项目,掌握职业技能。
七、教学实施
1.教学方法。
目前,课堂教学采用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同时采用讲授式、案例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多放些动画,让学生多在课堂上讨论,活跃气氛,教学内容易于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面向学生,贯彻因材施教,为此采取了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等多种有成效的方法。教师在对每单元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解,特别强调在企业实际现场中的应用的有关理论。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效果非常不好,不贴近实际工作岗位。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本课程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只采取理论教学模式,按照课本讲解知识,是无法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让学生有实践动手的机会,所以需要增加合适的实践教学内容。过去的教学是先理论教学,再上实验课,最后做课程设计。这样会造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完全脱节。实验课仅仅是知识验证理论。学生没有自由发挥空间。本课程改革后,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破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屏障,在实验室和实训室上课,边学理论,边做实验,使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教学模式。建议以后增加企业现场参观教学等比较形象的方式。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以“项目驱动”为主要形式,学生通过若干项学习任务和六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实际电子产品的拆卸和装配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整个教学工程围绕项目任务的完成开展,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具有电子产品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知识和电子产品质量控制理论知识,能熟练识读各类电子技术图纸和资料。
2.考核方式与要求。
改革以前的课程成绩采用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基本上是通过理论考试来决定课程成绩。其弊端在于忽视了对学生平时学习的关注和督促,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在快考试之前,突击背书,即使考试及格,也只是临时掌握,也无法保证学习质量。针对此情况我们改革成绩评定方式,实行学习过程考核和学习结果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制度,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同教学环节考核的侧重点不同。各部分考查所占比例如下:平时成绩(考勤+课堂表现)占40%;项目测评成绩占60%。
八、结语
针对本课程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进行了改革。首先对本课程的性质进行了明确,根据本课程设计思想,提出了本课程的特点和本课程目标,然后介绍了教材选用的原则,提出了教学实施的意见。本课程的建设适合培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的需要,提高了教学水平,保证了教学质量。
作者:韩宝如 黄果 梁帅 单位: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
参考文献:
[1]郑惠群,赵敏笑.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建设与实践[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10(6).
[2]王成安.电子产品工艺实例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篇3
O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Course Teaching Methods
GUAN Yongjuan, ZHANG Xinlei, BI Fuli
(Yanch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anhe, Hebei 065201)
Abstract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is a practical course are strong, but also the management of engineering, business management major professional compulsory core curriculum. This paper will be analyzed for the current production operations management course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imed at finding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applied to production operations management courses colleges, improving the ability to utilize the knowledge of the students.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teaching method
0 引言
国内各高校的管理工程专业、工商管理专业、物流专业都将生产运作管理作为核心课程对待,不管是高职技术类层次、本科生层次、研究生层次以及MBA都被列为专业核心课程。由于该课程的实践性特点比较突出,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比较难、内容抽象而枯燥,各高校教师普遍认为这门课的教学工作不容易展开,想要让学生能力水平与现有人才市场的需求接轨,比较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能力水平要求较高,而授课对象――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倾向于“白领”工作,对于“蓝领”――跟生产运作有关的行业工作没有兴趣,进而导致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对生产课程不受重视,而且学生没有任何实践工作经验,进而对生产运作缺乏感性认识,要改善这种教学现状,提高这门课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而迫切的现实意义。作者想要找到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优化现有的教学方法,力求发掘出适合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
1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在企业运作过程中,生产运作管理是最复杂的过程,它涉及的面最广,牵涉的过程最多。①在本门课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却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中有几个问题比较普遍,下面将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目前缺少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教材。现在高校所使用的教材大多以陈荣秋先生所编写的为主,现在的大部分教材的内容都是以制造业的生产管理为主,针对服务业运作管理的较少,国内高校学生由于入学前没有实习经历,没有企业实践工作经验,所以导致进入象牙塔的学生对组织的生产运作过程没有足够的认识,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内容理解不准确,所学知识与学生毕业后从事服务业工作不相适应,使所学知识与实际严重偏离,缺乏应用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师欠缺企业从业经验。目前高校的教师多是毕业后即从事教学工作,尤其是民办高校的教师,更是毕业后就直接走上讲台,没有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普遍缺少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经验,或者即使有一定的生产管理的实际经验 ,也由于长期在高校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对企业目前生产运营中的某些实际问题的了解不够深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枯燥不生动等问题,②而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践性又很强,恰恰对授课教师的这方面要求较高,这也是目前各高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普遍问题之一。
(3)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目前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还是“填鸭式”教学,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记,这种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应实践性很强的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尤其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更是达不到锻炼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但“填鸭式”教学也有其优点,优点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很好,教师授课过程中对课堂的把控较好。同时也存在弊端,这种教学方式未能充分发挥认知主体――学生的能动性,完全忽视对学生的潜能的开发,使得学生始终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结果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课堂上所学和工作中所用完全脱离,教学效果较差。高校教学过程中基本都使用多媒体教学,这种模式较之前的板书却有很多优点,但是同时也造成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过度依赖多媒体这种形式,教师往往偷懒,使得教学效果较差,这时就需要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4)实训基地欠缺或是实训基地的应用未落到实处。由于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所以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该到企业进行参观,增强对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感性认识,参观过程中把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回到学校学习本门课程,做到问题驱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完本课程之后要再次进入到企业生产实习,再对之前的问题进行验证,体会课堂上所学的生产管理的一些比较难理解的理论。这些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建立实训基地。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缺少实践锻炼的机会,所有的知识的学习还主要是以听为主,往往造成学生难以理解这些空洞的理论,大大降低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现在很多高校的问题是实训基地太少,或者有些高校虽有实训基地,但是却未真正将实训基地的作用发挥至实处,徒有其名。
2 生产运作管理教学方法创新
2.1 选用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教材,同时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各高校使用的生产运作管理教材编写的质量很高,这些教材的内容理论性学术性较强,因此比较适合于学术型本科的教学,但对于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来讲,这些内容却显得偏理论轻实践,教学过程中普遍感到难度偏大,内容体系很完整,有些章节内容和教学计划中其他课程有冲突,所以运用这些教材来给应用型本科的学生授课,难免出现讲授的内容与这一层次学生的就业需求不相适合。
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以外,更要时时关注市场需求,所以要求任课教师走进企业,与企业COO交流,了解掌握目前各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以完善授课内容,而且可增加教师的案例素材,据此去调整授课的侧重点。现在的生产运作管理教材普遍偏重制造业轻服务业,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拘泥于教材的限制,要适时调整教材内容,满足市场需求,另外还要注意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了解现在学生的真正需求,作为教学内容的参考。
2.2 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丰富教师的企业实战经验
教师的授课内容与市场需求及学生需求不一致,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本身缺乏企业的实战工作经验。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途径帮助我们的教师获得企业实战经验:一是教师深入到企业挂职锻炼,各高校应该对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给予充分的保证,采用各项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到企业工作;二是教师应主动联系本地企业,通过与本地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样既可以为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实习机会,也为教学过程搜集更多的素材,为授课内容的完善做更多调研;三是通过网络搜集企业实战性案例,使授课内容更贴合实际。
2.3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改善多媒体教学的单一模式,增强与学生的互动,笔者在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讨论法、角色扮演、模拟诊断等教学方法,强化师生的交流与互动,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要较传统的课堂提问、课堂讲解等方式效果要好。案例讨论法要注意选取好的案例素材,优先选用本土企业案例,应用型本科教学应注重案例讨论法的实施效果,要控制小组人数,掌握案例讨论的节奏,恰当安排好案例阅读、讨论、发言、总结各环节的时间,可采取点名发言,经过笔者的试验,认为点名发言的效果要好于自愿发言,这样可以避免以下情况发生:有些学生较主动,造成发言次数较多,而对于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则缺少锻炼机会,任课教师在整个案例讨论过程中要充当主裁判的角色,做好过程记录及最后的点评总结,力求做到公正公平,赏罚分明;模拟诊断法是在上课之初由学习小组模拟企业,完成企业生产战略制定、选址、设施布置、计划制定、模拟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组诊断,然后让各组学生对诊断结果质疑和讨论。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在生产决策、质量控制等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方法,根据模拟的情景,让学生扮演成公司经理、财务主管、采购主管、生产主管等现实世界中的不同角色,然后对生产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作出判断,找到应对措施,做到在游戏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对生产运作管理相关概念的理解。
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增加生产现场的视频播放,现在生产现场的视频播放以全英文讲解居多,这个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所以笔者认为应跟更多的和本土企业合作,获取本地企业的视频资料,通过分析视频资料中的生产运作管理问题,来提高学习效果。
2.4 多角度全方位利用各种资源增强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
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考虑在校内建立一个模拟实验室,实验室内可考虑设置一套简单完整的车间工作流程平台,可以将生产出来的产品自产自销,在学校范围内向学生销售产品,用学生学习生产出来的产品以低价投入到学校市场,比如说可以在校内建立一个超市、一个面包房、或者建立复印店、快递公司、洗衣房等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将所学和实际联系起来,同时还能给学校师生创造经济效益。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为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可根据各学校情况安排一定学时的生产管理模块上机操作。在课外学生可自行在计算机上利用EXCEL中的“规划求解”软件求解选址问题;用“反复试验法”制订综合生产计划;用EXCEL 进行 MRP 的制订等内容。通过上机实验,学生不仅强化了相关知识的学习,而且对软件有所熟悉,掌握了利用计算机解决生产运作管理问题的方法。③
3 结语
本文根据作者近几年从事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分析了目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改编教材、增强教师实战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以及通过各种手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等措施,主要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生产运作管理的课程教学效果。
注释
篇4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管理科学专业培养具备必要的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组织和技术以及数学和计算机模型对运作管理、组织管理和技术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决策和组织实施的高级专门人才。
生产运作是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在企业管理各领域中,生产运作其涉及的面最广,牵涉的部门最多,是最复杂的领域,任何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都必须先了解企业生产运作的基本规律与特征,才能管理好一个企业。
《生产运作管理》是管理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管理科学专业学生学习其他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基础。世界各国大学里的管理学院/商学院都将本课程列为三大支柱性核心课程之一,由此可见本门课程在管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须重视《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课程建设实践,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方法,以便达到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教学内容
《生产运作管理》是一门内容广泛而庞杂的课程,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形成和实际紧密联系的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作者根据本校管理科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考虑北京市经济建设的需要,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经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有关服务运作管理的内容;突出各种方法与模型的讲授,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分析和讨论各类典型生产运作管理系统的计划与最优控制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适合管理科学专业教学需要的32课时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表1《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
目前《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以教师以课堂讲授为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采用了其他的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教师课堂讲授是本科教学的主要方式,但是要讲得好、让学生喜欢也不容易,因为本科生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对许多概念或者术语都是陌生的,因此教师应该把基本的概念讲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
(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料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大量的多媒体(照片、电影片断和视频资料等)资料来加深学生对生产管理认识和对知识点的掌握,例如组织学生观看企业生产车间、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物流、库存管理等方面的照片和视频,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和设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了解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经验,为本课程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3)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创造性思维。案例教学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应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目前已被许多高校的管理类专业教学所采用,但难点在于如何设计恰当的教学案例,为此作者根据生产运作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大量收集、精心选择了典型的生产运作案例供本课程教学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实验教学
生产运作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这决定了实验教学环节的地位与重要性。为了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这门课讲授的过程中通过引入WITNESS仿真实验教学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由于WITNESS软件为生产系统中各种类型的资源设计了相应的可视化元素,可以实时地显示出建模的可视化效果,逼真形象地模拟实际生产系统,使得在教学中的许多生产系统设计和方案选择的过程更加简洁易懂,学生可以更加方便的了解生产系统设计的问题所在,以及应该如何解决出现的问题。同时可视化建模方式可以激起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窗口式设计又使同学极易上手,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就能体会到生产运作管理的相关理念。
因此在《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利用WITNESS 软件进行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当前的建模工作和实际生产系统的运作规律,提高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设计和规划生产系统的能力。
为了使实验教学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作者设计并完善了符合管理科学专业培养要求的WITNESS仿真实验项目以及相应的8个学时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供教学使用。
4、作业与考试
作业与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方式,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对学生作业,认真批改,并给出每次作业的成绩,成绩满分为10分,一般很少能够获得满分,这样可以激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学生反映学习的效果非常好,他们都说这门课程学习收获很多。
本科的《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考试要更多体现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因此需要考察一些基本概念与理论。考试的内容可以包括概念(比如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计算题、或小案例分析等几个方面。
5、结束语
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建设,使得《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更加贴近管理科学专业的需要,学生增加了对课程的兴趣,学到的理论能够有效的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5
Reseach o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Production Operations Management"
SU Hanqi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AbstractProduction operations management is a compulsory core curriculum of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In this paper, in teaching some practical problems exist,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 of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of the actual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experience, from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on the study, design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rriculum and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enthusiasm.
Key wordsproduction operations management; course teaching; improve the methods
1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课程内容普遍存在重生产轻服务
目前,国内生产运作管理教材大多以制造业的生产运作管理为主,学生由于没有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对企业生产运作的感知和认识,对教材内容不容易理解。加上该课程与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风格相去甚远,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内容难懂、枯燥乏味,因而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热情不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得到调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仅仅对该课程涉及的名词、术语、原理、方法等内容死记硬背,缺乏应用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方法、手段柔性不足
传统的生产运作管理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学生接受,教师往往以灌输的方式,向学生讲解系统化的教科书。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理论。这种只注重理论、概念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缺乏学习的自主性,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目前高校都倡导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时存在过分依赖课件,而忽视了课件在教学中的真正作用。在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对一些专业名词和概念的理解以及数学方法的应用是该课程讲授的难点。现有的教师讲解多数使用单一的多媒体教学,而讲解过程中的许多计算推导和演绎,需要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手段的刚性大大削弱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1.3 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
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前,没有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也没参观过企业,缺乏对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感性认识,对生产管理的一些理论难于理解,这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此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还是以听为主,空洞的理论往往显得枯燥而不易让人接受,缺少实践的教学方式往往容易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2 《生产运作管理》教学方法改进措施
2.1 整合教学内容,制造业与服务业运作管理内容互为补充
(1)改革教材内容。《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教学内容应当从面向制造业的生产运作管理为主, 向制造业生产与服务业的运营管理并重转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授课教师在原有教材内容基础上进行创新,结合授课专业学生特点,多补充一些服务业运作内容。如笔者在讲授产品开发和技术选择一章后,让学生以6人左右小组形式以大学生创业的服务开发(以淘宝网开店为例),从服务产品开发的角度讨论可行的服务构思;服务的结构设计过程;服务开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所有小组都在淘宝上开设了网店,经营的项目更是从二手书到虚拟充值五花八门,经过几周的经营,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建议,他们可以体会到哪些知识需要学习,在参与研究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2)使制造业生产运作管理内容简单化。由于学生对制造企业没有感性认识,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播放钢铁生产、福特、宝马汽车生产视频,使学生对制造业生产过程有初步印象;在讲授某些章节时,尝试用EXCEL、弱化计算过程,减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恐惧。
(3)从服务业角度理解部分章节内容。虽然服务业运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学生平时经常接触,甚至有些学生参与其中,他们对服务业运作具有更高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多以服务业为例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选址和布局章节时,笔者让学生分小组任选一服务设施并对其选址和布局进行调研并加以分析,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
2.2 倡导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体系,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多样化。笔者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课堂讲解以外,还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实地调研、企业参观、软件操作等教学方法,改“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采用启发式、互动交流式、引导式、讨论式等灵活教学方式,强调以问题为纲,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课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运作管理的基本理论和职能,根据课程内容选取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地调研,以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案例分析、调研和课堂讨论环节,并安排学生将结果在课堂交流和演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综合能力。
(2)教学手段柔性化。一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优势和多媒体课件的特长,对有关的名词、术语、原理、方法等内容用PPT非常清楚地演示出来,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将复杂内容简单化、将枯燥讲解生动化,提高课堂讲课质量。另一方面,遇到计算过程、原理推导等内容则用板书或者EXCEL表格当场运算方式进行讲解,学生可以顺着教师的思路进行记录,记忆比较深刻,学习效果较好。
(3)课外自学。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电子邮件、加入学生班级群等方式,与学生之间建立多渠道的交流平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更多的课外阅读材料、习题以及作业要求都放入校园网络平台,学生经常浏览,效果良好。
2.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1)企业参观。到企业参观是一种比较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方法,但是由于本课程学时有限,而且大班授课人数众多,企业的参观实践是放在短学期实践教学计划里面。笔者曾在短学期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部分学生把实践参观所得,充分利用到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主题讨论中,如以物流企业的仓库布局为主题分析服务设施选址和布局的相关问题。
(2)上机实验。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为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48学时中安排了4 学时的用友ERP软件生产管理模块上机操作,让学生熟悉企业资源计划软件。课外上机实验的主要内容有:在计算机上利用EXCEL 中的“规划求解”软件求解运输问题的选址问题;用“反复试验法”制订综合生产计划;用EXCEL 进行MRP 的制订等内容。通过上机实验,学生不仅强化了相关知识的学习,而且对软件有所熟悉,掌握了利用计算机解决生产运作管理问题的方法。
3 结束语
《生产运作管理》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只有将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生讲解与教师讲评互动相结合。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课程的特点,改变传统教育中以课堂讲解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实施多渠道培养的教学方法,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才能使生产运作管理的课程教学取得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松杰.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改进.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
篇6
1.参与式教学的研究。关于“参与式教学”的研究主要是有对“参与式教学”在课程中的应用为主,涉及专业课程领域非常广泛,如黄江泉等在《参与式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一文主张运用参与式教学法组织管理学教学,全面激发学生对管理学教学的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从被迫学到主动学、从旁观者到主演者的角色转变[1]。蔺永诚在《参与式教学方式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方式是教育界所关注和倡导的,它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介入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接受教育的过程[2]。也有对“参与式教学”的理论架构和教学设计进行了研究。于波等在《参与式教学的目标设计》一文中认为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将参与式教?W理念渗透于课堂教学中[3]。从已有的研究“参与式教学”相关文章可以看出参与式教学方法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2.参与式教学的优点。在传统的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意识到学生参与教学的重要性,但仍没有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地位,还是为了教学而教学,教师只重视讲授课本的理论知识,忽视了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才可以真正地理解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同学从未到企业参观,也没有去过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缺乏对企业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对生产管理的一些理论难于理解,如生产作业计划中生产周期的计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还是以听为主,或只是简单的上机实验,企业参观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生产制造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枯燥理论很难让学生理解,缺少实践的教学方式往往容易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参与式教学法是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企业生产管理中,根据理论实践于企业生产管理,并且在参与教学中更好地理解企业生产管理。
3.参与式教学法有两种主要形式。参与式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和学生都处于公平的角色和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参与、相互激励、相互协调、相互沟通,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的作用,在互动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有主要有二种形式,一种是正规的参与教学法,把学生分成小组活动,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另一种是在传统的授课时加入参与式教学法,这样既有传统教学法的优势,又可以结合参与式教学法的特点,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加强。
4.参与式教学法的程序。参与式教学法是把教学班级分为4至6人的小组,采用全班集体活动方式,小组划分完之后,布置小组讨论的主题,教师课前的准备,根据课程内容,制定课程实施计划,课程评价标准,围绕实施计划结合课程内容编写教学大纲,并推荐相应的参考书目,小组讲授以及主题研讨环节所需推荐的参考书目。并对各小组进行角色分工,每人成员都担任一定的角色。并提出明确小组活动要求,提供材料设备准备,并给予小组必要指导和帮助。活动结果的反馈。针对讨论的主题目标,开展活动设计,可以是形式多样的案例讨论、角色扮演、视频播放等,讨论方式有头脑风暴、排序、问题树等。
二、参与式教学法在生产管理制造中实践探索
1.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参观企业是一种比较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方法。在讲授生产计划中的主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时,可以让学生参观两至三家企业最好选择两到三家,如:云南白药、云南铜业或是一些工业园区。笔者曾带领学生到工业园区、云铜、林厂等制造企业参观学习。参观前把先让学生看企业的宣传片,介绍该企业的生产管理特点,然后结合课本的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企业参观,这样效果比较好。不然就只是走马观花参观。
2.上机实验。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为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安排18学时的上机实验时间。本课程通过理论教学与上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集中讲授金碟K3生产制造系统的使用,不仅要求学生学习之前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生产管理方面的知识,但是为了达到预期效果,要了解企业管理中有关生产制造的相关部份。在上机实验阶段,综合运用了这些知识,并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讲解,更好地了解与掌握在真实企业管生产管理知识的具体应用方法。本课程设计八个实验,让学生能够根据企业生产制造管理理论。进行生产制造管理的模拟。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企业进行具体生产制造管理的整个流程,并结合企业物料供应链管理、生产任务管理,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观察企业管理的运作。
3.企业模拟经营实验。把班级分为4至6人的小组进行企业模拟经营实验,沙盘实验是比较好的企业模拟工具。沙盘模拟教学以一套沙盘教具为载体。沙盘盘面按照制造企业的职能部门划分了四个职能中心,分别是营销与规划中心、生产中心、物流中心和财务中心。各职能中心覆盖了企业运营的所有关键环节:战略规划、市场营销、生产组织、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财务管理等,是一个制造企业的缩影。通过制造业沙盘和服务业沙盘的演练,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4.教学的互动开放性。除了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处,网络提供了更好的互动和交流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资源共享,通过互联网工具进行线上线下交流,弥补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性。本课程计设两套实验数据,是深圳绿色原野公司,生产产品:品牌及组装电脑,深圳绿色原野公司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是以制造为主的综合性工厂,下设七个车间,主要生产组装电脑和品牌电脑两种产品。可以让学生也自己开发设计生产管理案例,有利于学生了解和熟悉企业和车间生产作业的主要操作流程,加深巩固对生产物料计划(MRP)和主生产计划(MPS)的理解,同时利用各生产任务管理、销售订单、工艺路线、退料、重复生产、委外加工生产、设备管理等的操作。
三、参与式教?W法要注意的问题及改进
篇7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准备不够充分
主要表现有:一是活动目标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如将活动目标确定为“参观企业的现场管理”,但没有进一步明确现场管理的构成,这种没有经过具体分解的目标对学生而言是抽象的,模糊的,缺乏具体指导性,因而也就难以发挥理想的作用。二是对活动的过程控制缺乏准备,对活动中学生应该如何去做、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等,缺乏思想准备。如活动中学生应该如何同接待人员交流,如何争取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更多信息,应该做好哪些提问准备,当遇到接待人员接待不热情甚至不耐烦等情况时应该如何化解等。如果这些工作准备不到位,就容易导致事倍功半。三是实习企业的接待准备不足。例如一些企业临时随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学生,接待中只是简单介绍一下公司的基本情况,然后带学生到生产现场转一圈就完事了,有的甚至没有基本情况介绍,只是纯粹的现场参观。四是实践过程和效果与学生期望相差悬殊,学生因此容易对实践活动全盘否定,进而对学校实践性教学的组织管理持否定和不积极参与的态度。
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教师主客观上对这些问题的忽视,二是由于教师自身缺乏对实习企业的较深入了解,因而难以对学生进行更深入具体的指导,三是由于指导教师缺乏与实习企业以及接待人员的深入沟通,接待人员不了解学生的实习目的和要求,四是由于许多实习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客观上存在着不愿意接待学生实习的思想。它们之所以同意接待有的是出于人情面子考虑。有的是出于自身宣传所需。五是由于有的实习教师缺乏工作责任心,主观上对实践性教学采取敷衍态度。六是由于学生的实习目标制定不合理,他们对实习缺乏客观的认识。容易产生理想的期望。而事实上实践活动除了主观因素之外,还会受到诸如时间、接待场地、规模和接待人员等多种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期望和实际总会有差距。
(二)实践性教学活动虎头蛇尾
主要表现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性教学往往是以学生的顺利返校或学生上交一份活动报告为终结,教师没有安排活动总结,特别是缺乏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活动小结。
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教师在主客观上的忽视。教师自己没有认识到总结对促进和加强理论与实际结合、以及对提升和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因而也就没有做相应的教学安排。二是由于指导教师对工作没有精益求精的态度,或者本身对实践性教学就是出于应付的态度。三是学校对实践性教学总结缺乏制度管理。目前,学校在对实践性教学的考核中,偏重于学生的实验实习报告,而忽视了实验实习方案和活动小结等内容。
(三)实践性教学设计思想过于局限
主要表现有:实践性教学场地局限于制造业的生产一线教学形式局限于现场参观教学组织局限于整班集体活动。教学时间局限于计划内的课堂时间时间安排非常随意,没有体现及时性原则。
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部分教师没有全面深入分析和研究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内容及其实践性教学方法,因而在教学形式上多局限于现场参观,在教学场地上也局限于制造业生产一线。二是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实践性教学通常都是根据理论教学的需要而组织实施的,因此它往往是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的,事实上,教师在组织实践教学的时候,经常会影响到其它课程的教学安排,如果这样的机会多了,就必然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这就迫使教师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而减少实践性教学时间和次数,教学内容也就会相应受到局限。三是受现有教学条件的限制,客观上,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无法提供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运作管理的条件,这客观上给实践性教学设计制造了局限。四是受学生安全管理压力的影响。很多教师为避免校外课外实习实践给学生带来的安全风险,而采取刻意回避校外课外实践实习的态度。
(四)实践性教学缺乏理论基础
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不注重理论学习甚至于放弃理论学习,使实践性教学缺乏必要的基础理论指导。
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学生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理解。他们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不用学习理论,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学生对自己缺乏严格要求。相当部分高职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不够扎实,这客观上给他们的理论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再加上他们缺乏对生产与运作系统的感性认识,从而使该课程的理论学习就显得抽象枯燥,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不是想办法如何克服困难学好理论知识,而是采取了放弃理论学习的行为。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首先,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配合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是指通过深入社会,使学生加深对课堂上学习的系统理论知识的理解,并通过亲身感受获得新的体验。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实践性教学是根据理论教学的需要,通过教师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来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表象化,以帮助学生对一些较抽象理论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在实践性教学内容和时间的确定上应该紧紧围绕理论学习需要,要满足有效需求和及时性原则。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也不例外。
其次,实践性教学必须以理论教学为基础。高职教育首先是高等教育,同时也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活跃在生产一线、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理论,才能更好地参与实践,更好地在实践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他们区别于那些未上学而直接打工者的主要地方,也是他们日后能得以较大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理论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为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开展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拓宽实践性教学思路
实践性教学中的实践通常是指实习和实验等,新华词典中对实习和实验是这样解释
的:实习是指在教师或其它实际工作者的指导下,学生参加一定的实际工作,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取得实践经验、提高理论水平,锻炼工作能力,实验是指科学研究中为检验某一理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操作和活动。按照这一解释,上岗操作、开展社会调查、参观学习,典型案例分析、模拟练习等各种操作或验证活动,都是实践性教学的具体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按照有效、经济、方便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环境条件,灵活设计教学方案。如有关工厂设计布置、现场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其实践形式就可以设计为调查分析。将学生按兴趣相近原则分成若干小组,选择包括学校在内的附近单位为调查对象,利用课外时间调查了解这些单位的总体布置和现场管理,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分析评价。在时间安排上,教师只需规定活动的起止时间,具体安排由各小组自由灵活决定。而对生产计划、项目计划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就可以给定生产环境,由学生按照有关原理、步骤在课堂上模拟编制。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准备
组织准备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果,甚至决定着活动的成败,开展一次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从教学内容、教学地点、教学时间和方式的选择,到教学过程的控制,以及教学效果的分析总结等都需要教师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全面系统的安排,为切实做好实践性教学的准备工作。学校还应该从宣传和制度建设两方面加强对这一工作的引导和保障。这里以参观实习为例谈一谈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实践性教学准备内容。
一是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时间,二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参观企业,三是根据教学目的提前对参观企业开展调查研究,确定学习交流的重点内容和注意事项,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预见性,四是加强与参观企业接待人员之间的沟通,让其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内容,并以此确定其介绍的内容和重点,同时建议其结合企业生产管理实际提出学生学习的方向和重点,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等。五是以提纲的形式帮助学生建立参观过程中看,问、听的内容和方式,让学生有备而来,六是帮助学生做好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的准备。比如对参观企业因临时停电而没有正常生产、临时接待人员的不热情等的应对措施,七是做好交通安全准备,八是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实习期望。如果通过实践活动完成了主要的感知目标,那么这次活动就是成功的。活动中表现出来其它不足只是值得下次活动注意并改进的,并不对本次活动效果产生根本的影响,更不应全盘否定,所以活动前应帮助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和实现它的主要措施。
篇8
辉煌成就的背后,是默默的付出。于燮康在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中,用锐意进取的精神,完成了每一次人生的华丽转身。他用兢兢业业的工作,为我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68年,于燮康投身于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这块热土上,在过去的四十余年时间里,他从组织集成电路产供销一条龙管理,到落实集成电路安全生产;从创立集成电路营销新体制,到开拓集成电路新业务市场;在这条并不平坦的路上,于燮康认真坚定地走好每一步,他的一生与微电子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结下了不解之缘。
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的锤炼加工,才能走出一条适合企业发展的成功之路。为尽早让我国已建成的“六五工程-双极集成电路生产线”尽早产生效益于燮康充分发挥管理者的领导才能,成功地将管理学理论结合企业实际,转变领导班子观念,及时调整了组织架构,摆正质量与标准的关系,改变僵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强化团队在开发、生产、销售各环节的作用,发挥经济责任考核的导向作用。这种改变,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他任职仅一年的时间里,双极集成电路产量首次突破设计量,产出超设计能力13.4%,总厂利润占集团公司的85%以上,产量和盈利连续五年在国内同行中保持相对优势,受到电子工业部的通令嘉奖。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临挑战,身为管理者的于燮康也是如此。2003年对他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起点。这一年,他就任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一职,面对全新的环境、全新的理念、新的同事和新的业务以及不尽相同的管理理念,如何走出艰难的第一步成为于燮康面临的最大的难题。那时的于燮康用从容的心态面对困难,他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公司员工的智慧,让他们在更适合自己的岗位上身心愉悦地来工作,在和睦的企业文化氛围中,用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让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多年的管理工作,让于燮康深谙企业管理之道。在他看来,责任是领导者实施领导的起点,也是领导力得以施展的基石。要勇于负责,把责任铺满心扉,用心血浇铸,全力以赴,勇往直前,才能体现出完美的执行力。管理也是生产力,不要重技术轻管理,不要重业务轻管理;管理、技术、业务须齐头并进。同时,管理也是一门艺术,适合才是管理的真谛所在,每个管理者都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这就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于燮康看来,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应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调节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让企业内部所有人员都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于燮康是个善于学习的人,他在管理上总是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适时对工作进行总结。在他看来,管理的方法和理论要与时展相和谐,管理者要及时调整企业的管理制度,保证企业管理的有效性,让企业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需求导向是企业创新战略的基石
作为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于燮康对工作一直认真负责。他经常回顾、总结企业的发展历程,敏锐地进行分析判断,认为,企业欲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顾客的需求,产品结构要根据市场进行战略性调整。
实践出真知,多年的管理经验,让于燮康对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往往能够快速及地时发现并解决。早在几年前,当于燮康意识到国内经济中可能存在的不利因素时,便果断地采取适当控制投资规模、降低负债率、降本节支等应对措施;同时,确立了“苦练内功求生存,科技创新求发展”的两大思路。企业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将主抓精细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加大销售力度等作为工作重点。这些苦练“内功”的工作,为企业赢得了一定的利润空间。
于燮康灵活的思维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与公司其他管理人员共同围绕“新”字做文章,让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新亮点,并提出了三个发展方向:一是积极培育和发展高科技产品。公司将投资的重点转移到拥有自有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将发展重点转移到世界前沿的系统集成封装等封装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来抓,全力以赴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出有竞争力、受市场欢迎的新产品,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改变经营模式,从规模扩张型和投资拉动型向研发带动和品牌经营型转化。改变单一的专业化代工模式利用新技术延伸产业链发展,为品牌经营创造条件。 三是整合技术资源,按照“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研发平台”的思路,在研发能力上寻求突破口。为加快推进中国先进封装技术的发展,国家发改委设立了“高密度集成电路封装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以长电科技为主体,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清华大学等单位成立了国家工程实验室。而且,高密度集成电路封装技术也已纳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
作为科技公司的副董事长,于燮康对高端产品的追求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在他看来,有些技术是现阶段企业无法消化的,会为企业带来产业化进程拉长、产品成本高、质量不稳等不良影响。
于燮康认为,凡事要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任何“”的模式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应改追赶战略为创新战略。通过稳扎稳打的方式,最终赶上甚至超过国际水平。
组织创新让企业可持续发展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创新成为企业生存的根本。作为一名管理者,于燮康尤为注重管理方面的创新。他认为,管理创新要从机制、理念、组织方式、团队建设等方面入手,做好这些方面的创新,对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营造品牌影响力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在于燮康看来,管理是生产力,有创新才有发展,才能促进生产力的最大发展,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于燮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09年,无论是对于燮康还是对公司都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他们接受了国家02科技重大专项的“关键封测设备、材料应用工程项目”。这是一个共同合作的项目,它以长电科技为主体,和通富微电共为责任单位,由24家单位分别承担41个课题的研究并使其产业化,以实现关键封装测试设备与材料的国产化,满足国内封测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以摆脱关键封测设备和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作为封测应用工程项目总体组责任专家小组的召集人,于燮康深感责任重大。在国家科技部的直接关心和大力支持下,组建了集成电路封测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于2009年12月30日在京成立,成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第一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以国家02科技重大专项“关键封测设备及材料应用工程项目”、“封测工艺先导性及产业化项目”、“先进封装装备及材料项目”等共计9个项目,约80余个课题,为技术驱动平台和纽带,依托封测产业链各骨干单位的人才、技术和市场资源,形成我国集成电路封测产业关键技术与重大科技产品创新的强大推动力。经国家科技部审核,2010年6月1日被科技部正式确定为开展试点工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各个承担单位的通力合作,不断研发,目前已取得了重大的标志性成果,攻克了10多项重大关键技术,申请了127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67项,部分技术填补了国内在此领域的空白。
封测联盟是重大专项实施中创新产学研结合组织模式的第一家,也是在重大专项中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一个良好开端,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技术进步与发展。于燮康等人运用组织方式对项目进行运作,这种全新的管理方式,更有效地加强了项目的管理工作,在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团队的集体智慧,开创了管理创新的先河。
企业创新管理的真正魅力
谈起企业管理的魅力,于燮康认为,企业管理的魅力在于管理的系统性、整合性、持久性与科学性。生产力诸要素无一不依赖于管理,并依靠管理融为一体而发挥作用的。于燮康深知,企业管理是企业的无形财富,它虽然没有任何具象的外在形态,却是一个企业综合软实力的体现。高效高质的管理可以让企业从容面对任何不利因素;反之,则会让企业丧失核心力,从而失去发展方向。对管理,于燮康的态度一向是慎之又慎。
篇9
0引言
如何实现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呢?笔者工作在电力建设企业,立足于生产第一线,对于安全是永恒的主题,安全是生产的保障,有了安全才有效益,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1着眼人的安全心理进行安全教育
安全心理是人在生产劳动这一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的反映,是劳动过程中伴随着生产工具、机械设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而产生的安全需要与安全意识。主要包括:劳动生产中的安全心理、职业安全心理、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安全群体心理、安全组织心理等。通过对安全生产工作中心理现象的总结,可以提高安全教育的质量,产生安全教育的心理效应,达到抓住人心、震撼人心、深入人心的效果。因此,安全教育应抓住以下三个重点:一是利用安全心理的优先效应,抓好对新员工进厂后的安全教育,以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给新员工打下安全生产烙印。二是利用安全心理的近因效应,以本单位的典型安全案例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用活生生的事实影响员工、激励员工。三是利用安全心理的暗示效应,运用含蓄的、间接的办法,对员工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行常规教育。不管采用哪种教育方法,只要密切联系实际,坚持从人的安全心理出发,牢牢抓住人的安全心理倾向,抓住不同时期人的安全心理状态,抓住不同类型人的安全心理活动,进行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安全教育,就会使教育和心理形成共鸣,强化人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使员工产生“我要安全”的强烈倾向。
2把握人的安全行为贯彻安全制度
安全行为是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保护自身和保护设备、机器等物质的一切动作。在我国电力建设行业逐步实现科学化管理、自动化操作、现代化生产的条件下,安全行为不仅是个体自我保护行为,而且是生产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总体行为。要建立起总体的安全防范系统,离不开个人的自我安全保护,这就需要有一套能够把个人安全与总体安全密切联系起来的制度规范人的安全行为。这套制度要站在安全行为者的角度来编制和操作,由安全行为者从内因产生“我要安全”的行为。就公司整体来说,因为企业生产性质不同,存在着多工种联合、多工序交叉、多环节衔接作业的特点,所以就应该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紧紧把握员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行为,建立和健全个人自我安全保护制度。主要是:员工有权对违章的生产指挥不执行;有权对违章的生产工序不交接;有权对违章的生产设备不操作;有权不在违章的生产环境中作业。这就从行政法规上确立了员工劳动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自觉地遵守安全规章制度,自觉地进行安全保护。员工们说得好,事故不难防,重在守规章;最大祸根是失职,最大隐患是违章。只要我们真正把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当成生命之友,安全之伞,就能够站在安全生产的主题地位上,实现安全生产。
3针对人的事项障碍展开安全活动
安全生产活动中的思想障碍是影响员工“要我安全”的重要问题,是各种不安全因素中的主要因素。在抓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发现,一般情况下,员工都会为满足自己的安全需要而采取自我保护措施,遵守安全生产规程,但有的时候,有些人则可能因为存在某些思想障碍,不仅忘记了“我要安全”,而且做不到“要我安全”。总之,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需要安全生产行为的主体――广大员工从思想认识到心理、行为都来一个大的转变,实现这两个转变,离不开大量的宣传、教育、检查、督促、奖惩等工作。依靠“要我安全”的外因动力,促进“我要安全”的内在变化,使安全生产成为广大员工的自觉行动,这样,我们的安全生产就一定会达到一个新水平。
4安全与生产的辨证关系
安全与生产、效益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安全好了,才能保证更好的生产。生产中存在着一定的不安全隐患,与自然界作斗争,随时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所以处处都要警惕、时时刻刻都要注意安全。安全是企业生产的前提,生产又是效益的保障。谈到效益,我们总是想到利润、成本、资金、节支等字眼,很少有人想到安全。但越来越多的现实已经向我们证明,只有安全好了,才是最大的效益,安全不好,出了事故,企业和个人都将受到损失,效益又从何谈起?
篇10
正所谓"教学无法、贵在得法",《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有多种形式,但其中的"模拟工厂"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集情境性与实践性于一体,可以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情境中参与动手实践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这种实践性教学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1.采取"模拟工厂"教学模式
所谓"模拟工厂"教学模式,就是在高职院校中利用实验室的服装生产设备,模仿企业真实的生产流程,让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活动,并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扮演某种特定的角色,参与真实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模拟工厂"教学模式具有显而易见的特点,一是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去企业实习的期望和企业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高职院校以前安排的实践教学中,也有设置企业实习环节,但是学生去企业实习一般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工作,所以难以得到企业的真心欢迎,而企业也出于自身的考虑,往往为学生安排一些简单的工作,当学生满怀期待地去企业实习,往往难以学到真实的本领,最终失望而归。二是能有效解决校内实习中学生分工不明确的问题。"模拟工厂"就是高职院校特地为学生组建的仿真性工厂,每个学生在"厂"里承担不同的职责,扮演不同的角色,学到不同的技能,最终成为复合型劳动者。
在"模拟工厂"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具体的工作职责,可以感受到自己承担的责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组建"模拟工厂"的步骤并不难,比如一个班有40个人,可以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有10名成员,小组自行决定厂名和logo,并成立财务部、生产部、设计部和销售部等。这4个部门下面再设置不同的子部门,维持整个"模拟工厂"的运行。
2."模拟工厂"实践模式的具体实施
在《服装生产管理》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实施"模拟工厂"实践模式,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应有的理论知识,然后再进行"模拟工厂"综合实践。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为一系列小组,组建"模拟工厂"。按照具体的各小组人数,教师引导学生设置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还要选出厂长和职能部门,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按照现代企业的生产运作流程开展操作活动,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产管理环境中,以"准职业人"的身份参与实践。
(2)指导教师为学生安排设计主题,比如夏天T恤、秋天风衣等,使各个"模拟工厂"展开竞争。
(3)每个"模拟工厂"都要亲自参与市场调研,明确产品定位,设计出详细的方案,共同讨论,直至最后确定服装的款式细节。
(4)各个小组制定生产计划,制作工业样板,计算工时,并按步完成。
(5)按照样衣试制,并合理估算原辅材料用量,然后着手相关的生产准备工作。
(6)各个小组设计科学的裁剪方案,然后正式进入排料、铺料、裁剪、分扎等工作中。
(7)制作好成衣后,对其进行严格检验,然后进行包装。
(8)商量好衣服价格,投入销售进程。
在所有实践环境中,教师要进行全程指导,要保证实践过程的顺利进行。毋庸置疑,理论转化为实践,需要一个过程,学生可能遇到各种问题,需要教师悉心指导,对学生加强引领,使学生学到真实的本领。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篇11
网络教学系统的开发需在生产作业管理课程特点以及学习对象特点基础上进行。需要有专门的人员对课程所需的上网资源进行整合,不仅要体现生产作业管理课程的特点,还要起到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相关人员应做好诸如师生信息、作业数据、习题参考等信息资源建设的工作。可通过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为课程网络教学系统开发提供支持。网络教学系统现在多采用B/S架构。采用此种架构可不许安装客户端软件即可登录对系统进行管理,对上传的课程内容进行修改、编辑、维护和更新,对于提高改网络教学系统的可扩展性十分有利。另外,系统资源设计和制作时还可以综合动画设计、审美等因素给学生和教师提供美观的网页。
(三)应用讨论式网络教学模式
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擅长利用网络交流。对此,网络教学可通过应用讨论式教学模式来实现师生交互性,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是利于实现教学目的的。生产作业管理课程网站为学生和教师开辟了讨论天地。由教师负责对该个板块进行管理,学生可在板块中提问。另外,可利用QQ或者建立群进行讨论学习。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及时解答。这种讨论式的网络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可及时相互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传统教学虽然可以进行讨论,但是基本每周答疑的时间不多,而且学生只能课前后者课后同老师讨论,时间十分有限。网络教学中的这种讨论则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及时交流讨论学习问题。
(四)探索式网络学习模式
探索式网络学习模式是由老师设定一个问题,然后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来解决问题。在生产作业管理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给学生提供课题,在已建立的系统中的“知识拓展”模块中提供相关资料便于学生查询,对学生遇到的疑难给予解答。在生产作业管理课程网络系统中也可以设置“学习园地”模块让学生进行开展发现式的学习。
(五)异步讲授式网络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讲授式模式是传统的授课方式新的进步。在生产作业管理课程中,沿袭了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由其担任组织者。不过,教师这种主导性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相比更弱化的,因为师生间的教和学是分离的,也就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管理不直接。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而且还可以使用网络查询所需资料,学生的主体地位相较于传统教学中的地位而言加强了,而且也更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自制力。网络讲授式教学有异步教学和同步教学之分。根据生产作业管理课程特点可采用异步式教学。教师先将可见、习题等放到系统中的“教学资源”模块中,让学生自由选择班级上课或者网络学习。利用网络系统学生可以自行下载课程相关的内容,利用系统中的测试栏目还可以进行自我测试。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能更好。异步教学也可以作业课堂教学的辅助,作为学生课后的补充以提供自我学习。
篇12
收稿日期:2010-12-26
作者简介:李少华,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妇产科,主管护师,大学本科。王莉莉,张庆玲,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妇产科。(牡丹江/57011)
护生毕业实习是护理专业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是学与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是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转折点,是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的重要环节。护生通过临床实习,巩固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练护理基本技能;在与患者的交往中,学习人际沟通技巧,为成为一个合格的护理工作者奠定扎实的基础。现对实习护生妇产科常规护理带教进行课程设计如下:
1 实习护生妇产科常规护理带教课程设置
课程设计的理念以人为本,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遵从护理工作过程逻辑,兼顾护生素质,重实践、重体验、重反馈、重考核,表现妇产科护理学课程特色。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结合临床护理对人才的需求,从护生的综合素质着手,提高护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将培养目标设定在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面向市场、面向职业、面向就业的方向,培养和训练“实用型”和“职业型”护理专科人才,满足现代化医院迫切需要能沟通、会做事的综合职业能力的专业人才[1]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必须适应学生的需求及兴趣,注重内容的基础性,应该贴近社会生活与学习生活。
2教学内容的设计
(1)重视入科培训:在护生刚到科室时向护生详细介绍病区的环境、病房的结构及设施、科室的专业特点、治疗室、处置室、设备的位置及相关要求、抢救物品、药品、护理文件书写、整体护理的实施、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情况等,使护生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增加自信心,为实习工作打好基础[2]。
(2)重点学习常规护理:如妊娠期的护理、分娩期的护理、产褥期的护理、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病人的护理、月经失调病人的护理以及各种妇科手术的护理。进行专科操作如阴道灌洗上药、四步触诊、骨盆外测量、胎心音听诊技术、会阴消毒技术、脐部护理技术、新生儿沐浴、接种卡介苗及乙肝疫苗等,带教老师首先讲解操作方法、要求、目的、注意事项,然后带教老师示范操作过程,传授最新的操作经验,同时注意保护患者的权益,减少患者的痛苦。 转贴于
(3)加强护理技术操作训练,实践教学实施循征护理,体现妇产科护理的新思想、新理念,灵活带教,使护生掌握技巧。
(4)提高护生沟通能力,取得病人的信任让护生多接触病人,了解各类型病人的特点,使护生熟悉医院环境,熟悉工作流程、工作性质,消除心理压力。
(5)强化保护患者隐私的意识,在临床教学过程中,把患者作为“活教具”让学生观摩实习,尤其关于患者的个人信息、身体的隐私部位、个人的秘密等使患者感到自身人格、自尊的侵犯和伤害。
3 教学措施的设计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学方法采用演示法、案例教学、模拟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角色扮演与情感体验等,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知识,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要避免填鸭式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训相结合。主要的教学手段有多媒体、示教室和练习室的使用,临床见习和实习。
4 教学创新设计
如何使护生成为医德、理论和技术都过硬的新时期的护理工作者,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妇产科的护理技术操作独具特色,在带教中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关爱护生,帮助其克服畏难心理,解决学生的问题面对学生多的问题,带教老师应在排班上做好安排,尽量将学生分散安排,避免同一班次学生过多。由于带教老师要兼顾I临床工作,不可能顾及每一个学生,排班时老师应将学生安排好,并事先与跟班老师做好沟通。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带教方法,如中专生,老师应着重教会学生知道怎么做;本科生,老师应着重教会学生为什么这么做;研究生,老师则应引导她们的创新性思维。妇产科的护理技术操作独具特色,在带教中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老师示范操作过程,传授最新的操作经验,同时注意保护患者的权益,减少患者的痛苦[3]。每一项操作让护生先看,掌握要领,待时机成熟时先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工作,尽量让护生独立操作并及时指点,操作完毕,让护生回顾操作中的不足之处,以加深印象。在一个班次结束后,带教老师要帮助护生回忆当班所学的知识,并鼓励护生做好临床笔记,将掌握的和未掌握的内容分别记录,从而使护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主动查找不足,及时询问教师或查看书本,以加深理解,积累工作经验。针对本科室的常见病、专科急症,督促护生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启发护生的主动思维、积极思考、自觉学习的能力,妇产科护理学实验教学的内容均为本专科常见的、基础的、重点的基础理论知识及护理技术操作,通过这些实验,重存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掌握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简单仪器的使用及常见的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及妇产科护理病历的书写等。
参考文献
篇13
【作者简介】潘浩,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南京,210012)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部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服装专业教学。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使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的一个核心要求是:依据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专业课程教育的规律来实施教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正是落实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
一、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制订的思路
参照《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指南》,结合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特点,充分吸纳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相关成果与典型案例,在充分调研、总结和建构的基础上,进行该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所选首期开发的四门课程中,“服装结构制图”“服装制作工艺”为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服装生产管理”和“服装CAD制板与放码”为专业技能方向课程,都是学习该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能体现该专业的岗位职业特色,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开发的基础性、发展性和科学性。
服装企业实际的生产管理与学校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生产管理教学内容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已关注与企业的联系,模拟企业生产环境,仍然很难做到无缝对接。根据国际服装生产加工趋势,我国很多服装企业已由简单加工逐步转变为高级成衣加工或自主品牌加工,该专业相关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只有密切联系大型外贸服装企业或品牌开发企业的流程,方能与国际服装发展接轨。可以说,制定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课程标准是适应现代服装行业发展的需要。
同时,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在围绕工作岗位要求,对接职业标准,突出岗位能力的同时,还注重规范操作、文明生产等职业习惯和安全、环保意识等内容的融入,注重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制定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课程标准也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框架分析
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框架是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主要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开发工作方案》确定的,包括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编制说明。
(一)课程性质分析
课程性质是针对相关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功能、特点以及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的概括性描述。
比如:“服装结构制图”这门课程的性质是“该课程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服装结构制图的基础能力”。结合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进程安排表”,从课程性质中我们可确定“服装结构制图”与“素描”“服装制作工艺”“服装材料”课程同时在第一学期开设,让学生一入学就接触和了解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情感和学习热情,并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起指导作用。“服装结构制图”是基础,为后续“服装CAD制板与放码”“服装制板推板技术”“特殊体型纸样修正技术”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它的知识和技能贯穿于专业课程的始终。
(二)课程设计思路分析
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课程充分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与职业技能形成的心理特点,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科学确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
1.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围绕服装制板工、裁剪工等工作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高职分段培养等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2.以能力为本位
现代服装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受流行趋势影响,服装款式的变化层出不穷。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对接职业标准,本专业课标制作理念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比如:“服装结构制图”课程中突出的是服装结构制图的基础性要求和基本岗位能力,精选、提炼典型服装款式素材,科学确定课程内容。
3.以探究与实践为主要课程形式
探究是一种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活动。“服装结构制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依照服装企业实际产品种类,设置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教学项目,将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有机融入学习任务,根据服装中级制作工职业岗位知识与能力要求设定知识点和技能点,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这是由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
(三)课程目标分析
1.课程目标突出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
课程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对话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在教育实践中,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来确定教的目标,并通过与学生的对话等引导学生形成学的目标。比如:“服装CAD制板与放码”课程目标是从运用服装CAD软件,完成服装制板、放码和排料的基本工作任务所需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上进行设计。同时,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考虑教学内容的项目设置,建立多层次的目标体系,帮助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如把项目2“西服裙样板制作”的任务2“西服裙放码”这部分内容的目标分为四层:第一层次,掌握服装放码的基本原理;第二层次,学会西服裙各部位档差计算方法;第三层次,熟悉放码界面操作,会使用点放码表工具;第四层次,熟悉CAD放码流程,能独立完成西服裙的放码。
2.课程目标明确培养要求
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达到“会……”“能……”,比如:“服装CAD制板与放码”课程对学生实践素养要求“具有独立运用服装CAD进行常见款式的制板能力,具备分析流行款式、研究板型结构、解决制板技术问题的能力”。
3.课程目标注重职业素养培养
职业素养培养是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本专业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重点考虑了这方面的内容。比如:“服装CAD制板与放码”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服装CAD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成本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分析
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内容与要求”的编写,首先在项目或模块的编排上,是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全盘考虑项目或模块的设置,尤其是项目或模块总量以及项目或模块之间的结构、衔接关系。其次,在任务的设定上,也充分考虑各任务之间的梯度结构和教学推进关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最后,内容及要求中知识点的产生是以“必须、充分、够用、可测”为原则的,是从认知性、技能性、体验性三个维度来考虑的。
比如:“服装结构制图”课程,其课程内容与要求是根据教学规律及服装企业制板工作岗位的特点,将课程内容分解成六个侧重点各不相同的项目,使服装结构制图教学贯穿于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中。本课程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开设,教学时数为170学时。这六个项目涵盖了“服装结构制图”课程的内容,是服装中级制作工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各项目之间相对独立,各有要求,可独立考核,如裤装结构制图,通过此项目的学习,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男、女西裤基本款和变化款的结构制图及裁片配伍;同时,各项目又相互联系呈阶梯递进关系,如在学会衬衫结构制图的基础上学习夹克衫结构制图项目,然后再学习西服结构制图项目,从而掌握各大类上衣的结构制图。
(五)实施建议分析
1.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型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培养目标,不仅要重视专业能力,还必须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恰当、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比如:在“服装生产管理”课程教学中,针对服装企业管理各类表单和生产技术文件的编制等重难点内容,推行案例教学法,可邀请企业参与教学过程,使用情景教学法,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建立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无论采用何种考核评价方式,都应以育人为目标,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比如:“服装CAD制板与放码”课程教学目标是“学生能运用CAD软件进行服装制板、放码和排料”,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建议关注学生CAD应用中的问题,关注课标中对结构设计的表达程度,注重学生实践中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吸纳教师、学生及企业人员等多主体参与评价。通过这些评价能尽早发现并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课程达到尽可能完善的程度,也为矫正教学提供依据,从而保证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
3.使用、编写合理有效的教材
教材并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作为教师应注重教材的整合,这样在教学设计时才有可能有创新,才能更好地体现企业的新观念、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更加符合技能课程教学特征。比如:在“服装制作工艺”课程教材编写中,应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遵循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思路组织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可以参照国家职业标准“服装制作工”(四级)的职业资格鉴定要求,使教学内容符合行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
4.突出与企业融合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