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文献计量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1 年度分布。2002年~2012年间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文献年度分布和变化趋势如下所示:
表1 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文献年度分布表
注:表中“%”是指年度文献数量占文献总量的百分比
图1 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文献数量变化趋势图
文献的年度分布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时期该理论的研究状况,从而反映出该理论的研究趋势。由图1可以看出,国内关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文献数量总体上呈现一个上升、稳定、下降的趋势。2005年之前,该研究处于上升趋势,文件连续体理论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2006年至2009年,文献数量持续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其中,文献数量最多的是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为12篇和15篇,各占总数的13.6%和17%,说明该时期更多学者关注文件连续体理论的研究,研究热情较高;2010年之后,文献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学者们对于这一理论研究已趋成熟,研究热潮逐渐消退。
2.2 期刊分析。统计显示,88篇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文献分布在31种期刊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其中载文量在3篇以上的有9种期刊,分别是《档案学通讯》、《浙江档案》、《档案管理》、《兰台世界》等,占文件连续体理论文献总量的71.6%。这9种期刊中有7种是档案学核心期刊,核心期刊载文量为54篇,占文献总量的61.4%。可以看出,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相对深入和系统,研究质量较高。
表2 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文献期刊来源分布表
2.3 研究机构分布。总体上看,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以高校档案学理论研究者为主,又以中国人民大学和浙江大学为核心,两所高校发文占文献总量的27.3%。文献数量在3篇以上的研究机构如下所示:
表3 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文献在3篇以上的研究机构
可以看出,文献数量在3篇以上的研究机构发文总量为47篇,占文献总量的半数以上,说明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机构相对集中。
2.4 作者分布。根据普赖斯定律,可以统计出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的核心作者群,核心作者是指那些发文量较多、影响力大的作者。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应为文献总量的50%,普赖斯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数“m≈0.749(n??max)1/2”,其中“n??max”是最高产作者发的论文数。统计显示,最高产的作者是攀枝花学院的邹吉辉,其间发表的论文数共计6篇,所以“nmax=6,m=1.835”,取临近最大整数2,也就是说,发文达到2篇的为核心作者,见下表:
表4 核心作者发文统计表
统计显示,核心作者发文数量为24篇,占文献总量的27.3%,研究者较为集中,研究主体单一。
2.5 作者合作度分析。为衡量作者的合作规模,本文采用期刊论文的作者合作度这一指标。论文合作度是指某学科学术期刊在一个确定时间里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它是反映论文作者团队协作和整体智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度的值越高,合作智能发挥越充分。
2002年~2012年论文作者合作度和合作率见表5。
表5 论文作者合作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十年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论文的合作度为0.48,合作率为33%,由一个人独立完成的文献占文献总量的67%,3人及3人以上合作偏少,仅占文献总量的4.5%。分析显示,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以个人为主;2人合作是合作主要形式,合作形式局限于本机构内部合作;合作度偏低,规模偏小。
3 .研究主题
3.1 文件连续体模式下的档案管理研究。文件连续体理论是新型文件运动理论,有研究者将文件连续体模式与档案管理实践相结合,探讨如何在前者指导下优化后者。安小米(2002年)探究了文件连续体模式最优化管理的机理,提出了电子文件最优化管理的框架。张祝杰等(2005年)通过对电子文件内容鉴定的要素及方法的分析,分析了文件连续体理论给电子文件内容鉴定带来的影响。于英香(2007年)以文件连续体理论为例,剖析西方档案学理论在我国“本土化”过程中某些环节的缺失,并对如何改变这种现象提出思考与建议。吴品才(2009年)指出这一理论确有值得借鉴之处,但同时认为这一理论也可能存在若干问题,例如,能取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运动阶段性对文件管理没有影响、纸质文件运动过程是线性的而电子文件运动过程是非线性的等,所以,档案管理实践中对这一理论不可盲从。
3.2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关系研究。数据显示,涉及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关系的文献为58篇,占文献总量的65.8%,可见,文件连续体理论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关系是国内档案学者集中关注的问题。何嘉荪、叶鹰(2003年)讨论了两种理论的哲学基础,认为可以借鉴文件连续体理论,并对建立全新的文件运动理论进行探索。傅荣校(2004年、2008年)认为文件连续体理论相对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而言,更表现为文件管理理论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性,从实践发展的需要看,文件连续体理论取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一种必然,文件连续体理论将成为构成后保管时代档案学体系的基石。何达多、金更达(2005年)探讨了两种模式的同一性,并提出两种理论在现行环境中的关系是互为补充而非相互对立。邹吉辉、杨杰(2006年)对我国档案学者在两种理论关系研究上的4种观点取代论、补充论、兼容论与互补论进行点评,从基础与应用、宏观与微观、指导与被指导3个方面分析并阐述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辩证关系。何嘉荪、史习人(2006年)指出文件运动理论才是全方位描述文件运动规律的理论,它既应包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全宗理论、文件价值理论和其他理论,也应该直接吸纳或者借鉴文件连续体理论的绝大部分成果,发展成开放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刘东斌(2007年)从“收文”的角度对两种理论进行分析,认为从文件运动、文件管理和文件价值看,两者都不能给予充分解释。邹吉辉、何永斌(2009年)认为应该客观地评价“两论”的历史地位、全面地认识“两论”的价值、辩证地把握“两论”的关系、发展地看待“两论”的未来。
4 我国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1 基础理论研究较多,实际工作问题研究较少。我国学者对文件连续体理论的研究大多处于理论层面,与档案管理工作相结合的研究成果较少,需要引起学界的重视。
4.2 存在一定的重复研究。文献调研发现,国内学者对文件连续体理论的研究重复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了科研力量的分散,造成了一定的浪费,且难以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影响了科研的整体质量。
4.3 研究主体分布不均衡。文献调研看出有关文件连续体理论论文的作者大都来自高校及科研机构,档案管理工作者对该理论反响平淡。研究主体分布不均衡导致我国档案学界对实际工作层面研究明显不足。
篇2
加速度传感器选用具有坚固耐用、受外界干扰小等特点的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采集对击锤的加速度,将加速度信号转换成相应的电荷信号,电荷信号经过电荷放大器的处理,最终输出与之相对应电压信号;最后,通过高速串行ADS8325实时高速采集电荷放大器输出的电压信号,获得打击过程中加速度变化的时域曲线,从而计算出最大打击力和打击能量,通过无线方式将数据传输给主机。STM32有两个标准SPI,该接口被配置成主模式时可以为外部的其他从设备提供通信时钟。STM32与ADS8325之间通过标准SPI接口连接,STM32使用SPI的单主模式,采集加速度信号只需要ADS8325到STM32串行数据传输,SCK为ADS8325提供通信时钟,将ADS8325片选管脚CS拉低则为从模式。
1.2位移采集接口设计
选用欧姆龙编码器进行位移数据的采集,将E6B2-CWZ6C编码器与机械滑轮相连形成一个位移传感器,机械滑轮的半径为17.49mm,锤头将移动2×3.14R的距离,即109.9mm,即锤头移动109.9mm时编码器刚好转一圈,脉冲计数为2000个。为了增加安全性,减小电压的干扰,减少电路设计,增量式编码器和STM32接口采用光耦器件TPL521—4进行隔离。
1.3无线通信模块接口设计
STM32与SI4432通过SPI接口相接,实现SI4432的基本工作状态。SI4432通过nIRQ向STM32发送中断。串行数据通过MOSI从STM32传输到SI4432;MISO正好相反;通过SCK向SI4432提供时钟,同步两者的串行数据传输。nSEL引脚电平为低时,SI4432片选为从模式,STM32才能有效操作SI4432。SI4432的工作模式位SDN为高时,SI4432处于关闭模式,为低时,则处于工作模式,因此,在芯片工作期间,工作模式位必须为低。
2系统软件实现
系统软件在KeiluVision4平台上采用模块化思想设计开发,将所需模块的主要功能全部编译成相对独立的函数以供主程序需要时调用。模块需要完成的功能是首先对STM32,SI4432及SPI进行初始化配置,其次,从机模块采集加速度数据并传输,最后,主机模块接收数据并处理。软件采用同步传输的模式,同步字传输完之后才会开始传输数据。
2.1从机模块软件实现
从机模块主要实现加速度数据的采集与发送。数据采集与发送过程如下:首先,完成初始化后开始采集数据,数据采集未完成,则等待至数据采集完成,然后清空SI4432的发送FIFO,写入将要发送的加速度数据;其次,打开发送完成中断并关闭其他中断,该中断使能正常后开始发送数据;再次,数据发送完成后nIRQ引脚转为低电平状态,读取中断引脚状态后并将nIRQ引脚转为高电平状态,准备下次检测。如果数据发送成功,则主机模块上绿色指示灯会变亮;最后,关闭发送功能,准备下一次数据发送。
2.2主机模块软件实现
主机模块软件实现加速度数据接收与处理。首先,完成初始化并清空SI4432的接收FIFO;其次,打开接收完成中断并关闭其他中断,该中断使能正常后开始接收数据;再次,数据接收完成后nIRQ引脚转为低电平状态,读取中断引脚状态后并将nIRQ引脚转为高电平状态,准备下次检测,然后,关闭接收功能,准备下次数据接收;最后,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得到打击能量和打击力,并将数据通过RS485通信传输给工控机和LED大屏。
篇3
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卫星技术在测量技术中的应用,我国的测量技术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而且技术方面也逐渐的成熟起来。在现代工程建设中测量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而且对工程建设的准确程度也有非常大的影响。现代工程测量技术有着以下几个特点。
(1)自动化以及多样化。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测量方法和测量技术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在现代化的工程测量技术作业中主要有自动化以及方式多样化等特点。
(2)创造性。
在现代工程测量技术不断的发展更新中,创造性也逐渐的成为了当今工程测量技术主要的特点。
(3)广泛性。
传统的工程测量包含了建筑、土木以及桥梁的建设,但是现代化的工程测量技术不仅仅包含传统工程测量所包含的各方面的建设,而且还包括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非常强的广泛性。
(4)科学性。
现代工程测量技术在对施工地区进行测绘的时候,测量的效果已经从传统的平面测量转换到三维的测量结果,具有非常明显的科学性。
3现代测量技术发展和应用
3.1摄影测量技术应用
摄影测量技术是把数字化摄影技术、数字化测量技术以及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等结合在一起的技术,其主要的作用是为工程施工前期的数据进行测量,主要提供三维、非接触性等高效测量方法。这种测量技术主要用在一些面积比较大的工程当中,其中包括大比例尺地形测量、地籍测量等方面。遥感技术以及卫星技术是摄影测量技术的主要技术核心,并且在此基础上融合了光谱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能够进一步为人们对一个地区基础的地理信息的收集和使用提供非常大的帮助。一方面因为遥感技术有着其同步性、实效性、经济性等优势,能够在工程建设测量中得到非常大的应用;另一方面遥感技术在工程测量方面的使用,为工程测量技术在测量图和地籍图的绘制方面提供了非常高的准确度,对现代化工程测量技术的应用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3.2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
对于大比例尺地形图以及工程图的绘制,是一直以来工程测量的主要任务。但是因为传统的测量技术不能够很好的满足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要,所以在传统测量技术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以及数字化图形处理技术就在工程测量技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使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数字化图形处理技术在工程测量技术中使用之后,使得工程测绘的工作效率以及工程测绘的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随着这两项技术的完美融合,逐渐的出现了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等等,这些仪器能够很好的把野外的采集的数据进行合理充分的整合,从而自动的生成一个非常好的三维测量图。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工程测量的时间,提高了工程测量的效率。
3.3卫星定位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在工程测量的过程中,合理的使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其中表现在地形的测绘以及工程的测量等方面,把卫星定位技术融入到工程测量技术中,进一步使得我国工程测量技术走进一步走向科学化,在我国很多工程测量中,都使用到了这两个技术的结合。例如,长江三峡工程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以及浙江省杭州湾大桥的建设等等,这些工程在建设的时候都充分使用了卫星定位技术,这一技术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建设好中工程事故的发生情况,极大的提高了我国工程技术的危险地区作业的效率。
篇4
1.2顶板局部补强方案
顶板局部补强方案即在崩裂的顶板处新增横隔板进行局部补强。顶板局部补强方案纵断面示意如图4所示。该方案施工顺序为:①已张拉的钢束灌浆,凿除崩裂、破损的混凝土,在图4阴影区域箱室内增加横隔板;②在支架上张拉剩余全部钢束;③脱架,转体就位;④合龙成桥;⑤收缩徐变完成;⑥运营阶段。采用MIDAS有限元软件计算该方案各施工阶段及运营阶段主梁顶、底板最大及最小正应力,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维修各施工阶段顶、底板截面均未出现拉应力,最大压应力为15.0MPa,小于C45混凝土施工阶段压应力限值20.72MPa;运营阶段顶、底板各截面未出现拉应力,顶板的最大压应力为15.7MPa,超过了C45混凝土运营阶段压应力限值14.8MPa。
1.3方案比选结果
若采用顶板局部凿除方案,结构外观与原设计一致,但施工难度大;运营阶段后补顶板最大压应力仅9.8MPa,顶板混凝土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导致未凿除的混凝土运营阶段标准组合压应力达到18.3MPa,比C45混凝土的压应力限值大3.5MPa。若采用顶板局部补强方案,结构外观与原设计有一定的出入,但新增横隔板工程量小,施工难度小;与顶板局部凿除方案相比,采用该方案成桥后结构压应力较小,顶板最大压应力15.7MPa,比C45混凝土的压应力限值大0.9MPa。综合2种方案的优、缺点,决定将顶板局部补强方案作为推荐方案。
2推荐方案的优化
2.1运营阶段结构应力的优化
按照顶板局部补强方案,如采用原设计的预应力数量,标准组合下距离主墩中心线约12m处的箱梁顶缘应力达到15.7MPa,超过了C45混凝土的应力限值14.8MPa。考虑原设计偏于保守,提出减少箱梁预应力的方法以减小箱梁顶缘应力。具体的预应力调整方案如下。(1)合龙前减少张拉:2束ZT06、2束BT10、2束ZT05、2束BT11、4束ZT11、2束BT12、2束BT12′每束分别由原设计的22根减为15根,2束ZT04每束分别由原设计的19根减为15根。其中2束ZT06、1束BT10为已张拉钢束,施工时实际为放松7~15根,其余钢束均为未张拉钢束,按15根张拉即可。(2)合龙后减小张拉:所有合龙底板束的张拉控制应力均由0.75fpk减为0.68fpk,fpk为钢绞线抗拉强度标准值。经计算,采用该预应力调整方案,标准组合下距离主墩中心线约12m处的箱梁顶缘应力降到14.77MPa,满足规范要求。
2.2成桥状态主梁线形的优化
采用原设计方案施工时,拆除主梁支架后,梁端发生4.2cm的竖向下挠变形。按该方案施工时,拆除主梁支架后,梁端发生7.1cm的竖向下挠变形,比原设计方案大2.9cm。由于支架施工转体梁段时预拱度是根据原设计方案设置的。因此,为了保证主梁线形,通过增加铺装层的厚度对主梁线形进行调整:转体梁段端部铺装层厚度增加2.9cm,主墩中心和主梁端部不增加,中间部分按直线拟合。进行结构计算时将增加的铺装计入二期恒载。
3结构计算分析
采用MIDAS有限元软件,按照优化后的顶板局部补强方案对结构进行计算分析,计算时考虑预应力偏位的影响。有限元模型如图5所示。
3.1施工阶段结构计算结果及分析
优化的顶板局部补强方案下箱梁顶、底板最大及最小正应力如表3所示。由表3可以看出维修各施工阶段顶、底板截面均未出现拉应力,最大压应力为13.7MPa,小于C45混凝土施工阶段压应力限值20.72MPa,施工过程应力满足规范[7]要求。
3.2成桥状态结构计算结果及分析
(1)承载能力基本组合下,主梁的最大正弯矩出现在距离墩顶55.5m处,弯矩值为166413.7kN•m,对应的抗力为401212.8kN•m,主梁的最大负弯矩出现在距离墩顶4m处,弯矩值为-1807370.0kN•m,对应的抗力为-2196755.8kN•m,内力的绝对值均小于相应截面的抗力值,主梁承载能力满足规范要求。(2)短期组合下,箱梁截面上缘墩顶附近出现了拉应力,最大值为0.57MPa;箱梁截面下缘最大正应力均为压应力,未出现拉应力。墩顶的拉应力是由于计算的失真导致的,且应力数值很小,主梁正截面抗裂满足全预应力结构要求。短期组合下,箱梁截面最大主拉应力出现在主墩两侧附近,最大值为0.92MPa,小于C45主拉应力限值1.004MPa,主梁斜截面抗裂验算满足规范要求。(3)标准组合下,箱梁截面上缘最大压应力出现在距离主墩中心线12m附近,最大值为14.71MPa,小于正截面压应力限值14.8MPa;箱梁截面下缘最大压应力出现在合龙段附近,最大值为12.66MPa,小于正截面压应力限值14.8MPa,主梁正截面压应力验算满足规范要求。标准组合下,箱梁截面最大主压应力出现在距离主墩中心线12m附近,最大值为14.71MPa,小于C45主压应力限值17.76MPa,主梁斜截面主压应力验算满足规范要求。(4)按短期组合计算结构挠度,消除结构自重产生的挠度为22.4mm,考虑长期效应系数1.4375,挠度为22.4mm×1.4375=32.2mm,主梁挠度限值L/600=73000mm/600=121.7mm,主梁刚度满足规范要求。
篇5
(三)研究假设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相关要求,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与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年报存在显著差异。将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各年年报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和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各年年报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进行比较,前者应大于后者。H2: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与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季报存在显著差异。将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各年季报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和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各年季报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进行比较,前者应大于后者。H3: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与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各个报表项目存在显著差异。将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各年各个报表项目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和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各年各个报表项目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进行比较,前者应大于后者。
(四)审计质量的评价标准将报表数据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作为检验数据是否符合奔福德定律的评价标准。借鉴张苏彤等(2005)的经验分级评价标准,如果相关系数大于0.97,则认为财务数据符合奔福德定律,财务数据正常,财务数据真实;如果相关系数小于0.97,则认为财务数据符合奔福德定律,财务数据不正常,财务数据不真实。表3给出了不同相关系数分布标准以及相应的审计对策。
(五)数据处理方法本文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采用微软公司的Mi-crosoftOffice(2003)中的Excel。其中,LEFT函数和COUNTIF函数用于基本数据处理,CORREL函数用于数据的相关分析。
二、实证分析
(一)实证分析过程1.现金流量表年报通过对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和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年报数据的首位数以及与奔福德定律理论分布值的比较,结果如表4和图1所示。从表4和图1可以看出,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和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年报数据分布明显符合奔福德定律所描述的首位数概率递减的规律,两类公司首位数据分布与奔福德定律一致,两者相关系数均非常接近1(完全相关)。2012年、2011年、2009年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的相关系数均高于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的相关系数,2008年、2010年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的相关系数低于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的相关系数,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差异。五年中两类公司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基本同步,两者均是在2009年相关系数最低。样本公司数据和配对样本公司现金流量表年报数据在2009年、2011年、2012年存在显著差异,而在2008年和2010年差异不显著,假设1得以验证。2.现金流量表季报通过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和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季度数据的首位数分布情况以及与奔福德定律理论分布值的比较,结果如表5和图2所示。从表5和图2可以看出,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和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季度主要财务数据的首位分布明显呈现出了奔福德定律所描述的数据首位数存在一定差异。从相关系数分析,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相关系数较高的是第二季度,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相关系数较高的是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各季度相关系数也存在一定差异;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各季度的相关系数基本上高于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各季度相关系数,说明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真实性高于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在全部总体中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2009年、2011年的第一季、2009年第四季的相关系数偏低,作假的可能性较大,假设2得以验证。3.现金流量表主要项目通过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和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五年主要项目数据的首位分布情况以及与奔福德定律理论分布值的比较,结果如表6和图3所示。从表6和图3可以看出,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和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主要项目的首位数据五年合计分布明显呈现出奔福德定律所描述的数据首位数存在一定差异。从相关系数看,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相关系数较低的是“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支付的各项税费”“、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净利润”和“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相关系数较低的是“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小计”、“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小计”、“期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和“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在全部总体中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的“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的相关系数偏低,作假的可能性较大;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小计”、“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小计”、“期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的相关系数偏低,作假的可能性较大。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各个主要项目的相关系数基本上高于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各季度相关系数,假设3得以验证。
(二)实证分析结果1.相关系数分析利用上市公司的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和标准审计报告公司2012年现金流量表财务数据,将其首位数分布与奔福德定律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按照从高到低的降序排列如表7所示。从表7可以看出,与奔福德定律相关系数高达0.98613、0.97291、0.97283、0.97045、0.96660的*ST盛润A、ST超日、*ST中基、*ST国商、宁波富邦等公司均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报告,与奔福德定律相关系数只有0.37995、0.32026、0.20316、0.01202的九鼎新材、中房地产、江泉实业、巨化股份等公司均被出具了标准审计报告。2.审计质量分析假如相关系数大于0.97,说明现金流量表数据可靠,它有可能被出具标准审计报告,当然也有可能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同理,假如相关系数小于0.97,说明现金流量表数据不可靠,它有可能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当然也有可能被出具标准审计报告。根据样本公司与配对公司的相关系数和相关系数分级及审计质量评价标准,将具体审计报告进行分组如表8所示。从表8可以看出,样本公司与配对公司共178家上市公司中,与奔福德定律相关系数在0.97以上的只有5家,占2.81%,而与奔福德定律相关系数在0.97以下的有173家,占97.19%,也就是说不符合的上市公司数量远远多于符合的上市公司数量。如果上市公司现金流量表真实,现金流量表数据总体上就应该符合奔福德定律,因为虚假的现金流量表数据极少能够符合奔福德定律的随机性,而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流量表数据首位数分布与奔福德定律符合度不高,说明现金流量表数据的真实性存在很大问题。
三、研究结论
(一)现金流量表首位数与奔福德定律相关系数高未必被出具标准审计报告从表7中可以看出,排名前10位的上市公司中,有5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占50%;排名前20位的上市公司中,有9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占45%;排名前30位的上市公司中,有12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占40%;排名前40位的上市公司中,有17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占42.5%,说明与奔福德定律相关系数高的不一定被出具标准审计报告。
篇6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1-5
财险总保费(亿元)
5.54
7.11
8.18
4.52
车险保费(亿元)
3.83
4.98
5.64
3.11
车险保费占比(%)
69.2
70.07
68.99
68.86
车险简单赔付率(%)
82
50
60
54
一、车险承保风险的防范
承保管理是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的总关口,承保质量如何,关系到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和经营效益的好坏,同时也是反映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致。目前市场上的绝大部分保险公司都以追求规模、追求保费为目标,在保源有限增长、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各公司迫于业务压力,展开非理性价格竞争,导致车险“高返还、高手续费、低费率”现象愈演愈烈。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一味地追求业务规模和发展速度,向保户开出诸多优惠条件,甚至不惜牺牲公司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对承保质量的高低漠然视之,不仅增大了承保标的风险系数,降低了车均保费,同时也为以后的理赔工作带来诸多隐患,致使承保效益进一步降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个问题:
一是业务基层只要数量不问质量。长期的思维定势,致使业务基层单位思想仍然停留非理性价格竞争上,承保管理环节相对薄弱。面对业务发展和市场竞争压力,“拾到篮子里就是菜”的思想普遍存在于各经营单位特别是基层一线。不符合承保条件的车辆仍可按正常标准承保,部分车辆“套用条款”现象屡禁不止,保户为了“节省”保险费,往往采取“套用条款”投保的行为,变相改变车辆使用性质,从而改变车辆条款适用类别。如:人为将营业用车作为非营业用车性质承保、家庭用车作为非营业用车承保,由此虽然实现了保费收入的增长,但业务质量参差不齐。
二是承保政策执行力不够。目前核保工作基本上局限于要素核保,不验车承保。基层展业单位对验车承保重视不够,对投保车辆根本不进行检查验车,片面轻信投保人的表述,而核保人员又无力顾及,造成诸多风险漏洞。
因此,车险迫切需要在经营上实现由大到强、由量到质的转变。要求我们必须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合规经营,防范风险,实行有效益的承保政策,提升风险选择能力,提高保费充足性,推动业务质量的持续改善。
一是合规经营,严控违规风险。开展合规经营教育,树立效益第一的意识。随着保险市场主体不断增多,保险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手段单一、经营数据不真实、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等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影响了保险业的科学发展,为止,保监会以保监发[2008]70号文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财产保险市场秩序工作方案》,要求合规经营,规范市场秩序。江苏保监局贯彻落实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精神,推出五项监管新举措,重拳规范车险市场秩序,实施了“四高”(业务非正常增速高、展业成本高、综合赔付率高和市场不良反映呼声高)指标为核心的产险分支机构分类监管办法,建立了保险公司月度监测指标制度。根据月度监测获取的数据将各产险分公司分为低成本扩张型公司、低成本收缩型公司、高成本扩张型公司、高成本收缩型四类,并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通过检查式调研、约见谈话等方式,进一步分析其成本偏高的根本原因,对存在违法违规和恶性竞争行为的公司,坚持从严从速查处,有效防范了系统性风险。江苏省保险行业协会也从6月20日起降低手续费用,商业车险10%-12%。保险公司要自觉遵守行业自律,特别是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公司要引领市场,降低违规经营成本,规范市场秩序。
二是提升承保定价能力,是要通过业务风险识别能力的加强,提升定价体系的精确度,不断优化业务结构,主动甄别风险,进行选择性承保。解决业务结构问题,首先要进行动态盈利性分析,通过分析,甄别客户的盈利水平,配合承保政策、销售费用和服务资源,形成对风险的主动选择能力,推动业务结构改善。首先是制定科学的承保政策,目前人保财险公司按业务盈利能力高低,将业务分为A、B、C、D、E、F六个风险分类,结合对各客户群具体险别业务的盈利分析,明确各客户群的效益险种,根据客户类别有针对性地加大效益险种的营销力度,限保亏损险种,提升业务整单盈利能力。全力巩固A类业务,积极发展B类业务,有效提升C类业务,控制D类业务,重点管控E、F类业务,提高优质业务续保率。通过精细化分析对险别进行细分制定差异化的承保策略。江苏省目前商业车险理赔赔信息共享平台已建立,各公司承保转入业务(F类)时通过平台逐单查询商业险上年出险次数,并严格根据费率规章使用系数。出险一至二次不得使用无赔款优惠系数,出险三次上浮10%,四次上浮20%,五次及五次以上上浮30%。二是要严格执行统一核保制度,加强核保力量,树立核保工作的权威性,防止病从口入。三是确保原始数据录入真实可靠,强化数据质量管理,加强考核,落实责任制,为业务数据的积累和业务分析奠定基础。四是做好数据分析,对公司的车险经营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做好业务风险的预测,以提高承保政策制定的前瞻性,并通过费用差异化配置,有效进行风险选择,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二、车险理赔风险及防范
车险赔款支出作为保险公司最大的经营成本,赔付率过高,车险经营效益压力很大。赔款未能及时兑现保险公司规定时间内结案赔付的承诺,造成理赔难的局面,直接影响保险公司的声誉。车险理赔工作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近几年汽车走进了普通家庭成了代步工具,随着车辆的巨增和新驾驶人的不断涌现,交通事故也随之而增,当前有效报案数增速和已决赔案数量增速已达历史最高水平。2008年人保财险公司处理已决案件呈高速增长态势,每月平均处理赔案超过100万件,出险率不断增高。
二是三责险赔付率持续上扬,其中人伤案件赔款占比逐年增大,案均赔款居高不下。涉及人伤案件的诉讼也呈上升趋势。
三是理赔关键环节管控不严,现场查勘过程的粗放管理,加上部分理赔人员素质不高、原则性不强,把关不紧,增加了理赔水分。
四是保险欺诈行为不断扩散,道德风险有蔓延的趋势。
上述问题的出现有悖于现代保险公司注重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最终目标。加强理赔管控,提升理赔工作水平,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强化理赔关键环节管控,挤压理赔水分,提升车险盈利能力,使业务发展及服务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匹配。
1、加强理赔专业化队伍建设,提升客户服务能力。一是把好队伍的入口关,强化培训。选择高素质人员充实理赔队伍。强化理赔专业技能建设,提高理赔人员的综合素质。实行专业岗位任职资格制,初中高定损员的权限管理和初中高核赔人员的专业化管理。二是完善理赔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健全理赔业绩量化考核体系,提高理赔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三是持续开展理赔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和警示教育。
2、加大车损险查勘定损力度,把好理赔第一关。车险的经营好坏与现场查勘力度有直接关联,提高现场查勘率,加强查勘定损环节时限管理,强化第一现场查勘要求:一是对单方事故采取快捷服务程序处理的案件,第一现场查勘率包括复勘事故第一现场查勘率必须达到100%。二是出险后未及时报案和有疑问的案件必须查勘第一现场,对于汽车修理厂代办的案件必须和被保险人或事故当事人联系,核实出险情况和复勘事故第一现场。三是对关键时间和关键车型出险的车损案件,当场报案的必须查勘第一现场,如未当场报案的,要复勘第一现场。关键时间如:下午一点半左右,晚上七点半左右;关键车型如使用年限8年以上的老旧车型等。四是建立健全理赔后监督机制,定期开展定损复查。查勘案件复查率不低于10%,核损案件复查率不低于3%。五是加强对异地代查勘案件的授权,车损超出一定数额的案件要派出高级别定损员前往出险地查勘定损。六是规范定损标准,强化报价和核损管理,坚持能修不换,不能修则换的原则,区分合作与不合作4S店,严格理赔定价标准,努力提高定损的准确性。
3、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进一步加强对疑似虚假案件的调查,严控通融案件,建立支公司赔案反制性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安驻保险公司警务室的建设,加大打假防骗的工作力度,提高打击效果。对有疑问的人伤赔案中的户口性质、被抚养人的情况及有明显伤残评定不合理的认真调查,申请重新进行伤残评定。对重大欺诈骗赔案件的查获给予特殊奖励。
4、加强人伤案件的管理,挤压不合理赔付。近年来人伤案件赔款逐年增大,其中医药费、死亡伤残赔款也是逐年增大,人伤案件的案均赔款居高不下,1-5月江苏人保财险人伤案均赔款22411元,同比增加4261元,增长率为23.48%。如何挤压人伤案件的水分是今后理赔工作的重点。一是要成立由理赔部负责人、医疗专家、医疗跟踪人员组成的医疗跟踪、审核小组。对涉及人伤的案件进行跟踪服务,提前介入,对医疗及用药方案、费用标准等与医院进行沟通,并及时告知保户。并要示跟踪人员在第一时间到达医院,询问伤势和伤者的职业及工资收入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二是对涉及人身伤残和死亡案件的被抚养人、伤者收入等相关情况进行调查。重点加关注10级伤残的。三是严格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和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进行医疗费审核,严格剔除赔案中不合理费用,对医疗专家进行相关考核,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5、增强车险未决赔款管理能力,提高数据准确性。未决赔款的准确于否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综合赔付率、利润率等指标,直接影响车险经营成果。建立未决赔案长效管理机制,明确专人负责车险未决赔款管理,定期与保户联系,了解案件进展及时对车险未决赔款进行修正,使其与赔款相近,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防止车险未决赔款估损过高或过低而影响车险经营效益。
三、车险财务风险防范
车险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应收保费的风险、成本归集不合理的风险。防范财务费用风险要从源头抓起,降低车险经营中的各项成本,将综合成本率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1、强化分险核算工作,确保车险经营成本的准确归集。目前直接费用间接化、间接费用平均化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各险种间费用分摊不均衡现象仍未得到根本解决。要从源头提高费用归集的准确性、合理性,真实反应经营情况。一是实行销售费用的差异化配置,以增强风险选择能力,将费用向优质业务、优质客户群倾斜,切实提高销售效率。二是推进车险理赔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提高理赔效率,降低理赔成本,提高理赔资源利用效率。要重点解决在车险赔案中不合理列支各种行政管理费用问题。
2、全面推广车险“见费出单”,加强应收保费管控,集中清理存量应收。严格管理和考核机制,全面规范应收保费管理。
四、新《保险法》对车险的风险防范
篇7
1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含义解析
(1)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目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我国的分配制度改革就是要把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高度集中的计划分配和严重的平均主义为特征的分配制度,逐步转变为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的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来的,是党的十六大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的最大突破,它是在十五大解决了其它生产要素能不能参与收入分配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了其它生产要素怎么样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即按贡献大小参与收入的分配。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3)我国经济学界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解释。赖得胜(2003)、许成安、王家新(2007)指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就是指按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给予报酬,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强调了生要素的市场竞争原则,并且各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卫兴华和逢锦聚(2003)认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指按生产要素在生产财富即使用价值中的贡献分配,其认为活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没有创造价值,它们只是创造了使用价值并按此贡献分配;周为民和陆宁(2002)则认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实际上是按劳分配的表现形式,按劳分配不能成为拥有自主财产权的劳动者直接的具体的分配方式,只能通过市场的作用,转化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方式。
因此,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程度应建立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并通过市场机制来衡量,其分配的客观依据应该是生产要素的实际贡献,而非所有权,也就是说生产要素投入了生产并通过市场的机制产生了贡献,当然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的大小参与分配也就是合理合法的。
(4)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表现形式。在当前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形式:一是指按资本要素参与分配,主要有居民银行储蓄存款获取利息收入,居民购买股票和公司债券等有价证券,获取利润、红利、股息以及资本利得,居民通过合资、入股等投资等方式获取投资利润;二是指按劳动力要素参与分配,也即是指工资收入;三是指按技术要素参与分配,即是指技术要素的所有者将自己所拥有的技术或者科研成果投入生产活动,并据以取得相应的收入;四是指按管理要素参与分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管理要素主要是指管理者的组织协调和指挥规划能力;五是指按信息要素参与分配,在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的所有者据以所拥有的信息对生产经营管理的贡献获得相应的报酬。
2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有效形式
(1)技术成果作价入股。对专业技术人员可实行专利、技术、成果入股的政策;针对试行产权制度多元化改革的有关单位,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也可作价入股,所占股份的数额由单位和员工双方商定。科技成果入股时,要委托具有法定资格的评估机构评估作价。要提倡和鼓励经费完全自理或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试行职工资金内部“参股”,年终分红的作法。允许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和职务科技成果入股。个人或法人以资金的方式投入到事业单位的基础建设、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营活动等而获得经济效益的,可以按资金投入的份额确定投资者的分配。例如杭州市政府于2001年7月颁布的《杭州市技术成果作价入股的实施意见》。
(2)岗位津贴制度和考核奖励制度相结合。对具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并从事相应技术岗位工作的职工,按月发放岗位津贴,标准可以参照上年度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相应比例确定奖励幅度。对具有高级技工及其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并从事相应技术岗位工作的职工,定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且本人平时工作突出的,给予奖励,奖励的幅度可以参照上年度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确定。对能够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在技术革新或生产实践中做出突出贡献并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级技能人才可分别给予重奖,奖励的方式可以是一次性奖励,也可以按其产出效益比例提奖。
(7)推出“重大贡献奖励及岗位特殊津贴”等奖励措施。对重大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工艺攻关、管理创新的成果,按产品上市和改进管理取得的利润比例或荣誉大小给以重奖。对在研究开发和转让科技成果中做出主要贡献的人员,单位应给予重奖。鼓励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提供技术服务,并按一定比例获取收益。对在经营管理岗位上做出贡献的人员和提供重要经济信息并获得较大直接经济效益的人员,可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给予奖励。根据主要经营管理者的责任轻重、风险大小和工作业绩等因素,每年从单位税后净增利润中提取适当资金分配给创造经济效益特别显著的主要经营管理者。
(8)试行期权制。运用或借用期权分配模式,让单位经营者和技术骨干,通过增加业绩,以延期兑现方式使其人力资本获得薪金以外的报酬。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可实行股份奖励;对长期在关键技术岗位上工作的高技能人才可实行期权激励的分配政策。
(9)年薪制。对长期坚持在生产技术岗位上致力于生产技术进步、工艺改革、设备改造等创新工作成效突出、业绩显著的高技能人才,可以参照企业主要经营管理者年薪制办法,实行年薪制,其年薪水平可按不超过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一定倍数确定。
参考文献
[1]赖德胜,《解析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人民日报》,2003年2月18日第9版.
[2]许成安、王家新,《按劳分配:现实还是趋势兼评关柏春和姚家祥两先生的学术争论》,《经济评论》,2007年第1期.
篇8
桥梁设计最主要的是结构设计,而结构设计的关键就在于结构分析的到位与否以及结构方案制定得是否合理,其次是构件与连接的设计,为保证安全性,所有设计都必须采用规范要求的安全系数和可靠指标。在现代桥梁的设计中,不少设计者并没有为了增强结构的安全性,而从设计到施工再到使用整个过程上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
2.1重视结构耐久性
我国大约从20年前开始重视桥梁结构的耐久性,当时仅仅局限于从材料的角度,利用模拟实验、统计分析进行研究,虽然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要想与时俱进,在技术上实现飞跃,必须适当地改变思路,从结构与设计上来分析改善桥梁的耐久性。同时要考虑到施工人员的接受度、操作方式和实际完成情况,重视细节处理。在研究结构计算方法时不仅要考虑桥梁总体构造,还要将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偶然因素包括在内。
2.2对疲劳损伤的进一步研究
桥梁在投入使用后,由于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承受车辆以及风带来的荷载,而这些荷载都属于动荷载,这会使桥梁结构内部的应力不断变换,一般桥梁在建造过程中采用的都是混合材料,其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微小的缝隙,而这些缝隙长期受到变化应力的作用,极有可能逐渐发展、合并,最终形成桥梁表面的宏观裂纹,影响桥梁结构的稳定性,例如在桥梁工程中被广泛使用的钢筋砼,由于其抗拉性能差,往往会出现裂缝,这就是累积造成的桥梁结构疲劳损伤,若不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处理和控制,将会造成桥梁结构脆性断裂等灾难性的后果。疲劳损伤在早期是很难被检测和发觉的,所以必须重视这项研究,防范于未然。
2.3桥梁的超载问题
目前国内超载现象屡禁不止,车辆超载对桥梁造成的损害不容忽视。由于超载,作用于桥体结构的荷载应力增大,加剧了疲劳损伤,严重的甚至造成桥梁表面结构被破坏;另外,作为桥梁安全性与耐久性的重要威胁,超载会对桥体内部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从而改变了桥梁正常负载下的工作状态,严重影响桥体结构的寿命。
2.4借鉴国外的经验与成果
纵观国内现状,由于施工质量与管理水平不够高,造成桥梁使用寿命较短,维护费用昂贵,安全事故频发。就目前来看,这些现象是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的,设计人员必须正视这一点。在基础设施条件上,我们与国外是有差别的,在设计时要采用符合国情的安全度与设计方法来调节匹配施工管理与材料工艺,主动且有效地保证桥梁的使用性能。同时,对欧美国家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成果可以适当地拿来借鉴。特别是在结构体系的选材以及细节处理上,这点在国外做得比较到位,比如欧洲国家在建筑设计上十分重视结构物的性能设计,设计内容会考虑到结构的裂缝和形变、受振动的情况以及美观性、疲劳度等,力求制造出来的成品具有美观、强健、耐腐蚀、抗疲劳等优良的性能。我国应学习并吸取这套结构物性能设计理论,从本质上对建筑结构使用过程中体现出的服务性能进行研究,分析其发生的规律与机理以及该性能受到弱化的原因,从而掌握并进一步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结构设计方法与理念。
2.5仿生材料与新功能桥梁的探索
当今的桥梁建造技术主要得益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发现和使用,而这亦是源于人类对大自然天然材料库的加工重塑。当初园丁通过对植物根部的探索与观察,受到启发,从而发明了钢筋混凝土材料,对建筑行业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在桥梁设计领域更是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材料作为桥梁结构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需要与时俱进地开发与创新。如今倡导可持续发展,在建造桥梁方面,设计人员应当探寻如何运用现有建筑材料使其发挥最大特性的方法。随着科学的发展,仿生材料作为新生的物资,极有可能对桥梁工程改革发展的未来再一次掀起浪潮,它将完美地对传统钢筋混凝土材料进行改良,若设计精妙,甚至可以取而代之。工程师在设计时应该适当融入些大自然的规律,在提升桥梁使用性能的同时丰富桥体结构。比如利用研究自然界水消融和腐蚀的原理来设计研发桥梁防水材料与涂装层材料;新型蓄光型自发光材料凭借其优良的“自给自足”特性已广泛用于公路标志,设计师可尝试将其运用于桥梁涂装上,结合各种染色料,使桥梁结构白天充满丰富的色彩感,到了夜间可自发光照明,从而取代原始的电力照明,大大降低了能耗,实现了桥梁的可持续发展。
篇9
A literatures review of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regulation based on Bibliometrics methods
AN Yanfang
The Affiliated People′s Hospital of Hubei Medicine University, Hubei Province, Shiyan 442000, China
[Abstract] A long time the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regulation has been a weak link in medical management system. In this study, Bibliometric analysis is employed to review the research status, topics,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regulatory theory of medical quality reg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as the literature number, the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regulation is one of the international main research areas, but the number of closely literature in china is fewer; as the research topic, in the international main research focuses on terms of quality, service, costs, standards, but domestic mainly concentrates in the necessity, importance and concepts, and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s, the regulatory system, regulatory content are still a lack of systematic and empirical research. This Bibliometric analysis is helpful for scanning the topics of medical quality control system in-depth study.
[Key words]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regulation; Bibliometrics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医疗服务供给主体、医疗保障、融资机制、付费方式、治理以及监管体制等领域都开展了重要改革和探索,推动和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但是对医疗服务的监管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医疗管理体制的一个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中医疗体制不协调、改革措施不配套、医疗市场扭曲、医疗机构治理失灵、政府职能“缺位、错位、越位”等各种弊端,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十分突出。政府相关部门医疗服务缺少有效监管手段,医疗行业整体监管滞后,医疗政策决策规制化程度低、医疗服务监督制度缺位[1]。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要全面推进医疗服务治理机制、供给筹资机制、竞争机制、监管体制等方面的改革[2]。考虑到目前我国医改工作的现实需要,在系统比较和深刻理解各国基本医疗服务监管体系的基础上,完善和创新我国基本医疗服务监管机构的设置,基本医疗服务监管的工具,以及重要监管内容(如基本医疗服务质量和收费)如何监管,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重大课题。医疗质量监管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医疗质量监管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现状及主要概念等方面进行文献内容分析,对目前已经形成的监管理论进行归纳,为深入研究我国医疗质量监管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1 文献数量分析
1.1 中文检索
选择《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检索1989~2009年的数据。文献检索具体情况及结果见表1。
表1 医疗质量监管文献检索结果
注:检索式中“+”表示逻辑或(.or.),“*”表示逻辑与(.and.)
篇10
机动车辆保险属于财产保险的一种,是以机动车辆本身及机动车辆的第三者责任为保险标的一种运输工具保险。车险能够切实保障机动车辆保险的被保险人的经济利益,最大限额地减少被保险人的损失,同时,车辆保险还可以促使纠纷的及时解决,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车辆保险欺诈的现状
(一)汽车保险欺诈的现状
上世纪末开始,车险欺诈(Isurance Fraud)如同病毒,迅速在全球蔓延。
根据我国保监会近几年的有效数据,我国由于车辆需求的极速增加,机动车辆保险的需要也逐年提高。而保险欺诈也随着车险的需求,一年比一年严峻。截至2014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2.5亿量车次,且我国保险业投保中,有75%以上为机动车辆保险。而在这75%的车险中,有18%的保险理赔是为了理赔金而故意伪造出来的。
(二)防保险欺诈的现状
由于我国保险行业起步较晚,所以我国的反保险欺诈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在法律法规方面,我国有关部门至今没有出台专门针对反保险欺诈的法律法规或者相关条例,目前都是按照《刑法》的第一百九十八条来定罪,使的一些小的,数额不大(个人一万元以上,机构或者单位5万元以上算大数额)的诈骗都得以逃脱。除此之外,对于可疑案件,由于程序的有限性无法立案调查,保险公司没有执法权,使得部分不法分子逃脱。
2.直至2014年九月,才成立反保险欺诈专业委员会。在此之前,仅限于保险公司内部管理,信息缺失。
3.公众有关意识淡薄。基本没有公众监督基础。
三、机动车保险诈骗的形成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原因
诚信的缺失是机动车保险欺诈的根本原因。
(二)公司自身的原因和投保人的原因
我国是1980年才开始逐渐恢复保险业务的,管理方面不如国外一些成熟的保险机构。在骗保方面,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意识相对非常薄弱。
投保人的原因大致分为三种:其一是因为机动车保险赔偿金相对别的来说比较容易拿到,想接着保险金获得意外之财,属于根本诈骗,从还未投保的时候就开始策划这些;其二是因为投保人在遇到小的事故之后,因为一些偶然的因素或者是旁人的怂恿而产生的敲一小笔的念头,这种的动机只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赔偿金;还有一种则是想将自己投保的费用赚回来的市井小民。
(三)机动车保险诈骗形成的历史原因
有买卖的地方就有欺骗。社会上的大众对于这方面的法律意识也较为淡薄,在有了保险这一个行业之后,骗保的例子一直层出不穷。
(四)保险人的原因
保险人为了谋取私立,在骗取投保人的费用之外,还会利用自己对公司的了解伪造各种文件,获得不属于他自己的保险赔偿金。贪欲是万恶之源。
四、机动车保险欺诈的几种主要形式和特点
(一)几种主要诈骗手段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上升,车险诈骗的犯罪率也在逐年上升。
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诈骗手法:
1.诚信不足,无中生有或者扩大事实。在保险中,合同是最重要的一个确定关系的文件。而合同的首要原则就是诚信原则,按照事实对车辆的原始状况以及事故发生之后的状况进行告知是投保人合同里明文确定的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合同里也会明确说明,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受损或者别的情况之下不同的赔理标准。
2.多头投保,重复获赔。投保人跟不同的保险公司购买相同或者不同的保险,在事故发生之后,跟这些保险公司索要同一场事故的保险赔偿金。也就是说,一次事故得到了好几次的赔偿。这是最近几年最为常见也是犯罪率最高的诈骗方式之一。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广州的胡姓兄弟在多家保险公司重复投保,在短短一年时间骗取了约166万元机动车车险赔款。
3.出险在前,然后再投保。汽车在发生事故的时候并没有买相应的机动车保险,在出了事故之后,投保人才去保险公司办理投保,同时伪造汽车的真实情况。之后,再利用某些方法,将事故包装成在合同有效的期间内发生的,也就是伪装了保险的日期或者是出险的日期,达到骗取保险理赔款的目的。
4.无中生有,谎报出险。机动车并没有发生事故,也没有损坏,投保人却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的要求。即投保人恶意制造出虚假的事故,比如买报废的零件或者机器谎称是自己的车出事故了,以不存在的事故或者是不属于理赔范围内的事故伪造成合同里明确属于理赔范围内的事故,从而骗取保险理赔金。
(二)机动车车险诈骗的特征
1.日趋职业化。随着保险在我国的普及,不少不法分子已经将骗保这一项诈骗当作了自己的职业。不法分子甚至会勾结在一起,组成一个诈骗团伙,这个诈骗团伙分工明确,组织到位,每一个关键的地方都有人专门负责,手法非常专业。作为保险公司,是防不胜防。而且犯罪团伙也会为了高额的人回报而合伙一起买二手高档车,接着会制造出出险的假象,这种团伙式的犯罪不容易被保险公司发现。已经逐渐形成职业化的趋势。
2.电子智能化。保险公司创建各种网络平台,不法分子自然也会与时俱进。保险公司创建电子平台的初衷是使得过程简约,吸引的顾客更多,不少不法分子利用这些电子平台的漏洞,骗取赔偿金。而且作为诈骗团伙,不法分子在这方面的经验和鬼点子比保险公司想象得还要多,善于钻制度和法律的漏洞。
3.花样多,手法变化快。由于互联网和各种其他经济类型的发展,诈骗手法也跟着层出不穷。保险公司难以发现。
4.内外勾结。利益诱惑大,且犯罪成本很低。不少不法分子利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或者与保险公司里面的员工勾结,简化检查监督程序获得保险赔偿金;或者是与交警部门的人联合起来进行诈骗。
五、保险公司的防御措施
面对机动车诈骗现象日益猖獗的现在,为了抑制住这种情况,维护正常的保险秩序,保险公司应该提前进行适当措施,防止这些骗保现象的出现。
(一)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
这是从源头上防治骗保现象的发生。投保人的法律意识淡薄,认为保险公司的钱不赚白不赚,且认为犯罪成本低,抓住了定多就是退回赔偿金。这一些错误的认识都要被纠正。保险公司应该与相关部门一起,在宣传保险的同时也要宣传骗保的严重的法律后果。保险不是公益事业,保险是盈利为目的,故意制造假的车辆出险现场或者是夸大事实骗取赔偿金等等都是属于诈骗范畴的犯罪行为,是要付出相应代价的。
(二)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
诈骗是涉及到法律方面的问题,所以在这方面应该加强与政法部门的合作。公安部门也要注意这方面的管控,这是公安分内的事。保险公司一旦发现有骗保的可能就要立刻联系相关部门进行采证取证,绝对不能因为数额不大程序麻烦就就此了了。
(三)与有关企业进行友好合作
不少骗保者是出险之后才去保险公司投保获取赔偿金。为了减少甚至是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保险公司可以与各个修理厂进行合作,比如建立互惠互利的网络通信平台。每一次有车辆出险进行修理的时候都要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整理报备,以便以后保险公司在接受投保的时候可以查询投保车辆是否有出险的真实情况。若是有真实出险的情况,也可以互惠互利进行相关合作。
(四)加强保险公司自身的管理
这是除了外部环境因素之外,最重要的自身原因。
第一,在骗保的不法分子之中,不乏保险公司内部的工作人员因为抵制不了金钱的诱惑而与不法分子内外勾结一同骗取公司保险金的例子。因为保险的不确定性非常高,所以保险公司应该在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杜绝日后可能有纰漏的事情发生。
第二,建立一个完善的核保制度。在核保验标的时候,作为员工要严格审查申请书内的相关信息,严格按照流程来做。不仅可以排除经营的道德风险,确保业务的质量,实现公司营业的稳定,还可以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留住客户,保持市场份额,保持在业内的领先地位。
第三,在理赔环节,由于机动车保险理赔有损失率高幅度小以及流动性大的缘故,应该确定一个完整合理的理赔程序:报案―现场勘测―配件报价―完成检验报告―提交证单―完成理赔报―完成赔款计算书―交付赔款。
第四,完善内部监控机制。这方面最重要的是员工的意识,要提高员工在这方面的意识水平,加强风险观念,把公司的利益当做自己的利益来维护,把防范风险作为公司生存的基本。
六、结论
机动车车险诈骗俨然已经形成了风气,不仅提高了保险公司成本和其余无辜投保人的成本,也影响了保险公司的正常盈利。作为保险公司,应该从自身管理做起,提高员工的素质,做好车险欺诈的防御措施,尽可能地减少相关诈骗事件的发生。而作为相关部门,也要完善相关规定和法律,给保险公司以及广大的消费人群一个良好的投保环境。
参考资料
[1]王灵犀,王伟主编.《机动车辆保险与理赔事务》.人民交通出版社.
篇11
一、鄂东双低油菜的产业发展现状
双低油菜是一种优质油菜,是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甙油菜,简称双低油菜。鄂东主要指湖北省黄冈市现辖区域。黄冈市位于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现辖一区(黄州)、二市(武穴、麻城)、七县(红安、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团风)和一个县级龙感湖农场,面积1.7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30万,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市。该区域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质肥沃,极适宜于油菜生长,油菜生产在全市种植业中占有重要地位,2005年全年油菜种植面积达到226万亩,单产达到267.2斤,总产达5.3亿斤,产值达3.8亿元,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鄂东浠水县是湖北省乃至中国知名的双低油菜生产大县,是农业部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优势区域规划》确定的三十三个重点县市之一;《湖北省优势区域规划》双低油菜重点建设县市等等,浠水县的常年双低油菜种植面积40万亩左右,年生产优质菜籽6万吨以上,油菜双低化率、优质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商品化率达90%。2002年,浠水县被列为全国科技兴农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示范县;2005年4月6号,湖北省第一个县级油菜产业协会在浠水县挂牌成立。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浠水县双低油菜已步入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轨道,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科、工、贸一条龙综合配套服务体系,2007年上半年,浠水县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原料(双低油菜)标准化生产基地”。
鄂东武穴市是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双低油菜生产大市,素有“油菜之乡”美誉,油菜是武穴市冬季农业比较经济效益最好、适应性最强的第二大主栽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以上,总产最高达5.7万吨。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以水田三熟制油菜闻名全国。近年来,武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油菜生产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按照“一镇一品”、“一村一业”要求,狠抓政策扶持,开创性实行油菜“统一免费供种”。自2003年秋播以来,武穴市政府连续5年每年调拨财政专项资金80-100万元,按照“农业定向、财政拿钱、政府采购、免费发放”原则,全市实行统一免费供种,做到一个乡镇一个双低油菜品种,实现了品种双低化100%,双低油菜成为武穴市优势作物、特色支柱产业。
近年来,为了确保实现油菜双低化,黄冈市委市政府狠抓品种定向,积极组织种源,实行政府补贴,统一供种,并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以科技为先导,以综合加工为龙头,以推广应用双低油菜品种为突破口,实行油菜生产-加工-副产品利用(养殖)一条龙,使该区域油菜产业由过去的数量增长转变为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形成了发展双低油菜产业的优势。
(一)技术推广
1、每年举办一些大型示范活动。在示范区内,对农民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和种子,关键时候无偿提供化肥。
2、每年为新技术、新品种示范引进3-5个新品种,1-2项新技术。轻简化栽培技术,还加大了技术培训和技术宣传力度,通过技术培训和技术宣传普及,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了新技术的应用率和普及率,促进了双低油菜生产的发展和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统一供种,政府支持力度大
在推广新品种过程中,采取以县(市)“统一确定主推品种、统一补助标准、统一推广、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的方式进行,保证了种子质量,确保了种植面积。种子采取“农户自己出大头,财政补助小部分”的办法。2007年,对主推的5个品种实行统一供种,按计划面积逐级落实到村、到组、到农户,推行一乡(镇)一品,并尝试在核心板块基地实行免费供种,确保规模化生产,确保菜籽品质。
(三)技术优势
鄂东双低油菜生产区长期与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合作。依靠科技措施,提高油菜籽种植效益。大力推广双低油菜高产保优栽培技术,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应用优质硼肥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稻田免耕移栽等轻简化栽培技术,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同时培养了一支专业技术素质过硬的从事双低油菜栽培、植保、土肥、种子、质检等方面的专业技术队伍,为鄂东今后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尝试一菜两用技术
多收一茬优质油菜苔,不仅油菜籽不减产,而且每亩可摘500-800斤菜苔,亩增收200-300元,是传统油菜种植效益的2倍,其菜苔清香可口,既可鲜食,又可制作干菜苔,是一项农民增收的好途径。
近两年浠水县和武穴市两个油菜大县的油菜种植面积连续下滑,直接影响了油菜产区广大农民的利益。虽然浠水县的双低油菜种植已形成一定规模,且2005年的种植规模达到40.43万亩,但自2006年之后,浠水的油菜种植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年油籽、油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农业补贴的政策效应调动了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农民种油菜热情普遍较高,大都能积极地增加人力和物力方面的投入,但油菜播种面积仍维持上年水平,增长幅度不大。目前农户主要还是偏重于粮食作物的生产,为促进油料生产,国家出钱出政策,但是油菜播种面积尚未增加,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油菜种植费工、费时。从播种、管理到收割、脱粒全部是人工操作,而劳动强度大,加之农村主劳力外出务工,劳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油菜籽播种面积的扩大。
第二,油菜比较效益低。据了解,2007年油菜籽收购价创近几年新高,但剔除生产成本(含用工工价)亩均纯收益仅80元左右,而种小麦收益要高于油菜亩均达60元以上,同时种小麦机械化程度较高,大大降低劳动强度。面对农业种植的明显优势,鄂东的加工跟不上,造成农民油菜种植优质不优价,增产不增收。每年大量的油菜籽外流到江苏、浙江、安徽等省,没有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第三,国家实施油菜良种亩均补贴10元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大,据有关方面调查显示:农业收入仅占农户家庭总收入的40%左右,那种靠农业生产收益也不再是农户家庭收入主要经济来源,所以油菜面积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提高。
二、鄂东双低油菜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龙头企业的龙头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
鄂东现有四个油料龙头企业:华益粮油公司、中禾粮油有限公司、双明粮油股份公司和天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四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各有特色,但在产业化进程中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表现在:
1、产品开发利用带动力度不大。如双明粮油公司主要以出售原始产品——双低菜籽为主,菜籽大量销售到安徽、江苏和上海等地,缺乏产品深加工环节,产业化水平低。
2、产业化链条不畅通。湖北华益粮油股份有限公司双低油菜饼粕深加工技术水平虽居全国之首,但目前浠水双低油菜饼粕饲料的生产规模有限。因此,像华益等这样的龙头企业在双低油菜产业化的发展中带动效应不大,阻碍了生产的进一步扩大,使该产业的优势不能完全体现。
(二)农民还没有真正得到实惠
由于双低油菜和常规油菜相比,种植技术有较大差异,很多技术尚在摸索阶段,还未很好的总结出一套从播种、育苗、管理到收获的一整套技术操作规程,对农民朋友的技术指导还不到位,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双低油菜优质不优价打击了农民种植双低油菜的积极性。
(三)品质未完全达标
由于优价不明显,农民种植双低油菜的积极性不高。近年来,部分“双低”品种生产出的商品菜籽“硫甙”和“芥酸”严重超标。由于油菜籽年年都比较俏销,农民种植的油菜籽都卖得出去,加上“双低”与“双高”油菜籽价格差别不明显,所以给农民造成了油菜品种不管优质不优质,只要高产就行的错觉,这也是给“双高”品种带来生存空间的原因之一。另外,在统一供种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使油菜种植品种混杂,质量参差不齐,给加工企业收购和加工也造成一定的困难。
(四)加工未精深,“双低”油菜的真正价值未体现出来
目前,一方面现代化油脂加工企业原料短缺,设备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小型村办设备落后的油厂又与大油厂争原料,主要原因就是“双低”油菜籽精深加工未跟上,“双低”菜籽的价值未真正体现出来,“双低”与“双高”的收购价格未拉开。只有发展精深加工,提高转化的效益,提高“双低”菜籽与“双高”菜籽的收购价差,才能进一步引导“双低”油菜的生产。
三、扩大鄂东双低油菜生产及加工规模的对策
(一)政府加强对油菜产业的引导
政府应做好发展地方优势产业的规划,积极引导农民种植双低油菜,成为油菜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指挥者,在产业发展措施上,一是加快双低油菜板块基地建设,实施产业工程,努力做到油菜种子、商品菜籽、加工产品都达到“双低”标准。二是探索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推广力度,努力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在技术上要大力推广双低杂交油菜品种、油菜轻简化栽培和“一菜两用”技术。三是突出抓好油菜种业和精深加工业,突破产业瓶颈,努力促进种子、种植和加工各环节协调发展。
(二)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发展“双低”油菜生产的突破口之一在农民,把农民的思想观点转变过来,指导农民多用途利用双低油菜,使他们尝到甜头、得到实惠,以增加农民的种植收入。目前油菜生产的现状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种植,选择的品质各异,连片种植技术落后,市场流通缺乏整体协调,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油菜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龙头企业把分散的农户网络起来,一起参与油菜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采用合同,形成互惠互利的经济共同体。
(三)完善收购,刺激生产
政府发放给油菜种植户每亩10元的直补可以直接补给双低油菜的种子公司,由种子公司统一供种,保证收购的质量。凡是签订了基地收购合同的农户,只要每亩交足200斤菜籽,可领到一张下年度的种子票,凭这张种子票可到有关部门无偿领到下季一亩田的优质油菜种子。优质优价,龙头企业给基地农民的收购价高于小油厂收购价每斤0.05-0.10元,以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四)产品深加工以提高企业和农民效益
鄂东双低油菜加工企业大多规模小,大量的优质菜籽以低廉的价格远销外省,产业链条短,双低菜籽可以加工成保健油,其菜籽饼粕也是很好的蛋白资源,所含氨基酸比例适当,许多是人畜无法自身合成的必要氨基酸。只有通过龙头企业深加工,加工成高附加值产品,才能解决油菜产业现在产品链条短,综合效价低的瓶颈问题,使产品链条加粗,油菜籽的综合效价提高,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12
1.2桥梁工程施工风险的树形结构分解(WBS)根据桥梁施工安全事故多发区域及桥梁施工结构和工艺结构上的关系,将桥梁施工单元由项目层逐层向下分解为8个作业单元(如图1所示)。
1.3构建桥梁施工风险分解结构(RBS)根据桥梁工程项目目标及性质,将桥梁工程施工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按表2中的HSE施工安全体系构建3层、共16个指标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1.4构建桥梁施工风险辨识矩阵(RBM)以桥梁施工RBS为纵轴、WBS为横轴,利用工程作业分解结构与风险之间的映射关系建立RBM矩阵,并将单风险因素在各作业单元中的风险度计算值填入其中。
1.5基于改进风险评价模型的风险量化考虑到风险的多维特性,采用格雷厄姆和金尼提出的LE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风险评价法对桥梁施工风险进行评价。鉴于单一的专家评分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采用算数平均法计算风险因素权重值,并作为施工风险量化计算系数。
1.6辨识结果分析根据风险评价计算结果,建立作业单元单风险因素危险程度评价标准(如表4所示)、作业单元施工风险评价标准。
2应用案例
2.1工程概况重庆沿江高速公路苏家沟特大桥全长1208m,跨越三峡库区支流苏家沟河,两岸桥台处自然坡度较大,坡角30°~45°。上部构造采用30m×40m预应力砼连续T梁;下部构造,桥墩采用双柱墩、桩基础,桥台采用桩柱式台、肋板台配桩基础,施工难度大,施工风险突出。
2.2苏家沟特大桥施工安全风险评价采用专家评分法分别对风险因素i的发生概率Li、严重程度Ci、不可控性Ui、成本损失Fi及各风险的重要程度Di按表3进行评分,结果如表6所示。按式(2)计算各风险因素的权重值并进行排序,结果如表7所示。根据WBS-RBS矩阵分析方法构建苏家沟特大桥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矩阵,利用式(3)对每个工作单元中的相应风险因素危险程度进行计算,结果如表8所示。
2.3评价结果分析根据风险评价结果,苏家沟特大桥施工安全危害程度较高的安全风险因素主要有施工安全保护措施R8、施工人员临边操作R5及施工人员安全意识R3;模板安装与拆除W1、脚手架使用W4及梁柱架设W5工作单元施工安全风险值最大。根据确定的桥梁施工主要风险因素,按照评价结果制订相应的安全保障技术方案。以模板安装与拆除工作单元为例,其中高处施工失足或防护不当风险值为52.467,属于高度风险,应该建立安全检查制度,对其进行专项检查,保障施工安全;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施工人员临边操作及模板安装、拆除方法等因素属于显著风险,应加强监控及预防;反常恶劣天气、设备运转等属于一般风险,在进行模板安装与拆除时应做好预防工作。
篇13
机动车辆保险是财产保险的一大支柱险种,近几年,我国车险保费收入稳步增长,且增长比例稳中有升。2000年以来,车险保费收入占产险保费收入比例一直维持在60%以上(见表1),各产险公司的车险业务量占产险业务的大部分,车险的经营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公司的发展,各家公司在积极调整险种结构的同时,仍把车险放在重点。但是自2000年以来,车险赔付率直线上升,且仍有继续上升的趋势(见表2)。赔付率增长过快最直接的结果导致保险公司的赔付压力过大,支出超过预算,公司的盈利水平明显下降,车险“高保费、高赔付、低效益”的经营现状,对整体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随着我国机动车社会保有量的迅速增长,机动车辆保险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如何在机动车辆保险业务中,坚持速度与效益并重,加强经营管理,降低车险赔付率,既保持良好的发展速度,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对于产险公司有着重要意义。
二、车险赔付率高的原因分析
(一)道路交通事故率不断上升
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约50万人,我国每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约10万人,占全世界死亡人数的20%,而我国的机动车只占全世界的9%,汽车保有量占全世界的1.1%,公路通车里程仅占世界公路总里程的5.6%。以上数据说明:第一,目前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世界第一位;我国万辆汽车事故死亡率是17.8,居世界前列,相当于法国、美国、日本等国的14到22倍。第二,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车辆事故率还处于较高水平,约为发达国家的十几倍。
造成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仍是人的因素,包括机动车驾驶员、非机动车驾驶员、行人及乘车人等,造成死亡的比例约为90%;在人的因素中由于机动车驾驶员的原因而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70%以上,说明综合素质低、操作技能水平差是驾驶员肇事的主要原因。行人和骑车人道路交通安全意识极为淡薄,不懂法、不知法、忽视交通安全,也是酿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道路原因造成的死亡占很低的比例,仅为0.1%—0.2%;车辆的原因约为6%,制动问题是车辆事故的主要原因,在机动车引发的死亡事故中2/3是由于制动系统发生故障的原因。
(二)承保条件宽松,承保质量偏低
长期以来,经营车辆保险的公司,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一味地追求业务规模和发展速度,向保户开出诸多优惠条件,甚至不惜牺牲公司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对承保质量的高低漠然视之,大都奉行“宽进严出”的市场运作原则,无形之中给部分保户留下了诸多“可乘之漏洞”,不仅增大了承保标的风险系数,降低了车均保费,同时也为以后的理赔工作带来诸多隐患,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1.不符合承保条件的车辆仍可按正常标准承保。如:国家对各种型号车辆均规定有不同的报废标准,由于诸多因素,许多已经达到甚至超过报废标准的车辆仍在运行,承保公司对之往往采取默认的态度予以承保。
2.业务人员的草率行为,不验车承保。基层展业单位对验车承保重视多,落实少,对投保车辆根本不进行检查验车,片面轻信投保人的表述,而核保人员又无力顾及,造成诸多风险漏洞,通常表现为先出险后投保或加保,按事故类别,以单方事故为最;按险别以加保车损险或提高车损险保额,增加盗抢险、火灾爆炸自燃险,增加玻璃单独破碎险为多。
3.对存有道德风险的车辆视而不见。部分保户为骗取保险赔款,铤而走险,不择手段,挖空心思,以达到骗赔的目的。保险公司为业务发展的需要往往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麻木不仁,无形之中纵容了道德风险的存在和蔓延。
4.部分车辆的“套费”现象严重。部分保户为了“节省”保险费,往往采取“套费”投保的行为,变相改变车辆使用性质,从而改变车辆条款适用类别。如:人为将营业用车作为非营业用车性质承保、家庭用车作为非营业用车承保,造成保险公司的不必要的损失。
(三)车险理赔环境不理想,违章驾车行为屡禁不止
1.责任认定显失公平。对涉及第三者损失的双方交通事故,交警对双方责任界定时,有时会将“车辆保险”因素考虑进去,参加保险的车辆一方所划定的责任比例往往很高,若双方车辆均参加保险,那么投保险种齐全的一方将“享受”高比例的责任“待遇”,这种不是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真实情况来界定的责任比例,在保险理赔实务操作中屡见不鲜,保险公司对此也只能有苦难言。
2.对待保险欺诈行为打击不力。尽管法律明确规定了保险欺诈的严重后果,但在实际操作中对形形的保险诈骗行为往往没有付诸实施,对查出的欺诈案件大多以归还所骗取的保险金了事,基本没有采取相应的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予以惩罚,无形中助长了保险诈骗案件的屡屡出现,严重威胁着保险公司赖以生存的环境。
(四)现场查勘、定损和理赔环节存在风险漏洞
1.现场查勘过程的粗放式管理。诸多事故的第一现场查勘不力,导致事故损失过程模糊,损失结果不清,责任无法确认,给整个理赔操作带来诸多隐患和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给保险公司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2.定损、报价环节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定损工作是最易滋生腐败、出现问题的关键环节,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存在诸多问题,如:定损、报价工作尽管实行了电子化操作和管理,但数据信息的更换速度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要,缺乏应有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少数定损、报价人员素质低,置公司利益于不顾,明里暗里谋取私利,中饱私囊,对保户采取吃、拿、卡、要、报等行为,违背了自己的职业道德,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利益。
3.查勘、定损、理赔环节的脱节现象严重。查勘、定损、理赔环节是整个保险运作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内部各环节之间存在着有机的协调和统一关系,而不是相互独立、各自为政的孤立存在。实践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大都产生于各环节之间的衔接点,由于没有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致使整个保险体系不能顺利运作,缺乏必要的监督和信任,形不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三、降低车险赔付率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建立新的车险业务发展战略
首先,要转变业务主攻方向。业务发展的重点应在巩固汽车险承保面的基础上,积极主攻薄弱环节,向分散性、个人交费业务,如摩托车、拖拉机保险发展。其次,要不断在老品种中创造出新内容。过去,主要精力是抓车辆的主险业务,即车损险和第三者责任险,附加险种比例较小。随着市场主体的增加及业务的不断开拓,业务分流是必然的,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开发附加险种是培植新的业务增长点的重要途径。第三,要强化服务意识,适应市场,在竞争中求发展。在保险市场多元化竞争格局下,保险企业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服务质量的竞争,谁能为客户提供及时、完善的服务,谁就占有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当前,车险理赔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理赔的准确与否、及时与否、对保户的方便与否是保户最关心的、实实在在的内容,因此,应当把理赔作为保险优质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保户满意与否的根本标准,尽量简化手续,提高理赔速度,如推行简易赔案处理办法和现场决赔办法等,通过实行优质快捷的服务,赢得保户的信赖,提高市场占有率。
(二)加强车险经营管理
1.树立效益观念。一是要牢固树立效益观念。加强对全体员工效益观念的教育,切实扭转重业务发展,轻经营效益,以赔促保等不正确认识,把提高公司效益作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二是建立效益为先的考核机制。作为骨干险种车险的经营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旧体制下只重规模不讲效益的粗放型经营的局面,要努力提高车险的盈利能力,实现规模险种上效益。三是在坚持万元工资含量的基础上,对效益好的险种或附加险业务,适当提高保费工资含量,对赔付率高的出租车、营业用货车等高赔付率的车型,则应适当降低保费工资含量,鼓励展业人员积极发展高效益险种。
2.加强成本核算。汽车险业务,如赔付率达到60%,支付10%的手续费,考虑分保、费用、税收、提转差等因素,就是盈亏临界点,对单笔业务,应以此考虑业务的去留,对大客户,也应采取综合分析,确定是否承保。要努力降低中间费用,减少成本支出。要发挥保险行业协会作用,借助社会力量,使车险业务手续费支付标准控制在规定范围以内。要加强对应收保费的管理,对直销和营销的车险业务,要严格控制应收保费的产生。
3.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要严格按照车险业务实务规范操作,要制订承保、查勘和理算操作的实施细则,制订承保理赔质量差错追究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合规经营。
(三)抓好承保管理工作
1.严格执行统一核保制度。一是加强核保力量,树立核保工作的权威性。做到每单必核,防止病从口入。二是确保原始数据录入真实可靠,强化管理,建立基础数据管理实施细则,落实责任制,为业务数据的积累和业务分析奠定基础。三是做好数据分析,对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建立主要指标的风险预警制度。例如对车险经营中营业性、非营业性承保比例;单保三者险的承保比例,营业性车辆、私家车不计免赔险的承保比例;私家车划痕险的承保比例,详细、准确的风险数据,是车险稳定经营的基础。四是展业人员不得采用虚假承保信息,人为压低保费和支付无赔款优待,不得人为将营业用车作为非营业用车性质承保、家庭用车作为非营业用车承保,不得更改初始登记日期、使用性质、出险记录等承保信息。五是切实控制经营风险。不得承保其他经营单位调整的高风险标的、多次出险标的、高赔付标的、有争议标的。严禁未经审批越权承保超权限标的。
2.完善核保制度,细分风险,制定差异化的核保规定。不同性质的车辆,有着不同的风险特征,营业性车辆车主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使用频率较高,“三超”现象严重,长途行驶较多,因此撞伤他人他物的概率较高,三者险的赔付较高,因此对营业性车辆要确定合理的三者险赔偿限额,限制不计免赔的承保。对非营业性车辆,好车、高档车较多,出险后客户对车辆维修的要求也很高,这些车辆的配件、维修价格较高,车损险的风险较大,因此对非营业性车辆,控制高保额、高龄车辆的承保尤为重要;对私家车和新车,由于驾驶员新手较多,驾驶技术生疏,出险率较高,小碰撞事故较多,再加上新车都有一段磨合期,因此对私家车、新车要限制不计免赔险的承保,以提高驾驶员驾车的责任心;对单保三者险车辆考虑到案均赔款较高的特点,要防止高限额的承保;通过加强数据分析、细分车辆风险,制定科学合理的核保政策,从源头上控制风险,并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保证核保政策的畅通无阻。
(四)加强理赔管理工作
1.加强理赔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综合素质。一是通过不同途径逐步充实查勘力量,适应业务查勘的需要。二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和组织自学、经验交流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理赔人员的业务素质。三是继续加大对理赔人员工作数量和质量的考核,切实提高理赔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四是对重、特大和专业性较强的案件,可聘请相关机构专业人员协助定损,提高定损质量。五是对疑难赔案讨论,做到准确、合理、及时地赔付。
2.提高“第一现场查勘率”。一是对单方事故采用简易程序处理的案件,“第一现场查勘率”必须达到100%,否则不得采用简易程序操作。二是在外地出险,车损超过3万元的案件,要派业务精、责任心强的理赔人员前往出险地查勘,提高第一现场查勘率,防止骗赔案件发生。
3.案件调查要做到提前介入。加大对误工费、伤残评定及被抚养人生活费的调查,聘用医务人员对医疗费用进行事前或事后的审核,努力减少理赔中的水分。
4.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制。一是明确理赔权限。规定理赔人员、部门负责人定损权限,损失金额较大的事故由分管经理参加定损。二是坚持双人查勘制度,坚决制止单人查勘和委托修理厂代定损。严禁理赔人员将事故车辆强行送修,要向保户推荐多家修理厂供保户选择,有条件的应积极推行招标修理。三是建立大件更换向分管领导报批制度和换件验收制度。对更换配件累计在5000元以上或单件价格在500元以上的事故车辆,修复出厂时,定损人员要进行验收,防止保户或修理厂以修代换、骗取赔款的现象。四是实行损余物资回收制度。统一制定残值回收标准,有争议的损余物资统一回收。五是建立理赔质量差错追究制度。对理赔定损中责任认定错误、定损范围扩大及配件价格、工时费过高造成多赔款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使其承担相应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唐运祥.中国非寿险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03年)[R].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江生忠.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2003年)[R].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响贤.保险业创新与发展[C].深圳:海天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