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学记叙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记叙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学记叙文

篇1

一、叙事情节的安排

情节是指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叙事学中的情节观虽然是基于小说而言的,但因其在“事件”这一角度上与记叙文存在交集,所以相关理论可以移植到记叙文写作教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是行动的摹仿,所谓情节,指事件的安排。”他把情节界定为对“事件的安排”,这种安排其实是对故事结构本身的建构。基于这种认识,记叙文写作中情节的主要任务就是构建完整的事件。在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借助叙事学情节观的相关内容,能够加深学生对“情节”的理解,从而掌握处理情节的方法和技巧。

(一)结构的完整性

传统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最基本的就是强调记叙文“六要素”,即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强调的是情节的完整性。而叙事学情节观中关于结构的完整性的论述,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他认为,有机完整性原则是情节的第一要义,强调情节“任何一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减,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要是某一部分可有可无,并不引起显著的差异,那就不是整体中的有机部分”。因此必须强调记叙文各部分之间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学生在叙述过程中的“赘余”,会极大破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在平时训练中要重点解决学生作文中与情节结构脱节的内容的删减,增强文章情节的整体性。

(二)布局的合理性

在传统的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记叙文布局的合理性主要侧重于叙事内容的详略,即该详处用墨如泼,该略处惜墨如金。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美要倚靠体积与安排”阐述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叙事学中情节布局的合理性更侧重于各情节要素之间的组织规律,这种组织规律在布局上主要体现为各情节组成部分的承续原则,主要表现为时间顺序的原则和因果关系的原则。从时间原则来说,任何事件都是在时间的延续中发生和发展的。我们经常说事件是一种变化过程,这无疑是以时间为基础的,因为所有事件都可以无一例外地在时间的轴线上表现出来。因果关系原则是一切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普遍原则和基本规律。先有生,后有死;先有离别,后有重逢。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前一个事件是后一个事件发生的前提和基础,后一个事件则是对前一个事件的继承和发展。由此环环相扣,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在写作中,时间原则和因果原则可以结合使用,共同促进情节的合理发展。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可通过让学生了解情节安排的原则,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情节的能力,在平时训练时可以让学生尝试围绕一个中心编故事或给出一段情节让学生续写。

(三)安排的艺术性

谈到情节安排的艺术性,首先要让学生认识何为“艺术性”。要解决这一认知层面上的问题,必须了解叙事学上的两个基本概念的区别,即“故事”和“话语”(情节)。按照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观点,“故事”是指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因果关系排列的事件;“情节”则指对这些素材在艺术处理或形式上的加工。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实质上是“对故事内容和表现故事内容之方式的区分”,也就是说,“情节”是相对于素材的文本表达,作为素材的“故事”是一定的,而作为文本表达的“情节”却是千变万化的。通过这一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情节”的了解,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记叙文写作不是对生活原原本本的“再现”,而应该是对生活素材的艺术加工。在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可以重点训练学生对同一素材的不同处理方式,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理解对素材的不同艺术处理而造成的不同审美效果的差异,进而提高学生对素材的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文章,即便是叙事也离不开人物,可以说人物是记叙文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而在叙事学理论中,先后产生了许多种人物观,比较典型的有两种,一是“功能型”人物观,主要人物视为从属于情节的媒介或执行者,将人物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其作用仅在于推动情节的发展。二是“心理型”人物观,这种人物观认为作品中的人物是具有心理可信性或心理实质(逼真)的人,人物往往以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真实的内心活动和鲜明的性格特点。在这两种人物观中,与记叙文写作中人物塑造的价值取向比较接近的是“心理型”人物观。也就是说,记叙文写作中的人物更多关注的是人物的形象、性格和心理的丰富性。叙事学理论关于人物的塑造,更多关注的是叙述形式,因此学生通过对不同人物塑造方式的认识和掌握,可以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有章可循,游刃有余。就人物塑造的基本方式来说,主要有直接形容和间接表现两种方式。

(一)直接形容

直接形容是一种将人物的基本特征直接且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方式。它通常采用一些特定的形容词、抽象名词、喻词对人物加以直接界定,采用直接形容的方式刻画人物具有清晰明确,一目了然的特点。在文章开头做这样的描述,不仅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得以直接展现,而且使读者能够对人物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也能为人物在以后的情节中的种种行为寻找到根源。这种直接形容的方式在传统的叙述作品中比较常见,如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常常在小故事的开头对人物做一些基本的描绘,如“宁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聂小倩》)作为一种叙事成规,这种方式具有不容置疑的客观性、权威性和静止性,在运用中对它的采用必须是谨慎而有限的,最好与其他方式结合起来,以免产生某种不均衡的效果。在记叙文中,它往往被用在开头或结尾,作为文章引起下文的“引线”或在文章结尾起总结强调作用的结论。

(二)间接表现

与直接形容相对,指的是不以直接指示的方式来表明人物的性格特点,而是采用各种手法来展示并以具体的表现反映出这些特点。间接表现的方式能使人物更加丰满和立体,具有开放性和可塑性,更加注重读者的个性化和能动作用,突出读者参与文本创造的能力,在现代的叙事作品中更为常见,地位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受到作家的重视和读者的青睐。间接表现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比较常见的方式有行动、语言、外貌以及对环境的描绘。

拿鲁迅的《孔乙己》来说,行动上,最典型的就是“排”和“摸”两个动作,虽然都是付钱,但表现出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排”字不仅显示出他穷酸的本相,而且也有向别人卖弄他一文不少的意味,而“摸”则说明他已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语言上,孔乙己则是满口的之乎者也,如“多乎哉?不多也!”“窃书不能算偷”等,一方面显示出他显摆学问,炫耀他读书人的身份,另一方面则深刻地揭示了他迂腐不堪的本质;外貌上,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一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和短衣帮一样低下,“穿长衫”则又说明他仍然自命清高,不愿与短衣帮为伍,这种矛盾的表面行为下有着深刻的意义:孔乙己受封建思想的荼毒已根深蒂固;环境方面,咸亨酒店的人包括短衣帮对他的取笑和嘲讽,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冷漠和麻木。总之,作者综合运用了间接表现的四种方式,将一个心地善良,执着于功名不可得,走投无路以致沦落为社会最底层的读书人的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使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对孔乙己这一形象保持着难以忘怀的印象。

直接形容和间接表现这两种人物刻画方式各有特色和优势,不同的作者可能会侧重使用其中某一种方式,但是就叙事作品总体来说,两者是缺一不可的。通过两者在叙事作品中的相互交融和相互组合,能够使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表现得更加完整和生动。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可将上述塑造人物的方法特别是间接表现的方法,逐一进行单项训练,然后,在篇章训练中再加以综合运用,这样学生的刻画人物能力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三、结语

将叙事学相关理论纳入中学记叙文作文教学体系,是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全新尝试,也是将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纳入科学化、系统化的必由之路。本文以记叙文写作实践中学生必备的知识与能力为立足点,借鉴叙事学中的相关理论,从情节和人物两个角度出发,对中学记叙文训练体系的建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期望能将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为中学生叙事能力的提高提供相应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谭君强.叙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2

由于激烈的升学竞争,高考成为了高中教学的一根指挥棒。新课标实施以来,高考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作文命题也逐年贴近生活,贴近高中语文教学实际。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主要是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议论文。尽管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两种文体都会写,尽管两种文体的写作难度大致相当,但是经过实践的检验,议论文写作从来都是高考学生的弱项。因为,议论就是“分析”,分解和剖析事物的内部构造和内部矛盾、外部联系和外部矛盾,并做出自己总体上的判断。这是需要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的。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在人生的道路上尝过许多酸甜苦辣,摔过几次大筋斗,是难以讲出多么深刻的道理来的!高三学生的年纪都在18岁上下,如今又基本上被“圈”在学校里,“茅庐”还没有“初出”,要他们发表人生的见解,分析事物的“内里”和“外在”,委实是难为他们了!说明白一点,这是“赶鸭子上架”!从这些年来的作文答卷情况看,选择记叙文写作的学生作文整体情况比写议论文相对较好。

二、回归记叙文为主,高中作文教学训练的具体做法的教学意义探究

明确了高中作文教学训练回归到以记叙文写作训练为主,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接下来就要思考,在作文教学的训练中,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解决“怎样训练,训练的指标与内涵”的问题。笔者认为,多年来,许多教师先后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笔者经过教学实践与思考,抛砖引玉,粗议于下,以就教于方家。

1.在作文的文体形式上要训练学生写好“完整记叙文”

所谓“完整记叙文”,是相对“单项描述为主”的“小作文”而言的,即一般意义上的有头有尾、记人叙事比较完整的记叙文。高中作文教学必须努力挣脱。当然,要想写好“完整记叙文”,教师必须训练学生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要认真审题。由于命题往往是一个词,如《雨后》《眼睛》《寻找》《手》等,所以,显得有虚、有实,既确定又不完全确定。这就要求考生在下笔前吃透这个词的含意。譬如《尝试》,就一定要抓住两个要点来写:第一次作为;主动作为。否则就走题了。

文体感要强。通篇必须以记叙、描写为主,不得大发议论。为了防止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不妨“断其后路”:通篇不发议论,只靠记叙、描写和适当的抒情。

要以情动人。所选的生活题材,必须是能让作者自己十分感动的。就是说,在高考考场上,一想起这个人、这件事,作者就十分动情。自己都不感动,怎么能打动阅卷教师呢?

2.在作文写作技巧中要训练学生练好记叙文写作的“常见功夫”,不要盲目追求“新、奇、怪”

高中语文教学还是强调训练学生练好记叙文写作的“常见功夫”,不要盲目追求“新、奇、怪”。不排除学生作文出现“新”、“奇”、“怪”,但是,这得建立在练好记叙文写作的“常见功夫”的基础上,否则,只能是弄巧成拙。

记人记事要顺乎自然。有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小学生的记叙文写得比初中生有味,初中生的记叙文写得比高中生有味。这里所说的“味”,非指词汇量和文字基本功,而是指文章给读者带来的真实感、亲切感和生活美感。中学生大哥哥、大姐姐就会比小学生小弟弟、小妹妹更会“做人”、“做文”,更会“摆平”各种人际关系,更容易说“套话”,更容易“拔高”和“贬低”,于是,他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之中犯了作文的一大忌:做作,不自然。貌似平平常常的记叙,纯然是家常话语,但它有时能把亲情、爱情、友情,把当代世俗生活中活泼可爱的各种感情的“浪花”,天然无邪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原汁原味,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清水出芙蓉”,这就是“天然去雕饰”。

要用“小石子”激起“大波澜”。记叙文的感情力度要大,但激起感情“波澜”的“石子”要小;还是那句老话:要以小见大,一以当十。激起感情“波澜”的“小石子”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它常常是一个动作,一样东西,一种眼神,一两句话……这些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生活细节一旦冒出来,就能够诱发我们的思路,叩响我们的心弦,只要投放得当,击中生活的漩涡,其写作效果是颇为理想的。

总之,高中作文教学向记叙文的回归既有现实的需要,也有实际的行为操作可能。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通过记叙文写作训练,切实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为学生终身能力构建最基础的能力保障,这就是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真正实现新课标的理念。

篇3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一方面,相对小学作文教学的零散性,更具集中性、系统性特质,换言之,到了初中,就要求学生真正开始学会如何谋篇布局行文了;另一方面,相对高中作文教学的深刻性,更具基础性、多样性特质。简单来说,初中作文教学还是注重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功,对各种作文文体样式、风格都要有所了解、涉及。因此,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要找准教学定位,突出教学重点,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应做到“三忌”。

一、忌纯点拨无体系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听过不少作文教学课,有许多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非常认真,小到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大到谋篇立意、结构布局,都会在文中圈出、标出、作出一些点拨,耗时费力,让人感动。但是,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发现不少教师如批改作文一般,很是琐碎,没有相对系统的作文教学体系,显得很是无序,似乎是让学生为了写而写,自己也是为了教而教。这种琐碎点拨式的教学,很难让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提高,甚至因为过于细致、琐碎,学生们往往难以把握重点,陷入到一种不知道该怎么写的地步,在教学中应该予以避免。

其实,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区别于小学教学时的零散特质,对作文教学有相对完整的思考与谋划,形成体系,这样让学生的写作站位更高、眼界更宽,自然下笔不凡。比如,笔者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就重点从记叙文的文体特征、记叙文中的“记”、记叙文中的“叙”、如何写人、如何绘景、如何抒情、如何议论、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谋篇布局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地教授学生的写作知识与技巧,这样让学生对记叙文有了根本性的认识,同时也对如何下笔,有了理论依据。

二、忌纯务虚无实践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出于整体语文教学的考虑,认为作文教学很难,既难以教授,也难以出成绩,于是不自觉地对作文教学特别是作文写作教学进行了淡化处理。不少语文教师,作文课讲得不少,但是多是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照本宣科,布置作文不少,但是与教学脱节,教学与写作的融合度不够,让学生难有成就感。这种自觉或不自觉地务虚式教学,对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的伤害是明显的,时间一长,学生并不觉得作文教学有什么重要,会写不会写主要是靠运气,抄袭、仿写、也就成了作文写作中的顽疾。

对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应该意识到作文教学与写作实践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而教师正是其中的催化剂与动力源,如果在教学中不能将作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自然就是失败的。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始终扭住两者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学有所用、用有所获,促进学生增长写作的自信心与成就感。比如,笔者在教学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时,就结合所学课文,讲述了几种常见的细节描法,以及各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这时笔者就要求进行现场写作实践,要求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细节描法,用一段不到200字的文字描写在座的某位同学,要求不体现人物身份,根据具体描写请大家猜测描写的对象,以此判断是否写得传神、到位。学生兴趣非常高,立马开动脑筋,对运用学到的知识非常乐意,写完之后踊跃要求读所写内容。我们在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在这种学写结合中,慢慢提升写作意识和写作水平。

三、忌纯示范无纠错

在与不少同行交流中发现,在作文教学中,他们大都喜欢运用示范式的教学方法,就是在学生作文中寻找写得好的范文,通过典型示范让其他学生明白差距,知道写作追赶的方向,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意识。他们认为这种方法既比较简便,也成效明显。确实,这种示范教学方法,是当前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个主流方法,成效确实很明显,值得推敲研究。对被作文选为示范作文的学生而言,它是一种鼓励,但是毋庸讳言,对初中生而言,写作的粗糙和随意是难以避免的,如果仅以其年龄低和知识少为由不加批评,恐怕对其提高无所益处;对其他学生而言,似乎只看到部分优秀作文中的闪光处,却不知道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

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示范很重要,纠错更重要。只有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知道提高的方向。在作文教学中,一般情况下,我会采取三段点评法,两段点评亮点,一段指出不足,目的就是让其作者发扬长处弥补短处。除了在教学中阅读一些示范佳作,我还经常鼓励学生,寻找自己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这样的做法,让学生学会了打磨写作手法,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写作的技巧。我想,这样的写作教学才是更加主动地、有意识地教学,也会让学生始终保持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的习惯,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篇4

一、首先是记叙文的拓展。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以写入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写人、叙事表达。初中阶段常见的记叙文主要包括文学记叙文和说明记叙文。其中文学记叙文以虚构为主,如趣闻逸事、传说、寓言、传奇故事、短篇小说、科幻小说等;说明记叙文,以事实为依据,包括历史、传记、新闻报道、日记等。

(一)针对记叙文的这种特点,笔者制定了相应的拓展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上网搜集素材,寻找内容相似,写作手法相似的文章,对相同类进行比较。教师在指导学生搜集资料之前,先要充分地了解学情,对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都要有所了解。首先要把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调动起来,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上网搜集一些简单易懂的趣闻轶事,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拓展了阅读的素材。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应放手让他们搜集一些说明记叙文,包括一些历史传记、新闻报道等等。并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找出不同语篇之间相似的写作手法和叙述手段。对于不同文章的问题设置,学生也可以找出其中的规律。

(2)教师搜集素材,寻找内容不同,写作手法相反的文章,把不同类的文章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共同点. 学生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对于一些内容较难的文章,学生搜集不到合适的类比材料,找不出内容迥异,写作手法相反的文章,这个时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精心备课,事先找出此类文章,打印出来,当成课堂的阅读材料,并按照中考常考考点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课文阅读内容与拓展内容的不同。

(二)在学生对课文阅读材料与拓展材料进行对比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相应的记叙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1)抓住文章的6个要素。阅读时要学会从事情本身的发展去理解故事情节而不要只看事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因此,无论是顺叙还是倒叙,阅读此类文章时,必须要找到它结构中的5个W (when , where, who, why, what) 和1个H (how),不过不是每篇都会完整地交待六个要素。毫无疑问,寻出这些元素是能够正确快速解题的一个先决条件。

(2)归纳文章中心,把握作者态度。记叙类文章是通过记叙一件事来表达中心思想的,它是文章的灵魂。归纳文章中心思想时,尤其要分析文章的结尾,因为很多文章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也有的文章需要在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另外,叙述一件事必有其目的,或阐明某一观点,或赞美某种品德,或抨击某种陋习,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通过对细节(第1点中的六要素)的理解,把握作者的态度。

概括起来一句话:读记叙文的关键是抓情节。 抓住了故事情节,就理解了文章的脉络,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

二、说明文的拓展。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简洁明了的文字介绍事物、解释事理的文章。它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文体。凡是对事物的类别、性质、特征、状态、功能等进行解释,以及对事物的发生、发展、消亡过程进行解说的文章,都属于说明文。说明的目的是让读者有所知,给读者提供知识,使之了解客观世界,掌握问题的解决办法。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就是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应用性、解说性、条理性。常见的说明文有:解说词、说明书、书文简介、科普小品、内容提要等,它们或者用来介绍人物,或者用来介绍事物,或者用来解释概念,或者用来解说论据。

(一)说明文的拓展方法如下:

(1)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搜集素材,按学习小组的不同,给予不同的任务。由于本校使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在各组小组长的领导下,搜集不同内容的说明文材料,除了学生手头上现有的《中学英语课外阅读教程》之外,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利用自己手边的其他课外阅读材料来整理出老师安排的任务。

(2)教师把学生合理分在不同的学习小组.按小组分配任务,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资料中搜集素材,寻找出题点.阅读材料搜集整理后,在课堂上要呈现出来。教师要事先审阅学生搜集到的阅读材料,分类整理,并把学生合理分组,按照学生的学习层次与性格特点,不同的小组安排不同层次的任务。归纳整理此类阅读文章的出题点。

(3)教师课堂内组织小组竞赛.比较哪个小组找的出题点准而多,加以鼓励,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小组竞赛,比较哪个小组找的出题点多,对应的考点准。对于表现出色的小组,教师要加以鼓励,以提高学生继续参与的热情。

(二)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说明文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

说明事物可采用多种方式:例如举例、分类法或类比、对比法,给事物下定义或分析事物的原因以及后果。举例说明文使用例子说明事物阐述观点;类比说明事物如何相似,对比说明事物如何不同;因果说明文说明事物发展的原因及结果。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说明方法,作者都是为了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清晰地展现所说明的事物。

学生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说明文的阅读:

(1)要领会题干的意思,根据题干要求进行的拓展与创新才是科学合理的。

(2)要有一定的生活常识的积累,很多开放题就是要求将科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或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3)依托原材料,精心选择一个角度,围绕一个中心逐层阐述。第四、在表达上要条理清楚,简洁明白。

因此,阅读说明文的关键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即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三、应用文的拓展。应用文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和公务活动中经常使用的具有某些惯用格式的一种文体。

应用文用途广泛,种类繁多。其中包括书信(或电子邮件)、日记、通知、便条、收条、借条、影讯、球讯、寻物启事、招领启事、海报、贺卡等。

应用文的语言重在实用,力求朴实、准确、简洁。由于应用文使用广泛,在实际运用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格式。

(一)应用文的拓展方法如下:

(1)初中英语课文的常见形式为书信,广告,启事等。教师指导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分别搜集出这几种常见形式的应用文.教师可以按各组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情况,分别找出书信、广告、启事、日记等等,并让负责某一形式的的小组找出此类形式的应用文的行文特点,教师加以点评。

(2)教师课堂内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增加趣味性,并引导学生找出应用文的出题特点.这一种方法可以适当为之,教师务必要确信所选的文体适合学生模仿和表演,务必要保证这一活动的效率。所选择的表演学生也应该举止得体大方,切忌扭扭捏捏,反而浪费了时间。

(二)应用文的阅读方法相对于前两种文体来说比较简单,先做介绍如下:

在阅读应用文这一类文章时要注意细节信息,做题时,根据所提问题用寻读、跳读的方法更有效。应用文种类繁多、涉及面广,包括广告(招聘、产品销售、宣传)、简历、图书资料、聘书、社交书信和产品说明书等,所以,学生平时要注意拓展知识面,积累知识。

篇5

1.2爱,不应是青涩早熟的果子。

《孔雀东南飞》中有一句:“十七为君妇。”这是否意味着“早恋”古已有之,不足为奇?这一方面说明古人缺乏有关人生长发育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古代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伦理习惯造成的。现代心理科学告诉我们:由于营养和文化的共同作用,人的生理成熟年龄已经大大提前,而心理成熟年龄却又大大延迟。这一巨大的矛盾给教育造成了严峻的挑战。讳疾忌医,鸵鸟政策,当然不行;顺其自然,放任自流,更是不对。唯一的对策是,让学生在遥望爱情的高中时期受到爱的教育,做好爱的准备。这样既能破除爱的神秘感,部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能做好爱的理论准备,为以后恋爱期进入真正的恋爱提高婚恋质量做一件好事。

1.3爱,不能是盲目冲动的狂热。

爱情是“按照和谐规律把自然的冲动和意识的金线,把机体的生理规律和精神准则交织在一起”(科恩语)的复杂情感,爱不会随着人的生理成熟而自然具备;爱,是一门艺术,是一种能力,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来培养、学习。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文学教育在这方面应是大有可为。我们可以从《边城》中学习爱的朴实与自然,从《牡丹亭》、《我愿意是急流》中学习爱的痴情与忠诚,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致橡树》中学习爱的平等与独立。

2.渗透生命教育

2.1我们要有引导学生直面自己的人生,培养其热爱自我的强烈意识与责任感。

人生难免有和低谷。成功时,要用温和的眼光来看自己,即使生命已跌到最低点,也要坦然接受,直面自己的人生,爱自己的命运。利用语文教学资源,鼓励学生从残缺中去寻找、珍惜生命的美,勇敢面对生命中不如意。如:在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丝毫没有恐惧、凄凉、悲哀,作者虽然残疾,依然微笑面对厄运,欣喜地享受着自己想象中的美景。

2.2创设一些感染力强的情境。

如:在《我与地坛》的教学中,首先可以让学生欣赏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乐曲声中,学生极易感受到乐曲震撼人心之美,而这种震撼也自然来自对贝多芬在拼搏中奏响生命强音的震撼,对他在厄运中发出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敬佩。而这与课文本身的内容又是相通的。

2.3教材与教法宜生动,不能使学生觉得生命是沉重的、乏味的。

如:奥运会短跑冠军刘易斯对史铁生的敬佩能引发学生对作家其人与其作品的浓厚兴趣,穿插类似的故事可以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更好地实施教学与德育渗透,引发学生认同,进而悦纳这种挫折中以积极进取的生命态度使生命大放异彩的做法,进而对他们未来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4通过各种相关主题的报章杂志、影音资料等的欣赏与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如:位于离加拿大多伦多不远处,有一片生长于悬崖峭壁上的白雪松,是科学家认为目前地球上生长最缓慢的森林,它们一长出来,就注定要在这恶劣的悬崖缝隙中度过一生,这里有的雪松50岁还只有0.6厘米粗,几厘米高,形同小草,尽管850岁高龄的大树在平原可以长到15米以上而这里只长到10米,但这些白雪松千万年来郁郁葱葱。它们在生长时一旦被上面的岩石挡住去路时就横着生长,它们死后掉到悬崖底部,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它们会躺在那儿几个世纪都不会腐烂,向人们展示着神奇与力量。相信学生能由此感悟到生命的力量。

3.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中国正大步走向世界,世界也在大步走向中国,今天的青年学生视野宽广。在他们身上,不仅可以看出时尚文化的影响,而且可以看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融入中国的广度与深度。民族精神教育是让他们更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以更健康从容和大气的态度对待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而不是不加辨别地吸收西方文化,对某些西方节日如数家珍,只要是西方文化便津津乐道。当然更不是刺激其虚妄的民族自大心。面对这样一种状况,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语文课堂中贯穿民族精神的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完善学生的公民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其具体的实践意义表现为:(1)帮助学生认识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吸纳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感受民族语言的魅力,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自觉抵制有损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的不良行为,对外来文化能加以辨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吸收。(2)在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并提高比较鉴别能力,并通过传统文化中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健全的人格。(3)学生对于民族语言的热爱,对于优秀的文化传统的传承也势必促进语文学习水平与能力的提高,合乎二期课改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要求。

4.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1进行趣味化教学,找回学生活泼天性。

篇6

1.2实验效果不好,计算机难以管理

部分实验如操作系统的安装、注册表的修改、系统配置文件以及管理策略的修改等需要重启计算机,而安装了还原卡或还原软件的计算机是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如果教师自己带笔记本电脑上课,就会在每次实验完成后影响到下一次开机使用,扰乱了正常的工作、学习。

1.3教师演示困难,学生观察吃力

一部分实验课的操作过程无法通过投影仪播放或使用凌波等电子教室软件进行屏幕广播来教学,不具备多媒体示范功能。比如CMOSE设置、硬盘分区、格式化、安装操作系统等试验,教师往往通过现场操作、讲解,学生通过围观来学习,对于大班上课,授课效果比较差,学生得不到有效的实操训练。

1.4虚拟机在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机是通过软件将计算机硬盘和内存的一部分虚拟成具有独立的CPU、硬盘、内存、声卡、显卡、网卡等功能的计算机的一种辅助技术。目前常用的有VirtualPC和VMware等虚拟机软件,前者安装快捷、操作简单、占用空间少,后者专业化程度高、对多种操作系统平台提供完美的支持、但操作起来相对复杂、占用空间较多,业内较为推崇,可以说这两种虚拟机平台技术各有千秋。在我院的计算机教学中,我们先后引入了这两种虚拟机平台进行教学,收到了独特的效果。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很多实验都可以使用虚拟技术来实现,例如:

1.5硬盘的分区与格式化

新购置的硬盘必须进行分区和格式化后才能正常使用,这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在虚拟机技术平台中,分区和格式化更加直观、真实。由于VMware对虚拟CD-ROM的支持,学生可以通过虚拟CD-ROM进入DOS系统,使用fdisk命令、format命令、PQMagic、DM等软件反复练习该部分实验,效果较好。

1.6操作系统的安装

硬盘格式化后,必须安装操作系统,使用VMware虚拟机完全支持Microsoft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和Linux等操作系统。在虚拟机中,学生可以利用虚拟光驱使用镜像文件(ISO格式的文件)安装操作系统,同时具有快速、简便、不中断等优点,与真实的安装无异。对需要重启系统后才能使用的软件,比如杀毒软件、系统优化设置等系统软件的使用也同样有效。如果安装和使用时出现操作系统崩溃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复制、覆盖虚拟硬盘文件的方式迅速解决问题,不必担心对宿主机系统的破坏。另外,由于虚拟硬盘文件可以任意复制和转移,这对于教师在不同地点授课以及机房管理人员批量配置学生机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1.7修改CMOSE参数

CMOSE参数的设置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知识之一,但是这部分实验对系统影响极大,设置不当可能会导致开机故障,同时教师在讲解时也无法在投影机上显示出来,不利于教学。使用虚拟机后,学生可以放心大胆地做BIOS的设置实验,通过不断地练习熟悉BIOS界面和各种配置,而不必担心设置错误导致故障,而且教师可以将整个设置过程利用屏幕录制为AVI视频文件分享给学生,这样就实现了BIOS设置状态下视频制作的难题。

1.8系统备份和恢复

系统备份与还原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应用广泛,其中赛门泰克公司的Ghost软件是常用的一个工具软件,我们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其使用方法。该软件功能强大,可以对硬盘进行分区、分区及整盘的备份和还原以及网络克隆,速度快但操作危险性很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数据毁坏,引入虚拟机后学生可以反复练习操作而不必担心影响宿主机的系统。

1.9测试计算机病毒

在虚拟环境中,我们可以将虚拟的CPU、寄存器、硬件端口用调试软件传送病毒程序,通过观察寄存器和端口的变化,加深学生对病毒程序运行过程的理解。在虚拟机中进行此类实验,无需担心计算机的数据安全性,而实验效果和真机上的效果是一样的。通过观察研究,学生可以详细了解病毒的工作原理,提高了病毒查杀能力。

篇7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地位主要是使学生形成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标准,也是语文教育者是否是一个实实在在语文教育者的标准。

一、字词教学不可轻理解,重书写

怎么才能成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体现工具性;怎么才能成为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体现基础性?本人认为关键是要让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力跟上来,达到一个较高水平。语言的基本元素是字词,所以从字词教学就要重视学生理解意义。在进行字词教学时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字词的基本意义,并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感受理解字词的语境意义。有些教师太过注重书写,轻视理解。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一般程度其实在本学科就能看得出来,比如语言表达不优美,用词不恰当,修改用词欠佳的病句成问题。实际就是学生对语言的基本元素理解肤浅。表现在其他学科,比如数学就是读不懂题,导致不会解答,不会运用。

所以,学生应该在掌握字词声形的基本读写要求之后,不要机械重复书写了。一来浪费时间;二来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不利。据观察,每到一个班,学生的握笔书写姿势有百分之六七十不正确,而且手骨略显变形的不少。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本人认为应该把机械重复的书写用时,花在让学生自行查字词典,阅读理解字词的意义,了解在某一义项下的组词造句上,必要时做个解词笔记,或者对字词意义进行一些适当的有意识记,这对学生理解语言表达的意思非常有帮助。

二、语句教学要逐渐教会正确断句

语句教学不可一味强调阅读整句、品味理解句意。要教会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正确的断句,培养学生的断句能力。不同的断句法,有时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例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可以如下断句: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不同的断句表达了不同的意义,如果不会断句,学生对这句话的意义就不知所云。经常遇到这样多义性的句子,不会断句,理解不了,不但学生的语文素养降低,而且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与情感态度会下降。比如在数学学习当中,学生最头疼的就是解决问题,除了字词意义障碍影响理解题意,还有不会断句理不清题意,找不到数学关系。语文学科是学好数学课程的基础也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所以,本人认为语句教学训练学生断句理解句意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教学点。

小学阶段语句教学还应该渗透语法知识,教会学生分清句子的主要成分与修饰语,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句意。这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分不清主次造成解题困难是非常明显的。比如,一个底面直径为2米的圆柱形水箱可以容水400千克, 箱水重多少千克?此题对于解决问题的条件主要是说容水400千克,与底面直径没有关系,如果抓不住条件的主要成分,连2米这个数也计算在内就大错特错了。所以要想让语文成为学好数学的基础,不可忽视这一点。

三、语段教学一定要做到一脉相承理解段意

在进行段落教学时,培养学生结合上句的意思理解下句的意思,直至整段所有语句的意思融会贯通从而理解段意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有些时候有些教师虽然一个语段中每一句话都引导学生理解意思了,但问学生这一段整体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学生一头雾水。原因就是引导学生逐句理解句意时,学生就像猴子下山,见了玉米掰玉米,见了西瓜丢玉米摘西瓜,见了兔子丢西瓜追兔子,直到最后两手空空。小学生学部分是这样,所以在教学时一定要不时地提醒暗示,学生不但能够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更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训练。这一点在段落教学时抓,在数学科的学习中是可以看出其功用的。比如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虽然读题多次,但还是找不到门路。实践中发现,有的学生虽然理清了第一条件讲了什么,但是理解第二条件时就把第一条件就抛到九霄云外了,理解问题时前面的条件条件都没印象了。缺少逻辑思维的脉络,当然问题不能理解解决不了。这似乎是数学解决问题就该是数学教学的事。但实际上还是语文教学的事。因为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篇8

二、使学生感受物理课的有用――有用的东西能催生学习的兴趣

毋庸置疑,物理是最有用的,大到航空航天,小到生活中不起眼的小用具、小现象。大多数老师一开始还能注意到这一点,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便渐渐地模糊了,多以大量练习代替了学生的日常学习。不断提醒学生,只有多做题,做好题才能学好物理。一成不变的学习,学生终究会有疲倦的时候。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不断地展现物理学有用的一面,使学生不断产生学习物理的强大动力。

比如,我在讲到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时,就给了学生一个很大的遐想:我可以根据现在预言将来。学生们都瞪大了眼睛,在猜想我怎么有这么大的神通。这样我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继而我又说,我可以根据物体现在的速度和位置预言它将来的速度和位置。学生们好像有点气馁,因为有点太专业了,有些学生还没回过神来。我又说,门前马路上有辆汽车,我可以根据它现在的速度和位置算出它二十分钟后有多快、在什么地方。学生重新瞪大了眼睛,在等待我的下文。我说先搞清两个规律公式才能解决上面的问题,学生便有点迫不及待了。接下来规律公式的讨论便显得热烈了许多,问题的解决也是顺理成章的。我想起了“石油铁人”王进喜的话:“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多想想,总有办法让学生感到物理学的有用之处。

三、使学生感受物理课的有理――有理便能学得容易

篇9

“解题教学”本就是对问题不同思想方法,不同观察视角,不同组合方式的研究与探讨。这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选择一个或一组好的(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层次、有伸展空间、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组织学生感知问题并有序交流,必要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指点或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而不是代替学生去分析完成这个问题。

有些教师不禁要反问:学生不会作难道我还不讲吗?当然要讲,但要看你讲什么,怎么讲。例如:对于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我们要引导学生把问题进行拆解分割;引导学生理清这些知识间的衔接关系;引导学生联想相关知识的用法,从而探寻出一条解答路径。我们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因此,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进行“解题教学”的最终目的。这就要我们教师能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让学生去争辨,让学生去接受失败的考验,让学生去捕捉回味瞬间灵感的闪现。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口吐莲花,不如学生纠错一打”。

问题二:“解题教学”中师生认知的差异

在前面所提到的“解题教学”的过程中,有一点值得大家注意:当问题呈现出来时,教师对问题的感知水平与能力与学生是不对等的,造成这种不对等的因素主要是专业知识的储备,在现阶段这一点是不可改变的。当教师侃侃而谈时,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有一拍到两拍的滞后,这种认知差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问题解答时各环节的准确认识,因此也就出现了“听听似乎都懂,说说言之不全,做做时常碰壁”的情况。

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摆正“学生主体”的位置,给学生留有充分感知问题的时间,用学生的“互教”来消弥师生之间的认知差。在班级教学中,对于某个问题总有一部分同学能够先有一定的解决途径,这时我们可以充分借助这些同学,让他们来当“小老师”。虽然学生的语言有些稚嫩,分析有些生涩,思维有些跳跃,书写有些笼统,但它是最容易被其他学生所接受的,同时也能激发起不同思维间的争辨。

问题三:“解题教学”中思维时空的不足

“解题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对问题的充分感知和思考,这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说是一个“两难”问题。如果给足时间让同学们去感知问题,就会影响课堂的正常教学进程;如果压缩独立思考与小组交流时间,学生在“解题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会削弱。因此,也就出现了目前这种较为尴尬的小组交流“形式环节”。

要协调好这组矛盾,就要冲破课堂的时空域限。我们没有必要把这些课堂中重点研讨问题当作秘而不宣的宝贝,可以提前抛给同学们作为作业的一部分或作为本阶段要思考的一个问题组。使所有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认识它,并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探索它,让对数学有兴趣的同学去研究它。课堂只是对已有成熟的和不成熟的,成功的和不成功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形成较为一致的、科学的的知识系统,并通过即时的检测训练应用和巩固相关知识。

问题四:“解题教学”中反思活动的缺失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即使是相当好的学生,当他得到问题的解答,并且很干净利落地写下论证后,就会合上书本,找点别的事来做,这样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教益的方面。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路子,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

篇10

一是在学习中努力培养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要能基本读懂先秦两汉以来的重要文本,即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本;对于某些重要的古代文献,更需要通读;对于若干重要的名篇佳作,不仅要从头到尾熟读,甚至要能够背诵。

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影响至深。我们的学生从小到大一直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课下背考试写考完忘”这样一种固定的学习模式。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遵循的就是老师讲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听什么,这样一条固步自封的路径。导致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演变为考试得高分;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变成了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在这样一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学习追求之下,哪里谈得上古代文学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对于古典文学名篇,不仅做不到通读,更谈不上记忆和背诵了。

通读乃至背诵重要的古籍文本和诗文名篇,是中文系本科生提高古代文学文本阅读能力和解析能力,打好学习基础、扩大知识领域、培养写作能力和艺术感受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学习先秦文学史中的《诗经》,若不背诵其中的佳作,学生就很难深刻理解诸如赋、比、兴等重要概念。朱熹解释赋、比、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卷一)如何理解“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就是“赋”?通过背诵《诗经》中的作品会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一概念。如《诗经》中著名的弃妇诗《氓》,开头一、二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以及第五章“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第一、二章用赋的手法具体描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以至结婚的过程,后者则用赋的手法叙述女主人公被弃前后的处境。由此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赋”乃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即平铺直叙事物和抒写感情。那么如何理解“以彼物比此物”就是“比”?背诵《硕人》一诗,其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用一连串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东西来比喻、形容庄姜的美丽,是“比”;《黍离》一诗中“中心如醉”,“中心如噎”,以生活中我们易于理解的动作或感受“醉”和“噎”来表达忧思之深,是“比”;再如《简兮》中“有力如虎”,《大东》中“其直如矢”,二者用具体形象的“虎”和“矢”来描摹抽象的“力”和“直”,使得抽象概念形象易懂。由此可知,比就是比喻,打比方。那么如何理解“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就是“兴”?如《桃夭》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烘托渲染女主人公出嫁时的喜庆气氛,《谷风》中以“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象征夫妻间笼罩着阴影,《蒹葭》一诗三章的首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通过渲染三幅晚秋河滨不同时间的景物烘托诗人由于时间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三者均运用了“兴”的手法。由此可知,兴就是触物起情。所以,在古代文学的学习中,以作品为依托,熟读及背诵作品是理解抽象概念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文学史中其他内容的学习也是同样,如对《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通读乃至背诵,才是理解和学好这些内容的不二法门。

二是在学习中努力培养良好的文学鉴赏能力。若要学好中国古代文学,还需要在通读、背诵名篇佳作的基础上,学习细读文本、分析作品的方法,为培养良好的文学鉴赏能力做准备。

我们的学生在传统教育模式之下,以考试为核心指挥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使得营养丰富、激情四射的古代文学课程不知不觉演变为枯燥乏味、佶屈聱牙的古人之“牙慧”。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古代文学的学习中,既能吸取到丰富的营养,又能尽情领略古代文学之美呢?我认为,只有通过不断解析具体诗词文作品,学生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培养出良好的文学鉴赏能力。

如在宋代文学史的学习中,如何把握宋诗有别于唐诗的特质,是一个核心问题。而把握这个问题的关键,可借助于代表宋诗典型面貌的“江西诗派”来解读。因黄庭坚被尊为“江西诗派”之祖,所以对于黄庭坚诗风的解析,有助于学生开启了解“江西诗派”之窗,进而打开把握宋诗风貌之门。

以黄庭坚代表作《寄黄几复》为例,诗云:“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黄庭坚与黄几复为挚友,诗赞好友之清正廉洁、勤奋好学,对其沉沦之晚景深表惋惜,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此诗在“资书以为诗”、以故为新、运古于律、拗折峭拔等方面,突出表现了“江西诗派”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可视为代表宋诗特质的诗作。诗中,两位挚友一居北海,一住南海,相思却不得相见;熟典“寄雁传书”随之而来,黄庭坚却不走寻常路:“寄雁传书”之后紧接令人伤感的“谢不能”,熟典立刻生出新奇之意。想托雁儿寄信,雁儿却谢绝了。把雁儿拟人化,活泼有情趣。第二联“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一杯酒”、“ 十年灯”,均是常见之物;“桃李”、“春风”,也是熟词。“江湖”有流转飘泊之意,“夜雨”含孤独寂寥之思,“灯”是“十年”的“江湖夜雨”中最具温暖情思的意象:两位挚友各自沦落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之时,思念泛起以致深宵不寐。这是二人之间延续十年的画面!后两联从“持家”、“治病”、“读书”三方面赞美黄几复之为人与处境。颈联写他将全部心力用于“治病”和“读书”,“治病”句化用《左传・定公十三年》中成语:“三折肱,知为良医。”意即一个人若三次摔断胳膊,就可成为好医生,推其原因当是他必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其实黄庭坚诗中之意不是说黄几复会“治病”,而是借此说他善“治国”,用的是《国语・晋语》里“上医医国,其次救人”之说。诗人于言外有无限感慨之思:好友有治国救民之才干,却不受重用,还要跌跌撞撞地在尘世碰壁下去!尾联与首句“我居北海君南海”照应。诗人想象中,十年前与自己在京城的“桃里春风”里把酒言欢畅谈理想的好友,如今“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的映衬使得整个画面更显凄凉萧瑟。诗人的不平之鸣和怜才之意,尽在其中。

黄庭坚讲究“点铁成金”之法,极力推崇和学习杜甫的律诗之法。杜甫律诗讲究用典;黄庭坚则将这一点推到极致,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这首《寄黄几复》即为其“无一字无来处”艺术追求之印证。此诗因活用典故而内涵丰富,并不晦涩;又取《左传》、《史记》、《国语》中散文之语入诗,更予诗以苍劲古朴的风味。

宋人严羽《沧浪诗话》总结宋人写诗特点为“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是说宋人写诗常常把诗当作文章来写,好发议论讲道理,好用典故显学问。通过对黄庭坚代表作《寄黄几复》的解析,可引导学生了解“江西诗派”这一北宋后期形成的诗歌流派及其特点,期理论宗旨为“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的创作方法,强化“以学问为诗”的宋诗风格特色。在这种作品解析的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去理解宋诗重“理趣”轻“情韵”的特点,把握宋诗有别于唐诗的风神气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名篇佳作会潜移默化地涵养我们的心灵,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学生的精神境界也会在这些佳作的滋养下,不断开阔、提升,其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综上所述,中文系本科生要想学好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培养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良好的文学鉴赏能力是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傅璇琮等.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篇11

1.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导语要围绕调动学生的思维来设计,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可接受性。

例如,在教《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时的导语设计是:“‘我有一个梦想’的中心落在哪个词上?”这样的导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育心理学认为,品质良好的情感,常常是人们行动的力量,即所说的情感效应。语言教材的学习也是如此。有些课文内容会使学生感动而产生一种激情,这种激情在教师正确引导下就会变成学习的动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并产生一种探求欲,使课堂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如教学《童趣》一文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导语:“我们每个人童年的生活五彩缤纷,至今可能还记忆犹新,但有谁伸长脖子看帐中蚊子飞舞看得脖子都僵硬了?清代文学家沈复就有这样的经历,你想知道为什么吗?下面请同学们阅读《童趣》就知道了。”简洁的导语一下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3.净化学生的心灵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美的语言、美的景物、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在学生学习时都可以对学生产生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

如在教《羚羊木雕》一课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假如同学们有一天要路过一条大河,身上背着七个袋子,可船只只能承载四个袋子的重量,这七个袋子里分别装有:亲情、爱情、友情、财富、名利、地位、荣誉。那么同学们想想将丢弃哪三个袋子?(学生自由发言)我们看看文中的主人公丢弃的是什么?”

二、记叙文的导语设计

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接触到记叙文,进入了中学后,记叙文的学习仍占重要的地位。记叙文的主要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在学生的心中已经成为定格,学生早已熟记于心,甚至有点厌倦了。进入新的环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记叙文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明白即使同是写人写事的记叙文仍有着千差万别。这时就需要教师在新授记叙文的课文时,多下点工夫,特别是导语的设计。好的导语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学习的佳境。

1.联系实际,引入佳境

记叙文一般是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基础,在教学导入新课时,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经验设计导语。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导语是:“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许多突如其来的困难,比如你们刚刚升入初中,面对新环境,也许会不知所措,也许会很茫然,不知如何去解决所遇到的众多困难:如何与新同学相处,怎样与老师沟通,怎样学习……赫尔岑说:‘要学会在困难中微笑。’这句话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时的态度,那解决的方法又是什么呢?学完《走一步,再走一步》后,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导语的设计看似平常、简单,但这位教师的设计富有匠心,既围绕教学目的,又短小精悍,出奇制胜。这个设计既切合课文的内容,又贴近学生的实际,不但能引起学生学课文的兴趣,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急于深入课文,想从课文中学到知识,想探究作者是如何从平凡的小事中写出有深刻道理的文章的。

2.引述导入,诱发思考

引述导入就是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在引述导入时要注意对资料的选择,一方面资料要与课文内容有关,只有这样的资料才能自然而然地引入课文,才不至于喧宾夺主;另一方面资料也必须是学生所知道、熟悉的,只有这样,教师的导语才能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风筝》一课时的导语:“同学们,我想没有谁没玩过游戏。下面老师背一首古诗,大家看看这一首诗写的是玩什么游戏?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风。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教师一背完,学生们踊跃回答,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说:“风筝,古人叫‘筝’或‘纸鸢’。但是,你们知道吗?鲁迅小时候却不爱风筝,也不爱玩风筝,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学了《风筝》就知道了。”

教师的导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课文,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最后一问,则诱发了学生思考,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

3.以情激情,激励奔放

积极的情感是智慧发展的动力。在一堂课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或满怀激情的描述,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中。

例如,我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医生护士救死扶伤,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为我们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我们是否能感受到他们英勇无私的精神和亲切和蔼的态度?”

经教师这么一问,学生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医生护士热忱亲切的形象和忙碌的身影,耳边就会听到温柔和蔼的声音,从而产生赞美医生护士的感情。这样导入,就能达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

4.借用诗文妙句,创设情境

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等。诗文妙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在设计导语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一些诗词妙句,不但能够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篇12

因此,就有必要给记叙文的真实性要求下一个准确的定位。要使记叙文写得真实,首先必须考察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它涉及如下方面。(一)生活环境实际。高中生是一个较大范围分布的社会群体。从地域上讲,有城市和乡镇之分;就大多数乡镇讲,又有新兴城镇和边远村落之分;而每一个村镇之中,各个家庭各具特点:富裕与穷困,和睦与矛盾,联系多少等等,不一而足。复杂细致的分布,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不可能完全一样。(二)年龄阶段实际。高中生年龄大多在16-18岁,生活视角由单一向多元,由表面向纵深,这是共同的趋势,而形象思维渐趋成熟、完善。发展态势缓慢;逻辑思维作为一种新的方式,持续增强而且稳步发展,但有时也显得片面且稚嫩。(三)个人特点实际。每个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对于文字表达的情感态度也不尽一致。有的娴静,喜欢写静柔娴淑的文章;有的富于激情,喜欢写幻想夸张的文章;有的继续保持形象思维的优势,记叙、抒情的水平很高,但缺乏对事件的总体评价能力。

所以笔者在进行记叙文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参与社会,面向未来。意在通过生活事实转变学生的认识态度和个人行为以适应社会规范。高一新生入学时作《匆匆走过的三年》;针对高中生活设计《我能行吗》;面对新的老师、同学写《我们不再陌生》;以个人生活中的特定故事、共同心理感受作《感动》《琐忆》。命题时注重创造性,即在保持学生共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同时,鼓励学生借助课本、课外读物体会文章的材料选择。

篇13

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我在教学中着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喜欢英语,使其兴趣持久,我每一节课都精心设计,充分准备,努力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学生建立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

二、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中学生学好英语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有着浓厚学习兴趣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照本宣科,就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终究会离他而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引导、激发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培养感情,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育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教师在课堂上要以亲切、友好、大方的教态及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课后要有计划地找学生促膝谈心。师生间只有建立了这种和谐融洽的情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促进学习。

2、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营造英语环境。

一开始就要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英语化,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好习惯。在教一些单词、词组及句子时借助手势、动作、表情等体态语言,让学生解开心中疑问。比如教old这一词时,可扮成一位老者,手拄拐杖,驼着背,边行为示范边说“I’mold.”这样做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能自然明白教师的意思。

3、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充满情趣。

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即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如初学、巩固和复习,就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付出心血,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

三、 思维能力的培养

1、课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课文教学中。我们除了对文中某些细节和事实向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以外,还要从教材中挖掘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更加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每学新课前对于新的知识点、语言点,我指导学生自读材料,找出疑难点;对于阶段性测试,我让学生把做错的题目编成一本错误集锦,并写出考试小结,加以分析。把带有共性的问题提出来,集体分析、讨论.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然后再重点个别地指导学生独立分析自己的错误。

四、身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就身体语言的方式而论,可分为手势语、姿势语、神态语三种。在身体语言中,手势语使用的最频繁。手势语比姿势语的动作要小得多。如OK(好,可以)的表示法是将拇指和食指弯曲并接触;圈成字母“0”状,其余三指伸直,表示字母“k”。

实践证明,运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增强学习的兴趣,通过英语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作为教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应多开展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