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一学习计划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初二学习分为四个阶段,即暑假、初二上学期、寒假和初二下学期。要想取得优秀的成绩,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必须充分利用好每个阶段、优化处理各科目间的学习。
2、暑假最为关键,相对时间长,这两个月完全由你自行安排。因此可以这么讲“得暑假者,得天下”。如果你比其他同学更先意识到暑假这两个月的重要性,那么你将赢在起跑线上。暑假学习的基本原则是夯实基础、消除“弱科”,拓宽知识面,增强学习自信心。暑假的主要任务有:
首先,把过去没学好的科目一定要补上来,消灭“弱科”,这样才不会影响到初二新课程学习。
其次,发挥优势科目,拓宽知识面,构建知识体系,用新的眼光总结旧知识,达到高屋建瓴的目的。
第三,要重视语文、英语的学习,培养一定的文学功底,读一些精彩的文章,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情商”。
第四,参加一定社会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感;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外出旅游,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有道理的。
第五,由于初二新课程难度比较大,而又是考试的重点,因此暑假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应当适度提前学习新知识,以提前进入初二学习状态,形成一个良好的开端。本文由第 一^范 文 网整理。
最后,建议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达到事半功倍、轻松学习的效果。
3、初二数学的学习计划
新课标数学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有如下的特点:初一知识点多,初二难点多,初三考点多。同时,新课标数学突出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的考核。因此,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抛弃只做题不思考,一定要养成边学边练边想的习惯。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利用丰富的教研资源,编写了初二辅导班四个阶段的内部讲义。讲义结合北师大版教材,进一步理顺知识框架结构;根据新课标要求适当扩充相关知识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达到培养数学分析能力、解题能力,运用创新能力的目的。讲课高屋建瓴、注重数学思维和方法的讲解,以“三七二十一思维定势法”、“三十六技”为主线,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来来学习数学,让学生达到醍醐灌顶的学习境界。
初二数学四个学习阶段环环相扣,结合整个讲义体系,暑假课程主要内容有如下:
专题一、由三角形六大元素到全等的本质,探究直角三角形(三大定理)、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推广)专题二、由三角形全等到辅助线的作法,探讨共线、共点问题
专题三、由平行四边形,学习定义法证明的经典思路,探讨三角形全等在初中几何中的地位
专题四、从四边形一般化到特殊化,探讨数学定义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专题五、由三角形全等到多边形元素的探究,学习面积法、中位线法解题的技巧
专题六、由a2+a到数与式、绝对值,学习恒等式的证明
专题七、由勾股定理到二次根式,学次根式的计算
篇2
初中化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之前没接触过的新科目,又因为其信息量大、知识点众多,所以许多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该门学科的学习,长此以往,学生便会丧失对该门学科的学习信心与热情。但若是将信息技术巧妙地融入教学中,便可以将知识点形象化,将学习兴趣最大化,将实验最优化和将课堂延伸化,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将知识点形象化
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大多为抽象理论知识的死板堆积,而对于学生来讲理论知识是最难理解的,且这种死板的课堂并不适合当代的学生,所以课堂效率会十分的低下。若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将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融入其中,就可以将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点生动形象化。通过多媒体 等信息技术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影像等信息进行巧妙的结合,将所要教授的知识以图文并茂、视听相携的方式表现出来,给学生带来一场不一样的“饕餮盛宴”,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
例如,在讲解微观粒子运动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通过模型以及挂图进行讲解,但由于粒子以及粒子的运动规律是无法通过肉眼看到的,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还是过于抽象。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分子、原子结构制作成flas,用以模拟演示微观粒子的运动。此外,诸如此类的微粒问题,均可采用这种动画演示的教学方式,将知识点更加形象化。
二、将学习兴趣最大化
若想将一门学科学好,兴趣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这样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导火线,是激发学习潜能的催化剂。所以如何提高中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是教师们一直在探寻的问题。因为中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所以笔者认为,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足以适应当今飞速革新的教学方法。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才是当今教育体系发展的主流趋势。
在教学中巧妙地应用这些信息技术,可以将图片与文字、影像与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原本死板枯燥的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让原本丧失学习兴趣的学生重新建立起学习兴趣,也让原本低效的课堂变得更有效率,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例如,在讲解酸雨的形成过程时,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找到一些酸雨形成的视频资料或者是动画片。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所学的知识点。
三、将实验最优化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实验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因为实验具有高效性,可以更加直观地将知识点表示出来。但是,无论是学生亲手操作,还是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些实验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的,其次从摆放仪器到实验操作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再者有些实验因为难以控制其渐进过程而不利于观察。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在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提前做好实验的相关课件播放给大家观看,既避免了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将课堂延伸化
课堂的时间往往是有限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因为时间的限制,而不能将知识点完全表达,就匆忙结束课程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虽然时间是有限的,但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将课上有限的时间加以扩展,将课上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学,从而让课上的理论知识与课后的综合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课堂延伸。
例如,教师可以创建一个化学QQ交流群,学生有不会的问题便可以在群里向教师提问,或者在群里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把课件或者是总结的重点难点上传到群共享里,供学生讨论参考。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笔者相信,学生一定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其可以将知识点形象化,将学习兴趣最大化,将实验最优化以及将课堂延伸化。这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笔者相信,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莘莘学子会在化学的海洋中放飞梦想,远航。
参考文献
篇3
反应现象小而课室大,多数学生观察比较模糊。我国实行班级授课制,每班有几十人,很多实验位置不佳的学生难以观察到清楚现象。利用投影仪进行辅助教学,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投影技术主要是将一些简单、安全、无腐蚀性的实验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放大,克服了演示实验只能演而不能示、可见度小的缺陷实验,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特别是一些细小的、不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投影技术使实验现象的可观察性得以提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条件。例如,《氯气的生产原理》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实验装置本身就比较小,实验现象很难观察清楚。这时利用投影辅助教学就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诸如此类,很多在小试管、小烧杯等中进行的实验,实验现象可见度小的,都可利用投影技术。
1.2抽象概念形象化
化学是研究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相互作用的科学,许多概念抽象复杂,如电子云、晶体结构、有机物分子空间结构、同分异构、顺反异构、手性碳、杂化轨道、大兀键、电解胶体的渗析与电泳等,都可以用多媒体动画来模拟。通过这一方式可以把一些难于观察的、抽象的、微观的化学过程模拟出来,还可以把常规教学手段难以用实验演示的动态过程展示给学生,使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形象,帮助学生去领会实验事实和掌握化学概念。
1.3实验原理显现化
化学教材中的理论部分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感到较难理解,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单单靠实验手段效果往往不理想。对此,通过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可以把实验原理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如在“溶解热测定”实验中利用动画辅助讲解溶解的变化过程,使实验直观形象,学生很容易理解,丰富了学生的观察和记忆。特别是有机基础中的反应机理如消去反应、加成反应、酯化反应、聚合反应、取代反应、催化氧化等。这种整合还可以针对有些实验只能看到结果,而实验原理很难清楚反映的实验教学中。
1.4工业流程真实化
化学新课标对工业生产非常重视,课程标准中要求了解、体验、参观的工业生产有很多。氯碱工业、工业制硫酸、工业制氨气、工业制硝酸、高炉炼铁与炼钢等。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讨论等实践活动,如本省的巨化、镇海炼化等大型化工企业中的合成氨车间、硫酸车间、氟化学车间、炼油装置,杭州的四堡、七格污水处理厂,本地的自来水厂,印染、制药、塑料等化工企业,环保、质检等部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条件不具备的,也可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影像资料或图片,或从网络中去查找,教师实地拍摄化工企业工业生产等。学生的认同感强,很快会进入学习状态,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1.5实验课堂绿色化
化学实验教学历来都强调实验的安全性。化学实验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爆炸、燃烧、强腐蚀、中毒以及化学实验产生有害环境的废气、废液和废渣等。对于有毒、有害、危险的实验,可以制作成录像再播放给学生看,既保证学生的安全,保护环境,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钠与水反应,制取S02、Cl2等毒性实验。另外,化学中有毒、有污染、危险较大的实验易造成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产生畏惧心理,因而不利于化学教学和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若教师采用信息技术辅助实验教学,可以避免上述实验的缺陷,达到实验目的。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1有利于自主学习
现行高中的化学实验课,特别是学生实验课,很多的实验是验证性实验,教师给学生学习任务,认为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但缺乏引导实际上是一种放任。如苏教版化学必修2教材《化学反应速率》中《观察与思考》“进行下列实验,观察并比较两个反应放出氢气的、快慢。”《活动与探究》“[实验2]取两支大试管,各加入5m14%的过氧化氢溶液,用药匙向其中一支试管内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观察发生的变化。”教材给了学生学习任务,教师若利用投影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原因,就能帮助学生开启化学思维,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发现的快乐。
2.2有利于合作学习
在日常的学生实验课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一小组或同桌两人一小组。由于分工不明确,学生实验课表面热闹,实际上课堂秩序较混乱。这时若利用投影,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更有利于互实验进行。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实验课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但合作学习不仅仅在实验的操作上,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共同探究问题,思考问题,总结结论等。而这些问题的引导,问题的设计等需要投影等信息技术的辅助。
2.3有利于探究学习
化学实验本身就具有趣味性,利用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实验情境,能使许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由无声变有声,由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更能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酸雨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把酸雨造成树木、农作物枯萎,文物古迹如石雕、塑像的侵蚀等实物场景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的感觉。这种适时适度的整合使学生耳目一新,开阔了学生眼界,很容易激发学生探究酸雨的成因及防治措施的兴趣。
3实现高效课堂
3.1增大课堂容量
利用信息技术往往可以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特别是高三实验复习课,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如在对原电池、电解池、酸化反应、水解反应、乙烯的实验室制取等实验的复习中,利用信息技术把微观反应机理模拟成宏观动画加以演示,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相关实验的印象,也促进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如果采用动画、录像等形式对已做过的实验进行“回忆”,对没有做过的实验进行“演示”,则会取得既系统全面又节省时间的效果。
3.2减少实验时间
篇4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转变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能用“一张嘴+粉笔+黑板”这些简单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灌输课本知识。在这样的一个教学平台中,教师只用自身的语言和体态模拟简易的教学情境,而不能使用信息技术中提供的多媒体等设备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这样显然非常单调,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很好地营造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结合多媒体教学,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形式,从视觉、听觉等角度给学生授课,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相应的提高。如,在授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课时,考虑到南方的学生很难体会到小雪覆盖下小山的美丽风光,因此,在教学前,我就先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济南冬天的美丽画面,并分别展示伦敦、热带、北中国的冬天图片,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朗读,将无声的文字描写转为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这样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
语文老师除了要传授学生语文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课堂上,我还会适当地播放一些能激发学生情感的歌曲,如,张明敏《我的中国心》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等MTV,从而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使学生更深沉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习情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必须转化为运用能力。而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练习、提高的过程。
进入中学后,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原因,学生越来越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变得不愿多说了。长久下去,势必影响到表达能力的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上课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习情境,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说出来,变不想说到愿说到要说。如,在教完了《敬畏自然》这一课后,我事先设计了信息技术动画,从网上下载了相应的文字资料。坐在电脑前,学生看到了沙尘暴,明白了酸雨的形成,知道了地球表面的温度为何升高,懂得了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看到这些,他们焦急,他们愤怒,他们情不自禁地呐喊:人类再也不能破坏地球了!这样由景激情、由情引意,学生兴趣被激起,思维被激活,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所思所感。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激动的情绪中,口语表达能力自然得到有效培养。
在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外,也要注意体现主体性原则,把两者结合起来。如,在讲授《故宫博物院》这一课,参观故宫时,我不是带着学生按课文的顺序移步换景地去学习,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有选择地观看介绍各个景点的录像,并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学习。最后还让学生从录像中抓住一个画面,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故宫的雄伟。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热情,拓展阅读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由于受时间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往往无法大量阅读文章,无法获取丰富的知识。语文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丰富而细致,在教学中仅靠教科书、教师参考资料所提供的资源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而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很容易地实现这一个目标。
现代信息技术体现出了很强的网络优势,可帮助老师、学生通过网络寻找大量的所需学习的信息资源,充分开发语文资源,老师和学生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交流、探讨,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实际操作中,大量的信息资源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信息,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如学习《列夫·托尔斯泰》这篇文章时,课前布置学生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借助网络了解这个伟人不寻常的一生,从而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传统课堂上,由于时间以及黑板版面的限制,许多学生感兴趣的习题和课文补充资料无法展现出来,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诗词,可以在学习课本篇目的基础上补充几首课外名篇。如,学习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可给学生补充《芙蓉楼送辛渐》《送友人》,让学生欣赏,体会其中的意境。
但在上网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良信息甚至垃圾信息,教师应及时加强上网的思想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及时、自觉、有效地抵制,切实培养学生的网德和网络观。这将影响学生一生的网络价值取向。
四、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个性,激发写作兴趣
一直以来,写作是学生的“老大难”,学生怕写作文,不愿写作文。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更是写作训练中最主要的心理品质。有了兴趣,才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写作的欲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可以运用投影、幻灯、电视、录像等媒体展示一些与写作有关的内容,创设一个写作的情境。由于这些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所以,可以将图画、文字、声音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素材。由于学生生活范围有限,再加上年龄较小,感知水平差,因而,在写作时常常出现“无米下锅,无从写起”的情况。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好解决了语文作文教学这一难解境况。在写《走过四季》这篇习作时,我搜集了大量有关一年四季的图片和声音,并将它们制作成动态的画面,一一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动态演示中,突显出一年四季同一景物的变化,也展现了一年四季独有的景物和特点,学生不知不觉中就知晓了一年四季的景色。至此,再让学生下笔写作就水到渠成了。
事实表明,让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实现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整合,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既激活了课堂,提高了效率,又突破了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局限,使学生在得到视、听双重享受的同时,又锻炼了听说读写等能力,为语文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作为语文教师,只有终身学习、不断充实自我,才能不被时代淘汰,才能推动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
篇5
一、绘画基础课程与艺术设计教学的联系
艺术设计教学与绘画基础课有着一定的联系,尤其是与其密切相关的有素描、色彩与速写。从起源看艺术设计主要是源于工艺美术,艺术设计中存在着工艺美术的基因,设计应该追求实用化求美的原则。一位有名的设计师,他的作品无论是成品图还是草图,都应该用视觉效果来表达,若想拥有这个效果就应该依赖一定的造型,而造型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绘画基础课来进行。所以,绘画基础课是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基础,应该受到重视。在各个理科高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都是招收理科考生,这样导致大部分学生缺少绘画基础,创造能力的表达很薄弱,教学过程及教师忽视绘画基础课的重要性,进而导致对日后艺术设计教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学生在设计的时候,通常会参考现成的资料,这样虽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但是很多内容在设计的时候都是有针对性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资料就可以照搬的。学生在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很浅薄的,需要通过实践来强化,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加强对速写的捕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绘画功底的提高。但是当今教学上却很难看到速写课堂,甚至有些课堂上看不到写生,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学生设计作品能力的提高与兴趣。
二、由绘画基础课培养艺术创新能力
我国的美术教育长期以来只是重视纯正艺术方面的培养,导致美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与形象、意境等关联的事物,无法表现出具有一定功效的产品。最近几年来,我国的艺术专业不断扩招,但是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的绘画基础课在艺术设计中却得不到重视。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绘画基础课中大多数的时候都会模仿,很少要求学生进行创新。另外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通常把绘画课作为附属课程,那么学生也就不会认为其有多重要了。实际上,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应该对绘画基础课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应该要求学生了解对象的色彩等特点,同时也要对组成的对象的色彩进行提炼,这样有利于形成新的视觉状态,这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例如,可以在教学中需要的课程体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可以在教学中加强速写课程,在绘画基础课中要求学生进行创新。绘画基础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感觉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审美能力。若想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设计能力,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培养学生的设计观念;第二,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技能。有句话说得好,技术容易教,艺术不容易教,要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应该重视绘画基础课,而重视绘画基础课就应该留意艺术思维的想法与看法。离开了这两点,绘画基础课也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绘画基础课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应该开设一定数量的绘画基础课,因为艺术修养对培养一个设计师具有重要的作用,不能随心所欲。我们不能说绘画基础课是为艺术设计教学而服务的,这是不正确的,它们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开展绘画基础课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设计艺术时的创造能力。
三、总结
艺术设计可以看作是艺术与技术二者的结合,但是我们又不能把它们看成是简单的二者相加,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分割。绘画基础课程与艺术设计教学是相互联系的,在整个教学中不应偏废其中一个,两个都特别重要。要格外地重视绘画基础课。
参考文献:
[1]于雷涛.中职艺术设计教学中绘画基础课的作用[J].现代教育,2013
[2]郑少俐.中职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模式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3
[3]李志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改革思考[J].艺术教育,2014
篇6
笔者在初中部进行教学十余年,发现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十分普遍,从初一到初三,后进生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两极分化的程度越来越严重,更加可怕的是,以前的“初二现象”,现在在初一阶段已经凸显出来,甚至到了小学的第二学段,差距就开始慢慢拉开了。为了应付家长和考试,只得硬着头皮学习,久而久之,有的学生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十分令人担忧。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才能改变或减轻这种现象?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对形成初中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原因、对策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1 初一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成因
1.1 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是造成初一学生数学分化的内因
为了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毅力对数学成绩的影响,2010年9月,我教初一年级,跟踪调查了122名学生。在122名被调查学生中,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的占57%,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较弱的占43%,这个比例让大家大吃一惊,这些对数学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往往数学成绩也比较理想,而那些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较弱的学生,数学成绩都不同程度的差强人意,表明学生的数学成绩与兴趣有高度的相关性。
除了学习兴趣以外,学生的意志品质也与其学习成绩直接相关,决定了他为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而付出的努力程度,它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学生进入初中后,随着所学科目的增加,教师辅导密度相对减少,对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要求也增强了,这是良好的学习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刚进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讲并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必须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加之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一些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许多初一学生意志薄弱,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进一步挫伤学习数学的热情,如果这时没有的老师的及时指导和鼓励,两极分化就在所难免。
1.2 学生数学学习经验的积累跟不上,造成认知上的脱节,加剧了分化
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这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小学阶段,由于所学科目不多,难度不大,知识量相对较少,学生在大量的训练中较好的积累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经验,因而不容易表现出太大的差异。进入中学之后,由于知识面不断加宽,难度也越来越大,学生花在数学学习上精力和时间必然会分散,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较难迅速形成经验和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从而跟不上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学习活动不适应等。此外,现在有些教师在组织课堂合作探究学习中,片面追求形式,常常出现“优秀生唱主调,后进生凑热闹”的形式主义的合作学习,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的学习水平还不错,实际上仅流于形式,缺乏深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必然会导致两极分化现象的发生。
1.3 旧的学习方法不适应新的学习要求,导致学习困难,从而形成分化
初一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敏感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这一阶段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期,因而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指导就尤为重要。况且初一学生学习上的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接受能力有快有慢。学生一上来初中,知识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产生了飞跃:一是“用字母表示数”,二是引进了“负数”。事实上,很多学生思维无法跟上这两个飞跃,暂时的进度跟不上,一时的学习“吃力”,如果不能及时地加以指导和加强,部分学生就会丧失信心,视数学为畏途,产生自卑感,这是产生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一些教师没有很好地注意到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和衔接,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逐步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和兴趣逐渐下降,成为学困生。
2 减轻初一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一些对策
2.1 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形成强烈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1)用老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风格征服你的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把较难的知识点深入浅出的教给学生,这是一种教学艺术,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并应该成为教师在职业成长中不断追求的目标。让学生先喜欢上你这个人,然后爱屋及乌,喜欢上你所教的科目;(2)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讲一些数学家的小故事,让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3)向学生介绍一些有益的数学课外读物,如《名人、趣题、妙解》《数学趣闻集锦》《数学游戏与欣赏》等等,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4)让数学作业多样化,减少以前传统的机械重复练习的作业,增加一些如写数学日记,写数学小论文或者每章测评后写一个总结等等,通过实践发现都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2005年元旦,学校放假三天,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把学生分成5人一组(其中一名组长),走到大街上去做一项“你是怎样处理废电池”的调查,要求每组访问50名群众,调查后写一份调查报告(包括数据分析、结论与感受体会)交上来,结果他们这次的作业做得非常好,有很多学生利用电脑把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分析,绘出的折线图,条形图,扇形图非常地美观整洁,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言。通过这次调查活动,让他们亲身经历了一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学习数学的核心内容。一是要学生养成勤思考、会思考的习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一部分数学后进生学习意志力并不差,他们在数学学习上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但学习没有成效,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究其原因是由于一部分学生缺乏思考精神,一昧地接受知识,而没有去咀嚼它去消化它,在小学里学习方法只是简单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结果造成“读死书、死读书”,最后导致读不好书,害怕读书。二是要学生养成做事(包括做题)的严谨性。解题重视结果的同时,更要重视解题过程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如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发现很多学生没有用尺子来画坐标系习惯,结果画出来的坐标系歪歪斜斜,单位长度长短不一,画出来的图形非常糟糕,一定要改变学生这种对待数学不严谨不规范的态度,于是我在课堂上示范强调,作业明确要求,作业有不按要求画坐标系画图的,下午放学前我便在教室里要求其订正,要经过我的检查才可放学。如此坚持一段时间后,作业情况得到了大的好转,最重要的是大部分学生逐步养成了对待数学严谨、规范的态度和习惯。要求学生平时除了听课,做作业外,还要重视知识的内在结构及其相互联系,避免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因此,初一年级一开始就应要求学生坚持严格的常规训练,帮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这也是防止和转变后进生的必要措施。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2.3 教学方法多样化,学习评价多元化
一是教学方法上要多样化。针对不同章节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启发式,小组合作式,还可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要让学生不时地感到学习的新鲜感,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对后进生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就渗透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实际的教学中,我经常对新旧教材进行比较,择其优者而用之。如在七年级(上)引入“负数”概念时,通过新旧教材比较,我发现两者存在着差异:在新教材中它是这样定义的:像-3、 -2、-0.5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这样定义“负数”是欠妥当的。如果有的学生在小学已经知道了可以表示一个数,换句话说已经学过数(不一定是在学校学的),那么不就是负数了吗?相反,倒是旧教材的定义较为恰当,它是这样定义的:像-5,-1.5,,-155等在正数的前面加上“-”(读作负)号的数,叫做负数。可见,只有同时具备两个条件①负号,②负号后面是正数,才是负数。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是采用用两者分别对两个班来教学的,测试发现,用旧教材定义教学的那个班的学生对负数的理解比较清晰透彻。二是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1)对学生要以鼓励为主,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个性发展,充分发挥语言评价与非语言评价的强大功能,充分肯定学生的自我价值,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平时不善言谈,我常常用“你能行!教师相信你!你太棒了!”等激励性的话来鼓励他,一句句简单激励性的话,像一股春风滋润心田。慢慢地,他成为了在数学课堂上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的优等学生。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过:“教子十过,不如奖其一长。”与其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心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成功的滋味;(2)改变过去“以成绩论英雄”的单一评价系统,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全面评价学生,勉励共同发展;(3)让家长参与,共同配合,正确评价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发展。
2.4 建立民主课堂气氛与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一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喜欢哪一科的老师往往就会喜欢该学科,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因此,构建民主的课堂气氛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后进生更要热情辅导,甚至可以适度“偏爱”后进生,平时多关心,多沟通,鼓励他们,信任他们,真诚地帮助他们,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逐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使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在课堂上是学生的老师,在课下是学生的朋友。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要有质疑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充分暴露他们思维,同时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也暴露出来,和学生一起探讨,沟通,当发生思维碰撞或矛盾时一起查找原因;在课下跟他们聊学习聊生活,利用机会利用典型例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在所教的两个班当中,哪个班的学生比较喜欢我,哪个班的数学平均分总会高出5~10分。因此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是,在做好一个数学老师之前,首先要做好一个学生喜欢的人。
2.5 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积级开展学习活动
要防止和转变数学后进生,仅依靠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学生间的学习互助,在相互切磋中交流信息,取长补短,启迪心智,对其能力的良好发展起重要作用。2001年班上有一个学生,小学的数学基础非常薄弱,我曾单独找他在办公室了解情况,问他1.6元是多少角,他想了很长时间都没有答出来。可见这个学生需要补的基础太多了,而且通过了解,这个学生讨厌数学,而作为班主任的我工作上比较忙,没有太多的时间辅导这个学生。于是我便向班上的学习委员讲明情况,把辅导这个学生的任务交给他,并制定辅导计划,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这个学生的数学成绩由班上倒数第一名进步到倒数第十名,并且再经过两年的努力,他考上了普通高中进一步学习,更重要的是,他不再讨厌数学,数学学习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只要教师坚持科学的态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弄清情况,找准问题,明确原因,对症下药,积极、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才能有效地减轻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较大面积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篇7
传统的作业比较封闭、僵化,已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不适应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有合理的练习才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作业应是一种生活,一种活动,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和快乐。
那么,减负增效背景下的数学练习设计,应如何体现它的效度,突出它的现实性、发展性和活动性呢?
1 倡导自主,凸显练习的“民主自由”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自主练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作为练习设计的策划者,必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做自已的“练习”。实践证明,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对于相同的练习都能接受,因此,练习设计须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差异,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供学生自主选择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促进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已的努力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得到主动发展。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搜集了有关感性材料,并经过思维加工,生成了多个解决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
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活动是自主的。这一过程,学生思考了,努力了,就是成功。
2 开放课堂,倡导练习的“百家争鸣”
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课堂练习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练习要尽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练习的开放性,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
所谓开放性的练习其实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性的问题而言的。其特征是一般没有现成的算法与确定的答案,要求解题者去假设、猜想、验证,并要求解题者善于联想、敢于创新,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能使思维辐射到与问题相关的一些知识点上。因其特点,开放性练习情节更富有挑战意味,令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能激起儿童潜在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有鉴于此,它的设计一要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二要能具有让不同水平、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根本目的是要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
其一,练习的“现实性”。作业练习设计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与生活环境的联系中寻找例子,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亲近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学问,让学生感到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运用数学。
其二,练习的“趣味性”。学习的最好兴趣是对所学材料产生兴趣,兴趣愈浓,求知欲就愈强,善于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同时,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作业,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新、奇、趣的开放式作业,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学、爱学,学有收获。
其三,练习的“探究性”。作业的设计还应努力w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和推广”的基本过程,必须改变传统的机械模仿及大量演练习题的做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的认知规律、寻求结论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使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得以体现。
3 立足整合,步入练习的“你中有我”
练习设计要顾及整合性,强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同构。数学本身与其它学科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数学练习也应考虑到整合性。
加强数学练习设计的整合性,不能仅仅拘泥于一种方式,而要从立体的、多维度的角度把握数学内容与内容、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注重知识的重组和综合运用,真正使数学练习成为学生益智、长知,陶冶情操的有趣活动。
4 加强实践,跳出练习的“纸上谈兵”
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那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数学和获得有意义的数学知识的目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此,倡导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这不失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
5 结语
总之,减负增效背景下的数学练习的设计应是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于一体,关注的是学生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赖罗妹.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与优化刍议[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24):76-76
篇8
在数学软件行业中,人们普遍的做法是:为处理平面几何问题而开发了动态几何软件(DGS),为处理代数运算问题而开发了计算机代数系统(CAS),为处理模拟随机过程问题而开发了随机过程模拟平台(PSP),为处理学生编程问题而开发了儿童编程语言(KPE),为处理课件制作问题而开发了课件整合工具(CDS). 张景中院士带领的团队所开发的《Z+Z超级画板》为代表的动态几何教学软件得到广泛应用. 《Z+Z超级画板》能够处理几何、代数、三角、概率、统计、算法、积分等数学知识中绝大多数模块的内容,它适用于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的数学教育. 《Z+Z超级画板》研发团队还提供了整套的课程资源库,具有以下特点:几乎涵盖初中阶段数学课程的每一个知识内容,能够形象展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动态性高;可以重复演示,任意设定展示的步骤和过程,交互性强;字体、颜色、文本内容、方程表达式等统统可以编辑、修改,实现一件多用;可以增加对象、添加署名、保存设置,进行个性化设计.
具体来说,《Z+Z超级画板》针对初中数学教学和学习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作图:通过鼠标或者命令能够直接作出几十种常见的几何图形. 图形可以平移、旋转或放缩.
变换:指定要进行的变换后,选择被变换的对象执行变换命令,即可得到变换后的图形. 若变换的条件是动态的或者是参数,可以轻松展示图形动态变换的过程.
动态测量计算:能够直接测量点的坐标、直线的方程、圆的面积等,测量的结果还可以进一步参与运算;几何对象发生变化时,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函数方程作图:输入表达式即可作出对应的曲线. 方程可以是显性方程、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超越方程等. 方程中能够带有参数,参数改变则曲线的性质对应改变.
智能文本公式:在文本框中输入数学表达式后,即可同步显示为传统格式的数学公式. 文本内的变量或公式还能参与数值计算和符号运算,大大提高输入数学公式的效率.
数值符号运算:能够方便进行一般浮点数的数值运算,还能对分数、无理数、变量等进行精确的符号运算. 另外,系统内部还提供了进行各种运算的函数.
程序运行环境:支持赋值、判断、循环等语句结构,能够自定义函数,与一般高级程序语言中的语法习惯一致,能够满足基础教育阶段利用算法解决一般数学问题的需求.
随机过程模拟:根据系统提供的随机函数以及屏幕自动刷新的机制,可以直观模拟翻硬币、抛豆子、掷骰子、布丰投针等随机过程,并自动记录统计数据,计算统计结果.
统计表格生成:统计表格能够自动记录某一项或某几项表达式的测量结果,亦可通过手工输入数据. 统计表格能方便地变为折线图、条形图、扇形图等.
自动推理证明:系统能够自动记录用户作图过程中对象之间的几何关系,然后根据内部的规则(定理)进行推理和计算. 根据推理得到的信息,用户可以得到或简或繁的解答过程.
让数学变得形象且容易理解
《Z+Z超级画板》能够让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更直观、更形象、更容易理解,通过动手、观察、猜测、验证等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变化对象中不变的数学关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例如,通过《Z+Z超级画板》中的随机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率和频率等概念的数学本质等.
让数学变得有趣且具有吸引力
利用《Z+Z超级画板》中绘制的数学对象在变化中能够保持其不变的性质,使得很多数学问题可以动手操作、探索实验了,从而让数学看得到、摸得着,变得更有趣、更具吸引力.
例如,解析几何中的“梯子下滑问题”:有一个长5米的梯子,其一端靠在墙上、另一端放在地面上,当梯子沿着墙面下滑的过程中:(1)求梯子中点的轨迹方程;(2)求梯子上距离墙角最近的点的轨迹方程;(3)求梯子所扫描区域的边界的曲线方程……
在传统学习手段条件下,学生只能通过推理和计算得到一个一个的方程,而有了计算机和《Z+Z超级画板》之后,就能观察到这些方程所对应的漂亮的、有吸引力的图案(图2). 这些美丽的、有趣的图案对学生的吸引力,必将慢慢转化为数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让数学变得开放且具有挑战性
当学生利用计算机和《Z+Z超级画板》学习数学经历一段时间之后,处理问题的方式会更加多样化,思考问题的方式会更加具有开放性. 原来想到而没做到的问题,现在开始努力尝试解决;原来没有考虑到的问题,现在开始不断思考.
例如,对于纸上的点来说,利用计算机作出的点能够运动,而运动的方式又有很多种:随意运动、沿直线运动、沿圆周运动、沿曲线运动、沿多边形边界运动、单方向运动、往返运动、连续运动、跳跃运动,等等. 因此,对于下面这个开放性的问题来说,极具挑战性.
例如,如图3,点A为圆O上的动点,点B为圆O′上的动点,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当点A和点B分别在各自所在圆上运动时,求点C的轨迹.
点A和点B可以以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起始位置、不同的速度在各自的圆上运动,在计算机中利用《Z+Z超级画板》均能动态模拟和直观展示这些过程,但点C的轨迹是什么形状的曲线?有哪些性质呢?并不是马上就能讲得清楚.
如果三个点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圆上运动,它们之间连线上的一点的轨迹可能是什么形状的曲线呢?如果一个点在圆上运动而另外一个点在一个多边形上运动,它们之间连线上的一点的轨迹有什么性质呢?因此,《Z+Z超级画板》能够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扩展视野.
让数学变得系统且具有理论性
与物理实验、化学实验不同的是,在计算机中得到一个数学实验的结果之后还需进一步通过数学上的推理与计算.
例如,滚动的车轮边沿上一点所经过的轨迹曲线,是一段圆弧吗?是半个椭圆吗?还是其他什么曲线?这就需要从数学上进行推导和验证.
再如,长半轴与短半轴之和为定值(假设是5)的椭圆包络的边界,两端点分别在x轴和y轴上滑动的定长线段(假设是5)包络的边界,都是在半径为5的定圆内滚动的动圆(直径为2.5)边界上一点所生成的摆线. 但是若要在数学上说明它们为同一种曲线,则数学上需要进一步证明.
篇9
初中地理是介绍中国及世界地理方面知识的学科,包括人口、人种、矿产、地形地貌、气候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但是,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教师课堂教学方式陈旧等诸多问题,影响了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鉴于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引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这也是新课标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提出的客观要求。
1 以多媒体技术作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前进的动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并且能够以极大的热情进行探究,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就是地理学习的真实写照。但是,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初中学生是不能够深入到大自然的环境中认知地形地貌的,只能是通过教材的介绍间接被动的接受地理知识。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被人为的压制,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引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就能够有效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在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弊端,促进初中学生地理成绩实质性的进步。例如,在初中地理“古埃及的文明与发展”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摒弃以往只是让学生观看教材图画的做法,主动地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引进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在最大的范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地理在教学方式方面的进步。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可以依托多媒体信息技术,播放在网络上下载的有关埃及风土人情的视频,介绍金字塔的神秘及尼罗河沿岸优美的风光。让学生对于埃及整体情况有直观的认知,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也能够对埃及的文明及发展产生浓厚的兴趣,埃及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及神秘的文化资源,这些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于埃及文明探索的欲望。这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难以取得的效果。也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所在。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引进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地理教学活动顺利展开创造条件。
2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引进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对初中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对于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新时期需要的综合性人才有着深远的影响。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内容,然后通过作业巩固课堂的学习内容,最后借助考试检测学生掌握情况的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促进初中地理教学在教学模式方面的根本性的转变。在提高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多媒体信息技术发挥了难以取代的作用,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也能够在根本上摒弃填鸭式教学模式引发的弊端。例如,初中学生在学习“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播放黄河水土流失的视频及地上河形成的原因的动画演示。以便学生能够对黄河地上河的形成原因有直观的认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对于中华民族的诞生、成长及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黄河也是灾难的代名词,在历史上曾经数次泛滥成灾,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学生在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了解黄河地上河形成的原因的过程中,也会对黄河泥沙的来源产生疑问,进而产生探索的欲望,这是自主学习的良好开端,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引进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为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创造条件。
3 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性教学是新课标的任务之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地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存在着诸多的教学难点。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引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就能够比较有效地解决类似的难题,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初中学生在学习“太阳直射的移动规律以及世界各地的昼夜长短”的过程中,对于太阳移动影响全球昼夜长短的地理现象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在解题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失分的情况。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就能够有效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加深学生对于本章节知识点的了解。地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和太阳的直射点有着紧密的关系的,依托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动画演示,学生能够在直观上认知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长足进步。
4 结语
总之,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强化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改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低下等问题有着重要作用,也是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是有效教学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体制改革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花沟镇初级中学,山东 淄博 256305)
参考文献:
篇10
一、艺术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及特点分析
笔者通过长期以来的教学情况统计发现,在艺术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方面,一直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计算机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且没有针对性,计算机实验环境落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目前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需求,等等,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艺术类大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较低,从而导致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水平普遍不高。
另外,艺术类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专业特点、文化基础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生源构成、个性特征和未来的工作方向等都与普通大学生有着比较大的区别。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文化基础知识水平普遍较低且参差不齐。目前,许多城市的中小学已普遍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而日益增加的家庭计算机又为部分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使相当多艺术类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由于大一入学时学生生源地(城市、乡村、边远山区)差别造成学生计算机基础差别较大,城市学生从小学就参与了计算机课程,而乡村或者边远山区学生可能到上大学时才开始接触计算机。二是思维方式差异较大。比如音乐、舞蹈、美术、戏剧专业的学生更注重的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需要很强的逻辑性,要求学生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给这些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造成了不小的困难。三是生源构成不同。艺术类院校的城市学生比例较其他非艺术类院校要大,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对比较好,学生自信心强,公众交际广,表现欲望更强烈,但是怕吃苦,不易持之以恒地静下心来思考学习,这也使得他们对计算机操作技能难以掌握。四是个性特征突出。艺术专业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主张学生在学业中发展自由个性,大部分学生性情活泼开朗、个性鲜明张扬,感性认知能力强。五是专业技能突出,有一技之长。艺术专业课大多采取小班授课的形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较其他专业更密切,教师的文化修养、个人风格、生活态度、为人处世等都对学生有更直接的影响。
二、提高艺术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
针对艺术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及特点,探索艺术类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迫在眉睫,笔者提出以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模式相结合,“任务驱动”教学和“因材施教”的分层次教学等教学方式,以期切实有效增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效果。
1.针对基础差异,因材施教。由于学生入学前所接受的计算机教育情况参差不齐,如何把握好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是首要问题。当前学校仍然是实行班级授课制,以大班教学为主要教学过程,根据学生层次情况划分小组,安排基础好、认知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完成教学内容,共同进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学中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用适当的时间进行讲解和演示后,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则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辅导,实行“因材施教”。其次,教学过程实行分层施教,教师在兼顾大多数学生求知需要的同时,还应区分作业完成层次。这样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良性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针对不同专业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对于课程的基础知识模块统一讲解学习,而对于专业技能模块则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置不同的内容。如音乐相关专业的学生侧重于音频编辑处理软件的学习;舞蹈、影视专业的学生侧重于音频、视频处理软件的学习;美术相关专业的学生侧重于图片处理软件的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侧重于图片处理、三维图制作等软件的学习;公共事业管理相关专业的则注重图像处理、报刊和杂志的排版等相关软件的学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学以致用,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学生的兴趣表现在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上,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可以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上。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根据艺术院校学生的个性特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计算机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对艺术类学生而言是形象思维多于理性逻辑思维,讲解新的知识时最好先给他们以形象化、直观化的方式表达,让他们有个感性认识。比如:在介绍计算机组成结构时,打开不同时期的计算机机箱,给他们展示和讲解相关的部件和功能,然后进一步阐述其工作原理等。
4.利用任务驱动法增强课程教学效果。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功能与目标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具体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学生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前进。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就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的这一原理,其主要的教学思路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归纳出一般规律。笔者在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上将这个教学原则比喻成“一棵大树,问题(任务)驱动”的原则。即:把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构建为一棵大树,把其中的三个层次,即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和应用基础构建为“枝”(每个知识层次就是大树的一个分枝),再把每个知识层次中的若干个知识点构建为下一级分枝。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上采用任务(问题)驱动的方式,每一个知识层次都从实际的典型实例出发(提出问题或任务,明确目标),最后逐渐展开分析解决问题,在讲叙实例的过程中将各知识点融入。这种精选实例,将知识点融于实例中的教学方式能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迅速认识他们所需要的计算机知识体系的“树”,由“树”找“枝”,由掌握单个知识点发展到掌握整个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知识体系。
三、结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讲解的内容大多是操作方法,理论知识相对较少,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特点,并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特征认真做好启发、引导,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完成,尽量避免直接给予式的讲解。这样,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形成了学习的内在动力,也会有好的学习效果。当然,在信息社会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也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在课堂上学完。所以,教师应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一些有利于促进专业学习的且终生有用的东西,比如学生学习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后,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才能在离开学校、离开老师的情况下,继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要求,真正做到增强学习效果。
综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作为艺术类计算机基础教育,既有和其他专业的共性,又有其独有的特性。艺术类院校如何在注重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同时,突出艺术院校的专业特点从而增强计算机基础教育效果,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篇11
目前,中国有7.69亿从业人员,其中包括1.2亿左右需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每年还有数以千万计的新增劳动力和1.6亿老龄人口。[1]这些数字显示,广大民众对非学历教育的要求越发强烈,也越发呈现出多样性的需求特征。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从业人员接受非学历继续教育人数,要从现在的16600万人次增加到35000万人次。”在关于学习型社会建设问题上提出:“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问题上提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服务,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成人非学历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如何正确认识并科学发展成人非学历教育,尤其使广大基层地市、乡镇与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得以科学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我国现有条件下,以基层电大在居民社区、企业园区与乡镇农村设立的数字化学习中心为基础建设社区学院,是科学发展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可行性途径。
一、关于非学历教育及其主要下属概念的解释
非学历教育是一个与学历教育相对的概念,与学历教育不同,其下属概念较多,如根据教育层次的不同,可分为高等非学历教育、中等非学历教育与初级非学历教育等;根据教育领域的不同,可分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非学历教育、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非学历教育与企业工作人员非学历教育等;按教育对象年龄的不同,可分为未成年人非学历教育、成人非学历教育等。具体解释较多但大相径庭。本文主要探讨对象为成人的非学历教育,因此不涉及上述概念的详细解释,只解释“非学历教育”概念及其下属概念“成人非学历教育”。
(一)非学历教育
非学历教育是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学制以外的不授予学历证书的各类教育活动,具有学习时间较短、适用性强与内容更新快的特点,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自觉自愿活动。非学历教育具体指学历教育以外的,根据各种实际需求而进行的岗位培训、项目培训、专业技术培训、行业培训和各种行业及层次的继续教育。它是与以学习经历为标志的学历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模式,在目前的社会教育体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学历教育相比,非学历教育有明显的短期性、实用性和快捷性特点。非学历教育一般采取集中或分散学习的形式,针对实用性的内容,在短期内就能领会和掌握,不需与其他内容齐头并进,学习的知识集中而具体,是个体需要立即使用而进行的学习。近年来,随着社会快速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岗位流动加快,兼职人群快速增加以及各类生活、保健与休闲知识需求激增等,非学历教育形式与内容也呈多元发展的态度。总体上非学历教育目的既明确又具体,属于应用教育、目标教育和市场教育,它既有利于人们的立即应用,也有利于人们素质的提高。
(二)成人非学历教育
成人非学历教育具备上述非学历教育概念的性质和特点,需明确它的“成人”性质,在我国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社会背景下,它主要属于中学后教育体系,且可多次参加。它是我国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是终身教育观、终身学习观的重要体现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电大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发展概况
(一)产生期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约十年间,我国非学历教育培训悄悄萌芽,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成立(主要是未成年人的图音体美教育),二是原来作为全日制教育补充的广播电视大学也开始开展以成人为主体的非学历教育。例如上海市电大从1986年底开始,广州市电大从1987年开始。1990年,全国电大非学历教育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初步总结了电大系统开展非学历教育的情况。但由于这一时期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基本未变,人们增加知识或提升技能的需求尚少,因而非学历教育培训还缺乏相对充分的空间,所以这一时期的非学历教育培训发展较慢。
(二)发展期
9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企业改制、全日制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等,各种社会和体制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的“铁饭碗”机制。为了能在择业和再就业时处于优势地位,人们提高技能和增加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各类教育培训开始受到人们的欢迎。90年代后期,各类新职业层出不穷,催生了大量培训需求,促使一些行业培训及其机构从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向专而精的方向发展。其间的国内非学历教育培训呈快速发展态势,新东方教育培训机构是这一时期的代表。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规范了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同时使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得以拓展至更广阔的空间。电大系统也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继续壮大非学历教育。但其间人们对学历补偿教育的需求还很大,电大的主业还是学历教育,因而对如何建立根据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不同特点分类发展与管理的体制,并未作更多探索。
(三)初步繁荣期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成熟,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发达国家非学历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开始影响我国并逐渐得到认同,其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是 1965 年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和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概念及 1973 年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概念。[2] [3]人们意识到以突出精英教育、强调学历教育和文凭至上的传统教育形式限制了人与社会的发展,教育应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终身需要。这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非学历教育培训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时期,除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推进外,我国非学历教育培训也开始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四足鼎立”态势:1.民办教育培训机构非学历教育培训继续发展;2.各级各类职业院校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发展;3.各行业自办培训机构的自主非学历教育培训;4.电大系统在学历教育空间相对缩小的情况下,更新办学观念,以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宗旨,充分发挥自身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优势,大力开拓发展空间。从2006年开始,以中央电大“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项目为龙头,发达地区的各级电大在基层社区设立了一些数字化学习中心,开展了一定规模的非学历教育培训。
三、目前我国非学历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终身教育和学习尚未被社会广泛认识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正作为令世界瞩目的大国全面崛起。为实现软硬实力的协调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和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三大战略目标。但在我国,目前终身教育和学习仅在京、沪、江浙等发达地区得到最基本的认同和实施,例如北京的社区学院已成立,社区教育已开展,基本经费得到保障。而在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非学历教育培训尚未得到真正重视,社区教育尚未开展,多数人不知社区学院为何物,更毋谈经费来源。
(二)覆盖不广、辐射不深,未能真正面对广大民众
上述我国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四足鼎立”也反映了 “四足”条块各自为政的局面。条块分割的弊端十分明显:1.覆盖不广、辐射不深,不能集聚优质社会教学资源,未能形成遍布城乡的教学网络,未能真正面对广大民众,不能方便快捷地为广大民众的学习提供支持,尚基本处于为特定人群服务的状态;2.缺乏有效监督,易违背教育培训的本意,往往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教学质量。
(三)缺乏规范运行的保障
规范运行最重要的保障是政策及法律。相对学历教育而言,目前关于非学历教育的具体政策较模糊,一直都各自为政。针对国家组织的各类证书考试的培训机构资质鱼龙混杂。规范运行的另一重要保障是经费。目前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学养教”,导致教学对象覆盖不广、包容与开放度不够。这导致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游击队”办学现象屡见不鲜,不仅会造成学生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对非学历教育事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四、以数字化学习中心为基础建设社区学院,是科学发展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可行途径
(一)以数字化学习中心为基础建设社区学院,有良好的组织基础和资源集聚能力
“数字化学习中心”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是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数字化学习的终身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中心从2006年开始,由各地各级电大在一些基层社区建立,已有固定的教学场地和教学硬件设备,更重要的是,为这些学习中心提供支撑和支持服务的是经过30多年发展的强大的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学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卫星、电视、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为主要载体,能集聚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并输送到广大基层、农村、边疆、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享,促进教育公平以及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满足全民终身学习及其多样化需要。此外,数字化学习中心的群众基础也比较好,例如广西北海电大的3个数字化学习中心,自2008年建立到2011年秋,已开展10期成人非学历教育,学员约2000人。但因缺乏地方政府的经费投入,更大规模的成人非学历教育就此搁浅。
(二)社区学院开展成人非学历教育具有明显的管理机制优势
电大是系统办学,教学管理体制是垂直的,从中央电大到省级电大再到地市县电大,整个管理系统比较封闭,电大的数字化学习中心亦如此。但如果以数字化学习中心为基础建设社区学院,社区学院由地方办学与管理,由地方政府建立一个全面统筹与协调的社区教育发展的领导机构,形成各部门协调运作机制,社区学院能得到地方政府较全面的管理服务,成人非学历教育就会因此获得较规范的管理和有序发展。例如萧山社区学院的具体做法是:由政府统筹与电大建立共享的互动管理体制;发挥电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加快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发挥电大的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搭建市民终身学习的教育平台;发挥社区教育网络优势为电大开辟新的发展空间,这主要表现在利用社区教育提升电大的社会形象;利用社区教育拓展电大的办学空间;利用社区教育扩大电大的招生范围。在共享共嬴机制建立和运行的基础上,该合作模式取得了可喜成果,为社区学院依托电大办学进行了积极探索。
(三)社区学院能够普及真正意义的大众化教育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从统计数字上看已进入大众化阶段,2010年毛入学率为26.5%,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与浙江等,毛入学率已接近60%,已较接近美国等发达国家。但我国相当多的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毛入学率仍偏低,如贵州2010年只有13.8%,广西只有19.2%。而且,全日制高校基本属于职前学历教育,职后教育及非学历教育少有涉及,究其实质,仍属于精英教育。因此,大量职后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需求须通过社区学院来真正实施。社区学院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学习资源的优质集聚枢纽功能及学习时间的充分自由优势,将能做到大众化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普及。
参考文献:
篇12
现代社会需要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所以,仅仅是单纯的模仿和背诵已经无法满足现在需求,合作、实践以及独立思考才是现代数学教学的重点。实践才能出真知,只有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合作实践,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技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促进。
一、强调合作学习目的
合作是以己之强补彼之短,相互促进的过程,可是合作内容务必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才有合作学习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情境,并提出相关的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把握好课堂持续的时间以及合作讨论用时等相关细节问题。与此同时,应该采取优生与后进生搭配的方法,以此促进学生间相互学习。举个例子,当学习到勾股定理时,我们最常用的口诀就是“勾三股四玄五”,也就是说边长分别为3、4、5的三角形可以形成直角三角形,这时教师可以提出疑问:边长分别为6、8、1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边长分别是9、12、15的是直角三角形吗?会发现一个什么样的规律呢?这样学生就会在小组内进行分析、讨论,探究“勾三股四玄五”的实质意义。在这样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熟悉课本定理,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与求知欲。
二、帮助学生提升能力
优生总是有一种优越感与喜好发言的成就感,所以往往在小组学习中,他们会提前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以至于让其他较差学生无法得到能力的提升,这样一来,优生更优,后进生更差,那合作的意义也就丧失了。这时,就需要教师提前计划好、制定好规章,提供给学生平等的培养能力的平台,促进学生把握相关合作技巧,例如,如何有效倾听、如何表达自我、如何归纳总结等。因此,合作规则往往最初,每位学生都应记录下自己的原始想法,其次,每位学生开始讲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全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样,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维空间与时间。
例如,在研究二次函数与x轴的关系中,教师提出下面几点注意事项:
(1)什么样的二次函数与x轴会存在两个交点?
(2)什么样的二次函数与x轴会存在有且仅有一个交点?
(3)什么样的二次函数与x轴会不存在交点?
学生可以根据已学内容以及自己的思维模式来解决问题,通过自己思考、小组讨论,不仅能牢记知识点,而且能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
三、做学生的指明灯
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扮演的是指明灯的角色,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做一名成功的领导者,做一名优秀的指明灯。因此当小组中学生解决问题出现阻碍时,教师理应合理、科学地引导学生走出困境,并且通过一定的言语与行为来传递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去鼓励、帮助学生,同时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模式进行调控,通过不同的教育模式来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多听、多看,在适当时机,可以引导学生全方位思考,让学生思维活跃,有深度地思考问题。
四、以生助教
所谓以生助教是一种新型的以学生教学生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大幅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同样,进行以生助教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有效地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班级的特点来制定相关的助教方法,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是进行教育教学的一大重要的地点,进行班级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进行课堂知识讲解之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是不同的,尽管进行课堂教授的对象是面对全体学生,但是学生本身的知识能力是不同的,这样不利于学生进行学习以及对知识的理解。此时,助教就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助教本身的数学能力较强,一方面,他们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助教能很好地将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地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调整教学计划以及进度。
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助教模式是增强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在合作中,学生往往能得到和谐、积极、正面的友谊。学生间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潜力,这样的方式能使得优生更优,后进生变优,这样才能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当然,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符合学生需求、课程要求与特点,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提升学生思维等方面的教学模式都是有效的。因此务必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篇13
一、分化原因探析
1. 兴趣缺乏与日俱增
笔者对四所不同层次的初中学校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2272名被调查学生中,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的占51%,其中有直接兴趣的占15%;有间接兴趣的占30%;原来不感兴趣,后因更换老师等原因而产生兴趣的占6%. 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较弱的占49%. 原来有兴趣,上中学后兴趣减退的有944人,占42%.
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只有6%的同学因更换老师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而与之相对应的“原来有兴趣,但上中学后兴趣减退的”有42%,这也许是我们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相比出现大面积分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我们必须特别关注和着力研究,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那么多的同学“原来有兴趣,但上中学后兴趣减退了”. 与调查结果相适应,学生的数学成绩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兴趣的缺乏是影响绝大部分同学数学学习的一个主要因素.
2. 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在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同学意志较薄弱,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从而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有的同学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一没有能很好地完成“转型”与过渡,到了初二分化自然就形成了.
3. 不适应中学的学业负担
小学科目少,负担轻,内容简单,毕业后就近入学,无升学压力,而一上中学,中考迫在眉睫,因此很多同学一到初中成绩就滑坡了,其原因就是不能很快地在学业负担上也实行“转型”,当然也与有的学校负担过重有关.
4. 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由于在小学阶段掌握知识和技能不系统不扎实,没有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后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这也是造成学生初中阶段数学成绩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 5. 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新的学习要求
从小学到中学,数学由具体的数而上升为用字母表示的代数,由具体形象到一般抽象,强调系统的推理与演绎证明,与小学松散的只重结果不重思维过程的方式有很大差异. 中学注重数学本身发展的规律,以数学发现发明的逻辑进程与顺序来组织教学内容,与小学杂乱的内容呈现方式有较大的区别,这就要求学生要进行学习方法的调整. 初二阶段是学生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如果学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就不能适应新的学习,分化就显现出来了.
二、防止学习分化的策略
1. 兴趣是学好数学的第一动力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第一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后天兴趣的培养,主要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与展开而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2.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有一部分“差生” 还是很有上进心的,在数学上费力不少,但成绩却不理想,这是学不得法的典型表现.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因为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所以从初一开始就要对他们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要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要让他们学到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而信其道”,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在情感上多关爱学生,要使他们在情感上从内心能够接受和认同老师,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情感. 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因为不喜欢某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老师特别要对后进生真诚帮助,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4. 要适度教学
一定要严格按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切不可随意增加难度,人为增加学生负担,过去老教材已经删去的东西,千万不可又捡回来塞给学生. 很多时候往往是我们教学“过度”,从而让学生“望而却步”.
5. 加强数学学习的人文关怀
要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关爱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在学习中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学习自尊心.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在数学的学习中老师的人文关怀. 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寓教于学,让学生担负起自己学习的责任,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数学对于人一生的重要,尤其在当下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理想及前途教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