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药学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2实习岗位的类型与常见的具体实习岗位名称
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具体工作实习岗位的名称多样,按岗位工作内容的相似度可分为七种类型。实习岗位的类型与常见的具体实习岗位名称如表2。
1.3实习岗位的技能要求
调研结果表明: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实习岗位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同类型但名称不同的实习岗位在主要技能要求的偏重上有所不同,但同一类型的岗位,其主要技能要求基本相同。七种不同类型实习岗位与其对应的主要岗位技能要求如下。
(1)药品生产工艺类:①了解药品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②熟悉原料药、中间品及成品的常用检验方法及分析技术;③正确进行制剂操作和设计;④熟悉药品生产工艺、制备方法及其主要特点;⑤熟悉制药设备,了解生产设备选型与维修;⑥熟悉GMP的相关法规与技术要求;⑦了解原材料的选购途径与处理方法;⑧熟悉制药环境的卫生管理;⑨熟悉所产药品的功效与适用范围。
(2)中药质量检测与分析类:①掌握常见药品的检验方法和操作技术规范;②熟悉常用药品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和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技能;③掌握常用成药质量标准的制定程序和常用方法;④正确使用检验与分析测量仪器;⑤正确对不合格药品进行控制性管理;⑥了解药品质量档案与收集质量标准建立。
(3)药品研究与开发类:①掌握常用药品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技术;②掌握药品研究常用的药理、毒理学研究技术;③了解新药申报过程中申报、实施、注册、跟踪程序;④独立开展有一定深度的科研实验选题与设计,并撰写实验报告;⑤掌握常用分析、检测及实验仪器的使用操作方法;⑥熟悉新药研究与开发的技术要求;⑦掌握药品生产工艺设计、质量控制标准、稳定性试验、生物药剂学等技术。
(4)中药鉴定、炮制与养护类:①了解常用中药材资源的形成、分布及保护;②熟悉常用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品种,能对其进行真、伪、优、劣鉴定;③熟悉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质及疗效的影响;④掌握中药材(饮片)的炮制方法;⑤熟悉常用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仓贮养护的常用方法;⑥熟悉GSP对药品仓储与配送的相关法规及验收标准。
(5)药品调剂类:①掌握GSP实施要求及药品分类管理办法;②掌握中成药(西药)的调配及中药饮片斗谱设计的规定;③熟悉各类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等,能判断处方的组成与应用是否合理;④熟练掌握药事管理相关知识及国家医药相关政策法规;⑤熟悉贵重药、毒性药、麻醉药等特殊药物的管理与调剂规定;⑥熟悉药房工作规律、医院药房的工作性质和内容。
(6)药品市场营销类:①掌握药品分类管理办法及GSP规范实施要求;②掌握医院购销药品(材)的规定;③熟悉药品的批发、零售、市场拓展、终端开发等业务知识;④熟悉药品流通渠道及商业常规;⑤熟悉产品的区域推广与反馈客户产品使用信息工作;⑥掌握药品市场调研与分析、营销策划与执行的方法。
(7)中药资源调查研究和开发利用类:①掌握中药品种鉴定、品质评价等知识和技能;②掌握道地药材的形成,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③按标准操作规程对药用动植物的生产过程进行文件管理;④掌握药用植物的采收、贮藏运输和保存方法;⑤熟悉中药材栽培与养殖技术;⑥了解环境对药用植物形态结构、化学成分和遗传特性等的影响;⑦熟悉GAP基本条例,掌握中药材的规范化种养及其质量控制的方法和要求。
1.4实习的考核内容
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实习的考核主要是对毕业生在实习岗位实践过程中所掌握岗位技能的水平与实习生个人品质两部分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岗位技能考核的具体内容已如上述,个人品质评价的内容通常包含:遵守单位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带教老师管理、关心他人与集体、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养、能吃苦耐劳、工作积极主动,有责任心、善于沟通合作、工作效率与质量等方面。
篇2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主线,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过程中,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专业核心课程是改革中的重中之重,《药品经营实用药学综合知识》是我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经过5年的改革实践,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与企业技术人员密切合作,深度调研,分析行业发展、专业面向职业岗位群及企业所需人才的结构要求,最终建立了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对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以及职业资格标准的新的项目课程体系。
一、课程改革背景
山东省是全国医药大省,生产总值全国名列前茅,山东省由医药生产大省到商业大省的发展趋势必将为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毕业生提供一个广阔就业的空间。经营专业近5年毕业生就业调研,近50%在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相关岗位工作。
随着我国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药品流通十二五规划出台,零售连锁药店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对药品价格统一调控,零售连锁药店想在市场竞争中增强核心竞争力,必须要注重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建立药学服务的模式,药店店员也要向药学服务转型,必须具备一定医药学专业知识、销售技能和沟通能力,才能满足行业和岗位的发展要求。
结合以上两点,本专业必须要加强药学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才能满足医药流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药品经营实用药学综合知识》是培养医药流通过程中药学综合服务技能的核心课程。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改革思路
结合近几年向社会输送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调研,我们把社会零售连锁药店作为课程依托主体,以常见疾病为载体来设计该课程。
设计理念:对接专业就业岗位,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来设计该课程,以培养学生药品销售相关岗位中所需药学综合知识和药学服务技能为重点,体现课程的实用性;课程的实施及考核要求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企业规范相接轨,以医药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为推动,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基于企业实际岗位工作过程来设计,增强实践技能为主,使学生到企业后能很快上手,做到“无缝对接”,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
改革思路:校企密切合作开发课程,确定学习领域。成立由医院社会药房、 药品零售连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我院的专业教师参加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小组,通过多种方式调研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和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任职要求,课程设计过程结合国家职业资格“医用商品购销员”技能鉴定考核和全国医药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的考核要求,最终确定课程的学习领域,明确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内容。
三、课程实施―虚实双境、项目驱动
该课程以常见疾病为载体,依托企业实际岗位工作过程―药品零售药店的药学服务岗位,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模拟大药房和学院大药房,营造虚实双境教学情境,与企业相关技术专家合作,共设十个学习项目,由浅入深,由简单疾病到复杂疾病,由最常见疾病感冒往外扩展延伸到其他常见疾病,按照实际工作岗位任务的完整过程(从顾客引导―判断顾客―疾病症状诊断―介绍药品―合理用药指导―药品售后服务),将药品知识、销售技巧、沟通能力等知识有机融合到项目中,项目实施将学生分为项目团队小组,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方式,按照教师串讲理论知识―布置实践训练任务―任务实施―评价总结的过程进行,先后完成在模拟大药房的仿真模拟训练到学院大药房的实战演练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而且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及团队合作的意识,拓宽了学习空间,优化了教学内容,最终实现对学生实践应用技能和综合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使学生终生受益。
四、考核评价―项目过程考核为主的多元化、全程性的考核体系
在整个课程体系改革实施过程中,是检验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效果的重要保障,是检验教学实施质量过程的重要评价手段。
1.开展项目教学,实施过程性考核
每个项目的实施过程都是按PDCA循环法进行,计划―实施―检查―行动,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改进与提高。在每个项目的过程考核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将教师评价的主体地位转变为主导地位,加强学生的自主性评价,包括:学生个人评价、小组互评等形式,学生的成绩评价由“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组成,每个项目完成后,及时进行项目评估与考核,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分出等级,而是为了及时改正缺点,以便更好地完成下一个项目。
2.引入企业项目和企业标准
一方面,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引入企业的任务项目,获取企业真实的考核标准;另一方面,通过聘请企业专家与校内教师联合指导学生,并按企业标准来衡量学生,使学生真正获得企业一线实践技能。
3.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
(1)建立技能竞赛机制。结合课程特点,参考国家职业竞赛的标准,经常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药综技能竞赛,并遴选优秀的学生为将来参加国家级特有职业技能比赛打好基础,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氛围,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引入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恰当渗透职业资格考试的教育,提高技能鉴定通过率,以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我们不能把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一句空话,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核心课程等必须时刻紧跟行业企业需求,与专业面向职业岗位群密切结合,注重人才培养目标中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的不断完善发展,这样我们培养的人才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企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可持续发展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First-author’s address: Yue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 Yueyang 414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31.022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这是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实践教学则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关键因素,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目标[1-3]。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医药行业GMP、GSP、GLP等管理规范的实施,医药企业对药学人才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更高,实践教学对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目前高职药学专业研究的热点问题[4]。我国高职院校药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医药行业产业是一个特殊领域,具有较高的行业准入门槛,高职院校难以建设真正意义上的药学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二是药学专业涵盖了药品生产、流通和服务三个领域,涉及职业岗位多,实践教学顾此失彼;三是政府相关部门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有待完善,医药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有待提高。阻碍了高职药学专业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因此,本文依托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对接生物医药行业,研究、设计和建设服务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职药学特色专业“宽基础、活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推进药学特色专业的建设。
1 区域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2010年,湖南省规模医药工业完成总产值404.5亿元,主营业务销售收入366亿元,工业增加值122.3亿元,利税42.8亿元,年均增长31.4%。目前,我省医药产业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岳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经过近50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制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药物包装材料及药用辅料等为主的产业群,现有规模企业51家,总产值达60亿元。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基层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县/区/镇或社区医院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全市基层医院达348家,但大多缺少专业的药学人才,通过正规学校培养的药学专业人才不足30%,基层医院不足10%,很多从业人员尚未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按照岳阳市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未来十年全市医药企业每年将需要新增800人左右,县/区/镇/社区医院每年将新增药学服务工作人员约260人,生物医药行业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及培训存在较大的需求空间。
2 四方联动,组建产学研联盟,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由地方政府主导,医药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区域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联盟由理事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及秘书处组成,秘书处在本院。签订了联盟协议,制定了联盟章程,协议和章程中明确规定了联盟是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大学、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参与,以契约关系和项目建设为纽带,围绕战略性产业的关键技术进行协同创新的利益共同体。联盟内生物医药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共同参与联盟成员中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开发、师资队伍的培养、实训大纲的编写等,鼓励企业为联盟中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和培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则在相关政策如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对于科研项目、教学项目和培训项目建设,签约各方根据各自在项目合作中的贡献大小,合理分配项目所取得的知识产权等利益。因此,通过组建联盟,既整合了资源又实现了互惠互利,明显提高了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在师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管理等方面能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3 依托联盟,对接区域医药产业,构建“宽基础、活模块”实践教学体系
“宽基础、活模块”模式借鉴了德国双元制、英国CBET(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澳大利亚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等国外职教模式[5],依据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学生个体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构建的职教新模式。通过借鉴该模式,依托联盟,依据区域医药产业发展现状,构建药学专业“宽基础、活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宽基础”是按现代医药行业产业职业技术岗位要求,所设课程实训不是针对药学专业单一专业方向,而是针对药品生产、流通和服务领域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技能和素养,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药学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着眼于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获得较宽厚的专业基本技能和模块化的专项技能后,通过综合技能实训强化专项技能,在顶岗实习阶段先进行药学三领域的宽基础技能实习,再结合自身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的专业方向进行专项技能的强化训练,为毕业后就业做准备;“活模块”是以药学专业某一专业方向技能训练为核心设计的适应药学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实践教学单元。该模式结合了区域医药行业产业的特点,依据医药市场需求和学生个人能力、兴趣及个性特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拓宽专业基础,选择不同专业方向模块强化训练专业专项技能。
3.1 创新“三模块、四阶段”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根据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践定位[6],依据区域医药产业发展现状,校内专任教师与联盟内企业专家共同开展对药学职业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和药学专业三领域实际工作流程,遴选源于工作岗位项目,明确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药学服务三领域职业岗位群具体工作任务,提炼药学职业核心能力,融入国家和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遴选试验实训内容,开发源于真实工作任务实训项目,将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药品生产与检验、药品流通和药学服务三模块和基本技能学习、专业专项技能学习、综合技能实训及顶岗实习四阶段[7]。
3.2 构建模块化师资培训教学体系,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根据药品生产、药品流通和药学服务三大领域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要求,把师资培训教学体系分为专业实践能力模块(下分药品生产与检验、药品流通和药学服务三项目)、专业教学能力模块(下分市场调研、工作任务和能力分析、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教学组织设计和制定考核评价方案五项目),构建“两模块、八项目”的师资培训教学体系。定期开展听课评课、教学观摩、实践技术培训和实践技能竞赛等教学活动,加强专兼职教师的教学交流;组织专兼职教师开展专业技能课说课、多媒体课件制作、实践教学等多种竞赛,提高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4 对接区域医药产业,实施三阶段实践教学流程,强化实践技能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生涯规划,依托联盟,采用“岗位体验岗位演练岗位实战”三阶段实训教学流程实施实践教学。
岗位体验主要是在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的模拟生产和在联盟内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际生产场景进行参观学习,了解药学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以便了解将来的专业课程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
岗位演练是让学生在校内外基地中轮岗实训,通过职业岗位的模拟和真实训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药学职业岗位群的职业技能和了解药学专业三领域不同行业企业文化,并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岗位实战是让学生学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顶岗生产实习,依据药学专业三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试行“3331”(三阶段、三导师、三领域和一定向)式顶岗实习模式。三阶段即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在实习前校企共同对实习学生进行综合实训;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先分别在三领域(药品生产领域、药品流通领域、药学服务领域)实习10周,在依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兴趣选择一领域进行定向实习10周即一定向(职业选择定向),以备在实习完后选择该领域就业。在实习过程中实施三导师(学校专业老师、企业现场指导老师、学生辅导员)制管理[8],全过程监控,优化顶岗实习教学计划、评价标准、管理制度和文件,形成高效、规范的高职教育药学专业“3331”式顶岗实习模式。
5 对接区域医药产业,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教学做合一
随着医药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尝试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文献较多[9-11]。本院药学专业借助联盟内企业的师资和场地,实习实训教学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完成,采用现场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先按课程实训项目进行单项实训,再将同一模块中不同课程的项目实训任务进行整合,开展综合实训,实现真正意义的教学做合一。
篇4
职业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强调了技术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即将学生培养成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由学生角色转换为企业员工,从事一种职业,在某个工作岗位上工作,完成若干任务项目。因此,高职学生为了更好的就业,如何进行角色转变是我们高职教育的一个研究方向,科学的角色转变需要结合专业要求和职业生涯规划,这就决定了基于专业要求的高职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改革研究的必要性。本文拟从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技术方向的高职学生入手,探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改革,初步建立以专业要求为基础的高职类药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体系,这不仅完善了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高职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而且丰富了高职教育的理论以及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及高职学生的特点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90后”年轻人的个性化转变,往往表现出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劲头不足、自我控制力和意志力较差,爱网络游戏,独立意识强烈但自理能力差、集体观念淡薄,在人际交往中易发冲突,价值观念多元化、取向功利化等特点。
三、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分析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课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根据个性特点,专业要求以及行业现状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职业规划,为以后的实习就业和人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但就高职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常见问题有:
(一)轻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缺少职业发展意识
由于“90后”学生个性特点,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重视,导致一些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应急性、片面性和盲目性,如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技术方向的学生在实习中因为工作特点,往往把自己错误定位成操作工,从而实习态度不端正,消极怠工,造成对专业和学校很不满意。
(二)忽视专业教育,缺少行业了解,职业目标定位不准
高职学生习惯照本宣科的学习模式,忽视自学的学习模式,导致专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脱轨,同时缺少与外界和行业的沟通,导致职业目标定位不准。最终表现出两个极端。比如,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技术方向的部分同学表现出自我评价过高,认为自己是大学生,毕业后就应该是药师或工程师,职业目标过于理想;也有部分同学存在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对自己的优点和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在制药企业很难做到独挡一面,从而职业目标定位偏低,对自己的未来看不到希望。
(三)重理想,轻认知,职业生涯规划不现实
高职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中,往往会出现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适合干什么,但是知道自己一毕业肯定能找一份好工作,事实上现实和理想悬殊很大,原因是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太理想化,忽视了自我认知,缺少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往往因为现实而感到失落甚至产生抱怨。
(四)课程教学过于模式,教材过于陈旧,缺少专业化,导致职业意识不强
高职学生都会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在课程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度不够,课程过于模式,教材过于陈旧,缺少专业的针对性,同时没有企业支持,教学方式仅限于理论授课,使得课程枯燥无味,不能正确引导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致高职学生缺少职业发展意识。
四、具体措施及现阶段取得的成效
目前,高职学生在择业和就业上面临种种焦虑和困惑,我院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尝试,总体思路是重新构建课程体系,结合学生个性特点,专业要求和职业发展撰写适合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技术方向高职学生的教材,帮助学生强化职业意识,树立专业理念,学习制定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以后的实习就业、职业发展奠定基础。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坚持以我院的“3S”教育管理模式为核心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应用
“3S”教育管理模式中的“3S”是指Student(贴近学生)、Speciality(贴近专业)、Society(贴近社会),“3S”教育管理模式是指围绕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社会提高学生在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我们对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技术方向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改革,结合行业调研,专业研讨,教师走出去,专业请进来等方式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将“3S”教育管理模式融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进行培养,最后通过就业率,毕业生反馈,用人单位用人评价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科学引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的就业,职业发展以及学校的社会认可度都有很大提高。
(二)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教育,穿插专业教育,帮助学生强化职业意识,树立专业理念
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进大学前往往都是设想、憧憬,甚至想入非非;在大学中都是期盼、等待,甚至纠结,在大学毕业后往往出现怀疑、郁闷,甚至不敢面对现实。这种现象原因何在?这就是典型的职业生涯规划过于理想,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通过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教育,结合专业和行业,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特点,正确定位,强化意识,树立理念,指导学生科学的制定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比如,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技术方向岗位群之一是制药企业,我们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穿插制药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如图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参照制药企业组织结构图,引导学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帮助学生强化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增强了职业目标的正确定位。
(三)增加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学生适应各种职业环境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在学生实习和工作中也是一样。学会保持良好心态,对学生以后的实习和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增加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适应各种职业环境,而且还可以为学生在以后人生中正确调整心态上有很大的帮助。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每一章节中增加案例分析,从案例分析中增加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并强调在实习和工作中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学生自我调整心态的能力。比如,我们常见的工作环境是制药企业,在实习和工作初期,往往是采用师徒式培养,在这期间学生特别需要带教师父的帮助和关怀,但偶尔出现有的师傅没有带徒经验,态度不好,对学生不理不问,甚至还会因为学生操作不当有责骂的现象,同时学生自认为自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甚至认为自己学历比师傅高很多,因此产生对立心态,形成矛盾,最终学生对实习和工作产生埋怨,导致工作态度不端正。反过来想想,适当调整心态,在实习和工作过程中放下学历架子,尊重师傅,换位思考,以谦虚和微笑的方式待人,那么结果就截然不同了。
(四)注重培养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识别真假的就业信息
在实习和工作的双选会上,由于招聘单位和招聘职位有限,可能有部分同学找不到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实习和工作岗位,因此培养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然而,当今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瞬间万变,真真假假弥漫在整个社会,对于充满人生理想,刚迈入社会的大学生,不会捕捉有效信息,往往会被一些虚假信息蒙住双眼,轻易地抛弃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自认为能力很强,有能力从事所谓的“高收入”工作,结果往往以后悔告终。所以,帮助学生识别真假的就业信息也是非常重要。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要了解行业动态,行业一些基本信息,如全球排前20的制药企业有哪些?他们的拳头产品是什么?我们也要求学生要学会通过招聘网站,企业网站,报纸,现场招聘会等形式捕捉有效信息,我们还要求学生不要靠耳朵来看事情,而是要靠眼睛来看事情,也就是说不能单从听别人说就相信企业,而是要通过网络调查和实地了解来辨别真假信息。比如,在网络招聘中,小张本想找一份产品质检员的工作,却被一家“保健品销售公司”的高收入给说服了,没经调查兴高采烈的去,却被卷入了传销。
(五)加强校企合作,利用企业培训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职业目标
校企合作是利用高职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及教学资源,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就业竞争力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经验,利用校企合作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种适应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赢模式”。因此,校企合作不仅在人才培养上进行合作,而且在学生的职业发展上也需要合作,所以利用企业培训的平台,使学生了解企业,明确企业要求,体验企业文化,从而帮助学生对职业目标准确的定位。比如,我院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技术方向与苏州二叶制药有限公司进行校企深度合作,除了传统的“专家进校园,教师进企业”的合作模式外,我们尝试了以冠名的形式共同培养一个班级,增加了学生在校期间进企业的机会,同时除了正常的学习以外,还增加了学生在企业进行企业培训,使学生拓展了专业和行业的视野,除了增强了学生专业化教育以外,还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职业目标,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校企合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在职业目标的定位上有明显的提高。
五、小结
近年来,高职院校就业形势愈加严峻,针对高职学生容易出现职业认识不清晰、自我认识比较缺乏和职业目标定位不准等现象,我们结合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强化专业,注重心理素质培养,树立职业理念,加强职业定位,尽早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为后期培养良好的个人素质,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职业品质做铺垫,也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改革不仅是课程的改革,而是一个综合性改革。在尝试中,合理的改革不仅可以提高我院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技术方向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对学校的满意度,也可以提高用人单位对我院学生的认可度,还可以提高我院的社会知名度。改革的成效一举多得,这验证了结合专业要求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为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都丽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多角度分析[J].职教通讯,2015,(09):41-44.
[2]王庭宇.高职旅管专业职业规划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8):62-65.
[3]田路也,袁晓.“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7):240-241.
篇5
一、寻根溯源
1.社会环境因素是造成中职生厌学的间接原因
(1)通信、网络媒体的影响。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高速发展时代,通信、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现在学生人手一机,“整天低头玩手机”成了大部分中职学生的生活基本模式。除了手机上网聊天,刷微信微博、打游戏外,电视娱乐节目的泛滥,超女、快男快女的一夜成名,明星偶像的趣闻也是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谈到学习,他们索然无味、顿生厌烦。
(2)“读书无用论”及“读书实用论”的观点仍然存在。“读书无用论”的观点现在仍然存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脑体倒挂”现象、“教书匠不如卖茶叶蛋”、文盲发财现象、工作分配和升职加薪等不靠能力靠后门等歪风邪气以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强有力佐证“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中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形势更加严峻,使许多中职生一方面忧心忡忡,另一方面又觉得即使努力将来也找不到好工作,还不如趁着衣食无忧的时候痛痛快快玩几年。此外就业专业对口率较低,不少用人单位对就业人员的素质和学历要求不高,初中生、中职生、大学生和研究生同在一个单位上班,且工资待遇差别不大,更有高学历者拿低工资现象,造成部分学生存在“上不上学、学不学习”都一样的想法。此外当前“读书实用论”的观点有着崛起的趋势,学生在学习时带有浓厚的功利性思想,对当前可用、实用和技能性强的知识则趋之若骛,对基础理论学科知识则冷漠对待,势必造成基础学科的地位下降,人文精神呈现荒漠,严重影响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3)用人观念和制度的缺失。社会用人制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当前社会用人制度弊端依然存在,如权钱交易、重智育不重德育及重文凭、重资历不重能力。不良的社会用人制度使学生对知识价值判断失误、会误导学生学习观念以及挫伤他们学习兴趣。
2.当前中职学校因素是造成中职生厌学的直接原因
有许多中职生刚入校的时候还是满怀信心与希望,欲在新的学校、新的环境中重整旗鼓,好好学习,试图做个好学生。但往往在进入中职校一段时间后,面对一次次地受挫,他们很快又重复以往的经历,严重者直接辍学了。有数据表明中职生在第一学年的辍学率在10%以上。主要有以下因素所造成:
(1)学科因素。中职生物化学学科教材本着“使用、够用”的原则,基础理论知识已力求简单、易懂、实用。但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内容仍显得枯燥乏味抽象、涉及代谢反应机理多反应过程庞杂难记,且以文字叙述为主,学生难以理解掌握。对于底子本已薄弱中职学生上课就像听天书,容易发生倦怠,难以持久保持高度注意力,在发现收效甚微时,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2)老师授课方法、手段单一。针对目前中职生的状况,教师应该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但事与愿违,很多老师一方面总在唉声叹气、满腹牢骚、毫无教学成就感;另一方面却固步自封、“和尚撞钟”、不思进取。老教材、老教案、老方法,不分对象,不讲效果,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了事为目的,反正工资不减,先进能评。许多教师对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知之甚少,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张嘴就是他的全部。重理论传授,轻实践;造成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不到学习的好处。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要么昏昏欲睡,要么看玩手机看小说、刷微信,“忙得不亦乐乎”。
(3)没有升学压力。在许多中职学校,多数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就业市场,缺少了升学压力。即使有升学欲望的学生也只对升学要测试的学科感到些兴趣。对于中职药学类考生而言,生物化学是非考试科目,那么学习的乐情自然不高。另一方面中职学科测试一般由授课教师自行命卷,很多教师会在考前给学生划重点,势必学生产生“平时不用功,临时抱佛脚”“不用学也能考及格”的思想,更有甚者抱着“学不学生化都能毕业”的思想,助长了学生的厌学风气。
3.早期教育偏差是造成中职生厌学的隐形原因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入取的学生中大批都是中招考试成绩极低或没有成绩“后进生”。他们的共同点是知识量少,知识面窄,素质低,在个性或品质方面存在缺陷。一方面与我国传统学校教育的弊端相生相伴,“淘汰式”、“筛选式”、“精英式”教育,使得那些不符合规格的学生被无情地淘汰出局,并被贴上“后进生”的标签,常成为被老师训斥或遗忘的对象。“我不行,我不会”成为了他们的座右铭。在体验失败的过程中他们失去了自信渐渐地变坏,逐步染上恶习。另一方面与家庭教育的缺陷密切相关。俗语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深远。“问题家庭”常产生“问题孩子”,特别是单亲家庭、教育方式粗暴、冷漠的家庭。在这些“后进生”看来,学业是繁重的,不值得努力追求的;老师不再是权威的“象征”,应当尊重的“长者”,课堂上他们常常为所欲为,无所顾忌。
二、应对策略
1.关注时政,为中职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
2009年周济部长说过,“将来有一半或者一半多一点的初中毕业学生,将进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毕业之后,进入工厂或农村,进入劳动力市场。当然他们将来还可以继续学习”。2014年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了重要指示,大力扶持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同时打通“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的升学渠道。关注时政,教师应宣传“进中职不仅能学到技术,还能照样升入大学”,消除大多数学生脑子里只有读普高才能上大学的意识,为还想读书但又考不上普高的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努力的方向。
2.关注用人要求,让中职学生产生我要学的欲望
对于数药学类专业学生而言,将来他们有一大部分是从事药学工作,进药企、开药店,生产、销售药品,而这些工作对知识、学历、资格的要求都较高。2013年实施的《GSP》第十九条规定药品经营的企业负责人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者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四条分别规定了企业质量负责人、企业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验收及养护等岗位人员、从事销售、储存等工作的人员的学历要求,最低的也要求应当具有高中(包括中职)以上文化程度。2015年起新开的零售药店的负责人也必需持有执业药师资格证书。即使进药物生产企业,新版《GMP》也做了学历要求。关注并实时介绍药企单位用人的要求,让中职学生产生危机感,从而表现出我要学的欲望。
3.关注学生个性,恢复中职学生学习的信心
“先做人,后做事”是许多教育家的共识。雨果曾经说过:“办好一所学校,相当于拆掉一所监狱”。对于厌学的中职生,我们应从多方面、多渠道进行赏识教育、成功教育。学校可通过电视电影、报告演讲等多种方式宣传药学专业杰出人物的先进事迹,如2015年我国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屠呦呦;介绍药学专业发展史及其在社会体系中的作用与所承担的责任、义务等,让学生明确自己将来职业的神圣感、使命感与自豪感,促使学生迅速确立努力学好药学专业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明辩是非美丑善恶,把对真、善、美的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由点滴行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由良好习惯培植良好个性。此外教师应树立人人都能成才观念,深入了解学生,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以爱心来呵护学生心灵中的闪光点、以耐心来艺术性处理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每个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有所得,让学生逐步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喜悦,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应上好生物化学的第一堂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尽量深入浅出阐释生化的概念,结合现代医学、药学研究中生化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指导学习方法,恢复学习信心。
4.挖掘学科内容,激活中职学生兴趣的源泉
学科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教师应努力挖掘生化学科的特色,针对性培养中职学生的学科的学习兴趣。针对生物化学知识以理论为主,与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缺少趣味性的特点。教师可采用通俗易懂、紧靠生活、趣味性强的实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如“西红柿、橘子、柿子、香蕉、山楂等都不能空腹吃?”、“糖尿病患者与慢性胃炎患者的饮食应注意什么?”、“隔夜的茶能喝吗”等在授课时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学习记忆必须氨基酸时,用顺口溜“笨蛋来宿舍亮一亮鞋”来记忆八种氨基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在讲到蛋白质互补作用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可设计“有的同学小的时候有偏食现象时,为什么家长总会告诫他们,不要偏食、不要挑食,并且荤素搭配要适当?”“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取决因素?”等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解决,最后还可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运用了蛋白质互补作用的原理,避免照本宣科,造成授课内容空乏味无趣,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在讲到酶促反应的温度因素时,可设计“如何合理使用加酶洗衣粉?”等。例如对“蛋白质的基本结构”“核酸的基本结构”等抽象内容,教学中就可利用多媒体呈现一些结构彩图,引发学生感官认知;对于“三羧酸循环”等较为繁杂的代谢过程采用视频和图示相结合;对于“DNA的复制、转录、翻译”,可以采用3D动画来反映整个过程。这样的教学就可使复杂过程简单化,使学生的认知单凭想象到直观感受,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感顿时就会大大增加,迅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在讲授《氨基酸脱氨基和脱羧基作用》时可设计“体检时为什么通过验血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有肝炎?”“高血氨病人如何治疗?”“巨幼红细胞贫血症是如何形成的?”等;在讲授各类生化药物时,可设计“口服SOD能抗衰老吗?”、“降压药常见的哪些及其作用机理?”、“使用哪些药物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等。努力挖掘生化知识与生活常识结合点,使深奥的知识点浅显化,激活中职学生兴趣的源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改变评价机制,维持中职学生学习兴趣持久性
篇6
1激发兴趣
1.1以实例激起兴趣,上好序言课
着重讲清药物制剂的产生、发展和应用。例如,讲药物制剂的应用时,突出药物制剂技术在药物生产领域的具体应用,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克服了对复杂的药物制剂的畏惧心理,而且产生了好奇心,同时也使他们意识到要养成严谨、规范、认真的态度。
1.2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联系,以保持兴趣
简单重复的药品生产操作,学生往往不感兴趣。笔者便在教学中进行课题分解,针对具体课题,列举生产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现象,并说明问题原因和处理要点。
1_3以小制作、竞赛激活兴趣
学生好胜心强,渴望成功。利用这一特点,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扮演各个环节的生产人员。小组之间,班级之间进行生产竞赛,互相打分、找错,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通过这一活动,也促进了专业课的学习,形成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要做和做好的积极性,更养成了gmp、sop严谨的生产意识。wWw.133229.cOM
2探求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
根据我校课改精神,笔者主要采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中的项目化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把相关章节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模块,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经过反复实践上升到理i生认识,并回到实践中去。
2.1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实施
①课前准备:如:多媒体课件,教学任务书,教学设备,学生组内分工的设计,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材料、生产设备等。
②下达任务:教师以简洁的语言陈述任务,并下发任务书,包括:主题、时间、注意事项等。
③完成任务: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完成任务的基本思路、方法后,按学生的具体学情划分学习小组,组内分工协作,完成“任务”,形成“产品”。
④展示学生产品: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产品,找出规律特点,并积极评价作品。
⑤评估过程:小组之间相互评估过程中的优缺点,并打分。最后教师总结,反馈,提出改进意见。
2.2采用的优点
①学生即学即用,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
②“任务”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讨论任务、分析任务、操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顺利建构起知识结构。
③因材施教,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严谨的从业态度。
2-3应注意的问题
①把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根据教学要求,笔者把药物制剂技术的学习实训课目标划分为四个模块:gmp理论学习;固体剂型单元操作;液体剂型单元操作;投料产生实习。每个模块都有多媒体理论学习、仿真模拟练习和实训车间实训练习。
②分层次地给学生下达任务。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分配难度适中的任务,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3专业技能的训练
例如,在《固体制剂——片剂的制备》的教学中,笔者通过综合应用行为引导型教学中的项目化教学、模拟教学、角色扮演,在实际教学中使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锻炼:
3.1训练操作能力
指导学生学会片剂生产线上的基本设备的使用。如万能粉碎机,如何正确拆卸、组装、检查、运行、清洗,如何避免粉碎机运行时出现故障,并能将物料粉碎至所需要求。通过系列训练,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知识,认识到整个复杂的药品生产都是由一个个不同的单元环节组合而成。
3.2养成清场意识
讲授片剂生产时,要求学生要注意环节中的清场规范。例如清洗万能粉碎机,为保证清场质量,应遵循先上后下、先外后里,清洗时,能用水冲洗的零件,先用高压水枪冲洗,再以饮用水清洗一纯化水清洗一一次性抹布擦干一75%的乙醇擦拭晾干的顺序。清场后,填写记录,上报qa,经检查合格后挂《清场合格证》。每个环节的成败与否,都会对整个生产造成重大影响。养成了清场意识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
3.3强化技能训练
指导学生在生产训练中,强调人人动手,掌握生产各个环节:领取物料需要凭领料单方严格按单领取。粉碎、筛分时都需先开机,待运行正常后方可投料生产,且投料量要适中,待物料完全排出后才可关机;拆卸清洗机器必须遵守严格的程序。混合物料、制备软材时,必须达到“轻握成团,轻压即散”的标准。制备湿颗粒时,注意筛网孔径、材质、松紧的调节。干燥时,注意温度的控制,以免温度过高,影响干燥效果及药品质量,并要及时翻料。总混时注意v型混合机的蝶阀的使用。压片时注意开、关设备的顺序,定时检查生产过程中药片的质量,及时调整设备。任何环节的生产质量,都会影响片剂的最终的成品质量。
3.4培养严谨态度
篇7
根据IMS数据显示,中国是新兴医药市场的领头羊,医药市场占新兴医药市场的46%,而且在未来数年当中,中国也将贡献主要的医药市场增量。中商产业研究院的《2016-2020年中国医药行业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指出,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医药行业将继续高速发展,2020年市场规模将会达到17919亿元。
一、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情况探讨的必要性
(一)医药市场营销人才现阶段培养状况
经研究发现,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培养方向定位模糊,医药营销专业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层次不清,医药营销专业所学理论与实际脱节等问题[1]。
医药营销专业相比较专业的医药研究人员,需要具备更多与人打交道的能力,研究型人才可根据研究需要更多的使用实验等手段,而营销人员更多的具有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在人才培养的定位方向上,营销人员要与研究人员区分,医药市场营销是应用性学科,应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更能适应市场的人才。
由于医药市场的特殊性,产品直接与人们的生命健康相关联,这就要求医药营销人员要具备专业的医药学知识。同时,作为营销医院必须具备有产品销售能力、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市场调研分析能力等市场营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总的来说,复合型人才更受市场青睐[2]。培养复合型人才,就需要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仅有高校参与,更需要医药企业的参与,使高校毕业生能更快的融入工作环境。
经研究,现阶段很多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使用的教科书与教学手段均已慢于实际发展现状。主要开设的课程依旧是以基础理论为主的学科,如《药理学》、《药剂学》、《医药市场营销学》等。在学科设置配比中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在实际应用方面有所欠缺,进而产生了不良后果:从业人员在进入工作环境后发现学习在实际应用中没有产生太大作用。这也就偏离了高校开设医药市场营销课程的主旨[3]。
(二)医药企业人才缺口
1、高层营销管理人员
医药企业的特殊性质让高层管理人员需是受过良好的教育、懂市场、具有快速应变能力的,迅速决策的管理人才,擅长团队建设,对医药市场的变化趋势有敏锐感知,可以随着市场的迅速发展寻找到切入机会,扩大企业份额。高层管理人员管理团队的能力尤为重要,这种能力是在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中难以获得的。
2、基层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员
基层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员是联系医药企业与用户的关键性一环,日常工作包括药品推介,市场的开发与推广,售后服务等环节。医药企业往往要求这个岗位的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营销效果的大小,也会直接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这些能力大多都是可以通过专业的培训获得和提升的。
二、培养方案浅谈
(一)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主导方为各大高校
高校充分应用网络平台大数据的资源,让医药营销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到行业相关信息,如医药前沿市场的发展现状、本行业发展现状研究信息、相关领域发展预期等信息资料,增强在校生对本专业的理解,扩充知识面,让专业的培养产生作用,减少资源浪费。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医药企业的资料配合。
医药营销更多的是应用型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实际使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基础固然重要,在应用中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高校除灌输基本概念外,更应培养学生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不断进步的能力。引入真实医药企业案例式教学,详细研究企业的市场定位,产品构成,销售推广策略,课堂讨论分析,再对应学习这其中应用的原理理论,更有甚者,分析实例案例是否有更為合适的解决方案[4]。
医药市场营销是交叉型学科,更注重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包括不限于团队合作的能力、沟通与表达的能力、社交能力等。在对在校生的培养中,可穿插更多实训课程,如模拟谈判[5]、即兴演讲、辩论、团队训练等活动,或联合行业相关企业,举办参与性活动。
高校培养资料的汇编,发挥高校资源整合的能力,为医药市场营销从业人员在岗培训提供更多的形式,在岗人员在职业发展中有疑问的时候,可以参照高校文字理论资料,开拓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在岗人员提供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二)医药企业积极参与
企业可以依据地域、培养方向、企业发展需求选择高校进行合作,参与行业信息收集整理,与高校共享行业发展信息。一方面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另外也是为企业储备人才,真正发挥高校人才库的作用。
医药企业可提供实际案例与经营方针作为高校实战案例,真实的案例作为教学工具,用以分析和理论提炼,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实际经验,也为企业后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
为高校在校生提供一定基层岗位参与资格,比如短期实习机会,作为跟随者参与实际医药营销过程的机会。对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吸纳优质人才储备的时机,也可以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对在校生来说,是一个讲理论结合实际的过程,更早的接触实际操作,能更早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医药企业需承担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后续培养的责任。对医药企业来说,市场规模的扩大、国际大规模医药企业对国内医药市场的关注、同质化竞争带来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环境,让企业发展不能再仅仅局限于拳头产品,也需要如阿里铁军一样精于营销的团队,从而在市场中占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医药行业有望在接下来持续繁荣的市场中出现诸如BAT这样的巨头企业,完善在职培训系统,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市场营销人才显然是有利于企业的。
(三)社会相关资源参与,持续学习提升能力
医药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与自我成长需要借助更多的渠道,利用知识付费、资源共享、网络课程培训、线下同行业会议等多种机会获取知识,提升个人能力。
复合型人才的成长不是单独的填鸭式教育或者旁观了解就可以的,而优质的人才资源往往是成长型的,对医药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也可以利用这一趋势。人才培养不能局限于在校时间,参与实际的医药市场营销工作后,不论是中高层管理人员或者是基层市场营销人员,都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对自身专业技能的培养不可松懈。在这个阶段,行业前沿信息的获取,本行业发展趋势,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都是需要了解学习和总结的。这就可以利用知识付费这一发展趋势,各高校或企业或个人可以有偿付出知识和经验,为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添一些助力。
参考文献:
[1]吴春英,朱庆华,刘平良,蒋苁,杨岩涛.医药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现状与展望[J].教育教学论坛,2015,28.
[2]司建平.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9.04
[3]季驊,高民.高等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改善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1(01).
篇8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是80年代以来,世界职业教学理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代表了当今世界上的一种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它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行动导向型教学法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第一,其教学内容属非学科性,而以能力为本;第二,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行为模式;第三,以学生为中心;第四,教师的角色转变;第五,目标学习法。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创新的职业教学理念。它倡导的基本教学方法有大脑风暴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模拟教学法。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最根本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使教与学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本专业医药营销职业方向的“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笔者在具体实施时结合前述七种教学方法尝试采取三种模式。
1.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又称模块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本课程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任务或模块让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施,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医药市场营销”课程的许多内容基本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推销活动可见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学生容易感知和模拟,实践性较强,因此该课程更便于实施项目教学。例如,在客户拜访教学项目中,通过对医生或最终消费者进行拜访,学生可以更好地懂得:一次成功的拜访应做好哪些访前准备工作,掌握哪些社交礼仪;在开场白中应如何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以吸引对方;如何懂得倾听并探询对方的需求;如何将产品基本信息介绍清楚并突出产品优势,并能解答医生对产品的疑问;如何化解或转化医生对产品的异议,淡化负面影响;如何把握机会主动获取对方的联系方式和约定下次拜访的时间等。
项目教学强调学生独立与协作工作的能力,锻炼学生掌握工作思路与方法,训练学生的专业和职业技能以及跨专业的各种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项目完成时,通过师生的共同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得到肯定,学习积极性将得到提高,学习能力也可以得到加强。
2.案例分析
所谓案例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把案例作为工具,通过分析和研究现有案例,通过“不在其位,而谋其政”的间接实践,使学生设身处地去处理或解决医药企业市场营销所面临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医药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单靠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学生往往手足无措,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关键在于让学生参与营销活动,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形成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无疑案例教学是“医药市场营销”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般而言,案例教学需要经过案例介绍、个人准备、小组交流、课堂讨论和教师总结五个阶段。在案例教学前,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选好案例,尽可能选择国内外典型案例,贴近生活,这样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笔者在讲授药品市场定位时,引入了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药华素片的市场定位案例,让学生讨论其定位的指标和角度,实际地体验与认知企业是如何通过研究消费者的购买心理或行为而对其定位行销产生影响。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各抒己见,开拓思维,说出自己所作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案例分析使学生在一种实验环境下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决策能力,从丰富的资料中获取解决问题所需信息与学习内容的能力和将整个决策过程的思维用语言表达的能力。
3.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是旨在营造人为环境或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学习职业必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笔者在该课程中,尝试运用“情景模拟”进行教学,努力构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仿真情景,让学生边“干”边“学”,努力做到“做”中“学”、“做”中“教”,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人员推销这章理论时,我们通过模拟一个情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推销员”和“顾客”,学生轮流上台进行推销表演,包括敲门、开场白、介绍、说服、达成交易等各种活动情景下的随机表演。通过营造多种途径探讨学科知识的氛围,学生在情景模拟中获得了亲身体会的经验。这样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纸上谈兵”相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符合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需要,使学生学得更自觉、更有趣。
篇9
一、改革的背景
通过前期走访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等调研结果显示,染整技术专业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现代技术应用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有明显差距。譬如:通过对本院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学校的实验教学环节认可度不够高,主要反映在认为实验教学过于偏重基础验证型实验,难以调动学生兴趣、积极性和探索求新的愿望,使得实验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难以一致;项目组在社会调研过程中发现社会上的仪器设备较之学校先进,造成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甚满意,导致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处境比较尴尬。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是采用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以实践教学为辅,以实验室和教师为主导地位、以学生为被动地位的教学模式,单调的教学手段和单一的教学环境降低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就实践教学而言,学生按照指定步骤,采取确定的手段,获得相应的实验结论,自始至终,学生很少会独立思考,甚至都不可能问为什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很不相符合。[2]
二、改革的目标
针对现有高职染整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上存在的不足,我们进一步明确染整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贯穿教学主线,在课程体系上彻底打破学科体系,改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积极探索和开展工学交替、项目驱动和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探索并实践“三实”、“四岗”人才培养模式(以真实产品为载体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以真实的生产设备及工艺流程开展教学、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实践完成习岗、轮岗、顶岗、定岗的四阶段实践教学)的前提下,构建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包括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内容和项目),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既具有理论基础又具备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严格实践教学管理,建立科学评估与激励机制,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3]
实践教学方法从“灌输式”向“引导式”和“启发式”转变,体现教师导学、学生自主实践的探索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工程意识、实验技能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综合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
三、改革的内容
在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实践教学时间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与水平,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分类别、分层次、分模块的创新性改革,高职染整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如图l所示。
1.实验类
将实验类教学体系分为基础验证性实验、能力提高性实验、探索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基础验证性实验为相关理论课程中经典的基本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低年级的实验侧重在这一层次;能力提高性实验则打破课程的体系,按知识模块设置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把握和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高年级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学习阶段,循序渐进地加大这一层次的实验项目比重;探索创新性实验则选择实验基础条件好、具备优秀师资力量、具有一定特色的方向,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时,根据印染、化工两大行业背景有效地开发这一层次的实验项目。整个实验类体系不仅增加了原来依附于相关理论课程中的实验数量,而且在实验内容和方法上做了较大的改革与创新。[4]
2.实训类
依托印染、化工两大行业背景以及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形成有一定特色的以工程技能训练、专业实习、专业综合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为一体的平台,其教学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其训练的重点放在基础层次;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其专业知识结构更加完善,训练的重点放在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训练、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上。
3.创新类
创新类包括课外科技活动与学生创新团队。鼓励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课外从事学习、研讨、实践、创造的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进行以启发探索和创新性实验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逐步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个性,培养其创新思维,并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学生在开放实验室进行创新设计与制作,旨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的方式,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重在拓宽学生的科技视野,夯实专业基础。在学生创新团队中,学生可以到相关实验室完成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等形式,参与社会调研、产品开发等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6]
4.职业技能培训类
经过广泛的企业调研和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在职业技能培训类教学体系中,构建了包括中、高级染色师培训,高级化学分析工、检验工培训,跟单员培训等项职业技能培训,要求学生参加至少一项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证书,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7]
四、改革的措施与效果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订了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不定期派现任实验室专职人员到其他高校相关实验室进行调研和进修学习,加强对新进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培训;对现任专业教师通过实践教学研讨、集中实践技能培训、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等方式,逐步提升专业师资队伍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对没有工作经历的新进专业教师,要求其在见习期间全面熟悉并独立完成染整专业实验室相关专业方向的各项实验,到纺织印染企业等参与工程实践至少3个月,逐步通过“调整、培养、引进”的方法,建立了一支综合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
2.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针对行业、地方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针对不同方向、不同学生的实际,设计出不同内容的、有特色的实践教学项目,使具有不同兴趣、不同特长和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训练。校内染整实验室实行全开放式教学机制,实验时间开放、内容开放。通过相关实验室信息平台的建设,学生可以在校内网站详细了解各实验室功能基本介绍、仪器设备信息、所有基础验证性实验项目的实验指导与视频模拟教学等;在能力提高性实验和探索创新性实验中,采用讨论互动式、案例式、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法;对主要用于科研的高档仪器设备进行网上视频演示教学,使学生有机会了解先进的仪器设备在学科发展中的应用。有条件的实验还需加强拟、仿真实验技术与实际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受益于此,学生在“挑战杯” 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染整专业技能大赛、纺织面料检测技能大赛等屡屡获奖。[8]
3.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整合共享实验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在原有硬件设施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分层次、分模块地逐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引进实验室管理系统,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建立与完善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使其成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获取实践经验、形成应用能力的基地;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加强校企之间、校与校之间、学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联合,从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兼职教授、副教授,定期承担专题学术报告、讲座以及指导学生实习、指导毕业设计等工作,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将实验(实训)室资源向社会、企业开放,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构建稳定的实习基地建设和发展的长效机制。[9]
4.落实实践教学管理,良好的实践教学管理才能有效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和制度管理三个方面。首先,由学校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系部作为办学实体,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工作;第二,制定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并针对实践教学计划编制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根据行业的实际任务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安排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做到六个落实:计划落实、大纲落实、指导教师落实、经费落实、场所和考核落实;抓好四个环节:准备工作环节、初期安排落实环节、中期开展检查环节和结束阶段的成绩评定及工作总结环节;第三,制定一系列关于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学科竞赛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以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
5.重视实践教学评价
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快速提高,加强宏观管理的主要手段。一方面,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建立教师个人评价体系。[10]
五、结束语
通过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科学规范的实施,学生得以在连续不断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达到训练应用能力、提高工程实践能力、逐渐树立创新意识的目的,把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注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择业竞争力。我校染整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将为我校树立良好的专业形象,使我校染整技术专业的学生能学有所用,满足染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唐福兴.对高职染整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探讨[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1(40):74-75,79.
[2]王柏华,陈英等.高校专业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探究[J].皮革科学与工程,2013(2):73-75.
[3]侯翠芳,姜生等.高职纺织染整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纺织教育,2008(1):33-36.
[4]刘德驹,封怀兵.高职高专染整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时刊,2008(10):74-75.
[5]张伟.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染整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J].辽宁丝绸,2012(1):34-36.
[6]姚舒林,刘晓华等.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实施――以染整技术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176-178.
[7]周芬.浅谈纺织实验教学改革[J].管理教育,2008(12):83-84.
篇10
中职学校的班主任一般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实在难管,一个班级学生差异大,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笔者刚带班时,非常崇拜那些手段强硬的班主任,因为学生在他们严厉的目光下变得很听话。因此很长一段时间,笔者坚持以“制度为标准,纪律为保障,奖罚为手段”来治理班级,成效确实不错,也曾一度认为刚性是最有效的管理风格,柔性则意味着犹豫和软弱。但随着笔者带班年限越来越长,渐渐感觉到刚性管理也不是最理想的,因为“强硬”常常代表着“高压”,“听话”往往是表面的“屈服”而不是真正的“心服”。
众所周知,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莫过于水,但水又是至刚之物,它既可以柔软到无形,又可以刚强到穿山破岭,水的柔是可以克刚的。在中职学生管理中,“刚性”虽不可少,但“柔性”更需要。
下面结合笔者20多年工作经验,从班主任角度谈谈“柔性”在中职学生管理中的一些思考和运用。
一、柔性管理的内涵和本质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刚性管理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进行管理,强调遵守与服从。柔性管理以人为中心,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采用非强制方式,在学生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自觉行为。
这个概念的主题词是“规律”“非强制”“潜在”和“自觉”。其体现了这一概念所涵盖的四个基本方面:依据是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方法是非强制性的,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最终目标是让人自觉行动。柔性管理的本质既体现了一般管理的本质——控制,以及管理的核心——协调,又体现了柔性管理的本质特征——“柔”原则与“软”控制,而且是在顺应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柔性管理的几个特点
1.模糊性和开放性
在质的方面,柔性管理表现为模糊性。此时,二值逻辑失效,非此即彼被视为柔性管理的对立物。因为我们面对的管理对象是人,人的内心深处的东西本来是模糊的,在处理人的问题(诸如分析、评价、批评、表扬)中,应该立足于多种选择。坚持开放性,就能尽可能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决策时可能会慢一些。但是,经过这样一个广泛的比较和整合过程,可能使结果趋向更为完善。
2.感应性和信任性
在方法上,柔性管理强调感应性。此时,权力影响失效,师生之间的等级观念被淡化。柔性管理的一个基本方法就是通过心灵沟通、感情认可,从而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主动发挥人们潜在的积极性。因此老师必须通过坦诚、关注、理解和尊重等来赢得学生的信任。有了信任,学生才会真正尊其师,信其道。在柔性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没有畏惧无奈的应付,有的是老师与学生双方的信任和感应。
3.滞后性和持久性
在效果上,柔性管理表现为滞后性。滞后性是指从开始工作到发挥作用,在时间上出现的落差。在刚性管理中,规章制度一经颁布便立即生效,它不允许因为不理解而拒不执行,更不允许以不理解为借口而公开对抗,其作用的发挥没有滞后性。在刚性管理中虽然对制度的执行也希望自觉,但决不以自觉为前提,它的最终目标是追求有序统一。柔性管理则不然,它要求人们对事物要理解、行为要自觉。显然,在完成“外在规定—内在接受—自觉行动”的转化过程中是需要时间的,这就是滞后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因而,认清了这一规律后,对柔性管理中的每一个工作环节就不能急于求成。
三、中职学生实施柔性管理的必要性
1.贯彻“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需要
中职学生是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学习基础较差,纪律性薄弱,加上正处于青春期,心智尚未成熟,对老师的训诫有抵触情绪,对常规的约束性条例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的个人主体意识在增强,他们越来越关注自我兴趣和爱好、尊重和理解等精神需要。他们反感居高临下、简单强制的管理方式,更期待民主、和谐、宽松、柔性的学习生活环境。
2.更好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
当前,中职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宗旨,决定了中职学校要在学生学习、就业要求、社会需求几方面中寻找平衡点,努力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这样原有简单的、刚性的教育教学已不能很好地满足新需求。
在社会发展的牵引下,中职学生个体对管理的“柔性”需求和社会对服务型人才的客观需求促使教育方式的改革,因此与之相应的学生管理模式也不得不由刚性管理转向柔性管理。
四、柔性管理下班级变化的规律
在柔性管理的理论指导下,笔者在班级管理具体实施中已坚持了2届6年,渐渐总结出这种管理模式下班级的变化。
高一,少部分学生由于感受不到强制和高压,似乎还有点不适应。甚至有个别学生和家长感觉班主任的管理偏软弱,担心会压不住学生。班级看上去有点散,班级评分(如教室卫生、住宿纪律)总体偏低。
高二,绝大部分学生认可班主任的管理方式,他们感受到班主任的温和绝不是软弱,而是包容,其中还透露出自信和坚韧。班级走上正轨,渐渐形成平和稍带热情的班级气氛。班级评分开始挤进中等。
高三,大部分学生喜欢上这个班集体,对班主任既尊重又亲近。学生犯了错,会主动来承认,而且还会提出解决或弥补的方案。任课老师对这个班的感受是“学生善良、亲切,学习氛围好”。班级评分提升到中等偏上。
毕业生返校看望班主任时,他们的反馈常常有:
“高中三年,感觉很温暖”。
“犹豫时,会问自己:内心的选择到底是什么?”
“改变了一些想法:如,轻声有时比大声更有威力,说话态度比内容更重要。”
“ 什么是内心的力量,现在有一点点明白。”
在这些变化和反馈中,笔者感受到柔性管理的美好和影响的深远。但在实施过程中,笔者也真切感受到坚持的不容易。要实施柔性管理,除了理论指导,对班主任个体的性格、信念等还有一定的要求。
五、实施柔性管理,对班主任的几点要求
1.积极的学生观
积极的学生观是实施柔性管理最基本的要求。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的态度,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基础。
班主任要坚持相信学生内心始终渴望“向上”和“向善”的。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着眼点要放到学生自身优势和资源上,积极给予开发和利用,弱化、淡化他们身上不良品行,帮助学生利用自身优势,重塑自我。
2.懂一些心理学并拥有较好的共情能力
“带人如带兵,带兵要带心”。作为一名班主任,“爱学生”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爱”。新时代的中职班主任更需要琢磨:
“怎么说,学生才会听?”
“怎么听,学生才会说?”
“我给的是不是学生想要的?”
要真正把握这些,就要求班主任学习相关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要求自身拥有较好的共情能力,感受学生的感受,体会学生情绪背后的真实需要。
3.以身作则,营造柔性氛围
在柔性管理中,有一项原则:身教重于言教。班主任能否言行统一,起好身教模范作用,对学生是一种强大而潜在的影响。这类以身作则,在刚性管理中也是一直提倡的,但刚性管理更多的是指在执行制度中的榜样,如时间观念、纪律性强等先进典型。在柔性管理中提的身教更多的是指营造柔性文化氛围,如班主任自身那种平和、尊重、坚韧、好学等品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强大内心,看淡分数,静待花开
在具体实施中,尽管对柔性管理效果的滞后性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当班主任精心实施了一段时间,班级却没有什么起色,那时内心难免会急躁甚至是沮丧。有的中职学校还把各项制度执行情况以分数的形式给班级评出ABC不同等级,偏低的分数可能还会受到同行或领导的质疑,那时,内心可能会动摇甚至想放弃。
实施柔性管理的班主任,对自己需要强大的自信,对学生需要足够的耐心,对教育需要坚定的信念,对分数和名利还需看淡或放弃。
笔者怀着对柔性管理的美好期待和不懈的坚持,在多年的实施过程中累积了一些经验和措施。
六、柔性管理在中职班级中的具体实施
1.教室的“柔性”布置,增加期待感
班主任要想实现对班级的柔性管理,需要一个和谐班级文化作支撑。新接手一个班级后,在学生进校门前,首先要注重打造教室的“柔性”文化。如教室的布置除了净化美化外,更要突出班级的文化特色。如笔者所带的药学专业班,教室布置主要突出二个主题:一是带班思想“制度遵守,内心自由”;二是专业特色;一面墙全部布置为相关药学标本和药学专业各阶段目标和要求。这样新生一进入教室就会感受到与初中阶段完全不同的强烈冲击感,他的内心不知不觉就会有一种好奇和期待,为接下来的柔性管理做好铺垫。
2.文学阅读,营造班级文化氛围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孩子喜欢阅读,那他肯定坏不到哪里去”。阅读能够愉悦性情,净化内心,拓展视野。
班主任的教育除了教授知识,还有见识。要增长见识,可以行万里路,还有读万卷书。笔者所在学校建造了市区一流的图书馆,而且全部向学生开放。为了给学生更好更系统的引领,笔者利用班会课,开展了一个专题“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进行一系列的文字阅读介绍。
旅游篇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走近最初的自己》……
心理篇:《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我很重要》……
人文篇:……
爱情篇:……
一开始开展这项活动,学生很奇怪,他们会说:“老师,你怎么变成语文老师了?”渐渐地,他们会追问:“老师,接下来,会给我们介绍什么书呀?”
慢慢地,笔者发现课余时间学生进图书馆的多了,打闹的现象少了;学生课桌内零食少了,课外书多了。
3.感受学生的感受,肯定重于否定
肯定是柔性管理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当然柔性管理不排斥否定,但肯定重于否定。在刚性管理中,更注重的是规范的制约和执行的统一,班主任教育学生时,运用更多的是“禁止、不允许”。但现实中,一个学生做一件事时,不会刚好是完全符合哪个标准。就人的心理趋向来看,人的心与言、言与行常常会表现出不一致性,但人心趋于美好,希望个人的表现得到承认。尤其对中职学生来说,他们更加渴望得到肯定和赏识。他们内心深处并不希望自己的行为影响别人、违反制度。那种心与行的不统一,他们常常意识不到或是一时控制不了。
如何把握肯定和否定,不单是一个方法问题,更是管理艺术的问题。这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班主任有较好的共情感受能力,不仅要充分肯定学生积极的、正确的、阳光的一面,更要看到学生消极的、错误的、甚至阴暗的那一面所隐含的东西,去感受它真正想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
4.以退为进,攻破管理难点
一个班中,总有几位学生是比较棘手、难搞定的,他们对班级的负面影响很大,但他们讲义气,愿意替别人出头,在同学中威信较高。降服这几位学生,是管理好整个班级的关键。对这些学生,刚性的号召,制度的制约肯定是很难奏效的。比如,某位男生经常旷课出去打篮球,如果硬对硬按制度办事,学生一般就甩你这样的话:“大不了处分,退学也无所谓”。这时候班主任除了理解尊重外,在具体的面对面“较量”中还要讲究策略,比如“示弱”“妥协”,这时的“妥协”并不是放弃原则,而是以退为进,通过适当的交换来等待目标结果的出现。
高中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反叛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喜欢挑战权威,渴望得到肯定,但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柔性管理中的“柔”原则、“软”控制更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的心身发展。尤其是中职学生,中考的失利对他们的内心有较大影响,他们更需要温和的、渐进的管理方式。
笔者一直认为,班主任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和鼓舞,引导学生去寻找适合自身学习发展的模式和途径,让学生真正明白“外在的形式遵守是为了内心更多的自由”。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班主任要坚信学生心中都有一颗积极、阳光、美好的种子。中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缺风吹雨打,他们更需要阳光雨露。总有一天,这颗种子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郑其绪.柔性管理[M].青岛: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