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档案信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1正确认识并提高领导的重视程度,加大投入
随着医院的发展,图书档案管理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工作人员所要面对的信息量也大大的增加,传统的手工管理与实体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医院必须加强员工对图书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认识,首先要不断的提升员工自身的素质,员工作为医院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其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着医院的未来;其次要在医院建立起和谐、温馨的工作环境,只有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员工才能真正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并真正的做到为医院服务;最后,医院也要给足提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经费,众所周知,医院的发展与资金一直挂钩,只有有了足够的资金,才能真正的提高医院的办事效率,从而不断的促进医院的发展。总之,在促进医院图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领导的重视是关键,加大投入已获得足够多的网络设备是基础。
2.2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的信息化建设意识,完善网络信息技术知识
在医院图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员工发挥着异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作用,努力的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如何加强工作人员的信息化建设意识。首先,在医院内部,要积极的转变员工的传统观念,进而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其次,医院还要不断的加强工作人员技术方面的学习,只有拥有超强的技术,才能在工作的时候得心应手;最后,由于信息化内容的不断变化,医院必须培养出一批全能的工作人员,以适应档案工作管理的新要求。近年来,网络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医院图书档案管理中,网络已经成为促进其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完善网络信息技术知识,是医院、员工的共同心愿。除此之外,还要建设一个比较完备的信息管理及共享系统,实现档案管理的统一化协调管理,使档案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能够被人们广泛的应用。
篇2
2在我国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达到数据交换的机读目录档案系统,档案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形式各行其是,层次不一,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较差,不能适应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
3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有待提高。档案信息管理电子化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但由于历史原因,馆室藏档案业务基础差,案卷质量不高,特别是各类档案的著录细则相容性不强,系统软件移植性差;档案自动化工作尚无统一标准,仅着眼于某一个馆或某个专业系统,无法全面实施、推广统一标准,这也制约了档案信息工作电子化。
4档案的技术标准、组织工作程序标准未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特点和发展考虑,越来越多的归档“文件资料”是磁盘、光盘,现行的档案整理、分类方法、著录标准及有关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
篇3
目前,影响数字档案信息安全最大的瓶颈问题就是标准的不健全,造成这一问题原因主要有:首先,从横向上看,部门与部门、单位与单位之间的藩篱,影响标准的统一性。国家档案局虽然出台了《档案管理软件功能要求暂行规定》、《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规范》等文件标准,但总体来看,这些标准要求相对比较宽泛,缺乏可操作性,并允许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再次开发设计,降低了统一的规范性要求。不少单位就自搞一套,而相互间兼容性又不够,导致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的通用性、共享性较差,无法实现单位间档案信息的无缝交流,甚至出现“信息孤岛”现象,如若该单位发生灾害等情况时,档案信息很难恢复重建,严重影响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其次,从纵向上看,不少单位为追求上项目、造声势,开发出管理软件没有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影响,一些看似当前管用、可用的管理系统,若干年后很难保证还可以继续使用,若要重建或并入其它系统,原有档案信息的格式多种多样,很难保证在新系统中全部继续可用。
3数字档案信息网络系统自身的安全漏洞
各种信息网络系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一些漏洞,给信息管理带来安全隐患,数字档案网络系统也不例外,其自身的安全漏洞严重影响着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其一是网络通信协议的安全漏洞。多数档案信息网络是依托开放的网络平台,所使用的网络通信协议如TCP/IP协议等,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但这些协议大多带有安全漏洞。其二是各类软件的安全漏洞。档案信息网络所采用的系统及应用软件,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都会存在一些漏洞,有些甚至被故意安置一些后门,这些后门和漏洞极易被黑客所利用,造成对数字档案信息的扩散、盗取、篡改等,严重时可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与瘫痪。其三是感染病毒。为方便信息查询和利用,档案信息网络系统都提供有用户登录功能,有的还能自行下载保存档案信息,这也为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便捷途径,加之有些系统的防病毒措施不完善,很容易造成病毒的快速传播,给数字档案信息系统造成较大的安全威胁。
4存储介质的选择及保存环境不当
数字信息存储技术快速发展,使得存储介质的存储容量不断翻新,而不同类型的档案信息对介质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存储介质的选择成为了其中的关键。如何选择存储介质,也没有绝对的标准,为了能使数字档案信息长期安全地保存,应根据数字档案信息自身的特殊要求,正确选择符合实际、质量过硬的存储载体。但有些单位在选择存储介质时,没有全面考虑档案信息的自身要求,更多由于受经济承受能力的制约,选择一些所谓"质优价廉"的产品,对存储在其中的档案信息造成极大威胁。存储数字档案信息的载体多为光电介质或磁电介质,这些载体对环境的适应力较差,受温度、湿度、磁场强度等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因此,保存数字档案信息的载体对物理环境的要求比传统档案保存环境更加苛刻,应满足恒温、恒湿、避免腐蚀性气体、远离静电及磁场干扰等条件。但不少单位缺少这样的环境条件,只能将这些载体置于普通环境中,这就加快了其老化速度,容易出现各种故障,使存储在其中的信息读取不出来。
篇4
首先应当加强针对电子档案的专项的同步式管理,加强管理手段和相关政策制定的健全程度。在实践的档案和相关技术文件收集过程之中还应当加强对档案的存储和管理,对于一些原件,也应当进行妥善的保管,虽然电子档案的相关技术当前发展相当先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网络环境并不是非常的安全,所以如果出现有电子档案受到破坏的情况,则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还应当加强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同步管理控制,同步的建设相关措施,严格的进行项目的审核与研究,同时还应当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之中增强资金的投入力度,依靠技术的支持,依靠规范化的管理和运行,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之上降低网络环境不安全性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使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和保密技术的发展真正意义上发挥出应有的效应。所以,还应当加强对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是相关项目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实践的工作之中应当结合传统工作的经验,认真的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且树立起良好的工作意识和思想观念,最鲶使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之中。不断的加强对原始数据信息的积累,实现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改进和相关项目的完善。对于相关技术文件,还应当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修改和补充,常见的诸如工作档案以及人事档案等等,在存储的过程之中应当严格的遵循方便后期修改的基本原则,而对于一些合同性的文件,则应当保证其存储格式的科学性,保证后期查阅资料的方便与快捷,这一点是当前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
1.2健全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和规定
除了上述分析到的电子档案的同步管理之外,在实践之中还应当充分的结合现有的资源情况制定出健全并且完善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控制制度,以保证工作的开展可以真正意义上达到有章可循的标准。需要注意的是网络环境的完善需要实现制度和法规的健全,所以还应当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信息控制系统,对其中的各个子系统以及资源等进行全面的完善,同时还应当保证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可以充分的符合当前网络环境的基本状况,保证工作幵展的健全程度和制度制定的完善程度,构建出一个和谐的网络技术环境。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和政策的完善还应当加强信息技术、信息人才以及相关投资方面的建设,在当前的环境之下,网络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所以应当加强其中相关条例的制定。在实践的工作幵展过程之中不仅应当结合当前工作的基本趋势,提出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技术的防范措施,同时还应当对今后的管理方案和管理的政策等进行研究,旨在更好的促进实践工作的改革。而在信息技术的安全层面之中也应当保证政策制度的制定者可以结合安全管理的现状,制定出可行的措施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建设出安全的、和谐的、可靠的、稳定的网络技术环境。
1.3加强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中的保密工作
加强保密工作是真正意义上促进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水准持续改进的关键点。在实践的网络工作过程之中不少档案是可以进行浏览的,常见的诸如个人简历以及人事档案等等,但针对公司项目档案或保密档案等应当充分的结合我国保密法之中的相关规定,进行有效的加密,因此应对档案进行分门别类,进行专项的技术管理,同时还应当设置工作的标准化方案,以保证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基本的保密性。此外针对档案的保密程度也应当进行严格的而划分,一些较为贵重的档案资料应当避免进入到网络之内,最后,结合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保密程度不同,还可以釆取不同的安全标准化协议,以达到最佳的控制和管理的效果。
篇5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档案管理模式基本上分为两种:实体档案信息管理和电子档案信息管理。下面针对不同的档案信息管理模式,对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实体档案信息管理
实体档案信息管理是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的管理方法。实体档案信息管理需要大量的档案馆库做支撑,但是我国目前的档案馆库多是20世纪80年代的建筑,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生活贫困的地区,其中不少档案馆库及设施在漫长的岁月演变中变得破败不堪,档案库房的功能大大减弱,这对档案信息的存放和保管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不仅档案馆库等建筑设施的状况影响档案信息的安全,在档案信息管理中同样存在严重的安全漏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字迹不清晰。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以前很多纸质档案书写所用的材料不符合规范,形成大量的铅笔、圆珠笔字迹,再加上时间久远,档案保护不当,造成档案字迹模糊不清晰。其次,档案信息保护环境不良。在档案存放和保管过程中,由于存放环境的恶劣导致档案的破坏屡见不鲜。最后,档案的自然损坏严重。档案信息的自然损坏主要是历史原因所致,由于存放时间比较久远,记录档案信息的载体经过漫长的时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导致所记录的档案信息随之发生损坏。
2.电子档案信息管理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档案信息管理提供了新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电子档案信息管理不仅保证了档案管理的高效性,还节省了档案信息管理的经济成本。但是由于受到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电子档案信息管理受到网络黑客的攻击和威胁,电子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同样面临严峻的安全问题,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1)档案信息在查询利用过程中面临安全威胁
由于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电子档案信息管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机制。因此导致电子档案信息系统平台不一致,在管理上无法达到统一规范,造成电子档案信息管理网络环境不稳定,极易遭受网络攻击。目前并没有专门为电子档案信息管理建立的安全可靠的局域网,也没有针对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完善的法律法规,这种管理上的不到位致使电子档案信息在利用的过程中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和损害。
(2)电子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功能不够强大
电子档案信息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一个单位档案信息的失窃可能会给一个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一个国家的档案信息泄漏,严重的会引发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或战争。尽管国家对电子档案信息管理十分重视,并且出台了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审批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少地区的电子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并不能达到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从而使档案信息安全面临极大风险。具体到系统的登录权限、身份识别、数字认证、指纹识别等功能都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三、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措施探析
1.增强档案实体管理
档案实体管理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形式,针对档案实体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应着力发挥国家的财政支撑作用,对不符合标准的馆库及时进行修整,对库房的防护功能定期进行检查和确认,确保档案信息管理硬件环境的安全。
2.营造电子档案网络安全环境
众所周知,档案信息具有严格的保密性,是十分重要的信息资源。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营造一个安全的电子档案网络环境。首先对于网络应用的硬件和软件系统要进行有效的保护,防止网络黑客及病毒的袭击是不容忽视的,要不断研究和升级防范网络黑客攻击的技术,将档案信息的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其次还要对电子档案的网络系统功能进行完善和升级,对网络系统的登入采用先进的指纹识别技术,进行严格的身份验证,从而建立强大的网络系统。
3.加强行政保护
档案信息来源于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档案信息的发展与传播步伐也越来越快,并逐渐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作用。首先国家要重视并宣传档案信息的重要性,使人们普遍树立档案信息的保密意识,其次还要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和规范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特别要对电子档案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制定严格的规范,从而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建立强大的档案信息安全系统。
篇6
(三)未能突出重点工作。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县级档案馆的工作没有轻重缓急之分,对于档案信息的收集也没有明文规定,导致很多单位提交档案信息的时候既有纸质档案又有电子档案,档案馆收集起来之后还要对档案进行全面性的整理,从而耽误了工作进程,影响了工作质量。
(四)对人员管理松懈。县级档案馆对工作人员的管理过于松懈,使得很多制度和规定都流于形式,未能全面落实。一方面,对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责任和权限没有十分明确的界定,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或困难有互相推诿的现象,工作中的失误也不能第一时间追究到相应的责任人,致使职责不清,工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缺乏对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导致一些工作人员存在懒惰、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消极的思想,或是在工作中还会出现懒散的行为,有甚者还搞形式主义、个人主义等,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县级档案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创新思路
(一)创建科学、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在信息化时代里,制定文件及档案的管理制度和办公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两者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因此要确保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顺利、高效、安全、规范,就必须要创建科学、完善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如《档案信息化工作操作制度》、《电子档案管理制度》、《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章程》等,但在创建制度的时候必须要确保跟档案工作的新标准及新要求相吻合。
(二)强化县级信息化基础设备的创建。电子档案管理虽然方便、快捷,但必须要依赖于计算机,因此,要强化县级档案馆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就必须要强化信息化基础设备的创建。结合档案馆的实际需求,配备相应的计算机软件设备、硬件设备、网络设备等,采取最科学、最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切忌过于追求高级但跟实际不符的技术。此外,还要强化县级档案馆档案管理软件的水准。管理软件不仅能有效完成事务、业务的管理以及档案利用服务的工作,还能跟资源数据库系统有效结合成为有机整体,构成从数据录入———数据管理———数据处理———数据输出完善的应用链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把各种档案资料和信息经过处理再传输,确保档案信息得到最科学地配置和最充分地开发与利用,尽可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篇7
这种模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的一种新模式,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密切相关,所以它应是一种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含义有以下四点。
1.1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管理对象和服务对象具有较强的社会性
市场经济的建立,产生了多种经济组织形式,这有利于人才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的吸纳、流动,但与旧的人事制度发生了巨大的碰撞,新型的人事管理制度如人事制应运而生,人事管理变成了一种社会化的活动,因此,作为人事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人事档案工作,也必然具有这种社会化的性质。从管理机构来说,不像计划经济时代仅有各单位内部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只收集管理本单位人事档案,市场经济条件下已建立了具有较强社会性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如各省市人才市场建立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这种机构不是管理本单位人事档案的机构,而是面向社会,其管理对象包括该社区范围内所有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其服务对象更具有社会性,可以为整个社会提供人事档案服务。
1.2人事档案来源的广泛性和内容的复杂性
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管理对象和服务对象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事档案来源的广泛性和内容结构的复杂性。在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中,人事档案的收集、处理和提供利用往往由各单位内部人事机构行使,该机构人事档案来源单一,仅限于本机构人员,内容也较简单;而社会化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其来源要广泛得多,可以来自该社区范围内各类人员,又由于每类人员身份不同,集中起来显得人员复杂,其档案内容也非常丰富多样。
1.3利用者对人事档案需求的多样性
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无论是外资、合资、国有企业招聘新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选拔合格或优秀人才,还是考核、任免、招聘国家公务员以及大中专毕业生社会就业,都不会忽略人事档案的利用。利用者类型、利用用途的多样性,导致对人事档案内容、载体、传递方式等方面需求的多样性;也使得人事档案不可能局限于单位组织部门使用的狭窄范围,不仅组织上需要,而且许多个人也需要,那些与个人生活和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人事档案,经常会被组织和个人查阅利用,但它们的要求不完全一样,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需求。
1.4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的开放性
市场经济的建立,减弱了人事档案政治化、神秘化的程度,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事档案管理和服务方式。可以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与方式管理人事档案,还可以将不属于个人隐私内容的人事档案上网,采用网络化管理和服务方式,使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与外界的人才信息交流,由单一的途径变为开放式的交流模式。
二、档案管理改革新模式特点
2.1人事档案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新模式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模式,与计划经济时代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有所不同。传统模式中,人事档案是由各单位内部组织人事机构分别管理,比较封闭和内向,在过去人事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今天也还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但这种模式不应成为现代人事档案管理中唯一的模式,而应更新、改革旧的模式,建立新的模式,社会化开放式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就是一种新的模式,是对现代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补充。
这两种管理模式处于并存发展阶段,各有利弊。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对人事档案的保密、保护,方便本机构使用具有优势,但过于封闭,利用面不广,实行规范化、网络化管理难度较大;新的管理模式服务面广,便于社会各种机构和人员利用,易采用现代化、网络化管理方式,但存在易泄密、丢失等问题。我们应充分发挥两者优势,克服各自弊病,使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更加充实与完善。
2.2人事档案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目前主要适用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
由于流动人员是辞职、辞退、脱离原单位和没有工作单位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等,其档案与一般人事档案比较而言,具有一定特点,因而在管理模式与方法上也应有所不同。
流动人员一般没有固定的单位、工作变动较大,与原单位没什么联系,他们的人事档案由县级以上政府所属的人才交流中心管理,这种机构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和市场性的特点,适用于社会化、开放式档案管理模式。但有的人才市场还不规范,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
2.3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预示着更大范围内人事档案管理的一种方向和发展趋势
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资源的比较优势将越来越明显,人才流动的数量与质量会逐步增强,在更大范围内实行社会化开放式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将成为可能。
今后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幅度和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机构庞杂臃肿、人浮于事的现状将得到整治,精简机构、合署办公、联合办学的大口径管理方式将被采用,每个小单位自行管理人事档案的模式将被取代。同时,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会使政府对人事管理逐渐淡化,人才将成为一种没有任何政府色彩的产业,人事档案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可能成为一种通用的管理模式。
企事业职工、科研人员及教师等类人事档案的内容大多是关于其业绩、专长、爱好等经历经验的记载,值得保密的内容不多;同时,这些人员“干部本位”思想逐渐淡化并趋于消失,政治身份级别看得并不重要,特别是企业破产、兼并出现之后,企业干部任用上出现招聘厂长、经理,企业干部自己可自由择业,教师和科研人员可转岗下岗,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科研人员变动日益频繁,构成逐渐复杂,不可能也不必要严格按照干部、职工等级由组织人事部门分开管理,完全可以实行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
篇8
1.1定义
所谓档案信息化,就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
1.2内涵
档案信息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要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第二,要实现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第三,要实现档案信息高度共享;第四,要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
2、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由于档案需长期保存,为提高存储环境,避免可能造成文档纸张受潮、虫蚀以及火灾等灾害,每年大量投入文档的保管经费已在所难免,且因无备份而又为每年不得不有的文档损失耽忧。由于档案需反复查阅,不可避免的存在原件受损或遗失,给文档的保管与利用带来管理上的困扰。在已认知的低档平板扫描仪录入的方式下,大量文档的电子化进程是不可想象和解决的,且大量电子化文档如何管理、查阅、应用有待全面解决。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多个领域还是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信息技术兀不显示其独特的魅力,成为现代社会和现代牛活不可缺少的工具。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实现科学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关键条件。
3、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又把信息化建设列为战略重点之一,明确了“十五”期间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任务。归纳其主要内容有:制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有关标准,研制、推广档案管理应用软件,加强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管理,做好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积累、保管、利用,保证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齐全、完整、有效,建立、规范、联通各区域网络,建立全国档案信息网络,并人国家信息网。实现馆藏档案数字化、传输网络化、资源共享化、服务对象与需求扩大化。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电子计算机技术是当今新技术革命的先导技术。电子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精确度高,存贮信息和逻辑判断能力强以及自动进行运算等特点,在文件的管理上,运用计算机进行文件的接收、查找、借阅、归还,以及辩认到期应销毁的文件等档案的归档利用和管理工作。在档案管理上,运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编制检索工具、内容介绍和编制内目录,还可用于库房的管理。用于特殊的档案工作项目,如编制大型索引、为档案的编研工作提供服务以及档案统计等工作。因此首先要从硬件上配备电子计算机,提高各类档案馆、档案室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逐步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其次要建设和完善局域网。使各项工作都网络化,加强档案的利用。3.2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3.2.1档案的电子化
所谓档案信息电子化,就是以馆藏档案资料纸质或机读形式的为主要物质对象,用微机对档案文献进行收集、筛选和不同层次的加工,使之转化成为微机软件形式的二次文献信息供人们利用的过程。档案软件没有信息管理功能,缺乏通用性。档案部门使用的计算机型号不一,规格各异,各自开发的软件不能互用,并且没有一个既适用于文件检索又可用于档案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由于不能互调,就不能利用电脑完成信息管理工作,不能快捷地出版信息编辑成果,这制约了档案信息电子化的进程。加强电子文档资料的归档工作,利用计算机、扫描仪把纸质档案数字化,建立全文数据库,以便于查找利用。
3.2.2加强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
我国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达到数据交换的机读目录档案系统,档案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形式各行其是,层次不一,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较差,不能适应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需要加强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开发标准化的档案管理系统,加强档案目录的输入,保存。
3.3档案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从目前看,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其中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奇缺,大部分档案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甚至有现代文盲现象。尽管引进了现代化设备,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就谈不上档案信息化了,因此,信息化建设人才需要深厚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熟悉档案工作的规律,从而创新更科学、更先进的管理方法,因此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档案业务人员培训工作。提高档案业务人员的管理水平。
篇9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信息经济的兴起,带动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会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仅从政府角度看,我国电子政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了大量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正在经历由传统运行方式向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运行方式转移的过程。以北京市为例,“十五”期间,全市1186种政府业务,运用信息化实现的有591种,建成726个业务支撑系统,50%的政府业务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高度重视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约90%的市、区政府部门建设了局域网,超过90%的政府部门达到了人均1台计算机,有90%的政务部门已建成或正在建办公自动化系统,其中无纸化程度达到50%以上的部门占80%。①
2、基于网络平台化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快速发展,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的信息化,都受到战略管理和服务客户的强烈驱动,在不断地扩展信息化的应用领域和内容,朝着基于统一网络管理平台,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方向发展。
政府各机构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项基本职能过程时,正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信息技术来实现。由于应用目标的整体性,要求政府业务系统、政府信息具有集成性和共享性。例如,北京市业已建立了连接各级政府机构政务系统的政务内网平台,通过信息交换平台和政务门户网站,各级各类政府机构可以实现协同办公和信息共享。又如,北京市东城区首创的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通过综合的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对城市各类基础部件的综合管理。再如,“首都之窗”网站群作为政府门户,正把更加全面的政府公共服务纳入到信息化应用范围。②
企业信息化应用模式早已脱离了个别业务系统孤立应用的阶段,步入了企业战略协同系统应用阶段,其中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最具代表性。ERP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目前已发展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最为流行的一种形式,几乎是企业信息化的代名词。ERP系统以经营资源最佳化为出发点,全面整合企业的供销存、财务、计划、质量、制造等核心业务,并最大限度提升企业各项经营资源的应用效率。
实现统一的网络平台管理,进行系统协同整合,核心的内容就是要进行应用系统及数据集成,建立可以共享的统一数据管理结构。建立一致的数据规格标准和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应用规则,是实现应用系统和数据集成的主要途径。如何建设与上述信息化环境配套的电子档案的统一管理、共享利用的机制、模式,网络环境下的档案馆如何构建和运作,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3、信息资源战略成为信息化核心内容
2004年12月国家颁布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的信息化步入了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重心的发展阶段,这既是信息化向其本源的回归,也是我国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从国家层面来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就是借助于信息化手段,为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增强政府能力建设、推动和谐社会发展为目的,形成政府信息资源、社会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局面,同时推动信息资源产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紧紧围绕政务公开、重大基础信息库和重点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进行。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重点是强化农业、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档案等领域的公益性开发和利用。同时,国家将研究制定鼓励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政策;健全信息资源市场监管制度,完善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提高审批效率,扩大登记备案和事后监督的范围;研究制定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的财政政策和信息资产管理办法;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标准体系表,优先制定并大力宣传贯彻信息资源分类、共享、基础编码等国家标准;推进公共文献基础数据库建设,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③
从机构层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信息资源服务于战略决策、满足客户信息需求和提高业务管理信息提供水平的客观发展需要。从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上来讲,信息系统总是由满足业务处理、运行需要开始,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遵循着数据—信息—知识的过程。机构层面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总是从系统集成、数据集成开始,在整合的数据仓库基础上进行数据的挖掘和满足不同需要的数据应用。这实际上类似于我们传统的档案管理利用流程,应当把它纳入到信息化条件下的档案管理内容范畴。
二、信息化条件下档案管理的若干问题
信息化系统正在演化成为各类组织业务运行的基本方式,网络平台正逐渐成为政府机构、企业信息运动的支撑平台。对档案管理活动而言,各类组织运行平台的变化,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基于数字化概念的新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探索符合信息化特点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电子文件长久保存和长期可用问题
人们把以数字化方式记录的文件,统称为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在性质、形式上与纸质文件的不同,无疑是档案界最先感受到和最先关注的信息化带来的变化和影响。由模拟方式转变成数字化的记录方式,主要的问题有三个:一是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问题,数字化信息复杂多样的编码格式、读写方法和载体材料,都给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带来困难。二是电子文件的证据力和法律效力问题,这包含了对数字方式所记录信息的真实性以及获得、保持信息真实性方式方法的可行性、可信性问题。三是数字化信息与载体的依附关系问题,数字化信息的组织是通过编码形式完成的,人们处理、传输、存储和显现数字化信息,要借助能处理这些编码的信息技术设备间接完成,因此,数字化信息依赖于元数据、数据格式、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才能够被处理、存储和显现。综上所述,电子文件的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是过去纸张载体所没有的。
归纳起来讲,目前解决电子文件真实性、长久保存、长期可用的途径主要有如下几类方法:一是通过法规约束电子文件格式种类,如我国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所选择的管理方式,方法就是尽可能地选择比较通用通行的少量几种文件格式,通过降低电子文件格式种类繁复性,增加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可靠性、可控性。二是通过对电子文件存在的系统相关要素的规范设计和过程控制,以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包括系统地记录背景数据和规范、控制信息流转环节等方式。三是提高载体材料寿命或对电子文件处理、存储、传递和应用所依赖的软硬件环境进行备份的方式。四是分离数字信息的语义表示与格式表示,形成不依赖于特定的通用信息存在形式,不会出现因为数据格式及软硬件环境的变迁而造成电子文件不可使用的情况,如以XML作为标识规范的方法,等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内外都作了相当多的探讨和尝试。首先,各国都倾注力量,制定系统成套的和普遍适用于各类信息系统的电子文件管理需求规范和档案系统标准,力求把问题解决在电子文件的形成阶段,达到电子文件永久保存的目的。如澳大利亚的国家“数字化保管动议”,通过建立文件管理国家标准、文件管理元数据规范、文件系统设计与实施程序等标准规范,保障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其次,从数字档案的永久性入手,研究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数字档案的系统化保存、保管方式,如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NARA)于1998年开始,耗时6年时间对永久保存电子文件的可能性、保存技术、保存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了全面的论证和试验⑤。第三,研究数字化适用载体在各种状况下的长久保存问题,如荷兰2000年启动了“数字保存试验”项目,针对政府常用的电子文件类型,进行了迁移、采用XML格式和仿真三种数字保护方法的试验,评价各种方法的效果、局限性、费用及应用的可能性。第四,在我国,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档案部门站在长久保存的立场,通过归档要求的约束,保障电子文件的可靠性,如《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GB/T17678.1-2-1999)、《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等,省市地方和行业主管机构也制定了相关规范或标准,如建设部的《城建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
2、多种类型数字化信息的档案化问题
在电子文件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其种类也日益丰富,包括文本文件、电子报表、电子邮件、图形、图像文件、视频文件、网页文件、数据库文件等。数字化信息的复杂多样,具有传统纸质文件所不具有的性质,因此,这些数字化信息的档案化在总体上处于随机状态,有些数据累计存储在业务数据库中,有些被定期销毁,有些则被迁移到临时载体上。如果不能建立系统型的管理规则,很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导致数字化信息档案化问题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与传统文件运转流程无关。长久以来,人们已经形成了纸质文件档案化的系统化的方法体系,主要是依靠业务流程的自然发展进程,在业务流程终结时,把文件归档转入档案系统,以备今后工作查考。或者对文件的价值进行鉴定,判别文件对形成者的意义大小以及对社会的意义大小,在规定的时间阶段,把分布在各个机构的文件汇集到档案馆集中保存,以长久留存社会记忆,保障社会发展的延续性。久而久之,文件的档案化形成了对业务运转流程及其规则的依赖性,当数字化信息因不能纳入一般的业务流程,或业务流程因信息化而发生变化时,将会导致电子文件在档案化过程中范围的缺失。比如,电子邮件系统已经成为绝大多数政府或企业网络系统的必备子系统,电子邮件也早已成为人们在进行工作交往时的基本工具,很多国家或组织也都制定了电子邮件的管理制度,但电子邮件的档案化问题依然处于随机管理状态,主要原因就是电子邮件联系方式的公私性质不容易界定,不容易纳入到正常的业务运转流程之中。
(2)非文本型数据。在纸质档案管理时期,由于非文本型数据的数据单元不能完整地表达一个事项,数据结构、信息组织方式与文本方式不同,并且很多结构化的数据库数据经常处在变动之中,无法纳入到文本文件的管理体系,往往不进行档案化处理。信息化的发展,使得电子文件的数量与日俱增,但档案机构往往比较注重对文本型电子文件的归档和收集,对非文本型数据库数据、多媒体数据的归档重视不够,也没有切实可行的档案化措施。而且,档案界还存在着一个概念误区,认为数据库文件本来就有自身的数据结构,并且处在存储状态,没有必要再转化为所谓的档案文件。目前,大部分关系型数据库,都是作为支持业务流程的存储机制来建设的,从性质上来讲,可以认为是“暂存数据”,而且,这些数据往往是随着业务过程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变化的,在结构上又是连续性的,往往不能按事项分块,不能按传统档案管理方式管理。但是,这些数据往往是一个业务系统的核心资源,
支撑着一个机构的业务运行,绝大多数具备档案价值,如果不尽快建立有效的档案管理制度,可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目前,有注意到非文本型数据归档的机构,往往采用简单拷贝、累加存储的方式,或者以备灾数据库的方式同构备份数据。这些方式可能不能真正解决数量巨大的非文本数据档案化问题。
(3)网页类型文件。互联网的普及,使数量巨大的Web文件存在于流动的网络信息海洋之中。我国的各类机构为了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与沟通,建设属于机构自己的网站的比率很高。据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资料显示,到2005年底,我国政府域名()注册量达到23752个,政府网站达到11995个,县级以上门户网站拥有率达到81.1%,其中部委、省级、地级和县级政府网站的拥有率分别为96.1%、90.3%、94.9%和77.7%。⑥但由于网页文件的内容重复率高,数量巨大,各类机构往往都不作档案化处置。这种情况是否存在档案缺失的漏洞,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3、双轨制与双套制问题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类机构的信息系统覆盖率不断提高,意味着文件的处理、运行过程的双轨制越来越趋向于单轨制,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在人们的档案思维中,依然存在着对纸质档案的心理依赖,充满了对电子文件的不确信感。这种情形也体现在国家及行业已经颁布的电子文件管理的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规定对于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文件,要电子、纸质形式双套保存。
造成双套制比较普遍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档案思维还停留在纸质文件时代,对电子文件及其存在的技术环境还不熟悉、不确信,对电子文件是否能够长久保存及长期可用缺乏认知。其次,是国家的档案行政机构缺乏档案无纸化战略规划、制度设计和系统规范,使得对纸质文件依赖成为制度性的选择。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相继颁布了《电子签名法》或相关法律,力求通过法律的形式,确认数字化信息在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及其具有凭证性的条件。《电子签名法》的意义在于通过法律确定了电子数据可以作为法律凭证,使电子文件具有了与纸质文件同等的证据作用。一般来讲,《电子签名法》主要是规范电子文件的技术条件和应用背景,以保证电子文件在交互过程中的真实性是可确认的,是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的,但并没有解决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问题。而这方面的规范有赖于档案管理机构来解决。
双套制的另一种情形,是国内的各级各类档案馆大量地将纸质档案拷贝成电子档案。为使档案馆蕴藏的丰富档案信息资源能够提供网络应用,根据档案利用需求有选择地提供目录定位服务以及部分档案的原件服务是必要的。如果盲目地无限度地进行档案的电子化,以此作为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成就标志,只能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可以想像,不解决双套制的问题,是无法推动信息化发展的。信息化发达国家在信息化进程中都强调“无纸化”作为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来积极推动,可见它对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双套制或无纸化的解决方案,一定不是单纯的技术解决方案,而应该是制度化方案。这个制度化的解决方案,依赖于我国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信息系统的业务覆盖率,特别是网络应用的覆盖率。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无纸化的全面管理制度,可能包括两个层面:档案馆层面的和机构层面的。档案馆层面要解决电子文件永久保存的技术条件(载体的可靠性、信息对格式的非依赖性)、文件真实性的制度和管理系统保障规范、电子文件应用的规范。对机构层面,档案及档案管理系统提供凭证性、证据性文件的系统认证标准、规范,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建设等。
4、电子文件运动规律与档案管理模式选择
近年来,关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的争论十分引人关注。信息化彻底改变了各类社会活动的时空关系和运行模式,人们需要基于新的社会运行方式,建立新的信息思维,寻找信息运动新规律,以求在准确揭示信息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管理。这是这场争论的意义所在。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实质,是如何看待文件运动的统一性和管理一致性问题。“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强调在文件的不同运动阶段有着不同的运动特性,强调在不同的阶段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而“文件连续体理论”认为文件运动是一个整体,文件运动有着不同的功能轴,文件运动每一个时点,都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功能价值取向,因此,管理上不必划分文件与档案的阶段性。从弗兰克·厄普沃德对文件连续体模式的四项基本原则看:第一,文件价值的持续性与文件档案化。主要强调的是文件、档案的整体观,这与我国普遍认知的“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一体化”的观念是相类似的⑦,是“从文件形成到文件作为档案保存和利用的管理全过程中连贯一致的管理方式”。第二,文件联系以逻辑联系为主。这是传统档案学的基本原则,档案的分类、主题方法都是按逻辑组织文件的方法,即使是网络化条件下,文件分处不同的物理位置,也应坚持这种方法。第三,文件管理制度纳入业务活动目标与过程。它强调的是要把文件管理职能制度化地纳入业务系统中,应该说“纳入”概念在档案界也并不是新概念。第四,档案学是随着组织知识的背景条件变化而变化⑧。这是关于档案学理论随着社会发展环境变化的思想,是任何理论都应该具有的素质。归纳起来讲,文件连续体理论强调的是文件与档案是一个整体,不必区别管理,而且从形成阶段就应予以制度化的干预。显然,这一核心思想存在着理论臆断性。文件的形成是为业务运转服务的,其首要目的和价值是业务的有效运转,如果按照文件的历史价值进行文件系统设计,其结果不仅会削弱文件的真实性、客观性,而且可能导致业务系统效率的极大降低。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已经证实,无论是政府或是企业的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都面临着系统数据档案化的问题,在业务系统中建设数据档案库,或者是不经档案价值鉴定,简单地直接地迁移业务系统数据到档案库,其信息质量根本无法保证。况且,由机构档案室到档案馆的过程,也绝不能是简单的迁移过程。
作为我国的档案工作者,在学习国外的理论经验时,不能采取简单的“取代”或“覆盖”等方法,而应该是在考察各种理论的基本背景的前提下,积极汲取各种观点中的有益成分,构建适合我国的档案管理可行模式。
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业务系统的连续性、关联性,如果不在制度上和文件管理要素上对业务系统提出要求,比如提出元数据要求,就可能使业务系统自然生成的电子文件无法长久保存。所以,文件连续体理论提出的整体系统思想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我国的电子文件管理中提出的全程管理、前端控制思想,就是对这种理论的合理诠释。但是,档案有档案的价值取向,对电子文件的管理要素的控制,不能取代对档案价值的判断和对文件的取舍。特别是在信息膨胀的时代,这一点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很多地方正在积极建设网络文件中心。这种热潮的基本出发点是,对分布在各个机构的业务活动中的电子文件进行集中管理,有的采取集中存储、集中利用的模式,有的采用备份中心的模式,有的采用存储目录、逻辑归档的模式。网络建立的广泛联系,为各种模式都提供了支持条件。无论是物理集中,还是逻辑集中,电子文件中心都不能以文件的集中取代文件的档案化过程。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出现电子文件的大量堆积的局面。无论采用何种理论模式作为指导,在电子文件运动整体环节中都不能取消“档案化”的环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一点尤为重要。
注释:
①北京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十一五”电子政务规划研究报告》。
②北京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
③⑥《2006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
④。
篇10
(三)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有待投入。城建档案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需要相应的计算机、存储、输入输出等设备,因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往往超出通常城建档案部门所能承担的范围,再加上有的地方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导致档案主管部门的拨款不足或是不能及时到位,使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或是不能有效开展信息化建设。
(四)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人。因此要推动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首先要具备现代化网络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计算机操作。但从目前看,许多地方的档案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尤其是城建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因此,尽管有的档案馆引进了现代化设备,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就谈不上档案信息电子化了。同时,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每年城建档案馆接收入馆的档案数量激增,由于目前的相应的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在档案业务指导、查询、利用等工作量已经饱和,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顾及档案的信息化工作。
二、加强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积极开发城建档案信息化软件。在工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积极开发适用于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软件技术,建立安全稳定的信息软件系统。在进行信息化处理过程中,要把安全、稳定和保密放在第一位,确保归档的数据和信息不被破坏和损毁。对于档案,要采取严格的安全保护措施,一律不得与网络连接;对于非文件,即使在网上查询,也要采取身份确认、防火墙、数据备份等安全防护措施,既防止别人盗用信息又可以有效地防范计算机病毒侵入造成数据破坏,确保软件系统和和数据的安全。
(二)实现城建档案信息管理规范化。在城建档案信息管理实践中,首先要不断完善城建档案信息化规范体系,建立管理、业务、技术三个层面的操作标准与规范,尽快制定《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与操作规范》、《城建档案信息化技术保障细则》等规章制度,为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其次,要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保护知识产权与保障用户公平使用的办法。再次,要建立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评估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通过对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评估来推动城建档案信息管理规范化的落实。
篇11
相较于以纸质为主要载体的档案保存和管理,法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有三大优势。第一,提高查询便捷度。档案数字化,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数字化资源存储于硬盘、光盘等数字储存介质上,其优势在于不易遗失损毁,复制、转移及查询方便快捷,大大保障了档案的安全度和使用便捷度。第二,提高档案利用率。法院档案的管理归根结底是诉讼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一体化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把档案管理纳入局域网建设总体格局中,减少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占用,既便于管理,又能够实现资源高度共享,从而扩大档案利用率,提高全社会的档案意识。第三,降低空间占用率。现在各级法院档案室均或多或少面临着库藏档案“爆满”的问题,随着微缩技术、扫描技术、光盘技术的运用,档案信息的储存量大幅提高,存储密度大大高于纸质档案,利用很小的空间就可以保存大量的信息,而且开发利用的速度快,易操作。但在法院档案信息化实际操作中,也难免遇到一些问题。首先。法院干警“重纸质轻数据”的思想仍然存在。一些法院干警对数字化的档案存在抵触情绪,特别是一些工作年限长、年龄较大的干警,对于翻阅传统纸质档案的工作模式已然习惯,对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接受度较低,有些甚至不熟悉计算机操作,仍旧要求借阅纸质档案,造成电子档案的“有而无用”。其次,档案管理软件本身开发尚不完善。应用于档案管理的软件还不成熟,其稳定性、实用性还有待加强,软件自身的程序问题造成档案的丢失、重号状况时有发生。再次,数据在不同系统中转录易出现差错。法院的数字化档案是在多个平台上产生,以江苏省法院采用的办公系统为例,档案数据由信息管理系统转入档案管理系统,或由办公管理系统转入档案管理系统,需要二次加工,再次录入难免出现一定比例的人为误差,不能完全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最后,专业数字化公司对法院工作缺乏了解。由于“案多人少”矛盾突出,法院诉讼档案的扫描工作,大多由相关专业公司派驻员工进行数字化处理,这些员工精通数字化扫描工作,但对法院本身的工作全无了解,对纸质诉讼档案的形式及内容亦无基本概念,也会一定程度上增加诉讼档案数字化的错误率。
三、完善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篇12
数据备份。按照制度要求做好日常备份按照要求向牧场报送数据备份。硬件维护。每台硬件设备必须指定专人使用和维护。每天上班,首先检查服务器及不间断电源(UPS)是否运行正常。检查网络设备是否运行正常,检查电线、开关、插座是否有漏电现象。认真打扫机房卫生,重点清除服务器、UPS、客户机、网络设备机体表面与周边灰尘。检查客户机能否正常启动。保持机房内卫生,重点注意防尘。每天下班后,在确保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应关闭与系统无关的电子设备。操作系统维护。每天检查服务器、客户机操作系统是否运行正常。安装统一的正版杀毒软件,并按照要求定时对杀毒软件进行升级,确保系统无病毒。因工作需要而使用外来存储器时,必须在指定的机器上进行查毒、杀毒或格式化处理,确认无毒后方可使用。软件维护。每天检查牛场管理软件是否运行正常,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并做好记录,及时上报牧场信息中心。每次升级,由牧场信息中心统一下发升级包进行升级,禁止私自升级。升级前须做好数据备份,升级后及时填写备份记录和升级记录。客户机按照使用人岗位和权限安装应用软件,禁止安装游戏软件。
3档案数据的管理
原始单据。指定专人负责原始单据分类、存档,检查确认每张原始单据已经过相关部门负责人签字确认。对原始单据进行编号、分类、排序、归档。每月10日前完成对上月原始单据的装订、编号、排序、存放。信息中心必须加强原始档案的保管工作,任何人不得伪造、非法涂改变更、故意毁坏原始单据。数据管理。指定专人负责数据输出。按照牧场、牧场规定和要求,及时统计、报送各项数据。未经牧场场长同意,禁止向无关单位或个人报送数据。指导、协助各生产技术部门完成牛只信息的查询、输出。外单位调阅数据档案,必须经场长批准,并要求在信息主管处作备案记录。电子备份的数据档案,不得带出公司。信息中心必须加强数据档案的保管工作,任何人不得伪造、非法涂改变更、故意毁坏数据文件、备份光盘。
篇13
信息时代的到来,衍生出了以电子文件为载体的档案,直接冲击了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信息化的管理能力,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对相关电子文件进行存储、归档、保管等信息化档案管理操作,实现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同步管理。这无疑需要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兼具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此外,档案管理人员还需要具备学无止境的精神,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积极参加多元化形式的学习,将实际的工作与所学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养成工作学习化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注重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综合素养,进一步促进我国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