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土木大类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TV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03605
1998年教育部将原土建类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和城市燃气工程专业合并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2012年教育部又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合并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建环专业两次合并更名过程中,国内各相关高校对其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张昌等[1]全面研究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系统总结了专业人才培养中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经验。杨吉民等[2]介绍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王晏平等[3]介绍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原则及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阐述了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李锐等[4]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符永正等[5]对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最新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名称等提出一些建议。张腾飞等[6]将国内该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与发达国家与地区高校相应专业进行了比较,发现国内的建环专业尚需增加涉及建筑学、结构、给排水等方面的专业平台课,以打通目前存在的专业壁垒。李志生等[7]介绍了国内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最新的发展趋势, 分析了高校进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时所应采取的对策。张国强等[8]研究并学习发达国家的思维方法,对建环专业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倪龙等[9]认为建环专业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徐荣进等[10-11]提出了学校、教师、企业和学生等各群体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及其改革的必要性。李永存等[12]认为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应新增能源供给系统方面的内容,以满足行业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同时也促进该专业的健康发展。金光[13]针对新更名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与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必修环节适当增加建筑节能技术与管理课程模块。南昌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根据学校本科招生制度和培养模式的新变化,制定了2016版大土木类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南昌大学制定建环专业新版培养方案的背景
南昌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前身是2010年申蟮慕ㄖ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当时是应教育部关于
高等学校设置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的要求而申报的,于2011年开始正式招生。学校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设置在建筑工程学院。学院有土木工程系、建筑学系、水利工程系及工程力学实验中心,拥有8个建筑、土木及力学类专业。学校第一版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传统建环专业培养课程为主,兼具部分建筑土木和节能课程。
为将南昌大学建设成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全面提高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在“人为本、德为先、学为上”的育人理念引领下,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要求,在总结学校2012年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取得的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南昌大学制定2016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此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通专融合为途径,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驱动力,以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为抓手,以大类培养、学分选课制、三学期制、学业评价等改革为手段,着力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更加科学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指导委员会要求及学校具体情况,修定后的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为:适应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好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具备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具有土木建筑基本知识,掌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具有在政府部门、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公司、设备制造企业、运营公司、能源管理公司、绿建咨询公司等单位和机构,从事采暖、通风、空调、净化、冷热源、供热、燃气、节能改造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研发制造、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的能力。
三、 建环专业大土木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南昌大学2016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类课程构成。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约占30%,学科基础课程约占30%,专业课程约占36%,创新创业类课程约占4%。通识教育课程分为Ⅰ类公共必修课程和Ⅱ类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Ⅰ类公共必修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体育、计算机类课程等组成。Ⅱ类文化素质课主要包括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批判能力、国际视野,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科学思维方法,对学生进行完善人格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质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由
最核心、最基础的专业主干课程(16门左右)组成。专业课程则根据学生就业、考研、出国或者联合培养等要求灵活设置课程模块,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需求,在学院教师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从而形成个性化的专业或者专业方向。专业课程分为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基于学校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学分比例见表1。
(一) 构建土木类专业课程平台
南昌大学自2016年开始不分专业按院系大类招生,一、二年级按大类进行培养,同一大类的学生修读共同学科平台课程,三、四年级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发展需求进行专业分流,分类培养。共同修读两个学年的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应不低于16门,共同修读一年半的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应不低于12门,共同修读一年的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应不低于8门。学生专业分流时间原则上在第二个学年结束后。但是由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系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4个本科专业,专业种类繁杂,因此,选择共同修读一年8门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具体课程见表2)。表2中工程制图类课程包括画法几何、土木CAD及部分建筑信息模型(BIM)课程,还安排了BIM相关课程设计。工程测量系列课程是此次培养方案新增的课程,一是学院具有完备的工程测量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条件;二是有很多毕业生从事工程施工工作,需要学习该课程知识。工程经济学及管理基础课程由工程管理教研室承担教学,为学生将来从事项目管理及工程造价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二) 第三学期实践课程设计
南昌大学现在实行的是传统两学期制教学模式,即秋季学期(约20周)+寒假(约5周)+春季学期(约20周)+暑假(约7周)。改革后,根据《南昌大学“三学期制”实施方案》,
实行“三学期制”,以实现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学期制模式改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即:秋季学期(18周)+寒假(约5周)+春季学期(18周)+夏季学期(4周)+暑假(约7周),总教学周数为40周,寒暑假的放假时间基本不变。实施“三学期制”后,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主要安排理论教学,夏季学期主要安排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综合试验等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学校要求,此次建环专业新版培养方案中,将原先在春秋学期进行的课程设计、实验、认识实习安排在夏季学期即第三学期(见表3)。
根据学校学制学分规定,学分计算最小单位为0.5学分,理论学时须为8学时的整数倍,实验学时须为16学时的整数倍,实验学时超过32学时的实验课,可以单独设为一门课程,不到32学时的实验课,应在同一课程群内整合成实验课;鼓励多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因此,将原本分散在传热学、工程热力学和流体力学课程中的验证性试验合并为热工及流体实验,并在三年级夏季学期开设,之前工程热力学理论课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传热学课程和流体力学课程在二年级下学期开设。另外,将供热工程、空气调节、空调用制冷技术三门课程的实验合并成暖通空调综合实验,在四年级夏季学期开设,之前空调用制冷技术课程在三年级上学期开设,供热工程课程和空气调节课程在三年级下学期开设。
将课程设计和实验安排在夏季学期,这样不会影响学生春秋学期期末备考理论课,同时又能使学生专心完成实践任务,也便于教师集中指导。
(三)特色课程设计
1.土木特色课程
由于学院特色课程主要是传统土木和建筑类相结合的课程,因此,建环专业侧重土建类理论知识体系,这不同于偏重机械类课程体系的传统建环专业。除了上文介绍的土木类平台课程外,建环专业培养方案还设置有房屋建筑学(含课程设计)、绿色建筑材料(含实验)课程,分别在二年级的上学期和下学期开设。土木类特色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原理,具有一定建筑识图能力,同时对保温节能建筑材料的结构原理、力学及热工性能也有了解。
2.建筑节能类特色课程
由于建环专业的前身是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因此修订培养方案时保留了第一版培养方案中有关建筑节能类课程,包括建筑节能原理及技术、建筑能效评估(含课程设计)、建筑能效管理与节能、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含课程设计)等课程。与第一版培养方案的区别在于,这次修订将这些课程分别设在大三下学期及大四上学期。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来能在能源管理公司、绿建咨询公司,从事建筑节能改造及项目咨询工作,扩大学生的专业适应范围。
3.开放研究生课程共享
按学校要求,“学院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可以考虑开放研究生课程共享,鼓励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同学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如果进入我校学习,其在本科期间修读的研究生课程将给予认定并免修。”此次培养方案中设有数值传热学、能量系统火用分析等研究生选修课,一方面是为了响应学校要求,另一方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提供理论基础。
四、结语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经过两次专业名称的变更,使其专业应用范围得到扩大和调整,极具时代特色。根据南昌大学2016年起不分专业,按院系大类招生,一、二年级按大类进行培养教学的要求,土木工程系建环专业进行了大土木类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和实践。主要举措有开设8门大土木类专业平台课程、构建第三学期实践课程及开设特色课程(土木类特色课程、节能类特色课程和
研究生共享课程)等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参考文献:
[1]张昌, 郑万兵, 汤文华, 汪秀清.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高等教育, 2008,17(3):35-40.
[2]杨吉民, 李清清, 张照辉.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 高等教育, 2009,18(6):18-21.
[3]王晏平, 黄镭, 王造奇, 宣玲娟.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新体系框架探讨[J]. 高等教育, 2005,14(3):45-48.
[4]李锐, 郝学军, 詹淑慧, 邵宗义.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研究与建设[J]. 高等教育, 2011, 20(6):35-39.
[5]符永正, 刘冬华, 焦良珍. 关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若干问题的探讨[J]. 中国大学教学, 2012(4):40-42.
[6]张腾飞, 耿阳, 王树刚, 端木琳.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宽口径大类培养探索――中外大学培养模式对比分析[J]. 高等教育, 2011,20(1):22-26.
[7]李志生, 张国强, 李念平, 陈友明, 欧阳浪琴.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J]. 高等教育, 2008,17(1):1-5.
[8] 张国强, 李志生, 陈友明, 李念平, 欧阳浪琴. 基于教育国H化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定位探讨[J]. 高等教育, 2006,15(3):4-9.
[9]倪龙,姚杨.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探讨[J]. 高等教育, 2010,19(4):46-50.
[10]徐荣进, 王贞涛, 宋新南, 徐惠斌.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 2014(5):188-190.
[11]徐荣进,宋新南,王贞涛,王颖泽.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改革[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 (1):107-108.
[12]李永存, 王海桥, 邹声华, 李轶群.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探索[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6(10):28-29.
[13]金光. 新形势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教与学”的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46):110-111.
篇2
按大类招生可以使学生学习广博的知识,拓宽知识面,牢固基础,实现由学生接受单一学科背景下专业教育,向接受多学科交叉、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教育的转变。同时也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利。尤其是对一些在高考填报专业志愿时,对很多专业不了解,盲目选择专业的学生很有指导意义。即让学生进入高校后,待他们对各专业的实力、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后,给予他们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对于弥补志愿填报的盲目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但从近几年各高校的大类招生运行情况看,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培养的毕业生难以满足新经济的需要,工作适应能力差,学生不如原来按具体专业招生的毕业生受企业欢迎。其次,在教学中出现课程关系混乱,专业间矛盾突出,时间分配不合理,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等问题。本文拟在分析目前我国工程管理大类招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实际,提出专业建设的一点建议。
为了研究我国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大类招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特设计了三种调查问卷,包括教师调查问卷,企业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分别向目前我国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并且按大类招生的学校发放调查问卷,调查任课教师和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学生对大类招生的看法和建议。同时也向从事工程建设领域的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了解企业同行对工程管理实行大类招生的看法和建议。教师问卷发放60份,收回59份,学生问卷发放100份,收回90份,企业问卷发放50份,收回48份。
一、工程管理大类招生的基本现状
根据调查,目前我国各种层次的本科教育中,有30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考招生中,有25所学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按大类招生。其中,实行大类招生的第一批本科重点院校有17所,第二批本科一般院校有8所。工程管理归属于土建类(或土木工程)专业一级学科招生的学校有10所,归属于电子信息科学类一级学科招生的学校有1所,归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一级学科招生的学校有13所,归属于工商管理学一级学科招生的学校有1所。具体统计见表 1所示。
各学校的工程管理大类招生基本都是从2004年以后开始的,只有个别学校在1999年没有开设工程管理专业时,在其他相近专业中开设了工程管理方向,但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大类招生。
也有的学校虽然实施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大类招生,但却把工程管理专业单列招生,没有列入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中。如南昌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下各专业虽按大类招生,但却把工程管理单列招生,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大类招生下只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二个专业。又如吉林大学、福州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下各专业也按大类招生,而把工程管理单列招生。
所有学校按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中,总共有三种培养模式:“1+3模式”、“1.5+2.5模式”和“2+2模式”。其中按“1+3模式”培养的学校有15所,按“1.5+2.5模式”培养的学校有8所,按“2+2模式”培养的学校有2所。
二、工程管理大类招生存在的问题
大类招生不仅是一个新生事物,也是高等学校目前招生发展的趋势。但是,根据最近几年工程管理大类招生在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任课教师的反应情况看,存在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
1.打乱了课程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
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工程管理专业从2007年开始实施大类招生,现拥有在校学生近300人。2007年招生时,工程管理放在管理学大类下招生,采取“2+2模式”培养,即前二年所开课程与所有管理学其他专业课程相同。许多工程管理的专业基础课程,如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概论、工程力学、工程结构等全部放在第5学期。由于时间紧迫,一些专业主干课,如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等也必须放在第5学期。这样完全打乱了课程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和教师的教学难度。根据课程的相关关系,工程制图和土木工程概论必须先于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开设,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又必须先于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开设。
2.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大类招生打乱了课程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由于按大类招生,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参与讨论的人员和专业众多,为了“和谐”,人为地加入了一些与工程管理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占据了学生学习的宝贵时间,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课程分配不均,个别学期负担过重
按大类招生,只有后二年才能安排工程管理的专业课,而后二年中,第7学期学生将投入大量的时间找工作,第8学期学生全部做毕业设计(论文),其实,真正用于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只有第5学期和第6学期。这样一来,大量的课程必须排在第5学期和第6学期,这二个学期不仅课程门数多,而且许多先行知识没有学习,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非常重。
4.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学分标准不合理
目前我国许多学校都是实行学分制,学生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数才能毕业。根据调查,大部分学校的理论课程是16学时、18学时或20学时为1学分,实践课程有1周1学分、1周1.5学分,甚至个别是1周2学分。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理论课程是16学时1学分,实践课程是1周1.5学分。从实际看,实践课程折合的学分数太高,开设几门实践课后学分总数就超过了学校规定的学分总数限额。工程管理是一个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应该降低实践课的折合学分数,以增加实践课的门数。笔者认为1周1学分比较合理。
5.二次选专业时矛盾突出
按大类招生,学生二次选择专业时已经进校相当长的时间了,学生对学校各专业的师资力量、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比较了解。所以,对于那些师资力量强,就业前景好的专业,选择的人非常火爆,而对那些就业前景差的专业则门庭冷落。以我校为例,2009年学生在二次选专业时,选择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达到招生人数的200%,而其它专业最少的只有4人填报。这不仅加大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和矛盾,更加剧了专业之间和教师之间的矛盾。
6.影响专业布局
学生在二次选择专业时,除了根据自己的兴趣、就业前景和师资力量来理性选择以外,部分人具有从众心理,看见别人选什么专业,就跟从选择,没有从自身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出发来理性选择。如一些艰苦专业、冷门专业或虽然容易就业但工资低的专业,选择的人数很少。此外,由于学生的阅历所限,只能看见眼前的就业情况,难以预测几年后的就业前景,也导致学生从众地选择专业。这使得一些专业选择的人数非常少,但这些专业又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需的专业。这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影响了专业的合理布局,甚至会对某些专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若干年后,可能造成专业的失衡,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大类招生下工程管理发展建议
1.归属到土建类招生
工程管理不同于管理学门类其他专业,有其特殊性。工程管理是一个跨土木工程、经济、管理和法律的复合型专业。按照建设部制订的培养目标,工程管理是培养适应我国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全过程的工程咨询、工程造价和工程项目管理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根据这个目标,工程管理课程设置应该有二条主线:土木工程知识体系和经济管理知识体系。那么,如果按大类招生,工程管理既可以归属于土木工程类(或土建类)招生,也可以归属于管理学类招生。
但是,工程管理是对工程实施的管理,工程在先,管理在后,没有工程,就没有管理的对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工程管理应归属于土木工程类(或土建类)招生。即使由于行政机构设置的影响,不能把工程管理归属于土木工程类(或土建类)招生,在大类招生培养方案中,也必须先开设土木工程类课程,或者虽然行政上归属经济管理学院(系),但仍与土建类专业一起实施大类培养计划。
就工程管理专业大类招生问题,笔者专门对本校在校学生、本校本专业老师、本校其他专业老师和部分其他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了学生196人,教师50人。调查结果见表2所示。从表2可见,90%的教师和97%的学生反对工程管理专业按大类招生。即使按大类招生,82%的教师和99%的学生认为工程管理专业应该放在土建类招生。
不同的培养模式,培养计划安排有很大的不同,且培养模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
从表2可见,对大类招生前几年各专业培养方案相同的问题回答中,98%的教师和99.5%的学生认为前0.5~1年的培养方案相同,即都认为大类招生应该采取“0.5+3.5模式”,或“1+3模式”。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认为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本专业安排,都希望多学习些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课程。笔者认为应该采取“1+3模式”较好。
3.优化专业培养计划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目前专业培养计划存在许多不足,如前面提到的课程关系、学分比例等。通过优化专业培养计划,去掉与专业培养目标关系不密切的课程,重新编排课程教学时间,减少部分理论课课时和学分,同时与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紧密结合,增加实践课数量和学分。通过优化,使专业培养计划更加科学和实用。
4.积极培养学生个性,做好学生就业指导
针对二次选专业学生从众心理问题,专业老师应加强专业介绍。专业介绍不能泛泛而谈,应详细体现将来的工作行业、工作内容和对专业知识、学生个性的要求。使学生通过专业介绍,可以清除地看清自己适合什么专业工作。此外,有科研课题的老师,还应启发学生在某一研究领域的兴趣,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选择专业学习。学工组老师也应加强学生就业指导,用前瞻性的眼光分析5~10年后各专业的需求状况,指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
此外,大类下招生的其他专业,还应加强专业自身建设,提高专业实力和就业率,以吸引学生。
大类招生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其发展中必然要经历波折,只有反复论证反复实践,才能不断改进,符合科学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篇3
大学物理作为高校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授课对象是全校所有理工专业的学生,学生学好大学物理,才能为其他课程学习奠定坚实基础。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传统“一刀切”式的教学方式,容易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学效果差,不及格率偏高等普遍现象。如何通过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在物理学方面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是大学物理课程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大学物理开展分层次教学的意义
“分层次教学”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有类似之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能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1]。所以,根据不同学生能力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才会真正地起到好的教学效果。分层次教学是在承认学生身心发展差异的前提下,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有区别地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创立评估体系,促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最优发展的一种教学策略[2]。美国的不少名校,如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学校的物理专业也都采取分层次教学,为国内大学物理教学提供很好的范例[3]。目前,分层次教学也被国内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大学物理分层次教学的尝试。
事实证明,分层次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大学物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而且能充分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一)有助于学生克服学学物理的畏难情绪
大学物理是一门系统性强、知识体系严密的课程。相比高中的物理课,大学物理基本原理多、理论性强、运算能力要求高。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大学物理课本身就是非常难的一门课程。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讲,那就体现的更明显。全校按照学大纲、材进行教学,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有些学生几堂课之后就跟不上、听不懂,甚至放弃学习。实行分层次教学,按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讲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把握知识,克服畏难情绪。
(二)有助于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大学物理分层教学法的实施,可以避免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进度而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等行为。同时,也可以避免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感觉内容简单,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中多穿插一些科学历史人文背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增加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教学中多介绍一些物理理论在不同专业领域中的实际应用,比如扫描显微镜、纳米材料、半导体技术、激光的特性及其应用等等,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分层次教学,可以使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开阔视野,激发他们投身科学研究的热情。如,对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让其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做一些基本的工作。同时,教师可以多举办一些讲座,向学生多介绍一些物理研究的前沿动态。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参加一些考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比赛,如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挑战杯等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从而引导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大学物理分层次教学的实施方案
(一)教学班级的层次划分
1.按照不同类别招生开展分层次教学。中北大学目前招收的本科生分:一本B、二本A、二本B、二本C。在分层次教学设计中,要制定专人负责每一个类别的分层次教学,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
2.按照不同专业来划分层次。中北大学为理工科院校,目前有65个本科专业,其中开设大学物理课程的就有50个专业。在教学中,需要对不同专业进行分层次教学。按中北大学情况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别:第一,机械工程、机电工程、土木工程类专业;第二,信息通信、电气工程、计算机类专业;第三,化工,材料类专业。
3.班内开展分层次教学。即使同一类别的学生,由于地域差异,同一班级的学生入学时物理成绩差异也比较大。所以,班内教学也需要分层次开展。首先,教师要对所授内容非常熟悉,熟知每章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依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与其相适应的课堂思考问题。其次,教师可以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增加一些扩展性的资料,引导在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在课后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再次,对于一些对物理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鼓励其选修一些研究性公共选修课,如“经典力学”、“量子物理”、“相对论”等,发掘其物理学习潜能,培养从事物理学的精英人才。
(二)教学内容分层次实施方案
1.教材的选用和学时分配。大学物理教师首先要根据不同招生类别选用不同的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深度分层次分专业配套使用。比如一本B和二本A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好,可以选用难度相对高、内容比较丰富的教材,同时教学学时可以长一些。中北大学分两个学期开设,每学期64学时。二本B和二本C的学生基础相对差一些,因此要选用比较浅显易懂的教材,学时数相应可以减少一些,还是分为两个学期,每学期减为48学时。
2.教学大纲设计和教学重点区分。由于中北大学专业较多,且专业特点各不相同,因此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相应增减和调整部分章节,设计不同教学大纲,合理设置大学物理教学内容,从而有效地开展分层次教学。
教学重点区分。首先,考虑不同专业对物理知识的需求。如机械工程、机电工程、土木工程类专业的教学重点为力学、电磁学、光学等内容;信息通信、电气工程、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重点为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学等内容;化工、材料类专业教学的重点则为力学、热学、原子物理学等内容。其次,考虑学生自身基础的不同。如,对一本B和二本A的学生,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把握基本理论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基本原理来解决具体问题;对二本B和二本C的学生,则要求他们把握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即可。
3.课后作业练习分层次。课后作业除一些基本的练习题要求所有学生完成以外,可以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如在讲到电磁学时可以给学生留一个小论文:题目为《电磁波的应用》,学生要完成论文就需要在课后查阅一些相关资料,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书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扩大知识面,使他们感受到物理学是非常有用的一门学科。
4.教学考核的层次划分。目前,多数情况下虽然教师使用的是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在教学考核环节,依然是要学生记住课本上的知识,反复做练习题、模拟题,最后“一张考卷定终身”。分层次教学要求对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考核办法,才能真正检验分层次教学的效果。
教学考核环节可以采取“课堂讨论+课外实践+考试”的方式进行。首先,课堂讨论,占总分30%。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不同程度的思考题,让学生讨论和回答。同时可以让学生分组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并思考问题。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是否有一些新的想法和见解都可以作为课堂讨论考核的依据。其次,课外实践,占总分20%。根据学生在课外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果来对其大学物理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如,是否有独立研究论文;是否参与教师科研;是否参与课外物理相关竞赛等等。最后,期末考试,占总分50%。虽然分层次教学考核方式多种多样,但书面考试还是考核学生的基本方式。需要注意的是,书面考试应针对不同层次的班级,设计不同的考试题目,难易明显区分,突出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
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了解学生物理学习的现状
如何真正掌握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是分层次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实际办法可以采取:首先,在大一进校整个年级进行物理大规模摸底考试,初步了解学生的物理基础。其次,开设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中随时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掌握各学生的学习程度。再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学习物理课程的兴趣。
(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分层次教学容易使部分学生有自满情绪,同时部分学生也难免会出现自卑情绪。在分层次教学的同时,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也是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讲清大学物理分层次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注意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分层次教学。
(三)把握不同的教学尺度
教师如何发挥主导性,把握不同教学尺度,是做好分层次教学工作的关键。大学物理教师需要在了解自己所教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备课,并随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做到“学生开心,教师舒心”。
总之,分层次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中北大学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运用分层次教学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何更好地运用分层次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物理的教学质量,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继续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3)04000904
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的开办可追溯到1980年,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与演变,目前该专业的专业课程不仅包括工程技术基础知识,还包括经济、工程法律、项目管理等学科知识。中国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工程管理人才,因此,应积极推进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地位,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和组织体系,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全国有近300所高等学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从专业开设基础来看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普通高校在教育部 1997 年撤并部分本科专业过程中,把与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相关的专业如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技术经济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进行重新组合,设立了工程管理专业;二是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投资经济、建筑经济等原有专业的基础上,改设工程管理专业;三是少数高校在学科建设和师资力量并不完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增加,也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1]。由于这些原因,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存在问题较多,特别是专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较多、关联性较差,造成本已紧张的课时资源的浪费。目前,中国关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已有不少。陈建国[2]等从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实践教学的方式和实践教学的基本架构等三个方面,提出了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曾德珩[3]等提出了“技能—能力—创新”三个训练层次,并对实习、实验、设计等多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优化,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合理化建议。许娜[4]等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及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提出“脉络式”与“自助式”的教学方法,并对案例教学的案例编制与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笔者主要就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作了一些探讨。
一、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知识点
招投标程序的相关介绍在建设工程招投标、项目管理中的采购管理、土木工程建设法规中的招投标法、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招投标阶段的合同管理等内容中均有涉及。资金的时间价值在工程经济学、财务管理、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等课程都有介绍。资金筹措与资金成本在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中都有介绍。项目经济评价在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中的介绍内容基本一致。工程造价的构成在工程估价、工程造价管理中有介绍。项目投资的构成及投资估算在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课程中有重复。建设工程招投标的标价在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工程估价、项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均有介绍。索赔管理在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建设法规等课程中均有介绍。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在工程经济学、项目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中的介绍是重复的。方案的评价比选在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财务管理等课程中均有涉及。设备更新的相关内容在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中都有介绍。质量管理在项目管理、建设法规中均有涉及。安全与环境管理在项目管理、建设法规中均有涉及。建设项目成本管理在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估价、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中均有介绍。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经济学、建设法规(合同风险策划)、项目决策与评估中均有介绍。进度管理在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等课程中均有介绍。
二、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其知识体系的构建既要满足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围绕培养目标,形成工程管理专业如下五大课程模块[5]。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它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奠定基础。总体上可以分为五大模块:(1)政治类基础课,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2)数学类公共基础课,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3)英语类基础课程,如大学英语等课程;(4)计算机类基础课程;(5)实践环节类公共基础课,如军事训练及国防教育等。公共基础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以及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该课程内容覆盖面较广,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往往是专业课的理论基础。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基础课包括以下四大类:土木工程技术类、管理原理类、经济学基础类、法律基础类。
(三)专业课
专业课是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有关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 专业课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该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课的设置要坚持总体优化原则,精选课程内容,合并内容相近的课程。工程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科和工程学科的结合,因此专业课应兼顾管理类课程与工科类课程。根据专业课与基础课相对应的特点,专业课同样应包括四大类:土木工程技术类、管理类、经济学类、法律类。
(四)专业实践类课程
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与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同,实践类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围绕能力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管理专业认知实习、制图实习、测量实习、施工组织设计实习、生产实习、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五)选修课
选修课可以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两类。限定选修课主要体现专业特点,加深理论基础,体现本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自由选修课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需求,以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为目的。
以上五大课程模块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具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联系与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这一培养目标,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可具体划分为如下四大知识体系[6]。
(一)工程及技术知识体系
建筑识图、AutoCAD制图、工程测量是工程类专业课程的共同基础,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建筑结构、施工组织设计是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为土木工程施工及施工技术提供理论支持。它们将土木工程类的专业知识整合起来,为工程造价、土建装饰及安装工程概预算做理论与技术准备。
(二)管理学知识体系
管理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等课程是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普及,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学习做理论准备,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及建设项目招投标与工程合同管理是普遍管理学在工程管理专业领域的深化与拓展,研究如何运用管理知识和手段使工程建设增值。
(三)经济学知识体系
以财务管理为基础,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建筑领域,对工程成本会计进行研究,支持可行性研究的财务分析。工程经济学是工程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掌握这一知识有利于进行工程投资与融资分析,进而开展可行性研究与建设项目评估的经济评价环节。
(四)法律知识体系
以经济法为基础,在延伸过程中逐一细分,从体现专业性的建设法规到工程合同管理,研究内容层层深入。
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课程结构如图2。
四、结语
通过整理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结构,尽可能地查找各课程之间重复的知识点,以理顺专业内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优化课程内容,避免专业知识点的重复,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使本来有限的课时得到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 杜小武,胥卫平.石油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27):280-281.
[2] 陈建国,许凤.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89-94.
[3] 曾德珩,曹小琳.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1(1):119-123.
[4] XU Na, WANG Li, WANG Wenshun.The 3rd International Annual Conference on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Hu Nan: China academic journals electronice press, 2012: 144-147.
[5] 王晓燕.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2 (4): 21-23.
[6] 王立国,高平.关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整合的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3):92-94.[ZK)]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structure and the correlation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ZHANG Mingyuan, GAO Ying, YUAN Yongbo
(Faculty of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3, P. R. China)
篇5
1 建设目的
(1)按照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按学科大类进行人才培养和组织教学工作,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夯实和拓宽学生的基础,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
(2)整合与优化校内教学资源,构建学科大类教学平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2 建设内容和范围
学科平台课程建设主要针对学科基础课程,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类课程。
纵向平台课程建设包括两大类专业:一是属于不同学院、专业方向不同的专业,如机械工程、船舶工程、土木工程、测绘工程;二是同类或相近专业。各学院原则上不能重复开设相同的平台课程,只能由教学质量较高的学院为主开设。
横向平台课程是指教学覆盖面大的学科基础课程。建设重点是:一方面要整合不同专业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形成若干统一的模块,形成特色明显的模块化、网络化精品课程。
3 建设目标
(1)教学条件建设
①建立完善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明确基本要求,突出重点、难点;
②建立齐全的教学文件档案;
③建立和严格执行互相听课、教研活动(每学期2-3次)等制度;
④完善开发《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网络教学课件并实现网上运行;
⑤完成并出版能反映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模块化教材DD《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教程;
⑥编写与《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工程力学》配套的习题集。
(2)教学改革
①课程内容改革既要注重使学生能建立扎实的力学基础,又能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②在采用多讯道教学手段的同时,根据授课内容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加大教学信息量;
③严格考试要求和评分标准,坚持课程组统一(背靠背)命题、流水作业评分,实现学生整体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并进行考试方法改革和探索,实行闭卷考试和实验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方式。
4 建设程序
争取通过学校运用项目管理方法,加强学科平台课程建设与管理。学科平台课程建设程序如下:
(1)学校根据发展规划和教学改革需要,提出建设学科平台课程的需求。相关学院根据建设需求,推荐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的教师申报学科平台课程建设项目。
(2)项目申报人提出学科平台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组织相关教师进行认真论证,论证通过后报学院批准。
(3)学校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申报人提交的平台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进行审核,经专家审核通过后正式立项。学校与项目负责人及其所在学院三方签订《平台课程建设合同书》。
(4)学校根据《平台课程建设合同书》对建设项目进行进度管理、经费管理和质量管理。
(5)各学院根据学科平台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结合所设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需要,选择相应的学科平台课程模块,制订所设专业的“本科综合培养计划”。
5 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1)教学方面
在开设力学的同时,开设高等数学,由于高等数学不过关,导致力学的教学过程中数学相关计算的问题并没有深入;同时由于部分学生基础较薄弱,因此对较难的知识教学中并没有完全突破。部分学生对于力学的学习兴趣及重视度不够。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克服中学学习内容少,老师讲课慢、细,课堂消化等特点。尽快实现学习方法上的转化,尽快适应大学学习。
(2)考核方面
以往的考核方式大部分是“重结果轻过程”。考核方式期末闭卷70%,平时30%左右。考试试题和平时作业多是识记性题目和模拟性业务题,大多只有固定答案,内容主要为各章节知识点的验证,平时作业或者有少量调研分析,案例讨论,但因为平时成绩占比重低,学生不重视,难以达到能力考核的作用。 因为对于教师而言,知识传授更容易些,而组织重在能力培养的启发式教学;对学生而言,完成识记性的作业更容易一些;而案例研讨、案例设计、企业实务调研、撰写课程论文等作业难度较大,但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对策及改进措施
( 1)考试的内容改革
以期末考试为主,在期末考试中,制定完整的理论考试试题,将其作成标准化试题,试题要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难易程度适中,题目多样化。
加大设计题的难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充分的应用到实践中,将理论和实验充分的结合。
(2)转变观念,树立“能力”培养
在考核形式上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最终评定的考试总体包含了两部分的内容:理论考试环节和课堂提问环节。在整个考试体系中突出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3)平时成绩改革
平时成绩主要是对日常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实验实操、作业完成情况的考核。
7 建设成效
(1)教师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原来的单班授课改成合班,既节省了开支,又优化了资源。
(2)硬件资源得到充分调配,教室使用率得到优化,实验设备利用充分,网络教学更加合理。
(3)管理资源趋于规范,教学档案条理清晰,便于操作。
(4)通过改革考试成绩明显提高,本届工业工程专业学生73人,其中:优秀16人,占21.92%,良好25人,占34.25%,中等17人,占23.29%,及格8人,占10.96%, 不及格7人,占9.59%,平均分78.99。往届工业工程专业学生90人,优秀12人,占13.33%,良好32人,占35.56%,中等14人,占15.56%,及格13人,占14.44%, 不及格19人,占21.11%,平均分72.31。考试中各项指标都有提高,说明改革成效突出。
参考文献
篇6
首先,本专业(专业群)的建设规划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应该根据本系的师资力量、设备设施等条件、地方经济发展现状、高校的布局、经济发展布局和社会需求等实际情况来规划,同时必须据情况的变化而调整。据此原则和思想,做出如下建设规划:
2.1必须加强土木工程教研室的核心和引领地位
为此,就必须调整专业布局,将建筑工程监理专业划归到土木工程教研室归口管理。应该始终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本系的主打和核心专业,并作为重点扶持、重点投入的专业来发展,使其在整个北疆声名显着,生源扩大并源源不断。同时还必须加大土木工程教研室专业申报力度,应在现有的师资力量的基础和现有的设施和设备的条件下,申报市政工程、工程测量技术等专业,并争取3-5年这两个专业申报成功并招生。
2.2工程管理教研室应横向发展
工程管理教研室的专业与本学院经济管理、管理等学科结合起来发展,为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的未来经济管理系或管理系奠定基础和孵化专业及专业群。工程管理教研室所辖专业属管理类专业,其特点为投入少、产出大,所需教学成本较低,但产生的教学经济效益较高,生源有文理两个大类,学生容易招来,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较大。故也必须孵化成一个专业群来发展。为此,必须以工程造价作为关键专业,来带动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物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同时在3-5年内应申报工程管理专业和经济管理其他类专业,以扩充学生数量。师资力量可以借用文理系和基础部部分经济管理类及管理类的教师,使之不断成长壮大,最后发展成一个独立的经济与工程管理系。
2.3建筑设备教研室是本系发展的难点
建筑设备教研室在做好建筑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及规划好其发展的基础上,应该加大申报相应的建筑设备类高职高专专业。如积极申报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供暖通风与燃气工程专业等,首先守住建筑电气专业,然后在此基础上,力争在3-5年内将这两个建筑设备类高职高专专业申报成功并实施招生。
2.4实施大班制教学管理模式
在扩大我系招生规模基础上,以求扩大我系学生数目与规模,在现有的师资基础上,必须实施大班教学制。在专业不增的前提下,做到加大各个专业的招生数目,而在不增教师的基础上实施大班制来解决这一师资紧张的矛盾。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且效果显着。
2.5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步伐
篇7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物理 (电工电子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体现.
1突出了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习目标
物理学科基础目标之一是知识与技能培养,而能力的形成是在这一基础目标上发展起来的.在当今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里,知识与技能通过各种媒介和途径更易获取.所以,新教材在课程内容的实施过程中,突出了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中心,形式上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心理与阅读习惯、图文并茂.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提供比较全面的支持.
在课程结构上按照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来构建知识框架.基础模块是本课程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并且设置了一些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职业模块是适应各大类专业(机械加工类、电工电子类、医药卫生类、土木水利工程等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所必须需要限定选修的内容.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的需要,其内容可以通过“物理广角”、“实训项目”、“交流分享”等形式呈现.
新教材在整体设计思路上既要考虑物理学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又要考虑其应用性和实用性;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应用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形成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设计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这一节时,以前在证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4个基本公式要进行严格的数学推导.根据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新教材是这样安排:首先给出两个实际事例,即火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每隔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变化;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每隔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如表1~2.
由以上两个事例可以简单计算出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是相等的.从而引出加速度的概念.再根据上述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导出一些其他公式.
先将加速度公式变形,即
又因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从(1)~(3)式可以直接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可见,本书对于本节课的设计,不过于追求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简化理论证明),不需要严格的数学推导过程,让学生大致知道怎么来的或直接记住结论和公式即可.
职业学校的学生与重点学校的学生比较起来,基础知识相对弱些,但他们的好奇心、好动性也很强,项目式教学恰恰适合这类学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设悬念,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不能太难,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让他们有成功的喜悦,就不会丧失学习的信心.例如对匀速圆周运动与万有引力的内容安排上,新教材利用“物理广角”和“小知识:宇宙速度”,按照项目式教学形式分成如下环节.
观察与思考:通过影像和多媒体的演示了解我国航天工程计划,嫦蛾1号卫星运动引入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参观与实践:观察公路拐弯处路面的倾斜情况及车辆拐弯时的受力情况,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工作任务: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线速度的方向,介绍液体加速器、洗衣机等实例,加深对向心力的理解.
学习目标: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再归纳总结出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的基本物理量(周期、频率、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巩固可以提升能力的形成,反过来实验技能的熟练操作、观察事物运动的变化、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也可以提升理论知识的形成.所以,新教材在每一章节内容介绍前,安排了“本章导读”和“核心提示”.在知识内容编排中穿插“故事坊”、“小知识”、“实训项目”,图文并茂,版式生动活泼.其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时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2注重了对知识学习过程的探究
新教材所体现出的新课程理念是: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获取的过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熟知的事物运动变化出发,引人物理概念和规律,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形成.将物理教育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以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去传授给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优势去贴近学生生活,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思想,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的需要,以及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要求.例如在第一章运动和力中,讲“力的合成与分解”时,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引入物体放在斜面上静止时,从力的作用效果可以分解出三个力.但是从实际教学反映,学生不易理解、出现错误较多.新教材在讲这节时引入了一个小知识“滑板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常做的一种运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分析出“运动员双脚通过滑板向后蹬地的同时,地面给予滑板一个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的一个分力使滑板前进”.教学中注意去分析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之后,再分析较复杂的物体运动效果会更好.例如在讲“机械振动与波”时,新教材设置了“物理广角1:机械振动”和“物理广角2:机械波”.教材在开头首先设置了生活中常见的情景案例“家庭里钟摆的摆动、钓鱼时水中浮标上下的浮动、扁担挑物体时的颤动及在公园里小朋友荡秋千游戏”等活动.通过情景的引入及描绘,讲清楚物体运动过程中的特征及规律.之后再做一个典型的水平弹簧振子的演示实验,归纳总结出振幅、周期和频率等基本物理量.在讲“物理广角2:机械波”时,教材安排了一个“小知识: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对广大学生来说教育意义非常深刻.教师可因势利导,讲地震波传播过程的同时,就把机械波的种类、性质以及波长、波速和频率之间的关系交代清楚.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物体振动与波动的知识,同时也了解到关于地震、共震、声波的传播等自然现象.
3体现了物理学与专业课程的衔接
物理学与其他专业学科课程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理学就其本身知识内容而言,是工科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的基石,因此也是学生学好专业基础课程所必备的铺垫.二是物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很密切的学科,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生会学到一些完整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这对培养学生学习工科专业基础知识、物化科学素养是非常有益的.另外,物理学与专业知识、工程技术结合的途径,主要还是从物理知识、原理去衔接.所以,在该教材中列举了大量的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突出了教材的实用性和专业特色,强化物理课与后续课程密切联系的知识应用,这是本教材编写的旨意.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形式去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这套教材主要适用于职业学校的电工电子类专业.如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它的主要专业课程的内容是:电工基础、电子线路、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电子产品结构工艺等.所以,在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安排上,跟普通基础教育的课程都有所不同.在内容体系安排上,力学部分包括运动学、动力学、功与能、振动与波,只用了两章篇幅.而电磁学部分包括了直流电路、安全用电、静电学、磁场、电磁感应、电磁波等,用了四章篇幅.其目的是为了突出电工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程的需要.
在课程结构安排上,每一章节都安排了小知识.例如在讲电功、电功率时,在小知识栏目中介绍一度电的作用以及在生活、生产中各种电度表的使用.在讲焦耳定律时,为了说明“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导体的电阻和通电时间三者的乘积”的物理关系,教材除了安排一个典型例题“一台直流电动机在正常工作时,它的额定电功率和1小时流过电流所产生的热量是多少?”之外,还在“小知识”栏目中重点介绍了各种家用电器省电常识及正确使用方法.如“功放机节约用电的办法主要是减少音量,外接音箱的阻抗不可太小.避免多只音箱并联使用,尽可能减轻功放机的负荷,以达到节电和保护机器的目的”.这样处理后,学生不仅对电功、电功率的物理概念及焦耳定律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将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应用于专业技术中,为后续学习家用电器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了铺垫.
4拓展了科学素质培养的空间
篇8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而当前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实验教学又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实验教学如何能更好的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基层培养更多更好的实践与创新人才,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当前就业市场存在以下两种现象:一是大学生就业难与技工荒并存;二是大学生找工作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问题在于高校原有的教育模式与市场错位,培养的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要解决此问题必须加强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1高校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观念上的滞后
尽管各级管理部门一再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但在高校 “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实验教学大多数还是作为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存在,这样从思想上就不能对实验教学引起真正的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
1.2实验内容较为陈旧
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比较多,按不同的课程体系划分的独立实验多,而综合性的实验及设计实验少,再加上实验内容陈旧,不能与学生已积累的知识及专业研究方向结合,因而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结果是学生在实验课上的实践动手能力太差,一旦走向工作岗位,面对新的工作挑战就无法适从。
1.3实验教学形式单一
实验过程中,往往是老师怎样讲,学生就怎么操作,学生只是按照教师和实验师安排好的实验程序“照猫画虎”、“按图索骥”被动地做实验,使实验过程缺少思考、讨论,自然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无法得到培养,更不能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实验教学改革方法与成功经验
2.1转变实验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首先,要提高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把实验教学看作与理论课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次,在教学模式上,要突破“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观念,将实验教学从单一的验证理论培养延伸到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另外,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上,既要重视实验教学对理论的验证功能,又要重视实验教学对理论的补充、深化和发展作用。如:在材料实验中心,通过开展“学生实验第二课堂”,课外科技活动或组织学生参与教师部分的科研课题形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探索精神,重点加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抛弃过去刻板、程序化的教学方式和注入式封闭型教学方法,推行启发式、开放型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实验过程对学生的各种创新智力要素进行有目的性的强化训练;让学生独立地进行设计、安装调试仪器、处理数据、操作分析异常现象,归纳、深化,开拓视野,培养其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的科学素养。采取“学为主体,教为引导”的方式,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使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做实验”变为“我要做实验”,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2.2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中心,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传统实验教学往往不能紧跟当前科技发展,缺乏各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综合。实验中心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目标,开设具有应用性、设计性、综合性强的能够体现现代先进实验技术的教学实验项目,削减陈旧的、以验证理论为主且内容单一的实验项目,针对实验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把实验分为必做的基础实验、教师指导下的设计综合实验,由学生根据自身的要求和实验室条件完成实验。另外,教师把科研工作和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起来,鼓励学生参与一定的科研工作,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学科发展的前沿,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校材料实验中心结合实际条件,把各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整合成几个学科模块,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导思想,结合材料科学发展的进程和我校学科专业特色和需求,建立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为理论教学服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材料实验中心的教学改革:
(1)调整实验内容,适当减少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项目,进一步增加和充实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继续推进综合性、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逐渐增加学生对实验项目的选择范围,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倡导实验全过程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拥有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我校学科专业特色,搭建材料类 、土木建筑类、岩土类、机电类四大类专业实验教学平台,每个平台均包含有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
(3)根据大类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形成材料合成制备与加工、材料结构分析表征、材料性能检测、材料计算模拟等四个实验模块,分为基础验证性、综合设计性及探索创新性三个层次的实验项目体系。
(4)适当引进现代化教学方法,使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增加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加深学生对实验方法和内容的理解。
(5)继续推进实验教学改革,适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将最新科研成果和教学改革成果引入实验教学中,更好地保证实验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前沿性。
2.3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对学生的实验指导能力
高校实验教师队伍是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主力军,实验人员素质的高低,将决定实验室水平及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为了更好地加速实验教学改革,必须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要调整实验教师队伍结构,高校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应放眼于社会,不要仅局限于校内的老中青教师之间的传帮带,可以以兼职形式引进有实践能力的高级教师指导实验(实习),特别是要引进企业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工程师或专家指导实验,包括聘请部分具有创新能力、高水平的专家进行学术报告。因为专职教师熟悉教学内容,而兼职教师清楚社会需要,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保证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其次,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要不断调整和更新。而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学校要加强对现有教学人员的培养和再培训工作,为实验室人员提供更多的机会参加培训、研讨、考察和交流的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从而提高对学生的实验指导能力。
2.4强化考核制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合理的考核方法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参加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加强教师的责任心,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要改革实验考核方法,将实验单独考核,允许多种形式考查和考试,重平时成绩、重动手能力,重联想思维,重创新意识。我校材料实验中心对实验教师的考核采用年度考核和两年聘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年度考核由学校布置,学院负责,进行聘任考核;聘期考核由学校组织,统一进行;学校建立了有效的工作竞争机制,采取晋职晋级、评优、表彰、奖励等有效手段,调动实验教师的工作积级性;对学生的实验考核方法采用多种形式并用,把笔试、口试和操作性考核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核成绩结合起来进行考核。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报告、口头提问和预习思考题的回答情况来评定预习成绩;操作成绩由教师通过巡视辅导和检查数据记录来现场打分;实验报告成绩由教师课后批阅含有原始数据的实验报告来确定。在期末,教师应采取笔试加实际操作的方法,或者操作考试与提交相关的科技论文的方法来检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对自带题目的学生,评分成绩提升一个档次,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实验教学的主动性与创新意识。
2.5完善材料实验中心管理,为学生进行创新型实验创造条件
传统实验教学的实验室开放程度低,学生动手机会少,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阻碍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科学思维的形成。为了保障和促进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材料实验中心采取时间上开放、项目上开放的形式,学生可以通过网上选课或到实验室预约实验时间和实验项目;为确保实验中心开放的顺利进行,制定了“材料实验中心开放管理办法”、“材料实验中心开放的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为了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实验中心引进了一定数量的先进实验仪器设备,如:多功能综合实验设备,以现代化测试手段,供学生独立或分组实验。因此,材料实验中心无论是在时间开放上,还是在实验设备的配置上都为学生的创新型实验创造了条件。
3 结语
知识源于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创新在实践中产生,实践永无止境,创新也永无止境,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而与时俱进就要创新。面临21世纪我国对人才需求不断变化的挑战,更应加强我校实验中心教学改革,大胆创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不断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0833140
篇9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决定在我国设置工程管理硕士(MEM)专业学位,旨在通过以在职教育为主的针对性培养模式,为我国培养能够推动工程领域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使其在掌握先进技术的同时,获得推动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所必需的管理能力和出色的协调能力,能够有效管理和组织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能够进行重大工程决策、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完成重大工程项目管理。当前,工程技术各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有一定实践经验后攻读管理硕士研究生比较受欢迎,需求不断扩大。设置MEM专业学位,将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工程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缺乏的现状,对于加速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我国工程领域的投资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
工程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实现特定的目的,运用科学和技术,有组织地利用资源,所进行的造物或改变事物性状的集成性活动。工程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物资产品、物资设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工程的成功离不开高水平的工程管理。我国对工程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工程管理主要指建设行业的工程管理;广义的工程管理则取大工程的概念,既包括重大工程建设实施的管理,也包括重要和复杂的新型产品的开发管理、制造管理和生产管理,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的管理、企业转型发展的管理,产业、工程和科技的重大布局与战略发展的研究与管理等都是工程管理工作的基本领域范围[4]。MEM专业学位教育着眼于广义的工程管理,旨在为各工程领域培养工程管理人才。MEM专业学位与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工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以及工商管理硕士(MBA)在培养目标、层次类型、服务的行业领域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别,其学科覆盖面更广。
工程管理是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型学科,工程管理人才必须具备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与工程管理学术型硕士相比,MEM专业学位是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1]。工程管理硕士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定位为: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的管理者;重要复杂的新产品、设备、装备在开发、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者;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的管理者;产业、工程和科技的重大布局与发展战略的研究与管理者。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工程管理交叉学科的特性,仅靠工程技术或管理单一学科的力量难以实现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高校发挥工程技术和管理学科的优势,共同参与MEM人才培养。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可分为全日制学习和在职学习两大类。由于对报考者有工作经历的要求,大部分生源为在职学习。其优势在于工作岗位为其学习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可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且无需考虑毕业后的就业去向问题。而劣势在于学生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地完成各教学环节的学习任务,“工学矛盾”较为突出,人才培养质量面临一定的挑战,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培养质量的监控。#p#分页标题#e#
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总和。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指通过教育使研究生达到应有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是很重要的,它决定了入学要求、培养方案、教学方法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确定了MEM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管理专门人才的总体目标。在此总体目标的指引下,各高校应结合主客观情况、生源情况合理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由于工程管理涉及诸多行业领域,各高校行业背景及优势各不相同,宜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各自的行业优势及行业的国内外发展趋势,量力而行、有所侧重,合理确定专业方向及培养目标[5]。同时,培养目标的确定还应考虑学生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以及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等因素,甚至可由导师或指导小组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制订各自不同的、更加具体的培养目标,应明确人才培养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层次标准,差异化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
国际工程管理认证(EMCI)项目是在对世界一万多名工程师进行工程管理知识调查的基础上,对工程管理内容进行了全面分析,代表工程管理最佳实践的系列知识体系,是首次在全球推出的专门面向工程管理及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工程管理师的资质认证项目。国际工程管理认证(EMCI)考核的知识体系如表1所示。我国工程管理硕士生源主要是有若干年工程领域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他们不仅在各自工程领域有一定的技术专长,而且对工程经济、管理、法规等各方面都有所接触,有的甚至就是管理者。但由于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方面的局限,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往往不够系统,作为高层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未得到全面锻炼和提升。因此,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内容应该基于此背景合理安排。EMCI为合理组织我国培养MEM知识结构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向,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数学、统计学、系统论等是基础。在合理组织知识结构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工程管理硕士的能力训练,包括思维能力、技艺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强化工程职业道德的培养;注重科学发展观、工程伦理观等理念的灌输。课程设置宜采用模块式体系,即按照培养目标及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知识、能力要求,将应开设的课程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模块[6]。所有模块按照一定的形式组合成一个系统。模块课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减,以不断引入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由于培养目标的差异化、个性化,要求每一模块的课程覆盖面较大,以供学生选择。例如,某些学生本科毕业于技术类专业,目前在管理岗位。他们擅长技术,但对于如何管理好团队缺乏系统知识,则其可以通过更多地选择管理类课程加以弥补。这种弹性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有利于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MEM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其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则需要在教育过程中采用突出应用、突出实践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发挥多学科优势确保教学质量。(1)以案例为平台组织教学。按照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构建并完善MEM教学案例库,基于案例组织教学活动和考核活动。案例应有时效性和针对性,横向上与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相结合,纵向上具有工程项目全过程的逻辑线索。利用情景教学、模拟课堂、软件仿真等经验学习方式,使课堂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互衔接,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相互补充,专业基础训练和管理综合训练相互结合。课程的考核方式应以学生完成具体工程项目相应管理活动的绩效为主要着眼点。(2)以实践环节统领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安排相应的实践环节。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建设学生实践平台。学生所学的核心知识体系,都应在实践平台上亲自动手实践,且将实践效果作为学生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3)以课程设计为手段深化教学。课程设计可以促进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专业素养。课程设计按工程管理全过程进行有序安排,以工程经济、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风险管理、工程投资与融资、工程安全管理、工程管理信息化等课程设计为主线,使学生随着课程的进行,对工程管理的认知逐渐深入,最后实现知识的全面融合与综合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4)以多学科优势确保教学质量。工程管理属于交叉型学科,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培养必然离不开相关学科的参与。从国外情况来看,多数MEM专业学位由工程学院开办,但教育过程由多个学院共同完成。如美国杜克大学MEM由普拉特工程学院开办,商学院、法学院、环境学院等都为MEM提供课程。我国的MEM专业学位也有相当一部分依托技术学科设置在工程学院。MEM专业学位要培养既懂得工程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需要相关技术学科和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参与。因此,应发挥高校多学科优势,由工程学院与商学院联合开展MEM教育,发挥商学院在MBA教育及经济、管理理论教学方面的特长,提高学生管理方面的“软技巧”,促进MEM教育质量的提高。
篇10
二、突出应用,改革理论教学体系
(一)构建“平台+模块”化课程结构
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学院把人才培养过程分两个阶段进行,前期按学科专业大类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后期按人才市场需求及个性化培养要求设置柔性的专业方向,进行分流培养,课程结构按照“平台+模块”形式设置。平台课程本着“夯实基础层,拓宽基础面”的原则设计公共基础课平台(含公共选修课)和学科基础课平台,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适度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夯实专业应用能力形成的知识基础,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空间;模块课程指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将专业限选课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划分为不同的课程群,学生自主确立专业方向并选择相应的模块课程,主要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实现学科交叉、知识综合,为职业能力的形成提供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二)合理选择课程内容
学院从面向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出发,根据行业和用人单位的职业要求采集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聘请业界专家共同进行课程分析、制定教学大纲,明确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同时,注重课程之间内容的整合与衔接,注重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根据课程性质特点,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结合科研工作,把反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充实到教学内容当中。
(三)更新课程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当着重在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简单地依靠设置课程是难以实现的,所以要依靠广大教师把实践能力的培养意图贯穿于自身的教学实践当中,才能取得实效。唐山学院以精品课程建设为试点,进行了改革探索。
1.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为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在课程教学中,学院鼓励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探索运用项目式、案例式、情景模拟式等教学方法,精简理论教学内容,增加以理论学习和应用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内容,强调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内涵融合,探索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交替递进的课程教学模式。工程制图、EDA技术、组织行为学等几门课程依托工程中心、实验中心、实训中心尝试的“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在实际的工程环境或行业情景下组织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所学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的认识,增加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良好的效果。
2.改革学习评价方式
唐山学院在学生学业考核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考核内容上,不仅考核知识水平,更突出对应用能力的考核。对所有含实验的理论课程,要求首先对实验部分进行单独考核,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实验成绩实行“一票否决制”,即实验成绩不及格不得参加本门课程的期末考试,必须重修实验课程。在考核方式上,鼓励灵活多样。比如,改革课程设计的考核方法,增加了答辩环节;加强实习环节的过程考核,明确了成绩的构成;严格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监控,通过网络检测和成果外审,增强考核结果的客观性。这些改革措施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对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强化能力,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学院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中,明确了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的要求,科学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使实践教学体系整体贯通,在时间上全程化,在结构上层次化,在形式上多元化,充分体现了“突出应用、重视实践、强化能力、提高素质”的培养思路。
(一)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
为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学院对专业应用能力进一步细化分解,按照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两个层次设计教学环节,优化与各种能力相关的教学内容,采取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多种方式,循序渐进地对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和素质 进行训练,坚持集中实践教学环节4年不断线;同时,强化实践育人意识,把以技能训练、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拓展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纳入课外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空间,逐步形成了由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融全程化、层次化、多元化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了将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思想。
(二)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
学院把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启动了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建设工程,出台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并划拨专项经费支持相关项目的开发。通过对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增设综合实验课程、更新实验项目、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和增加仪器设备投入等措施,创造条件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目前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门数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61%,学生立项研究的创新性实验项目达131项。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加深了他们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保障。学院与长期保持友好合作关系的企事业单位建成一批条件完备、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丰富了实践教学资源。目前,与唐山三友集团、唐山华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170多家各类厂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部门签订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协议,组织了各类专业的教学实习,如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安排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既全面了解到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也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四)搭建课外科技创新平台
学院建立了以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为龙头,以院系级竞赛和创新项目为基础,以学生科技文化体育艺术节等活动为有效载体的三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采取了有效措施,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挑战杯”等学科竞赛、“五四”科技文化体育艺术节和专业化的学生社团等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3年来,学生荣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37项,省部级学科竞赛奖励74项;荣获河北省“挑战杯”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1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立项35人次,发表学术论文13篇。
四、优化机制,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的实践背景至关重要。为解决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实践能力缺失的问题,学院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双师素养的教师队伍。第一是进修与培训。鼓励教师学历进修,组织教师参加新技术培训,提高学术水平和素养,更新知识结构,加快能力转型。第二是合作研究。通过参与各类企业横向课题研究,设计咨询、工程建设单位的咨询管理服务以及挂职或社会兼职,逐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第三是外聘兼职。聘请业界专家、资深技术人员兼职,通过指导课程建设、毕业设计和举办讲座等形式改善教学团队结构,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第四是政策激励。学院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意见》,对教师到企事业单位现场实践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把教师参加现场实践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还特别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到相关实验室兼职1年。
五、加强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篇11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开始关注和研究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多数借鉴国外应用科技大学的成功培养模式,在理论认识和教育实践方面目前还都处于摸索阶段。由于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一线生产和管理工作,因此也就产生了在培养过程中融入科学史这样以提高科学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目的的课程教育问题。
一、科学史的作用
科学史是一门较新的学科,科学史教育在培养学生获得科学素养方面能起到关键的作用。由于它比较全面和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本身以及与其内外相关的因素,因此有利于学生了解每项科学成果产生的曲折经历,体会到科学家探索科学奥秘的艰辛,激发他们投身科研、服务大众的激情。具体来说,科学史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科学和认识科学的应用,具有一般普及性教育方面的功能。同时,科学是由不同文化中不同的人来创造的,科学是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晶,许多人对科学传统或传承做出了贡献。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演变可以看出,科学的革新要打破传统的认识,并且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曾经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科学史可以作为科学决策的基础依据,研究科技政策史,有利于科技政策的开发和创新,引导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改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对于高校学生来说,通过科学史的教学,不仅能学到具体的科学知识,而且还能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自身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开阔视野,更能把握科学的概念和方向。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
按照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可以将人才划分为理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通常,社会发展是从科学到技术再到生产的过程,是发现、创新、应用和生产的过程。理论学术型人才,富有创新和研究能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发现和创新的重任;应用型人才,把发现和创新变成实践,主要承担应用和实际生产的任务。从提高生产效益和工艺水平上讲,应用型人才的作用更为直接和显著。按照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创新程度、解决问题的复杂度,还可以将应用型人才再划分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该主要定位在工程型和技术型人才上。工程型人才主要依靠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将科学原理和学科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图纸;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和经营等活动,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他们也就是社会上常说的工程师和技术员。应用型人才在拥有“应用”特征的同时,还应该拥有“高素质”的特征。在知识方面,高素质体现在知识的广度和知识的深度。在知识广度上,他(她)们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实际技能;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有扎实的应用性知识;另外,还要有一定的人文和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在知识深度上,他(她)们要从“够用”和“实用”的基本要求逐步向“基础扎实、增强后劲”转变,要从掌握职业技能和技术操作的基本要求向掌握完整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转变。在能力方面,高素质体现在他(她)们不仅要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以技术规范为基础,具有从事某种岗位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运用能力的同时,这些人才还要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二次开发的能力,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制造出符合实际的产品或服务。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科学史教育的必要性
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科学史教育其基本出发点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符合国家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其次满足新世纪工程师教育的要求,最后适应科技发明与发现的多层次性要求。
(一)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
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品质,包括:良好的科学态度、正确的科学判断力、较强的思维能力。拥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对待事情要善于正确运用科学的观点去判断,不能盲从或目无一切;对待问题要善于从抽象角度出发,用科学的观点去解释和解决问题,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应用型本科人才属于国家高级技术类人才,担负着技术转化和应用的职责,应该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主体力量,其对待技术问题的看法,也即技术观,可能会影响到社会整体的科学素质。
(二)新世纪工程师教育的要求
科学家是发现一个已经存在的世界,而工程师是创造一个不曾有过的世界;科学家的任务是认识自然,工程师的作用是与自然协调地发展人类社会。新世纪的工程师面临着技术高速发展、全球化、计算机普及以及信息交流迅速的大环境,对新世纪工程师教育的要求影响到工程师的培养效果。在创造性上,科学家强调原创,谁先发表,谁就是领先,就是原创;工程师则不一样,在纽约建一栋结构复杂的大楼和在上海盖一栋结构复杂的大楼,两者地基条件不同、设计方案不同,不能说谁比谁强,都是技术上的创新。对新世纪工程师来讲,不一定要原创,可以是创新,也可以是不同条件下的新的实践。因此,对新世纪工程师教育的一个要求,就是要强调创新。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应用知识解决现有的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工程师自身的因素也有历史传承的因素,科学史是一个良好媒介,研究技术发展史,可以更快更好地跟上时代的步伐。
对新世纪工程师教育的另一个要求,就是把知识要求放在能力要求的后面。因为知识发展很快,想把所有的知识传递完,没有足够的时间,怎么办?只有把学生的能力训练出来。因此,对学生来讲,知识、能力和素质都非常重要,但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能力比知识重要,素质比知识更重要,这是新时代对工程师教育三个层次方面的要求。还有,对新世纪工程师的一个要求,就是对技术的热情。没有对技术的热情、对本专业的热爱,是不可能做出任何成果的。科学史的教育和熏陶,正好能传达这些思想。在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成功与失败中,引领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献身科技事业,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和技术热情。
(三)科技发明与发现的多层次性要求
科技发明与发现并不是理论学术型人才和科学家的专利,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同层面都有发明和发现的因素,应该说科技发明与发现具有多层次性。工厂车间生产工艺的革新和施工现场的实际操作方法变革等,都会在日常的生产中出现,这些多数都是应用型人才服务的领域。高尖端科技的研究由高尖端理论型人才去解决;常规民用科技的开发与革新,显然离不开应用型层次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也需要灌输创新意识和传授创新方法,这些也需要科学史教育作为辅助的手段。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科学史教育的途径
(一)开设科学史通识课
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初期,开设科学史通识课程。具体学习方式可以采用传统课堂授课、专题讲座和在线自学等多种形式。科学史通识课的学习效果,可以采取写学习报告或专题论文的方式进行评价。通过让学生在学习的早期就了解有关科学史的系统理论知识,为后期学习各自专业课程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将科学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将科学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所强调的是针对各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历史上科学家或工程师们所产生过的争论、质疑和错误等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学生了解到目前该问题的解决方法的由来、优缺点以及发展方向等,在高一层面上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和理论有着深刻的认识,为下一步应用或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土木工程类专业的桥梁工程课程教学为例,该课程的内容包括桥梁的设计、施工与养护等。就桥梁材料而言,目前有钢筋混凝土桥梁、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钢桥梁以及新型材料桥梁,各种材料桥梁的特点和构造很多,学生一时难以完全掌握。通过教学设计,在讲述桥梁材料分类的过程中,可以添加桥梁材料演变历史的讲解,让学生知晓不同材料的桥梁在不同时期出现的原因和应用方法,了解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桥梁设计理论的发展过程,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在学生做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带着科学史的观点,分析自己所做的课程设计与前人的科技成果有无不同之处、有无改进之处和有无实际价值之处,让学生在完成课程和课程设计以及获得学分的同时,得到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提升,这样有助于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
(三)适当地进行科学训练
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适当地进行科学训练。科学训练是针对小部分学生群体,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情况下进行的。科学训练采取的方式可以是开展科技大赛或设计大赛等。通过各种竞赛对学生进行科学强化训练,快速提高学生的科技水平,对学生今后在工作中发挥创造力有很大益处。
五、结语
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不需要进行科学史教育,回答是肯定的。这样做符合国家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满足新世纪工程师教育的要求,并且适应科技发明与发现的多层次性要求。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宽专业视角,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江哓原.科学史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
篇12
工程管理专业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西方国家开始对工业工程教育进行评估,发现传统的工业工程教育只注重车间层次的效率和数学方法的运用,其毕业生和工程师们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和管理知识。根据美国工业工程学会的调查,70%的工程师在40岁之后都要承担工程管理的工作。因此,产生了工程管理这个新的学科领域[1]。
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一个新专业。专业整合了建筑工程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物业管理等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专业覆盖范围[2]。据统计,截至2003年末,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本科层次的院校共有212所,其中可招收本科生的院校有143所。如何办好这一新专业,更有效地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才,是摆在国内已设置该专业的高等院校面前的一项具体而又艰巨的任务。伴随着工程科技的进步和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在解决人类需求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具有势不可挡的趋势,中国工程管理教育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强工程管理实践,建立适应发展需要的工程管理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3]。
1.加强工程管理实践教学必要性研究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验、认识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是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贯穿实践教育的思想,通过课堂内外各个环节,全面构建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提高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开展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育是工程管理才人培养的必然要求,是创新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关键途径,也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树立职业意识的重要渠道。
工程管理的管理范围广,服务项目多元,要求从事工程管理的人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与创造力。由于实践环节的综合性与灵活性,在实践期间所要解决的问题涉及的知识是多方面的,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和场所,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培养有着课堂教学起不到的作用。学生可通过实践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性知识的理解,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实践中,发现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存在的不足,在实践过程中拾遗补缺,有针对性地实现自主学习。实践环节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镜子,通过实践能暴露出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存在的不足,及时加以完善和优化,促进课堂教学。
从工程单位对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来看,有89%的用人单位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工作经验[4]。用人单位在挑选学生时,不但要考察其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其工作实践经验及相关的能力。实践训练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的接轨,更能符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2.工程管理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研究
2.1教学安排重理论、轻实践。
经调查统计,国内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是普遍而突出的问题。工程管理专业国内大学教育与国外大学教育在理论教学环节上差距不大,但在实践环节上有较大差距,国外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40-50%,而我国大约只占30%[5]。由于过于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缺乏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缺少对实际问题的真切体验,限制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教学组织松散与投入力度不足。
部分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没有从政策导向上和考核机制上对保障实践教学质量进行鼓励和引导,影响教师指导实践活动的积极性[6]。缺乏科研水平高或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专门的实践导师几乎没有[7],缺乏对实践教学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的设计,缺乏对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教学的重视与指导。
多数企业对学生实践并不欢迎,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实践期间不能给企业带来多少效益,存在安全隐患,给企业增加了风险和管理负担。所以,一些实习环节只能是“走马观花”,对学生的具体实习过程和收获更缺乏恰当的标准和监控;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部分教师指导课程设计或实习的时间不够,整个培养方案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系统性研究;存在教学工作量计算不尽合理,影响教师指导实验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均不能从工作量上得到明显反映。总之,在教学组织安排与管理、资金的投入力度上,均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2.3教学内容陈旧,综合实验项目匮乏。
专业实习与实践大多是由院系自己组织、教师安排,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与执行,教学效果不理想。目前,在工程管理实践教学形式上,仍局限于实验、实习、课程设计、访问参观、毕业设计或论文等传统教学模式,尚未采用仿真工程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实战式、体验式、参与式等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形式,如项目管理模拟仿真、施工过程模拟仿真、工程招投标模拟系统等。独立实践环节在整个培养方案中所占比重较大,且多为针对每门理论课程的课程设计,综合设计类比例偏少。特别是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已经十分陈旧,没有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亟待创新和改革。
2.4客观科学的实践考核办法尚待完善。
考核是衡量实践效果的手段,以往的考核方式是实践结束后,教师主要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实践日记、实践报告或总结、实践单位给学生的评语和实践答辩情况,按各项内容所占比例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从表面上看上述考核方式似乎很科学,但在教学中发现这种以提交实习观摩资料为主的考核方式,易出现抄袭或造假现象,对端正学生实践态度、提高学生实践主动性、增强任务压力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不利的。因此,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十分必要。
3.工程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策略研究
实践教学问题很多,有来自学生主观的问题,也有教师、学校客观的问题,甚至有体制、政策乃至社会的问题,解决工程实践教学的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做法会给我们很多启发,比如工程实践教学必须面向工程实际法,工程管理4+1教学模式,工程全过程实践教育设计模式,加强工程管理专业的综合实训等做法均值得借鉴。笔者结合我校特点和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方面工程实践教学建议,仅供参考。
3.1践行实践教育理念,优化传统教学模式。
实践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不单是指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所以不能完全与传统的实践教学等同。针对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优化。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选题上要求贴近工程实际,其内容主要来源于实际的工程。在实践技师的配备上以有工程经验的技师为主,并配备任课教师,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理论知识的积累。在毕业设计上放宽选题要求,学生可将实习过程中的实际工程问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也可以辅导教师的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在指导上采用专兼结合的“师工型、双师型”方式。在实践教育中,学生学习更为主动,学习方式更为灵活,思维训练更为开放,知识结构更加系统。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既能够锻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值得发扬,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理论学习,利用寒暑假深入设计院、房地产公司、工程队、施工现场进行实践学习。我校秉承“工学并举”的办学理念,有百余年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工学交替”的教学方法与我们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模式更切合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
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培养的工程管理人才实践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不强。欧美发达国家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采用“本科教育培养工程师坯、继续工程教育培养成熟工程师”的模式,即大学本科毕业后,再接受短期的继续工程教育,经过继续工程教育可立即胜任实际工作。我国已认识到继续工程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如工程管理专业本科4+1学制,学生毕业后首先接受1年的实践技能训练再上岗工作。虽然这种教育模式尚未在我校实施,但先进的教学理念值得借鉴。
3.2学校应建立长效型、合作型的实习基地。
针对校外实习实践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加强实习资金的到位和妥善管理,保障资金的有效利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建立长期合作、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与一些工程管理企业建立固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挂牌成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利用自己的知识、研究资源优势服务于企业,利用企业的实务资源解决实践教学环节的场地、环境及实践指导培训的事务性工作[8]。
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全校师生、合作企业同心协力才能做好的系统工程。目前,校外公司企业与我校有实习基地协议单位136家,其中不乏国内知名企业,基地实践环境良好,设施完备,实践项目到位,实习效果明显。其次,建立形式多样的实习校内基地13处。包括土木工程学院在北辰校区开展的测量实习和驾驶实习,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在河北工业大学电工厂进行的电气装置制造与检测实践,等等。工程管理专业十分注意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每年的认识实习就是在我校新校区建设工地进行的,效果良好。再次,近年本科毕业设计有向指导老师科研项目靠拢的现象,依托科研题目建立的实习基地的做法也是我校一贯倡导的教学模式,积累了不少经验,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科研、甚至企业的利益均有不错的收获。本科学生跟随指导老师进行课题的研究,体验真正的科研过程,经历难得,意义更重大。
3.3加大实践教学政策支持,科学实践考核办法。
政策支持方面:在现行的考核机制上对教师的要求是完成额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学校对教学质量的检查仅限于课堂教学效果和实践教学的成果,教师也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和完成科研工作中,对实习实践的过程和效果未能进行有效的动态和过程控制,出现实习实践流于形式,实习成果失真等现象。学校应在政策、制度制定上,完善约束、激励、考核机制,对实践教学进行鼓励和督导。如增加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工作量,吸引科研水平高或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积极参与;开展校际专业技能竞赛,学生的成果计入教师的科研工作量;鼓励对实践教学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的设计,对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的指导进行奖励。
效果考核方面:建立灵活机动、客观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如对实习结束后需提交的书面资料设计统一模板,细化提交内容,保证深度及完整性,降低对书面资料的考核计分权重,加大现场机构对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和对应的答辩考核权重,计分权重可达60%以上,并实行否决制,从而改变“生产实习=实习日记+实习报告+专题作业”这种纸上谈兵的僵化考核模式。
3.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实验室建设。
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是当前工程企业的共识,实验课程应凸显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特点,紧密结合工程应用软件的实际,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熟悉和掌握先进的项目管理软件的使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针对校外实习实践难度大、成本高、不安全的问题,建立虚拟的实践环境是不错的选择。自1982年第一个基于PC的工程管理软件的出现,据统计至今,国内外正在使用的工程管理软件已有2000多种[9]。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工程管理专业模拟教学工程管理信息实验室建设。开设一些系统仿真等技术软件实验,使得工程管理专业的模拟教学成为可能。与现场实习相比,模拟实习的优越性是在有限的时间和费用条件下,能够实践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实验室工程管理软件大体分为应用软件和模拟软件两大类。应用软件专业性较强,同学一旦掌握了,进入企业很快就可以上手工作。市场上品牌名目繁多的工程量计算软件、计价软件,project2000等就属于这一类。模拟软件则更强调模拟工程实际过程,是学习型的软件。近年学院加大投入,引进许多国内外知名的工程应用软件,加强综合试验室的建设。比如“广联达”工程造价管理系列软件,项目管理全套沙盘实践系统,上海普华科技Power系列项目管理软件等陆续登陆我院综合实验室,为学生有机会接受最优质的项目管理软件实践提供了可能。
结语
目前,全国已有300多所院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实践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做好实践教学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笔者立足我校实践教学的实际,在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其他大学好的经验,提出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可行性建议,以期最终实现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志玉.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22-24.
[2]吴耀兴,王泽林.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5):146-147.
[3]瞿焱.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思考[J].经济师,2008,(3):107-108.
[4]黄海荣.工程管理专业生产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研究.高等建筑教育,2007,(3):641.
[5]李立,刘国繁,厉雅萍,孙胜粼,李淑敏.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4,(3):85-87.
[6]刘玲.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1):45-46.
篇13
市场需求;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
随着快速城市化逐渐趋向平稳发展,城市土地大规模开发的热潮正渐渐退去,城市发展正由增量发展逐渐转为存量发展。在这种背景之下,一度热门的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压力也逐年加大,尤其是一些地方院校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困难,影响专业的生存和发展[1]。新的历史阶段,社会对城乡规划人才的需求和现代城乡规划内涵的更新演变,对高校城乡规划本科人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高校必须时刻将市场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向,只有立足于就业市场的需求分析、适时更新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城乡规划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才能保障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分析
(一)人才需求的新形势人才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密切相关,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多年来城市规划行业的人才需求一直处于旺盛状态。但随着近几年城市发展建设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的不断转变,传统的以“物质空间形态”规划为本体,以增量土地开发为主的城市规划,逐渐转向以存量土地利用为主,更强调利用相关新技术、新方法对传统的“物质空间形态”规划进行改良,越来越关注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政策等相关领域,城乡规划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趋于多元化。2011年,城市规划专业转型升级为城乡规划一级学科,也进一步反映了市场原来过分倚重工程类“设计型”人才的局面开始发生转变,具有经济地理、测量与环境、农林等学科背景和技术特点的城乡规划人才逐步成为很多单位人才引进的热点,并开始在城乡规划行业中承担更加重要的作用[3]。
(二)人才需求的新特点1.地域之间仍存在差距,但差距有所减小一直以来城乡规划的市场均存在发达地区以及大城市的人才集聚密度较高、竞争激烈,而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城镇地区人才匮乏,城乡规划人才的地域分布失调。随着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尤其是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的日趋平稳和一些大规模高档次开发的逐渐降温,发达地区规划建设市场的人才需求量逐渐饱和,而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城镇地区由于正处于起步上升发展阶段,对规划人才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加大,这将成为城乡规划就业市场进一步拓展的潜在条件。2.供求矛盾越来越大,地方院校更难实现高质量就业2008年,我国有151所院校开设城市规划专业,至2015年全国已有近200所院校开设城乡规划专业,不到10年的时间新增了近50所。不断增长的人才供应规模和逐渐紧缩的规划建设市场之间形成越来越大的矛盾。从供给市场来看,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总体可分为工学类、理学类和林学类等三种类型,其中以工学类城市规划(物质空间规划)为主,约占总办学院校的80%,以建筑学、测量学、环境学等工程学科为背景,强调的是应对物质空间规划的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截至2014年5月,全国仅有36所院校的城乡规划本科专业通过了住建部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的评估,所占比例不足20%。从需求市场看,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以及其他地区一些甲级的规划设计院所一般优先选择通过专业评估院校的本科学生,有些单位甚至直接不考虑未通过专业评估的本科生。随着现在研究生数量的逐年扩大,越来越多的单位将录用门槛提高至研究生学历以上。普通地方院校的学生要想获得高质量的就业存在较大压力。3.对人才需求的能力结构已由侧重空间物质规划逐渐转向对城乡规划外延知识的重视随着城乡规划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学科知识体系外延不断扩大。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以及不同的工作类型对人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需要规划人才应具备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特长。从用人单位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性角度来看,知识与能力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除城市规划核心知识外,对“外延知识”需求加大;在规划设计、表达能力(图纸、文字、语言)等专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对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拓展能力要求加强。
二、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就业情况分析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地方院校必须深入分析就业市场,针对市场需求制定适合自身院校的教学计划。文章以桂林理工大学近5年的就业情况为例,分析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一)就业地区分析由于地方院校的生源以本省为主,毕业生的就业地区也以省内就业为主(图1),主要就业城市多为院校所在城市及省内综合发展实力较强的前2-3名城市,其余城市每年的就业也多为生源地就业。外省就业主要是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但受到老八校和已过评估院校毕业生的冲击,发达地区历年接纳地方高校的就业人数并不多;还有少部分外省区的就业主要也是回生源地(图2)。尽管就业存在一定压力,但由于学生对自身的期望值较高,绝大多数选择在城市级的单位里就业,极少选择在县级、镇级的单位就业。
(二)就业单位性质分析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层次不高,以中小型设计公司为主,主要从事规划设计,少量从事建筑、园林、景观、市政等相关设计。也有小部分毕业生进入规划管理单位和咨询单位,还有少数毕业生转行从事其他性质的工作(图3)。由于全国设计单位效益的整体下滑,从2014年开始,一些县级的规划管理单位逐渐成为学生就业比较热门的选择。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多,用人单位的门槛越来越高,本科就业压力更是逐年增大。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4]。
三、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的优化调整
面对地方院校就业市场的需求特征,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一定要把握地方市场,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强化有地域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一)立足省域,服务地区,合理定位人才培养新目标地方院校应以培养服务于所在地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以省内和邻近省区作为主要的人才输送地,以培养面向所在省区中小型设计单位需求为主的规划设计人才,多注重学生的应用型专业技能。要加强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广度、弹性和专业化技能的综合培养。要让学生既具备全方位、跨领域的适应能力,又有对本专业有认同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充分调研地方县市对城乡规划专业行业的需求度并做出分析;充分比较同类专业的办学思路、办学实力、地域条件,形成与地区其他院校的错位发展;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强化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养,适应城市、县城、乡镇、公司、事务所对城乡规划人才的需求,提升自身的社会知名度与认可度。
(二)结合院校专业特点,优化课程体系设置1.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确定了城乡规划专业的10门核心课程[5],以最小容量保证核心知识外,留出足够空间和时间,鼓励学校办出专业特色。因此,地方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首先要保证10门核心课程的开设。从10门核心课程的学时确定入手,进行众多课程的选定,通过自主的组合,形成重点突出、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2.由于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竞争力较弱,教师往往很难承接到大型的规划项目,较多的规划项目可能是城镇的总体规划、城镇和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及其他各类相关规划。因此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设置可重点突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课程设计,适当开设各项案例专题,并结合教师的实际项目进行详细的现场调研。通过案例专题课程的开设,掌握项目开展的全过程,学会对专项问题进行分析,并能独立编制各项目的整套成果。3.当前自治区内的许多镇、县、区的规划管理部门均比较缺少专业管理人才,因此可在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中重点讲述镇、县、区范围内所能遇到的各类规划项目的组织编制和审批所需的报送材料、审核重点及审批流程等内容。4.课程设置要紧跟时展的背景,不断调整培养方案。在大数据日益发展的今天,要积极开设Arcgis、spss等软件应用课程,加强培养学生利用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能力,为科学制定城市规划提供技术支持。在整个课程体系设置中要遵循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课程内容逐步加深的规律,构成连贯、渐进的教学内容环节链。认真研究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并重点对课程之间的内容关联性进行梳理:(1)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特点,将课程之间的交叉内容进行整合,集中到一门课程中讲授;(2)将专业培养目标和各项课程设计目标进行细化,确定每门理论课程需要在专业培养和各课程设计中重点承担的任务。既要避免课程内容之间的简单重复,也要保持课程的相对独立完整,同时又能保证各门课程的内容均围绕共同的培养目标展开,彼此之间形成有机互补。
(三)综合考虑学生和专业课程特点,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这里的“材”既指学生,又指不同的专业课程,要将学生特点和专业课程特点结合进行考虑,综合选取最佳教学方法[6]。1.从基础抓起,避免拔苗助长针对地方院校学生专业素养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情况,低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要以引导学生建立对专业所需能力的认识为主。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与其他优秀院校学生的差距,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把知识点讲清楚,授课时要把详细的作业标准讲给学生,让他们确实明白如何操作。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所以要用严格的标准进行过程考核,督促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加强自主学习,但对最终成果不要太过苛求,作业批改点评要恰当,要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同学,不要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要通过一门门课程、一次次作业不断提高专业综合能力,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只会让学生感到学习压力,从而失去对专业的热情。2.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城乡规划专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了课程具有内容广泛,综合性强的特点。若单纯将课程的知识点讲给学生,他们很难直观地认识到课本知识在实际项目中的运用,也很容易遗忘。所以,提倡运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案例的逐层分析,告诉学生课程中的内容具体会在实际项目中的哪个环节进行运用,如何进行运用,会存在什么问题。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同时还能学会对现状资料进行分析,逐渐养成用规划的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掌握了规划的思维和方法,就能做到触类旁通,灵活的应对各种规划项目。3.通过各种专业竞赛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拥有竞赛获奖的经历会对学生就业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获得国家和地区级的专业竞赛,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是一种强有力的证明。桂林理工大学近几年在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课程作业评优竞赛、西部之光全国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竞赛等国家级竞赛中多次取得好成绩,其中,在第一、二、三届西部之光全国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竞赛中,两次获得二等奖、一次获得三等奖;在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社会调研学生作业评优中,获得三等奖1项,佳作奖1项。获奖的同学最终都因为该奖项顺利通过研究生面试或单位招考的面试,并且学生反映硕士招考或单位招考的人员在面试中都普遍关注获奖事情,针对获奖会询问许多问题。有了上述获奖经历后,目前各年级的同学都十分踊跃地参加各专业竞赛,除上述两项竞赛外,也逐渐开始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等活动。参加各类专业竞赛是一种促进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知名度的良好契机,学校和专业教师应大力支持、积极引导、精心指导,良好成绩的不断积累,也能成为将来顺利通过城乡规划专业评估的有力砝码。4.尝试专业导师制,分类培养,各有所长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目标定位,可实行专业导师制,在按培养方案统一进行课程学习的同时,从大三开始可由导师按照自己的专业特长选择学生进行重点培养。选择的大类可分以工作为目标和以考研为目标两大类。以工作为目标的学生就业时需要有很好的方案设计及表现能力,尤其要有既快又好的电脑绘图能力,这部分同学可以由导师带领以参与横向项目为主,进一步锻炼设计和绘图能力,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的调研、编制、评审等全过程,提前适应从学校到单位的转变,有这种经历的毕业生将更受用人单位青睐。以考研为目标的学生在考试时需要较好的方案设计、手绘表现和对理论问题的研究分析及文字表达能力,这部分同学可以由导师带领以参与纵向科研项目为主,参与部分论文写作,在这个过程中对最新的规划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通过写作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同时对这部分同学加强对快速设计表达及表现的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快速设计能力。
(四)努力完善师资设施的建设要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优秀的毕业生,必须要有良好的师资和教学设施作为基础保障。许多地方院校由于所在城市在省内的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在高质量教学人才引进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尤其是对与城市开发建设密切相关的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吸引力度更是不够。因此,要争取通过学校的支持,提高对城乡规划专业引进人才的待遇,以吸引较好的专业教师。同时还要配套建设良好的教学设施,要给各年级学生安排足够的专业教室,要有专业图书资料室、实验室等专业用房,还要有一些调研和资料分析所需的设备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