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心理医院老年人工作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心理医院老年人工作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心理医院老年人工作

篇1

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的200例患者共220只眼睛人工植入晶片的方法,在术后的围术期采取人文关怀的护理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所选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的眼科进行治疗的200例患者共220只眼睛。其中男150例,女50例,年龄60~80岁。所有的患者在手术前的视力光感的范围处于0.1~0.2。患者中,除了一般的视力疾病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中包括高血压45例,糖尿病56例,慢性支气管炎50例。并且在进行植入人工晶体之前,患者的慢性病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1.2 方法

均由经验娴熟的医师行人工的晶片植入,并且在超声技术的帮助下来完成。在围手术期内采取人文关怀护理,原则要求以人为本,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并且照顾其各种生理和心理情绪,尊重患者,努力鼓励其与病魔做斗争,从而不断地提高患者对手术的信心,为早日的康复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1.3 疗效指标

根据术后患者进行视力的光感分析,光感的范围在0.3以上的就算是恢复正常视力。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在200例患者共220只眼睛中,手术之后1周之内,患者的视力光感度不断地提高,光感的能力超过0.5的眼睛数有145只,视力处于0.3~0.4的眼睛60只,视力在0.3以下的眼睛数为15只。两周内视力的光感能力处于0.5以上的150只,0.3~0.4的65只,视力在0.3以下的只有5只。在手术的整个期间均无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详见表1。

3 讨论

在我国白内障的发病率不断地上升,并且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也在逐渐地上升,是我国第一位使眼睛残疾或致盲的眼部疾病。运用人工晶体植入的方式对白内障患者进行治疗是目前应用比较广的方法。该方法时间短、疗效好、切口小并且无缝合[1]。在对老年患者进行后期护理的时候,要根据老年人的独特心理和生理特点、容易出现并发症等情况。在医院营造比较温馨的人文关怀的护理气氛,手术前做好开导和指导工作,提高患者治愈信心,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在术后应用各种关爱的行为加强对术后的各种眼部健康检查和记录的同时,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并且在医院治疗期间深入进行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对患者术后进行科学的饮食和起居指导。对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建议是每日检测血糖含量,合理的服用胰岛素,努力地改善代谢的紊乱状况,从而减少疾病并发的风险。对患有高血压的患者要每日进行血压的测量工作,多吃些可以降低血压的食物。对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要防止着凉,并且合理地控制饮食,少吃辛辣的食物[2]。

表1 不同时间段患者感光情况 只

时间 0.5

1周内(n=220) 15 60 145

两周内(n=220) 5 65 150

患有白内障的老年患者一般会出现很多的情绪问题,焦虑、固执、理解力减弱、反应迟钝和易于激动等,并且很容易引起并发症。在植入人工晶体的围手术期,对老年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的护理方式需要针对每一例患者的特殊心理情绪以及性格特点[3]。医院采用围术期对老年人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的护理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老年人的情绪波动,并且照顾到老年人的身心,对减少并发症的出现率以及提高手术的治愈率具有很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杞仲美.人文关怀护理在老年白内障患者行人工晶体植入术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3,3(5):36-37.

篇2

最近,电视广告中常出现这样的画面:几个老人兴致勃勃地拍着篮球;几个年轻人则显得既没精神,也没体力。广告画面配音则是这样说的:60岁的年龄,30岁的心脏;30岁的年龄,60岁的心脏。这样的广告画面和配音,听起来确实有些玄:60岁人的心脏怎能和30岁人的心脏比?但一次专项调查却显示了这样的结果:老年人越活越年轻,青年人越活身心越疲惫。专家们不得不语重心长地告诫年轻人:日子长着呢,千万要放松自己!

“无官无职一身轻,退休赋闲真自由”。现代的老年人,由于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了基本的保证,加之他们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再没有工作任务挤压他们,也不必费尽脑汁地考虑怎样处好和领导、同志之间的关系,这使他们仿佛获得了另一种新生,到了一个随心所欲的自由天地,于是,越活越年轻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有记者调查了上千名老年人。他们的平均年龄在60.5岁。但许多人的心理年龄却在29~30岁之间。在天津市的几所老年大学里,老年人在练习书画,做健身操,跳交际舞,认真作着服装模特表演。让人想不到的是,他们还紧跟着时代的发展,学起了英语,摆弄起电脑。他们还绘声绘色地谈论着中国的入世、中国的奥运。许多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一本正经地说,等着看2008年奥运会没问题。看他们的精神头儿,就像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不光是天津的老年人越活越年轻,北京和其他省市的老年人也越活越有滋味。一位30多岁的青年人每天骑车经过市区一些较宽敞的地方,都会看见披红戴绿、脸上涂粉、发上插花的老年人在锣鼓的伴奏下,兴致勃勃地扭着秧歌。他感慨万千地说:“老年人太幸福了,真盼着早点退休!”

与老年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年轻人身心疲惫,呈现了未老先衰的趋势。现今的年轻人面临的第一挑战是生存竞争。老年人工作的那个时代,基本是“大锅饭”,每个人挣的钱都差不多,更没有今天百万富翁和下岗职工这样悬殊的差距。一般来说,干活累不死人,而精神上的压力往往致人于崩溃之地。为了不下岗,为了多增加收入,现在的许多年轻人不顾长远利益,不计后果地透支着自己的生命。武汉市一家医院的医生说,原来糖尿病人都是40岁以上的人才得,而现在20岁左右的年轻人也得了这种病。他还说,不久前,一位年仅18岁的小伙子竟因心肌梗死死在了这家医院,这在以往是很少见的。天津市的一些心理咨询部门的大夫们发现,许多年轻人都不认为自己年轻,他们这样描述着自己的心态:“我每天奔波忙碌,觉得一天就老去五六岁。”“我才20多岁,可我觉得已经老了,没有精力了。”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女性,她们将妆化得很浓重。她们说,不化浓妆,就觉得自己衰老了。在工作中奔波,在家庭中忙碌,我们很快就会变老。一些男性咨询者则说:“每天顶着巨大的工作压力,还担心下岗不下岗的问题,心理负担真是太重了,每天好像老了几岁,完了,身体真是快顶不住了!”

人既要竞争,也要勇敢地快乐地活着。那么面对现今的时代,年轻人怎样才能青春常在呢?南开大学的田立刚教授说:“心理年龄是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年龄的年轻或老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己的心理暗示所决定的。心理上认为自己年轻,精神上就愉快,身体也有活力。心理上认为自己老了,那么身心就会老。所以年轻人应像老年人那样,学会放松自己。”当然了,年轻人也可以采取一点“精神胜利法”来战胜自己的高度紧张、高度忧虑的情绪,也就是“既来之则安之,自己全然不着急”,相信只要我努力,那么就“天无绝人之路”、“车到山前必有路”。有人不无诙谐地说:“钱太多了,就是纸。房子再多,也只能住在一间屋里,睡在一张床上。”这样的精神法或许有些道理,否则,人总是想不开,总是拼命劳作,可能既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还将身体搭进去。人如果没有了好身体,即便是百万富翁,又有何价值,又有何乐趣呢?

篇3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骨折之一,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身体状况差,伤前生活仅能部分自理,长期卧床容易出现肺炎、褥疮、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威胁病人生命安全。目前,手术是治疗髋部骨折的主要临床手段,可使肢体功能快速恢复,并减少并发症发生[1]。由于老年人自身问题,年龄大,合并症多,术后恢复慢,髋部骨折后病情复杂,护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风险。本文对我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25例经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针对护理出现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25例经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男12例,女13例,年龄61-89岁,平均年龄73.4±11.5岁,其中股骨颈骨折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6例。

1.2 治疗方法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5例,骨牵引术治疗7例。回顾性分析其护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护理出现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1.3 结果

老年髋部骨折护理中易出现的问题包括心理因素、护理人员的素质、健康宣教的困难及并发症的出现等内容,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加强了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干预、护理人员的素质培训、合理用药的监督、健康宣教力度及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所有病例均痊愈出院,术后功能恢复良好。

2 护理问题

2.1 心理因素

老年人随着感知觉、记忆减退等现状出现从而易表现出紧张害怕、无用失落及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尤其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在生理上突然不能自理,短时间内很难接受,易出现悲伤、烦躁、忧虑、恐惧等情绪,既担心自己的病情,又怕连累子女,更有甚者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

2.2 护理人员的素质

近年来,随着高新尖端技术应用于临床骨科手术,护理人员对新技术的专业知识相对匮乏,年轻护士经验不足,缺乏与患者沟通能力和技巧,对患者病情观察不仔细,护理过程中潜在危险性增加。

2.3 健康宣教的困难

老年人记忆力、理解力下降,部分患者伴有耳聋眼花,不利于接受手术配合、功能锻炼等健康教育内容。

2.4 并发症的出现

髋部骨折术后使用抗生素,可降低手术切口的感染率,但术口以外其他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崔俊华[2]对老年髓部骨折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手术切口感染率最低,主要感染部位为肠道,其次为呼吸道、尿道、皮肤。术后预防感染的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易打破肠道菌群相互制约的平衡状态,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引起肠道感染,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等。术后早期卧床,且老年人气道老化、狭窄,呼吸运动减弱,肺活量减少,不利于排痰,痰液积聚肺内易导致下呼吸道感染。大小便护理不当,如放置尿管时间过长,造成逆行感染,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患者长期卧床,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易发生褥疮。此外,由于长期卧床,患肢血流缓慢,加之老年人血液粘度高,极易造成深静脉栓塞。术后脱位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常见的并发症,髋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关节束松弛,术后下肢放置在不稳定位均可造成人工股骨头脱位。

3 护理对策

3.1 心理干预

护理人员要经常与患者谈心,安慰、鼓励病人,培养患者乐观的情绪,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决心,配合各项治疗工作。针对老年患者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及自身病情进行个体化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讲解手术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克服患者消极态度,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及护理。

3.2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

护理人员要随时看医嘱,了解医嘱意图,核对是否有书写错误,对有疑问的医嘱要核实查对清楚后再执行,避免出现差错。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新技能,鼓励其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学术活动,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综合素质及业务水平,预防护理潜在危险。

3.3 加强合理用药监督

合理用药是国家药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医院医疗护理质量及临床用药水平的重要标志。尤其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关键[3]。要开展护理全员安全合理用药基本知识培训切实,提升护理人员服务技能和水平,促进安全合理用药,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3.4 加强健康宣教力度

健康宣教是医院维护病人健康的重要手段,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向患者家属进行针对性的,语言、内容浅显易懂,尽量口语化,时间不过长的健康教育,可以增加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提高患者手术护理配合度,确保患者的疾病早日康复。

3.5 加强并发症防治

消化系统感染:对于腹痛、腹胀、腹泻患者,观察并记录排便情况,及时留取粪便标本行常规检查并做粪便培养,检出致病菌后对症处理。呼吸系统感染:肺炎是最易发生的并发症[4],教会患者深呼吸等肺部功能锻炼技巧,保持呼吸道通畅,协助自理能力缺陷的患者排痰,必要时吸痰,劝吸烟者戒烟,最终达到有效排痰的目的。泌尿系统感染:密切注意留置尿管患者尿液颜色、性质等,并预防反流,及时清洗会阴,保持局部清洁,嘱患者多饮水,保证充足尿量,以利于膀胱冲洗,必要时给予氯化钠,应尽早拔除尿管,避免尿管留置时间过长。在易发生褥疮部位垫气圈、海绵垫加以防护[5],嘱或协助患者勤翻身,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深静脉栓塞:鼓励和指导患者行患肢功能锻炼,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6-7]。术后股骨头脱位:术中注意假体的放置,抗外旋石膏或患足穿防旋鞋,患者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不盘腿、侧卧及负重,注意正确的卧姿,防止脱位。

4.小结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骨折,由于老年人年龄大,器官功能衰退,并伴有多种慢性病,病情复杂,且术后并发症多,若处理不当,手术护理风险大大增加,针对手术护理中易出现的问题,应重视心理干预,加强健康宣教,预防并发症,做好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降低护理风险,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葛向煜,王君俏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50-553.

篇4

儿子在英国工作并定居后,还娶了个英国太太。前不久,我去英国儿子家小住了一段时间,回来后向左邻右舍的老友说了许多英国见闻,其中英国老年人都能得到完备的社区照顾这件事,使我感慨良多。

我那英国亲家公老伴早些年已去世,留下他一个鳏夫,却不愿与子女一起生活,依旧住在原来的老房子里。我对儿子讲,你岳父年岁大了,一人生活有诸多不便,你们小夫妻俩要多去照料啊。儿子笑道:“我们倒是经常去,但却没什么活可干,社区老年居家生活服务,都帮老丈人把日常活计做得妥妥帖帖,根本不用我们操心。”我有点不相信,以为儿子说的是托词,还批评了他几句。可后来的事实表明,儿子所言不诳,英国的社区养老,真的做得非常出色!

我去看亲家公时,正巧遇上那位在我国称为钟点工的英国老年生活照顾工。这个40多岁的中年妇女,正在清扫卫生间。通过儿子的翻译,我在与坐在轮椅上的英国亲家公攀谈中得知,他虽然腿脚不灵便,但仍有部分生活能力,可又不能完全自理。社区针对他的情况,提供了居家照顾生活服务。安排专人,照料他的日常起居和生活,包括上门做饭、打扫居室、洗衣物、洗澡、理发、购物、陪同上医院,等等,都由生活照顾工服务。出于加强老年人的日常身体保健的考虑,社区又安排保健医生定期上门,向他传授养生之道,如保暖、防止瘫痪、营养以及预防疾病等,并按照需要,向他提供视力、听力、牙齿、精神等方面的特殊服务。为了防止老年人久居家中郁闷,英国政府还出资兴办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社区活动中心,离他家不远的地方,就有这样一个为老年人提供娱乐、社交的场所,由于我那亲家公行动不便,这家中心就派专车接送。这个中心隔壁,是一个老年人工作室,也是社区办的,主要是帮助老年人摆脱孤独,促进心智健康,当然,老年人在这个力所能及的钟点场所提供劳务,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收入。

说话间,那位老年生活照顾工走进卧室,又手脚麻利地帮助老人收拾起床铺来。儿子告诉我,目前,英国约有13万人从事这一服务,约10%的65岁以上老年人接受这一服务。他们的生活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

回国后,我向不少老年朋友介绍英国老人社区照顾这件新鲜事。我感到,老人社区照顾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它不但融合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和集中院舍养老之长,而且更符合人道的原则,更注重对老年人心理和情感上的关怀,因而,使老年人过上了正常化的生活,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我国正在进入“银发”时代,借鉴英国的老年人社区照顾模式,对于逐渐步入老龄化的中国,大有裨益。

篇5

心理特点

干部病房老年患者疾病的特点是,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同时存在,服用的药物也是多种多样。患者心理特点大多为焦虑、紧张、恐惧、猜疑、凡事依赖,表现为孤独寂寞、情绪不稳、有些悲观,迷信广告宣传的保健品。加之这些患者都是离休的干部,平时受人尊敬,生活优越,因此,自尊心极其敏感,依赖性强,容易产生失落感。

针对这些问题,所要采取的护理措施

要热情:从患者入院时开始,要热情接待,不要直呼其名或床号,要讲究语言艺术,既要使患者高兴,又要遵守原则。尽可能的尊重他们,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科室主任,主管的医师,责任护士。护送患者到病房,测量生命体征的同时,介绍作息时间、探视制度,提醒患者不要把贵重物品带到病房,消除患者的陌生感,让病人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接受治疗。

要专心:由于老年人认识能力下降,听力减退,耳聋眼花,反应能力降低,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等特点,因此,护理人员要用文明礼貌用语,使病人有亲切感。与病人交谈时语言要柔和,语速要缓慢,语态要热情,对耳聋的患者更需语言与动作结合的方式,使其听懂并理解,体现对病人的关心与同情。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认真解释,使患者对病情有一些了解,认识和体谅老年病人的心理变化。

要耐心:由于老年病人长期受疾病的折磨,容易产生焦虑、易怒、不安、猜疑等心理。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要耐心、恒心,给病人更多的关怀、同情。要勤巡视病房,多和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变化,护理要更加细心,服务周到,言行谨慎,任何时候处理问题都要沉着冷静、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地做好救治工作,给患者一个良好的印象,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告诉病人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多与病人谈心,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以及存在的困难。还可了解家属的思想状况,这样就能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对患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合理与否必须认真听取,酌情处理。对于条件达不到造成的误会,应诚恳的解释,时刻尊敬和体谅老年人,使其变担心、疑心为舒心、安心。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使其产生亲切感、舒适感、安全感、信任感,才能有利于配合治疗。

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由于患者住院时间长,缺少亲人陪护,加之心理脆弱,易产生悲观,寂寞心理,急于找到精神上的寄托。此时,特别需要护理人员给予认真的照顾和关怀,尤其是老年人年老体衰,记忆力差,经常忘记吃药,一定要及时提醒或按时、按量看着患者服药到口。在生活护理上,细小处的无微不至,护理操作上的一丝不苟与熟练,和蔼友善的服务态度,适当的鼓励,转移病人的注意力。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使其能正确对待疾病。认识到只要能配合治疗,疾病是一定能得到控制和治愈的。

在病区加强卫生宣教,给病人讲解健康常识。医护人员一定要积极耐心地宣传相关知识,对病情许可的患者要鼓励、动员、指导其进行适当的活动,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的康复。让病人看看电视娱乐一下,阅读一些书籍,看看报纸愉悦一下心情,正如清代医家吴尚先所说,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心曲消愁,有胜于服药也。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是药物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是护理学科中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增加,老年患者的增多,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不但要在技术上精益求精,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对每个老年患者做好心理观察,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病人的心态,增强患者战神疾病的信心,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使患者心理处于最佳状态,积极配合治疗,使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闻慧英.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中国实用医药,2008,3(11):102.

篇6

作者简介:杜惠洁,女,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1-0070-05

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上通常把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来计算,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共同问题。随之而来的是,老年人闲暇时间的安排与其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因此,为解决老年人口不断增多所带来的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依托社区所开展的老年人闲暇教育就极具研究意义和价值。怎样使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已经成为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关心和研究的话题。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随着老年人物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对精神生活质量也产生了新的需求。本文以温州社区老年人生存状况为例,对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质量问题作以探讨。

二、社区与闲暇教育

(一)社区

“社区”一词最初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 1855—1936)在其《社区与社会》(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aft)一书中首先提出。社区的英文(community)之意兼有公社、团体、公众以及共同体共同性等多种含义。在滕尼斯看来,“社区”是通过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建立起的人群组合,它的基础是“本质意志”。“本质意志”表现为意向、习惯、回忆,它与生命过程密不可分。在这里,手段和目的是统一的,靠本质意志建立的人群组合即“社区”是有机的整体。“社会”是靠人的理性权衡即“选择意志”建立起的人群组合,是通过权力、法律、制度的观念组织起来的。在这里,尽管人们通过契约、规章发生各种联系,但手段与目的在本质上是相互分离的,因而“社会”是一种机械的合成体。判定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的存在,特别要注意社区成员间的相互关系的特点。包括社区成员间彼此交往的频率、范围以及社会心理(情感、意向)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特点和一致性程度,这是因为,社区特有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社区成员对社区认同感,既是社区成员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共同经营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结果,又是将社区成员凝为一体的粘合剂和纽带。[1]

在我国,“社区”一词最早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由燕京大学社会系学生根据滕尼斯的愿意而首创。[2]近些年,我国学者对社区展开深入并较为广泛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社区的理解与认识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更加重视了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社区及社区人群的互动关系。这些研究认为“社区是某一地域里个体和群体的集合,其成员在生活上、心理上、文化上有一定的相互关联和共同认识。”[3]笔者认为,研究社区以及社区内人群的生活,不管是从社会学的视角,还是从心理学抑或是从教育学的视角,尽管对其内涵的解读不尽相同,研究者们都对居住在一定地域中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对象予以了极高的关注。

(二)闲暇教育

闲暇教育亦称余暇教育,指闲暇时间内进行的教育活动。闲暇教育一般指“在闲暇时间进行的使学习者在信仰、感情、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教育。目的是使判断闲暇行为价值、选择闲暇活动、确定个人闲暇目标等能力得到提高,并认识利用闲暇时间的重要性。”[4]闲暇教育是人们为提高闲暇生活质量所受的教育。闲暇教育是一种提高、充实人的精神境界的教育活动。

老年人在社区框架下的闲暇教育是指,在闲暇时间使老年人感情、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积极变化的教育。老年生活方式是老年群体及其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指导下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生理、心理的老化,必然产生各种不同于其他年龄群体的特殊需求,满足其需求的生活活动模式随之发生变化,构成老年生活方式的特点。所以,要在老年人生活的区域内,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满足老年人晚年心理生活的需求。

三、温州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一)温州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温州市作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经济较为发达,生活水平相对较高,人均寿命较长。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止2010年底,全市常住人口912.21万,居浙江省第一位。全市有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家庭户67.1万户,占全市常住人口家庭户的23%,比2000年“五普”时增加了24.5万户,增长57.5%。在有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家庭户中,空巢老人家庭户为20.3万户,占全市家庭户的7%,占有老年人口家庭户的30%,比2000年“五普”时增加6万户,增长42%。在空巢老人家庭户中,单身老人户11.7万户,只有一对老夫妇的8.5万户,分别占空巢老人家庭户的58%、42%。[5]其实,早在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资料调查显示,温州市总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71.17万人,占总人口的10.21%,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早了四年。[6]

(二)温州市社区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为调查温州市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的状况,我们从温州市主要的5个街道中随机抽取8个居民社区进行问卷发放。一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率100%。本次问卷发放对象中,男性占72?22%,女性占27.78%,其中55-60岁占5?56%,61-65与66-70均占22.22%,71及以上者占50%。并在每个社区随机抽取1-2位老年人进行访谈。调查数据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有近40%的人受到中专(高中)以上教育,绝大多数人月收入超过1 500元(83.34%),他们经济较为充裕,生活闲适。在居住方面,与配偶同住的占61?11%,与子女同住和与配偶子女一同居住的均占11.11%,单独居住占到了16.67%。可见,空巢老人比重不容小觑。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温州市空巢老人家庭达20.3万户。

在闲暇娱乐活动中,选择看电视或听广播的最多,占88.89%,其次是养动物或植物,占55.56%,22.22%的老年人选了打牌或下棋,11.11%的老年人选了唱歌(戏)、跳舞,选书法或绘画的为0%,还有16.67%的老年人选了其他(见图1)。总体而言,大部分老年人都选择较为轻松普遍的娱乐方式。在闲暇运动活动中,94.44%的老年人选择散步或跑步,44.44%选择旅游或登山,选择太极练剑等晨练活动的占5.56%,选择打球的为0%,其他的占11.11%(见图2)。在问及对所在社区提供的闲暇设施是否满意时,认为满意和一般的老年人均占27.78%,而表示不满意的老年人则占到了44.44%。可见,绝大部分的老年人对社区提供的设备并不满意。

四、现状成因分析

(一)老年人自身条件的影响

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状况与老年人自身条件等密切相关。这里指的老年人的自身条件包括:身体状况,收入状况,文化程度,是否与配偶同住,是否与儿女同住等。老年人是否能参与社区闲暇教育的首要因素就是个人身体状况,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参与社区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此外,老年人参与社区闲暇活动的积极性也受到文化程度和个人月收入的影响。访谈显示,老年人自身文化程度越高,其参与积极性也相对越高;且月收入越稳定越高,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频次也越多,相对收入较低或收入不稳定的老年人,他们参与社区活动的稳定性也更高。反之,则亦然。

温州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外出务工的人口数量较多,空巢老人家庭逐年增多,在对老年人进行访谈时发现:与配偶同住或是单独居住的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更高也更积极,而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他们有更多的琐事牵绊,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精力都会受到限制。。在此次调研中发现,如果老年人需要帮助他们的子女照顾小孩,即照顾第三代,那么,他们老年人个人的闲暇时间几乎为零。一般情况下,那些对于参与社区教育活动持积极态度,并乐于参与参加社区活动的老年人,由于他们接受了积极的正面暗示,并同时具有积极的行为,他们的心理更加健康,乐观,豁达,会保持饱满、积极、良好的精神状态。

(二)社区设施和活动内容及类型的影响

就我们所调研的几个社区总体情况来看,社区提供的闲暇教育并不理想,设施缺乏,活动内容不丰富,类型单一,频率密度较小。社区很少提供系统规模的设施、课程、培训,就算有,也不系统,并不能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在许多情况,社区老年人绝大多数都是出于兴趣等原因,自发组织活动,社区闲暇教育的设施短缺,活动类型单一,内容相对贫乏。由于一些老年人本来身体就有一定的健康问题,加上长时间的孤独与生活被动,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生活和心理健康。这方面已经有了相关的研究。哈基姆·伊娃萨(Hajime Iwasa)等人做了关于日本社区老年人闲暇活动与认知功能之间关系的5年跟踪研究。该研究在综合考虑了参与研究老年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等因素外,发现比起更多参与闲暇活动的老年人,那些不参加活动的老年人在这5年时间里认知退化的可能性较大。[7]

五、完善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的实施路径

老年群体及其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指导下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这个群体的特征有如下特征:(1)逐渐从劳动职业生活活动中退出。这是老年生活方式最突出、最根本的特点。越到高龄期,这一特点表现得越明显。随着劳动能力的丧失或减弱,身体健康状况水平下降,而医疗保健等支出的费用增大,老年人需要依靠年金、保险、社会救济或个人资产等作为自己的收入保障和补充。其数额一般都比以前有所降低,因而将使消费受到一定的限制。老年人的消费指向集中于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的满足。(2)社会政治活动明显减少,相应的是与社会接触减少,人际交往的频率显著降低,严重的甚至可能产生与社会的脱离,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3)精神文化生活活动的内容发生明显的变化。首先,从事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活动显著减少。老年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增进社会交往。其次,劳动职业活动和社会政治活动的减少,个人闲暇时间增多,使人们的各种兴趣爱好显著增加。(4)家庭生活活动成为活动的主要内容。家庭是活动的主要场所,家庭成员成为老年人生活的主要伙伴。因此,家庭生活活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老年生活的质量。(5)生活活动空间明显缩小。家庭成为老年人生活活动的主要空间;家庭成员成了老年人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这将给老年人生活质量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根据上述老年人群体的特点,社区机构应该在以下诸多方面,完善社区老年群体闲暇教育。

(一)健全保障制度与机制

建立健全的保障制度,是发展和完善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的有力保障。政府各级部门从上到下,成立专门机构,加强管理。如成立“老年人工作委员会”,或者“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领导小组”,等,机构一般可设3-5个编制,专人专职负责开展工作。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和支持各方面优秀人员投入到关爱老年人的工作中来。社区专职人员要负责建立老年人档案,定期走访,了解老年人各种类型的生活状况。成立“老年人工作检查科”,保障队老年人教育工作的监管和落实。端正思想认识,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对整个社区老年人群体的闲暇教育作出统一规划和安排,使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更加规范化与制度化,更充实并具可操作性。使我国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尽快从无序走向有序。

(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经费投入

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是老年人教育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发展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社区管理机构的运作,专职工作人员的聘用,服务设施的提供与改善,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资金。因此,不断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多方筹集社区服务资金,就成了实施社区服务规划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一。[8]硬件设施在社区老年人闲暇活动中至关重要。但是目前,不论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还是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郊区、农村,社区均应逐渐加大相应的经费投入,绝大部分社区并未给老年人群体提供足够的资金以及设施支持。因此,增加并不断完善与开展社区老年人教育活动相适应的硬件设施,推动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提高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已成为开展社区老年人工作的迫切需求。建议通过以下方式拓宽资金来源:(1)加大地方政府直接性的经费投入;(2)建立弹性的社区财政支持系统;(3)老年教育与老年福利想结合;(4)广泛宣传,争取大型的社会机构或者团体的赞助;(5)适当收取学员学费等。

(三)培养多种类型的志愿者,积极参与老年人的帮扶工作

开展社区老年人的服务工作,要有比较充分的服务资源。社区的养老服务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包括社会福利和非盈利组织,囊括大批青少年、成年和老年志愿者进行长期的、系统的福利性老年服务活动。[9]目前,有来自不同行业的自愿者,也愿意参与对社区老年人的关爱工作,他们来源于中小学和大学生社团的成员,这些人绝大部分没有经过老年服务的相关培训,缺乏对老年人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的认知。同时,这些自愿者由于都有他们的学习、工作等任务,工作具有阶段性和偶然性,不能够长期或者系统地跟踪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全部,因而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为保证志愿者能够长期有效的服务社区老年群体,一方面,应对服务志愿者进行系统的老年服务相关知识培训;另一方面,也要立足于老年人间的互助,可以采取“结对子”的方式互助。把那些刚刚退休、身体健康并且热心的、年龄还在60左右岁的老年人组织起来,与年龄稍大的老年人,结成互助对子。前者经常走访,关心帮助年龄大的,陪后者聊天,通知或者陪同后者一起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有益的活动。社区管理机构,为他们建立“互助卡”,对帮扶过其他老人的人,采取“积分”的方式,给予打分,建立积分档案,等他们以后年纪大了之后,可以受到优先的支持和帮助。

(四)开发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课程

自1983年,我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在山东建立,如今已有30余年,虽老年大学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但分布并不均衡,覆盖率依然较低。秉承着“全员、全程、全面”的特点,在老年教育机构还未覆盖地区和人群,社区可通过开展“夕阳红”知识讲座的方式,丰富老年人知识,拓宽老年人思维。社区相关部门可根据自身地域差异灵活选用讲座内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食疗保健、心理保健、老年痴呆的防治、道德观、法律常识、新闻新事、自理、自救、自我保护、老年人与子女的沟通教育、计算机的简单使用等,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障条件的改善,人的寿命也越来越长,老年人退休后还有很多年时间,让老年人重新就业,参与到社会的建设中是实现健康老龄化发展的必然趋势。[10]

因此,可加入适当的创业教育等。社区机构可协同医院开展保健讲座之余,可为社区老年人进行体检,为老年人身心发展提供便捷。

(五)拓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整合社会资源是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社区应与社会其他部门协同服务,依靠大众力量,利用有效资源,经常组织具有社区特色的老年人群体性活动,使社区老年人形成关心社区,参与社区事业的共同志向和热情,提高老年人生活积极性。社区可与大学生或相应艺术团合作,为社区老年人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书法、诗词、绘画、摄影、棋艺、广场舞、太极拳、读书会、合唱团等,并可定期举办文体比赛,活跃社区老年人群体氛围。社区相应部门也可定期举办“夕阳红”老年人旅行项目,进行短程旅行等,增强社区老年人群体的凝聚力。这些措施都可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的价值,也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鲁洁,等.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30.

[2]周沛.社区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03.

[3]刘视湘.社区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3:60.

[4]关世雄,等.成人教育词典[M].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290.

[5]温州市统计局.温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1-05-09].wzstats.gov.cn/info_view.jsp?id0=z0h8lnkbkw&id1=z0h8lo5459&id=z0hbddvmw1.

[6]周文珍.温州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老龄事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3.

[7]Hajime Iwasa,Yuko Yoshida,Ichiro Kai,Takao Suzuki,Hunkyung Kim,Hideyo Yoshida.Leisure activitie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elderly community-dwelling individuals in Japan:A 5-yea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12(72):161.

[8]于显洋.社区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66.

篇7

老年人易患股骨颈骨折及股骨髋关节疾病,针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变化有其特殊性,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人可以有效解除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护理效果,预防并发症,改善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有一定意义。对我科2009年8月――2010年12月30例老年患者施行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实施围术期护理,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护理工作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老年病人中年龄60―80岁,平均74岁,股骨头坏死10例,股骨头骨折20例(车祸伤8例,滑跌伤12例)

1.2 结果5d后可上楼梯,无一例因护理不当造成脱位和栓塞并发症,出院时可扶步行器或拐杖行走,经随访,关节功能屈膝屈髋均≥90°,治疗效果良好。

2 护理

2.1.1 术前康复护理术前康复指导术后康复锻炼的基础,并明确注意事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1.2 训练床上正确使用便盆大小便,防止术后因不习惯床上排便引起尿潴留和便秘,指导正确咳嗽、咳痰,预防肺部感染。

2.1.3 评估手术耐受力。老年人由于生理性衰老,机体储备能力降低(1)手术耐受性较差(2),术前应全面了解老年病人全身情况,应检查心、肺、肝、肾功能及血糖、血脂、血气分析、电解质等。

2.1.4 饮食指导。因为60岁以上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易引起低蛋白血症贫血,易造成术后切口愈合差。在术前应当给予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钙、低脂、易消化饮食,多吃水果、多饮水,预防尿路感染。对进食少的患者,采用静脉补充营养,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2.1.5 肢体及关节功能锻炼指导。由于老年人体弱,长期卧床,为预防并发症,入院后告知患者各种锻炼方法。如:股四头肌、小腿肌的等长收缩练习及踝关节伸曲,直腿抬高训练等。

2.1.6 心理训练。老年患者易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帮助病人改善认知,耐心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医师及成功病例,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增强信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术后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1.7 皮肤准备。老年人皮肤松弛,褶皱多,组织抗病力弱,易引起细菌感染。备皮时要防止刮破皮肤,彻底清洗,术前3d消毒手术区皮肤,并用无菌巾包裹。术前常规禁食12h禁饮8h,并留置导尿管。

2.2.1 正确。术后头去枕平卧6h,患肢软枕略抬高,保持外展15°-30°,中立位。全麻术后未完全清醒,应头偏向一侧,用皮肤牵引或穿“丁”字鞋固定患肢,两下肢间放一软枕或全髋海绵,翻身时要保持髋部和膝部在同一水平线上,防止髋关节内收、内旋。

2.2.2 病情观察。保持引流管通畅和负压状态,无菌操作下更换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脱落,并观察引流液颜色、性状,术后进行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观察病人意识、血压、呼吸、体温及脉搏变化,严格控制滴数,对糖尿病人定时测血糖、尿糖,准确记录出入量。术后肺功能减退,应及时吸氧,观察有无腹痛、黑便,防止应激性溃疡发生。

2.2.3 饮食护理。少量多餐,进食含钙丰富的食物、奶类、豆制品,戒烟、戒酒。

2.3 并发症护理

2.3.1 预防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无菌操作更换伤口敷料,对污染伤口特殊处理,防止病人间交叉感染,减轻疼痛,对老年人肺功能下降,呼吸通道分泌物多,但无力咳出,应帮助患者拍背,鼓励病人进行有效咳嗽,必要时给予吸痰(3),减轻肺部并发症。

2.3.2 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40%以上,(4)术后1d-4d是高发期,应严密观察。下肢肿胀、发绀、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减弱,皮温是否升高及有无胸闷,呼吸困难等。术后应将患肢抬高,指导协助病人在床上作深呼吸,主动活动踝关节,想、膝关节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骨水泥固定者术后3d鼓励病人下床活动,术后当天开始穿长腿弹力袜,至术后5d,并遵医嘱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钙,尽量不用止血剂。

2.3.3 预防脱位护理。术后髋关节脱位是全髋关节置换术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在0.2%-6.2%(5)髋关节脱位发生于手术入路,手中假体放置、护理不当,早期功能锻炼不当和不正确翻身,术后六周不宜做髋关节内收、内旋及过度屈曲动作,在术后麻醉未完全清醒和肌肉松弛状态下,轻易搬动病人容易造成脱位,在放置便盆时应从健侧置入,一旦发生脱位,立即制动,报告医生进一步处理。术后六周不做矮凳子或软沙发,不翘二郎腿,不侧身弯腰或过度向前弯腰,不盘腿、不下蹲,不向患侧侧卧,以免发生关节脱位。

2.3.4 预防褥疮发生。特别是老年人在患肢制动前提下,将髋部整个托起,使臀部离开床面,解除骶尾部压迫,并按摩局部,每2-4h一次,大小便后要擦干局部,防止局部潮湿刺激,给病人卧电动气垫床或用温水擦洗,也可用50%红花乙醇按摩骨突处及骶尾部,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2.3.5 术后康复功能训练。功能锻炼可增加肌力,有利于关节稳定。术后早期锻炼可以改善和增加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力量,预防肌腱及关节囊粘连和挛缩,软化瘢痕恢复关节和肢体功能,并循序渐进。

2.3.5.1 术后一日。屈髋从10°-30°,以后逐渐增加屈度,但不超过90°,从被动练习逐渐到主动练习。

2.3.5.2 术后二日。使用重锤式髋关节训练器帮助患者进行髋关节外展内收肌力训练,每日上下午各一次,每次30分钟。

2.3.5.3 术后3日。床边站立练习。先在床边坐起,注意屈髋不能超过90°,下床时先移至健侧床边,双手把持床沿,健侧先离床,足跟着地,患肢外展取款≤45°,待健侧站稳平衡后患肢再逐步探离床着地,上床时按相反方向进行。

2.3.5.4 术后四日。借助助行器练习,行走时,患肢始终保持外展30°,从每天三次逐渐增加行走距离。

2.3.5.5 术后二周。使用骨水泥固定型假体的患者,可负重行走,而非骨水泥固定型假体患者,扶双拐步行练习。

2.3.5.6 术后三周。双拐上下楼练习,上楼时健侧先上,双拐和患肢同时向上,下楼时,双拐和患肢同时向下,每日两次,每次7-10个台阶,逐渐增加次数和台阶,同时要求陪护人员立于患者的患侧,防止滑倒和摔跤。

3 体会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头坏死及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恢复髋关节功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技术难度大,创伤大,出血量多的手术,充分的术前心理护理和术后康复指导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条件,全面了解病人病史、性格特征后选择适当的训练指导,重点预防伤口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进行康复锻炼,用爱心和耐心服务于每一位老年患者。

参考文献

[1] 陆凯 李庄 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处理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6.11(1):24

[2] 吕厚山 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76

[3] 赵承斌 辛风 于维良等 双侧髋关节人工置换术[J]伤残医学杂志,1998,6(1):13-15

[4] 田守玉 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护理[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5,2(3):135

[5] 胥少汀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965-1966

篇8

1对心脏起搏器的认知

1.1正确认识起搏器的类型 为了能够正确指导老年患者,作为社区医护人员必须了解起搏器工作类型的信息,否则在健康体检过程中将无法判断起搏功能的好坏。起搏器类型主要有:①起搏电极置于右心房(右心室)的单腔起搏;②起搏电极置于右心室(右心室尖)的单腔起搏;③电极分别置于右心房和右心室的双腔起搏。起搏器植入后,由设定好的频率发放冲动,经导线和电极的传递刺激心肌,使其产生兴奋、传导和收缩。

1.2正确认识起搏器的功能 作为基层医护人员对深层次医学领域的知识范围接触不太多,但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对起搏器功能的掌握尤为重要。安装起搏器的功能为:相当于人为地给心房或心室一个异位兴奋点,只是该异位兴奋点的频率通常可调快,超过原起搏器的频率;因为是人为发放电激动,故心电稳定,不会随时停止,确保了这类患者的安全,改善了患者的心脏功能。

2 对植入心脏起搏器老年患者的护理

2.1心理护理 老年人心理活动特点有明显的二重性。老年人既有久经社会生活磨炼,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一面,又有随着年龄增长,身体衰弱,面对复杂的、变化的社会各种现象,由于学习少,情况不了解,观念没有转变而不理解,心理很脆弱的一面。当起搏器这样一个价值昂贵的异物附在人体上,患者因此表现出小心、谨慎、不适应的感觉,情况不稳定,有忧虑、焦躁的心理存在。对此,我们在访视和健康指导的过程中帮助和鼓励患者说出心理和身体的不适,解释情绪与疾病康复的关系,使患者从心理上得到放松,消除不适感觉,定期对其进行随访和护理,每年做一次健康评估,每次评估更新健康档案资料,纵向比较心理健康状况。

2.2合理用药指导及护理 老年人由于各种原因,用药较多,各种药物并用,其不良反应必然增加,当植入心脏起搏器后,对原冠心病治疗的药物应停用,如阿托品、异丙肾等,提高心率的药,不可长期使用。向患者讲明这些药物的副作用,不要自己随便用药。心脏起搏治疗仅能维持一定频率的心搏,对原发疾病的无治疗作用。面对于其他疾病的药物不可随意停用,如糖尿病的患者,起搏治疗后,他认为其他药物会对其产生影响,故停药导致血糖水平升高,经访视指导后,血糖控制,情况稳定。因植入起搏器后使用抗凝药物,要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注意观察患者皮肤、牙龈有无出血及黑便呕血等症状。如有及时请示医生。由此可见,细心的观察与护理对疾病的治疗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3定期访视及生活护理 每3个月访视安装起搏器的老年患者,了解他们的目前情况,症状变化,危险因素干预情况等。与老年人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鼓励老年人经常与社区医护人员交流,告诉医护人员目前的不适,目前服用的药物及保健品。目前对健康状况的困惑等。以便第一时间了解其健康变化。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应该选择易消化的食物,以利于吸收,但食物不宜过精,应强调粗细搭配。人工心脏起搏器具有防止日常电器干扰的屏蔽装置,一般的家电、汽车等产生的磁场,起搏器工作无丝毫影响,若遇到干扰,可迅速离开或切断电磁干扰源,正常的起搏将会恢复。另外,在因任何原因就医时,指导患者应事先相告植入有起搏器,以便有异常情况发生,尽量减少对老年患者的无意伤害。

2.4睡眠方面 在置入起搏器之后,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及时的与患者进行沟通,由于术后老年人可能会因为长时间的卧床休息以及肢体活动受限等原因,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应了解睡眠障碍的原因,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可叮嘱家属在老人就寝后减少开灯,避免强烈的灯光给老年人的刺激,保障患者居住环境的安静,嘱咐家属患者入睡后减少喧哗,动作要轻柔,给患者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必要时可予以镇静止痛药进行辅助治疗,保障患者的睡眠时间及质量。

2.5饮食方面 应以高营养、高纤维的食物为主,让患者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鱼肉等,少吃些油腻的食品,避免排便受阻。多吃些新鲜的水果及蔬菜,增加肠道的蠕动。少食刺激性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给患者带来的影响。

2.6排便护理 由于老年人自身身体状况较差,所以在起搏器植入后,受限、疼痛等原因,可能会是患者出现排便困难、腹胀、便秘等情况。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排便训练,叮嘱其家属应予以患者按摩、热敷等方法引导患者进行排便排尿。促进患者应养成规律的排便时间,可逆时针的对腹部进行按摩,帮助肠道进行蠕动。必要时可予以缓泻剂或者开塞露进行治疗。

2.7体能锻炼护理 患者应每天进行锻炼,多进行些有氧运动来帮助恢复身体功能,如散步、打太极、广场舞等。在锻炼初期,不宜时间过长,活动力度不可过强。逐渐的增加时间及运动量。护理人员应叮嘱其患者及家属,在患者运动时应在旁陪同,让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对待每一天。

参考文献:

[1]周琼.临时起搏器术后引起股静脉血栓形成1例[J].实用护理杂志,1998(增刊):20-21.

[2]胡红菊,刘学银,邓明燕.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的健康指导[J].实用护理杂志,1998(增刊):22-23.

篇9

1.1临床资料2009年1月~12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65~89岁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13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62例,平均年龄77.5岁。实施全髋置换术37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76例,住院13~62天,平均24天。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面对面提问的方式,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分析患者的文化程度、职业、病情、住院次数等对其心理、早期康复训练依从性的影响。共发放调查问卷113份,收回有效问卷113份,有效回收率100%。

2调查结果分析

2.1职业及文化程度的影响本组患者中,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8%;职业:干部和教师占18%、工人占25%、农民占32%、退休占20%、其他占5%。有46%的患者需要反复讲解才能较好的掌握康复训练的基本知识;有28%的患者需要通过两次以上的训练示范才能较好掌握康复训练的基本方法;有55%的患者需要督促才能完成每天的康复训练计划。结果表明,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对康复训练知识的掌握及康复锻炼的依从性优于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

2.2影响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主要因素本组患者中,伤情严重、肢体肿胀或牵引等影响肢体功能锻炼到位的占18%;惧怕疼痛、担心引起骨折加重的占66%。

2.3影响患者依从性的因素部分医护人员健康宣教不到位导致患者对早期康复训练部分认识不足,是影响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的主要方面。患者中认为骨折处骨头长好以后再锻炼也不迟的占12%;因担心骨折治疗效果而无心进行康复锻炼的占5%;认为不用手术,功能会慢慢恢复的占3%;认为骨折患者不会出现肢体畸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严重后果的占11%。

3老年骨折患者的特点及护理中的伦理学问题

3.1心理变化大一方面,老年患者疑虑多,他们多因担心手术对生命延续、生活质量及经济方面的影响等问题,常表现出恐惧,焦虑、缺乏安全感、情绪低落,忧愁急躁等情绪。[2]另一方面,老年患者对于医院陌生环境的适应性较差,多表现为恐惧紧张,忧郁焦虑,从而出现沉重的心理压力。如果此时护士由于工作繁忙而忽视了患者的心理变化,未及时对其进行心理安慰,进而使患者的心情得不到理解,某些要求无法得到满意的解决,医患间的这种矛盾就会表现得非常明显,这些都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和身体的康复。

3.2并发症多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机能逐渐下降,并且大部分老年患者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血管慢性疾病,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老年骨折患者中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因年龄大、病程长易出现各种并发症。

3.3自理能力减弱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因骨折而导致身体功能衰退及高龄化和一些器质性病变共同作用,导致体内组织器官衰老,生理机能衰退,出现机体整体调节功能减弱,适应能力相应下降,感觉不灵敏,行动受限,自理能力减弱,同时还伴有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等症状。

4老年骨折患者护理中的相关对策

随着社会发展,对老年人的护理应从过去的单纯护理转向从心理角度去关怀和唤起老年人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其独立性,重塑其信心和能力。[3]心理护理就是满足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的感情寄托及心理需求,满足病人了解自身疾病及有关知识的需要,注意环境因素对患者的影响,消除他们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4]

4.1尊重关心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刚入院时,护士应和蔼亲切地介绍自己、病室环境及病室内其他病友,调节合适的光线、温度;对于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护士可以建议家属多来探望,带些老人喜欢的物品等;对于家人不能经常探望的老年患者,护士应多给予关心,实时注意老人情况并及时予以帮助。

4.2设法减少或消除引起老年患者恐惧的因素护士在做诊疗护理操作前要让患者了解其目的,执行操作时力求稳、准、轻、快,并保持严谨、沉着、果断的工作作风,使患者获得安全感,从而减少患者的恐惧情绪,争取获取患者的积极、主动配合;另外,应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患者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篇10

股骨骨折是老年人较为常见的一种外伤疾病,由于老年人的骨质疏松,而且身体调节能力较差,应变能力不足,即使是轻微的滑到、扭转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老年人的股骨骨折。老年人的自愈能力较差,股骨骨折一般需要经过手术治疗。但是,老年人一般比较悲观,术后容易出现焦虑、焦躁不安的现象,影响其恢复,同时老年人脏器功能退化,其术后也容易出现各种危险,传统的护理手段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多有不足之处。本文以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接诊的100例老年人股骨骨折患者为例,研究了人性化护理手段对老年人股骨骨折术后护理的作用,先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接诊的100例老年人股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1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换则38例,年龄跨度为54-88岁,平均年龄68.32±6.45岁;受伤原因分别是摔伤73例、车祸19例、扭伤8例;来院就诊时间最短为1d,最长为11d;100例患者中,闭合性骨折87例,开放性骨折13例;100例患者全部接受了手术治疗。

1.2 分组方法:本次的患者选取是根据我院实施人性化护理前后分别进行的选取,其中50例患者接受的是传统护理,为对照组;50例患者接受的是人性化护理,为实验组。

1.3 术后护理方法: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护理,不做赘述;实验组按照人性化护理的要求进行护理,按照以人为本护理理念,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

1.4 观察使用指标:本次观察使用的指标包括:(1)焦虑抑郁情绪指标,采用的是焦虑自评量表,即SAS量表;(2)抑郁自评量表,即SDS;(3)患者恢复时间;(4)患者满意度。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分析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4项数据的观察和统计,得出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实验组患者的相较于对照组的患者在SAS量表以及SDS量表的数值上有较大的差异,实验组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这说明实验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要好于对照组。在恢复时间方面,实验组前7周恢复人数高于对照组。在满意度方面,实验组为99%,高于对照组的90%。由此可见,实验组的人性护理方法效果较好。

3 讨论

对老年人股骨骨折手术后的人性化护理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注意患者生命体征以及病情的变化,及时通知主治医生,防治患者并发症发生;(2)疼痛观察和护理,随时观赏患者疼痛情况,并且采取对应的护理措施,尽可能的配合一声减少患者的痛楚;(3)患肢和术野的观察与护理,对患者的患肢及时的进行观察,及时处理并发症,避免组织缺血;(4)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的心理沟通,主义态度要和蔼,缓和患者的恐惧、烦躁、悲观、失望的消极心理,使患者对护理人员更为亲切、信任;⑴心理护理:患者面对突如其来的遇外致骨折,常常难以接受眼前事实,表现出紧张、痛苦、烦躁、易怒、焦虑等情绪。同时由于忠处疼痛,使得部分病人出现不合作的情绪,不愿意变换,甚至对一些正常的治疗护理措施都难以接受。因此,适当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对术后患者的心理护理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①及时告知手术效果,给予鼓励和支持,减轻患者术后过度痛苦和焦虑;②帮助患者缓解疼痛。③帮助患者克服抑郁反应④鼓励患者积极对待人生;(4)室内环境护理,由于患者住院时间较长,要保持室内环境的通风和物品的整齐,保证患者心情舒适;(5)生活护理,老年人一般食欲不佳,尤其是术后卧床更有可能影响食欲,要在护理的过程中,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认识到合理的饮食对于康复的重要性,同时在饮食的搭配上给予指导,除此之外,要鼓励患者在床上自行排尿、排便,并且严格的执行无菌导尿;(6)预防褥疮的发生,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老年人的康复时间可能会更长,长时间的卧床治疗对于老年人而言很容易引发褥疮,从而加大老年人的痛楚,甚至引发其他的并发症,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市场变换,按摩躯体受压处,并且保持其卧具干爽。(7)预防肺部感染、尿路感染:预防感染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老年高龄,体质较差,免疫力及抵抗力低,故术后更易发生感染。指导与协助患者在床上做扩胸运动、引体向上、深呼吸、定时拍背,增加肺活量,预防肺部感染;鼓励患者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如:牛奶、肉汤、鱼汤、新鲜蔬菜、水果等等,多饮水,保持大小便通畅;留置导尿,每天2次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并保持尿道口清洁,每2~3h定时夹管开放,保持留置导尿通畅。

经过本文的研究,发现人性化护理相较于传统护理,对于老年人股骨骨折术后护理有更好的效果。

4 结语

人性化护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护理方法,针对老年人股骨骨折术后护理有较好的护理效果,患者心理情况改善较大,恢复时间有一定的缩短,并且患者满意度更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伟英,李秀华. 影响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因素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 2009,(10) .

[2] 罗华. 6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09) .

[3] 陈蕾,梁凤珍,赵世庆,王昕,姚新,吕静.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系统化护理[J]. 中医正骨, 2009,(05) .

[4] 谷迎红,王晓新,马鹤. 高龄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43例的围手术期护理[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26) .

作者单位:550400 贵州省瓮安县中医院

(上接第215页)

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血肿形成,并保持包扎处敷料干燥无污染。术后24h 内注意观察双侧下肢肢体远端皮肤的温度、颜色、肌力、感觉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警惕下肢动脉血栓形成,并嘱患者家属定时对制动肢体进行按摩,促进静脉回流,防止血栓形成。

4.2 生命体征观察: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每4h 测量1 次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详细记录。术后静脉输液进行大量水化,可加速化疗药物及造影剂从肾脏排出,以降低药物的肾毒性,注意输液速度,观察患者的心肺耐受性,既要达到水化目的,又不增加心脏负荷,并嘱患者多饮水增加水化效果,多数患者化疗栓塞术后有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一般在37℃~39℃之间应及时采用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以药物降温,加强营养,注意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和半流质为主[1]。

4.3 防止术后感染:向患者讲解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每日更换内裤,保持外阴清洁,同时增加饮水量,保持一定尿量,发挥尿液冲洗自净作用,可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2-3]。注意观察阴道出血量及排液量,给予7.5%碘溶液清洁外,每日二次,化疗药物可致阴道黏膜溃疡,故应每天观察阴道黏膜情况。

5 体会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死亡率极高,因此介入化疗栓塞术技术的开展对提高中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甚至治愈肿瘤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护理在患者介入治疗中同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及时、有效的术前、术中、术后的观察及护理,对患者积极的心理疏导,合并疾病的有效处理,术后做到详细、周密的观察及及时治疗,能够最大限度增加治疗效果及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从而达到恢复和促进健康[4]。

参考文献

[1] 杨文丽,柴炜红,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5,2732

[2] 黄封琴,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1

篇11

曹读者:你好!

老年期抑郁障碍除部分是在中青年时期发病、持续到老年期仍然复发者外,多数是在老年期首次发病,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它同青壮年发病的抑郁障碍同属于情感范畴,也称心境障碍,是精神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同青壮年相比,老年人更易罹患抑郁障碍。近年国内北京地区曾有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抑郁障碍的发生率为12.89%,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女性为16.89%,男性为10.43%。

从发病的生物学因素上分析,青壮年时期发病者遗传负荷较明显,统计显示有遗传史者占45.5%;而老年期首次起病者遗传因素较少,家族史阳性者仅占14.7%。

一些心理社会因素的诱发,在抑郁障碍的发病中也具有一定作用。从病前一些生活事件的发生率来看,老年群体与中青年比较并无明显差别,但是遭遇生活事件的严重程度老年患者相对较重,而且由于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又相对较弱,故老年人比中青年更容易导致患病。同时,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多失去社会的关注,也会为一些老年人带来孤独寂寞之感,增加了无望、无用和无助的心理感受,也增加了其患病的基础。从生活事件的类型上看,老年群体主要是躯体疾病和家庭冲突,诸如慢性病缠身、跌倒外伤、活动受限、视听受损、生活窘迫、子女不孝、配偶故去、代际矛盾等等,而中青年主要是个人工作、学习、生活、婚恋等方面的问题。

老年人常患的疾病中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等,又常常易于伴发抑郁症状群。如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有统计显示可达47%,其中重度抑郁为27%,且往往发生于卒中后3个月~2年;糖尿病后抑郁的发生率,有报告显示轻、中、重度抑郁各占61%、15.7%和1.4%,都远超过一般人群的患病率。在老年人因患躯体疾病所常用的药物中,有些可诱发抑郁症状,如某些抗高血压药、抗肿瘤药等。上述这些疾病或药物所导致的抑郁,在临床中也会相应地增加老年期抑郁障碍的发生率,临床上应注意区分。

老年人群随着正常的躯体老化进程,中枢神经系统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也会受老化进程的影响,发生增龄性改变。这些又与抑郁症发生的神经递质学说相吻合,可能会促进抑郁障碍的发生。抑郁症时某些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如糖皮质激素水平的升高,在老年人中也很常见,这也可能是老年人易患抑郁障碍的又一因素。

还有,就是老年人随增龄而至的脑退化性改变,如脑白质变得稀疏、脑皮质变薄、脑室扩大等脑实质萎缩的病理进程也与抑郁症候群的发生不无关系。国内有调查显示,有增龄性脑退化改变的老年人,抑郁障碍的发生率较无改变者明显升高。提示,脑老化改变是老年期抑郁障碍发生的重要相关因素之一。

老年期抑郁障碍的症状表现,虽同中青年所患抑郁症基本类似,如情绪低沉、兴趣下降、精力减退、自我评价过低、无望无助、自责内疚、少言少动,甚至会出现度日如年、生不如死、欲轻生自杀的念头或行为等。但是,老年人患抑郁症时,较中青年时期起病的抑郁症患者,多伴有明显的认知功能下降、具有多种躯体不适主诉和严重的睡眠问题困扰。有时,这些症状反倒掩盖了患者的抑郁情绪或低沉心境,给明确诊断带来困难。

统计显示,80%的老年抑郁障碍患者有记忆减退的主诉,此外,计算力、理解力、判断力等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随访调查发现,老年期抑郁障碍患病3年后,43%的人呈现为老年痴呆样改变,而无明显认知功能下降的老年抑郁患者仅有12%会表现为老年性痴呆。

篇12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疾病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股骨颈骨折又是老年人高发的一种外科疾病,同时老年人常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因此,对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根据风险类型制定有效防范措施是非常必要的。2008年1月至2011年11月,我科共收治了70岁以上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患者 80例,我们从病人自身的风险因素 (年龄、合并疾病、性格、心理状态等)、环境的风险因素 (病床、地面)、给药的风险因素、 病人交接的风险因素、便器使用中的风险因素、护理人员素质水平的危险因素、工作流程上的风险因素等几方面来评估病人潜在的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并及时制定有效防范措施,有效的减少了风险的发生,所有病人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康复出院,治疗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 做法

1.1 评估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存在的护理风险:由于老年人自身适应性、协调性下降,主动活动减少加上年龄偏高,生理调节、自身调节能力下降,容易引起误吸、猝死、摔倒、坠床、压疮 、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常伴有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早期老年痴呆、视力障碍等疾病,治疗常常涉及多专科用药、治疗;护理上涉及多专科护理,工作上存在较多的护理风险,有时即使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护理活动都会存在风险[1]。如:各型糖尿病的专科治疗、各种胰岛素使用和注意事项,如没有经过专科的护理培训,注射胰岛素使用方法不正确容易引起低血糖、低渗性昏迷等护理风险。

1.2 组织全科护士对科内潜在和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学习交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对常见潜在护理风险:误吸、猝死、摔倒、坠床、压疮 、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心力衰竭、出血性休克、骨折部位移位、术后内固定物(螺纹定、钢板、植入骨片等)松动、人工髋关节脱位、伤口感染或髋关节感染等相关知识,及时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进行学习,并规范各工作流程;对涉及它科的护理风险的相关知识,采取护理咨询,护理查房、组织专科讲课、参加院内相关知识学习等形式,不断提高护士处理风险的应急能力,提高风险意识。

1.3 制定科内各种护理风险的应急处理流程,完善各种报告制度:根据科内常见潜在和存在护理风险,制定猝死、误吸、跌倒、坠床、术后人工髋关节脱位等应急预案处理程序,并经常组织学习及在晨会期间或床旁交接班时抽查提问,同时组织全科护士演练误吸、摔倒、坠床等常见风险预案及处理程序,使全科护理人员通过观看演练,加深理解,熟练掌握,并正确应用。

1.4 组织实施,防范于未然: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由于疼痛、肿胀等刺激,病人容易并发各种并发症。过去护士进行护理操作时,很少向病人及其家属告知可能出现的问题具有风险性,以及解释需要配合的方法和原因等。而风险管理则强调将护理操作中的高风险在护士和病人、家属间透明化,使“家长制”管理转变为“理解配合”型,达到护患双方互利的目的,保证了护理安全和服务质量[2]。病人入院时,接诊护士要认真做好体格检查工作,对压疮好发的骨隆突处认真检查皮肤情况,对院外带入的压疮要写好护理记录,并填写高位压疮评估表及压疮报告单,留家属陪护,详细做好入院须知宣教及健康教育,告知住院期间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减少因未尽告知义务而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

1.5 加强风险管理,提高护理质量:病人入院后及时评估存在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制定出原始的护理方案和护理措施并组织实施。入院初期,由于骨折致局部剧痛、肿胀,病人往往拒绝翻身、抬臀、活动患肢。患者骶尾部、足跟部、内外踝等受压的骨突部位,极易发生压疮。同时由于疼痛的刺激,病人出现烦躁不安,拒绝配合的情绪变化,有发生坠床、摔倒等风险。疾病初期护理措施的重点做好病人的健康宣教,讲解压疮危害及防范措施,根据病情帮助或协助病人翻身、抬臀,受压部位予垫水垫或气垫,减轻局部受压。烦躁病人适当使用约束带、加防护床栏、专人看护、关心安慰病人,取得病人的配合,防止坠床、摔倒等护理风险的发生。其后应根据疾病各期特点,动态式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预防护理风险的发生。对非本专科能解决护理问题,采用护理咨询、护理查房等方法寻求解决措施。整个管理过程,应遵循规范-创新-再规范-再创新的管理思路,用扬弃的观点,不断审核各项护理流程[3]。

2 体会

2.1 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各种应急预案,护士既是创造者,也是使用者和受益者,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各项应急预案从评估制定实施,整个过程由科内护士直接参与,整个过程护士心中有数,能充分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使护士能深入了解风险管理的意义,并积极投身到风险管理中去。

2.2 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工作时能更有效地对重点病人、重点病种、重点的治疗、重点护理、重点时段及时有效地监控。根据我科部分病人并发糖尿病,在接受胰岛素治疗期过程中,任何时间都可以发生低血糖,但夜间多于白天[5]的特点,凡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人都会被列如夜间重点监控的对象;同样地当天接受手术治疗,特别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病人,早期可因术口出血量多而有出现失血性休克可能,也列为重点观察的对象。科内潜在和存在的护理风险预报及各项专科应急预案的制定,使护士工作更有目的性,把有限的时间放在重点的工作中去,克服盲目性、依从性,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 。

2.3 风险意识增强,保护意识、自律性高;病人入院体格检查、皮肤情况的检查由马虎应付式主动检查和汇报;通过强化护理风险管理,强化了护士护理风险意识和责任心,明确了职责范围,克服了随意性,盲目性,使各项护理工作规范化、合理化、标准化,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保障了病人的生命安全,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辽平.香港医院的医疗风险管理[J].医院管理杂志,2000,7(4):313-315

[2] 钟煜.普外科风险管理体会[J].护理学报,2006,13(9):89-90

篇13

2 老年人健康评估

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及经济状况等5个基本内容[5]。

2.1 日常生活能力评估:老人独立生活能力不仅与心理,躯体健康有关,而且还决定老人的社会功能。了解日常生活功能是确定老人独立生活能力的简单而实用的方法,是评估老人健康的最重要的领域。建议选用Barthel指数评分表,(见表1):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记分法设计的ADL评分表评定ADL能力。康复护理阶段应根据ADL评分表评定ADL能力有目的的制定具可行性的康复护理计划和目标。

2.2 躯体健康评估:这是贯穿整个围手术期的重点,全面的躯体健康评估及护理干预是手术顺利进行有力保障和促进病人顺利康复。

2.3 心理健康评估:主要包括焦虑抑郁和认知评估[8]。

2.4 社会健康评估:主要包括个体家庭和社区的评估。

2.5 经济状况评估。

3 围手术期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对于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尊重患者,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老年患者反应能力下降,往往对治疗和护理缺乏正确的理解和配合,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耐心细致的解释和安慰,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用鼓励性语言对患者的每一个动作都给予指导和肯定,使其树立信心,自觉地进行练习。老年患者思想负担较重,担心拖累家庭,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尊重并理解患者的感受,开导鼓励患者,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取得配合,使患者处于接受、配合治疗的最佳状态。

3.1.2 重视术前呼吸功能锻炼,积极治疗支气管及肺部原有疾病。

呼吸功能训练方法有:①指导病人取舒适。②亦可指导病人使用FG-1型功能锻炼器进行吸气肌训练。③指导患者深吸气屏住呼吸用力咳嗽的有效咳痰方法:患者先缓慢吸气,咳嗽时将腹肌收缩,腹壁内收,需反复演示,咳嗽训练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3]。指导病人避免着凉,积极治疗支气管及肺部原有疾病,入院常规进行血气分析检查。

3.1.3 营养支持。老年人血红蛋白和白蛋白一般下降10%,护士应评估病人的营养状况,使机体处于术前最佳储备状态,评估病人每日出入量,每餐进食情况及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给予适当的饮食指导,必要时请营养师会诊和按医嘱给予输红细胞或白蛋白。

3.1.4 术前禁食禁饮:临床术前禁食仍沿用至1946年的标准,术前12小时禁食,6小时禁饮,长时间禁食可以引起口渴、饥饿、烦躁、头痛、脱水、血容量减少、低血糖等不良后果[1]。手术是一种创伤,这种创伤协同上述不良后果导致肌体消耗进一步增加,造成热量、蛋白质、维生素摄入不足,影响组织修复和伤口愈合,消弱了防御感染的能力。

3.1.5 术前备皮:外科择期手术前1~3d进行剃毛备皮是我国历年来的护理常规之一,但近年国外许多研究报道术前常规剃毛对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没有任何临床意义。左爱英等在术前术野剃毛与术后切口感染关系的Meta分析中指出:术前术野剃毛不能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 推荐彻底清洁后只剪去影响手术操作的毛发,不必进行常规的术野剃毛[6]。

3.1.6 术前宣教及功能锻炼指导:通过对病人术前通过宣教,让每个患者了解手术的目的、细节、过程和有关注意事项,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可降低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指导病人患肢踝泵及股四头肌锻炼方法。医护患间充分的沟通,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变被动为主动,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从而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不但能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还可减少相关治疗费用。

3.2 术后护理。

3.2.1 生命体征监测:老年人各器官功能下降,且合并各种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加上手术的创伤,病情变化快,因此术后生命体征监测是护理的重点。术后予常规心电监测,每30~60分钟监测血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氧饱和度变化,给予低流量吸氧,保持血氧饱和度95%或以上。

3.2.2 伤口及引流管观察护理:本组病人有37例术后放置了伤口引流管,术后保持伤口引流通畅对预防伤口感染至关重要。密切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保持敷料干洁,观察引流的量颜色性状并做好记录。指导避免管道扭曲受压及脱出。

3.2.3 患肢的护理及专科观察:本组病人26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肢的护理对预防术后脱位起关键作用,指导病人避免内收外旋内旋及髋关节屈曲大于90度,尤其是内收外旋或内收内旋的合并动作。保持患肢外展15~45度中立位,必要时给予皮牵引制动。观察病人的患肢的皮温足背搏情况足部背伸曲活动功能足趾活动功能。患肢有无肿胀疼痛麻木等不适。

4 临床路径的护理运用

临床护理路径是由医生护士和其他专业人员针对某个疾病或手术所做的适当的有顺序的和时间性的照顾计划,以促进患者康复,避免护理资源的浪费,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护理质量。

5 总结

围手术期,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到手术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它包括术前检查、健康评估、实施麻醉手术期间的监测、术中意外防治、术后观察、检测以及对并发症防治等环节的处理。每一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影响手术疗效,导致手术失败,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对于老年髋部骨折病人进行围手术期健康评估和运用临床路径进行个体化的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护理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最重要的是能提高护理专科水平,保证病人安全,提高病人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Jeannette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禁食现状探讨.上海护理,2003,08(3)355

[2] 唐泓源,张黎明,皮红英,屈波,张明学,杨明玉.系统早期活动方案降低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7,11(11),965~968

[3] 李宾宾.呼吸训练对呼吸系统疾病康复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7,09(9),836~838

[4] 汤泓,汪四花,林芬.9例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应力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7,08(8),689~690

[5] 贾在金.老年病诊断:老年人检验参考值和健康评估.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vol.23.No.3

[6] 左爱英,林媛,孙巧妹.术前术野剃毛与术后切口感染关系的Meta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4(4):315~317

[7] 夏咏梅.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现代医药卫生杂志,2006,22(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