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医学表扬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血液是宝贵的,更可贵的是关爱他人的博爱之心。法政学院的30名学子们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行动不仅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而且弘扬了救死扶伤、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以真情奉献社会,以爱心温暖校园的崇高思想品德。你们献出的一份爱心,将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温馨与和谐!
我们相信,全体师生都将以你们为榜样,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在四川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奉献我们的热血和爱心。
篇2
及时地进行表扬与鼓励,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课堂教学中,要对同学们的热情态度和取得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并回答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讲完一个例题后,让学生归纳其解法,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一些基础问题,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和信心.当学生的作业做得很好时,当学生的解题方法新颖时,当学生的成绩有进步时,当学生表现出刻苦钻研精神时,都要给予适度的表扬,以增强学习信心,达到表扬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目的.
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最重要的因素.
设计课堂层次时,必须重视认知过程的完整性,要回归认识的最初,也就是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学层次的展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活动协调和谐.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当同学初步获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后,应安排动脑动手独立思考与练习,教师及时捕捉反馈信息,并有意识地让它们产生“撞击”与“交流”,这样,同学们对某一概念的理解,对某一例题的推演,就会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而对知识的领会加深,能力也得到发展.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具体一堂课,到底选用哪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考虑.一般而言,每节数学课都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因此,通常所采用的都是讲授与练习相配合的方法.有些课题要数形结合求解,此时可联系图形,以使问题直观易懂,学生吸收自然好.对于一些综合题,可结合分析,采用点拨讲授法,要挖尽条件,点其窍门,减缓坡度,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也便于学生吸收.
篇3
我从数学学科教学角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障碍做了分析之后发现:学生数学学习中创新意识的障碍主要来自学生自身学习的消极因素和教师的教学误区。
一、学生自身消极因素造成的创新意识障碍的表现
1.学生不明确数学学习的目的,导致对数学学习不主动;
2.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不认真思考数学问题,往往只重视问题的答案或结果,忽视过程,通常在得出正确的结论后,不愿多想其他的解决方法;
3.对数学基础概念的掌握不到位,理解不深透,在解决问题时,难以展开联想,往往不能灵活运用知识;
4.受小学或前期知识影响,存在思维定势,面对新问题不会变换思路;
5.面对综合问题,只能抓住问题的一个方面,以偏概全,不能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6.在数学学习中害怕犯错误、害怕同学或教师的嘲笑,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不敢打破常规的模式、不敢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设想。
二、教师不恰当的态度和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创新意识障碍的表现
1.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角色,导致学生习惯接受知识而忽视自我的独立思考;
2.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重视分析错误原因或轻易采取批评态度,使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3.“题海战术”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化,阻碍了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4.教师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够,使学生思路狭窄,呆板单一;
5.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注重视数学思想、数学建模、解题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难于掌握数学概念和规律的本质;
6.教学过程缺乏灵活性,多样性,研究性,探索性,应用性。
三、消除阻碍,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应对学生数学学习中创新思维障碍的分析结果,下面我谈谈消除学生创新思维障碍、有效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途径与方法。
1.通过家校联系或家访活动,了解学生及其家庭的实情,调整和改善学生学习的目标。
家校联系是了解学生及家庭情况的最好方式,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在家学习状况,也了解家长对学生的管理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在家与在校学习的情况对比,来发现学生的个人想法,尤其是学生对待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我们就可能争取更多家长的理解与配合,从源头上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向、方式、方法。只有目标正确了,学生学习才有了方向,也才会有学习的动力。
2.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更是创新的力量源泉。所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例如在七年级的新学期,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数学问题。例如:通过某人的身份证号“320523196707098915”识别,如何看出该人的出生年月,目前的实足年龄;用法国“小九九”手势变化来寻访“不同手势”与计数的联系。从而让学生理解数学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就有了兴趣与动力,因为他们能发现数学知识是实用的,可利用的,也是必须利用的。同时,我也用国内外著名数学家的成长故事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刻苦学习。
3.设计合理的问题,提供给多层次学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打下增强创新意识的基础。
我们的学生为何迷恋游戏而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呢?原因有三:一是电脑游戏的情节他喜欢,一般人人都能上手就玩,并沉醉其中;二是游戏中常有相互对抗,或是任务完成级别,所以每升一级,学生就有一种满足与成就感;三是游戏的结果往往不会影响学生的生活,更不需要承担风险,即使失败了也不会有指责与打骂。所以,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我们可以仿效电脑游戏的构成思路:即不同层次的问题由不同基础的同学回答;同一类问题要设计成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回答;对于某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们要设计逐级提高的层次,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例如,在讲“三角形边的性质”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任意给出三条线段,它们一定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吗?也可以问:给你两根定长的线段,要搭成一个三角形,还需多长的线段方能解决问题?你能举出一个“用三根细木棒搭成三角形”的例子吗?等等。以上问题逐步分层,人人能答,也不怕回答。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兴趣。
常有父母给孩子出这样一道智力题:“树上10只鸟,被人用枪打死1只,还剩几只?”孩子一般都把它当成算术题做,10-1=9(只)。此时父母往往笑着说,打死的一只掉了下来,其余的全飞走啦,所以树上没有鸟。这似乎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如果我们耐下性子聆听孩子的回答:(1)可能还剩1只,因为树大,打死的1挂在树上,其余飞走了。(2)可能还剩9只,因为枪可能是无声手枪,打死一只掉了下来,其余9只没有感觉也没飞走。(3)可能还有100只,因为被打死的是鸟中国王,它的臣民从四周飞来悼念。答案可以有无数个,这就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4.将数学与现实相结合,让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进行猜想论证,从而掌握创新的方法并合理应用。
数学的本身是锻炼与增进人的思维与逻辑的。如果我们将其应用于生活,我们的创新意识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问:“周长一定时,长方形面积什么情况下最大?”学生的回答是“正方形”时最大。同样再问:“若一边靠墙,其余三边总长为60米的长方形面积最大值是多少?”则很多的学生会根据原有经验,立即说:“也是正方形时的情形。”此时老师可以请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来解答这个问题,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会得到锻炼与升华。因为:60÷3=20,当以边长20围成正方形时面积S=400;当垂直于墙的这一边长为x米,则矩形的面积S=x(60-2x)=-2x+60x=-2(x-15)2+450,所以当x=15时,矩形的面积最大,为450。
以上过程应用了经验与新的知识,回答了一个要使面积最大怎么操作的问题。然而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因为它提供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多个思路,而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只有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才是创新意识得以发展的归宿。
5.“展示错误,让学生成为发现问题的能手”,这将是我们培养创新意识的真正的起点。
篇4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把面向全体学生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从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出发,分层递进、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学会知识,增长智能,提高素质。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欲望
心理学表明,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内在的动机,成为推动、引导、维持和调节人们进行活动的内在力量,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格外关注、观察格外细、思考格外活跃、记忆格外牢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崭新途径。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思维的新视角,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向往科学,追求真理,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随着培养起来。
数学教学应服务于生活。数学学习一般比较抽象、枯燥、单一,学生容易乏味。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联系实际,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他们在需要的激励下积极思维,激发创新的愿望。例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这一内容时,我改变书本上先出现2的1倍、2倍、3倍……是多少的表格式的方法,而是一上课就说:“同学们,你随便说出一个整数,老师可以马上告诉你它能否被2整除,想考考老师吗?”一下子,学生的积极性、好奇心都提上来了,学生每说一个整数,我马上判断,并把它们分成两大类:1能,2不能,写在黑板上,按原来的教学设计是:当学生说出一定数量的整数时,而又把个位是1、3、5、7、9和个位是0、2、4、6、8的数都说了的时候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数,从而得出结论。也许是教师独特的导入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一轮“考老师”后,大部分学生纷纷要求:“我也会,你考我!”听到这样的呼声,再看他们充满自信的脸,我迅速调整教学程序方法,随口说一些数,学生真的能判断出能否被2整除,教师也把这些数写到两大类能与不能的数中。这时,教师提出:“你们能找出规律吗?”这一设问引导学生找出“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因此在教“能被5整除的数”时,学生同样能很快地自己总结出方法。由此可见,教师不一定要跟着教材小步子地牵着学生亦步亦趋地走,可以依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教。反之,若教学方法陈旧、死板、教师为教而教,则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呢?整节课,学生有目标、学得主动,思维活跃,激起了创新的愿望。
二、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的前提。俗话说“授人以鱼,只管一阵子;授人以渔,却管一辈子。”故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教学思想,寓学法指导于教法之中。一是指导常用数学学习法“三步曲”。即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复习。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成习惯,只有熟练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课前预习好比火力侦察,对新知识能有初步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自己明白了什么?不理解的有哪些?以便在第二天新课听讲时有的放矢,把握关键,将大大提高听课效率。在课堂听讲时要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勇于发言,而且要会听,听得出重难点,听得出结论等,以便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后复习时,先复习当天学的例题,然后动笔做作业,一个单元学完后要进行系统整理复习。这好比堆放麻绳,如果不定期清理它就会容易乱结在一起,如果经常顺一顺、理一理、学过的知识就容易理顺,思路就比较清晰,也弄清哪儿易错,哪儿易混淆,从自己的情况出发该记的记,该深钻的深钻,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这样根据学习规律让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才能培养学生终生受益的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指导常用的数学思维方法。好的思维方法就如给人插上翅膀,使学生去自由飞翔、探索、创新。常用的思维方法如假设、迁移、化归、分析、综合、逆向、数形结合等。例如对一些行程问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中用数形结合法行之有效,既可使学生思考问题时获得丰富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又可把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有利于在学习中发挥创造性、去开拓学生创新思维的门径。
三、营造愉悦氛围,优化创新方法
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而营造这一氛围,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相信学生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减法应用题”时,有一道题题是:“某苗圃栽树苗294棵,其中杨树苗有96棵,柳树苗有36棵,槐树苗有64棵,其余的是泡桐树苗,泡桐树苗有多少棵?”(用两种方法解)。出示例题后,我说:“你想到用什么方法解答就用什么方法解答。”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了,活动的空间大了。结果出现了多种解法:
①294-96-36-64=198-36-64=162-64=98(棵)
篇5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让学生在体育课练习中达到一定的身体负荷,因为只有适宜的运动负荷才能使肌体产生良好的效果,同时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形成。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它是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需要,也是全面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们对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育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活动的总和。
学校经常性地、有计划地进行引导,有意识地创建健康积极的体育气氛,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运动中去。如班级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教工、学生对抗赛等,并形成制度。体育教师则可以利用校园网为体育知识宣传平台,收集和设计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素材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在各系各层次的体育比赛中,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帮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尝试和练习中不断加深了对运动项目特有魅力的感知,得到稳定、持久的动力,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最后转化为自身的迫切要求,从感性上升为理性,从兴趣爱好经过内化变成自觉意识。
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我们认为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充分发挥教师创造性,活用教材。发挥教材引子作用,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依据新课标“目标统领内容”的原则,在根据课时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内在价值,有效把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锻炼的切入点。不仅要考虑教师如何教这些教材更应该关注学生怎样学和用这些教材。
篇6
因此,面对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首先应该从培养和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
一、什么是问题意识
人们对某一事实、客观现象产生了解释或处理的心理欲望,这就是问题意识。物理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能让学生变被动接受“静态”的物理结论为主动探索、研究“动态”的物理过程,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和发现。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营造个性化学习平台的保证,我们应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1.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习惯于面对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并思考解决,学生不习惯或缺少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下发现并提出问题,正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最重要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比学生解决问题还重要,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要使学生敢问、乐问,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此,教师要努力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而不在学生中人为地划分等级。在彼此的交往中,不仅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言语表扬,而且要用微笑、点头、注视、肯定的手势以及关怀性的接触方式进行鼓励。一系列动作都能把你和学生的距离拉近,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捕捉“问”的契机,放心大胆地去问。
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这一情境不仅要有提出问题的必要性,而且要联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较容易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图,在演示断电自感现象中,开关断开时,灯A先变得更亮,然后再熄灭。这时学生自然而然会提出疑问:电源断开为什么灯泡反而变得更亮?从而为揭示问题本质做好铺垫。
其次,教师还要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教学不能“满堂灌”,但“满堂问”也未必可取,因为学生在“答”的过程中,实际上还是作为一个“信息受体”而出现,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的诸多问题只能成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一种手段。相反,如果我们能营造出一种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发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发问”总是以思考为前提的。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产生1个问题。
如我在“薄膜干涉”的教学中让学生提出疑问,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反射光与入射光相遇不会产生干涉现象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波的干涉与光波干涉的区别。因此,课堂上要留出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2.要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好奇心精心呵护。好奇心人皆有之,每一个学生都会对不同的问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好奇,强烈的好奇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溯源,激发思考,从而进一步形成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许多看似偶然的发现其实都隐含着一种必然:发现者必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缺乏好奇心,必然对外界的信息反应迟钝,对诸多有意义的现象熟视无睹,对问题无动于衷,更谈不上发明创造。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罢了。”
如在自感现象的教学中,我设计一个实验来引入课题。首先提出问题:多高的电压才能让人体有触电的感觉?一节干电池能让你触电吗?然后用一节干电池和一个带铁芯的大线圈让学生做实验,线圈与一节干电池组成闭合回路,让学生两手握住线圈的两端,当电路断开瞬间,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触电感觉。这使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迫切地想弄清其中的物理规律,使这节课水到渠成,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好奇心虽然与先天因素有关,但可以被后天抑制,也可以被后天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好奇心是由于看到前所未闻或无法解释的物理事实所产生的本能的情绪反映。但是,不少学生的好奇心在后天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并没有转化为问题意识,而是慢慢地被教师“解惑”掉了。
问题意识是基于好奇心而又高于好奇心的心理品质,为此,教育者必须悉心呵护学生创新求异的本能和欲望,不能教条地、机械地用同一标准、同一模式去衡量他们,而应当从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入手,积极培养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赞赏他们的“突发奇想”。允许他们出错,给他们创造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只要这样,创新能力才能水到渠成,呼之欲出。
如我在相对论的教学中,有学生突发奇想:“如果瞬间移动到距地球1光年的地方,那看到的地球不就是1年前的地球?看到的情景不就是一年前的?这样不就相当于回到了过去?而用瞬间转移技术可以实现瞬间转移,那这样时间旅行不就实现了?”这个想法是现有的理论和实践无法超越的难题,但它给予了学生无限的遐想空间,因此要表示赞赏。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每事必问”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我们请来了八个顾问“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何为,好像哥哥和弟弟。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每事问,问天地,问书籍,问师友,问自己。其中问自己最为重要。
最后要重视家庭教育习惯对学生的影响。下面是两个不同国家的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询问:以色列的家长:“今天你向老师提出问题了吗?”中国的家长:“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吗?”可见,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教师努力,而且需要家长们转变教育观念,共同配合,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篇7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强调创新、变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知识传授。这给教学效果一向“少、慢、差、费”的语文学科,带来了一次绝佳的发展机遇。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由于突出了开放意识、民主意识,学生自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表现欲都被激发出来。“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得到了初步而有效的改变。而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在展示出一片曙光的同时,也给人留下一分忧虑:学生活动成为一种时尚,文本尚未充分解读,便"左邻右舍"或几个学生合围而坐,展开讨论,还有当堂辩论,动作演示,影视观摩,声乐熏染等等,课堂变得热热闹闹起来。热闹之余,不禁令人深思:这应该是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吗?不是,断然不是!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满堂闹”的状况,是我们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的认识和做法出现了偏差,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传统的教学方式固然当改,但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是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和专家们深入思考的。任何领域、任何形式的改革都不能完全割裂历史,都应既继承又创新。我们是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要把握好一个度,并且不能藉此而否定知识传授(包括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下同)的作用和地位,而实际上新课改的目的是“针对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高中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走进高中新课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80页)可见,新课标虽然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未完全否定知识传授的应有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处理好知识传授与学生活动的关系,当讲则讲,当活动则活动,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对。
知识传授是增进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它在组建知识内容、建立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点化认知误区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语文学科自身的特征也决定了知识传授是必不可少的。"尽管在教学中存在自发的成分,有效的教学却是系统的科学观的产物。“([美]小威廉姆。E.多尔,语文学科包罗万象,知识浩瀚无边,而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传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
譬如,文学作品的鉴赏可以见仁见智,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介绍各流派的不同看法来加强学生的见识,扩散其思维,鼓舞学生大胆发言,师生互动才能撞击出强烈的思想火花。文学鉴赏的一些方法、步骤也应指导一下,以免学生走不必要的弯路。就说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鉴赏吧,教师可先指点一下:联系哪些因素(环境、情节)来鉴赏,从哪些方面(思想、性格、社会意义)来归纳,注意一些写人的手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描,白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对比,烘托,抑扬等等),把握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主导性格,附属性格)。同时辅以相应的事例来说明,然后再让学生去做,岂不是事半功倍!如果事前不加点化就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去思考讨论,其主体地位好像是得到突出了,但效果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可见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传授是必要的。
总之,有意或无意地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知识传授的既定作用,实质上未能正确解读新课改的基本精神,未能充分把握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我们不应当将二者对立乃至割裂开来,而应将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看到二者实乃为达到既定目的而不可缺少的有机联系着的两个方面,在对任何一方具体操作时都应讲究分寸,讲究实效,严防”过“与”不及“,否则我们的新课改的目的就可能落空。
篇8
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让学生有质疑的工具
当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诱导他们围绕课文多角度、有顺序地提问,从而提高质疑的质量。例如在课堂上的词语教学中,我不但注重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更注意要求学生按解释组词。比如“易”字有下面几种解释:1. 好办,不难;2. 改变;3. 交换;4. 和气。我引导学生:按这四种解释组词,可以组成哪些词?每类又可以组成哪些词呢?
指导学生寻找矛盾质疑。在教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时,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是这一课的中心。有学生提出“精彩极了”我更喜欢,为什么说“糟糕透了”也是“爱”呢?有学生提出,面对作者写的同一首诗,为什么父母会有两个完全不同的评价,是因为他们知识上的差异吗?通过学生们的质疑和老师的解答,学生了解到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既需要表扬的声音来鼓励自己,也同样需要批评的声音来鞭策自己。
联系实际质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知而提出的问题,既能使学生在兴趣和视野范围内,从多角度、多侧面开拓思路,对已知信息比较分析,使知识迁移,又可使学生从某一点出发,寻求变异,进行发散性联想。
给学生勇气,让学生敢于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我启发、鼓励学生小到对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前后文探究文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我经常鼓励学生对同伴和老师的发言,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见解。采用情绪感染、故事导入、联系生活等方法引发学生兴趣,为学生发现问题奠定基础。教学每一课之前,我都要求学生面对课题想一想“从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和“从课题你还想了解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在多次练习、指导之后,学生逐渐会质疑了,思维宽阔了一些。
篇9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让学生在体育课练习中达到一定的身体负荷,因为只有适宜的运动负荷才能使肌体产生良好的效果,同时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形成。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它是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需要,也是全面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们对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育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活动的总和。
学校经常性地、有计划地进行引导,有意识地创建健康积极的体育气氛,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运动中去。如班级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教工、学生对抗赛等,并形成制度。体育教师则可以利用校园网为体育知识宣传平台,收集和设计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素材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在各系各层次的体育比赛中,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帮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尝试和练习中不断加深了对运动项目特有魅力的感知,得到稳定、持久的动力,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最后转化为自身的迫切要求,从感性上升为理性,从兴趣爱好经过内化变成自觉意识。
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我们认为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充分发挥教师创造性,活用教材。发挥教材引子作用,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依据新课标“目标统领内容”的原则,在根据课时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内在价值,有效把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锻炼的切入点。不仅要考虑教师如何教这些教材,更应该关注学生怎样学和用这些教材。
让学生从“学会体育”向“会学体育”的转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宗旨,并且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去设计采用“自主、创新、探究、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让他们掌握自主学习体育的技巧,为他们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10
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要加强目标教育 , 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意识
高中化学内容多、知识抽象 , 学习难度较大 , 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介绍化学的发展前景及对社会发展、民族兴旺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 最终提高人类自身的生存质量。让学生最终懂得不管是从社会的需要,还是从将来个人发展的需要来看都应该学好化学。斯大林说过:“伟大的精力只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目标的学习,兴趣才会成倍地被激发起来。同时远大目标的确立,还意味着不要死盯住分数,不要老着眼于升学,不要在乎眼前暂时的得失,而要为真正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去全力拼搏。
二、要联系实际 , 在实用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与工农业发展、生产、生活联系广泛,有很强的实用性,只有让学生觉得有用,才能让其感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化学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例如,讲“氯化钠的性质”可联系“鱼肉、蛋和蔬菜的腌制”;讲“二氧化硅的性质”可联系“光导纤维”;讲“胶体的性质”可联系“卤水点豆腐”等等。此外,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用学习的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学习“二氧化硫”后,让学生解释酸雨形成的原因及对环境的危害。这样既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增加知识面,培养了学习兴趣,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思维方法和研究能力,受益终身。
三、要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中各种形状各异的实验仪器、生动鲜明的实验现象,都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例如:喷泉的形成,神奇的铜锌原电池,浓硫酸的“面包实验”等现象都会给学生以强大的吸引力而引发他们的兴趣。如果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则更易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例如:在学习钠与水反应的性质实验时,设计实验:在稀盐酸、乙醇中分别放入一小粒钠,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在学习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时,设计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的反应,让学生根据现象探究本质等等。通过设置实验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不断理解和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深入钻研、主动创造的精神。另外,化学实验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协调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引导学生创新,使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化学的无穷魅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四、要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学生虽然普遍比较成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也有一定的自制力,但高中化学需要掌握的化学用语、原理、定律繁多,记忆量大,易混淆,内容也显得枯燥乏味。为了巩固化学实验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新颖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诸如自学法、讨论法、对比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让学生操作演示实验,陈述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让学生上台讲课,同学间质疑讨论,教师小结的课堂学习模式等。充分发挥学为主体的特点,既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知识,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巩固学习兴趣。另外,制作精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把抽象的内容及某些实验利用图像、动画进行模拟,用图形、图象、动画、文字和声音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特别是可以把抽象的文字概念转化成直观的形象,把难于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把难以演示的实验形象化,通过直观的视觉来帮助学生理解,大大降低了难度,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好的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
五、要加强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1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因此,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如教师在进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时,教师先出示一些数字让学生竞赛:
下面的数能被3整除吗?
15, 51,27,72,159,195,1000005,5000001。
题一出示,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回答,前四题回答得很顺利,有学生说159也能被3整除,因为个位上的数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这显然是受到了前一节“能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在回答第七个数1000005时,学生哑口无言,都在埋头苦算,此时教室里很安静。这时教师立即转轨说: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多少都可以,我立刻就知道它能否被3整除。于是有学生说了一个几万几千几百几十几的数,老师马上就作出判断,有学生不相信,在本子上验证,结果和老师所说的一样。这样,学生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知,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教师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说到:“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学生异口同声说:“想”。通过教师的激趣诱思,调动了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积极性。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第一步。
二、自主探索,发展创新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前一个知识点往往是后一个知识的基础,而后一个知识点又是前一个知识点的提高和发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弄清编写意图,然后根据数学知识本身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逻辑性,分析教材中蕴含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因素,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篇12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它的学习过程始终离不开思维和情感。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而老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习语言不是为了单纯的记忆词汇和语法,而是要能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和创造。为此,英语教师要认真学习英语新课标,摸索创新英语教学法,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二、 引导学生养成预习习惯是基础
同学们上课时往往会出现听课盲目、抓不住重难点、努力听讲但却困难重重的现象,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我国中学由于长期实行应试教育,激烈的分数竞争使得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教学方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自学能力是学生所有能力中的基本能力。要培养这种能力,前提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我提高的乐趣。预习应该是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必不可少的基础环节。预习前,教师可以相关的课文内容给学生一个预习提纲,或把预习的内容概括成几个问题或知识点,再辅以一定的参考资料,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或知识点做好预习笔记,课堂上释疑。这种方法对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促进和加速作用。所以,学生如果不在课前预习,造成的不良后果是不言而喻的!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预习有助于学生对新课文知识的理解,熟悉所学知识的内容。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计划、分层次的引导和训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从“苦学”到“乐学”,从“学会”到“会学”,使学生真正获得适应社会需要的学习能力。
篇13
二、教学上要勇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的弊端显而易见,过分强调共性、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强调按计划执行、盲目服从,偏重概念与结论的学习模式,在专业、课程、学习方式等方面受教育者没有实质性的选择权利。因此,这样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无法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在知识的长河里,他们能够继承,但难以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上要勇于创新,只有我们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激发出来。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的环境,给予他们创造性尝试的机会,对于学生富有创意、别出心裁的解题方法及解题思路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内在的无穷力量,也从老师的肯定中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同时也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的发挥,从而自觉地不断地去创新,去完善自己。因此,我们在教学上要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观念,树立“师生共同探索”的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实现在教师的参与、指导和建议下,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我们知道,创新能力总是在问题的解决中发展起来的,问题解决是创新的土壤。并不一定所有的问题解决都包含有创新,但创新无疑都包含着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传统的做法往往是淡化“问题意识”,教者给学生的是一些经过处理的规则问题和现成的漂亮解法,舍去了对问题的加工处理过程,也舍去了制定解决方案的艰苦历程。学生听起课来似乎显得轻松,但数学的能力却未能得到应有的提高。所以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展现对问题加工处理的过程和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既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我讲课时注意挖掘教材中具有某种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发展。
四、鼓励参与,培养主体意识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淡化教师的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实现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转变,善于倾听不同的言论,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在教与学中倡导相互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简单地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但这并非就是说教师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了。事实上,教师是全部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实现的外因。教师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对知识的理解也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使课堂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在例题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对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尤其要注意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地延伸出具有相关性、相似性的新问题,以达到进一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课本中的例题是知识的精华,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但由于例题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往往其解题涉及到的知识都与本节所学的内容有关,学生也习惯与本节内容挂起钩来,抑制了思维的全面展开,长此以往,不利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例题教学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要墨守成规,应该敢想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乐于新的探索,善于独辟蹊径,注意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使解题达到简化、优化。
因此课堂中的例题教学应让学生多想想,多从不同方面,应用新旧知识去联想、去思考,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对例题的条件、结论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发挥其独特的功效。
六、以“构造”为载体,通过建模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