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学策略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学策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学策略

篇1

一、在教学中重视基本数量关系的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基本数量关系的教学,学生要学会运用未知数的式子,用其表示数量关系。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这样表示数量关系,甲数为X,乙比甲的2倍还多5,那么乙数是多少?又比方植树队要植树2000棵,一组每天植树m棵,二组每天植树n棵,两个小组同时进行植树几天可以完成植树任务?两个植树小组共同植树3天,还差多少棵树没有植完?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学生要学会结合实际的数量关系,将已知数和未知数进行联系列出代数式。例如:一条丝带长10米,用这条绳子系了8个蝴蝶结以后,还剩下6米的丝带,平均每个蝴蝶结要用X米。通过以上的描述,使学生列出相应的代数式:1.系8个蝴蝶结要用多少丝带?2.一共还剩下多少米丝带?

那么,在以上的训练中,我们也可以将其反过来进行。学生可以结合代数式表达出数量关系。例如:小明家和小华家相距4000米远,小明和小华同时从家里出发,两人相向而行,12分钟以后小明和小华相遇,小明每分钟走200米,小华每分钟走X米。通过以上的阐述,要求学生说出12X表示什么?200+X表示什么?(200×12+12X)表示什么?(4000-12X)表示什么?(4000/12-X)表示什么?4000/(200+X)表示什么?

二、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考方法,提升解题效率

在数学应用题中主要采用的思维方式是逆向思维,那么,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是采用顺向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思考方法上属于一次重要的挑战。因此,一定要重视小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这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同时对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后评析可采取一题一评析的策略,可先让一位学生汇报结果或上讲台作解答,并要求其作适当的讲解,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补充不同的解法,方法可采用“一题多解”、“变题讨论”、“错例分析”等。通过评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讲活,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开拓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三、通过解题思路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的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应用题的主要难点就在于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数学应用题的学习固然具有一定难度。但是,学生学习困难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小学生缺乏相关的锻炼。在实际学习中,当学生遇到难题时不会运用正确的解题方法,在问题面前学生束手无策。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应用题就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从而锻炼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小学生这样的学习现状,我们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多样化的解题方法,在多样化的解题方法中,突破应用题的教学难题。教师要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就可以将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变成具体的步骤,学生根据这个步骤进行解题,这样不管遇到再难解的题,学生也可以通过解题步骤对其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找到突破口。

首先,在接触一道题前,要进行读题。通过读题对该应用题进行初步的了解,抓住题中的主要条件,将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区分开来,同时找到主要的信息,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信息是起到误导作用的,读题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对整个应用题的大意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就要对其进行标注,将重点和有用的信息进行标注,从而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之后要结合题中已知的数量及关联,运用画图的方式将其直观地表现出来。最后,在对应用题的分析过程和解答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其进行阐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该题的理解和解题的过程,还有在解题的中的逻辑思维。通过这样具体化的解题步骤,使复杂的应用题变得简单具体化,学生在这样的解题方法中,通过读题、做标注、画图、讲道理,将应用题进行一步一步的具体划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科学有效的锻炼,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有效地方法,使教师和学生达到数学学习中的双赢。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习中的重难点,一直以来困扰着教师和学生。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在数学应用题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培养学生的思考方法,提升解题效率,训练学生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蒋红英.浅谈列方程解较复杂应用题的策略[J].亚太教育,2014(02)

[2]易耀明.浅谈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J].抚州师专学报,2000(04)

篇2

对话教学中师生之间是民主的、平等的关系。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民主、平等关系是对话教学的前提。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师生间的语言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彼此敞开心扉和彼此接纳。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言语策略上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乐于开口,乐于实践,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在对话教学中,学生是构建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活动是为此服务的。传统上对于课堂话语权理解的错位,常常导致课堂上教师言语行为的偏差。教师的传统角色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导致了长期以来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话语关系。在这种以传统讲授式为主的课堂中,教师追求的是把知识点讲明、讲透,但教学效果却不很理想。关键的原因在于课堂主体的错位,如果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即使教师把知识讲得再明再透,也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改变旧经验,构建新知识。

纵观中国教育现状,师生关系问题虽因立法而有所改进,但“师道尊严”仍根深蒂固。教师在课堂中的权威性、教师话语不容置疑性和知识的化身这一形象,导致师生间真正平等对话的困难及师生对话的简化,即使是在有限的学生发言中,也会因为学生存在的问题(如声音低弱、口齿不清、词不达意、不着重点等),导致不少教师不等学生回答完毕,便抢过话头,到最后干脆自问自答。这一方面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剥夺了学生构建新知的时间与空间。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质疑教师,有疑问时可随时提间,甚至可以不站起来发问,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平等的课堂氛围。变传统的“一言堂”为“群言堂”,变“我说你听”的话语霸权为平等交流,变过去的“被动接受”为学生的积极参与。 只有师生地位平等,才有可能发生对话,也只有在平等的主体间发生的对话,才有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2运用有情语,实现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学校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自然也制约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传统的师生关系,由于受传统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规定,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威依从关系。作为教师,只有运用学生可接受的言语策略授课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融人课堂氛围,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话语比单纯的理论性话语,更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语言学习更是如此。优秀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满面春风的语态,带有浓郁情味的话语,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使得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使得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例如,在一次综合英语课上,教师正在讲授E-mails一课,本课讲的是网络聊天室的利弊。在导入课文时,教师问了同学这样两个问题:Chatting online looks like fun, Have you ever tried it? How do you feel about it?一下子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拉近了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使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有了亲切感与可触感,从而水到渠成的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评价语的使用上,教师也需要运用“有情语”的艺术。Light-town和Spade曾说过,“过度指出学生的错误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会造成负面影响。教师必须对学生作出的反应多加注意。”对学生,教师应选择恰当的语言策略,选择间接、委婉的言语手段提示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的意识。例如“Right but not complete.”“Think it over, then you can give more.”“Try to put it another way.” “I am afraid there is another way. Do you know it?”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话语的力量,多给学生一些安慰与鼓励,传达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教师课堂上启发性与鼓励性的话语能使学生充分放松,最大限度地开动脑筋,参与课堂学。例如“Never mind ! ”“It doesn’t matter.” “I believ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

3运用体态语,实现最大效率沟通

语言学家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交际过程中,言语信息只占交际信息总盘的35%,其它非言语信息则占65%。不仅如此,体态语言的运用也自然丰富了交际手段,使得言语的重复和强调相对减少,言语活动的负担也大大减轻;而信息的增加,也有益于人们突破通过单一渠道理解话语意义的局限,从而能够提高信息传输的效率。

篇3

教学策略设计的基本原则较多,但就新语文课程与传统语文课程比较,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学生体验出发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文字:“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这些课程的基本理念可以聚焦为——“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实现这—理念,我们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走向“主人”——体验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习化社会观确信教育正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整个方面(“完人”、“全人”观)。在学习化的社会中,教学活动的重心在于“学习”,而非传统意义的“接受”,人不再是纯粹的教育客体,而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不再是教学过程中被动、消极的收纳者,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在新语文课程营造的足够宽广的空间中“自由”地翱翔。可以表现为:允许学生不迷信“权威”,质疑问难,畅所欲言,允许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写他们自己的文章,给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等等。

2.走向“生活”——体验的情境。“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的束缚,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课堂,没有融合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造成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学生由此也失去了体验的情境和乐趣。“大语文”教育观指出:“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表现在: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中的生活化(例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模拟生活进行语文实践等)、以课外为续点实现生活中的语文化(例如日常生活“语文化”——在看报、看电视、听广播、阅读产品说明等活动中学用语文,校园生活“浯文化”——在办文学社、出黑板报、演讲比赛、读书节等活动中学用语文,社会生活“语文化”——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等活动中学用语文)。

3.走向“活动”——体验的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地位,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自己去评价活动效果。可以表现在阅读实践类活动(例如阅读报刊搜集资料、阅读名篇摘录佳句、阅读心得交流、举办“读书报告会”、背诵古涛文比赛等)、口语交际类活动(例如短新闻会、热门话题讨论会、故事会、专题辩论会、即兴对话表演、生活见闻交流等)、听说训练类活动(例如听故事后复述、听广播后想像作文、听录音辨别正误、听记比赛等)、书面表达类活动(例如班级日记接力、故事接龙、写观察日记、小小编辑部、红领巾信箱、采写广播稿等)、游戏表演类活动(例如编演课本剧、语文游艺宫、会话表演等)、书法绘画类活动(例如办手抄报、参观书法展、参加写字比赛、为课文绘插图、根据文意作画、制作小书签等)、社会实践类活动(例如参观调查、没计广告词、写贴春联等)。

4.走向“感悟”——体验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汉语言“意合”的特点决定了汉语的学习不宜依赖分析,而应重积累和感悟。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情境体味、联系生活经历体验、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引导学生把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联系起来、把听说读写联系起来、把学习语文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在广泛的联系中达到融会贯通,自悟自得,并日渐提高学生的悟性,培养学生的灵性。可以表现在:引导学生悟“文”(例如鼓励学生议论、对课文有多元理解、用个性化语言发表意见等)、引导学生悟“法”(例如推敲用词的准确、改变句式体会遣词造句的灵活性、调整句子之间的联系体会连句成段的多样性、比较归纳发现不同内容而用相同语言表达的形式等)、引导学生悟“情”(例如让学生感受语文内容中的自然环境美、人文景观美、社会生活美、人物形象美以及语文形式中的词韵美、对称美、意境美、整体美等)以及引导学生悟“新”。

体验学习即置身于一定的情境(真实的生活情境、模拟情境)之中,经历之、感受之、考察之,最终认识之、掌握之。也就是在一定情境下的行动,看似仅获得直接的知识经验,但因为它同时伴随着需要的满足、心理的平衡、悟性的获得等种种内在的精神活动,因此可以说是个体整个身心过程的全面激活。

例如一年级就可采用以下步骤让学生体验“写话”的乐趣:

(1)结合课文练习说话,让学生先说后写;

(2)循序渐进练习仿写;

(3)联系实际生活,寻找写作内容;

(4)五分钟“每日一评”与个别面批;

(5)编辑“微型日记选”等。

现在语文新教材和传统教材相比体现了以下特色:从偏重语言忽视形象,从字的形音义人手,字词句篇地逐层分析,转向强调形象的感染和学生独特的体验;从偏重浅白的时文,转向注重文言名篇;从偏重课文的例子作用,转向注重阅读数量;从偏重分析转向强凋感悟;从偏重理解转向注重背诵积累;选材从狭窄转向丰富多样;从偏重写实到鼓励想像;从偏重单一理解转向强调多元化和儿童视角;从偏重语言应用的技术性训练,转向强调精神理念的提升。以上转变较多地反映在语文的“体验性”中。

(二)以问题为中心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文字:“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这些课程的评价建议可以聚焦为——“以问题为中心”。要实现这一思想,我们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学生深入地读书、深入地理解课文是从问题开始的,创设有趣有效的问题情境,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探究性和思考性。教师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问题边探索答案,有时问在前、读在后,有时读在前、问在后,有时变换角度问读,让学生循疑而读,依读而进。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是体现在善于将课文转化为问题(例如在课题处设疑、在矛盾处设疑、在重复处设疑、在结尾处设疑等),二是创设条件或提供材料,让学生主动探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号转化为句号,并能产生新的问号。

2.让学生提出问题走“出”教材。爱因斯坦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质疑问题,二是发展问题。前者是就学习中的某一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属商榷型、完善型的学习活动;后者是依据自己对某一问题、现象或材料的观察、分析、综合,经类比、推广、概括或抽象,从而提出有价值的、尚需进一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属创造型的学习研究活动。语文教学中,既要教学生敢质疑,又要教学生会质疑(例如教会学生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关键处求疑、无疑处求疑或易错处求疑,教会学生提出疏通性问题、深究性问题、鉴赏性问题或评价性问题,教会学生以“是什么”为形式的直问、以“为什么”为形式的深问、以“怎么是”为形式的曲问或以比较形式出现的品问等)、既要让学生能质疑,又要教学生会解疑(例如学生相互解疑、学生自己解疑等)。

现在一些专家指出: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提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从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这些见解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关注学习方式的设计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文字:“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这些课程的基本理念可以聚焦为——“关注学习方式的设计”。

本次课程改革确立了一种新的学习观:学习方式是人的个性的独特表现。因此,语文学科应为学生的“探究”、“发现”、“研究”创造空间。综合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学习主题利用一切时空,甚至是超时空的学习资源,整合一切力量,进行有选择的学习研究和整体建构,从而获取知识、丰富知识,形成能力,养成良好品德,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至少具有以下特征:

1.自主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多给学生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多给学生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多给学生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展,多给学生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知识,获取知识,张扬个性,形成风格。

2.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探究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中心,以探究为核心,以过程为重心,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探究方法(例如观察联想、读书感悟、思辨探索、操作演示、实验推理等),源于课本、高于课本,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探究知识的奥妙。例如以问题为导引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一般可分为四个过程:第一步,发现问题;第二步,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商定值得探究的主要问题;第三步,组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第四步,回顾反思,并提出要继续探究的问题。

3. 合作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中应强调的组织形式。合作性学习不仅能活跃学习气氛,而且能建立多向的信息交流网,信息共享,智力互补。一般来说,合作性学习的有效进行需要达到五个基本的要求:一是积极互动。学生必须认识到要对自己以及学习伙伴的学习负责;二是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必须有机会相互陈述各自正在学习的内容和结果;三是个人担负责任。每个学生必须对掌握教师布置的任务承担责任;四是掌握社交技能。每个学生必须尊重组员,合作解决矛盾,并能同其他组交流;五是小组合作加工。

4.开放性学习

篇4

不同的班级会有不同的班级文化!有的班活泼,有的班沉稳,“留学生”策略便是通过学生跨班学习,进行“跨班级文化的交流”。让同年级但是不同班级的学生更换班级,进行为期一周左右的“留学生涯”,如A班的学生比B班发言积极,可以让A班的学生到B班“留学”,让A班的学生为B班做一个示范;也可以让B班的学生到A班去“留学”,学习A班的文化。

风险与对策

案例:我们班里的“留学生”

我和朱月丽老师合作搭班,朱老师是一年级1班的班主任,教两个班的语文;我是一年级2班的班主任,教两个班的数学。

开学不久我们便发现,1班的同学做事认真,语言表达条理性强,但是胆小、表现欲不强。2班的学生整体思维活跃,学生表现欲强,但是做事不认真。

在1班上课时我就想:要是1班的孩子上课时再大胆一些就好了。在2班上课时我又想:为什么2班的孩子回答问题就不像1班那么有条理呢?过去,我会在1班讲:2班学生思考问题多么积极;我也会在2班讲:看1班的孩子做事多认真呀!但是学生没有切身的体会,教师的语言显得苍白无力。如何让学生体会?一个念头突然闪过:能不能换班上课呢?于是,“留学”制度产生了。

我们首先通过选举的方式,产生了首批“留学生”:有学习好的,有反应快的,有善于表达的,当然也有调皮的。但相同的是他们都代表自己的班级去考察与影响另一个班级!

菲是第一批外出的“留学生”,菲“留学”期间,发现新同学书写都很认真,字也漂亮,回来后我发现她的书写比原来认真多了;强是第一批来我们班的“留学生”,他回答问题非常积极,强走后我们班不少学生发言也积极了起来。“留学”的孩子有变化,“留学”也给班级带来了变化,“留学”的效果真不错!

悄悄话

文/慈 艳

“悄悄话”是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深入小组,以“悄悄话”的方式与学生对话:学生将自己的理解悄悄告诉老师,老师也悄悄地帮助他完善。然后再让他们集体交流。

风险与对策

案例:悄悄话的故事

学生开始合作了,我发现了游离在组外的学生。于是,我叫停了小组合作,神秘地告诉学生:“今天的汇报用‘悄悄话’告诉我,你们准备好了吗?”

小家伙们手举得老高准备汇报全组讨论的内容。而我叫了个刚刚没有参与讨论的同学。

没有参与讨论,他非常拘谨。我走到他身边,低下头,他对着我的耳边,悄悄地吱呜着,可半天没有说出来什么。我趴到他耳边悄悄地告诉他:“老师看到你的表现了,你下次可要和大家一起讨论啊!听一听其他同学是怎么汇报的,这一次老师给你保密!”

我叫起了另一位同学,他汇报得不错,我接过孩子的话:“刚才这个同学汇报得非常好,他认真倾听了每一位本组同学的发言。不过他们组落掉了一位同学。通过‘悄悄话’我已经知道他们组讨论的情况了,希望下次讨论的时候小组要做到一个也不能少。”

接着,小组讨论又开始了。发现不注意的学生,我便与他们“悄悄话”交流。孩子们的小脑袋聚拢在一起,效果好多了。我知道我的“悄悄话”起了作用。

安静角

文/陶凌云

在教室一角,贴上大大的“安静角”三个字,这便是安静角,当需要安静时,教师便站于此处,学生就会安静许多!如果个别孩子一直安静不下来,也可以请其到安静角“安静安静”。

风险与对策

案例:安静角

课堂教学中,往往觉得“放得快,收得慢”,比如:小组合作后、自由读书后,在短时间里很难让学生收回注意力。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和学生有个约定: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安静角”――多媒体展示台的右侧。每当老师站到那儿的时候,说明老师希望大家能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听老师下一步的要求。

刚开始实施的时候,学生们并不能很好地达到要求。但是总会有一些能看到老师走到“安静角”的学生,他们会立刻坐好,并提醒周围的同学:“嘘!安静!老师在安静角!”一个、两个、三个……渐渐地,全班就安静下来了。和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约定,达成一种默契,这种悄无声息的行动,往往比琐碎的叮嘱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时尚抽奖

文/赵 彦

奖励是为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丰富、有趣、时尚的奖励方式对于实现这个目标是非常有帮助的。“时尚抽奖”是一个策略,学生积累到一定数量的奖项时,便可以有一次抽奖的机会,所抽的奖项(金牌)会非常新鲜:免作业奖、加分奖、特赦奖……

风险与对策

案例:我的时尚奖励

篇5

计算教学是估算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计算题的估算精确范围比较宽松,一般情况下正负误差均可。这正是锻炼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时机,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打破常规,除了书本上的方法外,还要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找出与书本不同的方法。只要在合理误差的范围内,能迅速地口算估出答案的,均应予以肯定,同时向全体学生公布。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不仅鼓励了学生大胆思考,勇于创新,而且还要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向学生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例如:教学300-97时,因为被减数末尾有两个0,列竖式计算时,要连续退位,多数学生容易出错,这时,可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可以把97看作100,300-97看作300-100,因为300-100=200,所以300-97的得数接近200,以此来检验自己列竖式计算时有可能出现的计算错误。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对于计算题的估算,我认为,应当提倡以“快、灵、准”为原则,在合理误差的范围内不拘一格地思考,我们的标准答案应提供一个误差范围,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

二、优化教学策略,渗透估算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根据题目要求,运用求近似数的方法进行估算,如果题目中没有明确要求估算,学生往往选择精确计算。可见, 学生缺少估算的意识。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呢?我觉得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估算思维培训,用估算对数学计算进行猜想,用估算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用估算检验计算结果。估算,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和意识,有了这种意识,才能自觉地注意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教学中教师应作好必要的指导和示范,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

1.让学生先“估”再算。教学时,我们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先观察,对计算结果进行估计,然后再计算,以此来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并逐步形成“先估后算”的计算习惯。如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中《买饮料》这一课中,我先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图意,获取信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列出连乘算式:24?,这时,我并不急着让学生说出结果,而是向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张老师带了150元,够吗?这时,学生就议论开了:可以把24看作25算式写成25?。因为25?=25?=50150(元)而每箱只有24听,所以张老师带150元够了。也就是说24?的最后结果接近150且比它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学生就会很自觉地将计算结果与估算结果进行对照,从而大大提高了自身的计算能力。

2.让学生先“估”后“验”。在教学验算时,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根据算式进行估算,如果计算与估算结果大相径庭,则计算结果可能错了,必须重新计算。当然,如果估算结果与计算结果相符则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了,比如56494这一题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可引导学生估算: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94堪4看作95,95恐苯涌谒愠鼋峁70,570和被除数564接近,可初步认定商94是正确的,然后动手算一算94渴欠竦扔64。也可以把被除数564看作540。54090,从而得出564康纳淌墙咏0的。因为564>540,所以564康纳檀笥0。这样估算,既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又符合计算简便的原则。可以培养学生对计算结果有概括性、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因而,他们的估算意识无形中得到了强化。

篇6

引言

中职化学教师不仅仅是完成中职化学教学任务的执行者,还必须是中职化学教学活动的决策者。为实施有效性的中职化学教学,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构思中职化学教学方案时,必须进行整体性的谋划中职化学教学活动、思考中职化学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媒体等项活动,即智慧性的设计中职化学教学。这就必然的涉及中职化学教学策略的制订和实施的问题。

1.教学策略涵义

教学策略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确定性的界定,但许多研究者对它已有以下三点共识:(1)教学策略具有明显的目标针对性;(2)教学策略具有设计有效教学的智谋性;(3)教学策略具有选择教学方法和技能的灵活性。根据策略的这些特点,笔者认为教学策略是: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智慧性的教学方略或教学行为。

教学策略不是教学理论但以教学理论为基础对解决问题的教学行为进行选择或创新,教学策略也不完全等同于教学方法,而是有着明显图谋意识的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或创新。

2.形成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研究

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形成一个认识上、态度上、动机上和能力上有意义的相互关联的趋于完善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就是认知者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对于个体而言,外在的知识结构并不等于内部的认知结构,但是知识结构通过个体的学习可以转化为认知结构,并且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的吻合度越高,合理性就大。只是这种转化不是机械性的而是以个体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与外界相互作用下生成的。形成认知结构就是让知识在头脑中依据内在关系形成彼此联系的知识网络。

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和安排:

一、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组织教学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组织教学,容易使新知识在原有的观念中找到固着点而与其发生同化或顺应的联系,使学习变得容易和有意义。

例如,讲氯离子的检验时,可以先从复习电离方程式开始: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微型潜水员潜入NaCl2溶液、盐酸中,“看到”了氯离子,又在硝酸银溶液中“看到”了Ag+,这些离子是怎么产生的?再通过实验看到氯化银沉淀的生成,来理解氯离子的检验原理和步骤,之后再进一步的引入离子反应的概念。

二、注意知识内在联系的梳理和提炼

一般说来,教师对学科的知识结构会烂熟于心中,头脑中有着较高水平的认知结构,但这些都不能代替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依靠他自己来建构,教师只能起个帮助的作用,但这种帮助的方式是很值得研究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间的内在关系并加以提炼即整理知识。常用的整理知识的方法一种是做课后小结(节小结、章小结),一种是做概念关系图(单概念图、多概念图、节概念图、章概念图),还可以是别的方式。

例如,学习完溶液这一章后,可依据本单元小结和学生共同回忆、讨论相关概念及其间的关系,而不是把它束之高阁,就会真正收到巩固知识、理清思路、把握关系的功效,为后边的酸、碱、盐及电解质溶液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重视本单元小结之类的章小结的处理可帮助学生形成整理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3.合理呈现信息的教学策略研究

合理呈现信息的教学策略就是从利于学生信息接受的角度安排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以促进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高效表征的教学策略。从教学的角度,为便于学生的信息加工,还有一个怎样将信息合理的呈现出来的问题。研究告诉我们,根据内容的需要和条件的许可,要尽可能地使用多种媒体来传播教学信息,以增强信息的可接受性。同时还要注意,不管使用什么样的媒体,教学内容都需解决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合理性问题。即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高效表征,教学内容不能以彼此孤立的、散装态的面目呈现。学生头脑中的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一方面来自学习之后的整理,另一方面也来自源头上的信息输入。如果教师在课前不能够将知识作以系统的结构化的处理,而且把一个一个的概念、一个一个的结论散乱的摆在学生面前,学生不知道该想些什么、怎样去想,茫然地跟着教师听,这种学习是被动和低效的。因为等教师讲授了知识,学生才恍然大悟远不如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沿着知识的脉络去思考和探索。克服学生茫然现象的教学策略之一就是向学生交底,交给学生章或节的学习路向图。交给学生章或节的学习路向图,就是要让学生在开课伊始就能明白学习的思路或者是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利于他全局在胸,处处主动的去思考。

如学习元素周期律时,可先一些预备知识:周期性变化、元素性质的所指、元素—单质—化合物性质间的关联性;要求学生认真理解元素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这一重点内容。经过这样不费时也不费事的铺垫,再去学习元素周期律,学生的思路清晰,理解和归纳课本知识都较轻松和容易,有效的消除了因学生思路混乱造成知识对接性差的困难状态。还有,给纲要信号式的板书留有一席之地。随着计算机辅教手段的广泛使用,板书似乎被挤出了课堂,其实板书有板书的优点,特别是那种既点清知识内在关系又能灵活多变的纲要式板述在教学中还应有一席之地。

4.结束语

对中职化学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 其目的是为了给中职化学教师一个良好的教学策略借鉴,帮助同行们更高效的进行教学,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陶春华.中等职业学校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9.

篇7

2015年上半年笔者一直在作文辅导机构兼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素材困乏、思想僵化的现象。学生的作文多缺乏真情实感。每节课只要教师读一个例文,学生的作文素材肯定和例文一样或相似,学生走不出思维的限制和羁绊。

于是,笔者对自己几个月的作文教学进行反思,从自身找原因,试图寻找一些解决作文教学尴尬的可行措施,以期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一、写作教学需要教师呵护

语文特级教师肖培东在指导儿子写作时提到:“写作需要一种呵护,一种激发,一种唤醒,一种等待,一种内心的自觉。”这就需要教师在写作课上呵护学生的写作心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唤醒学生的写作思路。写作是一种内心的自觉,学生只需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即可。有时候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看到半个小时过去了学生还没有动笔写作文,于是就站在旁边指导,或许这时学生正在思考,教师的指导却会打断学生的思路。所以,笔者认为刚开始的写作可以给学生多一点写作时间,课堂完成不了的可以课后交,只要学生能够认真完成即可。

二、语文课堂上可以有适当的片段练习

写作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要求学生描述优美的诗句,扩充文章的结尾,就文章中的某处空白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等。通过这些片段练习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的写作负担,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养成有时间就写点,有想法就记下的好习惯。

三、注重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1世纪,知识更新速度飞快,所以语文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教给学生速读、精读、略读等读书方法,并且要求学生记读书笔记,写读后感、随笔等。写作前翻翻这些资料,或许就有灵感了。或者对其中一些自己有感触的文字,与习作相关的文字,进行删减润色、灵活运用,学生写作也就不会困难重重了。

四、多角度命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钱理群认为,真正优秀的命题应该是能诱导学生回到现实和心灵生活中多方面思考的命题,是让学生冲破流行的套语,回到自身的个性,找到自我、讲出自己的话语,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的命题。由此可见,优秀的命题是学生写好作文的一半。因此,我们作文题目的命制需要下大功夫。如:向师生征集有创意的作文题目;向好的期刊、专著借鉴作文题目;“旧题”换新貌,激发学生在已有题目的基础上创新作文内容等。通过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使学生喜欢上写作。

五、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跳出传统的羁绊

叶澜教授说,任何事物真要长大,真要有力量,必须要有内生力。阅读就在为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力。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视野。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读书是写作的基础。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可以采用加强课外阅读,或者观看一些教学中推荐的阅读书目、影视剧的方式等。大量的阅读,加上学生丰富的想象,无论是“妈妈的手变粗糙了,她把光滑的手给了我”“春姑娘把小河的被子揭开了”“彩色的云朵”等富有孩子气息的天真调皮的语言,还是“黑暗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掩映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淹没了成千上万渺小的生命,却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等富有哲理的句子,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也就不罕见了。

六、创设良好情境,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学生的写作需要一个适当的环境。比如,写感恩类题材,就要引导学生在作文课上打开思路,放下顾忌,说出令自己最感动的人或事;写景类文章,就可以将学生带到景物中边欣赏边引导,再让学生写文章。同时,老师也可以和学生进行同题作文,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写作,比时间,比质量,这样师生全方位参与的作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七、改进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篇8

小学生的思维具体、形象,这一特点决定了成语教学必须坚持直观性原则。因此教师在实施成语教学时,要把成语含蓄凝练的内涵,生动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积累。如欢天喜地、高歌一曲等,可以直接通过图片、动作、表情来形象地帮助学生内化。

2.情景性原则

有些成语的教学可以借鉴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成语。这一原则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具体文本,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从而生成体验。

3.生活化原则

一位外国教育家指出:“我们要带领孩子深入取之不尽的知识的源泉――大自然中去,在果园里、森林里、河边、田野,跟孩子们一道学习词语……”是的,只有让成语教学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成语才具有生命的气息,才能吸引我们的孩子。

二、成语教学特点

1.主动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不能抽象、理性,成语教学更是如此。不能落入“读读、查查、背背”的老套子,必须走主动性、趣味性的教学之路,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这一特点。创设情景,虚拟空间,开展活动,通过多姿多彩的预设,引领学生主动探究,亲身感受成语,使成语学习变得丰富多彩!

2.多元体验

体验就是用心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物的过程。当前的成语教学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接受,而忽视精神的构建;注重知识的积累,而忽视情感的体验。我们必须除去这一陋习,借体验把生活融进教学,把多元感受融进教学,促进学生主动体会,深刻感受成语的博大精深,从而形成学生学习成语的内驱力。

3.交往互动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参与者,当前的成语教学缺少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依然停留在传授―接受的层面,课堂气氛不好。因此,交往、互动应该成为成语教学的一大亮点,一大特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注重师生角色转换,从而打造成语教学的活力课堂。

三、成语教学策略

1.感受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是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因其丰富而生动,只有在生活的背景下,在自然的氛围里,让学生感知成语,学生才能对所学的成语产生强烈的兴趣。苏教版教材中所安排的成语组块,成语与成语之间都有内在联系,如金风送爽、天朗气清、风吹草动、雨过天晴等是对大自然气象的描绘;旗开得胜、马到成功等是对成功竞争、追求的表达;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都是寓言故事的浓缩;料事如神、胆大心细等是对人物风格的描摹……因此,将成语放到生活场景里,成语就会焕发生命光彩,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欲望。

2.体悟生活,加深学生理解

“语言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并发展。”因此,我们只有将成语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理解、感悟,才能真正领悟成语的真谛。以第二册练“读读背背”为例。首先,我们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自然生活中体验这四个成语。而后,我们安排了“畅谈春色”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说说他们是如何在大自然中感受到“春暖花开”的,如何欣赏“春光明媚”的,怎么知道“春意盎然”的,有没有捕捉到“春色满园”的镜头。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学生自然有话可说:有的说,春风拂面没有了夏天的炎热,冬天的寒冷,我们体验到了“春暖花开”;有的说,春天到处鲜花盛开,阳光灿烂,天蓝蓝,水蓝蓝,让人感到是那样的舒服,我想这就叫“春意盎然”吧;有的说,星期天到公园玩,发现公园里到处都是鲜花,我想这大概就是“春色满园”吧;有的说,他听到了花开的声音,小脸上洋溢着发现者的兴奋光芒……这样的设计,使孩子们在交流中,加深了对成语的理解,成语教学从简单到多元,促进成语内化为学生的精神世界。

篇9

在当代“教授化”教学策略向“学习化”教学策略转型的背景中,教授策略正在走向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的方向。我们知道,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的有机结合,二者相辅相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效率、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考察学生把教法内化为学法的能力的过程,是试图把教学方法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过程,因此,从实质上来说,教师的教法就是学生的学法。同样道理,教师的教授策略实质上也就是学生的学习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存在着本质的差别,教学方法是更为详细具体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操作性很强,而教学策略是在某种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体现教学目标、原则、方法、媒体、组织形式、手段等一系列预设行为的综合结构。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只是教学策略的一部分,教学策略包含对教学过程中其它相关资源的合理组织、调控和管理。

以下是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准备策略——备课

备课是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准备,除了要对教材作充分的分析,还要仔细的思考,将本节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甚至与本节内容之前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及逻辑顺序理清楚,同时还要准备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掌握好课本内容的这些内在联系。所以在备课的时候不仅仅是准备好上课的内容就可以了,更是要准备好如何将这些教师教授的策略内化成为学生学习的策略。所以要准备好引导的方式及方法、创设相应的情景、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练习等。

二、实施策略——呈现(上课)

(一)设置导入

设置导入是为了把学生的经验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巧妙的导入,会把学生置于有助于学习的精神状态中。

导入的方法一般可以利用直接与学生的兴趣或者是先前经验有关的活动、事件、物体或人,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呈现活动上。比如,我在细胞分化的教学时,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了从受精卵开始的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几幅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借此继续本节课的话题。还可以通过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或与其经验有关的例子、类比或活动来缩小已知材料与未知材料之间的差距。如在介绍细胞衰老内容时,先提问“细胞衰老与生物体衰老的差别”,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及对日常生活的经验得出两者不是等同的生理过程但却存在一定的联系。有时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可以直接呈现给学生,减轻学生的理解难度。不同的导入方法可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运用。

(二)物化情景(生活情景)的创设

由于生物学学科的特点,而人类自身就是生物,所以生物学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个物化情景是有必要的。

通过向学生展现与他们的经验有关或相近的生活情境,可以把学生带入以往的特定的经验中,激他们独特的生活体验,从而使教学内容物化于生活情境之中。然后通过学生的生活实践,使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经验。在此之前,教师要先寻找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中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那部分,为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现这样的生活情境做准备。

比如上例中已经通过导入并通过学生的思考找出细胞衰老和生物体衰老之间的差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回忆自己的爷爷、奶奶他们的外部特征并深入的思考导致的原因,从而发现细胞衰老会出现的特征。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探索中自己寻找答案,将问题逐一解决。

但高中生物学科中有很多也是微观的生理知识,所以不是所有内容都能够创设出相应的生活情景,这时可以通过微观生理在宏观上的表现,呈现给学生,比如上例。

(三)深入讨论

讨论是让学生们自主探究的一个主要形式,让学生在已发现的问题中去寻找答案甚至可以让学生在已发现的问题中去挖掘新的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生物学的一个教学重点就是要不断地提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恰好是培养他们这些能力的主要手段。

(四)结尾

课堂的结尾使学生意识到课已经结束,学生可以把这节课的内容在头脑中打一个结,为学生提供反馈和复习的机会。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组织自己的学习,使刚才一节课中所呈现的内容成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最后还要巩固和强化已经学过的主要内容,把所呈现的关键要点或过程简要地向学生进行罗列,使学生在以后能够唤起和利用学过的信息。所以要提高一节课的有效率,课堂结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能省去。

总之,整节课中教师只是做出适当地引导,在适当的时候做出指导,最后做出适当的总结,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一节课中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体。

三、评估策略

一节课结束后的评估是及其必要的,这节课中学生对于教师教授的重点、难点内容是否理解了,最重要的是学生有没有从教师的教授策略中学到了学习的策略,这些都必须在评估中体现出来。

评估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和对课堂教学的评估。

篇10

一、利用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就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再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动画:小明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动画片断来自于学生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就可以激发他的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教师要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有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正可满足这一需要。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为了体会“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和“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用一根线绕圆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得到圆的周长,这样既不利于过程的演示,又不利于学生观察。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却能把这个过程演示得非常清楚。首先屏幕上出现了颜色鲜艳、直径不同的三个圆,然后圆周上闪动一个色彩鲜明的点,作为起点。之后这三个圆开始同时一起滚动一周,得到三个不同长度的圆周长。这样学生对圆的周长定义就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很容易就概括出圆周长的定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轻松地学完了新课内容。

三、结合生活实际,应用新知

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了解某家、某厂或某队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超市购物活动,师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我还带着他们去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的为汶川灾区小朋友献爱心活动中,我让学生把自己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篇11

在钢琴的教学方面,用愉快情景教学法进行授课,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其中的关键在于“调”字。也就是说教师的指引是极为重要的,简而言之,情景教学法就是只有教师主导学生的意图和方向调动起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称为成功的愉快情景教学法。教师要以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善于发现美的、全面发展、积极向上的人为目的,让学生在很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当中掌握知识,让学生对自己曾经不敢兴趣的东西通过教师的指引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这样才可以称为愉快情景教学。

二、教学策略

1.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用多样性的引导方式,并多加鼓励学生,让学生充满自信,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融入其中。在学生眼中,长年累月的进行乐器练习是非常乏味且枯燥的,尤其对初学者而言,往往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却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为此好多初学者就自暴自弃了。但是,怎样能帮助这些初学者坚持下去呢?我们都知道,要想把一门功课学好,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有喜欢他才能坚持下去。乐器学习也是如此,对于初学者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培养兴趣,只有在兴趣的帮助下,学生才能坚持下去,并轻松地走过乏味的初学阶段。刚开始学习钢琴的时候,教师要适当地采用一些能提起学生兴趣的方式,多引导、多鼓励,让学生自己融入钢琴的乐声之中,感受钢琴乐曲带给他们的快乐。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信一点,教师是学生的主体,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弹琴,更重要的是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兴趣浓厚地主动投入学习之中才是关键。愉快情景教学正是针对这一情形而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用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让学生带着好奇的心情在探索的乐趣中投入学习,能够自己主动地学习并探究问题的答案与结果。而在接下来的连续的情境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引导与鼓励学生,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让学生因为好奇心和探索欲及自信心的满足自己要学习,从而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高涨的情绪主动地进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2.创建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当学生融入到老师所营造的情境中时,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幅度提升,循序渐进地、一步一步地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对教材的选择,既要注重技法的训练也要注重情感的体验。即使是针对初学者的教材,也要加入一些旋律优美、带点情感的教材,要求教师在语言上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引导,要让学生在演奏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在创建情境时,要带领学生用耳朵、用心灵去领悟自己所演奏出来的旋律,给学生们的心灵插上一双翅膀,让他们在想像中飞翔,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动机以及兴趣。

3.适当地运用情境

把别人经历过的事情当做经验融入自己的思想,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在学生可以应用一些适当的演奏技法或能恰当地处理一些表彩之后,对情感体验的升华,就成为了钢琴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而如何提高学生对乐谱的理解,提高情感体验的深度就得凭借教师的指引,在教师的带动之下完成更进一步的情感体验。教师在这个教学阶段,要凭借自己对曲子的理解和以及情感的体验来带动学生,用合适的语言指引学生,让他们能全身心地进入情境。学生依据教师的情感经验再融合自己的情感经验并达到一种思想上的升华,在自己的思维里勾画出另一个画面,从而增强对生活的领悟力,丰富自己的情感。

4.运用教师自己的情感体验拓宽教学情境

教师要让学生在所营造的情境当中,更好地理解琴谱。教育本身是以美育为中心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能造福社会,并很好地为人民服务。钢琴音乐是通过美妙的乐音与流畅的旋律来丰富人类的情感与净化情操的,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精神生活起到了一定的提升作用。人们对待美的认知,是通过各自的社会阅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决定的,学生对待审美通常缘于家长、周边社会以及教师的感知,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效地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与审美感知,对待社会中的善美与丑恶都能够具有分辨的能力。当然在教师将自身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的这种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是教师传授的一个目标,亦是一个转换站,将教师的信息转为己用。钢琴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利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扩宽心境,并且最终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而通过怎样的具体模式去创建适合学生情景的方法,首先应该真正熟悉钢琴作品。如巴赫的钢琴曲PartitaforSoloViolinNo.3,名字为无伴奏小提琴独奏组曲第三部,而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和大提琴都是由三首奏鸣曲和三首帕蒂塔(partita)组成的,是他为他的学生写的教学作品,也可以说是他世俗音乐的一部分。几首曲子都是分散写的,没有具体的写作纪录,其心境一般都是虔诚的,但也有因为生活所迫写就的。巴赫此时的作品表达的却是生活的快乐、丰富与充实。所以对待每一部钢琴作品,教师都应该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完成丰富并且快乐的学习过程。

三、运用原则

透过一些确切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和之前最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愉快情景教学法的运用,在整体上都有一个很大的进步,但还仍有上升的空间,这还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段摸索前进,尤其是在表情的处理上。表情,可以说是在交流、沟通中的最主要的一种手段,将其恰当地融合到愉快情景教学中能让人在思想情感的表达上有一个很大的提高。对于愉快情景教学法在西洋管乐中的教育原则,我们应该遵循一下两点原则:

1.教师并不是主体

每一个教师对于音乐的理解,以及掌握的基础技巧和基础知识水准都不一样,虽然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拥有更多的、更加成熟的演奏经验和技能,可以称为是专业人士,但在专业上的专业,并不代表在教学法上的专业,教师应该在愉快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之下,把讲解变成是一次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让课堂变得更加活跃,而不是枯燥的照着教材中的乐曲进行排练。如果我们国家将都是一样的音乐家,只会弹奏一样风格的乐器,演绎一样的表情,那么将永远都不会出现像贝多芬、莫扎特一样的音乐奇才了。

2.学生是教学的本体

愉快情景教学法不是囫囵吞枣式的教学模式,而是循序渐进、分层递进的,以学生的认知为主要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这是不变的,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思维去教学,要紧贴学生的主观意识,每个学生从小的生活环境不同,受到的教育背景不同,所以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我们应采用有效的、符合学生对音乐的不同理解的教学,使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过程与不一样的教学评价。

篇12

一、新课改下的中学美术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体现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课程改革,要构建符合基础教育要求的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美术课程体系,为不同兴趣和专长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中学美术教学目标应该注重美术技能的培养,坚持陶冶学生的情操为目的,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建构学生积极的情感观,培育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丰富学生的思想,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形式,彰显美术所呈现的韵味,美术与人类文化的融合发展,促进中学美术教学的指导性和规范化。

二、创建丰富的教学情境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中学美术教育应坚持以新课程改革为教学目标,提升中学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中学生自身独特的特点出发,注重因材施教,不断转变教学的观念,打破传统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主的填鸭式授课模式,转变为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的教学情境,活跃教学气氛,引导学生开创性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活跃、生动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使教师在寓教于乐、寓教于学中提升教学情境的创设,方便学生不断地掌握美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中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丰富和发展课程资源

丰富的、多样性的课程资源有助于扩宽和辅助教学、全面推行课程改革,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特点和课程本身出发,通过多媒体教学、微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不断拓宽教学的媒介和教学方法,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如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绘画雕塑、美术鉴赏、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等优秀的美术作品展现在学生面前欣赏、点评;教师通过微课堂教学,言简意赅、短小精悍的形式将重要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地理解和掌握美术的知识要点和精髓;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美术作品展览等,实地观察和点评优秀的美术作品,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掌握知识和能力,开拓视野,为学生的发展和提高提供宽广的学习平台,不断在交流和探讨学习中提升自我,丰富内心情感,领悟艺术知识的精华。

四、关注课堂情感交流

新课程改革的标准要求我们中学美术教学应该坚持关注学生情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情感因素现已成为中学美术教学设计必须关注的重点课题,情感因素是教师与学生二者双向互动、交流的结果。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情感和心理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具体体验,关注美术教学的具体情感因子,将情景设置于教学活动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学生心理情感的交流与挖掘,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建构以学生为主的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构建积极平等有效地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多元化、丰富化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运用多媒体、微课堂等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美术教学的效果性和丰富性,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学习热情,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

五、构建平等融洽的中学美术课堂

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作为中学美术教师应该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效果,建构积极平等、互动交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交流与合作互动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于问题和课题研究独特的思想感悟和思想境界,在学习和领悟过程中,不断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传递学生对于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于某类特殊的美术作品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学习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学生探究式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互动,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模式,在创造发展中提高自己,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积极平等、互动交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不断提升中学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在中学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开展艺术作品鉴赏、深入社会实践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开拓教育教学的空间,促进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育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丰富学生的思想,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使中学美术教学在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推进体验式素质教学模式,不断满足学生对于艺术学习的需求。在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通过创建丰富的教学情境、丰富和发展课程资源、关注课堂情感交流、构建平等融洽的中学美术课堂等将新的教学策略引入中学美术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审美素养,培养的学生情感教育,推进中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

作者:丁勃 单位:江西省会昌县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篇13

一、重视课堂讲解,深化学生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是否生动有趣会对学生理解和教学效果产生很大影响。所以,教师必须透彻了解和熟悉教材基本内容,具备渊博的知识、较强的综合和组织能力,能够准确概括和叙述,快速引出课堂教学主题,确保学生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以《赛马》这节欣赏课的教学为例,我们应先为学生简单讲解“赛马”这一专用名词的来历,将蒙古人民性格中的勇猛、豪放、果敢、机智等特点清晰地揭示出来,并把他们热情好客、勤劳善良的民族特性表现出来。上述内容对于启发学生欣赏二胡独奏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并能使学生深刻感受作者所描述的蒙古人民在草原上激情赛奔的画面。

二、注重基本功锻炼,培养学生的歌唱姿势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唱歌姿势,并有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唱歌姿势,为学生成长奠定基础。优美的唱歌姿势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而且可以使人看清歌手的基本功底。演唱姿势分为站姿与坐姿,不管歌手选择怎样的姿势,都应自然打开双肩,挺直身体,收回小腹,放松身心,眼睛注视前方,直到进入最佳的唱歌状态。例如,在讲解唱歌姿势时,教师要亲自示范,让学生加以模仿,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姿势,不但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而且可以强化学习效果。

三、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所以接触的事物和生活阅历较少,所以在音乐赏析和意境感悟时会比较困难,由于缺乏实际生活经历所以很难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影响教学水平。因此,教师要针对这一情况,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创设适宜的音乐教学情境为学生在理解音乐与生活经验之间架起一座想象的桥梁,消除音乐与生活之间的隔阂,促使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挖掘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最终产生情感的共鸣。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或者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绘画、诗歌、故事等生动形象的形式为学生创设多方位的音乐情境,丰富学生想象力。例如,在第一册课本中有一首名为《玩具兵进行曲》的曲目,这是一首管弦乐,对于在生活中很少接触管弦乐的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学生引入教师所创设的音乐情境,以这首曲目为背景音乐,让学生一边侧目倾听,一边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前有一个小孩他有很多的玩具,每天晚上玩具们都会趁小孩睡着后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借助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可以有效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让学生的思路跟着故事的情节而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自己进行角色定位,将自己想象成玩具兵跟着音律而动,让学生在享受创编动作乐趣的同时,丰富想象力,提高音乐素养。再如,在学习《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去演唱这首歌曲,语速让学生自己去把握,随后再引导学生结合歌曲的旋律曲调让学生思考用什么语速来演唱可以将这首歌曲的内涵阐述出来。接着,鼓励学生用肢体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气氛,把欢快的情绪唱出来,这样一来,一个创造性活动就完成了,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更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改进评价方式,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新课改以来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评价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案,优化教学策略。因此,我们要改进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提高过程性评价的比重,针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在乐器、舞蹈、唱歌和欣赏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另外,我们还要遵循音乐教学客观规律,从学科特点出发,将音乐小品和演唱会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教学评价中来,体现音乐学科的价值,促进音乐教学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音乐教学效果,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有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广大音乐老师坚持不懈地对音乐教学进行探索与创新,就一定可以创造出更加科学高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策略,促进小学音乐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易然,邵有云.怎样让音乐课真正“活”起来[J].大舞台,2010(11).

[2]赵翠芹.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探析[J].大舞台,2011(2).

[3]赵翠芹.浅析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