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数学教案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1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话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铺垫迁移

(投影出示)在美丽的沙滩上,有两只海龟正在争吵,它们都说自己的年龄大(出示两只海龟,背部分别写着数:8和13)。一只8岁,一只13岁。请你们来帮助它们比一比,到底是哪只小海龟的年龄大。可以怎样表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8<13)你是怎么比出它们的大小?(一位数<两位数)

这时沙滩上又爬来一只3l岁的海龟,它和13岁的海龟比,哪只海龟的年龄大?怎样表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13<31)。你是怎么比出它们的大小?(比十位上的数,十位上l比3小,所以13<31)。

小结:比较海龟的年龄,其实就是要我们比较数的大小。(出示课题)

[说明:从比较海龟的年龄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比较数的大小的实际作用,引起学生认知上的注意,既体现了生活中数学化的思想,又为学生学习新知做了衔接和孕伏。]

二、新课教学

(一)根据位数分类

出示挂图:

1.这些数很大,谁会读?

2.这些数字王国里的小伙伴们按位数的多少,可以分成哪几类?(三位数、四位数、五位数)这样我们就把小伙伴们分成了三类。谁能到三位数的家里做客?(965、638、695)。四位数的家里欢迎谁来做客?(123、5640、8790、7001、7O10)只剩下谁到五位数家里?(10000)

I说明:美丽的画面,有趣的情节,深深吸引了学生。在精心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分类,为学习例11(l)在思路和知识上做了铺垫。]

(二)教学例11(1)

1.现在数字王国将要举行一场激烈的比大小的擂台赛。数字王国的国王要请各位同学当小裁判,你们可要仔细看,仔细想。首先第一位出场的是(停顿,略带神秘感)四位数家里的1230(板书)和三位数家里的965(板书)比大小,请小裁判们根据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知识来推测出这两位选手的比赛结果。谁愿意宣布比赛结果。(1230>965)大家都是一流的裁判。现在要请裁判们说说为什么1230大,965小?

指导学生观察1230是四位数,最高位是千位,这个数超过一千;而965是三位数,最高位是百位。这个数不够一千,所以1230>965。

这下四位数可高兴了。你们猜猜看,如果刚才上场的不是三位数,而是五位数与四位数比大小,四位数能赢得了吗?为什么?

2.反馈练习(打手势判断:是<的,伸出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其余手指握紧;是>的,则伸出右手的拇指和食指)

7652456100199912396

(1)引入思考:看到这些练习,你们想说些什么?(学生思考、讨论,情绪热烈、大胆发言、各抒已见。)

(2)教师把握火候,启发思考: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什么?

3.小结: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说明:采用学生当小裁判,比出不同数位数的大小的形式,使学生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根据知识迁移的规律,运用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知识推导出不同数位的数应怎样比大小,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例11(2)

1.第一场擂台赛,三位数与四位数展开了较量,四位数仗着自己的位数多取得了胜利。第二场比赛就要开始了,选手是四位数中的5640和8790。(板书)现在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谁大谁小?(5640<8790)xx裁判,说说你为什么认为8790大?(5640有5个千,8790有8个千,5个千比8个千小,所以5640<8790)这个裁判当得好!

2.反馈练习。

4532327919996007698703

从擂台赛的第二场较量与反馈练习中你又明白了什么?

3.小结:相同数位的数比大小,先比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数大。

(四)教学例11(3)

l.数字王国的小伙伴人人都想比个高低,擂台赛越来越热闹,国王为了奖励选手,特别运来了两卡车的汽水[出示11(3)的汽车图片]。一辆卡车运来3864瓶(板书),另一辆运来(3529瓶)(板书)。大家看哪辆车运得汽水多?请一个同学说。(3864多,3529少)

赞同他的意见的请举手。这么多人都支持你,你能说说为什么认为3864大呢?

(学生愕然,同学们马上投入思考,举手者廖廖无几。)

引导学生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派代表发言。(它们最高位上的数都相同,就比百位,8百大于5百,所以3864>352)谁还想说?

看了擂台赛,你能总结经验,说说相同数位的数,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该怎样比?

2.现在,你能替四位数家里所有客人(出示新授时挂图中的四位数〕按从小倒大的顺序排队吗?(1230<5640<7001<8790)

这个队排得可好啦!说说你是怎么排队的?怎样想就能很快找到最小的数。

3.小结:位数相同的数比大小,从最高位比起。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后面一位,一位一位往后比。

[说明:创设情境,让学生认真思考、自行探究、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教师适时点拨,循循善诱,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搭桥引路,让学生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已是水到渠成,从而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思维上的深化。]

三、巩固练习

下面请同学翻开教材第34页,让我们继续为数字王国当裁判。

1.完成练习九第1、2两题。

2.操作学具。

现在我们来动手操作拿出学具1、2、3三张数字卡片,用这些卡片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把这些三位数写在本子上,看谁写得多,再把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好。

[说明:练习题设计,形式活泼、富有弹性,诱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因材施教。用操作学具设置开放性习题,既使学生思维辐射到与同题相关的知识点上,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的意识。]

3.游戏。

下面我们要做个找座位的游戏,请四位同学上台来,每位同学手中拿一张数字卡片、如图。

请你们四位互相帮忙,互相合作,按照老师的要求,很快坐到合适的座位上,组成一个数。

(1)先请一组女生代表队。

组成最大的四位数;比5000小的数;再组成一个比5000小的数。

顺利通过,让我们用掌声祝贺她们!

(2)再请一组男生代表队上台来做这个游戏。

组成最小的四位数;比3000大的数;再组成一个比3000大的数。

这四位同学同样也表现得很出色!

[说明:找座位的游戏,把课堂气氛推向。四人一组,默契合作,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了发挥智能的机会,体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有时要比较的数数位不同,有时数位相同)不同数位的数怎么比,相同数位的数又怎么比。

篇2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动脑、动口、动手去探索、发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的手段,课堂提问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问题设计得好,就能促使学生思考,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只有精心设计,才能起“导”的作用。

1.导入新课的问题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的问题设计目的在于上课时创设一种学生想探究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教学“连减应用题”时,教师设计了商场购物的情景:方阿姨去诳商场,看中了一条围巾36元钱,又看中了一双皮鞋59元,开好发票后要到收银台付款,她的钱包里有500元钱。同学们想一想,方阿姨会怎样付款?在这个富有开放式的问题情景中,学生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他们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该情景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于这样的导入,学生兴趣很高,觉得学习新知识是为了解决新的生活问题,数学是有用的,当然会产生积极的探究取向,就愿学、愿思、愿探究,很快学会了解答方法。

2.抓准教学重点的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抓准教学重点是关键之一。教学设计时,教师要防止只关注课堂形式的热热闹闹和课件画面的漂漂亮亮;要通过钻研教材,抓准教学的重点,并且在设计中突出重点。教师应注意一堂课的知识点可能有几个,但教学重点一般只有一个。重点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确定;重点应通过时间安排、过程设计来突出。例如,五年级(上册)“找规律”,教材呈现的场景是按周期规律摆放的三种不同物体:盆花的颜色依次是蓝、红、蓝、红……彩灯的颜色依次是红、紫、绿、红、紫、绿……彩旗的颜色依次是红、红、黄、黄、红、红、黄、黄……提出的问题是:从左边起,盆花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照这样摆法,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这一课时的重点是什么,有些教师认为是让学生掌握用计算(除法)的方法解决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细读教材主编王林先生发表在《小学数学教学》2005年第9期“苏教版第二学段数学教材内容介绍”一文中的一段话:“找规律单元的重点在‘找’上,而不是规律的‘应用’,不是做竞赛题。”可知,这一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找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结合例题经历怎样找(观察或操作),用什么方法找(看一看、画一画、圈一圈或摆一摆学具等),找到的是什么规律(如盆花是2盆一组,每组按1盆蓝花、1盆红花顺序排序或2盆一组,单数盆摆蓝花,双数盆摆红花)的过程。在找到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用规律解决具体问题,可以用画一画的方法,也可以用单双数列举的方法,还可以用计算的方法等。这里要让学生体会到解决这个具体问题方法的多样化,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抓住这类题的本质。这样研读教材,抓准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重点,显然能够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逐步引申。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考虑其价值、效果。在数学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能启迪学生的思维,问题要有层次,为引申而置疑,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直角、锐角、钝角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1)用两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图形?拼一拼看,这一层让学生随意拼,拼出的图形可能有两类,一类是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一类是三角形。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第一层次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吗?按照下面的做法试一试。这一层次教学生旋转平移的方法。引导想一想: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进一步使学生发现一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表来拼,会怎样?让学生按照第二层次的方法独立拼。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看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推出来了。

由于问题的设计有层次,设在关键处,所以学生能抓住要害动手操作,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分析得出结论,弄清道理,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记得深刻,学得顺利。

选择适当时机,引导学生议论

1.抓住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议论。小学生思维特点是直观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在感性基础上引向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不断提高思维水平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抓住重点在知识的联结点上引导学生议论。例如:教学多位数的读法时,让学生读“4020”,然后让学生阅读第八册课本38页例1前的一段话,知道万级和亿级的读法。出示“400305004000”,引导学生讨论:(1)怎样读?(2)万级和亿级的读法与个级的读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3)在读多位数时应注意什么?通过分组讨论,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和感知的经验,总结出多位数的读法,导出重点所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抓住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议论。学生对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较难掌握,原因是认识结构模糊,抓不住概念的本质属性,产生思维误区。因此教学中应抓住知识的差异处引导学生议论。

例如,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四册教材中,用“和”求每盘放几个梨?让学生讨论:“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学生回答后,立即列式计算,然后教师补充完整:“把28个梨,放在4个盘里。”全班列式解答。出示例4:有20个梨,又摘来8个,把这些梨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个盘放几个?与复习题比较,有哪些是相同的?哪些不同?怎样解答?在学生充分讨论中,发现复习题中梨总数已告知,而例4却没有告知,要求每盘放几个必须先求出梨的总数。出示例5:有20个梨,吃了2个。剩下的梨每6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与例4比较,问题相同,指出条件中主要不同的地方。通过比较,例4用总数来分,例5是用“剩余”的来分,这也就是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加”和“减”作为议论的重点,使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认真审题的意义。

3.总结、归纳知识引导议论。有时学习某一知识之后,必须总结出定义、法则、公式等,实现认知的新飞跃,这时,精心设问有利于发展学生归纳、概括、综合能力,启迪学生的智慧。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设计了许多这样的问题,值得参考。

篇3

分析教学设计对教学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对象制定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是运用系统的方法来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将生硬的教学原理转化为小学数学的教学材料和课堂教学计划,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与决策性. 教学设计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特点,安排布局,使教学有创造性地发展,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 教学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起到了系统指导的作用,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能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的

误区

教学设计是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但是,在教师设计案例的时候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教学设计中存在的误区.

1. 教学设计流于形式

新课程标准提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教师为了贯彻这一理念,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大多采用合作小组的教学模式,这就导致教师盲目选择这一方式,使得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2. 教学设计前后脱节

教学课程知识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螺旋上升的方式构建的,强调按照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 但现在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不能整体把握课程内容,这源自教师对小学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没有透彻了解,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没有准确把握,过分依赖教学参考及教学建议,造成高年级与低年级的内容严重脱节,有时高年级所讲的某些内容,低年级已经讲过,甚至是低年级忽略的基础知识,这使得教授的知识不全面、不合理.

3. 教学设计模式单一

有的教师认为,在教授一段时间后,很多教学过程、教学模式都成了统一的定式,很少去改变,也不思创新. 在设计教案的时候,除了教学内容变化外,看不到学科或者教师的特色,这就造成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教师的教学设计模式都一样. 可以说,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还不够丰富,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有待优化,教师应在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按照学生的特色进行教学设计.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是教学设计中最常用的手段,即教师利用各种情境,解析教学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从而达到较高的学习效率.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可以通过创设与学生知识相冲突的情景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出问题. 如学习“找规律”这一课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设计时,引用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 首先,以动物王国也要举行运动会为情景导入,设计两个人物形象小鹿和大象,为了布置会场,小鹿和大象分别设计了两个方案――用课件展示两个方案,即小鹿以灯笼和花盆间隔排列的方式,小象则灯笼和花盆无规则地摆放,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你觉得谁的设计方案显得更加整齐、有序?”以此导出课题“小鹿在设计方案时运用了我们数学上有关规律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找找这里究竟有着怎样的规律!”接着,让学生按照小鹿的设计方案,用简单的图画表现出来,这时候教师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好,我们再一起来画一画. 1,2,3,…,14,15,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画图的策略. 学生可以用(表示灯笼,表示花盆)来表示,第15个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就回答出来了. 在提倡运用多种策略解题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并逐步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觉地实现策略优化,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 设置活动,引导探究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预设活动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有效手段. 一般情况下,在一个课时的教学中,会设置1~2个教学活动,且活动的设计有一定的层次性,以期将学生引入探究活动中. 学习“确定位置”时,教师设置的活动是根据班级的座位找数对. 教师首先设计了根据位置写数对的活动――“你能说出班上某某的具置吗?”学生独立书写,全班交流. 这是比较简单的活动引入. 深入探究时,教师设计了根据数对找位置,分别写出了下面的数对:(7,2),(5,3),(8,3),(3,4),(7,4),(5,4),学生则根据数对,准确地找出同学的位置.

3. 自主探究,观察记录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不能遗忘的是根据学生的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活动下的小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特色,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记录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探究方法获得知识. 学习低年级的“十几减9”时,为了启发小学生的自主算数能力,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探究,首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教师以“怎样才能准确地算出13-9”这一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让学生开动脑筋,借助自己手中的学具摆一摆,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想一想,然后以小组的形式汇报动手操作的结果. 教师的这一设计,旨在让每个组先派代表上台演示,发表意见,并解释自己的想法. 随后,允许同一小组的其他同学对自己组中发言的同学作补充,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记录,有的同学从13个小圆片中一个一个地连续减去9个,还剩4个――逐个记录,减去一个画一笔;有的学生从10个一堆里减去9个,再把剩下的1个和3个合在一起,得出剩下4个――他们记录时,先记录分成一堆的10个,然后减去9,最后记录剩下的部分及合在一起的部分;有的学生先减去3个,再从10个一堆里拿走6个,剩下4个――记录时,先记录3个的部分,然后再记录从10个中拿走的部分;有的学生这样想:因为9加4等于13,所以13减9等于4. 最后,教师设计教学总结时,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如“在那么多种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种算法. ”让学生知道这种算法的优点,归纳学习特点,了解自身思维的特色,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篇4

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采用了预设问题的方式。屏幕显示:

①你能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吗?

生一答:引一边的中线AD(如图1)

②你能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四个三角形吗?

生二答:分别取AB、AC的中点E、F,连接DE、DF(如图2)

生三答:可取BC边的四等分点,再连接(如图3)

③你能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吗?

生四答:取各边中点,依次连接(如图4)

按教者的设计意图是要用三角形的面积二等分、四等分,直到三角形全等引出本节课题。教者在设计意图上是清晰的,学生配合的也很到位。但是教师忽略了问题的可拓展性,也没有预见到图2的价值,只是一味的想要完成预设的问题。其实,生二的回答已经把中位线明确的展示出来了,此时直接利用图2引出课题比完成所有预设问题之后再引出课题更有说服力,更清晰更省时。而且中线与中位线在同一个图形中出现,为二者区分做出很好的图形铺垫。

教师在引课时预设的问题需直扣主题,或者呈现本节所学知识,或者呈现本节所用的方式方法,或者呈现本节所归授课类型,简捷、快速、直接的让学生了解这节知识目标和学习内容。在本节的引课问题2中只要教者略加提示,以初三学生的知识功底,完全有可能想到图2、3、4的方法,这时只要教者抓住其中一个有效的图形即可引出本节课题。另外,生二的回答也是本节的一个亮点之一,他没有单一的使用等分点或取中点的方式,而是两者兼用,这种突破常规思维方式的回答也是教者应鼓励的,是实现情感交流的机会。

接下来的讲解环节:中位线的定义由学生总结,师板书。

屏幕显示:①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

②中位线与中线的区别?

③猜想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关系?(组织探讨与证明)

先说定义的归纳,对照教材和图形,学生很容易回答。但是真正可以理解的学生不是很多,学生当堂掌握运用的效果可能很好,课后的自主学习的效果恐怕会有所减弱。在新课改中,教师对数学概念的教学采用了淡化的方式,可具体到某条概念的教学,淡化的方式不见得是减轻了负担,相反的会在命题的证明中体现出很多问题,所以适当的解析概念是有必要的。

三个问题的设置层层示疑,回答也越来越难。学生利用图2、4可以解释清楚前两个问题,难在猜想的证明和定理的掌握上,教者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对学生的了解、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决定了教学效果和效率。

此处,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规范书写(一名学生的板书证明明显的一个缺陷是没有辅助线的表达);再要解决的是学生证明方法的比对,哪种方法有利书写证明,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全面掌握;三要解决的是学生多种方法的归类。本节置于特殊四边形后第三课时,明示本节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有一定的联系,无论是知识上的联系还是方法上的联系等,都需要教者明确的加以归类——不同的证明方法实际就是构造平行四边形,这也是这节课教师专业智慧的亮点。

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即是用教师的智慧引领学生归纳知识规律,并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会用这些规律解决问题,再简单点说就是满足了学生需要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练习环节中有这样一题:

如图,D、E、F、G分别是AC、AB、OB、OC边上的中点,试证明EF∥DG,且EF=DG。

生五答:连接ED、FG……

生六答:连接AO……

这里只要教者再追加一句话“为什么会想到这样做辅助线?”那么本节的第二个亮点就会呈现,学生可能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回答,或者用“中位线的性质”回答,而无论哪种回答都将是本节知识的一个升华,同时在学生构图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上都是有实效的,活跃课堂气氛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反思数学课堂的三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导入新知、重点探究、巩固练习,不论教师采用何种方式呈现,合理的教学环节设计都是关键。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都要明白以下几点:

①旧知识的有效迁移都是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为载体的。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课堂。

篇5

教学内容:小手比一比

教学目的:1、教幼儿认识1——3的数字形。2、让幼儿能用手指头表示数字1——3。

教学准备:1、卡通数字1——3。2、1——3的大数字卡以及相应图片。3、魔术口袋以及小水果。

4、小数字卡片1——3幼儿人手一套。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用歌曲引出课题

:教师唱自创歌曲:“一象铅笔细又长,二象小鸭水中游,三象耳朵听声音,我们请他们来做客。”请出数字宝宝1、2、3。那么数字宝宝是不是象歌曲里唱的那样象铅笔、小鸭和耳朵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基本部分:

1、请出数字宝宝,用数字和图片相对应,让幼儿看看数字是否象歌曲中唱的一样,加深幼儿对数字的理解和记忆。

2、游戏:我出几你念几。教师随意出示大数字卡,让幼儿念出卡片上相应的数字。

3、用手指表示数字: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伸出你灵巧的小手,告诉我你的小手都有那些本领?(幼儿自由回答)那么你会用小手表示1、2、3吗?教师带领幼儿用手指表示1、2、3,同时纠正幼儿的错误手势。

4、游戏:我来说,你来比。教师说出数字,幼儿用手指来表示。同时也可以选择幼儿担任小老师。

篇6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的成功的体验。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重难点: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

资源收集: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多媒体出示曹冲称象图

学生思考:曹冲为什么这样称大象?

二、展开

(一)观察交流,明确转化的策略

1、出示例1:

师:仔细观察图形,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师:思考后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两种想法:

(1)数方格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后再比较。提醒学生把方格线补画完整。

(2)将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它们的面积。

如果学生说出这一种想法,则引导用数方格的方法要注意什么?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第二种想法,则引用书上:能否把原来的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再比一比。

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结合学生回答实物投影演示学生方法。

交流:(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上面的半圆进行平移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左右两个半圆进行旋转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旋转了多少度?

(3)现在你怎样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比较面积是否相等什么可以变什么不能变?

小结: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原来的复杂,转化后简单便于比较)

(二)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

引导:实际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多次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小组在一起讨论。

学生充分列举,结合课件演示。

(1):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就把求三角形面积的问题转化成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一个三角形通过切割、旋转也能把它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就是等积变形),从而求出它的面积。

(3):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

(4):推导圆形面积公式时,通过切拼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面积。

……

师: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板书:陌生熟悉

小结: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早就运用这一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了。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问题时,你会怎样想?

(三)分层练习,运用转化的策略

教师相机引导完成“练一练”及练习中有关运用转化策略的问题。

第一次: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练习十四第二题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先独立看图填空,再交流是怎样想到转化的方法的,以及分别是怎样转化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练一练

指导完成“练一练”

出示方格纸上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右边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这里什么变了什么不能变?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计算周长。

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练习十四第三题

先独立解答,再交流和评点

第二次数与代数的领域

4、试一试

出示算式,这题你会算吗?你准备怎么算?出示题目右边的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吗?

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小结: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我们想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5、练习十四第一题

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

明确图中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单场淘汰制就是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计算方法吗?

进一步提问: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三、总结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学生在解题之后总结验证自己的解题策略正确与否进行反思评价。之后他们能将这些策略应用到今后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中,能极大的促进学生的学习策略地发展。通俗的说就像我们平时的验算,但它又不同于验算。这一阶段中常用的策略有:

1、验证策略:学生在解决问题过后,很想知道自己的策略是否正确,需要对答案进行验证。验证就是对答案的检验的过程,可以采用画图表、带入原题、与实际比较等。在验证时要运用较多的思考方法如:逆向思考、推理、概括、比较等。

2、反思策略:没有反思的学生只能停留在会解题的这个层面上,有会反思的学生才能有较大的发展。在解题之后,有的学生还会看看自己的解题策略是否还有改进的地方,像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3、命名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策略,对不同的策略进行比较、分析、评价等,为具有个性的策略、比较独特的策略进行命名,通常用他的方法中能提炼的短语或用该学生的姓名来命名,对他们的激励非常有益处。

4、拓展策略:学生对用这种策略解决了问题,并能够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使其策略一般化。这样对于知识的正迁移非常有益处,也能更加激励自己今后对解题策略进行深乳思考。

总之,目前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其它方面的学习策略的联系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与发展,可以看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研究的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但还需要我们从实际的教学中进一步去研究与发展。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原问题新问题

复杂简单

篇7

以二年级上册的《确定位置》为例,我以往是按课本的内容和顺序来教学的,例题讲解清楚后,后面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一点挑战性都没有,而且每个环节之间也没有情境的连贯性,学生虽然也能弄懂必要的知识,但是思考得不够深入,理解得不够深刻。

而现在在上这堂课时,我利用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把每个环节串联起来,学生就被轻松自然地引入每一个环节的活动中,我还在此基础上把一部分基础题拔高,让学生学习起来有新意和挑战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一、创设故事情境,引入新课

师:孙老师听说二(1)班的小朋友们特别聪明,孙老师和后面的老师们都特别喜欢你们,今天就让孙老师带你们去动物家园玩一玩,好吗?

出示动物做操图。

师:瞧!动物们在做早操呢。老师喜欢的小动物是这只可爱的小熊,你能帮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它的位置吗?

师:听!小猴有话要对我们说。出示小猴的声音“我在第1排第1个”。学习确定第几排第几个。

有一只可爱的动物要和大家交朋友,它在第3排,你知道它是谁吗?问题出在哪里了?还需要知道什么?

生:还需要知道它在第几个。

师:它在第3排第4个。现在你知道它是谁了吗?要想确定动物的位置不仅需要知道是第几排还要知道是第几个。

小狗要把它的好朋友介绍给大家,它的好朋友也在第4个,你知道是谁吗?问题出在哪了?还需要知道什么?

生:还需要知道它在第几排。

师:它在第4排第4个,你知道它是谁了吗?看来只知道第几个也无法确定位置。要想确定小动物的位置必须要知道什么?

生:要想确定小动物的位置必须要知道它在第几排第几个。

出示声音:“小兔在第几排第几个?”

师:学习了确定位置,把你喜欢的动物的位置说给同桌听,让他猜猜看你喜欢的是哪只小动物。

二、故事情境自然过渡,与基础练习相连

想想做做第1题第2小题:小动物们做完早操,去图书馆看动画书了,图书馆的阿姨告诉他们第1层第2本是数码宝贝。你知道他们是按什么顺序数的吗?你能告诉小动物们其他书的位置吗?

三、创新练习,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想想做做第3题:小动物们听了你们的描述,顺利地找到了他们想看的书,心里非常高兴,要一起到剧场给同学们表演节目,你们想看吗?只有闯关成功的人才能收到入场券。看看小动物们出了什么题目,第5排第1个是“恭”字,左边的一组数字代表什么?下面的一组数字代表什么?下面请做好准备,按要求填一填:第1排第4个写“关”字,第4排第3个写“喜”字,第3排第5个写“过”字。读一读能连成一句话吗?

生:恭喜过关。

想想做做第2题:那我们就去剧场看节目吧!动物家园打开两个剧场迎接客人,这个是星星剧场,这个是月亮剧场,观察一下两个剧场排列座位的方法有什么区别?剧场要求对号入座,这三位小朋友是星星剧场的,这三位小朋友是月亮剧场的,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你能帮帮他们吗?把他们的座位用铅笔在作业纸上涂黑。图图和妈妈的座位号是四排8号和四排9号,他们的座位一定会相邻吗?票是哪个剧场的能相邻?羊羊们马上要开始唱歌了,会唱的跟他们一起唱好不好?

四、改编练习,让过于简单的基础练习成为具有挑战性的拔高练习

篇8

下面以小学五年级《实际问题与方程(例3)》(人教版,2013年)为例,谈谈两种不同类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式。

1. 有完整自学前提的教学设计

学习课题:实际问题与方程(例3)。

学习目标:①会通过列方程求解包含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②进一步理解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③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养成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意识。

课外学习流程:

(1)自主学习。①请解决以下问题:妈妈买了2千克苹果和3千克梨,已知苹果每千克2.4元,梨每千克2.8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②请自学教材P77,把教材上提出的问题与没解答完全的问题解答在教材上。③对于例3,除了教材上所找到的等量关系,你还可以从问题中找到其他的等量关系吗?

(2)尝试演练。认真阅读P77“做一做”,尝试解答如下问题:①问题中包含哪些信息?②你能从问题中找到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其中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这个问题。③想想,自己的解答正确吗?

课内学习流程:

(1)合作探究。①小组内对子之间相互检查自主学习成果。②小组长主持,组内探讨教材例题3中有哪些不同的等量关系?③小组长主持,组内探讨“做一做”所给出的问题包含的信息、解题方法,并归纳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的步骤。④小组长主持确定本组的展示方案。

(2)展示提升。①以竞争的方式确定展示小组,由小组派组员展示各组内探索出的例3中不同的等量关系,其他小组可质疑补充。②以竞争的方式确定展示小组,由小组派组员展示各组在“做一做”问题中所发现的信息,其他小组可质疑补充。③根据学生自主、合作W习实效,老师确定解法不同的小组展示“做一做”问题的解题过程。

(3)学习整理。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各组讨论交流、总结一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至少每一组总结出两条以上的收获。

(4)自我体验。用两种以上的方法,列方程解答:苏小明同学买了两套丛书,共花了22元,其中《科学家》丛书共有4本,每本2.5元,《发明家》丛书每本4元,请问《发明家》丛书共有多少本?

2. 无完整自学前提的教学设计

学习课题:实际问题与方程3。

学习目标:①会通过列方程求解包含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②进一步理解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③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养成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意识。

课内学习流程:

(1)阅读与理解。①自主学习:请阅读教材P77例3,想想你发现了怎样的信息?②小组学:小组长主持讨论交流、整理本组组员在例3中所发现的信息。③展示提升:以竞争的方式确定展示小组,由小组派组员展示各组所发现的信息,其他组可以质疑补充。④自我体验:小组长主持讨论交流P77“做一做”中的问题包含的信息。

(2)分析与解答。①自主学习:再阅读教材P77例3的解答过程,把教材上提出的问题与没解答完全的问题解答在教材上;除了教材上所找到的等量关系,你还可以找到另外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吗?②对子学:对子之间相互检查自主学习成果。③小组学:小组长主持,组内探讨教材例题3中有哪些不同的等量关系。④展示提升:以竞争的方式确定展示小组,由小组派组员展示各组内探索出的例3中不同的等量关系,其他小组可质疑补充;根据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实效,老师确定解法不同的小组展示,由小组以独特的方案展示例3的解题过程。⑤自我体验:列方程解答P77“做一做”提出的问题。

(3)回顾与反思。①自主学习: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请独立回顾总结一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②小组学:小组长主持,交流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至少每一组总结出两条以上的收获。③展示提升:以竞争的方式确定展示小组,由小组派组员口头展示各组的学习收获,其他组可以补充。

二、如何恰当设计新型小学数学教学方案

一个恰当的教学设计,一定是切合师生实际、有良好教学效果的。但恰当的教学设计不是生来就有的,还得依赖于教师良好的教学态度与业务素养。以下三个方面是小学教师恰当设计数学教学的关键。

1. 重视小学数学教学

有些教师认为小学数学知识太浅显,教学没必要进行教学设计。所以常常到上课了,教师才简单地浏览一遍教材;走上讲台,教到哪里是哪里,教多少是多少;只教要考的知识,随意删减教材;学生没学好不要紧,就再利用另外一些课(如自习课、音乐课、美术课、社会实践课等)或课余时间再教一遍。

不重视自己的教学,一定不会有好的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要有好的效果,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是学生学好数学、启发智力的基础,要认识到好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学校管理者也要加强管理,引导教师重视小学数学教学,如要求教师按一定的教学模式教学,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规定教师不能侵占其他学科的教学时间,要求教师在规定课时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加强教学常规督查,保障每节课教师都有良好的教学设计,都有好的教学效果。

2. 准确理解教材意图

要设计好一节课的教学,教师首先要理解这一节数学教材。例如设计小学五年级《实际问题与方程(例3)》这一节课的教学,教师至少要把握以下四方面:

(1)准确把握教材所包含的教学理念。这节课教材以水果店购买水果为情境,提出问题,体现了教学来源于生活,或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教材的叙述又融入了对话与提问,这说明教材蕴含了教学要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

(2)准确把握教材的内涵。这节教材讲了一个含有“倍数之和的等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这个问题是这一单元五个实际问题中的一个,五个实际问题都是包含“和(差)等量关系”的问题,是一个由浅到深的系列。

例1:一个因数(直接常量)+另一个因数(直接未知量)=和

例2:一个因数(直接常量)+另一个因数(间接未知量)=和

例3:一个因数(间接常量)+另一个因数(间接未知量)=和

例4:一个因数(间接未知量)+另一个因数(直接未知量)=和

例5:一个因数(间接未知量)+另一个因数(间接未知量)=和

学习这节教材,学生还应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探求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3)准确把握教材隐含的教学方法。这一单元的教材明确是实际问题的解决,所以教学不能离开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背景、为素材展开教学,应成为这节课的基本教学方法。同时,教材叙述时,融入了对话与提问,这体现了教学应运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

(4)准确理解教材所暗示的教学流程。对一节课的教学,我们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流程,但从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看,教材希望学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即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回顾反思。那么这节课的教学就可以按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来设计教学流程:第一环节,阅读理解;第二环节,分析解答;第三环节,回顾反思;第四环节,当堂检测。

3. 准确把握学情

篇9

2、  操作活动中5以内的数数

3、  学习按数量取物

准备:38个塑料盘(红、黄、白),三种积木,红、黄、白卡片各一张,小狗头饰一个

过程:1、以狗妈妈带狗宝宝去超市买东西的游戏来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带上小狗头饰):你们看我是谁?(学小狗叫)

师:我是狗妈妈,你们做我的小狗宝宝好吗?

师:宝宝们想去超市买东西吃啊?

2、认识红、黄、白三种颜色,并介绍活动规则

师:宝宝们看,这是饼干,这是包子,这是糖,仔细听妈妈的话,待会儿不要拿错东西。

师:每个宝宝的椅子下面都有一个盘子,轻轻地把它们拿出来。

拿红盘子的宝宝把盘子举起来,红盘子的宝宝每人买5颗糖;

拿黄盘子的宝宝把盘子举起来,黄盘子的宝宝每人买2个包子;

拿白盘子的宝宝把盘子举起来,白盘子的宝宝每人买4块饼干。

宝宝们记住了吗?

师:红盘子的宝宝应该买什么?买多少?跟妈妈说:我拿红盘子买5颗糖。(黄白同)

师示范一次

3、  操作

现在我们要去超市了,到了超市啊,宝宝们不能拥挤,不能抢东西,否则把超市里弄的乱七八糟的,超市的阿姨以后就不让我们宝宝去超市了,记住了吗?好,我们去超市吧。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  检查

师:宝宝们都买好点心了吗?

师:红盘子的宝宝,你们买了什么啊?买了多少?

跟妈妈一起说:我拿红盘子买了5颗糖。

篇10

2、了解抓髻娃娃剪纸,并结合自己喜欢的形象设计制作。感受到剪纸中蕴含的民间文化。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剪纸,了解剪纸的历史及发展,了解剪纸的造型特点及艺术色。

教学难点:对抓髻娃娃特点的把握及对文化背景的了解。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的资料、剪刀、彩纸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二、导入:

播放陕北民歌。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猜一猜这是哪里?

资料反馈

三、讲授新课

1、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2、小组研究:

民间艺人为什么喜欢将抓髻娃娃作为剪纸的表现题材?

抓髻娃娃是男孩还是女孩?

有哪些变化和寓意?

在制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需要注意什么?

篇11

案例一:新课引入的改进

(一)原始设计

1.复习旧知:

②函数y=x的定义域是

2.引入新课:师问:函数y=()与函数y=x,从形式上看有什么不同?生答:从形式上看,前者指数是自变量,后者底数是自变量。(引入课题)

(二)改进设计

1.创设情境:有人说,将一张白纸对折50次以后,其厚度超过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你认为可能吗?设白纸每张厚度为0.01mm,已知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为380000千米。

对折的层数y与对折次数x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设纸的原面积为1,对折后纸的面积z与对折次数x又有什么关系?(y=2x,z=()x)

2.提出问题:师问:能发现y=2x,z=()x的共同点吗?

学生思考片刻,教师提示:从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点?并用红粉笔标出指数x。

生答:指数x是自变量,底数是大于0且不等于1的常数。(引入课题)

(三)教学反思

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理论:“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作业”目前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学。但如果总是这样一成不变,就显得呆板与程式化。我们现在上课总喜欢说:“今天我们学习……”。教师不说,学生不问,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学。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实践。在原始设计中,先复习与新授知识相关的内容,然后再从实际引入新课,与教材编排相一致,这样就数学讲数学,显得枯燥无味,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从学生感兴趣的一个生活实例出发,引起学生注意与争议,教师再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强化了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案例二:多媒体使用的改进

(一)原始设计

1.电脑作图:教师用多媒体演示y=2x、y=()x的作图过程。

2.观察猜想:教师引导学生观察y=2x、y=()x的图像,猜想y=3x的图像形状。

3.电脑验证:教师用几何画板做出y=3x的图像,验证猜想。

4.归纳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给出指数函数的图像分为01两类,并用多媒体演示它们的图像特征和性质。

(二)改进设计

1.学生作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后用几何画板作y=2x、y=()x的图像。然后,让学生在电脑上作y=3x,y=5xy=10x,y=0.2x,y=0.7x等函数的图像,并对图像形状的变化加以观察与讨论。

2.猜想形状:让学生猜想函数y=8x,y=0.3x的图像形状,师生讨论,并列出有关观察结论。

3.分组探究1:一般地指数函数的图像大致有几类(几种走势)?

4.分组探究2:分别满足什么条件的指数函数图像大致是图1、图2?

5.电脑验证:用几何画板作y=ax(a>0且a≠1)图像,任意改变a的值,展示底变化对图像的影响。

(三)教学反思

原始设计,多媒体演示放在猜想之后,仅仅起了一个验证的作用,体现不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目的,有点画蛇添足,成了一种花架子。

改进之后,按照“动手操作—创设情境—观察猜想—验证证明”的思路设计,首先电脑作图,为学生观察、交流创设情境;然后,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图像,学生在相互争论、研讨的过程中进行民主交流,倾听他人意见,分享研究成果,猜想出图像分两种情形;最后,再用多媒体验证猜想。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习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张扬了学生的个性,顺利地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

我们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千万不要忘记“辅助”二字,辅助在不用多媒体教学时的难点处,辅助在点子上,而不能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

案例三:指数函数的性质发现过程的改进

(一)原始设计

1.师生作图:教师作y=2x的图像,以作示范。然后学生模仿作y=()x的图像,以巩固作图方法。

2.电脑演示:教师用多媒体演示y=2x、y=()x的作图过程。

3.观察特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述两个图像的特征,并推广到一般情形。

4.归纳性质:根据图像特征,写出它们的性质。

(二)改进设计

在前面学生分组用多媒体做出y=2x,y=()x,y=3x,y=5x,y=10x,y=0.2x,y=0.7x等函数图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归纳得出性质。

1.自主观察:对一般的指数函数,图像有哪些特征?

2.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后,展示讨论的结果。除得到图像的一般特征,更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学生还说出了函数y=2x与y=()x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等特征。

3.归纳性质:根据图像特征,写出它们的性质。

4.作示意图:根据指数函数的性质,教师让学生作出y=8x,y=0.6x等函数图像的示意图。

师:观察与猜想是一种感性认识,并不表示结论一定正确,还需要进行理性证明……

(三)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

上述两种设计都注重让学生从事有意义的数学活动,都涉及了学生的探索活动和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如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类比、联想、猜想等。

篇12

1.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意义

数学素养,指的是学生通过数学教育获得的数学方面的知识、思维方式及运用能力,良好的素养会使人终身受益。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学生在这方面素养要素的建立,不是靠传统教育短时期就能完成的任务,它需要通过数学教师,在教学时注重改变新颖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用系统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启发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2.利用新技术手段,改变教学方式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利用新的多媒体技术手段来展现教学内容,辅助教学的素材选取要有趣味性,能够体现出课程内容设计的层次,课堂上讲解的例题要典型适当,让教材最大程度上发挥效用,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搭建起通畅的桥梁,给学生打下良好数学基础,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加以应用,提高数学素养。

3.实践应用数学的多样化及实用性

数学,在生活中本具有实用性和多样性,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出来,吸引学生的兴趣,领略数学的魅力,把学生引入到数学知识殿堂。数学的多样化也是吸引小学生的兴趣所在,多样化体主要体现在学习内容的多样化,还有通过数学知识来解决的生活中常见的各类问题,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们学好基础知识,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探索解题步骤、方法、技巧,教师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应该因材施教,多鼓励学生进行提问、讨论,在学习中积累实践运用的能力,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锻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数学素养。

二、开发拓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

1.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上,在数学基础知识方面,重点要掌握解题的基本步骤、方法,讲授时可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例,用生活中的体验,切入到要学习的新课内容,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熟悉的基本数学内容入手,再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巩固新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规律,并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学数学内容以基础为主,但是目前的教材中,有很多鼓励学生猜想和探索的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相关问题大胆质疑探究,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形成独立、发散的思维习惯。

3.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思维能力处在发展完善的时期,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这有利于知识的连续性,之后逐渐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发散思维习惯,尤其鼓励学生遇到生题、难题时要大胆质疑,多个角度探究思考方式。

三、教学设计多样化,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是最基础的学科,内容繁杂,包括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符号体系、运算公式等等,既单独成篇又相辅相成,那么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要多方位思考,教学方案具备适用性、合理性,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质。

1.教学方案设计要有趣味性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起引导的作用,教学设计要考虑小学生思维特点,将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地展现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能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创新的趣味性内容要依托教材进行,使学生在体验进行趣味的同时,更好地学到知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2.教学方案要有人文性

传统基础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学生的探究思维,尤其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教学中体现人文性,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不良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知得以矫正。所以,在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基础教育阶段综合性的特点,采取将数学与音乐、体育、文学、自然等学科进行横向联合,拓宽小学生的眼界,开阔思路,提高学习兴趣,改正不良习惯,培养四有新人。

3.教学方案要有创新性

创新是做好数学教育的前提条件,小学数学教案设计一定要围绕创新进行。创新,需要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知识,又能够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比照教学大纲相关要求,顾及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教与学两方面进行多角度思考,针对地设计合理的教案,提生课堂的有效性,真正提高想学生的数学能力。

篇13

一、问题的提出

案例教学法最先运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其后运用于管理学界,以其与实际联系紧密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得到大家的认可。它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对于工作繁忙的社区工作人员来说,怎样培训更具有效性,是一直在寻找的答案。使用案例教学法对社区人员进行培训是培训实践的课题之一,因此,需要探讨的是:案例教学在何种情况下更为适用?一旦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应该如何保证它的有效运作?总的来看,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培训者把这种模式的优势发挥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二、提高案例教学有效性的基本途径

对于社区人员的培训,可以通过完善每一个实施步骤来保证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从培训者的角度来说,就是做好整个培训过程的管理工作。不妨先来看一下实施案例教学的三个基本步骤。一是案例呈现:培训者通过分发阅读材料、介绍相关背景、展示音像素材等方式,吸引社区人员对案例内容的关注与兴趣。二是讨论分析与实际操作:社区人员在培训者的引导下,明确案例中的问题所在,分析疑难情境,找出操作的难点,提供备选方案,探讨如何实施和操作。三是概括总结: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上述每一个环节的优化,都对案例教学的最终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下面,从三个基本步骤入手,分别探讨如何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

(1)案例呈现。首先,案例呈现环节会涉及案例选择的问题,也就是培训者决定把什么样的案例呈现给社区人员。案例教学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案例的运用,案例本身的选择是否精当可以说是案例教学是否成功的先决条件。可以用作案例的操作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案例的实用性,不实用的不能拿来作为案例;第二,案例的疑难性,那些平淡无奇、让人一目了然的操作,不能称之为案例;第三,案例具有典型性,透过它可以反映出类似的情况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给人以一定的启示。其次,从入选案例的内容来看,它最好是既能贴近培训目标,又能吸引社区人员。从入选案例的数目来看,应当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案例太多,像走马灯似的轮番轰炸,必然会打断整个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和流畅性,同时导致每一个案例的研讨由于时间的关系而无法深入下去,造成讨论不够充分、观点肤浅。

(2)讨论分析与操作。讨论分析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流于形式的讨论可以说是案例教学的致命伤。为了确保讨论的质量,培训者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帮助社区人员为参加讨论做好准备。这样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讨论刚开始时容易出现的“冷场”,对刚接触案例讨论教学法的社区人员尤其有效。二是营造积极主动、轻松融洽的讨论氛围。培训者要尽量消除妨碍社区人员充分参与讨论的种种疑虑,培训者可以建立促进社区人员参与讨论的激励机制。要让社区人员知道:他们这门课的成绩将部分地取决于自己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三是提出一些有利于讨论深入展开的基本规则,通过这些规则来保证参加讨论的社区人员有平等的发言机会。培训者可以限定每个人发言的时间和频率,例如,事先限定每次发言不得超过多少分钟;要求每个人发言之后,至少要等其他三个人发了言,他才可以再次发言;规定小组发言代表不能总是同一个人,等等。四是必要时适当引导社区人员讨论的方向,调整讨论的进程。培训者可以在进行表述、梳理和汇总之后,让大家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和讨论。这一过程,将有助于社区人员调整自己的视角或改进自己的观点,从而增强案例讨论的深度。五是实际操作与展示。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练习过程,在讨论的基础上,社区培训人员接下来要在电脑上进行实际操作,把案例在电脑上做出来。培训者要及时指导,保证他们遇到的困难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待所有人员完成之后,再进行展示。社区人员可以交流自己的经验和不足,这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

(3)概括总结。这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培训者要说明案例中的关键点,揭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帮助社区人员对案例产生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还要对社区人员参与讨论的情况进行简要的评价,指出他们在该案例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鼓励他们在今后的讨论中继续积极参与。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案例教学对培训双方的要求都比较高,培训者尤其需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多重角色,做好案例讨论的设计者、主持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并从根本上保证案例教学的有效性。案例教学以其与实际联系紧密、操作性强的特点,被应用于社区人员信息技术培训中,架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利于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培训人员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