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荷花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能以荷花的变化及花开的时间顺序为线索,理解绘本内容,并能用语言清晰地讲述自己的发现和认识。
2.通过阅读与交流感受,在观赏、朗诵、游戏等活动中学习童谣。
3.养成细心阅读的习惯,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 荷花1—7月开放情况的ppt.。
2. 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等七个小牌子,1—7月份荷花绽放情况的图片。
3. 教师事先将幼儿绘本《荷花荷花几月开》里面的部分内容用回形针别起来。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
1. 幼儿游戏
幼儿围成里外两圈玩游戏《荷花荷花几月开》,一边念儿歌:荷花荷花几月开,一月不开二月开;荷花荷花几月开,二月不开三月开;荷花荷花几月开,三月不开四月开;荷花荷花几月开,四月不开五月开;荷花荷花几月开,五月不开六月开;荷花荷花几月开,六月不开七月开。
2. 幼儿和老师一起玩游戏《荷花荷花几月开》,边玩边念儿歌。
二.基本部分
1.老师:刚才我们玩过游戏《荷花荷花几月开》,知道了荷花七月开放,那么六月、五月、四月、三月、二月、一月怎么开放的?
幼儿:六月荷花开放最大,一月最小。
老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绘本上是怎么说的?
幼儿拿出自己的绘本边念儿歌便对照月份在上面寻找答案,看看荷花每个月开放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要求幼儿暂不要翻看用回形针别起来的内容。
教师:幼儿找到答案后就把绘本放回原位。
教师:我们刚才看过绘本以后,知道了荷花是在每年的1—7月份开放,现在请小朋友上台来按照荷花开放的次序用小牌子摆一摆。
2.幼儿根据刚才看过的图书内容把图片摆放在相应月份的牌子下。
3. 出示多媒体ppt课件《荷花荷花几月开》。
教师带领幼儿逐一分析课件内容:
(1)1月的荷塘是什么样的?荷叶枯萎耷下了大脑袋(幼儿用动作演示);
(2)二月变成了卷心菜(幼儿两臂交叉做卷心菜样);
(3)三月荷花快快乐乐舒展开(幼儿慢慢伸展开双臂);
(4)四月荷花悄悄露出了尖脑袋(幼儿用双手小指做尖尖样),教师引用(宋)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为证。
(5)五月荷花开得多了开始摇摇摆摆(幼儿两臂向上扭动连续做摇摆状)。
(6)六月荷花你争我抢纷纷开,小蝌蚪变青蛙。(幼儿们一起做短暂的捉迷藏游戏)
(7)教师:刚才小朋友摆放的荷花与相应的月份对不对呢?现在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
教师与幼儿共同检查图片摆放情况并说一说。
三.教师与幼儿共同分析图片内容。
1.教师指着摆放正确的图片:其实这还是一首新的童谣(儿歌)(教师边说边用动作表演):荷花荷花几月开,一月不开二月开,一月荷花耷下了大脑袋;荷花荷花几月开,二月不开三月开,二月荷花变成了卷心菜;荷花荷花几月开,三月不开四月开,三月荷花快快乐乐舒展开;荷花荷花几月开,四月不开五月开,四月荷花露出了尖脑袋;荷花荷花几月开,五月不开六月开,五月荷花摇摇摆摆就盛开;荷花荷花几月开,六月不开七月开,六月荷花你争我抢纷纷开;荷花荷花几月开,六月不开七月开,七月荷花全盛开。
2.教师指图和幼儿一起说童谣,(教师说前半句幼儿说后半句)
3.教师和幼儿互换角色讲述童谣内容。
4.用新童谣(儿歌)玩游戏《荷花荷花几月开》。
5.邀请班级其他老师一起玩游戏《荷花荷花几月开》。
四、拓展幼儿已有经验
游戏结束,幼儿回到位置上取出图书,教师请幼儿打开之前用回形针别起来的部分。
问:你们知道一月份还有哪些花开?二月份还有哪些花开?三月份还有哪些花开?四月份还有哪些花开?五月份还有哪些花开?六月份还有哪些花开?七月份还有哪些花开?
幼儿分别说出每个月开什么样的花。(一月腊梅.水仙.迎春.马蹄莲.晚菊.康乃馨 等;二月春兰.蟹爪兰.茶花.梅花.瓜叶菊.报春花等;三月白玉兰.连翘 等四月君子兰.含笑.牡丹.晚茶花.春杜鹃.桃花.樱花等; 五月月季.玫瑰.芍药.令箭荷花..四季海棠..矮牵牛.太阳花等; 六月米兰.茉莉.白兰花.栀子花.广玉兰.石榴.夹竹桃.美人蕉等;六月凤仙花.牵牛花.各种仙人球;七月荷花.睡莲.紫薇.昙花等。)
篇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在课堂练习中培养巩固学生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中,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教育。渗透定组成定律的基本思想。形成从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化合价是初中化学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前面学过的有关化学式和物质结构初步知识,尤其是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形成的知识是给出化合价的依据。学生掌握本节知识将对以后各章的学习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第八章酸、碱、盐的学习。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所以应高度重视本节课教与学。
教法建议
从复习NaCl和HCl的形成入手,探究MgCl2和H2O的形成过程。学生分组探究:据Mg、Cl、H、O原子结构示意图来分析Mg与Cl,H与O之间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提出问题:(1)Mg、Cl、H、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2)Mg与Cl,H与O各是靠什么形成化合物的?(3)在MgCl2和H2O中原子个数比各是多少?使学生明确:元素在相互化合时,反应物原子的个数比总是一定的。如果不是这个数目比,就不能使构成离子化合物的阴、阳离子和构成共价化合物分子的原子的最外电子层达到稳定结构,也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所以元素间相互形成化合物时,各元素原子数目之间必是一个一定的简单整数比。元素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这种性质叫化合价。即化合价的实质是元素的一个原子在与其它元素的原子化合时,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数目。用表格展示元素化合价的判断:
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数目
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
一个原子共用电子对数
正价
一个原子失去电子的数目
电子对偏离的原子
负价
一个原子得到电子的数目
电子对偏向的原子
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时的数目,所以,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让学生明白,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的结构有关。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联系。
熟记常见元素化合价和原子团的化合价,是运用好化合价的前提。建议可采用顺口溜强化记忆。然后加强课堂训练,通过实际运用在不断联系中达到熟记的程度。根据已知元素的化合价,写出物质的化学式;或根据物质的化学式,计算出元素的化合价。要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在练习中去体会化合价与化学式的相互关系。掌握好元素的化合价与化学式的相互关系,可摆脱以前死记硬背物质化学式的现象;使书写客观存在的化合物化学式的能力,达到了一个飞越的程度。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在化学研究的实践中,必须通过具体实验确知某化合物的存在和测定了它的组成成分,才能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它的化学式。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了解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
教学难点:化合价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写出氯化钠,氯化氢的化学式。为什么是一个钠原子和一个氯原子结合,一个氢原子与一个氯原子结合?(从原子结构角度考虑)
写出镁,氯,氢,氧四种原子结构示意图
投影:
探究问题:镁和氯;氢与氧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
分组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Mg,Cl,H,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
(2)Mg与Cl,H与O各是靠什么形成特定的化合物的?
(3)在氯化镁,水分子中,原子个数比各是什么?能否随意改动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
小结:氯化镁失去镁最外层两个电子形成Mg2+,Cl得电子形成Cl-,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MgCl2。在水分子中,一个氧原子提供两个电子分别与两个氢原子提供的两个电子形成两对共用电子对,形成稳定的共价化合物水。据原子结构,元素的原子在结合时,原子个数是一定的,不能随意改动。这是元素形成化合物时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就是元素的化合价。
板书:
一、化合价: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它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
注意:
(1)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2)化合价的实质: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3)因为化合价是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性质,所以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阅读课本P62-63
思考讨论:
1、在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实质是否相同?
2、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负与数值是如何确定的?
3、化合价的原则是什么?
板书:二、元素化合价的确定
小结上述问题的讨论并填写下表
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数值
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
一个原子共用电子对数
正价
一个原子失去电子的数目
电子对偏离的原子
负价
一个原子得到电子的数目
电子对偏向的原子
原则
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注意: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投影:课堂练习一
1、离子化合物硫化钠的化学式为Na2S。在硫化钠中,1个硫原子得个电子,硫元素为价。一个钠原子失电子,钠元素为价。
2、共价化合物硫化氢的化学式为H2S。在硫化氢中,1个氢原子与硫原子共用电子对的数目是,1个硫原子与氢原子共用电子对的数目是,共用电子对偏离,偏向,氢元素为价,硫元素为价。
3、已知氢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标出下列物质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H2O,CaO,NaOH,H2SO4,Cu,H2S,K2O
板书:三、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1、化合物中,通常氢为+1价,氧为-2价,金属元素显正价
2、元素的变价:许多元素的原子在不同的条件下可显示不同的化合价。例:Cu为+1,Fe为+2,+3
3熟记原子团的化合价:原子团的化合价是组成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
氢氧根:硝酸根硫酸根
碳酸根:铵根:磷酸根:
顺口溜记忆:
一价氢氯氧钠钾
二价氧镁钙钡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
铁二三来铜二一
二四六硫要记真
投影:课堂练
1.标出下列各元素的化合
O2FeSCOCO2SO2FeOFe2O3MgCl2
2.判断正误:
①在H2O中,氢为1价,氧为2价。()
②一种元素只能表现一种化合价。()
③金属元素一定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3.在FeO铁的化合价为价,该化合物的名称是
在Fe2O3,铁的化合价为价,该化合物的名称是
四、化合价的应用
1.根据化合价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注意:不能根据化合价书写不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
写法:正前,负后,约简交叉。
一般规律:将正价元素符号写在前面,负价元素符号写在后面,在元素符号上面标出元素的化合价,将两个化合价的数值约简成最简比,交叉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数值为1时略去不写)。
例:试写出+4价硫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解:①正价元素在前,负价元素在后,标出化合价
②约简化合价数值为最简比,交叉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投影]练习三,写出下列化学式:
根据化学式,推断某元素的化合价:
例:确定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解: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求氯元素的化合价。
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在KClO3中,1+×5+(-2)×3=0
=+5
则: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5
练习:①KMnO4中Mn为价,
②H2SO4中S为价,
③Na2CO3中C为价。
板书设计:
第六节化合价
一.化合价:
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与其它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叫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注意:
①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②化合价的实质: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化学性质。
③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二.元素化合价的确定:
三.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一价氢氯钾钠银,
二价氧镁钙钡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
铁二三来铜二一,
二四六硫要记真。
合价的应用:
1.化合价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②注意:不能根据化合价书写不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
③写法:正前,负后,约简交叉。
2.据化学式推断某元素的化合价
探究活动
氯化镁和水的形成过程
讨论提纲:
(1)Mg、Cl、H、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
篇3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熔化和凝固
【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提出问题:黑龙江省北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30℃以下,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用酒精温度计呢?根据什么来选择呢?
我们学习“熔化和凝固”。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水的三态变化学生是知道的,由此提出问题: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病,一会儿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学习“熔化与凝固”。
2.学习新课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两种方案供参考。
方案一: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参照如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左右时开始,每个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分析和论证:在图2和图3的方格纸上的纵轴表示温度,温度的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你自己写上。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
说明:图像可以用来表示一个物理量(如温度)随另一个物理量(如时间)变化的情况,很只管。所以各门科学都常用它。
评估: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
交流与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写出实验报告。
说明:1、这个方案适合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2、实验时,让少数小组观察蜡的熔化过程,多数小组观察海波的熔化过程。实验小组每个同学要有明确分工。专人负责报时间,专人负责观察温度和照顾仪器,专人负责记录等。
3.实验开始前教师要讲解实验的做法和注意事项。除了要将实验目的、如何分组、如何分工、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何画图像等之外,由于学生没有用过酒精灯,还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讲清如何点燃、熄灭酒精灯,万一酒精洒在桌上并燃烧起来,如何扑灭。教师要准备几块湿布备用。
4.由于本实验所需时间较长,(最快观察一个过程也要10min),还由于海波凝固过程中会发生过冷现象,建议只观察熔化过程,不观察凝固过程。
方案二:
本方案适应仪器较少、学生学习能力较弱的学校。
准备两套实验仪器,一套观察海波的熔化,另一套观察松香(或蜡)的熔化。两套实验仪器放在讲台两侧。每套仪器都要有一人报时,二人读温度计示数,一人在黑板上记录数据,其他同学在下面观察。
注意:采用此方案,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有学生参与观察和数据记录。实验结束后,根据记录在坐标纸上(或黑板上)画出海波和松香(或蜡)的熔化区县(温度——时间图像)。利用曲线来讲熔点、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熔化吸热。
3.关于熔点和凝固点
从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曲线入手(如果本课实验得出的晶体熔化曲线不理想,可向学生讲清楚另外分析一条理想的熔化图像,学生可以接受),得出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置于什么叫晶体和非晶体,不必更多地讲述,更不必讲空间点阵结构。只要让学生知道课本上说的那些晶体和非晶体即可。
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像,可以照课本上那样讲,即告诉学生从实验得到课本图4-9所示的曲线。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可让学生讨论“想象议议”的问题,认清课本图4-9甲各线段表示温度怎样变化和物质处于什么状态。而后讲晶体、非晶体凝固的区别和凝固点。教师应明确,图4-9甲不是图4-8所示的海波熔化而又凝固示所得到的图像,而是个相当理想的晶体凝固图像。
查数据表是学生应学会的一种技能,要指导学生认真察看课本上的“几种物质的熔点”表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
【课题】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篇4
通过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实例了解化合价的涵义;了解常见元素,原子团化合价;能够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在课堂练习中培养巩固学生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中,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教育。渗透定组成定律的基本思想。形成从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化合价是初中化学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前面学过的有关化学式和物质结构初步知识,尤其是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形成的知识是给出化合价的依据。学生掌握本节知识将对以后各章的学习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第八章酸、碱、盐的学习。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所以应高度重视本节课教与学。
教法建议
从复习NaCl和HCl的形成入手,探究MgCl2和H2O的形成过程。学生分组探究:据Mg、Cl、H、O原子结构示意图来分析Mg与Cl,H与O之间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提出问题:(1)Mg、Cl、H、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2)Mg与Cl,H与O各是靠什么形成化合物的?(3)在MgCl2和H2O中原子个数比各是多少?使学生明确:元素在相互化合时,反应物原子的个数比总是一定的。如果不是这个数目比,就不能使构成离子化合物的阴、阳离子和构成共价化合物分子的原子的最外电子层达到稳定结构,也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所以元素间相互形成化合物时,各元素原子数目之间必是一个一定的简单整数比。元素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这种性质叫化合价。即化合价的实质是元素的一个原子在与其它元素的原子化合时,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数目。用表格展示元素化合价的判断: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13>
化合物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70>
离子化合物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35>
共价化合物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13>
数目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70>
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35>
一个原子共用电子对数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13>
正价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70>
一个原子失去电子的数目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35>
电子对偏离的原子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13>
负价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70>
一个原子得到电子的数目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35>
电子对偏向的原子
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时的数目,所以,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让学生明白,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的结构有关。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联系。
熟记常见元素化合价和原子团的化合价,是运用好化合价的前提。建议可采用顺口溜强化记忆。然后加强课堂训练,通过实际运用在不断联系中达到熟记的程度。根据已知元素的化合价,写出物质的化学式;或根据物质的化学式,计算出元素的化合价。要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在练习中去体会化合价与化学式的相互关系。掌握好元素的化合价与化学式的相互关系,可摆脱以前死记硬背物质化学式的现象;使书写客观存在的化合物化学式的能力,达到了一个飞越的程度。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在化学研究的实践中,必须通过具体实验确知某化合物的存在和测定了它的组成成分,才能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它的化学式。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了解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
教学难点:化合价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写出氯化钠,氯化氢的化学式。为什么是一个钠原子和一个氯原子结合,一个氢原子与一个氯原子结合?(从原子结构角度考虑)
写出镁,氯,氢,氧四种原子结构示意图
投影:
探究问题:镁和氯;氢与氧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
分组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Mg,Cl,H,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
(2)Mg与Cl,H与O各是靠什么形成特定的化合物的?
(3)在氯化镁,水分子中,原子个数比各是什么?能否随意改动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
小结:氯化镁失去镁最外层两个电子形成Mg2+,Cl得电子形成Cl-,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MgCl2。在水分子中,一个氧原子提供两个电子分别与两个氢原子提供的两个电子形成两对共用电子对,形成稳定的共价化合物水。据原子结构,元素的原子在结合时,原子个数是一定的,不能随意改动。这是元素形成化合物时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就是元素的化合价。
板书:
一、化合价: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它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
注意:
(1)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2)化合价的实质: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3)因为化合价是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性质,所以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阅读课本P62-63
思考讨论:
1、在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实质是否相同?
2、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负与数值是如何确定的?
3、化合价的原则是什么?
板书:二、元素化合价的确定
小结上述问题的讨论并填写下表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55>
化合物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85>
离子化合物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64>
共价化合物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55>
数值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85>
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64>
一个原子共用电子对数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55>
正价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85>
一个原子失去电子的数目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64>
电子对偏离的原子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55>
负价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85>
一个原子得到电子的数目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64>
电子对偏向的原子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55>
原则
class=NormalvAlign=topcolSpan=2>
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注意: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篇5
(1)掌握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2)掌握N2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义。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位、构、性”三者关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2)通过N2结构、性质、用途等的学习,了解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线索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教学过程]
[引入]投影(或挂出)元素周期表的轮廓图,让学生从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写氮族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根据元素周期律让学生通过论分析氮族元素在结构、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教师引导]氮族元素的相似性:
[学生总结]最外电子层上均有5个电子,由此推测获得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所以氮族元素能显-3价,最高价均为+5价。最高价氧化物的通式为R2O5,对应水化物通式为HRO3或H3RO4。气态氢化物通式为RH3。氮族元素的递变性:氮磷砷锑铋非金属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HNO3H3PO4H3AsO4H3SbO4H3BiO4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弱增强NH3PH3AsH3稳定性减弱、还原性增强[教师引导]氮族元素的一些特殊性:[学生总结]+5价氮的化合物(如硝酸等)有较强的氧化性,但+5价磷的化合物一般不显氧化性。
氮元素有多种价态,有N2O、NO、N2O3、NO2、N2O4、N2O5等6种氧化物,但磷主要显+3、+5两种价态。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有哪些递变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后投影]课本中表1-1。
[引入第一节]
第一节氮和磷
氮气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边提问边总结]
(一)氮的存在
游离态:大气中N2的体积比为78%、质量比为75%。
化合态:无机物中(如硝酸钾等),有机物中(如蛋白质、核酸等)。
[引导]请学生观察周围空气并通过联想分析氮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总结]
(二)氮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难溶于水(1:0.02),比空气稍轻。
[投影]常见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的溶解度,让学生进行比较。
难溶气体:N2(1:0.02);H2(1:0.02);
微溶气体:O2(1:0.2)
可溶气体:Cl2(1:2)、H2S(1:2.6)
易溶气体:SO2(1:40)
极易溶气体:HCl(1:500)
[思考]实验室制N2时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收集?
(三)氮气的化学性质
[引导]结构决定性质,先研究N2的结构。
1.N2的结构
电子式:;结构式:NN。氮氮三键的键能很大(946kJ·mol-1),所以N2很稳定,通常情况下,性质很不活泼。
2.氮气的化学性质
(1)与氢气反应
(2)跟镁反应:3Mg+N2Mg3N2
(3)与氧气反应:N2+O22NO
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分析上述三个反应。进而得出“氮气既能表现氧化性,也能表现还原性”的结论。
[引导]中国有句农谚,叫做“雷雨发庄稼”,谁能解释这句话的含义?请大家阅读教材第3-4页内容,再来理解这句农谚。
[学生总结]
[补充演示实验]教师事先在一烧瓶内充满一氧化氮气体,让学生观察一氧化氮的颜色等。打开瓶塞,让学生观察变化。
[学生观察结论]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气体、二氧化氮显红棕色。通常条件下,一氧化氮易转化为二氧化氮。
[教师引导]请用双线桥法标出以上三个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学生活动]完成以上作业,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加以说明。
(四)氮气的用途
1.合成氨、制氮肥、制硝酸。
2.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充填灯泡、保存粮食和水果。
[教师引导]请学生分析以上用途中利用氮气哪方面的性质。
(五)氮的固定
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做氮的固定。
途径:自然固氮(雷雨固氮、生物固氮);人工固氮:合成氨工业。
教师向学生介绍人工模拟生物固氮这一世界性研究课题的现状和前景,鼓励学生献身科学研究为人类作出贡献。
[课堂小结]
结构、性质和具体反应之间的联系: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随堂练习]
1.不属于氮的固定的变化是()
(A)根瘤菌把氮气转化为氨(B)氮气和氢气在适宜条件下合成氨
(C)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合成NO(D)工业上用氨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答案:D。
2.在汽车引擎中,N2和O2进行反应会生成污染大气的NO(N2+O22NO+Q),据此,有人认为废气排出后,温度即降低,NO分解,污染也就会自行消失,事实证明此说法不对,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常温常压下NO的分解速度很慢
(B)在空气中NO迅速变为NO2而不分解
(C)空气中N2与O2的浓度高,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动
(D)废气排出后,压强减小,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动
答案:AB。
3.利用下列方法,可以在实验室里从空气中制取氮气的是()
(A)把空气液化,然后分离出氮气
(B)把空气缓缓通过加热了的铜网
(C)把空气缓缓通过加热了的镁粉
(D)把空气通过装有氢氧化钠的洗气瓶
答案:B。
4.现有M、R两种第ⅤA族元素,下列事实不能说明M的非金属性比R强的是()。
(A)酸性:H3MO4>H3RO4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MH3>RH3
(C)气态氢化物还原性:MH3>RH3
(D)含氧酸盐的稳定性:Na3MO4>Na3RO4
答案:C、D。
5.在F、P、Si、Fe这四种元素中,每种元素都有某些方面区别于某它三种元素。若从中选出氟元素,选择的理由中正确的是()。
(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
(B)单质与冷水反应最剧烈
(C)单质固态时为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
(D)在氧化物:OF6、P2O5、Fe2O3中,OF6最稳定
答案:BC。
6.在标准状况下,将O2与NO按3:4体积比充满烧瓶,将烧瓶倒置于水中,最后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单位:mo
l·L-1)()。
(A)0.045(B)0.036(C)0.026(D)0.018
答案:B。
7.1898年,曾有人发明了固氮的一种方法,该法以石灰石、焦炭、空气为原料。第一步反应是石灰石分解;第二步是使第一步反应产物和焦炭反应,在电炉中的高温下制得第三步反应起始物;第三步反应中另一反应物是空气,该反应也是在电炉中完成的,生成一种固体;第四步是使该固体和水蒸气反应制得氨气。又知该固体中有与N3-互为等电子体的离子。
(1)试写出四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试简评该固氮方法。
答案:(1)CaCO3CaO+CO2;CaO+3CCaC2+CO;CaC2+N2CaCN2+C;CaCN2+3H2O(g)=CaCO3+2NH3。
(2)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原料众多,设备重,生产成本高。
8.有A、B、C、D四种气体,能发生下列变化
A+DE+H2O,E+O2D,
C+DB+F,B+O2C。
且已知其中:C为红棕色,D能使石灰水变浑浊,E常温下是固体,F是一种酸酐。
(1)写出四种气体的化学式: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
(2)写出C+DB+F所表示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D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篇6
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常识性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能力目标
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与原子构成。形成了原子结构理论的知识体系,本节之所以放在第三章讲述,目的为了分散知识难点,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通过对前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本节课的内容抽象,学生难理解,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讲述原子结构理论,所以本节课知识只要求学生达到了了解的水平即可。
教法建议
本节课文谈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之一,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而电子是怎样在核外空间运动的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教师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在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中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的形成。我们可以借助与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描述,让学生明确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是分层运动的,核外电子根据能量的差异和通常运动的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分属于不同的电子层。
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例如圆圈内填入+8,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弧线就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设想是球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同时还要简要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减少死记硬背。即: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电子先排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中,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当电子将离核最近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离核稍远的电子层。
通过对前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进行对比观察,找出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核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介绍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氮原子的最外层为2个电子),为相对稳定的结构,不易失电子,也不易得电子。所以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氩等它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们原子结构联系到了一起。通过分析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并与具有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的稀有气体元素相比较得出,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少于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所以,金属元素原子与非金属元素原子化学性质较活泼,易形成化合物。这样为介绍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做好的理论准备工作。
在讲述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可借助课件的动画演示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的微观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也为下一节化合价的学习,起到了桥梁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的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难点: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
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新课引入]: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相对来说,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那么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又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
[视频演示]:原子的构成
板书: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1.核外电子排布
[讲述]对于氢原子来说,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电子的运动状态没有固定的轨道。它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是一个球形。对于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视频2]: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结合视频2讲述: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通称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我们将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的运动区域叫做电子层。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依次向外类推,分别叫做二,三,四,五,六,七层,即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
[板书]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怎样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呢?
2.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氯原子的结构并讲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第一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练习]
1)下列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2)在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下面标出该原子的元素符号
3)画出钠原子,氯原子,氖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
[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对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进行观察对比,分析讨论,找出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思考: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什么呢?
小结: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即结构决定性质。
画出Na、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讨论]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显电中性?应当叫什么?如何表示?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
的最外层电子数。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课件演示]Na+及Cl-得形成过程。
[思考讨论]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离子与原子有何区别和联系?镁离子和镁原子是否属于同种元素?为什么?
(3)离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投影展示]
原子离子
阳离子阴离子
结构质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电性不带电带正电带负电
表示法NaNa+Cl-
联系阳离子原子阴离子
[设问]不同元素的原子是怎样形成化合物的呢?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课件演示]氯化钠和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课件演示]HCl和H2O的形成过程。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板书设计:
第五节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1.核外电子的排布: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2.原子结构示意图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探究活动
原子的秘密与科学家
篇7
(2)掌握N2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位、构、性”三者关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2)通过N2结构、性质、用途等的学习,了解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线索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投影(或挂出)元素周期表的轮廓图,让学生从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写氮族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根据元素周期律让学生通过论分析氮族元素在结构、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的相似性:
[学生总结]最外电子层上均有5个电子,由此推测获得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所以氮族元素能显-3价,最高价均为+5价。最高价氧化物的通式为R2O5,对应水化物通式为HRO3或H3RO4。气态氢化物通式为RH3。
氮族元素的递变性:
氮磷砷锑铋
非金属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HNO3H3PO4H3AsO4H3SbO4H3BiO4
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弱增强
NH3PH3AsH3
稳定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的一些特殊性:
[学生总结]+5价氮的化合物(如硝酸等)有较强的氧化性,但+5价磷的化合物一般不显氧化性。
氮元素有多种价态,有N2O、NO、N2O3、NO2、N2O4、N2O5等6种氧化物,但磷主要显+3、+5两种价态。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有哪些递变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后投影]课本中表1-1。
[引入第一节]
第一节氮和磷
氮气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边提问边总结]
(一)氮的存在
游离态:大气中N2的体积比为78%、质量比为75%。
化合态:无机物中(如硝酸钾等),有机物中(如蛋白质、核酸等)。
[引导]请学生观察周围空气并通过联想分析氮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总结]
(二)氮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难溶于水(1:0.02),比空气稍轻。
[投影]常见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的溶解度,让学生进行比较。
难溶气体:N2(1:0.02);H2(1:0.02);
微溶气体:O2(1:0.2)
可溶气体:Cl2(1:2)、H2S(1:2.6)
易溶气体:SO2(1:40)
极易溶气体:HCl(1:500)
[思考]实验室制N2时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收集?
(三)氮气的化学性质
[引导]结构决定性质,先研究N2的结构。
1.N2的结构
电子式:;结构式:NN。氮氮三键的键能很大(946kJ·mol-1),所以N2很稳定,通常情况下,性质很不活泼。
2.氮气的化学性质
(1)与氢气反应
(2)跟镁反应:3Mg+N2Mg3N2
(3)与氧气反应:N2+O22NO
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分析上述三个反应。进而得出“氮气既能表现氧化性,也能表现还原性”的结论。
[引导]中国有句农谚,叫做“雷雨发庄稼”,谁能解释这句话的含义?请大家阅读教材第3-4页内容,再来理解这句农谚。
[学生总结]
[补充演示实验]教师事先在一烧瓶内充满一氧化氮气体,让学生观察一氧化氮的颜色等。打开瓶塞,让学生观察变化。
[学生观察结论]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气体、二氧化氮显红棕色。通常条件下,一氧化氮易转化为二氧化氮。
[教师引导]请用双线桥法标出以上三个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学生活动]完成以上作业,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加以说明。
(四)氮气的用途
1.合成氨、制氮肥、制硝酸。
2.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充填灯泡、保存粮食和水果。
[教师引导]请学生分析以上用途中利用氮气哪方面的性质。
(五)氮的固定
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做氮的固定。
途径:自然固氮(雷雨固氮、生物固氮);人工固氮:合成氨工业。
教师向学生介绍人工模拟生物固氮这一世界性研究课题的现状和前景,鼓励学生献身科学研究为人类作出贡献。
[课堂小结]
结构、性质和具体反应之间的联系: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随堂练习]
1.不属于氮的固定的变化是()
(A)根瘤菌把氮气转化为氨(B)氮气和氢气在适宜条件下合成氨
(C)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合成NO(D)工业上用氨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答案:D。
2.在汽车引擎中,N2和O2进行反应会生成污染大气的NO(N2+O22NO+Q),据此,有人认为废气排出后,温度即降低,NO分解,污染也就会自行消失,事实证明此说法不对,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常温常压下NO的分解速度很慢
(B)在空气中NO迅速变为NO2而不分解
(C)空气中N2与O2的浓度高,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动
(D)废气排出后,压强减小,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动
答案:AB。
3.利用下列方法,可以在实验室里从空气中制取氮气的是()
(A)把空气液化,然后分离出氮气
(B)把空气缓缓通过加热了的铜网
(C)把空气缓缓通过加热了的镁粉
(D)把空气通过装有氢氧化钠的洗气瓶
答案:B。
4.现有M、R两种第ⅤA族元素,下列事实不能说明M的非金属性比R强的是()。
(A)酸性:H3MO4>H3RO4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MH3>RH3
(C)气态氢化物还原性:MH3>RH3
(D)含氧酸盐的稳定性:Na3MO4>Na3RO4
答案:C、D。
5.在F、P、Si、Fe这四种元素中,每种元素都有某些方面区别于某它三种元素。若从中选出氟元素,选择的理由中正确的是()。
(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
(B)单质与冷水反应最剧烈
(C)单质固态时为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
(D)在氧化物:OF6、P2O5、Fe2O3中,OF6最稳定
答案:BC。
6.在标准状况下,将O2与NO按3:4体积比充满烧瓶,将烧瓶倒置于水中,最后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单位:mol·L-1)()。
(A)0.045(B)0.036(C)0.026(D)0.018
答案:B。,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7.1898年,曾有人发明了固氮的一种方法,该法以石灰石、焦炭、空气为原料。第一步反应是石灰石分解;第二步是使第一步反应产物和焦炭反应,在电炉中的高温下制得第三步反应起始物;第三步反应中另一反应物是空气,该反应也是在电炉中完成的,生成一种固体;第四步是使该固体和水蒸气反应制得氨气。又知该固体中有与N3-互为等电子体的离子。
(1)试写出四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试简评该固氮方法。
答案:(1)CaCO3CaO+CO2;CaO+3CCaC2+CO;CaC2+N2CaCN2+C;CaCN2+3H2O(g)=CaCO3+2NH3。
(2)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原料众多,设备重,生产成本高。
8.有A、B、C、D四种气体,能发生下列变化
A+DE+H2O,E+O2D,
C+DB+F,B+O2C。
且已知其中:C为红棕色,D能使石灰水变浑浊,E常温下是固体,F是一种酸酐。
(1)写出四种气体的化学式: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
(2)写出C+DB+F所表示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D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篇8
3再画上安全重要性的图片。
4然后画上消防安全的图片。
篇9
3巩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
4掌握中和反应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中和反应
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引导探索法、归纳练习法
教学用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简单复习酸和碱的定义和常见的化学性质
二、课前小测:
1、写出酸和碱的定义并举例说明(写出电离方程式):
(1)酸------
例如:
(2)碱------
例如:
2、酸和碱分别有哪些化学性质?
(1)与指示剂反应
1)酸使__________变红
2)碱使__________变红,使________变蓝。
(2)酸与金属(派在_____前)反应
例:铝跟稀硫酸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铁跟盐酸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3)与金属氧化物(酸)和非金属氧化物(碱)反应
1)盐酸与氧化铜,方程式:___________
2)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2、符合下列事实的化学方程式。
(1)用盐酸除去铁锈_____________
(2)漏置在空气中已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内加入适量的稀硫酸_________
(3)把生石灰放进水中,可以把鸡蛋煮熟_____________
(4)石灰水长期在空气中,会变浑浊_______________
3、玻璃棒蘸取酚酞试液在滤纸上画一只小鸟。把滤纸放在浓氨水瓶口上方,滤纸上很快出现一只___小鸟。再把此滤纸放在浓盐酸瓶口上方,小鸟逐渐___。
4、下列物质放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的是____,质量会减少的是___不会变质的是___.
A、粗盐B、浓硫酸C、NaCO3.10H2OD、浓盐酸E、NaClF、石灰水G、NaOHH、CaO
4、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时,把水慢慢倒入盛有浓硫酸的量筒中并搅拌;
B、用滴管滴加液体时,为防止液滴飞溅,滴管应贴紧试管内壁;
C、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D、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E、把氢氧化钠固体放在托盘天平左盘的滤纸上称量;
F、将收集满氢气的集气瓶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子上;
三、引入新课
[趣味实验]“无中生有”:用两支玻璃棒分别蘸上浓盐酸和浓氨水后让两支玻璃棒靠近但未接触,观察现象。
[提问]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
[回答]盐酸跟氨水(是一种碱)会反应
[提问]怎样检验碱是否存在呢?
[回答]用指示剂(无色酚酞变红,紫色石蕊变蓝)
四、新课讲授
(一)中和反应
[活动与探究]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为止,观察现象。
取2滴上述反应后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
[讨论]玻璃片上物质是氢氧化钠吗?为什么?写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板书]NaOH+HCl=NaCl+H2O
[讲解]NaOH=Na++OH-HCl=H++Cl-
溶液中的离子进行重新组合,Na+与Cl-结合成NaCl,H+和Cl-结合成HCl.
[练习]Ca(OH)2+HCl=NaOH+H2SO4=
[提问]以上反应生成物有什么共同特征?
[回答]都生成水和另一化合物(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
[归纳并板书]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这样的化合物叫做盐。
例如:NaCl、CaCl2、Na2SO4、AgNO3、KMnO4、Na2CO3
[提问]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物质叫做什么?(碱)
[归纳并板书]向上述这类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讲解]中和反应不是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前面我们学过的基本反应类型有哪些?
并举例说明。
[回答]
1)化合反应:C+O2点燃CO2
2)分解反应:2KMnO4ΔK2MnO4+MnO2+O2
3)置换反应:Mg+HCl=MgCl2+H2
(二)中和反应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____,改良酸性土壤H2SO3+Ca(OH)2=CaSO3+H2O
2、处理工厂的废水H2SO4+Ca(OH)2=CaSO4+H2O
3、用于医药
HCl+Al(OH)3=AlCl3+H2O
HCl+NaHCO3=NaCl+CO2+H2O
五、课堂小结:
(一)中和反应
1、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这样的化合物叫做盐。
2、中和作用-----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NaOH+HCl=NaCl+H2O
Ca(OH)2+2HCl=CaCl2+2H2O
NaOH+H2SO4=Na2SO4+H2O
(二)中和反应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H2SO3+Ca(OH)2=CaSO3+H2O
2、处理工厂的废水
H2SO4+Ca(OH)2=CaSO4+H2O
3、用于医药
HCl+Al(OH)3=AlCl3+H2O
HCl+NaHCO3=NaCl+CO2+H2O
六、目标检测:
1、写出盐的定义,并举例说明
盐----
例如:
2、写出中和反应的定义,并举例说明
中和反应---
例如:
3、一张洁白干燥的滤纸上,依次喷洒A、B、C三种无色液体。当喷洒A、时,滤纸无明显变化;再喷洒B时,滤纸上出现一只红猫;最后喷洒C时,小猫渐渐消失。回答下列问题:
滤纸上的小猫可能是用__________画的。
无色液体A是____,B是____,C是___;或A是____,B是___,C是____。
4、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属于分解反应的是(),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A、Fe+H2SO4=FeSO4+H2B、H2CO3=H2O+CO2
C、NaOH+H2SO4=Na2SO4+H2OD、S+O2点燃SO2
5、Zn、Fe(OH)3、KMnO4、CaO、稀H2SO4、H2O等物质中,按下列要求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1)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
(2)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
(3)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
(4)中和反应:________________
6、某地有间大型火力发电厂(燃烧煤发电),排放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其方程式为_________,这种气体会形成酸雨,造成土壤酸化,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为了减小土壤的酸性,可在土壤中加入适量________,以中和酸性,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
7、查得某工厂排放的废水中有大量NaOH,若直接排入河流会造成水体污染,应怎样处理此工厂中的废水?写出你的想法,并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8、人的胃酸过多,会造成消化不良或是胃痛,此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某些碱性物质,如_______或________,以中和过多的胃酸,写出它们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胃穿孔,则不宜用__________方法(填第一种或是第二种)
9、我国西部地区有一个苦泉村,村子里的泉水蒸发得到蓝色的胆矾(CuSO4.5H2O),当地居民用铁锅将水煮一煮就不苦了,久而久之铁锅就变成了“铜锅”,试解释这种现象。
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一)中和反应
1、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这样的化合物叫做盐。
2、中和作用-----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NaOH+HCl=NaCl+H2O
Ca(OH)2+2HCl=CaCl2+2H2O
NaOH+H2SO4=Na2SO4+H2O
(二)中和反应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H2SO3+Ca(OH)2=CaSO3+H2O
2、处理工厂的废水H2SO4+Ca(OH)2=CaSO4+H2O
篇10
2.掌握Br2单质的制取流程。
3.比较Cl2、Br2、I2单质氧化性的强弱。
重点
难点
1.Br2、I2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Cl2、Br2、I2单质氧化性的强弱的比较。
Cl2、Br2、I2单质氧化性的强弱的比较。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讲解法。
教具
多媒体、酒精灯、烧瓶、铁架台、氯水、溴水、碘、NaCl、NaBr、NaI溶液、CCl4溶液。
教学
步骤
及
内容
[复习]在上一节课了解到海水中含有大量元素,我们可以从海水中提炼出许多物质,如氯化钠、氯气、氢气、锂、铀等。这节课再来认识海水中的其他元素——溴、碘。
[引入]溴元素约有99%以Br-的形式存在于海洋中,被称为“海洋元素”。
[演示实验]①观察溴、碘单质的外观性质(颜色、状态)。
②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水、酒精、四氯化碳溶液,然后各加入两滴液溴,观察溶液的颜色;另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水、酒精、四氯化碳溶液,然后各加入少量碘单质,观察溶液颜色。
物理性质
溴单质
碘单质
状态
液体
固体
颜色
深红棕色
紫黑色
溶解
性和
溶液
颜色
水中
较小,橙色(橙黄色)
小,褐色
酒精中
易溶,橙红色
易溶,褐色
四氯化碳中
易溶,橙红色
易溶,紫红色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完成下表:
[实验结论]①Br2、I2在水中溶解度不大,都易溶于有机溶剂(酒精、CCl4)。
②Br2、I2的水溶液都有颜色,溶于有机溶剂后的溶液均有颜色。
[演示实验]取少量碘单质,放入烧杯中,将盛冷水的圆底烧瓶置于烧杯上方。加热烧杯,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课本彩图(图3—4—10)及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紫黑色固体直接变成紫红色气体,在烧瓶底部又有紫黑色固体附着。液溴长时间放置有红棕色气体放出。
[实验结论]液溴易挥发;碘易升华。
[思考]根据上述实验结论,同学们想一下我们日常用的加碘盐是不是加的碘单质?
如果NaCl里混有碘单质,应如何除去?
[讲解]溴、碘元素的原子结构如下:
BrI
观察它们的结构图,想一下Br2、I2的化学性质与哪种物质相似?
溴、碘元素的原子结构与以前学的氯元素相似
Cl
这三种元素的性质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都属于卤族元素(简称卤素),处于元素周期表的同一纵列中。Cl2的一个重要性质——具有强氧化性,Br2、I2也有氧化性,那么这三者的氧化性相对强弱如何?
[思考]物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应如何比较?
[引导]2Fe2++Cl2=2Fe3++2Cl-这个反应中有强氧化性的物质参加反应(Cl2),也有强氧化性的物质生成(Fe3+),这两种物质谁的氧化性强?Cl2>Fe3+。即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还原剂。
[设计实验]利用所给药品(氯水、溴水、碘水、NaCl溶液、NaBr溶液、KI溶液、CCl4溶液)判断Cl2、Br2、I2三者的氧化性强弱。
[学生活动]①向NaCl溶液中分别加入溴水、碘水,再滴加CCl4溶液,观察现象;
②向NaBr溶液中分别加入氯水、碘水,再滴加CCl4溶液,观察现象;
③向KI溶液中分别加入氯水、溴水,再滴加CCl4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①溶液分层,下层分别为橙红色、紫红色;
②溶液分层,下层分别为橙红色、紫红色;
③溶液分层,下层均为紫红色。
[实验结论]①Br2、I2不能将Cl2置换出来;
②Cl2能置换出Br2而I2不能,Cl2+2Br-=Br2+2Cl-;
③Cl2、Br2都能将I2置换出,Cl2+2I-=I2+2Cl-;
Br2+2I-=I2+2Br-.
氧化性:Cl2>Br2>I2。
[思考]利用以上三种单质的氧化性强弱,我们可以用什么物质从溴化物中提取溴单质?
[讲解]工业上用氯气作氧化剂从海水中提取Br2,简单流程:
溴的用途:工业上燃料的防爆剂;胶卷的感光材料;
农业上杀虫剂;
医药上红药水、镇静剂。
效果
检测
与
矫正
练习:
烈士生前在狱中曾用米汤(内含淀粉)给鲁迅先生写信,鲁迅先生收到信后,为了看清信的内容,使用的化学试剂是:
A.KIB.碘酒C.溴水D.碘化钾淀粉试液
有下列三种溶液:AlCl3MgBr2KI
(1)能跟氯水混合而共存的是。
(2)能跟溴水混合而共存的是。
(3)能跟碘水混合而共存的是。
作业:课后练习第3题。
板书设计
溴与海水提溴
1、溴、碘的物理性质
2、Cl2、Br2、I2氧化性的强弱Cl2>Br2>I2
Cl2+2Br-=Br2+2Cl-;Cl2+2I-=I2+2Cl-;Br2+2I-=I2+2Br-
篇11
工作经验:不限
年龄:不限
招聘人数:1人
工作地点:合肥蜀山
工作时间:星期六,星期日
一、学校办公室文员一名(女性)
1、语言表达流利,善于沟通,性格开朗。
2、空余时间充分,或时间灵活。
3、有过招生或接待,市场营销的优先。
4、在校研究生时间充分的优先。
二、各科老师共4名
1、政治、英语、数学、语文各一人。
2、男女不限,有授课经验者优先,在校研究生有经验者优先。
3、硕士以上学历。
4、时间充分,性格开朗。
地址:合肥市肥西路三号安徽大学老区行政北楼西侧30米。
篇12
【导语】
2019年河南安阳滑县中考录取分数线公布
【志愿填报“五要”“四不要”】
什么叫“分数优先”、“志愿优先”?所谓分数优先,不管志愿填写位置,只有分数达标才能被录取。例如:统一志愿。志愿优先:根据志愿填报的顺序,取志愿填报在先的考生,例如:推优生。
在填报志愿过程中,讨论、填写志愿时间不宜拖得过长,以免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业和考试心态。在这段时间,要注意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掌握“五要”原则情绪要稳定,家庭气氛要温馨,对孩子要说“尽力就行”,饮食卫生要搞好,帮助孩子检查考试用具是否备齐。注意“四不要”——不要规定孩子考什么中学、不要规定孩子考多少分、不要过多讨论报考志愿的事、不要对孩子的成绩问个不停。模拟考试分数仅做参考,还需参考平时稳定的学业水平。成绩高,保持自信同时不要过于乐观。成绩低,发挥失常,要摆正位置,恢复自信,相信自己的上升空间比别人大。
篇13
1.认识升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
2.认识凝华现象,知道凝华放热
能力目标
观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和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给出了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并用实验引入课题,学生观察碘升华的实验,分析实验,
说明碘没有变成液态,而是直接变成了气态.
教材联系实际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说明哪些是属于升华和凝华现象,对于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也是联系实际分析的,并分析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的学习,注重观察和实验的教学,在引出课题时,由于有了很多物态变化的知识,所以可以直接得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碘的升华实验,要学生注意观察现象,看出碘没有变成液体而是直接变成了气体,而停止加热后,碘的蒸汽有附着在容器壁上,形成了碘蒸汽的凝华.可以提出一些观察的问题,
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升华和凝华的吸热,一定要联系实际,先要知道哪些现象是升华和凝华现象,再注意联系实际分析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
教学设计方案
升华和凝华
【课题】升华和凝华
【重难点分析】识别生产和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也是通过这个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要弄清开始的状态和最终的状态,再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是属于何种物态变化.
【教学过程分析】
一.引入课题
由于具有相当的物态变化的知识,所以可以直接引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也可以画出物态变化的图解,学生思考有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和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存在的,再给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并根据所学的知识,直接从图解中看出升华吸热而凝华放热.
二.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方法1、教师实验,注意在实验过程中要解释清楚碘是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这是升华现象,可以学生思考由固态变成液态可能的途径,学生根据原来学到的知识,会想到从固态变成液态,即熔化,再由液态变成气态,即汽化,而本实验碘的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成的气态,这里直接两字是教学的重点.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学生带问题观察,参考问题有:碘的升华实验看到了什么现象,固态的碘成为气态的碘可以有什么方法,实验中是如何实现的,碘的升华是吸热还是放热,碘蒸汽的凝华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
三.吸热和放热的情况
方法1、分析一些实例,说明哪些属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要注重分析的过程,在分析了一些现象后,要联系实际说明是如何应用的.
方法2、可以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实现,提供学生一些有关的课题,学生设计实验的方法,并实施实验,得出一些结论.
【板书设计】
第七节升华和凝华
一.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二.一些现象
1.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2.物态变化的分析
三.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自然现象中的物态变化
【课题】调查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