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热爱祖国,拥护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严格遵守宪法及法律法规,自觉贯彻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把依法执教作为自己的职业义务,坚决不做出任何有损于国家利益的言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其基本要求就是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安心于教育工作,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所有的光和热。同时,我们要真心关爱学生。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而高校老师对学生的热爱主要就体现在了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1.2教书育人、严谨治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所以,教师敬业的首要表现就是做好教学工作。科学研究是艰苦的、严肃的事情,需要严谨的精神和态度。但是在教师中也出现了求名争利、心态浮躁、治学不严谨等问题,突出表现形式就是科研成果的粗制滥造,重量不重质,甚至出现了伪造数据、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等现象。南京大学韩儒林教授有一副对联: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作为高校教师要要摒弃浮躁情绪,有耐心下苦功夫去弘扬科学精神、恪守学术规范,要坚决抵制学术不端的行为。
1.3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所谓服务社会强调要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而为人师表则要求教师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要言传,更要身教,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措模。说过“: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当代高校教师,要用自身的良好行为,从政治思想、道德水平、治学态度、行为举止等多方面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老师们通过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的处事态度,教给学生怎么做人、如何做学事。正是这种示范作用,一直以来“为人师表”都是学生们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往往“胜于言教”。
2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2.1提高高校教师法律素质
高校教师作为学生们在校期间最为密切的人,他们在管理和教学工作中所体现出的法律素质,会对学生们产生直接的影响。老师们应积极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培养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养成守法习惯,提高他们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注重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树立法治的思维习惯,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法律专业的书籍、参加法律讲座、关注与学生有关的法律法规来提高自身的法律修养,树立法治意识。
2.2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理论学习
品德高尚的教师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来的努力,尤其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自我修炼与自我完善而逐步积累形成的。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不会在提升道德修养中迷失方向,才能真正培养出高尚的师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学习主要是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和相关部门组织集中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不会受时间、地点得限制,有一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但是受个人水平和自控力等方面的影响,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组织集中学习,就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职业道德学习,能够克服自主学习的不利因素,使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断提升。
2.3加强高校教师的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最终归宿,只有通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道德实践,才能真正对自身塑造良好的师德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做法有三点:一是钻研业务。二是科学研究。三是关心爱护学生。
篇2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1.高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我国,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一直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努力追求的价值目标。然而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价值观和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和激荡,不平等竞争、实用主义、金钱至上等种种社会现象与教师应当遵守的职业操守之间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师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高校师德水平,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并就贯彻落实《规范》有关工作发出了通知。这是继2008年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重修修订和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后,首次制定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分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大部分论述,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了详细要求。2014年10月9日,针对近来暴露出的高校教师师德的突出问题,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首次划出针对高校教师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对高校教师有“红七条”情形的,将依法依规分别给予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解除聘用合同或者开除等相应处分,将高校师德建设全面推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2.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养成途径。从上述可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属于自我道德责任所给出的国家、学生、家长、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师职业信任的永恒性承诺。不但提供了高校教师在面临价值冲突时抉择的准则,也是提高高校教师专业素养不可或缺的元素。第一,高校教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教师只有爱岗敬业,才能静下心来教学做科研,潜下心来育人,才能用教师职业精神支撑自己,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谓。一些资历丰富的名师,他们积累了许多经验,拥有了许多的成绩和荣誉,但仍在不断地学习、积累、进取,仍在探索他们认为应该探索的,追求他们认为应该追求的,坚持他们认为应该坚持的。这类教师是所有教师的楷模,是真正的师魂,是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榜样。第二,高校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对于刚从“学生”转变为“高校教师”的我们来说,面对着比我们小几岁的学生,我们该如何进行角色转变呢?笔者认为应不断地学习,以谦虚的态度面对教学环境,用尊重的态度看待每一位学生。生命之可贵在其意义的崇高与价值的珍贵,更在于它无可取代的独一性。因此,采取谦虚、尊重的态度面度学生,才能发挥成就“文化人”的素养与能力。第三,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所扮演的是主动引导者的角色,善于观察教学情境中各项纷争、问题与需求而进行转化,同时具备专业权威的观念和做法,以民主方式引领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纠正学生错误偏执的概念,建立正确概念,让学生能养成专业意识以提高教育成效。这与部分学生中小学阶段的“灌输式”、“填鸭式”不同,大学生的学习必须从“教师教,学生学”过渡到师生的“讨论、对话”和学生自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要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在师生沟通中,高校教师不应是主导者,而是参与者或促成者。学生进入高等学校之时,已是成年人,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本来就容易形成不平衡的关系,所以在师生沟通上,教师更需以理解、真实、适当与真诚等判准来检视自己的观点,避免流于专断或放任,共同与学生决定教育活动的内容与进行方式。第五,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秉持为人师表以维持师生间和谐的互动关系。因为知识与技术训练并非教育唯一的目的,教学更是一种道德的责任。作为教师,首先应做好自我情绪管理,不将偏激的情绪发泄在学生身上。其次,对于环境能做特殊的把握与使用,谛听“更宽广的人文化的声音”,对学生产生关注,使学生的行为能向善发展。最后,在处理冲突事件或解决问题时,教师能秉持高价值的原则,有较为固定而合理的规范,不至于对相似的个案产生不同的处理方式,有助于消除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的紧张状态。因此,教师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行教学活动时当摈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标准,以自身引导学生。唯有自我向上提升,才能对学生作正面的示范。
篇3
另一方面,提升职业道德修养也是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高等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是一批经历过高考和基础知识学习的学生们,他们对世界、对社会以有一定的认识,在一些事情已有自己的主观判断,但他们由于不够成熟,对某些事物认识不够深刻,导致其容易被事物表象所迷惑,缺乏抵制诱惑的能力。高校教师身兼科研和教学两大任务,而实际上,如何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应该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因此,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不仅对教师自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道德意识、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学生的优秀品质主要靠教师的高尚德行来熏陶,学生的理想要靠教师的崇高信念来启迪。教师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信念、情感、意志和行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和完善起着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综上所述,从培养合格高校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说,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从1999年开始进行高校扩招,高等教育逐渐在社会普及,这不仅是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视,同时也是我国国民素质提高的内在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创新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逐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传统的高等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新鲜事物的认知。因此,新时期的高等教育不仅对高校教师知识储备以及专业技能提出了新挑战,而且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也提出了高要求。在新时期,学生的素质普遍提高,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加之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高科技的普及,都对新时期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论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量方面,都要求高校教师要时刻充实和提高自己,不断与时俱进,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这样才能更好的“传道授业解惑”。此外,高科技的普及也对高校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表现起到了监督作用,若教师在教学中有言辞不当或表现不佳的地方,很可能会被学生录下视频传到互联网上,使得更多的人来关注,扩大事件的影响。当然,如果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表现优异,职业道德修养水平高而深受学生喜爱,学生也可能会将其录下视频当作正面素材传到互联网,与更多的人分享优秀资源和“正能量”。所以,新时期对高校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新时期高校教师面对的群里,并不局限与本校教师与学生,而是整个社会,甚至全球,因此,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十分重要。近段时间,互联网曝光了几例中学教师在教师节向学生及学生家长索贿的案例,引起了社会的热议,大家纷纷对新时期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质疑。当然,这几个案例虽然不是发生在高等院校,但足以为我们高校教师敲响警钟。一旦有人不顾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作出违反法律法规、校规以及职业道德的行为,不仅会受到社会的谴责,甚至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提升职业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为社会实践服务。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其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每时每刻都在与学生打交道,产生广泛的社会交往。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随时随地都会遇到道德上的是非、善恶问题。正是这些教师每天遇到的大量道德问题,促使他们感到有进行道德修养的必要。因此,在教育实践活动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才有意义,否则只能是空谈。既然在新时期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且面临着更高的要求,那么应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觉性
认识到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虽然是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必不可少的,但却不是其根本动因。高校教师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最关键的是要靠自觉。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高校教师一定要严于律己,要将提升职业道德修养作为发自内心的主观能动力量,不断地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即便是在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队伍的监督之外,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保持职业道德修养。只有做到这样,才会自觉地按照社会的师德要求,进行自我提升和改造。
(二)持久性
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因此,要达到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必须保持持久性,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特别是在如今充满诱惑的时代和社会中,更要求教师抵制住诱惑,时刻铭记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身份,以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
篇4
2.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养成途径
从上述可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属于自我道德责任所给出的国家、学生、家长、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师职业信任的永恒性承诺。不但提供了高校教师在面临价值冲突时抉择的准则,也是提高高校教师专业素养不可或缺的元素。第一,高校教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教师只有爱岗敬业,才能静下心来教学做科研,潜下心来育人,才能用教师职业精神支撑自己,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谓。一些资历丰富的名师,他们积累了许多经验,拥有了许多的成绩和荣誉,但仍在不断地学习、积累、进取,仍在探索他们认为应该探索的,追求他们认为应该追求的,坚持他们认为应该坚持的。这类教师是所有教师的楷模,是真正的师魂,是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榜样。第二,高校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对于刚从“学生”转变为“高校教师”的我们来说,面对着比我们小几岁的学生,我们该如何进行角色转变呢?笔者认为应不断地学习,以谦虚的态度面对教学环境,用尊重的态度看待每一位学生。生命之可贵在其意义的崇高与价值的珍贵,更在于它无可取代的独一性。因此,采取谦虚、尊重的态度面度学生,才能发挥成就“文化人”的素养与能力。第三,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所扮演的是主动引导者的角色,善于观察教学情境中各项纷争、问题与需求而进行转化,同时具备专业权威的观念和做法,以民主方式引领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纠正学生错误偏执的概念,建立正确概念,让学生能养成专业意识以提高教育成效。这与部分学生中小学阶段的“灌输式”、“填鸭式”不同,大学生的学习必须从“教师教,学生学”过渡到师生的“讨论、对话”和学生自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要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在师生沟通中,高校教师不应是主导者,而是参与者或促成者。学生进入高等学校之时,已是成年人,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本来就容易形成不平衡的关系,所以在师生沟通上,教师更需以理解、真实、适当与真诚等判准来检视自己的观点,避免流于专断或放任,共同与学生决定教育活动的内容与进行方式。第五,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秉持为人师表以维持师生间和谐的互动关系。因为知识与技术训练并非教育唯一的目的,教学更是一种道德的责任。作为教师,首先应做好自我情绪管理,不将偏激的情绪发泄在学生身上。其次,对于环境能做特殊的把握与使用,谛听“更宽广的人文化的声音”,对学生产生关注,使学生的行为能向善发展。最后,在处理冲突事件或解决问题时,教师能秉持高价值的原则,有较为固定而合理的规范,不至于对相似的个案产生不同的处理方式,有助于消除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的紧张状态。因此,教师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行教学活动时当摈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标准,以自身引导学生。唯有自我向上提升,才能对学生作正面的示范。
篇5
近些年, 各个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 不断加强教师培养, 有的学校通过公派教师出国学习提升理论水平, 有的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方式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国家也充分重视高职院校的发展, 提出了创建国家级优质高校、国家级、省级示范校的举措。在创建过程中, 很多高职院校从中受益。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 全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建立了国际和国内先进的实验实训场地, 引进了大批国外国内优秀教师投入高职教育行列。总体上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师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但是在师德培养和提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亟需改进。
(一) 学风建设有待加强
在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中, 教师的科研对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至关重要。很多教师为了进行职称评定, 不惜铤而走险, 学位论文造假、专利和课题申请托关系, 为了好的论文数据进行编造, 形成了非常不好学术风气, 学术造假与学术腐败层出不穷。这种学风既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玷污, 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科研氛围, 造成了一些高校真正搞科研的人没有科研可搞, 科研积极性大大降低。还有一部分教师看透了这种学术风气, 心灰意冷, 不愿意专研学术和课题调研。另外, 教师的科研风气对所教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有的研究生导师对所带学生的科研成果, 并没有提出严格要求, 所带研究生每天都要围绕导师的科研课题进行, 形成了为导师打工的不良局面, 导致研究课题的质量不高。长此以往, 高校的科研风气将会日渐堕落, 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认可度将会越来越低, 高校教师的师德将会受到更多人的拷问, 这将大大影响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积极影响。为了更好的进行我国高职院校科研学术活动, 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高校教师的学风水平提升建设十分必要。
(二) 忽略教师的主体性
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很多高校都进行了理论学习, 但忽略了实践教学和教师的心理健康, 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在大部分高校里, 大多教师都会按照学校要求上好每一堂课, 认真进行教学研讨, 周而复始的进行高强度的教学科研工作。近些年,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教师除了要做好教学工作, 还要对社会、家长、学生等多个群体负责。有一些高校教师因为工作和生活压力患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 则很难有充分的精力投入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工作中, 更谈不上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升。所以我们在注重师德建设的同时, 不能忽略了教师的主体性, 教师的心理健康建设十分重要。
(三) 师德建设缺乏明确的评价机制
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和提高, 是我国近些年在高校教师培养方面大力提出的要求。国家有关领导在近几年倡导立德树人, 培养新时期高校优秀教师。但深入到各个高校中, 每个高校的执行力度都不一样, 没有一个统一和明确的评价标准。有的高校在面对学术造假问题时严肃处理, 而有些高校因为没有一个健全的评价体制, 并没有进行相应惩治。前者在某种程度上对学术腐败和造假起到了一定抵制作用, 对师德改善有一定的帮助, 但缺乏明确的针对性和量化标准, 让一些想做科研的教师没有参照标准;而后者由于缺乏处罚力度, 使得一些师德水平不高的教师并没有因此受到处罚或警戒, 不利于良好的学术风气和道德水平提高。
三、高职院校教师师德提升对高校成功办学的重要举措和影响
(一) 建立法律约束机制和高职院校学术监督委员会
高职院校成功办学和师德提升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高, 为了更好的帮助高校教师提高职业道德。除了靠教师本人的职业道德遵守、为人底线约束外, 法制建设是非常有利的手段。目前国家有关机构已经建立了有关学术腐败的惩治措施, 并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范围划定。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 并且按照要求约束自己。除了法律的约束外, 高校本身也要负起责任, 通过建立学术监督委员会, 从源头上就掐断学术不良行为, 为高职院校成功办学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师德提升的目的是更好的推进高职院校的成功办学, 所以我们不能把惩治作为主要目的, 而是通过制度规范化, 使高校教师的师德提高, 这才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
(二) 尊重教师的主体性, 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份子, 除了教书育人外, 还承受着来自家庭、社会、工作单位等多方面的压力。师德建设不能只注重职责和要求, 还要注重关心每一名教师的职业成长和心理健康。只有拥有一份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师才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师德提升中。教师要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 除了完成工作任务, 要想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 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 这需要国家和社会及家人、学生们的支持。现在的学生群体很复杂, 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也不一样, 教师们每天要和不同层次的群体打交道。要想做到全面关心每一名学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够现实。教师本身作为个体也有自己的情绪, 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也受到外界很大影响。所以社会的关怀、学校对教师的培养和鼓励非常重要。
(三) 建立教师职业道德量化评价机制, 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教师职业道德到底该如何评价, 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不能只靠法律约束或者道德约束, 应该有一个可参照的量化指标, 尤其是我们可以把道德水平纳入到教师职称评定和教师职业晋升当中来。作为高职院校的一名年轻教师, 深感教学和科研的压力。从自身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中, 我深刻感受到一个好的导师带出的学生一般也都严谨负责, 所以教师职业道德量化指标当中可以把导师的学生的科研态度也作为考核标准。另外,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法律要求一定要贴合实际, 具有可操作性, 让每个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有法可依, 对国家制定的政策有明确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性。在进行教师职业道德量化时, 要把奖励和惩罚并用。对于师德高尚、认真科研, 并且没有过错的教师提出奖励, 这种奖励要贴合教师的需求, 而不一定必须做出重大贡献, 对于每个独立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提出适合本单位的奖励和处罚措施。通过定期奖励一部分优秀师德标兵, 提高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 让教师真正体会到教书的快乐和科研的乐趣。高职院校要想成功、成名, 离不开高校教师群体师德水平提高。作为默默耕耘的教育工作者, 教师承担着培养祖国未来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我们身为其中的一员, 要把它当做幸福的事情去做, 要把师德提高作为职业生涯规划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自身师德提高, 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毕业生, 使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小康社会建设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篇6
当前在高校教师队伍中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了很多超出人们道德底线的现象,但这毕竟是少数。社会民众对当前教师师德师风的现状是满意的,这说明当前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总体是好的,并且整体的发展趋势也是良好的。但是极少数教师身上存在的不良行为,尤其是当这些不良行为经过媒体和网络的放大效应以后,产生了极坏的影响,甚至在社会上造成一些错觉: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整体、严重、快速下滑。在知识信息爆炸和道德情感正被价值理性逐步消解的时代,社会民众热切期待正常道德秩序的回归,这种期待会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为人师表”的教师身上,并且这种期待会显得更为迫切。正是这种对教师较高的道德期待,导致了社会不允许高校教师“犯错”,当个别老师出现个别“情况”时,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会自然而然地被无限放大。这种“供需”的矛盾所产生的张力正在迅速破坏着整个教师队伍的形象,如何消解这个张力成为当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无疑有赖于整个社会道德伦理的重建,但是在短期内寄希望于大环境的改善与优化,无疑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必须另辟新径。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促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全面和根本性提升:
1 教师自身要提升自身修养
师德师风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受体也是教师,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当前教师的职业培训和学习重业务能力,轻道德伦理,必须改变这种局面,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并重。第一,教师必须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道义责任,充分认识到一个道德败坏者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要不断加强道德伦理学习,先学德,再学才,增强自己的道德焦虑感和紧迫感,提高自己的道德约束力。第二,要加强宣传。宣传的作用在于扩大影响,营造氛围,让人人关注师德师风建设,重视教师的道德修养,让个别有不良行为的教师总是感觉芒刺在背、如坐针毡,让道德良好的教师不敢“堕落”,时时警醒。如果没有“注视的眼睛”,道德的自我约束力就会涣散。第三,加强舆论引导。随着市场化转制和网络的兴趣,媒体为了收视率、订阅率和点击率,趋迎附和受众的猎奇心态,而忽视了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必须加强对媒体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规范,充分发挥媒体在价值观重塑和道德伦理重建中的责任与道义,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舆论引导,提高教师提升自身修养的内在驱动力。
2 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打破终身制
全面推行高校教师聘用制度,强化教师岗位管理和聘任考核,打破教师实际存在的教师职务终身制。建立教师退出制度,考核不合格、师德师风差、学生满意度低等不符合高校教师岗位要求的教师应退出教师队伍。可以试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对没有能够竞聘上岗的教师暂时退出教师队伍,学校可以成立人才中心接纳这些暂时没有工作岗位者,给予一到二年的能力提升时间,期间如果仍然没有部门接收,第三年就按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工资,合同期满,解除聘用关系。这样通过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重道德的新型选人用人机制,让道德败坏者及时退出教师队伍。与此相对应,在高校教师聘用上,必须严把准入关。在招聘考试和试用考察中,要加大对应聘人员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的考查份量,可以试行公务员招聘的考核方式,严格考试程序,一方面可以剔除个别利用裙带关系“混入”学校的人,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政治审核和道德评价,真正做到让道德败坏者进不了教师队伍。
3 建立道德评价与道德激励机制
当下高校对教师的评价重论文数量、科研课题和教学工作,而轻教师的德育工作和学生评价,因此必须完善和优化教师考核体系:①评价内容:把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与职称评定、各类荣誉评选以及薪酬挂钩,增强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考核,可以试行道德修养一票制。②评价标准:把教育效果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起来,明确教师作为一个“文化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要细化评价的细则,制定具体可行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进行量化考核,尤其要把受教育者的评价和感受纳入评价体系。③评价主体:应尽量覆盖到与教学相关的人员,如领导、其他教师、学生以及参评教师自己。可以尝试建立一个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和职业道德规范的专业机构,由多个部门、多层次人员组成的小组定期巡视、测评,对相关信息和数据进行收集,并开发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库模型,对每个教师职业道德的总体水平进行估算。
当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需要每位高校从教者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但是在整个大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制度没有完善和优化的情况,这种个人自身的努力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既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同时还需要外在环境,尤其是制度环境,为提高教师素养提供相应的机会与动力,两者的结合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许亨洪.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下滑的原因分析及其应对策略[J].商品与质量,2011,(12).
篇7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发展担负着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责任。所以,教师的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其引导施教的教育效果,进而影响到教育质量。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经历了一个急剧的膨胀期,高校教师的数量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据官方公布数据显示: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有61.99万人,到2010年增加到134.31万人,10年间新增教师72.32万人,入职时间不足10年的大学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3.8%。若以2006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107.6万人来计算,到2010年入职不到6年的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的20%①。若以年龄在40周岁以下为青年,我国大学基本上是青年教师占主体。这些青年教师在未来一段时间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角,他们的职业素养、专业化程度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和希望。在大学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中,职业道德是其最基本的专业素养,本文主要对我国大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与反思,进而提出我国大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发展方向。
一、 研究概况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大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高校教师师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大学教师职业素养”、“大学教师信仰”、“大学教师伦理”等关键词进行题名精确匹配搜索,1980—2011年共搜集到文献246篇。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1980—1989年仅有2篇文献,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大学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研究关注不够。从1990—1999年共检索到有关研究论文38篇,研究内容涉及大学青年教师师德内涵、职业道德建设内容、社会经济转型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大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心理学依据和规范机制等问题。2000—2011年共检索到相关论文206篇,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是人们研究大学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期。此期内,在研究内容上,不仅研究普通高校的师德建设问题,还研究了各级各类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问题,这是与我国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分不开的。
二、 研究的主题内容
1. 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研究。纵观不同时期的研究文献,不同的学者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表述不一,但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1\]。在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的研究上,争论的焦点是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道德的关系,有学者认为教师职业道德是以“教师职业”为对象和内容,把教师职业道德放到公德领域去理解;而教师道德是指教师个人的道德,是指教师个人的道德水平,这是把教师私人领域的个人道德转移到公共领域。其实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师职业道德关注公德,教师道德关注私德,二者之间不能画等号,不加区分,公德私德混为一谈,可能造成教师无谓的道德负担,不关注教师道德,仅关注教师职业道德,又不能有效地推进师德建设\[2\],所以,理想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把二者有机地协调起来。
篇8
教师职业道德及其规范是在长期的职业劳动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反映了客观的教育活动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职业道德是调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学校、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一、物流专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要求
(1)爱岗敬业精神。物流行业是一个工作相当繁杂相当琐碎的行业,它的教育与教学也具有相应的特点,它要求教师将各个相关学科的知识糅合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还要求各位教师将特别精细的操作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要特别的热爱这个专业,要特别的具有耐烦、细致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准备以及行为方式。第二、团结协作精神。现代物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方面,是一个环节众多的行业,哪一个环节出现差错,整个的链条就会断裂,物流企业就会遭受巨大的损失。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使各门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第三、准时精神。准时就是要求物流公司在配送商品时既不能过早也不能延误,要在客户指定的时间正点到货。这就要求专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己要坚持准时原则,上课、辅导答疑、作业批改、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都必须准时,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也必须准时。
二、高校物流专业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目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整体滑坡,甚至相当一部分教师已经完全“铜臭化”,“一切向钱看”,享乐主义盛行。
(1)缺少敬业精神。教师的敬业精神是教师爱业、勤业、乐业、精业、创业的基本品质。敬业精神,也可以说是教师必须对教学充满热爱之情,具有乐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必须对教育事业充满高度的责任感,兢兢业业,不图名利。敬业精神亘古就应该是每一个想成为好老师的首要标准。但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下,高校部分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认为是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而未把它看作是承担着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一项事业。正因为如此,有的教师不思进取,缺乏敬业奉献精神,精神状态不佳,得过且过,无意于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探索和研究。
(2)工作中过分强调个人利益。有的教师受“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的影响,接受工作不是以服从学校需要为原则,而是以是否有利可图为前提,“钱多多干,钱少少干,无钱不干”。有的教师认为校内的课时费太少,不愿接校内的课,而到外面去讲课挣钱。有的教师为追求个人利益,利用学校培养而获得的资本,置学校和学生于不顾,擅自离职离岗等等。
(3)少数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个别教师无心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总是觉得这三尺的讲台实在太埋没了他的许多能力,因此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行色匆匆,分秒必争,以至于让人分不出哪个是本职,哪个是次职。如此忙碌,耽搁一、二节课,或请其他教师代课,也就不足为奇了。有的教师流路出不想教书的思想,但又因“没有别的地方好去”,也只好教书混日子。因此在工作中缺乏进取精神,不注重获取新的知识,不钻研业务,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加之当前高校盛行量化管理,论文的多少往往成为教师科研能力的标志,教师凭论文可以解决评职晋升问题,而其社会地位、工资、住房等切身利益又与能否晋升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这种量化管理又催化了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功利心态,在教学上得过且过、敷衍塞责。
二、高校物流专业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的成因分析
究竟是什么导致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道德研究不深入,教育抓得不严
一般高等院校很少对师德师风进行深入的研究,关于师德师风的读物市面上不多,学校也很少采购。对于教师师德师风的要求非常笼统和形式主义,比如说,只要教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等,没有制定具体的量化的衡量标准,如人文素养、言谈举止、仪容仪表、性格特征等都缺乏详细的考核指标,对于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现象就只能人为裁决而不是制度裁决,从而使得职业道德建设缺乏说服力和可持续性。这些指标的制定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全面发展以及教师本身的全面发展。
(2)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目前,不良社会风气主要表现为求财、恋财、贪财的观念与行为普遍,同时,社会舆论也是“财富大比拼,煮酒论英雄”。尤其是物流专业的教师接触到物流行业很多的草莽英雄,导致自己的心理失衡。这样的社会现象这样的价值观念,导致许多教师有意识地放松职业道德学习、降低对自己的道德要求甚至让自己道德堕落,比如说上课经常迟到、上课不注重讲知识而一味讨好学生、利用考试谋私,拼命从事第二职业,正常的课堂教学马虎应付。大事小事皆不管,只顾赚钱事;风声雨声都不听,独寻利好声。学校的事、系部的事、学生的事,如果不能带来好处就不去理它。
(3)高校学生素质整体下滑带来的影响
一方面,从1999年开始扩招以来,招生比例已大幅提高且居高不下,进入门槛越来越低,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另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导致独生子女比重不断扩大,家长的溺爱教育、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加上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偏差与高中应试教育形成的巨大反差,导致高校学生素质整体下滑。物流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它的进入门槛相对更低一些,从而学生素质也要更低一些。然而高校仍然实行混合教学而不是分层教学,导致课堂教学的组织越来越难,学生思想工作也越来越无效,许多教师也对大众教育产生了理解偏差,将“大众教育”等同于放松教育或随便教育。许多教师因教育难度加大便知难而退,这种现象持续下去也就导致了教师素质下降。
(4)教师引进把关不严
扩招导致高校教师严重不足,其应对方法有三:一是原有教师工作量不断增加,但这是透支生命的做法,它会导致高校教师健康状况的迅速恶化,只能作为权宜之计;二是将学校原有不合格的教师从性非教学岗位上重新换回教学岗位;三是饥不择食般地引进教师,只要是硕士毕业生,不管专业对口与否,一律引进,凡是对口专业的本科生,稍加审查也引进。
这样一来,相当部分不具备教学能力或存在某些道德缺陷的教师上岗了,但更为严重的是,这些新教师根本没有培训期,比如说让他们先做两年教辅工作,先了解和熟悉教学和思政规律,而是一进来就往讲台上赶,“打铁先须自身硬”,让自身素质不过硬或存在道德缺陷的教师匆匆忙忙上讲台,其结果自然是越搞越糟。
(5)考评机制不合理
相当多的高校,包括部分重点本科院校和绝大部分的一般本科院校,在教师考评时严重偏离了教学和育人,滑向了科研能力的评比。诚然,科研是一个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一个学校长时间出不了科研成果,那么它跟普通的初中高中就没有区别了,也就谈不上发展了。但反过来讲,如果一个学校的科研不是建立在良好教学的基础上,那么这个科研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不久就会倒塌,因为教学与育人水平很低,导致生源不断萎缩,学校也就不成其为学校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皮将不存,毛之焉附”的道理。在这种只重科研不重教学的指导思想下,加上教师奇缺导致教师教学任务沉重,于是,教师们只能在鱼和熊掌之间做出选择,结果是降低教学与育人的水平,腾出时间来搞科研。
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在对待“德”与“才”关系的态度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中国古代北宋时期思想家司马光在八百多年之前就有感慨:“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说才是德的支撑,德是才的统帅。“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出自封建史学经典《资治通鉴》)八百多年之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回应了这近千年之古训。足以表明,无论时光怎样流转,在对待“德”与“才”的关系上,人们总是把“德”放在“才”之前。高校教师更应当把“德”字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可以说,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兴衰,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高校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因此,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一如社会道德水平的晴雨表,当下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二、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缺失的种种表现
(一)教书育人观念淡薄
高校教师的精神风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高校教师把新形势下高校宽松、自由和开放的学术环境误认为可以“放任自流”,更有些高校教师把个人的好恶和不成熟的意见带到课堂上,在讲课中穿插一些不正确的言论和社会不公,包括对高校管理规定的不满等等,这些不负责任的言行将在学生中产生腐化的作用,影响极坏。学生在这个年纪思想上还没有成熟,老师讲述的这些阴暗面会让他们形成消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时常流露出对学习生活中的不满、抱怨和反感,乃至作出极端恶劣的报复行为。虽然说学术无,但教师课堂上信口开河、不负责任的言论严重的违背了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二)功利思想严重
市场经济的利益最大化驱动了大部分人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私利主义,也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一部分高校教师被急功近利、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而困扰。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宣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忽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仅没有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困惑,而且还引导学生的思想向错误的方向发展。还有部分教师只注重教学与科研,不注重学生思想引领,忘记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告诫。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入关系,教师教学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除了有报酬的教学,其他工作都是没有回报的。因此,这部分教师不愿意承担社会工作,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只负责授课,下课走人,课余很少与学生谈心。甚至并把高校和高校教师的关系演化成一种商业行为。在当前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下,高校教师普遍觉得工资低,生存压力大,造成一批高校老师热衷“钱途”,置教师职业道德不顾,大部分精力用于第二、第三职业,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科研研究。
(三)学术腐败
国内外对学生腐败没有明确的界定。国外称学术腐败为学术不端行为(misconductinscienceorscientificmiscon-duct)。美国科学界把在申请课题、实施研究或报告结果中出现的编造数据、伪造数据和剽窃的行为称之为学术越轨或科研中的不端行为。[1]学者鞠德峰从职业道德的角度出发,界定“学术腐败就是发生在学术活动领域中的败坏堕落现象,其实质是学术工作者为追求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滥用学术工作职权、违反学术规范而败坏学术道德的行为和现象。”[2]这里学术腐败多指高校教师利用学术权力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比如说,有些大官员到一些大学当挂名的博导等,还有一些小官员到各个大学不劳而获的拿博士学位。试问这些大官员天天忙于开会、接待、视察、访问等工作,怎样指导一位博士做论文呢?更不用提传道授业解惑了。小官员没有去上课,也没有时间去做研究就拿到了博士学位,这是对社会的不公,对学生的侮辱,这也是当下高校去行政化中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时下一些大学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创办各种硕士班、博士班,学校授予学位,有钱人送钱获取学位。还有一些学者,特别是男性学者利用学术权力骗异性,比如博士生导师衣俊卿和常艳的不正常关系等等。
三、分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高校的学术研究都是些知识分子,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为什么会失去学术良知?为什么他们会参与或发动学术造假?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高校究竟怎么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哪里?笔者认为,学术腐败不仅仅是个人职业道德缺失的问题,它还涉及到社会、高校的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分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有助于我们寻找克服学术腐败的良方。
(一)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了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
整个社会道德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了新变化,作为社会成员的高校教师,难免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受到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冲击,高校教师的职业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很多高校教师认为教师这一高尚职业的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教师的生活支出无法保证,经济地位低下。高校教师对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产生了迷惘和困惑,在这种情况下要求高校教师讲贡献比奉献是行不通的,因此,高校教师道德滑坡的现象时有发生。高校教师要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德国费尔巴哈曾说过:“德性也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生活的基础也就是道德的基础。”这从一定意义上客观地概括出了道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教师虽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其本质只是一名普通的老百姓,也需要正常的物质保障和精神享受。可以说教师的道德水平必然与其所处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经济结构状况相适应。[4]因此唯有从教师根本利益出发,解决教师同工不同酬、职称大于贡献等不平等现象,严格遵照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兑现教师的合法的经济待遇,解决生活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并享受工作、热爱学生,真正的做到无私奉献。
(二)高校不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高校本身的政策力度不够。很多高校的工作机制滞后,制度建设不完善。虽然国家三令五申的强调教育部门的职业道德培育,但很少高校能贯彻到底,缺乏具体的措施实施。高校在选拔人才中一味的重视学历学位,忽视要求教师的思想素质;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考核模糊,很难让教师对此上心。高校需要不断的引导和监督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有些教师一遇到挫折就在课堂上发牢骚、情绪化教学,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三观形成和发展。因此,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来自于高校教师队伍过硬的思想素质,如果没有一支良好的职业道德队伍,高校的思政教育将成为一句空话。
(三)教师个人不注重职业道德修养
如果高校教师没有明确的政治方向,没有明确自己的使命,就不能为社会培养出道德高尚的公民。教师是学生的模范,为人师表的一言一行都被学生所关注。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教师想把学生培育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要求教师正人先正己,才能让学生“信其师,亲其道”,才能见贤思齐,才能克己复礼。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3]因此,立德树人必定先得树师德,这是大学回归教育本质的前提。
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议与对策
司马迁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缺失,突出的表现为私欲的驱动。在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动下,人们的私欲急剧膨胀,钱成了人们竞相追逐的理想目标,钱也急速地腐蚀了意志薄弱教师的灵魂。正如著名的雅典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指出:“人间再没有像金钱这样坏的东西到处流通,这东西可以使城邦毁灭,使人们被赶出家乡,把善良的人教坏,使他们走上邪路,做些可耻的事,甚至叫人为非作歹,干出种种罪行。”[4]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以下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议与对策。
(一)爱岗敬业铸师魂
爱岗敬业不仅是时代的需要,而且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前提。严谨治学、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廉洁从教,高校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爱岗敬业的基本精神,才能实现其自我价值,完成人格的升华,实现其社会价值。特别是坚守这个清贫职位的内心充实感、满足感,一如司马迁的感慨:“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爱岗敬业不仅受到学生的爱戴,而且教师自身也可体验通古今之变,形成一家学说,获得学术自由之快乐感。
(二)“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来要求教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直接的表现为教师的言传身教,就是教师用高尚的品德感染学生,用高深的知识吸引学生,也即“学深为师,品正为范。”二者皆看重“德”字。时下也有人调侃: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大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这里孔子的意思是说,作为一名品德端正、学术渊博的老师,其言谈举止无时不刻的影响着学生,老师用不着对学生下命令,学生也会效仿,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教师自身品德不端正,而要求学生思想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学生也不会服从。也如古谚语所说的“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矣。学生经常在老师的指引下发展自己的品德,形成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独特理解。己不正,焉能人?正是教师的人格魅力铸就了学生优良的品德,教师的言传身教通过榜样的力量传给学生,“润物细无声”,学生尊其师,才能信其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可以说,学生一生美好的品德形成得益于教师的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在强调“德”的同时,也注重“才”。《礼记•大学篇》记载“诚于中而形于外”,大教育家韩愈曰:“慧于心而秀于言”,对说明了“质于内而形于外”的道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蕴藏在内心,然后用行动表现出来就是教书育人。教师的聪明才智孕育在心中,然后在课堂用优美的语言娓娓道来。渊博的知识,广博的见解无疑会吸引学生向老师靠拢,教师的专业知识化作其个性魅力和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强化综合整治,加大对失职业道德教师的打击力度
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缺失,与打击乏力有关。不严厉打击失职业道德者,就是对守职业道德者的不公,就是对失职业道德者的放纵。因此,要强化综合整治,整顿社会秩序,加强对高校教师违背职业道德的综合治理,对信用好的发证予以表扬,对违背职业道德的教师,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程度不同的严厉惩治,让违背职业道德者不仅无利可图,而且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震慑作用,让所有的社会行为主体均不敢在违背职业道德的问题上越雷池一步,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和谐的环境。教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士不可不弘毅,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培育之路任重而道远。只要社会的各个部门都贡献一点力量,参与到高校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设中来,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问题不治而愈。
参考文献:
[1]姚利民.论学术腐败及其治理[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2]鞠德峰.关于当前“学术腐败”问题的道德思考[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篇10
2. 注重个人功利。一些高校教师不能妥善处理“利”和“义”关系。他们只重视眼前利益而轻视长远利益,重现实追求轻理想追求,少数教师本末倒置,从事“第二职业”挣钱,进行一些低水平、同自己业务提高关系不大的兼职工作。有的教师经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接受领导安排的工作不是以需要为原则,而是以是否对自己有利为原则,不安心教学工作,“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千变万化的市场和五彩缤纷的世界面前,部分高校教师耐不住寂寞和忍受不了清贫的生活,绞尽脑汁通过种种方式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一技之长参与“市场竞争”,找回他们自己的所谓人生价值。
3. 学术道德观念淡薄。高校教师必须从事科学研究,这是大学社会职能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但是,在高校中却存在着学术道德观念淡薄问题。学术道德观念淡薄问题,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学术腐败问题。学术腐败是指学术界(也包括文化界、高等教育界)已经严重存在或潜在的违法、违规、权学交易等非正常现象。主要是指侵犯知识产权、违反《著作权法》等侵权现象。市场经济大潮中,某些高校教师迷失了方向,抄袭剽窃,“学术”、“学术官僚化”(是指是不少国家公务员热衷于到各大学挂名担任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弄虚作假,个别学者学风浮躁,不专心研究,评奖、评职称时虚报科研成果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不正常的现象,严重损坏了高校教师乃至整个学术界的声誉,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高校职业道德问题的主要对策
1. 从根本上提高高校教师的待遇。据统计,从1984年至今的20年间,高校教师平均工资增长了17.8倍。2003年,高等学校教师年平均工资超过2.33万元,比2002年增加2261元,比1985年增加近2.21万元。于是,社会上有人把高校教师也列入了“高收入群体”,实际上是不恰当的。高校教师的工作时间比一般工作人员更长。首先高校的授课不太受科书的限制,它需要“与时俱进”,这迫使老师要跟踪学科的热点、前沿;其次,高校教师是不坐班的“全天上班族”, 但是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机制也使得老师几乎每天都必须从事科研,在课题、论文、专著上奔忙。如果这样看待高校教师每个月人均2、3千元的收入,就不应该认为其属于高收入。应该说是极少数创收能力强的教师“泛化”了教师形象,绝大部分的老师被他们耀眼的星光所遮蔽。一部分清贫的高校教
篇11
2.陶冶高校教师的品德修养。教师职业是崇高而伟大的,因此,优秀的师德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具有高尚品德的教师,往往受到学生的爱戴和拥护,并在他们心目中产生威信。这种威信一旦形成,教师就能充分发挥以德育人的作用。在当代高校这个特定的育人环境中,教师是一支教书育人最基本、最重要的队伍。“为人师表”是称颂教师可敬形象的表述,其中“师表”内涵德才兼备,即学高为“师”,身正为“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传授给当代大学生的绝不仅仅是某种具体的科学文化知识,更根本的还在于给当代大学生传授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用自己内在的高雅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举止去影响当代大学生;用正确的政治态度去教化当代大学生,以身作则去带动当代大学生;用乐于奉献的精神感染当代大学生,从而以良好的精神面貌为当代大学生树立好榜样。
3.规范高校教师的言行举止。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良好行为的标兵,这样才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当我们要求大学生每天必须准时到教室的时候,我们自己首先必须准时到达;当我们要求大学生讲究卫生的时候,我们自己首先必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当我们看到教室里有乱扔纸团的时侯,我们自己应该主动地捡起来扔到垃圾桶中,以培养大学生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当我们看到教室的桌椅坏了的时候,我们自己应该主动拿来工具修理整治,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爱护集体财产的观念;当我们要求大学生讲普通话的时候,我们自己应该先讲好普通话。唯有如此,高校教师才能真正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当代大学生,教育当代大学生,陶冶当代大学生的情操,实现以德育人的目的。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当今时代,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的意识淡薄,缺乏爱心;有的教师学风浮躁,治学不够严谨,急功近利;有的教师对自身要求不严,言行不够规范,不能为人师表;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严重损害了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面对这些问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必须随着大学职能和教师劳动特点、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的变化以及大学办学理念的不断调整,适应发展要求,探索适合时代特点、教师身心特点、职业特点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才能建立起科学的建设体系,提高综合成效。
1.强化隐性教育途径以提高全体教师的职业道德认知水平。新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通过管理实践和集体活动来体现职业道德理念,通过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学术交流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通过会议、报告、报纸刊物、互联网等媒介,把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渗透到教师的思想中,落实到教师的职业行为上。师德建设的内容不能仅局限于师德要求和具体规范,还要大力倡导教师职业精神,把规范要求与职业精神统一起来,既要微观、具体并具有针对性,同时又要与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形成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让教师从宏观上了解国情和当代教育现状,把握国家的教育需要,从而增强教师的全局意识和整体意识,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教师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总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能以教条的形式孤立存在,而应该渗透到管理实践、教师的业务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去,通过隐性的、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才能产生实效。
2.优化环境以促使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学校的环境状况,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对教师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道德风貌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教育比思想道德灌输更具有感染力和渗透性,这种环境必须以稳定、开放、求实、发展为特征,必须具有一种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校风和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民主、平等、和谐、宽松、温馨的心理氛围。抓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一定要从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出发,时刻把教师的需要和冷暖放在心中。要关心、理解、体贴教师,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思想道德建设寓于多做实事、做好事的实际工作中,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增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3.建立科学合理的师德建设机制以提高可操作性。一是要建立有效的政策导向机制。要积极探求合理的人才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在教师职称评聘、各级评审专家中实行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在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著作、科研项目立项与评审、学术奖项评定等方面体现正确的政策导向,防止重数量轻质量或形式主义,防止弄虚作假等不良倾向。二是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当前高校在开展师德评价中要重点解决好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结果的反馈与落实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既有利于教师个体的充分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群体职业道德水准的提高。三是要建立有力的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的关键是要确立一个激励标准,对激励的方向和强度作出规定;对设定的激励标准广泛宣传,使之能起到导向作用且便于落实;在检测评价基础上对先进行为给予激励,激励手段可以是精神鼓励,也可以是物质刺激;可以提出表扬、颁发奖状、授予荣誉称号,也可以在职称评定、奖金、住房分配、办公设备等方面有所体现。总之,要奖人所需,使激励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四是要改进和完善师德考核。高校要将师德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并作为教师绩效评价、聘任和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完善师德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师德考核档案,全面评价师德表现。
4.加强心理引导以增强教师的自我约束能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增强有效性,必须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疏解教师压力。一方面,要采取积极政策,通过增加和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或根据学校资源承受能力、调整招生规模等手段,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使教师尽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活动中;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把普及心理学常识、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引导、增强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作为师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教师还要加强自我修养,自我调适,通过自律不断抵制、克服和清除自己思想中有悖于职业道德规范的念头,实现自身道德品质的完善和提高,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献身教育、敬业爱岗的师德风范,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高校管理部门还可通过各种形式,诸如组织恳谈会、参观先进典型事迹、举办教师联谊活动等,让教师对照好的典型,检查自己的行为得失。
篇12
高职院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和造就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教师职业道德状况,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当代社会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教师的道德修养也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教育要想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就要不断地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水平。
一、高职教师的道德修养关系着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
一所好的职业院校,能否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之一。在学校,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更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师的道德修养直接关系着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是一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然而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相互冲击与碰撞,受社会环境和社会信息的影响,有些学校老师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比如剽窃论文、虐待体罚学生、索礼等,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与教师的道德修养密切相关,职业教育的发展更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教师的道德修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掌握技能,更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对学生因势利导,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敬而受教”。常言道:言传不如身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和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和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
三、强化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当今的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家、民族、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人才的竞争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更是为中国在竞争中提供智力支持。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也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职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尤其是道德理论修养,不断充实自己,来适应时代的变化,来迎接各种挑战。
当今世界处于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调整的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影响、交流交融交锋异常频繁,这就意味着对学生的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对教师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高职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提高科研水平,才能真正应对各种挑战,成为一名合格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
四、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政治素质高、师德师风正、专业素质过硬的高校教师队伍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正确引导学生认清并处理好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把青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只有教师不断提升道德素质,才能不断引导影响青年学生奋发进取,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王治俊.对教书育人的理性思考[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0, 8(30).
[2]韩丽萍.论现代远程教育德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2(21).
[3]张建明.从战略高度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J].求是,2015,11(1).
篇13
近年来,随着高校本科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高校也不断引进一大批具有高学历、科研能力强的青年教师。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现有教职员工2200余人,其中30岁至45岁之间的青年教师占全校教师的8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全校专任教师的37%左右,这些高层次人才的引入对高校自身发展和民族教育事业发展都十分必要,他们精力充沛,吸收新科技知识快,创新能力强,这对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但是,这些高层次教师对如何以最好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观、事业观等却没有任何经验,这些都关系着学生的社会素质培养。因此,对高校教师的师德培养,关系着我国今后的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教育职业的人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师德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规范的总和,是教师在所从事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效果的反映。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品质的培养,而这种影响是无形的、潜在的、长期的,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教育无法取代的一种教育力量。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创新能力的高校教师会对学生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二、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具有敬业精神
具有敬业精神,是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应持的基本态度。作为道德的引路人,品行的示范者,高校教师应具有强烈的敬业意识和忠诚自己本职工作的事业心、责任心,做到言传身教、行为世范。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身上肩负着科学教育、道德教育、社会教育的使命感。教师必须坚定教育信念,把培养教育每一个学生,使之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教师应该以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为荣,立足本职,甘为人梯,追求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思想境界。
2.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
大学是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地方,教师没有学问就会误人子弟,而误人子弟本身就是最不道德的行为,这是涉及师德问题的根本和基础。大学教师最基本的入行条件就是要有相当的学术造诣,这是关于“师德”的最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文化知识的快速发展,教师的一生都应处于不断的学习和完善之中,要勤奋学习,不断追求新知识以吸收新成果、新理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现代的社会,高校教师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围绕教学搞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带动学生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
3.要尊重、善待学生
高校教师要正确地看待学生,除了严格要求学生外,还要尊重、善待学生,通过一流的教学水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高校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所以对于他们的教育不应是简单地按照教师的指令去做,这样会限制、束缚学生的发展。高校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智慧、情感、人格的交流,对学生充满信心和期望,善于去理解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宽容学生,并且有效地、积极地引导学生的发展。
4.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进取,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现在高校大部分课程都使用多媒体上课,所以有些教师就把要讲的内容没有任何重点地全部罗列在Powerpoint中,在上课的时候照念一遍。这种上课方式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同学生做及时的交流。这种现象在许多高校都很普遍,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刚入校的高学历青年教师当中。
很多刚人校的教师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申报课题、写论文、搞科研上面,对备课的时间却十分吝啬。备好课是讲好课的前提,一堂课能否讲好,多半要取决于充分的备课,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必然要求教师要悉心备课,一丝不苟。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都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教学理论和教师的认知能力和教学水平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教师备课不是一劳永逸的,还需要不断改进和设计教学模式,积极吸取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尽量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取新知识。
三、高校要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1.思想教育
充分认识和贯彻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是每一名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尤其是作为教师主体的广大专任教师,理应成为育人的主力军和立德树人的示范者。首先,高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履行“遵纪守法、教育教学、思想教育、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权益和提高水平”的义务,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治校。其次,高校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论引导教师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高校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先进事迹的讲座及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教师坚持求真务实、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模范遵守学术道德,潜心钻研,严谨笃学,培养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不断进取的敬业意识。第三,教育高校教师正确处理好师德、教学和科研三者的关系,做人、做事、做学问并举,勇于承担教学第一线的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搞好科学研究。
2.加强培训
目前高校引进的高学历青年教师大都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活跃的创新思维,但是,这些教师大部分以前没有教学工作经验,虽然自身知识渊博,却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技巧,因此并不能让学生充分学习所学的知识。
高校教师进校前要通过教育厅规定的岗前培训考试,考试合格后才可以任教。各高校除了岗前培训外,还要加强教学艺术与教学技能的培养,有计划地邀请一些不同学科、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教授做有关辅导讲座。通过这些培训,老教授们把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同新教师一起分享,达到共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很多国内著名高校—直都采用“以老带新”的方法。每一个老教授都配备一名新教师作为助理,同学生一起听教授讲课,课后对学生进行课程辅导、上机指导、批改学生作业等等,这样新教师可以快速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每一个工作领域都有其特有的规则和要求,每一个新人门者都必须学习、继承和发展。尤其在教学工作中通过教书达到育人的目的,特别需要前辈的指引和点拨。
5.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要提高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必须建立健全高校教师的监督机制。学校可以让职业道德建设T作小组或教学督导小组及时了解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同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结合起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严格监督。可以施行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和管理部门评价等多种渠道的评价体系。对于存在各种教学质量问题的教师在教师职务聘任中实行“一票否决”制。中山大学存在一种“教学假”制度,即对学评教极差的教师暂停排课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这是一种带有惩戒性质的硬性假期,实际上体现了学校对教师的关心和保护,是一种积极的帮助。教师可以利用这带薪的“教学假”反省—下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受学生尊重的好教师,或者通过培训、进修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或者与学生沟通了解自己需改进之处,或者听老教授上课、查找资料好好思考—下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
4.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说明环境对人的熏陶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