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算术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还是需要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我们要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激起对数学的兴趣。主题图要紧扣学生情况与教学实际进行适当处理。主题图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仔细斟酌教材中的主题图。当教材中的主题图不吻合学生生活实际时,教师要灵活进行处理,如在执教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整堂课中,我都以学生的实际材料作为数学学习的情景,通过秋游前的准备,乘车到旅游区游玩等一系列环节,把整堂课自然的串成一个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学生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的表现看出,他们是这么喜欢这样的课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景也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而近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课堂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创设问题情景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可见,创设问题情景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2、正确区分情景在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中的不同作用。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把计算与解决问题分割开来,纯粹为了计算而教,使计算教学与现实生活明显脱节。而课改初期,教师们往往设计了内容丰富的情景吸引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又没有较好地把握情景与教学之间的合理关系,导致计算课与解决问题的课分不清楚。那么,计算课要不要情景,怎样用情景,我们也需要理性思考。我认为,计算教学需要情景,更要合理使用情景。如: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二位数的口算,有这样一个情景。(1)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条船吗?(2)二(3)班和二(4)班能吗?这块计算内容,从乘船这个现实生活中提取学习材料,借助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设计情景时,意在让学生通过一条船能坐68人和四个班各个班的人数这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引出学习的计算内容。提出问题后重点解决31+23和32+39是怎么计算的,如前者先算1+3=4,再算30+20=50,最后算50+4=54,后者先算32+30=62,再算62+9=71。即重点研究算理和算法。如果把这个情景放在解决问题的课上,那么主要解决为什么要这样列式31+23,是因为二(1)班和二(2)班的人数合起来就可以知道能不能合乘一条船,所以要用加法做,即分析所谓的数量关系,两者的重点是完全不同的,计算教学的情景创设目的是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素材,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而解决问题要从具体情景中引导学生分析提供的数学信息与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来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一旦偏离了这个中心,计算教学就会失去方向。
二、关于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
计算方法既然存在着多样化,那么学生找出了自己的方法后,并认为哪种方法最适合自己,就应允许他使用。一种算法不是上完一节课就被搁置,对于自己找到的方法,学生有一种积极的情感,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喜欢用自己的算法,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不断的反思,发现原来的方法又不适合自己,对自己的方法进行改进,从而找到最好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发展能力的过程。所以,在呈现算法多样化时,教师不必急于硬性给学生灌输最优化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己的摸索过程中得出最优化的方法。也符合认知的规律。比如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节课中,23+31=,可以允许学生采用多种的计算方法,可用23+30=53,53+1=54;也可以用20+30=50,3+1=4,50+4=54;还可用竖式计算等等方法,只要学生能想出并能计算出正确的答案,就可允许他们用,等他们用了以后他们会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所以在后面的32+39=中,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最优化的方法去进行计算。此外,把多种算法进行优化,可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掌握较理想的一种算法,而不至于一节课下来,什么方法也没有学会。计算方法多样化需要优化,需要适时优化。当然,计算方法多样化也要遵循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当学生只能想出一种计算方法而且这种计算方法也是比较合理的方法时,教师不必为了追求多样化而生硬地要求学生继续思考还可以怎么计算。
在教学时我是采用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化进行教学。新理念下提倡多样化、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使得学生的学习是基于主体的、积极的、自信的、主动探索的、合作交流的基础,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的知识才是学生终身受用的。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发现的我都决定不包办代办,把自己定位在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掘学生的自立性、创造性。
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样,这样学生的参与面就广。
三、估算教学,如何体现估算的价值。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确,估算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同时,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体现估算的价值,值得我们思考。
我认为将估算运用于检查计算答案是否正确,是一种很好的体现估算实用价值的方法。笔算、估算都是计算方法,如果在解决问题中能有机结合,无疑会提高解题的速度及正确率。明确地把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步骤,突出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但其中必然要经历被动估算到自主估算的过程,在设计计算练习时,就要考虑让学生在精算前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预测,计算后要求学生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验证。将估算和精算有机结合只是体现估算价值的一种途径,还需要我们去探究更多的途径,以充分发挥估算的价值。估算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长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和训练的。
篇2
1.2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传递
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是通过群化传递,即:通过组织成员之间的共同活动来实现的,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而不是语言。经验共享是这个转化过程的关键。在《交换式网络配置与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由组长和组员组成,教师作为指导,在完成“小型办公网络搭建与测试”这个项目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技能训练的环节:双绞线制作、IP地址配置、网络连通性测试、局域网共享等工作任务,并且在完成过程中相互分享彼此的成果、通报彼此的进度、总结期间的经验教训。学生由此获得是通过个人在“做”过程中成功、失败的个性化感受,并将这种感受传递给组内其他同学。隐形知识到显性知识是通过外部明示(外化)传递,即:它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表达的过程,这是一个隐性知识高度概括化的过程,如图1所示。在《网络互联及路由器技术》课程中,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发现RIP协议的拓扑中,每到30秒,网络流量会突然增加,学生通过调试、查阅资料等得出结论,RIP协议会以30秒为周期更新路由表。学生由此获得是通过个人在“学”过程中的个人感受,并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表示。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是通过融合的方式传递,通过一种文字、图像、数字能够表达的方式,从一个对象传递到另一个对象,在其传递过程中,知识的表现形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知识本身通过传递形成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体系。在我们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讨论完成了项目,教师作为指导,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同时通过“教”对项目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即:通过“做”掌握了技能、通过“学”获得了知识、通过“教”构建了体系。在实施“做学教一体”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传递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符合高职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基于“做学教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基础
实施“做学教一体”教学模式改革学校与企业深入合作、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要求课程开发与教材开发能够满足教学模式改革要求等。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在这几个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2.1紧密校企合作关系
基于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院校合作、校企联动、服务社会的发展理念,联合十多家用人单位、兄弟院校、中等职业院校等,成立了聊城市第一职教集团,利用这个平台使得探索校企、校际合作新内容、新途径、新形式成为可能,能够创新集团内部成员之间横向联合、纵向贯通、区域发展、教产结合的体制机制,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2.2“双师型”队伍培养
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是顺利进行“做学教一体”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实施该教学模式的改革对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教学要求教师做好充分的备课即可,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之后,对教师不仅要求进行充分的备课,同时要求教师对项目的实施过程有足够的掌控和引导能力,并且要充分掌握各个项目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能够对学生出现问题之后进行有效的引导促使学生达到利用周边资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鼓励新进教师参加国家、省组织的“国培”“省培”中的企业实践等项目,加强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开拓教师视野。同时,积极参与行业、企业组织的职业资格认定,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对于有三年以上教学经验的老师,安排他们利用暑假、寒假进入职教集团框架下的用人单位进行业务实践,将企业中的生产项目转化为教学中的教学项目;将企业的生产标准,作为教学中的考核标准;将企业一线的工程师、能工巧匠,吸引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或德育导师。
2.3校企合作课程开发
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开发的重点应放在课程内容的拆分和重构上,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群(包括典型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和工作过程的流程要求。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一道将原有的课程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开发。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分成不同的情境(或项目),使之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需求相一致,内容与技能的更新与生产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弱化理论的讲解,强化实践应用,严格学生在“做”“学”“教”的过程中的引导。
2.4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建设一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做学教”的循环,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几年来,我们建设了“项目引领”式的服务中心,如进行计算机维护项目的计算机服务中心、网络维护项目的网络服务中心和办公文档处理的文印中心;建设了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中心的“师生工作室”,如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的网站建设工作室、吉祥置家工作室等;是按照校企“互惠互利、自愿双赢”的原则,吸引企业共同参与、合作建设“校中厂”式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如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引进的北京有生博大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华誉维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对接本地支柱产业和信息化发展需要创办校办企业,如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的科技类民办非企业“聊城市WEB应用技术研究所”等。学生在这些实训基地采用“轮训+专训”的方式进行实践锻炼,自我提升,遇到的问题既可以依靠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也可以把问题分享到课堂上来。
3“做学教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过程
2014年我们将《交换式网络配置与管理》列为“做学教一体”教学模式改革试点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1课前准备
课程开始前,我们对原有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构,结合思科CCNA职业认证标准和网络管理员岗位要求,将原有课程的内容分为三个项目来实施:交换式网络搭建与初始化配置、二层交换式网络配置与管理、多层交换式网络配置与管理。根据每个任务的不同制定针对教师和学生用的工作页,作为教师指导和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时的手册,同时指定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材为学生参考书,校企合作开发的电子教材、PPT作为学生的参考资料。
3.2课中进行
课内:以任务“子网划分与虚拟局域网配置”为例。本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完成虚拟局域网的添加、重命名、删除、配置等操作;掌握子网划分与虚拟局域网在过滤通信上的不同。该任务的学生用工作页上共有三个子任务:子任务1:子网的划分、配置与连通性测试。子任务2:虚拟局域网的添加、端口添加与终端连通性测试。子任务3:子网、虚拟局域网数据包的捕捉与分析。工作页上有详细的工作步骤和提示,学生按照工作页上文字表现的步骤一步步的去“做”,完成既定的子任务,每完成一个步骤,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经验、教训”的感受产生并永久记忆在脑子里,同时每个子任务结束后都有几个问题需要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回答,例如:“造成不同子网中主机无法直接通信的原因是?子网掩码在子网划分中起到什么作用?”等等,这些问题要依赖于学生将那些得到的经验、教训形成文字表现出来。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知识、讨论教训、交流经验、提升素质的过程。这期间不排除有“意外”情况发生,比如确实有学生完成不了既定的任务,并且通过组内的讨论也解决不了,这时就需要教师来进行指导,并且在指导过程中“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思路是直接由教师到学生的,可以是文字提示、也可以是图片分析等。学生完成所有的子任务后,教师会根据子任务中的问题随机的提问不同小组组长回答问题,同组成员可以进行帮助。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够给学生指明解决的思路,对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外在的推动作用。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工作任务,学生完成后可以各小组交叉改变其他小组的配置,使对方的网络瘫痪,然后通过故障的查找、分析、定位、解决几个环节,从内在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思路,而在学生解决问题最困难的时候得到的帮助,正是学生记忆最为牢靠,收获最多的。学生完成所有的工作任务之后,教师要总结课程的内容,充分利用教材、参考书上的重点,从理论层面上梳理两种过滤通信方式的不同之处,并结合这期间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使这部分内容成为构建学生在《交换式网络配置与管理》课程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课外: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都会在学校网络中心、计算机服务中心、E-民工作室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轮岗实习,每个学习小组都会利用课外和周末在不同的实训基地值班一周,主要内容是接听来自不同部门和个人的电话,受理来自教学区、家属区、学生宿舍、图书馆等出现的网络问题和系统故障,并通过填写接听电话记录、故障现象记录单、维修记录单等文件总结在处理网络故障过程中的方法、技巧和经验。在这种实战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动手技能,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3.3课后效果
先后有10多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通过了互联网行业顶级的职业认证——CCIE。多名学生在全国、山东省的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赛出佳绩并得到了知名企业的青睐。目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满意度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4基于“做学教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面临的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做学教一体”教学模式改革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包括:
4.1实训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目前实训室还存在大面积的半开放状态,上课时畅通无阻,放学后大门紧闭。这是学校出于安全和管理的考虑,本无可厚非。但这一关,就中断了了学生在课后提升的机会。同时,校内的实训基地“实战”功能不明显。已建的实训基地大都从单门课程和单一功能实验出发,缺少企业的参与和实际项目的融入,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脱节,企业的文化氛围与专业文化的融合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4.2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度不高
由于各种原因,企业的主要目的是盈利,对员工的控制也比较严格,加之学校提供的兼职教师报酬与其实际在工作岗位上获得还有不小的差距;加之高职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有待提升,与兼职教师交流时,校内教师更喜欢通过能力、知识、素质来表达对课程的要求,而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更喜欢使用“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来表达,沟通不畅也是一个影响兼职教师参与的原因之一。
4.3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跟不上
“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改革需要有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作为辅助,但是目前所出台的教学管理制度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
篇3
学生有时计算出现了问题,法则总是不清,是因为它不知法则是怎样来的。如在做两位数加一位数时,学生把一位数放中间,既不与个位对齐,也不与十位对齐,如果讲清个位与个位上的数相加,是因为个位上的数都表示几个一,十位与十位上的数相加,是因为十位上的数都表示几个十,如果个位与十位上的数相加那就是几个一加几个十,等于什么呢?无法确定是几个十还是几个一,所以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学生明白法则的由来才能牢记并掌握法则。再比如:计算352×403时,先用3和352相乘,再用4和352相乘,乘得的积对着哪一位写,学生经常对错位,4是百位上的4,表示4个百,它和352相乘末位要对着4,因为是4个百相乘得到的是8个百。当学生明白一些法则的由来,就不用机械地去记忆,自然而然地就能将题做对。
三、引导学生多做一些对错题的分析
学生做题时出错,反映了一些问题,所以不能轻易放过,要分析出错的原因,查出知识的漏洞,才能及时改正。学生出错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1.小
学生自身的特点导致计算失误,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经常会出现抄错题,加法当减法来做,做题过程中丢三落四,不能细致认真地完成每一道题,这样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细致、耐心、踏实的良好习惯。2.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以后,对它运用不当。如:学生在学完进位的加法后,再做23+42他也会点上进位1,好像所有的加法都需进位。这就是对为什么进位不太理解。在学完分数乘法后,再计算25+14学生就会将分子和分母分别相加减,与分数乘法的法则相混淆。3.计算的基本功不扎实导致计算出错。所以学生做出错题之后,可以把题目拿出来共同探讨,分析出错的原因,让学生引以为鉴。
四、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篇4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颜色给图形涂色,学生们十分感兴趣地挑选喜欢的颜色给图形涂色,每涂一个,老师就让学生回答这个图形的面积是什么?当涂到第五个图形时,颜料一下子都跑到外面充满整个莹屏,学生被愣住了,为什么呢?这时教师抓紧时机问:“这个图形的面积又是什么呢?”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这个图形不是封闭图形,它没有面积。这种无声的、动态的形象显示,不仅一下子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对学习新知识的高度兴奋,并且在教师有声的语言引导下进入学习过程,达到启迪思维,激发兴趣的目的。
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电化教学的核心是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是很好的教学手段。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运用软件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题目中数量间的关系。教师简单地操作鼠标,屏幕上首先出现了一条铁轨,上面有一辆火车从左往右地行驶,一会儿,另一辆火车也从右往左地驶过来,两列火车在逼真的火车运行时发出的声音中相对开出,直到相遇。这时屏幕上出示了一道应用题:“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驶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教师再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示了线段图,在线段图上分别标出了每小时火车所行的路程。这样难点在火车形象运行的动态演示和直观的线段图中得以解决,它比老师的任何解释都具有说服力,增强了感观上的剌激。演示一结束,学生们很快就列出正确的算式解答。因此,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清楚地掌握概念,获得正确的结论,并尝到成功的喜悦,强化了学习的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的认识特点是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要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使之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从而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模拟演示,突出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培养智能,启迪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圆柱的认识”教学中,利用软件演示,帮助学生学习圆柱的形成和侧面面积的计算:
①教师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示几个圆柱的实物图;再操作鼠标,圆柱实物图背景消去,
剩下闪烁的圆柱立体图,学生从圆柱实物图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初步认识了圆柱。
②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现一个长方形,然后这个长方形绕着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圆柱体,让学生掌握圆柱的形成过程和认识圆柱的底和高。
③操作鼠标,圆柱的底面随着闪烁慢慢地从上往下移,让学生认识圆柱不但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而且从上到下的粗细一样,也就是说每个横截面的面积都相等。
④待学生掌握了圆柱的特征后,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图形呢?让学生展开思维,各抒已见,自由发挥;有的认为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有的认为是平行四边形,有的认为是正方形。到底哪个答案对呢?老师不急着表态,而是操作鼠标,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演示:把圆柱的侧面竖着剪开,打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
⑤操作比较:如果把侧面斜着剪能否得到一个长方形?斜着剪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⑥思考:这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长(底)和宽(高)与圆柱的什么有关呢?在什么条件下展开后的圆柱体的侧面是个正方形?这时又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面积?学生通过计算机的形象演示、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操作过程和观察比较过程,能有条有理地讲述圆柱侧面面积怎样推导出来。学生通过充分的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不但弄清楚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也活跃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篇5
(一)小学生的耐心方面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他们的耐心很有限,如果教师给出的题目过于复杂,计算步骤又多,就会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逐渐失去耐心,不想算下去。这样学生计算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二)小学生的注意力较差
小学生在进行计算时,会不自觉地和其他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算得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体现出了计算速度,但是由于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往往在计算过程中会把题目中的数字或运算过程中的数字看错,从而导致计算出现错误。
(三)小学生对题海战术反感
在进行计算训练时,教师为了集中训练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给出学生大量的计算题目。学生开始进行计算时,还能保持较高的积极性。由于计算题比较枯燥,学生的积极性会逐渐减弱,使他们在后面的计算过程中会出现边玩边做的情况,影响计算的速度,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率。
三、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措施
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有效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一)强化口算基本训练
在进行计算训练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出发,逐渐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在进行训练时,教师要每天对学生进行训练,使他们具备快速、正确、灵活计算的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在进行笔算时,学生能把通过口算获得的能力迁移过来,使笔算速度也相应提高。这个训练要长期坚持下去,使学生能从训练中不断获得提高。
(二)在理解算理上多下工夫
在让学生进行计算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计算的概念进行理解,通过理解来进行计算,为计算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才能使学生通过计算训练获得突飞猛进的计算能力。为了让学生对计算法则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把这些法则编成儿歌或顺口溜,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进行计算时把这些法则运用到计算中,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三)重视学生有意注意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在良好的计算习惯过程中不断提高,使他们在读题、解题过程中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在提高学生审题能力时,我请教了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他们告诉我,在学生审题时让他们把题目小声地读出来,可以避免他们在进行计算时看错题目中的数字导致计算出错。对待学生在计算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教师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从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出发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有的教师想通过大量的计算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样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习效果不佳。
篇6
数控程序编写是数控类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如何正确地编写数控程序也是数控类课程的重要任务。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主要利用PPT课间插入动画、图片、文字等内容进行讲解,虽然利用了一些多媒体资源,但是并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最大的功用。在讲解过程中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更加形象具体地表述数控代码控制刀具、机床主轴的运动情况。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循环指令只是通过这样的讲解方式往往很难准确地表达。虽然目前有些教师可以采用一些三维软件、动画软件制作一些比较详细的动画,但是这种动画往往就是固定设置好的动作,缺乏参数的变化,不能通过修改参数来观察刀具运动的变化。目前大多数计算机数控仿真数控系统都是模拟实际的数控机床操作,几乎完全和实际的数控机床操作相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编写实际的数控程序,再输入到数控仿真系统中进行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改变数控程序中的参数,来讲解数控指令中参数控制刀具的运动规律,也可以改变数控程序中的程序指令,来讲解不同指令刀具的运行轨迹;这样就可以更加清楚形象地讲解数控编程中的各种程序指令和指令中各个参数的含义。在斯沃数控仿真系统模拟加工零件过程中,在操作界面的左侧显示编写的数控程序,仿真操作过程中根据刀具的运行轨迹,自动跳转相应的程序段,帮助学生理解程序中控制对象的运行情况,并且利用不同的颜色来展示不同刀具的运动轨迹,在直观地展示运动轨迹的同时也可以随时更改数控程序或程序中的参数来获取不同的轨迹。
篇7
2.任务布置阶段
教师设计好每个学习任务后,要向学生说明学习任务的目的、要求、步骤和评价方法,指导学生了解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所需的条件、技术以及资源。教师还应该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学习能力,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布置Powerpoint自定义动画任务。首先进行学生分组,每组由三至四个学生组成,采用Powerpoint和PS软件进行自定义动画的制作,共同完成这个任务。其次,教师可以讲解制作实例,如文字和图片的几种飞入效果,让学生深刻体会自定义动画的功能,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该任务既锻炼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将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相结合,为日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办公基本技能奠定了基础。
3.完成任务阶段
学生在明确了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之后,进行自主学习与协作式学习,或者与教师进行与任务相关的主题探讨活动,以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技术和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例如: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PPT制作任务中,有一项任务为制作“冬奥会宣传篇”。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检索历年的冬奥会照片和资料。在动画片头方面,教师与学生交流讨论如何制作以画卷的形式进行片头的宣传。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灵活运用软件,并能自动播放动画。再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就能够很好地完成该任务。
4.任务评价阶段
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以及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要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对使用到的重要计算机技术,如OFFICE办公软件、PS和FLASH多媒体软件等进行概述与难点讲解,并且对重要的部分进行再次示范。这样就能使理解能力薄弱的学生跟上教学进度。评价方式可分为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的方式。当教师面对学生的问题和不足时,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8
改革开放,对人才的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促使教学体制、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从实施素质教育入手,提高教学质量。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运用现代的教育技术是开展现代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多媒体计算机集文字(TEXT)、图形(GRAPHICS)、图像(IMAGE)、动画(MOVIE)、声音(SOUND)、视频(VIDEO)等功能于一体,表达的信息量大,具有图、文、音、像并茂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使形、声、色浑然一体,创设生动、形象、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下面就此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是智能和心理发展的催化剂。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强烈的兴趣,就会激发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就会聚精会神,努力追源,并感到乐在其中。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定格、慢放、加速、重复、图像的变化、色彩以及声音配合等效果,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新奇、促思等优势,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一上课老师就说:“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边说一边简单地操作鼠标,与计算机连接的电视机显示器上出现了画面,学生一下子被屏幕上的有趣的画面吸引了,随着荧屏的演示,老师继续讲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那些又香又甜的大饼,一天猴王做的大饼刚出炉,它的三个孩子吵着说“我要吃饼,我要吃饼。”于是猴王把三块大饼分给三只小猴子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老一一块,老二嫌小吵着说“一块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便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老二两块;老三更贪了吵着说:“两块太少了,我要三块”,于是猴王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老三三块。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到的饼多吗?因为有形象的故事情节,有多媒体计算机生动有趣的图象动态显示,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激发学生以极大兴趣投入学习。
又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运用计算机的画画板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教师在屏幕上画出下面图形:让学生选择喜欢的颜色给图形涂色,学生们十分感兴趣地挑选喜欢的颜色给图形涂色,每涂一个,老师就让学生回答这个图形的面积是什么?当涂到第五个图形时,颜料一下子都跑到外面充满整个莹屏,学生被愣住了,为什么呢?这时教师抓紧时机问:“这个图形的面积又是什么呢?”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这个图形不是封闭图形,它没有面积。这种无声的、动态的形象显示,不仅一下子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对学习新知识的高度兴奋,并且在教师有声的语言引导下进入学习过程,达到启迪思维,激发兴趣的目的。
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电化教学的核心是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是很好的教学手段。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运用软件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题目中数量间的关系。教师简单地操作鼠标,屏幕上首先出现了一条铁轨,上面有一辆火车从左往右地行驶,一会儿,另一辆火车也从右往左地驶过来,两列火车在逼真的火车运行时发出的声音中相对开出,直到相遇。这时屏幕上出示了一道应用题:“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驶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教师再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示了线段图,在线段图上分别标出了每小时火车所行的路程。这样难点在火车形象运行的动态演示和直观的线段图中得以解决,它比老师的任何解释都具有说服力,增强了感观上的剌激。演示一结束,学生们很快就列出正确的算式解答。因此,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清楚地掌握概念,获得正确的结论,并尝到成功的喜悦,强化了学习的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的认识特点是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要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使之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从而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模拟演示,突出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培养智能,启迪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圆柱的认识”教学中,利用软件演示,帮助学生学习圆柱的形成和侧面面积的计算:
①教师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示几个圆柱的实物图;再操作鼠标,圆柱实物图背景消去,剩下闪烁的圆柱立体图,学生从圆柱实物图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初步认识了圆柱。
②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现一个长方形,然后这个长方形绕着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圆柱体,让学生掌握圆柱的形成过程和认识圆柱的底和高。
③操作鼠标,圆柱的底面随着闪烁慢慢地从上往下移,让学生认识圆柱不但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而且从上到下的粗细一样,也就是说每个横截面的面积都相等。
④待学生掌握了圆柱的特征后,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图形呢?让学生展开思维,各抒已见,自由发挥;有的认为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有的认为是平行四边形,有的认为是正方形。到底哪个答案对呢?老师不急着表态,而是操作鼠标,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演示:把圆柱的侧面竖着剪开,打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
⑤操作比较:如果把侧面斜着剪能否得到一个长方形?斜着剪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⑥思考:这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长(底)和宽(高)与圆柱的什么有关呢?在什么条件下展开后的圆柱体的侧面是个正方形?这时又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面积?学生通过计算机的形象演示、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操作过程和观察比较过程,能有条有理地讲述圆柱侧面面积怎样推导出来。学生通过充分的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不但弄清楚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也活跃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篇9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实验课程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教学,按照教师的教学设置安排合理的实验步骤,从而完成实验课程,这中实验课程方法在实效性上存在严重的缺陷,虽然可以保证实验课程结果的有效保证,但是却造成学生对于实验课程兴趣的降低,不能有效的改善学生的课程思路拓展认识,学生以被动接受的形式完成计算机专业教学课程实验的学习,从而降低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实验课程的整体发展,降低了学生的整体创新思维能力的拓展培养。因此,加深教学实验课程的改革是保证技术培训学校中计算机专业学习的有效方法,将被动的实验课程转变为主动的教学思路,以合理的计算机上机操作,合理的课程实验动手能力设置、良好的计算机应用处理问题的课程设置保证计算机专业课程水平的有效提高。通过课程实验设置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合理的设置教学实验课程内容,加深学生实验教学的相关方式,拓展学生整体的知识内容程度,保证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程度,激发学生的课程积极性和自身的主管能动性,保证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的培养。计算机专业实验课程的改革是加深实验课程内容的整合,将实验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分配,建立技术理论学习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研究技术类实验的三合一结合教学方法,通过加深计算机实验课程的学习,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过程,保证计算机相关课程的设置,保证计算机实验的有效性发展,从而提高计算机实验课程,完成实验教学的目标。
三、技术培训学校的教学课程改革方式
随着我国技术培训学校的教学特点,得到了技术人才市场的广泛欢迎,大力开展专业技术水平人才的培养,结合工作实际需要,完成计算机专业实验课程,从而保证计算机课程的实际效果。为计算机实验教学课程进行系统的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实验学习能力,加深学生的实验课程接收水平,建立合理的计算机实验课程能力的培养,建立合理的创新思路,保证实验课程的有效改革。优化实验设备仪器,建立综合的教学课程设置,合理的安排实验内容、加深课程装置的设置,建立综合性的实验过程,对实验课程进行合理的认识。建立认知型、设计型和综合应用型三种实验教学平台,保证整体课程实验的过程的有效性。
四、技术培训学校的教学课程改革思考
开展合理的开放性教学改革实验方式,结合专业研究型教学课程内容分析,完成计算机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课程设置,系统化的完成实验课程模块设置,提高实验教学的总体课程比例,加大综合性实验设置,加深学生的技术能力培养,保证计算机实验平台的开放性,实现实验课程的合理认识,保证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全面的衡量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创新能力,结合学生的发展,建立合理的课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课程实验技能与创新思路,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水平,结合实验进行技术问题分析,从多个角度、全面化的考核学生的实验课程能力。加深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实验课程学习,保证培训学校的自我内容培养,结合外部课程学习,完成计算机专业教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实现有合理性规划的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培养,建立实验教学课程管理平台队伍,加深课程管理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篇10
1.2教育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中,卫生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主要是使求学者获得卫生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包括技能和知识等),提供通向医疗卫生职业的道路。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操作时培养的重点方向。实践技能不仅包括医学相关的实践技能,还包括对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和医学信息计算机技术的熟练使用。而当下大部分卫生类院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医学信息计算机相关课程,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前需要单独进行相关的岗前医学信息计算机技能的培训,才能进入工作岗位。由此可见在医学院校和卫生职业学院开设医学信息计算机技术课程已经迫在眉睫。
1.3计算机教学
卫生职业学院的计算机教学现今仍以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一般学时为54学时,主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Office办公自动化等方面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在中学时代的计算机课程中已经学会了上述大部分知识,教学存在重复性,同时也无法突出卫生职业学院的特点,和医学专业的特点。不能实现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因此在卫生职业学院等卫生类院校开设医学信息计算机课程,已经成为了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医学信息系统
2.1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
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门以医学信息为主要探究对象,以医学信息的运动规律及应用方法为主要探究内容,以现代计算机为主要工具,以解决医药工作者在处理医学信息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为主要探究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介于医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应用性强有不乏自身基础理论的探究。
2.2医学信息系统医学信息系统
涵盖整个与医疗、卫生有关的信息加工、传递、存储以及利用等相关的信息系统,包括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医疗服务信息系统(主要由医院信息系统组成),卫生行政管理信息系统所组成。
3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
3.1教材选择
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可供选择的教材较少,推荐使用以下教材:(1)《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该教材也是全国医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教材、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管理中心岗位技能考试的制定教材。(2)《卫生信息学》,卫生出版社。
3.2教师培训
原有的卫生职业学院的计算机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可以参加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管理中心的培训,考试后获得相关的从业资格。同时鼓励教师到医院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进修,参观、学习,了解医学信息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3.3教学计划在第一学年即可开设,建议设54学时,其中理论12学时,实践42学时。同时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3.4教学目标及其具体实施方案
卫生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较多,以我院为例,开设了护理、口腔医学技术、医学检验技术、药学、康复治疗技术、医学营养、公共卫生管理等专业。不同的专业学生学习的专业课程完全不同,日常使用和管理的医学信息也不尽相同,可以针对专业开设不同的课程。如护理专业学生重点介绍门诊护士和住院护士的医学信息计算机技术的使用。药学专业学生重点学习药房(药局)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检验专业重点学习医学、卫生检验、检疫实验室的医学信息的管理。根据不同的专业突出不同的侧重点,在教学中可以分专业教学,从而达到医学信息计算机技术的学习目的。下面以护理专业学生为例介绍教学目标及其具体实施方案。护理专业学生可根据学习方向重点学习医院信息系统的门诊护理工作站、住院护理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学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使用。以住院护理中心的计算机管理中,住院护士应具备以下医院信息系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如表1,表2所示。
3.5改变教学实施策略,改革教学方式
结合医学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操作采用以实训教学为主的教学、考核方式。改革考试方式,采用实践技能操作的考试方法,模拟医院的科室设置,安装医院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同时设置挂号室、收款室、医生诊室、药局、门诊处置室等部门,由不同专业学生扮演患者、挂号护士、收款人员、门诊医生、药局药剂师、门诊护士,分组进行操作,完成整个门诊操作流程。同时鼓励参加全国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认证考试。使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
篇11
,它的三个孩子吵着说 “我要吃饼 ,我要吃饼
。”于是猴王把三块大饼分给三只小猴子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老一一块,老二嫌小吵着说“一块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便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老二两块;老三更贪了吵着说
“两块太少了,我要三块”,于是猴王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老三三块。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到的饼多吗?因为有形象的故事情节,有多媒体计算机生动有趣的图象动态显示,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激发学生以极大兴趣投入学习。
又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运用计算机的画画板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教师在屏幕上画出下面图形: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颜色给图形涂色,学生们十分感兴趣地挑选喜欢的颜色给图形涂色,每涂一个,老师就让学生回答这个图形的面积是什么?当涂到第五个图形时,颜料一下子都跑到外面充满整个莹屏,学生被愣住了,为什么呢?这时教师抓紧时机问:“这个图形的面积又是什么呢?”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这个图形不是封闭图形,它没有面积。这种无声的、动态的形象显示,不仅一下子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对学习新知识的高度兴奋,并且在教师有声的语言引导下进入学习过程,达到启迪思维,激发兴趣的目的。
二、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电化教学的核心是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是很好的教学手段。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运用软件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题目中数量间的关系。教师简单地操作鼠标,屏幕上首先出现了一条铁轨,上面有一辆火车从左往右地行驶,一会儿,另一辆火车也从右往左地驶过来,两列火车在逼真的火车运行时发出的声音中相对开出,直到相遇。这时屏幕上出示了一道应用题:“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驶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教师再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示了线段图,在线段图上分别标出了每小时火车所行的路程。这样难点在火车形象运行的动态演示和直观的线段图中得以解决,它比老师的任何解释都具有说服力,增强了感观上的剌激。演示一结束,学生们很快就列出正确的算式解答。因此,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清楚地掌握概念,获得正确的结论,并尝到成功的喜悦,强化了学习的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的认识特点是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要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使之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从而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模拟演示,突出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培养智能,启迪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圆柱的认识”教学中,利用软件演示,帮助学生学习圆柱的形成和侧面面积的计算:
①教师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示几个圆柱的实物图;再操作鼠标,圆柱实物图背景消去,
剩下闪烁的圆柱立体图,学生从圆柱实物图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初步认识了圆柱。
②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现一个长方形,然后这个长方形绕着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圆柱体,让学生掌握圆柱的形成过程和认识圆柱的底和高。
③操作鼠标,圆柱的底面随着闪烁慢慢地从上往下移,让学生认识圆柱不但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而且从上到下的粗细一样,也就是说每个横截面的面积都相等。
④待学生掌握了圆柱的特征后,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图形呢?让学生展开思维,各抒已见,自由发挥;有的认为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有的认为是平行四边形,有的认为是正方形。到底哪个答案对呢?老师不急着表态,而是操作鼠标,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演示:把圆柱的侧面竖着剪开,打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
⑤操作比较:如果把侧面斜着剪能否得到一个长方形?斜着剪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⑥思考:这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长(底)和宽(高)与圆柱的什么有关呢?在什么条件下展开后的圆柱体的侧面是个正方形?这时又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面积?学生通过计算机的形象演示、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操作过程和观察比较过程,能有条有理地讲述圆柱侧面面积怎样推导出来。学生通过充分的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不但弄清楚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也活跃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篇12
二、展示教师能力法。
教师自身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倾向性。
三、组织学生比赛法。
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组织学生操作比赛,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四、新颖考核法。
考核是检查学生学科知识掌握情况的必要手段。在计算机学科中可设计不同的考核方法,让学生在主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不知不觉在完成考核任务。
五、学生操作表演法。
教师的示范在计算机教学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而学生的操作表演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更有推动和促进作用。
六、发挥小能手作用法。
培养小能手的能力,让他们做老师的小助手,带动全体共同进步。
篇13
1计算机专业模电数电教学现状分析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同时它又需要一定的基础学科作为基础。模电数电是计算机专业所必修的两门基础课程,它能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电路基础知识,为其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就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模电数电的基础教学在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上还有许多待改进的地方,当前的教学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授课的内容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当前计算机专业的模电数电教学中,教师授课的内容兼顾了知识全面性的要求,但是其专业性相对不足,没有将模电和数电两门课程深入的展开教学,只是停留于皮毛,使得一些学生无法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但就模电和数电两门课程而言,对于计算机相关的通信、信息工程等专业都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不同专业对其课程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差异,这便要求教师在给不同专业学生上课上在内容和深度上进行有效的把握和调整。教学实践中,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模电数电教学很多学校都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没有做到从专业的现状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
其次,教师更多的注重理论教学,应用教学相对不足。模电数电教学中,教师面向计算机专业的模电数电教学联合改革的探讨周荣健南通工贸技师学院江苏南通226010在课堂授课中对理论知识的讲述占据较大的比例,对于模拟电路以及数字电路的底层结构原理的教学中很少有实际应用的知识,比如对信号的处理以及采样、量化等。这种理论教学使得学生只能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理论内容,无法通过实验予以佐证,从而使得其在计算机专业中无法灵活应用。
再次,模电与数电的教学是相互独立的。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模电与数电在教学安排上有着一定的先后顺序,通常是先有《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然后才有《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从两者的安排顺序上我们可以看出模电技术作为数电的基础。在授课的内容上,模电与数电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模电的课程不会涉及到数电相关的概念等知识,但是作为其发展课程的数电,在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有模电的知识,而教师在教学中可能知识简单的回顾知识,没有将两者有机的联系起来。
最后,模电数电教学中实验环节的重视相对不足。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更多的注重计算机相关实验的开展,而对于模电数电的教学来讲,很多学校都没有完善的实验设备。而模电数电的教学内容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相关理论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所得出的。比如,模电中的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实验是以教材基本的以及标准的电路比例为对象设计的,通过这种实验,使得学生能够以简单的实验操作过程来验证相关的原理同时也锻炼学生的电路设计能力。
2当前计算机专业模电数电教学中存
在的一些问题
2.1学生对于模电数电的学习兴趣相对不足
在计算机专业的模电数电教学中,由于没有专门针对计算机专业设计的模电数电教材,很多学生对于这两门课也缺乏正确的认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时,学生变会对这两门看似不具有实用性的课程失去兴趣。只是简单的概念和理论学习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多的需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而这正是模电数电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种教学现状使得学生学习兴趣缺失,无法保证教学的质量。
2.2模电数电的授课内容与计算机专业没有实现有机的衔接
数电模电作为基础课程,其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计算机专对该两门课程的实际需求。针对通信、信息工程及计算机专业等的不同特点,对模电和数电教学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保证教学的深度能够满足计算机本专业的要求,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电路模块的功能和实际应用,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当前的模电和数电理论和实验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便是与专业的脱节,无法保证衔接的有效性。
2.3对于模电数电的联合应用关注不足
模电与数电是两门有机联系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看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两者的有效贯通。但是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更多的是将两门课程分开来讲,其实验的设计上也是相互独立的。但是在实际的电路中,模电技术与数电技术常常是联合应用的。这种独立教学的情况会使得学生只会独立使用相关知识,无法有效的将模电与数电联合应用,从而使其应用能力的提升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4当前的模电数电教学对于学生实用能力的培养不足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其面向的未来就业方向是计算机相关领域,不可避免的会有计算机底层电路的设计等内容,从而使得模电数电的作用得以突出。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电路实用能力的培养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但是只注重理论教学并且忽略模电数电关联关系的教学模式下,无法实现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得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质量无法保证。
三、计算机专业模电数电教学联合改革的措施
首先,要注重教学理念的转变。在计算机专业的模电数电教学中,要有联合的思想,对模电数电的教学内容和实验等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使其能够更符合计算机专业的要求。从计算机专业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对数电和模电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注重电路功能等的教学内容,并且有效的量这两门课程予以结合,从而实现授课方式和内容的科学化和合理性,也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电路知识,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其次,在基础教学基础上实现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综合性。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开展的模电数电教学,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及相关实验的开展,使学生对相关原理等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等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其构建知识体系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再次,对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从模电数电联合的角度出发,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优化调整,使这两门课的知识不断丰富的同时也针对不同的要求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其更好的满足专业学习的要求。以计算机专业为指导,对电路的功能和应用等内容进行重点讲授,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及实验室的操作掌握基础知识。对模电和数电的可能分别予以优化,针对不同的知识侧重点展开,使得学生在分别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联合,从而保证其能够有效的予以用用。从实验室的角度讲,要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思考,并且要引导学生对于电路的设计和应用等进行综合的思考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实验室的改革,引导学生动手参与,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其综合能力的提升。
最后,以校园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对模电数电的兴趣。鉴于许多专业都开设模电数电课程但又有所不同,可以通过在校园中开展模电数电联合大赛的形式,使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电路的设计,针对各自专业特点对电路的结构以及功能等进行区别性设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能够在竞争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