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乡镇工作经验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主要工作
篇2
篇3
2.抓“培训”,促能力提高。对大学生们开展了多层次的培训。一是进行岗前培训,组织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部门负责人进行讲课,重点讲解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及与农村工作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方法,为大学生村官入村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外出参观学习培训,组织大学生“村官”向周边乡镇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学习,为他们提供经验,树立目标。三是例会培训,每周一、周四全体大学生村官参加镇政府统一点名,及时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掌握全镇工作重点,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同时,每周一、周四也是全镇大学生村官例会工作日,由镇组织委员听取每个大学生的工作汇报和下步工作重点,并对其工作做好正面指导。
3.抓“帮带”,促健康成长。建立“3+1”大学生“村官”帮扶机制,即:党政领导、包村干部、村支部书记三者同时联系帮带1名大学生“村官”。通过政策指导、信息引导,传授开展农村工作方法等,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快的适应基层工作,实现了由学生到村官的转变。
4、抓宣传,树立典型。成立了大学生村官刊物编辑部,创办了刊物《村官之声》,现已出版二期,重点宣传大学生村官在村的所做、所想、所感,为大学生交流工作经验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同时,积极宣传大学生村官的先进事迹,先后在中国产经新闻报、消费日报、商丘日报发表了《大学生村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村官为远程教育添活力》、《大学生村官敬老院里献爱心》和《大学生村官实行全员竞聘上岗》等先进事迹,树立了大学生村官的良好典型,为我县争得了荣誉。蛮子营村大学生村干部闫鹏飞由于工作成绩表现突出,已于2019年年底被吸收为乡镇政府正式在编干部,现已调到镇里固乡政府工作。
二、健全机制,实行规范管理
1.建立三级管理机制。一是镇党委管理。成立了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办公室,建立了“村官”档案,由组织委员负责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和培养。经常听取他们所在单位和村干部的反映建议,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真正负起了管理责任。二是村级管理。对平时工作,由所在单位和村进行重点管理,特别是在工作时间、工作方法、工作作风、请销假制度等方面,都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切实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三是自我管理。通过民主选举的形式,选出班长、副班长各一名,负责大学生的日常工作。
2.建立定期考核机制。建立“两级”考核体系:一是村级考核,支部书记做好平时督查,主要是对大学生“村官”每天的出勤情况、工作表现、服务态度进行记录,按月汇总后报到“村官”办公室。二是镇党委考核,制订了《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办法》,对大学生“村官”德、能、勤、绩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每月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及时掌握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向、工作实绩,年底进行综合考评。
3.。建立激励关爱机制。我们格外重视大学生村官的组织培养,全镇13名大学生村干部已成立大学生村干部联谊会,现有会长1名,副会长2名;并成立了大学生村干部党支部,支部书记1名,支委2名,现有党员11名,其中2019年新发展党员7名。对于另外2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正在进行重点培养,明年争取转为预备党员。
4、试行了村官考核标准,一是实行例会制度。在每周一的工作例会上,大学生村官将每周的工作情况和感受在例会上进行汇报、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二是实行月小结、季度总结制度。对工作进展和业绩实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找出差距,以便更好地开展下一步工作。三是实行签到制度。采取每周一、周四签到制,参与镇政府统一点名,每缺勤一次罚款20元,罚款用于班级经费。我们试行村官考核的先进做法被《商丘组工通迅》和《虞城组织工作》进行了宣传报告。
三、实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
积极探索大学生村干部管理新模式,出台了大学生村干部“双向选择”工作机制,对大学生村干部实行全员竞聘上岗,改“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变“关门点将”为“比武选将”。于2019年2月4日,召开了大学生村官双向选择竞聘会。在会上,由我镇17个行政村支部书记首先挨个上台介绍本村基本情况,急需的人才类型等。随后由大学生村官分别上台开展竞聘演讲,向大家介绍各自的简历、优势、特长等情况。演讲结束后,由大学生村官填写去向志愿,当场选择志愿去的村,再由各村支部书记分别填写表格,进行选择需要去的大学生村官。“双向选择”会后,我镇随即召开了党委会,根据各方选择情况综合研究,最终确定了14个行政村的大学生村官人选,其中有4名大学生村官通过“双向选择”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通过对大学生村官实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的管理模式,使我镇大学生村官进一步增强了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了他们服务农村的动力。其先进经验受到了县委组织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决定在全县进行推广,《中国产经新闻报》、《商丘日报》、《商丘组工信息》和《虞城组织工作》先后宣传报道了大杨集镇的先进经验。
四、发挥作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我镇13名大学生村官走上工作岗位后,迅速转变工作角色,与村两委班子一道,积极投身于农村工作中去,在春季植树造林、计划生育四项手术、社会抚养费征缴、麦收防火、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扶贫调查、新农保宣传和参保等各项工作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在植树造林工作中,全镇大学生村干部组成义务植树工作队,深入到310生态廊道沿线帮助群众刨坑、浇水、运输树苗。在2019年的麦收工作中,我镇成立了大学生村干部“三夏”义务帮扶队,对需要帮扶的农户实施结对帮扶。共结对帮扶农户62户,为困难户捐款650元,为群众办好事实事70余件。在县扶贫办组织的扶贫工作调查摸底中,杨集村大学生村官周立坚持工作一线,在镇政府连续三天加班加点输入扶贫表格,为全镇大学生村官做出了榜样。碱地村是蔬菜生产专业村,自开展远程教育以来,该村大学生村官陈涛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向广大菜农传播蔬菜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解决了当地种植户遇到问题无处解决的困扰。
五、现存问题及下步工作思路
虽然我镇的大学生村官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篇4
通过建立农民信箱粮油信息管理平台,有效整合农业信息网和农民信箱等信息资源,构建粮油生产管理部门、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粮油种植大户、粮油企业之间的快速通道和桥梁,使之成为集粮油资讯、粮油市场、粮油110、粮油主体等于一体的一站式管理平台,为我县粮油工作者提供快捷、高效、便利的信息化交流服务。
(二)粮油主体和相关项目的收集范围
主要收集、规范以下4类主体和3类项目类型:
1、粮油合作社。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从事粮油有关粮食综合类、农机类、植保类、土肥类、油料类和其他的合作社。
2、粮油种植大户。资料收集的标准是:指年种植稻麦、油料、豆类、薯类、玉米、杂粮和其他粮油作物,面积20亩以上的农户。
3、粮油企业。所有从事种子经营、稻米加工、油料加工、豆类加工、薯类加工、麦类加工、杂粮加工和其他类粮油企业。
4、育秧烘干服务中心。主要从事水稻育供秧和谷物烘干的服务中心。
5、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一览表。录入我县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的信息。
6、高产创建一览表。录入我县实施部、省级水稻高产创建项目的信息。
7、水稻产业提升项目一览表。录入我县实施水稻产业提升项目的信息。
(三)农作管理人员
县级粮油分管局长和粮油站长,乡镇以上从事水稻、春粮、旱杂粮、油料和其他粮油类的业务技术人员。
二、平台建设的组织和分工
(一)县农业局全面负责粮油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工作。
(二)各镇(街道、开发区):落实粮油平台建设人员,负责本镇(街)、开发区范围内的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粮油种植大户、粮油企业、育秧烘干服务中心等资料的收集、上报。
(三)县农技总站:
1、负责粮油种植大户、粮油110、粮油资讯等资料的补充和整理
2、落实专人负责粮油平台信息的日常更新和管护,制定信息和服务规范,完善平台日常管护制度,明确平台运维考核机制。
3、负责平台建设的业务培训、宣传推广、定期数据统计等工作,并结合系统运行实际,提出系统功能改进完善方案。
4、负责平台建设验收和年度工作考核。
(四)县农业信息中心:
1、负责粮油主体用户资料的农民信箱新增用户注册、用户属性规范整理、粮油平台用户身份开通,以及同级粮油平台管护人员的授权工作;
2、负责平台工作指导手册、用户使用手册、管理操作手册等资料的编印工作。
3、负责平台的技术指导、功能需求调研,以及平台系统和网络的管护等工作。
4、配合各级粮油工作机构做好平台建设、宣传、培训、检查、验收等工作。
(四)局经管科:经管科协助做好粮油生产专业合作社、粮油企业、粮油市场等资讯的补充和整理。
三、平台建设的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调查摸底阶段(7月下旬-8月上旬)。主要工作有:
1、落实管护人员。7月下旬,由农技总站指定具体管护人员,并统一备案管理。
2、制定实施计划。8月上旬制定下发实施细则,对现有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粮油种植大户、粮油企业、育秧烘干服务中心进行调查摸底,初步掌握情况。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8月上旬-9月上旬)。主要工作有:
1、组织动员。召开一次镇(街道、开发区)粮油平台建设人员动员大会,布置任务,落实责任。
2、业务培训。8月上旬,由农技总站和信息中心集中组织各镇(街道、开发区)粮油平台建设人员,开展粮油平台建设与管理培训,并明确验收方案、粮油主体收集整理数量和质量等建设工作指标,并发放工作指导手册和粮油主体调查表等基础资料。
3、数据收集。8月中旬,对平台所需主体用户数据同步进行收集,力争在8月20日前完成数据采集工作。
4、数据核对录入。8月下旬,对前期收集的用户数据以及由农民信箱映射过来的粮油相关主体资料进行核对整理,将符合要求的主体数据录入到粮油平台。
5、建立制度。制定信息和服务规范,完善平台日常管护制度,建立粮油平台健康运行机制,组织各级粮油工作机构开展平台应用,实现在一个平台上各自业务的一站式管理。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9月-10月)。主要工作有:
1、县级自查。按照省定方案的验收标准,农技总站和信息中心联合对粮油平台的组织领导、管护队伍、制度建设、培训指导、建设成效等各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自评、自查,对照存在问题和不足,及时查漏补缺。
2、经验总结。全面总结粮油平台建设工作经验和成效,研讨建立共建共管责任机制。
四、工作要求
篇5
1青州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1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职能作用不明确
国内目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面涵盖较广,从宣传落实相关的农业方针政策到具体农业生产管理的参与,从农业技术培训组织实施到农产品标准制定,从各种病虫害防治到新技术的试验推广,凡是与农业有关的内容几乎都可以包括在农业推广人员的工作内容之中,但是,这种工作内容设置方式又与现有的农业局、畜牧局、植保站等各种农业事业单位设置起了冲突,同样的工作内容,不同的机构设置,使得广大农业推广人员并不清楚自己的准确定位。
1.2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欠合理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青州市现有的农业推广机构和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农业推广机构一样,更多的类似于一种行政化设置,从青州市到县到乡镇,层层分级,机构设置也非常细化,有大量的不同科室存在,大量的工作人员都集中于这几个层次,到了村级就不再设置,却忽略了最需要他们的地方是农村和农民,大量的行政化人员设置不但不能及时的对市场导向做出反应,也占用和浪费了大量的资金,真正需要资金的农村却总是难以获取足够的资金支持。
1.3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缺乏保障
经费问题一直是制约农业推广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青州市政府近些年来不断加大了对农业推广方面的财政支撑力度,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经费不够和使用混乱的问题。本质上来说,农业技术推广属于公益性质的部门,经费主要来源基本上以政府为主,经费的多少势必会影响到工作的开展情况。
1.4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不均衡
青州市虽然有大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但是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弱势地位,农业推广人员多数也没有很高的学历,多数停留在专科层次,而且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基层,待遇条件较差,有能力的工作人员很难长时间坚守岗位,在经济不发达的乡镇表现尤为突出。
2构建青州市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建议
2.1优化机构设置
青州市应该对现有的农业推广机构进行整合,以青州市农业推广中心作为核心,按照工作内容类别重新划分为不同的团队,由青州市农业推广中心统一协调指挥。经过整合之后,可以把青州的农业推广体系设置为3级管理体制,从上到下依次为县级农业推广中心,乡镇农业推广站和村级推广服务点,由县级农业推广中心统一负责,对于资金、设备、人员的使用拥有优先调配权。然后针对青州现有的几大农业生产体系,每一级推广机构再分设种植、养殖、林业和综合4个部门,各自负责相关产业的技术推广,将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业在外的其他内容全部归属到综合科室进行管辖。
2.2深化机制改革
通过体制改革来进一步的明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公益职能,让农技推广工作和其它的行政事物方面工作分离,让它们不具备任何联系,这样可以让农技推广人员的主要工作精力都集中到为广大农民的农业生产进行服务上来。特别是对于那些县以下的农技推广的单位,要把主要的工作目标放在服务农民生产、加快实用新技术推广和为政府决策服务上。对于县、乡、村各级农技推广单位的工作任务和主要职责要进行明确的划分,让科研体系、教学体系和企业团体共同参与农技推广,要让之前主要任务分工不明确的问题,导致低水平重复工作、服务效率低下和不能形成合力的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
2.3调整人员结构
明确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基本标准,对目前不符合标准,不能承担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并且无培养可能性的人员,采取纳入管理编制从事其它工作、转入其它适合单位和提前退休等措施,使其逐渐离开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严格建立准入标准,根据各地人员配备需要,由县级推广中心人事部门,把关统一录用,再统一分配到指定的农技推广单位工作。合理确定高、中、初级技术人员比例,保持3个级别人员比例的基本稳定。
2.4加强科技与资金投入
近几年来,青州市政府在农业与技术的财政支持力度上有明显增加,但是每年投入的资金不少,却不能发挥这些资金应有的带动作用,对农业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青州市应该多采用一些有利于提高农民积极性的宏观政策和措施,积极引导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投入,规范其使用情况,保证市委市政府在农业推广资金的投入上高于正常的财政收入和往年的投入,确保青州市农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篇6
二、政策性渔业保险的具体办法
政策性渔业保险是通过政府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行政措施来鼓励、引导和促进渔民投保渔工责任险和渔船全损险。保险的范围、责任、保险金额、保险费率、赔偿标准如下:
(一)渔工责任险
1、保险范围:区沿海所有的捕捞作业渔船、渔业辅助船的渔工人员,其中60马力以下无驾驶室的小型渔船渔工投保人数每船不少于2人,有驾驶室的小型渔船渔工投保人数每船不少于3人,60马力以上的大中型渔船渔工投保人数标准由市海洋与渔业局根据渔船作业类型和从业人员情况进行核定。
2、投保方式:渔工保险采取无记名以渔船船名号登记投保,保险公司对船上作业渔工因意外事故承当赔偿责任,发生保险事故时,投保的渔工人数少于船上实际作业人数时,保险公司按投保人数与实际人数的比例赔偿。
3、保险责任:从被保险的渔工人员登上渔船就岗出海捕捞作业时起,由于下列原因发生的意外事故,致使伤亡,保险公司按规定负责赔偿:(1)洪水、海啸、雷击以及航行证书上规定风力范围内的大风;火灾、爆炸;碰撞、触碰;搁浅、触礁。(2)船上人员操作、作业时发生的意外事故。
4、保险金额、保险费率:
保险金额:每人保额10万元,其中,意外伤害医疗费限额15000元。保险费率:2.7‰,即每人年保费270元。
5、政府扶持政策
试点期间政府保费补贴30%,其中:省级承担20%,市级承担10%,船东承担70%的保险费,即渔工每人每年实际交纳保费189元。
6、赔偿标准
(1)死亡者:按保险金额全数扣除免赔额赔付。
(2)双目永久失明,或两肢永久完全残废者,或一目完全失明和一肢永久完全残废者,按保险金额全数扣除免赔额赔付。
(3)一目永久失明,或一肢永久完全残废者,按保险金额半数扣除免赔额赔付。
(4)丧失一部分身体机能永久不能复原,影响工作能力者,经县区以上医院证明,视其丧失机能程度,按保险金额的一定比例扣除免赔额赔付。
(5)失踪者自发生事故之日起,期满30天,按保险金额全数扣除免赔额赔付,但若失踪者重新出现或者确知没有死亡,则必须全额退还所赔款金额。
(6)渔船渔工人员受伤必须就医者,保险公司根据医院发票按公费医疗待遇赔偿医疗费用及扣除免赔额,但最高赔偿金额以不超过意外伤害医疗费限额及扣除免赔额为限。
(7)免赔额:每次事故绝对免赔额400元。
(二)渔船保险
1、保险标的:区管辖的合法登记注册并具有合法有效的渔业船舶检验证书和捕捞许可证的60马力以上渔业船舶,包括:船体、机器、设备、仪器。
渔网、保险渔船上所装载的货物、燃料、零星工具、用具、备用机件、渔获物、给养品、渔需物资及船上人员的私人财物不在保险承保范围之内。
保险期限:一年一保。
2、保险责任:被保险的渔船在航行中失踪六个月以上,或由于洪水、海啸、雷击以及航行证书上规定风力范围内的大风、火灾、爆炸、碰撞、触碰、搁浅、触礁以及由上述灾害或事故导致的倾覆、沉没所造成的保险渔船全损,保险公司按规定负责赔偿。
3、保险金额:按照每艘渔船保险价值及船龄(折旧)确定其实际价值后的50-70%以内估算保额。
4、保险费率:(1)钢(铁)质渔船标准费率;船龄5年(含5年)以下1.08%,船龄5-10年(含10年),1.35%,船龄10年以上1.62%;(2)木质渔船标准费率:船龄5年(含5年)以下1.62%,船龄5-10年(含10年)1.8%,船龄10年以上1.98%。
5、赔偿标准:保险渔船发生保险责任范围的全损时,钢(铁)质渔船按保险金额的95%赔付,木质渔船按保险金额的90%赔付。
6、政府扶持政策:试点期间投保人按标准保费的70%交纳保费,省级政府按照标准保费总额的20%建立赔偿准备金,市级政府为投保人补贴10%保费。
三、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月日-月30日)
区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全面部署我区政策性渔业保险试点工作。在广电定期开展渔船渔工保险宣传,各乡镇也要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标语进行广泛宣传,要组织人员深入沿海重点渔业村,与渔民座谈,重点宣传讲解渔业保险形式、赔偿标准、责任范围等相关政策和搞好渔业安全生产宣传、普及安全知识、保险知识,要通过宣传教育把渔工渔船保险能分散渔民生产生活中的风险,提高灾后自救、恢复生产能力的道理讲深讲透,让广大渔民认识到保险是花小钱、保大安的最科学、最有效的风险规避方式,以增强投保、参保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具体实施阶段(月日-11月30日)
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渔工、渔船保险工作的宣传动员工作,海洋与渔业部门要协助提供渔船、渔工信息数据,人保财险公司是政策性渔业保险工作的承保单位,要全力以赴深入渔区广泛深入动员发动,做过细的引导工作,办理承保、理赔业务。有关乡镇、村及海洋与渔业部门要抽派业务骨干组成专项联合工作组进驻相关乡镇、村配合人保财险公司逐船办理保险手续,全力支持和促进渔业工作开展。渔船保险由市海洋与渔业执法支队结合临船检验,由人保财险公司现场对渔船价值进行基本估算,公平、公正、合理地对应保渔船办理投保。区信用联社、农行要大力支持渔船发展生产,在贷款发放上,对渔船给予适当倾斜,盘活承保渔船的固定资本。在这阶段各单位部门要将渔业保险与伏季休渔、渔业许可证件管理、安全生产监督和燃油补贴发放和渔业海事处理等工作结合起来,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办法,最大限度将应保对象纳入政策性渔业保险范围,实现所有的证件齐全的应保渔船、渔工参保率达到100%。
(三)巩固提高阶段(12月1日-12月31日)
各乡镇和海洋与渔业部门要组织对本辖区的渔业保险工作进度、参保比例及完成参保任务等方面的检查、督促,及时补缺补漏,确保100%完成本辖区的任务,并按省分解的目标和任务开展自查,做好工作经验总结,研究制订渔业保险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工作成果,迎接省渔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对政策性渔业保险试点市县(区)工作验收。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篇7
我国自1998年开始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2016年的补贴资金更是超过了250亿元,为基层农机的普及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农机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磨损、老化以及各类故障问题,为了保证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基层农机站提供完善的农机管理服务,及时解决农机问题,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的改革工作势在必行。
1基层农机管理的作用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是指以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为骨干的乡村农机服务组织。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具有稳定、健全的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体系,是农机化发展的基础,承担着农机管理、农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等社会化服务,根据主管部门的安排,利用农作物成熟期的时间差,组织农机跨区作业,以提高农机的作业效率。
2现阶段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体系尚不健全
受农村经济条件逐步提升和购机补贴力度增大的双重影响,近年来基层农机的保有量呈现上升趋势,在给农业生产活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直接增加了农机管理服务的压力。但是农机站的管理服务体系却并没有得到与时俱进的完善和优化,因此就不能为各项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基层农机站的人员流动性较强,许多技术人员被抽调到其他业务部门,导致管理服务队伍人员数量不足。
2.2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周期性,往往难以引起基层政府的足够重视。例如在农忙时节,农机设备使用频繁,容易出现机械故障,农机管理服务的重要性得以体现。而在农闲期间,农机设备被搁置起来,加上大多数农户缺乏科学的农机养护和检修意识,因此农机管理服务工作也变得“可有可无”。基层农机管理机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由于地方政府的重视不足,农机管理服务机构难以吸引到更多的专业性人才,机构自身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
2.3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农机设备的科技含量也在不断增加,出现了许多自动化的农机设备。这些高科技含量的农机设备固然能够极大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但也对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如不能熟练掌握新型农机设备的操作方法,就很难提供正确的管理和服务。另一方面,农机站管理服务人员的年龄普遍偏大,虽然有着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都相对较差。
3完善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的具体对策
3.1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能否落实到位,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实现都起到了关键性影响。因此地方政府应当切实加强对农机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视,并结合地方实际,为农机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
3.1.1因地制宜出台支持政策 在农忙时节增设农机管理服务站点,适当提高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福利待遇等。在有了政策保障后,农机管理服务人员要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农机管理服务的实效性,不仅要在农忙时节做好农机设备的故障维修工作,还要利用平常时间,帮助农民完成定期检修和养护操作。
3.1.2增加农机管理服务的资金支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地方政府可以与当地的民营企业相结合,通过企业募捐的形式,增加农机管理服务的资金投入。同时,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为地方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实现农企的协调发展。
3.2健全农机管理服务体系
篇8
农业综合开发是指中央政府为保护、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活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29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 。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根据小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为中心,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基本农田优化结构和高效利用及植被建设为重点,建立具有水土保持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半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2] 薛惠锋,常远主. 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模式研究[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是指在农业综合开发中以小流域为农业综合开发的基础单元,将水利、农业和生态三者相结合,充分考虑小流域现状,因地制宜,提出适宜的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达到水土保持效果佳、生态环境好、农业综合效益较好的三者共赢。
目前,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体的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在江苏、浙江部分地区开始出现并进入实施,已取得较好的效果,总结出了“立体开发”、“水力资源开发”、“商品生产基地”模式等多种模式[[ [3] 刘海滨,窦贻俭,朱继业. 江苏丘陵区土地利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2002, 22(2):58-61],4[ [4] 韩玉玲. 浙江省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经济发展[J]. 水土保持通报,2000,20(3):50-53]]。但由于该模式实施时间短,相关文献较少,且涉及内容较多,影响了该模式的推广。笔者结合当前的工作,以庆元县为例,对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体的农业综合开发进行了概括总结,以期为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推广提供参考。
1 庆元县概况
庆元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东经118°50′--119°30′北纬27°25′--27°51′。北面与丽水市的龙泉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接壤,东西、南面与福建省寿宁县、松溪县、政和县交界。南北长49公里,东西宽67公里,区域面积1898平方公里。全县下辖7个镇、13个乡,2010年末总人口20.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94万人。
在土地面积中,林业用地243.5万亩,占85.5%;农业耕地16.06万亩,占5.6%;河流3.45万亩,占1.2%;房屋、道路及其他用地21.63万亩,占7.7%,俗称“九山半水半分田”。 由于本区多山地,食用菌、毛竹、山地蔬菜为三大农业主导产业。
2 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传统的农业综合开发主要以单体项目为主体,而农业综合开发是基于农业的一项经济性活动,必须立足于水利、农业和经济三要素。庆元县地处浙南部山区,山多坡陡,农田基本建设难度较大,加上常受台风影响,造成洪涝灾害,农田被毁,又时遇干旱,导致作物缺水,产量低而不稳。因此,加强庆元县农业综合开发,对提高农业的抗灾避灾能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小流域综合治理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关注水土流失治理,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是将小流域概念引入农业综合开发,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通过对小流域范围内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完善区内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小流域范围内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整体经济效益,同时以小流域为单位的整体开发也有利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分配,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庆元县土地资源、尤其是山地资源相对丰富,农业资源开发潜力较大,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体进行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在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单位面积的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完善小流域内的生态环境,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寻求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者的平衡,提高了小流域的可持续经营程度,对促进庆元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优势与制约因素分析
3.1 农业综合开发的现状与成效
庆元县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省财政厅的支持下,每年立项开展基于小流域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004年来共实施项目10个,计划总投资7166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5088万元。新建堰坝118座,开挖疏浚河道43公里,衬砌渠道200公里,新建水池172座,防洪堤43公里,机耕路268公里,机耕桥79座,加固扩容水库7座。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成为该县三农工作的重点,为庆元县农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目前,庆元农业形成以粮食、蔬菜、畜禽、水果和茶叶等五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3.2 农业综合开发的优势
庆元县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充足的特点,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年平均气温17.5℃,年平均降水量1709毫米左右,无霜期25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876小时。山地气候特征明显,垂直差异较大,有利于农业立体开发,建立多层次的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全县水资源总量达22.5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11076立方米,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倍。
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8.98万公顷,是浙江省人少地多的区域,大量坡地因基础设施跟不上而没有得到开发利用,据估计可开发土地资源达1万公顷左右,土地后备资源丰富。
3.3 农业综合开发的制约因素
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人均耕地较少,生产经营分散,导致农业产业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较差,现有田间工程配套率50%,灌溉保证率只有50%,渠系水利用系数仅0.55,防洪标准达不到5年一遇,农田经常遭受洪涝和旱灾的影响;农业经济后劲不足,龙头企业建设有待加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科技转化率偏低;农业基地规模偏小,规模效益未能充分体现。针对这些制约因素,通过土地治理项目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可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通过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科技转化率;通过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增强农业经济发展后劲、扩大基地规模。从而大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 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经验
笔者总结过去的工作经验,将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4.1 经济性要素
经济性要素主要分为两点,第一为资金的投入,2004年以来,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中,以省财政资金投入为主,占总投资的68.89%,村群自筹次之,为13.48%,县级配套再次之,为12.87%,充足的资金投入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此外,这种资金投入组成结构也和庆元县的经济水平相适应,既充分调动了社会资源,又提高了各级的积极性。第二为注重农业产业化的培育,基于小流域的农业综合开发注重与产业化相结合,注重提高农业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水平。成功的农业产业化培养既提高了小流域的可持续经营程度,又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4.2加强技术力量,改善工作条件。
随着项目数增加,资金量增大,技术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大。为了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最近两年我县农发办增加了两名工程技术人员,增强了技术力量。同时,县政府提供了资金,购置了一辆工作用车,改善了工作条件,提高了工作效率。
4.3 联席会议决策,部门协同推进。
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涉及部门多、牵涉面广,要协调的关系也比较多,需要领导的重视和部门的配合。为此,我县建立了由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县长)召集,财政、审计、监察、招投标中心、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方面重大问题,实行民主决策、透明操作,争取部门配合、协同推进。
4.4 明确乡镇责任,搞好政策处理。
我县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列入县重点投资项目,对相关部门和乡镇进行考核。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实行双业主制,把所在乡镇政府作为业主之一,负责政策处理,协调解决涉及村与村、组与组、户与户的各种关系,确保工程无障碍施工。
4.5 规范工程招标,加强施工管理。
篇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土地作为主体的综合整理,确保耕地使用面积,根据国家国土资源局《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其目的是对农村土地进行科学开发、利用,开垦耕地面积、土地复垦和用于农业土地开发、整理,增加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其项目范围包括荒山的开发、农田的平整、农田的水利建设、村庄的道路完善、村庄的整体规划整齐有序,居住环境美好。为确保耕地面积总体平衡的同时,改变农村新面貌,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
1 土地在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须生产资料,是农民生存的根本。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土地面积广阔,农业生产条件比较落后是发展中国家。广大数亿农民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国家才能稳定,社会才能更快发展。近10a来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实施,增加了耕地面积,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坏境,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1 改善了农田的基础设施
建平县基本农田大体上分为两部分,一是平原地区,主要分布在老河地区如三家、太平庄、黑水等乡镇;二是丘陵山区,占全县大部分土地。近年来,建平县国土资源局共完成国家、省、市整理项目32个,面积9654.53hm2,不仅实现了全县耕地占补平衡有余,而且大幅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对农田进行平整由小块变大块,有利于农机作业,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大大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经过开展土地整理项目,增添农田的水利设施,改造了农村电网,扩宽了乡村道路,开发荒山造林,修缮了农村住房,新设计整理了村庄街道,改善居住环境,使农民心情愉快,为建设新农村增强了信心。
1.2 确保耕地的高效利用
建平县大部分土地属于丘陵山区,农田地块分散、大小不等,道路狭窄、零乱,土墩、坟墓、杂树星罗密布。通过土地整理,丘陵山区地段修梯田,改造土壤结构,增加耕地面积,使农田土地连片,有利于机械化操作。同时,兴修水利,增加的滴灌,提高了农田的增产增值;乡间道路狭窄变宽、零乱整理变为有规则;农民进城务工土地闲置,为了使其复垦,采取“以租代征”、“集体土地流转”、“以地入股”等形式农业建设逐步形成新一轮的占地热潮;农村房屋的改造换新,使其开发利用开商店、搞养殖创造经济价值。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的土地整理补充耕地,提高了耕地的单产能力,增加了经济效益。
1.3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建平县部分乡镇没有矿产资源还属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建平县各级领导班子的工作重点。自实施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以来,通过多方筹措社会资金,还有国家扶贫安排了项目资金,8a累计安排资金超过3.5亿元。使农民增加了收入,为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由于土地整理改善土质,改变原始耕地使用性能,增加了农田的单产,从而提高了农民收入,活跃了农村经济,为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1.4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
通过土地开发整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促进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由于建平县部分乡镇山地矿产开发,易破坏环境,对于采矿尾砂用于平整土地,对于废弃矿井采取回填,种植树木,有效的保护了环境。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 查找土地整理过程中存的问题
2.1 土地整理工作应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通过几年的土地整理工作经验认为,该项目应该围绕新农村建设服务。农村土地整理项目从农田基本建设出发,增加农田的平整,丘陵修梯田造地为主;增加农田的水利建设投入,已解决辽宁朝阳长期干旱问题;对矿区生产过程中山地和林地及其植被环境破坏等的治理;对村庄建设的治理;通过土地整理有利于贫困地区的农民经济收入,起到扶贫发展区域经济的牵动作用;具有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2.2 提高工程质量、防止腐败发生
农村土地整理项目在实际操作中,国土部门建立巡查,健全乡、村、组监察网络和群众举报制度,乡、县、市三级建立公开举报电话,防止出现土地整理项目出现虚假工程、欺骗工程;如在路旁栽种几行树、修几处水泥灌溉渠等就能骗到项目工程款。土地监管部门确实做到地动我知,监管到位。防止干部从中从事苗木、砂石生意中攫取利益,对监管不到位、知情不报的,将按有关规定从严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农村土地整理工程预决算往往是乡镇国土所代办,造地款流入村政府,而后是村支书一人说了算,形成了无人监管的“真空”失控状态。对于上述情况要依法从重追究经济责任、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还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3 逐渐完善土地整理工作中的建议
3.1 国土部门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立相应土地整理项目审批标准
农村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农村土地千姿百态,所以要因地制宜制定土地整理项目审批制度标准。有些项目已增加土地面积为目标,平整土地及其连片整理,丘陵的梯田建造,这样应该以增加土地面积为标准;有些项目则以改善矿产破坏生态环境为目标,恢复植被,改善自然环境为标准;有些是为改善畜牧养殖条件为目标,应根据畜牧养殖圈舍建设标准或规程进行审批;有些项目则是改善人们居住条件为目标,应根据新农村建设标准审批。对不符合相应标准的项目不得审批。同时,还要考虑符合当地经济发展,能够提高人们收入。只有这样的土地整理项目才有意义,才能够更好的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3.2 建立建全农村土地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责任制
农村工作比较复杂,有很多困难,在土地整理项目工作中,应根据相对应的标准,土地管理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设计、规划,在项目施工地向社会公布质量标准,工程质量检查单位名单,工程质量验收单位,并规定相应的责任。如农业项目,组织农业专家进行规划、设计;水利应组织水利专家参与规划设计;畜牧项目组织畜牧方面专家进行规划、设计。并且组织能够受益的群众进行监督、检查。总之,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完善土地整理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3.3 发动社会力量监督土地整理项目工程的质量问题
前期准备工作与规划设计之间、规划设计与项目施工之间均存在一些重复性的工作。为了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在土地整理项目实施中,消除各阶段之间重复环节,聘请各方面专家进行评估论证,必要时进行现场办公,通过优化土地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不仅可以缩短工期,更有利于提高项目质量。
3.4 国土部门在土地整理工作中,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措施
在新农村建设规划选址、用地面积、功能布局等方面借助土地整理工作中给予帮助。新村建设涉及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安排,保持同步。积极争取“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指标,努力为新农村建设用地提供用地保障。积极推进农村废弃地和宅基地复垦整理,对符合要求的旧村土地宜耕则耕,宜建则建,优先用于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并借助于土地整理工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措施。
参考文献
篇10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全市安全生产监管人员培训班,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当前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熟悉安全生产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明确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安全生产工作重点,掌握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方法,着力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参加这次培训班的有各乡镇(街道)、各局委安全办主任,市安监局全体工作人员。这次培训机会很难得,希望大家认真珍惜,严格纪律,把手机设为静音状态或关机,不要随意走动,保持课堂安静和听课秩序,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了_________市_________主任_________同志,___主任在______市安监局从事安全生产工作多年,对安全生产工作有着丰富的阅历和工作经验,曾多次在郑州市举办的安全生产培训班上作报告。今天百忙之中再次为我们授课,为此,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张处长为我们解惑答疑!
刚才,主任围绕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运用大量案例,就如何加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从五个方面为我们做了非常好的讲解。一是安监部门监督检查的职责,二是安全生产监察执法的方式方法,三是安全生产检查工作的重点,四是行政执法的程序和流程,五是执法检查的一些体会。___主任的讲课深入浅出,内涵丰富,既有对多年安全生产工作的经验总结,又有深入基层调研后的理性思考;既有理论上的深刻感悟,也有实践中的升华提炼。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指明了方向。通过这次学习,我和大家一样,感到很受教育,很受启发,收获很大。回去之后希望大家认真领会,学以致用。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___主任!
培训班到此结束,散会!
安全生产培训活动流程借鉴二
同志们:
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司中层干部的安全管理意识,切实加强公司安全生产工作,推动全公司安全生产形势稳定良好的运转,根据公司20______年培训工作计划的安排,公司决定举办这次中层干部安全管理培训班,其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培训,增强公司各级领导干部抓好安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人人重视安全管理,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这次培训对象主要有:公司专职副总、机关各部门室负责人、各单位党政负责人及工程、机械、安监部长。现在,请公司总经理作开班动员讲话,大家欢迎!
授课老师介绍
按照国家安监总局和自治区、市安委办的安排部署,本月初,我区安委办已下发了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安全生产法》实施方案,依据实施方案,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新《安全生产法》专题讲座。这次讲座,我们有幸邀请到国家安监总局培训中心相桂生副主任给大家解读新《安全生产法》。参加今天讲座的有我区四大班子在家领导,三大园区主要领导、分管安全领导,各镇、街道办事处领导,区安委会成员单位领导、园区安委会成员单位领导,我区重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以及我区和三大园区安监系统工作人员。
相主任是工学博士,教授级高工,任职国家安监总局培训中心副主任,国家安监总局技术委员会委员、专家,曾在原国家劳动部、国家经贸委、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监管一司工作,曾具体负责机械、石油天然气开采储运、海洋石油、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监管工作,在安全生产领域有深厚的______功底和研究成果。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相主任给我们解读新《安全生产法》。
小结
刚才,相主任就新《安全生产法》给大家进行了详细地解读,内容丰富、生动精彩,让我们受益匪浅,对我区正在开展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安全生产法》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邬司长的精彩讲座。
今天的讲座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安全生产培训活动流程借鉴三
各位领导、同志们:
全区校园安全教育培训班,今天正式开班了。这次培训班是根据省、市的统一部署,经区政府研究决定举办的。举办这次培训班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认清当前我区校园安全形势,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关于对校园安全有关指示精神。
出席这次开班典礼的领导同志有:市安监局原局长张宝和同志、区人大会副主任曹尊富同志、区教体局局长刘秀印同志、区安监局局长沈艳丽同志。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欢迎!
参加这次培训的有:全区各中小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 下面开班典礼正式开始:
议程进行第一项,请区教体局局长刘秀印同志讲话;大家欢迎。
议程进行第二项,请曹主任作重要讲话。
同志们,刚才,曹主任和刘局长都作了重要讲话。希望大家回去以后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为办好这次培训班,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是认真学习领会曹主任的讲话精神。针对刚才曹主任的讲话,各学校负责人同志要在课余时间组织本单位员工进行讨论,充分消化、理解、领会曹主任的讲话精神。
二是要严格组织纪律。所有参加培训的同志,在培训期间都要服从领导和管理,听从安排,严格按照培训班要求,自觉遵守培训纪律和作息制度。
三是要切实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学习时间虽然很短,但学习内容十分重要。希望大家端正态度,发扬认真、好学、刻苦钻研的好学风,真正坐下来,学下去,从严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培训任务。同时,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全面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做一名合格的优秀干部。
篇11
一、当前现状与村镇规划建设中存在问题
当前,村镇建设还未能摆脱自然演进的模式。主要体现在:缺乏有效的分类指导和区域协调政策与措施,各类村镇的职能和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发展重点不突出,存在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各自为政、小而全现象。一些地方的村庄布局缺乏规划指导和约束,农民建房缺乏科学设计,有新房无新村、环境脏乱差等现象普遍存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规划管理存在薄弱地带和薄弱环节,农村违法、违章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失控现象。
(1)村镇规划盲目求大、求洋。我们山区的村镇建设,始于80年代初期的农房建设。二十多年来,随着“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特别是随着小康村的建设和扶贫等优惠政策的落实,山区村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村镇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城市郊区、铁路和国、省干道沿线的村镇面貌变化较大。但村镇各项设施落后,房屋简陋,使得农村地域空间难以形成现代村镇体系。村镇规划建设的一个原则是反对形式主义,坚持节约。反对大拆大建,提倡生态建设。但不少规划设计却不切实际的用城市规划方法来进行村镇规划,在村镇规划中居住用地成倍超标,道路占地大大增加,房地利用率低,土地浪费严重,如建生活安置小区、造大广场、宽马路、小洋房等,导致规划中出现很多的形式主义工程,村镇失去原有特色。
(2)村镇建设盲目攀比。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别,不是把农村建设成为城市,而许多村镇建设的试点又往往给人误导:整齐宽阔的道路,装饰气派的建筑,导致村村像城镇,乡镇像农村。如果村镇建设试点都是靠外部资金的投入,而不强调内部潜力的挖掘,管理上的经验总结,盲目模仿城市的做法,那么我国许许多多的村镇何来如此庞大的建设资金?这样的试点无法起到有效的引导、推广作用。
(3)村镇吸引力偏小。山区村镇的地域条件相差很大。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乡镇企业不甚发达,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中,村镇所具有的职业转变优势和地区转移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村镇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而剩余劳动力不能就地再就业。村镇对资金吸引力不足,就只能使农业经济继续维持粗放经营,无法产生出积聚效应。
(4)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措施不严。尽管国务院曾颁布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但由于管理机构不完善,管理资金不到位,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足,使之无法很好贯彻执行。因此,多年来大部分地方农民建房仍然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安排,自留地甚至农田随意报建,面积不限,产生一户多宅、单家独户住房现象普遍。同时“农转非”户、进城就业户,所闲置的农村住房没有及时清理,土地浪费严重。
二、完善村镇建设规划必要性
村镇规划是村镇建设的龙头,是建设管理的依据,也是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框架。构建具有当地特点,以功能分区为结构、以经济联系为内涵的村镇建设新格局。
一是突出特色。根据各乡镇其不同的区位特点为,自然条件,经济类型,在总体规划中突出其特点,如我市地处景区的贡川镇,突出风景旅游的民俗文化特色,在景区周边的中心村原址改造和节约土地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制定完善规划建设方案。我市曹远镇及其工业开发区都在城市规划区内,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位置特殊,是进入城区的必经之路之一,也是城区的“大门”,它能给进入市区的人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留下深刻的影响。建议将我市曹远镇纳入城市建筑风格和色彩控制专项规划内。做好城市规划区外城市周边建筑物风格的控制,和城区做好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特别是新建的新村建设点,严格建筑风格和色彩控制,把握好村民房屋斜屋面,塑造特色风格。
二是对近期将建设发展的地块,抓住详规的编制;对中长期建设发展的区域,抓住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详细规划是总体规划的细化和量化,在修编总体规划的同时,组织对村镇重要地段及主要路段,结合可能实施的建设项目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如我市燕南街道吉峰村新村建设规划。
三是在规划编制中,注意规划的弹性,如村镇内功能区的兼容性。从而避免在实施规划时因建设项目的变化而频繁地修改规划,也为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增加规划的可操作性。在近期规划建设中对各项指标控制,以保证环境质量为原则,使各项建设活动不会盲目进行。
三、村镇规划建设的可行性
村镇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村镇规划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有利于培育发展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有利于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聚集发展,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是按照不均衡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中心镇建设,逐步形成以中心镇―建制镇―中心村为辐射圈的组团式发展格局。村镇建设要杜绝不切合实际的“形象工程”,要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小城镇功能。要把小城镇污水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摆到重要位置上来,不断改善小城镇环境质量。二是推进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目前农村生产生活的主要特点是:居住点分散零落,户均占地面积大,大多数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差距较大,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经济开发使得相当数量的农民需要拆迁。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路,推进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制定中长期规划,通过村庄规划调控农民建房行为,引导新建农房建到规划点上。完善农村集中建设区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条件,增加集中居住区对建房户的吸引力。规范农民建房的审批,坚决控制不符合规划要求的新建农房建设,遏制农村居民建房散乱状况。对于没有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的地方,暂时停止审批农民建房。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形成农村集中居住的良好格局,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的对策措施
4.1 因地制宜、长远规划、合理布局。建立科学、高效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村镇规划要根据区域实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不同科学地加以规划,合理确定建设标准,要提高房屋设计水平,务求新颖别致,美观大方,经济实用。应将生活、生产等功能区划综合考虑,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设计,力争达到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做到30年不落后,50年不拆迁。要正确认识规划建设村镇与农村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规划要坚持一步到位,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各地实际和广大民众的愿望和承受能力量力而行,分步实施,逐步完善,逐步建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交通方便、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精神文明、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城市化村镇”。
4.2处理好土地调整,严格执行村镇建设用地标准。充分挖掘现状用地潜力,尽量不占耕田。本着节约耕地,使其发挥最大效益的原则,在分析建设用地条件的基础上,理顺路网,确定中心,合理布置各类用地。对布局混乱、浪费土地严重的村民宅基地做合理调整。在土地调整的实际操作中,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地补地。采用当地生活习惯,规划建设村民房屋及院落形态,通过不懈努力塑造自己独特风格。
4.3坚持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在乡镇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指导下,本着既方便生活生产又节约土地和可持续发展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统一的原则,采取适度分散、相对集中的办法,按其在村镇体系中的性质、职能、规模和发展方向,统一规划,逐步建设。坚持规划到位,分年实施,逐步完善配套。规划既要有地方特色、时代气息,又要有超前意识、现代观念。
4.4加强管理,提高服务。一是加强规划法律法规宣传,寓教育于处罚之中。针对村镇规划面广量大,村民规划意识、法律意识淡薄,规划监管工作面临全新课题的现状,应该首先强化对管理人员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如在查处违法建设时不是简单地下通知,而是把查处现场变成宣传规划法律法规的课堂。对当事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其充分认识到其违法行为的后果,自觉服从管理。二是建立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乡镇、村委作用。积极探索执法部门与辖区各乡镇、办事处、村居委查处违法建设联动机制,齐抓共管,快速反应。三是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要积极探索村镇管理新路子,加强执法力度,使村镇建设规划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村镇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的落实,进而影响和谐社会的构造。村镇规划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通过我们的努力完成好各有特色村镇规划建设,实现建设依托规划,规划服务于建设。造福于村镇,受益于村民。因此对村镇规划的这些问题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篇12
为了让农村的贫困学子享受优质的教育,办好每一所乡村学校。X市把乡村薄弱学校改造和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扶贫攻坚的重点来抓。
近两年,X市投入“改薄”资金X万元。到X年底,该市X个省级贫困村的小学(教学点)全部建成合格学校,均达到“X条底线”要求,提前完成合格学校创建目标。X年X月,该市启动“教育一体化项目”建设,拟投资X.X亿元,将全市X所学校(幼儿园)纳入“四改三化”建设计划;投入X万元建设X所农村学校、X套教师周转宿舍,改善乡村教师住宿条件;统筹中央资金近X万元,用于大市中学、上架中学等X余所乡村学校的公租房建设以及围墙、道路、给排水、运动场等基础设施建设。
如今,现代化的美丽校园和教学设施,让学生更加专注自己的学习,不仅让“农村娃们”大开眼界,也在他们心里种下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见识更大的世界”的种子,这是X市开展教育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此外,为缩小城乡学校管理与质量差距,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X市启动了“教育精准扶贫校校结对帮扶”活动,安排城区X所优质学校与X个省级贫困村小学“联谊结对”,分别从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条件改善、教研教改、校园文化、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一对一”帮扶,整体提升贫困村学校办学水平,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享有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一流的教师才会成就一流的教育。一是抓补充,优结构。X市积极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大力补充新教师,X年共补充教师X名,新进教师优先安排到乡村薄弱学校和贫困村学校任教,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向农村边远学校倾斜。
二是提待遇,激活力。
在表彰奖励、评优评先、职称评审等指标优先向乡村教师倾斜。出台《X市乡村教师岗位津贴发放办法》,根据偏远程度提高乡村教师岗位津贴。开展“感动X十佳教师”、“最可爱乡村教师”、“师德标兵”、“四有教师”等评选活动,激励乡村教师扎根乡村、教书育人、建功立业。
三是抓培训,提素质。
X年,该市教师(含校长)参加国家级和X省级项目培训共X人次(国培、省培计划X人次);参加X市级各类教师培训共X人次;参加X市级各类教师培训共X人次(培训者月培训X人次;小学“送培到校、送教下乡”培训X人次;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共X人;普通话培训X人;普通话培训师培训X人;学分补休培训X人;合同聘用教师岗前培训X人;新特岗教师岗前培训X人;市本级教师工作坊研修培训X人),通过培训,教师队伍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幅提升。
二、精准资助,结对帮扶一个不漏。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是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更是一项伟大的民生工程。能不能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于能否精准识贫、精准资助。X市把保障每一个适龄学生“有学上”作为教育扶贫的目标,把精准摸底、精准识贫作为精准资助的前提。该市为每个贫困学生安排一名教师,实行“一对一”帮扶,促进扶贫、扶智、扶志相结合。
每年春、秋季学期,该市近万名教职工利用寒暑假或双休日,进村入户,对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逐一走访摸底,宣讲扶贫政策,摸清学生底子,告知受助情况,落实控辍措施,从生活、精神上、学习上给予关心和帮助。每名教师都有一本《帮扶手册》,学生就读学校、学段、家庭住址、帮扶教师、联系方式等清清楚楚,各学段的资助项目、资助标准、受助情况告知等一目了然,一旦发现有帮扶资金、帮扶措施落实不到位情况,也能轻松找到责任人。
为确保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含非建档立卡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特困救助供养学生)识别无错误、资助无遗漏,X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自主研发一套Excel数据录入模板,即“学生信息匹配宏”。通过“信息匹配宏”,将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园)学生信息与市扶贫办、民政局、残联等部门提供的信息同时进行匹配,全市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更加准确,从根本上确保了“识贫”的精准性、“扶贫”的全面性。
此外,该市认真落实“学籍属地”资助政策,利用学籍管理平台,对本市在省内外县和外省就读的建档立卡等贫困学生进行摸底,掌握他们的入学情况和享受资助情况,统计汇总后分别向学籍地资助部门发出公函,协调学籍地落实资助政策。对经核实未在学籍地享受资助的学生,将其纳入本市名册,同等享受资助政策。同时,对外地在X市就读的建档立卡等贫困学生,该市同等对待,确保建档立卡等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无遗漏。
靶向精准,扶贫效率才会高。在彻底摸清底子后,该市通过整合各类资助项目确保贫困学生受益,让教育扶贫政策惠及到每一个贫困家庭学生,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学生在求学路上掉队。据统计,X年发放国家政策资助资金X.X万元,资助学生X.X万人次,其中市本级落实“补天窗”项目资金X.X万元,受益学生X人次。
为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共计金额X.X万元。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X人,发放贷款金额X.X万元。此外,该市积极动员社会团体、爱心人士捐资助学,X年发放助学金X.X万元,资助贫困学生X名。该市教育系统师生积极参与开展“助残日”、“X·X助学日”和“慈善一日捐”活动,X年共捐赠善款X.X万元,进一步扩大了贫困学生的资助面、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
三、强力控辍,上学路上一个不少。
“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公平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不让一名孩子因贫失学”,这是教育精准扶贫的根本目标。为确保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辍学,X市多措并举,狠抓控辍保学工作。
一是健全控辍保学机制,形成政府、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控辍保学体系,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为主体,积极开展“三帮一”劝返复学行动,确保一个不少。
二是加大留守儿童关爱力度。
篇13
二、协会工作开展情况和经验总结
云南省的残疾人工作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云南省委省政府十分关心、重视残疾人工作,社会“扶残助残”氛围浓厚。在这种有利条件下,加上残联的有力支持,云南省各级专门协会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基层残疾人的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
1.各级政府关心、支持残疾人工作
这次调研,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各级政府对残疾人事业重视与支持。从残联同志口口相传的李汉柏副省长,到我们亲自接触的昆明市五华区和昭通市的领导,对我们的事业都是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尤其是昭通一行更是让我们颇受感动。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昭通市,在云南省还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谓“西部中的西部”,而他们的残疾人工作能够取得非常理想的成绩,专门协会工作能开全省之先河,离开了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是不可能的。
2.残联重视、支持专门协会工作,较好地解决了场地、人员、经费的“三落实”问题
省级五类协会有一名组联处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每年每个协会有5万元活动经费。地、市、州级专门协会工作由办公室负责或确定一名理事长具体负责。我们调研所到的4区、县残联都有专门协会办公室或活动场所(云南省其他建有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的残联也都有专门的活动场所),并保证协会一定数目的活动经费。如昆明市五华区残联按每个协会5000元的标准,拨出专款25000元用于协会活动;玉溪市澄江县残联每年给专门协会安排2万元的活动经费,并给予各专门协会主席、副主席每月50元的工作补贴。
3。专门协会工作纳入各级残联的目标考核责任制
专门协会的组织建设情况、开展活动情况是云南省各级残联工作的考核标准之一。各地、市、州残联在年初都要与省残联签订《云南省残疾人工作47目标考核责任制》,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层层签订目标责任制度,以目标激励、以责任督促各级残联重视专门协会工作,支持各专门协会开展活动。如昭通市残联与所辖各县(区)残联签订的《昭通市残疾人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中,有一个《昭通市残疾人工作目标责任制量化考核标准表》,其“考核内容”中就有一项是专门协会工作,规定“按照专门协会规则,建立五个专门协会,开展工作”,“有工作计划,开展各项活动,发挥协会‘代表、服务、维权’职责”,“落实专门协会经费、人员、场地”。
4.“残疾人之家”与各专门协会相互促进的工作模式
为探索专门协会工作的新路子,从2001年开始,云南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昭阳区的以建立“残疾人之家”开展专门协会工作的新模式,迄今为止,全省各市、县(区)均建立了“残疾人之家”。“残疾人之家”内设视力残疾人、听力语言残疾人、肢体残疾人、智力残疾人亲友、精神残疾人亲友等专门小组。“家长”由残联理事长担任,设副家长若干名,通常由上述5类小组的组长(骨干)担任,具体负责联系本小组成员,组织开展活动。五个小组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也可分开来单独开展活动。
现在,云南省15个地、州、市,90多个县、区残联在保留“残疾人之家”的同时,建立健全了五类专门协会。各类专门协会成立后,与“残疾人之家”并存,相互依托,互为促进,形成了活跃专门协会工作的全新互动模式。在具体运作中,“残疾人之家”与专门协会发挥合力,共同推动残联和政府各部门切实为残疾人办实事。如昭通市昭阳区“残疾人之家”与区肢协共同呼吁政府建起了老年公寓,产权归昭阳区政府,使用权归区肢残人协会,现在已有一名聋哑、肢残多重残疾的老人入住。
5.专门协会工作与“社区建设”相结合,与志愿者助残相结合,与残联各阶段的中心工作相结合
专门协会工作与社区建设相结合。云南省各级残联抓住国家大力开展“社区建设”的契机,将残疾人活动融入社区,使残疾人就近就地参与各种活动。以昆明市五华区为例,全区65个社区都已将社区残疾人活动设施、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社区残疾人协会、“星光工程”等纳入社区建设的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管理之中。
专门协会活动与志愿者助残相结合。协会活动经常邀请志愿者参加,加深了残疾人与志愿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与理解,使残疾人感受到了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增强了生活的信心,达到了残疾人需求与志愿者助残相结合的目的,促进了残健融合。
专门协会工作与残联各阶段的中心工作相结合。专门协会与本类残疾人一起,积极参与、配合残联的各项工作,包括残疾人节日的庆祝活动、残联的大型活动以及相关的残疾人调查、技能培训等。例如,昆明市五华区各专门协会的主席参加了《残疾人保障法》和云南省人民政府第107号令《云南省残疾人优待规定》的联合行政执法检查,并将广大残疾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检查组反映,使部分问题得到当场解决。玉溪市澄江县盲人协会受残联委托开展无障碍设施建设的专项课题调研,调研报告写出后,由协会中的政协委员提交审议。此提案立即得到了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使澄江县成为玉溪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试点单位,推动了澄江县的无障碍设施建设。
6.各专门协会主席工作积极热情,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各项富有实效的活动
专门协会主席都是本类残疾人中自强不息的代表,他们在自己创业、艰难融入社会生活的同时,坚持做好协会的兼职工作,充分发挥骨干的表率、带动作用,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如玉溪市澄江县肢残人协会主席徐彦国是农业技术专家,副主席李祥是家电维修能手,他们结合市场需求,举办了多期实用技术培训班。2003年,徐彦国与县农业局协调,从县种子站、经果站、产业办聘请多位专家,依托“残疾人之家”举办了蔬菜、大蒜和肉鸡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班,755位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参加了培训。通过培训,使残疾人掌握了一技之长,拓展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依靠科技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三、问 题 和 建 议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认为,云南省专门协会工作开展得比较扎实有效、很有特点,对如何实现朴方主席提出的“三个活跃”的目标、对专门协会工作的前进方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为西部地区如何开展专门协会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但我们也发现基层残联和专门协会在开展工作中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门协会的进一步活跃。
1.“经费、场地、人员”问题
基层专门协会每年虽然有一定数目的协会经费,但远远不够(如昭通市昭阳区每年5个协会加起来只有3000元左右),许多工作因为没有钱而无法开展,一些活动甚至是协会主席和残疾人自掏腰包。另外,兼职的专门协会主席精力不够、有协会办公室却无人值班也是限制专门协会工作进一步开展的普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